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研究

2024-05-22

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研究(精选十篇)

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研究 篇1

自从公允价值引入我国后,公允价值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而我国目前仍以适度引入、谨慎使用和积极稳妥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公允价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二、具体问题的提出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一些会计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金融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由此可以分析出,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在一定条件下的运用范围。

除此以外,我国新准则中也明确规定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运用公允价值,由此也可以分析出,该准则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运用范围无条件限制。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分为有条件限制和非条件限制两种情况。

三、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情况分析

(一)有条件限制的公允价值运用范围

如右图,当图中的箭头呈同一位置无限趋近时,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极为严格,必须其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此时的椭圆形状更扁,意味着公允价值在此时的运用范围及空间更小,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的会计业务处理更少,会计造假的空间更小,更有利于会计监督和检查。

注:A为无穷接近0,B为极大范围(相对极小范围),C为条件(范围)线,D为条件区域,E为辅助区域条件:谨慎性、可比性、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相关性被条件内容:投资性房地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合并等

但图中的箭头绝不能同位置接合,只能无穷接近,否则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业务处于无序、瘫痪状态而无法正常运行,交易或经济事项将停滞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停止而中断经济的正常发展。然而,从现实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除破产、金融危机外,经济发展在正常条件下不会出现停止但有缓慢、停滞不前的现象,而且我国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帮助其克服困难以恢复正常运行。

由数学椭圆知识分析得出,椭圆的离心率为(0,1),决定了椭圆的大小,把数学椭圆引入到本文的会计椭圆运用范围中分析得出,(0,1)是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大小。

因此,企业在正常经济活动中需要考虑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极大范围而无需考虑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极小范围,因为它的条件区域是一个由无穷接近0到1之间的范围,它的极小范围是无穷接近0,而不是等于0,因而它不会终止运用,所以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要保持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在(0,1)之间,在一定经济时期下,这个范围值不能随经济发展的波动变化而任意变动,必须在变化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保证其计量的正常秩序和原始范围域,否则将会引起一系列的会计问题和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是否超过了极大范围。

由此也分析得出,C线的位置不能变化,表示公允价值在运用时不能超过C线边界,同时也表示C线是受条件严格限制的;条件区域的大小决定了C线的位置,而条件区域的大小取决于公允价值对其运用的属性性质;D部分在这一条件限制下是不存在的,它只是起着辅助理解的作用;至于C线位置的变动情况及条件区域的大小是扩大或缩小还是保持原有区域取决于未来经济状况和会计发展程度下的新准则规定。

现在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有条件限制对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影响。

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除创业板外)为例

总数:1541

注:以上数据是2007年至2009年按西南证券钱龙投资分析系统沪深A股股票交易顺序收集整理的

由表分析得出:2007年至2009年每个季度均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有126家,这约占1541家上市公司的8.18%;再从其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数量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总体运用范围和效能有限,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中也没有得到广泛地运用。原因在于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受谨慎性条件限制,其条件限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运用公允价值时要严格地进行谨慎计量,造成了多数上市公司在选择计量属性时不愿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使得公允价值因谨慎性条件限制而在上市公司中的总体运用范围和效能有限。

(二)非条件限制的公允价值运用范围

如下图,A随箭头呈相反方向的不断扩大变化而不断扩大变化,最终A达到最大变化域,即A区域至B区域时,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从属性范围内的某一范围上向B区域扩增,最终由椭圆内的某一属性范围形状扩至成圆形,它是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程度和会计处理程度适时地选择由A区域至B区域的,这意味着公允价值的运用空间由小变大,运用程度的活跃度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最大活跃度,使得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广泛性越广,其实现过程无条件限制。

注:A为小范围区域,B为大范围区域无被条件内容: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

由此分析得出,无条件限制的公允价值在运用时选择范围更广、灵活性更好、灵活度更高、操作性更快,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的会计业务处理手续灵活快捷。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不必担心在其运用范围内所带来的会计法规约束问题,因而注重它可能带来的计量质量与秩序问题,优化运用范围内的计量质量程度和秩序环境空间是企业应做的。

四、影响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原因

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容量的无限波动性是影响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根本原因,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市场不成熟,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和可靠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允价值难以获得或无法可靠计量,使得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其计量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差异需要通过对其运用范围的限制来缩小差异;同时,估值技术的操作难度大而不成熟是限制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关键原因,现值估值技术所需运用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及可变现净值等专业知识信息处于不断的潜在变化中影响到估值技术的操作水平和发展;其次,会计信息的系统性尚不成熟,易在会计信息不确定失真的情况下通过限制运用范围来保证会计的可靠性;再次,我国现阶段的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尤其是法制监管和会计准则在价格市场不规范完善的条件下有可能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利润操纵,因此需要通过对运用范围的限制来杜绝违法行为;最后,预警制度和技术指标评估制度尚未形成,为了保证在运用时不会对不确定性敏感事项的职业判断所造成的会计问题而通过对其运用范围的限制来降低会计问题程度。

五、提高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途径

(一)培育活跃级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属性问题,并为推动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创造良好的运行条件,尽量降低公允价值运用时的潜层面影响。

(二)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在谨慎稳妥地集中优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基础上适量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

(三)根据现行数据和过去数据及被弃用的其它计量属性重新组合出适应公允价值发展的新计量属性及构造出适应经济体制发展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努力提高估值技术的水平和质量,充分利用专业评估技术,增强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运用的专业评估判断能力。

(四)建立合理监督体制,降低人为利润操纵的程度和会计作假的可能性,充分发挥监管的内作用力。

会计论文:探索公允价值的运用问题 篇2

一、公允价值计量产生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纵观近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次金融危机和财务丑闻都会引起社会各界对会计理论、方法、程序的强烈不满和质疑,导致监管部门对会计严格监管,促使会计界不断探索新的会计理论,制定更完善的监控制度或准则,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及其监管的需要。随着新兴低耗高效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化。而基于历史成本的传统会计对计量和报告创新金融工具以及无形资产业务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招致会计实务界和投资者的强烈不满,公允价值理论应运而生。最早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oonite在《会计研究公告第1号》(ARSNo.1)中提出“公允价值”的概念(葛家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已逐渐从仅限于某些金融工具扩大到大部分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甚至无形资产(朱丹,)。以市场为导向、以决策有用为目标的公允价值的产生为会计适应现代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经济环境复杂化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应用遭遇困境

公允价值出现伊始,即因为它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而倍受会计界和投资人好评和追捧,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同时也受到金融企业、审慎监管部门和独立审计机构的抵触。这一切,除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所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不明晰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20世纪末期以来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复杂的环境下新事物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观察问题的视角和态度。这种差异更多地则是基于各种不同职业和不同利益集团所处的地位方面。

(一)金融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质疑公允价值的产生始于金融工具的大量出现和计量要求,因此,金融企业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急先锋,然而,鉴于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金融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始终存有一定疑虑甚至抵触。这是因为:

1.公允价值应用加剧银行收益和资本的波动公允价值的应用使银行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并通过公允价值在银行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从而加剧银行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另外,当前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具有一定不对称性,即部分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而部分金融工具仍采用历史成本(摊余成本)。这种混合计量模式与当今商业银行的具体投资组合政策是不相适应的。由于银行是采用有机整体的方式来治理其投资组合,而并不是采用完全隔离的方式对其交易项目和银行项目进行治理,并且在具体实务中,银行通常会采用交易账户来对其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所以混合公允价值模式的这种不对称性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不必要的人为波动。

2.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加剧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波动在市场非理性变化时,投资者追高杀跌的非理性投资情绪会被激发,当市场非正常性繁荣时,投资者非理性的追涨会不断推高资产的市场价格,使资产市价脱离其真实价值而被高估,而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编报的公司财务报告被虚假改善,由此提升公司融资能力,银行因此增加对公司贷款的冲动,而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又会进一步推高市场的虚假繁荣程度和资产泡沫,助长经济的非理性繁荣。当宏观经济政策转向(比如基准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上升)或经济步入衰退周期,资产价格会非理性地下跌,而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必然会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致使公司融资能力下降,银行放贷更加谨慎,预期风险的增加又会推高资金的市场利率,公司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致使在群体效应下,市场恐慌情绪加重,资产价格螺旋式下跌,经济衰退加速……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加剧金融的不稳定和经济的动荡。公允价值的不当应用对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和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此即是明证。

(二)公允价值加大了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在影响银行会计资本的同时,往往也会影响银行的监管资本,使得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在性质和数量上产生新的不一致,并引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波动,从而增加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审慎资本监管难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股票期权和股份支付等权益工具可能影响银行会计资本的变化;而交易性金融工具和可供出售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会引起会计资本的变化,使银行违反资本监管要求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银行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过多的管制干预以及诱发商业银行做出旨在减少管制干预的不正当行为。其次,允许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纳入表内核算,对具备公开成熟市场条件的金融工具可参照市场价格估计其公允价值,由于信息相对充分,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和成本相对较小。但对缺乏相应市场条件的金融工具允许金融机构自建模型进行估值,由于银行管理层风险偏好不同、建立模型的假设条件不同,对占有信息的理解不同,必然会导致其建立模型的结构不一致和参数应用不尽相同,从而使其对公允价值的估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不仅影响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监管者的监管难度。并且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披露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是金融机构提供这些理由、事实和依据时会存在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定,并且在不同的时点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银行监管机构很难判定和评价上市银行的真实业绩和银行资本状况。

(三)公允价值加大了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风险对从事独立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不断拓展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增加了财务报告审计的困难和风险。这是因为传统审计基于有反映经济业务凭证的客观证据的事实判断,而公允价值是报告主体依据市场变化和未来现金流量所建立的估值模型的主观判断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审计师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要求审计师对主体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所使用的参数、假设和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估,据此对主体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符合准则的程度作出合理判断,同时,还必须了解主体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和自己审计过程中的误差(于永生,2007)。这对不具备评估专业知识的审计师而言,相比传统基于历史成本的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审计的困难和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大多数独立审计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审计性表示担忧的根本原因。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越是扩大,审计执业的不确定性风险也随之加大。在审计机构尚未对此做好充分的观念和技术方法上的准备之前,一定程度的担忧和抵触在所难免。

三、基于环境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20世纪环境变化之中应运而生,因其能如实反映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所以代表了会计计量未来发展和变革的根本方向。从根本上来讲,不管在应用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或阻碍,或者因为一些特定原因在实际应用的某些阶段发生一定的倒退或波折,但其应用不断扩大的趋势却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的。客观上来讲,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技术方法,与其他技术方法一样,在其产生和应用的初始阶段,必然是不完善和不完美的,必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足有待改进,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因此,必须理性分析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适用性,审慎看待公允价值的优缺点,在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利益相关各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公允价值计量作用。

(一)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监管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力推行私有化改革,力主通过取消管制和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预来提高国内和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全球化。强调市场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自动恢复平衡,不需要政府任何形式的干预。但事实证明,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自我平衡和规范有序发展是不现实的,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适当对市场进行干预是必要的。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在最崇尚自由主义的美国,是“市场失灵”的又一次集中表现,次级抵押衍生品市场定价机制失灵而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达到均衡并酿成危机,不得不依靠政府干预及应急管理手段的运用。因此,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对评级机构、对冲基金、跨国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监管,严格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不断翻新,切实控制人为

地制造那些纯粹是投机、冒险的衍生产品(葛家澍,)。在公开活跃且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公允价值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可靠且相关的决策会计信息。(二)完善公允价值基础设施虽然外界对公允价值质疑声不断,但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推广和使用已成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对于有成熟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市场已为其搭建了估值的可靠基础,在市场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市场价值完全可以视同为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但在市场背离正常运行轨道出现较大波动时,就需要对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产和负债做合理的估值而不是完全以市场价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对于缺乏公开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则必须运用相应的模型进行合理的估值。这就要求企业和相应机构必须具备完善的公允价值估值设施,包括完整资产和负债价格变动的数据库;规范可靠的风险和现金流的估值模型;采用科学合理的估值程序;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经验的估值专才。然而,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估值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问题则更加突出。因此,要充分发挥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势,当务之急是建设完整可靠的市场变化信息库,确定规范标准估值模型,制定科学合理的估值程序,培养专家型的估值人才队伍。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公允价值无论对金融机构还是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应该适应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必要设立由专家组成的公允价值协调监督机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与内部审计委员会协同,对公允价值的形成、应用及后果做出客观评价,以保证其客观公正,同时防止、防治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操作利润,危害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有效实施。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公允价值是基于当前市场,同时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在缺乏当前活跃的公开市场时,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就必须采用现值估值的方法。而折现就意味着对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要作出合理的估计,因此,要对影响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作出合理预测,既是对存在公开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也必须充分了解市场不正常波动的风险。建立公允价值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预防风险,保证公允价值的客观公正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应明确企业各业务部门、公允价值计量模型的验证部门和具体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部门的分工,各部门既相对独立又互相牵制。同时,还要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所依据的信息获取、分析的信息系统,建立符合公允价值计量需要的信息数据库。对数据的获取、修正、输入输出加以监督和控制,以确保公允价值计量依据的信息的真实可靠,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公平性和相关性;还要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相关内部控制持续监督和不定期专门评价,及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重大风险,并予以及时纠正。

公允价值分析与运用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运用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一、确定方式

1.有价证券按当时的可变现净值确定(见“可变现净值”);

2.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按将来可望收取的数额,以当时的实际利率折现的价值,减去估计的坏账损失及催收成本确定;

3.完工产品和商品存货,按估计售价减去变现费用和合理的利润后的余额确定;

4.在产品存货,按估计的完工后产品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尚需发生的成本、变现费用以及合理的利润后的余额确定;

5.原材料按现行重置成本确定;

6.固定资产应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尚可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同类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的现行重置成本计价,除非预计将来使用这些资产会对购买企业产生较低的价值;对于将要出售,或持有一段时间(但未使用)后再出售的固定资产,可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对于暂使用一段时间、然后出售的固定资产,在确认将来使用期的折旧后,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7.对专利权、商标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按评估价值计价,商誉按购买企业的投资成本与所确认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定;

8.其他资产,如自然资源、不能上市交易的长期投资按评估价值确定;

9.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等负债,按未来需支付数额采用当时利率折现所得的金额确定;

10.或有事项和约定义务,如不利的租赁协议所引起的付款、合同对企业的约束以及行将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费用等,都应加以充分的估计,并按预计支付的数额以当时的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计价。

只要某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是被并企业的,都需对其确定公允价值,如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本、行动计划成本、开发某配方成本等等。

11.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正常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1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正常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资产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

企业应当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二、判断方式

属于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视为能够可靠计量:

1.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

3.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交易市场,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要求采用该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或者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

三、公允价值来源

从理论上说公允价值的来源应该是两种: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后者表面上看有普遍的适用范围,但是实际上要求详细的现金流量预测、终值的预计和合理的风险调整后的折现率,而这些数据的输入牵涉主观判断,其微小的变化对于所推导的公允价值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为了规避这些现实操作中的技术性风险,根据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条件,将其来源分为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价值评估模型和交易对手提供等三种,而现时中常用的现金流量贴现法应该慎用。 一、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 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具有众多的市场参与者,并通过市场机制,根据有效市场假设,它能够忠实表达金融商品的公允价值。同时,公开报价也具有容易观察获得、具有可验证性等特点,所以,如果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就必须将它作为公允价值的基础。

根据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已持有资产或将发行负债,适当的市场报价应该是当时买方的出价;对于将购入的资产或已发行的负债,适当的市场报价应该是当时卖方的要价。当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部位相当而有相互抵消的市场可能时,可以用市场中间价作为抵消部位公允价值的基础。

对单项的金融工具使用市场中间价是不适当的,因为这会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确认利得或损失,即买入或卖出价与市场中间价的差额)。

公允价值计量假设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发生在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主要市场是指对资产或负债而言有最大交易量或最高水平活跃程度的市场;最有利市场是指,考虑了交易成本后,能够实现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可以采用价值评估模型确定公允价值,即通过价值评估技术和资料输入,取得符合实际的公允价值估计。如果被计量的金融商品有市场参与者经常使用的价值评估技术,而且能够证明该技术能够提供可靠的估计价值,这种评估技术就应该被使用。使用价值评估模型应该具备以下的前提:(1)以可以观察的交易价格作为评估模型的资料输入;(2)资料输入合理代表市场期待和金融商品所隐含的风险报酬因素。

四、确定条件

IAS39使用指南提出了采用评估模型确定公允价值的条件:

(1)使用该方法的目的是建立计量日的可能交易价格,该价格为一般商业考虑下的正常交易价格;

(2)价值评估方法尽量加入市场参与者在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因素;

(3)尽量定期使用可观察的同一商品现时市场价格或可观察市场信息,测试并校正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除了考虑这三个条件外,还应该考虑资料输入的使用、可观察的市场信息和其他可能影响金融商品公允价值的不可观察因素。例如,债券商品评估的可观察的市场信息,即计量日的市场基准利率,可采用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不可观察因素为信用風险贴水等。评估结果最好使用实际交易价格进行校正,同时调整信用风险贴水,以便评估模型在开始时就能够产生“交易价格”。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研究 篇4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及其应用分析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分析

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 都意味着企业资产市场价值的增加, 反之则表明企业资产真实价值的减少。从实践中来看资产市场价值的减少或者增加都是潜在的, 也是可能的。这种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变动差额被称为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未实现收益 (损失) 是否应该确认问题和公允价值能不能用在本质上看是同一个问题。现行的新会计准则对未实现收益 (损失) 进行了确认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会计理论界关于收益, 通常划分为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两种。经济收益概念以实物资本保全概念为依据, 强调企业财富的增加。既包含营业所得, 也包括意外所得, 既包括已实现收益, 也包括未实现收益。会计学家坎宁·吉尔曼, 爱德华兹和贝尔等在吸收了经济收益概念的基础上, 研究会计收益, 提出了一些会计收益概念。他们认为, 收益应该是企业一定期间财富的增长, 某些未实现的或意外收获和其他活动也应该确认为收益。在会计收益的确认上有两种收益观:本期经营收益观和全面收益观。全面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包括经营收益和非经营收益, 既有企业有效经营的成果, 也有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变动引起的结果, 当然也包括会计上未实现的收益。由于公允计量代表了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 所以能更好地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经营业绩及现金流变动的信息, 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

(二) 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认可。 (1) 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条件。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阐明: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 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三个层次:第一, 资产和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 活跃市场有报价的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 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参照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 不存在活跃市场, 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2) 公允价值运用的必要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三个层次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条件, 那么是不是只要具备这些外部条件资产计量就必须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呢?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市场价值, 公允计量最主要是强调了对资产价值的客观反映。资产 (负债) 的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的脱离程度决定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程度, 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 (损失) 是资产成本与价值脱离的外在量化表现。只要存在未实现收益 (损失) 就有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 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有多大, 就要看偏离程度, 即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 (损失) 的大小。换句话说未实现收益 (损失) 越大, 公允计量就越有用。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就是很好的说明。我国会计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93~1998年是第一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两则”和13个行业制度颁布和实施。这一阶段我国没有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 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当时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级阶段, 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化不大, 历史成本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资产的客观价值。1998~2000年是第二阶段。FASB发布第7辑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之后, 1998~2000年我国也颁布了几项准则, 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 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强。资产的市场价格和历史成本出现了一定的脱离, 其产生的未实现收益 (损失) 较大, 资产的计量有必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2001~2005年是第三阶段。由于我国会计制度约束不足和资产活跃市场发育不完善, 部分企业滥用公允计量手段, 虚增利润, 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了防止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维持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2001年财政部禁止了《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这两个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新准则的颁布就是基于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这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第四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市场监管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初步具备了大面积引入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2006年2月新会计准则大范围的采用了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例如, 《投资》、《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固定资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会计准则中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综上所述, 公允计量的应用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 资产或负债要存在活跃市场或相似的市场, 这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环境要求。其二, 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脱离, 即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 (损失) 的大小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允价值运用的必要性。只要存在未实现收益 (损失) 就有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 这是公允价值自身的内在要求。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只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外在环境。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状况调查分析

(一)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统计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可以说是在曲折中完成的, 经历了先用、再禁、后启用三个阶段。只要市场具备了公允价值应用的条件, 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必要的。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 公允价值的应用预示着会计对企业信息的反映从静止的观点转向了运动的观点。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计量是公允价值内在的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质上实现了我国与国际会计的趋同。 (表1) 列出了新准则中在账务处理上直接应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 业务中间接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以及涉及现值会计计量的准则。统计表明, 我国新颁布的38项准则中, 使用了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的准则有30项之多。会计业务直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有17项 (标√和×的准则) , 准则中部分或整体涉及公允计量的有13个。这13个准则 (标★的准则) 具体是指, 在该准则中没有具体的会计业务, 准则针对的是一些报表编制, 列报或者一些指标的核算等。38项准则中使用现值计量的有7个准则, 不涉及公允计量和现值计量的 (标▲的准则) 有8个。

(二)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会计实务影响的调查

公允价值的普遍采用必然会产生未实现收益 (损失) 的确认问题。2006年2月颁布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准则对会计业务中未发生的费用进行了确认, 把其归入了“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生物资产》和《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资产未实现的减值损失进行了确认。尤其是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在很多会计准则中都有贯彻, 资产减值准备就是针对企业资产未实现损失的确认。《租赁》准则涉及了未实现收益和未发生费用的确认。《收入》、《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都明确的对未实现收益 (损失) 进行了确认, 尤其是《收入》和《租赁》准则直接把未实现收益 (损失) 计入了“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公允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 (损失) 在新准则中已经得到了部分确认, 那么针对一项具体的资产在历史成本和公允计量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下会产生多大的未实现收益 (损失) 呢?本文选取了金融资产最多的上市银行为样本, 统计了金融资产在新准则下公允计量与历史成本的差异。金融资产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下的变动差额是同一时点上同等数额金融资产相比。我国现今共有上市银行14家, 其中8家是2007年刚上市, 公开财务报表只有中报, 2007年之前上市银行只有6家。中报上只能读取2007年6月30日公允价值下金融资产的数据, 很难取得这一时点资产的历史成本。因此, 以2006年年报的数据与2007年中报的数据相比较, 统计了上市银行金融资产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 (损失) 额。尽管这种对比没有金融资产在同一时点对比那么准确, 但也可提供一种参照, 是能说明未实现收益 (损失) 这个问题的。从 (表2) 中可以看出, 由于会计计量模式的变化, 6家上市银行的金融资产价值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变化, 绝对数额是巨大的, 这与金融企业的行业特点有重大关系, 金融资产占银行的总资产的份额基本在70%以上。以上的统计数据表明银行业的金融资产由于采用公允计量使资产的价值得到更真实地反映, 中国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变化率为4%和5%, 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则为10%和11%, 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达到了24%和21%。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资产的价值在以前是被歪曲反映的, 这个从以上的数据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银行业金融资产的未实现收益 (损失) 是比较大的, 因此, 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金融资产的计量确实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附注说明:“√”使用公允价值;“×”不使用公允价值;“★”涉及公允计量;“▲”不涉及公允计量;“※”使用现值计量;“★”所示的准则表示综合业务使用了公允计量的概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 (1) 数据来在07年中报; (2) 数据来自2006年年报注:未实现收益= (1) - (2) ; (3) = ( (1) - (2) ) / (2) )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局《世界石油工业回顾1996》

资料来源:《油气储量资产化管理》

括号内为交易额大于10亿元的交易

(三)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几经反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终于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得以应用, 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也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条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从理论上讲, 这一应用条件仅是一个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 符合这一必要条件的资产业务, 是否纳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范围,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而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与历史成本计量结果的差异应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这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推广应用的充分条件。那么,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否存在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条件, 但却未能应用这一计量模式的情况?答案是肯定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油气行业应用分析

(一) 油气资产公允计量的必要性

根据商品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般商品的价值由其平均社会必要耗费决定, 也就是说, 商品的生产成本构成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但对作为勘探成果的油气探明储量来说, 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其价值与勘探耗费无关, 完全取决于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这种特殊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状态。因此, 将油气探明储量认为是“企业购入的油气产品的地下存货”并不恰当, 在这里企业付出的不是购买成本, 只是发现成本。油气储量的发现成本与发现价值脱离, 使历史成本会计的应用遇到了困难, 按照历史成本原则, 用取得费用 (成果法) 或取得费用及全部勘探费用 (全部成本法) 来标志探明油气储量的价值, 即用发现成本来承担与发现价值无关的费用, 这是一种对油气资产的歪曲反映。从 (表3) 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不管是海上还是陆上的石油勘探, 所耗费的发现成本可能远低于或远高于当年储量市场价值。以低油价时期的1981和1986年为例, 海上石油勘探的成本可能高于市价。 (表4) 所示, 储量资产价值与油气产品价格有一定比例关系, 海上石油勘探的成本很可能高于储量资产价值, 这与当年油价突然暴跌的特殊经济环境有关;但如果以2006~2007年接近100美元/桶的高油价为例, 则会得出海上石油勘探的成本远远低于储量资产价值的结论, 因此, 油气发现成本偏离其发现价值是一个客观事实。

(二) 油气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条件分析

国际石油可采储量交易市场, 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每年大约60%~70%的国际储量交易在这三大市场进行。世界储量交易有如下特点:总交易额和总交易量变化较大;美国市场稳定, 英国市场逐渐削弱, 其他地区交易有上升势头;大宗交易量有下降趋势;各交易市场的储量价格有一定的差别;储量价格随油价变化而变化。1988年以来世界主要油气储量交易情况如 (表5) 所示。储量资产价值是随油价变化而变化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价格走势基本可以代表但不能代替储量资产的价值走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国际三大石油储量交易市场已经较为成熟, 油气储量交易有了一个符合规定的活跃的交易市场, 油气储量的真实价值是可以得到公允评价的。可以说油气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条件是具备的。

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历史成本却因为其可靠性强备受青睐。通过分析认为, 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变动差额决定了公允价值应用必要程度, 也就是会计学上所说的未实现收益大小决定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 这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在要求。此外成熟的市场也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只要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公允计量的应用就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中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确认与报告》,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研究 篇5

摘要:会计的核心是计量。有人说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从远古的“结绳记事”、“绘图一记事”发展到近代趋近完美的借贷复式薄记,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计量始终是会计的核心。公允价值(Fair Value)作为一种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计量属性,具备了历史本钱无可相比的相关性上风。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公允价值在计量属性上核心地位的确立将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是会计发展的必然,对推动会计的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 新准则

一、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章删除了“历史本钱原则”。并在基本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进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第四十二条指出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本钱、重置本钱、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本钱,采用重置本钱、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同时,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还对在历史本钱、重置本钱、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金额进行了规定。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公允价值广泛应用于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

二、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是新会计准则中新增加的一项准则,用于规范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不是自用)项目的处理。该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预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本钱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本钱模式(与固定资产差异不大)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本钱模式为主导,公允价值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使用。

该准则的第十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公道的估计。”另外,第十一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进当期损益。”第十二条还规定:“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本钱模式。”

三、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重新引进了公允价值的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该准则第四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具有贸易实质;第二,换进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换进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进资产本钱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进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假如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仍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进本钱,不确定损益。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贸易实质,且换进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进资产的本钱,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进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进当期损益。

四、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应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是在原有会计准则基础上做了重大修订,重新引进了公允价值,并且将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记进当期损益(以前作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按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中重新大面积地引进公允价值其具体运用为:第一,当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非现金资产由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债务人转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计进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进账。第二,当债务重组方式为债权转为股本时,股权按公允价值作价,债务人应将股权公允价值与实在收资本(股本)之间的差额确以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应将享有的股权公允价值确以为长期投资。可见,债务重组思路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为股本,对股本及非现金资产应按公允价值作价。其中股本的面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差额计进债务人的资本公积,而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差额计进债务人当期损益。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进营业外收进,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假如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假如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产生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此次新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引进公允价值时规定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参考文献:

[1]威廉姆R.司可脱,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等译.北京:机械产业出版社,.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2):10-11.

[3]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4):12-14.

会计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探析 篇6

在日益蓬勃发展的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是市场信息的不断波动,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已不符合现实的要求,而公允价值的采用更能体现其特点。当然,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新准则的颁布也给一些新的利润操纵方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上市公司扭转亏损的事实能很好地印证这一点。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就有可能会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面对曾经是负债累累的上市公司,账面上甚至找不到有任何盈利的趋势,在新准则颁布以后,经过一年左右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业绩得到改善,营业收入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而且这不是个别的状况,是什么驱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由亏损转为盈利,有待探讨。

一、我国公允价值制度的变迁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从1998年开始划分为三个阶段:公允价值启用阶段、回避公允价值阶段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公允价值概念在1998年引入我国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 《投资》 《非货币性交易》中,首次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公布了38个具体会计准则,其中17个准则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1.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特点

我国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公允价值主要特点为:(1)公允价值是多种计量属性的集合体,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表现出其具体一种计量属性;(2)公允价值由现行市价还是现值为依据是无法直接断定和确定,需要对特定计量对象进行具体分析;(3)公允价值有计量方法的变动性。因为公允价值的确定有时需要对比分析,有时要估计,这些情况可随着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2.确定公允价值

(1)以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替代计量(市价法) 。市价法是指参照与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类似的、有市场标价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通过调整相关影响因素,来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方法。市价法要求将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与市场上交易的同类资产或负债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价格调整。如果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本身没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或即使有但可靠程度不高,而与之类似的资产或负债却有公开市场标价,应优先采用市价法估计公允价值,在找到了与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相类似的参照物后,便应按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的公开市场报价确定相近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差异,最终得到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2)用期望现值法或其他估计方法确定公允价值。期望现值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并计算它们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寻找单一的最可能的现金流量。例如,如果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300元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为220元(由100×0.1+200×0.6+300×0.3得出)。

3.公允价值应用的难题和舞弊的空间

(1)公允价值应用的难题。虽然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公允价值的结构框架在逐步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是比较晚,由于我国实际国情的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坚实,国内相关法律还不健全,高级经理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由此也容易造成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滥用,给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公允价值应用的舞弊的空间。

第一,利用公允价值的操纵利润的根源分析公允价值是在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基于交易而产生的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然而,在各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却大大超出了交易范围,它不仅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新起点计量,而后续新起点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某些时候,资产或负债即便是有交换并形成了一个交换价格,也不一定存在着活跃的市场和可观察的市场价格,而是基于交换双方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评价,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其代表有成本累计值、有效清偿价值、在用价值以及特定主体价值等。这些计量基础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加入了非市场的评价(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 [J].会计研究,2000,(4):25-26.)。这样就会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

第二,利用公允价值增加利润。

①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会增加利润。新会计准则规定有四点会增加利润:a.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b.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c.当债务转为资本,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有差额,也可产生损益。d.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使得重组债务的前后入账价值之间存在差额,也可产生损益。

②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会增加。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就意味着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由于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不统一,不同的评估方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

③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交易中的应用会增加利润。新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

4.公允价值运用的动因和客观必然性

(1)公允价值运用的动因。虽然公允价值应用会出现难度,但是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经济环境决定的,特定时期的会计发展则以这一时期的经济环境为前提。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环境的逐渐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必然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在全球通日益迫近、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所提倡的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取向必将是市场的最终选择。

(2)执行公允价值政策的客观必然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逐步显现,对公允价值的需求也比以前强烈,在很多方面需要公允价值计量。归结执行公允价值政策的客观必然性有四点:第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惯例;第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企业的内在要求;第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财务报告公允性高于真实性的要求;第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三、改进建议及研究结论

1.改进和建议

(1)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①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形成由使用者监督的机制规范公允价值运用条件,保证实物中严格遵守。②公允价值的运用与估价有着重要的联系, 评估行业在法律上应该有严格的法律规范。评估行业道德操守应该根据法律约束.因为估值技术是公允价值的确定的关键。

(2)降低会计计量的成本。应不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和提高其实际的技术操作水平。同时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取得。

(3)保证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如注册会计师、注册估师)及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改革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确保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独立性,充分利用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和专家工作。

(4)提高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从而做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全面推广应用中,既容易操作又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很好地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还要大力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加快会计准则的实施,积极推进我国市场信息化建设。

2.研究结论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证监会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的程序,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查处的力度;财政部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独立董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理性经济选择为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构筑了多道“防火墙” ;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甄别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允价值将会促使企业的真实价值得到发现。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研究 篇7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研究

(一)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前期运用

(1) 公允价值的提倡应用时期 (1998年至2000年) 。我国最早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应用是为了满足资产评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 我国积极争取加入WTO,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 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识到公允价值能够体现了会计期末企业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 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债务清偿时需转移的价值。于是, 1998年6月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出现公允价值的概念。之后, 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及投资准则也出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一阶段, 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2) 公允价值的回避应用阶段 (2001年—2005年) 。由于要素市场不成熟、公允价值运用随意性大, 公允价值成为一些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阶段,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作用, 而应在有把握的情况下逐步采用。”我国为了规范资本市场的会计秩序, 阻止会计信息质量失真, 2001年1月我国对1998年到2000年间颁布10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发布了八项会计准则, 取消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投资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的运用, “尽可能的回避了公允价值计价, 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

(二)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再运用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最大的变化就是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据统计,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 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股份支付、生物资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涉及范围之大超过会计界的预期。 (1) 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动因 (2006年至今) 。公允价值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公允价值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新经济业务的出现给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反映市场变化的, 与经济决策最相关的会计信息, 因而单一的成本计量模式已无法满足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的需求。决策有用观要求采用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提供会计信息。另一方面, 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快速发展的国内资本市场, 使我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 因此, 要求我国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2)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运用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欠缺。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全面应用于我国会计准则, 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担心, 因为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这的难题。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确认的三个级次。但我国不够成熟的市场经济, 复杂的产权关系, 不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难以形成真正的公平、公正、公认的市场价格, 因此, 公允价值取得难度较大, 这极大的挑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由于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过程中需要人为的估计判断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 会计诚信缺失是一直困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以及我国市场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存在, 导致公允价值的确认被人为操纵的现象出现, 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其次, 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较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需求, 但是公允价值的确认存在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加大了获取公平、公正、公认的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实施成本包括增加相关人员, 如信息收集人员及专业估价人员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收集市场信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因审计公允价值信息所造成的审计收费增加等。公允价值是动态的计量属性, 企业全部资产和负债都要在每一会计期末重新计量, 导致企业的资产评估成本、账务管理成本以及监管成本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成本较高直接影响了企业使用公允价值的积极性。第三, 对利润以及税收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虽然不是利润操纵的元凶,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被一些企业用来进行利润操纵确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和净收益的指标值越来越被会计信息使用者重视, 而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不够成熟, 国内评估机构缺乏确认公允价值的经验, 公允价值取得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完全满足, 因此管理层往往将公允价值作为操纵利润的工具。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足交换且具有商业实质的条件下, 换入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计价,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 换入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成本, 不确认损益;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结果使得这一交换将再次产生利润。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 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来操纵企业利润。尽管企业的运营不受公允价值应用的影响, 但企业的会计信息会在诸多方面受其影响, 在对经济业务计量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会使税法和会计产生更大的差异, 差异的协调及其在会计核算中如何处理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第四, 易导致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但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频繁变动, 就有可能造成在不同资产负债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差异, 甚至走向两个极端的现象, 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的业绩。另外,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营业务的发展, 而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企业损益和资本公积的巨幅波动, 会遮盖企业主营业务的经营业绩, 使得投资者无法辨认企业经营业绩的真伪。所以, “评价受托责任要求更多的注重利益相关者的交易信息, 更多的注重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及其结果能否导致资产的保值增值, 而不仅仅是未来的交易和事项带来的现金流量。”第五, 财务人员素质有限。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虽然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得到了重视并快速发展起来, 会计人员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我国会计制度中过多、过细的规定大大限制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成为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又一重要因素。最后, 监管不到位。我国行政处分的威慑力不强、刑事处罚力度有限以及不够健全的民事赔偿制度导致公允价值的运用中法律监管的缺失。企业股权集中度高、产权不清晰、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现象导致无法对公允价值的实施有效的控制。我国不够强大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及会计事务所之间激烈的竞争, 极大地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效果。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研究展望

(一) 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当前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大多是缺乏全面系统的, 零星分散的研究, 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 应加快健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体系。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及早推出操作性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框架。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 是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得以真正的广泛应用的基础。鉴于前文的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合理运用的重点之一是要具备合理的估值技术。“如果不能获得被观察的市场价格, 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该价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8]因此, 学术界和实务界应共同研究现值技术问题, 借鉴国际上各种先进的估价技术, 结合我国国情, 研究合理的估价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在会计准则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什么情况下采用现值计量、如何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 如何选择折现率和折现方法等, 尽快改进我国公允价值估计技术。

(二) 改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统一的、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必须具备的条件, 因此市场条件的建设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推行。改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首先, 应加强市场经济下的法制建设, 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 限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公正的环境。其次, 应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 理顺产权, 明确责任, 力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再次, 努力培育各级市场, 一方面, 要逐步完善我国的要素市场, 要打破行业垄断,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运作透明度, 优化配置资源, 建设交易信息系统, 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夯实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另一方面, 要完善资本市场的, 实现金融价格市场化。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的基础。我国应通过实现证券价格市场化等提高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交易的公允性, 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 在市场的建设过程中, 为保证市场平稳有序应加强市场监管。所以, 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 是公允价值的运用所必备的市场条件。

(三) 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在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部分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 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遇到较复杂的情况, 造成在重大会计政策披露中一些企业避重就轻, 特别是对于具有重大盈余管理空间的会计政策的披露。因此, 应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 规范对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状况、使用的估值技术等信息的披露, 以保证所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在公允价值的披露方面, 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全面收益是是指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 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 后者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 所有这些损益项目均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相比较而言, 全面收益表比传统的损益表更能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因为全面收益表中损益未实现, 所以即使账目体现巨额利润或巨额亏损都不能全面肯定和否定企业的经营业绩。此时, 报表使用者会通过比较来获得更可靠的会计信息, 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从而可以消除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动机。

(四) 加强税收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

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确保纳税主体在纳税上的公平, 我国的税收政策具有强制性。从我国现阶段的税收立法看, 我国实行的是税法与会计相互分离的原则。由于税收制度中强调采用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价, 因此, 计量属性的差异使得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之间的差异加大, 纳税调整内容增加。由此可见, 有必要加强税收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首先, 我国应加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导致纳税调整事项的研究, 加紧进行协调, 保证税收征管秩序的良性运行。其次, 应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使得企业的利润总额的计算有了在一定程度的弹性。为此, 税务部门应通过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管理评价体系, 并加强评级后的跟踪管理工作, 以实现对企业的考核。再次, 公允价值的确认受市场条件以及估值技术的影响较大, 因此, 应依托互联网健全公允价值的各种税务执法监督机制, 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 多方位对公允价值进行监督。

(五)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 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公允价值的合理的估计和运用就缺乏保障。因此, 掌握理论、精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成为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又一必要的条件。当前, 我国应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加大对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考核, 以培养具有企业价值管理理念、有深厚理论基础、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的财务人员, 从而适应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1)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形成会计能力的基础,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系统的会计核算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会计人员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从会计基础理论学起, 应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各门主干课程知识, 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在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还应逐步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金融、贸易、外汇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原则上把握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 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 会计方法不断更新, 会计理论不断丰富, 会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 会计核算手段也趋于电算化,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会计人员应实行终身教育制, 使会计人员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增强职业判断能力。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并且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学习。 (3) 加强实践训练, 积累执业经验。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会计人员不仅要建立职业判断意识和不断学习会计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善于在会计工作实践中积极总结执业经验, 并不断丰富执业经验。为此, 我们要打破会计岗位终身制, 实行岗位轮换制, 甚至让会计人员深入生产、采购、仓储、销售等部门了解业务流程, 在实践中提高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此外, 会计人员还应当经常交流执业经验, 以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4)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 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 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上, 应当建立两种机制:一是社会评价机制。二是要建立社会利益导向机制。这实际上也是对会计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会计人员自身应当加强法制观念,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讲求职业道德, 树立自律意识。

(六) 完善监督机制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对我国企业影响很大, 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因此, 应完善与会计准则相关的法规制度, 逐步完善评估标准立法, 提高企业价值评估信息的质量;完善会计制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管, 打击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公司盈余的违法行为, 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修改相关法规, 加速市场交易立法, 形成完整的市场化监管体系。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审计准则。我国现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中已有一些可用于公允价值和现值的审计的条款, 但是都还不全面。国际上己陆续制定一系列审计准则。为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我国应结合国情, 借鉴国际准则, 尽快制定系统的公允价值审计具体准则。同时, 要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改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证监会的监督作用。证监会应完善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 严密监督, 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活动以及证券交易所的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可靠性, 而会计信息是由受控于董事会的高层财务经理负责提供, 所以, 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是防范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盈余,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为此, 企业应明确职责, 完善组织结构,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 完善信息系统, 提高运作的透明度。企业应加强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来制约内部董事, 减少人为操纵的可能, 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 这是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能够合理并恰当运用的基本保证。

摘要: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饱受争议, 有必要回顾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历程。本文在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产生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的缺失、计量成本较高、易导致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和利润操纵等负面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未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需要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建立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若干问题》, 《会计研究》2001年第l期。

[2]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明》, 《会计研究》2006年第5期。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葛家澍、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 (初步意见) 的评介》, 《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6]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黄桂杰:《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其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研究 篇8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 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作了审慎的改进。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 但这种运用却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这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运用的非主导性和限制条件的苛刻两方面。新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又比如在非货币交易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 新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 即该项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 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一、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一) 可靠性问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直以来很难同时得到满足。有的学者反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因为认为公允计量会牺牲可靠性满足相关性。就市场可观察到的现行价值而言, 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必备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活跃的要素市场仍很不完善, 证券交易、产权交易、生产资料等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都很不成熟, 价格有时很难真正反映其对应的价值, 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不存在时, 新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 但由于如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管判断,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而现阶段估值技术的应用难度更大。

(二) 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 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变得相对复杂, 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才能完成。从我国现状看, 评估人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 应该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运用尚难以适应。

(三) 盈余管理问题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改变了传统的收益观。特别是金融资产, 由于按公允价值计量, 其价值与资本市场的波动联系更加密切,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 这将改变现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不仅将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负债, 同时也将影响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结果可增值也可减值, 而不再采用现行的单边调整减少资产价值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 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 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利用成为被利润操纵的工具。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而是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 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利益, 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 避免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 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二、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对策

(一)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

首先, 要不断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法制环境建设, 加强执法监督。其次, 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评估中介机构对于自己受托出具的报告要发表恰当的意见, 保证独立、公平。再次, 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同时建立以公允价值计量各项资产或负债的类别标准,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最后, 我国要消除地域限制、扩大市场, 大力创新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 使资本市场尽量集中, 逐步健全成熟的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一级二级资本市场, 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做好市场保证。

(二) 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数据库

每个行业应逐步建立完善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的搜集整理, 通过建立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 以获取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 方便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选取适当的参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价格信息的公开化、实时化, 同时也便于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时为资产定价选取适当的数据, 也利于以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采用, 通过数据库里过去的现金流量资料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从而使现值技术由复杂变为简单。

(三) 提高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

良好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是应用公允价值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之一。一方面, 要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 并通过后续教育等措施加强业务培训, 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从而便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另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 强化诚信建设, 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 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

(四) 防范操纵利润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伴随着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加大、专业判断事项的增多, 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的机会增大。如何限制和防止操纵利润, 是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证交所、专业媒体等在内的准则制订机构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当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首先, 有关会计信息生成规则的制订应基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保护信息使用中的弱势群体。制度安排必须合理, 规则必须科学。为了防止企业为保牌与配股等动机而利用公允价值创造利润, 在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制订相关指标考核时, 应考虑将未实现的损益与已实现的收益分别考核。同时加强对公允价值有关信息的披露, 规定任何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应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产生的收益, 而且应根据相关项目进一步细分各种收益的来源和变动。其次, 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 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会计造假进行严惩。

(五) 进一步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短期研究的重点应是对公允价值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 长期研究应侧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理论体系健全的研究。并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尽早制定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或应用指南, 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如进一步明确新会计准则的涉税事宜, 以利于新会计准则的正常运用。再如,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的标准, 操作上尽量规范, 尽量减少主观判断, 以便于会计人员进行实务操作。

2008年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业界对公允价值很大的争议, 金融界和政府部门要求修改甚至停止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们看到,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公允价值仅是传递坏消息而已, 若将矛头指向它, 只会妨碍真正问题的暴露, 无法抓住问题之实质, 甚至错过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 使危机愈演愈烈。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正确对待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理论研究, 使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充分、信息透明度更高, 实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有效实践和应用。

参考文献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及其运用研究 篇9

我国于1997年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并在199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其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定义在新会计准则中并未发生变化。公允价值作为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第一次被列入准则而进行了规范。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已颁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项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主要运用在金融工具领域、投资性房地产领域、债务重组领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领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领域等五大方面。

公允价值引入我国会计计量模式体系,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总体趋势相一致,使企业会计核算的计量属性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

二、我国目前引入公允价值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宏、微观环境的制约,我国目前公允价值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上述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运用限制条件较为严苛的原因。公允价值若运用不当,则很可能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加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

具体而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市场条件不成熟,公允价值本身的取得和运用存有困难。

《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某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存在活跃市场的,可以从该类资产的市场价格中取得,或者从同类、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中取得;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也可以通过有效的估值技术取得。对于长期负债,还应当按照应付金额为基础,按照适当的折现率进行了折现,以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

首先,公允价值需要的市场环境是近乎完美的市场,它要求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这样才能使进行交易的价格与公平价格保持一致,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1)电力、能源等行业自然垄断,难以形成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2)交易行为不规范。当前关联方交易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广泛存在,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操纵中,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不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而是被大股东操纵,不同程度地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3)我国市场分割现象非常严重。如债券市场存在交易所、银行间两个市场,两者长期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价格操纵非常普遍,交易所债券市场成交量小,同一债券在两个市场可能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市场价格。

其次,如果通过估值技术取得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依赖一些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由于估值技术和方法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再加上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来源于活跃市场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公允价值可靠性程度大大降低,这反过来损害了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指标不好取得,对于公允价值的判断只能是出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角度。此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还没有专门的理论原则或应用指南,还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标准的方法体系,因而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带来了一些困难。

(二)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应用的条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易于被管理层恶意利用,进行利润操纵和调控资产价值。

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说,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尚在培育中,金融市场中的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市场价格,从而影响资产现值的计量。资本市场对猖狂操纵利润的会计行为惩罚乏力,企业能进不能退。

从企业内部管理看,治理结构存在很大缺陷。控股股东往往是国有股和法人股一股独大,通过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独立董事选拔、聘任缺乏法定程序,很难代表中小股东履行治理公司的职责,最后形成控股股东自已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内部控制人”现象。

综合来看,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等业务领域肆意滥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意出现职业误断;恶意利用内部交易操控市场价格,想方设法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利润,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以达到粉饰业绩、“圈钱”等非法目的,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价格有明显的助涨助跌作用,极有可能被管理层有意调控资产价值,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资产价值的真实性有时值得怀疑,可靠性较差。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信息质量的标准包括全面、实质、及时、可靠、可比,信息内容的标准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及做法、风险管理量化信息、会计政策以及主体业务经营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这将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新准则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将直接增加企业准确、一致地进行业务核算的难度,甚至会出现情况相同而会计处理完全相反的现象。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或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用于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的选择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合理估计和很好地运用。

(四)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都不理想。

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受到了来自上市公司、当地有关部门等方面的压力和利诱,同时为了招揽客户、稳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不顾执业规范而按照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妨碍了执业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公允价值模式及运用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为实施公允价值创造条件。

发展市场经济,创建活跃交易市场。活跃市场是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基本条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市场发育的好坏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推行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当前应该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积极发展资本证券市场和其他专业市场,为公允价值的获取创造客观环境,增强公允价值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和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新会计准则是以原则导向为主,在实际运用中公司需要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业务范围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对会计业务核算体系进行细化,制定操作性指引,防止财务核算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但是,在上市公司披露的2008年年报中,许多公司在重大会计政策披露中照搬准则的原则性条款,避重就轻,缺乏可参考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存在重大盈余管理空间的会计政策披露上,这将大大弱化公司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对年报会计政策披露细化标准给予规范指导,特别是一些涉及职业判断、利润操纵空间大的会计政策,以遏制公司重大会计政策披露不明确的问题,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可读性和有效性。还建议国家应统一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使其披露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有利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

(三)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强化会计诚信教育。

拥有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是全面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先决条件。要加大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鼓励他们汲取新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公允价值观点,使会计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准确处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事项,以便得出相关性强的公允价值信息。同时要加强会计诚信教育,保持职业良知,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四)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计量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提高其应用适当性和准确性。

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而言,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才更为重要。尽管新企业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出了初步定义及使用方法,但是理论界对公允价值全面研究的还较少,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在其价值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不如西方国家发达,因此在此次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多有限制。对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在目前的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五)建立严格的审计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

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一一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初步规范了我国公允价值的审计方法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报告的真实性。但是,由于我国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善,这给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执行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一项专门和系统的公允价值审计具体准则。

为了防范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会计数据、提供虚假信息,还应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信息产生后的审计工作力度。对那些涉及公允价值计量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审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国外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相关经验,规范使用公允价值信息的审计方法,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诚信执业,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阻止不公允的“公允价值信息”流入使用领域。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产生高质量公允价值信息的保证,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需要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继续推进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也是保证公允价值信息客观与公证的有效手段和良好措施。

四、结语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问题研究 篇10

对于尚处在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跟不上的条件下,会计信息没有不可钻的空子,没有打不得的擦边球。尤其是在我国的公允价值研究已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时候,加之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又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广这一新生的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我们就更要仔细研究公允价值在各具体准则中的运用和影响。一方面要根据目前的国情,在某些方面限制公允价值的运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进行各项经济改革,营造公允价值适用的环境,推进公允价值的研究与运用,不断向国际惯例靠拢,鉴于此目的,本文就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运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分析。

二、公允价值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市场环境不完善

公允价值需要的市场环境是近乎完美的市场,它要求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这样才能使交易的价格与公平价格保持一致,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如此条件下确认的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资产或损益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之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公允价值的运用因此受到种种限制。在我国,由于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因此把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手段。而此时,对于现值技术的正确运用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熟悉理财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目前情况却是,我国跨机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如若在实践中推广公允价值的运用,就很难确保其公允性。

(二)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披露不完善

在运用公允价值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规定的占61%,有披露规定的占39%,二者同时都有的占39%(存在只有计量而无披露的)。公允价值的优势在于能提供最相关的会计信息,而这种相关性是建立在一定前提下的,如果不能相对准确地估计公允价值,不但信息可靠性无从谈起,就是相关性也会大打折扣。在我国目前市场体系不甚完善情况下,进行公允价值估计本来就存在一定难度,而有很多准则及其指南用到公允价值,但在计量中没有进行具体规范及相应披露,容易造成较大的操纵空间。此外,各准则间的披露要求也存在不一致。

三、解决公允价值的运用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毕竟是对会计计量属性的拓展,能够真实和动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我们应该着眼于如何改进现有不足,使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和可靠的数据。

(一)发展我国各种资源要素市场

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问题是市场价格能否持续、可靠、经济地取得,而这取决于各种资源要素市场是否健全发达。欧美国家之所以比我国有应用公允价值的更好基础,就是因为其拥有发达有效的要素市场。因此,大力发展各种资源要素市场是用好公允价值的环境基本。

另一方面,应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我国经济数据信息的提供平台或网络。通过政府协调指挥与各行业协会合作,建立起政府和各行业的价格体系及数据平台,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如各行业相关产品的市价行情及变化情况预测,及时提供参考依据。

(二)完善信息披露

监管部门应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角度出发,强化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具体建议如下:

(1)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对于面临退市风险和想恢复上市的公司,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包括在公司的盈利中,容易对中小股东造成误导。因此,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公司对盈利的形成过程做相关说明和披露,使股东了解公司的利润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要求企业披露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以及对商业实质判断的依据等信息,以便投资者清楚地了解交易状况。

(3)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不仅在年报中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情况,而且以单独公告的方式披露比年报中更加详细的信息,包括投资性房地产的明细、初始成本等,帮助报表使用者获得充分必要的信息,同时让市场能够对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督。此外,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超过账面价值较多的,董事会应出具专项说明以解释差异较大的原因。对于操纵房地产使用目的所带来的转换,应当规定公司按照会计差错更正来处理,如果涉及金额较大,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对原冲回的减值准备进行追溯调整。

(4)对于存在股份支付的公司,在准则规定的内容外,应该着重披露以下内容: (1) 数量估计的依据及判断标准; (2)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涉及运用估值技术的,应该说明方法选用的理由、估值模型使用的参数等。

总之,我国应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加快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公允价值的专门准则,对广泛采用的公允价值进行规范,解决我国现行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披露方面的诸多问题,以促进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应用。

摘要:我国的公允价值研究相对落后, 加之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大力度推广这一新生的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因此, 仔细研究公允价值在各具体准则中的运用意义重大。本文重点研究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郭学新.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01

[2]、林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准则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8

上一篇: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下一篇:一般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