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

2024-06-25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通用8篇)

篇1: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

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师

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基本全面展开,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组成部分的高中化学课程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是关系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而准确把握化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则是进行化学教育工作之必须,更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得以实施的保障.

作 者:王淑娟 作者单位:锦州,渤海大学教育学院,121000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 化学 新课程 教师角色 教师能力

篇2: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

蒋小钢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课程文化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我省也已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新要求。通过对高中新教材的研修,使我们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中许多问题的理解,如: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程的模块结构、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评价方式等,为2006年秋我省进入高中课改作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这里就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学习,结合对新课改理念及教师知识结构调整的认识,谈谈自己研修的一些体会。一.高中课改新教材的特点 1. 新教材的理念新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打破过去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教育目标,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具体落实。山东科技版教材设计了三条线索来完成这个目标:(1)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线索;(2)科学探究、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线索;(3)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它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的线索。此外,这套教材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设计。2. 新教材的设计新

高中教材至今已更换了好几套,由于受重知识技能掌握、轻知识建构、轻过程方法、轻情感态度的教育观念的局限,教材始终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改变的只是内容增减和难度调整。而此次受新课程改革催生的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设计的,教材面貌焕然一新。山东科技版高中新教材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色: 2. 1 新教材的结构新

由领域、科目、模块构成的三层课程结构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程的模块设计一改过去高中教材的“单元式”设计模式,“单元式”设计是以每一单元知识的逻辑联系为纽带来进行线性组织的。而模块式设计则不同,它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的设计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多样化,在保证全体学生具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化学

1、化学2的学习),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实验》等八个模块。其中《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而选修模块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在对学生的层次要求上,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是按照螺旋式设计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递进。同一层次的模块是并列的,以保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总体上说,必修化学与选修化学之间的层次不同;《化学1》和《化学2》层次要求相同,内容联系密切是一个整体;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术性水平上,《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与其它选修模块的层次不同。课程标准对今后的高考化学科命题也作了明确的说明:课程标准是命题的依据,《化学1》、《化学2》模块的内容是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报考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由此可看出,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2. 2 新教材的内容新

山东科技版新教材内容丰富、新颖,每一模块都能充分体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前瞻性,一改过去教材的知识成旧和气氛沉闷的风格,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与人类社会、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化学发展史上重要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图文介绍,也隐含着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这也是这套教材内容新的一个表现。

2. 3 新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新

在极其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完成课程规定的目标和内容,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要比传统教材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山东科技版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既重视基础知识的点,更突显基础知识的本质结构联系;既体现知识结构,更努力使知识结构功能化;既重视具体知识事实的学习,更关注利用知识的学习来建立和形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不仅交给学生最核心的化学知识的纯粹形态,更将化学知识“溶解”于自然现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生动真实的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并且能够再从实际中“结晶”出来;不仅给学生讲明白化学知识,还创设问题情景和多样的活动时空环境,促使学生切身参与知识的发现、理解过程与方法的获得、态度情感的体验。教材通过精心设置栏目体系,选取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活动进行整合,使同一个内容素材发挥多重教育教学价值,将静态知识和动态过程整合设计、综合呈现,兼顾静态知识与动态学习过程的统一,协调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等不同学习水平,倡导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山东科技版教材的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1)正文内容:基本和最主要的要求。(2)活动性栏目内容:如“活动探究”、“观察思考”、“动手空间”、“交流研讨”、“联想质疑”、“迁移应用”等。(3)资料性栏目内容:如“方法引导”、“工具栏”、“资料在线”、“生活指南”、“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人物聚焦”、“历史回顾”、“化学前沿”、“身体内的化学”等。活动性栏目内容对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资料性栏目对进行过程方法教育和STS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2.4 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新

本次课改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突破口,倡导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体现新课程这一理念,山东科技版教材为此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力求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同时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整体安排设计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并获得对探究活动的本身体验。(1)《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比较强调以指导性的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比较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查阅资料,走出课堂,调查、参观、制作、设计等多样学习方式。(3)《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比较重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问题分析和推论、解释说明等理性思维方式相结合。(4)《化学实验》模块则为学生创造了各种水平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通过研修,笔者觉得高中课改新教材比较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科学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找到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这套教材在学生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富有创意的设计,这里不在赘述。

二.高中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变化 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发展,课程结构的变化必将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标准等教育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单纯教学进入多元化时代,其角色变化体现在:(1)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2)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3)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协作者(4)学生学习的合作者(5)学生学习过程和终结的评价者(6)教学的研究者。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必将带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1.2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1)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从教育目标来看,教学从过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知识目标的达成过程和结果来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教学评价来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教学艺术的更新:新课程呼唤的是一种更加民主的、更加生动活泼、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组织和协调学生的合作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因此,教师过去所接受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都将面临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专业知识的更新:新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由于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还必须具备:①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的前沿知识。由于化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与科技接轨,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②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联系。③较丰富的化学史知识,通过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论。教学中追溯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④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4)具备更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教师要致力于完善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提升生活情趣的学习,这种学习偏重于提升现代社会人的文明素养,大多是涉及非教师专业的中性文化层面的内涵,而且许多方面可能与教师的专业和微观教育教学层面的工作无直接关联,但是,这种学习却有助于教师的新形象,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

篇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

关键词:化学难点,创新意识,突破方法

将高中化学教材里的难点知识讲清楚, 能够大大改善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 反之, 则会让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这部分知识处理不当, 则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疑惑, 学生就会向好坏两个方向发展, 造成学习上出现分化。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难点的地方多采取有效措施, 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重点。凭借历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 化学学困生人数占据总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 这一比例不是个小数目, 说明还有很多学生的化学学习技能还不能达到大纲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又有教材难点的教学问题。通常, 化学教材中的难点部分都会出现于化学思想的深刻之处, 或者是出现较抽象的化学知识点, 或者是综合运用化学知识之处。如果学生不能有充实的知识储备, 抑或教师的讲解不能详尽地给学生以更好的铺垫知识。

一、难点为“难”的原因

1) 学科的特点。化学本身具有内容繁杂, 不容易记忆的特点, 加上学生都不喜欢单纯背诵, 难免会对化学学习产生厌烦之感, 不能持续对化学产生想学的想法。再者, 化学有些内容抽象, 凭借学生的理解力, 还不能完全掌握, 造成在化学学习中的难点产生。例如, 高一年级时的元素周期表及其周期表的意义, 高二年级时的“平衡移动原理”, 都令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很有深度, 无法弄明白。又如, 关于物质的颜色、用途问题都是一些琐碎的小知识点。再如, 还有很多化学问题是学生非常易混的, 例如分子的极性、非极性, 糖类的分类及用途等。还有, 在化学规律的通用性质中还有一些特例, 对于这些特例, 除了多加记忆, 加深印象, 别无他法。另外一个问题是化学中的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 都是无法避免的记忆知识点。

2) 化学理论的抽象性。在高中化学中, 有一些理论极具抽象性, 如物质的量、电子云、物质结构等, 这些知识都很抽象, 是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的, 需要学生运用想象力才能得到结论。

二、难点教学的重要意义

1) 难点教学是学生领会化学思想的载体。在化学教学中, 令学生感到异常困难的一处知识就是化学思想的学习。我们都知道, 在教学中, 学生能够领会思想, 则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 掌握难点就能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2) 难点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不断累积。在教学过程中, 化学的概念、定理、较难的化学符号等, 都是可能给学生造成思维障碍的原因。越是难题, 才越能促进学生不断思考, 尤其对待难度大、繁琐的问题, 才更能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将其中会出现的不足暴露出来, 由教师给予纠正并提出改正措施, 令学生将难点突破, 促进思维不断发展。

3) 难点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未来需要的人才就是要会创新、能创新的人,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对难点教学的契机的把握, 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调动他们的情感功能, 使他们主动的投入到教师创设的难点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尝试解决, 思考策略和解决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 很多化学中的难点就是因为需要学生转换常规的思考方式和思路, 用创新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和审视问题, 将自己的思路打开,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会豁然开朗, 从而突破问题的难点, 同时自己的创新思维也逐渐形成,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关键。

三、化学教学难点突破的原则

1) 教育性原则。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使用简练的语言和规范的黑板书写, 给学生起到正确的示范, 让学生可以在平日的练习中就养成规范书写化学元素和化学方程式的习惯, 并保证不落下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等。其次, 在难点教学中, 注意由简入繁, 让学生逐步接受, 不产生挫败感, 在平稳的过渡中掌握问题的解决。

2) 过程性原则。在高中化学中, 有许多问题都是需要经过学生的思考过程才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当然, 这也是化学中最本质和最精彩的部分, 过程的探索才是真正体现能力和素质的部分。因此, 在难点教学时, 要十分重视产生式的教学, 将概念的提出、定律的抽象概括、知识的运用过程等, 都需要学生在此过程中, 积极思考, 主动分析和学习。

3) 整体性原则。通常所说的难点, 都是具体的针对某一个化学问题的, 例如电离、水解等, 但是在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对化学的整体学习有影响的难点, 如化学移动等。这部分内容的掌握, 需要的是学生对化学整体理解的能力, 能将此知识突破, 则化学能力有大程度的提升。

四、化学教学难点的突破措施

1) 培养兴趣, 鼓励评价。针对难点部分的教学,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步步导入都要令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才能步步跟着教师的安排将疑难, 激起他们的探究心理, 让学生可以积极的思维和思考。还要注意联系实际, 使用演示实验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地呈现;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自觉地加入到思考和学习过程中, 指导学生运用逻辑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亲身参加击破难点和化难为易的成就感和愉快感。

2) 目标明确, 合理设置。首先, 注意明确教学目标, 不在难点教学时, 再涉及题目拓宽的内容, 尽量不加重题目难度。其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高度, 把握学生可以负担的程度。再次, 注意因材施教, 对知识程度较好的学生, 适当培养, 拓宽知识面;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 注重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 做题量也要适当。在化学教学中, 将教学难点一一突破, 学生就能在心理上认为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对于化学难题的把握, 也更有信心, 所以这一部分教学对学生的提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平.破解高中化学难点——化学实验讲解[J].才智, 2012 (4) .

[2]李海清.探究法解决高中化学难点两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3 (6) .

[3]胡志军.破解高中化学难点——镁铝钠等单质及其化合物信息题[J].成功 (教育) , 2011 (10) .

篇4:高中化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新”

一、授课内容深广度的把握

高中化学课程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使得刚接触新课程的教师不能适应新的知识体系,常会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和消化新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课时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分析重点、难点,各部分与阶段的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预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反应和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把握好教材的深广度,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分步、分时掌握新教材的知识体系。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高中化学第二部分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教学。笔者调查了解到,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其学习心理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转变;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习动机比较稳定。学生在初中虽已接触了一些常见有机物的知识,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本节首次出现烃的衍生物“官能团”(教材未提“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的特征反应,围绕“乙醇的关键结构羟基与性质”的关系展开,难度稍大。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知识讲授的逻辑性,同时用形象的实验探究等方法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注意高视角、低起点,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引导等方式,重点讲解并辅以交流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才能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

三、强调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高中化学新课程注重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与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设置了以生活问题和社会现象为线索的讨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身边的化学素材,如食品、衣料、染料、洗涤剂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如,进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教学,可以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学情景引入新课。

材料1:杜康酒的由来。相传杜康酒是人们偶然将饭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酿酒技术提高,也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等。

材料2:不同种类酒的图片。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些都可以称为酒,你想知道酒的主要成分吗?

材料3: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乙醇是其主要成分,不同类的酒中乙醇的含量不同,啤酒含乙醇3%~5%,葡萄酒含乙醇6%~20%,黄酒含乙醇8%~15%,一些烈性白酒中含乙醇50%~70%。医疗消毒用酒精是75%的乙醇溶液。

以上情景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贯彻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态度。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开展研究性学习,及时地提炼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学生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技能、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如,在设计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

篇5: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生活需要商品、什么是商品――购买商品需要货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货币的本质。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定义;为什么货币能成为价值尺度;价格;观念的货币。2、流通手段。定义;商品流通;现实的货币。

第三目:纸币。定义;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优点。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目:信用工具。结算方式――信用卡的定义、优点――支票的定义、特点、种类――汇票的定义、优点。

第二目:外汇。外汇――汇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有:1、商品的含义与货币的本质;2、货币两个基本职能的含义、特点;3、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优点及纸币的流通规律;4、几种基本信用工具的含义、作用;5、什么是外汇、汇率及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常常因地、因时而异――间接影响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习俗)――直接影响因素(供给、需求)。

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互补与替代)。

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有: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2、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5、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6、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第一目:影响消费的因素。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过去收入、未来收入及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影响。

第二目:消费的类型。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第三目:消费结构。什么是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规律――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的意义。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四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

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若干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2、消费的类型主要有哪些?3、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规律,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的意义。4、四种消费心理;5、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

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第一目: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使生产得以实现;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消费在生产劳动力)――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其意义――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及其性质)。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目:以公有制为主体。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公有制的地位――公有制的内涵(各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2、为什么及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3、各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用;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第一框:经营公司。

第一目:依法设立公司。企业的含义、地位――企业的所有制类型――企业的组织形式之公司制(公司的含义;公司的成立;公司的形式;公司的共同特征;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的优点)。

第二目: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公司经营的含义――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公司兼并与破产及其作用。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目:劳动和就业。劳动的意义――分工不同、地位平等――就业的作用――我国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二目: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劳动者权利的内涵――劳动合同制度。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公司的含义、公司的成立、公司的形式、公司的共同特征、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的优点;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3、劳动的意义、就业的作用;4、就业观;5、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劳动者权利的内涵、劳动合同制度。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一目: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储蓄存款的定义――能接受储蓄存款的机构――储蓄的目的――储蓄的回报:利息及计算――存款储蓄的种类、它们的含义、二者的区别。

第二目:我国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含义――商业银行的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及其它业务。)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一目: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公司筹资方式――股票的定义――股票的权利――股票的特点――股票的收益。

第二目:稳健的投资――债券。债券的定义――债券的种类――各种债券的特点。

第三目:为风险投资――保险。为什么需要保险――保险的定义――保险的种类(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储蓄存款的定义、储蓄的回报:利息及计算;2、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含义、二者的区别;3、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商业银行的业务;4、股票的定义、特点及收益;5、各种债券的特点;6、保险的定义、保险的种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内容――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原因。

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二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一目:坚持效率优先。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为什么要效率优先。

第二目:兼顾公平。公平的含义――收入公平分配的根据、意义――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及一致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按劳分配的内容、原因;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4、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为什么要效率优先;5、公平的含义;6、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7、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财政收入与支出

第一目:财政收入。财政的产生原因――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和决算――财政收入的定义及种类――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第二目: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定义――财政支出的种类――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财政政策的运用。

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一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及高科技开发研究――调节总量平衡――发展科教文卫。

第二目:人民生活有保障。巩固政权――社会治安、稳定――社会保障。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财政收入的定义及种类;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3、财政支出的种类;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财政政策的运用;5、财政的作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

第一目:税收的基本特征。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特征。

第二目:我国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五大种类――增值税的内容、计税方法及优点――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累进)。

第二框:依法纳税

第一目:纳税人和负税人。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我国人人都是负税人。

第二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税收的性质――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公民的监督意识。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特征;2、增值税的内容、计税方法及优点;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4、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5、我国税收的性质;6、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第一目:市场调节。相对于人的需要,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用什么方式来配置资源:计划和市场――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或市场调节的优点。

第二目:市场秩序。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离不开市场规则――离不开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第三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但由于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目:加强宏观调控。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

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有: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及市场调节的优点。3、如何规范市场秩序。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6、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三步走”战略第一、第二步目标的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从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从微观角度介绍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从宏观角度介绍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目标。集中介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十六大报告)。

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GDP――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有:1、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科学发展观;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面向经济全球化。

第一目:经济全球化趋势。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因素――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态度。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目: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作用,原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二十多年对外开放所形成的基本格局――新形势下我们的应对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篇6: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

王亚玲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新课程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师要多采用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创新性发展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

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苯与液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如何证明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2)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充分的说服力吗?(3)如何改进以更好的达到实验目的?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认真反思。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再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篇7: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

向巡

2010年秋期,重庆进入高中新课改。市教委基教处6月初下发了《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及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广泛向社会征集意见。7月市教委将召开全市高中新课改工作会,向全市公布已确定的“高中新课改课程设置”和“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办法”。2010年10月16日,重庆市教科院和重庆市教科所及我县教育系统的领导专家到我们学校进行了新课改的实地调查和评估提出了很多我们需要彻底更改的批评性建议,我就从我所任教的化学学科出发谈一下新课改下化学学科有效教学实践和反思。

一、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高中化学教育观念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现在重庆重点中学中学校教育中一味偏重文化知识的学习,骨子里认为年年都应该有清华北大,不然就与重庆市重点中学不符合,就是高考失败。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出现了天天赶作业,不重视学生自己的总结,记忆,思考的现象。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在我以前的高中教学中化学课要求学生务必做好所有笔记务必完成资料上所有作业,要求自己所有的知识点不管难易全部讲解,可能短时间内效果还可以,其实长时间下来学科效果并不好。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进行差异性教学,因材施教。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成功的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今年我所教的高2012级四个班,有一个阳光班,一个平行班,两个复习班,(一周正课有20节)班级情况不同,同一个班学生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授课内容和难度就有所区别,阳光班学生基础好,讲的内容要快些,拓展的要多一些。而平行班就要基于他们的情况,要把复习内容重新定位,一节课内容不能太多,拓展度也要适当,作业也舍弃一些综合性太强的题目。讲过了的不再讲,讲了不懂的也不讲,太容易的不再讲,自己都不懂的更不能瞎讲。人才观是

制约教育行为,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高中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狭义的意识,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

3.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课改实施中,教师要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尽快实现思想上的几个转变,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本人比较反对节节课无选择性的通通都用课件上课,而忽略板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高中新课改高一教材开始就讲实验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课件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二、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注重化学课堂的艺术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化学课的教学要增强趣味性。考虑到高中化学课,在开始第一节课上,可以设计了几个魔术实验:“火山爆发”“海底山脉”“吹气点火”“滴水生火”“红色喷泉”“空瓶生烟”。化学老师就是化学课堂催化剂和调味剂,课堂是我们的舞台,办公室是我们的后台,化学老师一定要当好正催化剂。在高三教学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学习时间很长,精神不是很好,特别是在上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的时候学生精神状态尤其不好,我经常以一些新奇小趣闻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比如在2012级就经常上下午第一节,有一天我在上22班的时候就是事先准备了一小塑料口袋地沟油(其实是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把回锅肉的余油过滤出来的)让同学们挨着观察并用鼻子闻闻,让他们猜测是什么物质,班上立即就热闹起来,等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写上“地沟油”同学一看就更加兴奋了,我趁热打铁说到:“古有地道战,今有地沟油,天苍苍,野茫茫,油死你娃没商量”。同学一听哈哈大笑,那还有刚才萎靡不振的样子。

以下是我教化学的经典语录:你问我爱你有多深,请问你化学考了有几分无机化学是九阳真经,有机化学是九阴真经视屏怎么没声音啊?我来给你们全程铜梁普通话母语配音。如果你家有丁达尔效应,你别高兴,这说明你家相当脏!H3po4为什么人家叫它弱酸?小气巴拉的,H+每次放一点,每次放一点。6 SO2的漂白性不稳定,别的是天长地久,它只是暂时拥有。皇帝吃丹药会中毒。但坏事总有好的一面,皇帝虽然没活下来,但化学却发展起来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一对化学实验的反思,我们不应该忽视化学实验,现在有些老师愿意讲化学实验题就是不做演示实验给学生观察或者就干脆完全用flash动画演示,二我们需要对作业布置进行反思新课改下化学作业分为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三、要求化学教师重视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善写反思笔记

学好化学的关键是实验,学好化学的核心是分析让学生把知识网络化、类比化,提高记忆效率如我在化学教学中就总结了化学趣味记忆发如顺口溜发:顺

口溜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在比如在电解质中很多同学总是记不住酸碱盐的溶解规律,就可以编成顺口溜的形式:

钾钠铵盐硝酸盐说道溶解都不难

氢氧化物钠钾钡其他溶解都不会

氯化物难溶银亚汞

硫酸盐难溶钡和铅

碳酸硅酸和磷酸其盐只溶钾钠铵

象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篇8: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

一、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弊端

新课程改革后, 高中化学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 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高中化学旧教材中, 必学的相关知识显得非常难, 但是新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又过于简单。很多旧教材中必学的内容在新教材中都变成了思考和交流的内容, 或者是选修的内容, 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一个清晰的头绪。下面笔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化学课程资源整合的弊端进行描述。

首先, 在新教材中, 教学内容的引入过于突兀。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引入教学内容的来源, 直接将内容摆在学生面前, 这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和消化相关知识。同时因为内容过于突兀, 使得课程资源逻辑性不强。教师在面对教材内容时, 不能够抓住重点, 不能够全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是将教材简单知识化。这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没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 忽略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过于重视知识的单方面传授。

其次,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对新教材不够了解, 不能够合理地整合资源。虽然说教师依旧如往常一样勤勤恳恳地备课和研究教材, 但是在进行单元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中, 没有把握好学习的重点、教材的总体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教材所涉及的观点;单一地将书本作为教材, 没有将一些辅助教学工具 (如网络、实验、多媒体等) 融合在一起, 不能够从教与学、教与互动的角度认识教材课程。

例如, 在进行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于强调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内容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能够将元素周期表背下来。教师只是单一地从教材的内容上对学生进行灌输和传授, 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 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周期律, 导致整个教学课堂呈现一种压抑、枯燥的氛围。

最后, 教师并不了解新课程理念所承载的化学学习要求。在对某些课程内容进行处理时, 教师不能将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掌握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导致教学内容的脱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在脑海中形成固定的知识衔接网, 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化学系统。同时,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掌握不到位, 将高中化学的难易程度和高考题的难易程度混为一谈, 出现了逻辑顺序紊乱的现象。一旦出现新的内容, 教师就会对其进行延伸、渗透、深入, 增加内容的复杂性, 导致教学课时不够用, 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以上所提的化学资源整合问题只是化学教学问题中的冰山一角, 却已经严重地遏制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步伐。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地对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所呈现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 将化学文化和化学教学整合在一起;可以将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和高中化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这必然会更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高中化学课程资源。

二、高中化学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1.将信息技术和高中化学整合在一起

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很多教育机构都倡导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在一起, 高中化学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化学实验,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能力。新课程理念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 提倡让学生能够在亲自动手实验和探知的过程中, 感悟化学的存在, 掌握化学的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 在高中化学中, 很多化学实验的文字介绍显得枯燥和抽象, 即便是存在一些附加的图片, 但是想象的空间少之又少。将多媒体和高中化学整合在一起, 将学生弄不明白的一些内容, 利用相关的软件制作成课件, 通过微观内容放大、宏观内容缩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这在短时间内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出化学反应的流程,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浅显化,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 在学习“氯气以及一氧化碳毒性”的过程中, 学生没有办法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氯气和一氧化碳的毒性到底有多大。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设计三维动画, 展示小老鼠在氯气和一氧化碳中中毒死亡的过程, 并且出示中毒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让学生从动画中感知氯气和一氧化碳的毒性。

第二, 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利用仿真化学实验、虚拟实验室软件进行化学实验, 能够将网络和化学学科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 通过网上人际对话、网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共同获取新的知识和分享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

第三, 利用多媒体进行化学知识的复习工作。当学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 学生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学期所涉及的重点、难点、相关的化学公式、典型习题等进行总结, 将其打印出来, 发放给学生, 也可以将电子版发到学生的邮箱中。这样更方便学生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好重点和难点, 避免当哪个知识点掌握不当时, 出现好几本书反复翻找的现象。同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再利用相关的软件制作习题, 将所有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创建习题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将地方文化和高中化学学习整合在一起

任何学习都来源于生活, 并且扎根于生活, 化学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化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生活更是化学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将地方文化、生活和高中化学结合在一起,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从整体上强化高中化学的学习。具体如下:

第一, 将地方文化和高中化学整合在一起。在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第四 章第一小 节“无机非 金属的主 角———硅”的教学中, 介绍陶瓷时, 教师让学生从一些企业当中了解陶瓷的生产过程, 并且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描述陶瓷的生产步骤以及程序, 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描述和总结, 学生更细致地了解了陶瓷并且掌握了相关化学原理。

第二, 将环境保护和高中化学整合在一起。在高一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中, 着重强调了环境保护意识, 强调了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低碳减排等。为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内容, 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生活中的污染现象紧紧地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以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概念的认识和意识。

例如, 最近北京、上海、深圳、吉林等地区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雾霾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最近几年我国工业的发展非常迅猛, 碳排放量和一些污染物的排放严重超标, 导致大部分地区出现空气污染的现象。

又如, 每个班级都会有安放电池的钟表, 当电池没电的时候, 我们往往会将废弃的电池扔到垃圾箱里。电池属于不可回收的物品, 它对环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个五号电池, 在丢入大自然的河水之后, 能够污染60万升水, 这个数量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这主要是因为电池中含有锌皮 (铁皮) 、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 蓄电池以铅的化合物为主, 这些都是严重影响环境的化学物质。

所以说, 在进行环境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环境污染问题和教学结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 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将多样化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整合在一起

虽然本文中提出了将多媒体教学和化学教学整合在一起的理念, 强调将高中化学和多媒体教学整合在一起, 能够提高化学实验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不冲突, 将适当的多媒体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整合在一起, 能够有效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要依照新课程的理念, 积极引导学生以探究、合作、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学会多合作、多探究、多思考,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实验主导地位、学生辅助实验的局面,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给出相对应的反应原理, 让学生选择器材药品, 设计实验装置, 然后做实验, 记录好实验的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时, 引导学生对失败的实验现象进行仔细的探求和研究, 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对应的实验, 选择合理的实验仪器, 收集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数据, 并且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感受。

例如, 在进行钠、镁、铝金属性比较实验的实验设计过程中, 并没有将铝和水会发生一定的反应设置到其中, 但是有学生提出了“铝是否能够和水进行反应”的问题。很多学生对此产生了质疑。如果说铝和水能够反应, 那么铝锅不是就不能用了?带着这个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 首先将铝片表面的氧化膜用砂纸打磨掉,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后来将铝片浸入NaOH溶液当中, 用水完全洗净之后, 再加入适量的水进行加热。实验结果表明,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气泡, 这足以说明铝是能够和水发生反应的。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同时, 为了避免学生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还可以将实验教学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进行教学。如可以举办化学晚会, 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化学实验呈现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揭穿“鬼火”的秘密, 荧光显字的奥秘, 鲜花能够变色的神奇, 鸡蛋变身游泳冠军, 樟脑丸变身跳舞专家, 等等, 利用表演的方式将实验呈现给学生, 同时讲述实验原理, 积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的实验素材和知识积累, 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化工厂、工业园区、油厂、酒厂等。在参观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了解涉及的化学材料, 为化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学生认识到化学和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教师可适机开展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 某城市重点高中被列为这个城市的实验高中, 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经常利用星期五的最后两节化学课, 和同学们一起参观该市的酒精厂、化工厂、面粉厂、锅炉厂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工厂所排放的烟的颜色、气味以及颗粒的状态。回到学校之后, 让学生分析这些颗粒物所含的成分及其为什么会造成大气污染。这样的实地考察、实地分析、实地探究, 让学生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让学生能够感知到实验与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4.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很多高中都设置有图书馆, 并且有相对应的实验器材和设备。但是从目前我国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来看, 尚不理想。高中图书馆并不经常性地开放, 图书馆所容纳的图书内容不够完善和齐备, 很多高中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在馆藏书中并不能够完全地查找到, 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 图书馆形同虚设。所以说, 笔者认为应该经常性地开放图书馆, 不断充实图书馆中的书籍, 尽可能地扩大涉及面, 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从实验器材和设备的角度进行分析, 实验器材和设备逐渐出现了老化和损坏的现象。学校领导应该重视高中实验器材的添置与引进, 要着重添加一些高中实验器材, 对一些老化或者损坏的仪器进行定时定量地维修, 保障器材充裕, 保障学生能够定时地进行实验。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本文针对高中化学的课程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并提出了整合策略:首先, 应该将高中化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在一起,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进行实验和复习工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所呈现的枯燥性。其次, 将高中化学和地方文化整合在一起。化学来源于生活, 更扎根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化学的存在, 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化学的乐趣。再次,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和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原理, 感受化学的真实性。最后,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以及化学实验器材, 随时考察图书馆藏书的容量以及化学器材的使用性, 针对一些老化和损坏的化学器材进修补和更换, 保障图书馆和器材的实用性, 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云淑, 张文军, 王俊.高中课堂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化学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

[3]朱越, 岳刚德主编.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13.

[4]邓小丽, 方明生等编著.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5]唐灵生.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论文, 2012 (11) .

[6]王延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3 (4) .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经济学第6卷“教育资源”词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8] (美) MarshaWeil著, 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9]陈佑清.课程即发展资源: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一个新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11) .

上一篇:代理商合作协议书范本下一篇:关于确立导游公司与导游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