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

2024-06-08

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精选11篇)

篇1: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

标题:

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绽放

——《三个儿子》德育渗透案例

案例类型:学科课堂德育渗透案例

作者单位:易俗河镇赵家洲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李 映平

电话号码:***

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绽放 ——《三个儿子》德育渗透案例

教学背景: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优先发展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在朗读中渗透德育的方法非常有效。因为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教学分析:

《三个儿子》是一篇适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孝心教育的课文。它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三位妈妈在井边谈论自己的儿子,一位夸自己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一位夸自己的儿子嗓子好,另一位什么也没说。妈妈们提着沉重的水桶回家时,三个儿子跑来了。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另一个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故事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以人物对话为主,很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我们不必给他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读书,读出神,读出味。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到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要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最终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关键词品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重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3.熟读课文,理解老爷爷说的话,懂得我们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并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行动上来。(难点)

教学过程:

一、疑,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质疑,梳理归纳出课文的中心问题: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二、读,深化课堂 第一步:合作探究,揣内心

对于第一位妈妈的话,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读书,互相学习。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边读边评把第一位妈妈的自豪之情挖掘出来。对于第二位妈妈的话,我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对于第三位妈妈的话,我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第三位妈妈不像前面两位妈妈一样夸耀自己的孩子呢?

第二步:重点品读,感孝心

品读妈妈提水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这些关键词语仔细品读,边读边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会妈妈提水是多么辛苦,明白此刻妈妈最想得到的是儿子的帮助。品读描写第三个儿子动作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抓关键词的方法自读自悟,比较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感受第三个儿子的一片孝心,同时也为理解老爷爷的话做铺垫。

第三步:水到渠成,明道理

通过前面充分地读,孩子们已然明白:只有第三个儿子为妈妈提了水桶,在老爷爷眼中,他才是孝顺的儿子。在指导学生读好老爷爷的话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中心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演,激活课堂 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

四、悟,延伸课堂 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难道前两个儿子就不优秀吗?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生领悟到: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此刻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最后,布置学生回家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做的想的写下来。

教学反思:

“李老师:今天晚饭后宸瑞主动提出要帮我洗碗。我很感动,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谢谢李老师的耐心教育!”这是当天晚上我收到的家长给我的微信留言之一。没想到一节语文课居然有这么大的教育作用。我静下心来反思:这堂课上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渗透了德育,以读为本,悟情明理。学生既提高了朗读水平,又获得了美的熏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范读,在情感共鸣中渗透德育。

教师生动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抑扬顿挫的朗读,更容易让学生对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中我声情并茂地范读了第一个妈妈夸儿子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孩子们听后,纷纷表示:“我妈妈夸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 “第一个妈妈说话的语气好自豪,因为妈妈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我想此刻无需多言,孩子那小小的心灵应该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

二、小组自读,在合作交流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活动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第二位妈妈和第三位妈妈的话时,我引导孩子先自读自悟,体会三位妈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和内心。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为什么第三位妈妈不像前面两位妈妈一样夸耀自己的孩子呢?记得第四小组的代表胡思源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这组认为第三位妈妈不夸耀孩子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第三位妈妈谦虚平和一些。原来妈妈的爱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孩子在自读自悟、交流讨论中竟然明白了这么深刻的道理。

三、重点品读,在咬文嚼字中渗透德育。

朗读时应抓住一些主要句子的重点字词进行反复品读,这样学生对于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才能得以理解,受到教育。“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是描写妈妈提水动作的句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关键词语仔细品读。

在反复品读之后,孩子们明白了妈妈提水非常辛苦。此时我继续追问。师:这桶水真重呀!累了吧,快来歇会儿!这位妈妈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一张板凳来坐一坐。

师:如果此时你看见你的儿子走过来,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孩子来帮助提水。

没有前面咬文嚼字的品读,哪能这么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体会到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

四、角色朗读,在身临其境中渗透德育。

对话较多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学生通过理解加工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重现文中的故事情节,赋予人物新的生命力。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巧妙融合到听说读写的每个细节中,就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

篇2: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

平顶山市叶县廉村镇中张新丽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是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使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的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助学生振动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一、表象积累,丰富想象力

想象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正确理解词、图样、标志的含义,一是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力的形成打好基础。除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和参加社会实践外,作为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从一些具备精品性质的语言材料中吸取营养,唤起学生的感知再认,从而积累记忆的表象。具体做法如下:

1、成语的积累。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短语,有极高的知识涵盖力。因此掌握成语是积累记忆表象的一条捷径,对成语的掌握可分三步训练。

(1)成语含义训练。老师通过设计让学生准确的说出、写出一些成语的含义。一些成语如:“指鹿为马” “朝三暮四”、“墨守成规”等都是有其出处的,须了解其出处来源,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

(2)成语积累训练。可进行成语归类比赛,如:“龙”字开头的成语归类: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龙腾虎跃……;也可以成语接龙比赛,如:龙腾虎跃—跃然纸上—上天无路……通过比赛来让学生在联系中找到共性和个性。

(3)成语新说训练。有意让学生“曲解”成语意义,跳出其原有约定俗成之框。如把“一唱三叹”理解为唱一声叹三声;又如谐音趣解,把“步步为营”理解为每前进一步都要赢(步步为赢),“技压群雄”理解为学习成绩超过了其他高手(绩压群雄);又如创新意义把“一步登天”理解为这是航天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杞人忧天”理解为杞人有环境保护意识;再如反义理解把“骑虎难下”理解为骑虎未必难下,只要你有本事。此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诗词的积累。古诗词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不仅在知识上有高度的浓缩性,1

而且其意象、意境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驰骋难羁的想象力。加强诗词的积累也是在为培养想象力夯实基础。

(1)诗词的补空训练。给上句补下句如“明月出天山,___。”给下句补上句如“ __ _ , 早有蜻蜓立上头。”;填对应词如“ ___ 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诗词归类训练。可把诗词按不同标准归类,这里主要是说把名句归类。如写梅花的可找“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等,还可分写月的、写月下怀乡的、写月下思人的、写春花的、写冬雪的等等。让学生在查阅归类中找到乐趣,积累材料。

(3)再造诗境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再造诗中的意象意境。可进行诗歌配乐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诗境绘画比赛,古诗配新曲演唱比赛等兴趣活动,尤其是后两种形式让诗与画、诗与学生熟悉的流行曲相结合,效果很明显。

二、强化训练,提高想象力

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是由此物到彼物的心理过程。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命题中也常设计这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训练可注意两种形式──仿句和造句。

1、仿句训练。仿照给出句子,按一定内容(如相关、相近、相反)、形式(如字数、句式、修辞)或语气等要求进行仿写造句。如近年中考中设计的题型。

(1)依照《春》最后三个比喻句子,写一个写春的句子。

(2)仿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个句子。

(3)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 鹰,_________。在横线上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4)完成对偶句创作:品千古美文。

还可以进行歌曲、短篇佳作(如《陋室铭》、《如梦令》)的仿写。

2、造句训练。这类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异中求同,可设计以下训练。

(1)题外话──课文标题大串题。如一次我叫学生用一册几篇课题来串成一段话,几个学生分别写道:

在一个幽静的“春”之夜,我穿着“皇帝的新装”,提着一盏灵巧的“小橘灯”,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上,忽然我发现墙头有一个朱自清的“背影”,我相信“这不是一颗流星”,而是永远印在我心中的一颗璨灿的文学之星。

那是一个“春”天的晚上/天空划过一丝光亮/“这不是一颗流星”/是织女和牛郎/他们穿着“皇帝的新装”/提着“小橘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上倘徉/他们的“背影”在风中摇晃/他们的心情多么舒畅

(2)流行榜──歌曲自由大串联。流行歌曲是学生最熟悉的艺术作品,绝大部分学生都熟悉不少歌词,让学生来串,他们会有极大兴趣。我在班上训练时,不少学生可用上百句歌词来串成一篇中心突出,文采斐然的美文。

(3)大杂烩──随意词语大串联。这类训练可先写两三个词或短语,然后逐渐增加,使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

三,指导朗读,激发想象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以简单、单一的文字呈现,学生在感知课文时,透过文字激发无穷的想象力,脑海中定会波涛汹涌,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教《黄河颂》第一段时,首先我让学生齐颂、轮颂,部分学生读,部分点评。很自然得出“滚滚、奔、澎湃、万丈”重读。并让学生读到这里时,想象黄河一泻万里、势不可挡的气势。“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一句,问:“运用什么修辞?黄河在这里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斧子”,有的说像“巨人”等等,我顺势让学生再读,标出此句重读的音,学生很快的标示出来“奔、劈”,要领掌握了,读出雷霆万钧的气势也就不那么难了。

四、习作训练,展开想象力

想象力要充分地表现出来必须得有一股“痴”劲,要多做“梦”,达到忘我境界,才能梦想成真,想象训练可分三步。

1、续写作文。续写是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的重新创作,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往往在续写中得以充分表现。一次我让学生续写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写:二黄毛与日本鬼子进行殊死的搏斗,英勇牺牲,村里为他立碑纪念,收到几代人的敬仰。有的写:二黄毛抗日战争中,冲锋在前,为部队立下大功,部队为他开了庆功会,他身挂红花,荣耀至极,后来转业回家,娶妻生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学生的想象力居然出现“百花争鸣”的动人场景。

2、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既可考查学生对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更可考查学生对画外内容的想象力。一些风景画、连环画主要是画面内容的描绘,而一些漫画则主要是看学生从中受到何启发。看图作文很能看出学生个性思维,同样的题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科幻作文。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敢于让学生去对陌生的未知世界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去幻想。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某一点触发其想象的闸门,从而展开想象去写。如《二零三零年元旦,月球上我等你》、《三十年后的相聚》、《假如我是火星使者》、《人脑与电脑的对接方法》等等。有步骤地进行想象训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既要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其思维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还应注意,每次训练后都要让学生总结得与失,让学生在讨论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训练具有“作文脑操”性质,既有套路,又要常练常新,我在教学工作中将继续努力去探究它的规律。

篇3: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

学生以七八个人为一组, 提出自己最想解决的本地的一个“公共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批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有了前后鲜明的对照。下面就初中口语交际之“做一回小记者”常规教学与在公民教育中渗透教学这两种方式作对比。

一、预习

(一) 常规预习

1. 采访的基本知识。

由于采访目的、对象、环境的不同, 采访过程存在着种种可变性, 因此需要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掌握一定的采访方法和技巧。

2. 采访要注意的事项。

(1) 采访前的准备:材料准备、列采访提纲。 (2) 采访起始语的几种方式:开门见山式 (适合于采访上级领导、专家、英雄模范等) 、启发诱导式 (适合于采访一般群众) 、委婉迂回式 (适合于采访长辈、贵宾、明星等) 。

(二) 渗透预习

1. 了解采访目的 (研究电动车存在的安全隐患, 倡导安全出行) 、采访对象 (当地居民、销售商、修理商) 、采访调查表设计。

2. 观看一些电视台的采访实录, 在家人面前做尝试。

二、教学

(一) 常规教学

1. 导入:你最敬佩的记者是谁?敬佩他身上的哪一点?

2. 记者采访有什么要求呢?书上是怎么说的? (A.了解对象;B.营造氛围;C.提问具体;D.文明得体)

3. 文章不仅简述了采访的一般要求, 还重点记了一则采访———法拉奇采访邓小平。这则采访成功吗?成功在何处呢? (营造融洽的氛围)

4. 记者采访, 营造氛围非常重要, 此时被采访者才能敞开心扉。下面我们练习营造氛围, 同桌合作模拟采访。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提示】A.角色分配:同学甲扮演记者, 同学乙扮演贝聿铭。B.营造氛围:一问一答, 共同商量, 做好记录。

第二阶段:展示阶段

【提示】表演者:尽量进入角色。观看者:记者是如何激发贝聿铭谈话的兴趣的?是否成功?

5. 节选学生采访中不成功的部分, 或假设一些不成功的问题来研究采访的另两个要求:提问具体、文明得体。

6. 作业:设计2~3个关于“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工作和个人情况”的采访问题。

(二) 渗透教学

第一阶段:实习阶段

1. 由教师带领, 2人一组带着自己设计好的调查表走向学校周边的居民。2.由学生自由发挥采访居民。3. 回校谈各自的经验与教训。

【归纳】A.采访对象方面:一些年龄大的居民要讲方言才听得懂;孤独的老人要聊大半天才会与你讲到正题;赶路的人或工作忙的人是不会理睬你的;年龄层要分清, 不然徒劳无功等。B.营造氛围方面:勇于开口, 音量适当;面带微笑, 不能有冷面或傲面, 态度要诚恳;不要轻易涉及隐私问题等。C.提问具体、文明得体方面:选择题多于简答题;调查表要有针对性的删改;适时乘胜追击或改变问题等。

第二阶段:单飞阶段

1.每个人领到自己的采访任务, 在不同的地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对自己的采访结果进行整理。3.回校谈各自新的经验与教训并完成公民教育的下一步任务。

三、效果比拼

(一) 常规预习

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预习内容, 基础知识一看就懂。但是对之印象很浅, 很快就遗忘, 部分学习被动的学生没有兴趣看预习内容。

(二) 渗透预习

学生自己完成采访调查表有困难, 需要教师指导、同学互助;个别学生不敢在熟悉的家人面前尝试, 对即将到来的采访活动既害怕又期待。

(三) 常规教学

学生明确采访的基本要求, 并且能够纸上谈兵。但是大部分学生要么很难找到采访的感觉, 要么浑浑噩噩课上热闹, 课后忘记, 作业茫然。

(四) 渗透教学

学生十分明确采访的基本要求, 而且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能力。采访结束后, 学生们个个都觉得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开始敢于面对各种各样的陌生人, 并与他们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篇4: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英语课堂;学生发展;新课改

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虽然我国已经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一些应试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依然存在。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英语成绩的高低,记住多少单词,掌握多少语法,英语作文正不正确等,却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思想,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实现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教育。

一、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促进学生品质的提升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课文的选择上,很多内容都是涉及日常生活的事例。有的谈文明礼貌、有的谈科技发展、有的谈文化历史,有的谈节日婚庆等等,所以初中英语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教师能够善于研究教材,把蕴含的德育因素剖析和挖掘出来就能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了,并且这比直接的说教,效果要来的快。如在学习或者阅读“ A Gift of Magi”(麦琪的礼物)的文章时,初中英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向主人公学习,为他人着想,肯牺牲,肯奉献,就会收获更多,Sacrifice for the one you love like your family, friends.做好德育教学。如在学习《Myfamily》时,在介绍家庭成员的时候,除了让学生告知家中成员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他们父母的工作和辛苦,以便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苦工作是为了子女,激发他们感恩的心。英语教师:What does your father do?生:driver。师:The driver is very dangerous work,but also very hard.The driver must stay late to get up early every day.Sometimes, the driver did not even have time to eat.通过老师对驾驶员工作的介绍,会触动孩子的心,让他们了解到爸爸的工作内容和辛苦,激发他们对爸爸的爱。同样,教师:What does your mother do?学生:teacher。教师:I'm a teacher, I understand the hard work and the teacher's content.Teachers need to care about the students, and sometimes will neglect the care of their children,Daily needs correcting a lot of student work, working together really dawn to dusk。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到了母亲的付出,感悟到了父母对他们的爱,让学生们从现在开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这就实现了德育教育。

二、身正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人民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并且最为有效的德育手段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老师作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只要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能给与学生正面的引导和熏陶,学生就能得到良好的德育发。作为教师,首先要品行端正,做事大方,为人谦卑,拥有高尚的品德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典范榜样,并且能发挥好榜样的作用。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关心、呵护、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对待任何学生和事情都能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内化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如在学习《 I hope our friendship will last forever 》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授自己的经历和关于朋友的认识,以此来教育学生:以诚相待,互相帮助。英语教师:People need friends, eapecially true friends.A true friend is when you are in need, a friend will lend a helping hand.When friends have a difficult time, we have to help them.Friendship make our lives better and more harmonious.From now on, cherish your friends.

三、结合学情,创设生活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对话都是日常对话,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就可以充分的利用日常生活,构建教学情境,进而在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英语教材中选择的文章,很多都是生活中的案例和社会中的热点,这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场景,那么就会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了。无论是在学习打电话、问路、做客还是什么场景,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的交往中把这些具有礼貌意义的单词用起来。“I'm sorry”,“Excuse me”“Thank you”“Long time no see”等等,虽然都是简单的词汇,但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它们,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现阶段,我们应该剖析过度的教育教学功利性,让教育的发展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健康的发展。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所以英语课堂也应该成为情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英语教师要有效的把握和整合教材内容,创建既定的教学情境,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品德上和学习习惯上给学生莫大的指导,让他们树立高尚的品德、能做到礼貌待人,以诚相待和乐于助人。

篇5: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要害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续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一位学校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小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篇6: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0

在一个国家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想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都是用英文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都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的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中央电视台有关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竟有60万快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我们离文明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之间相互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氛围。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讲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最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氛围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尊重。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中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的!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篇7: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

2017-06-21 来源:体卫艺司

学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一中学 项目:剪纸

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一中学的校园感恩广场上,每到课外艺术活动时间真是热闹非凡:同学们手中,一把把普通的小剪刀,在红纸上娴熟地飞舞跳跃着,不一会儿功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便跃然于眼前:姜太公垂钓图、蹴鞠逗趣图、交通安全图……

“临淄是齐国故都、文化名城,历史积淀深厚,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是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实践课题。”齐陵街道第一中学正是从这样的文化自觉的高度着眼,在学校里普及推广传统的剪纸艺术。经过多年来的潜心实践, 剪纸艺术的传承在校内已形成一定规模,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助力。在剪纸艺术熏陶下,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得以加强,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多年来立足于挖掘齐文化资源,将剪纸与齐文化、与学科结合,以发展眼光把传统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统一,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中,逐步形成以美化育、以美育人的“尚美”教育特色。剪纸艺术特色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成为学校的办学品牌。

“灵泉之乳在民间,巧手剪出七彩天。莫道方寸无妙境,能通此悟画中仙。”这首诗本是赞颂技艺高超的民间剪纸艺人的,现如今成了齐陵一中老师和同学们值得骄傲的写照。

“剪”出来的齐文化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而现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们必须把它保护起来。”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传承和发扬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呼唤乡土艺术传人的最好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孙树英老师是学校剪纸兴趣小组的发起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孙老师看到了临淄教育局编写的《齐国故事读本》。“临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故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齐陵一中地处‘东方金字塔’——田齐王陵附近,临淄八景之一牛山与学校遥遥相对,太公湖、管仲纪念馆、中国古车博物馆等大量文物古迹坐落周边,齐国历史文化丰富的素材,成了剪纸艺术丰富的宝库。何不将齐文化与剪纸教学艺术有机融合呢?”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全校上下的积极响应。既能弘扬传承齐文化,又能陶冶师生们的艺术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2004年9月,“齐文化与剪纸艺术研究”课题正式在齐陵一中立项,师生们开始了文化与艺术结合的专题研究。剪纸艺术领导小组、剪纸工作室也由此诞生。同时,学校还编写了校本课程《跟我学剪纸》,初一至初三年级开设了剪纸艺术校本选修课。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剪纸艺术的浸润之下,一幅幅亮丽的剪纸风景溢满校园,学生对原本陌生的典故(如“太公垂钓”“晏子使楚”“围魏救赵”“田忌赛马”等)已是烂熟于心,讲起来头头是道,剪纸艺术起到了传承文化的大作用。

“在创作剪纸作品的时候,我必须去寻找好的素材,它促使我更加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初三学生刘文杰说。博大精深的齐文化为师生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剪纸研究的过程中,师生们对家乡文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剪纸艺术与齐文化的巧妙结合,实现了齐文化的脉脉相承。

学科中的“剪”文化

齐陵一中的剪纸教学已经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与相关课程整合,与传承齐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

学校以教研组为核心,建设剪纸特色研究团队,注重与学科进行融合,在引导学生感受剪纸艺术魅力的过程中,渗透民族教育,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领略我国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语文学科结合书香校园建设,融入齐国成语故事、与剪纸有关的古诗词赏析。数学学科则在剪纸的图案变化中融入有关数学知识,如四折剪纸、六折剪纸等,涉及到数学中倍数的概念、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知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究折纸方法的变化规律,创造出动态的组合的折纸方法。其他学科也积极地将剪纸文化与本学科教学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科中渗透剪纸教育,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剪纸,从而丰富了剪纸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学校剪纸的特色。剪纸艺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交给学生以智慧的钥匙,引导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剪”得花香引彩蝶

齐陵一中的剪纸艺术很好地传承了历史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的表彰,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重点子课的实验基地。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屡次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并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现在,剪纸艺术特色已经成为齐陵一中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学校聘请知名的民间艺术家郝宣林老师等专家到学校向师生传授技艺,师生代表也定期应邀或主动参与周边社区、交警中队等企事业单位共享剪纸文化艺术成果。在剪纸艺术特色的带动下,齐陵一中先后成立了艺术社团、书法绘画、体育社团、陶艺等各种各样的学生兴趣小组,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推进艺术文化传承活动。精彩纷呈的剪纸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以及省市区电视台对学校的剪纸特色教育也相继做了专题报道,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每年国际齐文化艺术节组委会都为学校设立专门的展厅展示师生优秀作品。

如今,师生们正昂首阔步向剪纸艺术的高境界迈进,学校将不遗余力,让剪纸艺术之花在学生心中代代盛开!(撰稿

篇8:让“开放”之花在语文课堂盛开

一、树立开放的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课堂是主阵地, 传授的大都是间接经验, 学生只是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真实、丰富、完整的学科知识变得肤浅且没有活力, 学生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机械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和一些写作的技巧, 却难以让学生掌握作者的观察、构思、表达等方法, 也就是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却难以让学生练成语文能力, 因为能力形成的关键就是实际体验和亲身感悟。虽说语文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来说已经颇具开放性, 但仅仅向语文课堂要质量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的广阔天地是学习语文和应用语文的最佳资源。另外, 教材内容多年没有变化, 但学生生活的社会时刻都在变化着, 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可以回溯历史也可以展望未来, 可以天文也可以地理, 可以课内也可以课外, 还可以多学科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教育的功能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智力、身心、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的劳动。因而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开放的意识, 才能够构造多角度的、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程结构。

二、选择开放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举例使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工具, 同时形成语文能力。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 一则广告, 一个标语, 一个板报内容等都包含着语文内容, 教师都可以精心选择来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课本, 可以拓展到课外和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 真正实现“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如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时, 在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后,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自己眼中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过程如下:

师:让我们一起自豪地介绍一下万里长城吧!

生: (感情背诵) :“像巨龙……”

师:请大家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生:它们非常雄伟, 非常壮丽。

生: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生:它们都很长。

生:长城上有很多的烽火台, 京杭大运河上有很多南来北往的船只。

……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我也来介绍一下 (出示一些长城和运河的相关资料, 指名介绍) 。

课件出示: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与万里长城齐名。

师:请大家看完材料后写一段话, 说说你心中的长城和运河。

在此片段教学中, 学生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诵读课文, 读出了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然后教师补充了相关资料,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长城和运河的相关知识, 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三、选用开放的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 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语文课堂中要做到名副其实地开放, 需要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需要语文教师将不同的内容、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需要语文教师做个杂家, 注重跨学科的渗透等,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开放式的语文课堂需要学生手脑并用, 敢说、敢问, 涂、画、唱等都是深化教学内容的可选形式。如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你们知道现在的小岛是什么模样吗?能不能画画你心中的小岛?然后让学生在画有小岛背景的纸上创作。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美?有的学生画了树, 还在树上画了小鸟的家;有的学生画了草和色彩斑斓的花, 花上还有美丽的蝴蝶在忙碌;还有的画了房子, 等等。老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创作, 并由衷地告诉学生你们心中的小岛真好。教师领着孩子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美丽的画儿, 还让学生参与评价、欣赏, 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意识, 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篇9:让智慧之花在诗情画意中盛开

关键词:智慧之花诗情画意怒放

空谷幽兰之所以亭亭玉立、香远益清,是因为它在诗情画意般的青山绿水中生长;哲学这朵智慧之花之所以四季娇艳、永不凋谢,是因为它从诗情画意般的现实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首饱含哲理的智慧史诗。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教师巧借文学形式,采撷智慧史诗中的一片绿叶,捧起智慧花园中的几朵花瓣,使哲学常识课在诗中说理,在画中言情,那么智慧之花定能在诗情画意中盛开,哲学常识课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诗歌吟诵哲理更形象

中国诗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充满哲学智慧的名篇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而学生又耳熟能详的哲理性诗歌,来阐释哲学原理,能使哲学常识课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如:在讲“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内容时,我先请学生诵读宋朝文学家卢梅坡的七绝诗《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他们知道这首诗的诗眼是后两句。意思是说,梅和雪这两种不同事物各具特色,梅不如雪之洁白,雪不如梅之馨香。通过分析这首诗,学生顿悟: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这是事物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和根据。哲理性诗歌的特定含义一旦揭示,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如在学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一原理时,学生能马上联系哲理性诗歌加以阐释。

生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生丙:“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生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然哲学原理对高二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蕴涵着哲学原理的经典诗歌学生却是熟悉的。用学生熟悉的哲理性诗歌去诠释学生陌生的哲学原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这既符合认知与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浓厚兴趣。一旦学生对哲学常识课产生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担心师生难以互动吗?还需要担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吗?

二、用成语描述哲理更生动

我国古代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以成语形式流传至今。把寓言故事引人哲学常识教学中,言简意赅、回味无穷。例如: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科学方法论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课堂教学就平淡无奇,学生听起课来就味同嚼蜡。教师若能借用哲理性成语——“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等导人新课,那课就上得形象生动多了,也更有趣味了。教师借用学生熟悉的哲理性成语进行点拨,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例如:下面这段师生互动式问答中,学生借用哲理性成语,将相关的哲学原理描述得准确生动、形神兼备。

师:“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生搬硬套。”生:“郑人买履,东施效颦。”

师:“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它就要受惩罚。”生:“拔苗助长,抱薪救火。”

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生:“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师:“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生:“釜底抽薪,擒贼擒王。”

师:“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生:“集腋成裘,跛鳖千里。”

哲理性成语短小精悍、说理形象,用来阐释哲学原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堪称一语胜千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教学方法,怎一个“妙”字了得?

三、用诗画描绘哲理更逼真

笔者在教学“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原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请全班同学朗诵杜甫的七律《瑞鹧鸪》。”

生:“昔时曾从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

师:“同学们最喜欢诗中哪一句?”生(异口同声):“踏花归去马蹄香。”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踏花归去马蹄香》。”

画一挂出,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请听此时师生对话:

师:“彩蝶为何绕马蹄?”生:“因为马蹄溢香气。”

师:“马蹄香从何处来?”生:“刚从春野踏花归。”

就在师生对话中,一幅“少年骑骏马,山野赏春花,扬鞭策马归,彩蝶绕蹄飞”的江南踏青图在学生面前徐徐展开,教师借用哲理性诗画非常巧妙地在学生品,涛赏画中不露痕迹地导入新课。学生由此领悟到: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巧妙运用哲理性诗画,教师无需运用过多语言,学生就能正确理解哲学原理: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获得的知识,会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四、用名言阐释哲理更简洁

先哲警句,大师绝作,领袖名言,无不闪耀着哲学智慧的光辉,将它们用于哲学常识教学能令学生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尤其是在埘学生进行人格锤炼、提高品德修养方面,哲理性名言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功效。

笔者在“量变引起质变”内容的教学中,大量引用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师生双方在课堂上共同谱写双边活动的和谐篇章。首先。我借名言“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忠告学生:在庸人和天才之间需要架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金桥。只有脚踏实地,奋斗不止,才能到达天才的彼岸。学生由名言体会到: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接着,我因势利导:“有哪些哲理性名言蕴涵这一哲学原理?”学生群情激昂,抢着回答:

生甲:“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生乙:“人心齐,泰山移。”

生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继而我趁热打铁:“量变如此重要,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学生心领神会,马上回应:

生甲:“只要有毅力,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生乙:“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生丙:“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生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生双方教与学如此默契,这不正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吗?这不正足春意盎然的“绿色课堂”吗?高中学生特别喜欢名人名言,只要教师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哲理性名言就如探囊取物。没有难度。

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用文学知识浇灌智慧之花,让哲学原理走进现实生活。师生双方共同营造诗情画意,就能给哲学常识课锦上添花,让其魅力无穷,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

篇10: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

徐州市求是小学校长周少华

新世纪,新时代,新社会,新理念。在新年到来之际,我们求是小学作为最后的一站迎来了全区“教育科研年专项课题研讨现场会”活动,这是让我校师生感到十分荣幸、十分光彩的盛事。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到来,也必将给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课题研究过程带领深远的影响,在此,我谨代表全校两千余名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国家全力实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顺应潮流,持续改革,再上台阶;在全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打造教育强省的历史机遇面前,每一所学校都必须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再铸辉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粒火种,作为基础教育为生命奠基的一块基石,我们求是小学要如何把握发展机会,如何利用教科研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一直深信: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提升教师科研素质,是一所学校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如果每一位校长都能像苏

霍姆林斯基一样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那么所有的学校会都活力四射,薪火相传,永葆青春,成为永恒的经典。如果我们每一个教研组、每一个课题组都能像我们的优秀团队那样,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咬定目标不放松,站稳脚跟不动摇,多年如一日,充分利用网络、会议等方式交流心得、共享资源,钻研课题,持续努力,那么所有的科研课题都将收获累累硕果,有力的指导教学实践。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身在教室,心怀天下,坚持发掘身边的典型事例素材,坚持读书看报上网搜集专业资料,坚持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断的进行教科研,那么,所有的教室,都会成为学生无比热爱和依恋的乐园。对此,我坚信不疑!

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投入春天的怀抱,迈进创造的激流,用我们的青春活力,催开科研之花;用我们的不懈努力,打造名校品牌。

篇11:让德育之花在朗读中盛开

张艳荣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科学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我们在科学课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原则是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渗透,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要注重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科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科学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科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以下就在科学中如何浸润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个性。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堂就是素质教育课堂。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如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等,是可以通过科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训练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观察、规范操作以及自觉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在未来将面临着的、十分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仅具有过硬的技术和高超的本领,还能具有良好的心理。如指导做实验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必须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分析,汇报总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向学生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或组织一些竞赛,培养他们适应能力的竞争意识等,并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奋斗目标,使他们都能拥有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拥有个性化的生活追求。在科学中,有很多现象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共同思考,汇报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

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实证意识。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图

片中大树的信息。许多学生都把自己在平时曾经观察过的现象与所观察到的图中大树的信息相混淆,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把教科书中的图片放大,一起讨论交流学生们所观察到的信息。这样,把学生平时观察到的和当前观察到的信息区分开来,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科学观察要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又如在教学三下《指南针》这节课中,讨论如何使用指南针时,别的小组都认为指南针中有绿点一头指向北方是北极,其中一个组却提出了有绿点的一头指向南方是南极。当时我让这个组把指南针拿到实物投影仪上来给大家演示,结果确实是这样。我表扬了这个组敢于质疑的精神,并用磁铁进行了实验,经过验证和讨论,学生们都认为可能是工厂的工人把绿点搞错方向了。当全班的掌声响起来时,这组的学生高兴得快蹦起来了。本来一句话就可以带过的意外,我们足足用了五六分钟,但在这个过程中,全班的学生他们都感受到:该是怎样就是怎样,用事实说话!

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成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科学的精确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要正确地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收到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教育效果。为此,我在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同时,根据学校情况,侧重抓了采集制作标本、制作学具、实地考察等活动,从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1.采集、制作本地的动植物标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2.利旧利废制作学具,增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3.进行实地考察,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科学课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是落实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德育价值,为课堂教学伺机渗透德育做好准备。例如,《研究土壤》一课中寥寥数语只提到一个问题和一个研究参考方案。但是,“土壤”有其深刻的内涵,有的称之为“万物之母”,有的称之为“黑金”等等。虽然这些表述对科学来说是缺乏理性的,但是在这些称呼的背后表达的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壤的事实,表达出人类对它的崇敬之情。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从诗歌《土地啊,母亲》入手酝酿学生的情感,既为学生后续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本课学生的研究对象——土壤。于是,我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出示了一组土壤被污染、侵蚀的图片。

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顺应课题又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能不动神色地渗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品德也得以升华,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五、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

有人把童心比喻成一支牧歌,深情、清纯、温馨;也有人说童心世界犹如一泓清泉,纯静、透明、晶莹。这两种比喻都充分说明了童心美与纯朴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极其巨大。“身教胜于言教”,这些朴实无华的箴言更直接地指出了榜样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古人也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艺术、个性心理无时无刻都在感染学生。学生思想的转变、品德的培养不是靠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当学生从你的眼光中读出热情和关爱时,他将学会爱和奉献;当学生从你的话语中读出激励和鼓舞时,他将会树立信心;当学生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宽容和尊重时,他将学会善待他人。教育教学实践说明,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 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浸润面是极其宽广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言传身教,处处起表率.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自然而然地寓德育于科学教学之中,“有意、有机、有情、有序”顺乎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恰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终会见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

学 校:奇台县老奇台中心校

联 系 人:张 艳 荣 联系电话:***

校本研修参评论文

让德育之花在科学课中绽放

工作单位:昌吉州奇台县老奇台中心校

姓 名:张 艳 荣

上一篇:心理健康课程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基层交巡警队伍建设和执法管理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