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教材管理

2024-06-26

化学课程教材管理(精选九篇)

化学课程教材管理 篇1

基础化学课程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目前基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往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片面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化, 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教学, 不能灵活处理基础化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及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造成学生不想学、学不进, 觉得学了也没用的尴尬局面。

1.1 教学模式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教师在教室内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 然后通过若干验证性实验进行知识的巩固加强。这种方式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割, 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概念[2]。在实验过程中, 由于验证性实验有现成的实验指导及实验报告, 学生无需设计, 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大部分学生只将做实验当作完成任务, 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2 考核方式方面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 受到出题题型、考试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多只能考查一些只需“死记硬背”的条款性的概念、术语、简单理论, 题型呆板, 在测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无法体现卫生类高职化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形势下,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该如何来教,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为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此方针的引导下, 我们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3], 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以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实践为先导, 以实际操作为主线, 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 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然后确定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方案, 使学生在自己思考、自己动手中完成项目任务, 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项目化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知识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训练, 以此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多维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2 项目化教学实例———溶液的酸碱性测定

2.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质子理论及电子理论, 掌握水的电离和离子积常数、溶液酸碱性与p H值的关系及溶液p H值的计算方法, 熟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 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会用酸碱指示剂及p 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会判定不同类型溶液的酸碱性。

(3) 素质拓展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与协调能力。

2.2 教学过程

2.2.1 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向学生说明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内容, 将全班学生按每组4人进行分组, 复习完成该项目必备的理论知识, 如各种酸碱理论、溶液的酸碱性与p H值的关系、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具体方法等。要求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参加该项目相关理论知识的交流, 等项目实施后再临场抽签决定本小组要交流的具体内容, 每个小组可结合前期准备及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各方面信息进行交流。

2.2.2 项目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有2个内容, 一是根据教师预先编写的实验讲义完成相关实验, 二是在此基础上, 根据现成的试剂和药品对未知溶液进行酸碱性的测定, 并设计实验对测定结果进行验证。第1个内容的完成要求每名学生单独进行, 第2个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各组的未知液可以不同)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根据每名学生的表现和该组的整体表现, 给予评价、打分, 并随时记录各个环节中值得推广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2.2.3 总结与交流阶段

项目实施结束后, 召集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准备情况、礼仪、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设计交流评分标准, 进行打分。交流结束后再对整个项目从准备到实施及交流的全过程进行总结、点评, 肯定做得好的地方, 分析存在的问题, 针对有待改进之处提出建议, 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并评选出本次项目完成的最佳团队和最佳交流代表。

3 医用化学项目化教学的体会

采用项目化教学可以使学生融理论知识于实践操作, 融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学生通过前期准备、实施、交流等环节全面参与整个实践活动, 能够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培养全面素质的目标。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分析目前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 并给出项目化教学的教学实例。

关键词:就业导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段志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0) :9.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6~8.

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实验室管理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实验室 管理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很多科目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也不例外。本文就新形势下对中学化学实验室管理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多元化管理进行探讨;使实验室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而化学实验室是师生进行教学和科学实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完成中学化学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了解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因条件设施不齐全或人员的配备、管理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没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的作用;同时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即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从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与使用及化学实验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化学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对教学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对化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感受总结了一些能合理配合新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要求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内容:

1.基本要求

开展化学实验,需要有一些基本的配套才能开展。否则多好的方法均无法实施。就像渔翁有好的技术,但首先要有结实的鱼网和捕鱼用的船。1.1功能室

首先要有专用的化学仪器室,化学药品室,化学实验室。因为化学实验要求的条件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实验,实验需要一定的空间开展,同时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实验室要保持通风的环境,一般按要求安装有抽风换气等设备。有些废气、废水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处理才能排放;否则有可能会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或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现代化学绿色、环保的理念。所以有一个合格的专用化学实验室是首要的条件。另外化学的仪器、药品也有其特殊性,例如:有些药品有毒,有些药品有腐蚀性等。总之,要有专门合格的功能室是首要条件。

1.2仪器、药品的配备与管理

相应的探究实验需要有相应的仪器、药品配备,这些可按各类学校的标准配备。而管理则设立专门的档案,帐本记录,仪器、药品有计划的进行采购,力求做到帐目清楚,进出有单,管理规范。特别是对有毒害物品要另设独立药品柜、独立帐本,严格按规章取用;对陈旧、损坏的仪器要进行及时维护或处理。1.3人员的配备

有了功能室、仪器、药品就需要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才能发挥实验室的

作用。按照国家教委规定标准(国家教委在(88)教备字005号文件中规定“中学每个实验室一般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八个实验室以上的学校可以适当减少编制定额。中学实验教师的任职条件是:具有专科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或任教理、化、生学科多年的理科教师,或取得县以上实验教师专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热爱实验室工作,能够全意全意为实验教学服务,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熟悉实验,身体健康,胜任本职工作。按广西教育厅一九九五年五月九日制定的《广西中小学实验室工作章程》实验人员配备的数量,重点中学及二十五个班以上的中学应配备专职实验员五名以上;十八个班至二十四个班的中学应配备专职实验员四名以上;其他中学应配备专职实验员二名以上,其他专用室,每室应有专人负责管理,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一般学校还会安排一个领导分管实验室工作,特别是有毒害药物的取用都必须经领导批准才能使用。应注意的是凡有课时补助单位,只要实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实验教师的课时补助金额应达到同学科教师的平均水平。只有把实验教师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使他们享受到应该享受的一切待遇,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好管理工作。1.4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可理顺有关人员的关系,责任明确,保证功能室、仪器、药品的合理维护与使用。应有制度如:《化学实验室规则》、《化学仪器室规则》、《化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化学试剂、危险剧毒药品管理制度》、《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都应有相应的明文规定。然而有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也会随着实验室的发展而修改或增加、完善,比如开设开放实验室的学校就应该有《开放化学实验管理制度》。1.5安全措施:

所有实验的开展都要保证师生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如发现安全隐患,必须要排除隐患才能开展实验。安全工作包括消防、防盗等工作。1.5.1消防工作

实验室的消防设施,如沙箱、沙代、灭火器、消防水管、桶等都要定点布设,做到使用方便。开学时要全面检查所有消防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泡沫灭火器的药液要定期(一般一年一次)更换,以免失效。以上工作就要求实验管理员有一定的消防安全知识。1.5.2防盗工作

实验室要加固门窗,管好钥匙,安装防盗设施,做好防盗工作。晚上,实验室最好有专人值班看管(但不得以看管为名,把实验室改作住室)。1.5.3突发事故处理

实验室发生触电、中毒、爆炸、着火、失窃等突发事故,实验管理员要迅速果断处理。并立即报告校领导。事后要查明原因,总结经验,制订防范措施,并把事故发生原因及损失情况报告主管部门。

以上所述,是一个合格的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即开展化学实验所需的硬件。只有保证了硬件的完备,才能使软件能稳定运行,使多元化管理能运作,发挥化学实验室应有的作用,2.多元化管理

2.1.常规实验管理

在课本上都会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计有一些探究实验,这些称之为常规实

验,一般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这两类实验管理员可按实验预约单进行准备,具体操作可按《化学实验室规则》执行。当然,因为有的学校配备的实验室或实验教师不足的情况下,某些实验就可以灵活安排为教师演示实验,然后让大家进行讨论、探讨、总结等;但不应改变探究的目的。2.2开放实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开放实验是实验室管理的发展趋势,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也不例外,在《化学实验室开放实验管理办法》的实施下,我校在尝试实施的过程中就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通过测定本地土壤pH值,知道偏酸性,适宜种荔枝,因而种荔枝比种植龙眼可以更利于植物生长,有更好的收成,果实更甜。还有用所学过的知识、测定某学生家里一包失去标签的化肥等活动。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意义,能以书面形式写出实验目的、所用仪器、实验步骤,实验后能进行总结,实验室的大门都应该向学生敞开。而我校化学科目在连年中考中获市级一等奖说明了该管理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以上事实证明了开放创新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试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2.3虚拟实验管理

科学技术在高速的发展,教育设备更为先进。现代教育设备为化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方案,虚拟试验就是其一。虚拟实验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实验活动。据说虚拟实验室最先是美国巴尔的摩(Baltimore)约翰鹤健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化学工程系的卡尔威教授(Professor Michael Karweit)于 1998 年1月在电脑网络上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在电脑上模拟各种实验,让工程系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来做实验,尝试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虚拟实验室的好处是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这令学生他们无需到真的实验室便可做实验。另外就是省钱,约翰鹤健斯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实验室,都要设置示波器,每台约五千美元。若有三十个学生,便需购置三十台。但用了虚拟实验室,则无需购买这麽多仪器,省却不少费用。

用虚拟实验室开展化学实验除了省钱,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外,优势还体现在几方面: ①一些实验中,涉及有毒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就不用担心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危险。②有些实验受条件限制不能观察到应有的现象,例如氢气的燃烧,在中学的实验设备很难看到浅蓝色的火焰,有可能误导学生,而在虚拟实验中现象更为准确。③可更好地配合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虽然能大大辅助教学,但并不代表可以代替真的实验室。若学生要有真实的仪器操作的经验,便需在真的实验室做实验。但若该项实验只是集中於设计及解决问题而无需亲自控制仪器,学生便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了。

以上一些管理方式,都是在管理化学实验室的尝试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管何种管理方式,都不应脱离新课程标准,应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室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各年来管理化学实验室的心得体会 广西麻垌一中 2002年至2008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 [3] 广西教育厅:广西中小学实验室工作章程 1995.05.09 [4] 许龙福:《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尝试》张家港市梁丰实验学校 2006.9 [5] 科学与你网http:// 2004.07.17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chemistry laboratory management in the

化学课程教材管理 篇3

一、根据师资情况, 准确定向

学校在确定校本课程发展方向的时候必须考虑学校的师资, 校本课程在实施初期是一个反复实验探索的过程, 需要参与实验研究的领军教师不仅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反思、创新能力, 只有在这样的领军教师的带领下, 学校的校本课程才能向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家校联系, 贴近生活

我们之所以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目的就是通过校本课程在校内的全面实施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同时实现由参与到喜欢最后演化成自身特长的过程。但是, 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 那就是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们确定的校本主题, 这样一来, 怎样保证我们校本课程实施的品质就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外更多的时间接触的是日常家庭生活, 学生在“家”的环境中身心是最放松的时候, 所以我们立足营造浓郁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氛围、教室环境、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如家的环境中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生活。

比如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或是自己满意的作业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将自己学会的歌曲教给父母, 同时倡导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每个学期, 我们会利用例如“五一”“国庆”“六一”、元旦这样的节日展出学生的家庭作品, 同时也邀请家长代表与学生同台演出, 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也能展出精彩的剪纸作品、手工艺品, 家庭才艺表演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和家庭参与到表演中来, 很多家长表示, 学生学习成长的同时, 父母也在不断提高。

三、用兴趣推动, 确保每位学生参与

教育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 总伴随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样心理倾向, 激发每位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来。所以, 我们实施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均应从生活出发, 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并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的推动下保证校本课程的学习和校本教研的不断发展。

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课前进行民间走访、查询资料、搜集素材, 课上采用小组交流、大组汇报、自行归纳、教师引领等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在教师的指引下, 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成果。比如, “民间艺术进课堂”系列的艺术校本课程可以从学校附近的传统老民居入手, 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建筑对比, 同时结合走访和查阅资料, 得出“这些建筑在结构上属于江南民居的造型特点, 因为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气候温和, 季节分明, 雨量充沛, 所以构造为瓦顶、并且屋顶倾斜角度很大, 这有利于雨水的流淌”的结论。学生还可以将其与其他地区的民居进行比较, 从而不仅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还可以总结出各地区民居的建筑特点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自然环境、物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为契机, 美术学科可以设计“中国结”的校本内容, 音乐学科可设计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的赏析, 品德与生活学科可设计民间习俗、春联赏析, 并注重寻求歌曲、舞蹈、服饰、建筑、风俗之间的联系, 使之成为真正的“民间文化系列”课程。

四、结合品德教育, 注重实效

长期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养成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同时, 贴近生活的宽松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例如, 学校所在小区的居民卫生意识差、环保意识差, 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共同关注, 大家认为,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从每人自身的健康出发、从每人的一言一行开始, 从人们的意识转变开始。围绕“以人为本”的主题, 学校德育处、大队部与相关学科的老师设计了与环保、节能有关的德育校本学习内容。其中, 科学老师和美术老师联手设计了“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系列校本内容, 于是, 废弃的纸盒、塑料袋经过孩子们灵巧的双手摇身一变成了机器人、时装、装饰品, 这些作品还在学校大队部的组织下进入学校所在的社区进行展览, 由担任“社区小卫士”的同学对前来参观的社区老百姓进行介绍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在此系列的校本内容中, 语文学科、音乐学科、数学学科的知识都运用了起来:同学们通过撰写“环保小短文”的形式唤醒更多的人从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关注环保;同学们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些歌曲的歌词换成了有关环保、节能的内容, 并自行编排成“表演唱”的形式到社区广场演出;同学们将在各种资料中搜集到的有关环保的数据进行推算和比对, 列成表格制成展板, 拿到社区给人们以警示。

由于学生的选题贴近百姓生活, 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活动得到了社区百姓的支持与欢迎,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学们还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从带动自己的父母开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五、教科研支撑, 和谐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或是任何一种尝试探索只有在理论的支撑和科研的保证下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首先根据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案, 有了方案才能给所有的实施者行动的指针。研究方案的最初阶段主要以宣传、观摩为主, 让教师和学生形成最基本的也是最感性的认识, 以打消主题研究高深莫测的“假印象”。紧接着以教师问卷的形式了解一线教师对学校校本教研主题感到普遍困惑的问题并举行主题沙龙, 由市区科学教研员等其他专家进行专业的引领。实施阶段则以不同学科的研讨课拉开校本教研的新序幕, 通过观摩不同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找出现阶段校本教研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科室要及时了解、归纳具有共性的问题, 并以课堂观察、沙龙研讨等形式展开有效探讨, 结合教师们“广泛阅读、终生学习”的精神, 倡导教师课后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 并及时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开设针对性的讲座和实地指导, 当老师们感到深有启发的同时, 及时组织其将学习所得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情况撰写成听课感想、学习心得, 确保研究重过程、有实效。作为学校、教研室, 需要及时跟进校本主题研究的管理工作, 要及时组织展示校本课程观摩课和校本教研成果, 与参加听课观摩活动的各位同行、专家分享的过程即是一种再学习、交流、接受指导、提升的过程, 在对活动充分肯定的同时, 针对实际情况给予一些指导, 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也是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的前行过程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化学校本课程-身边的化学 篇4

背景: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2007年,我国塑料总产量为1219万吨,进口塑料近8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6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700多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的估算,全国每天使用的超市塑料购物袋达到10亿个,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则在20亿个以上。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8%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3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9.8%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25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5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4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4.2亿个,废农膜约1374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我们已经陷入“白色污染的海洋”。

一、“白色污染”的污染及危害

关于白色污染的危害,主要是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方面的负面效应。“视觉感应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感应与情绪带来不良刺激。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人体健康

人们遗弃的塑料制品常常粘有或装有各类废弃污染物,这是一种条件性污染源。当气温等条件适宜时,就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殖的温床,从而间接危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也可危害人体健康。2.污染城乡空气

白色污染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垃圾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特别是塑料膜与袋、一次性发泡塑料屑和粉尘随风飞扬形成多种致病害的空气污染。另外,如采用焚烧方法,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破坏大气环境;其中有一种叫二恶英的化合物,毒性极大,即使在摄入很小量的情况下,也能使鸟类和鱼类出现畸形和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对人也有很大危害。

3、破坏生态环境

一方面,因“经济”原因,大棚膜、农膜成为农民朋友的必用之物。这些塑料在季节过后或老化后,会破碎遗留在农田表面和表层,耕作时掩埋在土壤植物生长层,一、二百年不腐烂,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尤其是阻碍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收成降低。同时也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这就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了长期、深层次的破坏。据调查,每亩地(北方)若含残膜3.9公斤,就可使玉米减产11—25%,小麦减产9—16%。长此下去,将会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其次,遗弃的“白色垃圾”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即可随风飘移,散落各处。当动物误食时会导致生病、死亡。北京动物园羚羊、长颈鹿有的误食塑料袋致病,“国宝”大熊猫因误食塑料袋致死事件也有发生。另外,垃圾排放量逐年增加,处理场的面积逐渐增大,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不断流失,潜在危害严重。

此外,塑料垃圾还会: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有火灾隐患,白色垃圾中也含有大量可燃物, 就容易引起火灾,甚至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河道畅通,影响排水、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转,给工农业生产带来直接危害。

二、“白色污染”的防治 1.从垃圾管理上人手

从家庭开始分类,居民住宅、设区、公共场所都有分类垃圾箱。居民自觉按要求投放,很少有随地乱扔废物的现象。密闭的专用车上门收集垃圾。废纸、废塑料等包装废物送往工厂再生利用,厨房、庭院垃圾用于堆肥。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填埋或焚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很高,各环节流失到环境中的垃圾极少。2.从包装废物管理上人手 2.1管理办法

许多国家根据环境要求实施了控制包装的行动计划。为了鼓励合乎环境标准的包装,各国采用了两类政策手段:一类是严格规定性的,如禁令和强制式包装回收;另一类是运用经济压力式的,如税收和押金。具体政策手段有:禁令和限制;强制式回收或再循环;押金退款制度;产品收费/征税;原始材料税;废物处置费;销售许可证;再循环信贷。

2.2有关法规

各国相继立法,对包装的再使用、再循环和处置制定了强制性综合方案。特别是1991年德国的《避免包装废弃物法令》,该法令规定了包装废物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应尽义务,要求他们在包装使用之后对其进行回收,并采取再使用和再循环措施。3.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制止垃圾随手丢弃

利用各处行政组织、新闻媒介、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大张旗鼓地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提高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装产品。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反对随手丢弃垃圾,减少垃圾产生量。4.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

在形成“白色污染”的废塑料中,几乎全部为塑料包装物,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等。前者在我国的年生产能力达到70亿只,由于重量轻、体积庞大、难以清洗干净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后者,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回收困难。因此,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减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严格地进行适度包装。5.要建立建全废弃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机制

收购废弃塑料包装制品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措施。要适当提高废弃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价格,调动各级回收部门的积极性。过去利用废弃塑料作原料生产汽油、柴油及其他产品的企业常偏重收购塑料编制袋、农用地膜、塑料瓶、塑料布等体积较大的物品,而不注重收购体积小、重量轻的塑料袋等。原因是塑料编制袋等原料来源比较充足,用同等价格收不到废弃塑料袋等较轻物品,同时又不便于运输、管理,所以生产企业也不愿意收购此种原料。由于受生产企业收购价格的影响,许多废旧物品收购站、点都没有开展此项业务,有的甚至不知道废塑料袋还有地方回收,导致大量塑料袋满天飞。为治理白色污染,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促进作用,适当提高废弃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价格,调动收购部门和生产企业积极性,同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制定出既能使企业赢利,又不致超出政府补贴的价格标准。6.开发、研制、推广使用替代品

目前,科技工作者已研制生产出许多环保产品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可能,如:纸模塑类,以纸浆为原料生产餐具;植物秸杆类制品,以植物的秸杆、稻壳等粉碎压制成型;淀粉类制品,以玉米淀粉、甘蔗粉为原料制作餐具;生物降解塑料类,在塑料中混入光催化原料、淀粉以达到降解的目的。要不断推广使用可降解制品来替代难降解的塑料制品,一是要从政策上对生产降解产品的企业进行多方面扶持,满足降解产品的市场需求;二是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无污染,少污染的新材料、新工艺,来促进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使难降解塑料制品能早日退出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

国家限制令: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31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关于限制生产梢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从2008年6月旧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梢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总结:塑料是和钢铁、木材、水泥并列的当今四大支柱材料之一,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但应看到,“白色污染”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白色污染”的形成并非“塑料的错”,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没有科学、合理利用它。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人们采取适当措施,根治“白色污染”是完全可能的。

课程设置思想】

1、通过做小实验,巩固所学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2、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化学科学素养.【课程背景】

生活当中存在很多的化学小知识,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如何应用以及如何从生活当中获取知识,这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平时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把书本上面所涉及到的,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材料以及药品的实验都可以把它完成。只有这样,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对于如何解释生活现象都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也正是校本课程设置的最根本的原因。高一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弱,应该说,本课程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课时设置】十课时

【考察方式】实验操作规范(平时成绩)以及考试测评相结合,最终划定A、B、C、D四个等级。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分析处理生活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二、学习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四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内容结构

十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四、注意事项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认真阅读教材并动手实验、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台,并完成课内思考题,作出自我评价。

第一模块 趣味化学实验一

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背景资料: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5.6这个数值来源于蒸馏水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溶解平衡时的酸度。酸雨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大量扩散至大气层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造成土壤、岩石中的重金属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大量死亡。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食物链进入人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实验药品:蒸馏水、98%的硫酸、大理石(主要成分

CaCO3)。

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镊子、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1)配臵(3)用量筒取150mL浓度约为0.01mol/l的稀硫酸溶液(注意配制的安全性); 50mL溶液,将大小适中的块状大理石用镊子夹住,小心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大理石表面的现象;(4)再取50mL硫酸溶液,用胶头滴管一滴一滴滴加到大理石的表面,观察实验现3和4的现象异同 象;

(5)比较步骤 问题思考:

1、步骤

2、步骤3的现象: 4的现象:

3、配臵稀硫酸溶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请根据已知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提出关于如何治理酸雨的可行性建议。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背景知识:指示剂(indicator)是指用以指示滴定终点的试剂。在各类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被滴定物质和滴定剂的浓度都在不断变化,在等当点附近,离子浓度会发生较大变化,能够对这种离子浓度变化作出显示(如改变溶液颜色,生成沉淀等)的试剂就叫指示剂。如果滴定剂或被滴定物质是有色的,它们本身就具有指示剂的作用,如

高锰酸钾。

适用于各类滴定反应的指示剂有以下几种:①酸碱指示剂。指示溶液中

H+浓度的变化,是一种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其酸性和碱性具有不同的颜色。指示剂酸HIn在溶液中的离解常数Ka=[H+][In-]/[HIn],即溶液的颜色决定于[In-]/[HIn],而[In-]/[HIn]又决定于[H+]。以甲基橙(Ka=10~3.4)为例,溶液的pH<3.1时,呈酸性,具红色;pH>4.4时,呈碱性,具黄色;而在pH3.1~4.4,则出现红黄的混合色橙色,称之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同的酸碱指示剂有不同的变色范围。②金属指示剂。络合滴定法所用的指示剂,大多是染料,它在一定pH下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呈现一种与游离指示剂完全不同的颜色而指示终点。③氧化还原指示剂。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它的氧化形与还原形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中被氧化(或还原)时,即变色,指示出溶液电位的变化。④沉淀滴定指示剂。主要是Ag+与卤素离子的滴定,以铬酸钾、铁铵矾或荧光黄作指示剂。

实验原理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问题思考:

1、写出你知道的其他的酸碱指示剂以及他们的变色范围

2、画坐标图(横轴:醋酸的量 纵轴:溶液pH的变化)描述往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滴加醋酸后溶液pH的变化

3、带上pH试纸,回家后测定一种你熟悉易得的植物作为指示剂的灵敏度即变色范围,把它与酚酞的变色范围做对照。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第二模块 趣味化学实验三

化学“冰箱”与冰袋

背景知识: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实验一:实验原理:

无机盐溶于水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水分子作用下破坏原有无机盐的离子晶格,使无机盐的组成离于进入水溶液,这个过程需吸热;然后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放热。无机盐溶解于水时总的热效应就由这两部分的综合效应来决定。硝酸铵等少数盐类溶解时吸热特别强烈,因而是常用的化学制冷剂。实验用品:

硝酸铵(NH4NO3)(化肥或试剂)水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台秤 烧杯(200毫升)实验步骤:

1.将硝酸铵在台秤上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封口携带备用。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放臵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拌。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方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出后,可重复使用。

说明:也可以使用氯化铵等溶解时强吸热性物质作为制冷剂。实验

二、化学“冰袋”

背景知识:夏季储存食品离不开冰箱,但是如果家中没有冰箱,怎么办?我们可以采取化学方法制造“冰袋”,以最简单、廉价、安全的方法,取得最低0℃的温度;外出旅游、郊游时,想致冷饮料和食品更是方便。还可应用于其他得简便制冷的场合。这种便携式“冰袋”最适宜制成商品,创造经济价值。

实验目的:掌握某些铵盐镕解于结晶水的吸热反应,制造冰袋。

实验原理:几种特殊的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具有强烈吸热降温的性质,它们还可以从与其相接触的晶体盐中夺取结晶水而溶解吸热,利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两种盐而制冷,制成化学“冰袋”。

实验用品:硝酸铵(化肥)(NH4N03;或NH4Cl)结晶碳酸纳(Na2CO3〃10H2O)聚氯乙烯薄膜小袋 蒸发皿 铁架台(含铁圈)玻璃棒 酒精灯 药匙 研钵 温度计 电子(托盘)天平封口机(或锯条与酒精灯)细绳(讲台上)实验操作:

1.称取无水碳酸钠20克,加水少许,蒸发结晶得到若干碳酸钠结晶水合物。2.称取23克硝酸铵晶体并研细。

3.先将制得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细绳系住(活结)塑料袋,将碳酸钠封在袋子下半部;然后将研细的硝酸铵装在袋子上半部,再用封口机(或灼热锯条)将塑料袋封闭.即成“冰袋”

4.使用时,只要将细绳解开,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可以立即产生低温,袋子最低温度可降至约0℃(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将饮料瓶等用化学冰袋裹住降温,即可凉爽可口。说明:不能使用无水碳酸钠(纯减)粉末,必须是含结晶水的晶体碳酸钠或成块状纯碱。可以将无水碳酸钠粉末溶于水,然后加热浓缩至晶体析出,自制晶体碳酸钠。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四: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背景知识:我们在侦探小说中,经常看到利用“指纹”来破案的情节。现代的许多国家都是建立了自己的指纹档案库,装入了本国居民和一些国际犯罪分子的指纹档案。这为通过在现场找到的指纹找到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破案的工具。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就在于,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而且只要物体表面有足够的光滑度,人手接触物体,必然留下指纹。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指纹“因人而异”的特性,并将它用于个人识别,如文书契约、断案等方面。我国民间又有“一斗穷,二斗富”之类的说法,可见指纹是分成不同类型的。用肉眼观察,指纹就可分1000多类。指纹的不同形状是由纹线(乳突线)组成,纹线分叉或中断的地方叫细节点(特征点),有100个左右;细节大致又分4种:分叉、结合、起点、终点,它们都因人而异。仅仅机械地计算这一差异,就有4的100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点与点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是“人各不同”,是毫无问题的。在现代社会中,指纹鉴定已被保安部门作为鉴定人物身份的有力武器,就在需要高度戒备或保密的地方也被作为一个人进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我们通常会认为鉴定指纹是专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专家。扩展实验:【碘蒸气法】指纹鉴定

实验原理: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色指纹印迹。每个人的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水。用手指在抵面上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人的眼睛看不出来。当我们把这隐藏有指印的纸放在盛有碘的试管口并加热时,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注意,碘蒸发有毒,不可吸入)。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口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物质中,于是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实验用品 :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实验步骤 :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 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

问题思考:其他方法(原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小提示:【硝酸银溶液法】

向指纹印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印上的氯化钠就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经过日光照射,氯化银分解出银细粒,就会象照相馆片那样显示棕黑色的指纹,这是刑侦中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可检测出更长时间之前的指纹。(原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碘和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成人的体内大约含有20~50毫克的碘,主要集中在人的甲状腺内。人如果缺少了碘,舍引起甲状腺的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食品和水中都缺少这种碘元素。因此在建国后,我们加强了预防,主要是多供应含碘的食物。现在我国使用的食盐中都加入了碘元素,叫做碘盐,这也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症。此外,多吃海带也可以加强人体对碘的吸收。相关实验: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实验原理:含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除此之外,一般不含有其他氧化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IO3-能将I-氧化成I2, I2遇淀粉试液变蓝;而不加碘的食盐则不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含碘食盐溶液、不加碘食盐溶液、KI溶液、稀硫酸、淀粉试液。实验步骤:

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含碘食盐溶液和不加碘食盐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稀硫酸,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

2.在另一试管中加入适量KI溶液和几滴稀硫酸,然后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3.将第3支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前2支试管里,混合均匀,观察现象。问题思考:

碘的性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实验:密写信 实验原理:在白纸上用无色试液写字,晾干后看不到字迹,再用能与这种无色试液作用显示一定颜色的试剂来处理,就能显示出所写的字迹。例如:酚酞遇氨水变红色;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迹。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可以反复若干次。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5

一、更新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内容。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 品种涵盖表面活性剂、农药、合成材料助剂、颜料、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化妆品、精细陶瓷、皮革化学品、含稀土的精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信息化学品、荧光增白剂、胶粘剂等诸多领域。因此精细化学品的教材内容十分繁杂, 知识点多而小。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精细化工也出现大量的新门类、新品种, 并发展出许多新技术、新工艺。而我校安排该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为48学时, 如此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是不能面面俱到, 全部讲授完的。同时我校又是一所省属高校, 本着学校“立足南通, 服务江苏, 面向全国,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服务定位, 该课程的建设也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所以我们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 联系本专业与本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突出教学重点。纵观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内容, 虽然精细化学品品种繁多, 用途也不尽相同, 但其中有些品种还是具有相同的地方, 我们可以从化学结构方面剖析它们的相同之处, 通过融会贯通, 使其重新组合为一个单元。如大多数涂料和粘合剂都以天然和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为主体材料, 而且在品种类别、合成方法、辅助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方面, 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 因此可以将它们归并为涂料单元。依此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以下几个单元: (1) 绪论。 (2) 表面活性剂单元。包括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 (3) 香料单元。包括香料、香精、化妆品等。 (4) 染料单元。包括染料、颜料、荧光增白剂。 (5) 涂料单元。包括涂料、胶粘剂等。 (6) 合成材料助剂单元。 (7) 农药单元。 (8) 食品添加剂单元。 (9) 新型精细化学品单元。这样归纳后, 各教学内容层次较为分明, 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了解某一类产品, 也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 而且能触类旁通。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转化教学主体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采取了“填鸭式”方法, 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 教学效果较差, 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 我校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拥有形式多样、外表美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 增加了课堂知识量, 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化、生动化, 而且使学生在形象、交互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大量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教学内容多, 板书少, 速度快, 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上课容易开小差,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对一些重难点教学要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采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2. 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精细化学品门类多, 发展快, 更新频, 要想学生真正掌握精细化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就要求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主要介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查询资料后在课堂展开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展开教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教学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不易记笔记, 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 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Blackboard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包含以下主要模块: (1) 课程简介及主讲教师简介: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 (2) 课程资源: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参考教材、授课教案、参考文献、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资源、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等。 (3) 论坛:学生可在任何时间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 教师进行答疑等。这排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障碍,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困难、需求和建议,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调教学实践, 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 但并没有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因此我们在后续课程《应用化学实验》中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实验, 如表面活性剂复配制洗发香波, 雪花膏等内容。另外, 在课程结束后的专业实习中, 安排学生深入车间, 全面了解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操作、销售等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精细化学品特点的理解。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和实习, 不断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调整考核方式, 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 不能作为最终目的, 课程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 看是否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 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 对所考知识死记硬背, 出现高分值低能力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考核形式进行变革,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现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与笔试相结合, 同时逐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方面, 比重为30%。笔试占总成绩的70%, 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探究能力, 笔试中以客观型试题为主, 便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重组和更新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与后续实践课程的联系和调整考核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为我国及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摘要:分析了目前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与其他实践课程的联系, 调整考核方式等方面, 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榴强.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杨锦宗, 张淑芬.21世纪的精细化工[J].化工进展.2000, 19 (1) :14-17.

[3]陈平, 张岐.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及更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7, (2) :47-49.

[4]徐晓勇, 王成云, 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3) :29-31.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有机化学”比较 篇6

1 人教版和美版的比较

1.1 内容体系的比较

中美高中有机化学部分内容体系见表1。

人教版化学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就是继承、发展、创新, 保持老教材的特点, 避免和克服老教材的缺点和不足, 参考国外教材的优点, 但不照搬, 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在教科书的编排中同时考虑到社会需求、课程标准、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学生特点等众多因素。由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的物质, 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学习, 让学生了解有机物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 体会有机化学的重要性。美版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以“学科中心”为模式, 注重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 力求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科学、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组织重点是以“知识”为中心, 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 力求使学生构建化学理论的基本结构, 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在第十八章“有机化学”中, 不但把最基础的有机化学知识介绍了一下, 如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结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基础的有机化学知识, 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发展性、时代性, 如将模压塑料、循环塑料等有机化学较新的研究成果融入体系。

1.2 栏目设置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有机化学部分栏目设置与数量见表2。

人教版教材设置的栏目, 科学探究、实验、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独立思考与科学探究能力。资料卡片与人的生活贴近, 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 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各种社会关系等等。在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的内容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即与社会、技术紧密联系, 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也没有给学生带来负担。重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应用, 在学与问中,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例如, 在2.2苯这一节内容中, “学与问”1比较苯与烷烃、烯烃的结构式, 分析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即复习了上节内容, 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版教材栏目有有机化学部分栏目与数量见表3。

“跨学科链接”体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化学的魅力, 使学生清楚的意识到化学实际上是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 在这个精心设计的栏目中, 将使学生发现化学与文学、艺术、历史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这样安排不仅加强了化学学科的教育, 也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使化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小小的一方天地。美版教材的《本节预览》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 本节预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回顾、关键术语。学生在未学习具体的内容之前, 就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带着一定的目标去学习, 有目的性。知识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检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家庭实验》栏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在有机化学部分, 让学生利用家里所有资源体会有机化学的内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 在家里也可以做实验, 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1.3 配图与表格的比较

教科书配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图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力求通过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用最直观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化学学科本身涉及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物质, 比较抽象的原理及规律, 就更需要利用配图来表示与呈现。通过配图, 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教材中的图片内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肖像图、微观、原理模拟图、模型示意图、实验图 (包括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 、规律图、数据表格等图表。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承载着相应的教学功能。

人教版教材有机化学部分配图统计如下:示意图1幅, 微观模型图8幅, 实验图7幅, 表格3幅, 肖像图1幅, 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4幅。

美版教材有机化学部分配图统计如下: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39幅, 微观模型图5幅, 肖像图1幅, 示意图1幅, 实验图1幅, 表格1幅, 圆饼图1幅。

通过统计可知, 两版教材都重视通过微观模型图来理解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知识。人教版教材注重微观模型图与实验图使用, 微观模型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感受微观事物。实验图可用作实验前讲解实验仪器, 实验时的注重事项, 还可规范学生实验,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等。由配图可知,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实验技能与知识理解部分。美版教材配图注重微观模型图与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美版教材通过大量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图, 体现化学是一门与人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性趣, 更加热爱化学, 同时又显得化学不是那样枯燥, 增加视觉效果, 增加感观。

1.4 习题形式的比较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正文内容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是正文内容的延伸与运用。习题能够让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懂得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既能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还能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教材有机部分习题, 除了常见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以外, 还增加了实验设计、调查、实践性习题、写调查报告等。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重视联系生产生活, 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学科知识的运用、融合。

美版教材习题部分包括:知识概要、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理性思维、复习巩固、科技写作、解决问题、考试小贴士。题型有选择题、问答题、实验题。美版教材中将习题进行分类, 学生在做习题时可以很好地把握知识点。美版习题更贴近生活, 例如生活中的化学习题, 比较碱性烫发剂和酸性烫发剂的异同, 学生可通过习题获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美版教材习题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试小贴士, 更为人性化, 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小问题, 或者解决问题的小技巧, 了解了这些小技巧或是小窍门之后,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就不会那么恐慌, 做到游刃有余。

2 结论

人教版教材虽以“学生为本”的思路编写, 但并没有真正的做到, 由于地区的差异, 有很多实验是做不了的, 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不能得到提高。从我国的教材来看, 还是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 注重学习基础知识, 大部分高中学生学习也只是为了高考而不是真正的热爱化学。要想真正的改变这种应试教育, 需从教材和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 从而让学生真正热爱化学, 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通过比较人教版教材与美版教材, 有几点值得编者借鉴。 (1) 美版教材采用了大量的精彩的图片。这些图片大多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 学生可以体会到化学与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学习之后学生也可以从化学的角度看世界, 在生活中运用化学。在人教版教材有机化学部分中此类图片较少学生看到教材的感觉是文字较多, 学习完教材之后, 并不会想到生活有哪些事物与有机化学相联系, 而美版教材大量的图片则与生活相联系, 可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性趣。 (2) 美版教材实验中有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在实验中有安全提示这一项, 在学生做实验前, 提醒学生化学实验有时也有危险, 应遵守实验规则、不可大意, 同时也说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人教版教材中没有提及实验安全, 这需要编者在教材编写中融入。 (3) 了解学生心理, 编者与教师可以适当的渗透一些考试的小技巧, 让学生知道怎样应对在考试的时候遇到的各种情况, 怎样节省时间, 调整心态。如美版教材中的考试小贴式, “佩戴好手表”这里建议学生在考试时如何分配时间, 怎样利用自己的手表。 (4) 美版教材与择业相联系。美版教材在职业链接、化学工作者中可以获得学习之外的知识。在职业链接中, 学生可以知识学习化学之后, 可以从事哪些工作, 也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做打算, 根据自己的性趣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 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却没有提及。

摘要:通过比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美国高中主流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两个版本中“有机化学”专题的内容体系、栏目设置、配图及习题的比较, 为我国高中新教材修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美高中化学教材,有机化学,比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必修2)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美) 菲利普 (Phillips Js) , 著.化学:概念与应用[M].王祖浩, 等,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3]谢兆贵.中美化学教材“物质的量”内容编排比较教学月刊[J].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1 (10) :38-40.

[4]曹清, 王后雄.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专题编排特点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7

精细化学品是指那些具有特定的应用功能, 技术密集, 商品性强, 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 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 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领域。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1]。近年来, 精细化工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化学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当今, 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 精细化学品化学成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

传统教学方法, 仅仅采用“一人授课———多人听讲———期末考试”的单一形式,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古板, 授课效果也受到限制。于是, 针对传统的授课方法, 并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在本专业调整的新培养方案基础上, 对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1 优化教学内容

在确定教材时考虑了“精细化工”的学科特点, 它不同于基础学科已经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 精细化工领域的发展很快, 产品更新迅猛, 先进工艺改进速度快, 用一本教材很难详细论述, 同时教材的更新速度无法适应其发展变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编讲义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它有利于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补充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知识, 也有利于教师将科研心得贯穿于教学, 启迪学生的思维。主要参考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 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及农药方面的内容。

由于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却有限 (仅32学时) , 因此, 在教学上应着重阐明具有原理性、方法性、规律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内容, 略去不必要的生产工艺技术细节, 注重培养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触类旁通, 以不变应万变, 为未来发展构筑宽厚的专业基础, 获得广阔视野。

2 采用多媒体教学

精细化学品涉及的领域广, 传统教学法“粉笔+黑板”费时费力, 事倍功半, 还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和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的方式多元化”。依据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引入最新动态和相关图片, 部分工艺流程利用Flash进行效果渲染[2]。

3 实行开放授课

由于精细化学品这门课程内容较多, 涉猎领域广, 单独一位老师难于样样精通,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除了主讲教师外, 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这样可发挥各位老师的研究专长, 结合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动向, 提高课程质量, 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 又提前接触各位老师的课题, 为毕业设计 (论文) 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分小组分课题进行调研, 并作报告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 发展迅速, 更新频繁, 为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掌握精细化工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 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调研报告的方法[3]。每个单元都留有2个学时, 让学生自己讲。讲解内容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感兴趣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利用课下时间, 分小组搜集材料, 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报告后, 其它同学和老师可以自由提问, 并进行讨论。这样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锻炼了即将就业的学生如何准备专业知识及如何展现自我。

5 精心选择课内实验, 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课程内容以及实验室设施情况,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上理论,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 我们设计了薄层层析板的制备、液体香波的配制、市售胶水的制备、抗氧剂双酚A的合成、环保固体酒精生产工艺五个实验。这五个实验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加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实验, 学生在制备完成后可以得到实用的产品, 更有成就感。

6 带领学生进入工厂观摩学习, 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 本课程还设计安排了工厂实习的机会。联系当地精细化学品的公司, 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 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设计、流程及经营、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销售过程。这种实习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 通过生产实习,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感性认识, 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 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 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经过以上改革实践,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以前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但毕竟教师才是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 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才能更好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应用复合型精细化工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旭红.精细化工的发展与展望.绿色高新精细化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马文辉, 张树军, 郭祥峰, 等.构建精细化学品课程教学新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 (03) :111-113.

化学教材与生活 篇8

新教材一改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 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 生活是课题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 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 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二、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何节约能源?绿色化学是什么?什么是酸雨?新教材也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 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要学好化学, 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 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相反, 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 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 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课程教材管理 篇9

一、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新课程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 以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的的新理念。实验探究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最佳方式, 也是最能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通过化学探究实验, 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 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套新课标教材在实验化学设计上都形成了具有很强系统性的螺旋上升的有机体, 在体现化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 更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取向, 突出探究性实验内容的编排和注重过程的科学化设计。而且, 很多学界同仁也对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通过改进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实验改进和学生学习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 在进行实验化学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和运用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最佳方式的功能, 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进而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实验化学教学是学生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研究能力的方法, 是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的有效途径。在实验化学教学中, 教师在“重探究”的同时, 也要突出对基础实验的教学, 突出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这个根本。首先,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念。帮助学生在对实验化学能够“验证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认识的基础上, 更要帮助学生从实验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科学体验, 形成对科学探究的正确认识, 使实验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 要注重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能力。《课标》对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属于实验能力的内容要素, 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能力的内容要素的同时, 要把实验能力的内容要素与任务要素和过程要素紧密结合, 使实验的三个要素共同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第三, 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三套新课标教材根据《课标》的这一要求, 在大多数课题已给出了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的同时, 也给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留有大量机会。教材中拓展课题是对实验设计能力和研究思路的迁移训练, 也是对实验课题学习的一种“评价”和“总结”。选择合适的拓展实验课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 进一步调整实验活动的开放度。例如, 一个活动的方案设计环节可以呈现为完全自主的学生设计, 也可以是在教师提示下的半开放设计, 还可以提供几种方案供学生评价, 这样就可以依据实验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通过实验化学教学, 把各种类别的实验任务和方法整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实验问题解决思维框架的建立, 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实验化学”有别于“化学实验”价值的体现。

三、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从课程性质上看, 《实验化学》与《有机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不同, 它不属于化学的任何一个分支, 但它又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能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可以是工具性课程, 该课程的习得对其他化学课程模块, 甚至对其他理科课程的学习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必修模块教材和《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设计编排的化学实验, 除了能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外,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实验内容支持最核心的化学知识、最重要的化学方法和通用的科学方法, 实验内容的编制侧重于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化学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官”。在高中化学教材中, 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达一百多个, 也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正因为如此,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化学教学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和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同时, 还应充分挖掘和运用实验化学上的“习得”对其他化学课程模块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功能, 应该将实验化学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系统讲授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的过程融为一体,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科学教学需要实证”,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所得的数据、结论等能够对化学知识进行实证, 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 而且在用科学实验对基础知识进行实证的方法上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指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所以, 进行实验化学教学时应该充分挖掘和运用实验化学对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功能, 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的同时促进化学知识的学习。

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套新课标教材都遵循《课标》要求, 尝试将化学知识、实验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相融合, 选取的实验活动突出真实情境下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 在实际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以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套新课标教材中的《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就是典型的STS设计取向的教材, 其实验活动突出真实情境下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 以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 实验化学教学还应该充分挖掘实验化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功能, 突出STS教育,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真实情境下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 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和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突出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 促进学生体会和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贡献、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 实验化学教学的意义在于以培养实践和探究能力为主, 通过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和化学科学素养, 进而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实验化学教学, 充分挖掘实验化学的化学教育功能, 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化学实验能力, 在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文章从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对实验化学的化学教育功能进行了论述, 以期对学界同仁充分挖掘和运用实验化学的化学教育功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实验化学,化学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素养,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冷燕平.高中教材的研究和编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介绍[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8) :3-6.

[3]魏锐, 王磊.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研究——化学实验素养视角下的《实验化学》教材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3) :3-7.

[4]王祖浩.为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续)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 (11) :3-8.

上一篇:问题透析下一篇:中小学校长的角色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