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医用化学是医护专业的基础课程。虽然目前医用化学教材建设遍地开花,但教材适切性普遍不高,有必要从“绿色化”的角度对医用化学教材建设进行审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切性编制的指导思想,同时指出了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医用教材编写队伍,并需采取有力管理措施去规范教材的审查、审定,以确保教材的健康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 篇1: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 为了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综合性护理人才,对护理专科医用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实践。确立了新教学目标,实施了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了化学网络课程。

[关键词] 护理 医用化学 教学研究 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护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护理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形成了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综合性高级护理人才的教育目标。为了尽快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根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对护理专科的学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护理教育模式”。为了满足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为护理专科生的后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医用化学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实现护理专科医用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新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答疑相结合,课后练习与习题课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式”、“学导式”、“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等,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多方位地向学生揭示、展现医用化学与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既获得知识又培养思维灵活性。对于理论性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且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要精讲。对一些定律、概念、公式推导应用等,通过一些相关实验现象,进行简单讲授,并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练习,最后得出结论。如,配位化合物是医用化学的重要内容,与人体、临床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结合一些实验现象,重点讲授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及配位平衡,并且以讲练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和对难点的理解;略讲配位平衡的移动;删去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这样既做到了突出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2]。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两种提问方式: ①教师以“启发”、“诱导”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摄取知识,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讲授每章节内容之前,教师先提出紧扣教学内容且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联的问题,诱发学生想象,启发他们思维。如在卤素的学习中,可以用过碘酊能杀死细菌来解释为什么用碘酒进行消毒处理;在讲溶液的渗透压时。通过高渗等渗低渗溶液对红细胞作用的结果,就能解释临床输液有关的实际问题,给病人输盐水时,为什么要输入9g·L-1的NaCl溶液?输入其他浓度的盐水会出现什么现象?给病人输液时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上将要接触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引入,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医用化学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便使他们重视该课程的学习。②教师每次课都给学生提供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课堂讨论,由教师答疑得出结论。例如,在渗透压这一章中,我们也顺便提出了与渗透相联系的反渗透、渗透膜(不透、全透)和毛细管现象。也提出了溶液的依数性等。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听课中的疑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而且还能检验教师的授课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学双方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课堂教学。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堂有“张力”,有想象的空间。

3.合理作业,提高素质。

作业、习题课、教师答疑等都是医用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根据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授一些典型例题及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实例,而且还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能反映该章节重点内容的作业题及医用化学在临床上应用的思考题。学生通过这些作业题和思考题的练习,可以达到他们对教学内容消化理解、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既能复习、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又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把医用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融合。我们还采用定期给学生上习题课的方式,解决学生在练习、复习及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教师个别答疑来解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增强他们学好医用化学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

医用化学课程中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及四大平衡等基础理论,其内容抽象、复杂,且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这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都有一定难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医学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到医用化学教材中,但该课程的授课时数却明显减少,从而使本课程更加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将教学研究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相结合,构建了医用化学网络课程,研制出了可供护理专科医用化学教学使用的网络教学课件、网上练习和自测系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手段,将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医用化学中的物质结构、抽象概念巧妙结合在一起,向学生形象生动的演示和表达课程内容,以较多与医学相关实例帮助他们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如对一些抽象概念和物质结构等问题,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形象生动的模型、动画和图表取代相关的文字描述进行教学[3] ;在处理化学计算公式时,采用了动画的方式逐步展示,符合教师的授课习惯。教师运用电子课件灵活、直观、形象地进行知识传授,使教学双方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达到实时教学和课后学生自学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几年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后,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教学中融入一些与社会、生活和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相关的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责任心和专业成就感。使学生更深刻、更好地掌握医用化学,为同学们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打下较广泛和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代亚丽.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1,4:1-3.

[2] 朱大乔.基于问题的学习实践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6,02

[3] 孙体健.提高成人专科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 Vol.5 No.6 P.577-578■

作者:杨宝花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 篇2:

医用化学教材建设的“绿色化”审思与适切性重构

摘要:医用化学是医护专业的基础课程。虽然目前医用化学教材建设遍地开花,但教材适切性普遍不高,有必要从“绿色化”的角度对医用化学教材建设进行审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切性编制的指导思想,同时指出了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医用教材编写队伍,并需采取有力管理措施去规范教材的审查、审定,以确保教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材;绿色化;审思;适切性;重构

一、医用化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绿色化”审思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影响,国家、地方、校本教材遍地开花,医用化学也不甘示弱。这本无可厚非,但结果是真正适用的教材寥寥无几,从中也折射出在教材编制和管理上有许多弊端。这种粗制滥造的教材不仅是对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无异于制造垃圾,更可恨的是这种教材混进了学校和课堂。这种教材的发行和使用范围也往往局限于编者在职学校,动机也很可能只是迎合升职晋级或追名逐利的需要。笔者为此引用“绿色化学”的理念提出教材建设的“绿色化”。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从源头、过程、结果都追求废物的“零排放”。下面从绿色化的视野来对医用化学教材的建设“品头论足”。

(一)内容繁难,“三序”紊乱,成了生厌的摆设品

刘知新教授在《化学教学论》一书中明确指出:教科书的体系对教学质量影响甚大,只有化学课程结构做到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的“三序”合理结合,才是一本好的化学教科书体系。医用化学教材基本上是在大学本科或专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了增删,可谓“理论浓缩型”,缺乏诸多因素的整合,缺少职业教育的个性和特色,与提倡的“精品课程”相去甚远,在教材编排体系、知识难度、实践性等方面超越了本就基础薄弱的职校生,造成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水平的错位偏差,成了生厌的摆设品,给教和学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难以达到培养医护人员的基本教学要求,所以医用化学应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不能贪多求全,盲目地追求篇幅,应避免繁琐。

(二)版本泛滥,缺乏特色,同质现象严重,成了翻版的赝品

目前,医用化学教材的版本泛滥,特别是地区和校本教材纷纷涌现。就南通体育卫生学校而言,四年制中职护理专业三年分别使用了的三套医用化学教材,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近四年也改用了两套教材(新版已进入编写阶段),从教材变更的时限和频率可见一斑,也反映出目前医用化学教材的编制和使用状况令人担忧。除了部分经教育权威部门鉴定为优秀或精品医用教材以外,但更多的是新瓶装旧酒,其质量是乏味可陈,结构体系相同或相近,编者主要干了复制、粘贴的活,成了无技术含量的低水平重复者,甚至有一些纯属改头换面、生搬照抄之类,以致编写出来的教材“千种一面”,成了翻版的赝品,毫无特色可言,堪为学术失范的典例。同质现象的恶果不仅于此,更严重干扰和影响了优秀教材或精品教材的推广和应用,阻碍了医护人员的正常培养。这样的教材只能作为优秀或精品教材的校本补充,作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剂,而不应成为课堂使用的主流。

(三)忽略教材的衔接,重复脱节现象严重,成了有瑕疵的次品

医用化学在确定内容框架时,往往注重自身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与初高中化学的沟通衔接,同时也较少考虑与后续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不是造成了教材内容多次机械重复,就是人为地割裂医用化学与它们的联系,造成上下内容脱节现象,增大了知识间的跳跃,成了有瑕疵的次品。在编写医用教材时,编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如初高中的教材内容,并考虑生源特点和接受水平确定教材内容,注意教材内容的“螺旋性上升”编排。其次,还要关注医用化学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关系,找准切入点,做到对教材的具体安排。如在讲溶液pH计算时,一般要安排在学生学了数学对数之后。这样在编写教材时才能有的放矢,把握好教材的递进性,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平坡导航的作用。

(四)注重化学学科体系,缺少与医护专业的联系,成了不健全的残品

地区和校本医用化学的编写者几乎都是化学专业教师,对医护知识的掌握不可能深知熟虑,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更看重化学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易患理论性过强、实用性偏弱的顽疾,在概念、结构部分笔墨较多,忽视了医用化学仅是医护专业的基础学科,化学知识的介绍必须为之服务的宗旨,使医用化学烙上了“不医用”的印记,成了不健全的残品。学生觉得学非所用,所用又非所学,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致病根源。医用教材编写应打开过分追求化学学科体系的壁垒,大胆摒弃与医学无关的化学内容,注重与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挖掘化学与医学的关联点,并以点带面适当予以放大,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从医护专业实际应用示例中阐明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切实感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构医用化学教材适切性的指导思想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编写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应该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均增加人文关怀因素,由死板的知识形态走向鲜活的生命形态,由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的情意、能力本位,表现出鲜明的人本化趋势。医用化学教材同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受到升学淘汰分流体制的影响,绝大多数医护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存在着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认知上基础比较薄弱、思维品质不良、学习方法失当,情感上学习兴趣淡薄、动机低下、意志脆弱、自我效能感偏低,再加上因课时缩减而导致授课容量的扩张,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承载极限,势必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因此,医学化学的组织和编写必须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简化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点,有利于现实心理水平向预期心理水平的过渡,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遗弃物”,而应成为学习的“珍品”。

(二)顺应新课程的教材质量观

长期以来,我国教材受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教学观念虽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但由于“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顶礼膜拜,使学生常常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缺乏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应将新的课程理念纳入到医用教材的编写开发中去,避免穿新鞋走旧路,努力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靠拢。在设计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增加学生的活动内容,多安排回顾与复习、阅读与思考、实验与观察、合作与讨论、科学与探究、搜集与拓展等环节,再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安排精美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辅以教

师的组织引导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烘托,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体现医护知识与化学内容的渗透与整合

医用化学是为培养医护人员服务的,教材内容不应是封闭的系统,而应是动态和开放的系统。教材编写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医护领域的实际应用、社会生产生活、科技进步相联系,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开发一切相关教育资源,做到医用化学的最大整合,并且与时俱进,增加实用性。让学生在这个丰富多彩、紧扣时代主题的氛围中增长智识。教材编好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还要就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广泛征取一线教师、学生的意见,藉此获取有益的反馈信息,为再版教材做好充实、更新和修订做好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对教材的编写。

(四)提倡教材编写的合作性与独特性

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编写不能靠个人单兵作战,要发挥集体智慧的群体优势,多个学校和多人参加编辑。编辑队伍除了化学教师外,还要吸纳课程专家和医护人员参加编写、审定工作。出版单位不能只顾追求市场利益对编写要求不设门槛,因为参编作者写作水平和观念意识参差不齐,难保每个环节都高质量,主编和责编要做好统筹工作,在取材、体系、要求等各部分把握好产出质量关。

医用教材在编写中要努力克服同质性现象,避免大量引用其他教材,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材内容编排和体系上要做到吐故纳新,突破陈规。校本教材要发挥当地的课程资源优势,体现地方特色,并结合生源的实际状况和就业渠道,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三、构建医用化学教材健康发展的保障機制

(一)加强培训,提高编写队伍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

医用化学教材特别是地区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人员大都是由一线的化学教师编写而成,他们虽不乏实践经验,甚至是教学战线上有丰富阅历的老手,但普遍缺乏编写教材的系统教育教学理论和完整的医护专业知识,致使医用化学的教材质量难有飞跃。这固然与教材编写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有关,但也与部分人员因学术水平匮乏而未达到编写要求有关,迫于学校或是主编的一再“赶着鸭子过桥”的压力,实则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故而敷衍了事,成了教材编辑的滥竽充数者和投机取巧者。因此,在教材编写中除慎选作者外,更关键的是要对编写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使他们了解化学专业知识,而且要使他们对医护专业与化学相关知识有详细的了解,找准它们的契合点,更要使他们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教材编写的一般原理和技法。

(二)重视管理,规范审查和审定,择优出版

教材的质量高低也与管理息息相关,国家、省级和地方三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完善对医用化学教材的监督和管理。医用化学教材的编写应像科研项目一样,实行立项申请,从源头把好教材入门关,教材编写进程中还要定期了解编写情况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把好过程关,对编好的教材再进行审查和审定,把好产出关,即把握好“三关”。对各类医用化学教材还要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贴上“标签”,对优秀的教材给予表彰和推荐择优出版,对不合格者勒令修改或予以取缔出版资格,从而加快“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严令禁止那种只顾“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乱出书、出劣书现象的发生,杜绝庸品教材流向学校、进入课堂的一切渠道和机会,拒它们于千里之外。

总之,医用化学教材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立足点,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达到化学学科知识与医护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整合,并通过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编写队伍作保障,加以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与审定,这样才能编制出高规格的医用化学教材,才具有更大的适切性和巨大的推销市场。

作者:周汉锋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 篇3:

浅议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医学专业有机化学的特点,提出抓好教学的具体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践 有机化学 教学效果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医用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多,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深人展开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我近年来在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医用有机课程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精心设计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针对这种现状,必须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用心安排好绪论课的内容,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离不开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为此,我认为在绪论课上除了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外,还要讲授以下两个方面内容:1、有机化学新的成就和贡献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备课时应该查阅文献,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自己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让学生明白应如何学习该课程。有机化学教材一般是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体系划分章节,在每一章节,先学习命名,然后对其中一种或几种典型物质进行结构、性质、应用等内容的学习,并掌握它们同系物的相似性和规律性,有很强的系统性。医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学习简单有机分子的反应,掌握有机化学的普遍原理,并初步具备联等系体内复杂反应的能力。因此绪论课上有必要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几大类型,使学生初步接触自由基、亲核试剂、亲电试剂等概念,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形成初步认识。

二、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课堂讲授、板书和实物、模型的展示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学结构、反应机制、电子效应等教学,因学生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故而在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实践中,在一些内容的讲解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按SNl历程进行时,碳原子由SP3杂化的四面体构型到SP2杂化的平面构型,亲核试剂有机会从这个平面两边与碳结合,理想状况下得到一个外消旋产物。若按SN2历程进行,则化合物经历一次瓦尔登转化,发生构型翻转。我们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直观地表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历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反应的详细过程和立体化学变化,学生对内容掌握较好。但是,同其他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其局限性,如果过多地使用,学生会感觉速度过快,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笔记等。所以,我们在讲解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时,仍主要采用板书形式,使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这样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以“性质一结构”作为教学主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历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有机化学内容太多,头绪太乱,难记难学。其实有机化学课程的中心内容就是有机化台物的结构和性质,因此学习有机化学的重点应放在认识化学结构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结构性质”就是掌握有机化学的“金钥匙”。 在各章的教学中,讲解化学性质之前,以“结构决定性质”为出发点,对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反应特性作全面的剖析,使学生在接触具体性质之前,对结构这一内因对化学性质的决定性影响先有一个轮廓认识。有了这种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学生就会摆脱“不知其所以然”、“规律难寻”的状况。

四、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有机化学课程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基础课。特别是在目前理论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与理论课内容充分结合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可验证和巩固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化学性质,而理论又可作为实验的依据。如果某些理论内容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则在理论教学中着重强调基本理论、反应机理,具体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等可以在实验课上结合相应的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实验课上教师通过提问或与学生讨论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督促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所学的理论解释实验中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及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通过实验达到对理论内容的强化理解,加深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避免只单纯地做实验、敷衍了事、简单应付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机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一样,对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仔细观察、主动探索问题、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作风、搞科研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艰苦、难度大的系列工程。在此只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我们会将此项工程伴随整个化学实验体系教学改革继续开展下去。医学有机化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跟踪科技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满足高等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作者:姚莉

上一篇: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