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2024-07-02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精选十篇)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篇1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 鉴于生物资产生产周期长、自然增殖属性, 其会计计量、确认和相关信息披露一直是世界性的会计难题。各国对生物资产的核算问题也都没有彻底解决。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成本进行计量。所谓公允价值, 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因为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及时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真实的收益, 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从本质上讲, 公允价值体现的是交易双方在公开市场上产品买卖的成交价。葛家澍教授对公允价值金额的确定概括为:“通常需要合理的估计, 较难可靠计量, 需要找到能可靠计量且可具体把握的计量属性作为它的代表。”作为顺应会计计量属性发展的潮流, 公允价值计量会越来越普遍。2006年2月15日, 中国发布了以公允价值运用为最大亮点的会计准则体系, 明确了未来会计计量的侧重点在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相继出台了多重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但会计制度的滞后性导致现代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能适应林业企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现行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已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林业企业会计提出的信息充分披露的客观要求, 因此构建新的适应现代林业环境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势在必行, 林业会计核算中引入公允价值, 更加科学的对生物资产进行确认、计量以及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二、国内外生物资产计量属性比较分析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 它贯穿于财务会计过程的始终, 而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会计计量模式的运行效率。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计量, 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 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为可靠性与相关性。由于生物资产作为计量对象的特殊性, 在会计计量上必然要选择符合生物资产特性的计量模式。2001年2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 (以下简称IAS41) , IAS41明确规定;“若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 初始确认日和资产负债表日, 生物资产应按其公允价值减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 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若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生物资产应按其成本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IAS41也指出, 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旦能够可靠地计量, 不可随意变更。以澳大利亚为例,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十分发达, 作为排在世界前列的农业会计领域, 澳大利亚的农业类上市公司均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可见, 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国际会计准则选择公允价值作为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

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其生物资产的分类在IAS41分类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分类, 并且具体规定了其涵义并列举了相关实例。新会计准则分别从确认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收获和处置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对初始计量, 准则第六条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关于后续计量, 准则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①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期计提折旧, 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③关于减值准备的计提, 规定只有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公益性生物资产不用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可见, 新准则对于历史成本进行了详细规定, 对公允价值计量采取的态度较为谨慎, 并只是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要运用职业判断来进行选择。

生物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 生产周期长, 比如森林资源, 生长周期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一个会计周期常常不能包括整个周期历史成本。生物资产的价值也随时变化着, 如果一味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则违背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原则, 不能达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中国林业企业取得初始森林资源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 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 经济的发展等原因, 造成资产的价格较大幅度地上涨, 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能非常合理地反映出资产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 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会计信息。从长远看, 生物资产的计量应逐步由以历史成本为主转为以公允价值为主, 实现计量属性选择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生物资产核算带来的影响

(一) 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强, 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

与历史成本原则相比, 公允价值由于基于市场信息而产生,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于桂娥指出, 不同来源的生物资产能够产生的未来收益相同或类似时,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公允价值计价则可以避免这一差异。按生物资产所在地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来对其真实价值进行估计, 反映生物资产现时的价值, 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作为资产的价值, 这样就能够相对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也解决了生物资产自然增值入账和货币币值变动问题。大多数林业投资者主要是依据林业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获得有关的财务信息, 由于实行的是历史成本计价, 企业的账面价值大都属于静态的会计信息, 不一定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这样很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公允价值可以及时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能较确切地反映企业现时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风险, 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 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反映林业企业创造的价值

企业创造的价值即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是企业的整体市场价值减去股东必要报酬率后的剩余价值。林业企业的市场价值是按现行市价计算得出的结果, 而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资金成本、费用等显然易低估成本费用, 造成利润高估。而公允价值计量下的成本费用则可以真实反映生物资产的保值增值, 揭示出林业企业生物资产可能带来的未来的现金流量, 能较真实地反映林业经营的成果, 维护各个利益主体的产权利益,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利于林业企业利息相关者清楚了解公司利润构成和未来发展能力。

(三) 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林业企业筹资

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单纯靠股权资本是无法满足的, 还需要依靠外部的筹融资渠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林业类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利润会产生有利的影响。随着近几年物价波动, 通货膨胀速度加快, 林业企业生物资产增值效果明显, 如果还是以历史成本计量, 不利于合理评估生物资产价值, 对企业发展不利。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后, 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加, 通过财务分析、业绩评价能够较确切地判断出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 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林业类企业的筹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林业企业, 更容易满足发行公司债券、可转债等要求的条件, 通过发行债券筹资比银行贷款筹资成本低很多。然而公允价值计量并非完美无缺, 公允价值确定和实际操作方法受到会计人员主观影响较多。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未健全和规范,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需要完善强制性约束机制以及监管体系,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 防止公允价值被林业公司任意操纵, 从而导致林木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存在虚假, 使得公允价值不公允, 这些将严重影响以及干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产生非常不良的经济后果。

四、以景谷林业为例分析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的价值

云南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景谷林业) 是1999年2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复 (1999) 10号文批准成立, 坐落在云南省普洱市。云南作为全国四大重点林区省份之一, 其丰富的林地资源、资源增量优势都使得云南林业具有无比巨大的发展潜力。云南省林业要素市场较为发达, 生物资产市场交易活跃。景谷林业 (600265) 集林化、林板、木材生产与加工、后续资源培育为一体, 是较为完整的森工企业。云南省现有松林面积 473万hm2, 蓄积量 3.127亿m3, 松脂贮量 101万吨, 居全国第一位。公司所在地景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4.7%, 活立木蓄积量 5 514万m3。此外, 2001年公司投资 8 800 万元取得了景谷县境内 51 万亩林地经营权, 新建设了 20 余万亩速生丰产林, 丰富的林地资源为公司原料林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公司的林木主要为思茅松、桉树、杂栎木, 思茅松一般8-10年可以采脂, 12年成材。根据林木自身生长特点和对郁闭度指标的要求, 思茅松、杂栎木的郁闭度确定为 0.6, 每年实地勘测确定一次;桉树的郁闭度确定为0.8, 每年实地勘测确定一次。景谷林业201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如表1所示:

2009年, 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2 年) 》。此规划出台对于林业企业的人造板业务有巨大的政策支持作用。规划提出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为总产值每年保持 12%左右的速度增长。景谷林业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受益者, 有望成为林业行业的新龙头。景谷林业在生物资产的信息披露中将生物资产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 没有划分为公益性生物资产, 关于此划分是否合理此处不展开讨论。景谷林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列示, 而消耗性生物资产纳入存货中进行披露。2010年度报告中生物资产披露汇总如表2。

景谷林业公司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脂育林基地林木, 生产性生物资产年末金额比年初增加44.12%, 主要原因为本期思茅松植树造林费用增加, 且生产性生物资产尚未达到预定的使用状态, 本年度未进行摊销;本期与景谷县人民政府完成 29 098.50亩的林木所有权交易, 增加消耗性生物资产 7 187.30万元。从报表披露的生物资产本年增加额可以看出, 计量基础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参考对象, 其报表中未披露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而2010年度的财务数据应考虑2009年规划出台背景下公司人造板业务价值, 以及未来公司推广思茅松、桉树或进一步扩张其林地资源所带来的增值因素。显然, 按历史成本计量, 其报表数据不能真实反映生物资产的增值效应, 财务信息不可靠。只有按公允价值计量, 才能充分体现公司的价值, 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五、结束语

自中国新会计准则关于生物资产计量属性规定出台后, 关于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较大争议, 有支持采用历史成本为主计量的学者, 也有支持由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转变的学者。关于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和具体核算方法问题, 至今还未得到彻底解决。随着中国林产品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完善, 林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加强,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 以公允价值模式为主来对林木资产进行计量必将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现实生活中, 公允价值计量比较复杂, 涉及到许多经济环节, 执行难度较大, 因此需要在林业企业中分阶段进行。对于有成熟市场交易条件的生物资产, 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未成熟的市场, 可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从长期来看, 公允价值计量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生物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简明会计辞典[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18-20

[3].张孝友.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比较与思考[J].会计研究, 2006 (11) :3-7

[4].于桂娥.生物资产准则计量属性及经济后果[J].中国农业会计, 2009 (2) :52-53

[5].陈霞.浅谈生物资产计量模式应考虑的因素及现实选择[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7 (10) :134

[6].丁一琳.浅论我国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 2009 (12) :19-20

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评估探析 篇2

【摘要】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只是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一个典型,即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的实现值,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和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有着质的相似性。评估师运用专业判断得出的市场价值结论可以适应会计工作的需求,评估师可以利用其在市场价值发现方面的优势全面介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公允价值的估算。在市场不稳定时期,利用评估师的职业判断和专业技术,从较长的时期或周期来把握资产及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降低当前市场价格中的情绪化倾向和从众倾向对公允价值的扭曲程度,避免或减缓盯市方式计量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为了更好的发挥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完善市场条件、建立服务于评估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相关会计准则、评估准则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

资产评估

市场价值

会计计量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在会计计量实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在于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相对更可靠。但是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账面历史成本会随着时间和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经济的虚拟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质疑,出现了资产减值会计、通货膨胀会计和当前最为流行的公允价值会计。但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

一、会计中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不同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使财务报告包涵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增进财务报告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通过公允价值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对企业做出正确评价,使投资者把握投资的机会并规避风险,使管理者提高其管理业绩。对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广大的投资者、会计界和会计信息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会计,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盯市方式引发的顺周期效应给予了大量的批判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信心和稳定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公允价值能够反映物价、汇率变动及科技进步引起 的贬值等因素对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从而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满足了风险管理的需要。其次,公允价值计量适应了金融创新的需要,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达到防范、规避与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收益和资产的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缺点包括:会计计量中的可操作性和最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来说,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计量所依据的凭据不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多,其确认要受市场环境与交易所面临的不同情况所制约,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引起银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公允价值会计只是提供企业各项资产要素的而不是企业整体资产公允价值信息,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不仅仅是单个资产价值的累加,而决定于未来持续流入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企业整体资产价值是相对的。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对方式

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换入或换出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如公开交易的股票和债券等,其公允价值应当根据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挂牌价格确定;换入或换出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公允价值则根据在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挂牌价格调整后确定,如同行业类似规模企业的股票或债券的价格;换入或换出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顺序安排上将估值技术放到了最后一个级次,主要是基于估值技术是由人来运用和操作的,存在人为主观因素。而在市场不稳定时期,现行市价可能已经部分甚至全部扭曲,充分利用估值技术以及专业人士的理性判断,可以起到平稳市场波动的幅度,缓和甚至避免公允价值盯市计量方式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以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

以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是指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核算、披露要求,运用评估技术,对财务报告中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或特定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资产评估是将市场条件及影响资产价值的各种因素等综合考虑而进行的价值判断,其本质是模拟市场对资产价值做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评定估算和报告的行为,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的目的就在于公允价值的确定。

三、提高以财务报告目的的资产评估质量的对策思考

为了更好的发挥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的作用,以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深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针对评估行业目前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建立服务于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的信息服务系统

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存在活跃的市场,市场价格是最为客观可靠程度最高的,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要想保证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完整、充分竞争的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

(二)加强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和评估技术规范的制定

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是一种会计估计,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质疑主要是计量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和计量结果的可验证性。为了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我们应该借鉴英国、德国等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详细的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完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细节,规定固定的程序和判定尺度,尽量减少人为判断的因素。比如应当在有关准则中明确:何时采用公允价值,何时采用历史成本;在采用公允价值时,是选用市价法还是成本法或现值法;如何确定计量所需的输入信息;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后因账面价值调整而形成的差额如何处理等等。

(三)研究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并推广

评估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应该从改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实务操作性和准确性两方面来提高评估技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估值模型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评级水平仍有待提高。因此,国内学者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允价值的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公允价值审计及规范评估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就目前广泛应用的估值模型重新做深入剖析,改进其对经济预测参数的估计技术,研究能够综合考虑影响评估对象的多种因素,克服主观预测的弊端的模型,减少主观夸大经济波动的倾向,区别各种市场条件,拟订更细化更严密的应用条件、应用方式,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对于已经研究成熟并被现实验证的模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进行推广,以会计准则指南等形式发布。

(四)加强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与会计、审计的衔接

目前会计和审计工作需要更多的评估专业的支持,对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评估行业应当紧密结合资产评估和会计、审计的准则与实务,从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要求的角度,有针对的架设起一座连接资产评估与会计和审计的桥梁,在理论上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实务中相互协调。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入会计准则后,产生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它与传统资产评估业务相比在业务要素的确定,相关参数的运用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由于中国公允价

值会计发展尚不成熟,在市场动荡情况下如何准确反映资产内在价值的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为了公允价值更合理的运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信息,评估行业需要借鉴国际评估界和会计界的合作经验,从理论上、实务上做好充分准备,加强与我国会计界的协调,为深化会计体制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韦恩.R.兰兹曼著,刘强安译,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相关且可靠吗?来自资本市场研究的证据,当代会计评论,2008,12

2.姜楠,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评估——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的思考,中国资产评估,2010 3.葛夏晴,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论坛,2010,06 4.曲晓辉、肖弘,公允价值反思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观点综述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篇3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計量;利弊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将交易作为前提目的,打算近期内出售或者回购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其特点有三:一是为了近期回购或者出售,以取得金融资产为主要目的;二是属于集中管理的可以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并且存在客观证据可以体现企业将会在近期以短期获利的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三是属于一种衍生金融的工具。在最初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时候,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计量过程中涉及的交易费用要直接纳入当期的损益。公允价值主要指的是在公平公正的交易中,交易双方通过相互了解以平等自愿的方式清偿债务或者交换资产的价格。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行业发展甚至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几年,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中有所改善,为了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优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局限性,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我国的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企业在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过程中,是以市场交易双方商定价格进行交易的,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作为交易价格的形式来说,公允价值可以有效避免在发生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时期发生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的市场经济虚高的假象,大大减少了经济泡沫现象的出现几率。

1.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是交易双方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及满足双方利益的情况下,理性决定的价值共识,这种交易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性的。

2.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有效的反映市场价格变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影响,这是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原则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也随之不断改变,由于公允价值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链接起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可以动态的反映出不同时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可以帮助财务工作者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3.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市场对负债价值或资产的认定,充分考虑到了市场变化的趋势和交易双方的需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成本和费用是依据公允价值计算出来的,避免了因采用历史成本而导致的虚利实分和利益超分配的现象,这是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

4.公允价值计量合理反映了计量负债和计量资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正确价值和因变动而造成的损失与利润。所以这种计量方式正确的体现出了企业现金流量的情况,更加真实的将企业的真实收益和财务状况表现出来,而且合理的反映了该企业应该承担的财务风险、经营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等,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也有助于企业领导层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

5.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不少金融衍生工具逐渐增多。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仅是为了确定业务是否确实发生,其价值更加体现在双方意愿打成共识的前提下形成的一个对市场价值的正确判断,更加准确的体现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和权利,为信息使用也提供了有效的市场信息。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元素,不论是中小企业或是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诸多优势时,它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1.由于企业未来的资金流向和货币价值等信息都是不确定的,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很大的困难。若采取人为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需要非常详细的市场调查,这必然会耗费企业不少资金,而且实施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估量的工作人员还要随时观察市场变化,大大增加工作核算量,所以,不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种负担。

2.在获取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将会需要众多人的判断,这就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这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而且,。若公允价值计量被一些不道德的会计人员进行违法操作,还会为企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公允价值计量是在市场发育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还不太完善,许多制度尚未成熟,市场的开放性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这为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总之,虽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计量有利有弊,但是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可以不断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降低它的弊端。所以,作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分析[J].商. 2013(20).

[2] 冯雪彬,樊文斌,王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审计的现实困境与应对之策[J].中国内部审计. 2014(03).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篇4

一、在资产负债表日当日或最近交易日, 股票价格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在我国股市, 为了防止股票价格出现太大的波动, 股价的波动幅度当天限制在10%, 即所谓的“涨停”和“跌停”, 在跌停的情况下, 股票以收盘的价格是卖不出去的, 如果采用“跌停”情况下的收盘价格作为计算股票公允价值的依据, 就会高估股票的公允价值, 同样, 在“涨停”的情况下, 以现在的价格买不到股票, 会低估股票的公允价值。也就是说在出现“涨停”或者“跌停”情况下, 以股票的收盘价格计算的股票公允价值并不是股票实际变现能够收回的价值。另外在股票市场, 当出现“利好”或“利空”消息时, 机构往往会借题发挥, 恶意炒作, 从而会导致股票价格出现非常大的波动, 但是这种影响并不会持续很久, 逐渐会被市场消化, 最终股票价格还会趋于其正常的价格。如果企业所持有的股票, 在资产负债表日当日或最近交易日, 出现了“利好”或“利空”消息, 那么股票的价格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此时, 股票的市价并不能真实反映股票的真实价格, 计算的“股票公允价值”并不公允。

二、公司持有的股票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长时间一直处于停

盘状态, 而此时所处股市或者同类 (或相似) 公司股票价格相比股票停盘时价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 我国股市在2008年上半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部分股票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之内跌去了60%。如果企业所持有的股票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在此期间长时间处于停盘状态, 资产负债表日之后, 等股票重新开盘以后, 在新的股市环境下, 股票价格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 即所谓的“补涨”和“补跌”。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继续使用最近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格 (即停盘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 计算股票的公允价值, 也会歪曲股票真实的公允价值。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上述特殊情况对股票真实公允价值的影响, 笔者认为可以分情况处理。在第一种情况下, 股票的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 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1. 股票价格取资产负债表日前五个交易日收盘价格 (选择

前5个交易日, 是因为根据股市的经验数据, 特定事件的影响通常会在一个星期内被股市消化) 的平均值, 作为计算股票公允价值的依据,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票价格突然间的波动对股票公允价值的影响。

2. 用股票的估计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如果存在比较恶意的

炒作, 上述方法确定的股票的价格还是和股票真实的公允价值相差甚远, 此时可以使用股票的估计价格作为股票的公允价值, 估计价格的确定可以根据对资产负债表日后股票价格的预期, 这种方式下, 为了防止对利润的操纵, 需要在报表中披露估计股票价格的方法和依据。

在第二种情况下, 对于股市大盘发生了剧烈变化, 而此期间公司所持有的股票因长时间停盘不能交易时, 可以使用可变现价值计量代替公允价值计量。如果所持股票存在其他的股票交易途径, 可以根据其他方愿意接受转让股票的价格计算股票的公允价值;如果不存在其他交易途径, 可以依据第三方价值评估机构的股票评估价值代替公允价值计量。

另外, 如果使用上述途径仍不能有效确定股票的价格时, 可以根据所持股票的同类公司股票价格变动平均水平, 或者是根据相似公司股票价格变动进行预期, 同样这种方式下, 也需要在报表中披露估计股票价格的方法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篇5

摘要:根据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引入到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项目的计量中,从而增强了财务报表信息对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本文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重点探讨了公允价值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中的会计处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交易性金融资产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是指会计人员已日益意识到有责任将公允价值恰当的纳入到财务报告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决策的有用性。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也正逐步与国际趋同,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規定,财务报表中部分项目实施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部分金融资产的计量。本文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探讨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概述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新界定了一类资产,并规定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这类资产的计量属性,从而增强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于这类资产进行决策的有用程度,这类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凡是列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界定范围的金融资产,均采用公允价值作为其计量属性,并根据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将由变动引起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使得投资者能够根据报表信息直接了解金融资产市场价值的变动情况,极大的增强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

新准则规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均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或不存在类似资产的可观察市价,就需要运用估值技术来确定价值,这必然会引起确认上的困难。而且,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持有期间以及处置时都应以其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改府对市场及资源价格的干预还较为普遍,均会导致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

2.引起利润总额失真

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损益类账户,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同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余额会反映在本年的利润表中,作为损益的一部分影响本年利润。但是,因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潜在的投资损益或尚未实现的投资损益,因为这部分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尚未通过证券市场的销售而实现,只有当该项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该项投资损益才得以实现。因此,在未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前,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并未真正实现,却在资产负债表日影响了利润总额,从而导致利润总额失真。

3.易导致企业操纵利润

目前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尚未成熟,也没能形成活跃的资产交换二级市场,因而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必然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操纵,很容易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并且,在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金额,均调整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的账面价值,最终会为人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

三、优化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论述,将公允价值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还不完善,还存在许多可能导致企业操纵利润的因素,从而会影响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这与使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针对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如下:

1.选择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工具

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之一就是为了短期出售赚取差价,所以企业应选择那些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等金融工具。同时为了降低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企业应避免使用公允价值不易获取和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避免选择公允价值变动过于频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投资,以减轻由于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动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备抵账户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尚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时可暂不计入当期损益。即在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在资产负债表日也不出现在利润表中,而是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个账户中体现的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备抵账户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真正实现了利得或者损失时再计人当期损益,即在最终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账户,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从而避免了公允价值导致利润总额失真的问题。

3.严格控制判断公允价值的依据和凭证

从资产评估角度探析公允价值 篇6

一、探析资产评估和公允价值的本质内涵

(一) 资产评估的内涵

在众多的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中, 对资产评估的定义多种多样, 较有代表性的有:资产评估是由专业评估机构 (部门) 、专业人员接受有关方面的委托, 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要求, 判定资产业务性质, 确定适当的资产价格类型, 选择评估方法, 搜集经济技术参数, 完成资产评估操作, 得出现实资产的实际价值 (等同于“内在价值”) 的这样一个过程;资产评估, 是指专业人员根据有关数据资料, 模拟市场对资产在一定时点上最有可能实现的市场价值的估计和判断活动及其过程;资产评估是根据特定目的, 遵循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和公允原则, 以统一货币, 对资产实体或预期进行评估;国际评估准则认为资产评估是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评估专业人员, 对特定资产的价值进行评定估算的行为。尽管对于资产评估的认识不尽一致, 但总体来看, 大家都认为资产评估就是为委托者提供有关资产在特定条件下的价值信息的行为;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的评估, 价值是一个核心概念。

(二) 公允价值的内涵

目前, 各种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概念的叙述虽不完全一致, 但本质上是相同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2000年2月颁布的第七号概念公告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交易中, 自愿的双方买入 (承担) 或卖出 (清偿) 一项资产 (负债) 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十分接近, 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允价值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 它是一种会计计量观念, 是各种计量属性追求的总体目标。不同的资产, 在不同的情况下, 其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现行市价、重置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多种形式。当前会计学者关于公允价值是个广义的概念的共识就主要指公允价值是上述几个计量属性的集合或总称。

可见无论是资产评估还是公允价值, 它们的核心都是价值。公允价值的内涵强调的是价值的实现条件和达到的结果;资产评估的内涵强调的是为达到某一结果的过程。综合以上观点, 资产评估和资产计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都需要利用货币形式来反映资产的价值, 资产评估所采用的计量标准和资产计量所采用的计量属性有时也是相同的, 即都可能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尤其是随着会计计量由过去主要依赖于历史成本, 逐步改变为公允价值后, 二者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即公允价值将如何确定,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产评估。简言之, 资产计量与资产评估可以统一于对公允价值的确定。

二、公允价值和资产评估价值的关系分析

公允价值是一个会计术语, 是指在当前自愿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中能够合理预期可能获得的金额, 而不是强制性或清算销售中的金额。公允价值是评估人员根据被评估资产自身的条件及其所面临的市场条件, 对被评估资产客观交换价值的合理估计值。公允价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它与相关当事人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所面临的市场条件相吻合, 并且没有损害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亦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资产评估领域一直未使用公允价值概念,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模糊。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概念之间的模糊, 主要源于人们把会计行业定义的公允价值作为狭义的公允价值概念。而本文所说的是公允价值是广义的公允价值, 它包含了重置成本、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从评估角度讲, 公允价值既包括了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 也包括了非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

(一) 资产评估应提供公允的价值信息

资产评估价值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资产的可能价格, 资产评估的最终结果是关于资产价格的信息, 这个信息可以满足资产交易双方的需求, 有利于其决策。资产评估结果的需求者是资产评估结果的利益相关者, 资产评估结果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资产交易双方, 还应包括国家和社会公众。资产价值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有关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 如何合理确定资产或者权利的价值, 关系到交易各方的利益。资产评估价值信息的需求者利用评估价值做出正确决策, 保证了企业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于所有的资产评估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公平合理的, 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 这个对决策者有用的关于资产价值的信息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公允性, 即它对于资产交易利益相关者来说是公允的, 这成为资产评估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

1. 市场价值是公允价值

市场价值又被称为公允市场价值, 根据国际资产评估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准则, “市场价值”定义如下:在具有相应知识能力、精明的并且未受强迫压制的自愿买方与自愿卖方之间, 于评估基准日内, 进行公平交易时对某项资产价值的估计数额。按照一般公认的定义, 公允市场价值是指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开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每个购买者或出售者都拥有市场全部的相关事实和知识, 而且买卖双方都是精明的、谨慎的、没有人强迫的, 对双方都公平。市场价值是一种理想的可能价格, 是在特定条件下交易, 可能形成的交易价格。不同的交易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市场价格, 理想的市场条件包括: (1) 自愿买方; (2) 自愿卖方; (3) 买方和卖方是有限理性行为人; (4) 以货币单位表示; (5) 交易条件正常; (6) 确定的评估基准日; (7) 在市场上有足够的展示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评估的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要求。

2. 非市场价值也是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资产评估的目标, 它要求评估人员评估出的资产价值都是公允的。市场价值是公允的, 与市场价值相对的非市场价值也应该是公允的, 它与市场价值的区别仅在于市场条件, 非市场价值是在特殊市场条件下的公平, 是一种有限制条件的公平, 也属于公允价值的范畴, 否则评估行为就失去了公正性。市场价值是在资产拥有充分的展示时间, 在最佳用途上的价值, 非市场价值则是在资产的专用性和特定目的所限制的条件下的价值, 其市场条件与市场价值市场条件的区别在理想状态下是不能达到充足的交易数量。市场价值在公开市场上具有客观唯一性, 非市场价值与资产、特定目的相联系同样也是有唯一对应的价格的, 这就是资产本身的价值属性, 也是非市场价值具有公允性的根源。但是非市场价值不能得到唯一确定的值, 是因为在这种条件下, 人的主观判断能力不能对市场条件做出非常准确的预测。

二、公允价值通过资产评估的方法实现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结论:公允价值取得可以借鉴资产评估方法, 而在评估方法的运用中最关键的是分析不同方法应具备的条件, 所以这里重点分析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在不同的条件下, 不同属性的公允价值都可通过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来取得。

1.成本法

成本法也称重置成本法。采用成本法确定重置成本的公允价值时, 被计量的资产一般具备以下条件: (1) 资产按原来用途继续使用, 对未来的效用保持不变; (2) 资产与所选参照物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用必须与重置的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 (3) 资产具有再生性, 如土地、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一般不采用此方法; (4) 资产具有贬值性, 如珠宝、古董、文物不具有贬值性, 一般不采用此方法。应用重置成本法的前提条件, 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 即此方法适用于单项和整体资产的价值的确定, 最适用于无收益且市场上又无参照物的资产。当以上条件具备时, 某项资产或整体资产的重置成本和成新率根据公式可求得, 以重置成本来计量的公允价值就可以实现了。

2.市场法

市场法也称现行市价法, 采用市场法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公允价值。采用市场法计量的资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 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育的、活跃的、公平的资产市场; (2) 市场上要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 在市场上很容易找到参照物, 相关指标、技术参数是可收集的。现行市价法一般适用于单项资产的计量,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

如果具备了以上条件, 则被计量的资产就能在市场上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 对不同差异用参数进行调整, 就可获得现行市价的公允价值。

3. 收益法

采用收益法确定现值的公允价值, 被计量的资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资产所有者的未来收益, 必须能以货币来计量, 换言之, 必须是能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收益的单项或整体资产; (2) 预期收益具有连续性, 资产必须是能够独立、连续获取收益的资产。总之, 只有能定量地计算出未来收益和风险的资产, 才能应用收益法。当这些条件具备时, 就可以确定收益额和折现率, 然后根据公式求得不同情况的现值。

另外, 可变现净值和历史成本都属于特殊情况下的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是当时发生时的公允价值, 如果现在仍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某项资产, 说明现在的市场条件和过去的市场条件是一样的, 所以,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结果也应是公允的。可变现净值也称脱手价值, 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它计量的是计划出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的负债, 无法适用于企业全部资产。可变现净值实际上是由两种价值组成, 即销售价值和有关成本费用之差。销售价值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是未来价值, 也可以是现在价值, 不同条件下可以参照市场法、收益法, 成本费用参照成本法。

总之, 从资产评估角度探析公允价值, 可使我们对公允价值的认识更清晰。因此有理由相信, 只要有一支专业能力强、诚信度高的评估师队伍, 公允价值实务操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3]葛家澍, 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4]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 1997, (12) .

[5]王跃堂, 周雪, 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 2005, (8) .

资产负债观视角下公允价值思考 篇7

1 资产负债观与公允价值

1.1 资产负债观与公允价值的理论内涵

资产负债观是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相对应的一种计量收益的会计理念, 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 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 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期末净资产和期初净资产比较的结果, 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财产法。在资产负债观下, 资产负债表是第一报表, 利润表是附属于资产负债表的第二报表, 本年收益=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 - (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在资产负债观下计算的收益不仅能反映企业财富的真实变化, 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观更加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提供的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由于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 不会轻易被人改变, 所以资产负债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等行为的发生却保了各个时点上资产和负债存量信息的真实准确。因而, 资产负债观可以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有利于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

公允价值,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 参与交易的双方都是理性的并且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公允价值是在充分考虑市场信息并达成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 也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交易价。因而,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可以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现行价值, 提供的信息相关性大大增强, 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有效的决策。从理论上说, 公允价值的来源有两种: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后者表面上看适用范围很广泛, 但是具体操作时需要有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详细预测以及对风险进行调整后的合理的折现率, 而这些数据涉及操作人员的主观判断, 其微小的变化就会显著影响公允价值的推导结果。因此, 采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的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实际操作中, 公允价值的来源共分为三种:第一是活跃市场中的报价, 比如交易中的金融资产;第二是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以适当调整;第三是运用估值技术。

1.2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

资产负债观要求真实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将会计要素核算以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为核心, 在这种观点下确认的收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已经实现, 充分体现了注重交易实质的特性。

新准则的一大亮点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运用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是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

第一, 在资产负债观下, 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此类似, 负债的定义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由此可见, 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强调的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是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定义的。其余各会计要素都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而定义的。这充分体现了新准则将以往注重成本计量转换为更加注重价值计量的特点。以成本尤其是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 只能反映资产的取得或投入, 并不能够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 这样就与资产的定义相违背, 而公允价值恰恰可以用来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

第二, 在会计计量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成本记录的是资产或负债取得时的价格。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于过去发生的真实交易或事项, 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历史成本计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一般是在币值不变的隐含假设下操作的。然而,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美国出现了波及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 对会计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币值稳定假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使得会计信息前后没有可比性, 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真实价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不能适应资产负债观的要求。

第三, 由于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的真正价值, 认为企业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无法对非交易因素导致的资产增值做出反应, 因此必须选择面向现在和未来的, 并且能够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动的计量属性, 而符合这一标准的计量属性非公允价值莫属。公允价值不仅能够对资产或负债取得时的价值进行准确计量, 而且还能确认资产或负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价值增加或减少, 能够在各个时点上使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更接近于其真实价值, 能够提供企业现实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的、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由此可见,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

1.3 资产负债观下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

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的真实价值, 公允价值的引入正是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思想, 对符合特定条件的部分资产与负债项目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使得这些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真实价值。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 不光基本准则首次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之一, 而且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比如, 运用了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项目进行了计量。但由于我国属于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 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 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 甚至借此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因此, 我国的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仅在为数不多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中运用了公允价值, 并且在具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 也都规定了明确的限制条件, 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 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然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断成熟, 可以预见, 将来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必将越来越广泛。

2 资产负债观下公允价值引发的思考

资产负债观下, 运用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虽然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相关性更强的会计信息, 更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 但其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第一, 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公允价值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前提是必须有发达活跃的市场以提供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英、美等国资本市场发达, 市场价格比较容易获取, 相关法律及制度比较健全, 为公允价值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不成熟,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并且交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人为因素, 市场公允价格的取得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 出于谨慎性考虑, 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简单的否定历史成本, 肯定公允价值, 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特定种类的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同时, 由于缺乏统一完善的包括会计、审计、税收以及信息披露等针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公允价值使用的规范性也难以保证。但是, 资产负债观作为更适应于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收益计量观念, 以后必然会在更多的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

第二, 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困难。

虽然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由于我国没有成熟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活跃的相关的交易市场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构, 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就成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很多情况下, 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只有具有规范的评估业务和高素质的评估人员, 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得以保证。没有资产评估技术的支持,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难以实施。因此, 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 充分利用专业评估技术, 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 将对公允价值的顺利实施和广泛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 合理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当务之急。

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与此同时损害了其可靠性。而且, 由于公允价值要求的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 而且相当部分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都是以市场为依据的, 这就导致会计人员的主观意愿对财务信息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 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的现象。这种操纵利润的手段极其隐蔽, 往往令人难以察觉。这就使得合理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 严格公允价值的使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使用标准, 仅对符合标准的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第四, 规范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由于公允价值信息通常无法充分反映全部的风险和报酬, 企业往往将一些高风险、不可靠的收益予以确认, 而对其又不进行详细披露, 即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报喜不报忧”, 从而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取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风险信息而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因而, 为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 应当对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规范。虽然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做出了一些规定, 但这些规定分布在不同的会计准则里, 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不利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研究与实务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理论体系。企业应当改进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的披露, 比如在资产负债表内,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期末可以并行列示其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 这样可以使投资者对此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变化及影响十分清楚, 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意义。此外, 还应当完善附注披露, 比如公允价值变动的时间、引起公允价值变动的原因以及企业进行的相应的会计处理。附注披露可以解决表内确认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五,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作为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从会计政策的选择到相关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都给会计人员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同时, 确定公允价值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 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并使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更准确地确认公允价值。因此, 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确保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职业判断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 严格执行新的准则。二是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出现的诸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新的业务事项, 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求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 要求会计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从而使其对公允价值的判断更加准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的作用越发重要。然而不论在何种经济环境中, 会计的基本职能永远是客观、公允地反映经济事实。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 资产负债观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必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允价值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作为与资产负债观相适应的计量属性也将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当中。我们应该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之上, 加大对公允价值研究力度并促进研究成果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使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

摘要:新会计准则凸显了资产负债观, 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由于资产负债观和公允价值特定的理论内涵,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资产负债观下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有其独特的运用现状。虽然在资产负债观下运用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 但是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交易实质

参考文献

[1]孙永军.基于资产负债表观的公允价值思考[J].会计之友, 2009, (19) :74-75.

[2]毕茜, 彭珏.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基于次贷危机的思考[J].财会月刊, 2009, (26) :7-8.

[3]祝福冬, 郑莹.资产负债观视角下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及思考[J].财会研究, 2011, (6) :32-34.

[4]肖澎.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2-14.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整合审计,审计收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引言

2014年1月26日,《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正式颁布,该准则不仅重新定义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还针对不同资产和负债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公允价值计价标准。此外,公允价值的合理披露也是该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保证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方面,外部审计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不仅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内部控制的审计也对提高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起积极作用。在明确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后,我国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作出详细指导并提倡将两种审计以整合的方式进行。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开始采用整合审计方式,在此背景下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整合审计收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公允价值应用方面,我国于2014年初在CAS2中对长期股权投资中的“三无”投资的分类作出了一些调整,规定其应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量,从而使得我国许多存在“三无”投资的企业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公允价值估值风险也明显提高。由于自2009年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从之前的计入资本公积改为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这一新的项目将被单独列示在利润表中,因此使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重要性大幅提高。基于以上政策背景,本文将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对象,分析其对整合审计收费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

1.公允价值的概念。新准则CAS39对公允价值完整的表述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这一定义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象、市场、交易条件以及交易的参与者等都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如要求交易必须为有序交易,要确定一项交易是否是有序的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交易习惯、交易频率等多项因素,在该环节中需要运用专业判断;再如该准则首次提出了主要市场和最有利市场的界定和使用,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应首先考虑主要市场,若不存在主要市场则考虑最有利市场。这些全新的定义都为企业合理确定公允价值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2.整合审计的概念。整合审计概念最早始于2004年PCAOB发布的第2号审计准则AS2,其明确指出审计师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同时也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随后,PCAOB于2007年发布了第号审计准则AS5以取代AS2,该准则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整合审计实施的方法与程序,明确强调上市公司必须采用整合审计模式。我国2008年才初步提出要对内部控制实施专门的审计,但并非强制性的,直到2010年才正式强制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上市公司必须执行的程序,并鼓励企业采用国外通行的整合审计方式。由于整合审计具有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质量等优势,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已普遍开始采纳该种方式进行审计。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整合审计收费的影响分析

财政部2012年在《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中为公允价值的估值提供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方法,这些估值技术的使用受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较大。不仅公允价值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得到报表使用者的信赖,审计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也会大大增加,注册会计师要审核估值流程,甚至可能还要利用专家的工作予以辅助,大大增加了审计成本。即使这样也往往需承担较高的审计风险。由于良好的内部控制设计及有效的监督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允价值估计的准确性,因此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是确保财务报表中的公允价值信息真实有效的必要程序,故公允价值变动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越大,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实施的相关控制测试也越多,审计收费必然会增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其后续计量中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作为反映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列示于利润表中。针对这一准则解释,学者徐经长、曾雪云(2013)发现投资者对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持有较高关注。若管理层通过调整该项目金额的手段来影响企业的利润呈报结果,将很容易误导报表使用者,做出不理智的投资决策。2014年CAS2规定“三无”投资转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它们并不存在直接可获得的价值信息,只能通过人为估计,损害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审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时承担的风险均大大提高。学者李全中(2010)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会依据净资产额来确定债务规模,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净资产额密切相关。因此,若其公允价值提高,则公司的借债比例也随之提高,但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资产公允价值下跌,则很多公司都缺乏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和条件,很可能会引发企业偿债困难、资不抵债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其占公司总资产比例越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大,对整合审计收费的影响也会相应提高。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整合审计收费关系的阐述可以看出,其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在综合收益观引入我国之后,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成为了反映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也是审计师重点关注的项目。财政部于2014年颁布的CAS39对于降低由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审计风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补充优化审计准则,对在整合审计中如何更有效地核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提供具体指导意见。我国的相关审计准则目前仍只是分别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指导,相关准则制定部门若能及时把握时机完善审计准则,针对整合审计制定专门的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不仅能够加快我国整合审计的全面应用,而且也将有助于强化整合审计的协同效应,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2.加大CAS39的推广力度,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全面贯彻实施。CAS39对公允价值计量给出了详细的应用指南,为我国会计实务中正确使用该计量方式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大力推广CAS39在我国上市公司范围内的全面实施应成为相关监管部门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篇9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如果购入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同一个会计期间, 则会计处理相对简单, 因为期末结账之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为零, 无需结转本年利润, 也不存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但如果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其购入不在同一个会计期间, 其期末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则应将其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计算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接下来的问题是, 在下一个会计期间出售该金融资产时, 是否需要将上一个会计期间已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再转入“投资收益”科目?上一个会计期间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是在其出售时进行处理, 还是在会计期末进行处理?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上年度已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

对于跨年度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情况下, 上年度已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 现在主要有四种处理方法, 本文以举例的形式予以说明。

例:某公司于2008年11月11日购入A公司股票, 价值60万元 (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 。2008年12月31日, A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为67.5万元。2009年1月22日, 该公司将A公司股票出售, 取得价款70万元。该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2008年12月31日, 将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5万元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75 000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5 000元。同时结转损益类账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5 000元;贷:本年利润75 000元。

因公允价值上升,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借:所得税费用18 750元;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8 750元。

出售时的处理方法一:

2009年1月22日出售时, 将出售所得与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之差直接确认为投资收益: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700 000元;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6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75 000元, 投资收益25 000元。

该种处理方法的考虑是, 因上年度已经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了“本年利润”科目, 如果本年度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科目的话, 则重复计算了利润。但在这种处理方法下, 所体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仅为2.5万元, 其实际产生的收益为10万元。

出售时的处理方法二:

2009年1月22日出售时, 除作方法一的会计分录外, 将2008年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实现的投资收益入账: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5 000元;贷:投资收益75 000元。

此种处理方法如实反映了企业的投资收益, 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上年度转销以后在本年度再次确认, 在其他投资公允价值没有发生变动的情况下, 其会被误解为企业持有的投资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或损失) 。

出售时的处理方法三:

2009年1月22日出售时, 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因上年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经转入了“本年利润”科目, 本年利润最终要转入到“未分配利润”科目, 所以, 可以将其从期初未分配利润转出。会计分录为: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700 000元, 期初未分配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75 000元;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6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75 000元, 投资收益100 000元。

方法三与前两种方法比较而言, 虽然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投资收益, 而且不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前期进行确认又在本期进行转销的情况, 但出现了新的问题, 就是这样的会计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出售时的处理方法四:

在2009年1月1日先将2008年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冲销, 待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投资损益时再予以确认。具体处理为:2009年1月1日,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75 000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5 000元。2009年1月22日,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700 000元;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6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75 000元, 投资收益25 000元。同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5 000元;贷:投资收益75 000元。

与前面三种方法比较而言, 该方法简便且易于理解, 又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上年度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在出售时的会计处理

对于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在上年度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在出售该金融资产时, 是否将其转回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 在出售该金融资产时, 可以不转回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待年末统一计算所得税费用时再进行处理。

笔者认为, 这种处理方法不妥, 主要原因是, 容易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相混淆。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是权益化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 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是费用化计入所得税费用,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者的公允价值变动的方向相同时, 都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因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规定要求按照递延所得税的产生来源设置明细账,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混淆, 导致所得税费用的计算错误。如果两者的公允价值变动方向不同, 则不存在上述问题。但是, 谁也无法确保两者的公允价值不会出现同方向的变动,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笔者认为, 在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计算转回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沿用上例, 2009年1月22日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 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所得税负债18 750元;贷:所得税费用18 750元。

三、结论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篇10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界的里程碑。新准则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出现利润操纵,准则又“人为”谨慎地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取得与计量”。本文将探讨公允价值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一些相关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商业实质;现金流量

一、公允价值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

1.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双方的交易情况的,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确定公允价值可根据以下三种依据:一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二是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三是如果该资产及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照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却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资产的市价来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现值确定。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确保

相比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但是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也不具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成熟市场经济,因此在发达的市场上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的条件下,我国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就成了难题,这时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就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目前国内的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是比较欠缺的,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而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成不同的评估结果,若在没有可靠的市场价值基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算值的时候,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是客观上存在操作利润的空间。

3.公允价值计量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

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应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的波动,也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也许并不能够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市场上原料或商品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引起股价的较大变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容易造成较大的利润操作空间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的,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所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过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这样就是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2.在表内确认损益容易造成净利润和实际现金流背离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可能产生的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可以通过资产置换或重组来提高当期的利润。但是实际上此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可能没有现金流作为支撑,既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现金流存在,也就是在没有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下报告企业利润或亏损的增减。

3.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较少,不利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广泛运用,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披露。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和估计,因此,会计标准应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形成具体形式的规范,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四、对上述问题的改进性建议

1.对于无法从活跃市场取得报价以及估价技术的,应对其未来现金流量大小和折现率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而言,实际中可采用折中的办法,即未来现金流量及其折现率不是完全由主观判断决定,也不必将折现率固定为某一具体的值,而是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不同类型对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规定一个范围,允许其有一定的浮动。由此即可以缩小主观判断的空间,又能因各种非货币性资产具体交换业务不同可以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样可提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制定详细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增强其可靠性,并披露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应该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技术进行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一方面要基于市场价格:存在活跃市场的有实际市场报价、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考虑估值技术,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行业基准价、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以及期权定价模型。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术,应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还应该保持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在整个企业中一致。对企业而言还要做好更新信息系统,对有活跃市场报价的,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建立计算机跟踪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3.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商业实质的具体判断应该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并着重对关联方交易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般准则的规定过于细致会造成可操作性的程度减弱,但过于宽泛又会造成规定的滥用。所以,应对其中的“显著”、“重大”给出具体的数字参考,至少对其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给于披露。若某项交换满足条件一,应对企业在附注中分别对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做出简要罗列对比;若满足条件二,则要求企业简要披露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也就是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同时,由于新准则所指的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的,因此,折现率的确定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披露。另外,由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粉饰报表现象较为常见,当企业存在控制关系时,无论有无关联方交易都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关联方关系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

五、结论

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大突破,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公允价值的使用在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取得、允价价值的估价技术、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陶岩峰:公允价值应用急对理论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8(05).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中国财政部经济出版社,2006,6.

上一篇: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下一篇:波形梁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