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2024-06-29

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通用6篇)

篇1: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不仅能有效地分解用工单位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安全权益,对于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来说更是如此。国家历来也非常重视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从多角度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完善。

论文关键词: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有效地分解用工单位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安全权益,对于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来说更是如此。国家历来也非常重视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从多角度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完善。

一、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发展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家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既是国家对劳动者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不仅能够保障工伤职工医疗以及基本生活,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不仅能有效地分解用工单位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安全权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指示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把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大军的一个重要部分,给予明确定位。各地也开始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2004年北京市针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出台了《北京市外地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和《外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尝试解决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之后,解决农民工的有关问题更是提上了重要的议程。之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特制定农民工“平安计划”。“平安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矿山、建筑企业为重点。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平安计划”的工作重点。矿山、建筑企业较少的地区,要同时将其他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企业作为重点。用三年左右时间,将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基本覆盖到工伤保险制度之内。

2009年,河南新密市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暴露的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广泛关注。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通过修改之后的《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工伤保险制度。全国各地也开始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是1.59亿人,到2011年底仅仅只有6800多万农民工被工伤保险制度覆盖。按照这个比例,全国农民工平均参保率只有42.8%。如果考虑东部和西部的差异,考虑高风险行业和一般行业的差异,在西部地区和在高风险行业如非煤矿山开采、蓄电池生产等的企业,参保率还会更低。因此,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值得重视。

二、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风险企业不愿意为农民工参保

大部分中小企业不愿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付费,为了规避职业病风险,他们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采取频繁轮换劳动者方式来躲避办理工伤保险的义务。目前,一些高风险企业在办理工伤保险时存在瞒报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总额现象,有的高风险企业仅仅为部分职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特别是没有为农民工以及季节用工和短期用工人员办理,没有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依法为全体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

(二)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薄弱

一是农民工缺乏必要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很多农民工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中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严重损害着自己的健康,维权意识差。二是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工伤保险的了解也比较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占10.4%。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对于“工伤保险”了解甚少。在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主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分析》项目调查中发现,近33.7%和41.7%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甚至从未听说工伤保险。

(三)高风险企业中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

农民工与其雇主签订的通常是短期的或是没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些建筑施工单位甚至每天临时雇佣人员,可能连雇员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尤其是对于某些慢性职业病,因为难以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更难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和相关诊断证明,事因归属不明,责任难以认定,企业间又往往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受害农民工在维权路上四处碰壁,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四)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赔付程序复杂

农民工因工受伤后,不仅工伤的认定和鉴定时间长,而且裁决和诉讼程序复杂。对农民工工伤案件的处理要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复杂情况下还要介入到司法部门。根据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把工伤认定的所有程序走完一遍,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当之长。如此烦琐的程序会使已受到身体伤害的工伤者心力交瘁,不利于农民工的权利保障。而在实践中,高风险企业中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之后,一般都选择和企业私了来进行赔偿,而不是选择繁琐的工伤保险赔付。

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依靠政策措施来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进展,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6年制定了农民工“平安计划”:用三年时间,将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基本覆盖到工伤保险制度之内。各地区在地方政策上也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畴。但行政规章缺乏强制性,多数地区的大部分农民工还处于无保障状态。建议对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立法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把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规定用于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的资金投入,共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对劳动法规范进行梳理,使其规定相对具体明确,提高其可操作性,着重建立和健全法律规范中的制裁与惩罚措施。加大对那些不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企业的处罚力度,使存在侥幸心理的经营者意识到无机可乘,从而真正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预防制度体系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有效的工伤预防制度安排是保障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有效性的首要机制与重要前提。工伤预防比工伤赔偿和康复更为基本,更能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优化工伤预防的经费投入结构,加强对高风险行业的检查、监测和监控等方面的投入。通过科学预算确保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工伤预防的科研经费等工伤预防实施项目经费和对工伤伤残人员职业康复训练经费的及时到位。

(三)制定针对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的特定工伤保险条款

在制定农民工工伤保险条款方面,首先,要考虑到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的特征,应将年度投保改为月度投保,在费率制定上,应参考其所在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生活费用。其次,针对某些慢性职业病的理赔,保险责任期应遵循“期内发生制”,即只要能认定该职业病是在某工作场所感染的,则无论何时发现,雇主均应进行赔付。再次,应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垫付制度,对于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先由社保基金按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然后由社保等相关部门向用人单位予以追讨。

(四)简化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处理和保险认定程序

在程序上,要改进和简化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给付等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使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利得到切实实现。工伤职工在治疗工伤、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给付工伤保险待遇时,可设立类似于“支付令”的制度。对于已经确认了工伤的职工,如果用人的一方没有为其上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以向法院提交治疗费用或工资的凭证,直接向法院申请用人单位支付治疗费、停工留薪期的工资以及其他预期必然发生的相关费用,由法院核查后责令用人单位支付。

(五)建立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障长效机制

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制度结构,对“预防-康复-补偿”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坚持工伤预防优,健全工伤康复指导,确保经济补偿充分,为农民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伤保障长效机制。在工伤补偿方面,在现有体制下,应强化执行力,创新制度和管理模式使农民工能及时获得充分的工伤保险补偿费用。坚持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的工伤保险原则,做好工伤农民工的工伤康复使其尽可能回归社会和生活。

(六)发展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在成熟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中,商业保险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由于工伤保险由政府保障需兼顾社会各层面的保障需求,保障程度有限,雇员只能在法律规定的尺度内获得赔偿,且补偿金的多少与月工资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满足受害者需求。在社会工伤保险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将工伤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2: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郑州市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 2007年11月27日 15时49分 200 主题分类: 劳动人事 农业农村

“工伤风险”

“农民工”

郑州市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70号

《郑州市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业经2007年11月9日市人民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赵建才

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郑州市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农民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高工伤风险企业,是指依法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建筑施工企业、煤炭和其他矿山企业及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工伤风险企业均应为所使用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并按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额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农民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有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四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及农民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高工伤风险企业应当向农民工进行劳动安全、职业危害知识培训,按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条 市、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经办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业务。发展改革、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房地产、煤炭、卫生、交通、市政、水利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管理工作。

第六条 劳动保障、发展改革、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建立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信息共享制度和协查机制。

第二章 工伤保险费缴纳及工伤保险关系

第七条 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按照工程项目预算造价的1.6‰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八条 建筑施工企业以外的其他高工伤风险企业,以企业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以农民工工资总额与缴费费率的乘积为标准缴纳工伤保险费。

高工伤风险企业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按行业基准费率确定,并根据该企业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及危害程度等因素,按照国家规定的费率档次定期浮动。浮动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九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项目预算造价时,应当将农民工工伤保险费单独列项,并作为专用款项在开工前一次性拨付给施工总承包企业或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由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在工程开工前一次性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缴纳,也可以由建设单位直接代为缴纳。

本办法施行前已开工的在建工程项目,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确定工伤保险费缴费数额,结合剩余工期分摊后,由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0日内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十条 建设单位拨付的农民工工伤保险费应当专款专用,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建设单位应当督促施工总承包企业或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及时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十一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后,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向其出具建设工程项目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证明和缴费凭证。

第十二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使用有农民工的,在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申请办理延期手续时,应当提交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证明和缴费凭证。未提交的,有关部门不予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办理延期手续。建设单位在申领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时,其提交的“保证工程安全的具体措施“材料中,应当包括该工程项目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证明和缴费凭证。未按规定提交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

第十三条 按工程项目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应当自该工程开工之日起15日内将所使用的农民工名单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工程依法转包或分包的,由施工总承包企业将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名单及使用的农民工人员名单汇总后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建筑施工企业和其他高工伤风险企业使用的农民工人员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通过书面、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将变化情况报告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第十四条 按工程项目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关系自农民工名单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次日起生效。工伤保险关系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工程项目合同期的期限。工程延期的,最长不超过工程竣工验收期的期限。工程延期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应当于合同到期前将延期期限和延期期间使用的农民工名单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后,视为工伤保险关系有效:

(一)工程开工之日至在规定期限内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送农民工名单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

(二)因紧急情况临时增加或调用农民工,未能及时报送农民工人员变化情况,自临时增加或调用之时起48小时内发生工伤事故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本市以外注册的高工伤风险企业来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使用的农民工未参加注册地工伤保险的,应当按照本章规定参加本市工伤保险。

第三章 工伤认定及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使用的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及时救治。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尚未做出工伤认定结论时,用人单位应当先行垫付有关费用。

第十八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使用的农民工遭受工伤事故或职业病伤害后,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的期限为农民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工程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所在用人单位为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的,由劳务分包企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农民工所在用人单位为专业承包企业的,由专业承包企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农民工所在用人单位为工程施工总承包单位的,由工程施工总承包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农民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自农民工遭受事故伤害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九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使用的农民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以及工伤保险待遇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按工程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被认定为工伤后,作为其工伤待遇计发基数的本人工资,依据农民工本人的职业资格等级确定。初级工(含普工、杂工)、中级工、高级工的月工资分别按上本统筹地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80%、100%计算;技师、高级技师分别按上本统筹地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20%、140%计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伤职工,其本人月工资按上本统筹地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

第二十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因工死亡或发生工伤被鉴定为1-4级伤残的,其供养亲属抚恤金或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可按月领取,也可按照有关规定选择一次性领取。

第二十一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转包、分包或者租赁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该组织或者个人使用的农民工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高工伤风险企业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二十二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应当将本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名单、工伤保险费缴纳、缴费工资、工伤保险待遇享受等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接受监督。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向农民工宣传有关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投诉渠道。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管理权限的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

(二)未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工伤认定的;

(三)擅自提高或降低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的;

(四)不按规定出具高工伤风险企业参保证明和缴费凭证的;

(五)不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

(六)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核发施工许可证和开工报告,或者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办理延期手续时,未按本办法规定查验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证明和缴费凭证,为不符合条件的高工伤风险企业办理许可手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管理权限的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将农民工工伤保险费拨付施工总承包企业或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又未直接代为缴纳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罚,并将相关信息记入企业信用记录。

第二十六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按照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处理,并建议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暂扣或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发生工伤的,由该企业按照有关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七条 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或者其直系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处骗取金额2倍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按工程项目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建筑施工企业招用城镇户籍人员,在建筑工地务工的,可按照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

篇3: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一、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以及防范企业风险的意义

企业内控融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 小到人员的报销制度、大到企业内部损耗计划, 企业内控会涉及企业运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范围比较广, 不仅涉及到企业的财务运行、职工管理, 还牵扯到董事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因此, 不断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对企业内控管理实行实时监控, 对存在的隐患问题防微杜渐, 逐渐提高企业内控制度的管理水平, 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国药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 它关系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问题和民系本根, 因此, 它要比其他企业更加注意对企业风险的防范。因此, 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提升企业内部风控管理水平, 是每一个国药企业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工作导向。

从内控管理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来讲, 企业以努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营业利润为发展目标的。企业内部控制中任何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都是威胁到企业健康发展的“挡路石”。所以, 企业风控管理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管理者对企业运行中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生产环节所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都进行预先控制和处理。

二、我国企业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存在的管理漏洞

(一) 我国重要企业内控制度仍需改善, 贯彻执行力度较低

现代中药企业普遍比较重视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 内控制度实际的贯彻落实仍比较滞后。有些国药企业的内控管理规章制度非常完善, 但往往都是“纸上谈兵”, 内部控制的管理规则并未在实践中被落实, 有些管理人甚至是以敷衍的态度去实行内控管理制度, 贯彻执行力度比较低。还有不少国药企业管理人普遍缺乏内控管理实践经验, 对内控管理制度的实行情况是“不知道搞”、“怎么搞”, 在处理内控管理事宜时依照平常的管理方式随意交差。有些企业自身内控制度内容本身就非常的不完善, 经常是照搬别的企业内控制度模板, 根本就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内控制度内容, 各种规章制度设计也非常不科学。还有一些国药企业的治理结构人偏向于原来的集体化经济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设计不科学, 对企业的内控管理一点也不细致, 使内控制度能力明显偏低。内控管理不细致、不科学, 导致企业消耗成本增加, 运营风险也加大。

(二)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完整, 涉及面较窄, 企业运营风险加大

很多中药企业都比较注重对财务制度的建设和监督, 对企业内控监督管理意识不强, 内控管理制度涉及层面非常的狭窄, 经常出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空白区域, 企业各方面的经营活动内控管理力度也有所欠缺, 导致财务监管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全面的进行开展, 增大企业运营风险。有些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风险预防的理解存在偏颇, 认为企业风险预防主要指的是企业财务资金方面的风险, 实际上, 企业风险还包括企业的国家政策风险、行业市场风险、企业文化风险等。中药企业是以关系人身体健康的药品作为企业产品, 稍有关于产品质量的负面消息传出都能让药品的生产和销售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忽略对这些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极有可能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缺乏内控监督管理制度, 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目前, 很多企业管理人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管理和防范企业风险所起到的监督作用, 也缺乏企业内控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 对企业风险的预防意识也不高。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只针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 对企业内控管理和风险预防的审计管理还不是很深入, 所以, 导致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有些中药企业建立了内控监督管理制度, 但是制度的设立缺乏独立性, 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 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企业风险防范的管理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评估, 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管理反馈机制, 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有效地知悉企业运行中所存在的、可能存在的风险。还有, 个别国药企业的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普遍偏低、审计管理素质也不高, 使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无法得到行之有效地贯彻落实, 降低了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三、对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出的有关建议

(一) 不断完善中药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是提高中药企业内控管理水平、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保障。一个完善而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董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和监控制度、投资风险管理制度、职工管理制度以及内控监管制度等。并且, 所有的内控管理制度都必须依照我国法律法规来制定和实施。企业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必须要树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工作原则, 所有的管理事项、财务申报事项都必须经过管理负责人的核验和批准;对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非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盘点清查, 及时登记在案, 并录入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必须通过企业内部审核制度的严格审查, 并通过企业管理层的全部管理人员投票选举来决定是否执行;对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票据管理问题, 必须做到日清月结, 绝不拖账、坏账、烂账。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二) 建立健全内控管理监督机制, 扩大内控监管范围

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主要是因为企业内控监督管理范围比较狭窄, 企业内控监督管理事项范围没有全面覆盖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从而使企业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内控监督环境, 形成一个良好的内控监管氛围。针对这个问题, 企业管理者可以扩大企业内控监督管理范围, 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制, 不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的管理意识, 注重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建设, 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 明确规定每个部门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充分发挥审计管理部门在内控管理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建立良好内控环境, 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对企业风险防范的作用。

另外, 扩大内控监管范围还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内控制度关注度的措施来执行, 通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重要性的宣导, 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层乃至公司所有员工的内控管理意识, 营造出良好的内控监管环境, 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意识。

(三) 加强内部审计和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首先, 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有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的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内部审计机构是一定要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结合自身的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规划内部审计工作,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管理的监督作用。其次, 在执行内控管理制度时, 一定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度, 利用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并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另外, 企业管理层还应该提高对审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水平, 加强对其审计管理工作的业务培训, 从而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最终全面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中药企业要想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就必须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各个管理人员、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和行使权限, 规范企业法人结构能更加全面、系统的监控企业内部制度的实施。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应该要明确企业经理层、股东会、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各项职责权限和行使权限, 管理层的决策程序也应该是规范而严谨的, 财务、经理层、董事会的日常工作活动也应该要依照公司的管理制度来执行, 分解到各个管理者手中的监督权、管理权、执行权和决策权应该是相互制衡、互不干涉的。只有如此, 才能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从而控制企业投资风险, 预防企业经营风险。

四、结语

总的来说, 目前, 我国中药企业内控制度还不尽完善, 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也有待加强。但是, 为了企业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在医疗市场经济中有立足之地, 必须对我国中药企业内控制度加以完善。企业可以依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结合自身企业经营特点和企业地区政策扶持力度来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逐步扩大审计部门对内控的监管范围, 加强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制度的监督作用, 慢慢提高内控监督管理水平, 逐渐形成完善的内控监督管理机制, 从而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宁俊萍.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防范企业风险[J].商, 2014 (07) .

[2]唐尔亮.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J].经营管理者, 2015 (23) .

[3]谭文红.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09) .

[4]刘兴业.试析现代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 2014 (05) .

篇4: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摘 要:从当前现状来看,农民工群体遭遇不法侵害的事件还时常发生。农民还不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本身的缺陷也不足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法律援助制度的不足,进一步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希望更好的保障数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农民工;法律援助;现状;建议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联产带来的收入无法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随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渐放宽,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形成农民工群体。由于文化程度、户籍制度等因素,他们始终处于较为弱势的社会地位,农民工遭受侵权的事件亦频频发生。有鉴于此,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司法救助应运而生。

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也是解决农民工法律问题的有力保障。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设立时间并不长,所以在认识、获取等方面尚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将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相关制度,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

法律援助本为舶来品,我国于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中第一次确定了法律援助制度,20年来,法律援助制度缓慢发展,至今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题与缺陷,大致列举如下。

1.立法缺憾

我国(对)法律援助的专门性法律文件中,效力最高者依然是作为下位法的《法律援助条例》。现存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为政策文件和部门规章,虽面向全国,却限于各部门职权范围内,难以解决不同部门协调配合的问题。有学者就对此指出:“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农民工各项基本权益,但由于我国立法理念,立法层次,立法环境和立法水平的影响,关于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的相关立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①

2.资源有限

首先,有关社会保障的宣传不足,无法保证农民工群体对法律援助这一社会保障制度持有认同感及信任度。其次,目前各地的法律援助站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但各政府在预算法律援助经费时,既受当地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又没有统一明确的划拨标准,经费不到位致使某些法律援助机构无法正常运营。最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农民工群体对法律援助的需求数量增多,需求形式也趋于多样化。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数量、能力有限,导致法律援助发挥不了预期作用。

3.服务形式单一

我国法律援助服务的提供方式趋于单向化,大部分都是由农民工单向去法律援助站寻求帮助,而主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则较少。这样既没有建立起来双向互动的援助形式,也极不方便农民工群体的流动。同时,我国法律援助多依赖由各级法律援助中心所构成的服务网点,成本较大且效率一般。

综上所述,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无论是立法、资源还是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漏。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逐步加以完善和发展。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1.完善法律体系

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总是立法先行,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以完善。②因此,对法律援助的立法不应仅限于行政法规。宪法中要体现国家对法律援助事业的支持和重视, 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法律援助制度, 要做到条文化、具体化。③同时,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多个方面来规范主体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实现法律援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增加资源供给

提供良好的法律援助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因此,法律援助经费首先是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基于此,在明确法律援助为政府职责的同时,标准化法律援助经费的划拨方式,并加大监督以督促各级政府主动落实法律援助制度中的责任。除此之外,搭建面向社会的公益平台来吸引慈善资金及人力资源,利用社会的力量来更好的完善并实施法律援助这一民生保障制度。

3.扩宽提供援助的渠道

在珠三角地区,存在一种由资方出钱运营的企业热线,该“热线”代替工人解决资方与劳方的矛盾以解决纠纷、实现共赢。但在遇到需要政府强制力的情况时,这种“热线”便显得有心无力。故而,可以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通过“私人管理、政府监督”、“私人处理、政府保障”等方式,建立专业化的“工人热线”。同时建立互联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不仅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为身处各地的农民工提供援助,也可以在日常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及法律认同度。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2016全国两会在布局“十三五”工作中也不可避免的谈到了对相关问题的政策目标。现在的“农民工”团体依旧处于社会的劣势一方,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提供简单便捷可行的维权途径,是一件我们需要直面解决的大事。但农民工并不是失地农民。根源上来讲,不过是落后的土地出产力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因此,只有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方式来保障农民与城镇居民有“相同的”权利,同时在工业4.0时代,将机械现代化、人工智能、农村互联网与农村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注释:

①夏静雷. 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研究[D].南开大学,2013.

②李晶.国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借鉴.劳动保障世界.2013.7

③刘倩.试论我国现行法律援助制度的缺陷及其矫正.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11月第32卷第2期

作者简介:

李晗(1994.12~),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学生,本科在读,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金融;

韩柯(1995.3~),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学生,本科在读,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金融;

莫志(1994.9~),男,汉族,广西省南宁市,学生,本科在读,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金融;

李炎(1995.9~ ),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学生,本科在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

篇5: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索引号 212200710A028

各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区直、中直各有关单位劳资(人事)部门、军区后勤部: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藏政发[2006]37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规定,现将《西藏自治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在贯彻《实施方案》时一并遵照执行。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西藏自治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细则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藏政发[2006]37号,以下简称《方案》)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实施范围和对象

(一)我区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含我区驻格尔木单位,下同),包括国有企业、城镇股份制、集体、民营(私营)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方从业人员及其离退休人员。

(二)我区行政区域内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全部从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

(三)我区行政区域内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在职和退休的劳动合同制工人。

(四)我区行政区域内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以下简称个体参保人员,下同)。

(五)驻拉萨地区的自治区区直、中直企业及其职工,以及在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参加自治区本级的基本养老保险;拉萨市市直企业及其职工、在拉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参加拉萨市级的基本养老保险;驻地区的区直、拉萨市直企业分支机构及其职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养老保险。

(六)在劳动年龄以内的个体参保人员,应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所在地(市)的基本养老保险,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员,不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二、统筹项目

(七)统筹项目为实施范围内从业人员退休后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应享受的基本养老金和丧葬补助金。不包括其他一次性开支和非经常支付的费用。一次性开支和非经常支付的费用仍按原渠道支付。

三、基金筹集

(八)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数为本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工资构成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令1990年第1号),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按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2、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九)缴费基数确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数为上本人月平均工资(工资收入构成同上),缴费比例为8%。职工本人月工资收入超过全区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缴费

信息文号 藏劳社办[2007]6号

生成日期 2008.03.16 工资基数,低于全区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全区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进行核定。由所在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代扣代缴。企业应为职工设立工资收入台账,按月进行登记,经职工签字确认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据此核定职工个人缴费基数和企业的全部职工缴费工资总额。在上述原则下,各类参保人员,因工作调动、工资调整、企业内部退养、医疗期内的病休,企业停产、公派出国、出境、外派、外借等原因,导致工资收入有变化的,以变化后当月的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因自谋职业、自主承包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但仍与企业保留劳动关系、工资收入无法确定的,以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由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在每年年初发布。

个体参保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为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

企业和职工个人、个体参保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计算单位为“元”。

(十)缴费基数的申报与核定。缴费基数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劳动保障部发布的《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暂行办法》规定,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月申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核定。职工个人缴费基数可由用人单位按规定代为申报。

(十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不论因何种原因变动工作岗位,包括通过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租赁等方式改制以后的企业和职工,以及跨统筹地区流动的人员,都应按规定继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十二)企业在人民法院宣告破产后,由清算组织进行生产自救或留守继续发放职工工资期间,应按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十三)企业和职工(含个体参保人员)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至当年年末仍未补缴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结算缴费时,应按规定记载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本金和利息。利息按照个人账户储存额计息办法进行计算。

(十四)企业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向其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对拒不缴纳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下达《劳动保障限期改正指令书》;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十五)个体参保人员未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每结束后的30日内公告或通知补缴;逾期仍未缴纳的,除补缴欠费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十六)企业原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在办理职工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或退休(含退职,下同),停止或终止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手续时,企业应按记载的该职工欠费额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属于第(十七)项规定情形的,应按规定加收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十七)兼并、破产等企业原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应按以下规定补缴或处置:

1、企业实行兼并的,对于实施兼并后不再保留法人资格的被兼并企业,其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兼并方负责补缴。

2、企业分立的,由分立各方按协议分别负责补缴。

3、企业被拍卖、出售或实行租赁的,其欠费不得免除,并应在拍卖、出售、租赁协议或合同中明确补缴欠费的办法。

4、经人民法院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其破产前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应按有关规定在资产变现收入中予以清偿;清偿欠费确有困难的企业,其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包括长期挂账的欠费,除2005年底以前企业缴费中应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外,经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实,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按规定报自治区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核销。

(十八)企业破产财产收入,按法定的顺序清偿债务时,应按《企业破产法》(试行)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优先支付所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利息。属于第(十五)项规定情形的,应按规定加收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四、个人账户

(十九)个人账户用于记录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和收益、利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个人账户。

(二十)从2006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由职工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体参保人员按缴费基数的8%划入个人账户。

2005年12月31日及以前的参保人员原个人账户记账额不变。

(二十一)未做实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于每年的6月底以前,按上年12月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并登记一次利息。累计储存额计算的办法为:

计算法:

至本年底为止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上年底为止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1+本年记账利率)+个人账户本年记账金额×(1+本年记账利率×1。083×1/2)

月积数法:

至本年底为止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上年底为止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1+本年记账利率)+本年记账额本金+本年记账额利息

其中:本年记账额利息=本年记账月积数×本年记账利率×1/12

本年记账月积数=∑〔n月份记账额×(12-n+1)〕(n为本年各记账月份,且1≤n≤12)

职工、个体参保人员退休(或领取基本养老金,下同)或死亡,终止缴费前的当年未做实个人账户本金,按本年记账额利息计算办法计算利息。

(二十二)职工、个体参保人员死亡时未做实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利息的计算,除按第(二十四)项规定办理外,对上年底为止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在死亡时不足一年的利息计算办法为:

上年底为止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在当年不足一年的利息=死亡时上年底为止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本年记账利率×死亡时当年缴费月数÷12。

计算利息时,如当年记账利率尚未公布,按上一年记账利率计算。

(二十三)做实的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利息或收益率每年计算一次利息或收益。具体办法按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十四)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在按有关规定按月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增加养老金的一定比例金额后的余额部分继续计息。利息计算办法为:

计算法:

年利息=(个人账户年初余额-当年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总额)×本年记账利率+当年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总额×本年记账利率×1。083×1/2。

个人账户年终余额=个人账户年初余额-当年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总额+年利息。

月积数法:

年利息=个人账户年初余额×本年记账利率-本支付月积数×本年记账利率×1/12

本支付月积数=∑〔n月份支付额×(12-n+1)〕(n为本各记账月份,且1≤n≤12)

(二十五)职工、个体参保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中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原企业或职工、个体参保人员或其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应书面通知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办理相应手续,其个人账户予以封存保留。职工、个体参保人员中断缴费前后的个人账户的储存额累计计算,不间断计息。

(二十六)职工、个体参保人员因涉嫌犯罪被通缉或在押未定罪期间,以及服刑、劳教期间,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计算缴费年限,但个人账户予以保留,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计息;被通缉或在押后案件撤销或无罪释放的,可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职工被判有期徒刑缓刑期间未解除劳动关系的,企业和职工应继续缴费,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个体参保人员被判有期徒刑缓刑期间,个人应继续缴费,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二十七)职工或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后死亡,其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尚未领取或未领取完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含2005年12月31日及以前的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息)或个人账户储存额余额按规定计算的继承额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支付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的受益人。其继承金额的计算办法为:

1、职工在职期间死亡遗属应继承金额=个人缴费部分的储存额

2、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后死亡遗属应继承金额=死亡时个人账户全部余额×(退休时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的累计储存额÷退休时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

(二十八)个体参保人员在未领取基本养老金前死亡的,其以个体参保人员身份参保缴费期间缴纳的全部基本养老保险费(含个人账户的本息),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的受益人。个体参保人员原为企业职工的,未领取基本养老金前死亡,原以职工身份参保缴费期间的个人缴费部分的储存额,还应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的受益人。

(二十九)职工在职期间出国、出境定居的,按个人账户实际储存额一次性退给本人,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个体参保人员原为企业职工的,以职工身份参保缴费期间的个人缴费部分的储存额,还应一次性退给本人。

个体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前出国、出境定居的,其以个体参保人员身份参保缴费期间缴纳的全部基本养老保险费(含个人账户的本息),一次性退给本人,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十)职工或退休人员在服刑或劳教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储存额或个人缴费部分余额按规定计算的继承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的受益人(法院判决没收全部财产的除外,下同)。

个体参保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员在服刑或劳教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余额按规定计算的继承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的受益人。个体参保人员原为企业职工的,原以职工身份参保缴费期间的个人账户储存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的受益人。

五、缴费年限

(三十一)职工的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是指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在职工退休前共同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累计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是指2000年7月1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以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不含折算工龄)。

(三十二)个体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是指领取基本养老金前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累计年限。

个体参保人员原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其在上述单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不含折算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

(三十三)复员、转业、退伍军人,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其军龄可视同缴费年限。

(三十四)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其军龄不能视同缴费年限。

(三十五)缴费年限在记载个人账户时按月计算,在计算基本养老金时按年计算,不足一年的部分,换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三十六)企业和职工个人、个体参保人员未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不得计算为缴费年限。以后按规定补缴了基本养老保险费后,方可计算缴费年限。

个体参保人员补缴基本养老金的时间前溯不得超过2006年1月1日。

六、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

(三十七)职工、个体参保人员应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

1、职工达到规定退休年龄,个体参保人员达到规定的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

2、缴费年限(含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不含折算工龄,下同)满15年。

(三十八)职工的最低规定退休年龄和个体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按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藏政办发[2001]109号)规定执行,即男职工年满55周岁;女职工年满45周岁。

七、计发办法

(三十九)基本养老金是指职工离休、退休时或个体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时,当年按规定计发的统筹项目内的月基本养老金。以后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应在此基础上,加上规定调整的增加数额。基本养老金中的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高原补贴养老金和增发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储存额支付,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足支付的,在社会统筹基金中列支。

(四十)2000年7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退休年龄或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统筹范围内职工或个体参保人员,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高原补贴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

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人员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从2000年7月1日以后至退休,历年实际缴费中的当年本人缴费工资与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值的平均数确定。

计算公式:

n平均指数=(X1/C1+X2/C2+„+Xn/Cn)÷N实际。

其中:X----为当年本人缴费工资;

C----为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N实际----为本人实际缴费年限。

计算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三位后四舍五入)。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3、高原补贴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5%—15%)。

2000年7月1日以前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含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下同)及其以上的职工,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规定退休年龄的统筹范围内参保人员,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高原补贴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

2000年6月30日以前视同缴费年限工资指数设定为0。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2000年7月1日以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按2000年7月1日以后至退休当年,历年实际缴费中的当年本人缴费工资与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值的平均数计算。

计算公式为:

n平均指数=(X1/C1+X2/C2+„+Xn/Cn)÷N实际。

其中:X----为当年本人缴费工资;

C----为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N实际----为本人实际缴费年限。

计算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三位后四舍五入)。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3、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000年6月30日以前未建立个人账户的累计工作年限×1。4%。

4、高原补贴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5%—15%)。

(四十一)2005年12月31日以前离退休的人员,不再按《实施方案》重新计算基本养老金,仍按原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并享受《实施方案》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待遇。

(四十二)对于因病、非因工致残、距自治区规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含五年),而缴费年限已满15年的参保人员,经地(市)级以上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认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本人申请,经自治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和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后,可按现行规定办理退职,其基本养老金按《实施方案》和本《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计发,其中: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时,年龄不满40岁的,计发月数均按233个月计发。

(四十三)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八、退休人员丧葬补助

(四十四)退休人员、个体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期间死亡的,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其丧葬补助金。其支付标准为本人一个月基本养老金(月基本养老金不足1200元的按1200元计发)。

(四十五)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个体参保人员在服刑或劳教期间死亡的,不享受丧葬补助待遇。

九、基本养老金调整

(四十六)基本养老金调整,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范围和对象确定(正在服刑、被劳动教养、被判处管制、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和暂予监外执行、假释期间的退休人员,以及因涉嫌犯罪被通缉或在押未定罪的退休人员除外),基本养老金待遇标准的调整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执行。

(四十七)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符合调整基本养老金规定的,其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按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等各占基本养老金的比例,分别从个人账户储存额余额和社会统筹基金中列支。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由企业按规定办法从原渠道解决。

十、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

(四十八)根据《实施方案》第八条之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按照“统一征缴、统一核算、统一拨付、统一调剂、统一结算”的办法实行自治区级统筹。

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以地(市)和自治区本级为结算单位,依据统筹单位上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应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为基数,并参考劳动保障统计年报及有关资料,每年1月15日前核定下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支付计划,由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对全区实行“全额上缴、全额拨付”的结算方式。自治区社保部门下达的基金征缴、支付计划同时抄送自治区财政和各地(市)财政部门备案。

(四十九)各地(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按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核定下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计划,按月征缴并缴入地(市)基本养老保险财政专户,同时向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报送征缴和缴入地(市)基本养老保险财政专户明细。地(市)财政部门于每月终了后的5日内将本地(市)基本养老保险财政专户资金上缴自治区财政专户。如有欠缴,欠缴部分应由地(市)财政予以补足。

(五十)各地(市)应在每年12月5日前向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报送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计划,由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审核、编制全区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计划,并抄报自治区财政部门审核、备案。自治区财政部门据此下达养老金支出预算指标,并在每月20日前通过财政专户向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支出账户拨付次月经费,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在每月25日前下拨各地(市)次月的经费,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五十一)预算执行中,如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等因素,增加基本养老金支出的,由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另行向自治区财政部门报送资金追加计划。

(五十二)自治区和地(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应在每年12月底前对支出账户的资金情况进行认真清理,支出账户有结余的,应如实退回自治区基本养老保险财政专户。

(五十三)根据《实施方案》规定,未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计划的,其缺口部分由各地(市)自行解决;对于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计划的,根据超额完成金额的15%给予奖励,其中奖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10%,奖励财政社会保障部门5%。奖励资金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和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奖励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在预算中安排。

(五十四)本《实施方案》实施后,统筹范围内职工退休审批程序为:

1、县属企业由单位填报西藏自治区统筹范围内职工退休审批表(一式三份)、身份证复印件、未做实的个人账户明细表及相关档案材料,经县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报地(市)劳动保障部门,由地(市)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到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提取和确认个人账户明细表,一并上报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2、地(市)属企业由单位填报西藏自治区统筹范围内职工退休审批表(一式三份)、身份证复印件、未做实的个人账户明细表及相关档案材料报地(市)劳动保障部门,由地(市)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到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提取和确认个人账户明细表,一并上报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3、自治区属企业由单位填报西藏自治区统筹范围内职工退休审批表(一式三份)、身份证复印件、未做实的个人账户明细表及相关档案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统一到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提取和确认个人账户明细表,一并上报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个体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办法另行制定。

十一、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与服务

(五十五)抓紧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按藏党发[2003]25号文件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及工作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纳入各级基建计划,人员、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五十六)将由原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

十二、附则

(五十七)本《实施细则》从2006年1月1日起执行。其他原有规定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按本《实施细则》执行。

附件

基本养老金计算实例

实例一:基本养来金计算办法(新人)

某男性参保人员1980年9月15日出生,2000年7月1日参加工作,退休时间2035年9月15日,退休年龄为55岁,在藏工作时间35年,无视同缴费年限,截止2035年9月15日退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102300。00元。该参保人员自2000年7月1日起,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

2000年缴费工资合计,6个月的实际缴费工资总额为8900。00元,2000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200。00元;从2001年开始到2034年,本人缴费工资当年工资合计都按1。5倍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缴费,缴费月数都是12个月;2035年1月缴费工资5500。00元,2月缴费工资5500。00元,3月缴费工资6000。00元,4月缴费工资6000。00元,5月缴费工资6500。00元,6月未缴费(中断缴费举例),7月缴费工资6500。00元,8月缴费工资6500。00元,9月缴费工资6500。00元,2035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5200。00;

计算:n平均指数=(X1/C1+X2/C2+„+Xn/Cn)÷N实际。

Xn/Cn:表示某年缴费指数,即某年本人缴费工资合计除以当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000年,缴费工资指数X1/C1=8900。00÷10200。00=0。873,缴费年限=缴费月数÷12=6÷12=0。5年;2001年到2034年,缴费工资指数Xn/Cn=1。5倍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缴费÷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缴费=1。5,缴费年限=(2034-2001)+1 = 34年;2035年,缴费工资指数X35/C35=∑(2035年每个月实际缴费工资)/2035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月缴费工资+2月缴费工资+3月缴费工资+4月缴费工资+5月缴费工资+7月缴费工资+8月缴费工资+9月缴费工资)÷55200。00=∑(5500。00+5500。00+6000。00+6000。00+6500。00+6500。00+6500。00+6500。00)÷55200。00=49000。00÷55200。00=0。888,缴费年限=缴费月数÷12=8÷12=0。67年;

N实际=0。5+1×34+0。67=35。17年

n平均指数=(X1/C1+X2/C2+„+Xn/Cn)÷N实际=(0。873+1。5×34+0。888)÷35。17=52。761÷35。17=1。500

① 基础养老金额计算

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55200。00÷12=4600。00元;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指数=4600。00×1。500=6900。00元;个人累计缴费年限=35。17年;

基础养老金额=(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 =(4600。00+6900。00)÷2×35。17×1% =2022。28元;

②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

55岁退休应对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70个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存储额÷本人退休年龄对应计发月数=102300。00÷170=601。76元

③ 高原补贴养老金计算

在藏工作时间35年,对应的高原补贴养老金计发比例为15%。

高原补贴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5%=4600。00×1。500×15%=1035。00元。

综上所述,该参保人员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高原补贴养老金=2022。28 + 601。76+ 1035。00 =3659。04元。

实例二:基本养来金计算办法(中人)

某男性参保人员1950年9月15日出生,1973年4月1日参加工作,退休时间2006年9月15日,在藏工作时间33年,退休年龄为56岁,视同缴费年限26。25年,截止2006年9月15日退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37088。38元。该参保人员自2000年7月1日起,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

2000年本人缴费工资基数为23822。00元,实际缴费月数为6个月,2000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200。00元;2001年本人缴费工资基数为25344。00元、实际缴费月数为12个月、2001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1760。00元;2002年本人缴费工资基数为24144。00元、实际缴费月数为12个月、2002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800。00元;2003年本人缴费工资基数为41400。00元、实际缴费月数为12个月、2003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200。00元;2004年本人缴费工资基数为48600。00元、实际缴费月数为12个月、2004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400。00元;2005年本人缴费工资基数为52200。00元、实际缴费月数为12个月、2005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8600。00元;2006年本人缴费工资基数为58464。00元、实际缴费月数为9个月、2006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7600。00元;

计算:n平均指数=(X1/C1+X2/C2+„+Xn/Cn)÷N实际。

X1/C1:表示2000年缴费指数,即2000年本人缴费工资基数除以2000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因该参保人员2000年本人实际缴费月数为6个月,所以X1(当年本人缴费工资)=本人缴费工资基数23822。00元÷12×6=11911。00元,2000年上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200。00元,2000年缴费工资指数为X1/C1=11911。00÷10200。00=1。168,2000年实际缴费年数=本人实际缴费月数 ÷12 = 6÷12 =0。5年;2001年缴费指数X2/C2 = 25344。00÷11760。00 =2。155,2001年实际缴费年数=本人实际缴费月数 ÷12= 12÷12 =1年; 2002年缴费指数X3/C3 =24144。00÷13800。00 =1。750,2002年实际缴费年数=本人实际缴费月数 ÷12 = 12÷12 =1年; 2003年缴费指数X4/C4 =41400。00÷16200。00 =2。556,2003年实际缴费年数=本人实际缴费月数 ÷12 = 12÷12 =1年; 2004年缴费指数X5/C5 =48600。00÷17400。00 =2。793,2004年实际缴费年数=本人实际缴费月数 ÷12 = 12÷12 =1年; 2005年缴费指数X6/C6 =52200。00÷18600。00 =2。806,2005年实际缴费年数=本人实际缴费月数 ÷12 = 12÷12 =1年; 2006年缴费指数X7/C7 =(58464。00÷12×9)÷27600。00 = 43848。00÷27600。00 =1。589,2006年实际缴费年数=本人实际缴费月数 ÷12 = 9÷12 =0。75年;

N实际=0。5+1+1+1+1+1+0。75=6。25年

n平均指数=(X1/C1+X2/C2+„+Xn/Cn)÷N实际=(1。168+2。155+1。750+2。556+2。793+2。806+1。589)÷6。25=14。817÷6。25=2。371

④ 基础养老金额计算

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7600。00÷12=2300。00元;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300。00×2。371=5453。30元;个人累计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26。25+6。25=32。5年;

基础养老金额=(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 =(2300。00+5453。30)÷2×32。5×1% =1259。91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

56岁退休应对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64个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存储额÷本人退休年龄对应计发月数=37088。38÷164=226。15元

⑤ 过渡性养老金计算

2000年6月30号以前未建立个人账户的累计工作年限为26。25年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000年6月30号以前未建立个人账户的累计工作年限×1。4%=(2300。00×2。371)×26。25×1。4%=2004。09元;

⑥ 高原补贴养老金计算

在藏工作时间33年,对应的高原补贴养老金计发比例为15%。

高原补贴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5%=(2300。00×2。371)×15%=818。00元。

综上所述,该参保人员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高原补贴养老金=1259。91 + 226。15+ 2004。09 + 818。00 =4308。15元。

根据《实施方案》规定,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退休的人员实行五年过渡期,基本养老金按新老计发办法对比计算确定。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出部分从2006年至2010年逐年按20%、40%、60%、80%、100%的比例发给;低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予以补齐发给。

篇6:试析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

1 界定纯农民的概念

面对农民分化的现实, 对纯农民的界定, 涉及参保对象的范围, 把握好参保对象的范围, 是科学立法的前提, 更是制度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何谓纯农民?我们认为, 纯农民应该是职业与身份的统一体, 即纯农民是指生活在农村, 纯粹以农作物种植, 家禽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及收入来源的农民及其家属成员, 他们是真正的农民。到2009年底, 河南省这一群体的人数达2754万人, 占乡村从业人数的44.4%左右。

2 建立纯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对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数量较大的纯农民, 首先, 他们只拥有土地使用权, 占有的社会资源很少, 同时由于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别以及对农民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导致他们日益窘迫;其次, 大学扩招、学费巨增导致农户储蓄殆尽, 自身储蓄养老成了泡影。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农民预期投资回报破灭, 进而导致养儿防老的功能进一步弱化。所以, 纯农民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迫切需求者之一, 建立纯农民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1 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巢化”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 会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河南是个人口大省, 截至2009年底, 总人口9967万人, 6209万农村人口, 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62.3%。而60岁及以上为1337.57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的13.42%。加上河南大部分人口在农村, 那么, 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如果再考虑到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农民工总数是2363万人, 这一部分农村劳动人口的离乡, 必然使农村实际老龄人口比重大于城镇。另外, 目前河南全省城市空巢老人户达49.7%, 农村为38.3%。随着城镇落户条件政策放宽, 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 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 农村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显而易见, 纯农民养老已经面临严重问题, 如不立即着手建立针对纯农民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将难以化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2.2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 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 然后才能够去照顾其他事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然而, 近些年三农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已构成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 其表现主要有:一是农业精英劳动力日益萎缩,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农民分化而来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正在剥蚀着纯农民这一种粮主体, 致使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种地的局面。二是农村出现大量的抛荒现象。由于农民职业的分化加之农业增产不增收, 导致农民厌耕去外打工。抛荒现象使国家保护耕地面积的政策大打折扣, 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的安全生产。上述问题已经对国家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的办法也很多。但笔者认为, 要使纯农民在从事农业劳动期间就能安心工作, 不必为老年生活犯愁奔波, 推进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 采取倾斜的立法措施, 用法制保障其养老权益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纯农户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 一心一意地发展农业生产;才能吸引或留住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化新型农民, 使他们加入到粮食生产的大军中来, 以确保国家粮食生产的长足发展。

2.3 纯农民养老的需要

现行土地经营机制下, 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第一, 老年农民依靠种植土地的收入来维持自己养老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 正在向商品农业、精细农业发展, 技术、管理及体力的投入要求较高。而老年农民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的下降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老年农民在从事现代农业 (如蔬菜、花卉、水产养殖等) 时受到很大局限, 其能获得的收入水平很低, 因此靠自己种植土地的收入养老是不稳定的。第二, 在我国现有的未能对农业实行较高保护的政策框架下, 家庭承包土地所获得的收入难以持续增长, 以土地作为生活保障手段不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均成果。这主要是因为受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的影响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 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家庭农业即使丰产也难以增收, 纯农民没有能力为自己养老。

3 建构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思路

3.1 建立、健全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保障

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有效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保障纯农民的养老权益, 使其老有所养, 应该对纯农民实行倾斜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立法,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凭借稳定可靠的法度, 才能强化各级政府对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所需的公共财政的投入责任, 才能明确界定各权利主体的责、权、利, 也才能通过设定责任制和追究制来规范各种运行机制, 进而在法治氛围中“定纷止争”, 最终保证纯农民社会养老权益的实现。

3.2 强化政府在新农保制度推进中的主导作用

3.2.1 政策责任。

首先, 政府在制定纯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坚持其养老保障政策与农业政策紧密关联。比如像日本那样,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同时, 在养老保险政策中实行离农政策, 鼓励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而针对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农业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的情况, 采取返农政策, 即鼓励农民留在土地上。其次, 把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与推动纯农民养老保险紧密结合。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耕地保护基金, 其使用范围为耕地流转担保资金和农业保险补贴 (按耕地保护基金总额10%提取) 以及承担耕地保护责任农户家庭成员购买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可以鼓励农民使用耕保基金参加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允许农民直接先用耕保补贴缴纳养老保险费, 不足部分既可自行补足, 也可累积计算, 只要缴够180个月 (合计15年) , 就可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

3.2.2 财政责任。

在国务院《指导意见》中, 政府明确表达了财政投入的决心, 并加大力度推进试点工作, 但是目前这个保障标准收入替代率过低。国家标准最低为660元/年, 2009年全国农民纯收入为5153元, 收入替代率只有19%。所以, 我们在建立纯农民社会保障时应该奉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 提高政府补贴标准或直接由财政出资给予养老保障。新农保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 是政府财政补贴的及时、足额到位。虽然新农保提出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但集体补助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且我省的集体经济远不如东部沿海发达, 这很容易造成集体补助的缺失。因此, 各地在制定具体政策时, 要合理确定筹资标准的高低和各方责任的负担比例。这样可避免基础养老金过分依赖县乡财政的窘境, 防止由于县乡财政不发达导致纯农民的实际待遇下降。

3.3 增收是确保纯农民“老有所养”的根本出路

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因此, 政府应首先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调控粮食市场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比如采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同时, 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要重点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 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 树立科技示范农户, 组织培训农民, 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其次, 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鼓励城市的龙头企业到农村因地制宜地投资一些农副产品加工或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 使农村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这样, 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 使农村老年人又有子女在身边照料, 从而为农村家庭养老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3.4分区域、多层次、复合式的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构建模式

3.4.1因地制宜, 差异化、非均衡式推进。我省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在人均收入水平、经济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财政能力等方面, 各地差距都很大, 而且这种差距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必将存在。所以, 一方面,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集体经济活跃, 应鼓励村集体等经济组织为纯农民参保提供补助, 具体补助比例可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另一方面, 在经济欠发达、集体经济不活跃的地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纳就要靠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同努力。省、市两级财政要承担较高补贴比例, 对国家级贫困县, 省、市按7:3全额补贴, 对经济发展一般的县按70%进行补贴, 剩下的30%由县乡自行解决。这种区域式非均衡发展策略, 既能够调动市县积极性, 发挥集体补贴的作用, 又能保证经济不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进。

3.4.2 建立适合纯农民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根据我省省情, 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这四种养老保险体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最终目标应该是, 以社会养老为核心, 以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为补充。由于现阶段我省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 在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的过程中, 不能一刀切, 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首先应在已经基本具备社会化养老条件的一些发达地区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 在加大政府财力、政策扶持的前提下, 通过立法强制推行。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目前应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体, 其他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3.4.3 对于广大纯农民来说, 大账户、小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比较适合, 承担保费的主体有国家、集体和个人。

个人和集体资金部分全部计入个人账户, 政府补贴资金的一小部分也可计入个人账户, 其余部分计入基础养老金账户, 这样个人账户部分的筹资比例就比较高。这种设计是基于农业劳动力流动时与相关制度衔接和保险关系迁移方便考虑的, 也有助于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也可以拓展纯农民个人账户的发展功能, 个人账户积累应该探索运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允许参保人以保险证质押贷款的方式, 解决其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的困难, 这有利于调动纯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并保持个人账户的稳定性。

3.5 加大政策和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 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加强对试点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 加强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 使广大农村居民正确理解新农保政策, 让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如果广大农村居民了解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内容, 那么他们参保的意愿将会大大增强。另一方面, 弘扬中华民族养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在重视“三农”, 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风气, 树孝风正气, 遏制不孝敬老人的歪风邪气。

总之, 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 农民群体日益分化的今天, 关注纯农民的养老问题显得更为必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性养老方式, 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 关乎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逐步建立起以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是解决纯农民养老的最终途径。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河南频道, http://www.ha.xinhuanet.com, 2011-01-15.

[2]《河南统计年鉴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8.

[3]人民网, 河南频道, http://henan.people.com.cn/2010-07-14.

上一篇:酒店工程部营运手册下一篇:文件传输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