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花在课堂绽放

2024-05-30

作文之花在课堂绽放(精选十篇)

作文之花在课堂绽放 篇1

一、良好的学习情境——数学之花生长的土壤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良好的学习情境是让数学之花生长的土壤。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像磁铁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 把有限的课堂时空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在教学《谁先走》一课时, 我一开始就创设一个“下棋比赛谁先走”的游戏情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带入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讨论之中;然后通过“掷骰子”和“掷硬币”两个游戏活动让学生验证、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再通过玩转盘游戏, 给转盘游戏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最后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等, 给全体学生再次参加游戏活动的机会, 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关注身边的不确定现象, 应用所学去解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各种游戏活动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探究知识, 解决问题, 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悟, 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 原来数学学习也可以这样的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再如, 北师版第四册《整理与复习 (一) 》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生活中的大数”几个单元之后的一节综合复习课。在教学此课时, 我针对春天来了, 学生都特别喜欢外出游玩的心理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淮南草莓节一日游”的教学情境,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在让学生说行车路线和各个景点相互位置关系时复习了方向与路线这一知识点;接着在不同时间景区游玩人数的比较中, 有效地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然后在购买旅游食品这一环节巧妙的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以及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 在精心创设的一日游情境中进行综合的复习和运用。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数学之花生长的肥沃土壤。

二、积极的探究活动——数学之花孕育中绽放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人人都能参与, 人人都有收获。在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探究中体验, 体验中发现, 发现中提高。数学之花就在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尽情绽放。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我先请学生测量并标出各种不同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然后报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 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 老师对答如流, 准确无误。学生带着惊奇和疑问, 走进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 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 有的用折纸的方法, 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 重新拼在一起, 还有的用长方形对折成两个三角形推导等不同的方法探究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你能推导出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 (边数-2) 的规律。课上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处处闪现着智慧之花, 数学之花在攀登数学高峰的征程中尽情绽放。

三、适时的激励赏识——数学之花盛开的催化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 激励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始终坚持用激励和赏识去评价学生, 我努力地寻找契机, 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真诚地赞许他们, 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你的思维很独特, 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 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试一试, 相信自己, 老师知道你能行!”“你是个求上进的孩子, 你能够学得更好!”一句真诚的鼓励, 一个关注的眼神, 一次温柔地抚摸, 让课堂变得温情四溢, 充满生机和活力。我精心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营造一个享受成功的氛围, 使不同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自豪。不断的激励, 不断的赏识, 不断地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和自信, 培养了孩子们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浓厚兴趣, 而孩子们的不断投入, 使得一朵朵数学之花在不断的赏识和激励中含苞欲放。

四、生活中实际应用——数学之花绚丽多彩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理性的数学蕴藏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学生若能把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生活中小试牛刀, 就能深深的体会到数学的美妙和魅力。在学习《购物策略》后, 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对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在学习了《统计的初步认识》后, 开展“我是节水小能手”活动, 让学生搜集自己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 通过收集, 描述, 分析数据, 判断自己家用水是否合理, 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节约用水, 增强了环保意识。学生的心灵浸润在数学的生活气息里, 来回行走于“生活——数学——生活”, 多姿多彩的美妙空间里, 使得数学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变得趣味无穷。

让“有效合作”之花在小班课堂绽放 篇2

【案例背景】

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三大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为师生所共同瞩目,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最乐于实施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在小班化的课堂中更是随处可见小组合作,综观这些合作,不免出现了些许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学习、无效的小组讨论学习、热闹型的小组讨论学习、瞬间型的小组讨论学习。为此,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案例描述】

【片段一】《统计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摸球,分工:一人数,一人做记录,一人拿口袋,一人摸40次。各小组汇报摸球情况,记录如下:

观察表格,比较:每一组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摸到的红球多,有的摸到的黄球多。

师: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与黄球次数相差的怎么样?

生:次数差不多。

比较:合计五组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红球与黄球个数相等,任意摸40次后,摸到红球与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看?(指名说)

小组说一说。

【反思一】

此教学片段中的小组合作都有效吗?是必须的吗?第一次的小组合作明确了合作的内容,有明确的分工,但摸球40次,每个组员都在重复自己的劳动,如果采取轮换制,每个成员轮流摸10次,轮流尝试每项任务,这样能给每个学生营造平等的尝试各项活动的体验。第二次小组合作说说结论,给人一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感觉,合作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是为了把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的话,那这个小组合作就失去了在合作中探究体验的目的了。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到合作结束都不会说这个结论,因为这个结论对于中等生及学困生来说只要理解就好,没必要人人会说,所以这次的说只是少数优等生的表演,倒不如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结论的意思。

【片段二】《认识人民币》

取出二号钱袋,小组内认识二号钱袋里面的钱。

师:你认识了那些人民币?

生:我认识了5角

生:5分

生:2角,2分

师小结:在二号钱袋里你们认识了5角,5分,2角,2分。

你能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吗?

【反思二】

在教学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形式上是三五个同学坐在一起说说、议议、写写、画画,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仍然只是个别优等生唱“主角”,当“演员”;而其他同学唱“配角”,当“观众”,是一言堂的缩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认识二号钱袋里的钱时,因为没有明确的合作目标,有个别学生在玩弄自己的钱,完全脱离了小组。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也应承担一定的角色,起到引领者的作用,给学生提出合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合作后一定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帮助学生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有所深入,思维有所提高。

【片段三】《认识米和厘米》

师:刚才认识了米和厘米,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计。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计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反思三】

巧妙使用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估计身高对学生来说不难解决。但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这位老师设计的意图。教师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学生创设了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这样伴有积极思维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案例反思】

一、在小班化的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养成一种合作学习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构建学习小组,明确组员分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开展小组合作时,组员分工要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使中等水平的学生和学困生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提高。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应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小组合作的初期可能并不是很有效,但我们可以把合作学习当成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加以培养与训练。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的介入,加以引导与协助。对于数学课堂内小组合作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搜集信息,组织学生反馈小组合作的结论与意见。培养小组学习的中心人物,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关照与帮助。另外,教师及时了解各小组合作的情况,特别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深度,能层次分明地让各组汇报研究结果,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合作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思维有所碰撞与提升。

让自主之花在课堂绽放 篇3

学习目标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它,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明确的方向,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学生学习之前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明白哪些知识和技能是自己在本节课中必须学习掌握和理解运用的,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具备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推动和促进个体的学习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运用“减法”思维,简化头绪,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泽,强调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这就很容易确定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如第一课时的初读,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的目的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词教学,兼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功用,教学目标可以集中确定为以下两方面: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全面。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结合教材特点及本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注意其整体性与全面性。二是适度。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即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要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二 、跳出思想桎梏给足学习时间

只有让学生充分、积极、主动地去学,才能使学生有所悟,并自觉地调动和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探求新的知识。遗憾的是至今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也试图想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思想上仍没有跳出旧的教学思想的桎梏,不能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是留下可怜的几分钟让学生看一看书,就草草收场。他们总是担心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被打乱,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影响到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根本就谈不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说穿了,只是打着自学的幌子,其实走的仍然是应试教学的老路,即所谓“穿新鞋走旧路”。 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学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潜心去学,潜心去思。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同时,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交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自学方法,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读书时圈圈画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含义,边读边想等。这样经过学生的 “内因”活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所悟”,并从中找出自己

已知的和未知的问题,更好地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 、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思维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其次是在学习目标基本完成以后,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和品质,善于去发现和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教师把这些问题及时地加以梳理、概括、选择和总结。把当时必须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上的质疑解疑。如我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时,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质疑,其中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风的本领在‘坏’方面表现也很多,课文为什么不去写?”于是,我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风会利用它的本领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呢?”有的学生说:“风可以把房屋吹倒”;有的学生说:“风可以把树和电线杆刮倒”;有的说:“风可以把稻子和小麦吹倒”…… 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些实际问题,我及时加以总结:“是的,风的本领的确很大,有时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大家从小就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好好地利用风的本领去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样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疑,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可能每个都能当堂解决,有些可以留在课后师生共同想办法加以解决。我在教学《早》这一课时,有个学生在课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一句中“蜡”为什么用“虫”子旁的“蜡”,而不用“月”字旁的“腊”?我一时难以解决,课后,我和教师们一起讨论并查阅了有关资料,终于在一本《江苏教育》上找到了教材编写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原来用“蜡”是取其花瓣颜色的缘故,这样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难题。

让体验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篇4

一、创设氛围, 孕育体验

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体验的、不断发展的个体。但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传授”, 弄得学生不敢有感而发, 只能一味地接受。渐渐地, 学生便盲目地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样谈何创造力的培养?笔者在《小学教育科研论坛》中看到特级教师吉春亚设计的《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吉老师将本堂课设计为三篇:挑战教材篇、品味教材篇、拓展教材篇, 细读每一篇都是那样的引人入胜。本堂课的成功之处有很多:如开篇的设计“教者利用学生中出现的对课文原有言语的评价这一契机, 组织欣赏学生自己创造的言语, 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的兴趣”;再如品味教材篇“教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 习得和积淀语感, 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本堂课的成功之处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认为只有创设民主的氛围、构建开放的课堂才能强化学生的体验,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二、加强链接, 激活体验

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就在于不同的人阅读时因个体体验的不同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那么, 如何加强链接, 激活学生的体验呢?

1. 链接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学习和鲜活的生活接轨必会充满生机。在教学苏教版一 (上) 教材识字4即昆虫篇时, 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昆虫?”这时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 我便让他们画一画、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昆虫。这一下子, 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画得很美, 说得也很精彩, 有的同学还向我们介绍起了昆虫的习性。从这个教学例子, 我感受到要善于打开“生活”这本活的课本, 激活学生内心的体验。

2. 链接情感

教师要利用文本丰富的内涵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邓小平爷爷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我搜集了有关邓小平的很多故事及图片资料。学生们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 都不由得燃起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这样的链接, 学生往往会为文本所动, 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借助文本与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

3. 链接作者

在阅读教学时, 我们应努力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 可以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故事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这样链接会激活学生的体验, 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语言、欣赏语言方面, 而是进入迷恋语言、崇尚文本作者的境界。

三、搭建平台, 生成体验

新课程理念下, 很多教师的观念有所转变:他们开始注重学法的研究, 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等等。正因为是探索阶段, 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课堂变得灵活而无法操控, 学生的体验游离了课堂导致教师未能完成教学任务或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让学生浅尝辄止。针对此现象, 我认为教师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请记住:学生自己体验的知识, 悟出的道理, 才是刻骨铭心的。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留足时间、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地生成体验。

四、提供舞台, 优化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但并不等于让学生游离课本、游离课堂的胡思乱想。在教学中, 我们要遵循“文”“道”合一的思想, 要对学生的不良体验进行疏导、优化。如前不久一位老师执教了一堂校级公开课《三打白骨精》。老师先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打”, 接着便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打”“第三打”, 然后让学生借助重点的词句分析白骨精、唐僧、孙悟空的性格。在分析唐僧的性格时, 有的人说其善良, 有的人说其是非不分, 也有人说其胆小懦弱, 等等。学生因为个性的差异, 导致了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不同体验。此时,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 但也要做适当的引导, 绝不可置之不理。我认为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 唐僧应属于一个正面形象。他的善良导致了他“是非不分”, 而他的大徒弟恰恰有火眼金睛。由此, 我认为当学生出现不同体验时, 教师应做适当引导, 从而使体验更趋于优化。

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谢宁平 篇5

单位:洛阳市涧西区青岛路小学 姓名:谢宁平

电子邮箱:***@163.com 电 话:***

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洛阳市 涧西区 青岛路小学

谢宁平

单位:洛阳市涧西区青岛路小学 姓名:谢宁平

电子邮箱:***@163.com 电 话:***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他们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个性 绽放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他们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一、鼓励质疑 张扬个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课文《小狮子爱尔莎》一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续写小狮子爱尔莎放回大自然后,它会怎样呢?我先让学生讨论,再写。有的同学说:“我认为爱尔莎放回大自然后,刻苦练本领,最后当上了狮子王。”有的则认为,它不能当狮子王,原因是它是一只母狮子。我说:“你怎么知道它是只母狮子?”那位同学说,公的小狮子出生三个月后,脖子下面会长出一小片黄色的毛,五个月就在脸的轮廓上长出一圈黄毛,从书的插图上看,它没长这些毛,所以,它是只母狮子。有的说,就算他是母狮子,那母狮子就不能当狮子王了吗?那武则天不是女王吗?我说:“由此看来,它有当狮子王的可能”。。。经过争论,最后教师总结,保护了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使他们在课堂上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辩证思维 彰显个性

辩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而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我问学生:“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几乎全班学生都表示喜欢小白兔,不喜欢小灰兔。可是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小灰兔。”全班愕然。他说:“小灰兔知错就改,我觉得它好”。我立即表扬了这位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同时激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小灰兔身上的优点吗?”学生又读课文,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课文开头写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助”这一句,认为小灰兔也是爱劳动的;有的学生认为老山羊送菜时,小灰兔说“谢谢”,说明小灰兔很有礼貌。这样,使小朋友认识到小灰兔虽然有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它和小白兔都是可爱的。由于我抓住了契机,因势利导,使学生懂得了要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

再如,《琥珀》这篇科学小品,作者写琥珀形成的过程,渗透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个别和一般两个辩证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争论,通过学习将文中的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启发,并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他们善学乐学,让他们体味到了成功的愉悦。

三、自由表达 尊重个性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想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导学生自由表达,首先,教师也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使其有一席之地,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是非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如果教师不采取包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可能被教师“扼杀”掉,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些偏激,我们也还是宽大为怀,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次写《一位熟悉的人》,审题后,我要学生说出自己要写的内容,有的说要写父母、爷爷、奶奶、邻居、好朋友„„当然也有一部分说要写老师。要写老师的这部分学生大多是想写老师工作的辛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师知识的渊博。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写的是你,不过你别批评我”。我顿时莫名其妙,“为什么呢?”“因为我要写的是让你减肥。”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大笑起来,有的学生还瞪大眼睛望着我,好像在问,老师,你为什么不发火呢?我并没有为此生气,相反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的作文个性化实验终于有成效了,他竟能打破常规,勇敢地毫不回避地说出了我们女同志最敏感的、最不愿意听到的话。想到这里,我微笑着说:“他敢于说真话,我很高兴”,“同学

们,老师胖的很难看吗?”同学们都摇摇头,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虽然有点胖,但还是非常漂亮的。我看你不用减肥,只要健康就行”。那个让我减肥的学生说胖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并说他要以写信的形式呼吁我尽快减肥,而另一位学生说他要以日记的形式劝告我不能减肥,因为减肥对人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后来两篇各有千秋的作文出现了。由此,我感悟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作教师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敢吐真言,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四、践行活动 凸显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凸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便趁机鼓励学生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下来。当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时候,也就把阅读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加工,充分享受了阅读的快乐。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下自己印象中的皂荚树:有的只画了一棵皂荚树;有的画得枝繁叶茂,进一步突出了高大这一特点;有的则在这棵皂荚树下又画上了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总之,他们都画出了心目中的皂荚树。其中有个学生在这枝繁叶茂的皂荚树干上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组合成一个正在微笑着的母亲头像,这位“母亲”正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一群用皂荚树叶烘烤着小手的孩子。这个学生在阅读收获中这样写道: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多么像一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妈妈呀!我也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抓住了表面特征:又高又大;而有的却走进了课文的深处,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心灵受到了震撼。

诸如这样的活动有很多:读、唱、跳、演、赛等等,目的都是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让他们觉得课堂是快乐的,阅读是快乐的。

五、合作探究 挥洒个性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每人就是两种思想,甚至是更多种思想。”同样,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有不同的理

解。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研究“中部凿井法”时,有的同学提出了异议,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这一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并不是竖井越多越好。那究竟打几口?学生情绪亢奋,各抒己见。后来有个学生说,肯定是打了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而每段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长度。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补充说,这个想法很好。但必须保证六个工作面在一条水平直线上,否则就对不准、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孩子们是旁征博引,争得个个面红耳赤。在这样的氛围中,沟通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看法,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能力。在研究其它两种打井方式时学生还画了示意图加以说明。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的个性,挥洒学生的个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不断的丰盈,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新课程》小学版2010年第8期,刊号CN14—1324G4。

让智慧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偶发情况;教学智慧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相当多,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全部预料和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要让教学顺利进行,必须面对它,给予及时处理。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偶发情况,这就要考验教师的智慧和艺术了。

一、厚积薄发——点亮智慧的火花

渊博的知识积累是“冰山”的底部。它最丰厚,藏得最深,最不为人所见,却担负着托起冰山的重任。在重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今天,不能忽视最重要的一个资源——教师自身的素养。充实的学科文化底蕴是重要的,观涉其他知识也是必要的,“厚积”才能“薄发”。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三年级的《西湖》一课时,有位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听说西湖是杭州十景之一,那么杭州的十景到底是指哪些景色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老师都会不知所措,或者抛给学生:“是呀,到底是指哪些景色呢?我们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下节课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当然也可以这样借此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这位老师课前已了解有关杭州的信息,便简单地介绍了杭州十景。这样,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对课堂生成的突变,没有知识底蕴的老师总会觉得捉襟见肘,而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真正让我们随时点亮课堂智慧之花!

二、心灵触碰——彰显智慧的光辉

心灵的触碰来自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很重要,它指导着你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如同大脑指挥着你的手脚一样。没有正确的师生观、教学观、过程观……你的应变就很有可能会偏离,漫无目的。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常常在应变中彰显出人性的智慧光辉。

一次,听一位低年级老师上《家》一课,孩子们争相把小动物送回相应的“家”中,精彩的语句不时从孩子嘴里蹦出。一位小女孩想把白云送回“家”,可是伸了几次手始终够不着图片上的“蓝天”,面露难色。然而就在这时,这位老师轻轻地把孩子一抱,笑着说:“来,老师帮你把手变长!”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露出了甜甜的酒窝,其余的孩子无不露出羡慕的目光……一场尴尬在老师的呵护、激励中化为一份甜蜜,一份快乐。

“老师帮你把手变长”。一句看似不经意但又满怀爱意的话语,不正蕴含着教师这个角色的含义吗?罗杰斯说过“教师必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一般老师遇到这个问题也许会这样做:“来,老师帮你把它贴上去吧。”这样做,其实就是把孩子的权利“没收”到了老师手里,孩子不能享受到动手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而这位老师正因为心中有正确的教师观,所以从她的应变中我们知道她做了一位积极的旁观者。他是用行动、语言给了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精神上的鼓舞、行动上的援助,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三、稳中激变——凸显智慧的魅力

稳,是建立在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相对的策略有充分的预设的基础上的,这样你才可以主动出击,而不会变得被动。很多特级教师课堂上的“精彩”不就是预约的吗?所以说,充分的预设才能促使海面那忽隐忽现部分的冰山有呈现的可能。

很多老师上课时都会让学生质疑,孩子们的问题也总是出奇的多。但是老师们对于这些“怪里怪气”的问题又利用了多少呢?是否仅仅把它作为一个引子引出自己的教学,还是不负责任地放到课外去敷衍了事呢?如此“了结”,总不是上策。面对孩子的疑惑,聪明的教师会巧妙分流,好好梳理一下的话,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可以为学所利用的。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出用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四、反复历练——绽放智慧的绚烂

要想呈现出冰山最美丽夺目的一角,应变能力是必须反复历练的。要训练良好的心理情绪,宏观的课堂视野。对于常见的一些问题,应能对症下药,备有相对的措施。如:一般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可有三种处理方法:对于非常简单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不必纠缠不请,可及时解决;对于一些与课堂有些联系但没有重要关系的问题,可缓一缓,放至课后解决;只有一些有价值的关键问题,我们需花力气解决,可以是借助教材,借助学生这些资源,在合作探究中得以解决。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有一些技巧,如有的问题可以采用“借力打力“的方法,追问一下提出问题的学生;有的问题则采用“物归原主”的方法,把问题抛回学生,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还从中获得了缓冲,赢得教师转圜的时间,并有可能从学生的发言中获得信息;有的问题可以用“以退为进”之法,;有的的问题可以用“迂回曲折”的方法,教师可曲解,不必直解……

总之,教师不要害怕学生的问题,“顺利是一种悲哀”,“挫折是一种财富”,把一切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作为锻炼的资源吧!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巧,才有可能展现智慧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中国教师书坊.南京大学出版社

让课改之花在数学课堂绽放 篇7

一、把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杜威说 :“教师的首 要任务在 于唤起学 生理智的 兴趣 ,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 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 在悦耳、悦目、悦 心的情境 下获得新 知。在教 学中 ,我利用学 生“好动、 好奇”的 心理 , 把他们爱 玩的游戏 引入课堂 ,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中, 同学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 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 入他们的 脑海 ,在数学王 国里积极 地思考、学 习 ,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把课堂思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标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统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坚持“教”为“学”服务。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要由“重教”转为“重学”。而同时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学法指导 ,对打好数 学基础 ,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做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进行体验、感悟和思考。学生能读懂的尽量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能分析的题目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分析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归纳概括的知识结构 、解题规律 ,尽量让学 生自己归 纳总结 ,培养学生 概括、总结的能力。学生能探索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尽量鼓励他们尝试、探索,以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勇于探索、钻研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悟得知识。

三、把教学活动开放合作,增强学习实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这是当今教育前景下的必要之举。由于开放探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智慧和分工协作。传统课堂教学较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交流与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有更广阔的交往空间、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互动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有助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四、把教学手段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帮助, 一切将会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直观化,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感受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使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地互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板书任务,甚至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多媒体教学能增加课堂容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拓展教学空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利用它会使教师的教学更轻松,富有感染力,真正为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比起过去那种完全靠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几根粉笔的教学不知强上多少倍。所以只有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思维之花在哲学课堂绽放 篇8

一、《生活与哲学》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 )重知识背诵 ,轻思维培养 。

有些政治 教师不能 真正理解 哲学是一 门智慧学 科 ,将总结好的知识条目印给学生直接背诵, 上课简单地读读原理方法论等。这种方式短期内对提高学生的成绩会有一定作用,但没有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光靠死记硬背,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这种短期的投机行为是以牺牲学生的终身思维发展为代价的,与哲学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

(二 )重教条教学 ,轻育人功能 。

哲学内容就等于“世界观+方法论”,这是当前高中教师教授哲学时的普遍想法。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构成章节内容的基本框架, 哲学思维方式则是隐于教材中的一条主线, 德育功能是目的。教学过程中不实现德育目标,会使哲学教学大打折扣。

(三 )重结果传授 ,轻教学过程 。

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体验等被“置之度外”,结果是教师不会教,不懂得教学策略,教学效率低;学生不会学,学不懂,学习效率低。而实质上, 不管是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本身还是新课程实施的精神实质都更需要思辨、争论、对话和交流。

某些高中生上初中时就对政治课的教条和空泛产生反感,他们将这种反感带到高中,难以产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与热情。长此以往,不仅会给他们带来身心的压力和伤害,而且会让他们无法理性地面对生活和处理事务, 更会使他们日渐成为不成熟、不健康和不理性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哲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 )寓教于乐 ,激发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最好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哲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古板、单调、机械、沉闷是高中哲学课堂之大忌。

1.引 经据典 ,营造诗意课堂 。

寒山石在《诗歌的哲学底蕴》中说:“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那就是哲学;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的花朵。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航行的船,诗是高扬的帆;哲学是奔涌的海浪,诗是飞溅的浪花。”可见“哲理”和“诗意”是一对孪生兄弟 ,若适时适当地引经据典 ,则必能营造浓厚诗意的教学氛围。

诗词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成语、俗语、名人名言则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趣味故事蕴含着哲理,通俗易懂,充满理性智慧,回味无穷。所以,引经据典,使用诗性的语言,营造诗意的哲学课堂,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讲课的意味和吸引力,使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比如我借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火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所描绘的不同意境的对比讲解“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又如我引导学生在西方哲学典故“秃头论”、“谷堆论”的争辩中 ,懂得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此外,教学中应用一些精练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说明和提示哲学概念和原理, 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一箭双雕。

2.挖掘教材的美育资源 ,营 造美感课堂 。

“美是教育的一种境界”,“世界并不缺少美 ,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哲学作为一门思考宇宙、问辩人生的学问,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天地人生之大美,引领学生学会审美人生。新教材《生活与哲学》与以往教材相比,其突出的亮点就是为很多教学内容配备相关的图片和诗文,令人赏心悦目,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瑰丽的历史画卷———碧水荡漾的都江堰、裹在金秋色中的雄伟长城、巍峨精致的莫高窟;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哲学这些图片中体味人类改造自然的崇高与壮美,进而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美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统一”(李泽厚)。

(二 )行成于思 ,启迪心智 。

1.借 助实物演示 ,让哲学具体化 。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要“示实物,后教文字”。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凭语言、文字这些抽象的符号,那么所能唤起学生表象的完整性和鲜明性,远不如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和深刻。

哲学概念和哲学原理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借助实物演示往往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时,我以教室里的电风扇为例,请学生思考:“现在,电风扇一动也不动,它真的不动吗? 绝对不运动吗? 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它相对于地面和天花板来说是不动的、静止的”;“地球还绕着太阳在公转,电风扇在随着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组成电风扇的分子、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等等,最终,大家得出结论:电风扇的静止是相对的,它始终处于不停息的运动中。学生深刻理解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选用生活素材 ,让哲学生活化 。

高中政治课给人的感觉是架子大,理论强,尤其是《生活与哲学》,学生感觉哲学离生活远,并且深奥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书本上的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给学生。研究课本,研究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理论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实在。关于如何把观点讲清楚,阿尔都塞说:“要想避免论点的枯燥,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它们是如何发挥功能的。这不是一个例证,哲学是不能加以例证或应用的。它被运用,它只能通过实践来学习,因为它只能在实践中存在。”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网络的认识,谈谈网络对自己的影响。学生既能谈到网络影响的利与弊, 又能知道网络对个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并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使用网络的人。这就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转化,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因为是学生看得见的实例,所以很有说服力。

3.创 设问题情境 ,创造思辨空间 。

在哲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感性情境,寓抽象、思辨、深刻的哲学道理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能更有效地唤醒和启迪学生的心智,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造更大空间。

教师创设情境时,形式要生动活泼,手段要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可以借助网络工具,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可以小品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再现生活的某一片断,等等。对于中学生而言,哲学道理是枯燥的,只有当它与鲜明具体的形象密切结合的时候,它才能活色生香、风情万种。

4.巧设课堂布白 ,达到思辨效果 。

哲学注重思辨,思辨需要时间与空间。教学提问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应答。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中的“布白”艺术,要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巧妙设置“布白”,如提出问题后或者讲完一个观点、一个原理后,要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有问题思考,有时间思考,有机会思考,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那么,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布白? 例如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课中,我为了让学生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与“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播放了视频“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尾山宏”的片段。在播放完视频后,我没有紧接着讲授,而是留出大约十秒钟的时间静默,此时我无言、学生无语,但从学生激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体验激烈,视频情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显而易见,教室里形成一种“暗流激荡“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自悟的境界,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这十秒钟的布白远胜于教师十分钟的说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的“自悟”里实现。

5.妙用典型时事 ,开拓思辨视野 。

哲学课应该通过引领学生体会哲学思维高于一般思维、哲学观点高于一般看问题的角度,哲学课不妨投学生所好,选择学生深感兴趣的时事素材,帮助理解和运用哲学的智慧,从而体现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 让师生体会其他学科知识无法实现的高旷之类,取得启迪心智的理想效果。

例如:“实践及其特征”这一内容,就可以通过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的时事理解。通过引入这一素材,成功帮助学生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高效完成哲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之后,教师通过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从最初的月宫神话传说, 到太阳系中月球的身份识别, 再到探测月球、近距离探测月球和登月计划,设计一系列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帮助学生完成对人类这一盛举的再认识, 更成功领悟和内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重点哲学理论。

(三 )知行合一 ,提升境界 。

知行合一是通过开展一些哲学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哲学素养。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思想所把握到的时代”。哲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性既是哲学安身立命之本,又是哲学存在之根。

1.开展哲学辩论活动 。

高中生喜欢哲学辩论活动, 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乐于参与有竞赛性课堂思维活动。教师在组织辩论活动时要做充分准备。第一步要了解学生有无辩论和演说的经验。如果学生只是听说过或者看见过辩论,没有亲身参与过辩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辩论规则与技巧的培训。第二步要选择合适的辩题。这一步师生可以共同选择,最好由学生提供辩题,教师精心挑选。第三步要分组。分组的方式要多样化。第四步要分配任务,各司其职。第五步要辩论。第六步要评价总结。

2.鼓励学生写哲学论文 。

让和谐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篇9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1. 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正确地善待每个学生, 尤其是容易犯错误和弱小的学生们, 要尊重他们, 并以长辈的身份与他们沟通, 将“人情味儿”融入宽容和欣赏的氛围中。例如:一辆货车要运210吨货物, 每小时要运30吨, 经过5小时, 还剩多少吨没有运?这是一道相对容易的应用题, 通常的算法是210-30×5=60 (吨) 。老师提问了举手的一名“学困生”。结果他却说成“210÷30”。好多学生立刻举手要求纠正, 甚至有的学生说了讽刺挖苦的话。这个孩子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老师做出安静的手势微笑着对“学困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 只是没有做完。”全班立刻鸦雀无声。老师继续启发引导, 210÷30=7 (小时) , 这步求的是货车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运了5小时, 还需要7-5=2 (小时) 才能运完。剩下没有运的是30×2=60 (吨) 。这样, 这道题又有了一种解法:30× (210÷30-5) =60 (吨) 。这位同学最后不但掌握了两种解法, 还获得了尊重, 相信以后学习劲头更足。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 肯定其优点, 委婉地指出不足, 定会让课堂氛围更和谐。

2. 教师要善于角色的转换。教师的角色是和谐课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和谐的课堂教学,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谈心, 要以平等的身份温和交流, 依靠情感引起学生共鸣, 使学生消除距离感, 从而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最大化地传授新知, 凭借的同样是平等。老师要走下讲台, 在学生的中间组织教学, 以有魅力的语言和行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打开他们的思路, 使他们能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 自然放下拘谨和戒备的心, 主动接近老师展示自己的丰富内心。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

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 要以学生为中心,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重组。教材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教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媒介。例如:我们熟悉的《升和毫升》一课, 以前通常这样教学:在认识容积后, 出示教具介绍1升和1毫升大约有多少, 然后告诉学生1升等于1000毫升, 接下来就是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可实际上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在接触了苏教版的新教材后, 我大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 动手操作体验, 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学生学得开心, 学生对1升、1毫升大约有多少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象。请看以下教学片段:师:想不想进一步感受一下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师:好, 请你们再次拿出针筒, 吸1毫升的水, 会吸吗?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师:仔细观察1毫升的水在你们的针筒里有多少?伸出一只手看过来, 像老师一样, 五指并拢, 把这一毫升的水小心翼翼地一滴一滴地滴在你的手凹里, 边滴边数, 1毫升的水到底能滴几滴?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师:好, 滴好的同学再观察一下这1毫升的水在你的手凹里到底有多少?闭上眼睛, 把这1毫升的水记在你的脑子里。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师:好, 请你告诉我, 1毫升的水能滴几滴呀?生:大约20滴。

师:大约20滴, 还有没有不同的?生:我的1毫升滴了29滴。

生:我的1毫升滴了27滴。生:我的1毫升滴了25滴

在这个片段中, 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知1毫升有多少滴, 靠手和脑去体验、去感受、去建构, 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 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增强。

三、创造和谐的学习方式

1. 给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机会。

如:教《观察物体》时, 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正方体、圆柱、圆锥若干个, 课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堆、移、观等活动。学生经过操作、讨论, 最终明白了同一物体, 位置不同, 观察到的形状不一样的道理。整个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充分发挥主动性, 通过实践学会了课本知识, 品味到自己学习的乐趣。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2.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老师不是把现有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和已有的经验 (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 去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因此得出: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在和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对比和联系时, 学生发现, 求三角形面积可以利用梯形面积公式, 因为把三角形看作是上底是0的梯形。还有的学生借题发挥, 长方形的面积也可以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 把它看做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变得乐学, 会学了, 这都源于和谐的学习环境。

3. 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空。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采用小组合作式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准备圆片, 大小不一, 先测量圆的周长, 在量出直径后填表, 再计算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探索、尝试、讨论中, 从而发现圆周长是所在圆直径的3倍多一些。有合作才有思路, 有交流才有创造。和谐的课堂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则能比令人欣喜呢?

总之, 教师的角色是和谐课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和谐的课堂教学,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 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摘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提高教学质量, 追求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 教师的行动定会成为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知识也会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磁铁”。

让成长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篇10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我认为提高信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有效探究

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以生为本”,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身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养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其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学习。

成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不断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教师不应当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有限的土地上采掘,把舞台让给学生,学生相互感染,相互学习。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让学生在成长中得到快乐、信心和前进的力量,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目的,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二、在强烈的责任心中有效提高

在如今信息技术不断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生命力对信息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还是固步自封,仅想凭借原先的底子得过且过,那么只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如今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我们如果要想给学生更多,就必须自己懂得更多,为此,教师应该不断钻研新的技术,把握学情变化,努力提升自己,才能给予学生更多。

脱离技术层面,从教师责任心的更高层次思考,老师如能自觉地从事业的角度和高度,看待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会更胜任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率,就定会有益于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快乐的精神满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的自身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要求,真正做到把教学当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生命力的客观需要,又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客观需要。毫无疑问,一个有着良好的素质和强烈责任心的老师,才能让课堂洋溢着活力,才能提供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三、在巧妙的设计中有效预设

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头脑,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预设而导致的自然生成。我们应该对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教学中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此可见,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本身有探求知识的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者可以在预设中创造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

课程改革关注动态生成,但动态生成绝不是信马由缰,随波逐流,好的动态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的。这样的教学预设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预案,用动态的理念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课堂上随时会出现跳出了教师预定的教学环节的插曲,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这些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瞬间,加以有效利用。根据学生实际重新设计教案,就会是整堂课中的一个亮点,那样的课堂就会呈现出新的活力。教师只有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四、在融洽的氛围中有效评价

《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评价是一门艺术,精彩的课堂评价能够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带给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架起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应该积极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不仅仅是筛选作用。

总而言之,要实现教学的高效,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富有教学智慧,教学要有创意,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在智慧的课堂里,学生的生命才是灵动的。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有效,它还关涉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甚或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思考。当然有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所以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应该从系统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教学时机的合理把握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应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改变课堂,使课堂更有生命力,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致力于“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只有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吸取充足的养分,不断成长,也才能让新课程改革真正走向成功。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永恒主题。

上一篇:初中作文的语言描写下一篇:弓形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