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教育

2024-05-01

民族传统教育(精选十篇)

民族传统教育 篇1

1.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不够

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但在现实中民族传统文化却往往被大学生忽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其一,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有些学校更加注重升学率, 而弱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了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学习, 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也常常是停留在书本上, 不能真正理解其目的和意义。其二, 由于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随着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涌入国门, 对国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活跃, 积极关注国外的各种动态。在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有些大学生过于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 言必称欧美, 而对于中国的东西尤其是历史传统文化往往不屑一顾, 在不同程度上淡漠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 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其三, 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 对社会生活的预期过于理想化。每当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书本所讲的知识不一致时, 就会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开始在美好的理想和严峻的现实之间游离, 影响了他们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和热情。

2.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 一些学生急于寻找捷径, 淡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多是20世纪80年及以后出生的, 多数生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但却感受不到创业的艰辛, 贪图安逸的生活, 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尤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他们比较注重功利, 不愿意把功夫花在没有明显收益的知识上。而急于寻找捷径, 希望所学的知识能在短期内给他们带来明显效益。于是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掌握某种技能, 比如外语、计算机应用等, 往往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给他们提供的文化素养是成才的基础因素。这就出现一种现象:他们的技术水平一般较高, 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强, 但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感不足, 缺乏应有的内在的文化素养和基础文明素养, 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道德性素质有所下降。

在“两课”中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高校“两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阵地。因此, 在“两课”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1.民族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 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 生生不息, 合而分, 分而合, 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 就源于这种凝聚力。有人说过:一个国家, 没有先进的科技, 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 不打就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培养好他们是至关重要的。小平同志曾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1]大学生作为对文化更为敏感的一个群体, 在“两课”中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教育, 可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使他们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弘扬民族正气。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两课”教育的历史前提, “两课”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不论在教育资源的挖掘上, 还是在教育手段的应用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上, 都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

2.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其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大学时期正是其“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 关注他们的思想导向, 培养好他们的人生态度尤其重要。在我们享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 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向我们传播渗透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色情暴力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道德带来了负面影响。“要特别教育我们下一代下两代, 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 那绝对不行。”[2]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 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存在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筑牢思想防线,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树立以集体主义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3.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贯穿始终的主线。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 培养其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必须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历史演进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如今, 民族传统文化已经走进课堂, 走进书本, 并构成高校“两课”教育的主体内容。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里, 让他们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感, 则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在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1.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本源

在两课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 决不能割断历史。”[3]“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都应当给予总结, 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毛泽东“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基础上, 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原理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也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才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

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孝为德之本”, 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孙中山先生又提出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族民权民生”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同志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江泽民同志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都诠释着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内涵。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也体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几代领导人都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并密切结合中国现实情况,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渗透民族精神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 形成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热潮。比如, 在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可结合北京奥运会, 它精彩绝伦的开幕式向世界呈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整个节目中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万里长城、古丝绸之路、书法、画卷、竹简、太极、京剧等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展现在观众面前, 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这一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化盛宴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们真正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使同学们广泛参与进来。在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部分时, 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丰富资源, 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各类教育基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刚刚发射成功, 每个中国人都很激动和自豪, 可以组织同学们观看相关报道,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讲改革开放理论时, 可以让同学们把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做一下对比, 突出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提高同学们对理论的认同感, 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总之, 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 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大弘扬的民族精神, 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5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1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708.

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现代化 篇2

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现代化

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关注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民族教育者的历史使命.所以,担负着民族教育现代化责任的人,必须认清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寻找适合自己民族发展的最佳道路.

作 者:海巴根那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人文学院,通辽,028000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年,卷(期):“”(9)分类号:G03关键词:现代化 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教育

民族传统教育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我国民族文化众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产生文化的碰撞或对抗,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具有文化的多元性,是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缩小多种文化差异的最佳场所。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化教育,是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

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在民族高校内,大多数是本地民族,他们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就缩小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保留了当地文化,使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民族高校中出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汉文化形成了“文化强势”地位,汉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各种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文化品质得到提高,对消极文化我们也不能忽视,避免被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民族高校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主要场所是校园,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校方应该怎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授源地,学生是教育传承的主要对象,我国对学校课本不断的进行改革,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的事,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事,因此,我国各方面的力量都应该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各民族的特色,进行教育改革,使学校课程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出台专门的教育政策,将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并为新课程的快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的作用。

学校是对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学校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以下就是学校可以采取的几个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所传授的课程不清晰,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鼓励学生互相理解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树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观念。例如,在教学安排上,要增设公共課程,这些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年级而开设,将“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公共课程的宗旨,并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编写进教材,加强文化教育。或者学校开设教授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申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穿插入课堂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在校园创建民族传统文化节,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建设文化节,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有利于渲染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校园广播、校园海报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开展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或休息期间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使学生亲身体验本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举办文化参观、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天文、科学、哲学、艺术等都体现着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外来侵略战争,在众多的战争中,我国少数民族展现出他们饱满的爱国热情,与我军团结一致,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国的疆土。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我国的势力加强,更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另外,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婚恋观念以及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念等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要保留民族本身的传统文化,并将他们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因此我们要团结一致,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地是学校,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支持,需要教育部门协助,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么,我国文化建设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世界地位,所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报),2011(9)

[2]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5)

[3]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2010(3)

民族传统教育 篇4

职业教育集团,它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以及教育资源、专业人才、科学技术之间的优势互补,加以合作发展而来的一类教育团体。新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在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层面,也更加注重职业教育集团,不断为其提供与创设更加优质、开放的资源环境。

我国的职业教育建设事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是我国教育体系初步变革与模式创新的起步阶段。进入到21世纪以来,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壮大,职业教育类型、模式也变得多样化,教育理念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响应国家政府号召,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模式的促成,以相互促进、利益共赢作为基本共建原则不断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先进理念。2005年全国职教会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更是态势强劲,几乎各省区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基于此,湖北省于2006年正式开启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社会实践,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目前湖北省境内已经组建近二十个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不仅增强了当地职业院校教育事业发展建设的凝聚力,同时也强化了当地各行业企业经济发展转型,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巨大的力量。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变革、创新的大好环境下,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湖北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受限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背景的优势参差不齐等缘故,再加上地方政府不够重视,所以在原本就比较薄弱的建设环节,矛盾更加突出。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保障能力较差,虽然国家和湖北政府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性文件,但大多很难实施到位,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基于文化上、观念上,以及经济产业等层面上的差异,在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其次就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不平衡,这一点是各方的原因,受限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等原因,行业企业出于企业经济利益考虑,不愿与当地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二、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视域提出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路径

(一)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多元一体化教育”理念。所谓“多元”,具体就是指组成中华民族、共同缔造华夏文明的56个民族,这是一体化大格局,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实现一体化融合才是根本发展之道。此外,在湖北境内,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领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其中的问题更加突出,比如,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结构等层面,过多的表现为趋同化、失衡化、理论化等矛盾,与社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通过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进专业设置、改善教学策略、改正课题体系,有助于推进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走向正轨,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二)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发展路径

对于各地方教育部门来说,首要解决的就是教育观念问题,重视人才培养目标价值的实现。简单一点来说,就是重视国家主流文化,将当地传统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切实融合,在不违背国家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侧重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融入,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加温馨、有选择权的民族职业教育集团化教学环境,从而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从而让大多数学生学习、掌握适应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全球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

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坚持以当地传统文化作为这些联系的纽带,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通互融。比如,侧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应用层面的技能培养,开设一些有针对意义的民族手工艺制作课程,多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此外,当地行业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来协调,督促双方建立互利互赢的合作机制,同时也可以通过立法来进一步保障,即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适当融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法律保障,具体可依据《职业教育法》,从具体细节方面加以修订。最后,也需要国家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张诗亚.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J].民族教育研究,2013(1):5-9.

民族传统教育 篇5

教学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仁爱诚信,勤奋创新。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历史教学理应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提高现代公民道德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和挖掘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通过从古到今美德史实的感化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爱国爱民意识的教育。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在追求物质和金钱的过程中,私欲难免膨胀,人情往往淡漠,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爱民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爱国主义是把民族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何时何地,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正因为具有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敬仰,他们留下的关于爱国的美言佳话,更是被人们代代相传和颂扬。有为国家富强不怕长路漫漫而愿上下求索的屈原,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戚继光,为维护民族利益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高大的身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邓世昌林永升,为变法富强而愿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民族英雄张自忠表示为国与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有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烈士夏明翰。正是有无数坚定信念的夏明翰式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拖出了可怕的地狱。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时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一生三起三落,在蒙难受辱时,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缘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质朴的情怀时刻激励着每个中国人的爱国热忱。无数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讴歌这些历史人物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育学生要仁爱诚信宽容友善。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仁爱宽容精神,诚信友善品格十分重要,缺乏仁爱和宽容,人们之间难以形成和谐关系;没有诚信友善更无从建立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源远流长,《尚书》中有容,德乃大体现了这种仁爱宽容的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的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思想,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以宽容仁爱之心对待别人正是一个人高声品格的表现。

诚信建设离不开诚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诚信故事。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曾参杀猪示诚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资源。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车子的轮中无轴一样不能行进。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失信不立,轻诺民寡信,言必信,行必果。这些有关诚信的格言警句,深刻反映了诚信原则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勤奋好学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苏秦刺骨悬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借光,这些古老的故事仍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成一代文学大师。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了勤学的道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上长期领先于世界,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紧跟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商鞅以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精神在秦国推行变法,虽身遭车裂,却决心坚定,为秦国雄霸天下成就帝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时弊,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厉行革新图强,其勇于进取,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民族危难之际,更是抛弃了华夷之防的传统观念大胆提出了向自己的敌人学习的想法,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

教育学生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仍然不富裕,就我国的人均占有资源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勤劳是创造财富探求未知的巨大力量,俭朴是我们民族历来推崇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奉公以勤,律己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墨子主张节俭、节葬、非乐,反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经验的总结,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豪华人之大恶。汉文帝隋文帝崇尚节俭,影响了西汉初和隋初的社会风气,经济一度繁荣。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里更是形成了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取得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

教育学生要立志自强,一个人的志向高低决定其取得成功的大小。古人云,志当存高远,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各有志,但这志惟有以天下百姓,国家民族为出发点才符合民族的传统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以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为己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使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强使他们的美名流芳百世,越是在逆境中,这种自强精神越显可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成,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奋作《史记》。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立志自强的品格特性。

民族传统教育 篇6

关键词:民族区域 传统器乐文化 教育价值

传统乐器对于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使他们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乐器,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乐器同样还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

一、地方传统器乐文化具有较高的民族审美价值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其中就包括特色不同、价值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随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民族器乐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民族区域传统器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民族传统器乐,更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无价之宝。不同区域民族中的传统乐器具有不同的演奏方式,进而指示他们的音色也各不相同,然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奏风格,将自身区域民族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人民,经过他们几千年的发展,最终在青藏高原这片风景秀丽、广阔无际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的藏族民族文化。因此,藏区素有“歌舞的海洋”著称。现在人们将藏族音乐主要分为三种: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以及宫廷音乐这三大类,而这三大类音乐中会有很多民族乐器被使用。铜钦、甲铃、苏那、统嘎、柄鼓、饶和钹、冈林、多吉尺布、大玛如等都是藏族佛教经常使用的传统乐器,据史料记载,在十三世纪,藏族著名宗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所写的著名理论音乐著作《乐论》中,就将当是藏族已经使用的乐器大致历数一遍,主要有号角、比汪、笛子和多弦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鼓类的乐器,比如腰鼓、大鼓、圆鼓、小鼓以及铜锣等。

二、地方传统器乐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教育价值

器乐文化在展现自身艺术个性时常常通过乐器这个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为此人们常常将乐器看作是器乐文化社会功能价值形式的直接体现。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直到现在还被大量使用,并且甚至在各个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这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器乐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和非常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当前我国有很多高校、培训学校将民族传统器乐引进教学课堂,可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民族传统乐器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技能具有非常好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乐器更多的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他们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社会观念、民族意识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这些不同直接导致民族乐器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例如,苗族传统乐器主要分为三种:管乐乐器、弦乐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芦笙是苗族管乐乐器的主要代表,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它主要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主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所以当教师将一个芦笙拿到音乐教室讲台上时,芦笙不仅仅只是一种音乐乐器,它更是承载着苗族古老的民族历史,包含着苗族人民的辛勤劳作和智慧。所以民族音乐乐器课教会学生们不仅仅是一种演奏方式,还是传递着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教育价值。

三、地方传统器乐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传承价值

民族传统器乐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逐渐沉淀形成的,它经过岁月的冲击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因此,可以说民族传统乐器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音乐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文化。民族传统器乐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他跟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社会环境等紧密相连,具有非常生动的民族艺术特色,它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沉淀,包含着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魂宝。随着更多的民族乐器进如校园,被越来越多学生接受、学习,为我国很好的传承该民族器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该器乐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学生们对不同民族传统器乐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具有活力、丰富。所以,民族传统器乐进入校园一方面是一个教育过程,另一方面更是一种传承过程,在最大程度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对民族传统器乐在我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器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现代器乐还是欧美器乐,都对我国民族传统器乐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必须正视民族传统器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做好民族传统器乐教育过程和传承过程,从而促使民族传统器乐更好地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晓莉.中囯民族器乐发展探究[J].音乐创作,2013,(03).

民族传统教育 篇7

基于此, 我在所教班级选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班级教育模式的研究》的实验。这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而选定的实验项目。 通过几年的实验, 总结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做到“五性”。

一、教育的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 就是传统教育各方面的总和。小学阶段, 由于孩子对什么都想学, 小学老师必须把好这一关, 让学生写好传统美德教育这一笔。根据人们接受事物先入为主这一特点, 我认为传统美德教育不应当只停留在某一方面, 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孩子们进行“传美”教育。如果一个班级只是在遵守纪律或者立志勤学等单方面进行教育或实验, 那么小学生“传美”的基础就显得太单一。对学生的“传美”教育是一项系列工程, 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如果教育者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在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方面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用讲故事这种形式进行立志勤学的启蒙教育; 用开展主题队会的形式进行见义勇为的教育;用辩论的形式进行谦虚礼貌的教育;用电话教育的形式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 用校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 教育形式要多样化, 教育内容要全面, 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二、教育的灵活性

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 我们必须有计划而不是盲目地进行。但是一味循规蹈矩也是行不通的, 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计划不盲目, 又要灵活不死板, 教育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按计划十月是学校规定的爱国月, 原计划用学校的电话教育设施开展一系列爱国爱民教育, 我和班委们在准备的过程中, 发现少数学生有赌博行为, 经研究决定, 周三班会中原定的看《火烧圆明园》片段的内容改为“童心悄悄话”, 后临时改为“实话实说”主题班会。

活动时由我担任“知心姐姐”这一角色, 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骰子, 写了“打麻将”三个字。我问:“你们是怎么学会打麻将的? ”孩子们常常因为晚上打麻将太闹, 睡不着, 只好跟着大人们熬夜, 有的父母还叫孩子打一圈换换手气。这样的例子, 学生讲了许多。我们还讨论了打麻将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赌风带到了教室。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赌博的危害, 学生一致表示要远离“赌博”。这以后通过明察暗访, 班里的孩子再没有发生参赌的事, 这就是传统教育的好处。

三、教育的针对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加强针对性教育极其重要。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 我采用笔答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方法一是和学生交朋友, 个别谈心。方法二是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动向。方法三是用填下面这个表的 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 (略)

学生的信息很快反馈回来, 针对班上的情况, 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请老红军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举办“爱国爱民故事大王赛”;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 评选敬老明星等, 都收到了预期效果。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美”教育, 在“传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育的趣味性

在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时, 最忌简单说教。同样是教育, 只要我们方法得当,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信的教育,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天的课外准备, 开展了“自立、自强、自信”主题队会。队会的内容是利用中队活动课时间开展小队炒菜比赛, 要求是每小队做一个菜, 必须当场理菜、洗菜、切菜、炒菜, 而且要给自己的菜取一个得体的名字, 至于炒菜用的所有工具都自己想办法。这次活动, 我们是对外开放的, 许多中队的少先队员和辅导员都到场观摩, 活动比我预想的要成功得多, 孩子们无论是从自己的装扮还是炒的菜、取的名字都令人叫绝。活动后通过讨论, 学生收获不小, 明白了必须独立、自强的道理, 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就采取让学生自己说的办法。每周三朝会课规定该课是班上“新闻联播”时间, 要求他们自己收集素材, 谈谈祖国近期的新闻大事, 学生情绪很高, 最喜欢“新闻联播”课, 学生主动看报刊、看电视新闻、听广播, 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短短的十分钟, 学生可以讲出几十条新闻。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但这种形式学生十分喜爱, 学生成了教育的主体, 从“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受到的教育更深刻。

五、教育的连续性

对于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所担负的责任非一朝一夕, 如果我们寄希望于一次讲演、一个活动、一场对话则是不行的,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连续性是关键。在对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自觉性进行训练时, 我十分注重连续性。如教育他们敬老爱老时, 我就用表格的形式跟踪调查。

学生第二次去敬老院后, 我班形成了一个决议:每月第一周星期二为班级敬老日。由此可见, 教育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

由于老师强化了教育, 其活动形式学生能接受, 因此得到了家长的称赞。这种教育的连续性, 其好处在于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卫生, 保护家园。根据学生的特点, 我讲述了如何写调查报告, 随后布置学生按小队搞社会调查, 要求数据准确, 有书面材料和实物照片。社会调查围绕“长江水质污染成因之一”这一主题进行。 一个月后, 经班长整理, 我指导后交送区和重庆市比赛, 获得了市区科学小论文一等奖。学生在调查中自身受到了教育, 感到了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小学生更应该从现在做起。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用传统美德塑造当代小学生的良好形象。只要教育方法得当, 学生就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实现中国梦就计日而望。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人类文明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应做到的“五性”。

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8

1. 思想道德方面。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民族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文化中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例如中国武术, 是有着重要道德和审美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 它的整个文化背景体系中体现了惩恶扬善和锄强扶弱等的道德标尺, 称之为武德。习武者的重要准则便是见义勇为、仁义正直的武林正气, 表明了传统武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 武术所具备的武德规范及其他各类传统体育活动所倡导的团结合作和公平竞争等原则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建立。

2. 身体及心理素质方面。人体的体力、精力、耐力等生命指标构成了人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被认为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 为了人自身的健康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民族体育运动正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参与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则是指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的价值观所相统一,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现如今学生心理有可能因家庭的宠爱等原因导致一般存在着怕累怕苦, 意志薄弱等意识。

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1. 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全国教学改革所实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推行的主要内容是统一的课程要求, 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征制定相应的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要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校的体育教学事业改革的发展。选择不同教学模式, 根据自身发展特点,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 打造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的民族体育教学与素质教学。

2. 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普适性。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现代体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结合地方和学生自身的条件与特点,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成为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方位人才, 成为所需要的人才。

3. 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性。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为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有利条件, 有的活动热闹有趣, 愉悦身心和大众, 比如荡秋千、丢花包等; 有的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比如踢毽、跳绳等; 有的培养竞争能力, 比如斗鸡、掰手腕等; 有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比如踩高跷、扭扁担等; 有的培养团体合作的集体主义, 比如舞狮、拔河等。参与众多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 教师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已经习惯于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在有些老师的眼中,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是存在于民间的娱乐游戏, 不是一种规定的教学内容, 虽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 娱乐性较强, 但引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和对学生产生益处仍存在一种疑虑。其次, 必须加强教师队伍资质的建设。通过完善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结合来开展我国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相关部门应重视民族体育教学, 采取相应的措施, 进行好教师资格的培训工作。另外, 目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正式出版书籍很少, 教师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教学内容, 或是请教民间师傅, 无法进行系统性的教学, 因此导致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下降, 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最后,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些运动项目缺少运动器械, 有些运动所用的器具笨重庞大, 不是十分的规范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也没有专门的厂家进行系统性的生产, 如果需要定做就会花费很多的费用, 这让民族体育教学遇到了一大难题。

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1. 身心及个性素质。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强身健体为宗旨的, 所有项目都是以如何提高人的身心健康为主的, 在塑造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价值, 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统一。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和心智, 进行身心的修养, 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也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增强自身素质, 掌握丰富的精神。个性素质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个性的形成与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学生在复杂的生活中有着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 探究及合作素质。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值得当代学生学习和探究, 其中许多集体项目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精神, 比如舞龙、舞狮、拔河等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人才, 运用灵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传授传统体育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和运动, 增强自身素质, 从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系统。

3. 加强教学化管理。体育老师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整理资料, 传授后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 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从而加强教学化的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引进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手段之一, 更好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流传下去, 更好地让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可持续发展, 真正将我国的优秀传统体育活动传承下去, 同时培养身心健康、道德品德高尚的年轻人。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的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具有教育和科学等的文化价值与功能, 对培养人文素质及思想道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少英, 徐建波, 陆晨, 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04) :45-52.

[2]余文军.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S2) :89-95.

网络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 篇9

1时代变迁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健身娱乐项目。千百年来,在促进人类交流和健康娱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民族生存和发展,已经逐步的融入到了民族生活中去。[1]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下,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西方现化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现在我们看到的也是经历过各种变迁的非原始的传统体育文化。[2]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存在的不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便走向消亡,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如:舞龙、舞狮、龙舟、武术、赛马、放风筝等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然而,某些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诸如:苗族的打花棍、土家族的板凳龙、壮族的打拐、瑶族的打粉枪、白族的跳伟登、 彝族的跳牛、侗族的滚乱泥、回族的堆人山、蒙古族的踢牛嘎拉哈等)已随着时空的转换、社会的演变而被人们淡化、遗忘。

随着现代通信、网络以及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再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中。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因为现代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变得不再遥远。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取代了旧时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成为今天人类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形式。通信与网络技术的进步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传播。在这种情势下,如何保护和传递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各民族和各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和长久的。在民族文化形成和传承的过程中,都包含了长期生活中这个民族积累的相关经验和智慧, 所以,民族不应该将这些民族文化当成包袱,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民族的珍贵财富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并且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民族和世界上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使命。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校教育传承面临的问题

随着外来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生存环境的改,以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变得越来越不适应。虽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如何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平台,在民主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作用重大,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能够发现,现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政策与制度未能有效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教育法规、政策和制度是指导学校办学的依据,影响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但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我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理念和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更没有具体的政策保障。虽然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问题,但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和具体的操作办法。《纲要》和《新课准》实施效果并不好。课题组在对武陵山区的9所高校和45所中小学对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只有5所高校和17所中小学以各种不同形式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中小学开设比例只占考察学校的37.8%。

(2)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比例较低。在学校教育中能否落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课程中有没有安排足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内容有着直接关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有没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相关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现实是绝大部分学校,甚至有些无法开展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也未能因地制宜的将那些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些学校开设了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但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不足以达到了解更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程度。课题组在对武陵山区45所中小学校的实地考察中,62.2%的学校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仅有3所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了体育课堂教学,其它学校都是在大课间或课外活动是开展。

(3)学校教育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缺乏深入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其先导,在分析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还没有认真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校教育传承的重要价值。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其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其次,和现代主流体育文化价值认同有着直接关系。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时无法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正确认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也说明,教师对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给学校体育文化氛围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若是无法有目的的通过教育活动,让我们的下一代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就会被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主的主流体育文化所包围,很多人就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没有用和已经过时,会被人们冷落和忽略。很多民族的语言衰微和消失便和这种情况有着直接关系。

(4)生存环境改变,会冲击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在传统生活环境中生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具备生存空间。传统环境中,交通、通信不便,与外面的交往少,人们平时的生活方式也比较简单,各族人民的主要娱乐方式便是民族节日以及民族歌舞,人们平时接受的也是民族文化。面对这种情况,民族传统体育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开展起来就显得十分容易。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电视、电脑、计算机网络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媒介。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现在几乎每个山村都通了公路。在此种情形下,人们的生活、娱乐和交往方式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民族生活方式已离年轻一代越来越远。过去那种全村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场景似乎已成遥远的记忆,甚至那些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他者”,或者只是父辈们叙说中的遥远回忆。他们更加钟爱于足球、篮球、健美操等现代体育,而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却缺乏热情。

3对策与建议

(1)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政策以及方案的制定。通过教育政策制定,能够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制度方面的保证。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一定的修订,修订的相关政策也必须包含文化多样性方面的正确理解,必须给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方便,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层面,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效措施和政策的制定。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必须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促进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必须根据情况来对自身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学策略进行审视,确保制定的策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有利,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些策略。

(2)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加强课程体系的变革。

在现代社会,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路径中,学校教育作为其传承的有效方式。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强调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内容比例,只有这样,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关注。学校的每个学生都来自自身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在多种民族文化混合的校园环境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对相互民族文化的理解,这种课堂学习的情境体验,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才会更深刻而持久。

(3)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促进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有体系地、恰当地融入课本之中,或者设置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专门课程。课本是人类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休,课本知识经过精心挑选和组织,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假如课本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不全,或者很浅,或者甚至不真实,都会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妨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变革必须致力于促进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事实上,传授知识不仅仅在课堂的内部,也应该在课堂外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也不应该仅仅只是出现在课本之中,还应时刻体现在包括学校制度、学校宣传以及各种学校活动之中。

(4)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参与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之中,社会既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源,也是其传承之基。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在校园里接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而缺乏社会活生生的事例,则我们仍无法保证有效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仅仅通过学校也很难承担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必须将学校和社会结合在一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能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发展。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并巩固其谋生发展的能力。没有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表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终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存在,就变得尤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鲜活起来,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5)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变革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不加选择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产生了文化糟粕。对那些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发展的活动,应采取摒弃的态度。 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变革,民族文化传承才能有效地进行。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过程中,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认真梳理历史传承下来的各民族体育文化传统,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新传承方式,充实传承内容,增添时代信息。通过学校教育打造全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

摘要:文化发展和传承需要通过教育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教育也是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手段,能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民族传统教育 篇10

关键词:主动参与,表现,鉴赏,创造,愉悦

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必然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断创新, 才会求得真正的发展。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上下历史, 在小学美术学习中, 渗透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是我们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特点,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艺术的表现与鉴赏;注重学生的能动创造;注重教学的愉悦过程。

一、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美术毕竟是一门视觉艺术, 只从课本中所获取的信息量对于学生来说太有限了。但是只要努力挖掘内涵,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特别是在艺术的表现与鉴赏方面,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把所见所闻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制作成电脑课件;搜集旧挂历、门票、图片;购买大量的书籍、光盘。在平时注意艺术资料的积累, 课堂中加强欣赏内容, 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丰富学生的表现内容。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 也可以领悟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和它反映出的各历史时代的文化特点与精神风貌。学生从民间美术的学习中, 可以了解到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知道民间美术形象符号的含义。如《凝固的音乐——建筑》一课,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搜集故宫的乾清宫、故宫的门、故宫的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走兽等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学生制作了一系列相关的课件, 对中国皇家园林建筑有更深的形象的了解。例如, 故宫太和殿屋檐上仙人走兽。图片介绍了飞檐九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皆为吉祥的象征。学生详细地查阅了资料, 并且打印出来, 实现资源共享。

二、注重艺术的表现与鉴赏

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教学中注重艺术的表现和鉴赏。小学十一册美术重点在《神州风采——家乡》这个单元。旨在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 特别是山西作为黄河文明发祥地, 浓缩了中华各族历史与文化的结晶, 有许多建筑、小吃、艺术品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家乡的小吃》一课, 首先是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 图文并茂进行展示交流讨论,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口味, 对小吃的喜好也各有不同。其次在表现过程中, 采用图画为主, 文字说明为辅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作品像一张张漂亮的说明书。最后用橡皮泥进行制作, 在造型和色彩上给予家乡小吃新的寄语。《家乡的艺术》一课则以鉴赏为主。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艺术品的造型特色、表现方法, 而且注意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不同表现风格以及历史的痕迹对艺术品的影响。

三、注重学生的能动创造

注重学生的能动创造, 设计自学活动, 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三年级五册美术中民间面塑、面具、红色的画、童年、连环画、彩墨游戏都涉及民族文化的成分。如, 《红色的画》:红色是我国民俗文化表现的主色, 春节、婚庆、生日、丰收都用这种颜色来表现。红鞭炮、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红棉袄、红围巾、红戏服等等。红色是吉祥的颜色, 是中华民族象征喜庆的颜色。课前安排学生自己准备需要手工、绘画的材料, 提前布置预习作业, 让学生自查资料, 学生有的拿来有关书籍、有的找来有关图片、还有的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存盘带到学校;家长对预习作业也非常重视, 帮助孩子上网查询资料、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看书等, 给予了积极的配合。现在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都很好, 家长愿意给孩子进行教育方面的投资, 学生自己都有一些藏书、资料。上课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组织课堂教学, 围绕民族文化进行渗透教育, 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学生分成小组共享资料、共同学习。学生讨论热烈, 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学习到红色的表现范围, 也总结出不同的表现方法。

四、注重教学的愉悦过程

愉快的心情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代表, 它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培养是通过无数次的美术活动一点一点地积累而成的,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地加强文化修养, 多读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多了解一些相关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资料, 以及我国民族艺术中的趣闻趣事。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穿插一些这样的艺术小点心,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增长了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充分彰显个性, 快乐体验, 健康发展, 科学创造。

上一篇: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下一篇:高中生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