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

2024-05-06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精选十篇)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 篇1

一、少数民族体育形成的制约因素

1. 对于生命不懈追求。

医学始祖华佗, 汉族, 以百岁高龄辞世, 寻其养身保健之方, 乃是其闻名于世的“华佗五禽戏”。一日华佗观童子戏耍门栓, 来来回回, 顿悟:如果人的身体也像门栓一样“劳动锻炼”, 那么就会气血能畅, 不那么容易生病。于是, 华佗观察老虎、麋鹿、猿猴、黑熊、大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形态, 模拟其动作, 创造出了著名的“华佗五禽戏”, 这一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 模仿老虎捕食之动作来锻炼四肢;模仿麋鹿觅食动作来训练颈部;模仿猿猴攀高爬低、上窜下跳来训练人的身体灵敏度;模仿黑熊“虎背熊腰”“沉重稳健”的步行姿态来训练腰椎;模仿大鸟飞翔的姿态来训练胸腔。五禽戏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养生体育健身方法, 最初仅在宫廷流行, 现汇入民众, 与太极一样成为全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五禽戏与太极一样都生动地表明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亲缘关系, 人类与大自然关系之间最初的表现方式是融洽相处, 五禽戏不仅是人与民族文化碰撞的耀眼火花, 也是一株难能可贵的民族体育萌芽。

2. 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

传说在金沙江边的傣族寨子里, 住着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 他魔法强大, 练就一身高超武艺, 铜墙铁壁, 刀枪不入。他抢了七个美丽的傣族女子做妻子, 整日巧取豪夺, 为非作歹, 他美丽的七妻子看不下去, 一心想拯救自己的父老乡亲于苦海, 可是又惧于他无边的法力, 无从下手。一日她趁魔王喝醉, 对魔王称颂道:我最尊贵的大王, 您拥有那么高超的法力, 可是隔壁村的拉祜大王 (云南少数民族之一———拉祜族) 成天不把您放在眼里, 还到处对人吹嘘, 说大王您的法力不如他, 还说您是他的手下败将, 大王您就是我们傣家寨的神!我们可不希望他这样诋毁您!真希望您能让他对您俯首称臣!魔王眯着眼告诉妻子:我可从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就我这金刚不坏之身, 可称霸天地人三界, 没有什么能让我畏惧的, 只是———我告你, 我就害怕我的头发丝, 只要拔下我的一根头发, 往我脖子上轻轻一拉, 我就尸首分家了, 你以后可要千万注意啊!低眉顺眼的七妻子, 细心地记了下来。一日她趁魔王酣睡, 轻轻拔下一根头发缠在魔王脖子上, 没等魔王反应过来便轻轻一拉, 魔王的头就掉到了地上, 燃起熊熊大火, 眼看大火就要漫延到人间, 情急之下的七妻子把魔王的头抱在了怀里, 大火立即熄灭了。七妻子与魔王的头一起燃烧起来, 闻讯而来的另外六位妻子, 连忙用水泼到七妻子身上, 就这样, 一位妻子轮流抱一天, 另外六位妻子就往她身上泼水, 七天之后终是泼灭了魔王头上的大火。这个习俗就这样遗传了下来, 现如今泼水节已发展成为一项影响面极广的传统民族体育运动, 它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 还能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像苗族的“上刀梯”、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跳竹竿”等等, 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些良好的民族仪式性的体育运动为少数民族良好且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 在强化民族情感的同时, 绽放出美丽的少数民族体育花朵。

3. 残酷战争里最美好的纪念。

众所周知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如今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曾经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合并、由战争到和平的社会发展历史过程, 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历史的印迹。蒙古族著名的“摔跤”、“马术”、“赛马”等就是残酷战争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一种极致表现形式, 蒙古族是一个在马背上驰骋的民族, 地处边境, 长时间战乱纷扰,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一个精骑善射的民族, 在其土地产生的体育项目大多与草原上的烈马、多年的战乱有关, 由此滋生出来的民族体育项目, 大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精神, 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带着民族兴亡的使命。

4. 生产生活诞生的艺术。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获取食物与更有利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直在与大自然作着不屈的斗争, 最终辛勤的人们终是从自然界取得所需, 在长期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 在各民族长期的生产与社会实践之中, 勤劳智慧的人们在劳动之余创造了生产生活的艺术, 即是诸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长期笼罩在严寒的北方民族, 他们发明了一些强身健体而又不失生活乐趣的冰上运动:冰壶、拉雪橇比赛、冰雕、滑雪……而温暖湿润雨水丰沛的南方也创造了一系列健身中带着娱乐的运动:赛龙舟、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民歌会、抛绣球……无一不彰显着少数人民劳动智慧。

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变迁

1. 跟着心灵出发———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诞生。

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不仅是少数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也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由个性到共性, 由个别到普遍的一种发展过程。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是一种心灵自由的表达方式, 是人们相互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是少数民族文化里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也是人们在不变的历史文化变迁中一种共性的体现。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其价值就在于它是继承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创新最终不断进行着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历史过程。

2. 拥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

(1) 民族共同心理的体现。在世界体育的文化大舞台上, 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的地位日益突出。在这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 红白喜事、宗教祈祷、喜庆丰收、各种民俗节日等均充斥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 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具有深厚历史沉淀且在数千年的传统继承中具备的精神文化特质, 在与日俱增的历史变迁中, 不断改变自己内在与外在结构,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来。比如流传至今的壮族的抛绣球与江南赛龙舟等体育项目都体现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 在传统而大一统的民族文化体系里, 它最具代表特质, 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这一传统体育运动的继承与流传, 再现了少数民族心理意识与特色。

(2) 民族体育精神的蔓延。1990年初, 我国学者就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进行了梳理与系统编撰, 据可考资料显示, 仅当时就有676个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纵观现今, 很多曾几度面临失传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下, 都得以流传下来, 更有甚者很多体育项目都得以进入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 乃至面向课堂。比如新疆地区有一种当时甚为流行的在高空中转动轴轮的游戏, 只要到了小麦丰收的季节就会开展, 但是当时维吾尔族面临这项体育游戏时曾一度保持消极态势, 后来, 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整理、挖掘与大力推广, 现如今在体育运动的盛会里, 它又跳跃如今。

相信每一个公民都对NBA、奥运会、残奥会如雷贯耳, 这些近代的体育赛事, 体育文明以发达的通信技术为基础, 以弘扬体育精神为己任, 以发展全球经济为导向, 其运作产生的强大的经济效益与“声名远播”的社会效益, 征服了全世界。在它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之下, 它整合与传播的范围不受地域、民族、政治、文化、语言、政治、宗教等因素影响, 它用肢体, 用全世界公认的肢体语言来潜移默化着全世界。

现如今体育精神与体育文明促使大量体育朝职业化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频繁且具有观赏性。大批体育名人的涌现也加速了体育文化意识的萌发, 比如中国知名体育名人姚明、易建联 (NBA明星) 、郭晶晶 (跳水明星) 、刘翔 (跨栏巨将) 等等, 有了这些明星的“代言”, 人们对于体育的了解越是透彻, 对于体育的喜爱也更是炽热。更多的青少年受到影响, 也更加热爱体育,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 由于电视、计算机等通讯设备的发达, 已能从多种渠道获知体育知识, 对于体育的热爱更胜一筹。

(3) 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寄予厚望。面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雨后春笋的发展态势, 其一, 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合理利用体育资源, 在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关于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的行政管理机制, 给民族体育以最强大的政府支撑系统;其二, 政府应该积极筹措各地相关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其三, 政府应该与教育部门相协调, 在青少年教育中加大体育文明精神建设, 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

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 不仅是民族情感的强烈体现, 而且凝聚着强大的民族向心力, 是爱国主义的最佳体现, 更体现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对于提高民族素养与民族意识起着非凡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在世界体育文化大舞台上的长足发展, 将会使我国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扩大其影响力, 与世界文化接轨, 共同交汇走向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1]温佐惠.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地域体育文化理论探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1) .

[2]文展.桂西北水族桐子镖的体育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9, 28 (3) .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 篇2

教学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仁爱诚信,勤奋创新。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历史教学理应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提高现代公民道德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和挖掘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通过从古到今美德史实的感化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爱国爱民意识的教育。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在追求物质和金钱的过程中,私欲难免膨胀,人情往往淡漠,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爱民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爱国主义是把民族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何时何地,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正因为具有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敬仰,他们留下的关于爱国的美言佳话,更是被人们代代相传和颂扬。有为国家富强不怕长路漫漫而愿上下求索的屈原,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戚继光,为维护民族利益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高大的身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邓世昌林永升,为变法富强而愿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民族英雄张自忠表示为国与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有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烈士夏明翰。正是有无数坚定信念的夏明翰式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拖出了可怕的地狱。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时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一生三起三落,在蒙难受辱时,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缘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质朴的情怀时刻激励着每个中国人的爱国热忱。无数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讴歌这些历史人物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育学生要仁爱诚信宽容友善。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仁爱宽容精神,诚信友善品格十分重要,缺乏仁爱和宽容,人们之间难以形成和谐关系;没有诚信友善更无从建立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源远流长,《尚书》中有容,德乃大体现了这种仁爱宽容的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的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思想,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以宽容仁爱之心对待别人正是一个人高声品格的表现。

诚信建设离不开诚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诚信故事。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曾参杀猪示诚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资源。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车子的轮中无轴一样不能行进。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失信不立,轻诺民寡信,言必信,行必果。这些有关诚信的格言警句,深刻反映了诚信原则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勤奋好学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苏秦刺骨悬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借光,这些古老的故事仍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成一代文学大师。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了勤学的道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上长期领先于世界,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紧跟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商鞅以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精神在秦国推行变法,虽身遭车裂,却决心坚定,为秦国雄霸天下成就帝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时弊,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厉行革新图强,其勇于进取,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民族危难之际,更是抛弃了华夷之防的传统观念大胆提出了向自己的敌人学习的想法,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

教育学生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仍然不富裕,就我国的人均占有资源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勤劳是创造财富探求未知的巨大力量,俭朴是我们民族历来推崇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奉公以勤,律己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墨子主张节俭、节葬、非乐,反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经验的总结,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豪华人之大恶。汉文帝隋文帝崇尚节俭,影响了西汉初和隋初的社会风气,经济一度繁荣。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里更是形成了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取得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

教育学生要立志自强,一个人的志向高低决定其取得成功的大小。古人云,志当存高远,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各有志,但这志惟有以天下百姓,国家民族为出发点才符合民族的传统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以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为己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使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强使他们的美名流芳百世,越是在逆境中,这种自强精神越显可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成,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奋作《史记》。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立志自强的品格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弘扬美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24-1

一、加强和谐“仁爱”的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二、崇尚爱国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时值今日在糖衣炮弹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倡导勤劳奋斗的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 篇4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价值

1.1 强身健体的原初价值

原初性价值是指最基础的、唯一的重要性价值体现, 一切价值都是在原初价值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氧运动, 其最初的价值就体现在强身健体方面,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原初价值更加得以显现。尤其是随着电气化、信息化的发展, 各种高营养、低消耗的能量造成的体内物质积累及快节奏、大压力的生活造成的心理障碍, 直接导致了亚健康群体的出现[1], 而要有效解决亚群体的不良生活状况,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即参加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重在养身, 区别于西方竞技性体育运动, 重在促进身体能量的消与恢复的代谢过程, 保证人的身体强壮, 因此虽然时代在变, 传统体育的原初价值一直定位于强身健体。

1.2 体现文化场域的惯习价值

每个民族都有独具自身特色的节庆活动, 而这些节庆活动也构成了民族独特的传统体育与文化的表达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能够通过外在形式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与内涵表现出来, 从而促进自身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因此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于大部分民族来讲, 其文化内涵及场域主要表现为对宗教的信奉,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宗教及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价值信仰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因此宗教与传统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重要场域, 是内心惯习的一种重要体现, 表达着人们对社会、对本民族文化所持的态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论其表现形式还是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都体现了一种特定文化的表达。从原始社会中对神灵的信仰, 到祭祀仪式的形成与完善, 无一不体现了民族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价值信仰与文化形式所起到的作用。

1.3 传统生活方式的建构价值

人类生活方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自身文化内涵特点的生活与活动的形式, 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方面的生活, 是一种生活模式的体现。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之间有最直接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传统体育项目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社会中人们被迫拥有的简单生活方式, 将身体与心理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积极作用的产生作为生活方式的基础, 促使人们在健康生活之余, 更加关注心灵与自我的发展, 从而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2.1 文化符号的表达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观念、民族文化观念与体育观念的有效融合体, 尤其是与西方经济体育相比,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更为明显, 因此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象征符号, 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表达。人类创造出文化, 又通过文化不断的对自身加以塑造,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文化也不断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民族就是在多元化的文化塑造作用下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精神信仰与社会关系。同样各民族自身的民族传统体育也都被本民族的文化所熏染, 表达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比如中国的赛龙舟体现了一种龙图腾、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2]等都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象征, 不仅具有体育文化的特有属性, 还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意识需求。

2.2“价值中空”背景下修身养性的道德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道德与宗教的结合体, 将特定的精神、文化与田园生活方式融合起来, 对身体、心理及道德标准的发展与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还发挥着教育与教化的价值, 鼓励人们完善自我, 正视追求。比如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中的气功, 强调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 将气、意、体综合起来[3], 达到健身与颐养身心的作用, 通过涵养、心气等将传统体育思想及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到受众心中, 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练习者道德观念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另外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通过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化, 也促进了人们对于厚德载物、豁达大度的品格的形成, 进而影响到人们的道德修养与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完善。

2.3 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市场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属于一种有效的产业资源, 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因此能够有效与市场经济结合, 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价值。民族传统体育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市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其观赏性价值体现, 包括对其观赏、竞技表演的市场开发等;其次是明显的健身效果提供的市场咨询与健身培训等;再次表现为以民族传统体育器械、服装等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性服务也的产生;最后为民族文化内涵的表现, 包括民族特色文化、民族地区特色自然风光等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开发及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等。

3 现代社会有效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1 民族传统体育的世界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都开始与国际接轨, 中国传统体育在保持本民族特色及内涵的基础上, 不可避免的也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与世界性发展模式重构, 而在这一重构的过程中, 民族传统体育必然会面临世界体育尤其是西方竞技性体育的冲击, 因此中国传统体育需要在保证自己本国体育主体性地位的同时, 不断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有必要的交流及融合, 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世界范围内更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全球化的时代, 需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统筹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文化视角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将是民族传统体育持续发展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2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由来已久, 在不断发展、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中, 创造并传承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挥了体育作为一种运动项目及行为艺术的特殊价值与功能, 但就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历程来讲, 还略显生疏。虽然近年来,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体育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还表现出了地域与项目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中西部一些地区的体育产业化链条相对脆弱, 体育项目尤其是传统体育项目的支出较少, 体育社会化与产业化程度不高, 因此使得体育产业化发展出现了困境, 堕距文化开始出现。但是由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是一种大众性的运动项目, 从长期劳动中衍生而来, 因此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及消费基础, 因此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是可以摸索并逐步实现的。

3.3 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化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劳动之中, 因此从其产生之初, 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内涵。民族传统体育包含民族性、传统性及体育性于一身, 因此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还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塑造人格的重要责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内容及方式以及活动内部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与传统信仰对人们的行为、处世态度及世界观进行有效的干预, 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参与者进行人格的塑造与价值观的重塑, 从而发挥传统体育运动的人文关怀, 并通过传统体育运动形式来对人类的情感、观念、欲望进行完整意义的诠释。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 对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存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民族文化作用于民族体育展现出了民族体育运动中的人文关怀, 而民族体育作用于民族文化又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品质。尤其是现阶段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多种价值观念发生冲突, 造成人们的“价值中空”与“信仰中空”, 因此多种功利主义价值趁虚而入, 而传统体育项目则通过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内涵将减轻、诚信、公平、和谐等观念通过活动本身作用于参加者身上, 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彰显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归属。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民族内涵将人文关怀与价值理念渗透到转型期价值重构与整合的过程中, 从而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理念得以延续。

4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与传统的人类劳动的过程,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 经过历史的熏染与传统文化的积淀, 展现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 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与现代社会价值,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的过程中, 也促进了现代体育事业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文化模式的建构。面对现代化的社会尤其是现代化体育社会的发展方向及要求,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还需要继续加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发挥, 以有效保持自身的特色, 在现代化体育项目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 同时还需要不断与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融合, 促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历史价值的极大传承与现代价值的极大发挥。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融合, 承载着一种传统民族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内涵, 文章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作为切入点,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价值与现代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描述, 并针对目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 提出了有效促使其进一步发展的观念及措施, 以恢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主体地位,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保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价值,现代社会价值,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赵进, 王健.从西俗东渐中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的变迁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1) :77-81.

[2]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 2010, 31 (1) :33-36.

[3]赵发田.创意经济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契机[J].体育与科学, 2011, 32 (3) :84-87.

归纳总结历史民族关系 篇5

1、主流:友好往来和合作。

2、战争性质:只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落后、没有侵略与被侵

略。

3、边疆少数民族的贡献:A:生活在边疆的人民开发边疆,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B:与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并促成民族融合。C: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巩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中央政权处理少数民族的方式:A:秦朝:战争、管辖、开发、移民。B:汉朝:和亲、战争反击、管辖、遣使。

5、和亲的意义和局限:

1、意义:A、双方暂时缓和结束战争,走

向和平。B、有利于双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经济恢复、发展。

C、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D、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促进民族的融合。

2、局限: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少数民族贵族的贪欲;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患,同时也牺牲了妇女幸福。

6、反击落后民族进攻的一般作用:解威胁、促先进、护人民、促

发展、利融合7、中央在边疆设立机构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

传承历史火炬,寄托民族希望 篇6

刚刚走过的2008年是极不平凡、惊心动魄的一年。我们战胜了罕见的冻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第29届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我们圆满完成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2008,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在这个历史指针也要为之定格的年份,中关村,迈着梦想的脚步,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战略定位更加明确:由全国创新中心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到90年代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再到1999年以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经历20年的创新发展,“中关村”三个字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浓缩成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中国创新精神的一种象征,中国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个品牌。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不断推进,中关村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2008年10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纲要(2008—2020年)》。《纲要》指出,经过2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创新中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首都创新型城市的龙头。到2020年,中关村将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根据《纲要》,中关村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环保、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区、世界前沿技术研发和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区、国际性领军企业的发展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技术产业的辐射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历经20年风雨,中关村已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以开放式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2008年,中关村在激光显示、节能环保等技术和产业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8年7月17日,全球首家激光影院在北京华星国际影城正式揭幕。该影院采用了中关村企业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光电研究院联合研制成功的激光光源数字高清电影放映设备。设备所采取的激光显示技术以高饱和度的三基色激光作为显示光源,是继黑白显示、彩色显示、平板显示技术之后的新一代显示技术。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下一代显示设备的核心技术,也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显示技术向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

在持续引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同时,中关村在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技术产业同样取得了重大进步。2008年,中关村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总收入再度破千亿元大关,继续保持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中关村第二大支柱产业地位。

在这一领域,中关村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其中,碧水源公司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以该技术为依托,碧水源膜产业基地于2008年11月22日在京正式投产,可年产膜60万平方米,膜组器5000套,使我国污水处理用膜不再依赖进口。中关村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代表受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凯瑞姆博士的邀请,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对策会议,第一次把声音带入了联合国总部讲坛。

中关村频频亮相国际舞台

20年来的不断创新,不仅使中关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特色的区域,更让它在国际化的征程上迈开了脚步,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08年,中关村显示出了更加旺盛的活力,靓丽身影频频闪耀国际舞台。

2008年7月28日,中国闪联标准正式成为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设备验证国际标准;2008年11月,闪联又一项国际标准提案《闪联基础协议标准》获得通过。这标志着中国闪联标准体系被ISO/IEC标准组织全面接纳,为我国企业在全球3C协同技术领域赢得了话语权。

2008年11月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强排行榜发布曙光公司的曙光5000A计算机以峰值速度230万亿次、Linpack值180万亿次的成绩列世界超级计算机第二名。这一成绩证明了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也使中國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可以研发生产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12月4日,联想集团成功研制出每秒实用性能超过百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深腾7000”。“深腾7000”全球排名第19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结点无盘启动、对所有硬件部件统一管理和监控功能的机群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实用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次、实现了PB级别的三级结构海量存储的异构机群系统。

同时,在2008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上,联想集团排名第499位,成为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

为进一步扩大中关村科技园区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沟通和交流,2008年11月14日至15日,“2008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举行。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两位图灵奖(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获得者、硅谷知名学者、企业家和中国的专家、企业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经济全球化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之路。这一具有国际水平、高层次的论坛不仅让世界更加了解今天创新、开放的中关村,也标志着中关村已成为世界高科技区域聚焦的热点。

随着中关村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汇聚中关村。继IBM、谷歌、路透、诺基亚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入驻中关村后,2008年5月,中关村又迎来了新的村民——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国际巨头的不断落户充分显示了中关村无论是基础设计建设,还是创新氛围,都已经具备国际级的水准,同时也将为中关村园区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推动中关村乃至中国软件产业生态圈的繁荣发展,加速中关村向国际IT业中心迈进的步伐。经过20年的创新积累,中关村技术已经开始比肩国际,中关村的影响力开始辐射全球。

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

奥运会百年梦圆,神七飞船壮丽飞天,为中国的2008树立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创新团体,中关村企业从来都不会成为国家重大事件的旁观者——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创新和满腔热情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世界的瞩目中完美落幕。从亦梦亦幻的开幕式到紧张有序的各项赛事,从奥运转播、语言服务到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在这场运动盛宴背后,是无数个民族科技在做支撑。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企业共参与了22个奥运场馆建设项目、22个奥运配套设施项目、14个奥运信息服务项目、13个奥运活动保障项目、6个训练比赛保障项目和5个奥运赛事转播项目。上百家中关村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产品运用到奥运场馆建设、信息通讯、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奥运安全、服务保障等众多领域,成为“科技奥运”的核心力量。水晶石与曙光合作的“集群渲染”技术,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幅中华文明的优美画卷。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关村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同样为此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服务。其中,中科院和北京国防军工院所参与了“神七”主体工程;曙光天演公司、佳讯飞鸿公司参与了“神七”网络通信配套工程;钢铁研究总院、人工晶体院和有研硅股公司参与了“神七”结构材料配套工程;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科通电子继电器总厂、雷格讯公司参与了“神七”部分关联设备配套工程。爱国者的航天存储录音技术、汉王科技的汉王“电纸书”也随同“神七”飞船上天。

人才工程大力推进

近年来,随着大批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再次在中关村掀起创新创业热潮,中关村作为全国人才高地的形象更加突出到。截至2008年,中关村已建立起26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接待海外学校中关村访问团体141个,吸引海外留学人员1万人,创办企业4600家,吸纳各类高科技人才7万多名。

为了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向更高的层级迈进,实现到2020年成为全球高端人才聚集区的宏伟目标,中关村启动了吸引高端领军人才战略工程。未来,中关村将用2至3年时间,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聚集3至5个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分别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所或者研究中心;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音视频、高性能计算机、节能减排和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与重大新医药等领域聚集50个左右由高端领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领衔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在创业投资、金融、法律、财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领域聚集20个左右由高端领军创业投资家和科技中介人才领衔的创业服务团队。

在企业家人才培养方面,2008中关村同样取得了新突破。2008年3月1日至7月14日,34名中关村企业家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参加了由中共北京市委和中共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中央党校北京市中关村企业家培训班”。中共中央党校举办中关村企业家培训班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创了企业家培训的新模式。进入培训班学习的企业家是中关村电子信息、网络通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培训,他们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了战略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于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年成就展展风采

2008年10月9日至18日,“创新之路——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成就展”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全面展示了中关村20年来自主创新的不平凡历程和最新科技成果。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历史文件成为中关村传奇的最好见证者。从最早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四通老式打字机、386电脑等“古董”,到参与神舟飞船、北京奥运会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尖端技术成果,从国内首家民办科技机构,到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20年实践证明,中关村不仅燃亮了中国的创新梦想,而且完成了从中国科研中心向中国创新中心的转化。

2008年11月5日,全国第一部记述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的志书《北京志·中关村科技园区志》在京首发。该书用翔实的资料客观、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从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诞生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出现,从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历程。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20周年纪念册》推出。

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生動展现了中关村成长中经历的酸甜苦辣、风云激荡,孕育的创新创业传奇和民族精神。面对成就和辉煌,中关村有理由变得更加自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传承历史火炬,寄托民族希望

20年来,中关村一直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从当初的“电子一条街”,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再从中关村科技园区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的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落地有声。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指出,中关村科技园区走过20年不平凡的道路,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最有实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园区。“希望你们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发展,提高水平,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 篇7

1 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特色课程开设历史

在现代边境地区之中, 高校体育特色开展已经较为良好, 想要进行高校体育特色课程的相关讨论, 需要对于边境地区进行讨论。我国边境之中往往具有较多少数民族, 以甘肃省为例, 拥有较多的少数民族, 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之中, 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相关活动, 这些项目极大的丰富了民众精神生活和体育运动生活, 而且为广大群众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具体的工作之中, 可以通过民族运动会来进行相关传统体育的推广, 通过相邻的县城共同举办, 可以充分的考虑到民族的特色相一致, 充分根据这个特点进行相邻的民族运动会, 保证开展效果良好, 主要项目可以有:民族式摔跤、武术等。

但是落实到过往的体育开展过程之中, 问题仍然是存在的, 主要因为不同地区开展活动的具体程度不同, 这就导致了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成绩会出现较为大的浮动。在民族运动会之中项目多数为民族特色体育项目, 一些开展了相关高校特色课程的城市在运动会之中具有较大优势, 所以更需要对于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特色课程进行良好开展, 充分带动城市的相关风气。

2 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特色开展的重要性

高校之中开展体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更是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可以有一个较为良好的身体, 针对于这种情况而言, 边境地区更应该进行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一方面可以实现体育活动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于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边境民族地区往往会出现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在这个地区, 往往民族之间的交流较为稀少, 所以在边境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往往是敏感的, 针对于这种情况, 体育往往可以成为交流的平台, 通过良好的交流, 可以有效的帮助边境民族地区建立和谐的基本场景。

2 . 1 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很多伟人都曾经强调身体的重要性, 在现代之中, 无论有着任何雄伟目标, 有一个好目标都是前提。我国在进行相关的体育开展之中, 便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词汇的。在现代之中, 青少年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心忧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 人均饮食变得越来越为丰富, 这就导致相关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变得越来越差。所以高校之中开设体育课程, 以保证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目的, 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锻炼, 充分保证自身的良好的健身功能。

2 . 2 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过程便是教育的发展进程。在漫长的时间内, 教育理念一直在体育课程之中分布, 无论是对于学生坚韧品质的培养, 亦或是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都在透漏着现代之中的教育理念, 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对于边境民族地区而言, 在父辈的教育理念之中, 往往便含有通过体育进行教育的行为, 例如:蒙古族会教导小孩子进行骑马射箭等行为。所以说, 在边境民族地区高校设立体育特色课程, 将会对于边境民族地区有着十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 3 增强边境民族地区的民族融合

有首歌曾经写道:56个民族, 56支花。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种类较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每个民族在漫长的迁移过程之中, 都会逐渐形成自我的民族特色, 也渐渐会形成自己的相关民族精神, 虽然这很有可能是导致民族不合的具体原因, 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逐渐演化的文化, 需要现代人去继承。在现代边境民族地区之中, 往往可能因为文化种类不同进而出现一些民族问题, 落实到边境民族地区, 通过加强体育活动的开展, 可以很好的在各个民族之间构架沟通的桥梁, 帮助民族之间进行更为良好的沟通, 更好的帮助民族建立较为融洽的关系。无论是什么人, 身上都会带有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 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 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便会产生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便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进行努力, 进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逐渐形成民族竞争力, 加快了民族的融合。

2.4 良好发扬了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 各个民族的智慧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在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体育特色课程十分良好的帮助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一方面体育可以传承文化, 而且在与外界的交流之中很好的帮助这些活动进行了宣传。不可否认的是, 高校学生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也是国家的希望所在, 正如《少年中国说》之中所说,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智则国智,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同样如此, 文化的一代代传承正是依靠着这些年轻人的努力学习来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异族的铁蹄和枪炮, 尚且没有断绝, 怎能轻易流失于不知名之中, 所以在边境民族地区开展体育特色课程十分必要, 不仅是对于高校自身进行提升, 更多的也是对于边境民族地区进行提升。

3 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特色课程展望

我国在1997年正式将民族特色体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 一方面代表了国家对于具有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其确实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了成功帮助边境民族地区开展高校体育特色课程, 在这里, 笔者提出几个小小的建议, 希望带来帮助。

3 . 1 课程构建应该体现良好的教学目标

边境民族地区想要开展高校体育特色课程, 首先应该构建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在这个体系之中, 应该有着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 也就是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另外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这两个教学目标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了高校体育特色课程的教育根本目的。同样边境民族地区在开展体育特色课程的过程之中, 对于这两个教学目标应该持有同样的对待态度, 明确这两者都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体育活动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锻炼习惯, 伴随着这样的情况, 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之中, 能够有着较为良好的体魄来面对任何事情。另外一方面这种特色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充分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有效的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信息和民族荣耀感, 通过对于特色体育的开展, 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了自我提升, 也帮助了相关地区进行了民族精神提升。

3 . 2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通常情况下, 体育课程之中含有基础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和实践三个教学内容。在边境民族地区进行高校体育特色课程开展之中, 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样应该如此, 只不过针对民族特色内容进行细微调整, 这便需要对于体育课程之中具体使用那种民族运动进行细致分析, 而且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往往更为灵活, 所以在实际应用之中需要学生进行自我选择的机会较多, 这也便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更为合理而且吸引眼球, 所以开展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特色课程对于教学内容而言, 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3 . 3 选择良好的开展方式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 所以在开展方式上也要进行精心准备。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周边活动来促进特色课程的开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对于特色课程进行观看, 方便引起他们的兴趣。体育课程在具体展开上, 并不像其他科目一样需要依靠教师的讲解, 其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之中, 可以更为直接简单明了, 特色体育课程往往并不需要过多的噱头, 直接的进行课程展开, 便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只不过在这个之中, 进行良好的开展方式的选择, 更容易帮助学生接受, 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思考。

4 结语

该文对于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特色课程开设历史回顾与展望进行了讨论, 希望在新时期, 可以帮助相关高校成功的进行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盼盼, 牛健壮.高校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4 (3) :130-131.

[2]卢伯春.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J].青年学报, 2013 (4) :44-49.

[3]王娜.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J].当代青年月刊, 2015 (5) :179.

[4]黎力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引入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意义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5) :137.

[5]韦丽春.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 2013 (3) :112-117.

[6]李刚, 梁俊雄, 刘丽, 等.基于粤西民俗体育的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4 (12) :8-12.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 篇8

关键词:斗鸡,脚斗士,传统体育,发展

前言

脚斗士运动是我国体育界在2006年推出的一项全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以单脚支撑,另一腿折叠弯曲,以单膝或腿的外侧部位进行角力,斗智斗勇,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倒地为取胜的脚力搏击类项目。脚斗士的基本运动形式来源于我国民间传统游戏,由于地域、语言、生活风俗等因素的差异,民间的通俗称呼有“斗鸡”、“斗拐”、“撞拐”、“顶牛”、“顶拐”等多种。[1]北京德道传媒有限公司从2005年4月开始着手创立脚斗士运动项目的科学论证工作,经过国内权威体育专家组成的课题组的试验,在2006年确认这一新的运动项目具有开展与推广的价值。使我国民间传统游戏升华为具有现代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

1 斗鸡风俗的历史发展

斗鸡风俗,古已有之。《庄子》中记录一个名叫纪子的人,是一名培训斗鸡的高手。他被周宣王从民间征招入宫,专职从事培训斗鸡,因此有人尊他为斗鸡的始祖。到了唐朝,斗鸡发展到鼎盛时期。唐高宗时,王公贵族都沉迷于斗鸡游戏中。他们常把一场斗鸡游戏当做一场战争,开斗之前,双方要像古代作战双方那样宣读讨伐檄文,以王勃的《檄英王鸡文》最为著名。至宋朝之后,斗鸡的风俗逐渐式微,并逐渐从贵族普及至民间。宋人梅尧臣《晚泊观斗鸡》:“舟子抱鸡来,雄雄峙高岸”。意思就是一般的船夫都爱好斗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说,民间社火演出的百戏,有“跳索小唱、斗鸡”,更表明了斗鸡的民众性。清人陈淏子《花镜·鸡》云:“另有一种斗鸡,似家鸡而高大,勇悍异常,诸鸡见之而逃。其相,以冠平爪利者为第一。每斗,虽至死不休,好事者畜之,于深秋开场赌博。先将两鸡形状,审得大小相当,方放入围场,听其角斗,每以负而叫走者为败”。[2]

茨达齐尔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指出:“游戏的某种基本形式在各种文化中重复着,但前时代的儿童显然不断地把现实发生的事转变为游戏,并加以推广。[3]在现实生活的斗鸡游戏中,儿童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模仿,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单腿的蹦跳、昂扬或低垂的膝头、勇猛地出击、击败对方的得意,表现了雄鸡争斗的激烈场面。

2 脚斗士运动的开创

脚斗士运动源于斗鸡游戏,即双方单足蹦跳着并以悬起的膝部向对方的膝部或身体其他部位,进行各种碰、撞、挤、冲等动作。一方支撑不住或两脚落地,或不能保持平衡而倒地,游戏结束仍能维持独立且另一腿保持锥形者为胜。[4]由于地域风俗等因素的差异,民间的通俗称呼有斗鸡、顶拐等多种,虽然叫法不一,但各地的玩法基本一致,是七、八十年代中国儿童的一种极其普遍的娱乐活动。由于斗鸡游戏的悠久历史和普及性,曾被列入“中国儿童十大经典游戏”和“我国最有男子汉气概的游戏”之一。北京德道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具有十年律师业、八年房地产业经验的吴彦达先生在经过长期的考察和调研之后,投入到对此项运动的研发中,并将其命名为“用脚进行竞技搏斗的勇士”,简称“脚斗士”。

3 对民间传统游戏转变成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原因分析

3.1 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体育活动在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和工业文明的共同推动下,从运动方法、精神价值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接受的竞技运动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于农业文明,同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西方体育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体育具有严格的组织制度和以竞争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价值。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融入西方体育的精神价值,现在以斗鸡游戏为代表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发掘整理,升华为脚斗士运动,现已在美国等8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其赛事规则、裁判法则等均按国际化的标准进行。这些是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3.2 项目自身的内在特点

脚斗士运动能够在短短的几年间从一个民间游戏变成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运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运动形式简洁,易学易练,安全性较高等特点,在我国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搏击类项目以直接击打对方的头部、颈部和上身要害部位,以对方打倒、打昏、丧失抵抗能力为取胜目的。而脚斗士以单腿直立、单膝攻击对方,以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倒下为取胜的目的;脚斗士在规则设计中,在强调竞技性的同时,注重趣味性,如个人赛中导入了猜先法则、抢分机制等,使比赛更加富于悬念,团体赛的规则创造性地设置了复式进攻法,将运动员进行角色设定,分为兵卒、副帅、主帅等。这些特点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又有西方的竞争文化元素,这些都是脚斗士运动项目走向世界的基本要素。

3.3 商业化运作

脚斗士运动通过几年的研发、推广,现已在美国等 83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该运动项目还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权威体育媒体(CCTV-5)大力支持和战略合作,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体育赛事。同时出版中、英、韩、日文版的《脚斗士竞赛规则》及《脚斗士裁判法》;举办国际脚斗士裁判员培训班;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多场国内外比赛,尤其是首届中国脚斗士大赛总决赛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后,收视率创下了同期50多个节目中第十一位的佳绩,观众数甚至超过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另外,根据武夷山民间留存下来的史料记载,南宋著名文学家朱熹在武夷山市的五湖镇经常组织当地人开展“撞拐”运动。因此,在武夷山当地政府、国家体育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准备在武夷山市建造脚斗士运动展示中心——国际休闲体育产业园区脚斗士,并打造“到西班牙旅游看斗牛士,到武夷山旅游看脚斗士”的相关体育产业。

4 对我国民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4.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应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

当今我国社会已经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还带有浓厚的农业文化色彩。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必须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去伪存真,对西方现代体育文化要兼容并包。一方面,要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挖掘整理,如“天人合一”等精神理念,倡导人们“和为贵”等思想品质;另一方面,在体育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和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要借鉴现代体育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世界现代体育思想、价值观等,对我国传统体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传统体育具备现代体育的基本价值与特征,适应工业文明时代的要求,让民族传统体育以新的文化内涵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

4.2 用现代化商业手段包装民族传统体育

经济学中,有人称当代经济为“眼球经济”,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机会大了,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一见钟情”?只能靠新颖别致的包装,使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产生信任感。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包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提升产品品质个性,强化人们的识别记忆,通过树立良好的视觉形象,诱导消费者对宣传的产品给予高度关注,这是主体创造包装最根本的目的之所在。[5]如果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作商品,那么要想在现代社会中把商品推销出去,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包装。例如脚斗士项目和武夷山市相结合打出了“到西班牙看斗牛士,来武夷山观脚斗士”的广告语,这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脚斗士的文化内涵。现如今,NBA赛事、欧洲足球顶级联赛等赛事已经形成巨大的规模,这些体育运动已经超越了其自身所特有的属性。纵观这些运动项目无一不是进行现代商业手段包装而走向成功的。用现代化商业手段打造世界级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4.3 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体系

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加强学校体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战略性意义。从欧美各种球类活动到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无不以学校教育为中介完成改造,在国内发展完善的同时积极向国际推广,最后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而成为世界性体育项目。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并走向世界,学校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例如,脚斗士运动在全国100多所高校推广普及,并与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全国14所高校进行合作,尤其是沈阳体育学院已经开始筹办国际脚斗士学院,这必将为脚斗士项目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韩英甲.开展“脚斗士”运动的社会价值之探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97.

[2](美)茨达齐尔,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3.

[3]张新立.论教育人类学视野中儿童游戏“斗鸡”的内在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49.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学 篇9

关键词:花腰彝服饰,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传承,保护

抱着好奇和对艳丽服饰的向往, 笔者来到了美丽的“花腰彝”聚居地——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慕善村。

石屏县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南部地区, 哨冲镇位于石屏县的北部地区, 属高海拔山区地带, 海拔近1993米, 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部落, 原名称为“聂苏”, 近年来因其艳丽的民族服饰, 特别是腰间绚丽的流苏, 而被民间广泛称为“花腰彝”。

“花腰彝”服饰特点主要集中于女性服饰上, 男子服饰主要以两侧绣花背心为主, 与彝族其他支系男服区别不大, 所以在此我把女性服饰作为考察重点。织布做衣服不难, 但要把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在一身服饰上全都体现出来, 那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花腰彝”姑娘们衣服上的美丽图案全是手工缝绣而成, 工艺相当复杂, 本文先介绍彝族的服饰工艺, 而后就旧款服饰到新款服饰的变迁以及被取代做一些探讨研究。

一服饰文化

彝族的服饰文化蕴含着一种独有的历史沉淀——在多姿多彩的刺绣中屡屡透出神秘的图腾徽记, 传承着家族、氏族和部族的历史文化。居住在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与石屏县接壤地区的花腰彝, 其服饰与本民族的历史和祖先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南彝志》等彝文文献中, 彝族历史远可追溯到西周末年蜀洪水时期, 记载彝族先民居于“哪液” (长江上游) 和“尼知十二域” (今四川宜宾) 一带。在蜀洪水泛滥中, 花腰彝的祖先抱住一棵硕大的马樱花树才幸免于难。彝族先民领袖笃慕率领灾难中幸存的人入滇繁衍生息, 从那时起, 他们就把马樱花作为图腾来崇拜, 刺绣在服装上和流传于祭祀、节日庆典之中, 马樱花便成了花腰彝族的徽记。在男女青年结婚时, 要用马樱花或象征物 (红樱) 拴在筷头上, 新娘用花筷进餐, 用来铭记它给彝家人带来的幸福吉祥。经田野考察发现, 居住于哨冲的花腰彝还存在崇拜马缨花颜色这一特点。

“花口绳达”是花腰彝姑娘最漂亮的服饰。色彩鲜艳, 白底红色图案绣制, 服饰结构比较复杂。头饰、服饰由绣好的各种图案一块块一条条拼起来, 成为一件完整秀丽的花腰服饰。

花腰彝崇尚黑红色, 服饰上的黑色显示古朴庄重, 红色象征火和阳光给人以温暖, 图腾崇拜的灵光闪烁在花腰彝女性的服饰上。花腰彝族姑娘的头饰像古代的干栏6房顶, 用草绿色、粉红色等面料衬底, 贴在比较厚实的土布上, 头帕的中部绣着两朵大红马樱花, 四周绣有三圈规整的图案作装饰, 反面朝上盖在头上至颈部翻折, 正面直立于头顶, 马樱花露于后面, 姑娘们用一条绣着精美图案的头箍把底层稳扎在头上, 头箍长及双耳, 排列着九个长方形的抽象花鸟图案。外面一条头箍横列三个等分长方形民族花纹图案, 中间图案用黑白相间的小方块镶边, 双耳前后串串银珠坠着四撮鲜艳流苏, 光彩闪耀。

花腰彝妇女盛装时, 将青色布料缝成前摆短后摆长的衣裳, 在后下摆精绣着五寸宽的美丽图案, 肩部和领口绣有红白相间的云宝图案, 并嵌入由银泡组成的菱形符号, 在缎面护肩及臂周围绣上民族图纹, 形成一件艳丽的短袖衫, 外罩则制成做工精美无袖无领的短褂。盛装圆领周围嵌着三圈银泡, 红线绣出外围齿轮般的光芒, 即象征马樱花, 更形似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呈现出花腰彝崇拜马樱花、崇拜太阳的文化内涵。腰缠大、小腰带各一条, 小腰带为红底绣白花, 两头用四行十六颗银泡缀嵌, 三枚银币为扣, 勒住下面美丽的花兜肚;大腰带系住短褂下摆, 在后腰部打折, 末端下垂, 其上绣有象征高山的醒目图案, 银珠串串生辉, 流苏团团吐艳。两块三角形的披甲上绣有火焰纹和马樱花, 覆盖在肩部上。穿上盛装的姑娘全身火红, 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既古朴又庄重, 又像盛开的山花, 妩媚动人。老人和小孩的服饰也艳丽夺目, 精绣着马樱花和彝族图腾的虎头帽在这里十分普遍。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族情结, 深植在花腰彝生活中。

二花腰彝服饰旧款与新款的对比

一个时代的服饰特色, 往往是这个时代审美心理的深刻反映。

经过10天的田野考察, 我发现在花腰彝的服饰中, 老年人的服饰款式与青年人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经询问后才得知:老年人穿戴的是旧款式, 而青年人穿戴的是经过改良后的新款, 经分析后发现两者有许多不同点。

旧款式:配色与图案有一定的严格规定, 裤腿为9分长, 无花边装饰, 腰带长度有一丈, 穿戴不方便;帽子上的装饰较少, 简洁明快, 手巾只戴于右边腋下位置;色彩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袖口有绣花图案;崇尚火、太阳、龙和马樱花。穿戴较麻烦, 穿戴时间需用20~30分钟。

新款式:共有帽顶巾、长衫、坎肩、银领、小兜肚、裤子、腰带、围带、腰饰件等十多件组成。区别于旧款式的特点是新款式帽子上的装饰物过于繁琐, 复杂化;腰带上坠子特别多;围裙前面的两片装饰物被去掉了;裤腰和裤腿原来较为肥大, 改良后更为轻盈简便;腰带原有一丈二长, 现改短;新款式的裤子裁剪方法已经改为西裤的裁剪方式, 裤腿上绣有装饰图案, 长度从9分改为7分。颜色更艳丽, 以鲜红为主。整体穿戴较之旧款式更为方便、省时, 穿戴仅需要6~10分钟左右。

据当地“传习班”负责人孙正录老师讲, 此种穿着是2002年经当地人研究后改良的, 2003年才开始流行。

三花腰彝服饰旧款被新款取代的原因

经过对旧款式与新款式的比较, 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旧款式服饰在形式和民族文化上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但为什么在现代仅几年时间就被新款式替代?经研究后, 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 旧款式的服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不方便操作, 穿戴时占用时间太多。 (2) 在外来文化和经济的冲击下, 以及2002年哨冲花腰彝女子舞龙队获得全国第一名后, 在哨冲地区年轻花腰彝女子中便兴起了一股演出风潮, 许多人为了赶潮流, 便将旧款式服饰做了许多改变。例如, 在流苏中加入了金线、银线, 而原来的“银泡”则改为塑料制品和玻璃珠, 使其在舞台上效果更耀眼, 同时也减少成本。 (3) 经济发展后, 大家的娱乐方式更多了。在劳动之余, 人们大多喜欢看电视、听音乐, 搞其他娱乐节目。闲时绣花的习惯也在渐渐改变, 以至于传统的绣花工艺和技艺难以传承下来。新的绣花工艺和图案又大同小异, 毫无特色。加之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没有精到的刺绣技术, 这也是造成一些精美的刺绣工艺难以传承的原因之一。

四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开发及保护需要谨慎而为之。民族文化的存在依附于平日的生产生活中, 同时也体现在生活用具和服饰文化上, 而当这些承载体被改变或消亡之时, 文化和工艺也将改变和消失, 一旦它们被改变, 就不再纯粹了, 也失去了传承及保护的价值。

但是, 有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 电器化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同时, 少数民族的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 不能一味地要求少数民族同胞为了传承、保护自身文化, 而不发展经济, 落后于时代。

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在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又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本民族特有文化的平衡点?

通过研究后, 我发现,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开发之间的冲突使我们力不从心。目前开发和保护陷入了一个怪圈, 一方面, 外部世界非常渴望更多地了解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 在强调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 又会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纯粹性。就纯粹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而言,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一些改变, 而此类改变大多是弊大于利的。但是,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 这种改变又能带给当地人不少的收益。不过这个矛盾现象在此特定转型期是无法避免的, 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 从市场开发到有力保护才能走上正轨, 进入良性循环。

我认为在谈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当地经济的开发时, 都不能绝对化, 也不能单一地孤立起来看。现在许多专家学者正痛心疾首地振臂高呼要尽可能完好无损、原汁原味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我们知道, 改变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一种规律, 是必然的。如果一种事物可以不做任何变化, 一直保持原样, 那么肯定会被淘汰。相反, 一切没有消亡的事物都在变化, 少数民族文化也同样如此, 要将其原封不动地传承保护下来是不可能的, 因为创造和传承这些文化的民族仍在不断地发展, 因此, 我们应明确真正该传承和保护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而不是将凡与少数民族文化沾点边的元素都加以完好保护, 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是可以改变的。这为民族商品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有些历史、文化精髓是绝对不能改动的。经济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有影响, 这些影响是双方面的。其中有利的一面是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才能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良好条件;而不利的一面则体现在市场的盲目开发和缺乏规范性, 再加上消费者的不理智消费和省外小贩的大量涌入, 使市场更加混乱, 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过, 凡事都是从无序到有序的, 都需要一个过程, 而此过程可能会很漫长, 需要时间改变。

参考文献

[1]玉腊.百彩千辉:云南民族服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云南民族电影历史评价 篇10

关键词: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电影历史,评价研究

一、云南民族电影的历史背景审视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在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40-50年代) 的关键时刻, 以推出《阿诗玛》《五朵金花》等优秀影片一度惊动了国内影坛。在当时中国文化产业、精神产品较为匮乏的情况下, 极大的丰富了国民以至于世界人民的精神眼界。其中电影的主题曲、插曲部分都广受国民喜闻乐见, 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而被国民所津津乐道, 而其符号象征也成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光辉标志。云南省内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人群最多的地区, 来源广泛的民族取材内涵和多样丰富的天然资源, 赋予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文化内涵优势。但在云南民族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十七年”辉煌落幕之后, 文革期间 (60-70年代) 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遏制和打击, 一度陷入瘫痪局面;改革开放 (80-90年代) 过后, 逐步实现了恢复和发展, 出现了创作时期的小高潮, 但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对这时云南民族电影的发展也有所波及, 发行情况总体不佳, 票房效果不理想。在新世纪阶段 (90年代后) , 由章家瑞导演推出的《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以及《红河》系列电影后, 人们似乎又看到了民族电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希望。

虽然“云南制造”成为了各大电影节评选的宠儿, 但是有个现象却无法让我们忽略:难以进入市民大众的眼界, 导致首映过后便潦草收剧, 票房院线不理想。这就给我们客观的对云南民族电影实施历史评价的工作, 提供的思考的大体方向, 同时也赋予了其重要的实际意义。当前的电影文化语境, 存在着票房和宣传等, 其他一切存在于电影本身内涵之外的因素, 决定一部电影是否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就容易蒙蔽那些真正优秀的电影作品。影片制作过程中, 免于流入“粗制滥造”的情况, 而有时候甚至会将制片人以及编剧的视线, 导入了民族题材电影是一个“禁区”的领域, 这样很容易会将民族电影的视界狭窄化, 甚至逐步消亡。在业界甚至也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文化现象:若是一部电影投资不理想, 就会导致影星的阵容较弱, 而该制片公司的出品和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进而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优秀作品自然也就减少, 最后成为了电影工厂、制片公司陷入财政危机、经营危险的恶性圈套。作为民族文化的经典宝库, 云南少数民族的电影题材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承大业, 所以探索逃离当前电影困局、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云南民族电影的历史地位阐述

新中国成立之后, 全国的思想文化氛围, 需要一个能够统筹一切的核心标准, 这个标准在于“团结整个中华民族”, 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 国内电影界为了响应这个“主流意识”, 服务于这个主流意识形态, 出现了一批以云南民族为首的少数民族文化语境, 同时民族电影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统治宣传的文化工具。也因为这样, 这个时期的云南民族电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在那个“思想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时期, 云南民族电影与“主流电影”还存在一定的区别, 除了表现阶级宣传的政治任务之外, 还饱含了剧本故事创作者对于电影艺术的创造和追求, 也为后人研究一方土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提供了参考;此外也保留了电影本身的娱乐性质, 能够在客观程度上满足民众对于电影媒介的需要和欲求。

建立在政治背景之上, 反映了当时国内大跃进具体情况的《五朵金花》, 将云南大理美丽迷人的风光透过镜头表现出来, 同时充分营造了“寻找金花”的传奇故事发生的前景, 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专属民族话语的宏大内容。而电影中所表现出来不同于汉族的人物形象、服饰饮食, 都充分展现了电影差异性的特征。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大部分也是有民族专有节日聚会的补充, 例如电影中的主角相遇, 就是在白族一年一度的“三月街”发生的, “三月街”似乎就成为促成他们爱情幸福的标志词。在《阿诗玛》的创作中, 十分注重将民族多样化的歌舞形式与场面拍摄结合起来, 旋律形式较为新颖、优美, 这些丰富的镜头描写极大的传播了族裔文化因素, 并且也将青年忠诚、少女纯洁美丽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 更好的完成了民众对电影题材内容的认同。

游离于政治主题之外的电影内容, 云南民族电影所描写的爱情主题, 在同年代也成为了唯一合法的述说途径。《五朵金花》中金花和阿鹏之间的纯洁爱情, 两者之间演绎的轻松喜剧;以及诗体改变的《阿诗玛》, 主角撒尼族族人阿诗玛与阿黑之间的前后关系转变, 后来也逐步向爱情靠拢。而他们爱情存在的意义, 是被置放在当时宏大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够被实现的。而电影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也包含了对政治需要的回归, 对女性气质的构建, 主要是红色的共产党人充分展示话语权利的体现, 我们或多或少能够在《五朵金花》中金花的民族独特形象中, 看到主流的影子, 而金花也成为了民族回归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新符号, 以至于后来金花的扮演者杨丽坤在国内受到一致的推崇和认可, 与这个因素是分不开的。从电影的角度, 深溯到民族族民淳朴自然的气质, 这与弘扬民族精神有很大的关联。

电影《阿诗玛》当年在国内迅速走红, 以至于大多数人知道有电影版本的《阿诗玛》, 却不知道长诗体版本的《阿诗玛》, 只知道阿诗玛女主角的人物形象, 却不知道有云南。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以“阿诗玛”为形象代言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云南, 挖掘更多属于云南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在40、50年代, 以《阿诗玛》为代表的云南民族题材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 首要原因与其深深根植于多样且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息息相关, 而最直接的来源途径, 就是当时流传于该民族的叙事长诗《阿诗玛》, 阿诗玛的人物形象也是当地族人的骄傲, 她表达了族人的美好理想。影片中也借鉴了云南当地的音乐和舞蹈素材, 深入的对其进行挖掘, 云南境内的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 由于来源于生活的最现实面, 所以具备很高的文艺价值和鉴赏价值。《五朵金花》和《阿诗玛》所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 都有当地民族心理及精神的显著特征, 正因为让人自己找到价值, 所以才会如此动情以至于名扬中华。此外, 不得不说到的《阿诗玛》成功效应, 将会重新塑造云南的民族文化标志, 为外界人树立了一个云南人民的形象, 也填补了他们对这个神秘的地方认知上的空白。

三、云南民族电影现今面临的发展困境剖析

时代从未停止其发展的脚步, 而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而不断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以《婼玛的十七岁》为转折点, 我们将在其之后的云南民族电影归类为新电影阶段的作品, 而很多的学者都将云南民族电影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的所有新作之中。只是就当前的云南民族电影发展情况来看, 不仅局限于云南一类的民族电影, 以至于整个中国大陆的各个题材、各个领域思想的电影, 都一致的陷入了发展的困顿期。

那么为何在“十七年”期间云南为首的少数民族电影能够到达辉煌的发展阶段呢?究其原因, 还是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有关。新中国成立, 民族国民人心思定, 精神产品十分贫乏, 需要借用民族精神题材的电影发展来作为国家采取的文化取向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国民人心的统一管理。周恩来总理还一度亲自参与到《阿诗玛》的影片制作中, 以这样的姿态来影响无数作家文人更加投入到电影发展中, 在国内形成一股创作的潮流和气象。当时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和票房, 因为特殊的形势决定了特殊的地位, 电影不是商品, 而是一种精神的食物, 一种能够维持国家正常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精神饮品。而从新世纪发展进程来看, 全球化和市场化逐步成为电影界的趋势导向, 为了适应该局势, 电影院线制逐步被建立完善, 但是在美剧为主导的海外大片冲击波下,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发展举步维艰。越来越少投资商会将眼界放到这种不赚钱的表现题材中, 若是在这行不吃香, 也会有越来越少的人才资源关注到这个领域, 就这样成为了“冷门”。而低成本、粗制作、观众冷落已经逐步成为了这项领域的专有名词。

剖析而今云南民族电影所遭遇的发展困境,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地域性特征太多明显, 以至于越地域就越显得小众, 这样的小众品味与大众消费之间碰撞, 所产生出来的矛盾致使其在大众市场中屡屡碰壁, 无法在院线部分满足大众的观赏需求, 引发群众的共鸣, 更多的他们无法了解特殊的民族背景内涵。而若是迎合大众的口味, 又难免要将民族文化内涵中的独特成分加以修改, 这就违背了对其改造的真实性原则, 也颠覆了其原始的用意, 不再是纯粹的真实民族文化。所以如何在坚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立场之上, 追求符合大众的需求, 成为文化时尚的引领者, 这是一个挑战。第二, 是来源于电影逐渐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与电影本身存在的艺术性矛盾, 少数民族电影的主攻方向是“叫好为主, 不针对叫座”, 而今更多的是以“既叫好又叫座”的标准为衡量目标, 只有充分发挥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进一步挖掘影片的深刻文化内涵;最后就是云南民族电影低成本制作的投入, 和商业竞争大规模投入之间的矛盾问题, 如何才能充分扩宽民族电影的融资途径, 以资金来充实影片创作团队、影响力和规模;怎样才可以刺激商业利润实现最大化发展。

四、云南民族电影困境对策的研究

若要从当今的电影语境来研究如何解决困境的对策, 就不得不从《云南三部曲》开始入手探索。由知名导演章家瑞主导的《婼玛的十七岁》记录云南境内的哈尼族少女故事;《花腰新娘》则是花腰彝族的民间故事;《红河》是瑶族的写实故事;这三者具备独特的代表性, 因为他们都来源于新电影阶段, 而且不论是在商业性还是在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方面都是国内民族电影的翘楚。如果说能够看见云南民族电影的黎明, 那么这三部电影的出现就是黎明前的曙光。这三部电影也捧红了张静初等演员, 同时获得多项电影奖的提名以及评奖, 在国内外都颇获声誉, 而且票房效果也是较为理想。虽然都只是小成本的影片制作模式, 但是且有效的融入了部分的商业因素, 在明星阵容和广告宣传方面也把握得妥当。这三者就好像根植于云南净土中的三朵不同明艳美丽的奇葩, 哈尼族的《婼玛的十七岁》是从一个17岁女孩浅默的心事入手叙说的, 而《花腰新娘》运用欢快节奏和明艳表演色彩进行奔放的叙说;最后的《红河》, 则是将诗意的境界与动静充分糅合。但在如此成功的环境中, 也存在营销环节不到位、宣传更新滞后以及对象标志不清晰的缺陷, 下面我们从总结出来的缺陷和不足入手, 探讨如何挖掘前进的道路。

(一) 拓宽题材深化创作

关于云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电影题材的创作而言, 其边缘的地域性使其遭遇了不符合大众主流眼界的难题。如何能够在坚持原汁原液的电影题材价值基础上, 实现对主流市场的迎合, 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策即“拓宽题材, 深化创作原则”。先是实现对少数各个民族的文化改造, 使其自然而言, 又能够合情合理。注重对民族显性文化符号的展示, 例如在《婼玛的十七岁》中的婼玛, 其实就是哈尼族服饰、言行以及心理的代言人, 而这个代言人不是神仙般的奇迹存在, 而是有人性、有血肉的存在, 使人们觉得具备真实感而亲切。《红河》则是将瑶族内部的婚礼风情预演给群众们看, 将多样的文化蕴底和民族风情全盘托出。在影片的音乐宣传制作上, 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其次是对隐性符号的挖掘深溯, 将情节写进“自然”的篇章。《花腰新娘》中, 女子舞龙的情节, 可以作为“新女子主义”的宣扬和赞颂, 符合新时代女性的主观要求和愿望, 反映了对旧风俗的反抗, 从民族传统意识来看, 这的确是一个意识上的突破。舞龙的情节存在, 意味着村里姑娘们对于婚前娘家自由生活的怀念, 在实际上也是讴歌新社会男女平等的新风尚。这里面所蕴含的更多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挖掘。然后, 要注重对核心情节的突出, 在中心环节中, 可以重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大众的情趣, 例如《婼玛的十七岁》中的恋爱告白, 《红河》中的“咬手指”情节含义, 都可以起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尽量用“人的角度去陈述描写人的故事”, 这才是电影塑造角色成功的关键之处;尽量在影片的内涵中体现出阶层对比的矛盾性, 深刻入画的去表现这种幻想与现实之间对比的无奈之感。最后必须回归到影片的落脚点, 必须具备能够引发人类共鸣的普世价值, 才能够为民族电影增添生气, 主要的主题选择包括“爱”, 上升到人类情感的层面, 也有“现实和梦想”“自我”的书写。

(二) 培养人才创新运作

培养相关能够推动民族电影创新的人才, 对于实现云南民族电影振兴有着关键的实际意义。若是能够充分调和影片本身的艺术性, 协同商业性的当代追求, 就比较完美。必须尽量做到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 通过对文化符号的陌生化, 《婼玛的十七岁》里头“电梯”的采用, 以及《花腰新娘》中的“彩电”定义存在。加以叙述手法的活用, 例如“追逐”“恋爱形式”“角色反串”等, 都能够在剧本内容上加以形式化的创新。此外, 针对叙述方式的商业化趋势发展, 必须在做好市场目标对象的估测之后, 适度进行包装, 并且争取到更多观众的接受。《婼玛的十七岁》将对象定位在唯美的文艺清新剧;《花腰新娘》定位在笑点喜悦的明艳爱情剧;在低成本的投资下, 如何采用最合适的创作阵容, 是非常重要的运作选择。如果是新演员、非职业演员的阵容, 具备真实可信的优点, 可以节省制作开支, 将制作人的精力放到影片本身的质量中去。这时候需要采取的对策是提高非职业演员的素质和表演能力, 尽量找到符合该角色的最好人选。

五、结语

注重培育本土资源, 采用外来眼光为本土增加视界, 呼吁政府加大对地方民族电影文化行业的资金投入及舆论支持, 逐步推出“云南出品”, 这样才能不断为云南民族电影的发展增添希望。本文从客观的层面对云南民族电影实施历史性评价, 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民族电影存在的普世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志异著.电影艺术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唐黄易著.电影经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

[3]尹邵俊著.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电影[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4]涂盛.新世纪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出路探析——以《云南三部曲》为例[J].文化产业研究院.2011.5.

[5]施凌毅, 段彩云等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北京的私人会所下一篇:软交换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