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2024-06-0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精选十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1

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共收集了676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属于贵州分布最多的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讫佬族、彝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超过80个[1]。从贵州省各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出版的一些有关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志方面的书籍。以及补充一些实地调查材料,贵州共有20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十分的丰富,有些极具开发价值。但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1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贵州现有的体育旅游项目内容单一,缺乏可供游客直接参与或观赏的项目。可供直接参与的大都停留在登山、漂流等项目上,可供观赏的也局限在划龙舟、舞龙舞狮等项目上,没有太多创意和鲜明特色。另外,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在重大节庆日和民运会内进行,虽然小部分逐渐向学校、社区发展,但时间的延续性和热点的连续性不够。造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象比较模糊在旅游者中知名度不高。这些因素都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直接受到制约。

1 . 2开发与利用存在变质现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祭祀、节日庆典、休闲娱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丰收的喜悦、神灵的崇拜、亲人的尊敬等等,其核心是“文化”。而现在各旅游景点打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招牌,吸引游客,只注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 即好玩、娱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文化”,却丧失殆尽,扭曲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来面目,其市场经济效应肯定大打折扣。

1 . 3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勇气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市场整体而言推广还不理想,开发程度偏低。如第九届民运会的马术表演,来自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选手表演的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如果结合旅游开发,或许可以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九届民运会上展示的180多项少数民族表演项目中,开幕式上邹市明点燃火炬的方式——“上刀梯”,表演项目“独竹漂”,这些贵州特色的传统技艺观赏性很强。不过除龙舟、武术之外,很难再找到一个像新疆的“高空王子”阿迪力那样,将“达瓦孜”通过市场化运作,名利双收。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如有足够的人力和智力支持,有好的策划,许多项目是能够走向市场的。不过要撬开市场大门,要发挥不同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对策。

1.4结合的不合理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虽丰富,但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效应,仅仅属于从属地位,作为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气氛的一个特色而存在。不难发现,旅游景点所能见到的多围绕舞龙舞狮、 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上展开,内容单一,没有特色。众多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未能有效结合旅游产品,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的地步。

2开发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对策

目前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没有被广大观众所认识、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产业化发展不明显,缺乏像“达瓦孜”“龙舟”“武术”等传统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特色,首先是进行产业化发展。其次是开发与利用不合理。最后是没有品牌效应,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目前可以借助旅游业,与之联姻,实现互助互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 1走产业化发展之道

目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开发程度偏低,推广还不理想,有待进一步去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祖传绝技“达瓦孜”之所以名扬四方。我想,一是“达瓦孜”自身特点,刺激、惊险,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二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极力宣传和推广了“达瓦孜”,很多游客因“达瓦孜”慕名而来新疆。贵州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些传统技艺极具特色、观赏性很强,如“上刀梯”, 独竹漂、独木龙舟、爬花杆、抢花炮、踩芦笙等等。这些项目如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智力支持的话,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制定不同策划,是能够走向市场的。例如:在产业化发展之初可以依托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定位。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民族体育产业附属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能够避免孤立发展少数民族体育[2]。当产业化稳定发展之后,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2 . 2加强民族节日活动及打造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特色品牌

依托民族节日,打造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特色品牌。针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的不合理,开发比较单一,没有特色等。因全面、综合、有选择和协调的开发贵州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大开发力度,减少开发不足的现象,同时又要协调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区域矛盾,避免没有特色。如台江施洞苗族的独木龙舟,以独特的造型、浓郁的民族宗教仪式、与众不同的划舟方式,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客的极大兴趣;第九届民运会邹市明点燃火炬的方式——“上刀梯”、独竹漂等项目,深深的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些项目都具有极强的贵州特色和区域特色,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健身性也极强,经过精心的打造和策划,可以成为贵州响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特色品牌。

2 .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推出相关措施和政策

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也是目前可持续发展重点探讨、扶持的产业。因此,在项目开发、产业的政策、宣传促销、财税减免、资金投人等方面各级政府应重点扶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力求符合区域体育旅游业发展特点。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步调一致的推出和制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努力拓宽社会多元投资渠道,加大体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的规模和力度。

2 . 4原生态开发与利用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千百年来在宗教祭祀、节庆习俗和生产生活技能的生动再现,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像“达瓦孜”一样,从本民族自娱自乐的活动,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少数民族体育起源于其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一根绳索, 一块石头,一片空地,都成了体育运动的道具。不像西方的竞技体育,依靠华丽的运动场馆和先进的体育设施。因此,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市场化、形式化以及竞技化发展,要以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核心,真正达到互助互利。

2 . 5挖掘、创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具有49个少数民族,世居的有17个,共有20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提供体育旅游的项目非常多,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目前,贵州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面还很薄弱,特别是世居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那些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整理,虽已开发了一部分,但还比较单一,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如:苗族的打花棍、打毛毽、八人秋、爬花杆等;布依族的丢花包、背锣球、射箭、 铁链械等;侗族的抢花炮、踩芦笙、骑木马等;仡佬族的打竹球、打在龙等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因此,因投入更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这样一项民族事业,好好的把他挖掘、整理、开发和传承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代子孙。

3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2

体育运动会期间信访工作方案

根据县信访联席会议《关于切实做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信访工作的通知》(平信联发„2011‟39号)文件精神,为迎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第九届民族运动会”)9月在我省顺利进行,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对做好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维稳工作的要求,根据我局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相关信访维稳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次承办全国综合性的大型运动会,是展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活动。省委、省政府要求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确保本届运动会热烈、精彩、成功,要求要以一流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民族运动会平安和谐。为确保这一目标要求的实现,必须切实抓好我局负责的信访维稳工作,积极配合做好我县信访维稳工作,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长期以来,我局始终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关于信访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信访维稳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周密部署,强化责任,精心组织,坚决落实好各项信访维稳工作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了涉及本部门本系统的相关信访问题及时沟通,确保了近年来我局信访工作无重大问题发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涉及到我局的信访问题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信访维稳工作仍有相当的要求。对此,我们不能有任何侥幸、大意和麻痹思想。要充分认识做好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关于做好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维稳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上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周密部署,进一步做好当前各项信访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种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杜绝发生重特大集体访事件,在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确保不发生赴省、进京上访,努力实现我局、我系统“零”上访。

局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及各股室站所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沟通,共同做好有关工作,要切实负起工作职责,高要求、全方位搞好信访矛盾纠纷排查,逐一落实包案化解和稳控责任,妥善处理好群众的信访问题,确保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工作万无一失。为第九届民族运动会顺利举办营造和谐、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全力抓好部门管理职能内的信访工作,确保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形势稳定

当前,全县群众信访仍在高位运行的态势,全局干部职工要高质量抓好信访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越级到省上访,以确保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形势稳定。为此,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决策的风险评估,近期不出台或执行可能引发重大信访问题的决定和工作措施。要全面建立和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化解和减少矛盾,做到“风险评估先行、防范化解联动、建设与调解并进、发展与稳定统筹”。按照规范程序,围绕安全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认真开展评估,准确研判和预防不稳定因素。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重大工程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做到“四个坚决”:对没有开展风险评估的重大决策和项目,坚决不予申报;对没有将风险评估的结论纳入决策和项目审查的,坚决不予审批;对没有超前考虑群众切身利益、落实防范化解措施的,坚决不予落实;对不开展或不认真开展风险评估造成较严重不良后果的,坚决落实责任查究。近期对出台或执行可能引发重大信访问题的决定,群众反对意见较大的,要慎重进行思考。

(二)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力预防和化解群众上访。各股站室所及全局干部职工要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力度,在今年以来多次排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局机关及本系统职责范围内可能影响第九届民族运动会顺利进行的各种问题和苗头性隐患,开展不间断、无缝隙滚动排查,切实掌握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群体、重点环节,对可能存在的信访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对排查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台账,明确包保和化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下功夫做好重点人员的疏导、帮扶和稳控等工作,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和初始阶段,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严防发生聚众串联集会、严防发生影响信访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

(三)坚持领导到一线接访,确保群众诉求得到正常表达。认真做好群众信访、接访工作,根据上级工作要求,落实领导接访是当前及今后信访三项重点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要按照各级信访工作的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好领导接待日制度,对矛盾比较集中、问题积累比较多的问题,采取领导干部下访驻点的方式集中力量化解。在第九届民族运动正式举办期间,周休及节假日要安排信访接待领导及人员值班,及时接访,及时做好劝返工作;对到局机关反映问题的上访群众,特别是集体访,要就地做好工作,涉及的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要派人参与做工作,将人接回,严防上访人在部门之间来回上访,甚至越级赴省、进京上访。

(四)认真解决群众信访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各股站室所及全局干部职工要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依法按政策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在着力解决好初信初访反映问题的同时,通过实行有效措施,解决好重信重访、信访积案。要充分树立落实责任,做到信访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要全面梳理信访来访中的合理诉求,确保政策如期落实到位、兑现到人,绝不允许因政策落实不到位引发和激化矛盾。对重点信访问题,要通过整合汇报处理等工作措施,集中优势力量,及时逐一妥善化解问题。

三、加强领导,切实保障信访工作机制有序运行

为了确保第九届民族运动会的顺利进行,按照中央和省、市、县信访联席会议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局的领导班子调整情况,进一步健全我局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工作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结合我局实际,调整充实“平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信访维稳工作暨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 长:陈 伟(党组副书记,局长)副组长:马 宁(党组书记)

余红艳(党组成员,常务副局长)

汤永慧(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先春(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成 员:李晓甦(办公室负责人)

孟 荣(党总支部副书记)

冯秀琴(产业规划及发展股负责人)

黄昌伦(文化股负责人)

陈应祥(体育股负责人)

陈 海(体育中心负责人)

吴永红(广播电影电视股负责人)

王 斌(村村通办公室负责人)

杨晓丽(旅游管理股负责人)

杨文献(新闻出版及版权股负责人)

文应峰(文管所负责人)朱启贵(文化馆负责人)

刘惠萍(图书馆负责人)

十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或负责人)陈伟同志作为我局信访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陈先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积极配合局领导抓好局机关、本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信访工作,确保在管理辖区和工作职能范围内无信访维稳事件发生。

在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召开期间,我局将根据县信访工作要求和部署,积极配合执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相关信访维稳工作措施,处理各种信访维稳事件。

四、加强工作要求,确保信访稚稳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稳访、跟访、劝访的防控工作机制。各股站室所及全局干部职工要下大力把矛盾解决在局机关和系统内部,对出现的信访问题和人员,要下大力做好县内稳访,途中跟访和外围劝访;下大力严防和处置到运动场馆的非正常上访。对到运动场馆非正常上访人员,经公安人员现场依法处置并送至信访服务站后,要积极配合各级工作组搞好接待,搞好甄别和分流劝返工作。特别在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四次大型活动(开幕式、闭幕式、民族大巡游、民族大联欢)举办时,更要加强做好联动防控,确保信访稳定工作万无一失。对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发生的信访维稳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快速、果断、稳妥处置,坚决防止事态蔓延扩大,杜绝出现围堵比赛场馆、运动员驻地、拦截车辆等干扰第九届民族运动会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

(二)加大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工作力度。根据县信访联席会议工作要求和安排,将适时对各单位的领导接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案件办理和重点人员稳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帮助协调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各股站室所及全局干部职工要充分提高认识,抓好落实,搞好自排自查,对局机关和本系统可能存在的信访事项、可能到省上访事项进行全面督办,完善台账,对账检查。对处理信访突出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发生重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信访问题和发生到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场馆非正常上访突出问题的,均要逐一进行责任倒查,坚决追究相关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值班和紧急重大信访事项报告工作。局机关和本系统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期间信访值班制度,将抽选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干部职工参与信访维稳值班工作,被安排负责和参与者值班的人员要积极担负值班任务,要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联络畅通,每日实行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重大信访问题、突发事件和相关紧急情况,要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及时处理,并按规定及时报告。

平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3

摘要: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它们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黑龙江省特色旅游、民族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提出了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旨在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传承提供借鉴,为黑龙江省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6-0046-04

1. Harbin Institute of P.E.,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2.Dept. of P.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满、蒙古、锡伯、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世居于黑龙江省。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满族的珍珠球、鄂伦春族的耶路里得楞(赛马)、赫哲族的叉草球、以及在冰雪气候条件下开展的赛雪橇、冰磨、撑冰车等冬季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彰显着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品质,蕴涵着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与黑龙江省四季鲜明的气候环境、一马平川的平原地貌,以及欧式风格的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

鉴于此,近些年来,研究者们纷纷将目光投入到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调研与分析,研究认为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良好的旅游资源[1]。例如,学者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建议[2]。也有研究引入了体验经济理论,提出了在冰雪体育旅游的平台下发展冬季传统体育的策略与思路[3]。但相对于黑龙江省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这些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研究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意义、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等角度进行论证与分析,旨为实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费郁红,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No.6 20141.1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目前,黑龙江省的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完成现代化改革,实现了规则化、竞赛化发展,并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如满族的珍珠球、蹴球;一些项目已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朝鲜族秋千。但大多数项目却处于自行发展阶段,甚至个别项目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少数民族也大多完成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传统体育由此失去了其依附的游牧、畜牧、渔猎、农业等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加之伴随现代文明涌入的西方体育运动的竞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日益狭小。因此,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寻求新的发展平台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现现代传承的当务之急。

从另一层面,旅游产业可以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平台。近几年来,伴随着旅游者旅游理念的转变,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对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日趋呈现,针对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的特色旅游开始冲击着以观光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旅游业,成为世界性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其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等诸多特征,能够满足旅游者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身体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特质,体验新奇的文化氛围。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与特色旅游的有机结合过程中,不仅充实了特色旅游资源,更重要地是寻求到了现代转型的机遇。因此,旅游产业为濒于消亡的传统体育搭建了优质的发展平台,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舞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费郁红,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No.6 20141.2构建和提升地方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以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也取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日益增长的市场竞争压力。面对行业内部的竞争,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中一组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而竞争力又由资源和能力构成。因此,构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旅游资源方面找到突破口。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潜力巨大,它们恰是潜在的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构建和提升黑龙江省地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力量。

1.3加强和促进民族区域文化建设

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同时,区域文化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实际上,区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融合、发展从而沉淀下来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的到来,文化本身也会受各方面的影响从而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迫于外界影响从而被动地进行的,如果任其发展,其结果是无法预知的[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民族文化滋养下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生动载体,也是文化事项中较易操作与革新的内容,能够影响民族区域文化的“纯洁性”,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民族地区人们的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

2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2.1“大旅游”观原则

“大旅游”观是指旅游的大资源、大市场、大产业带和大产业链等方面的产业和空间整合,是一种符合世界旅游需求结构变化和产品类型发展趋势的新观念[6]。“大旅游”观认为旅游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旅行” 和“游玩”, 所有离开常住地一定时间不是为了谋生而进行的活动都可被视作旅游活动[7]。在“大旅游”观的视角下,旅游不在是一个单一性的产业,而是涉及交通、城建、水电、通讯等相关产业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树立“大旅游”观原则,应注重旅游资源需求的复杂和个性化,对市场更加细分化,从更广阔的视角考察、安排和规划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2.2文化创意性原则

文化创意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 “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创意”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涵盖经济、科技、文化的新的“发展范式”[8]。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中也纷纷提出了“文化创意型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型旅游地” 等建设构思。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顺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文化创意”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和指挥棒,从文化创意景观、文化创意体验环境、旅游地文化创意形象、创意旅游口碑等方面寻求突破口,实现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创意性”开发。

2.3保护性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的记忆,承载着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9]。当它积极地走入旅游产业中,不仅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而且让旅游消费者体验到了别样的地域风情与文化风韵。然而,旅游本身正成为一个日益复杂的现象,其发展面临很多挑战[10]。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出现趋同化、庸俗化、拜金化与过度化的问题,威胁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真实性、纯洁性,阻挡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因此,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需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遵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保护与发展并举,并以此作为黑龙江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原则。

2.4市场导向性原则

市场导向是一种战略导向, 其源于“营销观念”这一经营哲学。有学者提出,市场导向是一组具体的企业行为, 是指整个组织产生有关顾客需求的市场信息,跨部门传播市场信息,并举组织之全力来加以响应[11]。据此理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进行合理化规划。具体应以市场调查为准绳, 准确预测旅游者的市场需求, 选准目标市场, 确立符合黑龙江省特色的市场需求,注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从而形成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

3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3.1依托“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规划,加强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整合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是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原有规划建设和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首次从省级层面提出旅游开发区建设构想,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十大板块”,即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旅游集合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集合区、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大庆温泉旅游度假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鹤岗黑龙江界江旅游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是完善黑龙江省旅游规划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因此,依托“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建设规划,从“十大板块”的旅游主题出发,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与评价,整理与创新,完成旅游资源的特色整合工作,是促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序发展的重要策略。具体可以通过:首先深度挖掘和全面梳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评价项目的传承状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分类化、阶梯性开发步骤;然后结合“十大板块”的旅游主题,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研究,从而形成内容丰满、特色突出的传统体育旅游产品。

3.2借助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知名度,重点开发和推广冬季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滑雪节并成世界四大冰雪节。并且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它只有开幕式(每年的1月5日),没有闭幕式,一直持续到2月底冰雪活动结束为止,期间包含了新年、春节、元宵节、滑雪节四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可谓节中有节,节中套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融文化、旅游、体育、经贸、科技等多领域活动为一体的黄金节,也因此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冰雪盛会。

冬季传统体育是居住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满、达翰尔、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传统体育活动,因孕育依托于冰雪环境而得名[13]。黑龙江省寒冷的气候环境,为冬季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知名度,更为冬季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稳定的客源市场。可见,冬季传统体育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开发条件,可以作为黑龙江省优先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予以重点开发和推广。但是,这既需要我们开拓思路,迎合现代人对个性化、异域性旅游产品的需求,挖掘项目本身的潜在历史文化要素,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如,加拿大北部每年冬季狗拉爬犁的越野比赛,追求身体抵抗严寒、长途跋涉的耐力,是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极限运动。因此可以借鉴相应的开发方式,将赫哲族、满族已有的“狗拉雪橇”、“冰爬犁”等项目打造成融刺激性、冒险性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也可以将其改造为满足旅游者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运动项目。从而实现黑龙江省冬季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模式。

3.3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不仅仅只是产品或服务的名称、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品牌更应该是消费者值得记忆的美好体验,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情感和认知,品牌是知名度、承诺与体验的集合体,无形的品牌变成了消费者所有体验的精神寄托[14]。伴随着黑龙江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和品味也越来越高。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恰是一种参与性、观赏性较强的旅游产品,消费者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以及亲临现场的观赏方式感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体验到了其生动的形式和内容,领会到了其多彩的民俗与文化。可见,从营造体验价值与效果的角度入手,创设体验品牌对于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推动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树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具体应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入手,这种特色应是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黑龙江省的赫哲族,它不仅是黑龙江省的独有民族,而且是北方地区唯一的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创造了多姿的渔猎文化和风俗习惯,历史上曾被称为“鱼皮部”。而叉草球、赛桦皮船等是这个民族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北方渔猎文化特色。因此,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与赫哲族文化的最佳切合点,就是产生体育旅游产品品牌效应的关键所在。此外,树立这种民族旅游品牌还可以从具有地域气候特征的冬季传统体育项目着手,让消费者徜徉于黑龙江省的冰雪自然环境,体验冰与雪,速度与激情,体会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等,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4加强宣传力度,拓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客源市场

积极有效的宣传对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把传统体育旅游产品与潜在游客连接起来的有力纽带[15]。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边境线漫长、口岸众多,边境市、县异国风情浓郁,界湖界江风光秀丽,拥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占据良好的地缘优势。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较晚,对外影响较小,尚未被消费者所熟知。因此,加强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展其客源市场是加大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当务之急。

具体而言:首先,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的政策性宣传应起主导性作用。各级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明确它们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的位置,譬如在“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中做出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其次,形成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族事务管理部门牵头,旅游企业参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加大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的宣传力度,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主体和宣传范围等。再次,通过利用传统媒介进行宣传的基础,引入现代科技,采用旅游网站、网页等形式,使消费者图文并茂地了解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

4结语

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人民千百年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民族的自我认同感。黑龙江省旅游业的方兴未艾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传承搭建了广阔发展平台。但旅游业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能给民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应在遵循市场“导向”性原则、文化“创意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黑龙江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拥有较高的旅游声誉,以及稳定的客源基础。特别是“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建设更是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黑龙江省天时、地利、人和的旅游发展机遇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有利基础。因此,依托黑龙江省的政策性建设规划,借助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力度,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实现产业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义峰,费郁红,冯韶文,等. 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5(5):36-38.

[2]黄起东. 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0(3):2-3.

[3]杨慧馨,唐宝盛. 体验经济视域下冬季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以冰雪体育旅游为产业化开发平台[J].冰雪运动,2011,33(1):88-92.

[4]祁丽,谢春山. 特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8-50.

[5]戴淑芬,李晓玲. 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前沿,2005(10):30-33.

[6]郝欣. 从大旅游观谈陕西旅游市场的发展[J].科技风,2011(2):253.

[7]陆元兆.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65-71).

[8]王伟伟. 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9]成英,葛小军,陈振勇. 代价论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25-28.

[10]王巨山.从形式经历到文化体验的回归[J].山东社会科学,2011(9) :74-76.

[11]杨智, 邓炼金, 方二. 市场导向、 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0(9):130-139.

[12]杨慧馨,张宏宇,杨雷. 我国冬季传统体育的传承特征与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6):25-28,33.

[13]张越.体验营销在商业体育俱乐部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4(4): 94-9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4

北京奥运会在“无以伦比”的赞誉声中落下帷幕,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多的是对体育运动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思考。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新的契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链,如体育运动产品、体育比赛赛事、体育旅游等。其中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尚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中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体育旅游资源市场。如何借住2008年奥运会后之契机稳步发展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充分挖掘体育产业链中体育旅游业资源,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新疆地处于中国的西部,它以其唯美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着广大的中外游客。多民族聚居、迥异的生活习俗、多彩的文化、缤纷的地貌成就了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新疆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引人入胜的体育文化极大地顺应了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研究旨在为实现新疆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其能够良性运行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1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特点

1.1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地域文化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及亚欧大陆腹地,也是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总面积约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联结疆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并被称为古丝绸之路。新疆地域辽阔,有着多样的地理外貌,浩如烟海的沙漠,广茂无银的绿色草原,气势如虹的延绵山脉,巨大的低洼盆地,星罗棋布的绿洲,正是这种多样化的地域特点造就了新疆多元化的体育内涵。新疆现共有55个民族,其中有13个世居民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新疆各民族人民依靠这种地理特点经过世代的生产生活逐步在新疆地区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部特点,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丰富新疆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们长期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的一种外在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环境顽强做斗争的一种生存反应。新疆天山以北与天山以南的地理气候差异较大,天山以北的地区冬季较为漫长,春秋两季不分明,夏季时间短,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这种气候特征特别有利于森林和草场的生长和畜牧业的发展。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培养了各族人民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热情好客、自由奔放的性格特征,因此形成了以此为依托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蒙古族的摔跤、哈萨克族刁羊、锡伯族的射箭、维吾尔族的赛马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天山以南的地区冬季时间较短,夏季时间较长,气候特征属于温带干旱荒漠气候,以农业耕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具有这一地区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有达瓦孜、萨地克、拔河、赛跑、跳、投及武术、角力、荡秋千等。

1.2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生产生活文化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形成的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和形成以及再发展,始终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始终随着人类文明而不断自我完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地域、气候奇特的新疆,沙漠戈壁、草原牧场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在长期的生活中,与自然界抗争、放养畜牧等活动孕育而生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心爱的坐骑较量速度,逐步形成技巧竞赛,如赛马、赛骆驼等;看管放牧牛羊,产生了如摔跤、投掷等活动;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形成了赛跑、射箭、射弩等。每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深深的镌刻了民族智慧和文化,如锡伯族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学骑马学射箭,以此磨练意志、显示武功、锻炼身体,射箭和摔跤由此成为锡伯族代表性体育项目;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人们狩猎时的生动场面逐渐演变成叼羊活动;蒙古族人打飞鸟击走兽的狩猎生活成为“打布鲁”的起源;现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的“珍珠球”,也是满族人民生产劳动演变而来的传统体育项目。

由于地域、文化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群众主要以肉食、奶制品为主,使得他们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具备了主导类体能运动素质要求和条件。在同一体育项目中,虽其技法和技艺各有千秋,如蒙古族摔跤、哈萨克式穿麻袋摔跤、锡伯族摔跤规则各一,但其内涵和主旨均为彰显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体现其民族强壮勇敢、英勇善斗。

1.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节日民俗与娱乐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脱离了文化或背离民族精神的,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为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场所,不管在喜庆丰收、婚丧嫁娶,还是纪念性、娱乐性的各种节日中,体育活动为民族节日增添了纷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新疆各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饮食服饰、建筑风格迵然各异、别具一格,形成了多彩的民俗民风。新疆地域的神秘性、奇特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新疆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在欢度古尔邦节(即新年)时除了相互问候,互相拜年,载歌载舞等外,赛马、马上角力、赛骆驼、打靶、叼羊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塔吉克族人民每逢皮里克节、肉孜节时,骑牦牛叼羊、鹰舞、马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体育活动都会将节日的氛围和欢快推向最高点。节日民俗为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民间传统体育赋予了民俗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

2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2.1 深度挖掘和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新疆传统体育项目,如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的“荡秋千”,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姑娘追”,柯尔克孜族的“嗄啦哈”,塔塔尔族的“爬杆”,维吾尔族的“打嘎嘎”等都具有典型的娱乐文化特征。这些民族体育项目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而产生,易于组织开展,并能令人愉悦、得到情感抒发和宣泄,是“惟我所有,惟我所长”传统体育融于旅游品牌打造的有效载体。

虽然新疆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誉为国家旅游资源后备基地,景点共有1000多处,居全国首位,通过国家旅游局认证的A级景点就有30多个,新疆自然风光独特,文物古迹众多,浓厚民族风情令人耳目一新,但目前,文化、体育和旅游的结合却没有发挥最好的效益。旅游点只能依靠景色,而缺少吸引游客的活动项目,更缺少能留住人的体育活动项目。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只把它作为民族风情旅游的补充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来抓,以至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规模小、影响力不大,在整个旅游业中还处于从属地位。为此,为积极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作用,一方面,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现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活动,使其成为当地品牌活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第三,要善于宣传、肯做宣传、会做宣传,宣传上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态势,特别要重视网络平台、彩信、电视媒体等新型宣传手段,让更多的群体关注新疆主流体育旅游建设,最终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良好的效应。

2.2 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协同合作共同开发和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在开发和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时,应克服狭隘的地域和部门意识,积极与协调当地体育、文化和旅游以及社会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的扩大体育旅游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还要克服“只管脚下,不管天下”的行事风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善于动用社会资源,搭建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平台,吸纳社会各方尤其是体育和旅游企业的积极参与,打造和推广体育旅游活动,形成“党委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协同作战、荣辱与共”的合格格局。2006年第六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举全州之力,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合作,企业的加入,成功举办了民运会。期间,每天都有近3000人观看比赛,宾馆酒店入住率达到95%以上,旅游人数达到11万人次,消费总收入达到近300万元。

2.3 长期坚持,打造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建设

体育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要保持自身特色,还要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质量工程,切忌在体育旅游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猴子掰苞米”,干一件丢一件,看似“全面开花”,实则影响不大。对于体育旅游业的老资源要增添新内容,赋予时代主题,坚持打造。要将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与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少数民族节庆等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真正做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优势。对于未做尝试的传统体育项目,要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去腐留神,全方位的提升品牌的知明度,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体育活动搭台,文化经济唱戏”,将文化、体育和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赛马、射箭、拔河等多项体育比赛成为弘扬文化,传播体育项目,促进旅游发展的有效载体,不但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和无数游客,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4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

目前,旅游业在全球而言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在我国还不成熟,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不但对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战略的研究不够,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引导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扶持政策。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始终处在各自为战状况,没有形成结构化产业链,更无法产生巨大的产业效益。作为新疆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不仅能带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民族体育器材、民族体育服装、民族体育竞赛和健身娱乐等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业、邮电业、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新疆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加大对该产业理论的研究力度,研究符合新疆区情和地方特点的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其次,树立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一盘棋”思想,整合产业资源,以文化发展带动体育旅游的迅猛发展。第三,为新疆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文化体育旅游活动的深入发展,将不断改变、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新疆的发展必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少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2]王国元,张玉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特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王红蕾.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

[4]王天军.新疆体育产业资源开发利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5]朱海新.新疆少数民族草原体育文化的审美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6]张守平,臧留鸿.新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7]刘全福.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承[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8]刘全福.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5

学号:201103084104姓名:林欣

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在人类历史我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历史。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大学的大学生,了解三峡,了解三峡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峡库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土家族居多。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包括节日民俗、丧葬民俗、禁忌民俗等等)。”[1]了解了此信息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就趁五一放假期间去到了恩施土司城领略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那里有纯木质的建筑,有索桥,有土家歌舞,有土家阿妹等等,身心都受到了土家的民俗的渗透,一天下来我们的感受也颇深。

由此可见,我们的名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正因为这些资源推动着我们民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人们对此的消费就会增加,市场供需不断旺盛,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带动地方旅游也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等。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又会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使我们的珍贵的名族文化能继续的流传下去,使我们的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能够有能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资源,又哪来民俗旅游,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逐渐衰落知道失传。所以要想保护三峡库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发展民俗旅游。

意识到民俗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三峡库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包括古巴文明,古巴渝文化等,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白帝托孤、张飞庙、张飞擒严颜、八阵图等三国文化的遗迹遗址。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分为近代文明与旅游资源和古代社会经济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不仅可以给旅游者一个好旅行体验,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对上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消费上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去外面见识世界,扩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去处理在校外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学校里面我们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这个社会,去观看这个社会。所以三峡旅游一定要关注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各大高校,加大宣传,推出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经济发展,也许还可以增加个高校的生源。

但是,目前在发展三峡库区的旅游时,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导致产生了很大的弊端:良好的民俗遗风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渗透改观。同时旅游区大兴土木,乱建索道、宾馆、商业网点、休闲疗养别墅、人造景观遍地开花,造成自然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很多三峡库区的旅游景点被迫搬迁后,不能与周围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往往显得比较功利,只是为了赚钱而建。还有就是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差,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因此在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各类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构成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观光胜景。将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峡库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 所以,旅游是三峡库区的优势,以文物促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我们作为大学生也有义务去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需要有人去关注,有人去了解,有人去学习,有人去传承。有多少的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人们思想,还有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冲击,它们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即使是小小的礼仪、话语、歌舞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没有不能流传的文化,只有不想流传文化的人。

虽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继承那个文化,觉得我们应该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就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化是闲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连这样现成的都不能把握,还怎么去创造新的财富,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它会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很多人都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我们要从何做起呢?难道不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保存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衰落,经济才不会萎缩,我们才能对得起文明大国的称号,这样“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们的思想转变,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让人们不会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花钱去旅游。加强对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三峡库区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合理的规划,合理的利用,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法发展,提高三峡移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护民俗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需要我们的民俗旅游,还需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它的作用,来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

文献参考:

[1] 袁瑛、彭易衡.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6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现象。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2011与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发布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提出“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的主题,并督促各级政府把融合工作作为体育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实施。2015年10月29日,党和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把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拓展发展新空间作为我国“十三五”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旅游和文化是关联性和紧密性较强的行业,其融合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更是我国旅游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为例,探索该地区体育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一)常态旅游视野下旅游资源供需冲突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阶段,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由于游客过多,直接导致一些旅游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甚至一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等问题。当传统的旅游资源难以满足旅游常态下人们的现实需求时,探索新兴的旅游产品成为当下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大形势背景下,拓展新的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产业升级发展是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时代需求,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打造新的旅游品牌,是解决当前体育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要求。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新的载体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古老、多样、质朴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与体育文化正面临着逐渐萎缩甚至消失的危险。加上原有的宗法、地缘、血缘维系的疏离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游离性、自衍性,加速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及文化消亡的速度。要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自身才是根本驱动力。从当前政策看,《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都强调了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对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现实需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地域比较封闭,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和技术紧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随着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和《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的制定,湘西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利用祖先遗留的宝贵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开发,是湘西少数民族摆脱贫困的重要出路,更关系着我国政府十三五提出的“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体育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

(一)建立科学可行的规划是前提

体育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新的产业,其合理规划是成败的关键。政府应根据湘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重点、分类别、重特色地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并鼓励各地编制相应的体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当地主管部门、规划部门要根据湘西民族集聚区的实际,召集旅游部门、园林、公路铁路、气象、建筑、电信等各行专家,就本地区民族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进行论证,并在考察其他先进地方经验与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就融合开发中基金问题、公共设施、网络,以及各种软硬件的相关问题进行科学计划,合理配置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二)建立和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是基础

众所周知,传统旅游包括吃、住、行、游、娱、购,要满足旅客基本的旅游需求,交通设施、景区排水设施、能源供应设施、住宿场所、餐饮场所、娱乐场所、购物场所等方面的数量与品质,以及邮电通讯方便程度、医疗卫生设施条件等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建立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是加快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大湘西旅游品牌的建立是重点

品牌是旅游产业的核心,是提升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有注重旅游产品的个性开发,挖掘特色,展现特色,突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在“大湘西”大体育发展的背景下,立足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优势,共同开发新的旅游精品线路,如体育民族旅游体验品牌、村寨体育观光游品牌、民族狩猎游品牌、民族歌舞观赏游品牌等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把品牌做大、做强,是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休闲体育旅游不仅是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本身即可构成特色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发展和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已成为国家扩大内需、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公共部门应为公民提供尽可能多的旅游公共服务,在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方式、安全救援机制、义工志愿服务、行业监督管理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五)科学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旅游产业的管理是系统工程。它涉及旅游的需求、出行、供给及支持四个层面。要实现旅游的良性运作,必须处理好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才能达到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科学管理是保障体育文化旅游有序运作的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为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应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重视相互间的协同管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社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所催生的体育产业则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业作为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结合, 其有众多相关的部分组成, 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在保卫传统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许多拥有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地区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相结合, 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同时, 通过旅游有效的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现了1+1>2的效益。

丽江是我国西南边陲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每年接待的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 同时丽江是23个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 由于多民族的原因产生了民族间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 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迥异的体育运动形式, 造就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然而与丽江丰富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形成对比的却是丽江市体育旅游开发的滞后性及组织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

2、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

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发现, 当前在丽江市经常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打跳、摔跤、赛马、拔河、磨儿秋、 荡秋千、射箭、火把赛、抱石赛、爬竹竿、弩弓射、顶牛、泥弹弓、陀螺、上刀杆等, 同时开发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涉及水体、山体、 节事、民族等各个方面。

2.1、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从本质上来讲是旅游业的一个分支, 近年来在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保护日益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 当前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从整体上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还主要是依托于以自然风光为主的传统旅游模式。

2.2、品牌意识薄弱, 体育旅游项目整合开发较少

当前尽管丽江市各大景区也开始有意识的整合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诸如拉市海的骑马、划船, 东巴谷的“磨秋”“秋千”, 以及更具特色的纳西“打跳”, 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 彝族的火把节, 玉龙雪山的“滑雪”等等。但是在资源整合开发中往往没有很好的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 进而导致了体育旅游项目品牌意识薄弱。

2.3、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投资主体单一

旅游业由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元素组成, 故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从行业本质上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 与其他产业存在极大的关联性, 需要其他产业的大力扶持。如需要交通运输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交通条件, 需要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为其提供大力的宣传与营销, 营造良好的社会效应。另外,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还是资金密集型产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支出, 然而, 通过在实地调研中通过与旅游管理部门管理者交谈发现, 当前丽江市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在投资主体方面还主要是以政府为主, 在投资主体上呈现出单一化态势, 存在投资主体单一, 资金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2.4、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配套政策制定不健全

当前, 政府行为在提高一个国家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良好科学的政策条件与标准是一个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政策不仅仅可以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 而且可以保证行业得以借助于政策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进而促进一个行业的有效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行业标准, 乃至其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以及与其他产业所产生的产业融合, 这其中政府的行为都是起着关键性作用。 当前丽江市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配套政策制定基本呈现空白状态。

3、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对策

3.1、借助新媒体, 加强宣传与营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任何一种旅游产品要想在这个时代发展, 就必须善于利用媒介进行自身的宣传与营销, 进而达到带到人们购买产品的目的。当前, 从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介我们都可以清楚的发现, 宣传与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发展中立足的重要手段, 通过宣传与营销等市场行为可以在短期内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进而打开消费市场, 因而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中, 必须加强新媒体的适用, 注重日常的宣传, 建立自身的品牌效应。

3.2、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定, 推动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政府决策主要包括政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制定、行业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丽江市政府行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动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科学的认识与分析, 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规划、政策, 进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科学的发展, 进而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动力的合成。

3.3、科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加强旅游品牌的建立

旅游品牌引导系统指的是旅游产品对旅游游客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旅游品牌的质量主要是由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 开发形式等因素组成。 旅游品牌在引导广大民族传统体育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消费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旅游品牌的高质量对广大游客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带动了广大游客的需求, 才使更多的游客集聚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景点, 进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动力机制补充力量。

旅游品牌要素主要是由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两部分组成, 物质性要素主要是指旅游地区的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条件; 非物质性要素主要是指旅游地区的口碑、 广大游客对于其服务的评价等各个方面。总体而言, 正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地旅游品牌的效应, 引动了广大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爱好者的旅游需求, 进而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动力机制的运行带来了力量。因此, 丽江市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除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 还必须加强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形成自身的旅游品牌。

4、结论

丽江市作为西南边陲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而且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集聚地, 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时代背景下, 理应先行一步, 充分发挥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弘扬。 本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存在品牌意识薄弱、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从借助新媒体, 加强宣传与营销、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定, 推动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科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加强旅游品牌的建立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强丽江市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政策。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 在对丽江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的基础上, 从借助新媒体, 加强宣传与营销、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定, 推动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科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加强旅游品牌的建立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丽江市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政策, 以期推动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李开文, 李晓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李开文, 李晓通.云南丽江少数民族生态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J].鄂州大学学报, 2014, 3.

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篇8

一、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困境的概述

(一)主要民族节庆期间的现状

1、参与人数众多

广西人十分注重民间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元宵及端午等重要的节日,这里人们都会纷纷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少则上万人,多则达百万人之众,由此可见在广西人们对民族体育非常喜欢。特别是每逢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这里都会举办大型的民族集会。正是因为这里融汇了大量民众的节日活动,通过人员辐射作用,也因此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从而使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名满大江南北。在这样的巨大盛会里,让不少人也看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如将此作为旅游品牌打造,是具有足够基础的。

2、旅游黄金周开发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在旅游黄金周里,广西的民族体育却没有获得良好的轰动效应,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从主办方来看,主要是以民间自发组织为主,其经济实力、组织能力、运作能力和策划水平都非常有限,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观赏性和影响力,无法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获得良好地发展,也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此外,组织民族体育活动的主办单位所处的城市级别越高,其规模就越大,其带来的游客也就越大。区里组织开展的抢花炮、赛龙舟等活动,每次参与的人数会一般都会超过百万人。由此可见,只要是具有相当实力的主办方举办的民族体育运动,就能够吸大量的游客。

(二)主要旅游景区开展现状

1、未被作为单独项目开发

从现在的多个景区调查可知,都是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民族风情的一个项目,只是在其中穿插表演,或是作为附属节目。对少数民族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故此也没有将此作为民族旅游的单独项目,更没有从社会化、产业化的高度进行开发与利用。

2、单一无特色

从很多景区的项目设置来看,大多比较雷同,且有抄袭之嫌,缺乏精品,品位及档次都不够,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从项目质量来看,缺乏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存在的急功近利、管理粗放和盲目发展的问题。

3、严重缺少人才

从项目编导来看,缺少专职人员,大多为兼职,且进行组织、讲解及表演的人员缺乏专业的水平,这些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村寨里临时招聘的,仓促地进行短期训练后就冲忙上岗。正因为缺乏专业化的从业队伍,就影响了民族体育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

4、宣传力度不够

从调查发展,很多景区都并不注重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宣传,从而导致很多游客对此了解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也就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二、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出路

(一)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

认识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广西少数体育民族体育旅游要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广西的经济、文化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要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艰巨性可见一斑。一方面,从经济发展来看,很不平衡,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要相对落后,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为经济是影响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石,经济发展对体育旅游具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广西属于国家贫困地区,财政比较紧张,没有足够资金来支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故此,必须尽可能地盘活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广西地理位置及历史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教育文化的有效发展,体育发展速度缓慢,专业人才缺乏,产业化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自我发展。故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长期性及艰巨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广阔的发展前景,谋求发展的新路子,要树立坚强的信心和决心。

(二)扩大开放,加强宣传

从广西来看,为什么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如此缓慢,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比较保守,受传统思想的限制比较大,故此,只有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够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快速发展。同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开放,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全面掌握市场发展规律,将此作为发展民族体育旅游的有效的途径。要不断扩大开放,保持坚强的信念,切实全面做好体育改革,以此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地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专业人才,以不断改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成效。此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采用影视媒体、网络、报刊、流动广告、固定广告等,采用全方面、多渠道、立体化、多途径、多场地的宣传方式,这样才能够增强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

(三)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要促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鲜明的特色。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广西作为民族地区,能够享受到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经过长期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已具有足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只有把握各个重点项目,才能够形成鲜明的特色,通过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重要旅游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机遇。以此可以有力地助推群众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人们参与民族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够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培养人才

从上面的分析中提到,人才是影响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故此,应该高度重视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1、从各大高校引进专业人才。

高校可以开设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相关专业,进行定向培养。根据发展需要,可以通过高校途径,引进专业化人才,将此充实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队伍中来,以此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确保队伍的稳定性。

2、从外地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根据需要从外地积极地引进专业人才,以此确保少数民族体育队伍的稳定性。

3、注重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

要立足本地民族人才资源,充分发掘本地人才资源的潜力,建立人次资源库,将各种民间体育艺人、能人等吸纳到队伍中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采用多种方式,从而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社会化

要想做大做强的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事业,就必须大力从社会化的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够促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获得快速发展。这样就需要将此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中。从供给对象、管理、场所设施和资金筹集的社会化,来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社会化。

(六)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根据发展的需要,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从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以此引导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作为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并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以此破解融资瓶颈,从而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七)实行区域推进

根据现有资源的优势,要抓住重点区域,并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南宁和桂林等地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重点地区作用的发挥,以此带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借助这些重点地区带动作用,这样才能够发挥辐射、渗透作用。

(八)加大挖掘整理开发力度

全面了解和调查保持了完好原始风貌的民族聚居地,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各种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对原始素材的收集,不断整理和完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在确保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应与现代人的审美理念、文化观念及价值取向相吻合。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必须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向国际化规定发展。这样,才能够使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事业始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从而在社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建议

(一)加强地点选择

在选择开发点时,要确保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应根据发展需要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具备一定的活动基础;交通条件优越、景点集中且固定游客较多的地段,以此作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站点。

(二)科学选定项目

1、坚持正确的选定项目原则。

在选择项目时,应该选择那些健康、向上具有较强观赏性的项目,这样才能够确保项目的独特魅力。在进行节目安排的过程中,要确保其具有足够的艺术魅力,从而增强游客的参与兴趣,从而使项目得到科学合理地选择。

2、科学进行分区规划。

可以根据游客的喜好和性质,将项目划分为竞赛区、游戏区和展览区等多个区域,对各个项目的普及程度、客源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切实做好项目的规划,根据游客的兴趣设计各种有特色的项目。

(三)加强市场开发

1、注重与周边旅游景点的有效结合,以此形成共同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大格局。

充分利用资源组合,以此促进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大对广西桂林、南宁等旅游地区市场的开发,通过设立促销机构并通过派驻促销人员而做好旅游市场的开发。

3、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和人员集中的地方,开展广泛地宣传,从而扩大其影响力。

4、走精品发展之路。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宣传,打造多种精品旅游项目,以增加回头客。

(四)加大人才开发

构建科学的人才开发机制,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人才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根据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从而确保员工素质能够与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五)加强资金筹措

资金少、融资难是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资金筹措。因为广西有很多地区都是世界银行的扶贫项目县,故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以有利的平台破解融资瓶颈。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发展时机,积极向上争取旅游资金。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盘活社会资本,积极向外招商引资,用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六)科学规划交通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对交通进行科学的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对外交通方面,由于广西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在对外交通路线方面主要得益于黔桂铁路和区内的高速公路以及一级和二级公路,所以在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时,应尽可能地确保所设计的对外道路应尽可能地与现有的道路对接,从而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

2、对于旅游景点的出入口和停车场的规划,应尽可能地提高其规划的数量和合理性,例如可以将出入口和停车场区朝向内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并在出入口规划后应在其两侧分别设置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停车场。

3、切实加强内部交通的规划,在进行主干道规划时,应将其与多个出入口相连接,且主干道的中间应从接待区通过,同时主干道应尽可能围绕接待区域,且将其与多个项目区相连,再由接待区与多个项目区发展,当在每个项目内的道路进行设置时应始终坚持依势而建、遍布全区、设成环路的原则进行,宽度应为1.2 到2米,从而更好地将井点串联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要充分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扩大开放,加强宣传,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培养人才,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社会化,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实行区域推进,加大挖掘整理开发力度,加强地点选择,科学选定项目,加大人才开发,加强资金筹措,科学规划交通,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9

1 对“活态性”和民族聚落旅游的阐释

1.1 所谓“活态性”

“活态性”传承与保护是相对于“静态性”保护而言的,“静态性”保护指的是通过调查而整理、录音、录像的记录及文字资料或收集的实物,最终将这些成果以民族博物馆等方式保存下来。这种方式的保存针对于某些项目具有较为针对性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种保存和保护的方式或多或少的使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化石”。所谓的“活态性”传承与保护是指,创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原生土壤”的条件和环境,在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种特色的前提下,在符合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得到保存、保护和传承。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静态性”的保护有悖于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所以,“静态性”的保存和保护措施只能是一种辅助,而真正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以有效的保存和保护,“活态性”保护和传承才是符合体育本身发展规律的措施。

1.2 所谓“民族聚落旅游”

“旅游报导资料表明,随着旅游业的高潮不断叠起,以及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单纯的观光式旅游已渐受冷落,旅游消费观念已由初级观光阶段过渡到文化休闲度假阶段”。[1]“充分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从整体和多层次上推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区民族特色和自然魅力,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的重要条件”。[2]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土壤”,民族体育集音乐、舞蹈、娱乐于一体,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能使旅游者娱乐休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民族聚落旅游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所谓民族聚落旅游是以民族聚落为单位,以民族文化为依托而进行的特色旅游产业开发。这种以民族聚落为单位的旅游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汁原味”,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保存、保护和传承,形成一种“活态性”的传承和保护模式。

2 民族聚落旅游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的优势

2.1 民族聚落旅游带来的利益促进人们“内部”认识的加深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是以各种节日、农事活动、祭祀活动、宗教活动为主要依附形式的,可以这样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在参加各种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时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表达宗教情感、增加节日气氛等等。换言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没有作为一种体育的形式被认同、接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缺乏“内部”认识。所以,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依存形式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出现了某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步消失的现象。通过合理的开发,民族聚落旅游中开展的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成为吸引游客的“产品”,游客通过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中而得到新的体验,在游客不断认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参与这种旅游产品的情况之下,该民族聚落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会大大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聚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种状况会让少数民族居民逐渐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转而会形成对于传统体育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如此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缺乏当地居民“内部”认识的窘况就会大为改观。

2.2 以提供“原生土壤”的方式减轻现代体育的冲击

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现代传媒的强势发展使精彩的现代体育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这种全球性共赏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青少年通过现代媒体的作用而了解、喜欢上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活动,并且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上也很少能看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传承的渠道,现代体育的强势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土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起于少数民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流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民族聚落旅游开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和参与活动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回归其产生和生存的环境,使曾经被遗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一种广受游客欢迎和乐于参与其中的新型旅游产品,通过与民族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的搭配,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新景观,一方面缓释了现代体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活态性”的保护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2.3 通过提升人们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减轻社会“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

现代化程度的加快和不断深入使得少数民族居民的观念逐步发生转变,现代化的娱乐方式、资讯工具的进入使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轻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某些传统观念的失却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另外,地域性特征明显、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宗教、祭祀为背景产生和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失去生存空间的挑战。

民族聚落旅游通过整合少数民族体育、舞蹈、宗教等文化资源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新景观,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使少数民族居民认识到这种旅游产品真正的卖点在于“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民族聚落旅游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和冲击出现的轻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当地居民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如此,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文化根基得以巩固。

2.4 通过改善人们经济条件,缓解人口外流造成的代际传承危机

在制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当中,代际传承受阻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效传承的重要制约因素,部分少数民族因为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主要以前辈的口头传授为主,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因传承载体缺乏而导致的危机;再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逐步加大,人员进出日益频繁,人口流入导致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对当地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另外,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少数民族地区大批青壮年走出家门到外地去务工、经商或谋求新生活而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动,这种流动导致多元文化的交汇,无形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形成阻隔。

解决代际传承问题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发展,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效传承的保障,而民族聚落旅游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经济条件,“据理县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近年来以体育旅游为特色之一的桃坪羌寨的旅游收入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300万元”。[3]通过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少数民族居民参与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活动和展示活动,达到了提高收入的目的,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把传承主体———青壮年留在了少数民族地区,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载体得以充实,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和进一步发展。

3 民族聚落旅游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3.1 构建政府、学者参与型的开发模式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使民族聚落旅游开发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有必要探讨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开发模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一系列开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市场行为,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其实是一种“商品”,并不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的“自觉行为”,进入市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营销手段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这种出于商业利益的展示很容易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走向歧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济功能的实现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操作,很容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形成次生冲击。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而出现了“一味强调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过多干涉旅游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片面仿照、套用其他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使得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品味和民族个性,千篇一律,造成模式化及公式化的现象”。[4]为了规避政府在民族聚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矛盾,有必要构建政府、学者共同参与型的开发模式,首先肯定政府在具体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引入“学者”的参与,进行深层次文化创意和科学的扬弃,从而构建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开发模式。

所以,与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不同,政府、学者参与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是指,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始终以学者的智力支持为依托,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在具体的规划过程当中兼顾科学性和有效性。这种开发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市场需求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学者”的参与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传统文化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有所扬弃的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性”保护和传承。

3.2 充分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民族聚落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少数民族物质、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聚落旅游当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开发必须确立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观念,因为“民族旅游是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它是一种把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旅游活动”[5]。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民族聚落旅游亦是如此。

民族聚落旅游的吸引力和优势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游客而言,旅游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体验民族特色文化,追寻一种具有差异性民族文化感受,如节日庆典、饮食、习俗、服饰、建筑、体育等等。在民族聚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从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求出发,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游客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创新性地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和健身性融为一体,通过表演或展演活动让游客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通过亲身参与某些活动而达到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草坪回族乡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跳竹竿舞、芦笙舞、射弩、穿板鞋、抛绣球等,深受广大游客青睐”。[6]总之,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形式让游客了解每个体育活动项目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意义,因为这些才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民族聚落旅游的形式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将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作为依托,只有如此才能增强民族聚落旅游的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

3.3 协调好“软开发”和“硬开发”的关系

所谓“软开发”是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其承载和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并通过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发使这些价值得以展现,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的过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举办的赛马会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充分发掘了该地区少数民族草原文化而推出的以“马”为载体的旅游景观,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硬开发”则是指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器材、场地、设施以及与民族聚落旅游有关的交通条件、住宿环境、饮食服务场所等的建设和完善,即有助于民族聚落旅游开发的“硬件”条件。在这一方面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位于四川汶川的萝卜羌寨,为了更好的促进羌寨旅游,有关部门对通往羌寨的近10公里盘山道路进行了改善,促进了羌寨旅游的发展。

在民族聚落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活态性”环境的打造,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性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关系。民族聚落旅游的主旨思想就是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营造有利于传承和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各种资源的整体作用,既要进行“硬开发”,又要注重“软开发”,两者的共同作用才会形成合力,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聚落旅游开发中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3.4 科学管理,保证民族聚落旅游的生命力

科学管理一方面体现在运作模式的科学性、有效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首先,科学的运作模式会规避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有助于“活态性”保护和传承环境的营造。例如,有“世界羌文化遗址”、“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之称的桃坪羌寨,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组建了桃坪羌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这种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在景区规划、宣传营销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外来公司介入旅游开发,出现了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互不信任、相互侵权、居民户拉客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7]所以,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应当适当引入成功经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与村集体联合组建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统一行使经营管理权”。[8]使当地居民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民族聚落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之中,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居民对于“活态性”环境营造的积极作用;再者,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管理政策是保证民族聚落旅游生命力的重要保障。管理部门要着眼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聚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政策保证开发、管理、运作的有效性,同时积极借鉴和引进现代旅游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多种渠道培训有关管理人员,使其尽快提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体现民族聚落旅游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饶远,等.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开发理念的新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3).

[2]王天军.少数民族体育与旅游经济优势互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3]陈兴亮,梁诚.羌族体育转型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2.

[4][5]林龙飞,杨斌.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5):83,81.

[6]李晋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求是,2000(7).

[7]王汝辉.巴泽尔产权模型在少数民族村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旅游学刊,2009(5):32-3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篇10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人口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人口约一亿,占我国总人口的9%左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开展范围广泛,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又受一些特定条件影响,无法实现更广更好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民族性,我国经济、文化的地域发展不平衡性,宗教、民俗、语言和文字的不同,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小群体内不平衡的发展和开展。

1.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广大民族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无论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还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形式也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行政性的运动会形式开展,80年代以来,在中央和各省政府的组织下,定期举行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和宗教运动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展示和竞技的舞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众多的专业人才。第二,多种方式的社团群众性健身活动,在不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很多易学,健身价值高,群众基础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公园、广场和体育馆以特定形式和时间,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健身性运动,形成一种参与人数多,形式灵活多变,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运动方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时代性趋势。第三,以节庆、宗教仪式、民风民俗等形式开展的庆祝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有深厚的文化因素,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和宗教等深层文化影响,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民族意识趋向性。可以说节庆、宗教仪式和民风民俗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才能体现它的文化传承性特征。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磨秋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第四,以教学科研的形式开展,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大中专院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培养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为目的,进行有目的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在体育与健康的课改要求下,很多中小学也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程开发,带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1.2 大理白族霸王鞭发展现状

霸王鞭是大理白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它又称“花棍舞”、“英雄鞭”、“金钱棍”、“打莲湘”等,是一项手、脚、腰、身同时活动的有节奏的剧烈的文体活动。霸王鞭一般常有十二下、十四下、十六下等结构形式,在舞打中又分行进、停留及蹲下几种步伐。在活动中,男女交错对击,又有“背和背”、“心合心”、“脚勾脚”、“凤穿花”、“双采花”、“石梅花”、“一条街”、“龙吐水”等竞技动作和舞打队形。一般两人以上就可活动,多者可达几十几百人,是一项健身娱乐性强的节奏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理是一个旅游城市,旅游业非常发达,霸王鞭作为一种欢快的本土性体育娱乐项目,以旅游为发展平台得到宣传和发展。霸王鞭在大理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文化传播带动体育产业,积极开展民族性体育全民健身活动,以大理学院为主,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科研,州体育局训练和承办各类民族体育运动会为窗口,组织各社会团体开展霸王鞭娱乐健身活动,在主要旅游区和旅游景点开展互动性霸王鞭文体活动,在节庆活动中进行大规模的集体打跳表演,尤其是在中小学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霸王鞭教育,使广大白族人民从小体验、领悟和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2 大理白族霸王鞭发展特征

霸王鞭在大理白族人民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白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使霸王鞭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它的服装、器材、动作结构、配乐和形体等方面,再结合政府和民族体育工作者的大力宣传和指导,利用文化传承带动群众参与学习的兴趣。第二,霸王鞭在大理开展有很好的时空连续性,这是因为大理作为旅游城市,将霸王鞭这种简单易学的活动,在家庭、学校、广场、景点、体育馆等公共和私人场所大范围开展,它的开展是一种随意的不定时不定地点的健身娱乐项目。第三,霸王鞭在开展是表现形式灵活多变的特征,这是由霸王鞭的动作结构和参与者心境状态决定的,霸王鞭的动作结构和舞打队形的变化,与配乐相结合,依据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可以组合出各种各样的舞动形式,给人思想上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能引导参与者随思绪而创新,带来美和和谐的心灵体验。第四,在以学校为主的形式开展专业性的学习教育,培养一大批霸王鞭人才。在大理不管是在大学还是中小学,都有专门从事霸王鞭教学的老师,霸王鞭作为一项普及性的体育活动,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保护。

3 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效途径

从以上分析霸王鞭在大理白族中发展的现状和特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典型案例,本人通过霸王鞭在大理发展的特征,提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和传承的一种模式和一般规律。

3.1 文化传承激发学习兴趣

文化是一个客观事物所包含的深层次内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文化的载体,是植根于悠久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奇异之花,每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出现,都是与它所处的历史、政治、军事和信仰相融合,有特殊的民族情节,是本民族传统体育有别于他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指出,有社会意识的人,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是趋向性的把新事物与原有的社会认知进行对比和区分,标志出新事物的特点特征,产生从心理上对新事物的认同,从而,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兴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原因,正好可以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需要,非常有利于他民族的人来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3.2 时空连续促进运动技能

时空连续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不定时不定地方连续性的开展,也就是说人们非常喜爱某项运动,经常性持续长时间的参与某项运动。大理白族霸王鞭的开展能实现时空连续性,主要是因为参与霸王鞭的群众社团多,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霸王鞭,为新学者带来时空上的方面和简洁。新学者通过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学习兴趣,如果能随时随地连续性地加入到学习中来,通过运动实践发展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技术特点,促使运动水平提高,形成终身学习和练习态度,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开展。

3.3 形式多样引导创新发展

旅游业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身心活动达到放松娱乐的目标,因此,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有代表的特征就是表达一种民族情怀,体现少数民族豪迈的民族个性,从动作结构到心灵表达都有很广的随意性空间,这是有别于西方竞技体育的最显著优点,在参与者达到一定的动作熟练程度时,在随心所动的愉悦情景中,能更好地做到心、意、神的高度统一,也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带来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引导人们在充满遐想的身体运动中展现自己潜能。

3.4 专业教育加强传承保护

原始的体育运动有教育的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是这样。在通过旅游业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情况下,培养专门人才,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作用更不可少。对于能熟练掌握运动动作,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质内容的参与者,为实现自我更高的要求,就必须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和讲解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它反映少数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一个民族最原始的人文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传递,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意义。如果通过旅游业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这种专业性的教育和讲解,可以说是在真正意义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传承和保护。

4 总结:

通过分析旅游业带动大理白族霸王鞭发展的案例,指明了霸王鞭在大理发展的四方面特征,将这四方面特征运用到一般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来,理清一条旅游带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连续性路线,是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能为今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业中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帮助和支持,有探索性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化有力的外在表现,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如何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论文以大理白族霸王鞭为例,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和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从文化传承性、时空连续性、形式多样性和教育专业性来有效发展,论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而提供理论和实践科学指导。

关键词:旅游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霸王鞭

参考文献

[1]刘坚.云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与产业化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2]赵静冬.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3]李德祥.哈尼族体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赵静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彭会资.民族民间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颜绍沪.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农村物理教育下一篇:四季豆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