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教学

2024-06-07

食品营养学教学(精选十篇)

食品营养学教学 篇1

关键词:双语教学,营养学,探讨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交流、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 英语的工具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能够加强对专业术语的掌握、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促进英语能力的提升, 提高竞争力。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1]。所谓双语教学, 是指在讲授课程、选用教材、辅导考核等教学环节中运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2], 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我国指的是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手段。刚开始尝试双语教学的专业, 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课程进行, 不至于生僻词汇太多, 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比如, 食品专业、食品营养学很适合开设双语教学。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 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 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大多很喜欢这门课, 开双语教学, 比较容易被接受。

二、营养学双语教学顺利开设的条件

营养学双语教学得以顺利开设, 笔者认为应具备如下条件。

1.教材的选择。当前, 各高校所采用的双语教材的主要形式有英文原版教材、影印版教材、改编版的海外教材、国内出版社自编的英语教材等[3]。教材的选取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选择适合的教材对双语教学显得很重要。国外的原版教材内容翔实、信息量大、语言规范, 有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对比一些原版材料, 美国汤姆森集团的《营养学-概念与争论》 (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是一本不错的教材, 该书全面地阐述了营养学的方方面面, 图文并茂, 严谨又不失趣味性。其特色之一是争论部分, 深入讨论了当前营养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 我们都知道自由基的坏处, 它是人体衰老、病变的罪魁祸首, 在这本书的争论部分, 就有关于自由基的另一种说法:自由基不都是坏的, 事实上, 它们破坏的性质对于免疫系统的细胞来说是有用的, 这些细胞产生自由基, 作为氧化燃烧的燃料, 可以破坏病毒和细菌, 否则, 会致病。这种论述会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 带着这些问题去了解更多关于营养、自由基的知识。当然, 这本教材内容较多, 由于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 只能是选择一部分章节进行讲授。该教材也被其他的一些院校的营养双语教学选用[4,5]。

2.教师的素质。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 又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良好的表达能力。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许多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选拔和培训, 特别是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上, 有条件的学校会派教师出国访学, 提高其英语水平。加大培养力度, 合理引进人才, 切实培养一些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教师是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采取合适的措施。武夷学院为了提高教师的英语素质, 为双语教学做准备工作, 组织英语夏令营活动, 聘请英国、美国籍教师来学校给老师上课, 进行交流, 对双语教学进行指导,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对学生的要求。双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要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就要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要对基础英语有很好的掌握, 在大量的词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双语教学。因此, 学院最好是在学生三年级以后开展双语教学, 并且学生也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要在修完一些专业基础课后才能进行, 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等。例如, 学习了生物化学或食品化学之后, 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 缺乏易引发的症状, 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知道其中的道理,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4.教学方式的改变。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 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将有些语言无法讲解清楚的内容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 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提高课堂效果[6]。收集、制作双语教学图片、教学动画、原声教学录像, 在课堂上有选择的应用, 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声像教材的内容, 如放一点相关的小短片、课文的朗读用外籍老师的录音, 让学生学到地道的外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一些问题进行小讨论, 比如, 素食和肉食哪个更健康、不吃碳水化合物是否有利于减肥、蛋白质吃多了有何害处等, 努力培养学生开口讲英语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把语言翻译替代学科知识的学习。营养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了解肌体与食物的关系, 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促进健康。英语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 教学中不能过度强调语言方面, 而忽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把双语课变为英语课, 这样就失去双语教学的意义。授课时, 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引导与传授,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章节, 让学生预习, 适当增加课程讨论部分, 加深学生的印象与学习的热情。

2.过分强调英语和汉语的使用比例。因为是双语教学, 教师可能会对到底一节课讲多少英语有顾虑, 起码达到一半的比例。其实这大可不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具体的教学的环节, 适当地调整双语使用的比例, 不拘泥于固定的比重和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采用部分内容英文讲解, 教学难点用汉语解释, 不同章节采用不同层次的语言排方式。专业课双语课对学生很有必要, 要这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在不断探索中, 找到合适本校情况的、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上好食品营养学双主教学课,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多的蛋白质的功效》部分, 教师可以先用汉语讲解,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加用英文加以回顾, 让学生也了解这部分的英文表达。

3.讲教学方法的单一。尽管近年来, 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 教师脱离了板书的时代, 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他们并没有花更多的精力开发、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影音和动画等应用到教学中, 这样会大大提高授课的生动性。比如, 教师可以找一些有趣的视频, 并把相关的网站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在PPT中加一些动画, 如讲到食品的消化与吸收部分, 可以以动画的形式, 把食物由口腔、到胃、再到小肠, 整个消化过程表现出来, 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内容就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

双语教学, 对于有的学校来说, 属于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采用恰当的方法, 会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专业水平,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 2012, (2) :146-149

[2].胡爱军, 王豪, 郑捷品等.食品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 2013, (1) :80-82.

[3]王金柱, 刘艳芳.高校双语教材的现状分析[J].华章, 2013, (1) , 236.

[4]王路, 程翠林.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双语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0) :182-183.

[5]曹清明, 钟海雁.食品营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教研, 2012, (12) :62-63.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2

【英文译名】: 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 分 数】: 4 【总 学 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 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 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 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DRI)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2)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3)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技能技巧方面

(1)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2)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和营养监测 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3)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4)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知识应用能力。能够 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 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 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4、自学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掌握 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的 基础上,自学并理解更多 食品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和人体营养需要量的确定 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计算能力。正确计算 人体营养需要量,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本实验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下续肉品工艺学、蛋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粮油贮藏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食品安全性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第 1 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3.了解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居民营养卫生状况及营养科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营养科学发展概况。

3.近10 年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及居民营养卫生状况。4.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营养科学发展。

第 2 章 食物的体内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4.了解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教学内容】: 1.消化与吸收生理。2.营养素的体内运输。3.营养素的体内代谢。4.营养代谢物质的排泄。【教学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教学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第 3 章 第 1 节 能量

【目的要求】:

1.掌握 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 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第 3 章 第 2 节 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3.了解 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

2.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3.膳食纤维。4.功能性低聚糖。【教学重点】: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第 3 章 第 3 节 脂类

【目的要求】:

1.掌握 脂类的生理功能。

2.理解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和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脂类的生理功能。2.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3.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脂类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第 3 章 第 4 节 蛋白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 蛋白质—能量缺乏症,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3.了解 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4.蛋白质—能量缺乏症。5.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6.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

【教学难点】: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第 3 章 第 5 节 矿物质和水

【目的要求】:

1.掌握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2.理解矿物质食物来源及其影响吸收因素,水的代谢。3.了解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 2.钙 3.磷 4.钠与钾 5.镁 6.铁 7.锌 8.硒 9.碘 10 氟

11.其他矿物质 12.水

【教学重点】:

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矿物质的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第 3 章 第 6 节 维生素(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

• 理解维生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推荐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了解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2.维生素 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3.维生素 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4.维生素 E。

5.维生素 Bl(硫胺素,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因子)。6.维生素 B2(核黄素)。

7.尼克酸(维生素 PP,烟酸,抗癞皮病因子)。8.维生素 B6(吡哆素)。

9.维生素 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10.叶酸。

11.维生素 C(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12.其他维生素。【教学重点】:

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教学难点】:

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

第 3 章 第 7 节 重要功能因子(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理解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2.了解 重要功能因子的种类及其代谢。【教学内容】: 1.生物类黄酮。2.左旋肉碱。3.萜类。4.核酸。

5.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6.活性多糖。7.二十八烷醇。8.辅酶 Q(泛醌)。9.褪黑素。

10.超氧化物歧化酶。11.对氨基苯甲酸。12.其他功能因子。【教学重点】: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重要功能因子的代谢。第 4 章 第 1 节 孕妇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营养需要。

2.理解 孕妇的合理膳食,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内容】: 1.孕期营养生理特点。2.孕期的营养需要。3.孕妇的合理膳食

4.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重点】: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合理膳食。【教学难点】: 孕期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2 节 乳母营养 第三节 婴幼儿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泌乳生理、乳母营养需要、婴幼儿营养特点。2.理解 乳母的合理膳食,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内容】: 1.泌乳生理。2.乳母营养需要。3.乳母的合理膳食。4.婴幼儿营养。

5.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重点】:

泌乳生理、婴幼儿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乳母营养需要、乳母的合理膳食。第 4 章 第 4 节 青春期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2.理解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2.营养需求。

3.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教学难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第 4 章 第 5 节 老年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老年人的营养需要。2.理解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内容】:

1.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2.老年人的营养需要。3.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重点】: 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及饮食原则。【教学难点】: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6 节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特点。2.理解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养需要特点。【教学内容】: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教学重点】: 特殊环境人群生理特点。【教学难点】: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需要。

第 5 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谷类食品、豆类及坚果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和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2.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3.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 4.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 5.肉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6.乳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7.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

食物营养价值及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 6 章 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营养强化概念、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2.理解食品营养强化技术、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内容】: 1.食品营养强化概述。2.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3.食品营养强化技术。

4.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重点】: 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第 7 章 营养与健康

【目的要求】:

理解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及膳食原则。【教学内容】: 1.营养与免疫 2.营养与肿瘤 3.营养与高血压 4.营养与冠心病 5.糖尿病的营养 6.营养与肥胖 【教学重点】:

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膳食原则。【教学难点】:

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第 8 章 社区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

2.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内容】: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 2.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3.营养调查 4.营养监测

5.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重点】:

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及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 【教学难点】: 改善社区营养的措施。

五、教学方法建议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围绕思考题进行课外复习或自学。

六、考核方式

期末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结合平时考核及作业成绩综合评分。

七、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余群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 2、参考书

(1)《食品营养学》.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3 月第 1 版.(2)《食物成分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年第 1 版

(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论食品营养学教学经验心得 篇3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经验;心得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85-02

《食品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与食品贮藏加工关系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全面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基础上,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并且学会对食品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方法及结果评定在营养食品生产、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在发展我国食品工业上不断地提供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新型食品,为调整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改善人民的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服务。目前食品营养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食品营养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由于内容多,课时数偏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基本上是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反馈,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知识点,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二是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未开设亲自动手营养学实验课,课堂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几乎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实用性强,是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科学地选择和灵活地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教与学的双边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

一、幻灯片配合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利用计算机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教学程序。通过增强教和学的交互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中授课内容直接放入多媒体课件中,不再进行大量的板书,表面上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却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当上课的信息量大于学生正常的笔记能力,学生思路跟不上教师的步骤,不能有效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利于课后复习与知识点的巩固;二是多媒体简化了学习过程,现成的课件复制成了笔记,又清楚又完整,反而使得许多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板书和生动的语言进行课堂讲解,学生经过眼观、耳听、手记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接受新知识,利于人脑的记忆。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板书和学生课堂笔记的双重节省,大大减少了人脑皮层刺激,新事物在人脑中的停留时间过短,不利于新知识的接受与掌握。因此,课堂效率与授课质量反而下降[3]。那么,如何解决单纯的依靠多媒体教学会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没有单纯的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而是在板书教学当中,根据课程内容,适当的插入一些多媒体教学幻灯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食品营养学》中“微量营养素”这一章的时候,里面涉及一些维生素缺乏症和矿物质缺乏症,大纲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缺乏症的名称,以及与哪些微量元素缺乏有关及相应的典型症状。由于其中所要讲述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种类较多,因此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容易混淆。于是在讲解这一章内容时就配合了幻灯片教学方法,即在讲到相关的营养缺乏病的时候,把平时搜集到的一些相关营养缺乏症患者的图片演示给学生,这样由于直观的接触到这些患者的图片,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当接触到钙缺乏病时,脑海里很容易出现幻灯片中佝偻病患者的形象,并且相关营养缺乏症的症状也比较容易记住。所以幻灯片结合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记忆深刻,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领域前沿知识的渗透

如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所讲述的内容,而是要向学生们介绍本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当中,查阅和搜集大量资料,总结出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讲授,这样学生会有目的有根据地进行学习。食品营养学内容丰富,与其他许多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加大信息量,可采取课堂提示与课后提供自测题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与提高。在避免重复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授“营养与疾病”这一章,当讲到营养与癌症的关系时,会补充目前全世界癌症发病情况、我国癌症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以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营养与癌症的关系、如何通过调整营养及健康状况来预防和治疗癌症等。还可以留一些与癌症有关的课后习题,这样,学生能够从大体上了解目前癌症预防治疗发展趋势和重点,就可以有选择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这一章节的学习,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学习课本知识的目的都是要应用于实践当中,造福于人类。如果学生在学校仅仅学习了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而不会应用于实践,那么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只成功了一半或者说是失败的。例如在讲到“营养调查、营养监测与营养政策”这一章时,在介绍完课本中如何进行营养调查的理论知识后,给学生留了一个大作业,题目是《×××学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营养调查表,采取合理的调查方式,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目前学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如何,存在哪些营养问题,这些营养问题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分析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纠正等。采取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后,使得课堂教学不再那么死板,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主动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查,调查内容非常详尽,分析的也非常透彻,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负责,而不仅是对学时或教材负责,从而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目的。总之,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知识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践功能,才能实现两种知识互相促进的目的。也只有理论与实践的这种整合,才能培养出能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四、考核形式多样化

长期以来学校食品营养学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根据期末考试成绩打分,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方法原理。但是,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对考题死记硬背、对知识囫囵吞枣最终考核也能合格,这就与考核的目的相违背,达不到考核的实际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可将考核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卷面成绩占70%;出勤占10%;案例分析占10%;实验设计占10%。

案例分析:通过给出临床实际案例基本情况,让同学评价、分析、指导膳食。比如王某,女,50岁,身高1.60cm,体重65kg,从事文秘工作,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标准体重及BMI进行机体状况评价及提出膳食建议。

实验设计:让同学根据一些特殊情况设计膳食食谱。比如根据食堂现有食品考虑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设计出一周合理膳食,要求每餐不重复1个菜,如何合理搭配,计算膳食营养素与能量并学习烹调技术;又比如利用大米、红薯、冬瓜、黄瓜、苹果、竹笋等食品设计减肥膳食;再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从疾病特点、膳食要求设计膳食食谱。在学生分析和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启发。

五、效果评价

为探究教学方法改进前后是否有效,进行1次小的调查与试验。对象为学校2010级检验本科专业1~2班96名学生,平均年龄19岁。1班48人为A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2班48人为B组,采用改进后教学方法。结果教学方法改进后,学生学习兴趣性、主动性、考试成绩均有一定程度提高。

食品营养学是当代食品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工具课,但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营养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应用所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食品营养学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上五个方面是笔者在食品营养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个人心得,希望能与从事该领域的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使食品营养学能够真正从书本走入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平安,艾志录.食品包装学的多媒体教学[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145-146.

[2]王勤,陈清西.浅谈食品分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05,(22):111-112.

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4

1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前沿性与实用性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作为教学内容基本载体的教材, 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 应及时补充新颖、实用的内容。我们现在以教育部最新规划教材为主, 并参考科研论文及网络信息,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

(1) 追踪食品营养研究, 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 应随科研的进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 随着本学科及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营养学基本理论 (包括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种类) 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营养能量平衡关系理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 因此, 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 适当增加食品加工和烹饪工艺的内容。食品加工过程会对食品营养素的质和量产生影响, 将几种食品的加工工艺补充到课程中, 如在维生素章节中讲解果蔬加工工艺, 在矿物质一节涉及强化食品加工制作工艺, 在配餐章节中增加烹饪工艺等,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及时补充食品营养学的有关新标准。每4年更新或推出新的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供给量表、新的营养实践理论、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等基础理论。同时, 增加营养保健产品相应标准。

2 教学内容的讲述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食品营养素种类繁多, 每一大类又分很多小类, 每小类下又有许多品种, 内容繁多、零散, 讲述的内容看似都是拼凑起来的, 学生一般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 而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 很难把握课程整体结构, 达不到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内容的讲述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课堂上, 对每一类营养素一般分以下几个部分来授课:该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该类营养素的主要种类;该类营养素与疾病的联系;该类营养素的主要食品来源;该类营养素的研究趋势。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是每一类营养素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讲解。食品营养素主要种类这一部分, 一般讲述这一大类下的小分类, 如讲到碳水化合物类别时, 根据聚合度将其分为单糖、双糖、低聚糖和多糖, 这些糖又可像树根状继续往下分小类, 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一般不详细介绍。在讲授食品营养素与疾病的联系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缺乏营养素的发病机理, 了解该类各种营养素的相同点和区别, 把学会合理选用作为讲解的重点内容。

3 贴切的举例,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 每讲到一类营养素时就举一些有关这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剩的例子,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食品营养学课程中所讲到的每一种营养素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到碳水化合物时, 从我们熟悉的高考为例, 有些学生为了满足大脑的能量供应, 考前喝葡萄糖, 甚至注射葡萄糖等;讲到维生素时, 以脚气病、夜盲症、癞皮病等维生素缺乏病为例。另外, 我们还让学生课后去调查市场上销售的一些食品的标签, 并进行归类、总结, 因为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的标签上都含有一类或几类营养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对食品营养的作用及应用认识得更加深刻。

4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 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合素质教育[2]。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多, 涉及大量营养素种类、生理功能及正常摄入量, 如果讲授时单凭书本和黑板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 图、文、声、像俱全, 信息量大、直观、内容丰富, 可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刺激, 同时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内容, 使抽象的机理、结构、应用效果变得清楚而又逼真。如我们把多糖的营养研究试验通过视频放给学生观看,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教学效果。

5 加强教学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不能以教师为中心, 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专业课与基础课不同, 一般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抽象繁琐的推理。相反, 它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一看就懂, 一听就会, 但却很难牢固地记住。因此,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与

对卫校药剂专业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

浦绍且

(临沧卫生学校, 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药物分析是卫校药剂专业中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建立学科结构体系、加强师生互动与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方法,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关键词:药剂专业;药物分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药物分析是中专卫校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 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 并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药物分析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但其内容又非常严谨而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困难。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药物分析教学设计, 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1建立学科结构体系

要求教师讲清原理, 理顺关系。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采用一定的编码方式掌握知识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药物分析知识表面零散无序, 其实有规律可循。如每种分析方法的知识内容在结构上是一致的。为了消除死记硬背, 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讲清原理, 理顺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编制网络, 总结规律, 构建知识结构。在个论中介绍每类药物的分析, 均依据知识点结构展开 (见图1) 。

学生进行互动, 加强引导和启发,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鼓励其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讲到膳食营养与肥胖时, 可以让学生对营养与肥胖的关系进行辩论。通过教学互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实践教学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也是临床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实践项目的选择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力求在实用性和科学性基础上, 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合。我们对营养、膳食与疾病及社区营养学的部分内容的实践项目进行了补充加强,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的设计、分组及动物饲料的配制方法, 掌握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我们安排了食物文章编号:1671-1246 (2011) 23-0075-02

2案例式教学

通过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 如假药、劣药造成人身伤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这个综合性实验项目;为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和运用电脑软件配制食谱, 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结合其他指标来鉴定营养状况, 我们安排了膳食调查结果计算和评价实践项目;为让学生掌握特殊患者饮食治疗的原则及饮食计划的制定方法, 我们安排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计划。通过实践,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改革中, 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实验内容的安排和实验技能的训练方式, 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乐平, 乔伟.在我院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华夏医学, 2008, 20 (4) :847.

食品营养学教学 篇5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辅修专业培养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与应用能力,能适应食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在农产品和食品的流通、加工、质量检验等领域可从事食品及相关产品的质量检测、质量管理,并在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

2.知识结构: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食品化学、食品酶学等食品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食品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技术、食品生产标准及食品生产工艺的理论知识;

3.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从事食品营养管理、食品加工与储藏、食品生产流程管理、食品加工工艺、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酶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储藏与加工原理、果蔬贮藏与加工、动物性食品工艺学、食品焙烤工艺学、食品高新技术进展、食品感官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检测。

四、课程简介

1、《食品化学》:本课程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体内生化过程、营养价值、安全性质及在加工、贮藏、运销中的变化、变化本质及对食品品质及安全性影响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科学调整膳食结构、加强食品质量控制、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食品科学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2、《食品酶学》:本课程从食品加工和保藏的角度学习酶学的基本理论和酶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酶作用的机制,酶作用动力学,固定化酶,糖酶,蛋白酶,酯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脂肪氧合酶,葡萄糖氧化酶,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3、《食品微生物学》: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基础、食品微生物检验、微生物食品、微生物与食品保存、食品腐败、食品卫生和食品传播的疾病等四部分,系统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和微生物检验方法,有选择地讨论微生物食品的最新加工技术和工程设计以及与食品安全、卫生、保存有关的微生物学问题。

4、《食品营养学》: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的消化与吸收、营养与能量平衡、七类营养素、营养与膳食平衡、食品的营养强化及功能性食品,课程注重结合食品专业,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论述食品加工对食品营养素的影响。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自己专业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是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

5、《食品储藏与加工原理》:本课程内容包括:食品加工的主要原辅材料特性及其保鲜、食品的热处理和杀菌、食品的低温处理与保藏、食品的干燥、浓缩和结晶、食品的腌渍、发酵与烟熏、食品的微波处理、辐射及化学保藏、食品的包装。食品储藏与加工课程内容丰富,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了解生产工艺控制的理论,学会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食品工艺学的基础课程。

6、《果蔬贮藏与加工》:果蔬产品的加工是农副产品加工的一个方面,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包括果蔬加工的原料的选择和处理,以及果蔬的罐藏、干制、制汁、糖制、速冻、腌制、果酒和综合利用的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果蔬贮藏与加工的基本原理,了解食品相关的工艺原理,特别是能够掌握食品加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掌握简单的果蔬产品的加工技术,能够自己动手加工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果蔬产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7、《动物性食品工艺学》:本课程内容包括肉品科学与加工技术、蛋品科学与加工技术、乳品科学与加工技术等,学习肉的干制、腌制、熏制操作方法;蛋液制品及蛋品饮料的制作;乳的杀菌消毒,乳饮料及其他乳制品的制作方法。是食品专业的重要课程。

8、《食品焙烤工艺学》:本课程主要学习焙烤食品生产用原辅料、加工工艺与原理、生产中常见质量问题与处理方法、包装与贮藏措施、品质保持技术,并介绍焙烤食品标准和一些焙烤食品的实用配方与加工技术。重点介绍面包、饼干、糕点的加工原理与技术,并熟悉不同焙烤食品的加工原理和生产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9、《食品高新技术进展》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食品加工行业的前沿动态及高新技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现代食品工程技术的理论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介绍食品加工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的基本原理、涉及的主要装置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如食品粉碎、杀菌新技术、造粒技术,食品分离新技术,食品质构调整技术,食品保鲜新技术、冷冻关联食品加工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

10、《食品感官学》:本课程是专门研究食品的感官品质及其评定方法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现代食品科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门学科,理论性、实践性及技能性并重,作为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及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食品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对食品感官科学领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能够掌握食品感官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能够具有充分利用感官科学手段去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

11、《食品卫生学》:本课程是有关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包括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食品添加剂、各类食品的卫生、食物中毒、食品卫生的管理和食品安全性评价等。突出食品卫生的预防和食品安全性的实施措施,并通过案例使同学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为培养从事有关食品工业生产管理、食品质量检查等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食品安全检测》:本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主要讲授样品的采样、制备、处理与保存、营养成分的测定、添加剂和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及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等内容。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主要是有代表性的食品检验常规项目,涉及到食品中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和有害金属,维生素测定,食品添加剂和酒类样品分析,以及化学性食物中毒快速鉴定。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的技术,初步具有食品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能按照制定的技术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分要求

食品营养学教学 篇6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翻转课堂;PBL教学法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廳重点课题[2016SK2052];湖南省“中药学”重点学科资助(湘教通[2011]76号);湖南大学生创新课题两项[0110-0901002016]和[1021-00107097];校级基金课题。

R-4

《食品营养学》是主要讲述食品营养学及卫生学基础知识,从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角度揭示营养与有机体之间的一般规律的课程。它常常作为食品加工、烹饪、餐旅等专业的专业教材。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实践中来。翻转课堂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影响下自主地学习。教师不再是授课的唯一主体,而是学生身边的导师,评价者和顾问。翻转课堂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的沟通。比之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更适应现代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其中,PBL教学法更是受到热切关注。本人笔者将就翻转课堂中PBL教学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PBL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充分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后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小组合作得到解决方案课上分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不再是提供知识的单一知识来源,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在《食品营养学》的教学实践中,以翻转课堂模式实现有效PBL教学,将以实际教学情况为基础,将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一一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外。在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便捷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实现学生在课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课堂上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发挥咨询和协调人的作用。

首先,进行PBL学习要求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兴趣。《食品营养学》不同于其它科目,它包括各类食物的化学组成、营养特点,每类食物中常见食物的特点,食物加工、烹调和储藏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影响等,最后从现代营养学和中医营养学角度阐述了平衡膳食的概念和基本条件,介绍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这三个实现平衡膳食的理论和技术工具,用以指导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它的实践性比较强,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技术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强以及文字、声音、图像一体化的特殊功能,它所展现的信息很容易做到图、文、声并茂,活泼多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并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课外活动设计切合实际有趣味的任务型活动,插入有助于教学的动面片段、影片片段、图文资料等等。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在家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其次,通过翻转课堂实现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增加学习食品营养的机会和兴趣,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 DRI )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 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 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 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因此如果有形式轻松活泼的课外活动,更易于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食品营养之美和趣味,学用的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从而有效促进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第三,可以用翻转课堂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众所周知,我国食品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感性认识,缺乏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只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类似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如果我们将一些难以在课堂上实际体验的情景,用信息技术处理后在课常上播出,通过虚拟现实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进入仿真的情境中,在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完成某一项特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习。

第四,用翻转课堂增加课外信息量的输入,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食品营养学》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这样既切实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学生在进入网络课堂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功能菜单随意地进行适时的练习,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听说练习。从这一点上讲,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出版 联合集团,2014

[2]李利,[J《翻转课堂:如何革新传统教学一一兼谈翻转教学的整体设计》],2012

[4]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华东师范出版社,2008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月开放教育研究,2013(1):60-66

[6]Carrel, D. (1999)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alifornia: Brook/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篇7

《食品营养学》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 它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1]。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 基础理论和知识点繁多, 但课时却很少 (32学时) 。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这门实用性课程最全面、最准确地介绍给学生, 一直是我们四年来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与讨论的课题。课堂讲授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灌输, 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我们积极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与探索的措施, 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成效显著。

教学内容的改革

1. 选择权威教材

目前《食品营养学》教材比较多, 笔者粗略的统计了一下, 从2000年至今大约有30几个版本。农业和轻工院校的教材主要侧重食品加工对营养素的影响, 而医学院校的教材更多偏重营养素在体内的消化与吸收利用以及对人体的影响等方面。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要求显然没有食品相关专业那么高, 学生也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背景, 这就要求选用教材的编写思路符合这部分学生的要求, 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反复讨论, 最终我们选用《食品营养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远明.科学出版社, 2006) 和最新出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 (中国营养学会.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8) 。选用以上两本教材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学生的接受力和满意度均较高。

2. 围绕教学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

《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这也不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因此围绕教学主线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以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必要。我们最终确定了八章内容, 分别是绪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能量与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食品营养强化、特殊人群的营养、膳食营养与健康、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其中第三、第六、第八章是重点, 第七章是难点。

3. 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崭新的学科, 其中的很多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以获得食品营养学的前沿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学中我补充了n-3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植物化学物质的作用、小分子肽的吸收机制等内容, 尤其在第六章和第八章的讲授中, 采用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的内容, 使学生及时了解到食品营养学最新最权威的信息, 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更加活跃。

4. 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推荐大量优秀参考书及学习网站

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很局限的, 更多的要靠课下的大量阅读与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参考书和学习网站, 如《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www.cnsoc.org (中国营养学会网站) 、bbs.foodmate.net (食品伙伴网) 、www.nutritionchina.com (中国食物与营养网站) 等[2]。

5. 提供一些最新最权威的统计数据及营养调查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的给学生提供一些最新最权威的统计数据及营养调查结果, 使他们对我国居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有所了解, 更加坚定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 促进健康的理念。如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2002年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等资料。

教学方法的改进

1.“多媒体+录像”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写板书, 采用大量图片和表格替代过多的文字描述, 使学生们感到形象易懂。如附上缺钙患者 (x、o型腿等) 照片、蛋白质一热量营养不良出现的消瘦型和浮肿型患者照片以及一些儿童及成年人不同程度肥胖的照片, 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营养素缺乏与过量症状的印象, 同时也使同学们更深刻的意识到营养失衡的严重性[3]。最后给同学们播放了北大教授的营养学讲座, 对该课程进行总结和升华。

2.课堂讨论

在理论课基础上, 围绕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有关食品营养学的热点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营养学误区进行课堂讨论,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4]。讨论的话题如牛奶和豆浆哪个营养价值高、西红柿如何吃才最有营养、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吗等。

3.采用对比教学法

在课堂讲授中我经常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如在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时, 我将97版和07版的膳食指南和宝塔列在同一张幻灯片中, 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二者的区别, 然后对它们的不同之处 (主要是新宝塔中食物摄入量的改变以及增加的饮水和运动) 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使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

4.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如在讲授鱼类和蛋类营养价值的时候, 穿插了如何鉴别鱼和蛋是否新鲜的方法, 如何贮藏保鲜等内容, 与食品保藏学和食品安全学相联系, 增加了学科之间的相容性。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课后互相交流, 同学们普遍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很有兴趣也很有收获, 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如可适当增加一些食品配餐设计、运动营养、食疗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当然这些建议将是我们今后改革探索的新内容。

摘要:《食品营养学》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结合教学要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 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徐培娟, 刘晶晶.浅谈食品营养学教学的体会[J].食品工业, 2007 (4) :8-9.

[2]冯尚坤.营养学教学与英特网资源的利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6 (5) :486-487.

[3]薛照辉, 周志江.《食品营养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教学, 2006 (12) :19-20.

食品营养学教学 篇8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前言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品对人体的影响, 或者是人体以最有益于健康的方式来利用食品的科学。其主要研究食品的营养成分及检测;人体对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营养素的作用机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营养与膳食问题;营养与疾病的防治以及食品加工对营养素的影响等问题。

由于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食品营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因此, 对《食品营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 是中职院校食品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中职院校《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在教学模式的各个方面探索课程教学的改革, 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准备

1.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观念就是教师对关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的态度和认识, 包括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想法, 对所设置的教学目标的认识等方面。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才能将之运用于实践之中,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对于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师, 树立科学的, 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课堂教学观念不可或缺, 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2. 研究教学方法。

通过参观、观摩优秀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过程, 以及观察国外著名《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的上课视频, 结合国内和国外《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的教课方式, 通过多方位的观察、探索、总结、比较, 吸取对方的优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

将国内外著名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然后比较分析专家学者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 比较分析国外和中国的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 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与现状, 做出客观评价, 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总结与归纳《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有效信息, 为构建《食品营养学》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式, 整理收集关于构建《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信息, 初步探索课程的教学模式, 提出如何构建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的模式, 从而丰富《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1. 不断创新教法与学法, 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由于《食品营养学》这一学科的特点, 导致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该课程时往往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 所以要求《食品营养学》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食品营养学》教学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而不再是被动参与, 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如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 培养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效果。如今, 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改变《食品营养学》教学固定与单一的特点, 让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课堂教学中对食品营养学专业知识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给学生更多的营养学知识, 节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所以《食品营养学》的教学改革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 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学生对食品营养学专业课程方面的兴趣, 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好感, 就会对教师教的课程有好感, 进而重视教师教的课程, 愿意努力学习这门课程。作为《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食品营养学》这一学科。要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而不是高高在上, 俯视学生。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 把学生当成朋友, 既不粉饰自己的缺点, 也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与学生平等相处, 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 从而提升对教师的信任感。其次, 教师还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知识的巩固。

教师要鼓励学生问“为什么”, 教育学生不要“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敢于疑教师之说, 疑课本之说, 疑权威之说, 不人云亦云, 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对《食品营养学》专业有更加深刻的兴趣, 使其学会向教师发问, 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在解决问题时, 能逐步养成思维的集中性与发散性, 让学生的观察力更加敏锐, 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用具有创造力的方法学习《食品营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食品营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在《食品营养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和对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配合。不仅如此,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营养学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将学生带进设定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食品营养学》这一专业, 主动参与到《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中,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体验到《食品营养学》专业的魅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 还需要指导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与思考, 让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构成体系, 让知识变得更加深刻,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相关经验表明, 学生在对固有知识进行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概括可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 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 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 更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食品营养学专业教学中, 教师要更突出“学”字, 从教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学会怎样学习, 在食品营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方面, 传统的依靠教师教授的教育方法已经落后老旧, 完全不适合社会的需要, 培养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社会的期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重视, 成为了现今中职院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曾说: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优秀的自学能力, 就可以独立思考, 主动学习, 将来走进社会踏入工作岗位以后, 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 继续发明创造, 探索研究, 提高自己。不管是从近期的《食品营养学》专业学习还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英语知识点,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自主学习新技能、新知识, 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 改进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走出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学校可以推进联合办学模式和订单式教育模式的发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 可以将企业的实践设备优势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优势结合起来, 从而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同时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践场所。通过订单式教育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 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 进而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接轨。让学生能够定期到相关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 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加了解自己技术上的不足, 将学习和工作实践进行有效地交替和循环, 进而主动学习提高, 有效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要提高《食品营养学》的教学质量, 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 采取个性化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教学改革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迎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课程改革, 融洽师生关系, 解答学生日常遇到的问题,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改进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 进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肖旭霖, 张宝善, 邓红.食品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2, (02) .

[2]柳春红, 孙远明, 李美英.《食品营养学》实践教学的设计[J].价值工程, 2012, (03) .

[3]李宁, 宋莲军, 赵秋艳, 张平安.烹饪营养学教学方法优化探索[J].河南农业, 2012, (02) .

[4]胡红芹, 张桂红, 毕韬韬.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2, (02) .

食品营养学教学 篇9

案例教学 (Case-based Teaching, CBT) 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运用“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由美国哈佛大学于1870年首创[1], 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等领域的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2]。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尝试在《食品营养学》的教学改革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探讨该教学方法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1《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通过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 来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科学, 不仅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属性, 还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科学属性, 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以往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在教学中常以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探索和应用,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兴趣, 影响了学习效果。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为素材,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分析和解决营养学相关问题, 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也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营养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可以生动《食品营养学》的课堂教学, 强化师生间的课堂互动, 在教学效果上明显的优于传统教学法。

2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对象

案例教学的授课对象为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班的学生共182名, 其中2011级1班56名学生, 2012级1班61名学生, 2013级1班65名学生。传统对照的授课对象为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班的学生共178名, 其中2011级2班51名学生, 2012级2班65名学生, 2013级2班62名学生。

2.2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设计与实施

2.2.1 自身营养情况调查

每个学生自身的营养情况就是最好的案例,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的多个章节中, 都可以让学生以自身的营养情况作为案例, 把营养学知识应用起来。案例一:在《营养学基础》一章中, 涉及到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能, 以往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时容易混淆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 引入案例教学法后,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理化性质——吸收代谢——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食物来源”的讲授顺序, 将授课过程调整如下: (1) 将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与过量的主要症状列表展示在PPT上并讲解; (2) 将学生分成7-8人一小组, 给予学生讨论时间, 列出各组学生缺乏营养素的情况; (3) 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讲述组员的营养素情况, 阐明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素及其缺乏的可能原因; (4) 总结各组学生的营养素情况, 选取重要的营养素, 讲解其作用机理及食物来源。案例二:在《公共营养》一章中, 涉及到营养配餐和食谱营养素的计算,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一个食谱的计算方法为主, 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 对计算中的细节理解不够, 常在期末考试中出现诸多问题。

引入案例教学法后, 将授课过程调整如下: (1) 提早一周通知学生预习课本相关知识点, 并计算自己一天食谱中主要营养素的摄取量; (2) 在课堂上, 将学生分成7至8人一小组, 让每一组选出一份最不合理的食谱; (3) 以学生选出的食谱为例,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分析其不合理的原因, 并通过计算法调整食谱, 为学生设计健康合理的新食谱。

2.2.2 家乡美食与营养状况

在每一个班级中,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对自己家乡的美食也充满自豪感。如在《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一章中, 涉及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以及加工方法对其营养的影响, 传统教学中分门别类的讲述, 让学生觉得知识乏味无趣。引入案例教学法后, 将授课过程调整如下: (1) 提早一周将学生按家乡所处的地区分为不同小组, 依学生人数略作调整, 如大部分学生来自福建, 就将其细分为闽南组, 闽北组, 闽东组和闽西组等, 如来自内蒙古、辽宁等省份的学生较少, 就将其组织成东北组; (2) 要求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关于家乡美食的PPT, 介绍三种家乡美食, 包括其制作方法、营养价值及其饮食禁忌; (3) 在课堂上, 由每组组长讲解PPT; (8) 分析和总结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及其各地加工方法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2.2.3 经典案例的引入和分析

饮食文化与食疗养生是浩瀚中国文化的瑰宝, 对现代营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案例教学中, 引入中国古代食疗的经典案例, 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使课程的实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在《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一章中, 引入了中国名著《红楼梦》中经典的食疗养生案例, 如安神助眠的桂圆红枣汤、清肝祛火的炒枸杞芽、润肺止咳的胭脂鹅脯、强脾健胃的火腿竹笋汤、美容祛斑的酒酿清蒸鸭、去脂减肥的牛乳蒸羊羔等, 配合丰富的美食图片以及简短的制作视频,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 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 教学效果的对比与分析

课程结束后, 采用相同的试卷对案例教学法的182名学生和传统教学法的178名学生进行考核, 并设计和发放问卷调查表, 分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总体效果五大部分来考察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最后采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显著性分析。

由图1可知,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显著 (P<0.05) 提高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与传统教学法的考试均分72.5分比较, 案例教学法的考试均分达83.4分, 这说明案例教学法明显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度和学生学习兴趣分别达到87.36%和90.66%,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分别提高了49.16%和39.54%, 这说明案例教学法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 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衡量指标, 也是传统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采用案例教学法, 给学生分组讨论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 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分别提高了66.42%和79.85%, 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着巨大的优势;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对象共182人, 其中179人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总体效果表示满意, 其满意率高达98.35%, 而传统教学法的总体效果满意率仅为65.17%, 两者差异极显著 (P<0.01) , 这说明案例教学法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4 讨论

4.1 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的学科, 在传统的教学法中, 教师在讲台上的讲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没有相应的结合, 学生仅以抄笔记的方式来记录知识点, 学习效率低且效果差;案例教学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案例设计上, 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自身营养情况”和“家乡美食与营养”等主题,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进行分析和讨论, 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点的轻松记忆和深入理解, 这一点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另外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点在课堂气氛的改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中得到了体现。

4.2 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教学法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忽略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3]。引入案例教学法后, 学生有机会进行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 在小组协作过程中, 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而且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 彼此互相学习和帮助, 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协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试教育中的软肋。目前各高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理论教学毕竟是大学教育的基础, 也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 是教育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板块。理论教学方法的改进, 可以极大改善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可以间接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可为其将来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5 展望

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成绩、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总体效果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法。但单一的依靠案例教学毕竟有其局限性。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多元化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MOOC、PBL以及翻转课堂等新教育方法已开始被接受和应用, 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更加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 为教育教学挖掘更高效的方法,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 (6) :70-72.

食品营养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食品营养学,教学方法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 课程改革不仅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1], 怎么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和动手能力的问题[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 进行食品营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模式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怎样搞好食品营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呢?笔者尝试将实践融入食品营养学教学, 根据食品营养学的基本知识, 制定实践方案, 选定受试者, 利用营养素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跟踪试验情况, 总结和分析试验结果。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地体会营养素功能。根据实践的体会,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2 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也是深化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材的偏写确认是课程建设成熟的标志[4]。目前, 食品营养学教材大多教材只介绍了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而对营养过多症则没有相应的介绍, 营养素功能的生物学机理介绍不够, 缺乏理论深度, 不利于学生理解。笔者选用黄升谋主编的《人体营养与保健学》为教材, 该教材结合食品营养学、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前沿进展, 简明扼要而系统地介绍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每种营养的功能, 该教材的优点在于对营养素功能的生物学机理进行了深入地介绍, 辩证地讨论了营养素的应用, 同时对与营养有关的常见疾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增加了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功能性食品, 包括多酚类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左旋肉碱、茶碱、茶氨酸、二十八烷醇、脑白金、卵磷脂、DHA、EPA、花生四烯酸、亚麻酸、大豆多肽、透明质酸、大豆异黄酮、植物多糖等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原理和应用。教材内容全面系统, 能满足食品营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需要。

3 实验设计

本课程在第一次课教学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尽快找出身边患者或亚健康者, 锁定实践对象。根据食品营养学理论, 设计实践方案。对于口角炎者, 补充维生素B2;长痤疮者, 食用螺旋藻或灵芝多糖;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者, 补充维生素D和钙;中老年人睡眠不好, 可食用脑白金;视力不良者, 补充DHA和维生素A;中老年高血压、高血脂或脂肪肝者, 食用卵磷脂、EPA、烟酰胺、大豆多肽、精氨酸等;糖尿病患者, 服用灵芝多糖;脸上有黄褐斑者, 可同时使用卵磷脂与大豆异黄酮, 或者使用含水溶性维生素E的护肤品;怀孕后期小腿水肿者食用蛋白质粉。经常感冒者, 食用牛初乳等或蛋白质粉等方法。

当学生选好试验对象后, 写出试验方案, 设计试验表格, 定期或不定期跟踪受试者, 记录试验过程中的现象, 随时与任课教师联系, 以便确定下一步试验方案。当有试验结果时, 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实践过程, 使全体学生都了解实验内容和结果。

4 利用保健品掌握营养素功能

保健品都是按一定的配方制成, 具有一定功能。所以课堂上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保健食品, 使学生了解一些保健品功能成分及配方, 鼓励学生试用一些保健品体会其功能, 加深学生对营养素功能的了解, 提高学习兴趣。把营养素功能的理论教学与保健品市场结合起来,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在营养素功能的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杨艳, 陈润, 周政华, 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2) :342~344.

[2]刘琴.研究性学习在营养与膳食教学中的效果研教学探讨[J].教学探讨, 2005 (18) :82~83.

[3]马玲, 杜靖.关于营养与食品卫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1) :45.

上一篇:爆破安全监理技术下一篇:压力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