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条件

2024-06-28

建构条件(精选四篇)

建构条件 篇1

一、教师个人知识的逻辑结构

个人知识问题素来是复杂的, 其结构的划分方式也不一而同。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划分方式中, 影响较大的可归为两类。一类从内容的角度进行划分, 姜勇曾总结国外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研究成果, 认为:“虽然不同学者对教师知识的分类不同, 但都会包括这四种重要的成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以及关于情景的知识。”[2]另一类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划分, 正如陈向明认为, 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结构至少包含信念、教师主体、问题情境和行动中的反思这几个构成要素。[3]本文谈及的教师个人知识, 意指教师这一独特的职业角色应该具备的知识整体, 其本质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的, 一整套的包含符号、方法和信念等内容的逻辑体系。

综合现有研究, 可以认为, 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应包含以下四个构成要素:理论与事实、方法论、信念、情境。四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结, 并作为一个整体对教师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见图1) 。

1. 教师个人知识的理论与事实构成

“理论与事实”是教师拥有的关于教育理论、教学内容的命题或图式。理论与事实并非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有的理论可以有多个例证来解释或证明;有的理论却没有任何事实支撑, 教师可能仅仅是记得了一个道理, 但却并没有结合实际真正理解。并且, 还存在理论与事例错误匹配导致误解的可能性。种种情况表明, 教师应当重视知识结构中的“理论与事实”构成, 并对其进行不断扩充、更新、澄清。

作为知识结构中的事实性存在, “理论与事实”本身不体现教师个人的情感及价值去向, 而是作为一个“材料库”为行为或思维加工提供参照, 为其他三个构成的建构提供原材料。教师以往的生活经历、教学经验、所学习的理论, 存放在这里, 在知识结构不断的动态发展中, 向其他三个构成输出例证或理论解释, 使教师对情境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 建构出融合自己个性特征的信念及方法论体系。

2. 教师个人知识的方法论构成

教师如何监控自己的发展状态, 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结构, 都是需要教师动用自己的方法论知识构成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或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都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方法。教师必须随着需求、对象、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应对方法, 这要求教师的方法论构成必须处于不断的更新调整之中。

从层次上看, 教师个人的方法论中既有对整个思维、行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式方法, 又有面向具体情境的策略式方法。理论式的方法取之于万千具体情境的共性, 无法直接作用于具体情境, 要对日常实践发挥作用, 必须根据教师面对的不同场景、对象、任务等进行具体化。教师个人的日常经验又常常是零散、不确定的, 甚至是包含错误的, 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理论上的提升。连接这两种需要的桥梁, 就是策略式方法。

3. 教师个人知识的情境构成

每一位教师都是生活在特定情境中的人, 其个人知识结构中必然有来自于自己生活、工作的具体情境中的成分, 也必将面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每一个情境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丰富的含义, 教师“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 他 (她) 或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 有着具体的心思或一系列问题, 他存在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4]。

尽管不同的教师面对的教育情境各有差别, 但同一名教师所面对的具体教育情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学期为时间单位, 教师往往面对相似的学校文化氛围、相似的班级和学生, 及相同的教学科目。这就为情境知识构成的积累和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与学生长久的情境性接触中, 教师得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而且, 这种对情境特点的深入把握, 可以让教师在面对具体问题时, 能迅速找准要点, 对症下药, 采用最为适当、有效的方法。

4. 教师个人知识的信念构成

教师个人的信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5]。如果一个教师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考试能考高分, 他会对教材上的“考试重点”详细讲述, 会让学生“放弃”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去记忆标准答案。我们一度认为这是教师错误教育观的结果, 然而, 这并不仅仅是教育观问题, 教师的行为是整个个人信念系统作用的结果。教师对社会发展趋势、需求的看法, 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点等, 会结合成为一种“信念假设”。面对各种价值冲突, 教师从自己的“信念假设”中出发, 在对各种价值取向和需求的比较中做出行为决策。

有些教师知道不应该让学生的学习过于疲劳而影响健康, 但还是无法在现实中做到。部分原因在于外界压力让教师“不敢放松”, 还有部分教师对应试教育“不愿放手”。在后者的“信念假设”中, 为学生好, 就需要让学生拿高分、上名校, 这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信念。

二、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 对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条件的考查, 理应围绕个人知识的四个构成来进行, 进而引领教师的个人经验, 构建教师个人知识的逻辑, 决策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具体而言, 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的条件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1. 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关键在于新理论的获取

认知平衡的打破是推动知识结构发展的起点。教师只有在对当前知识结构不满的时候, 才会主动地去获取新理论, 改变知识结构, 直到问题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或“完善的需求”是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的契机, 也是知识结构得以发展的关键。

本来, 教书育人者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才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去补充相关理论知识, 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 当前存在着诸多违背这一原则的教育行为, 其中, 少数或许是有意为之, 大多数却是在教师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教师要么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经验的缺陷, 仍旧在自我编织的‘茧网’中辛苦地忙碌着;要么即使看到了症结所在, 却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全感, 仍旧抱残守缺。”[6]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发展, 就谈不上自主发展, 其知识结构也会在“茧壳”里止步不前, 难以应对新的问题。

2. 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核心在于方法体系管理

对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管理, 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反思、筛选、梳理, 去除冗余记忆, 澄清错误, 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顺利接纳新知识, 促进知识的不断创生。如果不常常将自己的知识做一番回忆、归类, 一些稍纵即逝的“灵感”、“顿悟”及与此相关的方法, 就不能相互联系起来。

后现代视野中,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永远正确的。任何个人的方法体系中都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甚至是错误的成分。不加以澄清, 会使得错误的知识继续发挥作用, 也可能使正确的新知识被拒之个人知识体系的门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试着将指导自身行为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方法体系显性化。显性化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知识体系的缺陷, 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其中优势加以发扬, 便于同他人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

3. 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重点在于情境性的运用

通常情况下, 年轻教师掌握了更多陈述性知识、公共知识, 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如老教师。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大量的情境性运用可以使老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有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情境性运用会产生大量的内隐知识, 与陈述性或者显性知识不同, 前者无法通过简单的“听”、“看”获得, 必须并且只能从个体亲自“做”与“悟”中获得。

在情境性运用中, 每一次问题的解决, 都需要教师分析事件特征, 对原有经验进行回顾和对比, 重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问题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 一部分原本联系不紧密或无联系的知识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还会生成新的策略, 或深化对原有理论的理解。如果教师想要理解并内化教育学、教学法等新的知识或者技能, 必须调动自己已有的那套知识体系, 和新体系相互比较, 相互“切磋磨合”。内化新理论新方法时, 依赖自己的教育经验来解释;外化教育理论时, 也需要主动把内化的理论嵌入到日常教学情境中去。

4. 教师个人知识发展的支撑是信念性的情感

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在日常工作中的满足感、对自身不断发展的追求、对改进教育教学的愿望, 都作为信念与情感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自主发展。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是自主建构个人知识的诱发机制。

对教育事业更加热爱, 或者完善自我的愿望更加强烈的教师, 往往会在自主发展上有更强的行动力, 更加注意捕捉各种发展机会, 时常反思, 迎难而上。武汉市一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在谈及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时, 认为促进自己成长的最重要因素, 莫过于“勤奋”、“热爱”和“执著”。[7]信念与情感水平中等的教师, 能够注意发展自己, 但并不会付出很多努力, 觉得只要达到一般水平就可以了, 只要自己不是最差, 就用不着那么“费劲”提高自己。而具有更多消极情感因素和信念的教师, 有时迫于无奈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发展任务”, 如写教学反思, 也是敷衍了事, 对于自身知识的发展没有任何实质作用。

三、教师个人知识的自主建构

具体教学行为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来自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面对特定的教育情境。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建构的实现, 最终也将落实到这四个构成的个性化发展之上。

1. 唤醒自主意识, 形成自我理论风格

不同的教师之所以可能, 且应当具有不同的自我理论风格, 主要因为支撑教学风格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知识是发展着的、有情境的, 学生是有个性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不断变化的, 价值观是多元化的, 每一个教师个体也拥有不同的知识构成。真实的教师专业发展, 不应是“千人一面”, 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构适宜的知识体系, 树立自我教育信念。

教师可以回顾自己的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关系、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甚至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 将这些零散的内容向理论与事实、方法论、信念、情境这四个知识构成中归类, 形成一个极具个人特征的知识体系。独特的理论风格往往会带来独特的知识结构, 最终催生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产生。教学工作中的每一次成功, 都可能为教师塑造自我风格提供信心和勇气, 每一次失败, 都为完善和改进自身的理论提供了鉴戒。

2. 在重复的日常实践中执著求新

教师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重复”, “重复”容易使知识结构走向封闭。要保证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就要刻意地从“重复”中获取新内容。长期在相似的教育环境中重复着相似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倾向不断走向熟练化, 最终达到自动化状态。自动化能容许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监控课堂状态上, 对于常见情况能迅速做出反应。但也可能因“太过熟练”, 而忽视了新问题、新方法, 使得知识体系的各构成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而无法产生改变。

要在日常“重复”中求新, 就不能把看似相同的实践仅当做简单的复制。每一次“重复”都应该是基于之前行为的经验, 并对之实行超越。如教授同样的教材内容, 可以变换不同的教法, 采用不同的练习, 从中挑取最好的, 或者说最适合的, 在此基础上调整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 避免让自身的教学方法体系静态化、固化。

3. 深入班级, 全面把握每一个情境性特征

教师是情境中的教师, 教学是情境中的教学。情境构成是教师个体知识结构中最富个性的部分, 是任何一本教材或者任何一个专家所不能准确阐明的, 然而却是最接近实践的知识, 因为只有生活于这个情境中的人才能把握有关这个特定情境中的知识。教师的情境构成发展得如何, 又将影响其他三个构成所能产生的实际效力。任何知识不与特定情境特征相结合, 都会有不良反应, 或者无效。

班级是教师最常面临的具体情境, 是其知识的来源, 也是去向。无论是作为旁观者去用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 还是作为参与者亲身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或者是作为倾听者、询问者去主动同学生交谈、调查, 都可以获得大量建构个人知识的材料。不同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兴趣喜好或学习风格, 不同的课堂行为表现都可能是不同的学习诉求。只有去深入了解, 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情境构成。

4. 在不断反思中确立生成个人知识的信念

在一定程度上讲, 信念支配着教师的个人知识建构行为, 而信念的形成与改变, 也有赖于教师对个人知识和实践行为的不断反思。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理论方法, 实际上是对个人教育经验的深加工进而形成特定教学信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一开始往往把教学的期望与结果、理论与实际等进行对比, 从而挑选出那些“想当然正确”的内容来作为个人信念并以之为指导建构个人知识。

随着反思内容、目标的变化和反思自觉性的增强, 教师的信念构成也会发生改变。因此, 教师在进行反思活动时, 更应当注重结合自己的个人知识构成特点和需要, 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同时, 这样的反思还应从多个角度来展开, 以减小所生成信念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3) .

[2]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1) .

[3]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9 (10) .

[4][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14.

[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

[6]王帅, 方红.论教师个体经验的价值向度与实践突破[J].大学教育科学, 2011 (2) .

建构条件 篇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信用制度的建构

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规范人们信用行为的行政约束和道德约束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我国经济领域内出现了大量的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制度、有效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严厉的失信惩罚制度以及大型的信用服务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重建信用制度的路径.

作 者:才华 沈晓梅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刊 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5(4)分类号:B82-053关键词:信用缺失 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重建

建构条件 篇3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除了要转变思想、转换角色,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冲突,启发思考,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组织相互协作、充分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一、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建构

数学学习不是造空中楼阁,知识不可能凭空想象产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情境”对新知学习的重要性。这里的“情境”既包括为当下知识的学习而创设的问题情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学习过程要营造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学生才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新知识。例如让学生从“3/10”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个事例中,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其分母有什么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教师提供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再营造必要的问题情境,如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把这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再进行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10分母分解质因数10=2×5;7/25分母分解质因数25=5×5;9/20分母分解质因数20=2×2×5;3/16分母分解质因数16=2×2×2×2。学生就不难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分解质因数后,只含有2或5这两个因数。这样的感性材料能显现所学知识的现本质。问题的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理解、综合、抽象,发现其本质属性。从而实现新知的“自我建构”。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变式和反例,以突出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凸显新旧联系,让学生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搜集分析相关的信息,把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信息充分联系起来,则会实现更加有效的“自我建构”。如“比的基本性质”可以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建立联系,使学生充分理解、交流、类推得出。“多位数的读写”可以与万以内数的读写建立联系,让学生总结发现其中的异同,“自我建构”新知。这里,课堂教学中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成了关键。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帮助学生找准并且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旧知。在学习新知前,要设法唤起这些知识,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前,可以复习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前,可以复习一下“旋转平移”的方法等。

2.引导学生认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帮助实现迁移。如比的前项、后项与分数分子、分母的联系等。共同点越多,联系越密切,迁移就越易实现,建构新知就越可能水到渠成。

三、运用知识重组,让学生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所谓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进行充分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通过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纠正错误或片面的知识。数学中的许多新知识,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等,它们是由几个相关旧知有机组合而生成的。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只要掌握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把几个方面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把握新知特点,充分展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分母不同怎么办?启发联想和想象,建立起旧知与旧知、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如何把它们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在新知与旧知作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出新知识。

四、放手独立思考,让学生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因此,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这样的思考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足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深刻思考,积极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在碰撞和冲突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的时候,尤其要舍得放手,舍得花时间去探讨。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前,如何用已学知识去计算梯形面积?经过讨论,学生可以产生多种解决方法,如把梯形面积看成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或者看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和(如图),还有的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差(如图)。

又如在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教师不拘泥于课本,再次放手让学生思考,就有学生就想出了与书中不同的方法,亦可谓是“殊途同归”。他把圆柱切开所拼成的“长方体”放倒下来,则“长方体”底面积就变成了侧面积的一半,高成了底面半径,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结果也完全相同!如果不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学生是不会这么深刻的去想的。

五、鼓励相互协作,让学生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并在探讨中进行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让互相之间的差异变成一种学习资源,产生相互补充和提醒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相互协作,鼓励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在相互协作中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如在计算“1/5+0.5”时,有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去做,也有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去做,如果此时相互交流,就能起到互相提醒、补充的作用,使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加完善。

建构条件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虚拟化经营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最为热门且前沿的课题[1]。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VE)是面对市场出现的新机遇,与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或企业团体组成暂时性联盟共同开辟市场、共同参与竞争,这些合作企业在设计、制造、经营等领域为联盟贡献核心能力,并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相互联合共同实现知识、技能的共享和成本的分担,以对市场机遇做出快速相应。VE是一种强强联合,而不是以强带弱。信息是对企业各种商务关系和各种商务活动的客观描述,是企业商务运动变化的真实反映。VE的信息处理是凭借电子化和网络化通讯工具对企业间的商务信息进行生产、存储、传递和管理[2]。在VE管理过程中,企业决策者们总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信息及知识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同时,企业决策者们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又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内外环境,于是在信息及知识的产生和使用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信息管理是VE构建与运行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处理VE信息集成的瓶颈。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间信息流的管理显得日益迫切,有效的信息管理模式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运作成果。反之,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VE信息管理的进程。本文在分析虚拟化经营条件下企业信息流构成和特征的基础上,从环境和战略视角提出VE信息处理的影响因素,进而建立VE信息处理的过程模型,为企业网络化运行提供管理思路和方法。

1 VE信息流的构成与特征分析

1.1 VE信息流的组成

企业信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它要求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的对称,这样就自然产生了供给和需求信息传输与反馈运动,形成企业信息的连续或非连续的运动[3]。与传统企业信息流所不同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流在商品或服务的运动过程中占居了主导地位,成为商流、物流、资金流、工作流、协调流的先导和基础。网络成为信息的载体,使VE经济循环得以生存和发展。导致供给信息的正反馈和需求信息的负反馈的发生并能够双向流动,从而使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达到均衡。缩小企业信息交互的时空距离,降低企业实际运作的交易成本和费用,促进了商品或服务同货币的换位。

VE的信息需要处理其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相互合作的自主、异构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4]。而且这些信息和控制在网络中是分布式的。可见VE信息流及其管理有其突出的特点,它不仅需要考虑企业的自治性、异构性、信息访问的安全性和它们连接方式的不确定性,还需要考虑企业的协商和协同工作能力等因素。VE信息流的构成分为内部信息流和外部信息流。内部信息流主要是维护VE内部的盟主企业和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正常运作。外部信息流主要是维护VE和其外部的各个机构(虚拟企业服务提供商,即VE-Broke;知识中心;第三方物流,即3PL;清算机构)之间的交互关系。前者属于VE信息流微观范畴,后者则为VE信息流宏观范畴。如图1所示。

企业信息流{{{{VE{VE{VE}Z{(VEBroker)3ΡL}

图1 VE信息流的分类与构成

1.2 VE信息流的特征与作用

VE信息流具有开放性及多向性等特点,开放性是指企业信息流的非封闭性,它在交换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内部及外部同时进行,不受组织及地域的限制;多向性是指信息流的传递交换,可在企业决策者之间、决策者与员工之间、企业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之间及人员与媒体之间等多层次生产及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流。其具体功能体现在:

1)VE信息流是商品流通的基础流。商品流通作为一个体系,它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并形成互动机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流通中信息处理的功能发生质的飞跃,由此确立了信息流在现代流通中的主导地位。VE的商品流通在信息流的高速发展下向虚拟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实质性的方向进行飞跃,使得VE信息流的管理成为商品流通的基础。

2)VE信息流创造新的商务模式。虚拟企业信息流改变了传统的商务模式,它使买卖双方借助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依靠虚拟企业网络服务机构完成产品或服务的供应、设计、制造、销售以及反馈一体化的交易过程,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

3)VE信息流提高了合作企业经济效益。VE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有效地沟通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系统外部的信息,有利于企业不仅依靠规模经济来提高效益;而且还依靠范围经济即通过迅速把握市场先机、经营资源的重新整合、经营范围的扩大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等来增加销售收入,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合作企业的经济效益。

4)VE信息流提升社会价值。VE信息依托的先进工具和优秀的管理思想,对社会有效资源进行快速配置和利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而且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竞争水平、消费需求和技术研发程度起到突出性的成效,社会生产必将朝向和谐、有序、成熟的方向发展。

2 VE信息处理的影响因素

2.1 信息处理的层次环境

企业信息流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在实施之前有必要对企业内外环境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即对企业涉及信息方面的环境进行分析。首先是企业外部环境。企业所处地域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无论是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社会技术水平和行业竞争环境等都在不断变化。捕捉这些变化的信息与知识,实现企业的创新过程,都需要企业进行信息流管理,将不同的信息与知识要素进行归类整理,以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组织控制。其次是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源条件、管理方式等方面。企业组织结构直接影响信息流运动的直接和间接渠道,优化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流管理的顺利实施;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传递间接渠道的形成及质量;资源条件是信息流管理的硬件基础;管理方式是企业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它直接作用于信息流运动的直接和间接渠道,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是信息流管理的软件基础。

2.2 VE信息处理的战略规划

实施企业信息流管理还要受企业信息管理的战略规划所影响,必须在规划企业战略管理的同时进行,并依据关键性原则、平衡性原则、权变性原则,制订出具体的企业信息流管理发展目标,该目标的制订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确定。战略规划之后,企业信息流管理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管理规划及管理手段。涉及企业的人、信息设备、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以实现信息及知识的获取、利用及释放[5];通过企业信息平台、知识平台与企业门户的建立,实现信息与知识的收集、储存、共享、运用以及知识的创新[6]。

3 VE信息处理的过程建模

虚拟企业将依据网络而发展成一种网络化组织模式,它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种种壁垒,把企业真正推向了国际市场前沿,近乎无所不包的信息流,通过信息检索技术以及递归化处理技术为决策者获取“软数据”(即融进了背景分析和理性分析的数据),以便为更有效进行决策创造条件。双向交流机制使位于不同地域的伙伴企业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信息交流和贸易合作。企业信息流处理的过程如图2所示。

1)企业获取信息。

信息的获取是为有效地进行信息管理服务的,良好的信息组织能使信息检索方便快捷。为使VE成功运营,需要考虑成员企业信息的有效处理,为未来信息查询和检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必须将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后发布到Internet上,才能够使信息更有利于检索。同时,为减少信息检索过程中的时间耗费,信息检索既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主动发送的过程。

2)粗集检索信息。

信息的检索过程是一个递归化的多层次检索过程,同时,企业在利用这些信息时也要进行递归化处理。这种多层次的递归化表现在粗层次的检索和粗层次的分类处理上。前者通过企业信息的网络规范链接粗略的检索而得到;后者通过有序的信息分类,进一步筛选与分析信息内容。

3)细化过滤信息。

企业对于已经粗集整理过的信息要进一步加工处理,一方面对分类以后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细化过滤,提取企业不同部门所需的有用信息,并传递给企业适当的部门,或形成企业的各类基本数据库。另一方面进行检索结果的递归处理。

4)递归化集成信息。

递归化集成信息是以现有的技术为基础将企业信息与相应的系统、设备、网络、数据甚至人员等无缝地统一在一个应用框架下。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学和并行工程中的有关思想,将企业自身所有信息、新的网络信息与基本库、“专家知识”与企业基本库进行集成,追求信息表达的完整性,结合虚拟企业的可视化、协同性,建立一种可以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综合集成环境。

5)评价和再利用信息。

VE信息评价包括前期评价(市场信息评价和合作伙伴信息选择评价),中期评价(虚拟企业信息和谐性评价和敏捷性安全性度量)、后期评价(信息可再利用度的评价)等,通过企业已集成的信息完成信息评价,为企业决策者和企业家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探索的依据。当虚拟企业宣告解体时,将对合作体内部的信息进行划分,区别出不可用信息、可用信息和可再利用信息三类。降低企业信息处理的重复性和处理成本,并可利用有效信息为下一次动态联盟的组合提供有益支持;同时,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信息进行评价,可以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运营绩效,指导企业改进管理体制和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

4 结论

企业虚拟化运营依赖于相关企业信息的集成与处理,充分利用递归化过程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可将企业“设计、开发、销售、应用”完全地融合为一体,实现人机的有机结合,网络信息的综合集成,企业积累与现实应用的结合。本文对VE信息处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对VE信息流的相关内容的界定,虚拟企业信息处理原则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基于企业获取信息、粗集检索信息、细化过滤信息、递归化处理信息、评价和再利用信息五个角度,提出虚拟企业信息处理的方法体系与过程模型。为VE的信息交互提供可行性方案和管理思路。

摘要:虚拟企业信息处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途径进行传输的运动过程,形成网络化集成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对商品或服务运动状态的直接反映。本文提出虚拟化经营条件下企业信息流的组成和特点,从层次环境和战略规划分析虚拟企业信息处理的影响因素,并对VE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建模,形成网络化企业组织信息全过程管理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虚拟企业,信息流,过程模型

参考文献

[1]HARDWICK M,MORRIS K C,SPOONER D L.LessonsLearned Developing Protocols for the Industrial Virtual En-terprise[J].Computer Aided Design,2000(32):159-166.

[2]梁弘秀,黄宗捷.电子商务信息及信息流的理论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9(17):46-47.

[3]邓小强,蒋明青.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实施信息流管理[J].企业经济,2004(4):50-51.

[4]叶飞,孙东川.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9-100.

[5]MARTI N CHRISTOPHER.The Agile Supply Chain Compe-ting in Volatile Market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37-4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构条件】相关文章:

个体建构05-07

人格建构05-21

整体建构05-26

建构新知05-26

素质建构05-27

经验建构05-28

形象建构05-29

性别建构06-11

建构创新06-18

角色建构06-19

上一篇:个人准则下一篇:软件适应性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