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花在赏识中绽放

2024-06-01

希望之花在赏识中绽放(精选七篇)

希望之花在赏识中绽放 篇1

出示题目:

上面是一组平行线, 利用这组平行线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梯形。

生独立操作后, 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利用这组平行线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如何能确保你画出的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不会出现太大的误差?

生1:我用了三角尺和直尺来做工具, 把三角尺的斜边和其中的一条平行线重合, 这样就能在两条平行线间描出一条直角边, 再通过直尺平移三角尺, 就像画平行线那样, 得到两条互相平行的对边, 得到的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师 (肯定) 继续询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的方法比生1的简单多了, 而且万无一失!

师:老师很感兴趣, 说说你的画法。

生2 (举起手中的直尺) :你瞧, 我们所用的直尺是一个长方形, 那它的上下两条边一定是互相平行的。我把直尺斜过来一点摆在这组平行线上, 然后描出直尺的上下两条边, 一个平行四边形就画成啦!

师肯定, 同学们都认同点头。

讨论到如何在一组平行线中画出等腰梯形, 学生们有些面露难色, 是啊, 如果是在方格纸上画还能对应数出格子画出等腰梯形。而现在, 就连我也没有能想到一个很快捷的方法指导学生画出等腰梯形。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有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双手。

师:你说说看!

生 (举起手中的三角尺) :这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尺, 我是用它画出等腰梯形的。我先确保三角尺的斜边和平行线平行, 再把三角尺移到超过这组平行线的地方, 描出两条直角边, 就能画成等腰梯形了。

呵呵, 一个棘手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我不由得佩服起这些孩子, 用他们的智慧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案例二】

出示题目:把梯形绕A点逆时针旋转90°。 (要求:小组先合作操作, 再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而且不容易出错。

生1 (优秀生) :我是按老师讲的先把两条边旋转后画出来, 再补全整个图形。

师:这是老师教给的方法, 很管用吧! (心中不免有点成功感) 大家都是这样画的吗?

生:是 (声音蛮大的) 。

还是有几位学生高举起了小手。

生2:老师, 我不是这样画的。

师:好, 说说你的做法。

生2 (把同桌的课本拿过来) :我是这样做的, 我自己书上是原来的, 我再拿这样的一幅图, 然后逆时针旋转90°, 记下旋转好的图形, 看看每条边的位置和方向, 再画下来, 这样就不会错了。

说完一板一眼的演示起来。呵呵, 还真行, 师报以赞许的目光。

生3:老师, 我的画法和生2的差不多, 但我肯定我的画法比他更保险。

师:呵呵, 说说你怎么个保险法。

生3 (拿出一张作业纸) :我先把图形描下来, 然后用铅笔尖固定住A点, 然后把作业纸旋转90°, 再用力描出铅笔印, 拿开纸, 只要描出刚才的印儿就好了。

师:大家听明白吗?看来这位同学平时肯定喜欢描画, 没想到她能把这个技巧运用到我们这道题目中来, 真不简单。大家应该给她掌声。

正当我要结束这道题目的时候。一位我认为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同学高举起小手。我本想呵叱他一下。但看看他那着急的样子, 还是“耽误”点时间让他发表下意见吧。

师:请你来说说看, 还有什么好办法。

生4 (竟拿出了个圆规) :老师, 我是用圆规来画的。保证百分百正确。我先把有针的一脚固定在A点, 把另一只脚对准其他一个顶点。然后逆时针旋转90°。描出这个点, 依次描出其他的点, 最后连起来……

因为其他学生没有圆规, 甚至有些学生都不认识。于是我让他到展示台上操作了一遍, 果真很完美。之后我补充讲了下圆规的作用。看这学生都想用圆规试试的表情, 我对这位男生由衷赞叹。

【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而是应该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与交流。”马芯兰老师也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现行的苏教国标版第八册数学13个单元中, 有半数以上的单元, 每课时都安排了不同层面的操作, 使得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大增加, 有的时候为了借一个教具要跑好几个地方。虽辛苦, 但也幸福, 因为给了学生操作的空间和思维创造的天地, 他们也时常带给我们惊喜和作为教者的自豪和喜悦。以上两例便是佐证。

从做量器认识容量单位升, 用针筒滴水来感受毫升, 和学生们做美妙的杯琴一起敲敲唱唱, 用小棒一边摆一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用折纸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用画等边三角形的方法画出美丽的雪花, 剪纸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再到折对称、画平移、扭旋转并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我和学生们一起感受着操作的神奇, 探索着数学的奥秘。

操作, 让学生的知识从无到有, 从抽象到具体, 从看书本到我来探究;操作, 是衔接知识传递的无声桥梁,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生命之花在安全中绽放 篇2

——观《安全伴我成长》有感

光山县春晖中学八

(三)班 吕鼎君

生命是戏,一旦拉开序幕就得直面观众。生命不是戏,一旦失败便不能再重来。生命没有彩排,只需安全作后台。

——题记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一些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丧生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那触目惊心的场景时,你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如何去化解上述这些危险呢?《安全伴我成长》这部影片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人们常说:“事物都有两面性”。“火”与“电”自然也不例外。它们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附之而来了一些危险。稍有不慎,我们就会被死神吞噬。影片中讲到的“公交车着火”与“酒店失火”事件,真实地再现了火灾现场,两场事故中的两位小主人公,正是因为懂得安全知识,才在紧急时刻,沉着镇定,想到用救生锤砸开车窗玻璃,用窗帘作绳索下楼。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大家从死神手里夺出。这些事迹也让我懂得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与安全事件时,我们应如何去应急避险。学会自救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关于“电”的知识,影片中也设置了一些小情节,生动地讲述了两个小男孩在家里超负荷用电,致使电线短路,一个名叫陈辰的小男孩不幸触电的故事,这让我明白了在家切勿超负荷用电;在救 助触电者时,切勿用手牵拉电线。这些小知识,我们不能不了解,因为正是这些小问题,一步步构成了对我们人身安全的威胁。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如果不去关注这些小问题,我们怎能让自己的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

其实,仅仅知道这些也是不够的。所以,影片中仍涉及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如:煤气中毒,游泳 溺水,食品安全,传染病等。同时,影片的镜头还射入了最贴近我们的地方——学校。

学校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源泉,但也是危险这一“细菌”的滋生地。近年来,学校的踩踏事件时有发生。众多学校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嘻闹;学校在楼梯拐角处安将照明灯等。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安全的行为让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

朋友们,当你沉浸在冒险心里愉悦时,想一想那些关爱你的亲人;当你带着侥幸心理在享受快感时,想一想影片中的场景,我们还会不顾危险图一时欢快吗?还会像走钢丝一样把自己的生命挥霍吗?一次小小的疏忽,能引起巨大的伤害与损失,就像人们常说的,当一系列的偶然聚合到一起,就成为必然的悲剧。

通过观看《安全伴我成长》这一影片我对安全的认识更透彻了。其实,生命就好比一座楼房,而安全就是楼房的基石,只有基石牢固了,整座楼房才没有倒塌的危险。

愉悦之花在需求中绽放 篇3

一、催生需求

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有些需求自然而然地产生,而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往往要靠外在因素的刺激、启发和诱导。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若能将科学严谨的数学知识融入妙趣横生的情境之中,必然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产生对知识的需求。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圆的美,从而揭示课题:圆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美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寻圆的奥秘,轻松愉悦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圆的特征的欲望与需求。

许多知识本身就潜在巨大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利用知识的内在结构,善于设疑,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在教学“速度”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华跑了60米,小军跑了80米,谁跑得快?”当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小军跑得快时,老师接着问:“汽车跑了3千米,自行车跑了5千米,哪一种车跑得快?”这个问题一提出,许多学生立刻对自己前面的回答产生了怀疑。疑必思,思必解,这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就产生了。再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上课伊始,教师就挑战性地宣布:“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考考老师。”结果,同学们被教师娴熟的回答深深折服了。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找出答案,成了主动学习的探索者。

课堂小竞赛也是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好表现”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抢答、计时、计分或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合作后进行评比的形式教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思维的多样性得以体现,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满足需求

教学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所应有的知识需求和能力得到满足。因此,学生有了需求之后,如何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便成为教师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还是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索圆的特征时,让学生把圆剪下来,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充分感受到圆的魅力与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有效地渗透数学文化。我想,这样的教学要比教师直接地灌输效果会更佳,更能使学生得到满足。技能的形成同样也是如此,它不能依赖教师“包办”“代办”或“注入”,而必须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练习强化。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那一年,有一次在教学计算时,发现我的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于是用了一节课反复练习,结果让我大失所望,错误率更高。下课后,心情郁闷。后来,我改进方法,采用各种游戏形式,结果学生兴致大增,在练习中加深了对法则的理解,提高了计算正确率,教学效果甚佳。同样是枯燥乏味的计算,改变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调适需求

愉快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种最佳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但愉快毕竟不是教学目的,不能一味追求愉快而忽略了学习效果,比如有些课看上去花样很多,学生欢天喜地,确实愉快,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少,更谈不上能力、智力的培养与发展,像这种偏重于低层次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愉快是盲目的,其有效价值也很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就要立即转入本课的主要任务,做到师生在最佳精神状态支配下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这样的愉快才是最高效的。若坐等良机便会削弱他们的“正当”需求。此外,还要随时注意对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在教学中饱含真挚感情的三言两语也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四、拓展需求

学海无涯,如果仅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知足的井底之蛙,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要时时捕捉时机,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停滞于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上,满足于已学的知识,还要拓开学生的需求。如在教完“年、月、日”一节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内容,我们的教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去找寻答案。这将再一次激起了学生新的需求,兴趣的延伸产生了认知需求新的期待。拓展需求往往安排在结课中,艺术性地结课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余味”,使学生感到“课虽短,需不尽”。

需求的催生、满足、调试和拓展是愉快教学的根源,只有让学生的需求充分得到满足,得到强化,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快体验,让愉悦之花在需求中和谐绽放。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教学月刊2002.7.8.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

[4]周弘《周弘作品集》之《赏识教育大全》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让和谐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篇4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1. 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正确地善待每个学生, 尤其是容易犯错误和弱小的学生们, 要尊重他们, 并以长辈的身份与他们沟通, 将“人情味儿”融入宽容和欣赏的氛围中。例如:一辆货车要运210吨货物, 每小时要运30吨, 经过5小时, 还剩多少吨没有运?这是一道相对容易的应用题, 通常的算法是210-30×5=60 (吨) 。老师提问了举手的一名“学困生”。结果他却说成“210÷30”。好多学生立刻举手要求纠正, 甚至有的学生说了讽刺挖苦的话。这个孩子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老师做出安静的手势微笑着对“学困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 只是没有做完。”全班立刻鸦雀无声。老师继续启发引导, 210÷30=7 (小时) , 这步求的是货车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运了5小时, 还需要7-5=2 (小时) 才能运完。剩下没有运的是30×2=60 (吨) 。这样, 这道题又有了一种解法:30× (210÷30-5) =60 (吨) 。这位同学最后不但掌握了两种解法, 还获得了尊重, 相信以后学习劲头更足。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 肯定其优点, 委婉地指出不足, 定会让课堂氛围更和谐。

2. 教师要善于角色的转换。教师的角色是和谐课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和谐的课堂教学,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谈心, 要以平等的身份温和交流, 依靠情感引起学生共鸣, 使学生消除距离感, 从而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最大化地传授新知, 凭借的同样是平等。老师要走下讲台, 在学生的中间组织教学, 以有魅力的语言和行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打开他们的思路, 使他们能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 自然放下拘谨和戒备的心, 主动接近老师展示自己的丰富内心。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

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 要以学生为中心,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重组。教材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教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媒介。例如:我们熟悉的《升和毫升》一课, 以前通常这样教学:在认识容积后, 出示教具介绍1升和1毫升大约有多少, 然后告诉学生1升等于1000毫升, 接下来就是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可实际上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在接触了苏教版的新教材后, 我大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 动手操作体验, 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学生学得开心, 学生对1升、1毫升大约有多少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象。请看以下教学片段:师:想不想进一步感受一下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师:好, 请你们再次拿出针筒, 吸1毫升的水, 会吸吗?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师:仔细观察1毫升的水在你们的针筒里有多少?伸出一只手看过来, 像老师一样, 五指并拢, 把这一毫升的水小心翼翼地一滴一滴地滴在你的手凹里, 边滴边数, 1毫升的水到底能滴几滴?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师:好, 滴好的同学再观察一下这1毫升的水在你的手凹里到底有多少?闭上眼睛, 把这1毫升的水记在你的脑子里。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师:好, 请你告诉我, 1毫升的水能滴几滴呀?生:大约20滴。

师:大约20滴, 还有没有不同的?生:我的1毫升滴了29滴。

生:我的1毫升滴了27滴。生:我的1毫升滴了25滴

在这个片段中, 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知1毫升有多少滴, 靠手和脑去体验、去感受、去建构, 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 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增强。

三、创造和谐的学习方式

1. 给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机会。

如:教《观察物体》时, 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正方体、圆柱、圆锥若干个, 课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堆、移、观等活动。学生经过操作、讨论, 最终明白了同一物体, 位置不同, 观察到的形状不一样的道理。整个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充分发挥主动性, 通过实践学会了课本知识, 品味到自己学习的乐趣。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2.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老师不是把现有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和已有的经验 (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 去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因此得出: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在和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对比和联系时, 学生发现, 求三角形面积可以利用梯形面积公式, 因为把三角形看作是上底是0的梯形。还有的学生借题发挥, 长方形的面积也可以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 把它看做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变得乐学, 会学了, 这都源于和谐的学习环境。

3. 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空。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采用小组合作式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准备圆片, 大小不一, 先测量圆的周长, 在量出直径后填表, 再计算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探索、尝试、讨论中, 从而发现圆周长是所在圆直径的3倍多一些。有合作才有思路, 有交流才有创造。和谐的课堂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则能比令人欣喜呢?

总之, 教师的角色是和谐课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和谐的课堂教学,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 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摘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提高教学质量, 追求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 教师的行动定会成为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知识也会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磁铁”。

让青春之花在奉献中绽放 篇5

——在南充市2014年“119”消防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倡议

(二O一四年十一月六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消防官兵,亲爱的消防志愿者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2014级学生普福亮,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大学生消防志愿者在这里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让青春之花在奉献中绽放》。

火灾无情,吞噬无辜的、充满希望的生命,让多少用血汗换来的财产化为灰烬,让多少人无家可归。纵观夺走无数生命的火灾事故,大都是因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或者违反消防安全操作规程酿成的恶果…… 如果一次次血的教训还不足以警醒我们,这才是最大的灾难!

今天,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消防志愿者,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消防服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此,我代表消防志愿者向全体同学庄严承诺如下:

一、弘扬青年志愿者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的行为准则,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用切实行动来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为日后走进社区,服务于千家万户,打下坚实基础。

二、努力学习消防知识,增强消防安全意识,节假日期间不随意燃放烟花、爆竹,在寝室不使用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

三、学习掌握消防法律法规,明确广大公民在消防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各种宣传活动,努力做消防法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参加各类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掌握必要的逃生技能,在重要时刻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能够挺身而出。

亲爱的同学们,居安思危、有思则备、有备无患。关爱生命,远离火灾,关注消防安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爱心、用智慧、用汗水,建立与火灾斗争的社会网络,为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谢谢大家!

西南石油大学2014级学生普福亮

让想象之花在习作中绽放 篇6

一、营造氛围,激发想象的情感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想象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落在猫脚爪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只有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给学生以心灵的释放,让学生敢想、敢说,闪现出独特的、灵动的智慧,使课堂成为培育学生想象之花的理想场所。

想象的“火种”是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积极的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教师要注意示范,唤起学生的写作情感。在进行作文指导时,用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和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传导教师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引发想象的热情

情境,是想象的沃土和催化剂。作文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就使得情境成为激发学生想象的最好凭借。在习作指导课《“笑”的联想》中,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收集到的各式各样的笑声,让学生听“笑”辨析:“你们听到谁在笑?你还知道有哪些笑?”当学生被融融的笑声所感染时,教师相机引导:“笑,似乎是人类特有的表情。其实,世上万物都有表达自己喜悦心情的方式。假如它们也会笑,那应该多好啊!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除了人类的笑声,你还听到了哪些笑声?”问题提出后,如同投石激浪。通过小组讨论,将思维过程置于互动的网络状交流中,学生的思绪飞扬。有的说:“我听到田野在笑,因为春姑始为它送来一件五彩衣,把它可爱的同伴招来了,它不再孤单,不再寂寞,听‘沙沙沙’,那是田野清脆的笑声!”有的说:“我听到大自然在笑,笑得可欢啦,小河哗哗笑,小鸟叽叽笑,花儿、树儿点头笑。原来它们看到人们已经注意保护环境,所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的说:“我听到祖国在笑。听,‘轰’的一声,‘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飞入太空……”太精彩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想象。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份热情,又要激发这份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开心作文的乐园。

三、拓宽范围,激活想象的灵感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想象能力高于成年人。这与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关。如果我们将学生比喻成一只可爱的小鸟,那么想象力就是小鸟的双翅,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翱翔于广阔的天空。教学中,教师只有拓宽情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才能使学生才思横溢。

在一次六年级看图想象作文指导课上,我提供两个画面(画面l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画面2则是一棵光秃秃的、快要枯死的大树),让学生猜想这次习作写什么。学生一下子想出了许多写作内容。接着,我拓展空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依据画面1提出了:“这棵大树为什么能长得如此茂盛?周围的人们怎么对待它的?它会怎么想?”“小动物们喜欢它吗?它们可以在树上、树下干什么?那将是一派怎样热闹的景象?”“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它周围的环境一定很美,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后让学生寻找画面联系:“这两幅图可以怎样排列?从中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神思”的翅膀张开了,“有限想象着无限”。有的说:“我把画面1放在前面。在村头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是鸟儿的天堂,是蚂蚁的安乐窝,是孩子的乐园,是人们的遮阳伞……可是它的无私,换来的是什么呢?看,这家缺了桌脚,就向它要;那家少了根柱子,就向它取。再加上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大树的头发逐渐脱落……”有的说:“我要把画面2放在前面,昨天,这是一棵光秃秃、快要枯死的大树。今天,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于是紧锣密鼓地采取措施。看,那棵大树获得了新生,那一滴水就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有的说:“一棵拼命地扎根,长得枝繁叶茂,而另一棵由于养成了依赖心理,当人们无暇照顾它时,它渐渐失去活力”……学生从特定的画面想象全景式的故事,变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使无声为有声,画面外的内容跃然纸上,于是《树大哥的昨天、今天、明天》《大树的遭遇》《老友重逢》《同在阳光下》等佳作在学生笔下应运而生。

小学生好奇、天真、富于想象,喜欢异想天开,教师就应该“顺其童心,投其所好”,让学生的想象之花在自己缤纷的个性习作中开得更艳、更美!

让拓展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篇7

关键词:立足文本 ;拓展 ;适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如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尾呼应,气韵贯通;应该如一幅优美的图画,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还应该如一首动人乐曲,音律和谐,浑然一体。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课内课外并举已成为课堂中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标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语文学科,仅凭课本已不适应于学生发展要求,需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教学拓展的目的,能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于是就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依据学情找梯度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永恒的话题,坚持以生为本是我们教师永恒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必不可少地要背学情和教材,孰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教师的职责就是衔接、引导,寻找结合点,让学生借助于教学资源获得发展。优秀的教师备课时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预设性”,更是问题的“生成性”,这就需对学生年龄、心理需求、知识背景、生活背景、个性特征等要熟悉。因此,拓展延伸是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或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景、情景的限制。

朱自清的《春》是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不仅是首抒情诗,更是一幅风景画,同时也是篇写景的范文,如何让学生通过这篇散文进而掌握写景的技巧,拓展到写自己身边的校园或家乡的景色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认知梯度,有易到难地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写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来展现春天,在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等方式来学习写景散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写家乡的秋天或冬天时,你会抓住哪些景物或图片来展现其特征,学生个个踊跃发言,进而对写景作文也不再感到是难以下笔的,上交的作文中不乏有许多佳作。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寻求一个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梯度,有效地进行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使学生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语文魅力认同效应也应运而生。

二、尊重文本求实度

拓展延伸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更好地学习语文,以本为本,扣本拓展,为本服务,使教学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语文课堂的拓展延深也是必然的。为此,拓展延伸应为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为深入理解内容服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适当渗透,将课内外知识整合,直到解决实际问题。

《懒惰的智慧》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后,得出文本中的“懒”的含义是: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上寻找捷经;勤于动脑,懒于动手;不满现状,不断创新;智搏而非力搏;聪明的“懒”办法……,进而根据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生谈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日常用品可能是懒惰的智慧激发的发明?学生从生活中的箱包、银行卡、复印机、电梯、电话等回答中拓宽了教材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作者文中“智慧”的真正內涵。

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在拓展时,多依据文章的主旨,对挖掘内容的深度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但还有部分教师在拓展时就里离开了文本进行的拓展,课堂上看似热闹但实效性却很低。诸如《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内容熟悉后,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愚公到底愚不愚?让学生正反方相互辩论,辩论的结果是双方互不相让,但各有自己的理由,一堂课就在争辩中草草收场。其实文本重在让学生学习愚公的执着精神而不是愚不愚的问题,为此才导致了脱离文本而拓展出无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依据必须是文本,一切课堂活动必须围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思维能力进行,能帮助完成此目标的拓展就是行之有效的拓展艺术。

三、攻破难点挖深度

教学拓展要依据文本,同时更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这就需教师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心理在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

鲁迅的《风筝》一课,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当时封建制度、伦理道德的不理解,需教师设计问题上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于无声处突破难点,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导入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侯都玩过哪些玩具,感受又如何?家人对此的态度又如何等理解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内涵,但为什么作者在当时一直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得玩意,让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入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下文中“我”的过错是社会造成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暴露整个社会的病根,在于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

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难易程度,做到由浅入深,变抽象为具体地引导,于无声处攻破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领悟并非是一件易事,进行资源的补充拓展也是种非常好的方法。

四、走向生活寻适度

我们学习文本,不能固守教材,而应给把教学视点从课文中迁移出来,引向与课文有丰富联系的学生的生活,从而将课文内容融入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受,达到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语文学习和鲜活的生活接轨,才会充满生机。

《少年爱因斯坦》一文中,通过对爱因斯坦生平事迹了解后,教师追问学生从中你认为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学生会相机回答出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爱读书;爱提问;爱钻研……,继而再问:你怎样看待爱因斯坦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当你对某些教育方式不满意时,你是怎样想和怎样做的?学生就能针对自己实际有较合理的看法及做法,从而在教学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第一千个球》中讲到贝利的父亲是他的慈父与恩师,教师在拓展时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果你做了不好的事,你父母会如何对你?你有如何对父母的?回家后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这样,于无声处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优于教师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五、培养创新拓广度

教学拓展也是思维活动的扩张,教师应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全面观察比较,丰富学生表象和言语并结合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一篇“死”教材变为“活”材料,运用多种教学艺术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死的内容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学生学后有所想,学后有所思,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在指导学生写作中让学生体会幸福是什么时,可以先从曲别针的用途说起,让生自由发言,学生会说诸如针、钓鱼钩等,那么如果把它变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会有更多的用途,或要把它熔化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此教师总结出对于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考虑就会有不同的答案,继而让学生这时感受什么是幸福,这时学生思索后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战胜困难是幸福、家庭的完整是幸福、和平就是幸福等等,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感受,从而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文中,先让学生从人类的生存危机谈起,联想到海洋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想一想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进而思考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在思维的拓展中对学生保护环境意识给予较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拓展就是要依据文本,指向情感体验、思想启迪、审美享受,拓展文本,要能起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学生情感,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要耐人寻味,余音缭绕。

上一篇:苏北农村职业学校下一篇:猪病治疗中常见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