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2024-06-19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精选十篇)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篇1

关键词:双语教学,营养学,探讨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交流、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 英语的工具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能够加强对专业术语的掌握、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促进英语能力的提升, 提高竞争力。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1]。所谓双语教学, 是指在讲授课程、选用教材、辅导考核等教学环节中运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2], 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我国指的是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手段。刚开始尝试双语教学的专业, 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课程进行, 不至于生僻词汇太多, 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比如, 食品专业、食品营养学很适合开设双语教学。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 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 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大多很喜欢这门课, 开双语教学, 比较容易被接受。

二、营养学双语教学顺利开设的条件

营养学双语教学得以顺利开设, 笔者认为应具备如下条件。

1.教材的选择。当前, 各高校所采用的双语教材的主要形式有英文原版教材、影印版教材、改编版的海外教材、国内出版社自编的英语教材等[3]。教材的选取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选择适合的教材对双语教学显得很重要。国外的原版教材内容翔实、信息量大、语言规范, 有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对比一些原版材料, 美国汤姆森集团的《营养学-概念与争论》 (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是一本不错的教材, 该书全面地阐述了营养学的方方面面, 图文并茂, 严谨又不失趣味性。其特色之一是争论部分, 深入讨论了当前营养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 我们都知道自由基的坏处, 它是人体衰老、病变的罪魁祸首, 在这本书的争论部分, 就有关于自由基的另一种说法:自由基不都是坏的, 事实上, 它们破坏的性质对于免疫系统的细胞来说是有用的, 这些细胞产生自由基, 作为氧化燃烧的燃料, 可以破坏病毒和细菌, 否则, 会致病。这种论述会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 带着这些问题去了解更多关于营养、自由基的知识。当然, 这本教材内容较多, 由于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 只能是选择一部分章节进行讲授。该教材也被其他的一些院校的营养双语教学选用[4,5]。

2.教师的素质。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 又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良好的表达能力。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许多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选拔和培训, 特别是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上, 有条件的学校会派教师出国访学, 提高其英语水平。加大培养力度, 合理引进人才, 切实培养一些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教师是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采取合适的措施。武夷学院为了提高教师的英语素质, 为双语教学做准备工作, 组织英语夏令营活动, 聘请英国、美国籍教师来学校给老师上课, 进行交流, 对双语教学进行指导,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对学生的要求。双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要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就要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要对基础英语有很好的掌握, 在大量的词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双语教学。因此, 学院最好是在学生三年级以后开展双语教学, 并且学生也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要在修完一些专业基础课后才能进行, 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等。例如, 学习了生物化学或食品化学之后, 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 缺乏易引发的症状, 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知道其中的道理,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4.教学方式的改变。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 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将有些语言无法讲解清楚的内容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 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提高课堂效果[6]。收集、制作双语教学图片、教学动画、原声教学录像, 在课堂上有选择的应用, 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声像教材的内容, 如放一点相关的小短片、课文的朗读用外籍老师的录音, 让学生学到地道的外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一些问题进行小讨论, 比如, 素食和肉食哪个更健康、不吃碳水化合物是否有利于减肥、蛋白质吃多了有何害处等, 努力培养学生开口讲英语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把语言翻译替代学科知识的学习。营养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了解肌体与食物的关系, 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促进健康。英语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 教学中不能过度强调语言方面, 而忽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把双语课变为英语课, 这样就失去双语教学的意义。授课时, 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引导与传授,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章节, 让学生预习, 适当增加课程讨论部分, 加深学生的印象与学习的热情。

2.过分强调英语和汉语的使用比例。因为是双语教学, 教师可能会对到底一节课讲多少英语有顾虑, 起码达到一半的比例。其实这大可不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具体的教学的环节, 适当地调整双语使用的比例, 不拘泥于固定的比重和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采用部分内容英文讲解, 教学难点用汉语解释, 不同章节采用不同层次的语言排方式。专业课双语课对学生很有必要, 要这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在不断探索中, 找到合适本校情况的、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上好食品营养学双主教学课,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多的蛋白质的功效》部分, 教师可以先用汉语讲解,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加用英文加以回顾, 让学生也了解这部分的英文表达。

3.讲教学方法的单一。尽管近年来, 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 教师脱离了板书的时代, 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他们并没有花更多的精力开发、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影音和动画等应用到教学中, 这样会大大提高授课的生动性。比如, 教师可以找一些有趣的视频, 并把相关的网站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在PPT中加一些动画, 如讲到食品的消化与吸收部分, 可以以动画的形式, 把食物由口腔、到胃、再到小肠, 整个消化过程表现出来, 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内容就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

双语教学, 对于有的学校来说, 属于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采用恰当的方法, 会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专业水平,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 2012, (2) :146-149

[2].胡爱军, 王豪, 郑捷品等.食品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 2013, (1) :80-82.

[3]王金柱, 刘艳芳.高校双语教材的现状分析[J].华章, 2013, (1) , 236.

[4]王路, 程翠林.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双语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0) :182-183.

[5]曹清明, 钟海雁.食品营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教研, 2012, (12) :62-63.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范文] 篇2

(总学时:160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工艺学密切相关。本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和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膳食平衡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加工贮藏对食品中营养素的影响,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为培养从事有关食品工业、保健品、营养产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营养素的功能、营养价值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可能出现降低食品营养价值的各种因素;了解不同生理状况的营养;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了解食品营养强化的概念和要求,了解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掌握合理膳食与疾病预防。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INTRODUCTION)教学基本内容: 营养学发展概况 2 世界食品与营养状况 3 我国食品与营养状况 4 营养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重点:

熟悉食品营养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未来任务。难点:

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世界和我国食品与营养状况和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未来任务。第二章 消化与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教学基本内容: 消化系统概况 1.1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2 消化道活动特点 2 食品的消化 2.1 糖类的消化 2.2 脂类的消化 2.3 蛋白质的消化 2.4 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消化 3 吸收 3.1 吸收概述

3.2 糖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3.3 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3.4 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 3.5 维生素的吸收 3.6 水与矿物质的吸收 重点:

消化的两种形式,唾液、小肠和胰腺分泌哪些消化酶,食品的消化(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消化产物的吸收及产物吸收后的路径。难点:

小肠吸收营养素的四个机制。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消化系统的特点和消化的两种形式,了解食品中营养素的消化(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了解营养素消化产物的吸收及产物吸收后的路径。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NUTRITION AND ENERGY BALANCE)

教学基本内容: 能量与能量单位 1.1 能量的作用及意义 1.2 能量单位 2 能量及其测定 2.1 食物能值与生理能值 2.2 能值的测定 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 3.1 基础代谢 3.2 食物的代谢反应 3.3 体力活动 能量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4.1 能量密度

4.2能量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5 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5.1 能量的供给 5.2 能量的食物来源 重点:

能量是营养学的基础,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基础代谢、食物的代谢反应及体力活动,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能量平衡与机体保持健康的关系。难点:

能值的间接测热法,呼吸商。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能量是营养学的基础,能量及其测定;了解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基础代谢、食物的代谢反应及体力活动,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能量平衡与机体保持健康的关系。第四章 糖类(THE CARBOHYDRATES)教学基本内容:

1糖类的功能

1.1 供能与节约蛋白质 1.2 构成体质

1.3 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解毒 1.4 食品加工中的重要原、辅材料 2 食品中重要的糖类物质 2.1 单糖 2.2 双糖 2.3 多糖 2.4 糖醇 食物纤维及其作用 3.1 食物纤维概述 3.2 食物纤维的作用 3.3 食物纤维制品 4 食品加工对糖类的影响 5 糖类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5.1 糖类的供给 5.2 糖类的食物来源 重点:

糖类的功能,食品中重要的糖类物质(多糖、糖醇),糖代谢疾病(低血糖、糖尿病),食物纤维及其作用,糖类的供给与食物来源。难点:

食物是怎样影响血糖水平,食物纤维对憩室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和结肠癌的保健作用。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糖类的功能,食品中重要的糖类物质(多糖、糖醇),食物纤维及其作用,以及糖代谢疾病(低血糖、糖尿病)的营养,食品加工对糖类的影响,糖类的供给与食物来源。第五章 脂类(THE LIPIDS)教学基本内容:

1脂类的功能 1.1构成体质 1.2 供能与保护机体

1.3 提供必需脂肪酸与促进脂溶维生素的吸收 1.4 增加饱腹感和改善食品感官性状 2 脂类的组成及其特征 2.1 脂类的组成 2.2 必需脂肪酸 2.3 类脂 膳食脂肪与健康问题 3.1 脂肪的量与健康关系 3.2 脂肪的种类与健康关系 4 脂肪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 5.1 酸败 5.2 脂类氧化作用

5.3 脂类氧化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6脂肪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6.1 脂肪的供给 6.2 脂肪的食物来源 重点:

脂类的功能及脂类的组成(必需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类脂的功能(脂蛋白、胆固醇),膳食脂肪与健康问题,如何预防慢性疾病发生(肥胖、心血管),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难点:

膳食脂肪与健康问题。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脂类的功能及脂类的组成,必需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脂蛋白、胆固醇等成分的营养学意义,理解膳食脂肪与健康问题的关系,如何预防慢性疾病发生。同时了解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

第六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THE PROTEINS AND AMINO ACIDS)教学基本内容: 蛋白质的功能

1.1 构成机体和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 1.2 建造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 1.3 供能

1.4 赋予食品重要的功能特性 2 蛋白质的需要量 2.1 氮平衡 2.2 蛋白质的需要量 3 必需氨基酸

3.1 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3.2 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及需要模式 3.3 限制氨基酸 4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4.1 蛋白质的质与量 4.2 蛋白质的消化率 4.3 蛋白质的利用率 5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 6.1 热加工的有意作用 6.2 氨基酸的破坏

6.3 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6.4 蛋白质与非蛋白质分子的反应 7 蛋白质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7.1 蛋白质的供给 7.2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重点:

蛋白质的功能,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及需要模式,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难点:

食物蛋白质营养的生物评价。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必需氨基酸的概念,•了解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模式,了解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评价指标,熟悉蛋白质互补作用的概念及应用,了解膳食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第七章 维生素(THE VITAMINS)教学基本内容: 维生素概述 2 水溶性维生素 2.1 抗坏血酸 2.2 硫胺素 2.3 核黄素 2.4 烟酸 2.5维生素B6 2.6 叶酸 2.7维生素B12 2.8 泛酸 2.9生物素 3 脂溶性维生素 3.1 维生素A 3.2 维生素D 3.3 维生素E 3.4 维生素K 4 维生素在食品加工时损失的一般情况 4.1 清洗与整理 4.2 漂烫与沥滤 4.3 冷冻 4.4 脱水 4.5 加热 4.6 食品添加剂 4.7 辐射 4.8 贮存 4.9 碾磨 重点: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B1、B2、PP、B6、泛酸、叶酸、B12、生物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缺乏症和过多症、供给量与膳食来源。难点: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掌握维生素的共同特征,熟悉维生素C、B1、B2、PP等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缺乏症和主要膳食来源,维生素A、D、E、K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缺乏症和主要膳食来源。第八章 水和矿物质(WATER AND MINERALS)教学基本内容: 水 1.1 水的功能 1.2 水的需要量及其来源 2 矿物质 2.1 矿物质概述 2.2 矿物质的功能 2.3 食品的成酸与成碱作用 2.4 食品中的矿物质含量 2.5 食品加工对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2.6 食品中矿物质的生物有效性 2.7 重要的矿物质元素 重点:

水的生理作用和供给量,各种矿物元素的生理功能、吸收特点及影响因素、•缺乏症与中毒症、供给量与膳食来源等内容。难点:

各种矿物元素的生理功能。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水的生理作用和供给量,熟悉矿物元素的共同特征和营养特点,掌握Ca、Fe、Zn、I等元素的功能、吸收利用和膳食来源,了解Se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九章 营养素供给量标准与膳食指南(NUTRIENT RECOMMENDATIONS AND DIETARY GUIDELINE)教学基本内容: 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概述 2 膳食参考摄取量DRIs 3 食物种类 4 膳食指南 重点: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量(DRIs)的定义,膳食指南内容。难点: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量(DRIs)。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量(DRIs)内容,掌握膳食指南内容,指导合理营养。第十章 营养与健康(NUTRITION AND HEALTH)教学基本内容: 消化吸收不良 1.1 消化不良 1.2 脂肪痢 1.3 乳糖不耐症 2 营养缺乏

2.1 蛋白质-能量供给不足 2.2 佝偻病 2.3 营养性贫血 2.4 维生素缺乏病 2.5 其他营养缺乏病 3 营养与肿瘤 3.1 食物脂肪与肿瘤 3.2 能量与肿瘤 3.3 蛋白质与肿瘤 3.4 糖类与肿瘤 3.5 维生素与肿瘤 3.6 微量元素与肿瘤 4营养过剩 4.1 肥胖

4.2 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重点:

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以及所引起的一些疾病的发生。难点:

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引起的一些疾病的原因。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营养失调、营养缺乏(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病),营养与肿瘤的关系,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第十一章 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NUTRIENT NEEDS OF DIFFERENT CROWD)教学基本内容: 孕妇的营养 1.1 孕妇营养的特殊性 1.2 孕妇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1.3 孕妇的膳食调配 2 乳母的营养

2.1 乳母营养的特殊性 2.2 乳母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2.3 乳母的膳食调配 3 婴幼儿的营养 3.1 婴儿营养的特殊性 3.2 婴儿的营养需要 3.3 婴儿食品 3.4 幼儿的营养 4 青少年的营养 4.1 青少年营养的特殊性 4.2 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5 中老年人的营养 5.1 中老年人的营养特点 5.2 中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5.3 中老年人的膳食调配 重点:

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及特殊人群的营养特点。难点:

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熟悉孕妇的营养需要,乳母的营养需要;掌握婴儿的营养需要,青少年的营养需要;了解中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十二章 营养强化(NUTRITION STRENGTHENING)教学基本内容: 食品营养强化概述

1.1 食品的营养强化与食品添加剂 1.2 食品营养强化发展简况 2 食品营养强化的意义和作用 2.1 弥补天然食物的营养缺陷 2.2 补充食品在加工、贮存等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 2.3适应不同人群生理及职业的需要 2.4简化膳食处理、方便摄食 2.5防病、保健及其它 3 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要求 3.1 有明确的针对性 3.2 易被机体吸收利用 3.3 符合营养学原理 3.4 稳定性高 3.5 保证安全、卫生

3.6 不影响食品原有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3.7 经济合理、有利推广 4 强化食品的种类 4.1 强化谷类

4.2 强化乳粉及强化代乳粉 4.3 强化副食品 4.4 强化军粮 4.5 混合型强化食品 4.6 其他强化食品 食品营养强化中的某些问题 5.1 强化的意义不明 5.2 载体食品选择不当 5.3 强化工艺不合理 5.4 强化剂量不当 5.5 不应夸大宣传

5.6 严格审批手续、加强市场管理 重点:

食品营养强化的意义和作用,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要求。难点:

强化食品、新资源食品及保健食品的管理。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食品营养强化的概念和意义,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要求,强化食品的种类。了解食品营养强化中的某些问题的发生。

第十三章 未来的营养问题(FUTURE NUTRITIONAL PROBLEMS)教学基本内容: 充分利用现有食物资源 2 新型食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食品加工新技术的应用 新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营养的影响 5 科学的食品加工 重点:

发掘与扩大食品资源,营养素的生产与合成,科学的食品加工。难点:

科学的食品加工的创新。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熟悉发掘与扩大食品资源,营养素的生产与合成,科学的食品加工。

四、考核方式

结课后闭卷考试。

五、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1. 何志谦主编.人类营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Frances Sienkiewicz Sizer, Eleanor Noss Whitney.Nutrition concepts controversies.Eighth Edition.Wadsworth.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营养学报,中国营养学会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联合主办

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食品化学 双语教学 存在的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147-02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从分子的水平和化学的角度研究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营养性、安全性及食品在加工、贮藏、运输等一系列环节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及这些化学变化对食品品质影响的一门学科。食品化学学科特点是内容较多,知识抽象,既具备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化学的内容,又广泛联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专业课的内容。因此,对于这门课程,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实施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1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锦州医科大学的食品化学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此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英语水平不高,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而专业外语课程在这学期也没有开设,因此,学生对于大量的英语单词尤其是专业英语单词感觉陌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会感觉比较难,无法掌握授课内容,无形中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该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相对而言,只有少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无法达到授课的质量。

1.2 适合学习的外文教材较少

一本好的教材是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的关键,而目前适合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教材较少,较权威的英文教材是美国人Fennema编著的food chemistry,但是该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广,价格较高,不太适合普通本科学生使用。因此,考虑选原版教材进行适当的整理和标注是比较适宜的。

1.3 教师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有待提高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能自然、流利地利用外语讲述,而从事食品科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教师多是该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没有经过特殊的英语能力训练,有些教师虽然有较高的英文读、写、听能力,但是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从双语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反应有些教师授课过程中单词发音不准,用词不准确,解释不全面、不生动。但是,目前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过程中同时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教师比较缺乏。

2 提高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水平的措施

2.1 帮助学生提高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性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因此,接受双语教学较困难。在开课之前,就应该向学生介绍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讲解国际化人才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阐明专业性人才在外向型企业中需求,让学生们首先从思想上接受食品化学双语教学。针对双语教学接受较困难的学生,可以邀请高年级修过该门课程且学得较好的学生讲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分享给大家。在学生们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后,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学习起来也会有动力。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安排课后答疑的时间,开设答疑网站,解决学生害怕学、不明白的后顾之忧。

2.2 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师资力量

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一定有计划的训练,一是在实践中提高水平。多年来外语教学毕竟也培养了很多人才,虽然他们有的在口语、听力等实际运用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大家可以通过互相切磋,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二是通过培训来解决。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短期培训、脱产培训或出国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外语学院进修,或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国外语言专家进行师资口语训练,提高其英语水平和英语授课水平,并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到国外培训。三是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在师资引进问题上不以学历高为标准,而是在基础学历和职称之上,优选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或者引进有能力的外籍教师。积极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或邀请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专家学者承担部分双语教学课程,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2.3 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

教材是知识传递的载体,合适的双语教材在其内容安排上必须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过程相适应。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一方面,可以采用国内较好专业教材的外文译本;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国外优秀专业教材,自编讲义或者采用活页教材。把国外原版教材与国内中文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这些编制教材适合我国国情,易教易学,体现了学校和编写者的个性,但要避免各自为战选编教材而造成学科上的随意性与语言表达上的偏差。

传统专业课的教学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这样不但学生学得累,而且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双语教学更由于其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应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更倾向于综合化、教学手段媒体化、主体化。比如采用预习一授课一讨论一辅导等方法的组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开展活动教学,由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利用英语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在课上课下与教师进行广泛交流。教学中尽量安排小班教学,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在课前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环节上,课前对学生布置好充分的预习内容,这样在授课时,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多,学生思维也较活跃,授课效果就会提高。

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逐渐深入的教学方式,教学初期可以采用中文和英文共结合的方式进行,随着学生对教学适应后,可以逐渐减少中文翻译,加强英文教学,这样学生经过这样的一个过渡时期,对双语教学会更为适应。

大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氛围很重要,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若不能与外语所表达的真实世界产生任何关联,就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消化。所以可以在整个校园中营造一个双语环境,学校的网站、标牌等,尽量使用双语。给学生更好的双语实践机会,组织各类外语口语及演讲竞赛,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展示外语的魅力,加大留学生培养力度,与国外高等学校联合办学,交换培养学生,增加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等。

参考文献

[1]施万胜,舒友菊,万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804-14805.

[2]武雪琴.双语教学工作解剖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110-111.

[3]万程.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8):181-182.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篇4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双语教学实施对象为2008级 (38人) 和2009 (49人) 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其中2008级学生的一半理论课时实行双语教学, 在总结评估教学效果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的基础上, 对2009级所有理论课内容采用双语教学。2007级 (49人) 和2010级 (46人)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作为双语教学改革前后的对照。

二、双语教学实施过程

1. 授课时间。

2012年秋季学期, 对2008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学期期末进行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 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提出改进;2013年秋季学期, 对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运用修正后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 进行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

2. 授课内容。

2008级双语教学内容为营养学部分理论课, 包括营养学基础、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等章节内容。2009级双语教学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全部理论课, 在2008级的基础上增加食品污染与预防、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品新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章节内容。

3. 授课形式。

2008级双语教学内容为营养学部分理论课, 课件全部采用英文, 讲授英文占到80%。教学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调查, 75%以上的学生反映课件及讲授英语所占比例过高。吸取2008级双语教学的经验, 对2009级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开课前英语摸底:全班49人, 通过六级的占21.2%, 通过四级的占42.4%, 没通过等级考试的占36.4%,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少。根据这一情况, 我们对授课的中英文比例按内容的难易进行设置。由于开课时间是大五上学期, 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尤其对营养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 营养部分课件大多以英文为主, 部分内容浅显易懂章节的课件全部采用英文, 讲授中英文各占50%。食品卫生部分, 对预防专业的学生而言, 内容相对陌生、深奥, 授课过程中课件及讲授以中文为主, 在学习理解词汇的基础上, 用英文做总结, 并用英语完成课后作业。在整个授课过程中, 让学生练习如何用外语表达和叙述专业知识的内容, 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评价

1. 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各年级期末考试均采用中文题目, 难度相似, 将开展双语教学学生的期末成绩 (2008级和2009级) 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期末成绩 (2007级和2010级) 进行比较, 以了解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经统计检验, 各年级间的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

为检查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课程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60.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39.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提高英语水平有帮助, 27.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57.6%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掌握专业知识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仍有60.6%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英语比例过高。学生对双语课程整体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 93.7%的学生认为是满意的。可见, 学生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而绝大多数学生对本次开展的双语课程也基本满意, 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部分章节内容的英语比例过高, 导致双语教学对掌握专业知识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是日后双语教学仍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经统计检验, 各年级间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四、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对师资水平要求很高,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深厚的英语功底, 能娴熟地用英语进行表达, 然而, 目前很多教师具有硕博学位, 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 但大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的英语能力并不全面:词汇量大, 语法好, 阅读能力强, 但口语差, 听力差, 写作能力差, 而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很高。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 难以满足高校双语教学的需求。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也是一样, 尽管部分教师有出国留学经历, 英语基础好, 但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对承担双语教学而言比较欠缺, 需要英语知识的扩充和再学习。

2.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英语基础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大学生学习外语多年, 大部分学生也通过四、六级考试, 掌握相当的词汇量, 但听说能力较差。本次对2009级预防医学本科班学生的英语摸底调查也发现, 有相当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36.4%的学生没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对接受双语教学及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 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3. 缺乏规范化的双语教材。

缺乏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规范教材, 是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国外的原版教材内容翔实, 信息量大, 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国内教材有较大的差异, 缺乏针对性, 单独使用全英文教材会影响英文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而各高校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 因此, 选择适宜的双语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五、建议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是教学活动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好的双语师资, 就无从谈起好的双语教学质量。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本教学团队已经承担了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专业知识扎实, 教学经验丰富, 但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 尤其是英语表达方面较低, 这会影响双语教学质量, 需要加强。

2. 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营造适宜的双语教学环境。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注意加强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 要求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 应对医学专业词汇的构词形式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适应英语表达方式。同时,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若发现学生听不懂, 应及时重复或用中文重新讲解。此外, 在课后,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听取反馈意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特性与专长, 以及根据他们的外语水平、学习兴趣和需求制订双语教学方案。学校应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比如, 开设针对本专业的专业“外语角”, 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讲座, 通过网络、校园广播、报刊、传单等宣传双语教学、开办外语栏目, 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用外语来表达、讨论专业知识的语言氛围。

3. 加强双语教材建设。

如果国外有现成的在教学内容、适用性与规范上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英文原版教材, 这是高校双语教材的首选。但大多数的情况是, 引进的原版教材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所制定的专业目标, 就需要我们根据国家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 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加工处理, 编写配套的参考资料, 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如果没有合适的原版教材, 教育部门应组织一批英语水平较高的相关专业教师, 在消化吸收国外教材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 建设能满足中国高校需求的双语教材, 或者根据师生的需要, 将中文教材翻译成外文教材。

摘要: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实践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培养能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高素质人才是新世纪对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和新任务。医学专业课双语教学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与竞争实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 本文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与探索, 旨在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龙国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教育论丛, 2011, (2) :173-174.

[2]易聪.妇幼营养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7, 13 (2) :186-187.

[3]曹清明, 钟海雁, 李安平, 等.食品营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文汇, 2012, (12) :62-63.

[4]王路, 程翠林.高校双语教学师资现状调查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0) :182-183.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教学反思 篇5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并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究欲望,课堂气氛活跃,过渡自然顺畅;利用情景创设、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小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展示等活动探究学习有关知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效果明显;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了更贴近生活,教学中有许多创造。例如,让学生运用合理营养的知识,为家长设计一份合理营养的午餐。此外,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活中的“发现”,如食品包装上有否“R”──注册商标;如鲜肉、鲜鱼、鲜菜的识别标准;如四季豆、扁豆煮不熟会中毒,霉变的玉米、花生含致癌物,路边烧烤、油炸食品也会有致癌物等,都是超过教材,学生的“发现”;如建议农民不应乱扔农药瓶到河里,防止污染水域中的生物,再经食物链传递给人等等。都说明了学生有许多实际的经验和“发现”,只要积极性调动得好,并给予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科学教育就更能生活化,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不足之处是要注意放得开,还要能收得拢,要更多地注意科学原理的概括和总结。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篇6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课程优化

中国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25-02

《食品营养学》目前是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有机地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连接起来,将营养学知识融入食品科学之中,体现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应用于我国食品工业,不断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为调整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改善其营养状况和提高其健康水平服务…。食品营养学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十分枯燥乏味,因而对这门课的兴趣日渐减弱,课堂显得沉闷。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老师们探索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人手,对笔者所在农业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食品营养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优化,探索改进食品营养学教学的方法。

一、认识《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最初的饱腹、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是逐渐向疾病的防治、人体的健康以及通过食物良好的色香味形质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嗜好和要求等方面发展。所以,迫切获得食品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文化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食品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营养的生物学过程及其有关因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植根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土壤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另一方面以改善全人类的营养状况为目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在全面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基础上,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并且学会食品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方法及评定结果在营养食品生产、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通过食物和营养来保证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指导人们合理地选择并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生理需要,提高人体对疾病和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使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因而对这门课的学习,首先应广泛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充实和更新《食品营养学》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更新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曾选用过孙远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作为教材,它的内容相对来说系统性较强、但实用性有一定缺陷。例如,该教材介绍食物的体内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过多,这样对已经学过生理课程的学生来说非常肤浅,没学过的又感觉不足;又如,社区营养既应包括各种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居民膳食指南的制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社会营养监测等内容的研究,还应包括营养配餐、食谱编制、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但在该书中并没有提及养配餐、食谱编制等内容,这样就造成一定的缺陷。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及理解基础之上,与其他几所农业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了《食品营养学》(第一版)(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3月出版)这本新版教材,弥补了上述缺陷。经我院08级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使用后,效果良好。此外,我们还经常参考葛天佑主编的《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刘志皋主编《食品营养学》及美国鲍曼主编的《现代营养学》等书目。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年备课的时候,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浏览专业网站或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对《食品营养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让学生尽快了解到学科前沿的知识。

另外,课堂教学是学习《食品营养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也如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便于学生理解。及时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可结合介绍各种食物的相克相容问题,各种食物的搭配问题,以及季节的不同,饮食要求也不一样等问题,从饮食的角度考虑营养学,这更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此外,可采用案例法教学,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在介绍蛋白质失调时,以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记忆深刻。另外,还须注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让学生对学校的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进行社区营养调查,宣传营养学知识,帮助居民调节不良饮食结构等,这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更明确学习目的,也更有学习动力。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问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尝试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好《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说、写、算三个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整体概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说,就是在课堂内要求学生能把问题讲清楚,让人听得懂,并力争做到引人入胜;写,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解认识体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科普论文;算,营养配餐最终要用食谱形式来表达。

本课程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既保留了传统方式上课所拥有的一些优点,如充分利用教师上课时的形体语言、利用板书、言语的轻重缓急来调节、控制上课气氛,突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条理性;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增强感染力,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大了课程的信息量,加快了上课的速度与进度,提高了授课效率。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授课与课外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施完成;在课堂上分组设计各类人群的食谱。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及时巩固与加深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文献检索、归纳、综述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内容多,时间紧,能否顺利完成每次实验并取得预期效果,课前的预习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可要求学

生提前进行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实验过程中将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让他们得到更真实的数据,了解更准确的信息。例如膳食调查实验,学生可以对周围的人群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周围人群的营养状况;食谱编制实验采用了营养计算器,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同学们编制各类较为复杂的食谱,这些实验的开设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合理布置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选择一些有着实际意义,能够指导生活的题目,如针对一日三餐的重要性及如何安排合理膳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性的问题。人体到底需不需要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需要补充多少才算科学?为什么肥胖也会营养不良。脸上有长青春痘该如何安排饮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饮食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完成作业。

四、改革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在实践考核中,根据学生团队和各个成员在团队任务等教学活动中表现计入成绩;实践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40%;而期末考核主要是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考核,占最后成绩的60%,如让学生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对本人进行营养配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再进行食谱的编制,通过计算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综合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食品营养学》理论知识。

五、结语

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实践 篇7

国家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等专业, 更要先行一步, 力争三年内, 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与研究, 如清华大学计划三年内500门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一些普通院校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食品化学是烹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且因为大二学生英语已有一定基础, 我以我院烹饪专业《食品化学》课程为试点对大二学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双语教学教材

双语教学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现成教材, 我选用了美国原版教材Food Science (second edition) (食品科学第二版) 中的部分章节, 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和删减, 并在专业词汇和较生僻词汇后标注了汉语释义, 增加了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最后汇编成册, 作为食品化学双语教学试用教材。

二、双语教学实施

双语教学选在食品化学课程基本结束后展开, 因授课内容是前期课程已讲过的, 学生已具备相关背景知识, 所以接受起来容易一些。

在教学过程中, 我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 通过总结其共有的一些构词特点和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语言障碍, 如在糖的分类中涉及的词的前缀不同:monosaccharide———单糖, disaccharide———双糖, oligosac caride———低聚 (寡) 糖, polysaccharide———多糖, 这样只要记住saccharide是糖的意思, 再记忆几个常见词头, 就掌握了糖的分类, 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长的英语单词并不可怕, 长单词通常都是由一些核心词衍生出来的。因为教材中专业词汇的出现频率很高, 学生们渐渐地就适应了, 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许多专业词汇。

教材中的句子是原汁原味的英语, 这和学生们公共英语课的教材是有区别的。在授课过程中, 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英文教材在阐述问题、编写特点等方面与中文教材的不同之处。比如大多数中文教材在讲淀粉颗粒时, 只是描述性地讲不同种类淀粉的大小、形状, 而在英文教材中有一幅清晰的淀粉颗粒电子显微镜扫描图, 生动而直观。又比如在中文教材中关于淀粉的糊化往往仅给出定义, 而在英文教材中作者以图表的形式来描述不同种类淀粉糊化的整个过程, 使学生们较深刻地体会到英文教材在内容编排等方面更加科学而生动。当然英文教材也有不足之处, 比如理论深度往往不够, 更倾向于应用等。

三、双语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解教学效果, 事先设计调查问卷表如下:

调查对象是我院烹饪专业学生, 在结束最后一次双语课后, 当场问卷, 当场笔答, 共发出调查问卷63份, 收回62份, 回收率为98.4%。经过统计, 第一题中有29.0%的学生选A, 选C的有71.0%, 也就是说所有学生都认为通过双语教学对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在第二题中选B的有27.4%, 选C的有43.5%, 只有1.6%的学生选A, 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中涉及的英语理解力偏低。第三题中选A的有16.1%, 选B的有51.6%, 而选D的仅3.2%, 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第四题中选A的有38.7%, 选B和C的有61.3% (其中选B的有54.8%) , 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用英语上专业课会影响思维, 所以采用的教学形式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第五题中选A的有29.0%, 选B的有41.9%, 即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所选双语教材是比较合适的。第六题是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谈谈自己对双语教学的看法, 学生们对双语教学的热情出乎我意料, 大家从各个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 具体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讨论。

四、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发现了很多问题与不足, 结合我自身的体会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1.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难度较大, 虽然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但就整体而言, 难度还是偏大的。教材的选择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可供选择的原版教材非常有限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美国八十年代出版的, 其内容已略显陈旧) 。出于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考虑, 原版教材往往并不适宜直接选用, 所以选编合适的双语教材至关重要。

2.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应采用英汉对照, 这样会容易些。我认为不可取, 因为如果这样的话, 学生会把注意力放在译文上, 而不去深究英语原文, 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了。我认为对所选原版教材进行适当的整理和标注是比较适宜的。

3.很多学生提出许多专业词汇在普通的英汉字典上查不到, 除了汉语注释外, 有必要在专业词汇后面注明音标,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一些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认为采用全英授课效果会更好。但这样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 对程度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来说, 难度就更大了, 他们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学习。与此相反, 部分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应尽量少说英语, 只要能把教材弄明白学到的知识就够多了, 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5.部分学生提出教师的发音不够清晰宏亮, 有少量发音错误。双语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 因为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毕竟不是英语, 因此在发音、语法等方面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在双语教学各环节中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消除此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能针对专业课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加强培训。

6.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部分学生不能课前很好地预习, 上课时忙着查字典, 回答问题不积极。相比较汉语授课, 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受到诸多限制, 所以课堂气氛较沉闷, 有必要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等。

7.绝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持非常肯定和欢迎的态度, 希望校方今后能在更多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 如果运用得当, 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是近几年的新兴事物, 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需要各方不懈的努力来共同进步, 放眼世界可以预期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 加强这方面的实践与研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米大丽等.“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及探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6) :155-156.

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1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前沿性与实用性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作为教学内容基本载体的教材, 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 应及时补充新颖、实用的内容。我们现在以教育部最新规划教材为主, 并参考科研论文及网络信息,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

(1) 追踪食品营养研究, 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 应随科研的进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 随着本学科及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营养学基本理论 (包括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种类) 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营养能量平衡关系理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 因此, 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 适当增加食品加工和烹饪工艺的内容。食品加工过程会对食品营养素的质和量产生影响, 将几种食品的加工工艺补充到课程中, 如在维生素章节中讲解果蔬加工工艺, 在矿物质一节涉及强化食品加工制作工艺, 在配餐章节中增加烹饪工艺等,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及时补充食品营养学的有关新标准。每4年更新或推出新的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供给量表、新的营养实践理论、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等基础理论。同时, 增加营养保健产品相应标准。

2 教学内容的讲述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食品营养素种类繁多, 每一大类又分很多小类, 每小类下又有许多品种, 内容繁多、零散, 讲述的内容看似都是拼凑起来的, 学生一般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 而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 很难把握课程整体结构, 达不到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内容的讲述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课堂上, 对每一类营养素一般分以下几个部分来授课:该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该类营养素的主要种类;该类营养素与疾病的联系;该类营养素的主要食品来源;该类营养素的研究趋势。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是每一类营养素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讲解。食品营养素主要种类这一部分, 一般讲述这一大类下的小分类, 如讲到碳水化合物类别时, 根据聚合度将其分为单糖、双糖、低聚糖和多糖, 这些糖又可像树根状继续往下分小类, 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一般不详细介绍。在讲授食品营养素与疾病的联系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缺乏营养素的发病机理, 了解该类各种营养素的相同点和区别, 把学会合理选用作为讲解的重点内容。

3 贴切的举例,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 每讲到一类营养素时就举一些有关这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剩的例子,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食品营养学课程中所讲到的每一种营养素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到碳水化合物时, 从我们熟悉的高考为例, 有些学生为了满足大脑的能量供应, 考前喝葡萄糖, 甚至注射葡萄糖等;讲到维生素时, 以脚气病、夜盲症、癞皮病等维生素缺乏病为例。另外, 我们还让学生课后去调查市场上销售的一些食品的标签, 并进行归类、总结, 因为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的标签上都含有一类或几类营养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对食品营养的作用及应用认识得更加深刻。

4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 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合素质教育[2]。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多, 涉及大量营养素种类、生理功能及正常摄入量, 如果讲授时单凭书本和黑板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 图、文、声、像俱全, 信息量大、直观、内容丰富, 可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刺激, 同时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内容, 使抽象的机理、结构、应用效果变得清楚而又逼真。如我们把多糖的营养研究试验通过视频放给学生观看,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教学效果。

5 加强教学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不能以教师为中心, 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专业课与基础课不同, 一般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抽象繁琐的推理。相反, 它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一看就懂, 一听就会, 但却很难牢固地记住。因此,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与

对卫校药剂专业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

浦绍且

(临沧卫生学校, 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药物分析是卫校药剂专业中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建立学科结构体系、加强师生互动与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方法,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关键词:药剂专业;药物分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药物分析是中专卫校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 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 并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药物分析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但其内容又非常严谨而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困难。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药物分析教学设计, 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1建立学科结构体系

要求教师讲清原理, 理顺关系。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采用一定的编码方式掌握知识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药物分析知识表面零散无序, 其实有规律可循。如每种分析方法的知识内容在结构上是一致的。为了消除死记硬背, 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讲清原理, 理顺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编制网络, 总结规律, 构建知识结构。在个论中介绍每类药物的分析, 均依据知识点结构展开 (见图1) 。

学生进行互动, 加强引导和启发,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鼓励其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讲到膳食营养与肥胖时, 可以让学生对营养与肥胖的关系进行辩论。通过教学互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实践教学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也是临床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实践项目的选择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力求在实用性和科学性基础上, 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合。我们对营养、膳食与疾病及社区营养学的部分内容的实践项目进行了补充加强,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的设计、分组及动物饲料的配制方法, 掌握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我们安排了食物文章编号:1671-1246 (2011) 23-0075-02

2案例式教学

通过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 如假药、劣药造成人身伤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这个综合性实验项目;为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和运用电脑软件配制食谱, 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结合其他指标来鉴定营养状况, 我们安排了膳食调查结果计算和评价实践项目;为让学生掌握特殊患者饮食治疗的原则及饮食计划的制定方法, 我们安排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计划。通过实践,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改革中, 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实验内容的安排和实验技能的训练方式, 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乐平, 乔伟.在我院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华夏医学, 2008, 20 (4) :847.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篇9

一、同学们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和英语水平

1. 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双语课程最早开设在大学二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关系不甚了解, 对双语教学的意义十分模糊。在我院开设的双语课班中, 有55.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23.1%的同学对双语教学抱有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前期教学中, 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 影响了同学们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跟不上教学进度, 更加深了抵触情绪, 将这种态度带到学习中去, 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首先应介绍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讲解国际化人才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 阐明专业性人才在外向型企业中需求。另外我们邀请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现身说法, 以切身体会说明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这样大部分学生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即将到来的双语课了。

2. 英语水平的制约。

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先天不足”, 英语学习相对较被动, 大多数是为应付四六级考试, 专业基础课开设时的大二大三学生由于大多数人的英语四级还没考过, 他们所掌握的普通英语词汇就较少, 更别说《食品化学》中的专业词汇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双语教学, 持赞成态度的多是英语功底好的学生, 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一门“专业英语”课, 抵触情绪由此产生。另外, “万事开头难”, 要帮助学生渡过“入门关”,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食品化学》专业词汇时会觉得满眼都是生词, 这时要找出记忆这些专业词汇的构词规律,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因此在开始时, 一定要鼓励学生坚持用英语阅读与作业, 一段时间后这种状况就会有所好转, 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90.2%的学生表示在刚开始用半英语式授课时感到困难, 到期中已有54.5%的学生感觉不那么难了。由此可见, 授课教师开始时付出努力, 帮助学生渡过“入门关”是十分重要的。

3.《食品化学》双语班的同学组成。

主动选择《食品化学》双语班的同学, 才能具有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们应该有选择双语和非双语学习的权利。双语教学课程班不应该指定某个自然班, 而应该预先向同学们介绍双语教学内容、特点和意义, 在同学们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自愿报名, 组成双语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双语班的成功教学, 带动更多的同学选择双语教学。注重《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同学的组成, 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等, 都是影响或决定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 这样一些英语基础较好、愿意提高英语水平、对双语课程有兴趣的学生会自愿选择双语授课, 在主动学习中就会付出更多的学习精力, 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保证了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师方面

1. 专业水平的影响。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与安全性质以及食品中各类物质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与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与安全产生影响的基础应用科学, 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运技术、科学调整居民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以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因此, 《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多, 知识点分散, 是同学们反映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 采用双语教学, 英语讲授章节的教学效果更受影响。这就要求主讲教师能够理清教学思路, 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点带面, 注重概念清晰、逻辑合理, 课堂知识点加上课下课复习内容的选择, 都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

2. 口语水平。

普通高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在国外研修的经历, 即使获得博士学位, 并且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或相当程度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对于靠通过语言来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 口语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不经过专门的培训很难完成双语教学任务, 更不用说提高教学效果了。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且要有深厚的英语听、读、说、写等扎实的功底。遴选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师, 并在课前执行严格的试讲制度, 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做出一定的要求, 这样学生会因为教师出色的双语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对《食品化学》的学习兴趣。双语教师个人在努力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 学校也应该提供多种渠道来帮助双语教师。首先师资培训可以利用学校自身优势, 请英语教师讲授一些课堂用语, 对双语教师进行口语培训, 或组织双语教师听观摩课进行经验交流, 更好地当然是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双语教学课程班培训或到国外优秀高校进行教学研修或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对教师进行听、说训练, 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三、创新教学模式

1. 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如何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圆满地完成《食品化学》的双语教学任务。首先, 创立一种“预习、听课、讨论、试讲、复习”的五段学习新模式。为保证教学效果, “预习”是重要的环节。《食品化学》中的专业词汇和教学难点应指导同学们课前预习, 保证教学进度。“听课”是教师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英语讲授应该清晰, 注意同学们的接受程度。“讨论”是请同学们就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反馈教学效果。“试讲”就是选择部分内容, 欢迎同学们讲述, 感受英语的表述, 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复习”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只有课下复习, 消化吸收教学内容, 才能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效果的评价。

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 因此在评价教学效果上也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 在制订评价指标或考核标准时也应该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学校不应该用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衡量双语教学, 而应建立一个教师互评、学生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测评体系, 以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测评状况。对于普通高校更应该从学生的接受和实际应用能力出发, 建立一套切合自身水平的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 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推动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双语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 其中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 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学生, 应该主动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但双语教学又绝非是靠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就能完成的教学过程, 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订切实可行的相应政策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只有教育管理体制的每个环节都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并积极地付诸行动, 才能使双语教学不流于形式, 达到预期的目标。

摘要:为保证《食品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本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结合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出一种以学生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提高同学们学习自主性的双语教学模式, 较好地克服了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中的共性困难, 取得了理想地效果, 对提高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质量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冯晓杭, 薛玲玲.双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基础英语教育, 2005, 7 (6) :17-20.

[2]吴洁.从师生角度看普通高校的双语教学[J].广西轻工业, 2008, 120 (11) :175-176.

[3]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37-44.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2) :107-109.

[5]黄乐辉.对高等院校推行双语教学的思考[J].冲国成人教育, 2007, (9) :132-133.

[6]邱伟芬.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36 (6) :92-94.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篇10

《食品营养学》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 它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1]。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 基础理论和知识点繁多, 但课时却很少 (32学时) 。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这门实用性课程最全面、最准确地介绍给学生, 一直是我们四年来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与讨论的课题。课堂讲授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灌输, 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我们积极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与探索的措施, 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成效显著。

教学内容的改革

1. 选择权威教材

目前《食品营养学》教材比较多, 笔者粗略的统计了一下, 从2000年至今大约有30几个版本。农业和轻工院校的教材主要侧重食品加工对营养素的影响, 而医学院校的教材更多偏重营养素在体内的消化与吸收利用以及对人体的影响等方面。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要求显然没有食品相关专业那么高, 学生也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背景, 这就要求选用教材的编写思路符合这部分学生的要求, 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反复讨论, 最终我们选用《食品营养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远明.科学出版社, 2006) 和最新出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 (中国营养学会.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8) 。选用以上两本教材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学生的接受力和满意度均较高。

2. 围绕教学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

《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这也不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因此围绕教学主线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以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必要。我们最终确定了八章内容, 分别是绪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能量与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食品营养强化、特殊人群的营养、膳食营养与健康、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其中第三、第六、第八章是重点, 第七章是难点。

3. 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崭新的学科, 其中的很多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以获得食品营养学的前沿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学中我补充了n-3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植物化学物质的作用、小分子肽的吸收机制等内容, 尤其在第六章和第八章的讲授中, 采用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的内容, 使学生及时了解到食品营养学最新最权威的信息, 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更加活跃。

4. 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推荐大量优秀参考书及学习网站

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很局限的, 更多的要靠课下的大量阅读与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参考书和学习网站, 如《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www.cnsoc.org (中国营养学会网站) 、bbs.foodmate.net (食品伙伴网) 、www.nutritionchina.com (中国食物与营养网站) 等[2]。

5. 提供一些最新最权威的统计数据及营养调查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的给学生提供一些最新最权威的统计数据及营养调查结果, 使他们对我国居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有所了解, 更加坚定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 促进健康的理念。如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2002年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等资料。

教学方法的改进

1.“多媒体+录像”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写板书, 采用大量图片和表格替代过多的文字描述, 使学生们感到形象易懂。如附上缺钙患者 (x、o型腿等) 照片、蛋白质一热量营养不良出现的消瘦型和浮肿型患者照片以及一些儿童及成年人不同程度肥胖的照片, 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营养素缺乏与过量症状的印象, 同时也使同学们更深刻的意识到营养失衡的严重性[3]。最后给同学们播放了北大教授的营养学讲座, 对该课程进行总结和升华。

2.课堂讨论

在理论课基础上, 围绕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有关食品营养学的热点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营养学误区进行课堂讨论,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4]。讨论的话题如牛奶和豆浆哪个营养价值高、西红柿如何吃才最有营养、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吗等。

3.采用对比教学法

在课堂讲授中我经常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如在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时, 我将97版和07版的膳食指南和宝塔列在同一张幻灯片中, 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二者的区别, 然后对它们的不同之处 (主要是新宝塔中食物摄入量的改变以及增加的饮水和运动) 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使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

4.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如在讲授鱼类和蛋类营养价值的时候, 穿插了如何鉴别鱼和蛋是否新鲜的方法, 如何贮藏保鲜等内容, 与食品保藏学和食品安全学相联系, 增加了学科之间的相容性。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课后互相交流, 同学们普遍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很有兴趣也很有收获, 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如可适当增加一些食品配餐设计、运动营养、食疗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当然这些建议将是我们今后改革探索的新内容。

摘要:《食品营养学》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结合教学要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 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徐培娟, 刘晶晶.浅谈食品营养学教学的体会[J].食品工业, 2007 (4) :8-9.

[2]冯尚坤.营养学教学与英特网资源的利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6 (5) :486-487.

[3]薛照辉, 周志江.《食品营养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教学, 2006 (12) :19-20.

上一篇:数感下一篇:高中流行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