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

2024-05-24

营养学(精选十篇)

营养学 篇1

1975年, 美国实验生物学科学家联合会第59届年会在亚特兰大举行了“营养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专题讨论会, 这是营养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 它预示着分子营养学时代的开始[1]。而分子营养学则是Simopoulos AP博士在西1985年雅图举行的“海洋食物与健康”的会议上首次使用的名词, 是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营养素与营养素之间、营养素与基因之间和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及其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和机制, 并据此提出促进健康和防治营养相关疾病措施的一门学科[2]。自此之后, 分子营养学作为营养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在21世纪初,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环境基因组计划和食物基因组计划被提上日程, 那些能对膳食成分做出应答的基因及其多态性得到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随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的方法也被应用于分子营养学的研究[3]。

2分子营养学的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 营养科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很多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人们的平均寿命显著的提升, 为全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4]。近年来, 随着各种分子水平和系统性技术的方法学的迅速发展, 研究水平从宏观向微观、从局部向整体、从小样本向大数据等方向发展, 这为分子营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 分子营养学在将来维护人类健康以及治疗饮食相关疾病有很大的发展潜力[5]。同时, 分子营养学的发展, 也对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发展更加先进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研究数据以及制定相关标准等, 以明确食物营养是如何作用于机体而维护机体的健康、治疗饮食相关的疾病。最终实现通过营养干预预防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帮助疾病治疗后康复;以及实现个体化精准营养干预[6]。

3分子营养学相关的研究方法及技术

我们平均每天要摄入1.5公斤食物, 其中包含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有一部分物质的结构已经了解, 但是其确切的生物功能还未知, 更何况还有很多包括结构和功能都未知的物质[7]。与此同时, 人体约有30亿对碱基、约3万个基因、数以亿计的SNP、大量因环境改变而不同的表观遗传变化, 再加上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RNA、蛋白质、脂质体、代谢物以及共生菌, 使得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变得异常复杂, 十分具有挑战性[8]。因此, 可靠有效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是推动分子营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下对分子营养学不同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技术进行总结:

3.1流行病学, 可分为观察型和实验型两种, 主要用于发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以及控制饮食的效果, 从而为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假设, 可以弥补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的不足[9]。

3.2基因组学, 主要目的是发现例如等位基因和SNP等遗传变异和表型特征的关系, 有助于理解不同的基因型和饮食环境的交互作用, 为精准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提供依据[10]。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微孔芯片和第二代测序分析。

3.3表观遗传学, 主要内容是研究DNA甲基化水平、组蛋白修饰以及mi RNA的表达, 它们的变化最终影响基因的表达。表观遗传学的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而饮食是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 研究饮食与表观遗传学变化的关系对理解营养素的生物功能非常有帮助[11]。目前常用的研究技术包括焦磷酸测序和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测序分析。

3.4转录组学, 主要研究m RNA水平和剪接变异体, 它们的变化是饮食与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转录组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饮食或营养素的功效、发现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发现营养素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12]。目前常用于转录组学研究的技术有微孔芯片和RNA测序。

3.5蛋白质组学, 主要研究蛋白质的构成以及翻译后的修饰。由于基因的表达有时与蛋白质的丰度并不相关, 并且蛋白质的功能受到翻译后修饰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饮食对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有影响。因此,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了解饮食的生物功能有很大的帮助[13]。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色谱、电泳、质谱和蛋白质芯片。

3.6代谢组学, 主要研究饮食的代谢产物, 它是机体基因表达过程中特异性产物, 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深入了解饮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以及发现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14]。目前主要用于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以及核磁共振等。

3.7微生物群学, 主要研究微生物种类组成及其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据估计人体肠道内含有1014个微生物, 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2倍, 它们对机体的免疫及营养吸收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它们的存在在人类维护健康中有重要的地位, 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15]。目前的主要方法有16S r RNA测序以及相关组学研究的技术。

3.8影像学, 主要对体内物质组成、基因调控、分子探针等进行动态无损分析, 是属于与传统影像不同的分子成像领域。目前, 常用方法是使用荧光探针和报告基因, 结合CT、MRI、PET、SPECT以及光学成像等技术进行分析[16]。

3.9量热学, 主要研究能量的摄入与消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营养不良已少有发生, 而营养过剩则是目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因此, 严格控制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对于维护健康非常关键[17]。目前主要方法有直接量热和间接量热两种。

3.10系统生物学, 主要研究大量分析数据的整合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生理系统。由于人体非常复杂, 虽然目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机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机体的结构功能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这些研究结果的加和, 而应该是系统性的整合。因此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在全局出发显得异常重要[18]。目前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主要依靠数学建模和统计方法的发展。

4结论

营养学 篇2

起止章节页码 第六章 P ~ 讲授题目 计划用学时 1.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食品营养价值、营养质量指数

熟悉内容 1.谷类、豆类营养成分及加工的影响,大豆的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素 2.豆制品营养价值的主要特点

3.蔬菜、水果类:各营养成分(碳水化物,维生素,矿物质和芳香物 质、有机酸及色素的主要特点

4.畜、禽、鱼类、奶及奶制品、蛋及蛋制品:营养价值的主要特点。了解内容 1.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

2.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加工、烹调、存储条件 教学要点 重点、难点、疑点 1.食品营养价值 2.营养质量指数 3.大豆的抗营养因素 4.奶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1.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步骤 2.各类食品营养价值

3.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二节课 1.蔬菜、水果类的营养价值 2.畜、禽、鱼类的营养价值 3.奶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 4.蛋及蛋制品的营养价值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教学 2.课堂提问 3.课堂讨论

参考资料 1.《生物化学》 [M] 2.《人类营养学》 [M] 3.《营养学报》 [ J] 4.《食品工艺学》 [M] 5.《乳品工艺学》 [M] 作 业 1.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有什么意义? 2.什么是食品营养价值? 3.什么是营养质量指数?如何用它来判断食品的营养价值? 4.大豆中有哪些抗营养因素?如何克服? 5.奶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课后小结

营养学上的“错案” 篇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菠菜看成是一种含铁丰富的食物。为此,常有人向缺铁性贫血患者建议多食菠菜。而事实上,菠菜含铁量并不高,每100克中含铁2.9毫克,在蔬菜中属中上水平,但与其它食物相比就大为逊色了,如同样重量的猪肝中含铁25毫克,差不多是菠菜的9倍。原来,90多年前,一位营养学家作了一份菠菜的营养报告,由于未重视校对,在铁含量这项数据上小数点右移了一位,使菠菜的铁含量平添了10倍。专家指出,过多食菠菜,不仅无助于补铁,相反,由于菠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草酸易与食物中的铁发生反应,使铁不能顺利吸收。

一起食物中毒的“替罪羊”——味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人对味精有种不公平的看法,认为味精会引起以头晕、恶心、胸闷、四肢麻木为特征的“中国餐馆综合征”。但是,在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会第19次会议上,专家们为味精平了反,确定它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所谓“中国餐馆综合征”,并非中国菜肴中味精加入过多所致。原来一位西方人在中国餐馆就餐后,出现了恶心、头晕、胸闷、乏力等不良反应,在没有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主观地撰文表示:中国餐馆里过多使用味精,是引起上述反应的原因。而后以讹传讹,使味精蒙冤数十年。后来专家分析认为,当初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蜡样芽胞菌污染食物所致的轻型食物中毒而已。顺便指出,关于味精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味精在高温烹调时会产生有毒物质。研究证实,味精加热到154 ℃时,只不过失去其本身含有的结晶水,加热到210 ℃时,发生吡咯烷酮化,加热到270 ℃时才被分解破坏。所以,一般烹调温度下,味精性能是稳定的,用不着担心变质产毒问题。

错戴“致癌元素”黑帽的硒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的探讨 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营养学,探讨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交流、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 英语的工具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能够加强对专业术语的掌握、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促进英语能力的提升, 提高竞争力。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1]。所谓双语教学, 是指在讲授课程、选用教材、辅导考核等教学环节中运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2], 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我国指的是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手段。刚开始尝试双语教学的专业, 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课程进行, 不至于生僻词汇太多, 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比如, 食品专业、食品营养学很适合开设双语教学。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 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 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大多很喜欢这门课, 开双语教学, 比较容易被接受。

二、营养学双语教学顺利开设的条件

营养学双语教学得以顺利开设, 笔者认为应具备如下条件。

1.教材的选择。当前, 各高校所采用的双语教材的主要形式有英文原版教材、影印版教材、改编版的海外教材、国内出版社自编的英语教材等[3]。教材的选取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选择适合的教材对双语教学显得很重要。国外的原版教材内容翔实、信息量大、语言规范, 有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对比一些原版材料, 美国汤姆森集团的《营养学-概念与争论》 (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是一本不错的教材, 该书全面地阐述了营养学的方方面面, 图文并茂, 严谨又不失趣味性。其特色之一是争论部分, 深入讨论了当前营养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 我们都知道自由基的坏处, 它是人体衰老、病变的罪魁祸首, 在这本书的争论部分, 就有关于自由基的另一种说法:自由基不都是坏的, 事实上, 它们破坏的性质对于免疫系统的细胞来说是有用的, 这些细胞产生自由基, 作为氧化燃烧的燃料, 可以破坏病毒和细菌, 否则, 会致病。这种论述会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 带着这些问题去了解更多关于营养、自由基的知识。当然, 这本教材内容较多, 由于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 只能是选择一部分章节进行讲授。该教材也被其他的一些院校的营养双语教学选用[4,5]。

2.教师的素质。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 又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良好的表达能力。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许多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选拔和培训, 特别是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上, 有条件的学校会派教师出国访学, 提高其英语水平。加大培养力度, 合理引进人才, 切实培养一些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教师是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采取合适的措施。武夷学院为了提高教师的英语素质, 为双语教学做准备工作, 组织英语夏令营活动, 聘请英国、美国籍教师来学校给老师上课, 进行交流, 对双语教学进行指导,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对学生的要求。双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要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就要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要对基础英语有很好的掌握, 在大量的词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双语教学。因此, 学院最好是在学生三年级以后开展双语教学, 并且学生也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要在修完一些专业基础课后才能进行, 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等。例如, 学习了生物化学或食品化学之后, 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 缺乏易引发的症状, 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知道其中的道理,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4.教学方式的改变。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 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将有些语言无法讲解清楚的内容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 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提高课堂效果[6]。收集、制作双语教学图片、教学动画、原声教学录像, 在课堂上有选择的应用, 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声像教材的内容, 如放一点相关的小短片、课文的朗读用外籍老师的录音, 让学生学到地道的外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一些问题进行小讨论, 比如, 素食和肉食哪个更健康、不吃碳水化合物是否有利于减肥、蛋白质吃多了有何害处等, 努力培养学生开口讲英语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把语言翻译替代学科知识的学习。营养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了解肌体与食物的关系, 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促进健康。英语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 教学中不能过度强调语言方面, 而忽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把双语课变为英语课, 这样就失去双语教学的意义。授课时, 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引导与传授,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章节, 让学生预习, 适当增加课程讨论部分, 加深学生的印象与学习的热情。

2.过分强调英语和汉语的使用比例。因为是双语教学, 教师可能会对到底一节课讲多少英语有顾虑, 起码达到一半的比例。其实这大可不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具体的教学的环节, 适当地调整双语使用的比例, 不拘泥于固定的比重和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采用部分内容英文讲解, 教学难点用汉语解释, 不同章节采用不同层次的语言排方式。专业课双语课对学生很有必要, 要这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在不断探索中, 找到合适本校情况的、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上好食品营养学双主教学课,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多的蛋白质的功效》部分, 教师可以先用汉语讲解,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加用英文加以回顾, 让学生也了解这部分的英文表达。

3.讲教学方法的单一。尽管近年来, 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 教师脱离了板书的时代, 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他们并没有花更多的精力开发、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影音和动画等应用到教学中, 这样会大大提高授课的生动性。比如, 教师可以找一些有趣的视频, 并把相关的网站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在PPT中加一些动画, 如讲到食品的消化与吸收部分, 可以以动画的形式, 把食物由口腔、到胃、再到小肠, 整个消化过程表现出来, 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内容就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

双语教学, 对于有的学校来说, 属于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采用恰当的方法, 会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专业水平,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 2012, (2) :146-149

[2].胡爱军, 王豪, 郑捷品等.食品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 2013, (1) :80-82.

[3]王金柱, 刘艳芳.高校双语教材的现状分析[J].华章, 2013, (1) , 236.

[4]王路, 程翠林.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双语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0) :182-183.

[5]曹清明, 钟海雁.食品营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教研, 2012, (12) :62-63.

营养学论文 篇5

1302班

*** 日期:2014年10月8日

摘要: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由中国营养协会出,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和豆类食物的量可能与大多数人当前的实际膳食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某些贫困地区来讲可能距离还很远,但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这是不可缺的。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奋斗目标,努力争取,逐步达到。

关键词: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适量 正文:

(1)1997年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一、平衡膳食宝塔共分5层,包含人们每天应吃的主要的食物种类,体积和分数由下至上依次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站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

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人每天应吃400~500克和100~200克;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品位于第三层,每人每天应吃125~200克(鱼虾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 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人每天奶及奶制品100克,豆及豆制品50克。

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由于我国居民现在平均糖摄入量不多,对健康的影响不大,故膳食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高的食品及饮料。饮酒的问题在《指南》中也有说明。

二、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一般是指食物的生重。各类食物的组成是根据全国营养调查中居民膳食的实际情况计算的,所以每一类食物的重量不是指某一种具体食物的重量。

1、谷类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的总和。她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在农村中也往往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比单吃一种好。特别是以玉米或高粱为主要食物时,应当更重视搭配一些其他的谷类或豆类食物。加工的谷类食品如面包、烙饼、切面等应折合成相当的面粉量来计算。

2、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经常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有许多共性。但蔬菜和水果终究是两类食物,各有优势,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尤其是儿童,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蔬菜、水果的重量按市售鲜重计算。

3、一般说来,红、绿、黄色较深的蔬菜和深黄水果含营养素比较丰富,所以应多选用深色蔬菜和水果。

4、鱼肉蛋鱼、肉、蛋归为一类,主要提供动物性蛋白质和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但它们彼此间也有明显区别。

5、鱼、虾及其他水产品含脂肪很低,有条件可以多吃一些。这类食物的重量是按购买时的鲜重计算。肉类包含畜肉、禽肉及内脏,重量是按屠宰清洗后的重量来计算。这类食物尤其是猪肉含脂肪较高,所以生活富裕时也不应该吃过多肉类。蛋类含胆固醇相当高,一般每天不超过一个为好。

6、奶类和豆类食物奶类及奶制品当前主要包含鲜牛奶和奶粉。宝塔建议的100克按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来折合约相当于鲜奶200克或奶粉28克.中国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钙,奶类应是首选补钙食物,很难用其他类食物代替。有些人饮奶后有不同程度的肠胃道不适,可以试用酸奶或其他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包括许多品种,宝塔建议的50克是个平均值,根据其提供的蛋白质可折合为大豆40克或豆腐干80克等。

1、我国传统的膳食模式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但并非完全素食,必须辅以适量的动物性食物,才最理想。这样既避免了高能量高脂肪西方膳食模式的危害,又可防止微量营养素的缺乏。(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2、为了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专家委员会对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简称“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一、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吃300g~500g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g~225g(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居第四层,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膳食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糖的量还不多,对健康的影响还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高的食品及饮料。饮酒的问题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已有说明。

二、新的膳食宝塔图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其需要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饮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目前我国大多数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应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坚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理,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最近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的数据及资料而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其目的是帮助我国居民合理选择食物,并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以改善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减少或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和特定人群膳食指南的内容,理顺了条目顺序,在坚持以科学为依据的基础上,突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内容更加丰富通俗,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科学诠释当前居民在合理膳食上的误区和难题,主要特色有以下6点:

1.新增加了“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和“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两个条目,将饮水、零食及饮料这些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膳食内容引入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使内涵更加丰富全面。

2.在“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条目下和膳食宝塔中明确提出“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为指导居民天天运动提供了参照标准。

3.提出更具体的量化指标。如在“粗细搭配”的内容中“建议每天最好能吃50g以上的粗粮”;在“如饮酒应限量”的内容中明确“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4.在坚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理念下,注重慢性病的预防。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中有2条是针对慢性病的预防的,即“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和“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其他8条的内容中也都有相关慢性病预防的内容。

5.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科学诠释居民对膳食认识的误区和难题。《指南》在形式上增加了说明和参考资料,对条目涉及的有关名词、概念以及常见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有助于对条目的深入理解和实践;采用问答形式,解答膳食中常见问题和居民对营养认识的误区;有更多提供丰富科学信息的图表;对专业术语予以通俗解释,对于营养学界前沿新观念和新发现,给出了参考资料作为佐证,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指南理解,又能满足广大居民在生活中实践《指南》。

6.各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在1997年的膳食指南中,针对婴儿的条目只有“鼓励母乳喂养”和“母乳喂养4个月后逐步添加辅助食品”及不足900字的描述。在新《指南》中,婴儿又细分为0~6月龄婴儿和6月龄~12月龄婴儿。0~6月龄婴儿膳食指南条目增加到6条,有近7千字的描述,并提供了身长和体重增长参考曲线。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07)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这十条是: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每个条目下均设有对条目中心内容进行阐述的提要和对条目涉及的有关名词、概念以及常见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的说明。部分条目还附有参考资料。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其中6岁以上各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是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10条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形成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年》 一般人群的10条膳食纪律提要阐述中国营养学会百名专家为普通中国居民量身打造的每一条膳食指南的中心内容,进而科学解释详细说明,并附有参考资料补充说明。老幼妇孺青的专属饮食准则特殊人群不同的生理特点要求膳食因需而定,本部分为老幼妇孺青特定膳食指南,在一般人群10 最易学易记最实用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人们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以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应用

1.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量水平

2.根据自己的能量水平确定食物需要

3.食物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

4.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5.要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国保健营养《食物互换表》

《中国平衡膳食指南》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 彭书淮《好饮食好健康》

茶健美的营养学奥秘 篇6

奥秘之一、红茶是防晒健美的功能饮料

虽然红茶的儿茶素含量非常少,几乎都氧化成红色的茶黄质或茶红质,但仍具抗氧化、除口臭、预防心脏病以及健美防晒等功效。

红茶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品性温和,味道醇厚,除含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外,其中富含的微量元素钾与锰要比绿茶高出两三倍。当红茶冲泡后,70%的钾可溶于茶水内。钾有增强心脏血液循环的作用,并能减少钙在体内的消耗。又因为红茶中所含的锰是骨结构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因而常喝红茶对骨骼强健也有益处。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喝红茶能够有效地减少人们患皮肤癌的机会。科研人员用白鼠做试验证明:当暴露在过量的紫外线当中时,喝过红茶的老鼠患癌症或皮肤损伤的比例要比单纯喝水的老鼠低54%,研究还发现,饮红茶比那些饮用绿茶的老鼠皮肤癌的发病率也要低得多。这也首次证实了在预防皮肤癌方面,红茶比绿茶有更强的效果。

奥秘之二、给肌肤喝点茶

近来很多护肤产品都纷纷打出了“绿茶”的旗号,不论是美体产品、祛痘产品,抑或是抗衰老产品,绿茶均有涉猎,颇有些“全能选手”的味道。绿茶真的这么神奇吗?让我们来分析看看。

成分一:单宁酸类

健美功能:具有收缩皮肤的功效,能增强皮肤黏膜强度,增加皮肤细胞活性,预防老年斑、雀斑,健美皮肤。

成分二:茶多酚

健美功能:强效抑制自由基对肌肤弹力纤维的破坏,防止细胞老化;可活化细胞功能,有效去除皱纹;有效抗辐射,防止皱纹及色斑形成。

成分三:维他命C、维他命B族、氨基酸、食物纤维素(多糖类)、氟元素

健美功能:防止皮肤老化,可清除肌肤不洁物,兼具舒缓和消炎功能,有较好的晒后修复功效。对于非常干燥的肌肤,具有滋润调节功能。

成分四:咖啡因

健美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皮肤排出毒素,加速脂肪消耗,使肌肤紧致光滑。

成分五:β-胡萝卜素

健美功能:预防老化,为肌肤提供有效营养。

成分六:微量矿物质

健美功能:强化免疫组织、减缓肌肤老化、独特的香味能镇定身心。

成分七:儿茶素类

健美功能:能抗菌、抗过敏、减缓肌肤过敏症状、镇定肌肤等,还具有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与抑制癌症的功效。

特别是儿茶素,已成为目前最热门的健美食品,国内外已有多项实验证实它的健美功效。儿茶素具有防癌、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瘦身、美容等功效。这么多的好处,关心身体健康的你,一定要好好认识它!

奥秘之三、好处多多的儿茶素

现代食品科学研究认为,儿茶素(catechin)就是一种多元酚类化合物,是茶苦涩的来源。茶中所含的儿茶素,是各种天然植物中含量最高的。也有人发现巧克力当中也含儿茶素,其含量甚至比红茶的儿茶素还高,所以巧克力除了美味外,在抗氧化上也有不错的功效。

儿茶素最为人熟悉的功效就是防癌、抗氧化。光是这两项好处,就足以让它荣登健美食品的冠军宝座,但它的好处还不只这些呢!

1、抗氧化:自由基是老化、疾病的元凶,儿茶素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老化,是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其抗氧化能力比维他命E还高。

2、抑制癌症:可保护细胞膜,具有预防突变、抗癌的特性。实验发现,它对口腔癌、肝癌、胃癌、摄护腺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3、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对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4、加强胰岛素功能:实验证实,儿茶素可以增强胰岛素功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5、帮助瘦身:儿茶素可减少脂肪吸收,甚至增加代谢,是很好的减重辅助食品。

6、预防蛀牙、牙周病:茶叶可明显减少牙菌斑及抑制牙周病菌,具有预防蛀牙的作用,并且可消除口臭。

7、改善肠道微生物分布:儿茶素可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让体内的好菌多于坏菌,具有整肠功效,人体不易生病。

8、抗菌:许多业者也开始在日常用品中添加儿茶素,如儿茶素沐浴乳,因为有抗菌功效,所以可改善湿疹。

奥秘之四、儿茶素含量比一比

依发酵程度不同,茶叶可分为三大类──

1、不发酵茶:如绿茶、煎茶、龙井等,每千克约含0.085克。

2、部分发酵茶:又分为文山包种茶、冻顶茶等轻度发酵茶,以及东方美人茶(即白毫乌龙)等中度发酵茶,其中儿茶素含量只有绿茶的40%。

3、全发酵茶:即红茶,其中儿茶素含量只剩10%。

当然,每一种茶的发酵程度都会有所不同,目前茶叶生产的趋势是低发酵。也有研究发现,绿茶与文山包种茶的儿茶素含量其实差不多。所以发酵程度才是影响儿茶素含量的关键,而非茶叶的种类。

奥秘之五、喝茶健美的注意事项

既然绿茶的儿茶素含量最多,是不是喝愈多就愈健康呢?其实不然,喝茶还是可能会产生副作用的,以下将告诉你喝茶的注意事项,以及降低副作用的方法,让你更无负担地吸收儿茶素!

1、饭后喝茶:儿茶素虽有很多功效,但它会与蛋白质作用造成胃部不适。为了预防胃部不舒服,建议空腹不要喝茶,或喝茶时搭配坚果类,就比较不伤胃。

2、晚餐后少喝茶:茶中含咖啡因,有些人会因此而失眠。如果你是对咖啡因特别敏感的人,建议晚饭后就不要喝茶。

3、喝茶后漱口:喝茶可能会造成牙齿色素沉淀,但只要以清水漱口即可改善。

4、不可与药并服:药物可能与茶中成分发生反应,最好以白开水送服。

5、不喝隔夜茶:除了其中的儿茶素会因氧化而消失殆尽,无法享受到儿茶素的各种功效外,隔夜茶会溶出很多单宁,容易伤胃,所以不要喝隔夜茶。

运动营养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7

1 运动营养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发展

尽管我国高校在运动营养学的课程上教学经验相对匮乏, 但是, 在其他的一些相关院校或者专业方面, 营养学的实验课程开始的相当普遍, 这些实验课堂一般都是要与相关的理论进行“搭配式”教学。运动营养学作为体育院校重要的专业理论在近些年已经开始的较为广泛,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 在体育院校中开设得也相当广泛, 但是, 多数都是只有理论教学, 而极少存在实验课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营养运动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注重实用性的教学课程, 如果只是注重其理论的教学工作, 而不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话, 那么再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缺乏实践验证的理论永远都是“一纸空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得以提升,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以促进。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突出的就是上海体育学院, 学校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将理论学习与实验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且,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及时的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加以优化, 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的运动营养学教学模式, 如果没有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的配合工作, 就不会认识到缺乏实践培训的理论教学中有哪些理论需要改进, 就不会将教学课时一再延长, 最终, 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并且, 实验课程比理论课程延长半个学期, 这样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既掌握了丰富和先进的理论知识, 又在实践中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 并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完善。

2 运动营养学实验课程教材设计

相对于其他院校开设的实验课程, 体育院校开设的营养学实验课程在内容上有所不同, 其重点突出的是要将营养学和健康学与运动实践完美的结合;在教材的设计方面, 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教学内容会注重对卫生学和毒理学方面的实验训练, 食品专业则会更多的侧重于食品工艺及生物学领域, 然而, 运动营养学的教学内容往往都是各个体育院校根据本学院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 并综合其他院校的相关经验, 编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参考了国内外的大量的先进理论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通常的运动营养学实验教材都会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介绍营养学中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以及实验要求与流程。 (2) 介绍并讲解营养学中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课程, 一般会包括食物成分的分析、运动食谱的研制与相关调查、如何判断人体的营养状况等。 (3)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 学生对该门学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经验, 接下来就要将前面所学内容综合运用, 进行设计性的实验研究, 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 能够做好独立设计运动员膳食营养评估的实验方案, 并鼓励其在实际的生活中, 用于进行尝试与探索, 最后制定出优秀的运动员营养设计方案。如此的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实践能力都会迅速的得以提升, 并且在全国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中, 该项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专业素养会逐渐达到国际水平, 使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发生质的飞跃。

3 运动营养学实验课程教学设施创建

相对于理论课程来讲, 实践技能型课程对相关的实验设备要求非常的高, 因为, 与其相关的实验仪器以及设备是实现运动营养学教学工作的物质前提, 实验方法的稳定以及可靠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很多体育院校都为体育课程教学工作购置了大量的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 以适应广大的体育系师生教学和科研发展, 但是, 关于运动营养学这一方面的仪器设备确实十分的不足, 为此, 各高校领导在充分认识到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之后, 采取积极的行动, 为实验课程的开展“添砖加瓦”, 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相关设备进入了各大高校, 例如凯氏定氮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等。这些设备的引进, 大大促进了运动营养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发展, 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水平都明显提升。利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 并结合国际先进的实验经验技术, 高校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运动营养学实验课程教学理论。并且, 现在的实验课程, 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的实验室中, 还与一些相关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在真正的“实战”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并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 在这种相互促进的模式中, 能够更好的帮助师生掌握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促进运动营养学课程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4 运动营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探索

运动营养学课堂的学习本身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实用性是非常强的, 因此, 运动营养学的实验课程要注重于实践相结合, 并重点突出营养学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体育院校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不仅仅是运动营养学的相关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实验课程, 还在此基础上, 进行综合实验课程, 并且, 这些实验课程大都是比较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其中包括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成分鉴定, 血清中具有的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含量定性和定量分析等。这些实验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并在实际的营养搭配设计中, 准确的把握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 使其的设计方案更加的科学合理。在一些综合实验设计中, 往往要求学生对实验设计提出创新性理论, 并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 发现设计的优缺点, 并不断的进行改进, 使得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 普遍的被广大师生所认同, 并且, 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帮助巨大。

5 运动营养学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对运动实验课程的课堂现场观察来看, 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的高涨, 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积极的进行参与, 对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工作。比如说在对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分析实验教学中, 由于教学需要, 学习需要收集尿液。这一过程非常的复杂, 尤其是对于一些女同学更是有些难为情, 但是, 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因此而放弃, 都在一丝不苟的认真操作。通过对这一学科的学习, 学生普遍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表示高度的认同, 并表示这门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在未来的工作和运动发展中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其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也会得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使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研究与学习兴趣, 并有很多学生表示将来会因此而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工作。很多学生并不会在毕业之后从事体育运动事业, 但是, 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体育的中小学教学工作, 这们学科的学习将会为其教学工作提供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并会促进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运用实验课程中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 这样就可以为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注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小进行运动营养学的学科培养, 改善其现有的身体素质, 从而提高我国全面的整体身体素质。我国在营养运动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工作已经取得的众多的教育科研成果。目前已有数人在国外攻读有关营养学的硕士学位, 数人在国内其他高校营养学或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深造。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公司和学校从事营养指导工作, 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光镐.拳击运动员营养膳食结构的调查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

[2]晨风.运动营养学, 只要健康不要伤害[J].生命与灾害, 2009 (3) .

[3]王朝.运动能力与营养补充剂的关系[J].贵州体育科技, 2011 (4) .

[4]赵浩健.山东省高校高水平投掷运动员膳食营养与补充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吕楷.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对体能训练认知与实施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论动物营养学的哲学思想 篇8

1 事物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动物营养学的哲学思想之一是事物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先以动物的氨基酸营养原理为例论述。蛋白质合成时需要20种氨基酸作为原料,缺少哪一种氨基酸,蛋白质都不能合成,这是氨基酸的同一性,共同完成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然而,要求动物饲粮中各种氨基酸保持一定的平衡模式,即动物饲粮中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及其比例符合动物的营养需要。只有这样,氨基酸才能发挥出理想作用。否则,动物饲粮中氨基酸不平衡时,就产生氨基酸的拮抗。某些氨基酸在过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肠道和肾小管吸收时与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产生竞争,增加动物对后者的需要量。例如,赖氨酸可干扰精氨酸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缬氨酸与亮氨酸、异亮氨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苯丙氨酸与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与甘氨酸,苏氨酸与色氨酸之间也存在拮抗作用。存在拮抗作用的氨基酸之间比例相差愈大,拮抗作用愈明显。这些便是氨基酸的斗争性。氨基酸拮抗(斗争性)的后果是氨基酸乃至其他养分的利用率下降、动物生产性能降低甚至健康受损。基于上述原理,给动物饲粮补充(足)氨基酸的次序是:先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后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再后第三限制性氨基酸。

又如钙、磷同为骨骼的基本组分,两者在动物饲粮中含量充足且比例适宜(1∶1~2∶1),可使骨骼生长发育良好。这就是钙、磷的同一性。但是,钙、磷超出适宜范围,如高钙低磷,它们在肠道中的吸收和在骨骼中的沉积就会相互制约。另外,产蛋鸡饲粮高磷(高于0.6%),就影响钙在蛋壳中的沉积,使得蛋壳质量下降。这些是钙、磷斗争性的例证。

其他矿物元素如钾、钠、镁、氯、硫、铁、锌、锰、铜、钴、碘、硒、钼、氟、硅、铬、砷、镍、矾、镉、锡、铅、锂、硼、溴等在动物体内既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但它们又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多存在着互作:或协同(同一性), 或拮抗(斗争性)。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发生于消化吸收过程,也可能发生于中间代谢过程。因此,在确定动物的矿物质供给量时,除要准确掌握动物对矿物元素的具体需要量外,尚应注意各种矿物元素间的相互比例。

2 量变与质变规律

动物营养学的哲学思想之二是量变与质变规律。养分在动物饲粮中含量的变化会引起养分在动物体内作用性质的变化,其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当养分供量低于图1中C低时,动物便发生营养缺乏症。饲粮中养分不足或缺乏,动物对养分的摄入量不足,组织发生减饱和作用,导致生化损伤,以至临床损伤和解剖损伤,严重者最终死亡。此时,补充的养分相当于医药,能治疗动物的营养缺乏症。当养分供量在图1中C低到C高范围内时,养分发挥的作用是营养作用。养分种类不同,上述范围宽窄有异。一般来说,维生素供量的适宜范围较宽,而矿物质供量的适宜范围较窄。当养分供量高于图1中C高时,提供的养分就是一种毒物,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养分供量越大,毒害作用越强,直至引起动物死亡。例如,当动物饲粮中硒含量低于0.1 mg/kg时,动物便发生硒缺乏症。此时,补充的硒相当于医药,能治疗动物的硒缺乏症。当硒在饲粮中含量为0.1~0.3 mg/kg时,硒所发挥的作用是营养作用。当硒在饲粮中含量超过0.5mg/kg时,硒就是一种毒物,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国家农业部在2009年6月18日颁布的《1224公告》,明确规定动物饲粮中的硒含量不得超过0.5mg/kg。养分供量偏多或过多,还增加饲料成本,浪费饲料资源,污染生态环境。

3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动物营养学的哲学思想之三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动物饲养标准的定期与不定期修订,就充分体现了动物营养学的哲学思想。饲养标准是指给动物所需要的一系列养分(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供额。饲养标准是根据很多的动物饲养试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而被建立的。饲养标准反映了动物生存和生产对饲料养分即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客观要求,是畜牧工作者采集(购)饲料原料、设计饲粮配方、加工饲料的科学依据。现今,畜牧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均已制定了适合本国情况的饲养标准,如英国的ARC(农业科学研究委员会)、美国的NRC(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等制定的饲养标准。我国根据畜牧业生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制定了猪、鸡、乳牛和肉牛等动物的饲养标准。2004年8月,我国颁布出版了新一轮修订的畜、禽、水产动物的饲养标准。美国的NRC每四年修订一次饲养标准,我国和英国等国不定期地修订饲养标准,使其不断完善。动物饲养标准的定期与不定期修订也充分反映了哲学上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4 哲学上的类比法

物营养学在研究某些问题时往往采用哲学上的类比法。例如,在研究结构糖与储备糖的来源(存在部位)、代表性物质、主要作用和对动物的有效性时采用比较法(参见表1),能使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又如,在研究重要豆科牧草(青绿饲料)红三叶和白三叶的植物学特征时采用比较法,就能使研究对象“一目了然”(参见表2)。再如,动物营养学和植物营养学为平行学科,两学科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生物营养学的规律,而且能探讨两学科对某些问题认识的差异。动、植物营养原理基本相同(矛盾的普遍性),但在某些方面又有差异(矛盾的特殊性)。例如,在植物营养学科中,将碳、氢、氧、氮列为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而在动物营养学科中,讨论含有上述四种元素的糖、脂、蛋白质营养时,不把这四种元素称为大量元素。在植物营养学科中,将铁列为必需大量元素;而在动物营养学科中,铁被归属为必需微量元素。在动物营养学科中,已证明:钠为所有动物所必需。但在植物营养学科中,推断:钠可能只是部分植物(具有C4光合途径和景天庚酸代谢 (CAM) 途径的植物)的必需元素。

(引自:周明主编, 饲料学, 第219页, 安徽科技出版社, 2010)

应用“比较法”,可全面认识饲料成分的作用,因“畜”制宜地确定其在饲粮中的合理用量。例如,饲料粗纤维对动物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不良影响(见表3)。在生产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可能缩减其消极作用。具体措施之一是允许反刍动物饲粮中粗纤维含量可适当高点(一般为15%~20%);猪、鸡饲粮中粗纤维含量要低(如鸡饲粮中粗纤维含量控制在5%以下)。

通过“比较法”,可找出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或根本因素。例如,决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通过比较研究,应是饲料化学组成。具体地说,就是 (1) 组成饲料的物质种类; (2) 各种类物质的含量及其比例; (3) 各种类物质的化学结合方式(化学键)。 (1) 、 (2) 、 (3) 与动物机体化学组成的“相似度”是决定饲料营养价值的基本因素。相似度越大,饲料的营养价值越高,反之则低。

还举一例。“春化现象”是(饲料)作物的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现象。若(饲料)作物在苗期不经过“春化”,则以后就不能开花结实。对此,初学者不易理解。其实,用“比较法”就容易理解了。大家知道,受精的鸡蛋里面有胚盘,这是鸡胚的原始雏形,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发育成小鸡。未受精的鸡蛋里面有胚珠,只是卵核,不论创造什么条件,都不能发育成小鸡。(饲料)作物的春化目的是形成“花原基”,不春化就不能形成“花原基”,没有“花原基”哪有以后的开花和结实呢。

5 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在养殖业中,一些养殖户用某商品饲料饲喂动物,该动物的外观性能良好(如皮红毛亮等),于是养殖户就简单地认定这种商品饲料品质好,使得这种有安全隐患的商品饲料生产和销售“火热”起来。饲料添加剂胂制剂就是很好的例证。关于使用胂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危害性,笔者在以前的论文中已阐述过,这里从略。使用胂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最大危害性可能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这种污染是一个慢性渐进性过程。到某一天,人要吃从砷污染的土壤中种植收获的粮食和蔬菜,人和动物要饮用砷污染的水。如果到这一天才来禁用胂制剂,那么改良土壤和净化水源的任务和难度将会很大。

6 主要与次要

动物在维持生命和生产活动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因子。人们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哪种是动物的主要营养因子,但对于一种具体动物饲粮来说,就可能存在主要营养因子,这种主要营养因子就是动物饲粮最可能缺乏的营养因子,它对动物的生产性能乃至健康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这也就是Liebig的“最低定律”。人们在配制动物饲粮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在满足动物能量、蛋白质等“大量”养分的条件下,维生素 (VA、VD、VE、VK、VB1、VB2、VB6、VB12、VC、尼克酸、泛酸、生物素、叶酸、胆碱、肌醇等)、矿物元素(Ca、、P、Mg、Na、K、Cl、S、Fe、Zn、Cu、Mn、I、Se、Co、Cr等)、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微量”或“少量”养分的供给状况可能就是动物生产性能发挥的限制因子。这些“微量”或“少量”养分的合理供给既是动物生产性能发挥的基础条件,又是充分挖掘动物生产潜力的技术措施。动物所需养分种类达60余种,要求其饲粮中养分种类齐全、含量足够、配比恰当。在这样的条件下,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在现今的饲料工业中,一些人片面地强调饲料添加剂(特别是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作用,而忽视了最基本的营养素供给。这种做法完全有悖于哲学思想,违背了动物营养学的基本规律。

7 原因和结果联系的理论

哲学上原因和结果联系的理论,是动物营养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近几年来发现,一些种猪场的母猪肢蹄病较多,主要表现是跛行、蹄裂、蹄垫发红,甚至有出血情况。特别是在严寒季节(如近年南方几省的雪灾),母猪发生这种病的猪场显著增多,且发病症状更为严重。笔者根据发病母猪的症状、血液生化参数、饲粮营养组成,并结合天气对该病发生情况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推测:上述病因是生物素缺乏或临界缺乏。于是,提高了饲粮中生物素的添加量,结果是母猪蹄病症状消退。在这个病例中,对母猪生物素供量不足是内因;严寒的天气是外因(或诱因),使得临界缺乏生物素的母猪表现出临床症状。

8 科学抽象方法

动物营养学常采用科学抽象方法。例如,代谢体重概念的提出就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人们最初认为,动物的维持能量需要量与(自然)体重有关。因此,Voit于1901年做了一个基础代谢试验,试图找出一个因数,乘以体重就可得到动物非生产时所消耗的能量(即维持能量需要量)。但不幸,他测得的因数很不相同(参见表4第3列的数据)。Voit又设想:

动物的基础代谢产热量可能与动物的体表面积有关,当他用动物的体表面积除基础代谢产热量,得到了相近的数据(参见表4第4列的数据)。后来,Voit又做了大象和原生虫的基础代谢试验,发现它们的基础代谢产热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也很接近。Voi的发现是营养学上著名的“体表定律”建立的依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测量动物的体表面积很困难。于是,科学家们试图找出其他方法,使动物的基础代谢产热量和体重联系起来。1960年,Kleiber终于发现:动物的基础代谢产热量与(自然)体重的0.75次方成正相关。基于这个发现,在动物营养学上,将(自然)体重的0.75次方(即W0.75)称为代谢体重。业已证明:动物的维持能量需要量、维持蛋白质需要量、B族维生素的维持需要量均与代谢体重成正比;而脂溶性维生素的维持需要量与(自然)体重成正比。

当今的动物营养学已形成许多分支,如机能营养学、分子营养学、系统营养学、数量营养学等。机能营养学研究动物的抗病营养、抗高温、低寒、辐射、(高原)乏氧等逆境的营养、生殖营养等。分子营养学研究营养素在动物体内的分子行为,研究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研究不同基因型动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数量营养学主要研究动物生产性能与养分供量的函数关系,并研究养分效价受动物、饲料、环境等方面因子的量化影响等。系统营养学突出了系统论方法,如对动物营养的调控,要从不同层次上即从动物环境、动物整体、动物组织细胞、动物体内营养物质分子代谢水平上进行调控。又如评价一种饲粮的质量时,要对饲料原料、饲料配方、饲料加工、饲喂技术、动物生理状态、环境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这样方能获得正确的判断。

同样,要用哲学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动物)营养上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富硒、富碘食物或饲料到处推广使用的问题。在缺硒或缺碘的地区,由于其食物或饲料中硒或碘贫乏,因此可补食(饲)适量的硒或碘。但是,在高硒地区(如湖北恩施地区、陕西紫阳地区等)或富碘地区(如部分沿海地区)使用富硒或富碘的食物或饲料可能无益,甚至有害。

又如,铁是动物的一种很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因此在动物生产上很重视使用铁饲料添加剂。其实,给幼龄(或生长前期)动物和(妊娠和泌乳)母畜补铁,一般可取得预期效果。但给成年(或生长后期)动物(母畜除外)补铁,一般无明显效果,甚至有不良影响(已初步试验证明:给体重60 kg以上的肥育猪基粮补铁,其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反而下降)。其原因是:饲料原料含铁量多,我国天然饲料原料富含铁,以干物质计,玉米中铁含量为181 mg/kg,小麦麸169 mg/kg,米糠229 mg/kg,大豆饼(粕)491 mg/kg,鱼粉1598 mg/kg。用这些原料配制基础饲粮,其中铁含量一般为270~310 mg/kg。另外,铁在动物体内可被循环利用。如果动物体内铁过量,多余的部分就以游离铁的形式存在,而游离态铁是细菌的生长因子,促进动物体内细菌增殖。

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9

1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前沿性与实用性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作为教学内容基本载体的教材, 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 应及时补充新颖、实用的内容。我们现在以教育部最新规划教材为主, 并参考科研论文及网络信息,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

(1) 追踪食品营养研究, 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 应随科研的进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 随着本学科及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营养学基本理论 (包括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种类) 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营养能量平衡关系理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 因此, 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 适当增加食品加工和烹饪工艺的内容。食品加工过程会对食品营养素的质和量产生影响, 将几种食品的加工工艺补充到课程中, 如在维生素章节中讲解果蔬加工工艺, 在矿物质一节涉及强化食品加工制作工艺, 在配餐章节中增加烹饪工艺等,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及时补充食品营养学的有关新标准。每4年更新或推出新的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供给量表、新的营养实践理论、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等基础理论。同时, 增加营养保健产品相应标准。

2 教学内容的讲述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食品营养素种类繁多, 每一大类又分很多小类, 每小类下又有许多品种, 内容繁多、零散, 讲述的内容看似都是拼凑起来的, 学生一般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 而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 很难把握课程整体结构, 达不到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内容的讲述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课堂上, 对每一类营养素一般分以下几个部分来授课:该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该类营养素的主要种类;该类营养素与疾病的联系;该类营养素的主要食品来源;该类营养素的研究趋势。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是每一类营养素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讲解。食品营养素主要种类这一部分, 一般讲述这一大类下的小分类, 如讲到碳水化合物类别时, 根据聚合度将其分为单糖、双糖、低聚糖和多糖, 这些糖又可像树根状继续往下分小类, 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一般不详细介绍。在讲授食品营养素与疾病的联系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缺乏营养素的发病机理, 了解该类各种营养素的相同点和区别, 把学会合理选用作为讲解的重点内容。

3 贴切的举例,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 每讲到一类营养素时就举一些有关这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剩的例子,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食品营养学课程中所讲到的每一种营养素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到碳水化合物时, 从我们熟悉的高考为例, 有些学生为了满足大脑的能量供应, 考前喝葡萄糖, 甚至注射葡萄糖等;讲到维生素时, 以脚气病、夜盲症、癞皮病等维生素缺乏病为例。另外, 我们还让学生课后去调查市场上销售的一些食品的标签, 并进行归类、总结, 因为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的标签上都含有一类或几类营养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对食品营养的作用及应用认识得更加深刻。

4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 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合素质教育[2]。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多, 涉及大量营养素种类、生理功能及正常摄入量, 如果讲授时单凭书本和黑板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 图、文、声、像俱全, 信息量大、直观、内容丰富, 可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刺激, 同时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内容, 使抽象的机理、结构、应用效果变得清楚而又逼真。如我们把多糖的营养研究试验通过视频放给学生观看,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教学效果。

5 加强教学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不能以教师为中心, 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专业课与基础课不同, 一般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抽象繁琐的推理。相反, 它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一看就懂, 一听就会, 但却很难牢固地记住。因此,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与

对卫校药剂专业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

浦绍且

(临沧卫生学校, 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药物分析是卫校药剂专业中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建立学科结构体系、加强师生互动与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方法,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关键词:药剂专业;药物分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药物分析是中专卫校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 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 并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药物分析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但其内容又非常严谨而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困难。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药物分析教学设计, 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1建立学科结构体系

要求教师讲清原理, 理顺关系。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采用一定的编码方式掌握知识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药物分析知识表面零散无序, 其实有规律可循。如每种分析方法的知识内容在结构上是一致的。为了消除死记硬背, 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讲清原理, 理顺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编制网络, 总结规律, 构建知识结构。在个论中介绍每类药物的分析, 均依据知识点结构展开 (见图1) 。

学生进行互动, 加强引导和启发,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鼓励其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讲到膳食营养与肥胖时, 可以让学生对营养与肥胖的关系进行辩论。通过教学互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实践教学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也是临床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实践项目的选择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力求在实用性和科学性基础上, 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合。我们对营养、膳食与疾病及社区营养学的部分内容的实践项目进行了补充加强,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的设计、分组及动物饲料的配制方法, 掌握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我们安排了食物文章编号:1671-1246 (2011) 23-0075-02

2案例式教学

通过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 如假药、劣药造成人身伤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这个综合性实验项目;为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和运用电脑软件配制食谱, 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结合其他指标来鉴定营养状况, 我们安排了膳食调查结果计算和评价实践项目;为让学生掌握特殊患者饮食治疗的原则及饮食计划的制定方法, 我们安排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计划。通过实践,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改革中, 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实验内容的安排和实验技能的训练方式, 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乐平, 乔伟.在我院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华夏医学, 2008, 20 (4) :847.

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探究与改革 篇10

1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现状

食品营养学课程知识理论性较强, 上课时老师毫无新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已经很难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兴趣。故而, 如何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提高课堂效率, 成为教师争相研究的课题。针对近几年现有研究中有关食品营养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并综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总结了一些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方法, 为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2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方式探究与改革

2.1 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年, 国内外对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探究与改革的成果层出不穷,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与改革。计算机、互联网被人们广泛使用, 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高校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如郑俏然[1]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下载大量中、英文图片展示给学生, 比如营养素的结构图、营养素缺乏症的照片, 此外, 她还给学生播放一些食品营养相关的视频, 通过视频传递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 便于记忆, 改善了传统教学中的不生动性, 使课堂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耿敬章[2]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直观形象地再现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无法描绘的内容, 并适当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营养方面的小故事, 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扩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图文并茂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的探究除了多媒体教学外, 还有一些改革方式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 比如孙鹏等[3]提出的“灵活多样”教学法, 他们主张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和提高同学们的课堂兴趣, 如对于抽象难懂的课题会采用“多媒体+录像”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能直观的了解此方面内容;在理论性较强的课题上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王莉等[4]提出了应以课堂教授为主, 辅以课堂讨论、现场教学、教学实习、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案, 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有效降低了同学们对单一教学模式的“听课疲劳感”,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提高了同学们对课堂的参与性。建构主义[5]、双语教学[6]和课程小班化教学[7]等方法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把国外的一些教学方法, 如PBL教学法引入了食品营养学教学中,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刘永峰等[8]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引入了PBL教学模式, 他们设计了PBL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预习自学;教师解决问题, 并提出新问题。该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空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郭红辉等[9]也研究了PBL教学法在中国高校的试行, 以食品营养学课程为试点, 进行了授课, 他们设置了PBL实验组, 与传统教学组进行比较, 通过分开学习, 经过考核得出结论:对于PBL教学法大部分同学愿意接受, 平时学习好的同学接受度更高;PBL教学法可以取得与传统教学法相当的期末成绩, 该教学法可以值得进一步推广。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的今天, 传统教学的改革, 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各学科之间出现了知识交叉、知识互补,

故而, 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也是每一位教师将做的必修课。如张涛[10]提倡教师在平时备课当中, 查阅和搜集大量资料, 总结出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讲授, 这样学生会有目的进行学习。也有的教师把目标定位于对教材内容的改革上, 如王莉等[11]认为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专用书籍,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教材内容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 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 要密切注意国内外教材建设的走向, 不至于形成闭门造车的现象。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 应随科研的进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 随着本学科及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食品营养学基本理论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虽然7 大营养素没有任何变化, 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和变化, 营养能量平衡关系理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 因此, 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12]。

3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根据目前食品营养学教学现状和教改方式的探究, 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缺少科学的分类标准;改革方式大多单一、缺乏创新;提出的改革方法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针对以上问题及个人教学经验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讲好第一课, 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 挑起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爱上这门课,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紧跟时代步伐, 尽量让课堂与生活接近, 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因其图文并茂的优越性成为了各个教师的新宠, 于是传统板书教学受到了严重挑战, 但由于多媒体教学所承载的信息量有限成为了其最大的短板, 如把多媒体的生动形象与板书的灵活多变相结合能擦出更美的火花;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食品营养学的理论性较强, 故而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单纯的讲理论知识,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久而久之就会怠学, 故而在每章结束之后给同学们留下实践作业, 让其自由分组, 自由设计实践方案, 最后进行小组排名, 成绩优异者给予相应物质或精神鼓励, 可以引起学生的良性竞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如膳食评价, 建立膳食指南, 根据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组织学生写出自己家一日三餐的正常饮食,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并统计出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最后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作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 对自己当地的一日三餐做出相应调整, 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膳食指南标准, 该教学项目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在今后的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究中, 各位研究者在阐述观点的同时并辅以教学案例, 说明具体做法, 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内容丰富性;在食品营养学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道路上, 目光要远大, 兼顾国内与国外优良的教改方式, 取精华, 去糟粕, 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摘要: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旨在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营养学知识。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成为了高校老师及研究员的研究课题。针对近年来大量的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文献, 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方法, 对此做出了一些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究与改革。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探究改革

参考文献

[1]郑俏然.《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1, 17 (5) :166-167.

[2]耿敬章.“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8) :39-40.

[3]孙鹏, 孙先锋.《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8) :62.

[4]王莉, 高平.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 2011 (30) :40-41.

[5]聂小华, 孙培龙, 何晋浙等.基于建构主义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食品与机械, 2015 (1) :275-276, 280.

[6]唐辉, 郭红辉, 刘国凌等.《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15, 36 (10) :94-96.

[7]孙长花, 于智勇.食品营养学课程小班化教学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 2014 (33) :135-136.

[8]刘永峰, 李建科, 朱彩平.PBL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2 (8) :160-161, 166.

[9]郭红辉, 何丽君, 钟瑞敏等.PBL教学法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 2011, 27 (3) :122-123.

[10]张涛.论食品营养学教学经验心得[J].学理论, 2013 (26) :285-286.

[11]王莉, 高平.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 2011 (30) :40-41.

上一篇:GOLD下一篇:化学教学中的加与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