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内实现民间美术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的艺术气息,陶冶学生的美术素养。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教材内容,拓展课外知识,引领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不断发散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想象美术作品,继而实现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教师还要明确民间美术教学方法对美术课堂的重要性,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实现课堂活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族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视域探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路径

摘要: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近二十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下,各地民族地区职教集团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其中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力量推动成立的职教集团数量更是呈倍数增长。本论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视域探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路径进行了浅要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县域内的职教集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视域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集团

在职教集团的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潮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成为职教集团办学的主要角色,是主要的办学承担者和利益受益者。职业院校在民族地区中,肩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重任务,如何使职业院校搭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大船”,借着国家推动、建设职教集团的优勢,解决限制民族地区内职业院校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协同发展职业教育

想要发展好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首先是切实重视职业教育集团的教育价值,其次是重视职业教育以及地方职业教育集团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职业教育集团是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民族传统文化则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建设及特色办学的重要支撑。

例如,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深刻。在大部分家长的认知里,民族传统文化不涉及升学,就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存在,更别提自觉参与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家长、社会各界都要转变观念,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民族遗产,树立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匹夫有责的理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集团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改变过去职业教育重经济功能、轻文化功能的错误观念,明确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另外,也要在报考家长和学生中,对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加以正确的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家长和学生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二、以人才为基础保证,开设脱颖而出的民族专业

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职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保证,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赖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设置。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在人才建设方面缺乏民族传统的能动特色,关于涉及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地区的特色专业也存在一部分空缺。专业的缺失直接导致甘孜藏族自治州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因此,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职业教育集团要想更好地发展自我,需要优化现有专业设置。

例如,建议职业教育集团增设民族农业专业,将甘孜藏族自治州特色的巴塘南区辣椒、九龙花椒、炉霍雪域俄色茶、稻城藏香猪、泸定红樱桃等等具有民族传统文化风味的民族特色农业纳入其中。在设置专业时应结合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文化内涵,明确甘孜藏族自治州特点、现状和需求。二是紧密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不仅仅需要兼顾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任务,更需要保证该专业的人才能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所以,职业教育集团应该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管理部门及企业等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根据需求增设相关专业。甘孜藏族自治州特色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等也可纳入其中,系统规范的培养传承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有助于职业教育集团形成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中的固有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集团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教育集团提供资金支持、设施支持、校内外实训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导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民族发展。

例如,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以及文化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甘孜藏族自治州少儿培训中心”,集团、企事业单位提供场地,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提供师资。同时,也可将正在经营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特色演出队伍引进教育中,为演出队伍提供专业演出人员,演出队伍为学生提供表演实践机会。另外,甘孜藏族自治州拥有多个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集团可与各农牧业企事业共建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才培养基地,深度合作。这样一来,集团教育方面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教育中有了实训基地,有了师资。而企业,尤其是承担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任务的企业或组织又有了传承平台,解决了传承过程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校企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四、结语

在民族文化视域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是正常运作的基石, 甘孜藏族自治州借助职业教育集团的力量同民族地区以外的组织、机构达成合作促进本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助推了民族地区内部社会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同时,本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研究为自治州个案研究,结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欢迎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覃勇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民族技艺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4):136-138.

[2]孙雅伦,付裕.武陵山区职教集团“2+3”分段联合培养模式探究——以湘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品牌研究,2020(03):48-49.

作者:阿伯 巴桑拉姆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堂内实现民间美术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的艺术气息,陶冶学生的美术素养。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教材内容,拓展课外知识,引领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不断发散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想象美术作品,继而实现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教师还要明确民间美术教学方法对美术课堂的重要性,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实现课堂活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 民间美术教学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27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使得学生不了解美术的基本内容。为此,教师需要借助民间美术教學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学习绘画要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民族精神。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在民间美术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间美术实际上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取,其中包含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特色。因而,在美术课堂上融入民间美术教学内容,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美术的诸多内容,感受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引领学生欣赏美术的魅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学生民族意识,引导学生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阶段不仅是抓住学生文化课成绩的阶段,更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的阶段。教师要以综合发展为核心实现素质教育,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民间美术教学内容可带领学生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了解它背后存在的故事,感受制作人所要传递的思想。同时,民间美术多以表现地方性特色为主,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作品掌握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进而增强学生的艺术思维。

3.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民间美术作品多以工艺为主,像风筝、陶瓷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气息。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间美术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安全,避免学生因为剪刀等工具划伤自己,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耐心、信心、观察力,发挥民间美术在课堂上的作用。

二、民间美术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教学策略

1.欣赏民间美术资源,启发学生思考

小学美术不是通过短暂的学习就能掌握整体的内容的,教师要在长时间内引领学生熟练掌握美术绘画技巧,进而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民间美术资源,并将之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而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逐步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创作方向,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活跃课堂氛围。

例如在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内展示不同的青铜作品,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首先,教师可展示甘肃马家窑作品,或是编钟、三星堆、青铜器等,引领学生感受青铜器时代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教师要根据以上艺术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各不相同,那它们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以此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连,理解美术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给予提示,避免课堂时间无端浪费,可逐步指引学生从内向外进行欣赏,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强化学生的艺术细胞,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

2.体验民间美术资源,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逐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要在课堂内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带领学生主动感受民间美术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根据所学的内容实现民间美术因素的结合,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不断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风筝的魅力》时,教师首先要阐述风筝的别称“鹊”与“鸢”,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风筝的发展历史,而后以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探索风筝的多样形式。其次,教师要展示不同区域文化的风筝内容,像北京的风筝是清明节时期才需要用到,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字、长串和桶形五种天津的风筝在制作过程中多以丝绸作为材料,骨架结实,用料十分考究。从而加强学生对风筝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民间美术风筝的知识掌握。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自己对风筝的理解进行创作,不断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锻炼学生色彩搭配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美术核心内容,进而实现民间美术在课堂上的意义。

3.结合民间美术资源,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在说明完民间美术资源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行创作。此外,教师需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讲解技巧,而后表扬学生的美术作品,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鼓舞学生内心的美术修养,以互动交流逐步缩小学生与民间美术之间的距离,实现小学美术课堂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雕与刻的乐趣》时,教师首先可展示《张果老驼四大名山》,引领学生观察其中的木屏,而后以传统韵味十足的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作品带领学生感受民间工艺,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其次,教师要说明直线、弧线、阴阳线的基本技巧,阐述雕刻的思想,并让学生进行复述,以此提高学生对雕刻文化的赏析能力。最后,教师就要在课堂内带领学生掌握刻刀的使用方法,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动手操作,感受雕刻的过程,并在雕刻过程中纠正学生的思路。像是学生想刻画一个印章,但是没有突出刻画的内容,使得整体全部凹陷,无法在纸上进行展示,教师就要示范一个案例,并改变学生的思维套路,逐步引领学生熟悉刻刀使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指引学生学会美术作品内涵。

4.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举办国学方面活动

美术学科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时,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束缚,借助其他学科,在其辅助下相互渗透,从而增进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语文、音乐等知识进行相关的渗透,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获得民族文化知识。美术教师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联合举办与国学知识的比赛,在比赛中不断渗透民族文化知识。可以针对我国传统美术作品,如书法的由来,绘画、瓷器的发展传承等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不断了解国学知识。在活动中不断增进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通过朗读比赛,对美术中的民族传承有所了解。然后,再由美术教师举办绘画大赛,大赛的主题以民族传承为主,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在朗读大赛的铺垫下,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知,能够促进让学生明确文化,明确绘画、书法、瓷器的发展历程,从而以该问题为载体,可使学生所绘画的作品更具层次性,更具内涵化,可见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将其融入生活中,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通过该方式,可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对美术知识点的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民间美术资源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可展现出不同的民族情怀。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民间美术作品,带领学生欣赏艺术,提升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进行创作,继而不断凸显民间美术作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毛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教育艺术》2019年第8期。

[2] 张彦东《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大美精神——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周刊C版》2014年第5期。

[3] 刘湘云《谈少数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大众文艺》2015年第9期。

作者:李世雪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篇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视阈下民族高校办学特色探析

摘 要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新时代民族高校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好高校教育工作。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高校 办学特色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N Jing

(Sichuan Minzu College, Kangding, Sichuan 230039)

民族院校所在區域占全国70%左右土地面积,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模式、民族文化和风俗、民族结构和关系、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院校不论从培养对象、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礼仪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1]为了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教育部提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校园的倡议。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建设与发展开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1 民族高校层层梳理所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四川民族学院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区,位于藏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璀璨,遍布甘孜州十八个市县,因此四川民族学院因地制宜开设多门非遗课程,对于承继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现实意义,大学生在了解自己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2]

(1)民族高校办学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为民族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办学思路。纵观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的大背景,基于高校办学特色,从文化与教育融合的视角切入,以四川民族学院为研究个案,围绕藏民族文化传承,选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团队、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校外合作八个维度来看藏族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

(2)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对当前存在的“汉化问题”引起关注和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学生能够加深彼此对不同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信仰方面差异性的了解,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使我们的民族院校能够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营造独特的校园氛围。[3]

2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彰显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做到了解民族文化,具备文化底蕴,阐释民族精神,体现民族背梁,诠释民族正气,培养学生“感恩、知信、善礼”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完善人格,追求人性之美,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坐落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共挖掘整理4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坐落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办学宗旨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途径很多,但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教育进行传播,以学校为载体,学生为使者,发扬文化精髓,发挥教育的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起来,使其传承下去。

2.1 四川民族学院藏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开设非遗课程,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1)藏文书法课程。藏学院全系各班安排了36学时的藏方书法技能课程。

(2)格萨尔史记赏析。藏学院使用的《藏族历代文选》、《基础藏语》等教材中将格萨尔史记片段、民间的折嘎表演等纳入到时教学内容,系部教师将按照学生需求和水平或选择纳入教学重要内容,或选择纳入学生课外选读内容。

(3)传统唐卡技法。唐卡技法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二,课程课时为72学时;专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为54学时。

(4)新唐卡创作。新唐卡创作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为72学时;专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为72学时。

(5)藏族美术简史。藏族美术简史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二,课程课时为36学时;专科未开设此课程。

(6)藏族装饰艺术赏析。藏族装饰艺术赏析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专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

(7)藏族图案设计。藏族图案设计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专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

(8)藏区旅游产品设计。藏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

非遗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无疑是创新之举,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非遗课程的开设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2.2 创新教学模式

社团带动兴趣,兴趣带动能力,能力带动成果的递进式三阶段教学法推动非遗教学,最终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对于非遗课程的开设,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介绍学校社团活动作为非遗知识兴趣的起点,增强了大学生对于非遗课程的热爱,从而创作出大量的非遗作品。

(1)康巴美术研究所建立,唐卡艺术协会成立。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设立康巴美术教研所,促进了美术学院唐卡等课程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所陈列学生传统唐卡绘画作品38幅,学生新唐卡绘画作品18幅。社团带动学生学习唐卡兴趣。

(2)锅庄协会成立。四川民族学院藏学院设立锅庄协会,它是康巴民间歌舞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该协会利用要求协会会员收集各地民间歌舞,并将其编排或借用,使民间歌舞在学校得到活态生存,藏学院纷纷举办锅庄比赛,系部师生共同参加,兴趣带动能力,藏学院基本没有不会跳锅庄的学生。

(3)康巴话剧团成立。2015-2016年学期四川民族学院藏学院成立康巴话剧团,现表演节目多场次,其中《阿可登巴的故事》以及《霍岭之战》等民间节目最具特色。能力带动成果,学生藏语言表达能力飞速提高。

学生非遗作品:舞蹈《印象唐卡》,因选材新颖,构思精巧,舞蹈刚柔并济获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一等奖。从本次获奖可以看出,通过非遗课程,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彰显了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2.3 教学带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解决在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能力不足的窘况,搭建民族高校特色教育平台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完成科研创新,撰写的专著作为教学中的参考资料,例如:编著《藏文书法字帖》,《康巴藏族民俗文化》作为学生教学书籍,参与编著《甘孜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丛书》作为学生参考书籍。科研运用于教学中,实现科研和实践反哺教学,解决在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能力不足的窘况,同时搭建民族高校教育特色平台。

综上,从国内到国外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族高校可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从而彰显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3 以传统文化为视域探究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不仅关系到办出提高民族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甚至关系到民族院校的未来生存和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办有特色的民族教育,是民族院校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只有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获得民族院校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空间。民族院校只有依照高校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时空优势、地理环境,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形成办学优势。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对藏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高校特色办学融合进行探究,以期發现民族高校利于地理优势、人文优势建设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

3.1 以传统文化为视域探究民族高校办学特色之理论创新

我们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来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揭示其在民族高校这个特殊的校园大环境中存在着与主流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冲突。民族高校应当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权利。民族院校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民族院校的认识,体现出各少数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

对于以传统文化为视域探究民族高校办学特色,可以研究的主题如下:(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特色专业建设融合研究。适应民族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模式?融合研究;(3)基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4)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5)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元素;(6)构建懂民族文化的“双语”结构教学团队;(7)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为契机的特色专业实践;(8)校外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

3.2 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念融合

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相融合,对于民族高校人才培养,产生无限可能。

3.3 拓宽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探索民族地区独特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做到了解民族文化,具备文化底蕴,体现民族背梁,诠释民族正气,培养学生“感恩、知信、善礼”的民族气节,学校应引导学生完善人格,追求人性之美,民族高校应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彰显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基金项目:2019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csz19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D].2011-03-01.

[2] 卢立珏,薛伟.地方高校科研:外部评价体系重构与内部激励机制改革[D].中国高校科技,2019(4).

[3] 张禾.对加强我国民族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5.

作者:安静

上一篇:居室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青年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