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2024-04-28

精选教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精选4篇)

篇1:精选教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刚成为一名教师时, 为上好每一堂课, 在课前细致地备课写教案, 认真地准备演示实验, 把参考书和教科书上的每个知识点, 都写在教案上, 课堂上一字不漏地讲。但学生对所学知识还是表现出理解不深刻, 考不出好的成绩。这说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教案也写了, 语言也能充分表达, 演示实验现象也明显。问题出自哪里呢?

通过对这几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向老教师学习, 我体会到, 要上好一堂课, 除做好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外, 关键是还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和平淡无味的课堂教学,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 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一、钻研教材, 挖掘问题, 设计教法

通过钻研教材, 会发现教材上的许多知识点, 只作了简略的叙述, 这其中还隐含着很多知识内容, 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和挖掘。发现了问题并有详细的教案, 不等于就有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实施教学内容, 抓住学生心理,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呢?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一个个“悬念”, 通过边讲边实验、讨论和电教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地深入到所授知识中, 使课堂教学既严肃紧张, 又有气氛烘托。例如, 酸碱滴定, 可以利用电教投影仪教学,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进行演示实验过程;离子的鉴别, 可设置有Ag+, SO32-和CO32-等离子干扰的实验, 使学生经过讨论, 得出正确的鉴别方法。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充分认识, 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 如果没有认真备课写教案, 单凭经验和感觉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上就会有许多废话占去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组织不紧凑, 讲起问题来, 时断时续。若对学生提出问题不能马上解决, 就会出现哑堂, 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有时, 虽然备了课但没有层次、重点和难点之分, 教师只顾照本宣科地板书、长篇大论地讲, 就会使课堂教学成为笔记课和报告课, 导致知识印迹不深刻, 学生对知识没有反馈作用。这样课堂教学就失去教学意义, 也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

通过钻研教材, 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认识, 就能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主次、重点、难点和时间分配。利用预习、朗读和提问等手段, 把学生自己能读懂、理解的剖解知识让给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内容成为知识的突破口, 每一句重复的话, 都能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

三、钻研教材, 苦中有乐, 提高教师知识素养

钻研教材, 使得每一堂课都有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对教材中疑点有了充分说明, 使学生对知识有足够的学习信心, 提高了对学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当然, 研究和探讨教材, 确实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付出更多的精力, 但也能寻求到教师特有的快乐。例如, 为了上好高聚化合物的教学,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 寻找这几年的高考试卷和资料, 通过对卷面上试题分析、整理和归纳, 并实施于课堂教学, 使得学生在这知识点上有了充分认识。当学生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时, 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通过钻研教材, 会发现许多问题用现有课本知识难于解决, 这就促使教师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 在Fe2+离子与碱的反应中, 沉淀由白色到灰绿色再到红褐色, 前后两个沉淀学生都易了解, 但也会提出灰绿色沉淀是什么的问题, 虽然该知识不要求学生掌握, 但作为教师就要通过查资料和学习, 对学生的提问有所解释。同时, 通过对知识的探讨, 可以把一些问题写成专题和论文, 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篇2:精选教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1 教材中“函数”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苏科版”教材为构建函数的概念提供了下列5个活动, 笔者认为正确而又准确理解教材中5个活动的编写意图是作好教学设计的关键, 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生命课堂的基础.

活动1从甲地到乙地, 坐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上, 小明、小丽、小亮和小华谈论着车速、路程和时间, 谈论着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小明:列车行驶的速度不变.

小丽:甲、乙两地的路程不变.

小亮:列车行驶的时间不断变化.

小华:列车距甲、乙两地的路程不断变化.

笔者认为活动1的主要意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理解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总会存在常量与变量.

活动2工作人员将水库的水位变化与水库蓄水量变化情况列成表1.

笔者认为本活动的主要意图是帮助学生建立“对应”的概念.即在两个变量中, 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当一个变量确定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着确定, 这种数量关系, 称之为“对应”关系.

活动3搭1条小鱼需要8根火柴, 每多搭1条小鱼就要增加6根火柴, 设搭n条小魚所需火柴的根数s, 那么s=6 (n-1) +8.

笔者认为活动3的主要意图有3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图形 (图1) 让学生能在变化的图形中确定常量与变量, 并进一步揭示“常量”、“变量”的概念.另一方面是有指向的 (指明了要确定s与n的关系——即探索任务明确) 探寻“常量”、“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且这种变化关系、对应关系可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并体会“对应”的思想.第3个意图为下节课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打下伏笔.

用火柴棒搭小魚的情境是学生较为熟悉而且有趣的一个情境.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该问题, 在“苏科版”七 (上) 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的“章头图”中也已出现过.问题是如何挖掘此时再次出现的价值?

笔者认为用新课程“螺旋上升”的理念来认识现时出现的价值较为合适.小学里通常是用“操作—计算”的方法, 即通过具体操作, 计算具体情形下的火柴棒的根数来解决该问题.七 (上) 研究该问题主要通过“运动”的观点, 即课本上现在展示的, 搭1条小鱼需要8要火柴, 每多搭1条小鱼就要增加6根火柴, 则搭条n小魚所需火柴的根数s应为:s=6 (n-1) +8, 而此时八 (上) 应用“常量、变量”的思想来研究该问题较为合适.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尽管火柴棒的总根数是随着小鱼的条数在变化, 但是, 小鱼的“鱼尾”部分所需的火柴根数“2”没变, 因此它是常量;而小鱼的条数n、所需火柴的根数s是变量, 在此基础上, 可显而易见得到, 每增加一个“鱼身”, 就需要6根火柴, 则搭n条小魚所需火柴的根数s为:s=6n+2, 正因为小鱼的条数n、所需火柴的根数s存在s=6n+2这样的关系, 我们才可以根据这个关系式算出:搭20条小鱼需要122根火柴, 搭100条小鱼需要602根火柴……也就是n、s存在着对应关系.

上述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它不是将教材中所写的内容机械地一字不动地引入课堂, 而是根据教材的体系, 运用“螺旋上升”的理念, 活用教材, 活化教材.这样的设计, 一是可通过图形来巩固“常量、变量”的概念;二是为在图形中寻找规律开辟了新的路径 (事实上用“常量、变量”的思想, 是解决在图形寻求规律问题的通性通法) ;三是为构建“函数”概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凸显了函数的本质.

活动4如图2, 水滴激起的波纹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 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定而确定.

笔者认为活动4的主要意图也是通过图形, 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要求确定变量与常量, 并从图形中抽象出无指向的 (常量、变量隐藏得更深——即探索任务不够明确) 两个变量的关系, 进一步提示函数的本质.并要加深理解“两个变量中, 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当一个变量确定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着确定”, 以此来揭示函数的本质.

水滴激起的波纹形象生动, 穿透力高, 给人以强烈的视角效果.一个个不断向外扩展的波纹总是向人们诉说着“变化”、“两个变量”与“对应” (且是“惟一对应”) 的故事, 是会给人在学习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情境, 教学中一定要把它运用好.

活动5在上述例子中, 每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中, 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当一个变量确定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着确定.

笔者认为活动5的主要意图是提示活动1—4所研究问题的共性及本质, 为函数的定义呼之欲出而摇旗呐喊.

事实上要给函数下定义, 只需将上述两个变量分别用“符号化的思想”, 即用x, y表示出来, 用“对应”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就是一个完整的函数定义了.这样设计, 让学生给函数下定义有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感觉.

2 如何使用教材进行“函数”的教学设计

在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我们就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学情 (此内容也是两个极有价值的话题, 但本文不介入讨论) , 进行教学设计了.笔者认为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把握教学流程.

2.1 用“问题链”提示函数的本质

即用函数的3种表示形式给例子, 通过提问题让学生思考, 倒逼学生揭示函数的本质, 从而形成函数的概念, 并为研究函数的表示法打下基础.

思考1从甲地到乙地, 坐在匀速行使的列车上, 小明、小丽、小亮和小华谈论着车速、路程和时间, 谈论着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的问题.请你猜猜看, 他们会说些什么?

思考2表1是根据某水库存水量Q与水库的深度h的变化情况制成的表格, 你能从表格中得到哪些信息?

(思考1、思考2的设计意图上面已有分析, 这里就不再赘述)

思考3图3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你又能从图像中获得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还是让学生清楚看到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存在“对应”的关系, 并且这种变化关系、对应关系可用图像形式呈现, 为下节课研究函数的表示法埋下伏笔.

思考4指出用火柴棒可搭成小鱼 (图1) 过程中的常量与变量, 若搭n条小魚所需火柴的根数为s, 则n与s的变化关系是什么?

思考5向平静的湖面投一石子, 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圆 (图2)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有哪些变量?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思考6水库水位变化与水库蓄水量变化而制作的表格, 某地一天内气温变化图像, 搭小鱼的条数n和所需火柴根数s的关系式, 水滴激起的波纹等, 上述问题都有怎样的共同性质呢?

(思考4, 5, 6的设计意图上面已有分析, 这里就不再赘述)

思考7你还能举出与上述有相同性质的实际问题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模型化的思想顺应将要下定义的函数模型, 搞清模型的外延与内涵, 使函数的本质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凸显, 再次为函数的定义作准备.

思考8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事实, 具有上述同样的性质,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这种模型加以研究.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得先给它取个名字, 不过这个名字, 我们的前辈早已起好了, 它就叫“函数”.那么, 谁能给函数下个定义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显性化函数的本质.而此时让学生说出函数的定义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但是要较准确地说出函数的定义, 又决非是一件易事.教师可进一步地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9由于该模型涉及到两个变量, 为了准确地知道“哪一个变量在主动变化下, 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变化”, 你打算如何说清楚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逼学生说出“用符号化的思想”分别给两个变量起个名字, 就能把问题说清楚了, 至此函数的定义就完全出来了.

余下的就是运用函数概念判定一些问题是否是函数模型了.

2.2 用“雕塑式”板书函数的定义

即用分段、分时、逐级板书的形式给函数下定义, 以代替多媒体一次展示概念的内容, 让学生在另一维度上领略函数概念的形成、生长的过程.

多媒体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功不可没, 毋庸置疑.但事情往往存有矫枉过正, 现实课堂中的“电灌”已不是少数, 我们要警惕, 要注意.

由于理解函数概念要把握3点: (1) 是一个变化过程, (2) 存有两个变量, (3) 是一种对应关系.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也以这3点为依据.因此, 可用分段、分时、逐级板书, 给函数下定义, 代替多媒体一次展示函数概念的内容带来的过眼云烟式的“昙花一现”.

具体板书可设计成如下形式:

用板书的形式给函数下定义, 主要是基于下列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可以把凸显过程教学的实况全景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且还能看得到概念的生长过程, 将“过程教学”这一理念放大到极致.二是有利于学生逐渐调整思维, 优化思维, 让学生尝到不断矫正思维的甜头,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全面性的目的.三是分时、分段、逐级进行板书, 可让学生感受教师“雕塑家”式的教学艺术之美, 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 彰显教育的本质.

2.3 用“前置法”指出“函数关系式”的概念

即前置“函数关系式”概念, 为理解函数概念、弥补本课时练习量不足服务.

教材用一课时建立函数的概念, 那么只能配备判断具体实例是否为函数模型这一类习题, 势必造成本课时“练”题不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将“函数关系式”这个内容提前给出, 为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弥补本课时练习量不足服务.

具体可进行下列操作.给函数下过完整的定义后, 让学生回观“小鱼”问题, 请学生说明式子s=6n+2中谁是自变量、因变量?然后顺水推舟指出, 式子“s=6n+2”叫“函数关系式”.

有了函数关系式, 我们不但可方便地确定函数中的自变量、因应量, 而且还可清楚地知道两变量的对应关系.有了“函数关系式”的概念后, 就可以增加一些练习题, 以弥补技能训练不足的问题了.

这样在不加重学生过多负担, 不需花太多时间的前提下, 将下节课的内容前置一部分过来, 不但拓展了本节课的技能训练, 提高了课堂效率, 构建了高效课堂, 而且还为下节课研究函数的表示方法打下伏笔, 真是一箭双雕, 事半功倍.

3 函数概念的教学设想及概念教学的思考

3.1 基于“运动”下的函数概念的建立

众所周知, 函数的本质是对应, 而不是运动.那么为什么要从运动的角度来研究函数呢?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年龄与心理较难用对应的思想方法来研究函数, 而在过去条件下又找不到比用运动观点研究函数更好的方法决定的, 而用运动的思想又能说清函数的本质和概念要素, 因此在初中研究函数用运动的思想, 到了高中研究函数用对应的思想, 这已是一个传统的做法了.

3.2 基于“对应”下的函数概念的建立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 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 计算机程序的意识在初中学生心中已扎下根, 这为现时用对应的思想研究函数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学生有了这些经验作为基础, 我们就可放宽眼界, 用“对应”的思想来进行函数概念的建构.

我们可用课本中本节练习的第2题 (图4) , 数值计算机的计算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具体地要求学生在回答下列问题中, 运用“对应”的思想, 来构建函数的概念.

思考1按图4的运算程序, 你会计算当x=1, 2, 3, …时, y的值吗?

思考2按图4的运算程序, 说明哪些数 (量) 可以变化?哪些不能变化?

思考3按图4的运算程序, 有几个变化的数 (量) ?

思考4按图4的运算程序, x与y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思考5按图4的运算程序, x与y是什么关系?

思考6你还能举出与上述有同质的问题吗?

思考7你能总结出上述同质问题的共性吗?

思考8如果我们将上述同质模型叫做“函数”, 你能给“函数”下个定义吗?

3.3 基于“建构”下的概念教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 数学概念教学事关学生数学意识的建立、数学思想的形成、数学智慧的提升,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要在下列4个方面建立数学概念, 方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3.1 给例子——为建立概念奠基

建立概念, 教师要先给例子.给例子是为了剖析概念的要素和本质, 让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实例中分离出来, 变成公认的“形式化”的条件.如本文列举的“思考1—6”, 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之共性的要素, 这些要素往往就是概念的本质, 事关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3.3.2 举例子——明晰概念的要素

在给例子的基础上, 学生对这种模型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再让学生举一些与上述具有同质的例子很有必要.这是因为通过举例活动, 可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给出的例子的本质属性, 只有本质属性清楚了, 学生才能较为准确地给模型下定义.只有同质的问题多了, 学生才能知道要研究此类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 学生才有研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 我们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教学中往往将“举例子”这个环节放在“下定义”之后,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注入式”、“灌输式”教学法的产物.在那样的氛围之中, 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 只能用标准去测量, 而非主动地建构, 不能去创造标准.因此, 教学中要把“举例子”前置.

3.3.3 下定义——彰显概念的本质

有了“给例子”的引导, 有了“举例子”的经验, 模型的本质在学生面前必然是藏身无术, 暴露无疑.这时让学生给模型下定义, 可能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和训练学生用最简练、最精当、最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概念.

3.3.4 再举例——用概念进行判断

这个过程, 在现实教学中都做得很好.不过要注意的是, 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在外延与内涵上去辨析的, 只有那些核心概念、可定义的概念需要强化剖析.

篇3:良好的习惯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

一、课前预习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如何预习,可概括为“读、划、记”三个环节。“读”,要有课前预读课本的习惯,了解本节课要学知识的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关键;“划”,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或记入预习笔记;“记”,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同时把自己预习的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只要不断的坚持预习学生就逐渐的会提出问题,能质疑问题,而且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

二、课堂认真听课习惯

课堂听讲,在中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化学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今天所学的内容,不能认为化学相对其他学科简单,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后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宝贵时间,增加了课后学习的负担。上化学课应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和手到。眼到指除以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看得全面外,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分清主次现象,能迅速捕捉一瞬即逝或现象不够突出和不够明显,而又属于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这就要求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要记住这些现象。耳到、心到着重是开动思维器官,听清和思索教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说理、论证过程和操作、装置的原理等,也就是那些属于理解的内容。耳到、心到的关键是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切实克服和改变不注意听和想而只记住结论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手到指除了在化学实验课上按要求和规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就是指做课堂笔记,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补充内容。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自己感觉比较好的解题方法,有利于腾出时间来听老师讲课,不需要把老师写的或者说得所有内容都逐个记下来,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看、听和想。

三、及时复习习惯

通过及时复习进行总结,归纳章节内容,有助于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根据不同的内容,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1. 实例法

通过实例对物质的性质、制法、存在、用途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复习。如复习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的特性时,便应注意联系氨分子的结构、氨气的的实验室制法。因为氨的实验室制法,就是根据铵盐这一特性。

2. 对比法

化学知识点之间存在异同,学习时若能进行一些对比分析,这样不仅加深、扩大、巩固新旧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概括能力的过程,可加深理解和记忆。元素间、化合物间、同族元素与异族元素间等复习时都可进行对比。

3. 联想法

复习时要善于将前后知识进行联想,使之系统化,如复习氯气的性质时,可联想到它的制法、用途,有关的实验现象、装置等。

4. 归纳法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它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整理成提纲或图表。如氧化物、酸、碱、盐之间,通过学习就可摸索出它们相互间的转化规律,归纳成图表,成为全章及全书的知识概括和小结。“温故而知新”,“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

四、独立完成作业习惯

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要在做作业过程对知识应用才能得到及时检查,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要写的化学方程式更熟练,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使知识得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起积极的思考,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五、学后反思习惯

完成化学作业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篇4:精选教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1. 转变观念, 注重科学素养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本理念的新一轮课改旨在凸显“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新课标认为:化学课程不能只停留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层面。现代化学课程要想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与分析, 让课堂知识成为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踏脚石”, 首先就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现代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借助非智力因素驱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力求培育出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型人才。中学时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学科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以及技能的强化提升, 使得他们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来迎接初中教育。此时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世界表达出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情感要求的能力, 教师若能在此阶段把握好“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必能使其在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从而有效提高栏目使用效率, 达到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2. 精心编写习题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在内容的选择上与课题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联系性习题。例如在学习教材中“车用乙醇汽油”时, 教师可设置讨论题。如: (1)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环境的事情?有何后果? (2) 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有煤、煤气、石油气、天然气、汽油、柴油、酒精等, 试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 选择你认为最好的燃料?并说明原因, 那么我们人类未来的能源应该朝哪些方面开发 (3) 为了解决我国东部的生活燃料问题, 我国实施了西气东输的工程, 输送的是什么燃料?化学式怎样书写?通过一系列习题的探究, 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更加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等方面面临着的巨大威胁和国家针对民生实施的重大决策, 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关心民生民事的积极态度。当然, 习题编写还要符合一定要求, 首先这些试题应该难度不大, 能够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这类试题应该与课题内容有极大的相关性, 便于学生对课题知识的巩固和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随时收集能够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资料, 精心编制习题。

3. 结合乡土资源创新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 教师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等乡土资源进行教学, 因为利用乡土资源, 可以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得教者轻松, 学者有效, 达到教学与收获的双赢[3]。例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时, 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常用的复合材料在课堂上展示, 当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这些熟悉的材料出现在课堂中时, 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兴趣, 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

总之, 我们身边有着形形色色的课程资源, 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双眼, 就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合理的乡土资源, 并将乡土资源与现代的信息技术加以整合, 这样就可以弥补化学课程资源不足的现状, 张扬学生的个性, 有效创新化学课堂教学。

4. 活动设计渗透科技知识

由于栏目的篇幅有限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所选的内容只是对相应的题目做了提纲挈领般的介绍, 缺乏深度和广度, 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进而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出对该部分内容中不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而设计成相关的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对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 在学习形状记忆合金时, 教材中只简单的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定义以及最常用的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对此学生就有进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在对此板块进行教学时, 就可以将课程设计成活动, 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收集跟形状记忆合金相关的内容并写成小论文,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交流评比, 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安排活动, 既能使学生获得发现和运用知识的体验, 实现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又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4]。常见的活动方式有实验探究、模型制作、交流讨论、社区调查、资料收集、角色扮演和辩论等[5]。可以这么说,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为化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摘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技术·社会”的要求以及这一栏目的实际使用情况, 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化学·技术·社会”栏目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技术·社会”,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宁.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栏目分析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古剑波.开发乡土资源, 创新化学教学[J].中学教育研究, 2012 (08) :173.

[3]胡巢生.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学生实验活动编写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2014 (11) :44

上一篇:纳滤膜淡化苦咸水技术现状及进展下一篇:6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管理规定(试行)重点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