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

2024-06-22

高中物理新课程(通用8篇)

篇1:高中物理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研新突破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

陶昌宏

2008年、12月 北京市于2007年秋季实施高中新课程,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予高度重视,并做了全面的部署和指导。基教研中心物理教研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思路清晰、立意明确、极具实效的系列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工作的新突破。

一、思想认识上的突破

我们认为高中新课程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

我们认为高中新课程是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措施;

我们认为高中实施新课程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物理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我们认为高中新课程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高中新课程让我们努力工作,并享受工作!

二、教研内容上的突破

实施高中新课程要有效地落实三维培养目标。要在教育教学常态工作中落实,在物理常态典型课中落实三维培养目标。物理教学中的典型课型,应包括物理概念课、物理规律课、规律应用课、物理实验课、科学探究课、单元复习课、问题解决课、试卷讲评课等等。如果在典型课中能够将课程的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典型课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则高中新课程即可达到预期目的。

基于上述思想认识,物理学科明确了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在常态典型课中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因此,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组织全市新高一的物理教师每人完成上述课型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研修网上,上传上述典型课的教学设计;教研活动中研究、研讨上述典型课的教学实践;现场会上观摩、研讨上述典型课型;将上述典型课型优秀案例汇总成集。

三、研究力度上的突破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教研中心物理教研室制定了系列的教研活动,加大对上述典型课研究的力度,在研究力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1、研究方式上的突破

为加大对上述典型课的研究力度,开扩(开阔)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思路和视野,物理学科于2007年10月24、25、26日召开了全市高中新课程的研讨会。19个区县物理教研室主任,负责高中新课程的物理教研员,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共60名同志参加会议

研讨会上各区县代表介绍研究典型课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研讨会上形成经验案例19个,分别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加速度、匀变

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等等。19个区县共提出72个问题,形成8类46个问题,包括教育理念,科学探究,教学资源,教材问题等等。在解决新课程遇到的问题时,代表们认为要用新的学生观看待学生,要用新的课程观看待课程,要用新的价值观看待过程,要用新的方法(化)解决问题,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上,参会教师以区县为单位做新一轮的典型课的教学设计,在研讨会的最后一天进行交流展示。展示交流中,一位教师感慨地说道:“我经过努力找到了一个令我兴奋的物理情景,当我把这个教学情景展现给我的学生时,我的学生由沉重的心情,变成严谨的态度,„„”;另一位教师做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设计时,他设计用三个学时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对三个学时的教学做了精心的安排,看得出这是一个大胆的设计,富有创意的设计,设计过程显示出这位教师的独具匠心和教育教学的智慧。

研讨会期间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王云峰主任到会并讲话,他指出:“实施新课程要求我们努力实现把‘理想课程’向‘现实课程’的转变。”

2、研究力量上的突破

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组织区县教研员、一线学科带头人、一线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等成立学科指导小组,加强对物理典型课的实践研究。学科指导小组定期到区县、下学校和一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研讨、交流。学科指导组的老师们和一线教研员、一线教师、学校有关领导等组成一个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成员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彼此沟通,互相尊重,形成共识。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一线教研员、一线教师,学科指导组的同志们也从中获益,受到启发。

3、现场会规模上的突破

2007年月11月23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教研室组织召开全市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现场会。现场会上将向全市高中物理教师呈现物理教学中的七种典型课型。现场会安排在北京密云二中,密云是北京远郊区,基本上是北京市的最北端了。现场会上,我们向全市十九个区县的中学物理教研室发放共计450张现场会入场券。结果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现场会的当天一共来了约700名教师。

现场会开幕式上,北京市教委基教处的李奕处长感慨地说道:“今天物理学科的现场会,老师们这么准时到会,这样精神饱满地参加现场会,使我对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充满信心,如果全市高中各学科都能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开展教学研究,我相信北京市的高中新课程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结果,一定能够起到首都教育应有的作用。”

现场会的讨论氛围空前浓烈,代表们发言踊跃,热情洋溢,深刻而不僵化,理性而又生动,争论而不失谦和。与会代表成为现场会的主体。他们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带着期待参加现场会,带着收获、带着喜悦、带着憧憬离去。一位来自城里学校的老师说:“收获颇多,不虚此行”

四、教学理念上的突破

通过典型课的教学研究,使一线教研员、一线教师能够鲜明的感到,无论是什么课型,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什么基础的学生群体,要在教学

中落实新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就要抓住学科课程中基础性内容,都要落实基础性内容。基础的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本身有其内在规律,基础性内容教学有其规律,认识物理教学的基本规律,遵从物理教学的基本规律,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向全市物理教师进一步明确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成果,使全市物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

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

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基本特征。

1、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

创设师生共有的问题情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师生共有的问题情景,能够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期待; 创设师生共有的问题情景,能够使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

创设师生共有的问题情景,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搭建平台;

创设师生共有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为学生建构认知体系做好准备。

例如,北京市一0一中学的王跃飞老师,利用教育技术做了一个视频片段。这段视频记录了本班的一名女生从进入电梯站到台秤上,到电梯启动、匀速上升、减速上升和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的全过程中台秤读数的情况。上课时播放了这段视频。

同学们看过视频后,王老师问同学:“什么情况下台秤的读数大于人体的重力?”这时班上同学大多都表现出为难状,因为他们只顾了好看,只顾了观察同学的表情和楼层的变化等,而忽视了对读数变化规律的观察。这时王老师说: “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全班学生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地进行观看,其中不少学生拿起笔,一边观看,一边快速地在本子上做着记录。通过第二次的观察,大多数学生总结出台秤读数大于体重的规律。就是这样一个情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了直观和正确的认识。

2、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十七世纪,以伽利略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形成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物理实验研究的方法,其核心即为,实验(事实)与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这种研究方法使物理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规范的道路,使经典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爱因斯坦曾评价说:“加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是认知的重要工具,实验是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是创设情景的有效方法,实验是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实验是培养科学态度、感悟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的重要过程,实验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准,实验是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物理学中的一些实验是对学生有冲击和震撼的。(如,)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等时性,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等。我在北京市通州二中专门为通州区的物理教师上的一节示范课。课题是自由落体运动,课上我为学生做了真空中铁片与羽毛下落的实验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堂小结时,一名男生说道:“我这

节课的最大收获是看到了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3.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

物理学习能力的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如何独立思考的时候,他将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道路。”科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所剩下的东西应是文化修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能力。

物理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就得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丰富和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

例如,北京八十中学的何春生老师利用传感器等仪器和器件做完(上述)演示实验后,向学生说道:“实验的情况真是这样吗?桌子上有相关的实验器材,你们可以亲自动手做一做,看一看实验现象。”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做了实验,现象果真如此。何老师接着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认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同学们经过分析、推理、总结和交流形成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有关的结论。想想看,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要经过磁铁、磁场、线圈、磁通量、时间、磁通量的变化率等一系列的分析、推理、判断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4.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

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了,变得聪明,变得智慧了。一个人变得智慧,就是要能够妥善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他遇到新的事物和新的问题时候,能够不轻信。并通过自己的分析能够做出初步正确的判断,能够在自

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有方法、有步骤地给予解决。在他从事学习,工作,进行社会活动,经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关注的意识,具有问题意识。在关注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的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科学地、有步骤地实施解决方案等等。这是人生智慧的落脚点。这种智慧的核心我们可以认为是探究能力。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王运淼老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实践和探索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一次王老师组织学生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课上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一样的弹簧串起来使用,弹簧的劲度系数是多大呢?王老师听后非常高兴,但是并没有直接回答该生问题,而是倡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经过讨论和学生进行的自主探究实验不仅使解决了同学提出的问题,而且又收获了预先没有想到的成果。

科学探究的重要目的:通过行为,养成习惯,形成意识,完善品格。在教学和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意识单靠灌输很难形成,形成意识要通过具体的行为。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广大一线教研员、一线教师形成了成功的经验,积累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一些教学设计和案例经验在物理专业刊物上发表,这些经验和资源不仅成为北京市的宝贵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

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市有一只优秀的物理教师队伍,在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的正确领导下,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一定能够取得(达到)预期的目标,一定能够为首都的基础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

陶昌宏

篇2:高中物理新课程

2007-11-20 22:18

本学期新课程正式启动,本着创新与继承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稳妥推进的原则,根据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物理组学年高一新课程实施

计划如下:

一、积极开展物理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

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

式,是我们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在合适的物理课堂教学上实施探究式教学;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各种教学模式。具体操

作如下:

1、每月第一周利用周三教研活动时间,开设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讲座。

2、集体备课:确定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内容,集体探讨教学过程、撰写教学设计、搜集教学资源、准备实验。

3、教学实施和评议。为了做好模式实施的反馈工作,同一备课组老师相互听课,了解教

学效果,及时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以改进。对一些典型课,则利用镇海

区物理教研活动、校创新周、每月公开课等示范课,来征集更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二、及时推进学科资料系统化建设

教师对学科资料(包括教学设计、课件、试卷和习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快地

熟悉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强力地推动教师对新课程的研究,我们决定与

新课教学同步进行物理学科资料系统化建设。具体如下:

1、编撰《物理新课程同步练习》一套,供教学过程中使用,并在使用中加以修改完善。

2、编撰完整的检测试题(包括单元检测、期中试题和期末试题)一套。

3、初步完成每节课的Powerpoint课件。

4、收集教学情况反馈信息,及时修改教学设计,并将利用假期完成对部分典型课的教学

设计的电子版。

三、认真开设物理研究型课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学年将每周开设一节物理研究性学习课。课题确定有以下两种形式:

1、教师初定以下内容供学生选择:

(1)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分析自行车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桥梁形状与受力形变研究

(4)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

(5)生活与体育中的抛体问题

(6)数字电路设计

2、学生自选课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四、完成学生各模块学分认定工作

新课程对学生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表现占20%,最终

考核占80%,因此本学年教师要及时做好学生考勤等平时表现的记录工作,以便在各模块结

篇3: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尝试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 在教学中, 忽略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 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 近年高考的实验题趋向于“源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的趋势, 针对性的实验练习已经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再次, 实验教学受时间、空间、实验条件、实验难度、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动手能力等的影响。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 我们应当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上好起始课,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论》指出:“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办法是对他们展示学习的前景与近景。”前景就是知识的作用问题, 这一点在新接到的班, 在起始课上显得更重要。我在接高一的两个班时, 每班第一节课就是讲物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如:物理的起源问题;通过物理的推算寻找冥王星及大量的古代名题, 说明物理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时刻都在用物理, 买东西必须会计算, 卫星上天离不开计算机, 搞建筑必须计算出各种承受力, 体育竞赛要经常排阵等, 这些都以物理为基础。机器人、空间城市、信息社会就更离不开物理。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科技越进步就越要依赖物理, 物理是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后的必要的工具, 这样就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习, 研究教学提高自己

时代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新知识的涌现和旧知识的淘汰, 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快。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补充能量, 这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内容,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就更学习和研究。研究教学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必须经常研究教学提高自己。

现代教师不应该只是被研究的对象, 自己应该就是研究者。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合作、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而不是形式。中学教师应该研究什么?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是研究教材, 书研究学生。教师要“读懂”学生研究自己;要“读懂”自己研究教育教学环境;要“读懂”环境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要研究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研究教学常规。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现代教育技术还未进入学校教学活动之前, 物理实验的复习, 只能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看书去回忆实验的过程、结果和规律, 学生很难再见到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但是, 利用实验教学录像, 既具直观形象, 又具系统概括的电教手段。通过渗透、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回忆老师讲过的概念和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可以对重点、难点的问题加深理解, 使错误之处得以纠正, 正确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 使之更深刻、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传统的方法所不能及的。

高中生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物理基础, 但面对高中物理的复杂过程,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过程的想象力有限, 不进行直观教学, 很难使学生领会和掌握。演示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双方为主, 包含各种教学要素的一个互动过程, 是学生获得直观认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演示实验的方式主要指教师用仪器或实物进行演示, 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幻灯片和多媒体辅教等, 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四、利用课外实践活动, 括展教学内容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 应按统一计划, 组织好课外活动, 配合课堂实验教学, 具体措施, 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 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 建立活动小组, 安排好辅导老师, 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自主选择仪器和工具来搜集数据, 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实验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行为,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在进行探索开放实验时,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 提供完备的实验条件。学校应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物理实验时间, 尽量多学多练, 在试验中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训练学生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作为一门学科, 它既是科学的, 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 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但由于认知有限, 无法构造出具体的物理模型, 这就要求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发展学生的发掘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可采取的形式有:设计趣味小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小制作。

物理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现象都蕴含着物理概念和规律, 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物理实验与生活体验的有效结合,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础。

篇4: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法探讨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广度,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关于科学探究的交流和表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一是对交流内容的组织,包括课题的提出、探究计划框架、信息收集对数据整理等,应学会根据课题特点有所侧重。二是陈述的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公式、插图等,学会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准备有条理的讲稿,并进行准确和富有逻辑的发言。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在某些环节的探究行为中自主性较强,与这些环节相对应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中,他们就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或指导,以便于多方面得到锻炼。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物理学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分别从资源(能源)、人口、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结合本地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恰当地采用照片、图表、模型、幻灯、电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通过自己收集信息所形成的有关见解。

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好必修模块中的物理实验,是新教材对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实验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以获得较准确的实验信息。但要避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的指引下进行的,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演绎、归纳并形成结论,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

篇5:高中物理新课程见解专题

(2010-07-30 08:32:04)转载 标签: 分类: 教改教研

教育 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 实验能力

J.甘肃兰州物理一班 化得福 老师的作业

我对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的看法

答:拜读完教学案例后,我只对教学目标的书写提一点看法。

原案例:

1.知识与技能

(1)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所学知识及日常经验初步分析a、F、m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定性分析)。

(2)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对a、F、m三个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推理实验结论(定量分析)。

(3)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索牛顿第二定律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首先最明显的是由原来的教学目的变为三维教学目标,突出了过程与方法,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突出合作学习与交流,加强了探究而不是验证,加强了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教学,具有指导性。

但本教学目标的书写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大家探讨。

1.教学目标具体到每节课中,应该是很具体的很实际的,在每节课后应是可检测的,一节课中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是落实在教学中的,而不是大的不着边际,虚无缥缈无法检测的。

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在目标中不应出现“培养”、“使学生”如何如何等术语,这些术语体现的是老师的主体作用。

3.一节探究课不可能一下就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结果,当然每节课都应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在一节课中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有点空,因为这样的目标实在在一节课后很难检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也如此。

张正严老师点评:

化老师对教学目标编写的思考,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确实,教学目标的阐明,应该做到具体、实际、可检测。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教学设计学者马杰强调在教学目标编写时应该以具体明确的方式说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做什么,并提出了自己的ABCD法则:A(Audience)学习者;B(Behaviour)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应该能做什么;C(Condition)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包括工具);D(Degree)行为所能达到的程度或标准。比如,在8分钟内,能装好,调好零位,并操作万用表。

就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国内的教学目标设计而言,离马杰或者化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有可能与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有关。但化老师的思考,也表明教学目标的设计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K.重庆铜梁物理一班 谭玉梅

老师的作业

关于实验是怎样放进我们课标中的呢?实验区老师也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还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实验都是专门列出,中学老师就很清楚,到底要做多少实验,做几个实验,哪些是学生实验,哪些是演示实验。因此,他们也希望我们的课程标准也这样,把要做的实验列出来。而在研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实验的设置,更看重的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就把实验渗进了内容标准。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在目前我们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在物理

1、物理2两个共同必修和3系列中,在内容标准中与实验相关的条目是哪一些?首先,我们来看,必修1即物理1,在物理1里,与实验相关的条目共有六条,也就是说,有六个实验与物理1内容有关系。第一,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第三、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还有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六个条目中的行为动词是有区别的。有一类是通过实验理解什么,通过实验了解什么,或者通过实验认识什么,这一类的行为动词,更侧重的是通过实验,认识相应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这样的一些陈述中,含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当然我们鼓励用学生实验来完成相关的实验,但同时还有另外的一种表述,比如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受力关系,出现这样的行为动词的条目,就要求要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来完成,这是物理1对应的实验条目。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物理2,物理2共有两项与实验相关的条目,比如,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这两条与实验相关的条目中,其中有一条“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个条目是要求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的,另外一条可以是验证性的实验。接下来是选修3-1,在选修3-1这个模块中,一共有六个条目与我们的实验相关。这六个条目是哪些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在选修3-1这个模块中,其中有一个条目,是需要探究实验完成的,这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这就是3-1涉及到的与实验相关的六个条目,按这样的方法一直追寻下去,比如在选修3-2中,就有六个与实验相关的条目,其中有两条与探究实验相关。选修3-3的模块当中,有两项与我们的实验有关的。选修3-4中有十项与我们实验相关的条目,其中有一个是必须要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的。选修3-5有三个实验,其中也有一个需要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总体说,更侧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至于用什么样的仪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环境来完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教学对象以及实验设施的准备来完成相关的实验,给学校相对比较大的自由度。

赵保钢老师点评:从论述可以看到,谭老师对新课标中的实验要求做了比较深入的研读,有见解,值得学习。确实,与过去的大纲相比,课标没有划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克服了以前大纲统得过死,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的情况。地方、学校、老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所在学校、班级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实施意见、组织教学时创造性的利用好它,尽量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多动手做实验来学习物理,促进学生、同时也促进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

L.甘肃兰州物理一班

宁树花

老师的作业

我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安排的看法和建议

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安排的设置思路很好,从实际出发,考虑不同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困难程度的不同,更好的做到本学科的分层教学,也给有能力的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以利于学生在该学科潜能的发挥。

建议:

1.新课程的内容设置,量和难度应适度降低一些,尤其是规定的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能从容一些,使老师的课堂引导能延伸得广一些、远一些。

2.对选修内容,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选择和修学,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课堂外学习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如实验室动手、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校内外参观调查等。

3.改变评价方式,更关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的评价。要改变评价方式,首先应改变现有的高考制度、高考评价方式。

篇6: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心得(定稿)

江口中学彭金华

高中课改对我这个教了近4年高中物理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在2011年暑假,我通过听专家学者的讲座、网络学习、观看示范课等方式,参加了南昌市及江西省的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开学后我还参加了南昌市组织的几次关于新课程教学的研讨会。可以说为迎接新课改的到来提早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主要体现在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及改变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在那个时候,一切改革对于我来说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课改后的课怎么上?没有课改经验,对于如何把握新课程我心里不是很有底,但我面对现实认真对待,走好每一步。现中高中课改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回顾过去一学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感觉工作很忙,应该说很充实。下面我谈一谈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心得体会。

一、对课改的再认识新课程新在哪?教材的变化只是表象,这一年下来,我觉得比较多的教师只是按新教材的编排作了教学内容顺序上的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并没有多大改变。我想这是因为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愿意改变自己早已固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课程也应该与时具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具体体现在高中生选课的模块化设计,选择什么模块是基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意识。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由过去的“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以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新课改的六大“改变”是我在去年暑假培训时学习的理论,用心体会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了。很多教师担心课程改革的结果是否会与高考脱轨,就我个人而言,在暑假培训时也担心过,甚至在学习期间直接跟黄恕伯等专家提出了我的担心。当然,我觉得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若一下子完全按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教学,教育部制订的周课时计划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就远远不够,高考制度又没有多大改变,这本身就是个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而是要把握改革的“度”。

改革的过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痛苦”的,而且是非常辛苦的,因为要改变过去那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怎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回首时一定能发现,我们已走过来了,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个人的最大收获是,我的学生学得比以前轻松了,而且学习效果比以前更好了,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呢?在这“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年里,为了实施课改,作为备课组长的我尤其辛苦,但看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比以前轻松且更有效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并且从获取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因此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例如:关于动能的教学,在过去是直接给出动能的表达式,现在是先经过实验探究得出动能与速率的平方成正比,再通过理论探究得出动能的具体表达式,使学生在探究动能表达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2.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体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少教师往往对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把物理实验仅仅当作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本身是充满理论的认识过程。例如,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表现为只强调直观观察,或单纯在量的方面追求尽量多的现象刺激,或认为实验可做可不做,而忽视了实验在教学中的目标等质的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精心设计。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常常仅仅是观察、观看,有些老师虽然也让学生参与实验,注重了边实验边讲,但是由于老师是“主唱”,没有注重学生体验,往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我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尽可能改进实验装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体验,在实验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例如,“向心力”这节课,教学参考已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不少视频资源,里面有许多生活中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实际上是让学生间接体验,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室中不便做实验,更不便让学生直接体验。我没有整个视频一连串地播放,那样实质上又回到了以往“灌输式”教学,而是将视频用软件截成一断一断的,在不同的环节中播放不同的画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便于理解知识。这节课除了让学生间接体验,更重要的是,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而又非常有效的体验性实验:撕下保鲜袋的两小块来分别包住两个桔子,用线将桔子掉起来做成两个球摆(金属球做圆周运动实验在课堂上容易伤到学生),两个桔子一轻一重,教师只提供这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自体验桔子做圆周运动时所受的向心力与其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定性关系。实践证明,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就能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学于娱乐中,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就提高了。类似这样的实验,只要我们教师有心设计,不会太难。

3.习题教学中突出知识建构功能

过去的习题教学单纯地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忽略了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功能,所以在过去的习题教学,尤其是在习题的编排上,出现无序、杂乱、过量、重复等现象,甚至为了跟高考接轨,习题的难度要求追求一步到位,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愉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年,我们在黄恕伯等专家的指导下,组成了一个习题研究小组,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编出了一套有序、适量、难度适中的习题集,即将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这套习题在编排上不是按题型编排,而是按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编排,在习题的选择上,突出习题对知识的建构作用,而不是与高考接轨、搞一步到位。

篇7: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中学物理教育是一项细致而有着不尽的潜力可以去挖掘的工作。只要你时时处处用心去揣摩,用心去研究,用心去挖掘你就会发现技巧就在手上,艺术就在其中,也只有时时处处用心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世界的丰富多彩。

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重实际、重实践,重生活、重主体、重过程方法,重创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进入了一个渴望了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由不认识,到慢慢的接触,再到产生思想的交流而熟识。这个空间带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世界:它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一块去探究心中的疑惑,去分享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快乐。通过这个世界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不仅有大家的成果,感受每一个人的思想,还学会了我们如何去尊重他人,同我们周围每一个人合作交流,这是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何偿不是新教材需要教给我们学生的?

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分享,这不仅仅是字面上,而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的去体验、去感受。经过观看视频讲座,阅读专家和指导教师推荐的相关文章,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完成提交作业的过程,使我们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有了质飞跃,获得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和经验,取得了一些教学理论上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这次远程研修的内容,直击在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比较贴近教学实际,大量鲜活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受益匪浅。课例背后的思考与解读,更是让我们深受启发,大开了眼界,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反思。从传统的培训模式中走向网络平台时,产生了极大新鲜感和神奇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给我们高中老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交流空间,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困惑、思考、收获,不知道向谁倾诉表达,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高中研修平台共同与所有在线的同仁们,一起进行交流、研讨。并把远程研修培训作为一种需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思考得以提升,对问题的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培训形式能超越时空,让老师们享受到了教学的乐趣。

篇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新体会

一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 转变课堂主角

由教师完全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的物理教育工作。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 新课改赋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角色由以前的赶路人变为引路人,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从中学习物理知识, 掌握物理规律。例如, 在天体运动这一章节的教学上, 先让学生预先了解一些关于行星、人造卫星等的相关知识, 课程伊始向学生发问, “用不同的初速度抛出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们积极开动大脑, 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 如果竖直抛出物体, 并且初速度足够大, 那么物体将脱离地球引力飞向太空;也有学生根据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推测, 如果平抛的初速度无穷大, 那么抛体将永远不能落地;还有学生认为, 当抛体的圆周运动速度刚好与地球的引力和其作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相等时, 抛体将沿某一固定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样既激发起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

二变质问为发问, 引导学生发散思考

新课改中, 教师的提问应不再同以前的质问, 质问只是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考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从“发问”开始, 发问能够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去探索, 教师与学生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才是发问。发问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开发未知, 自己去了解、学习、讨论、实践、判断、归纳、总结。让学生敢于去探索, 敢于独立自主思考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是发问的最终目的。例如,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的教学中, 除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分析结果以外,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发散性问题:

思考1:实验中为什么要舍去孔点密集的地方, 从点疏的地方开始测量?

思考2:本实验采取的是从原点开始每隔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分别标上点A、B、C、D……如果不是取5个点呢, 结果会怎样?

思考3:在求每一计数点的速度v时, 怎样选取数据测得的结果最准确?

思考4:逐差法求加速度a的原理是什么?还有其他方法没有?

思考5:实验数据中任意两段相邻距离, 可以求出加速度使用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该公式在我们身边所见的场景中能用上吗?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而是一味地让学生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不能体现出来, 新课改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学, 让学生自己去学,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这是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教师通过情境式教学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学生参与有趣的实验等手段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开发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从学习中学到知识的同时, 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学习变负担为兴趣, 让学生长期自主学习。

此外, 长期以来, 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目前, 小课题研究已成为国外教学及发达地区在作业布置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 通常把小课题称为project, 其教材中有许多project。学生对于小课题的探究非常感兴趣,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 也更注重团队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进行小课题学习有以下优点:一是一个小课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进行探索的余地与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二是在小课题学习中其过程十分重要, 这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 是进行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三是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实现, 教师只起到了引导作用;四是小课题的学习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十分有趣的, 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物理的现实意义。

因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是要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以知识为载体, 利用多样化的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长期的应试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深入的, 它不仅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最主要的是影响了教师对新理念的吸收。教师应努力将新理念渗透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 努力让学生享受教学这个过程, 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心态得到开放, 思维得以解放。由此可见新课程、新理念的贯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达成的事, 必须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论是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着转变。新课改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终身受益。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物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加澍.面对新课程的思考[J].物理教学, 2007 (2)

上一篇:一次旅行二年级作文范文下一篇:积极向上的QQ空间励志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