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态度

2024-06-25

使用态度(精选九篇)

使用态度 篇1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取样

本研究随机选取苏州及周边地区6所幼儿园及5所小学300名儿童家长向其发放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有效回收287份。

(二) 研究工具

《家长对儿童手机使用态度调查问卷》涉及家长对儿童手机的看法、儿童手机是否对孩子健康产生影响、 家长是否愿意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家长对儿童手机功能需求、儿童手机的好处及危害等诸多方面, 以此来全面了解家长对儿童手机的态度。

二、家长对儿童手机态度的调研结果

(一) 家长对儿童手机认同度较高

从图1中可以看到, 家长对儿童配备儿童手机认同度较高, 有70% 的家长认为有必要为孩子配备儿童手机, 有20% 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为孩子配备儿童手机, 还有10% 的家长认为需要根据儿童年龄来确定是否为其配备儿童手机。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家长对儿童安全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能够时刻了解孩子的动向, 使孩子与父母间保持良好的联系。

(二) 家长对儿童手机的看法

整体而言, 父母亲对于为儿童佩带儿童手机是较为认可的, 但对当前手机的功能和反应出的问题还是比较担心的。这说明父母亲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 从孩子安全角度考虑, 父母亲会为孩子的安全进行消费。

不同于父母亲, 作为孩子的爷爷或姥爷, 对孩子佩带儿童手机较为反对, 其排斥的比例要高于孩子的父亲、 母亲。

调查结果显示, 父母对于孩子佩带儿童手机总体是呈支持态度, 这也说明儿童手机的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三) 父母对儿童手机功能的需要

从图2中可以看到, 家长对儿童手机功能的需求较为丰富, 对儿童健康需求、安全监督需求是家长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同时随时了解孩子在干什么、增加孩子作业拍摄以便于能够及时进行沟通是家长对儿童手机功能的需求。由此可见, 在进行儿童手机设计时, 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考虑。

(四) 儿童手机存在的弊端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对于儿童手机的危害性还是较为关注的。根据英国一份研究报告, 孩子使用手机时, 大脑吸收的辐射要比成年人高出50%;由于儿童免疫系统要比成年人脆弱, 导致手机辐射给孩子发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 有80% 的家长对儿童手机质量问题较为关心;44% 的家长则害怕孩子容易将手机弄丢, 表示在孩子年龄稍大的时候再为其配备儿童手机;有30% 的家长则认为儿童手机不安全, 孩子容易出危险, 而这一方面的顾虑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由于有些儿童手机是挂在胸前的, 一旦由于特殊原因造成胸前细绳缠绕脖子容易危及孩子生命安全;同时还有30% 的家长害怕孩子乱拨号、乱上网, 在实际当中由于孩子操作不当导致上网流量超标, 通信费激增的报道很常见, 而这也进一步打消了家长购买儿童手机的热情。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弊端, 使得家长给孩子配备儿童手机时存在疑虑。

(五) 儿童手机易产生的不良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对于儿童手机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还是比较关注的。有70% 的家长认为儿童手机质量不过关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在选择儿童手机时对于手机质量要求较高;26% 的家长认为儿童手机的出现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弊多利少。这主要是由于儿童长期使用儿童手机之后, 会对儿童的大脑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家长时时刻刻都通过儿童手机对孩子进行监督, 使得孩子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在孩子遇到小困难时, 孩子往往习惯性找家长来解决而不是依靠自身力量去解决问题;有58% 的家长认为儿童手机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由于儿童自制力较弱, 特别容易被手机所吸引, 从而分散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67% 的家长担心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 从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业;另有45% 的家长认为现阶段独身子女居多, 儿童手机的出现容易造成孩子之间产生攀比心理, 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由于儿童手机应用群体的特殊性, 使得家长在给孩子购买儿童手机时, 会有一些顾虑。对此, 要在今后的儿童手机设计中尽可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六) 家长购买儿童手机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52% 的家长是出于安全考虑, 主动为孩子购买了儿童手机;有18% 的家长是在孩子要求的前提下被动购买;有18% 的家长是出于联系方便的角度出发, 为孩子购买了儿童手机;12% 的家长是作为一种学习奖励, 承诺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由此可见,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 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主要还是从安全角度考虑。

同时, 为了避免问卷形式过于单一, 笔者选取多位家长进行访问, 以此了解家长对儿童手机的实际态度, 从而弥补静态数据所存在的不足。

案例一:便于家长与子女沟通, 保障安全

张女士给读小学四年级的孩子配了一部儿童手机, 她说由于忙着上班, 不能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 虽然学校与家只有五分钟的路程, 但是依然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单独走, 配备儿童手机之后能够通过定位功能了解孩子放学之后的具体情况。并且上个月自己过生日, 儿子给自己发短信祝自己生日快乐, 看后感觉很开心, 觉得儿子长大懂事知道感恩了。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孩子习惯了凡事父母事必躬亲, 很少能够想到为父母做点什么。此案例说明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孩子, 儿童手机也可以发挥出积极的功能。孩子对父母情感一般比较内敛, 而通过短信祝福却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从而让家庭更加融洽, 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年级学生家长李先生说:“我平时经常到外地出差, 长久不见孩子缺乏感情沟通。通过儿童手机能够随时打电话了解孩子最近的心情和状态。并且遇到问题时, 儿子也经常通过儿童手机向我请教, 不仅延长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时间, 同时也变成了一种孩子喜欢、家长易学的沟通方式, 在心理上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同时孩子由于经常一个人上下学, 通过儿童手机能够准确知道孩子外出时, 特别是在上下学路上的情况。孩子在放学之后没有按照正常时间到家, 可以通过儿童手机来进行寻找。

案例二:加强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进步

王女士平时由于工作繁忙, 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儿子, 往往老师给布置的作业自己因时间紧张来不及检查, 使得儿子的作业错误较多, 而且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级中下游。张女士在市场上相中一款带有作业拍照及请教的儿童智能手机。自从儿子有了这个手机, 遇到不会做的问题通过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从而能够快速完成, 同时自己也可以通过手机来对儿子的作业进行有效的监控。

三、结论与启示

(一) 家长普遍接受儿童手机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对儿童手机的态度持欢迎态度, 但是对儿童手机存在的问题及危害还是心存疑虑的。同时不同家长对儿童手机的态度有所差异, 祖辈对儿童手机的排斥程度要明显高于父辈。

从中可以看到, 家长们对儿童手机的态度在接受的同时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儿童手机能够有效保障儿童健康安全, 有效消除各种潜在危害, 那么父母就会为孩子配备儿童手机, 而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拉近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 儿童手机逐渐成为家长新的激励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是出于安全考虑, 还有部分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是出于激励目的。

儿童手机的特点决定了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大, 并且现在独生子女居多, 普遍缺少玩伴, 这种情况下为孩子配备儿童手机, 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父母的联系, 同时还能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同时家长们也习惯用它作为一种激励孩子学习的手段, 使得儿童手机成为满足孩子愿望的工具。

对此, 儿童手机在设计时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设计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儿童手机;其次, 家长们要和孩子签订有关生活、学习及游戏方面的协议,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相关要求或是违反了相关规定就会限制或是没收孩子的手机, 从小来培养孩子守信的观念。

(三) 家长普遍对儿童手机存在的危害表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现在普遍对儿童手机存在的潜在危害比较担忧, 希望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这些危害的产生。

事实上,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儿童手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设计时从儿童角度出发设计儿童手机, 迎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同时借助当今前沿技术, 设计出一套更加符合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 更加人性化、健康、 安全、绿色的儿童移动智慧终端, 是每个家长迫切的愿望。

摘要: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儿童配备一部儿童手机, 能够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便利, 但是儿童手机的存在和普及, 也会对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了了解家长对儿童手机使用的态度, 对此, 特选取苏州及周边地区部分小学对儿童家长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所展现的数据显示, 家长对儿童手机的使用呈现出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希望能够利用儿童手机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 随时保持联系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另一方面又害怕儿童手机危害孩子健康, 扰乱课堂秩序, 影响孩子学习。对此, 本文通过对家长有关儿童手机使用态度的调研, 从而了解家长对儿童手机的真实需求, 以此来对儿童手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支持。

关键词:儿童手机,家长态度,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震云.手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2]魏红珊.炫耀消费与身份焦虑[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 (1) .

[3]高宏伟.儿童手机要看家长的面子[J].热点关注, 2014.

使用与态度研究学习感受 篇2

4.写《使用习惯和态度调研》的学习体会,你得到了哪些启发?你觉得哪些分析方法值得你们小组借鉴?

通过对《使用习惯和态度调研》的学习让我深受启发,收益匪浅。通过学习我觉得不仅仅要掌握这方面知识的本事,同时涉及的种种调研方式的思维与思考角度也十分值得深入思考。首先是定义问题的角度与引入问题的方式。例“如使用习惯和态度研究可以科学地解决下述营销管理问题:1.为现有产品或新产品寻找市场机会;2.效地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确定产品定位;3.制定营销组合策略;4.评价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引入问题内容,一方面明确的定义研究方向以及作用,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夸夸其谈,十分值得借鉴。

就调查问卷本身来说,使用态度与研究的方法是可以参考的。同时参照郑宗成的《市场研究实务》中对调查问卷的概述,让我了解到问卷要以人为本,所涉及的题目不宜过多也不宜过长。这既是对被访者的照顾也是对调查员的照顾,而且还能提高有效率。例如对日用消费品使用习惯和态度研究问卷中,问题涉及品牌和广告认知、产品使用情况、购买情况、对品牌的态度、对产品的态度等五个方面,涉及问题不宜过多而在于精。

同时为了使调查的结果更有说服力,最好也必须在调查的汇总过程中使用相关函数、公式来进行说明。如: 曾经使用率=使用过该产品的人数×100% 总样本数数×100% 品牌知名度=该地区知道该品牌的人该地区的总人口数广告知名度=知道该品牌广告的人数×l00%

总人口数某品牌的曾经使用率=使用过该品牌的人数×100%

总样本数最常用该品牌且去商店没有该品牌时数某品牌的品牌固恋水平=仍坚持购买该品牌的人最常用某品牌的人数×l00%

通过公式的使用可以清晰的把数据表达出来,更具说服力。同时在今后的学习使用过程中可以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方便日常工作的开展。

在学习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我更意识到了方法对一个项目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方法可以使研究项目事半功倍,同时还使得团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如在U&A研究中有两种将总体市场划分为细分市场的方法:事前细分法和事后细分法。事前细分法是由营销人员直接选用细分因素,人为地将总体市场划分为细分市场,但这些细分市场之间是否真正有区别还需经过后面介绍的剖面分析后才能知道。事后细分法是营销人员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运用统计方法将总体市场划分为细分市场,这些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在划分时就已经知道了以上两种方法是市场细分中常用的方法,都很有价值,但是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方法好,就要根据营销人员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经验而定。一般来说,一个对市场有经验的公司可以根据以前的研究结果,为现在的市场选择事前的细分标准,将总体市场细分。但是对于全新的产品第一次进入市场时,常用事后细分法,先做U&A研究,再细分市场。

使用态度 篇3

[关键词]:高中学生 英语阅读态度 英语阅读策略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高中英语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学习策略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重视策略因素,充分利用策略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从而实现学生认知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和谐发展。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动。它不仅包含了阅读中的一些技巧,还包含了阅读者为达到预期阅读目的所采取的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行为。有效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的提高有帮助的策略。同时,《高中英语标准》)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本文通过调查中学生英语阅读态度与策略,试图了解中学生英语阅读态度及策略的使用情况;通过整理分析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上的目标,优化教学,提升中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

二、研究课题的设计意图

阅读是人类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阅读能力。高中英语阅读不仅在英语学习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然而,很多中学生在测试时由于缺乏阅读策略与技巧造成丢分过多的现象,从而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往往被“高考”所绑架,一切以高考为导向,阅读课所选取的内容和体型多为高考试题体型,久而久之,阅读材料单一化,教学方式呆滞化,从而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失去了英语阅读课的内涵与魅力。因此,本课题提出通过调查中学生英语阅读态度与策略,希望了解中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态度以及对于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从而为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找到一种更能直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突破现在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幸福感,实现英语阅读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本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贵州省兴义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全年级学生,共1072人,其中有效问卷900份。本次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表分为两大方面:1)中学生英语阅读态度的调查(包括阅读目的、提高方法和阅读心理3个子类);2)中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调查(分为计划阅读、选材、技巧选择和自主阅读(包含阅读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四个子类)。其中第一部分由10个子条目(每个子条目为一个句子)组成,第二部分由35个子条目(每个子条目为一个句子)组成,总共45道题。同时采用3分量表:每个句子包含1—3三个数字,在阅读态度部分,“1”表示学生对有关问题持否定态度,“2”、“3”表示学生对有关问题持不同程度上的肯定态度。在阅读策略部分,“1”表示学生从来不使用此种阅读策略,“2”、“3”表示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此类的阅读活动或采用此类阅读策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每个子条目并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对每道题目进行回答。问卷调查以后统计各个条目中学生对英语阅读态度以及英语阅读策略的三种不同情况的百分比以及平均值,显示调查问卷的结果。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阅读态度统计

表2.1列出了本次调查问卷中阅读态度统计的内容。在其下的3个子类别按照本次测量的平均值高低排列分别是提高方法、阅读目的和阅读心理

从问卷设置的问题和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认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改变阅读方法扩大词汇量有利于提高英语成绩。

表2.1 阅读态度统计

1.2 对各项阅读策略的统计性分析

表2.2列出了各类策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表2.2,可以看出高中生对选材策略的使用明显高于其它几类。这就说明,该校高中生还是具有较好的学习意识。阅读策略的4个子类的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技巧选择、选材阅读、自主阅读和计划阅读。

表2.2 各类策略的描述统计结果

在使用频率较高的理解文章主旨大意这一技巧上,少部分同学能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意群等手段对文章进行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倾向于花费较多时间对材料进行细读。

在自主阅读中,除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外,大多数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找材料;并且阅读材料的题材较为单一;在阅读时,精力不是很集中。此外,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后,不会对文章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和产出即使不能够采取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总结货复述,也不会进行复习。也较少有学生表示会对自己的阅读效率进行评价并找寻改进方式。

在猜测词义上,使用词典时只查和本文有关的词性,仅仅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利用词根和词缀对此语意义进行猜测。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十分有必要采用英语学习策略训练模式,从阅读态度与阅读策略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制定英语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适时进行英语阅读的良好习惯,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阅读策略的能力。下面谈几点看法与建议:

所有的学生均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阅读策略,尤其是预测这一策略。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策略,加以引导和调动,将重点放在薄弱环节上。

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包括略读、训读、查读并预测阅读内容、猜测词义。扩展阅读题材,了解各种题材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材料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转变学生思想,明确阅读目的。让学生明白阅读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存在,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字信息的获取。阅读时不可一味图快或追求阅读的准确度。要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材料的难度、阅读时间以及自己的已有的知识背景等因素。

将阅读输入与口语输出、写作输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英语。并将英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形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2002,《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无锡市区青少年方言使用态度调查 篇4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历来文人辈出, 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外来人口也大量涌入, 加之普通话的大力推广, 无锡市区青少年的语言使用状况正在悄然改变, 这些变化对无锡方言今后的发展演变是否会有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无锡方言是否已经在年轻群体的日常交流中逐渐隐退?年龄层的差异是否影响了年轻一代对普通话或方言的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我们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以期对无锡市区青少年方言使用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因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本次调查范围未能全面覆盖无锡市区, 仅按比例在无锡老城区———梁溪区 (包含南长、北塘、崇安三个片区) 进行了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180份, 其中删选出的符合调查条件 (即在无锡市区长大并长期定居市区的15—35岁之间的青少年群体) 的有效问卷共160份。

1. 无锡市区青少年方言使用态度的调查结果

1.1 青少年的方言使用状况

问卷第一部分主要调查的是这一群体的无锡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所选择使用的是方言还是普通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20岁以上的人群在回答这一项的问题时选择都比较一致, 即与家人或朋友同事在一起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主要使用无锡话, 而在与外地人、陌生人或工作中则一般使用普通话。而15-19岁的青少年的方言使用状况和20岁以上的人群则有较大的差异, 即使是在日常交流中, 也有很多人选择使用普通话。具体结果如下:

(1) “小学以前在家”一项中, 选择使用无锡话的一共有146人, 其中15-19岁的有32人, 占21.9%;20-24岁的有36人, 占24.7%;25-29岁的有38人, 占26%;30-35岁的有40人, 占27.4%。选择使用无锡话的一共有14人, 其中8人为20岁以下的中学生, 30岁以上的人群没有一人选择了普通话。

(2) “现在和父母交谈”一项中, 选择无锡话的有147人, 选择普通话一项的有13人, 其中11人是20岁以下的中学生, 25-29岁之间的有2人。可以看出几乎全部20岁以上的人群和父母都选择使用无锡话来交谈, 而20岁以下人群中, 有37.9%的人使用普通话来和父母交流, 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3) “和15岁以下的孩子在家和在学校”一项中, 有77.5% (31人) 的15-19岁的青少年在家和学校与15岁以下的孩子使用普通话, 其余22.5% (9人) 使用无锡话, 远远少于使用普通话的人数;20岁以上人群的选择则截然相反, 20-25岁、26-29岁、30-35岁这三个年龄层中选择使用无锡话的占了较大的比例, 分别有75% (30人) 、65% (26人) 、62.5% (25人) 。

(4) “与本地朋友交谈”一项中, 15-19岁的中学生选择使用普通话和使用无锡话的人数相差不大, 分别是17人和23人, 而其余年龄的则大多选择了无锡话, 仅有3名年龄在25-29岁之间的被调查者选择使用普通话, 而这3人都有过四年以上的异地求学的经历。

(5) “与陌生人交谈”这一项中,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选择了使用普通话, 仅有2人仍然选择使用无锡话。

(6) 对“公共场合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在这一部分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日常生活中, 普O摇摇通摇PQ话JMN已经成*+了) 无RS锡T年轻一’ (代) R———ST尤其是UV3R0S岁WX以下的人群主Y要Z使用的10交.62流% (工17具5) 。尤7其0.63是% (最113后5) 两项1—8.——75%“ (3在0 5机) 关和工作人[员”和“在58.工75%作 (94中5与) 接触20.6的3%对 (33象5) ”, 四2个0.63年% (龄33 5段) 选在普通话/]的^_‘人数都1127占..255%了% (1 (44绝855对) ) 的优6938..势7538%。% (62 (1115) 195) 33..38%75% (31 (545) 5)

但ab是c在d这一9.组38调% (1查5 5中) , 有一67.5个%场 (108景5) 是比较23.1特3%殊 (37的5, ) 就是“在菜场ef和g摊主交8.7流5%” (1这45一) 项中6, 7.5除% (了1082 05) 岁以下23.7的5%学 (38生5) 以外, 其余三e个hi年龄段4的.大部38% (7分人都选择5) 80.62%使用无锡话 (129 5) 15%, (24这5) 似乎有些不太符合规律, 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 菜场上的摊贩除了一小部分为无锡近郊的农民以外, 大部分都是来自安徽和苏北的外来人员, 但是来这里买菜的却大都为土生土长的无锡人, 为了迎合这些顾客的需要, 摊贩们大都能说几句常用的无锡话, 因此, 在这样的场景中, 更多的人选择使用无锡方言。

实际上这一项能反映出一个普遍现象, 在无锡年轻群体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同时, 大量来锡定居的无锡“新市民”却在努力学说无锡话, 有些出生在无锡的“新市民”子女更是很好地融入了周围的语言环境, 在笔者的调查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高一的学生, 自摇摇己摇的摇!父"#15辈是苏北来锡的务工人员-19&20-24&, 2父5-母29不&会说30无-34锡&话, 但是$他%在摇摇无摇摇锡出生’, (邻) 居*+和) 同’ (学) 大*多+) 数’是 () 无*锡+) 本’地 (人) , *因+) 此他, 表-$示./自0己12在3家4和38父5母2是5说2普5 5通话15, 5但是32在5学8校5和16同5学2交4 5流时, , 6可$以.使用较为流利的无783921 519锡话510 5。30 516 524 53 537 5

1.2 青少年对无锡话的情感价值评价及认同程度

(1) 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要调查的是青少年群体对无锡话的情感价值评价及对无锡的认同程度, 首先要求被调查者凭直觉对无锡话和普通话分别进行打分, 调查表明, 在无锡市区年轻群体心目中, 普通话在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上都已明显高于无锡话,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2) 第二题调查的是15-35岁的群体对无锡话的认同程度。调查显示:所有160位被调查者能够熟练说普通话, 其中138人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很好;有114人认为自己的无锡话说得很好, 39人认为自己说的无锡话一般, 这其中有53.85%的是20岁以下的中学生;受访者一致认为外地人听不懂无锡话。和邻近的苏州话、上海话、江阴话、宜兴话相比, 有93人认为无锡话更好听, 有67个人认为苏州话或上海话更好听, 更时尚。91.87%的人在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时候喜欢看普通话节目, 只有极少的9个人常看无锡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大话阿福”, 有4为受访者表示从来不看这个节目;对于无锡的地方戏曲“锡剧”, 160位受调查者除了1位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选择“一般”以外, 全部选择了“不喜欢”这个选项。

(3)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两题, 调查的是对无锡话正在发生的变化的认同度。有107人认为无锡话在发生变化, 16人认为没有变化, 还有37人选择了“不知道”;认为无锡话在发生变化的人群中, 有41人认为变化较快, 38人认为变化较慢28人则认为变化速度一般;大部分人都认为无锡话不会消失, 还有15人认为很难说, 但是没有人认为无锡话会消失。

2. 无锡市区青少年方言使用态度特点

2.1 普通话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从上文所记录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受调查的无锡市区15-35岁的青少年从小就习得了普通话, 并且几乎都能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在家庭生活中, 普通话已经渐渐成为部分市区年轻人在家中经常使用的语言, 在调查时我们甚至发现不少中学生的父母皆为无锡人而自己却不会说无锡话, 在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访谈后我们发现, 这些学生往往生活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 父母也往往接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 而在和家庭成员进行交流时与父母辈相比, 年轻群体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明显要高很多。调查数据表明, 在一般的公共场合, 普通话也成了比较通行的交流工具;从语言态度上讲, 接受调查的年轻群体都开始普遍认同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实用价值。另外, 在文化艺术领域, 无锡传统的戏曲, 无锡方言节目在年轻一代中备受冷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国家共同语的普通话, 在和无锡方言竞争年轻一代的过程中, 其优势地位已经基本确立综合来看, 这一优势地位的确立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普通话的推广政策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是在中小学, 无锡市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当地学生从学前教育开始在学校所使用的基本上都为普通话, 这一方面让学生自幼就具有了较高的普通话水平, 另一方面, 促使青少年在认识事物, 思考问题的时候优先选择普通话, 这就更进一步地增加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可见学校教育是导致当前年轻一代频繁使用普通话的重要原因。

其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流动加剧也是普通话地位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无锡, 这使得在使公共场合中人们必须大量使用普通话, 以提高交流的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周围大量的新市民使本地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工作交往中更多地选择使用普通话以便于交际, 另一方面,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20-25岁的受调查人有相当一部分曾经有过多年异地求学的经历, 他们回到故乡后, 往往受之前经历的影响, 更习惯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再次, 目前无锡的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基本都使用普通话, 这也是普通话在和方言竞争时的一大优势。媒体拥有庞大的信息量, 而年轻一代通过日常交流所获取的信息量却少得多, 他们所接受的大量的信息和知识都是以普通话为载体的, 这使得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和使用普通话的频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高。

另外, 在家庭中, 越来越多学历和社会声望较高的家长在家中开始普遍使用普通话, 这也使得年轻一代使用普通话的几率大增。

总之, 在教育、社会和家庭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在无锡市区15-35岁人群中普通话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确立。

2.2 无锡方言依然存有一定活力

调查显示, 无锡市区15至35岁之间的人群已经具备了普通话和无锡话的双言交际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兼用普通话和无锡话, 在比较正式的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 在家庭中和一些非正式场合则主要使用无锡话, 呈现出典型的“双层语言现象”无锡话在市区15-35岁的群体身上逐渐表现出势弱的现象, 渐渐成为较为底层的语言, 普通话恰好与之相反, 逐渐成为社会的高层语言, 越是年龄小的被调查者, 在家里说无锡话的频率越低, 甚至不会说无锡话。

尽管如此, 我们也发现, 25岁以上的年轻人与上一辈相比, 年轻一代在家里使用无锡话的频率大大降低;年龄越小的学生说无锡话的频率越低。但调查同时也发现, 尽管在15岁至25岁之间的学生使用普通话频率很高, 但是25岁以上的年轻人, 尤其是工作之后, 接触社会较多的人群, 使用无锡话的频率则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逐渐提高。在他们看来, 无锡话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更为方便, 在和他人交流中感觉更为亲切, 很多概念用无锡话表达更为形象和准确。

从调查的第二部分, 我们可以看出无锡市区15-35岁的年轻人仍然对无锡话保持着强烈的情感认同, 过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无锡话更为亲切, 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无锡话听起来更为友善。大部分人都感觉到了无锡话正在不断变化发展, 但是大家一致认为无锡话不会消失。这种情感认同有利于无锡话在今后市区年轻群体中的保持与发展, 同时也证明无锡话仍然具有一定的语言活力, 并且一定不会消失, 只是在与普通话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我们可以认定, 尽管普通话的主体地位未来还会逐步提高, 无锡话在年轻一代人身上表现的衰弱现象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但年轻一代对无锡话强烈的情感认同将会使无锡话与普通话长期呈现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庄申主编.无锡市志·方言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10.

[4]赵元任.现代吴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6.

[5]周振鹤, 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6]陈祺生.从音位观点看无锡话的调类划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60 (01) .

[7]侯家欣.无锡方言中的惯用语[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3 (01) .

[8]黄明明.钱基博《无锡风俗志》方言卷记载的无锡方言[J].江南论坛, 2007.3.

[9]黄明明.20世纪无锡方言研究综论[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使用态度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因素,抽取吉林省双阳市、四平市、德惠市、榆树市、公主岭市等5个市;每市各随机抽取2 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 个行政村,共抽取10个行政村。依据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耕地面积等因素,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60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问卷调查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个别农户深入访谈的结果,反复讨论后设计最终的调查问卷表。问卷内容包括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农药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四部分。2014年7-8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农村居民农药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采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577 份,问卷回收率为96.2%,其中有效问卷568份,问卷有效率为94.7%。调查者中,男性353人,占62.1%,女性215人,占37.9%。18~30岁年龄段人数76人,占13.4%,31~45岁年龄段203人,占35.7%,大于或等于46岁的289人,占50.9%。小学及以下学历为196人,占34.5%,初中学历为259人,占45.6%,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13人,占19.9%。

2.2 使用农药知识知晓状况及来源

2.2.1使用农药知识知晓状况

调查者中,回答“知道”农药安全间隔期306人,占53.9%,回答“不知道”262人,占46.1%。回答“知道”农药“三证”162人,占28.5%,回答“不知道”406人,占71.5%。回答“经常”查看农药标签264人,占46.5%,回答“偶尔看”220人,占38.7%,回答“从不看”84人,占14.8%。

2.2.2农药信息来源

大部分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当地农药零售商,少数农村居民从亲朋邻居、本村农作物示范户处、查阅相关书籍及订单企业等处获取农药信息,见表1。

2.3 使用农药态度

只有部分农村居民接触农药时会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农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但防护工具仍然以穿长衣裤、佩戴手套及帽子为主。调查者中,配兑农药时穿长衣裤325 人,占57.2%;戴胶皮手套281 人,占49.5%;带普通口罩238人,占41.9%;戴防护头罩或帽子197 人,占34.7%;戴安全眼镜124 人,占21.8%;戴过滤口罩56 人,占9.9%;戴防毒面具40人,占7.0%;穿专业农药防护服44 人,占到7.7%。检修打药器械时戴手套225人,占39.6%;戴防护头罩或帽子149 人,占26.2%;戴安全眼镜37 人,占39.6%;戴过滤口罩79 人,占13.9%;戴防毒面具3人,占0.5%;穿专业农药防护服75人,占13.2%。清洗打药器械时穿长衣裤246人,占43.3%;戴胶皮手套221人,占38.9%;戴口罩183人,占32.2%;戴安全眼镜81人,占14.3%;戴过滤口罩57人,占10%;戴防毒面具50人,占8.8%;穿雨披或围裙31人,占5.5%;穿专业农药防护服5人,占0.9%。喷施农药时穿长衣裤422 人,占74.3%;戴防护头罩或帽子263人,占46.3%;戴胶皮手套253人,占44.5%;戴安全眼镜126人,占22.2%;戴过滤口罩70人,占12.3%;戴防毒面具49 人,占8.6%;穿专业农药防护服52人,占9.2%。

2.4 使用农药行为

2.4.1购买农药

大部分农村居民购买农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防治效果,其次考虑的因素是毒性及其是否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具体情况见表2。

购买农药的主要途径以本村农药零售商为主,其次是县城农药零售店,具体情况见表3。

2.4.2配兑农药

农村居民配兑农药时,使用瓶盖量取液体农药的比例较高,占61.8%,使用量杯或量筒的比例较低,占12.3%,具体情况见表4。

2.4.3施药操作规程

农村居民在施药前经常检查器械是否完好363人,占63.9%,偶尔检查机器140人,占24.6%,从不检查机器65人,占11.4%。中午光照强、气温高及大风时经常施药42人,占7.4%,偶尔施药127人,占22.4%,从不施药399人,占70.2%。在施药后及时清洗受污染的皮肤183人,占32.2%,偶尔清洗机器257人,占45.2%,从不及时清洗机器128人,占22.5%。

农民对已兑水农药剩药处理方式中,以加量喷洒为主要处理方式,占51.2%,其它处理方式见表5。

2.4.4农药包装容器处理

农药使用完后,将包装容器随便扔在地上的比例较大,占44.4%,烧掉所占的比例较小,占12.7%,具体情况见表6。

2.4.5农业技术培训

调查的568位农民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较低,占17.6%,没参加过培训的比例较高,占82.4%。

2.4.6禁用农药使用情况

不使用国家禁用农药的比例较高,占76.8%,继续使用的比例较低,占9.5%,别人使用我也使用,别人不使用我也不使用的比例较低,占13.7%。

3 讨论

历次全国农药使用行为调查和个别地区农村居民调查均显示农民使用农药状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农药知识知晓率情况整体较低,回答“不知道”农药安全间隔期比例较高,经常查看农药标签的比例稍低,回答“知道”农药三证的比例较低,低于林中正等[1]对淮安市农民的调查结果。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国家《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对合格农药产品进行登记、附加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合格证、生产流程及使用规范,便于人们选购和使用农药。但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药基本知识并未受到农民重视,也是农药宣传中的盲点,在今后的农药安全使用教育中,应加强宣传和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的安全使用农药自主意识。

农民获取农药信息的途径较单一,主要以当地农药零售商为主,其它途径获取农药信息的比例较低,低于李明川等[2]对成都地区农民的调查结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使农村居民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业技术相关知识。

大部分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意识,接触农药时穿长衣裤、戴手套的比例较高,其它防护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尤其是专业农药防护设备的使用,李敏等[5]对河北省、湖南省农民的调查结果与本次调查较为一致,但是现有旧衣服的防护性能并不理想,使用农药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政府和农药科技工作者应加强对农村居民安全防护教育的宣传,让农民了解使用专业农药防护服的重要性。

农村居民购买农药时以药效为主,而极少关注农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购买农药途径以本村农药零售商和县城农药零售店为主。配兑农药不规范,用量杯/量筒准确量取配置农药的仅占46.1%,李明川等[2]对成都地区农民使用农药行为的调查结果与本次调查一致,农村居民在稀释农药时严格按照说明稀释农药仅占17.4%,低于张毅等[4]对西安市农药安全使用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结果。《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已经实施多年,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条例进行购买、配兑、稀释农药,在以后的农药科学使用宣传中,应加大使用农药知识和技术的宣传力度,强化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和技术,增强农村居民的安全使用农药意识[5]。

大部分农村居民在施药前会检查器械是否完好,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从不检查器械,高温及大风天气时喷施农药人数较少,仅占7.4%。施药后及时清洗受污染的皮肤的人数占32.2%,低于秦红等[3]对常熟市农民接触农药防护状况及对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的调查结果。施药人员长时间作业于有毒环境中,有毒物质会通过呼吸道、皮肤表层、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急慢性农药中毒[3]。

农民环保意识较差,使用完的农药包装容器随便乱扔的人数比例较高。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仅占17.6%,李明川等[2]对成都地区农民的调查结果高于本次调查结果。农技等相关部门应在农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及时掌握科学的农技知识,从而限制农药滥用,促进农民自身健康。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村居民不使用国家禁用农药,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继续使用禁用农药,甚至还有部分居民处于跟风状态,说明目前吉林省的农药销售市场还不够规范,禁用农药继续销售。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农药生产及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确保禁药被禁。此外,应加大农药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使农民及时、准确地知道哪些农药是国家禁止使用的。

大部分农村居民能够粗略地掌握一些关于农药使用方面的知识,具备基本的农药使用态度,但是关于农药使用行为还不够规范。所以,在今后的农药安全使用宣教中,不仅要宣传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和方法,还要定期举办农村居民使用农药技术和方法的培训,改善农村居民使用农药的行为。

摘要:目的:调查农村居民农药使用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指导农民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吉林省农村568名18~70岁农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农药知识知晓率较低,接触农药时积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比例较低,购买农药时考虑防治病虫效果的比例是58.1%,到所在村农药零售商购买农药的比例较高,用量杯配兑农药的比例较低,在标准用量上加量配制的比例较高,农药包装容器随便扔的比例较高。结论:农村居民农药知识水平整体较低,使用农药态度较差,使用农药行为不规范。应针对农村居民使用农药行为制定使用农药的宣教方案,并定期举行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培训。

关键词:农村居民,农药知识,农药态度,农药行为

参考文献

[1]林中正,何朋蔚.淮安市农民安全使用农药行为调查[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4):16-19.

[2]李明川,李晓辉,傅小鲁,等.成都地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7):521-524.

[3]秦红,邹晓平,杨丽,等.常熟市农民接触农药防护状况及对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404-3405.

[4]张毅,郭鹏飞,徐进,等.农药安全使用存在的问题[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11):54-57.

[5]李敏,张丽英,陶传江,等.农民购买和使用农药状况调查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4):42-44.

[6]韩贞禄,杨丽丽.农村农药使用现状的调查[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28(10):55-57.

[7]赵永田,王兴娥,赵惠燕.农药安全使用问题及成因分析[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147(4):72-75.

[8]尹立红,刘智军,刘丽,等.培养高素质农药使用者是农药安全使用的关键因素[J].农技服务,2010,31(11):1532.

[9]方永美,杨振刚,凌立文,等.农药安全使用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2011(4):26-27.

使用态度 篇6

永州市原名零陵地区, 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 普通话、西南官话、湘南土话等是这个地区主要使用的几种语言。在这样一个方言比较复杂的地方, 中小学生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运用是个什么状况?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我们在2013年底到2014年在永州的杨梓塘小学、永州三中、永州七中几个学校开展了题为《永州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 调查共发放350份, 收回328份, 其中无效问卷100份, 有效问卷228份。根据对有效问卷的分析, 结果如下:

一、语言使用状况

在“小时候 (上学前或5周岁前) 最先学会哪种话?”问题中, “老家话 (指出生地土话) ”所占的比例为65.4%, “西南官话”占10.0%, “普通话”占24.6%。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中小学生早期接触和使用的语言是老家话, 其次是普通话。且在“父母或者抚养人跟你讲话时用什么话?”该问题中, “使用方言”所占比例为75.9%, “普通话”为19.1%, “其他”为5.0%。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成员在语言上对孩子的直接灌输与潜移默化作用大都是方言, 这促成了中小学生小时候 (上学前或5周岁前) 最先学习的语言是方言, 其次是普通话。

在“你现在能用哪种话与别人交谈? (可多选) ”问题中, “老家话”所占的比例为34.1%, “西南官话”占12.3%, “普通话”占52.4%, “其他”占1.2%。调查结果显示, 当与同学以及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交谈时, 使用普通话居多, 从而避免语言不通的情况。当与本地熟人交谈时, 使用方言居多, 因为本地语言使用起来较为熟练, 与本地熟人交流会更放松随意。

二、语言学习的途径、动机和语言态度

对某一种语言的印象是影响语言选择的重要因素。我们让受调查对象分别对其家乡话和普通话的印象进行打分, 评价四个方面:“好听”、“亲切”、“有社会影响”、“有用”印象最好打5分, 最差打1分。根据统计结果, 在家乡话“好听”印象中, 给出5分的人数最多, 占43.1%, 而认为普通话好听程度可达到5分的人数更多, 占66.4%。虽然他们认为家乡话有其独特的韵味, 但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普通话更好听, 是因为电影广播等采用普通话, 所以普通话常常给人一种优美的印象。在“有社会影响”中, 给家乡话打3分的人数最多, 占32.5%, 普通话却是打5分的人数最多, 占72.1%, 说明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普通话的社会影响远大于家乡话, 因为家乡话毕竟只是地方方言, 而普通话受到国家语言政策和法规的影响, 是全国推行使用的交际用语, 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有用”中, 给家乡话打3分的人数最多, 占26.4%, 普通话却是打5分的人数最多, 占80.9%, 说明认为普通话的有用程度远远超出家乡话, 虽然中小学生对家乡话虽然有很深的感情, 但他们在使用家乡话的同时也明显感受到其局限性。

在“你认为哪种话对你来说最重要”问题中, “普通话”所占比例为75.6%, “家乡话”占20%, “其他方言”占4.4%。调查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认为家乡话是自己最初接触的语言, 他们对家乡话存在浓厚的乡土依恋色彩, 但这种依恋情感在普通话客观的社会作用面前却失利了。而普通话不仅可以让不同地方的人沟通更加便利, 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素质和涵养, 更是一种推动我们融入这个社会的工具, 因此大部分中小学生在看待“最重要的语言”这个问题上率先考虑范围及作用, 选择了普通话。

在“如果你周围的人说普通话, 而你说的话跟他们的不一样”问题中, “有点不好意思”所占比例为43.3%, “希望跟他们说得差不多”占41.2%, “无所谓”占8.6%, “更愿意表现这种区别”占11.2%。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当周围的人都在说普通话, 而自己说家乡话或者说带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话会感到不好意思, 并希望跟他们说得差不多, 因为在方言区讲方言是习惯使然, 加之普通话拥有相对方言更高级的心理定势, 他们希望能够掌握普通话, 从而避免普通话不标准带来的尴尬。部分中小学生更愿意表现这种区别, 因为他们对家乡话存在着一定的情感, 而在一个周围人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 说一口家乡话或者带有地方色彩的普通话, 会显得较为独特, 他们也很乐意享受这种独特。而小部分中小学生认为无所谓, 认为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家乡话, 都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只要能满足交际沟通的需要就行。

在“你希望你的家乡话有什么样的前景”问题中, “在一定范围内发展”所占比例为35.3%, “有很大发展”占23.7%, “任其自然发展”占26.8%, “无法回答”占9.4%, “在不久的将来将停止使用”占4.9%。在“你希望普通话有什么样的前景”问题中, “有很大发展”占78.5%, “任其自然发展”占10%, “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占9.5%, “无法回答”占3.5%, “在不久的将来将停止使用”占1.3%。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普通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家乡话只在一定范围内发展, 这是因为这部分中小学生考虑到普通话使用的广泛性以及家乡话使用的局限性,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其发展空间必定不言而喻, 而家乡话仅限制于某个地区的人所熟知, 因此要推广起来有一定难度。另有部分中小学生认为家乡话有很大的发展, 这是因为家乡话具备地区特色, 由于音调以及发音与普通话存在一些差异, 会使人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 加上自身对家乡话的情感, 更加倾向于家乡话发展。总的来说, 对于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发展趋势, 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持积极乐观态度并认为普通话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而永州话作为当地区域优势语的发展趋势则被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展。

在“你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是什么? (可多选) ”问题中, “能够与更多人沟通”所占比例为34.3%, “学习需要”占25.4%, “学好普通话有前途”占18.8%, “学校要求”占9.1%, “个人兴趣”占12.4%。从“能够与人沟通”、“学习需要”和“学好普通话有前途”这三个选项可看出, 大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和需求两个方面。学好普通话对中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这也是他们学习普通话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 中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存在积极性, 并能认识到普通话在生活与学习中不可磨灭的作用, 主动学习普通话。

在“如果你的家乡话跟老一辈的不太一样了, 你会觉得?”问题中, “希望跟他们说的差不多”所占比例为47.8%, “无所谓”占24.6%, “有点不好意思”占16.5%, “更愿意表现这种区别”占11.2%。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中小学生希望自己的家乡话跟老一辈说的差不多, 这是因为他们不仅是对老一辈的人有着眷恋感, 也对家乡话饱含情感, 希望能把家乡话说得标准。同时, 说家乡话时能让他们感到自在, 也能在周围的语言环境中找到认同感。而小部分中小学生则认为无所谓, 他们认为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家乡话适用范围的局限, 说家乡话与老一辈不太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所以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少部分中分学生更愿意表现这种区别, 因为这能表现他们的与众不同, 可看做一种求异心理。

三、结论

在语言使用方面, 永州市普遍中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与语言态度密不可分, 同时受到周围的语言环境影响较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家乡话没有变化, 但在上学后, 还是有一部分中小学生的家乡话的使用程度受到了影响, 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在上学后使用普通话频率较上学前高, 并且发音比以前标准。

从理智方面来说, 大多数永州市中小学生认为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和需求两个方面, 对待语言问题上会率先考虑它的范围及作用, 理智因素占主导, 而小部分中小学生更注重它的来源及乡土情怀, 情感因素占主导。他们认为家乡话作为一种地方方言, 社会地位和有用程度自然不及普通话, 最重要的还是普通话, 与陌生人交谈、以及在谈论正式、严肃的话题时多使用普通话, 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较少使用普通话, 真正在很多场合交谈还是偏向使用家乡话, 家乡话依然是现在中小学生经常使用的语言。

在情感方面, 永州市普遍中小学生早期接触的语言是本地方言, 对家乡话有着一定的情感, 希望能够说得标准。这种语言环境培养了学生对本地的特殊感情, 这种特殊情感有助于家乡话的继续保持, 家乡话在永州市范围内的地位很可能导致其在这里的影响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 学校教育又促进了普通话在本地的普及和推广, 在上学后学生对普通话的喜欢程度增加, 普通话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扩大。

使用态度 篇7

关键词:百词斩,态度,词汇学习

1 引言

近五年内, 校园智能手机用户, 尤其是大学生, 明显增加。新操作系统和新应用不断被开发。智能手机的教育应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都设计学习者的态度已经成绩等相关的变量, 多数都是定量研究。却很少有探究学生对手机单词记忆软件的定性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态度

很多研究者都对态度这个概念进行解构并下了不同的定义。为了研究需要, 本文采用的是Allport (1935, P810) 对于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 它基于个体的经验组织起来, 直接影响个体对所有与之相关的对象和情境的反应。”在语言学习的环境下, 态度能够控制动机, 对学习成绩能产生影响。 (Gardner&Lambert, 1959) 。语言学习环境下, 有很多种类型的态度, 其中一种是指向目标语言社会这类的态度特别重要。因为学习语言需要整合文化 (Gardner, 1985a) 。对于特定语言的文化能够影响学习者的成功与否 (Gardner I985b:6) 。态度共有三个因子:情感、认知和行为。 (Rosenberg&Hovland, 1960) 。分别来说指的是:个体对于一个事物的情绪态度, 喜好程度。对于一个物体的认识和信念以及行为。该研究中, 笔者将从这三个维度分析所获得的访谈和田野日志。

2.2 相关研究

近几十年来, 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焦点, 或是注重移动设备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发展。一些研究探讨将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的可能性。Belanger (2005) 检验了在听力教学中应用移动设备的可行性。据此, 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态度研究得以实施。其他研究则关注在什么条件下, 学习者使用软件才最有效。

外语学习理论和移动学习得以结合, 外语学习研究有了新的进展。Ducate&Lomica (2014) 结合生态结构主义与移动学习, 找到促进外语学习的新方法。后者关注于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其主要任务是开发软硬件, 支持语言学习。其中整合旧资源和开发新资源是两种不同的途径。整合旧资源指将原来的资料电子化。主要通过彩信和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彩信就是通过手机给学生发送单词和短文, 促进他们的语言流利度。使用彩信的人比使用传统方法的人英语的学习成绩好, 93%的人对这样的学习模式持积极态度 (Thornton&Houser, 2002) 。

开发新的资源指的是, 在外语学习原则的指导下, 开发新的语言学习资源。Hsu et al. (2013) 开发了英语阅读评估系统, 用于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Lee&Kim (2013) 在智能手机上发开出一个英语写作评价系统, 对学生提交的文章。系统会自动识别语言错误, 帮助学习者巩固语言知识技能。两个研究受试均对移动语言学习持有积极态度, 并且愿意参加。综上所述, 研究使用智能机进行词汇学习时学习者态度不多。本研究运用Rosenberg和Hovland的知情行框架, 分析学习者对百词斩的态度。

3 研究方法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最初实验有5人参与, 其中两人未能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剩下三人的信息如下。

(1) S1, 女, 22岁, 学习英语13年, 使用软件半年, 频率从每天到后来为零。

(2) S2, 男, 22岁, 学习英语13年, 使用软件半年, 频率从每天到后来每天0-1小时不等

(3) S3, 女, 30岁, 学习英语10年, 使用软件2个月, 平均每天1-2小时

3.2 研究步骤

本研究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大学生对于词汇学习以及使用应用进行词汇学习的态度。研究采用的工具为百词斩, 一款移动应用。安卓和苹果系统均可下载, 可以根据需求私人订制学习计划, 也有督促学习的方法。受试均有使用该软件进行词汇学习的经历。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由访谈和学习观察两部分组成。访谈大纲由三部分组成, 包括基本信息、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的态度和未来词汇学习的计划、软件评价。一共在教室中完成了三场访谈, 受试预先得到了访谈提纲, 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访谈过程进行顺利, 无人打扰, 受试和研究者能够畅所欲言。此外, 研究者还观察并记录了S3同学的一次词汇学习过程。

3.3 数据的编码与分析

访谈内容在得到受试同意以后有录音, 并转录成文字稿, 运用Rosenberg和Hovland’s情知行三维理论, 对能够暗示态度的语句进行了提取, 加以分析。

4 结果和讨论

4.1 情感态度方面的发现

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对词汇学习的态度。下面是受试的回应。

S1:“我觉得单词学习本身很重要。没有了这个, 学习很难继续。”

S2:“我觉得词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S3:“记单词很无趣的。每天都要重复。还得复习, 机械重复所以很无趣。”

访谈发现:三个受试对词汇学习的态度是有差异的。S3对此持有消极态度, 强调词汇学习是无趣的。无趣这个词出现了两次, 还有从头开始, 机械记忆等。但是, S2十分的理智, 指出词汇学习要长期的积累。S1只是简单指出词汇学习很重要。S1和S2二人都没有对词汇学习表示出负面态度。

以下语句体现了受试在使用百词斩以后对词汇学习的态度。

S1:“我认为单词很重要。市面上有很多词汇学习软件。你会知道自己的缺陷。你必须知道自己的缺点才能进步。”

S3:“恩。 (能说得详细些吗?) 恩。百词斩让单词记忆变得更加生动了。 (这里更加生动指的是?) 它会给你一个句子。你在背完单词以后, 可以在语境中使用。里面有图片和例子, 也会有计时器, 所以会更高效。 (你觉得传统的单词学习效率低吗?) 对的, 因为我提到了费时的。 (笑) 但是, 软件也有缺点的。书本可以标记那些遗忘的词, 但是软件不行。”

S2:“我觉得, 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本质上, 词汇学习还是一样的。移动应用就是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办法。 (怎么不同?) 这个软件只是能够让你利用空闲时间。”

两名女性受试表示应用改变了她们单词记忆的方式。S1说应用会有小测来提示学习者和目标的差距。她认为单词更加重要。S3认为, 应用让词汇记忆更加生动, 会有一些动画帮助提高效率, 用户可以在语境中使用单词。S3认为应用没有改变她对词汇学习的态度。之前她对此持有负面的态度, 使用过后, 她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交谈时候也展露出来了笑容。但是, 对于S2, 他不觉得使用应用背单词会改变自己对词汇学习的态度, 虽然也认为确实词汇学习会方便很多。他认为词汇学习需要用心记忆。应用最大的作用是让学习更加吸引人。在他们对于百词斩的评价方面, 被试者都表达了积极的态度。S2认为, 这种方式很便利。传统的书本单词学习大多发生在校园环境中, 应用则更加强调学习的移动特征。应用能够提供图片和声音帮助词汇记忆。这是一种联想学习。

S3:“更够给到反馈是非常明智的。这样就能更加节省时间。”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总是要花费一些时间获得反馈。延迟可能会带来麻烦。S3对于软件这个方面的评价很高。S1则认为软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帮你合理区分任务, 并督促你完成日常任务。

S1:“每天都有任务, 根据你的总任务量来决定时间的多少。”

这样对于那些容易迷茫和任务过多经常忘记的人来说是好事。纸质的单词书没有这样的功能。还有就是, 应用会给人一种三维的感觉, 能够使人更加热爱学习。总之, 被试充分肯定了百词斩的价值和优势。百词斩是一个管理者和监督者, 促进他们的学习进程。

4.2 认知态度方面的发现

被问及他们是否会继续使用这个应用的时候, 所有人都给了积极的回答, 表示百词斩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靠谱的。

S1:“不会卸载, (应用) 非常管用”

S1认为非常管用, 给予了一个肯定的回答。S3并没有明确指出自己是否会继续使用这个软件。但是她推荐, 入门阶段的学生使用这个软件进行词汇学习。S2十分肯定这个应用能够促进词汇学习。但是他只会将此当做一个辅助工具巩固学习, 只有结合其他方式, 这个才是最管用的。其他问题包括使用百词斩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目标。S1十分肯定。S2保留了意见。

4.3 行为态度方面的发现

S3高效地使用软件, 记忆单词期间, 她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 用了五分钟完成了第一个单词组的记忆。虽然中途出错, 但是她不受影响, 还是十分耐心地进行着学习。斜体部分摘录自S3词汇学习过程的田野日志。

“她今天完成了100个词的记忆, 因为她对我说, 她试图在早上学习了一些。她似乎很好的精神, 又多学了另外25个字。然而, 她明确地说, 她不想复习今天的内容了。”

她比较喜欢百词斩的这种模式, 但是不愿意复习, 因为觉得模式会比较无聊。

“她以惊人的速度继续她的学习。四分钟后, 完成了任务。值得一提的是, 在20:54, 一个男人接了一个电话走独自走在走廊, 离她只有3米远。她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研究者受到了旁人的影响, 但是她没有, 显示出她沉浸在学习中, 不受噪音干扰了。

“她再次自愿多学了25个字。值得一提的是, 在21:04, 图书馆的警钟响了。她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继续学习。”

警报响起, 她也不受影响, 说明真的沉浸在单词学习中, 整个学习期间, 也没有表现出不满的样子。这就说明她很习惯这个学习模式。

总之, S3的行为表明她对通过百词斩进行词汇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 能每日按时完成单词学习任务。此外, 她还多学了50个单词, 在图书馆的紧急情况面前也不受影响。此前, S3认为单词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 显然她的态度在使用过软件以后发生了改变。S2和S1同样对此态度积极。

4.4 讨论

所有受试认为词汇学习非常重要。只有S3一人认为过程很无聊。但是在使用了百词斩以后, 三人都持有积极的态度。使用百词斩后, 词汇学习的态度变化, 原因是所有受试都是中国人。中文是表意文字, 而学生的目标学习语言, 英语是一种抽象的字母组合。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很难理解抽象语言的标志。这就是大多数学习者很难掌握词汇的原因。单词对他们而言, 仍然是无意义的字母组合。移动技术与传统学习材料的整合为学习者创造了信息搜集的方式。那些以前平面内容现在是具体的。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激活他们的耳朵, 眼睛和嘴。注意力很容易掌握。此外, 应用可以给学习者即时反馈, 学习者可以通过该反馈调整学习速度并安排学习计划。此外, 所有参加者都是新生, 课业繁重, 很难抽出一个完整的时间。便利是他们喜欢使用手机程序学习的原因之一。S2是一个住在校外的全日制学生。他在学校和他家之间通勤花费2个小时, 利用边际时间很重要。S1说自己缺乏自律, 想要一些额外的约束性措施, 使她可以更有效的词汇学习。手机应用的体验改变了他们的态度, 受试充分认识到词汇的重要性以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其中, S3完全改变了她的态度。经过被试的考虑和研究者的分析, 受试对百词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一发现与观察S3的词汇学习所得是一致的。

5 结语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手机应用的体验改变了他们的态度, 。与会者充分认识到词汇的重要性以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其中, LQ完全改变了她的态度。经过被试的考虑和研究者的分析, 受试对百词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一发现与观察LQ的词汇学习所得是一致的。根据受试提及的一些缺点, 给予一些建议。首先, 词汇学习的一些功能应该分类为英语水平, 以便学习者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选择他或她的适当水平。否则, 学习者会发现自己因为选择而感到炫目。第二, 软件可以增加新的功能, 帮助学习者检查已学到的知识。第三, 更好地建议程序的开发人员用其表达和解释来扩大每个单词的内容。词语的根和词缀也需要帮助学习者用他们的词汇习得。未来的研究者应该延长被试使用应用的时间。本研究中被试来源单一, 未来研究中应该考虑扩大样本。除此以外, 也可以适当考虑研究学习者的态度和学业成就在手机应用环境下的关系。

参考文献

[1]Allport, G.W. (1935) .Attitudes in C.Muchison (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Worcester, MA:Clark UniversityPress.

[2]Baker, C. (1992) .Attitudes and Language.Clevedon, Avon:Multilingual Matters.

[3]Belanger, Y.Duke University i Pod First Year Experience Fi-nal Evaluation Report[EB/OL].Retrieved Jun.2005, from http://cit.duke.edu/pdf/reports/ipod_initiative_04_05.pdf.

[4]Ducate, L., &Lomicka, L. (2014) .Going mobile:languagelearning with an i Pod touch in intermediate French and Ger-man class.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 445-468.

[5]Gardener, R.C.&Lambert, W. (1959) Motivational variables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266-272.

[6]Gardner, R.C. (1985a)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Arnold.

[7]Gardner, R, C. (1985b) .The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 Technical Report, London,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trio.

[8]Hsu, C.K., Hwang, G.J., &Chang, C.K. (2013) .A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based mobile learning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of EFL students.Computers&Education, 63, 327-336.

[9]Lee, K.J.&Kim, J.E. (2013) .A mobile-based learning toolto improve writing skills of EFL learners.Procedia-Social andBehavioral Sciences, 106, 112-119.

使用态度 篇8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调查家长对儿童常见病治疗中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及使用情况, 特设计儿童常见病抗生素使用的调查问卷, 以便为儿童常见病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问卷共发出650份, 收回有效问卷597 份, 有效回收率为91. 8% 。

二、问卷形式

所有被调查者完成一个问卷,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共有8 道题。第二部分为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共有29 道题, 其中2 题为填空题, 5 题为多选题, 2 题为三选一的选择题, 其余20 题为二选一的选择题 ( 是/否) 。

三、调查结果

1. 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者以女性居多, 文化程度是本科及以上者占总体的73% , 其中具有医科背景的占36. 2%, 人文社科背景18. 1% , 理科背景7. 5% , 工科背景4% , 其他34. 2%, 60% 的被调查者月收入在1000 ~ 4000 元之间, 21. 8% 超过5000 元。被调查者的孩子性别无很大差别; 87. 8%的孩子有医疗保险, 其中59. 9%为城镇儿童医疗保险, 76. 3% 的孩子只有一项保险, 13. 5%有两项保险。

2. 被调查者对抗生素应用知识的了解情况

下表是被调查者对抗生素应用知识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1 题至12 题, 以及15、16 题的选择结果显示, 大部分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抗生素的态度比较谨慎, 知道抗生素的概念及其副作用, 不会经常使用抗生素; 13 题的选择结果显示48% 的家长会常备儿童使用的抗生素; 14、18 题显示一半左右的家长会在没有医生的处方下, 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17 题显示67. 5% 的家长在孩子疾病症状消失后立刻停止使用抗生素, 可见超过半数的家长仍缺乏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知识; 19 题显示42% 的家长不会去参加节假日免费的儿童使用抗生素讲座或宣传, 由此可见家长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仍需提高。

针对家长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的原因调查显示, 31. 9% 的家长选择 “普通小病没必要去医院”, 30. 6% 的家长选择 “之前去医院看过医生开了抗生素, 同样的疾病就不用再去医院了”。由此可见, 部分家长存在凭经验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头孢类 ( 头孢拉定、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 是孩子使用最多的抗生素, 占63. 8% , 第二位是青霉素类 ( 阿莫西林、氯唑西林、氨苄西林、卞星青霉素等) , 占46. 7% 。55. 6% 的家长经常遇到药店推销抗生素的情况, 33. 6% 偶尔遇到此情况。根据2000 年施行的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 试行) 》, 抗生素基本都属于处方药, 应有医生的处方才可购买, 由此可见很多药店并没有遵守该管理办法。超过80% 的家长给儿童使用抗生素时, 选择 “去看医生, 听从医嘱”, 因此医生如何开药, 开什么药至关重要。81. 1% 的家长不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 但对于医生开出的有关抗生素的处方基本信任, 特别是大型或公立医院的医生开的处方。

3. 讨论

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儿童常见病抗生素使用的调查问卷》家长基本情况中 “家长性别” “孩子性别” “家长月收入” 以及 “孩子的保险” 与第二部分 “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无明显关联性; “家长的文化程度”与第二部分的 “您知道抗生素的概念吗”有关联, 且为正相关, 但是与“孩子有发炎症状, 您就会给他 ( 她) 使用抗生素吗?” “治疗孩子的感冒发烧应首选抗菌药吗?” “您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前会看说明书吗?” “您是否曾在没有医生的处方下, 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和 “孩子生病时如果有和上次相同的症状, 您是否会拿以前剩下的药服用?”等问题无关联, 由于被调查的家长73%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家长具备使用抗生素的基本知识, 但一般也会遵从医嘱, 不滥用抗生素。

但在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超过半数家长会在症状消失后立刻停药, 却不知抗生素使用原则里有一个疗程的问题, 疗程里面明确指出, 在患者症状消除, 比如烧退了以后, 要坚持用药72 到96 小时。还有许多家长会根据经验, 当孩子生病症状相似时, 不再去医院检查, 而是使用相同的抗生素。这说明, 家长虽然对抗生素的相关知识比较清楚, 但在实际中, 大部分人对于抗生素的应用还是比较随便的, 不能坚持按照医生的医嘱按剂量、按疗程用药。因此在提高家长抗生素知识水平的同时, 还需要重点强调家长的态度对抗生素合理应用的重要性。

在 “您常常通过什么途径购买抗生素?”一题中, 74% 的家长选择 “医生开药方”; 在 “如果孩子生病后使用了抗生素, 但效果不理想, 您会怎么办?”一题中, 80. 5% 的家长选择 “去看医生, 听从医嘱”; 在 “您对医生开出的有关抗生素的处方, 持什么态度?” 一题中, 25. 9% 的家长选择 “很信任, 绝对不会存在滥用的情况”, 57. 7% 的家长选择 “分情况而定, 比如大型或公立医院的可信, 小诊所或私立医院的不可信”。

该结果表明, 家长普遍比较信任医生, 相信医生不会给孩子滥用抗生素。但现实情况是, 孩子生病, 最着急的就是家长, 到医院看病, 往往希望医生能做到药到病除, 治疗效果能立竿见影, 忽略了许多常见病的发生、发展、治愈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 如感冒、咳嗽、咽喉痛等, 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如果家长对于这些知识不了解, 就会盲目地认为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这些儿童常见病, 那么这样的认识, 必然会对医生是否给儿童开具抗生素产生影响, 导致抗生素的不合理或过度应用, 其结果是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疾病的治疗失败。因此, 民众对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态度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很重要, 这不仅仅是医生和医院的责任, 也是每个民众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顾觉奋, 王芸, 郑珩.我国儿童抗生素滥用现状危害及应对[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

[2]汪海仙.中国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现状[J].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7, (9) :150—152.

[3]吴薇, 王勇, 倪杰, 等.医患关系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 (9) :676—677.

使用态度 篇9

台湾多元族群社会的形成,与外来移民直接相关。早在汉人入住台湾以前,原住民以狩猎、农耕方式过着朴实简单的生活。郑成功率军来台后,汉人开始在此扎根,汉族移民以福建厦门一带的闽南人士居多。清代末年,清政府开放几个海港,引发了第二波汉人移民潮,移民以闽南( 包括厦、漳、泉) 、客家( 包括广东、福建) 为主。至上个世纪40年代末,来自大陆各省份的军人退居台湾,这是汉人第三次大规模迁台,距离第一、二波汉人移民已有百年历史。早期迁入的汉人在此落地生根,其后代已自视为台湾本土的居民,即所谓“本省人”; 这些“本省人”称第三波迁入台湾者为“外省人”。

“本省人”祖籍来自大陆东南二省,操用的是闽、客母语,“外省人”来自大陆各省,使用的是自己原来的家乡话。鉴于语言隔阂有碍于社会、教育发展,所以上个世纪50年代推行“禁止方言,独尊国语”政策,教育媒介语定为国语1,校内禁用方言。实施的结果是语言转移,标准语( 国语) 逐渐成为通行语,方言使用的场域日益萎缩,现正面临“语言死亡”的威胁。

汉族以外,其他族群亦面对族群语言消亡、文化同化的困境。台湾原住民包括16个民族, 母语属南岛语系,占台湾人口2. 3%2。另一新兴族群是来自境外人士———新住民,主要来自大陆、港澳地区及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占总人口2. 1% ,即将赶上原住民人口数。

非大陆及港澳人士新住民以婚姻方式入籍台湾,其子女被称为“新台湾之子”。他们的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 93学年度) 父母一方为外籍人士的国小、国中入学人数为46,411人( 不含大陆与港澳25,143人) ,2013年( 102学年度) 达209,784人( 不含大陆及港澳132,106人) ,增长了近4倍。另一方面,出生率从1981年的22. 97% 降至2014年的8. 99%3,新住民孩童的就学率却逐年攀升。三大族群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语言相互竞争,发生了语言同化、 语言转移的现象,并随世代和地域的不同呈现快慢差异。

台湾“教育部”2001年推行“九年一贯的政策”,将“本土语言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鼓励学习母语。近年暴增的新住民子女,政府亦计划开设“东南亚语言课程”提供学习外籍母亲语言的机会5。

论文调查地区是台湾最重要的都会区,强势方言皆为闽南话,调查对象包括台北市219名、新北市169名、高雄市195名的中小学生,共计583人( 详见表1) 。由于多数原住民孩童会选择就读其部落族群邻近的国小与国中,因此都会区的国中、国小较少有原住民学生。

二汉族学生家庭语言转移与语言价值观

在“国语运动”的政策推动下,台湾汉族三代皆发生语言转移。Giles等( 1977) 提出“语族活力”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人口和制度支持度是影响语族活力的主要因素,倘语族活力低落, 便可能导致语言转移7。黄宣范( 1993: 21) 指出,1993年的台湾人口: 闽南人73. 3% 、外省人13% 、客家人12% 、原住民1. 7% ,目前情况稍有变动,新住民跃升为台湾新兴族群,其余比例变动不大。闽南人口虽遥遥领先,却未成为台湾的第一优势语。林忠正( 1991) 认为,外省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客家人次之,闽南人第三,但外省人祖籍来自大陆多省,优势语亦非外省方言。

台湾光复以前,日殖民政府推行“荣民”政策8,将日语定为国语,以日文为教学媒介语,汉人私下交流一般使用方言。光复以后,不同祖籍的闽、客、外省人没有共同语作为沟通桥梁,成为族群隔阂的重要因素之一,制订统一的国语可以强化国家意识,教育成为最佳工具,仅半个世纪,台湾人民主要使用的语言就从母语方言转为国语。其实这一现象非台湾独有,中国大陆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人社会,都有方言被优势共同语所取代的现象。

本调查发现,虽然2001年推行了“本土语言课程”,可母语教育并不成功。家庭用方言机会是28% ,国语71. 3% ; 家庭以外,使用最多的仍为国语90. 75% ,方言仅为8. 5% 。家庭当中,方言交谈的主要对象是祖父母,和父母多用国语,偶尔用方言。如高雄市国小KE - 159受访者的调查报告已经暗示,语言在三代人的转移情况,祖父母辈使用方言,兼具听懂国语的能力; 第二代为双语并用; 第三代多用优势的标准语,母语受限于家庭,方言的能力弱化。

( 一) 三地学生家庭语言的转移情况

大台北为台湾第一大都会区,人口结构更为复杂,本地户籍和流动人口数目皆台湾之冠, 强势方言为闽南话。高雄市是南台湾第一大都会区,为混合腔( 漳州、泉州) 的闽南话区( 洪惟仁,2006) 。调查的550位汉族学生以闽南族群最多,共431位( 78. 4% ) ,其余是外省人55位( 10% ) 、客家人20位( 3. 6%) 、“闽客人”18位( 3. 3% )10、“闽外人”8位( 1. 4% ) ,另有18名汉族学生并未填写族群或勾选“其他”11。不论南北,皆以闽南族群为大宗,闽南话为优势方言。

回顾前人的研究,客家族群语言转移为闽方言的情况不在少数。如杨名暖( 1989) 研究闽南人聚集的彰化、云林,显示客家话的使用仅限于家庭及客家族群者,对外多用闽南话或国语。桃、 竹、苗地区为主要客家话区,陈淑娟( 2004) 研究桃园“大牛栏”地区方言,指出客家妇女与闽南人士通婚,出现移转为闽南话以配合夫家语言的情况。反之,闽南人嫁到客家则无。蔡宏杰( 2009) 调查桃园杨梅地区客家话,发现年轻人语言转向国语和闽南话。曹逢甫( 1997: 36) 1995至1996年调查台湾的闽客方言,发现“无论谈话对象为何人,客家人使用母语的几率都低于闽南人,而使用国语的几率则高于闽南人”。邹嘉彦、游汝杰( 2007: 308) 则指出,台湾的外省人虽然多说国语, 但多带江浙腔。综合來看,闽南人由于人数众多,移民历史悠久,所以方言保存较多。

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观察闽南、客家和外省等族群老、中、青三代母语转移的情况。本文所谓“母语”指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语言。判定语言转移的条件: 母语使用双语( 包括多语) 或非族群母语方言。例如,闽南族群兼用闽南话、国语为家庭语言时,即视为语言转移。

表2显示,高雄市与台北市家庭语言转移的步调一致,但速度北高于南,结果符合研究的预期。近几十年台北市的城市发展快速,人口变动速率将会和语言变动速率平行。新北市的语言转移与其他二地完全相反。

新北市是以台北市为辐射中心所发展的外围城市,居民多来自中南部。本次调查的国小所在地为“三重”,国中位于“中和”,高中位于“汐止”。“汐止”位于台北和基隆之间,离新北市其他地区较远,生活形态更近台北市。三重离台北较近,属较早开发的地区,上世纪60年代吸引来自中南部的大量劳动阶级人口涌入定居,今日劳动阶级仍是三重的主要人口。约70年代,“中和”也同样吸引了许多中南部人口,80年代人口暴增。

相对于台北市,高雄市语言转移为渐进式发展。由于高中学生家庭第一代平均年龄比国小第一代要高,因此语用情况相对应该比较保守。这表示光复前期家庭教育多使用母语方言, 国语介入家庭教育的情况只达到三分之一。后来台湾社会逐渐安定与发展,国语被更多人所接受,因此高雄市国小学生的祖父母母语的转移情况增至三分之二。

据蔡金惠( 2010: 37) 研究,1970 ~ 1989年台北市人口从400万急遽升至600多万,大量人口涌入台北都会区,基于经济考虑,外地人口多就近选择新北市为安居之地。台湾“内政部”统计,2015年1至3月迁入新北市人口居于全台首位12。因人口的流动与复杂结构,台北市、 新北市的语言转移现象无法同步发展,以至于呈现新北市三代语言转移的情况特立独行。

虽然“大台北”国小至高中语言转移情况未如高雄市依据年龄差别而发生阶梯式的平行的变化,但是不同族群语言转移速度有快慢之分的情况。

高中部分,语言转移速度最慢为闽南人,其次是外省人。国中部分,闽南籍第一代语言转移有81% ; 4名外省人,3人在第一代转移。国小部分,闽南族群第一代转移有79% ; 3名外省人,2人在第一代转移。

综合南北家庭母语的语言转移情况,闽南族群的语言生命力明显地较其他汉语族群来得强势。外省族群来自大陆各省,乡音难寻,语言转移速度最快。大台北是第一大都会区,人潮涌入大台北,语言变动较为剧烈。高雄市语言转移的速度较符合语言变化的一般规律。

( 二) 三地学生语言的使用情况与价值观

母语方言在国语运动下屈为弱势,新开设的“本土语言课程”让母语方言再次得到关注, 对将被淘汰的方言能有多少帮助? 下面就经历过这项教育改革的学生的语言表现进行统计。

表4显示,大台北与高雄学生语言使用的情况一致,家中多用国语,偶尔使用母语方言; 家庭以外,国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家庭本为方言母语的最后堡垒,然而国语已取代方言在家庭的核心地位,祖先们的母语已沦为子孙们的第二语言。

语言态度调查了学生“喜欢的语言”以及“希望自己的母语是哪种语言”的态度。不论南北,中小学汉族学生都倾向使用国语。

问卷第30题调查语言的亲切感: “与自己同族群对象谈话,使用族群方言母语会比国语更亲切吗?”北部学生多数认为使用方言母语会更加亲切,南部则不然。“大台北”因內部族群复杂,一般多用国语,偶尔能与同族群者使用族群语言,倍感亲切。

问卷第31题调查实用性: “您认为能使用台语、客家话或原住民语沟通,未来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吗?”国、高中学生认为掌握族群语对就业并无帮助,主要是目前台湾各大行业常使用国语沟通,能否操用方言并不是就业的关键所在。

问卷第34题: “对本土语言课程有什么看法?”大部分学生认同利于母语的学习。

三原住民族学生家庭语言转移与语言价值观

本次调查的583名学生,原住民人数为最少,只有5人。新北市1人,高雄市4人,台北市无原住民案例。表5是5位同学家庭语言转移的情况:

新北市国中原住民学生的父亲已兼用国语和原住民语,该学生表示自己会使用原住民语, 但3岁以前主要使用国语,日常语言也以国语为主,偶尔用闽南话。

相比之下,高雄市原住民族群语言保存相对较为稳固。国小学生第二代发生转移; 高中学生1人在第三代转移,另外2人在6岁以前的家庭语言都使用原住民语。

表5、表6显示,新北市的学生完全不用族语,反而会闽南话,日常以国语为主。至于高雄市4位原住民同学的族语使用率相当高,其中1位高中原住民学生平常不使用族语( 不论家庭内外) ,拉低了整体平均使用率,高中族语使用比例比国小低。

语言价值观方面,新北市学生最喜欢及所希望的母语都是国语,对于族语沟通的亲切感表示 “无意见”,足见国语已成为他的惯用语,但他不否认自己的原住民身分对将来就业是有帮助的。

对于“本土语言课程”的学习效能问题,5名原住民学生中,多用国语的高雄市高中学生认为对母语学习没有多少帮助,显示对族语的忠诚度已较为薄弱,利于沟通成为语言选用的重要考虑。

四新住民学生家庭的语言转移与语言价值观

根据台湾“内政部”统计,外籍配偶来自大陆港澳地区的人数最多,其次越南,再次是印度尼西亚。刘阿荣( 2004: 19) 调查他們的教育程度,以“印度尼西亚配偶( 客籍) 较高; 多为初中及高中且其基本问卷部分多用英文写答。大陆配偶较为普及,但仍多数部分有初中程度”。印度尼西亚配偶为融入台湾生活,会积极参加国语的识字班与课后辅导。台湾是父系社会,外籍母亲一般会配合夫家的语言,由于族群和语言上的弱势,便有可能就放弃教导自己子女原来的母语( 吕美枝,2007) 。

调查的28位新住民二代学生中,父母皆新住民者2人,父亲是新住民1人,其余25人仅母亲一方为外籍人士。其中台北市共7人: 高中1人、国中2人、国小4人( 其中1名父母皆属外籍) ; 新北市共7人: 高中1人、国中3人、国小3人( 7人的母亲全属外籍,父亲为台湾籍) ; 高雄市共13人: 国中4人( 其中1人父母皆是外籍,1人父亲是外籍人士) 、国小9人。

28名学生中,认为自己有新住民语言能力的14人,在家庭中对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会使用新住民语沟通者有12人。但12人中有8位使用新住民语的谈话对象仅限于外祖父母。

新住民学生只有14人表示会使用新住民语,其中仅有4名( 14% ) 学生能使用新住民语和父母交谈,可见多数家庭并不重视,有半数的新住民父母并未教子女新住民语,新住民语在台湾语言社会中势必屈居为弱势。

新住民语的使用率平均只有2. 5% 。但新住民子女使用闽南话的几率( 15% ) 比新住民语高出许多,乃因父亲为闽南人。因此,家庭语言转移情况应主要考察父辈的家庭语。

南部新住民家庭仍倾向使用方言,高雄市还有3名学生的母语承袭父亲族群方言并经常使用。新北市语言转移速度依然比台北缓慢,大部分学童是在第三代才开始发生语言转移。

族群认同方面,18名新住民学生中,认同父亲族群者有9人,认同母亲族群者6人。1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可未标示族群,但认同的母语是父亲的母语闽南话,非母亲的越南语。

“最喜欢的语言”,选择国语的19人; 国语、新住民语都喜欢的有2人。“喜欢自己的母语”,选择新住民语的8人,选择国语的12人。这两个问题都显示出大部分学生会喜欢使用国语。但基于本身的族群和血缘关系,有相当的人数觉得对新住民语言较有亲切感,所以依然希望母语是新住民语。

对于第30题族群语沟通亲切感以及第31题是否增加就业机会的问题,学生较少选择肯定态度的“会”,而“看情况”的观望心态者居多。详见表9:

这样的表现,除了代表他们的族群意识薄弱外,也暗示着台湾大环境尚未发展出有利于外籍语言文化生存的空间,他们对“本土语言课程”的选择,也是支持这个论点。

绝大部分新住民学生选择闽南话课程,只有2人复选了两种语言( 1人兼选闽南话、客家话,1人兼选闽南话、原住民语) ,但都选泽了台湾最强势的方言: 闽南话。

对于课程的看法,14人认为该课程有助于族群语言学习,1人表示学习族群语可以让生活更多元,其余的人则认为不能提供实用的价值。

整体而言,新住民学生对上述问题所反映的语言态度,都考虑到了实用因素,即帮助他们融入大环境以取得实质的利益。

五结论

在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共同影响下,国语成为台湾的权威语言,不论族群或居住区域,弱势语言的转移已成为无法逆转的既定事实,最后防线的家庭也逐渐地沦陷失守。

从地域来看语言的发展,不论是哪一个族群的汉族学生,北部的母语方言转移速度比南部快; 同为北区的台北市又比新北市快一些; 而新北市的“汐止”因生活形态接近台北市,故转移情况与台北市相似。人口结构是影响三地语言转移速度快慢的最重要因素。

族群语言的保存以原住民语保存较为完好。虽然原住民学生仅有5例,但大致保存使用族语的能力。汉族、新住民则多选用国语为母语。语言喜好与忠诚度表现出的差异,透露出个人族群意识的取向。新住民学生大多仅是母亲一方为外籍人士,生活在台湾华人父系社会的环境里,其母方的族群意识与语言文化较难有伸展的空间。

目前台湾的人口结构及语言文化环境,并不利于新住民语的发展,所以操用族群语的频率以新住民最低,且限于家庭之内。近年来新住民及其二代的总人口数不断地增长,已获得相关部门的关注,并开始计划培育新住民的双语文化人才,在新推的政策与计划之下,新住民的族群语言未来又会发展成什么局面,这将是另一个语言议题。

摘要:台湾人口由多元的文化族群构成,自“国语运动”推行以来,国语渐渐地取代族群母语,成为各族群普遍使用的通行语。通过调查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的中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观察到不同世代与区域的学生的语言转移速度存有差异。晚于闽、客、原住民等族群定居台湾的新住民,其总人口已与原住民相当,成为不容忽视的新兴族群。本次调查可以较清晰地了解各族群的中小学生对语言的态度、族群认同、价值观等取向。

上一篇:主持与表演下一篇:铁路装卸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