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2024-05-03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精选十篇)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篇1

一、在准备活动阶段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为了防止同学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受到运动损伤, 热身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 在每一堂体育课前体育教师都会组织同学们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 比如慢跑、做整理活动等。但是, 这里需要知晓的是:长期做这种单一的准备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没有新鲜感的, 甚至很难调动他们参与准备活动的积极性。此时, 我们不妨变换一下准备活动方式, 适当地融入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来。

【案例】在准备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类似滚铁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戏。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轻松愉快, 能够唤起同学们儿时的记忆, 同样也能达到准备活动的锻炼效果。再如, 在准备活动阶段, 我们还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跳绳运动, 同学们在跳绳的过程中可以变换多种跳的方式。与此同时, 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让他们之间进行跳绳比赛, 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乐趣。

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融入, 我们的准备活动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参与准备活动的积极性亦得到大幅提升。因此, 体育教师在具体的准备活动组织中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准备活动方式, 应该积极创新, 让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堂中大放异彩。

二、在正式教学阶段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正式教学阶段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所造成的。教学方法缺乏灵动性, 同学们自然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这个问题我们亦可以采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解决。

【案例】在开展足球教学的时候, 有一次我发现同学们在进行教学比赛时兴致逐渐冷淡下来, 很多同学不愿意上场参加比赛。看到此种情况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幸亏我提前准备了一手:拿出了“蹴鞠”。同学们看到这个奇怪的东西颇感奇怪, 纷纷问这个是什么东西。于是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蹴鞠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接下来的时间里, 我把场上的足球换成了蹴鞠, 同学们参与比赛的热情立刻被激发起来,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似乎与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没有一丝联系, 但是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肯动脑, 就可以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 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一丝活力。

三、在课堂结尾阶段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经过大半堂课的体育学习之后, 同学们的身体已经非常疲劳了, 同时也会产生很多乳酸。此时, 有经验的体育教师都会安排同学们进行一些放松性体育活动。通常在这个时候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性往往很差, 表现出非常懒散的样子。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放松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亦可以采取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解决。

【案例】在课堂结尾阶段,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练太极拳, 太极拳动作舒缓,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放松学生身心的目的。另外, 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于同学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亦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太极拳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 同学们听着舒缓的音乐, 神情放松, 仿佛进入了一种忘我境界。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开展跳皮筋游戏, 同学们在蹦蹦跳跳中就可以有效完成放松运动。

课堂结尾阶段是一堂课的结束部分, 但其作用亦不能小觑, 组织好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多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既能锻炼同学们的身体, 又能增强同学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之情, 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在我的体育课堂中已经践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年, 在这些年的教学活动中我惊奇的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体育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赢得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亦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在今后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我一定会坚持自己的教学原则———不断地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让我的教学之路渐行渐远。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亦是数不甚数。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把目光集中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上来。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展开论述,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相关方面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建逊, 侯远峰, 黄超群.韶关学院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10 (12) .

[2]黄友军.关于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21) .

学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活动》心得 篇2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9-02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计划指出: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极为丰富,风格各异,项目繁多。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从中正确选择运动项目,合理进行锻炼,都能达到保健养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健身效果。因此,应大力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让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体育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和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前身,是我国各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还有较高的观赏和教育功能。随着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已经挖掘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就有一千多个。比如苗族的射弩、彝族爬花杆、回族的掼牛、藏族的赛牦牛和押加;苗族的射弩;朝鲜族的跳板等。还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如:龙舟竞渡、风筝、秧歌、武术等。大多数传统体育项目,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有的是偏重于对抗和竞争性的,有的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不管哪个民族体统体育项目,具有一定强身健体,锻炼人的精神意志的功效,都是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好项目,便于广大群众选用的体育活动内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爱好,从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进行健身煅炼,从而促进群众性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推广,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全面开展。

二、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身体锻炼活动。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它与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样,被人们世代相传沿袭下来,其形式和内容也是相对固定的。如:居住在我国北方,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平日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草原和马,其民族体育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以骑射、赛马、叼羊等,具有明显北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而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壮族、苗族、土家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其居住地多山、多水、多林木,就形成了有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壮族的“抛绣球”、苗族“上刀梯”、瑶族的“打猎操”等具有南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这种不同地域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受地理环境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通过人们口传身受的形式世代相传,使其具有的传统性。中华民族体统体育正是因为这种鲜明的传统性,才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祖国的天南地北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为各类健身群体所接受,使其具有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快速的增加我国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

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简便易行、便于在全国范围开展

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6年来,“全民健身”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逐步增加,人民体质逐步增强,全民健身运动的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形成。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国家对体育的投资还十分有限,我国目前人均体育经费还很少,缺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必要的场馆和器材,难以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因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贫困人口多、当地财政大都比较困难、对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淳朴自然、贴近群众生活、简单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如:武术、踢毽子、打陀螺、放风筝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不但不需要正规的训练场馆、也不需要不断的经费投入,可以成为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实用、最易推广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具有独特的健身功能,可以有效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几千年来,由于我国古代体育活动,受我国哲学思想“中庸”、“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重视动与静的结合,神内形外的一致,强调“形神兼备”,讲究“内外之合”,尤为重视其“精、气、神”的统一。在这些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历来强调,通过体育运动不但要对身体外部肌肉、力量进行锻炼,同时还要对人内部“精、气、神”的锻炼,通过导引、气功、武术等,最终使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最佳状态。除此之外,还重视锻炼形体与精神的关系,认识到形体、精神、健康、寿命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内”与“外”的统一。通过这些项目的锻炼,使人各种运动协调,保持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这些体育项目都具有较强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特点,使人久练而不感到枯燥乏味,使人的精神、气质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健身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广泛开展

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大多数“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十分困难,缺少必要体育场地和器材,教育经费紧张,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逐步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体育院系也逐步增加了武术、摔跤、围棋等民族体育课目。现在,一些民族地区中小学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选择性的开展了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各地应根据各民族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遵循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发展的规律,精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材或代用教材,在学校中大力推广、使用。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体育经费紧张、缺少体育场地的问题,而且还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后继有人。同时,也可改变我国学校体育中只重视现代体育项目,轻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使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中比翼齐飞,共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于成义.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4).

[2]董渝.浅谈的普及与推广[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6).

[3]将东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辨析[J].体育学刊,2008,(4).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篇4

1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

1.1 地缘关系

同一民族生活在特定的地域之内, 形成特定的地缘关系, 以地域作为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地理, 物质基础。借地域维护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这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地缘关系导致民族关系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感, 在居住上呈现出“大分散, 小集中”的特点, 每个民族对其聚居的地域产生的依恋感, 甚至将其升华为宗教仪式, 而这种对地域的依恋感则常常反过来强化着人们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定位[1]。

1.2 经济方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云南各少数民族受其聚居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经济生活方式, 形成以回族为主题代表着山地平川耕牧型;以哈尼族为主题代表着梯田耕牧型, 这些经济生活方式, 成为民族体育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并通过经济生活方式产生的自豪感, 依恋感, 潜意识地强化民族体育文化, 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3 民族文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民间故事、谚语格言、英雄史诗、民族舞蹈、饮食服饰和风俗习惯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民族文化,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斗争, 歌颂了云南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智, 表现了各民族的风格气质, 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善恶是非的标准, 这一切都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然观, 民族传统体育的宗教观, 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观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讲, 民族文化为了传统体育活动构建支撑了平台, 传统体育在民族中代代传承, 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延续, 而且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

2 云南少数民族群众传统体育活动的运行环境

2.1 以民间传承, 宗教派生为主, 辅之体育职能部门的传承方式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 生活方式决定了传统体育活动的取舍, 传承和发展。其宗教活动在《云南志略, 诸夷风俗篇》记载;“末然—五月十五是祭天极严浩, 男子动数百, 各执其手团旋舞以为乐。”又“白苗—祁祖之先必择肥壮牦牛, 头角正者饲之, 乃聚合寨之斗牛于胜。胜则吉—祭毕合亲族歌饮为欢”[2]。这一类体育活动内涵了宗教文化的很大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个社会、宗教团体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愿组成并经合法登记成立的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 也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

2.2 以体育行政为主, 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的融资渠道

近几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 国家对体育事业支出的稳定增长, 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单一依靠政府拨款无法满足其少数民族日益广泛开展传统体育的需求, 加之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 而忽视了以体育无形资产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致使民族体育资源市场经营主题发展程度低, 产业化发展水平邂逅[3]。所以,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供给规模化, 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管理科学化,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社会化, 民族传统体育资金积累产业化是当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事业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

3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体育的特色

3.1 武术

流行于云南地区各民族中的武术, 具有久远的历史, 发现了云南沧源石器时期的崖画, 向我们展示了史前原始状态的武术形式, 其中有持棍棒, 茅, 盾牌, 弩, 弓以及类似杵棒和狼牙棒兵器的生动形象。表明这时期流行于当地少数民族中的武术已初具形态了[4]。在云南晋宁石寨山, 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 有大量的刀, 茅, 狼牙棒, 斧, 剑, 弩等兵器, 特别是“战争场面贮阴贝器盖”上短兵器战的群塑中, 表现了较为成熟的技击动作, 是云南原始武术之例证, 它对奠定云南地区民族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苗族中流行的“芦笙拳”是一种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拳种, 它是苗族在长期的实践中, 将芦笙舞和摇动巧妙结合的产物。傣族武术的内容也极为丰富, 西双版纳勐海拂寺壁画中, 保留着傣族武术的珍贵形象, 其中“孔雀拳”便是傣族人民长期观察了他们喜爱的孔雀行为举止后, 模仿其动作并融入了太极拳, 长拳, 绵拳和气功等技法后, 创编出的一套刚柔并济的拳种。

3.2 赛马与射箭

自古以来, 骑马, 射箭是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在晋宁, 江川等地出土的铜鼓, 铜贮贝器, 铜饰及铜剑等上面, 表现狩猎形象的图案比比皆是, 而且其规模, 气势较大。大理白族的传统佳节——“三月街”期间, 定要举行传统的赛马, 射箭等竞赛活动。在苗, 彝, 怒, 独龙, 基诺等民族中还流行驽射, 并发展出了众多别具一格的驽射形式。

3.3 竞渡

俗称划龙舟, 是云南少数民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项目。西双版纳傣族在傣历新年 (即傣族“泼水节”) 期间, 都要在澜沧江上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划龙舟”活动, 不仅可以愉悦身心, 其培养团结协作, 顽强拼搏精神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云南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 是一种形式多样和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的代表。

4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特征

4.1 民俗性

云南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体育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有的是体育融进了传统节日, 婚俗, 祭典等活动中, 有的是节日, 歌会, 庆典活动包容了传统体育;有的是传统体育项目贯穿于各种民俗中, 如苗族的跳鼓它可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广泛进行。

4.2 健身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促进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它对改善民族体质, 提高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起积极的作用。

4.3 多样性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 各民族的传统习惯, 主客观条件不完全相同, 兴趣好也有差别, 传统体育必然会呈现出一种多元特色。每个民族都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体育娱乐活动, 而每一种同名目的体育娱乐活动, 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称呼, 使用不同的器械, 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和竞赛规则。仅以不同名目的传统体育活动进行统计,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达226项之多[5]。

4.4 娱乐, 文体交融性

云南少数民族在体育传统项目中, 大都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 表演性, 娱乐性项目为主。壮, 侗, 苗, 瑶, 彝, 布依等少数民族都喜爱大铜鼓, 并伴以歌, 载之舞, 表演各种动作, 开始比赛。风格纯朴,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 形成了互相交融, 互相促进, 不断发展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 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 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5 建议

5.1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这面东风, 运用新闻媒体机构, 宣传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

5.2 加强对云南省民族体育活动传统项目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健身价值、锻炼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5.3 结合地域资源, 利用生产方式, 开展自愿, 小型, 多样, 因时因人, 因地制宜, 推广不同的益于普及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结合边贸, 旅游, 民族节日等, 开展各具特色, 喜闻乐观和健康文明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与竞赛, 为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产业化打基础。

5.4 加强政府职能, 完善体育行政机构, 推广更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5.5 可利用宗教文化活动, 形成宗教体育文化产业, 使之在“兴边康体富民”行动中, 步入健康, 稳定, 和谐地发展道路。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调查和分析, 为云南少数民族群众传统体育活动构建了支撑平台和运行环境, 在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下, 重视区域差异因素, 加强云南省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 加强政府职能, 完善体育行政机构, 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为建设现代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民族体育论集[M].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选编.民族出版社.2003. (7) .

[2]张选惠, 郭永东.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研究.成都体育学报.2005.3 (2) .

[3]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1.4 (4) .

[4]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篇5

倡 议 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鼓舞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不竭精神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在未来岁月中继往开来、永远开拓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面临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我们的事业薪火相传,必须充分重视在青少年中开展经典文化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弟子规》讲述的是看似很浅显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可这些貌似浅显的语句做起来很不容易。如果从小时候就学习《弟子规》,会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小时候不懂具体的意思,会在以后生活中慢慢领悟到《弟子规》的正确性。《弟子规》是帮助孩子打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也是每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借鉴全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青少年正处在学文化、长身体、立志向的关键时期,要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 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来熔铸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奠定自己的文化根基,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同时,要学会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创造和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篇6

关键词:南疆;体育文化;互动发展

一、前言

南疆是指新疆南部,包括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新疆部分以及吐鲁番盆地在内。南疆拥有着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其中南疆体育文化的形成和该地固有的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因素有着诸多联系,这些因素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南疆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南疆体育文化活动与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对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何把握南疆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产业经济互动发展契机,合理的促进本民族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

南疆地区拥有着广阔的地域,众多的民族,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后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反映着各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宗教观念等等,成为了南疆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给经济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中,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南疆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南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和民族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中,两者不断交流,不断融合。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中,体现出南疆特色的体育活动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活动越来越具有地域特色,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了解南疆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如,塔吉克族是高山畜牧民族,他们所在的地区海拔较高,所以喂养的牲畜品种比较特殊,多为牦牛藏羊等,牦牛在塔吉克族的人心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牦牛被驯服之后可以当作马用,成为代步工具和运输工具,所以塔吉克族的人民每年都会进行赛牦牛比赛,通过这样一个别具一格的比赛吸引大量的外来游客,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平台,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南疆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和经济贸易带来发展机遇

旅游业被称作是不衰的产业,其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每个地区都在挖掘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并进行全面的打造。因此,南疆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条件,积极的开展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南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融合与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文化性、趣趣味性等,使得南疆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为顺利的融入到旅游业得发展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在南疆有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如:塔吉克民族的赛马和马球运动,在赛马中比赛获得较好名次的可以获得挂红等奖励,同样最后一名也可以获得重奖,褒奖最后一名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表现出这个民族对于体育精神、竞技精神的一种深刻理解,让更多的人通过参与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感受文化魅力。同时,除了这些对于竞技精神的表现之外,柯尔克孜族的“叼羊”、“追姑娘”、馬上角力、马上射箭活动,草原蒙古族的摔跤、赛驼比赛等等。都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去参观,吸引了许多商人在这里进行投资,将这里变成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这种以传统体育活动文化吸引外来投资,发展经济的模式既有利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也有利于民族地区对外经济的发展。

从南疆的体育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经济的互动发展中,要充分的利用地理优势、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民族风情,然后再结合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经济同时得到发展。

三、对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的思考

首先,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时候,要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大局,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明确认识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经济部门和体育文化活动部门的相互联系,形成一致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其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互动中,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凝聚人心、创造机会、打造特色,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契机,通过先进的体育文化的灌输,让人们转变思想转变观念,促进地区经济、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与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初步制定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科学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节假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力度,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规模要适中,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强化区域内部、区域相互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深入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早日步入正轨。

再次,要以政策为导向发展产业经济。在经济法杖中要时刻以政策为导向利用政策提供的便利,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作为政府就要鼓励这种行为,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扶持,增加体育的经费开支,减少相关体育产业的税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资金等方式的支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最后,要形成相关的产业结构。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需要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通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使得区域经济的进步,加入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带动,将无形的民族传统体育,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互动中,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打造具有潜力的文化产业链,如草原蒙古族的摔跤、赛马、射箭,柯尔克孜族的“叼羊”、“追姑娘”,形成独具民族文化内涵的产业经济,创造更高的价值。

四、结语

总之,南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只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着眼经济发展的大局,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就能更好的实现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作者单位: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

基金项目: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批准号TDSKSS13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伟良.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聂琴.试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J].思想战线,1999,(03).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篇7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全面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 提高学校体育综合效益的重要一环。它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它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 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 而且对加强人际交往, 丰富大学生课余文体生活,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一辈子, 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既是国家发展的希望, 又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除了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深厚的文化知识, 扎实的专业技能, 还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200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 (社会、野外) 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然而, 我国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中, 随着年级的升高, 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次数却相应地减少, 尤其是大学生;在多数院校的体育工作中, 只重视课堂教学, 不够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相对冷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 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体质水平较差, 并呈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找到学生参与可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并寻求其解决方法, 以期为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丰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提供一点建议, 为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学生为研究对象, 按年级研究分2009、2010级组, 2011、2012级组, 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2009、2010级组100名, 2011、2012级组100名。 (每组分别抽取男50名, 女5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专著等15余篇, 这些资料从不同视角对学生体育活动予以剖析阐述, 为本文的研究积累文字材料、拓宽思维局限、理清思维路径、扫除思维盲点。

2.2.2 问卷调查法

为全面了解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表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依据随机抽样的方法, 向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发放问卷200份, 2009、2010级组, 2011、2012级组各100份, 共回收问卷198份, 回收率为99%, 其中有效问卷2009、2010级为94份, 2011、2012级为98份, 所有问卷有效率为96%。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

2.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采用Spss5.0数据包进行了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与目的

动机决定行动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常识。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健身进行的心理动因, 是决定健身效果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们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塑造良好的体型, 应该积极参加, 这一观点已经被西南民族大学90%以上的学生所认同;但也有8.5%的大学生, 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和体育较落后的地区, 以前很少参加、甚至从不参加体育活动, 导致她们对体育运动不了解、不喜欢也不擅长体育活动。由表1可知: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有四个:增强体质、缓解压力, 提高学习效率、塑造形体以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可与体育锻炼的诉求不再是单一的强身健体, 而是呈多元化发展。这种体育价值观的变化与当前高校体育教改所提倡“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 淡化竞技、注重健身, 掌握方法, 着眼未来的终身体育的观念是一致的, 它侧面反映了体育课上老师的引导非常有效。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有学生选择了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从锻炼中获得快乐,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学生所认识。

3.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区分。通过这些不同的分类形式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根据表2的调查的结果可知: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以自己自由活动, 有没有老师无所谓为主, 在调查的学生当中有75.00%的人选择了此项,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比较独立自主, 不希望时时刻刻受家长老师的管制。有65.5%的学生喜欢以小集团的方式进行锻炼, 这样的选择有利于愉悦身心, 增进情感交流, 促进课外体育运动的持续开展。锻炼的地点选择以在运动场锻炼的居多 (36.45%) , 选择去健身馆锻炼的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 (4.16%) 。从表2可以看出, 在随意的空旷地带锻炼的学生还比较多, 空旷地方有可能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比如场地太硬不适宜剧烈运动, 过往车多、人多锻炼干扰因素多等不利于体育锻炼的开展, 最好到体育场地进行运动。

3.3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锻炼强度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是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和锻炼频率, 是反映学生能否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心目的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与参与程度。

由表3可知: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集中在每周1~3天, 2天以内的为68.75%, 3天的为13.22%, 几乎每天都锻炼的仅为5.20%。同时有39.07%的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45.83%的大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 只有6.25%的大学生锻炼超过两个小时的。这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 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相差甚远, 与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要求的每天锻炼1小时差距更大。这也反映出西南民族大学学生普遍存在着体育健身行为下降, 运动不足的特征。可见, 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是经常参加者比例少, 二是大部分学生没有保证每天有足够的锻炼时间。

3.4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范围

根据表4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比较广, 从早上6到晚上9点几乎都有人参加体育活动, 其中选择在下午和晚上时间段参与锻炼的学生居多, 其中以下午17点到晚上21点参与锻炼的学生人数为首, 达到总数的40.6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因为上午到下午17点时段为上课时间, 学生需要去上课, 同时学院的场地与器材等也基本被体育教学所占用, 因此此时段进行锻炼的人很少;其二是很多大学生喜欢学习, 看书比较晚, 以致早上难以早起参与锻炼。另外14-17点几乎是适合休息的时间, 所以大部分大学生在宿舍休息, 因此这段时间段只占到4.17%。

3.5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

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特点, 够能为我们今后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项目依据。

根据表5的数据调查可知: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有慢跑运动 (60.42%) 、羽毛球 (60.94%) 、篮球 (32.29%) 、乒乓球 (17.71%) 、排球 (15.62%) 、健美操 (11.98%) 。大学生最喜爱的项目为羽毛球、篮球和慢跑这三项运动。大学生所喜爱的运动, 与各学校一、二年级开设普修与专项选修课的设项结果基本一致。主要是那些运动量偏小, 对抗性不太强, 运动难度较小的项目。羽毛球和慢跑运动都纳入大生喜爱的项目, 因为羽毛球运动近年来在学校掀起了一阵运动高潮, 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而跑步则能增强心肺功能, 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身体素质, 并且简单易行, 所以也成为大家的常选项目之一。随着大学生审美观念的提高, 大部分女大学生都开始选择去健身房跳健美操。

3.6 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由表6的调查可知,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没时间、功课忙、运动场地不足,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运动。其中51.0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无法满足其进行体育活动的要求。在调查时学生强烈呼吁:学校场地太少, 器材、设施过于陈旧, 希望学校重视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改善, 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场地器材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以及基本条件, 但是这个却已经成为阻碍学生进行锻炼的首要影响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无偿开放。有50.52%的大生认为学业重无法安排锻炼时间是影响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今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 使他们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术上, 而且学校每天安排的课都比较多, 根本没有什么课余时间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 个人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主要因素, 这在其中占34.38%, 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说明学校体育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 提高生活学习质量的目的较为明确, 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 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思想上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缺乏必要的健身知识引导。

(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从调查情况来看明显不足, 主要原因是适合大学生锻炼的项目偏少新兴项目开设不足, 而大学生选择的项目多为运动量较小的项目, 且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技巧性项目。

(3) 场地设施以及个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成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阻碍因素。

4.2 建议

4.2.1 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宣传动员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手段加强大学生体育运动功能和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教育, 提高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使其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激发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鼓励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课外体育锻炼中来。

4.2.2 营造良好的课余锻炼氛围

加大投入, 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充分发挥各院校基层党、团组织及学生会、体育协会、俱乐部的积极作用, 组织、督促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 形成人人参与、积极锻炼的大气候、大环境, 促进大生自觉锻炼习惯形成;积极扶持和指导学生体育活动和学生社团的工作, 以由学生组织、教师辅助的形式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与竞赛, 丰富校园体育锻炼环境。

4.2.3 加强运动场馆的建设和管理, 为学生课外锻炼提供更多支持

应增加体育场地的建设, 增加体育运动器材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施施, 一场多用, 如篮球场可用于羽毛球和排球等比赛;延长场馆设施的使用时间, 建设灯光场地等, 做到所有场馆能对学生无偿开放。

4.2.4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制度建设, 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充分发挥学生各种体育组织的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 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 在课程设置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并在体育教学中加以积极引导, 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6) :4-6.

[2]梁建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 2000 (2) :20-22.

[3]康春兰.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 (自然科学) , 2004 (6) .

[4]常生, 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5]陈济川.浅论学校实施闲暇体育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542-543.

[6]耿忠云.营造我校课余体育运动氛围[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7) :110-112.

[7]单东, 民营化.经济调整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家, 2004, (02) :41-46.

[8]彭敏.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南京体院学报, 2002 (3) :39-40.

[9]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篇8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 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前身, 是我国各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不但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而且还有较高的观赏和教育功能。随着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已经挖掘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就有一千多个。比如苗族的射弩、彝族爬花杆、回族的掼牛、藏族的赛牦牛和押加;苗族的射弩;朝鲜族的跳板等。还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 如:龙舟竞渡、风筝、秧歌、武术等。大多数传统体育项目, 风格迥异, 各有特色。有的是偏重于对抗和竞争性的, 有的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不管哪个民族体统体育项目, 具有一定强身健体, 锻炼人的精神意志的功效, 都是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好项目, 便于广大群众选用的体育活动内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爱好, 从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 进行健身煅炼, 从而促进群众性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推广, 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全面开展。

二、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人民,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 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身体锻炼活动。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 它与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样, 被人们世代相传沿袭下来, 其形式和内容也是相对固定的。如:居住在我国北方, 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平日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草原和马, 其民族体育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以骑射、赛马、叼羊等, 具有明显北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而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壮族、苗族、土家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 其居住地多山、多水、多林木, 就形成了有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壮族的“抛绣球”、苗族“上刀梯”、瑶族的“打猎操”等具有南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这种不同地域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因受地理环境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 通过人们口传身受的形式世代相传, 使其具有的传统性。中华民族体统体育正是因为这种鲜明的传统性, 才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祖国的天南地北生根发芽, 枝繁叶茂, 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 为各类健身群体所接受, 使其具有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能够快速的增加我国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

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简便易行、便于在全国范围开展

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6年来, “全民健身”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逐步增加, 人民体质逐步增强, 全民健身运动的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形成。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 国家对体育的投资还十分有限, 我国目前人均体育经费还很少, 缺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必要的场馆和器材, 难以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 因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贫困人口多、当地财政大都比较困难、对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具有淳朴自然、贴近群众生活、简单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如:武术、踢毽子、打陀螺、放风筝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不但不需要正规的训练场馆、也不需要不断的经费投入, 可以成为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实用、最易推广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具有独特的健身功能, 可以有效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几千年来, 由于我国古代体育活动, 受我国哲学思想“中庸”、“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 在体育活动中, 尤其是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 重视动与静的结合, 神内形外的一致, 强调“形神兼备”, 讲究“内外之合”, 尤为重视其“精、气、神”的统一。在这些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历来强调, 通过体育运动不但要对身体外部肌肉、力量进行锻炼, 同时还要对人内部“精、气、神”的锻炼, 通过导引、气功、武术等, 最终使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最佳状态。除此之外, 还重视锻炼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认识到形体、精神、健康、寿命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 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内”与“外”的统一。通过这些项目的锻炼, 使人各种运动协调, 保持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这些体育项目都具有较强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特点, 使人久练而不感到枯燥乏味, 使人的精神、气质得到升华, 从而达到健身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 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广泛开展

目前, 我国经济还不发达, 大多数“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十分困难, 缺少必要体育场地和器材, 教育经费紧张, 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 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也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近年来, 一些高等院校逐步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 体育院系也逐步增加了武术、摔跤、围棋等民族体育课目。现在, 一些民族地区中小学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有选择性的开展了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各地应根据各民族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 遵循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发展的规律, 精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 作为学校体育教材或代用教材, 在学校中大力推广、使用。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体育经费紧张、缺少体育场地的问题, 而且还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后继有人。同时, 也可改变我国学校体育中只重视现代体育项目, 轻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 使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中比翼齐飞, 共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于成义.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濮阳教 育学院学报, 1999, (4) .

[2]董渝.浅谈的普及与推广[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研 究生论文专刊, 2011, (6) .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发展现状 篇9

( 一) 研究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特别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1950年以后,国家体育委员会建立了一批全国体育学院,针对民族体育活动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讨论、交流与沟通,而且各级民委组织有关人员对民族体育活动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并根据各省市体育杂志编辑出版《中华民族体育记录》,各级项目达到977项。2002年中国文化部发起的“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明遗产的保护、认证、救援、开发和利用名目”。2006年5月20日国家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明遗产名录》,在国务院准许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明遗产名录》中,收录了北京天桥中幡、维吾尔族达瓦孜、回族重刀武术、朝鲜族跳板和秋千、达斡尔族曲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和山东淄博的蹴鞠等民族体育活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建议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和政府的执政实力建设的五大使命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是民族文明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参与到国际交往中,为我们添加了新的社会意义。少数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精华的结晶,更是少数民族传统文明传承在体育文明方面的表现,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最能够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明本性,并显现少数民族群体文明气质的范畴。少数民族的体育文明不仅是运动的表面意义,是一种文明形式在我国的存在,也是中国五千年传承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相互了解各民族间的历史文明、历史背景,也可以增强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各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促进各民族体育文明的交流与友好往来,从而达到巩固各个民族间友好情感的作用,进而为我国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海内学者对少数民族体育文明与建立融洽的关联和意旨研究较多。新时期边陲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明研究,应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把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放在变革生长巩固的局势中来谋划和推动,促进少数民族体育的快速发展。国际上也对民族古代体育采取推行的态度,使之融入到群众闲逸文娱生涯之中,在很多欧美国家民族古代体育仍然融入他们的生活,他们重视天然,喜好户外运动,这些都是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并成为其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亚,韩国跆拳道时代应运而生,跆拳道协会成立于1961年,成为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 日本的柔道提倡尚武精神,对其进行改造,使它更适合年轻人的运动和身体素质,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项运动,将尚武精神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

在美国,柔道、跆拳道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也将中国武术作为一门学习的必修课程。现代足球成为英国民族体育项目,建立规范后的英国“国球”可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走向国际; 在俄罗斯滑冰、滑雪、滑雪橇等国际性、地域性很强的教学名目也已成为学校的体育教学之一,得到了推广。

二、黑龙江省民族中学体育课程教师配置情况

( 一) 黑龙江省民族中学体育课程师资配置建议

学校体育教育是促进学员身心健康、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育学生体育实力和习惯的首要步骤。调查研究表明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导致对少数民族学生体育课程的传达不够彻底,不能够完全发展体育活动的体育精神。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教师队伍正常更新补充机制,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组织结构,形成老中青梯队建设,调整人员编制结构,及时补充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新鲜活力。同时,还要按照人员配置计划和财务预算等决策性,及时补充聘用制教学人员。

2.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在编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要想少数民族体育大力发展,相关部门应同心协力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在编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各级财务应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财务预算中。

3.选择多种设施,巩固教师队伍,增进民族地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进一步促进在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做学校的主人,提升教师的工作甜蜜度和对学校的情愫依赖度,以感情留人。制定出稳固教师队伍的优惠政策,提出建设民族地区教师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教师各项经济待遇落实到位。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民族体育集中在少数城市,社会认知度较低,多数民族体育项目已经濒临灭绝。同时,我国人口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特征,加之汉族人口众多,许多少数民族已经汉化,所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针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发展策略。

1.实事求是,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活动

黑龙江省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让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民族凝聚力,使广大人民群众重新参与到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民族传统体育深入人心。

2.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品牌工程

黑龙江省发展民族体育活动,应整合黑龙江省优势资源,注重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彰显民族体育活动的娱乐性、竞技性和健身性,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品牌工程,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3.尊重民族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活动的科学性

目前,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黑龙江省民族体育活动腾飞发展,应注重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注重民族体育的实地考察调研过程,建立健全民族体育活动研究考评体系,研究民族体育活动的起源、发展以及与现代体育之间的关系等。加大民族体育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使民族体育活动研究纳入到年度考核中,同时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课程。

三、结论

我国民族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明遗产,结合地域和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对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篇10

1 农村中小学课间操开展的基本现状

农村中小学份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和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以及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但是不管属于哪个地区,农村中小学始终由于地处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区,政治、教育、经济、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课间操的开展形式也与其他中小学格格不入。主要体现在:(1)内容形式的单一与陈旧,还是以中小学学生广播体操为主要内容,没有新兴项目的改编与创造。(2)体育教师大多是袖手旁观,没有以身作则,参与到活动中来。如:镇雄县第一小学;果珠中学;大湾中学等体育教师只是负责广播体操音乐的播放与收拾广播器材。(3)课间操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短短的十分钟,并且十分钟也不是全部用于活动时间,一般3-5分钟就结束了课间操的活动,而部分好动的学生还在操场追逐游戏:如跳绳、打陀螺、滚铁环等自发体育活动。(4)领导以及体育教师缺乏开发与挖掘的能力,见于以上现象没有丝毫的触动,怎么样才把本校的课间操开展的丰富多彩呢?(5)这恐怕是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了,老师包括体育教师、其他老师、学校领导自身也没有参加的意识,没有为学生做好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2 农村中小学课间操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优势

2.1 目标功能的内在统一优势

课间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自然它与体育的目标和功能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其主要的目标功能可归结为如下几个:(1)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2)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效率(3)巩固学生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4)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5)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6)提高学生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属于体育大系的一个分支,但是又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与项目优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集娱乐、健身、健心于一体的民族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陶逸情操和愉悦身心的特点,以及具有深厚的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与少数民族风情。也有着在体育功能的基础上,自身的功能特点与特色价值。如被广泛由于中小学课间操中可把其功能与价值体现的更加的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几点:(1)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健康发展,完善生长发育器官。(2)通过一定的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民族体育精神和文化的认同感。(3)可使学生大脑获得积极性休息,从而提高在校学习效率。(4)可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5)通过参与民族体育相关的活动,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6)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从师生关系转变为学习中的朋友与合作伙伴。见于此,二者在功能与目标定位上是结合得相当完美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

2.2 课程资源的补充优势

2.2.1 内容多样性的补充

中小学课间操内容单一枯燥,活动形式一成不变。致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的身体活动要求。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巧妙的引用到其中,内容形式将得到良好的补充,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与组织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就地简化,删繁就简,因地而变,灵活多样。由此而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资源。

2.2.2 场地器材的节省与简洁

组织开展现代体育的课外形式,可能在场地器材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形式简单易行,可控性与可操作性强,在农村中小学条件并不富裕的学校组织开展将有效节约学校的开支,并且效果与其其他体育活动项目比较也毫不逊色,反而更显活力。

2.3 地域与文化底蕴优势

农村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温床,农村中小学学生就是土生土长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土壤堆里面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对于喜闻乐见,民众基础比较广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易于接受和积极参与,乐在其中,不知不觉达到体育应该起到的作用和效果。

2.4 可操作性简单易行的优势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举行不需要复杂的器材,条件限制远比现代体育小得多,几个人很随便地就可以自发组织,活动内容形式可以借景发挥。如:滚铁环接力赛等。其本身就具有内容简易、组织开展方便、灵活多样的项目特点,对农村中小学很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起到很好的填补与充实。

2.5 相互依托并易开花结果的优势

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农村中小学学生这一忠实的群众基础,更离不开农村中小学这一无比肥沃的土壤。农村中小学在面临体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以及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时,借此无限的资源宝库——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合理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有效地缓解了难题,并能丰富中小学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一个急需要获得新的资源,一个急需要载体。二者在此相互寄托的基础上,联结得更加完美无隙,相互哺育,开花结果。

3 农村中小学课间操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劣势

(1)需要体育教师艰辛的付出

(2)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从业人员

(3)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创新者与改编者

4 对策

1.体育院校专业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有识之士。从事相关事宜的组织与开展。

2.小学的导与体育教师共同参与,做好民族体育的宣传与组织者。

3.给体育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与创新条件设施。旨在开发与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摘要:2007年5月7日国家颁布了“7号”文件,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实施力度,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然而,农村中小学课间操目前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很大部分只是敷衍了事。本文旨在分析农村中小学课间操目前的开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村中小学课间操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优势与劣势,针对劣势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中小学,课间操,现状,优势,劣势,对策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编者按.寄语[J]体育教学2008,(5).

[3]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发展下一篇:快递包装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