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整形术

2024-05-31

瘢痕整形术(精选六篇)

瘢痕整形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通过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11 月于本院行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患者共92 例,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研究组46例, 男18 例, 女28 例, 年龄14-41 岁, 平均年龄 (30.5±0.3) 岁;对照组46 例, 男21 例, 女25 例, 年龄15-40 岁, 平均年龄 (31.2±0.4)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手术1 天后, 均更换辅料, 使用院内提供的双氧水清洗伤口, 并使用红霉素眼膏慢慢涂抹, 注意将伤口暴露, 直至6 天后拆除缝线, 拆线3 天后, 再用新的肤硅酮凝胶涂抹伤口, 坚持3 个月以上, 每天3 次。

对照组:采用面部瘢痕切除缝合术, 具体过程如下:①选用美兰将切除患者面部瘢痕组织的范围仔细画出;②实施局部浸染麻醉, 选用利多卡因 (1%) 配合1:100000 肾上腺素;③沿着患者面部瘢痕边缘处, 使用11 号刀片将其皮肤及皮下组织慢慢切开, 保证瘢痕组织切除完整, 注意切口处两侧皮下经游离之后, 可进行皮下层缝合减张处理 (选用5/0 可吸收线) , 接着使用6/0 强生proline线间接缝合皮肤层。研究组:选用Z成形术进行面部修复, 具体过程如下:①同样实施局部浸染麻醉, 选用利多卡因 (1%) 配合1:100000 肾上腺素;②直至麻醉效果满意后, 可沿着患者瘢痕边缘处, 慢慢切开其皮肤与皮下组织 (选用11 号刀片) , 保证彻底切除面部直线瘢痕组织;③以长轴 (直线瘢痕) 作为纵轴线, 切口选用Z成形术, 一般瘢痕长度与其两臂的角度范围是30°至60°;④将其长度尽可能控制在< 5 毫米, 倘若瘢痕比较长, 则需要考虑多个Z成形术切口, 普遍每10 毫米应该设计一个Z成形术;⑤达至患者皮下脂肪层, 将两臂成2 个三角形皮瓣加以分别切开, 紧着进行切口两侧皮下层锐性分离, 通过电凝止血后, 可利用转位缝合修复Z成形术所形成的皮瓣 (2 个) , 注意间断缝合患者面部皮肤下层, 选用5/0 可吸收线, 而皮肤层是选用6/0 强生proline线。

1.3 观察指标

采用OSAS瘢痕评价量表[1], 观察并评估两组术前后12 月的瘢痕恢复情况, 依次从患者面部直线瘢痕颜色、弹性程度、平整度进行分析。分别为0-2 分, ① 0 代表患者面部瘢痕恢复至接近四周正常皮肤, 且瘢痕质地软、色淡、平坦;② 1 代表面部瘢痕恢复与正常皮肤依然有差别, 其颜色粉红、质地较硬、轻度增生、略凹陷与凸出;③ 2 代表颜色发红、质地硬、瘢痕恢复与正常皮肤有显著差别、凸出患者皮肤表层、质地硬且瘢痕属于增生性。

1.4 统计学方法

积极选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进两组术后的临床瘢痕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各组参数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 对比以P < 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得出术前两组弹性、平整度、颜色均无明显差别, 比较无意义, 术后对照组平整度 (1.5±0.3) 分, 弹性 (1.4±0.5) 分, 颜色 (1.9±0.4) 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组平整度 (0.5±0.2) 分, 弹性 (0.6±0.3) 分, 颜色 (0.7±0.2)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详见下表1。

3 讨论

3.1 Z成形术在面部直线瘢痕整形美容修复的注意事项

在对患者进行Z成形术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三点:①三角形组织瓣基部应保证其宽度充分, 从而确保血供, 得以充足;②逐层缝合患者面部瘢痕三角瓣的凹部和尖端, 继而将死腔消除, 预防血肿现象发生, 且能够让患者皮瓣的张力尽可能集中于角, 进而最大程度降低线上张力[2];③由于患者面部瘢痕十分明显的部位为点, 继而其线上瘢痕比较细, 无疑容易导致术后切口瘢痕会有不同程度的曲度[3]。

3.2 比较单纯实施面部瘢痕切除缝合术与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的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2013 年5 月-2015 年11 月于本院行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患者共92 例的临床资料, 经研究得出术前两组弹性、平整度、颜色均无明显差别, 比较无意义, 术后对照组平整度 (1.5±0.3) 分, 弹性 (1.4±0.5) 分, 颜色 (1.9±0.4) 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因此, 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在修复过程中, 采用Z成形术修复瘢痕, 能使瘢痕更为平整, 瘢痕质地软、色淡、平坦, 效果十分突出。但是, 针对患者比较长的线状挛缩瘢痕, 如果采用单个大的Z成形术, 则会因较大张力而集中, 导致四周附近软组织缺乏而影响缝合, 加上太长的切口, 手术过后瘢痕十分显眼, 进而不利于美观[4]。患者一般对自己形象十分在意, 倘若瘢痕十分显眼, 则无疑给予其身心带来极大的伤痛。面对这种情况可选用多个小Z成形术, 合理利用皮瓣转位, 能很好的调动患者附近组织 (缺损区) 的可移动性, 还能有效分散皮瓣在转位过程中对其局部组织所形成的牵拉张力, 充分松解挛缩的瘢痕[5], 恢复组织, 改变方向, 使瘢痕吻合皮纹, 最终缩小切口, 十分隐蔽, 与四周正常皮肤十分接近, 继而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

综上所述, 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的效果突出, 且安全性较强, 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的恢复情况。方法 本文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于本院行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患者共92例, 分为对照组 (应用面部瘢痕切除缝合术) 与研究组 (应用Z成形术) , 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研究组平整度 (0.5±0.2) 分, 弹性 (0.6±0.3) 分, 颜色 (0.7±0.2) 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因此, 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的效果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Z成形术修复面部直线瘢痕的效果突出, 且安全性较强, 值得广泛使用。

关键词:Z成形术,整形美容,直线瘢痕,恢复

参考文献

[1]茅东升, 陆新, 何冬梅, 等.面部瘢痕美容修复的治疗体会[A].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康复医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8年浙江省医学美容暨整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康复医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2008:1 (1) :23.

[2]谢淼, 李燕, 杨喆, 等.W成形术在面部直线瘢痕修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2, 32 (32) :88-89.

[3]周芳, 成智.结合面部美学单位设计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J].江苏医药, 2011, 37 (21) :2535-2537.

[4]李卫华, 高玉伟, 孙志成.Z成形术在面部直线瘢痕美容修复中的应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3, 11 (11) :995.

瘢痕整形术 篇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2年8月 -2014年9月,我院接收瘢痕治疗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小患者12岁,年龄最大患者60岁, 平均(20.2±2.2)岁;该组30例患者中,面颈部瘢痕患者12例,胸部瘢痕患者6例,四肢瘢痕患者5例, 头部瘢痕患者7例;并将同期接收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患者13岁,年龄最大患者62岁,平均(20.4±2.4) 岁;该组30例患者中,面颈部瘢痕患者10例,胸部瘢痕患者9例,四肢瘢痕患者7例,头部瘢痕患者4例。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该手术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手术前期给予针对性消毒处理,按照无菌原则操作,首先认真分析患者创面位置、创面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皮肤软组织进行扩张,并选则合适扩张器,从皮肤修复部位和扩张部位向正常组织切入,切口平行于修复部位方向,需确保切口最小, 预防扩张器外露,然后将所准备的皮肤扩张器植入切口,放置引流管,接通相应引流设备后缝合切口,密切观察切口情况,适当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术后1周注射生理盐水。此外,临床组织扩张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血运和皮肤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后立即处理; 第二期:待皮肤组织扩张完成后取出扩张器,按照旋转推进的方式将皮瓣推进修复创面,若第一期手术扩张面积不满足需求,需再次行皮肤扩张。

对照组患者行皮肤移植手术,将瘢痕组织完全切除,充分止血处理后借助生理盐水冲洗创伤表面,随后借助抗生素消毒创面,将所取大张字体皮经生理盐水冲洗后贴于创面,固定好所植入皮肤,外用抗菌素油砂、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固定。待植皮成活后,涂抹软化乳膏,按摩30分钟,便于加快药物吸收。

1.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临床瘢痕症状消失,创伤表面皮肤和正常皮肤无明显差异,疼痛、瘙痒症状消失为治愈;患者临床瘢痕症状转变,创伤表面皮肤和正常皮肤差异性不大,疼痛、瘙痒症状转变为好转;患者临床瘢痕、疼痛、 瘙痒症状均未转变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 % 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 < 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对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由不同疗法治疗后症状瘢痕、疼痛等症状均转变, 观察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6.7%)和对照组(73.3%) 相相比比,,差差异异性性鲜鲜明明((PP << 00..0055))。。详详细细数数据据见见表表11。。

2.2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出现皮瓣坏死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 皮肤红肿2例,皮瓣坏死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瘢痕整形为临床常见手术方式,是治疗瘢痕患者常用手段。目前,临床均借助常规植皮手术治疗,然由于预后效果不明显、并发症多等因素的存在,逐渐被患者所抛弃。因此,探讨安全、有效疗法治疗意义重大。

近年来,伴随着临床对瘢痕整形术的研究发现,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效果突出。该手术疗法指经由患者正常皮肤组织埋入扩张器,通过对正常皮肤的按压和扩张器的扩张来增加皮肤表面积,这种扩张手术可为患者提供较为相似的皮肤组织,是现如今使用较多的整形手段[2,3]。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临床优点为通过对正常组织的扩张,对创伤组织进行修复和取代,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不会出现新型瘢痕区域,且修复皮肤颜色接近正常皮肤,在血运、质地等方面未明显差异。并且, 该手术疗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不但可用于瘢痕患者瘢痕整形,还可用于其他原因形成的瘢痕,使用范围相对较高,在李省等[4]报告中有所提及。

临床资料显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期间应出现皮瓣坏死、扩张器外露现象,发生该现象原因和临床手术操作相关,如:压力过大、剥离操作不当导致层面不均匀等;此外,亦和患者自身因素相关,诱发各种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本组研究实验由于操作不当出现1例皮瓣坏死患者,并发症总率为3.3%。因此, 临床手术期间应格外注意,便于降低临床并发症。柳晓杰[6]报告表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皮瓣的要求是修复面积的两倍,一部分行缺损组织修复,另外一部分则用于闭合区。所以,扩张器植入前期需认真计算修复区域面积,确保第一期手术时准确无误的完成整个皮瓣的扩张,以免第二期手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 影响临床结果。另外,剥离过程中还需格外注意进行同一层的皮肤剥离,确定形状、大小均相同,一旦剥离不充分,将给扩张器的植入带来严重影响,致使扩张器无法整齐植入,导致扩张器植入期间皮瓣出现坏死现象,且扩张器的植入操作不当也是致使其外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提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瘢痕患者效果突出,可为创伤表面提供较为相似的皮肤软组织。

综上,给予瘢痕患者临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疗法, 可改善临床瘢痕症状,提高疾病好转率,意义重大, 值得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瘢痕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2012年8月-2014年9月,我院接收瘢痕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临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将同期接收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植皮手术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整形结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瘢痕患者临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疗法,可改善临床瘢痕症状,提高疾病好转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瘢痕整形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5~13岁, 平均 (7.35±2.64) 岁;病程3个月~5年;指间关节畸形16例, 腕关节畸形9例;全部均是开水烫伤13例。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9年在我科住院的烧伤瘢痕整形修复的患儿23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手术方法[2]

首先充分松解影响手部各关节活动的瘢痕组织, 复位手部各关节恢复到正常位置;其次对增生性的瘢痕进行切除, 但要注意尽可能地缩小皮肤软组织损失量。烧伤瘢痕通常仅仅累及皮肤及皮下软组织, 对瘢痕进行松解后大部分可以复位, 一般不做肌膜延长。对于线条状或蹼状瘢痕可行“Z”字形成术或易位皮瓣修复, 如手指伸肌腱功能丧失, 而掌指关节正常的情况下可行指间关节功能位融合。

1.3 评定工具

1.3.1 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3] (DSRSC) 。

用于儿童抑郁症的评估, 选取量表中的18个项目, 按没有 (0) 、有时有 (1) 、经常有 (2) 三级评分。该量表经国内应用于评价躯体疾病患儿的情绪问题, 具有良好的效度。 (DDSC总分>15分为存在抑郁症状) 。

1.3.2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自评量表[4] (SCARED) 。

量表共41个条目, 包括5个因子, 分别为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症和学校恐怖症, 为O-2三级评分, O:没有症状, 1:部分有, 2:经常有, 评定过去3个月的情绪。 (SCARED总分>23分为存在焦虑症状) 。

1.4 评定时间

在患儿入院当天及整形手术后2周进行评定, 由护理人员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填写。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院当天两组患儿均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DSRSC= (17.71±4.62) 分, SCARED= (26.64±6.22) 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整形手术后2周, 两组患儿焦虑和抑郁情况与入院当天相比均下降, 观察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儿的焦虑、抑郁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 手部烧伤瘢痕使手丧失一部分功能和外形不雅观, 使一些患儿特别是年长儿内心自卑, 羞于在人前展示双手, 家长希望通过专业治疗能够改善手的功能和外形, 对手术的寄予莫大期望。护士要做好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工作, 准确掌握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向家长解释手术的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同种手术的成功病例。对于患儿我们应采取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 取得他们的信任, 消除陌生感,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②术前准备, 做好心、肝、肾等各方面的功能检查, 注意凝血时间。告知患儿及家长术前6 h禁食。清洗瘢痕组织表面的污垢, 修剪指甲, 将供皮区毛发剃光, 检查有无毛囊炎及皮肤感染, 如有应立即用碘酒涂抹, 严重者及时报告医生暂缓手术。

3.2 术后护理

①室温与体位, 病室温度要求保持在20~25℃, 过冷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平卧时下面放至枕头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5~8 cm, 坐位或站位时用绷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但要注意抬起过高影响患指远端血液供应, 从而影响皮瓣成活, 过低则不能达到减轻水肿的目的[5]。术后要求患儿卧床7~10 d, 减少过度活动, 特别是手部要制动, 防止手部活动引起错位, 影响皮片成活。②血运观察, 整形修复手术后绷带加压包扎, 但要时常关注患手的血运情况, 如果包扎过紧, 则容易发生手指血液循环不畅。患手指端颜色青紫, 经抬高后仍不缓解说明包扎太紧, 静脉回流障碍;指端颜色苍白, 毛细血管充盈试验不良, 表明动脉供血不足。以上情况护理人员均应及时报告医师作出处理, 密切观察血运情况, 及时护理记录。

3.3 出院功能锻炼指导

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是手部烧伤瘢痕整形术后获得良好功能康复的重要措施。在病情允许情况下, 越早开始治疗功能恢复得越快。术后进行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 牵拉关节及其韧带, 可达到预防关节挛缩和强直目的。家长可鼓励小儿患者多玩耍, 必要时睡觉期间使用弹力对抗挛缩。本组经过认真实施功能锻炼计划, 患儿手部外观和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刘道功.小儿手部烧伤瘢痕的手术与康复.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 2 (6) :516-517.

[2]青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186.

[3]谷俊霞, 郭丽霞, 王建英.522名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现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2949-2950.

[4]焦敏, 杜亚松.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的临床应用.上海精神医学, 2005, 17 (2) :72-74.

瘢痕整形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 年5 月至2015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烧伤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35 例与试验组35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 女18 例。患者年龄13-59 岁, 平均年龄 (39.8±6.7) 岁。试验组中男19 例, 女16 例。患者年龄15-58 岁, 平均年龄 (38.3±7.3)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瘢痕整形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2.1 术前护理

1.2.1.1 身体检查。手术前,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 完成各项基本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等。

1.2.1.2 心理辅导。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 并在沟通的过程中, 时刻注意患者情绪变化。由于绝大部分患者的烧伤是由于意外造成, 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 巨大的伤害对其身体, 特别是内心会产生严重影响[2]。许多患者开始消极面对治疗, 部分患者由于无法承受打击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医护人员应及时排解患者不良情绪, 重新树立患者治疗信心, 确保治疗能顺利进行。

1.2.1.3术前清洁。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 仔细清洁患者皮肤。患者瘢痕与正常皮肤之间是污垢极易堆积的地方, 如果不进行彻底清洁, 将会大幅提高患者术后感染的几率, 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3]。医护人员每日用温水浸泡患者瘢痕处1至2次, 在清除污垢的同时, 软化瘢疤, 降低手术操作难度。若患者创面尚未完全愈合或创面存在溃疡, 医护人员在浸泡瘢痕后, 还应给予相应药物涂抹直至手术结束。

1.2.1.4眼部护理。部分烧伤患者存在眼睑外翻的现象。这类患者在接受手术前, 医护人员给予浓度为0.25%的氯霉素滴眼液, 指导患者每日滴眼4-5次。同时给予患者金霉素眼膏, 每日睡前涂抹, 保护患者眼结膜与角膜, 从而大幅降低结膜炎等眼科疾病的发生。医护人员定期检查患者视力, 同时在走廊、过道设置扶手, 防止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发生意外。

1.2.1.5颌面护理。部分烧伤患者瘢痕位于颌面。由于瘢痕萎缩,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容易因口腔闭合困难造成无法顺利进食, 最突出的表现为进食后口腔内剩余大量食物残渣[4]。因此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护理, 并在每次进食完毕后漱口, 保证口腔内的清洁, 防止发生口腔感染。

1.2.1.6 隐私部位护理。瘢痕位于会阴部、肛门附近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指导其每日进行温水坐浴, 起到清洁皮肤、软化瘢痕的效果。患者在手术前5 天, 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抗菌药物,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低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 如稀饭、动物内脏、鸡肉、鱼肉等, 并在手术前2 天将饮食更换为流质食物, 从而降低肠道感染发生几率。在进行手术的前一晚与手术当天清晨, 医护人员采用浓度为1%-2%的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灌肠。

1.2.2 术后护理

1.2.2.1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手术期间麻醉形式, 采用不同的麻醉护理直至患者恢复意识。患者在恢复意识之前, 医护人员将患者四肢固定并给予氧气。同时备好吸痰装置,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患者烧伤情况较为严重, 医护人员在患者清醒前密切观察其各项生理指标, 每15 分钟记录一次。

1.2.2.2 部分患者面颊、颈部创面有敷料, 医护人员应时刻观察敷料处是否发生渗血或渗液, 患者呼吸功能是否正常。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生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1.2.2.3 对四肢接受整形手术的患者, 医护人员帮助其将患肢抬高, 并采用夹板进行固定。密切注意患肢的血液流动及敷料的情况, 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进行活动, 防止血栓形成。

1.2.2.4 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取皮部位与植皮部位的清洁情况, 保证敷料干燥。若敷料出现渗出应当及时换药。若敷料部位出现渗血、渗液并伴随恶臭, 则表明患者可能出现感染。若患者体温上升, 且切口处发生明显疼痛, 说明患者已经发生感染。此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进行对比。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包括: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调查采用自制问卷。问卷包括外貌恢复、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度、情绪四个方面共25 题, 每题分为优 (4 分) 、良 (3分) 中 (2 分) 、差 (1 分) 。85-100 为生活质量高, 60-85 为良好, 低于60 为低。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后, 试验组在住院时间、下地活动及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详见表1。

2.2 生活质量对比

经过问卷调查, 试验组中18 例患者生活质量高 (51.43%) , 15 人生活质量良好 (42.86%) , 仅有2 人生活质量低 (5.71%) 。对照组中10 人生活质量高 (28.57%) , 11 人生活质量良好 (31.43%) , 14人生活质量较低 (40.0%) 。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对比中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3 讨论

人体在受到外伤后, 在创面的愈合过程中会自动形成瘢痕[5]。瘢痕色泽、硬度、形状各有不同。对瘢痕的治疗效果, 与患者未来生活能力及生活信心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治疗烧伤患者时, 医疗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真正从患者角度出发, 尊重、关爱每一位患者。

由于每位患者烧伤后瘢痕差异较大, 因此瘢痕整形手术复杂程度较大, 前期准备时间相对较长[6]。在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度。患者在手术结束后, 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恢复瘢痕部位基本功能, 有效减少创面伤残率。因此在临床烧伤治疗中, 围手术期的护理与瘢痕整形手术同样重要。

本次实验中, 试验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护理干预后, 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对烧伤后进行瘢痕整形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总结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烧伤患者进行瘢痕整形手术,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与护理干预组 (试验组) ,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围手术期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 能有效提高患者外貌与身体功能的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烧伤,瘢痕整形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夏美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24:55-57.

[2]王睿菁.烧伤后瘢痕整形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9:25-26.

[3]凌少梅, 潘宝环, 卢妙英.围手术期内患者烧伤整形术后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22:128-130.

[4]国晶, 王聪敏.烧伤瘢痕整形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11, 02:206.

[5]彭若兰.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05:3124-3125.

瘢痕整形术 篇5

关键词:手部烧伤,瘢痕挛缩,整体护理

儿童手部2~3度烧伤,将会出现瘢痕增生、挛缩等并发症,影响其手部功能,且手部外观可对患儿心理及生理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影响[1],需早期对手部瘢痕挛缩畸形进行有效治疗,并在围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取的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就整体护理在手部烧伤患儿行瘢痕挛缩整形修复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手部烧伤患儿,均接受烧伤瘢痕整形修复手术处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患儿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5~14岁,平均(7.4±2.6)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2.2±1.1)年;指间关节畸形43例,腕关节畸形22例。对照组患儿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4~13岁,平均(7±3)岁,病程4个月至6年,平均(2.7±1.3)年;指间关节畸形41例,腕关节畸形2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首先充分松解影响手部正常功能的瘢痕组织,恢复各个关节位置,尽量将增生的瘢痕组织彻底切除,但需避免损伤正常皮肤组织。烧伤瘢痕一般只需经松解处理便能复位,无需延长肌膜,但对于线条状或蹼状瘢痕需进行“Z”型成形皮瓣修复处理[2],若手指伸肌腱功能丧失但掌指关节正常则可采取关节功能位融合处理。

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指导以及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等。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整体护理,具体如下。

1.3.1术前心理护理受伤后,家长希望最大限度地恢复患儿手功能及外形,抱有较大希望,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心理需求以及患儿手部畸形缺损程度,向其详细解释,并介绍以往成功案例,使其对手术效果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采取患儿易接受的方式,取得信赖,进而积极配合治疗。

1.3.2术后护理

1.3.2.1观察血运瘢痕松解术后需包扎,血管受牵拉直径将缩小,血流量减少,包扎过紧易导致局部肿胀加重。因此,术后需对手指端血运进行严密观察,若指端呈青紫色,抬高患侧手臂后仍不缓解多为局部包扎过紧表现,需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进行处理[3]。

1.3.2.2室温及体位术后需将患肢抬高,卧位时保持肘部略高于心脏5~8 cm水平,呈135°姿势放于枕上,位置过高会影响肢体远端血液供应及皮瓣成活,位置过低则会影响血液回流,无法减轻水肿。室温宜控制在20~25℃,因寒冷会刺激血管发生痉挛。术后采取卧床方式或在床上活动10 d左右[4],避免过度运动,减少因体位改变而影响血液循环,手部需制动,避免活动导致移植皮片与受区之间的滑动,影响皮片成活。

1.3.3出院后功能锻炼出院后,需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使患指恢复正常功能,避免畸形复发,越早进行功能锻炼越有利于其功能恢复,指导患儿主动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挛缩、强直,应鼓励其多玩耍,有必要时可以晚上睡觉时应用弹力服或弹性夹板对抗挛缩,改善手部外观及功能。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抑郁焦虑情况及出院后3个月手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以及儿童焦虑性情绪自评量表(SCARED)对患儿入院时以及治疗后2周的抑郁及焦虑情况进行评定,DSRSC总分>15分为存在抑郁症状,SCARED总分>23分为存在焦虑症状;采用Micgigan手功能评价问卷对患儿出院后3个月手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日常活动、工作情况、疼痛、外观4个部分,每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手功能恢复越好。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前后抑郁及焦虑情况比较入院时,两组患儿的DSRSC及SCARE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儿的DSRSC及SCARE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手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日常活动、工作情况、疼痛及外观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讨论

手部是人体中最为关键的活动功能器官,其处于暴露部位,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遇到手部烧伤等意外事故时,更易出现手部畸形,进而导致功能丧失,而爪形手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畸形状态,表现为拇指内收,掌指关节呈过度背伸状态,关节囊背侧挛缩,甚至可导致关节脱位、粘连以及关节囊破裂,近端指间关节出现屈曲或强直,远端指间关节背伸,指甲跟暴露、指甲变厚,腕关节多呈屈曲畸形。患儿因发育较快,故烧伤后挛缩畸形将不断加重,所以要争取在半年内进行修复手术,予以瘢痕切除,但术前患儿易存在恐惧、自卑以及消极心理,可影响术后恢复,故需予以有效的护理措施[5]。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周观察组患儿的DSRSC及SCARE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儿正确认识自身处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树立信心,满足心理需求。同时本研究中,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日常活动、工作情况、疼痛及外观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整体护理可使手部烧伤的康复护理工作更加有序、规范。

综上所述,对行行瘢痕挛缩整形修复术的手部烧伤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儿手部功能,改善其抑郁及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雷芳,唐有玲,陈佩,等.运动疗法联合自制简易矫形器治疗儿童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的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4,30(6):477-481.

[2]郭志谦,陈旭林,高优,等.蝶形皮瓣治疗手部蹼状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9):536-537.

[3]王作书,周忠志,黄新灵,等.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治疗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4):2359-2360.

[4]胡玲,刘慧芳,陈新,等.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整复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25(6):67-69.

瘢痕整形术 篇6

关键词:烧伤,瘢痕整形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围术期

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是烧伤病例治疗的主要方法与重要措施[1,2],可获得恢复功能及美容治疗的双重效应[3],避免病人因功能与外观受损所导致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4,5]。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手术操作的成功与否,同时也与围术期护理配合质量紧密相关。不同部位的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对围术期护理的重点与要求不尽相同,故而需要护理人员以清晰的护理思路,依据烧伤部位与整形手术部位确定个性化的护理策略,用于指导护理行为的正确走向,以保证护理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基于上述分析,我科尝试设计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并将其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6年1月起开始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选择应用前(2015年8月—2015年12月)和应用后(2016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病人各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38.51岁±13.45岁。应用前后病例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病人年龄、手术类型、性别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护理:包括术前身心准备、皮肤清洁、换药护理、肠道准备;术后麻醉复苏护理、取皮区和植皮区局部护理、感染观察与护理等。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护理人员使用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实施护理。具体如下。

1.2.1.1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的设计过程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共同参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的设计过程,要求每位护士至少查阅相关文献(近5年)10篇以上,查阅相关教科书3部以上,然后对所查阅到的结果做出初步整理,拿出个人方案。护士长组织全科召开业务会议,对所有个人方案进行评价和分析,筛选出证据级别较高的护理方案并加以总结归纳和进一步完善,全面确认有效护理措施,然后绘制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并就表单内容和使用方式对全员进行培训。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见表1。

1.2.1.2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的临床应用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制作成电子版文件和纸质版文件,分别置于护士工作站工作电脑桌面、工作台面玻璃板下、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床尾处,供护士随时学习和查看以指导和规范护理行为;各班次交接时对照床尾处速查表进行上班应完成护理项目的查看和下班护理项目的重点确认;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对照病人床尾处速查表进行护理工作督导和护理质量评价。

1.2.2评价方法

1.2.2.1护理效果选择病人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护理效果的评价指标[6]。

1.2.2.2服务满意度结合本研究方案目的及特点,自行编制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含4个评价维度(均为0分~25分),即护理干预及时性、护理措施合理性、护理服务针对性、护理结局有效性,评分越高提示病人在该维度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是帮助病人有效恢复受损生理功能/外貌、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治疗环节之一[7],因烧伤部位和手术部位的不同,对围术期护理需求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有必要借助于有效的护理行为指引工具帮助护士适应病人的个性化护理需求。本研究尝试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效果较好。现讨论分析如下。

3.1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有利于降低围术期并发症风险,促进康复进程依据烧伤部位的不同,相应的瘢痕整形手术也会涉及多个不同部位,如颌面部、会阴部、肛门部、手足部、肘窝、腋窝、腘窝部等,手术部位的多样化决定了围术期护理项目、内容的多样化,需要护士提供与手术部位及手术类型相匹配的护理服务。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前受经验式护理模式缺陷的影响,护士可能因缺乏科学全面的护理行为指引工具,而导致护理思维有失全面性和针对性,护理行为缺乏规范性,无力规避围术期并发症风险,这在低年资专科护士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后可在3方面发挥积极的护理能力与护理质量提高效应:一是帮助护士在设计速查表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分析相关护理知识,使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围术期护理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为护士提供科学的护理行为指引,使护士在面对不同部位的整形手术护理情景时,通过对速查表的有效应用迅速形成清晰的护理思路,构建明确的护理重点,实施全面到位的护理措施;三是为护理交接班及护理质量控制提供简明扼要而全面可靠的便利性支持工具,有利于实现高效高质交接班和科学准确质量评估、改进的目标。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由具备较高专科护理素质的护士借助于科学护理行为指引工具的规范和指导,以有效交接班和质量控制实现护理风险因素的成功规避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故观察组病人能够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

3.2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有利于提高该类病人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主要受其护理感受和护理结局的影响,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前护士因护理能力的差异性无法提供同质化护理,病人所感受到的护理服务层次不一,护理交接班过程中隐藏较多缝隙性风险因素,无专项护理质量控制依据致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低效,病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康复进程受阻,这些使病人的护理感受较差,护理结局不良,难以获得护理对象的高度满意度评价。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后,护士的专科护理素质得到了整体性提高,可依照速查表提供规范而全面的护理服务,可有效规避既往护理交接班中所存在的护理隐患,质量控制工作切实有效,使护士有能力为病人提供及时合理具针对性的专科护理服务,改善病人护理结局,故而使病人在进行护理干预及时性、护理措施合理性、护理服务针对性、护理结局有效性的评价时,给出较高的满意度评分。

参考文献

[1]夏美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55-57.

[2]徐珊,付艳,高玉姣.对进行瘢痕整形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8):132-134.

[3]国晶,王聪敏.烧伤瘢痕整形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2):206.

[4]马晶晶.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问题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21(10):149-150.

[5]王睿菁.对进行瘢痕整形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8):25-26.

[6]赵立娟.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中国医疗美容,2016,6(1):85-86.

上一篇:自动化冲压模具下一篇:直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