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态度

2024-05-17

家长态度(精选十篇)

家长态度 篇1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取样

本研究随机选取苏州及周边地区6所幼儿园及5所小学300名儿童家长向其发放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有效回收287份。

(二) 研究工具

《家长对儿童手机使用态度调查问卷》涉及家长对儿童手机的看法、儿童手机是否对孩子健康产生影响、 家长是否愿意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家长对儿童手机功能需求、儿童手机的好处及危害等诸多方面, 以此来全面了解家长对儿童手机的态度。

二、家长对儿童手机态度的调研结果

(一) 家长对儿童手机认同度较高

从图1中可以看到, 家长对儿童配备儿童手机认同度较高, 有70% 的家长认为有必要为孩子配备儿童手机, 有20% 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为孩子配备儿童手机, 还有10% 的家长认为需要根据儿童年龄来确定是否为其配备儿童手机。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家长对儿童安全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能够时刻了解孩子的动向, 使孩子与父母间保持良好的联系。

(二) 家长对儿童手机的看法

整体而言, 父母亲对于为儿童佩带儿童手机是较为认可的, 但对当前手机的功能和反应出的问题还是比较担心的。这说明父母亲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 从孩子安全角度考虑, 父母亲会为孩子的安全进行消费。

不同于父母亲, 作为孩子的爷爷或姥爷, 对孩子佩带儿童手机较为反对, 其排斥的比例要高于孩子的父亲、 母亲。

调查结果显示, 父母对于孩子佩带儿童手机总体是呈支持态度, 这也说明儿童手机的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三) 父母对儿童手机功能的需要

从图2中可以看到, 家长对儿童手机功能的需求较为丰富, 对儿童健康需求、安全监督需求是家长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同时随时了解孩子在干什么、增加孩子作业拍摄以便于能够及时进行沟通是家长对儿童手机功能的需求。由此可见, 在进行儿童手机设计时, 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考虑。

(四) 儿童手机存在的弊端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对于儿童手机的危害性还是较为关注的。根据英国一份研究报告, 孩子使用手机时, 大脑吸收的辐射要比成年人高出50%;由于儿童免疫系统要比成年人脆弱, 导致手机辐射给孩子发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 有80% 的家长对儿童手机质量问题较为关心;44% 的家长则害怕孩子容易将手机弄丢, 表示在孩子年龄稍大的时候再为其配备儿童手机;有30% 的家长则认为儿童手机不安全, 孩子容易出危险, 而这一方面的顾虑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由于有些儿童手机是挂在胸前的, 一旦由于特殊原因造成胸前细绳缠绕脖子容易危及孩子生命安全;同时还有30% 的家长害怕孩子乱拨号、乱上网, 在实际当中由于孩子操作不当导致上网流量超标, 通信费激增的报道很常见, 而这也进一步打消了家长购买儿童手机的热情。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弊端, 使得家长给孩子配备儿童手机时存在疑虑。

(五) 儿童手机易产生的不良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对于儿童手机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还是比较关注的。有70% 的家长认为儿童手机质量不过关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在选择儿童手机时对于手机质量要求较高;26% 的家长认为儿童手机的出现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弊多利少。这主要是由于儿童长期使用儿童手机之后, 会对儿童的大脑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家长时时刻刻都通过儿童手机对孩子进行监督, 使得孩子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在孩子遇到小困难时, 孩子往往习惯性找家长来解决而不是依靠自身力量去解决问题;有58% 的家长认为儿童手机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由于儿童自制力较弱, 特别容易被手机所吸引, 从而分散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67% 的家长担心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 从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业;另有45% 的家长认为现阶段独身子女居多, 儿童手机的出现容易造成孩子之间产生攀比心理, 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由于儿童手机应用群体的特殊性, 使得家长在给孩子购买儿童手机时, 会有一些顾虑。对此, 要在今后的儿童手机设计中尽可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六) 家长购买儿童手机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52% 的家长是出于安全考虑, 主动为孩子购买了儿童手机;有18% 的家长是在孩子要求的前提下被动购买;有18% 的家长是出于联系方便的角度出发, 为孩子购买了儿童手机;12% 的家长是作为一种学习奖励, 承诺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由此可见,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 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主要还是从安全角度考虑。

同时, 为了避免问卷形式过于单一, 笔者选取多位家长进行访问, 以此了解家长对儿童手机的实际态度, 从而弥补静态数据所存在的不足。

案例一:便于家长与子女沟通, 保障安全

张女士给读小学四年级的孩子配了一部儿童手机, 她说由于忙着上班, 不能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 虽然学校与家只有五分钟的路程, 但是依然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单独走, 配备儿童手机之后能够通过定位功能了解孩子放学之后的具体情况。并且上个月自己过生日, 儿子给自己发短信祝自己生日快乐, 看后感觉很开心, 觉得儿子长大懂事知道感恩了。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孩子习惯了凡事父母事必躬亲, 很少能够想到为父母做点什么。此案例说明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孩子, 儿童手机也可以发挥出积极的功能。孩子对父母情感一般比较内敛, 而通过短信祝福却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从而让家庭更加融洽, 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年级学生家长李先生说:“我平时经常到外地出差, 长久不见孩子缺乏感情沟通。通过儿童手机能够随时打电话了解孩子最近的心情和状态。并且遇到问题时, 儿子也经常通过儿童手机向我请教, 不仅延长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时间, 同时也变成了一种孩子喜欢、家长易学的沟通方式, 在心理上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同时孩子由于经常一个人上下学, 通过儿童手机能够准确知道孩子外出时, 特别是在上下学路上的情况。孩子在放学之后没有按照正常时间到家, 可以通过儿童手机来进行寻找。

案例二:加强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进步

王女士平时由于工作繁忙, 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儿子, 往往老师给布置的作业自己因时间紧张来不及检查, 使得儿子的作业错误较多, 而且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级中下游。张女士在市场上相中一款带有作业拍照及请教的儿童智能手机。自从儿子有了这个手机, 遇到不会做的问题通过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从而能够快速完成, 同时自己也可以通过手机来对儿子的作业进行有效的监控。

三、结论与启示

(一) 家长普遍接受儿童手机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对儿童手机的态度持欢迎态度, 但是对儿童手机存在的问题及危害还是心存疑虑的。同时不同家长对儿童手机的态度有所差异, 祖辈对儿童手机的排斥程度要明显高于父辈。

从中可以看到, 家长们对儿童手机的态度在接受的同时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儿童手机能够有效保障儿童健康安全, 有效消除各种潜在危害, 那么父母就会为孩子配备儿童手机, 而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拉近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 儿童手机逐渐成为家长新的激励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是出于安全考虑, 还有部分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手机是出于激励目的。

儿童手机的特点决定了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大, 并且现在独生子女居多, 普遍缺少玩伴, 这种情况下为孩子配备儿童手机, 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父母的联系, 同时还能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同时家长们也习惯用它作为一种激励孩子学习的手段, 使得儿童手机成为满足孩子愿望的工具。

对此, 儿童手机在设计时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设计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儿童手机;其次, 家长们要和孩子签订有关生活、学习及游戏方面的协议,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相关要求或是违反了相关规定就会限制或是没收孩子的手机, 从小来培养孩子守信的观念。

(三) 家长普遍对儿童手机存在的危害表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现在普遍对儿童手机存在的潜在危害比较担忧, 希望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这些危害的产生。

事实上,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儿童手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设计时从儿童角度出发设计儿童手机, 迎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同时借助当今前沿技术, 设计出一套更加符合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 更加人性化、健康、 安全、绿色的儿童移动智慧终端, 是每个家长迫切的愿望。

摘要: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儿童配备一部儿童手机, 能够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便利, 但是儿童手机的存在和普及, 也会对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了了解家长对儿童手机使用的态度, 对此, 特选取苏州及周边地区部分小学对儿童家长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所展现的数据显示, 家长对儿童手机的使用呈现出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希望能够利用儿童手机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 随时保持联系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另一方面又害怕儿童手机危害孩子健康, 扰乱课堂秩序, 影响孩子学习。对此, 本文通过对家长有关儿童手机使用态度的调研, 从而了解家长对儿童手机的真实需求, 以此来对儿童手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支持。

关键词:儿童手机,家长态度,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震云.手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2]魏红珊.炫耀消费与身份焦虑[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 (1) .

[3]高宏伟.儿童手机要看家长的面子[J].热点关注, 2014.

家长态度 篇2

为什么会失去兴趣呢?原因不外乎经常迟到早退,总有很多的请假理由:这周末姥姥过生日、回老家看爷爷、出去旅游、感冒发烧肚子疼、磕着碰着⋯⋯这些理由听起来都那么正当,让老师无法拒绝。但是学习习惯的建立都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家长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学有所成,那么就应该摒除一切会让孩子分心的事情,在时间安排上为上课“让车”。

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需要连续性,系统学习和训练,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和平时的习惯密不可分。习惯就是不假思索就做的事,是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或是经由不断重复而形成的行为模式。人有4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每个人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却疏于培养习惯,在面对生活及学习瓶颈时无能为力。如果一个孩子在上课时经常缺席,那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缺了几次课以后跟不上老师所教的内容,就会感到有压力,别的孩子都比自己做得好也会有受挫感,长此以往,自信心受挫,孩子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半途而废。

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家长给的 篇3

我有一个教中学物理的朋友,因为他教学水平高而走上领导岗位。虽然他是老师,教得又好,但他却认为学习对孩子是一件很不重要的事,小学学习更不重要。这种态度根本不用开口就会传递给他的孩子周大宇,何况他们夫妻还整天不停地说。

当官之前收入低,爱人有点不尊重他,而且他也心知肚明。这些事,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孩子有时候作业懒得写,日子就这样得过且过,他们也不觉得是个“事儿”。孩子上四年级时,突然有一天,班主任打电话把大宇的爸爸叫了去,让他看看孩子的分数。大宇爸爸看到了以前从来不屑于看的孩子的考卷,数学最低一次竟然考了49分!小学数学这么容易还不及格?他一下子蒙了。

他辩解说:“可能是粗心没有做对而已”。可班主任老师说不是,是孩子真不会。其实他心里也清楚,是孩子下的工夫不够,他并没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大宇的班主任愤愤地说:“你知道我是怎么才把你叫来的吧,我这是用别人手机才给你打通电话!你的手机已经把我拉黑了,我就这么让你讨厌?打了多少电话你都不接!如果不是我对你家孩子负责任,打不通我就不打呗。”

“什么?听你这口气,把我拉黑不是你干的?那肯定是你家孩子干的。看看吧,孩子的心思都用在什么上面了!”

“你家孩子上课还干扰别的学生听课,和别的同学打架……”老师越说越气。一个厌学的孩子,上课时不仅自己不学习,还经常去干扰别人,当老师的大宇爸爸是知道的,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破事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什么,你还是老师?”孩子的班主任惊讶地一句话也不说了,用悲悯的眼神看着他,不但质疑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质疑他的教学能力。大宇爸爸心里涌起一种羞耻感。自信心在孩子班主任面前以时速700迈的速度下降,他感觉自己的背后都发着凉气。

他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处境是咎由自取,这是他们夫妻怠慢孩子学习所付出的代价。以前一有空总是带着孩子出去玩,孩子写不完作业也不管,假期作业也不好好完成。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是重要的,对于孩子的不写作业,学习不努力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如果不是这尴尬的境遇,他还不会反思自己。

要想孩子学习好,首先应该给予孩子学习时间的保证,没有时间保证根本不要谈什么学习效率。

学习知识,时间是必需的。现在有太多比学习更有趣的事,这就更需要父母耐心引导孩子。父母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不会给孩子设置隐形障碍。父母做每一件事,应该都要暗自衡量“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教育孩子举足轻重,应当给予优先考虑的地位。

大宇爸爸把孩子的课本和练习本拿出来仔细看了几页。他这才发现以前对孩子的学习太忽视了。

大宇对他爸爸说:“我是不是一个大笨蛋,别的同学一学就会,我怎么学也学不会,都怪你们给我起的名字,大宇,听到别人这样叫我,我就觉得别人在讥笑我,就是愚蠢的愚。”

孩子的怀疑情绪考验着父母的耐心。

教育是一场持久战。要拥有打持久战的心态,发火、愤怒是教育中的大忌。因为孩子前期做作业讲也不明白,讲过的还会出错,这是很正常的事。这需要父母极其耐心。教一遍不会,没有马上心领神会,并不是孩子不用心,只是背景知识不够宽,基础没打牢。

让孩子把工夫下到了,觉得学得足够的时候再继续深入地学习,时间用够,精力用够,不愁没有好成绩。

把学会的做到熟练。因为数学考试不是考能不能解答,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解答。

大宇也明白了,只要是没有学会,就是工夫还没用够,根本不是粗心的事,也不是自己笨的原因。

孩子成绩上来了,大宇爸爸在老婆面前获得的尊重越来越多。能把孩子带入刻苦学习的境界里,比挣钱多少、当官多大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家长态度 篇4

1 国家免疫规划的发展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 大家都习惯使用计划免疫的说法,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为各应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发展的需求, 并与国际接轨, 我们引入了免疫规划的概念。

最初我国实施的免疫规划6种疫苗, 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分别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等7种传染病, 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全部免费。

2007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把预防15种传染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也就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 2008年国家卫生部下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扩大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也全部免费。这些疫苗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等15种传染病。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选取管委会池北区的三个街道 (包括15个社区) 为调查现场, 以社区儿童的家长为调查对象。

2.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街道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调查, 采取填写问卷的方式, 问卷参考网上有关文献自行设计, 调查现场向儿童家长讲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由家长自愿在问卷上填写答案。

2.3 统计方法

调查表包括三大内容:第一部分为家长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有关免疫规划知识的问题25个问题共计100分, 以60分作为合格;第三部分为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 不计分, 调查结束后由中心工作人员统一对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3 结果

3.1 家长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表500张, 收回有效问卷415张, 415名接受调查的儿童家长中, 父亲192人, 母亲223人, 本地人口265人, 外地人口150人, 文化程度文盲的占20.0%, 小学的占35.5%, 初中的占34.5%, 高中以上的 (含中专和本科) 占10%。

3.2 免疫规划知识认知情况

社区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平均得分58.00加减10.00, 少于60分的228人, >60分的187人, 合格率45.00%

3.3 家长对疫苗费用的接受情况

家长对自愿自费接种的二类疫苗, 一般价格在50元以下的基本都能接受, 100元以下能接受的178名, 200元以下能接受的141名, 300元以下能接受的56人, 不计较疫苗价格的有40名。

3.4 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

被调查的家长中有395人认为打预防针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占总调查人数的95.00%, 有20人认为可打可不打, 占总调查人数的5.00%, 有399人表示愿意带孩子打完规定的预防针, 占总调查人数的96.00%。

3.5 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来源渠道

家长获知免疫规划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 大多数家长是通过医院发放的书面通知、医务人员的讲解、亲友同事的交流、电台电视的宣传、报刊杂志、宣传单、社区的知识讲座等多种渠道。通过医院发放书面通知和医务人员的讲解得知的占75.60%, 通过宣传单和社区的知识讲座得知的占13.51%, 通过亲友和同事间的交流得知的占8.50%其它渠道的占2.39%。可见医院发放的书面通知和医务人员的讲解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知识的传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通过医院发放的书面通知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讲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普及、推广免疫规划知识, 使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而亲友和同事之间的交流也是儿童家长获得免疫规划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比而言, 社会新闻媒体对于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稍显不足。

3.6 影响免疫规划知识水平的因素

年龄在25-50岁之间的儿童家长得分最高, <25岁的得分最低, 这可能与生育期要带孩子接种疫苗有关。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得分最高, 可能与知识的接触面有关。无固定职业和外来打式人员得分最低, 可能与工作的紧张程度有关。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基本得满分。本地户籍的家长得分明显高于流动人口的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深入开展免疫规划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从事免疫规划的工作人员对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是人民群众获得免疫规划方面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 医护人员和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宣传要大众化, 对专业知识的讲解要有随意性, 避免宣传方式的单一和专业性较强的术语。

5 改进方法

5.1 建议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要加大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国力度, 进一步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和讲解方式进行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 进而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 增强儿童健康。

5.2 加强社会公共媒体对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报刊、

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做一些公益性的广告和宣传片以提高人民群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高三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篇5

首先,要告诉孩子想成功必须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不服输的心理,每个孩子也都想追求高考的成功。高考本就不该是家长教师威逼利诱,孩子才像要喝辣椒水、坐老虎凳一样强迫似的学习。而应让孩子将高考当作生活中一场真正的战役,挺过去就是美好的生活,挺不过去就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其次,让孩子知道付出多少,回报多少。

很多孩子在高三初始阶段,都会告诉自己“不用急,还有一年时间呢”,于是得过且过地不断安慰自己中度过了高三的大半,等到猛然醒悟的时候,时间所剩无几已经让自己失去了奋力一搏的勇气。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这样简单一句话,却被很多高三生读不明白。所谓付出,不仅仅是耗费在学习上的时间,更是既定时间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问题。

第三,让孩子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

即便我们眼前最重要的动因是高考。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情。高三阶段,接触到的很多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也都能够让人受益终身。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为了应对考试而不得不记忆和学习的东西,考过之后马上就会忘记,学习效果也不好。而一些真正发自心底想要学习的知识,就会记忆牢固,还能举一反三。

浅议家长态度与幼儿个性培养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养态度;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82-02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会导致孩子不同的个性。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都有巨大的转变,他们能够为幼儿的发展创建有利的、健康的生活环境,并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但是也有一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满足孩子正常的需求,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甚至一部分家长由于教育理念与态度不正确,而对孩子的个性培养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幼儿个性的培养对幼儿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家长应该重视对幼儿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到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学会重视孩子的需求,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态度,以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以及将来和谐、健康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幼儿教育以来的一些心得,浅议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一、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一般都会容忍与溺爱孩子,但是过分的容忍与溺爱却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会养成孩子娇惯型的个性。在家中过分地溺爱孩子会养成孩子自私、好吃懒做、蛮横等不良的个性,当孩子走进幼儿园后,会由于在家庭里受到的过分容忍与姑息,不会与其他的孩子相处,老是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独霸、放肆会使其失去许多朋友,很难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同时娇惯型的孩子由于在家庭很少遇到挫折,其意志力往往异常薄弱,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为此,家长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要认识到过分容忍与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更正自己的教育观念,运用一些教育技巧帮助孩子更正不良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与习惯。例如,家长在孩子任性、发脾气的时候可以不予理睬,或者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对于孩子过分的哭闹可以适当地给予让步,临时满足其一些小要求,等到他们平静下来的时候给他们讲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注意建立稳定的生活秩序,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

二、家长不要过于严厉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支配型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父母平时对孩子管理过于严厉,并且经常干涉孩子的行为和喜好,这种教育的方法也不可取,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这类家长不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与感受,一切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严格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做不好就斥责,甚至打骂。这种教养的方法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害怕挨打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因此,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意识到孩子拥有自己的情感与愿望,要重视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合理要求,切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树立良好的个性,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三、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冷淡或放任,以免孩子形成忽视型的个性

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比较冷漠,不关心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想法,对孩子的一些要求经常拒绝,放任孩子的行为不管,这种教育的方式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非常不利。由于家长的漠视,孩子的合理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会造成孩子没有自尊,同时又缺乏爱心与责任心,再加上家长的放任不管,长期下去,这类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因此家长在对幼儿教育的时候,切忌对孩子过于冷淡与放任,要重视孩子的合理需求,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拒绝,但是对于孩子合理的需求,家长不能够拒绝,否则就会引发孩子的挫折感与抵触情绪。家长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举止,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要给予制止,还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应该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不对。

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并使其明白家长是爱他们的,同时家长还需要意识到自己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总是用禁止、恐吓与命令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家长的命令与恐吓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关爱与自由,同时又受到家长的熏陶,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双面的性格,在家长前面乖巧、胆小,但是到了小朋友前面就会变得霸道。这种行为不一的性格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切忌命令和恐吓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与自尊。

家长态度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济南市随机抽取2个城区6所小学的二到五年级学生, 每个年级2个班, 共48个班级, 198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980份, 回收有效问卷1585份, 回收率80.1%。

1.2 方法

采用的《家长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设计, 并经预试验, 内容如下: (1) 基本情况:包括填表人、孩子出生时的信息及其父母的基本情况等。 (2) 肥胖相关知识:包括营养知识、知识来源、饮食行为、肥胖的态度等。 (3) 家长对孩子体重、体形的认知情况及对孩子减肥或增重的态度。由学生带回家交给家长填写, 在指定日期带回由班主任统一回收, 交给调查员。

1.3 统计分析

问卷统一编码, 使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并录入,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家长营养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问卷中关于营养相关知识的题目一共有15道, 设定为答对一题得一分, 答错不得分。将知识得分情况划分为三个等级:不及格 (正确回答题目数<9) 、一般 (正确回答题目数9~12, 即正确率在60%~80%之间) 和很好 (正确回答题目数>12, 即正确率>80%) (见表1) 。对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知道的家长只有1022人, 占64.5%, 其中只有197名 (占19.3%) 家长能完全正确地标出食物金字塔的组成。

2.2 家长的饮食行为

家长每天都能坚持吃早餐的占79.3%, 而“晚上睡觉前半个小时吃东西”回答率最高的是“偶尔吃”占58.5%。关于经常不吃早餐对孩子的危害家长的认知情况比较差, 如“肥胖”认为有影响的只占41.0%, 而“上课时的注意力”认为有影响的占80.4% (见表2) 。

2.3 家长对孩子体重、体形的认知情况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外形 (身高、体重、体形等) 满意的占71.9%;认为孩子的体重“正常”的占的比例最高, 为49.5%, 其次是“偏瘦”, 占25.1%, 认为孩子“偏胖”和“过胖”的分别占19.4%和2.6% (见表3) 。

2.4 家长对孩子减肥或增重采取措施的态度

家长关于孩子减肥完全不同意“节食” (仅吃很少或不吃, 进食量有意识减少) 的占75.8%, 完全同意“锻炼”的占84.2%, 完全不同意“吃减肥药”的占93.4%;而孩子增重方面, 完全不同意“多吃增重”的占56.6%, 完全不同意“少运动增重”的占73.6% (见表4) 。

2.5 家长儿童肥胖知识的来源

家长获肥胖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是“报刊、杂志、书籍”, 占77.8%;其次是“电视、广播”, 占76.2%;而“专题讲座”和“专业书籍”分别只占16.0%和22.7%;其中还有4.0%的家长“从不关注肥胖相关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 家长肥胖知识最希望的来源是“专家指导”和“电视、广播”, 分别占54.5%和53.0%, 而“专业书籍”占38.0%, 结果见表5。

3讨论

济南市家长营养相关知识的总体水平较高, 15道题目的总体正确率在80%以上的就占89.8%。但是家长对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知道的比较少, 占64.5%, 其中仅有19.3%的家长能完全正确地标出食物金字塔的组成。提示家长们欠缺营养普及性知识。因此, 营养教育的工作应该具体化、细致化, 具体到每种、每类食物的指导, 给家长可以操作的指导知识, 将营养与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次调查还发现家长不能深刻认识到孩子经常性不吃早餐的危害, 如只有41.0%的家长认为对肥胖有影响。但是研究[2]发现, 不吃早餐的儿童少年发生肥胖的危险是每天食用早餐儿童少年的1.7倍。专家指出不吃早餐对身体的危害: (1) 造成低血糖, 使人精神不振; (2) 严重影响记忆力; (3) 对消化系统的危害: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4) 造成动脉硬化且更易导致肥胖; (5) 诱发胆结石。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体形都比较满意, “胖有福”等一些错误的传统观念依然对家长发挥着作用。研究发现[3], 父母亲对体型的认识会影响儿童少年肥胖的发生, 无论儿童还是其父母都期望男孩儿的体型胖一些、壮一些, 那些喜欢胖体型的儿童往往偏胖, 而那些喜欢胖孩子的父母的孩子也往往偏胖, 这可能与人们对体型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影响到他们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有关。而且马冠生、胡小琪等[4]也发现儿童少年家长在进餐时经常提醒甚至强迫儿童少年进食, 直接影响儿童少年的进食行为。

从家长关于孩子减肥或增重采取措施的态度来看, 大部分家长还是能比较正确的选择措施来达到孩子的理想身材。但是, 光家庭自己采取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他所了解的知识也是不全面的。因此, 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建立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儿童肥胖知识大环境, 如开展健康教育课、举办儿童肥胖知识讲座等形式, 使其能正确认识儿童肥胖与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改变他们的错误态度和行为习惯, 以期达到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最终达到预防和控制小学生肥胖的目的。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肥胖知识的来源最主要的是“报刊、杂志、书籍”和“电视、广播”;而家长最希望从“专家指导”和“电视、广播”这两条途径获得肥胖知识。赵海萍、王宝珍等[5]的研究也显示80%的学生及家长主要希望通过电视等图文并茂的大众媒体获得营养科普教育。大众传媒对人们的观念、知识和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电视食品广告中大部分为高脂、高糖和高盐食品, 儿童看电视时间与其要求父母购买、家长实际购买电视广告以及儿童实际消费这些广告食品的频率呈显著相关[6]。这样一些缺乏营养知识的父母们过多消费购买此类食品, 就可能导致儿童肥胖的蔓延。所以, 为了让家长和儿童同时走出这种误区。建议利用大众媒体和公共场所, 在社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普及肥胖相关知识, 增强家长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同时社区医师应帮助家长和孩子认识环境中影响肥胖发生的不健康因素, 传授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的技能。

摘要:目的:了解济南市小学生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现状, 为制定儿童肥胖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济南市6所小学二到五年级学生, 每个年级2个班, 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所收集资料用Ep iData3.02录入和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道营养知识题总体正确率在80%以上的占89.8%, 家长每天吃早餐的占79.3%, 家长肥胖知识的来源最主要的是“报刊、杂志、书籍”和“电视、广播”分别为77.8%和76.2%。结论:济南市小学生家长营养相关知识和态度总体水平比较高, 但知识不够全面、系统。

关键词:肥胖,家长,知识、态度、行为

参考文献

[1]陈静.孩子是胖墩需要家长检讨[J].健康专刊, 2007, 6 (1) :111-113.

[2]李艳平, 胡小琪, 马文军, 等.我国四城市儿童少年食用早餐频度和肥胖率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6) :486-488

[3]Whitaker RC, Wright JA, Pepe MS, et al.Predicting obesity in yuongadulthood from childhood and parent obesity[J].N Engl J Med.1997, 337 (13) :869-873

[4]马冠生、胡小琪、吴瑾, 等.父母提示对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6) :486-488

[5]赵海萍、王宝珍, 等.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态度、和行为认知的现状调查[N].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8, 31 (4) :474-475

家长态度 篇8

1. 概念解析

第一, 游戏。“游戏”的字面意思即游乐嬉戏。目前, 给游戏定义时各说纷纭, 虽然游戏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概念, 《牛津英语辞典》中共列出了116条关于游戏的不同定义。我国教育家杨枫教授, 把游戏定义为一个公式:游戏=game+play+fun。

第二, 幼儿游戏。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 它直观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可把幼儿游戏的含义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2) 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3)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

第三, 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又称视频游戏或者电玩游戏 (简称电玩) , 是指在自然游戏行为过程中, 依靠电子设备作为媒介的娱乐行为。根据媒介的不同多分为四种:电脑游戏、主机游戏、便携游戏和街机游戏。较为成熟的电子游戏在20世纪末出现, 改变了人类进行游戏的行为方式和对游戏一词的定义, 它属于一种随科技发展而诞生的文化活动。电子游戏也可代指“电子游戏软件”。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家长自己玩电子游戏的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1)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父母玩过网络游戏的比例就越大。 (2) 孩子越小, 其父母玩过网络游戏的比例也越大。

2. 家长对自己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态度调查

调查结果: (1) 绝大多数父母, 无论他们是否玩过网络游戏, 都认为游戏的内容一定要健康, 其内容不能毒害自己的孩子。 (2) 在内容健康的情况下, 多数父母还是同意孩子玩网游的, 但有两个前提, 一是要限制时间, 二是要先做完作业。 (3) 上述两点结果, 年龄越小的孩子, 其父母表现得越明显。

3. 家长对孩子玩网络游戏最大的担心

有调查显示, 全国各地60%父母最担心孩子天天沉溺于网游, 不可自拔, 影响学习。全国各地40%的父母担心因为游戏内容充斥色情、暴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15%的父母担心孩子会在网游里认识坏人而误入歧途。调查结显示, 家长们的担心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认为电子游戏会让孩子沉溺其中, 难以自控。许多家长认为, 电子游戏让孩子沉迷其中, 不思学习。甚至因为要买电子游戏, 从而偷窃、抢劫, 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所以电子游戏“该禁”。电子游戏十分有魅力, 吸引人去不断地游玩, 但这是所有游戏的特征, 因为游戏是人的天性。一般人也可以沉迷于下棋、打牌等娱乐活动中, 但却没有人去说下棋、打牌是错误的。同样, 电子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手段, 是否沉迷取决于玩家的自制力。所以说, 把沉溺于电子游戏的原因归结于电子游戏这个东西的的“存在”, 并武断地把解决办法定位为“拒绝电子游戏”这种行为, 这就像是把食物中毒的原因归结于地球上有食物的“存在”, 解决办法是“不要再吃食物”一样可笑, 将电子游戏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 是不负责任的。

第二, 认为电子游戏可能会助长青少年叛逆。对于电子游戏助长青少年叛逆行为的话题, 国内已有很多议论。还有人付诸行动戒掉“网络游戏瘾”, 国内甚至出现了杨永信教授的“电击疗法”, 通过残忍的电椅电击青少年的方法, 设法让其“听话”“戒掉网络游戏瘾”。当青少年沉迷游戏时, 父母应该去引导, 而不是责骂, 甚至狠心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毫无伦理道德的电击。不要将孩子在青春期的正常叛逆行为归罪于游戏, 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它们之间有联系。

第三, 暴力。电子游戏的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就在于, 部分电子游戏中包含暴力。哈里斯进行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之间有联系。但众多的研究表明, 无法证明暴力行为和电子游戏间有联系。

在国外, 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一般是使用游戏评级系统。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几乎为零。有些成年人, 可以依靠带有暴力元素的电子游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反而对社会的危害减小了。而也有研究显示, 电子游戏本身也可以降低人的暴力行为。

实际上, 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和动作电影中的打斗镜头是一样的。但电影中出现暴力镜头明显更易被人接受。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对电子游戏的一种排斥, 这种排斥是从电子游戏进入我国起, 就有了“电子海洛因”的宣传, 被引导舆论所致。

4. 家长对游戏中呈现的知识方面的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80%的父母选择了生活常识与生存技能方面的知识。65%的父母选择了旅游、历史、地理知识。40%的父母选择了音乐、健康方面的知识。

5. 网络游戏与孩子学科同步练习结合的愿望

调查结果表明:40%的父母愿意把这样的游戏产品推荐给孩子, 让孩子决定到底玩不玩。30%父母仍比较谨慎, 选择了即便是这样, 也要和孩子一起看看再决定。20%的父母会建议孩子玩此款产品。

三解决策略

1. 不要“谈游戏色变”

大多数家长由于不了解电子游戏, 本能地排斥电子游戏, 再加上很多专家宣传“网瘾和游戏有必然联系”, 造成了一种对家长和孩子的暗示。家长开始认为孩子在正常青春期的所有反抗都来自于电子游戏, 而青少年在这时即便正常接触电子游戏也会被家长们压制, 孩子喜爱的事遭到了家长的否定, 这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叛逆, 甚至出现逃避、自暴自弃。

适当玩些电脑游戏对孩子是有益的, 但也应避免孩子沉溺其中。因此, 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重要的是适当控制而不是禁止, 除非家长有更好的游戏方式可供孩子选择。

2. 不要对电子游戏有偏见

只有没有偏见, 将玩电子游戏视为“理所应当”的事, 才能有效地对孩子的行为实施监控, 也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不会出现畸形发展。

3. 要看到电子游戏的优点

第一, 电子游戏能促使孩童养成良好习惯, 帮助老人大脑灵活运转。研究表明, 玩电子游戏的老年人在情绪上表现得更健康。电子游戏十分有魅力, 这个特点不仅可以让人沉迷, 适当地转换可以变成“生动的教科书”。电子游戏的魅力可让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 帮助老年人保持大脑的灵活运转, 甚至借助电子游戏来解决, 如贫困和气候变化之类的社会问题。

第二, 电子游戏有助于提高动态视力。多数人都认为, 孩子玩太多电子游戏会对视力造成影响。但美国最新一项研究表明, 如《反恐精英》和《使命召唤》、《战地》这样的射击类游戏, 却有助于提高人的视力, 尤其是动态能力。

第三, 电子游戏可提高视觉搜索能力。最新研究表明, 玩射击和驾驶类游戏似乎有助于提高人在复杂场景中寻找特定目标的能力, 尽管只是玩了一小段时间。在一项实验中, 研究者们选取了60名没玩过游戏的参与者, 并让他们玩了共计10小时的游戏。20名参与者被随机指定玩《荣誉勋章》, 20人玩《极品飞车》, 另60人则被指定玩解谜游戏《平衡》作为对照组。“近期的不同研究, 包括我们这项在多伦多大学的研究, 都表明玩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能提高视觉上的注意力”, 研究人员说, “但之前从没有迹象表明视觉搜索能力也能提高”。

4. 艺术研究

先进的科学家和社会研究者认为电子游戏是一门艺术。其特性让电子游戏在当今文化中脱颖而出, 成为一门让无数幼儿和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喜爱的艺术。

第一, 综合性。在电子游戏中, 可以出现以往出现的任何一门艺术, 如游戏中的电影、游戏中的音乐、游戏中的雕塑模型、游戏中的影视。游戏以综合性包容一切艺术, 并为自己服务。

第二, 交互性。以往艺术中没有出现过的特性。玩家第一次会受到艺术的反馈。玩家在欣赏美术或者观看影视时, 只是单纯的接受。而电子游戏能让玩家与电子游戏构造的虚拟世界互动, 从而更容易让人投入。

家长态度 篇9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选择东乡县第一、第二幼儿园东乡族幼儿的父母。于中午或下午在家长接孩子回家时集中发放问卷, 并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250份, 剔除祖父母及非东乡族家长, 共收回有效问卷179份, 其中母亲161名, 父亲18名, 家长平均年龄 (42.6±7.2) 岁。调查资料输入Excell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内容

参考有关文献,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结合工作实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营养行为3个方面。其中营养知识16题, 营养态度5题, 营养行为10题, 每答对一题计1分, 满分31分。

3 调查结果

3.1 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 (见表1)

由表1可知, 家长的营养知识得分平均为56.5分, 表明东乡族幼儿家长营养知识相对贫乏。得分率最高的前3项内容分别为营养对人体的健康很重要 (94.9%)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对健康有益 (82.1%) ;通过合理摄入营养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79.3%) 。幼儿家长了解最多的营养素为维生素, 其中有77.7%的幼儿家长听说过维生素, 这可能与现在很多食品广告的影响有关。而对其他营养素了解很少。

表现比较突出的营养认知误区为认为从商店买来的食品比家里做的更有营养、认为价格高的食品营养价值高、认为麦乳精比鸡蛋的营养价值高等 (见表2) 。

3.2 幼儿日常营养行为

被调查幼儿虽然每天都在家中吃饭, 由父母亲自照顾, 但幼儿的营养行为并不理想, 有32.4%的幼儿经常不吃早餐。另有46.9%的幼儿经常吃零食, 27.4%的幼儿常喝可乐等碳酸饮料, 甚至有40.2%的幼儿家长常给幼儿吃所谓的补品。有10.6%的幼儿常吃熏烤食物 (如烤羊肉串等) , 17.9%的幼儿常吃油炸食物 (如炸里脊肉等) 。有33.5%的幼儿常抱怨自己吃不饱。仅有69.8%的幼儿家长从商店购买加碘盐, 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家长食用未加碘的粗盐, 这些都表明应该更加深入地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活动。

4 讨论

幼儿的营养及饮食习惯不仅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 也与幼儿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有关[1]。通过对幼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营养知识, 养成良好的营养行为, 然后通过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 这是比较经济、直接和长效的途径。本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幼儿家长对幼儿营养与健康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率较高, 但对营养素等较专业的知识点回答正确率却较低, 这反映出东乡族幼儿家长的营养知识贫乏, 营养知识水平普遍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 当地文盲率较高,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而且较单一。仅有的营养知识大多是通过电视获得的, 通过报刊获得知识的人很少。二是当地居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大多数女孩从小不读书, 成了自然文盲。成家后女性则成了家庭中承担生活料理工作的必然责任者, 而她们的很多饮食习惯基本上都是传承而来或者是受条件的限制形成了有什么吃什么的基本现实。三是受宗教、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当地居民存在比较普遍的饮食认知误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择食及营养。正是由于幼儿的生活监护人的营养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所以当地幼儿存在一些营养偏离行为, 以经常吃零食表现最为突出, 占调查总数的32.4%。受当地生活习惯的影响, 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经常喝可乐等汽水饮料, 吃熏烤食物和油炸食物等。

尽管东乡族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比较贫乏, 但在营养态度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 有81.0%的幼儿家长表示愿意学习营养相关知识。75.4%的幼儿家长表示在收入可能增长的情况下, 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幼儿的营养状况。这表明, 当地的经济条件是制约居民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

总之, 幼儿的饮食行为习惯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的营养知识匮乏, 营养行为不正确, 会对幼儿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对家长普及营养知识, 改善其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不但对其自身的健康有利, 而且对幼儿营养状况的改善也是非常有益的[3~4], 另外对提升少数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而言也至关重要。应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营养知识, 使家长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孩子, 为孩子提供平衡的膳食, 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摘要:目的 了解东乡族幼儿家长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营养行为的真实状况, 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东乡族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东乡族幼儿家长营养知识贫乏, 营养知识得分率平均为56.5%;54.2%的家长认为商店里买回来的加工制品比家庭烹饪的食物有营养, 53.6%的家长认为食物的价格越高其营养价值越高;32.4%的幼儿经常不吃早餐, 46.9%的幼儿经常吃零食, 40.2%的家长给幼儿吃过“滋补品”。结论 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营养健康教育, 提高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 通过家长的饮食营养行为促使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从而使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甘肃东乡族,幼儿家长,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营养行为

参考文献

[1]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高湘陵.海门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多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 2002, 16 (1) :60~61.

[3]柳晓琳, 王琴.家长的营养知识和饮食习惯对小学生饮食习惯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 (12) :765~767.

家长态度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哈尔滨市4所普通中学(初、高中各2所)12个班级和绥滨县(农业贫困县)4所普通中学(初中3所、高中1所)10个班级的全部学生家长共1 040名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家长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等);(2)艾滋病相关知识;(3)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4)艾滋病相关态度。

以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研究生担任调查员,在班主任和校医的配合下,统一指导语,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随卷附一份家长知情同意书,阐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由学生带回交家长填写(无记名)问卷后上交。共发放问卷1 157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40份,有效回收率为89.9%。数据使用Fox Pro 6.0双份录入,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 040名家长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

2.2 艾滋病知识

2.2.1 城乡学生家长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哈尔滨市学生家长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60.8%)高于绥滨县学生家长(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2 影响家长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因素分析

以家长艾滋病知识得分为因变量,以城乡分布、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性别、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分布、学历和学生的年级高低是影响家长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因素(P值均<0.001)。城市家长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农村家长高;家长的学历和孩子的就读年级越高,家长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也就越高。

2.2.3 家长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

哈尔滨市学生家长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前3位分别是电视(34.1%)、报纸(14.3%)和朋友同事(12.6%),而绥滨县学生家长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前3位分别是电视(48.7%)、社区宣传(12.9%)和朋友同事(10.1%)。

2.3 家长对艾滋病的相关态度

2.3.1 对预防艾滋病亲子(家庭)教育的态度

共有42.3%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艾滋病预防教育,城乡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2 对预防艾滋病学校教育的态度

80.6%的哈尔滨学生家长和64.9%的绥滨学生家长表示支持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P<0.01)。哈尔滨学生家长认为学校艾滋病教育最合适的学习阶段依次为初中(54.3%)、高中(22.5%)、小学(15.0%)和大学(8.3%),而绥滨学生家长则依次为初中(43.7%)、小学(25.6%)、高中(21.7%)和大学(9.0%),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3 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见表4。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指该题仅由对孩子进行过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家长作答。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3.1 家长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家长艾滋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53.8%,城市高于农村,与李桂英等[2]的调查一致。调查发现,在家长的艾滋病知识结构中,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水平最高,各题回答正确率在44.0%~76.3%之间;对于不会引起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回答正确率较低,在44.0%~52.2%之间。丁贤彬等[3]2005年在重庆市社区人群的调查中发现,成人文化程度越高,其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也越高。本研究显示,随着家长文化程度和孩子的就读年级升高,家长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也逐步提高;城乡家长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此外,哈尔滨学生家长主要途径还有报纸和朋友同事,绥滨学生家长主要途径还有社区宣传和朋友同事。国外资料显示,借助大众媒体进行广泛而系统的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对于遏制艾滋病流行能够起到重大作用[4]。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优势传媒途径,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3.2 家长对艾滋病的相关态度

陈晶琦等[5]2003年在北京市的调查表明,仅有17.3%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而在本次调查中,该百分率为42.3%,城乡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说明中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艾滋病预防亲子教育已较前有所进步,但仍不够。城市家长在教育方式上显得更主动,较农村家长更倾向于用交谈来互动地进行艾滋病预防亲子教育,而非单纯被动地让孩子自己看书学习。城市家长较农村家长更倾向于支持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可见家长普遍肯定并信任学校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城市家长尤为显著。

54.2%的哈尔滨学生家长和45.7%的绥滨学生家长表示若熟人感染艾滋病,仍愿意与之继续交往,但愿意孩子与艾滋病患者同班学习的家长仅为21.0%,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马迎华等[6]的调查结果一致。提示城市家长对艾滋病患者较宽容,但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能否抵御身边艾滋病传染源均显得谨慎而缺乏信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是他们效仿的榜样,家长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与态度将对青少年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家长需要树立艾滋病防范意识和亲子教育意识,并正确地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相结合,以构筑完善的预防艾滋病教育体系。

摘要: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中学生家长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为完善家庭预防艾滋病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哈尔滨市4所中学和绥滨县4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抽取的104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长的艾滋病知识正确回答率为53.8%,城市高于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学生的年级与家长艾滋病知识水平呈正相关。愿意孩子与艾滋病患者同班学习的家长仅为21.0%。57.7%的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过预防艾滋病教育。80.6%的城市家长和64.9%的农村家长支持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结论黑龙江省中学生家长预防艾滋病知识有待提高,以满足家庭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对比研究,学生

参考文献

[1]SUSAN M,BLAKE LS,REBECCA L,et al.Effects of a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s intervention on young adolescents'risk for earlyonset of sexual intercourse.Fam Plann Persp,2001,33(2):55-61.

[2]李桂英,褚天新,贺雄,等.北京市中学生家长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健康教育现况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6):492-495.

[3]丁贤彬,陈宏,王冬梅,等.重庆市社区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态度调查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5):459-460.

[4]TUCHINDA S,CHOTPITAYASUNONDH T,TEERARATKUL A.Knowledge,attitudes,and practice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gard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J Med Assoc Thai,1998,81(2):130-135.

[5]陈晶琦,李祥虹,邓少军,等.高中学生家长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状况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3,19(5):371-373.

上一篇:增加工作内容下一篇:细粒煤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