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态度

2024-06-09

环境态度(精选六篇)

环境态度 篇1

本文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126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生源类型覆盖面较广。其中城乡学生各半, 40 名学生未参加过英语等级考试, 男生占8% , 3 名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问卷第一部分为受访者的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对源文化和文化学习的肯定或否定态度; 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对不同国家以及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关心程度; 第四部分关于文化输入的途径, 此部分可多选或自填。共发放问卷126 份, 回收有效问卷122 份, 有效率97% 。其中大一年级43 份, 大二年级46 份, 大三年级33 份。不记名填写问卷, 当场收回。对问卷选项结果中的非常感兴趣记6 分, 较感兴趣记3分, 一般记1 分, 完全不感兴趣记0分。使用Origin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问卷分析, 得到结果如表1 和表2 所示。标准差值较大, 说明被调查学生作为相互独立个体彼此独立回答, 互不干扰。标准误差平均值较小, 说明调查有规律性。

研究结果表明:

( 1) 学生赞同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源文化内容, 但他们对文化的内涵及大、小文化的区别认识模糊, 对国际目标语国家文化了解甚少, 故而虽然较积极主动地接触文化, 却倍感压力。

( 2) 在表1 中, 研究者提供的八个国家的排名结果显示学生对美国等五个国家的文化有高度的兴趣, 很明显中国学生对目的语国度的本土文化感兴趣程度最高。

( 3) 表2 说明学生倾向于在他们的英语课堂中接触较广泛的文化主题。在15 个备选的文化主题中, 受访者倾向于学习小文化。

二、研究发现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受访者支持学习他们自己的源语文化, 其次是目的语国家和国际目标语国家文化。对于文化的主题, 他们略偏向小文化。

( 1) 培养文化融合意识和客观的文化态度。引导学生明白学习英语最终目的是与外国人进行交际。要得体地正常交际, 除需具备基本语言能力之外, 还要不断丰富和扩充英语文化知识, 增强文化整合意识。同时应尽量保持源语文化即汉文化的魅力, 帮助学生客观对待英语语言和文化。

( 2) 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并重, 改变单一文化课程教学问题。对待语言与文化应该是将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知识的重要补充, 不可简单地通过开设普通文化课程实现文化教学。

三、结论

经过问卷调查, 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态度受性别和年级影响有一定差异。建议在教学实践中, 多激发学生对大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政治、宗教和科学的学习动机。在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 应兼顾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

以议环境兴趣态度为题的作文 篇2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偏科的情况,对于我们所喜爱的科目,总能学得不错,但反观那些被我们冷落了的科目,成绩却也总是不容乐观的。从这样的情况,可以推断出感情亲疏决定对事物的认知程度。

环境影响个人的感情和兴趣。出生于戏剧家庭的卓别林从小就对戏剧耳濡目染,因而对戏剧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这使得他很小就踏上了戏剧表演之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氛围培养出了卓别林对戏剧表演的浓厚兴趣,才会有了后来为大家带来无限欢声笑语的喜剧。从这个层面来说,环境氛围的确对个人的感情倾向和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兴趣影响态度。试假想,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兴趣缺缺,我们拿什么来坚持完成它,又怎么能够做到?法拉第的事例能证明这一论点。

法拉第出生于贫困的家庭,并没有受到过正式教育。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看到了一篇关于电力学的论文,从而引发了他对电力学的`无限兴趣。他这才开始了对电力学的学习,尽管对他来说,这困难重重,但他凭着对求知的渴望,不懈努力着。

最终,他这种狠命拼搏的态度成就了他。由此可以看出,兴趣影响着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态度决定成败。海明威是个不服输的人,他在听闻朋友的作品获奖后,很不服气,便匆匆写了一部小说,想要超过人家,却惨遭失败。自此以后,他认真反省,端正了写作的态度。虽然还是屡遭失败,但他并不气馁,仍伏笔桌前。随着《老人与海》的问世,他终于获得了众人的认可,在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调查分析 篇3

摘要:本研究以青岛市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了解了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表现情况,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情感因素和冲动因素上环境态度表现比较积极,而认知因素上环境态度表现消极。不同学校 、性别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理科类学生对垃圾分类问题更为关注。

关键词:环境态度;垃圾分类;情感;认知;冲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大量侵占土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2000年4月,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定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作为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青岛市于2013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如今垃圾分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关于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情况的报告》中提到市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包括餐饮单位)和集贸市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80%以上。高校作为人口聚集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大,相对于其它人口生活单元,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资源较高,在高校率先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以作为城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示范。本文以青岛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环境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为高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研究的意义

环境态度是指个体对环境有关的活动、问题所持有的信念、情感、行为意图的集合。①有关环境态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般环境态度与特定环境态度。一般环境态度是个体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持有的普遍的态度,通常来说,一般环境态度也被认为是环境关注。②特定环境态度是指针对特定某个环境行为持有的态度,“特定的环境态度”与经典心理学研究模型中的“对行为的态度”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是对某种特定环境行为的态度。一般来说,特定环境态度能够预测特定环境行为。③本文针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所用的即是特定环境态度,从环境态度的这个特质上看,对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预测作用。本次调查对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进行分析研究,就是从大学生在对待垃圾分类问题的环境意识的最核心部分出发,了解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认知和冲动因素的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预测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环境行为 ,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率。

二、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测量指标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Diekmann/Preisendorfer的环境意识量表对环境态度的划分方法并结合洪大用提出的“环境保护态度”的测量指标,对两者进行综合利用并突出了“垃圾分类”的情境因素。Diekmann/Preisendorfer设计的环境意识量表,将环境态度作为最核心的部分,并将环境态度区分为情感、认知和冲动三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别包含了三个叙述。④洪大用提出的测量“环境保护的态度”的具体指标依次为:对环境保护工作中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看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态度;对缴纳环境保护费用的态度,并以此列举了所对应的问题。本研究所用问卷共设计了11个问题,分别测量大学生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认知和冲动部分的具体情况。其中,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部分的测量共涉及3个问题,分别是“如果想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生活在‘垃圾围城’中,你会感到不安吗?”“‘如果我们不重视进行垃圾分类,必然会导致环境灾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否同意‘进行垃圾分类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这一说法?”。认知部分的测量共涉及两个问题,分别是“你认为学校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数量多吗?”“你认为现在对垃圾问题的报道是否夸大了垃圾问题现实状况”。冲动部分共涉及6个问题,分别是“你支持在学校实行垃圾分类吗?”“如果看到有人不按垃圾分类要求扔垃圾,你会去过问吗?”“‘政府在垃圾分类方面所做的努力仍然太少。’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了保护环境,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我们也应该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即使会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我们也应该贯彻垃圾分类工作。’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你同意向公民收取垃圾处理费这样的做法吗?”

(二)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向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3所驻青高校在校本科学生发放了问卷,A、B、C三校分别获得有效问卷109、107、108份,共324份。对获取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在调查样本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2.9%,女生占总人数的57.1%,性别比例基本均衡;从年级分布上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比例分别占34.0%、29.9%、22.5%和13.6%;从专业类型上看,文科类学生占45.1%,理科类学生占54.9%,专业类型上比重也比较均衡。

三、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具体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频数、交叉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首先对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的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各个项目上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找出其基本特征,最后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对影响环境态度的因子进行分析,找出对环境态度的表现情况影响最大的因素。

(一)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总体表现情况

nlc202309011806

对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考察共涉及11个问题,总分共计31分,调查样本得分的均值为24.58分,这一数据说明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环境态度比较积极。其中,三个部分分别包含3个、2个和6个测量项目,总分分别为10分、7分和14分,均值分别为8.64分、3.14分和12.79分。表明大学生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表现比较积极,而认知表现比较消极,在冲动部分则表现非常积极。

(二)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具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部分表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到“如果想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生活在‘垃圾围城’中,你会感到不安吗?”这个问题时,有94.4%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感到不安;有87.3%的学生对“如果我们不重视进行垃圾分类,必然会导致环境灾难”这一说法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这表明了大多数学生对垃圾问题表现出担忧,对垃圾分类问题造成的长期影响有清楚的认知,学生们对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情感表现强烈。对“进行垃圾分类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的说法,有57.4%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而认为与自己无关的人数所占的比重较低,说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问题的解决与自身有重要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积极态度。

进一步将情感部分的得分总和及包含的三个测量项目与学校、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四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其中,专业类型的F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01,说明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情感部分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从各评价项目上看,对“如果我们不重视进行垃圾分类,必然会导致环境灾难”这个评价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对这一说法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做交叉表发现回答为“非常同意”的人数,理科类学生比重(26.2%)显著高于文科类学生(14.5%),可以知道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表现出更积极的情感态度,对这个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不同学校的学生对“进行垃圾分类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这一说法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交叉表可知,A校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的人数比重(24.7%)明显高于B(16.7%)、C(16.0%)两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表现出了更高的环境关心,认为垃圾分类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情。

2、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认知部分表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中,关于“你认为学校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数量多吗?”这个问题,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38.9%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人进行垃圾分类,另外有46.9%的学生认为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人数比较少,这表明学生对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的认知比较消极,同时也集中表现出当前高校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现状并不乐观。在问到“你认为现在对垃圾问题的报道是否夸大了垃圾问题现实状况”这个问题时,有70.1%的学生认为垃圾问题的现实状况比报道更严重,仅有3.1%的学生认为报道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垃圾问题的现实状况表现出消极态度,因此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认知上表现消极。

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你认为学校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数量多吗?”这一项目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与年级、年级与专业类型的交互作用的概率P值分别为0.049和0.039,由此认为不同学校与年级、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下的学生的回答存在显著差异,是影响这一认知表现的主要因子。

3、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冲动部分表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96.6%的学生支持在学校中实行垃圾分类,说明从环境态度上看,如果要求在学校中实行垃圾分类,会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但问到“如果看到有人不按垃圾分类要求扔垃圾,你会去过问吗?”这个问题时,有7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过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只将垃圾分类视为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并不会过问他人行为。调查还发现,有86.1%的学生认为政府在垃圾分类方面所做的努力仍然太少,表达了同学们希望政府在垃圾分类问题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的意愿。分別有85.2%和76.5%的学生认为“为了保护环境,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我们也应该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和“即使会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我们也因该贯彻垃圾分类工作”。这两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意愿比较强烈,表达出的积极态度也比较明显。而对于是否同意向公民收取垃圾处理费,支持和反对的人数比重相当,分别为50.9%和49.1%,说明尽管绝大多数学生支持实行垃圾分类,认为垃圾分类不只是国家的责任也与自身密切相关,但在相关费用是否该由公民承担这个问题上却分成两派,因此对于是否应该向公民征收垃圾处理费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将冲动部分的得分总和及包含的六个测量项目与学校、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四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专业类型的学生呈现出显著差异。从各个评价项目上看,首先,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是否会过问不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的态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回答为“会过问”的学生的比重,B(10.5%)、C(12.7%)两校显著高于A校(5.9%),说明B、C两校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积极冲动的倾向,会过问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更高。

其次,在“为了保护环境,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我们也应该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上,从性别差异上说,女生(25.6%、24.4%)比男生(23.5%、11.7%)更倾向于支持这样的做法,表现出更明显的冲动倾向。从专业类型上看,理科类学生(48.8%)比文科类学生(36.1%)冲动倾向更明显,由此看来为了保护环境,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女生以及理科类学生也更可能在生活中产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最后,“即使会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我们也应该贯彻垃圾分类工作”这一评价项目中女生(22.2%)比男生(6.2%)更倾向于“非常同意”这种做法,表明女生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可能性更大。

nlc202309011806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详细分析,本研究对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总结了大学生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总结,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首先,从所得样本的总体状况上看,大学生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部分和冲动部分上的表现都比较积极,而在认知上表现比较消极。具体看来,在情感上,大多数学生都对垃圾问题状况比较关心,能认识到垃圾问题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对进行垃圾分类表示了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积极态度。在认知上,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垃圾分类的现实情况表现出不乐观的态度。一方面认为垃圾问题十分严重,另外也认为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个体却只有少数,现状不容乐观。在冲动部分上,尽管大多数学生支持在学校中进行垃圾分类并认为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或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仍需要实行垃圾分类,但关于垃圾处理的相关费用是否应该由公民承担这个问题却存在分歧,此外,学生们也希望政府对垃圾分类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性别、学校和专业类型是造成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具体看来,女生比男生更關心垃圾分类问题,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更高。

通过对青岛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的情况的了解,针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问题的关注,以期产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建议学校增设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环境教育的课程,通过进行垃圾分类专题教育,组织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对垃圾问题的现状有清楚的了解,培养积极的环境态度,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逐渐培养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环境保护行为。

注释

①李新秀,等.国外环境态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0(6):1448-1450.

②唐明皓,等.城镇居民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调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49-152.

③武春友,孙岩.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J].预测,2006(4):61-65.

④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26.

参考文献:

[1]Icek Ajzen.The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2]洪大用,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27-132.

[3]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26.

[4]李新秀,等.国外环境态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0(6):1448-1450.

[5]唐明皓,等.城镇居民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调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49-152.

[6]武春友,孙岩.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J].预测,2006(4):61-65.

[7]郝明月.垃圾分类中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及环保意识的调查[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5-10.

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行为研究 篇4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式旅游,在过去将近三十年里受到了广大旅游爱好者以及环保人士的拥护, 因此得到了快速而又迅猛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环保意识加强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 如今以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已然变成世界各地旅游发展的新热点, 市场潜力巨大。 与大众旅游不同,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强调生态自然环境地完整性与原始性。 生态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较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还提供了有关生态知识的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环境[1]。

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发展的速度还是相当快,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普遍较差,从目前社会现象来看,人们有关生态和环保意识多集中在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关注上, 真正有生态意识并在旅游中实施生态消费的公民很少。 游客在游览中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行为时有发生, 各景区在管理中对游客行为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从当前国外对游客行为管理的研究来看,多集中在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对游客环境意识的引导[2]。 我国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对游客不当行为的表现及危害的探讨对游客生态意识的调查方面。 但是随着我国游客人数快速增长,各类风景区在管理方面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所以对游客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的研究可以为旅游景区游客旅游行为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本文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区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生态旅游者的旅游态度与旅游行为进行调查研究, 探讨他们态度与行为在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特点,以期为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等提供依据。

二、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 是根据旅游者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旅游者的一种分类[3]。 当前,我国生态景区不单单只有生态旅游者参与, 还包括了一般大众旅游者。 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了解掌握了其中的差异特点, 才有利于生态景区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的特点进行分析、管理及制定营销手段。

大众旅游不断发展,逐渐演绎出生态旅游,然而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不同。 传统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的区别,前者偏爱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后者是体验生态美。 生态旅游者旅游时,一般不会去影响旅游地的生态环境。 传统大众旅游者更多的注重旅游地的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以及娱乐场所的建设。 但在生态旅游者的眼中,他们更关注的是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以及娱乐场所的建设是否与环境资源的保护相协调, 他们会直接或间接的为旅游地的生态资源保护做贡献[4]。

相对于传统大众旅游者, 生态旅游者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态自然环境中。 他们会吃当地最淳朴的食物,而不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而改良的食物。 他们会享受与传统民居的时光,出行工具也入乡随俗。 传统大众旅游者旅游时, 只是一味的享受自然,并没有去保护自然环境。 而生态旅游者所期望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们在享受生态自然资源的同时, 也在反思自己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他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生态环境的馈赠。

为了更深入理解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对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进行了比较(见表1)[5]。

三、调查样本分析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课题组于2015年4月至5月期间进行了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主要是通过在钟山风景区的随机发放及网络的定向发放两种形式进行。 钟山风景区发放的问卷共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份;网上统计问卷有93份, 其中有效问卷79份,共计有效问卷165份。

(二)样本结构

被调查的生态旅游者中男性的比例为52.75%,女性的比例为47.25%。 年龄分布情况(见图1)为以21- 30岁的青年人为主,该年龄阶段的比例最高40.66%;其次为20岁以下的年龄段,比例为21.98%;41- 50岁年龄段的比例为16.48%;31- 40岁年龄段的比例为12.09%;51- 60岁年龄段的比例为8.79%;而61岁以上的年龄段为0%。 在受教育程度上,大学本科占57.14%,其次为高中(14.29%)、大专(9.89%)、研究生以上(9.89%)与初中以下(8.8%)受教育者。 从职业的角度来看, 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到42.61%,其次为公务员以及公司职员 ,而自由职业者 、商人、离职人员、农民及其他所占的的比例较少。 在月收入上,比例最高的集中在1000~2500元之间,占到59.80%, 可能是因 为前面调 查中学生 比例多的 关系 。 其次为2500~4000元(19.9%)和4000~8000元(12.0%),最后高收入的8000以上(7.6%)较少。

四、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行为

(一)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

行为的产生来自于需求,需求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6]。 在调查问卷中,就问及生态旅游的动机,根据有效调查问卷统计(见表2),钟山风景区的游客动机主要在于欣赏自然风光和放松紧张情绪。

(二)生态旅游者参与生态环境行为及意识

在调查问卷中, 题目8、9主要表现的是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其他人破坏生态自然环境采取的行为倾向, 因此体现出生态旅游者参与生态环境行为。 题目8中:当看到别人乱扔垃圾, 您会怎么做? 有43%的游客选择了 “ 不闻不问 ”,37% 的游客选择了 “ 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桶”,19%的游客选择了“ 当面劝说”,但是只有1%的旅客 “ 严厉制止 ”。 题目9中:当您看见有人在攀折花草树木的时候,您会怎样做? 其中游客中有39%选择了“ 当做没看见”,27%选择了“ 当面劝说”,21%选择了“ 向景区管理员反应”,还有13%选择了“ 严厉制止”。 通过这两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我们能够发现,有大概40%的游客对他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题目10为一道假设题, 根据模拟的情景考察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生态意识与行为,根据调查结果,旅游者在对使用过的饮料瓶的处理上随意性显得较为突出,完全是为了自己方便,不顾旅游景区环境的卫生和污染。 图2清晰地反应了游客的这一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游客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并没有达到一个生态旅游者应有的行为标准。

五、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

生态旅游者的行为与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有关,所以必须对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进行调查分析。 在问卷的第三部分设计了有关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的问题。

当被问到“ 大自然可以自我恢复,无论人类怎么做都不会破坏生态平衡,您是否同意? ”时,旅游者中有74.73% 表示不同意这一观点(见图3)。 这表明大部分的旅游者能够正确看待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这也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过对问卷15和1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见表3、 图4), 游客在看待人类改变生态环境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态度上属于享受型态度, 他们大部分关注自身的便捷与享受,从而忽略了生态景区的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这也表明了我国生态旅游者大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问卷17题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见图5),环境责任感,旅游者表现的特别强烈。 生态旅游者普遍是以大自然为中心, 在他们进行生态旅游时自然环境便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他们认为保护自然景区的责任不仅仅属于有关管理部门。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南京市钟山风景区的问卷调查以及网上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目前生态旅游者有以下几点特征:(1)生态旅游者大部分集中在青壮年, 生态旅游者的学历越高, 保护意识越强。 (2)普通的生态旅游者大多数是以自己为中心,大多看重景区的基础设施以及舒适度,并没有像严格生态旅游者那样尊重自然,支持自然。 (3)普通的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缺乏自律,不能完全做到不破坏生态环境或者制止别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4)大多生态旅游者不愿意赞助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以及发展保护生态旅游事业。

(二)建议

1.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市场细分 。 这样做有助于景区了解生态旅游市场的构成,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做出不同管理方案,在景区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 可以参考国内外划分生态旅游市场的因素进行研究。

2.增加景区内环境标识牌 。 游客对待生态旅游地方的了解还比较浅显,不能很好的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细分,制定相对应的管理体制[7]。

3.为游客提供实践机会 。 生态景区为游客提供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增加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改变他们对旅游目的地陌生的态度, 从而有效的防止游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最终做到实现景区价值、旅游者与景区和谐共处。

4.保持景区的“ 原始性”。 不能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游客的要求,而过度的开发和改造现有的自然景观,尤其是建造高档的酒店以及休闲娱乐的会所, 这将使我们失去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8]。

环境态度 篇5

关键词:西安市;大学生;环境态度

中图分类号:R16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201-01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享受越来越便利的生活的同时,生存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需要重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态度是个体对环境问题的一般态度,主要是指“个体对与环境有关的活动、问题所持有的信念、情感、行为意图的综合”(Shultz,Shriver,Tabanico,&Khazia,2004,P31)。Stern和Dietz(1994)的价值观基础理论是关于环境态度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有三种不同的价值目标,分别是自我、他人、生物。对这几种价值目标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分别是利己取向、利他取向、生物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导致三种不同的环境态度:自我中心、他人中心、生物中心。我们这次调查所采用的大学生环境态度量表(刘瑞利,2010)是依据这个价值观基础理论来建立的,量表分三个维度:自我中心、他人中心、生物中心。

本次调查使用大学生环境态度量表来测量陕西师师范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的学生的环境态度,目的在于对西安市大学生的环境态度做一个初步了解。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的4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450份问卷,共回收446份,回收率99.1%,其中有效问卷392份,剔除极端值(按1%和99%来剔除)后剩余384,有效率86.1%。其中男生184人,女生202人,大一187人,大二124人,大三23人,大四22人,研究生21人,其他年级8人。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刘瑞利编制的“大学生环境态度问卷”为调查工具,采用的是likert5点评分的设置。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处理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环境态度量表总体得分情况。

在自我中心、他人中心、生物中心三个维度的得分以及总问卷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分别是:2.4,4.4,4.42,3.74和0.7,0.48,0.51,0.56。

(二)环境态度的性别差异和民族差异。

男生在他人中心、生物中心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和在总问卷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男生和女生的得分不存在性别差异。非少数民族的学生和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大学生环境态度量表的三个维度以及总分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环境态度的年级差异。

表2 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环境态度方差分析表

注:*p<0.05

分析可知,被试在他人中心和生物中心以及总问卷上的得分在不同年级间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被试在自我中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环境态度的差异。

有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环境态度量表的得分情况如表8所示。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在他人中心维度和生物中心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属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的得分,这两个维度的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属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在自我中心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的得分,且得分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环境态度差异

注:*p<0.05

四、讨论与分析

虽然测出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环境态度得分的差异显著,但是大三和大四的样本量不足30人,属于小样本,并不能很好地代表这两所高校的大三大四学生的环境态度。得分的差异也许是因为样本数目少而导致的。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有差异,说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关心环境问题时,考虑的基础会有所不同。基于个人因素的考虑(比如担心环境污染会影响自己的生活),非独生子女的环境态度要比独生子女积极,非独生子女更可能会想到为环境问题而做出环保行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总的环境态度的积极程度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环境态度的构成却是不一样的。这也许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一样导致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的关注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不同于非独生子女家庭。

从问卷得分来看,这两所高校的学生的整体的环境态度属于较积极的环境态度,在自我中心维度上的得分却显示的是较消极的环境态度,可能是由于教育或生活中受到保护环境宣传的影响,使得其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少有能真正付诸行动的时间和习惯。

五、结论

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的学生的总环境态度属于积极的环境态度,在自我中心维度上显示基于个人因素的考虑的环境态度表现为较消极的环境态度。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总问卷得分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他人中心和生物中心两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在总问卷得分上也有显著差异,在自我中心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这两所高校的学生不同性别在各个维度和总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Schultz, P.W., Shriver, C., Tabanico , J.J., & Khazian , A .M . (2004). Implicit connections with nature. Jour 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24 , 31-42.

[2]Stern, P .C., &Dietz, T.(1994).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 al conce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50 , 65-84

[3]刘瑞利.大学生环境态度问卷编制及特点分析,2010

[4]李新秀.国外环境态度研究述评.心理科学. 2010,33(6):1448-1450

环境态度 篇6

首先, 科学的态度是应该是诚实的, 而不是虚伪、欺骗、遮羞。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 老师的神圣权威不得受到任何质疑, 虽然改革已经有相当长时间了, 但是几千年的惯性, 使得很多教师在面对学生质询时, 不能坦然以对, 而且有可能有失风度。但老师也是人啊, 也会犯点错, 老师不会错, 那不是变成圣人了吗?我曾经在学生面前出过一次丑, 关于使用酒精灯, 这是做实验经常要做的一件事情。那一次做“让自然水蒸发, 观察水中含有的杂质”这个实验的时候, 我将火柴由上往下直接点燃了酒精灯, 没想到被细心的学生们发现了, 指出了我的错误, 告诉我教科书中火柴应该是由下斜着往上点燃酒精灯。这时候我并没有为自己辩解, 而是承认刚才的动作是错了, 应该改正。于是我按照正确的动作重新做了一遍, 并没有因为学生指出我的缺点而恼羞成怒。我想, 就将我这次的错误, 当成对学生一次生动的反面教育, 而如果我一心只为遮羞, 替自己掩饰错误, 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圣人, 把学生当成傻子, 做出类似于掩耳盗铃的事, 那么在将来, 谁还来相信我说的话呢。韩国前几年很热闹的“克隆造假”事件, 虽然对他们本国科学界声誉造成一定影响, 但大家都认为, 这个国家有这样的“打假机制”存在, 科学的进步虽然曲折, 但进步是必然的, 因为这个国家毕竟有一个诚实面对错误的态度。科学的态度, 应该是勇于纠错, 具有不断向事物真相接近的勇气, 不能够“叶公好龙”, 当真相出现时逃之夭夭, 或是不知所措。

其次, 科学的态度是充分求证, 而不是“想当然”。“想当然”是思维的惯性, 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惰性。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 同一个特点可能为许多事物共同具有, 不能因为掌握了事物的一个特点或一部分特点就下结论。那一天, 在上《蔷薇花丛》的时候, 同学们谁也没有见过蔷薇, 把插图中带刺儿的蔷薇产生了疑问, 所以问我:“老师, 不是说带刺的玫瑰吗, 怎么这个蔷薇也长刺儿啊, 这个插图会不会画错了, 把玫瑰当蔷薇了。”其它的同学都觉得这个同学讲得很有道理啊, 咱们校园里的月季也长刺儿, 可好象没听说“带刺儿的蔷薇”。也难怪, 这几年的教科书和作业书老是会让学生挑错, 学生们都挑起劲了。我也没见过真实的蔷薇, 也不禁对课本有所怀疑, 最后决定让大家中午到电子阅览室找找, 到中午休息的时候, 有两三个同学来找我了, 说他们怀疑错了, 书本上插图是蔷薇没错。经过了这一件事, 我想, 科学, 往往是探索人所未知的世界, 未知的世界并不都是远在天边, 而往往是近在眼前, 一些事情、事实, 没有经过证明, 仅以原来的经验来“想当然”, 往往是要出错的。所以科学的态度, 应该是积极求证的态度, 没有证据就没有说服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人们从日全食观察到弯曲的光线, 才被彻底证明是正确的, 用事实验证, 这才是科学。

第三, 科学的态度是锲而不舍, 而不是一时冲动的小聪明。科学需要高智商, 但却也不能少了情商。99%的汗水+1%的智慧=成功, 这是被诺贝尔和爱迪生两位大科学家所证实了的道理, 可问题是, 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意识。我教的班级中有一班有57个学生, 三人一组, 分成19组。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实验特别多, 像《运动和力》大都是学生实验, 这单元的实验是一个连一个, 一环套一环, 每一个实验既是前一个实验的延续, 又是下一个实验的铺垫。如果一组学生, 能跟上第一次实验的进度, 那么随后的实验也不存在问题。然而就是这套简单而漫长的实验, 有不少学生中途懈怠, 放弃了, 失去了经历一次系统实验的好机会。19个实验小组, 做到最后一个实验的, 只有11个组, 期间还使用了比赛评优等激励措施。我想, 在许许多多的科学课堂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 科学往往要有那么一种锲而不舍的恒心, 有时候一点点小聪明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要解决问题的还是持久的努力。再反过来想想, 我们社会中有多少人会成为真正科学家, 或者有很强的科学态度呢, 把每个学生都教得完美, 那是一件没有老师能做到的事。很有一些学生, 自己觉得或被周围人宠得有点觉得自己聪明, 其实这对一个人没有多少好次, 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 才会真正去长时间去努力, 而不会浅尝辄止。

第四、科学的态度是敢于面对失败、允许失败, 而不是“心想事成”。诺贝尔为了研制大威力的炸药, 失败无数次, 甚至失去了好几位亲人, 但他还是坚持到底, 获得成功。心想事成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事实永远不会来照顾人的感情。《运动和力》这一部分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了提高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深度, 我们进行了学生自制赛车的比赛。有一辆做工很不错的赛车在预赛中被淘汰, 这位学生在这辆车上花费的心血实在不少, 设计优秀, 工艺精良, 她几次参加了淘汰者入围的比赛, 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最后是勉强入围。最后的决赛结果让所有人大出意外, 这位同学的赛车使用自制动力行驶的路程是其它赛车的二倍以上, 遥遥领先。由这件事, 我想到, 其实好多真正的天才并不容易一下子就放出光彩, 许多科学家幼年的时期也并不表现的比别人出色, 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笨拙, 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往往要经过磨砺, 经过时间、挫折的洗礼, 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特别学生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 不要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实验结果, 很有可能在“意外”的情况下, 有特别的发展, 就看我们的老师有没有允许学生“失败”的勇气。像这一位学生, 如果第一次淘汰就让她失去机会的话, 那么整场自制赛车的比赛效果, 会暗淡得多。

闻名全球的“超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六年中, 几乎没有什么成绩, 所有的实验基本失败。但是湖南省的农科院允许其失败, 让其安心继续研究, 经由袁隆平为首的研究组, 经过近九年的时间, 终于培育成功第一种可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杂交水稻, 其中对杂交水稻培育锲而不舍的努力, 而像袁隆平为发现雄性不育株的存在, 足足检查了14000多株稻穗, 才发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可现其对科学事实充分求证的态度。

上一篇:变电所检修与维护下一篇:五步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