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防治

2024-05-30

弓形虫病防治(精选十篇)

弓形虫病防治 篇1

病原:本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寄生于猫的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症状:猫作为中间宿主感染的, 其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防治: (1) 保持猫舍的清洁卫生, 及时处理猫的粪便, 要定期消毒, 对猫流产出的胎儿及排泄物和流产的现场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以防污染环境。 (2) 药物治疗, 可用磺胺嘧啶按10 mg/kg体重, 每天分4次内服;或用乙胺嘧啶按1 mg/kg体重, 每天1次, 连用7 d。该病可感染人, 要注意人自身的保护。

血吸虫病防治成效分析 篇2

总结分析青白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成效和经验。方法收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档案,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情况。结果青白江区共环境改造灭螺220余万m2,占历史钉螺面积的49.00 %;近5年来反复灭螺1347万m2;累计查病382893人次,化疗12153人次;30万人次参加了血防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100%。2009年以来连续2年未查到钉螺;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牛。结论青白江区通过综合治理,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传播阻断;成效;经验

成都市青白江区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患者,经科学和系统调查证实青白江区是四川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治血吸虫病,血防工作取得巨大的进展和成绩。1988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国家标准。2010-11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的考核评估,青白江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国家标准。现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防工作情况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查阅青白江区于血吸虫病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资料,包含国土、气象、人口、农业、水利、林业、卫生和社发等部门的资料。收集整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档案,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和报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文件和方案等。收集青白江区1956-2010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情况,包含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的卫生、农业、水利、林业、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情况。

1.2 分析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青白江区各个时期血防工作情况。结果

2.1青白江区基本情况 青白江区地处成都平原和龙泉山系地区,面积378.56km2(上标),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5个社区,96个行政自然村,现有人口40.68万人。东南与金堂县、龙泉驿区,西与新都区、北与广汉市相邻,东西长约25km,南北约50km,海拨最高为964m,最低为462m。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主要灌渠是东风渠,毗河和青白江贯穿全区,水系复杂,毗河以北为平原,毗河以南为浅丘。青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6.60C,年总降水1080.8mm。农业种植以大米、小麦为主情况。青白江区是成都市最早的工业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工工业基地。

1956年,青白江区首次在大同公社一心村查见钉螺;1958年,大同公社确诊首例血吸虫病病例。经历年调查,全区共计血吸虫病流行乡镇11个,流行村96个,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4493849㎡,历史累计病人48784人,历史晚血病人189人,现存活36人,历史累计病牛1265头。

2.2青白江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 青白江区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患者以来,防治历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2.2.1 调查摸底,制定规划阶段(1956-1962年)青白江区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掀起了查灭螺高潮,发现和治愈了大部分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畜,基本摸清了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2.2.2 全民动员,群防群控阶段(1963-1979年)青白江区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

开展查灭螺、查治病,以药物灭螺为主消灭复杂环境的钉螺。,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3 巩固成效,传播控制达标阶段(1980-1988年)青白江区提出了“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防治策略,全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查灭螺、查治病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我区螺情和病情,1988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2.2.4 科学防治、传播阻断达标阶段(1989-2010年)20世纪90年代青白江区执行了世行贷款控制血吸虫病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血防管理技术和理念。2006年来围绕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1,2],强化综合措施,2010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国家标准。

2.3 血吸虫病防治情况

2.3.1 部门协调,综合治理 青白江区整合部门资源,2006年全区共投入资金4885.16万元开展综合治理。水务局在钉螺孳生环境整治沟渠404.42km,掏修农毛渠道99.57km,建设人饮工程11处,解决了11.405万人的饮水安全。园林局在有螺环境,植树造林220hm2。农发局建沼气池8272口,大中型沼气池63座(约9200m2),下湿田改造253.33hm2,以机代牛推广微耕机221台。区交通局结合钉螺孳生环境清理边沟885000m,清除杂草25850m2,清掏淤泥1000m3。2006年以来,青白江区以“生态立区”为首要发展战略,将血防工作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先后实施了“环保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建设工程”等专项行动,植树造林8500566.67hm2,生态绿地建设419hm2。青白江区是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区,建立四川化工厂和成都钢铁厂等大型企业,征用大量土地133.33hm2,消灭98103m2钉螺;建立西部物流中心等征用土地173.33hm2,消灭钉螺128443m2。

通过综合治理,青白江区的有螺面积逐年减少,全区共环境改造灭螺220 hm2,占历史钉螺面积的49.00 %,有力地推动了我区血吸虫病阻断达标工作。

2.3.2 因地制宜,科学防治

2006年以来各乡镇(街道)每年反复查螺800 hm2以上,每年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泥敷、稻田浸杀等多种方法反复巩固灭螺500 hm2以上;每年监测查病6万人以上;每年畜牧部门检查全部的耕牛。近5年来累计查螺3051 hm2,解剖钉螺9381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1347 hm2;累计查病382893人次,血阳12153人次,粪检15674人次,未发现血吸虫病人,血清学阳性者全部规范化治疗;开展耕牛监测查病,血清学阳性全部治疗并做病原学检查;畜牧部门累计检查耕牛血清学检查4775头次,血清学阳性35头,全部粪检,未发现血吸虫病牛,扩大治疗35头。加强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建立起不明原因发热排查制度,排查2万余人。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人救助,共救助34人。利用广播电视等开展血防知识宣传,近30万人次参加了血防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全民参与血防工作。

从青白江区血防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血防科研工作。①开展耕牛市场的血吸虫病调查和监测,制定市场交易耕牛血吸虫防治管理策略和措施,有效控制通过耕牛交易输入血吸虫病传染源。②稻田灭螺试验:2006年以来稻田灭螺2355180m2。③血防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血防信息资料的管理是血防工作的重要组成,从血防工作的需要出发,组织血防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开发了基层血防信息管理软件,促进血防信息化工作进程,同时也在其他血防县推广应用。

2.4血吸虫病防治成效 青白江区血防与经济发展结合,钉螺面积逐年下降。2009年以来青白江区连续两年未查到钉螺;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牛3,4,5];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达100%;收集和整理了历年原始资料,建立了全区11个乡镇96个行政村(社区)的血吸虫病情、螺情变化及监测巩固的完善系统资料,全部实现微机化管

理。2010年11月经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卫生、畜牧、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部门的专家对青白江区的钉螺情况、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血防资料和综合治理等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估,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讨论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青白江区委和区政府就把血防作为当地重要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分析青白江区血防经验,提取出当地较有特色的经验。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青白江区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领导小组,下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血防达标入目标管理。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血防达标工作例会,通报问题,限期整改;建立部门定点联系乡镇制度,区级61个部门定点联系96个流行村。

3.2 健全体系,强化管理 青白江区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区血吸虫病防治院为指导、乡镇公共卫生所为枢纽、村公共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在成都市实现3个率先:一是率先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公共卫生所;二是在各公共卫生所率先建立血防专室,确定一名血防专管员和资料员专职从事血防工作;三是率先由政府在每个村聘任村公共卫生信息员从事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青白江区的三级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和“三各率先”保障了血防阻断达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血防科研与现场防治相结合耕牛是血吸虫病的重要传染源[6],青白江区唐家寺耕牛市场是西南最大的耕牛交易场所,为有效控制耕牛血吸虫病传染源的输入,开展耕牛市场的血吸虫病调查和监测,制定市场交易耕牛血吸虫防治管理策略和措施。免耕等农业耕作新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也造成稻田钉螺增加,传播隐患加剧[7,8],青白江区开展稻田灭螺方法探索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试验,总结出稻田浸杀灭螺技术,该法效果好,并在全区推广。

3.3 今后的思路与展望 青白江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血防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为了巩固青白江区的血防成果,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3.2.1 依法防治,长抓不懈 血吸虫病阻断达标仅仅是青白江区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离血吸虫病的彻底消灭还有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程,要克服松懈麻痹思想。贯彻《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继续保证血防经费,保留一只与血防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犬弓形虫病的诊断要点与防治对策 篇3

【关键词】犬弓形虫病;诊断要点;防治对策

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指的是由龚地弓形虫所起的动物和人可共患的寄生于细胞内的原虫病的一种,犬可通过吞食含有包囊和滋养体中间宿主或弓形虫感染性卵囊的内脏、肉、乳汁、排泄物、渗出物而感染本病,也可通过黏膜、损伤的皮肤、胎盘感染[1]。发病犬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精神萎靡、高热稽留、食欲减退、咳嗽、呼吸困难、呕吐、体表淋巴结肿大、血性下痢、眼鼻分泌脓性物液体,最后因败血症而死亡。本病好发于幼犬,人与接触携带虫体的宠物也可感染,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受损,孕妇出现流产等症状[2]。本文就我镇兽医站门诊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6头患有弓形虫病病犬的临床资料,对犬弓形虫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头病犬年龄为2~5个月,体重为9~22千克。病犬无食欲、精神沉郁,有剧烈呕吐、轻微咳嗽等现象,喘息、呼吸困难,鼻和眼有脓性分泌物,体温40℃左右。

1.2 诊断

1.2.1 临床检查:

病犬精神沉郁、高度消瘦、体温高达4O℃、步态不稳、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呼吸音粗、黏膜苍白、咳嗽、呕吐、血性腹泻、两眼半闭(眼角有黄色脓性分泌物)、鼻镜干燥(从鼻腔内流出黄脓性分泌物并堵塞鼻孔)、体表淋巴结肿大、腹部及大腿内侧课件紫红色的血斑。

1.2.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死犬的淋巴结、睥脏、肝脏等组织及患犬液在普通的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并置于37℃温箱内培养24或48h,之后观察时未见菌落生长。

1.2.3 实验室检查、诊断

取新鲜病死犬的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分别涂片,待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10min后进行姬姆萨染色,待干燥后镜检,结果发现有不同数量的一端稍尖,而另一端钝圆,呈弓形或香蕉形的滋养体,且虫体胞浆为淡蓝色,而核为紫红色。每个视野中均有单个、双个、多个的虫体存在[3]。

1.2.4 剖检

患犬肺呈暗红色、间质增宽、明显水肿、有粟粒或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触压时稍有硬感;病理切面为黄白色,且切面可有大量泡沫状液体流出;肝脏色淡、肿大;淋巴结呈灰白色,肿大,切面湿润,并有出血点和坏死灶;小肠黏膜出血、充血;胃底可见溃疡。

1.3 治疗

1.3.1 肌注

甲氧苄嘧啶10mg/kg,磺胺~6~甲氧嘧啶50mg/kg,2次/d,连用7d。止血、止吐:肌注爱茂尔0.5mL/kg,氨甲苯酸15mg/kg。

1.3.2 补液

静脉补充5%葡萄糖盐水60mL/kg,酌情增减维生素B6、维生素C、雷尼替丁、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并辅以维生素B12、肌苷、葡醛内酯,可促进红细胞生成、释放及肝功能恢复。可将5%葡萄糖和5%碳酸氢钠混合为0.1%~0.3%的溶液静注以纠正磺胺药物副作用及患犬机体酸碱紊乱[4];治疗3d后病犬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一周后可痊愈。

1.3.3 口服补液盐

患犬若饮欲,可让其自饮补液盐药液,2~3次/d。口服补液盐主要含有:1.5g氯化钾、3.5g氯化钠、20g葡萄糖、2.5g碳酸氢钠加温水至1000mL,摇匀后给犬服用,必须现用现配。

1.3.4 输血

采用 “三滴法” 配血试验,在肉眼观察无凝集后,方可输血。按10mL/kg给病犬输健康全血,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犬反应,若有呕吐、痉挛、不安、呼吸急促、心悸亢进等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停止,并给予强心、抗过敏等对症处理。输血后第2天开始,患犬精神状态会有明显的好转。

2 结果

本组26例弓形虫病病犬均得到及时确诊,在接受对症治疗3d后,2只病犬因延误就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死亡,其余24例病犬精神渐振、食欲好转; 7d后回访发现病犬精神状态良好,体温、食欲、淋巴结等均恢复正常,基本痊愈。

3 讨论

人、犬感染弓形虫的现象很普遍,可发病率并不高,也无严格的季节流行性,主要以早春、秋冬季发病率高。人感染后易造成孕妇死胎、流产及不孕等可能性。所以,在饲养犬期间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犬弓形虫并的预防工作:(1)严格按照要求管理犬舍、饲料、饮水及排泄物,及时灭鼠,杜绝野生动物接近犬舍。不能喂食被鼠粪及猫尿污染的饲料;谷物类饲料需蒸熟后喂食,熟喂肉类饲料,饮水需清洁、新鲜、无污染。(2)深埋并高温处理动物及流产胎儿,禁止给犬喂食生蛋、生乳、生肉或含弓形虫包囊的动物组织。(3)及时隔离患病动物,加强管理,提高犬只的机体抗病力;隔离发病犬,用5%的热火碱水对笼舍的粪便、地面等进行喷洒消毒,并焚烧深埋病死肉犬。(4)预防性用药:给予健康犬SMPZ30mg/kg,磺胺增效剂TMP按10mg/kg,1次/1d混合内服,连用5d。

总之,随着宠物数量的增加,犬弓形虫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宠物主人与宠物犬之间的关系密切,这就为人感染弓形虫病增添了机会,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所以应高度重视该病的预防及治疗,需定期检查、积极防治,进一步的加强犬类管理[5]。

参考文献:

[1]龚国华,周锦萍,孙泉云.上海市宠物门诊犬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09,17(04):64~67.

[2]刘立富,唐志平,谢振锋.宠物犬弓形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02):79~80.

[3]陈宏良.犬弓形虫病的调查检测与防治方法[J].浙江畜牧兽医,2011,(05):33.

[4]王竹,张继一,王强.犬弓形虫病的诊断要点与防治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06):113~114.

猪弓形虫病的防治 篇4

1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

多数弓形虫感染呈亚临床型, 由于弓形虫病是全身性感染, 因此各种临床症状均可能发生, 症状酷似猪瘟, 呈稽留热, 下痢或便秘, 怀孕母猪可能流产或产生虚弱的小猪或死胎。发病猪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升高, 鼻孔有浆液性分泌物, 眼角有大量眼屎。重症猪耳尖、臀部、腹壁皮肤呈紫红色。

剖检可见肺炎、肠溃疡、肝肿大以及任何一个器官出现白色坏死灶。临床剖检病死猪, 常见的病理变化有间质性肺炎, 表现为肺水肿, 间质明显增宽, 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性液体, 肺门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肺脏上可能有散在的坏死灶, 胸腔内有时积有液体。

2 诊断

2.1 检查病原体

取病猪血液、脑脊液、眼房水、淋巴结、肝、脑、肾及粪便等病料, 制成涂片, 姬姆萨染色, 在镜下寻找弓形虫, 亦可将受检材料接种于小鼠或豚鼠腹腔内, 进行分离培养。

2.2 免疫学诊断

常用的方法有美蓝染色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皮内试验、ELISA及荧光抗体技术等。如美蓝染色试验和免疫荧光均为强阳性, 则为新近感染;如为阴性, 则可排除本病。近年来建立起来的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高, 特异性和稳定性较好, 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3 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均能收到较好效果, 如用药较晚, 虽可使临床症状消失, 但不能控制虫体进入组织形成包囊, 从而使病猪成为带虫猪。

磺胺类药物合并乙胺嘧啶为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 两药协同可抑制弓形虫滋养体的繁殖, 但对包囊无作用。螺旋霉素治疗本病也有效。

4 预防

4.1 禁止猫进入猪舍, 防止猫粪便污染猪的饲料和饮水。

4.2 做好猪舍的防鼠灭鼠工作, 防止猪吃到鼠及其他动物尸体。

4.3 流产胎儿及排泄物有可能含有滋养体, 要严格处理好流产胎儿及排泄物, 流产场地要严格消毒。

4.4 禁止用屠宰废物、厨房垃圾及生肉汤水喂猪, 以防猪吃到患病和带虫动物体内的滋养体和包囊而感染。

4.5 为消灭土壤和各种物体上的卵囊, 可用55℃以上的热氨水或0.5%氨水冲洗, 并在日光下曝晒。

4.6 由于许多昆虫 (食粪甲虫、污蝇等) 和蚯蚓能机械传播卵囊, 所以尽可能消灭圈舍内的甲虫和污蝇, 避免猪吃到蚯蚓。

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 篇5

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年)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有囊型和泡型包虫病的流行,包虫病流行区人群平均患病率为1.08%,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个省(自治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受威胁人口为6600万。

包虫病病程较长,晚期肝包虫病患者极度消瘦,或腹胀如鼓,或肝硬如石,出现黄疸、门脉高压及肝腹水等症状;脑包虫病患者癫痫反复发作,病情十分凶险;囊型包虫病病灶出现突然破裂,可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被称为“虫癌”。据农业部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每年患包虫病的家畜在5000万头以上,因家畜死亡和脏器废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30亿元。包虫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沉重经济负担,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是导致我国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包虫病防治工作力度,2007年包虫病被列为国家免费救治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包虫病病人筛查和治疗、传染源控制、健康教育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包虫病流行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人文环境独特,宗教习俗多样,农牧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率较低,防治机构和队伍不健全,动物宿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管理难度大等因素,我国包虫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巨大挑战。为了全面推进包虫病防治工作,努力实现到2020年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的目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中间宿主防制、病人查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大力开展区域合作和联防联控,注重科研攻关,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各类资源,努力减轻包虫病危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1.到2012年,(1)以县为单位查清包虫病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2)以乡镇为单位达到下列目标:

青藏高原地区,犬感染率降到15%以下,2岁以下家畜患病率降到20%以下,6-12岁儿童血清学阳性率降到10%以下。

其他流行地区,犬感染率降到10%以下,2岁以下家畜患病率降到15%以下,6-12岁儿童血清学阳性率降到8%以下。

2.到2015年,以乡镇为单位达到下列目标:(1)青藏高原地区,犬感染率降到8%以下,2岁以下家畜患病率降到15%以下,6-12岁儿童血清学阳性率降到8%以下。

(2)其他流行地区,犬感染率降到5%以下,2岁以下家畜患病率降到10%以下,6-12岁儿童血清学阳性率降到5%以下。

(二)工作指标。

1.到2012年实现以下指标:(1)查清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

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个 省(区)以县为单位,调查历史流行县的犬感染率、2岁以下家畜和啮齿类动物患病率、6-12岁儿童血清学阳性率。

其他省(区、市)以当地感染的包虫病病例为线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包虫病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

(2)传染源犬管理。

青藏高原地区:家犬登记、管理率达到70%以上,犬规范驱虫覆盖率达到60%以上,无主犬平均每村少于3条。

其他流行地区:家犬登记、管理率达到80%以上,犬规范驱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无主犬平均每村少于1条。

(3)家畜免疫。

青藏高原地区:新生存栏家畜免疫率达到75%以上。其他流行地区:新生存栏家畜免疫率达到85%以上。(4)牲畜屠宰管理。

在集中屠宰场所,牲畜屠宰检疫和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5)健康教育。

青藏高原地区:流行区县、乡、村级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中小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60%以上;农牧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50%以上。

其他流行地区:流行区县、乡、村级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中小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农牧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6)病人的治疗与管理。

青藏高原地区:包虫病病人登记管理率达到75%以上,规范治疗率达到60%以上,随访督促服药率达到60%以上,半年疗效考核率达到60%以上。

其他流行地区:包虫病病人登记管理率达到80%以上,规范治疗率达到70%以上,随访督促服药率达到70%以上,半年疗效考核率达到70%以上。

(7)人员培训。

包虫病流行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监督机构防治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90%以上。

包虫病流行地区,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中小学校保健医生、乡村医生、兽医(防疫员)包虫病防治知识或技能培训率达到85%以上。

2.到2015年实现以下指标:(1)传染源犬管理。

青藏高原地区:家犬登记、管理率达到80%以上,犬规范驱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无主犬平均每村少于3条。

其他流行地区:家犬登记、管理率达到90%以上,犬规范驱虫覆盖率达到80%以上,无主犬平均每村少于1条。

(2)家畜免疫。

青藏高原地区:新生存栏家畜免疫率达到85%以上。其他流行地区:新生存栏家畜免疫率达到95%以上。(3)牲畜屠宰管理。

在集中屠宰场所,牲畜屠宰检疫和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4)健康教育。

青藏高原地区:流行区县、乡、村级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中小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农牧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其他流行地区:流行区县、乡、村级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中小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农牧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5)病人的治疗管理。

青藏高原地区:包虫病病人登记管理率达到85%以上,规范治疗率达到70%以上,随访督促服药率达到70%以上,半年疗效考核率达到70%。

其他流行地区:包虫病病人登记管理率达到90%以上,规范治疗率达到80%以上,随访督促服药率达到80%以上,半年疗效考核率达到80%以上。

(6)人员培训。

包虫病流行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监督机构防治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95%以上。包虫病流行地区,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中小学校保健医生、乡村医生、兽医(防疫员)包虫病防治知识或技能培训率达到90%以上。

(7)饮水安全。

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内的牧区定居点居民、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居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

三、主要防治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1.家犬的登记管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牧场)负责组织协调和宣传动员,由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按户对所有的家犬建立犬驱虫登记卡,并负责犬驱虫措施的落实。

2.犬犬投药、月月驱虫。各流行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犬驱虫日,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和配合犬驱虫工作,并做好个人防护。乡级兽医站负责领取和分发犬驱虫药,村级防疫员负责投喂犬驱虫药,犬主需签字确认并负责服药后3天内犬只拴养、犬粪深埋或焚烧。由村级兽医防疫员每月将犬只驱虫情况逐级汇总上报县级兽医站。

3.无主犬控制。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采取多种方法控制并减少无主犬数量,鼓励捕杀无主犬。每月定期由村级防疫员指导相关人员在无主犬聚集的场所或经常出没的区域投放驱虫药饵。4.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监管。农业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调运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监管。

(二)开展健康教育。

1.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负责开展本系统的包虫病健康教育工作,卫生部门负责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2.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精心组织包虫病防治的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刊播包虫病防治相关知识和工作信息,定期无偿刊播有关公益广告,以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包虫病防治工作的氛围。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开设专题讲座,宣传包虫病防治知识。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以包虫病防治知识、政策、策略和主要措施为重点内容的宣传、培训。

3.民委和民族宗教事务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国家免费救治包虫病的相关政策,并利用各种宗教活动向信教群众传播包虫病防治知识,引导信教群众正确就医。

4.教育部门负责将包虫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以包虫病防治知识为重点的主题队会。通过开展 “小手拉大手”活动,引导学生向家长和社会传播包虫病防治知识,培养学生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远离虫卵不玩狗”的良好习惯。5.各级妇联组织负责对妇女工作干部进行包虫病防治知识培训,针对农牧区妇女开展多种形式的包虫病防治知识宣讲和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家庭主妇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家庭健康行为的形成。

6.村(居)民委员会要确定1名兼职宣传员负责包虫病宣传教育材料的发放和张贴工作,对辖区村(居)民开展宣传教育。乡镇卫生院的防保人员、乡村医生和兽医防疫员充分利用集市、村民会议、村级广播、犬驱虫日等机会,对农牧民群众宣传“犬犬投药月月驱虫,不用病变脏器喂犬”等基本防治知识。

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定点屠宰场所和集贸市场从事畜产品交易的重点人群进行包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其了解和掌握不用病变脏器喂犬和对病变脏器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基本防治知识。

(三)防制中间宿主。

1.家畜屠宰管理。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屠宰场(点)家畜的屠宰检疫,监督做好病变脏器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2.家畜免疫。县兽医站负责分发抗细粒棘球蚴病疫苗,由乡、村级兽医防疫员每年对当年新生存栏家畜进行疫苗接种,此后对免疫家畜每年进行1次强化免疫。

(四)查治与管理病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管理办法》和《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技术方案》的要求,结合建立农牧民健康档案工作,在包虫病流行区开展人群查病、病人管理、药物和手术治疗,并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五)关怀与救助病人。

民政部门负责对生活困难并符合救助条件的包虫病患者及其家庭,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包虫病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因患包虫病导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家庭,纳入低保范围。

(六)提供安全饮用水。

国家发展改革和水利、卫生部门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开展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包虫病流行区居民使用污染严重的地表水问题,优先保障定居点农牧民饮用水安全。有条件的地区供水到户,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供水到集中供水点。

(七)开展基线调查和病情监测。

1.基线调查。以县为单位,按照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进行分层整群抽样,或按照不同地理方位进行抽样,对犬感染率、家畜患病率和6-12 岁儿童血清学阳性率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

2.病情监测。卫生部门按照《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儿童血清学阳性率和人群患病率监测,兽医部门按照《家畜包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犬感染率和家畜患病率监测,为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四、政策和保障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针对西部贫困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统筹安排资源,确保防治经费到位,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地可根据当地包虫病流行状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使包虫病防治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流行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发展改革、财政、卫生、农业(畜牧)、公安、林业、科技、水利、民政、教育、民族宗教、广播电视和新闻宣传、妇联等部门组成的包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其他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制。鼓励省际或区域之间开展联防联控,促进包虫病防治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措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密 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卫生部门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包虫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行动计划,制订并实施包虫病相关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做好病人的发现、报告、管理和治疗,对符合手术适应症的包虫病患者积极开展外科手术救治;做好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及时调整防治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并提供技术支持。农业(畜牧)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国家总体方针,研究制定家畜包虫病防治政策和措施,落实农村家犬驱虫,家畜免疫,严格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监管,开展畜间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商务部门负责加强对牲畜定点屠宰场所的管理。公安、城管等部门通过各自渠道加强对城镇地区家犬数量的掌握和管理,妥善处理无主犬。林业部门负责做好森林鼠害防治工作。宣传部门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包虫病防治知识,全面提高群众的健康防病意识。民委和民族宗教事务等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开展包虫病防治政策、防治知识的宣讲,逐步提高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对包虫病危害程度的认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查病、救治、犬驱虫等防治工作。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学校校医或保健教师参加卫生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督促中小学校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妇联做 好农牧区妇女和家庭主妇的健康教育,促进家庭健康行为的形成。民政部门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包虫病患者及其家庭开展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和水利、卫生部门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保障农牧民饮用水安全。科技部门负责将包虫病有关科研项目列入有关国家科技计划。

(三)增加财政投入,多方筹集资金。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包虫病防治的实际情况,将包虫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包虫病防治工作予以支持。同时,应当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包虫病防治工作。

(四)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保障。将包虫病防治科研列入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相关部门重点科研计划,组织多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阻断包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探索各类地区包虫病的防治模式;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抗包虫病药物不同剂型疗效和不良反应系统评价;研制敏感、特异、便捷的检测试剂;研发高效、安全的包虫病新型疫苗、治疗药物和新剂型;研制长效、方便使用的驱虫药品和犬抗棘球绦虫疫苗,探索流行区无主犬的管理和驱虫措施;深入开展包虫病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

(五)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水平。加强相关机构能 力建设。各流行区的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臵专门的防治科、室、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包虫病防治人员;乡(镇)卫生院和畜牧兽医站有相应的卫生技术人员承担包虫病防治工作。各流行乡、村有专人负责包虫病防治工作。

不断改进和完善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包虫病诊断、治疗能力,重点流行区的县级综合医院要逐步具备开展包虫病外科手术的能力。

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包虫病实验室网络能力建设。加强包虫病虫种鉴别和检测试剂评价能力。省、地市级实验室具备对免疫学检测进行质量控制的能力。县级实验室具备免疫学检测能力。

按照逐级分类培训的原则,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包虫病防治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考核与评价

(一)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行动计划的要求,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对没有实现工作目标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二)监督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科学、定 量、随机”的原则,制订详细的监督检查方案,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自查、抽查,对工作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要及时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反馈给被检查单位。卫生部、农业部及有关部门将不定期组织对本行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蜜蜂孢子虫病的防治 篇6

蜜蜂孢子虫病也叫微粒子病,是由一种很小的原生动物—蜜蜂孢子虫引起的成年蜂消化道传染病。蜜蜂孢子虫只能寄生在蜜蜂中肠表面的黏膜内,而在蜜蜂体外只能以孢子的形式生存。孢子虫在显微镜下放大400倍左右如谷粒般大小。

孢子虫随蜜蜂的口器而进入体内,在蜜蜂中肠内繁殖,并再度形成孢子随蜜蜂的粪便排出体外。若是蜜蜂同时患有下痢病,特别是在越冬期,蜜蜂在箱内排泄,从而污染蜂巢,可加剧孢子虫病的传染。染病蜜蜂普遍衰弱,萎靡不振,翅膀发抖,向一侧跌倒,爬出箱外而死亡。蜂王也能感染此病并在春季大量死亡。患病工蜂中肠变成灰白色,失去弹性,环纹模糊不清,无一定形状;而健康工蜂中肠有光泽,呈浅红色或棕色。

必要时可以镜检,将蜜蜂中肠加上少许蒸馏水研碎,取一滴涂在载玻片上,加上盖片置于450 ~ 600倍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有较大数量的长椭圆形似谷粒并具有淡蓝色折光的孢子,即可确诊为孢子虫病。

二、蜜蜂孢子虫的防治方法

1. 加强饲料管理

越冬前要贮存优质的蜂蜜做越冬饲料,防止越冬期使用甘露蜜、结晶蜜、发酵蜜,不给蜂群造成因饲料変质而引起越冬下痢的机会;选育比较抗病的品种,增强免疫能力;注意防止盗蜂和迷巢蜂,减少传染机会。

2. 药物治疗

①饲喂依米丁。每千克糖浆中加入依米丁0.01 ~ 0.03克,毎群毎次喂药饲料0.3 ~ 0.5千克,连续3 ~ 4次。依米丁対蜜蜂有毒性,要注意掌握药量。

②饲喂灭敌灵。每千克糖浆中加入灭敌灵片2 ~ 3片,毎群毎次喂药饲料0.3 ~ 0.5千克,毎隔1天喂1次。

3. 饲喂酸饲料

每千克糖浆加入柠檬酸或醋酸3 ~ 4毫升,再加入10 ~ 20万国际单位的氯霉素,配成复方酸饲料。毎群毎日喂0.3 ~ 0.5千克,连续4 ~ 5次为一个疗程。

4. 加强消毒

对严重病群巢脾、蜂箱进行全面消毒,并更换巢中全部饲料蜜;同时要全面更换病群的蜂王。消毒方法:①运用汽油或酒精喷灯灼烧蜂箱各部位,对于箱角和缝隙处作重点消毒。②按38%的甲醛1份,加热水0.5份,高锰酸钾1份,使之产生蒸汽,通常毎个箱体配备甲醛10毫升,用胶条密封24小时以上,以杀死孢子虫孢子。③每个箱体用98%的冰醋酸80 ~ 85毫升,滴在草纸或棉花上,置于上层继箱的巢脾框梁上,密闭熏蒸48小时即可消毒。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建阳市童游东桥东路78号南平农校 邮编:354200)

猪弓形虫病的防治 篇7

1 流行病学调查

本病多发于气候温暖潮湿、吸血昆虫活动较频繁的夏秋两季 (4—10月) , 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摄入含有弓形虫或其卵囊的食物和饮水而感染, 急性发病期间还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 也可通过垂直传播经胎盘感染胎儿;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 妊娠母猪后期感染时常表现流产、死胎及产出的仔猪成活率低。2011年对我地2个县6个猪场97个养殖户饲养的689头发病猪进行血清学调查, 阳性率达37.01% (255/689) , 其中蒙自县阳性率达38.72% (134/346) , 屏边县阳性率达35.27% (121/343) 。

2 临床症状

常为急性感染, 潜伏期3~7天, 病初体温升高到40~42 ℃, 呈稽留热3~10天,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断奶后的小猪粪便呈水样黄白色, 表现咳嗽, 呈犬坐姿势, 呼吸困难, 流水样或黏液性鼻液,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部分病例可见呕吐, 后期在耳翼、鼻端、后肢内侧及腹下出现大面积紫红色淤斑;有的耳廓上形成痂皮, 甚至耳尖发生干性坏死;有的发生神经症状, 表现为后躯麻痹, 共济失调;怀孕母猪可产出死胎、畸形胎或流产, 但母猪分娩或流产后能迅速自愈。

3 病理变化

肺表面有粟粒或针尖大出血点;胸、腹及心包腔内充满半透明、胶冻样物质;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液体;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 暗红色, 呈粗绳索状;肝肿胀, 硬度增加, 表面有不同数量针尖大至黄豆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脾表面有粟粒大的丘状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灶;肾黄褐色, 表面和切面有针尖大出血点;胃底部有出血点或大面积出血区;胆囊肿大, 黏膜上有点状出血和溃疡;肠黏膜增厚, 从空肠至直肠浆膜和黏膜有弥漫性出血点或块状出血;脑膜充血、出血。

4 实验室检验

4.1 直接涂片

取急性发热期猪肺、淋巴结、腹腔液涂片, 甲醇固定, 姬姆萨染色, 油镜下观察, 可见少部分游离及细胞内繁殖的弓形虫, 但耐过的病猪及进行药物治疗过的病猪病原体检出率较低。

4.2 病原体分离

取病猪 (经血清学检验为阳性) 的横膈膜、心肌、肺、脑等用0.25%胰蛋白酶生理盐水制成1∶10乳剂, 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1 000 IU/mL, 置37 ℃作用2 h, 以2 000 r/min离心15 min, 取底液腹腔接种小白鼠0.5~1 mL/只, 接种12 d后, 若小白鼠表现不食, 被毛粗乱、竖立, 精神呆滞, 弓背闭目, 腹部膨大, 身体蜷缩, 呼吸急迫等症状, 即可用注射器直接抽取腹水抹片染色镜检, 若在涂片中发现有弓形虫滋养体 (呈香蕉形或新月形, 淡紫红色, 内有蓝紫色颗粒, 一端稍钝, 一端尖, 核在中央或稍偏钝端) 即可确诊为弓形虫病。

4.3 血清学检查

包括正向间接血凝 (IHA) 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 (CFT) 法, 但抗体的产生与病原数量的增多 (而不是与感染发生的时间) 有暂时的相关性。这意味着抗体的产生呈波浪形, 即使数次急性发作后, 抗体滴度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 之后便会下降到阀值下, 这表明假阳性是常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适用于群体检查。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步骤:在96孔110°V型血凝板中进行, 先在每孔中加入稀释液50 μL, 后在第1孔中加入待检血清50 μL, 混匀, 从中吸取50 μL加入第2孔, 混匀后并从中吸取50 μL加入第3孔……直至第8孔, 并从中取出 50 μL丢弃, 1~8孔的稀释倍数依次为1∶2、1∶4、1∶8……1∶256, 同时设阴性、阳性血清和稀释液对照, 每孔分别加25 μL的抗原, 震荡1~2 min, 置37 ℃恒温箱中作用1~1.5 h, 即可观察结果。凡红细胞沉积于孔底, 集中呈一圆点的为不凝集, 判为阴性;如红细胞凝集, 则分布于孔底周围, 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判断1∶32为阳性, 1∶16为弱阳性。

5 防治

5.1 患猪用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80 mg/kg肌肉注射 (首次用量加倍) , 每天2次, 连用3天。对未发病的猪群在每吨饲料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400 g, 甲醛苄胺嘧啶80 g, 小苏打400 g, 连用7天, 能有效预防弓形虫病。

5.2 加强饲养管理, 采取“养、防、检、治”的原则, 建立健全各项防疫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及疫病检疫检测体系。防止鼠害, 禁止养猫, 严格阻断其排泄物对圈舍、饲草、饲料和饮水等的污染, 保持畜舍清洁卫生, 定期消毒。对母猪流产后产出的胎儿、排泄物以及病死猪的尸体严格处理, 防止污染环境。

猪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篇8

1流行特点

弓形虫是一种多宿主原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不严。可感染多种动物并引起发病,猪发病多见于3~4月龄,死亡率较高。

病畜和带虫动物的脏器和分泌物、粪、尿、乳汁、血液及渗出液,尤其是随猫粪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都成为主要的传染源。猪主要是吃了被卵囊或带虫动物的肉、内脏、分泌物等污染的饲料和引水,经消化道感染。

2临床症状

常为急性感染,潜伏期3~7天,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3~10天,最高可达,42.9℃,食欲减退,仅吃几口稀的或废绝,喜卧,精神萎顿。多便秘,有时下痢,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式呼吸,每分钟达65~80次。有的病猪有咳嗽和呕吐症状,流少量鼻液。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身体下部、耳翼、鼻端出现淤血斑,严重的出现结痂、坏死。最后呼吸极度困难,后躯摇晃或卧地不起,体温急剧下降死亡。耐过猪一般于2周后恢复,但往往遗留有咳嗽、呼吸困难及后躯麻痹、斜颈、癫痫样痉挛等神经症状,怀孕母猪常会发生流产或死胎。

3病理变化

病猪体表尤其是下腹、下肢、耳部和尾部有淤血斑或发绀现象,有时可见出血点。口流泡沫样液体,肛门周围有粪便污染,体表淋巴结肿大、出血、水肿、坏死。内脏病变主要是肺、淋巴结和肝,其次是脾肾、肠。肺脏膨隆,表面有粟粒大出血点,隔叶、心叶呈不同程度间质水肿,表现间质增宽,内充有半透明胶冻样物质,切开后有大量液体流出,并带有气泡。气管、支气管内也充有带气泡的液体,肺实质中有小米粒大的白色坏死灶中出血点,胞腔内有多量橙黄色液体。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呈紫红色,并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及坏死点,切面多汁、外翻,尤其是肺门、肝门、胃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2~3倍。肝脏肿胀,实质中有粟粒大、绿豆大灰白色坏死灶,并见有出血点。脾脏有的表现肿大,有的萎缩,脾小梁不清楚,实质中有坏死灶。肾脏表面有少量出血点和针尖大、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坏死灶周围有红色炎性反应带。胃底部粘膜出血,有片状及条状溃疡。肠粘膜增厚,潮红,有溃疡,粘膜呈点状或斑点状出血,内容物为红黑色,有时形成假膜。胆囊肿大,粘膜出血或坏死。软脑膜充血。胸腹腔积水为黄色透明液体。要注意有少量病例不典型,中枢神经症状明显。

4诊断要点

根据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特点,做出初步诊断的依据,确诊必须在实验室中查出病原体或特异性抗体。

4.1直接观察将可疑病畜或死亡动物的组织或体液,做涂片、压片或切片,甲醇固定后,姬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如果为该病,可以发现有弓形虫的存在。

4.2淋巴结穿刺涂片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检查可以检出病原体。

4.3集虫法检查取肺、淋巴结磨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过滤,以500转份钟离心3分钟,沉渣涂片,干燥,甲醇固定,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检查虫体。

4.4动物接种取肝、脾、淋巴结制成1:10匀浆,小白鼠腹腔注射0.5~1毫升,或脑内注射0.03毫升,1个月内小鼠死亡,查腹水可见多量虫体,阴性者可以盲传几次。

4.5血清学诊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其中国内应用比较多的是间接血凝抑制试验。猪血清凝集价达1:64以上可判为阳性,1:256表示新近感染,1:1024表示活动性感染。

5防治措施

5.1预防

猪是弓形虫的惟一终宿主,所以猪舍周围应禁止猫出入,饲养管理人员也应避免与猫接触,不用生肉喂猫,同时应做好猪场的灭鼠工作;猪舍应做好防护,防止鸟及昆虫侵入,猪场应定期进行严格彻底消毒,保持饲料、饮水筹不受污染;禁止出售病猪肉及内脏,对可疑动物产品均应经过加热煮透或低温冰冻,以杀死其中的包囊;不用未经煮熟的屠宰废弃物作为猪的饲料;粪便集中,经生物热发酵处理后予以利用。

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应全面检查,条件允许时,应作血清学检查,对检出的病猪或隐性感染猪进行登记和隔离;对良种病猪可采用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对价值不大的病猪可作淘汰处理;对病猪舍、饲养场等用3%火碱液等进行消毒。

5.2治疗

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9

1 致病原因

弓形虫是利用在宿主细胞内的繁殖破坏宿主细胞的, 产生的繁殖体还会迅速的侵入到相邻的细胞中去, 如此反复侵入就会导致细胞组织出现水肿、炎症或者坏死。与此同时, 弓形虫产生的后代还会对一些实质性的器官造成干扰, 在其内部进行大量的再繁殖, 除了会给这些机体器官造成损坏外, 还会严重降低整个机体的免疫力, 降低原有的功能。在养殖业, 如果母猪患有弓形虫病, 就会导致母猪出现死胎、新生猪仔出现呼吸衰竭或者呼吸困难、腹泻等不良反应。

2 临床表现

猪弓形虫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比较高, 潜伏期一般为一周左右, 病程为2周左右。临床上, 急性弓形虫病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突然性的厌食、精神抑郁、经常会出现便秘, 并在粪便的表面会出现一层十分明显的白色的粘液。断奶的猪仔表现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 有的会出现呕吐和流鼻液, 体表淋巴结肿大。怀孕母猪会出现死胎、流产现象。有些患病猪仔后期咳嗽、呕吐现象会减弱, 但神经症状、出血、淤血十分明显, 有的还出现失明现象。急性会转变为慢性, 最终的结果就是变为僵猪。

3诊断方法

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特征,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进行诊断:

2.1 涂片诊断

一般选用淋巴结、胸、肺、腹腔的渗出液等进行涂片, 在涂片完全干燥之后, 利用甲醇进行固定, 利用姬氏液进行染色, 而后将其放在油镜下面进行检查, 该种方法不适用于对阴性猪进行诊断。

2.2 免疫学诊断

这种诊断方法又可分为: (1) 免疫酶染色实验, 就是在进行染色的基础上, 将弓形虫作为抗原, 与选择的抗体进行反应, 同时还要加入一些底物, 利用虫体附近出现的浅黄色作为一种阳性的判断标准。 (2) 利用金银染色法进行诊断,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胶体金探针与抗体或者抗原发生反应所生成的复合物, 利用银显影方法进行处理, 在光镜下可以看到明显的金银颗粒, 敏感度相当之高。 (3) 利用斑点免疫结合方法进行诊断,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固相酶免疫测定, 操作更加简单、快捷, 是一种固相标记免疫的测定检验方法。还有其他免疫学方法, 但这几种方法使用较为普遍。

4 治疗方法

4.1 配方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会选择磺胺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相结合的方法对病猪进行治疗, 使用的剂量前者是70mg/kg·bw, 后者是4mg/kg·bw, 并且都是口服, 2次/d, 疗程一般为4d左右。还可利用磺胺甲氧吡嗪进行治疗, 剂量为30mg/kg·bw左右, 也可以与甲氧苄氨嘧啶混合使用。磺胺-6-甲氧嘧啶, 也就是SMM, 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药物, 使用剂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通常控制在60~100mg之间, 须连用3d以上, 首次使用时, 可以适当的将剂量加倍。

4.2 其他创新方法的提出

虽说前面提到的磺胺类药物与一些抗菌素混合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疗效, 但复发率也很高, 且带有一定的毒性。为此, 一些科研工作者正在研究用于治疗猪弓形虫病新药, 有些新的药物已被证明治疗猪弓形虫病的效果十分明显, 如:阿齐红霉素、罗西红霉素、克拉红霉素以及一些可以起到抑制作用的药物 (譬如三甲氧蝶呤、强力霉素、氯林可霉素、美浓霉素等) 。一些免疫抑制措施也可以很好地控制弓形虫病的转归及病程, 提示免疫增强剂也可以用来治疗猪弓形虫病, 这也许会给今后的研究指明一个新的方向。

5 总结

养殖业一直以来都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 对养殖业中出现的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疾病, 要及时进行研究和探索, 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 要充分学习和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 为我国养殖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猪群,弓形虫病,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穆桂玲.延庆县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01) :345-346.

[2]吕元聪.我国部分地区弓形虫病流行病学监测[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12 (03) :125-127.

[3]杨翠萍, 等.弓形虫疫苗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 (03) :568-569.

[4]张秀玲;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9) :356-358.

一例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10

1 发病情况

该养猪场存栏生猪76头, 起初有2头猪体温升高, 出现厌食、精神萎顿和昏睡等状况, 粪便带有粘液, 便秘与下痢交替, 呼吸困难, 耳翼、鼻镜、四肢下部及腹下部出现紫红色斑点, 3 d后发病猪达到15头。笔者经抗生素治疗, 体温下降, 但食欲仍不好, 停药后体温又升高, 7 d后部分病猪出现死亡, 后改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病猪逐渐痊愈。

2 临床症状

该养猪场发病猪初期的体温都达到了40.5~42.0℃, 呈稽留热, 精神萎靡不振, 食欲有所减退, 最后废绝。粪便上常带有一些黏液, 出现下痢与便秘的交替。眼结膜呈苍白状, 出现黄疸, 呼吸起来较为困难, 呼吸呈腹式或犬坐式, 在吸气时虽然是深呼但是气浅且短, 有时还出现咳嗽和呕吐等症状, 鼻涕呈黏液样或流水样。尿液呈黄色, 发病的末期, 病猪的鼻镜、耳翼、四肢下部及腹下部均有紫红色的斑点出现, 最后极难进行呼吸, 卧地不起或即使能起但是后躯摇晃, 体温快速下降, 最后死亡。有的病猪的耳壳上有痂皮形成, 甚至耳尖还有干性坏死发生。发病猪的体表淋巴尤其腹股沟的淋巴结明显出现肿大。

3 剖检变化

2011年9月10日, 笔者通过对2头病死猪的剖检, 可见病死猪的皮肤呈弥漫性紫红色, 肝脏肿大, 稍硬, 有针尖大坏死灶和出血点。胆囊黏膜表面有轻度出血和小的坏死灶。肺脏为带有光泽的暗红色, 肿大, 间质宽度增加, 肺的表面有较小的出血点 (针尖大) 和坏死灶 (灰白色) , 切面有大量的泡沫样液体流出。脂肪发生变性, 心肌肿胀, 有灰白色的坏死灶, 栗粒大小。肾脏黄褐色, 表面有很多坏死灶 (灰白色, 栗粒大小) 和出血点 (针尖大) 。脾脏呈褐色, 肿大, 并且有坏死灶 (灰白色, 小米粒大) 和出血点 (针尖大) 。胃黏膜潮红充血, 稍有肿胀, 尤其是胃的底部表现更为明显。肠黏膜潮红、充血、肿胀, 表面分布有一定量的出血斑或出血点。剖开病猪的膀胱后, 尿液的颜色为咖啡色, 黏膜的表面分布一些出血点 (较小) 。胸腹腔渗出液增多, 全身淋巴结肿大, 颜色呈灰白色, 切面湿润, 有粟粒大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灶和针尖大出血点。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措施

一是严格做好猪舍卫生。猪弓形虫病的发生是由于猪食入猫粪便中的卵囊而感染的, 因此猪舍内绝对不能养猫, 还要防止猫进入圈舍, 以防猪的饲料和饮水中受到猫粪便的污染。为了对各种物体及土壤中的卵囊进行消灭, 可选择氨水或温度超过55℃的热水对猪舍进行冲洗, 并在太阳下进行曝晒[3]。为了防止蚯蚓和昆虫携带卵囊传播, 应尽可能地对猪舍内的污蝇和甲虫进行消灭, 避免猪吃到蚯蚓。二是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消毒。对猪舍还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严禁鼠及其他动物尸体被猪误食, 猪食禁止用厨房的垃圾、屠宰的废物及生肉汤水等, 防止猪受到病菌的感染。对于排泄物与流产的猪仔, 也含有滋养体, 因此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母猪流产的场地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三是全群监测及时淘汰。猪场发生猪弓形虫病时, 应对病猪做全面的检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抽检病猪进行血清学检查, 并隔离检查的患猪与隐性感染的猪, 并有计划地采取治疗。若治疗的耗费过于高, 超过猪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则应及时地将病猪进行淘汰和处理, 以消除感染源。四是药物预防。磺胺六甲氧散等添加在饲料中喂服, 每1 kg体重喂服60~100 mg, 每天1次, 连服5 d以上。

4.2 治疗措施

2011年9月11日开始对未发病猪用土霉素原粉600~700 g投放饲料1 t, 拌入饲料中混匀饲喂;对已发病的猪, 可以选择含2%甲氧苄氨嘧啶和10%磺胺-5-甲氧嘧啶的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注射液进行注射, 若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 每10 kg体重注射量应不能超过2 m L, 每日注射1次, 连续注射3~5 d即可;还可以选择磺胺嘧啶注射液, 静脉或肌肉注射0.07~0.10 g/kg体重, 每日注射2次, 连用3~4 d;磺胺嘧啶 (SD) 0.07 g/kg体重, 加甲氧苄氨嘧啶 (TMP) 0.014g/kg体重, 每天2次口服, 连用3~5 d[4]。

为了防止病猪之间出现相互交叉感染的情况, 应选择主成分为黄芪多糖的抗病毒1号进行肌肉注射, 一般注射量为0.1 m L/kg体重, 每天注射1次, 连续注射5 d;对于重症的病猪, 应该对症治疗, 如可采取输液、退热等措施, 为了防止出现继发感染, 还要用抗菌素, 在控制住病情后继续采取措施治疗1~2 d。经过治疗后, 病猪除了在发病的初期死亡了9头, 其他的多数病猪逐渐痊愈,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病情。

摘要:介绍了一例猪弓形虫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 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以期为猪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弓形虫病,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子勇.猪弓形体病的诊治[J].四川畜牧兽医, 2011 (8) :53-54.

[2]陈明阳, 李同军.猪瘟与弓形体混合感染防治[J].四川畜牧兽医, 2011 (11) :48-49.

[3]宣长和.猪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44-248.

上一篇:作文之花在课堂绽放下一篇:高专英语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