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与化学教学

2024-05-19

微课程与化学教学(精选8篇)

篇1:微课程与化学教学

微课程是“云计算”背景下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的产物,已经开始引发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的重大变革,请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从应用、操作、价值、作用任一角度谈谈你对微课程实施的策略及其实践意义的认识。

初中化学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

化学教学中的微课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或音频片段为主线“统领”整个教学设计。微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课程是“微”的。微课程是由各种学科各种小知识点组成的课程的统称。

一、微课程为处理教材提供了工具

以前我们在研读教材时,相关的工具有点缺乏,思路也不太明确,现在的微课程、微学习等理念,为我们深化教材、处理教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把教材进行碎片化处理,或者叫微处理,而不是满眼都是教材,无处下手。现在我们处理某一课教材时,先要想清楚这一课教材中,涉及几个知识点,我如何来处理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措施让学生掌握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方式检测这几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等等,要处理教材时,一定要先考虑清楚。

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来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超过了,就要想办法对我们设计的微课程重新加以处理。

二、微课程通过准确简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具体而微”,看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就让学生能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目标测量等,这样的目标才是有用的目标,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目标,如果大而空,目标就成了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由于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如果该知识点包含了另一个知识点,就需要另设一节微课讲解,所以在要求教师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要求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将要讲述的内容结合要说的话语,注意关键字、关键词的应用,甚至于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表情最好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滤过一遍。例如,教师讲授对过程中出现的化学符号、专业术语等均应清晰准确,最好用普通话表达,不要出现方言、日常上课时的口头禅(对不对呀、再看看、看这里等)或含混不清的表达,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知识准确无误;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此外,制作者还可以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

三、微课程切入课题新颖、迅速、简练

微课要求时间的短少,要求切入课题必须要迅速,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必须要仔细斟酌,所以能吸引学生。例如,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也可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个途径,都要求入题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求与课题的关联紧凑。微课主要一对一的教学而非一对多,所以,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在微课的讲授中,教师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教学内容的主干。在罗列论据时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求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加上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微课程可以突出主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微课不可能有正常课堂教学那样大的容量,它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如果课题切入很小、很具体,上课直接按照课题要求分析探讨就行了。

例如,某一种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某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某一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某一道习题的解法归类整理等。由于微课的主要功能是解惑而非授业,即微课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或者是对某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学法指导;但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代替,所以微课不需要大而全。制作者对微课内容的设计做到思路清晰、由浅至深、逐步推进,符合普通受众的认知习惯,思维上没有大幅度跳跃。这样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化学老师的授课负担。一般一个教师教三个以上班,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同一内容要讲三遍以上,难免会让人懈怠,而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所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同时,因为采用了新技术,对学生来说也是新鲜的,从录音中听到老师的声音,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效率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六、关于微课程的思考

微课程虽然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它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理解这一概念时,我们要抓住它的核心特征,即一个“微”字,融合我们以前的好做法,催生出一些好的做法来。微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同时,微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单从微观技能看,微课割裂了知识情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程。

总之,“微课”是个新兴事物,我们需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虽然目前来看无法取代现有的课堂教学,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它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微课”进行翻转教学活动等。让我们能一起行动起来,深入研究、认真落实,不断丰富、完善、提升微课程的教学策略。

微课程在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化学微课就是一节能够呈现某个单一主题,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里快速的了解、掌握某一知识而录制的影音视频。其特点是短、小、易传播。在正常的化学教学时间之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化学微课程就是把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每个重、难点分别制作成微课,形成一个微课体系。微课程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辅助化学教学中它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掌握教材重、难点

学生在初中阶段只有一年的时间学习化学课程,许多学生在没有完全了解化学基本概念的情形下,稀里糊涂的就面临毕业,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热情。学生升入高中后,化学学习上面临着思维方式的转变,一些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概念后,由于没有及时的消化理解,造成对化学慢慢失去兴趣。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制定了初、高中(必修)化学微课程制作方案。

初中化学微课程制作方案

高中化学(必修)微课程制作方案

根据方案录制了初中化学微课21节,高中化学(必修)微课22节,每节微课时长5到6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选择的下载观看,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观看的课程上,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二、可以反复观看、利用

制作好的微课可以上传到学校网站,然后学生把微课下载到手机或者电脑上,播放由学生自主控制,可以反复观看。观看的同时,也可以在线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一些讲解化学基本概念的微课,任何年级的化学教师都可以在课上给学生反复播放,这就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课堂需要师生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可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微课缺少的就是这种互动,因此微课程只能起到一种在课程外的辅助作用。

如何发挥微课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微课有哪些作用呢?

一、在新授课上微课的作用

(一)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三)知识理解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四)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五)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此视频用于结束本课前放。以上环节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微课。

二、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一)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二)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三)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四)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三、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二)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三)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四)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微课对教学的作用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利用五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它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时间须严格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微课作者需清楚本节微课受众的年级段,采用适合该年级段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口语讲解,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微课的功能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微课作者不能以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来制作微课,没有听过课的同学来听微课是毫无意义的。

篇2:微课程与化学教学

所谓“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在学习过程中,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尽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经济条件不可能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通过学习,我认识了微课程,知道了微课程具有以下的优势: 1.短小精巧,使用方便:

从微课程的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2.篇幅较短,内容精简:

微课程的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3.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在微课程组成上,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4.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程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我们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效果。

5.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研究、原味创作、趣味实施。

对于课程来说,它内容的微小,因而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

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6.学习成果简化,传播多样。

因为微课程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可以在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

7.学习成果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微课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具有即时性。

篇3:微课程与化学教学

2013年秋, 我参加了苏州市电化教育馆举办的秋季在线培训课程《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 从参加学习的第一天开始, 我就发现一场悄无声息的课堂教学革命到来了, 它颠覆了我们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 它将教室进行了时空的转移, 它超越了课堂, 超越了学校边界, 甚至超越了国境……

1.“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在课堂, 内化知识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则是学习知识在课外, 知识内化在课堂。具体来说, 就是课堂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自定进度, 自主学习, 整理收获, 提出问题;课堂内则是展示交流, 协作探究, 科学实验, 完成作业, 教师巡视, 并展开一对一的辅导。“翻转课堂”主要是“教学结构”发生了翻转,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不同的学生受到同等对待。“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得到了真正体现。

2.微课程开发在“翻转课堂”中是如何应用的

“翻转课堂”的典型做法是用视频“再造”教育。因为视频可以“自定进度”地学习, 按照自己学习的进度, 视频可以暂停、可以倒退、可以重复、可以快进, 学生可以个性化学习, 从而夯实基础, 可以预防学困生的出现。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 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将微课程的开发应用和“翻转课堂”的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 才能完整地完成“翻转课堂”的实现。“翻转课堂”与MOOC和微课程的共同点都是用视频再造教育。

●从一堂化学公开课说起

新授课《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课堂上, 学生四人一组围坐在一起, 上课铃声一响, 我便说道:“各位同学已经在家通过视频学习了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那么谁来主动给大家归纳整理‘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呢?”学生小声交流了一下, 然后推荐了两位同学依次上讲台分别讲解氧化铝的性质、用途和氢氧化铝的性质、用途。我则静静地在一边观看由学生为学生讲解、归纳的过程。同辈之间的这种相互学习已经完全超越了教师的作用, 因为同辈之间对知识点的质疑纠错, 不但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而且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5分钟。

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课间下发的《课堂反馈》, “下面就让你们共同讨论并完成这6个问题, 你们可以用已学习的知识, 也可以用每组课桌上的药品和仪器来检验你的假设和猜想, 最后由你们来给出答案, 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可以交流也可以找我来合作。”这时, 学生开始了他们完成作业的时间段, 他们自主分工, 有的做实验、有的写、有的小声交流, 我则游走在他们中间, 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让学生始料未及的现象, 他们非常兴奋……15分钟后, 教室又恢复了宁静, 各组学生分别就刚才实验中产生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 派代表交流, 不到10分钟的时间, 他们的疑惑都已迎刃而解, 还有最后的5分钟, 他们顺利完成了《课堂反馈》上的问题和习题。下课铃声响了……

《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这一节内容, 在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是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一直是困绕很多教师的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这堂课的内容至少要被分割为3个课时才能提高到这样的认知度, 但是在翻转课堂中, 一节课就做到了, 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因为在翻转课堂中包含了微课程的开发, “微课程”是一种微型课程体系, 是学习方法、内容、评价等的统一, 它主要包括了学习视频、课堂内化、评测拓展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 微课程开发要遵循的步骤包括:1分解课程。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标准、重难点吃透, 然后再确定课程名称, 确定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2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指南, 学习任务, 困惑和建议。这张任务单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精华, 它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形式而呈现, 从学生认知角度而言, 这更利于学生去主动思考, 寻求答案。3制作微课。可以使用录屏、写字板、PPT、录像机、手机、照相机等各种工具。4检查和修改。5对课程进行评价。

这种创新的学习资源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 它包括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配套学习视频和课堂学习方式的创新。也自然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翻转课堂如何提高学习质量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 (客观世界) 的相遇与对话, 同教室里同辈的相遇与对话, 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1.翻转课堂提高学习质量的理论依据

(1) 从学习方式的角度

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材料是文字、图像、声音几者相互结合的“视频”形式, 可使多种感觉通道参与学习, 学习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与同辈、老师交流, 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等。

(2) 从学习时空的角度

翻转课堂的主要学习手段是“视频”, 它被挂在“云端”, 只要学生愿意, 随时随地都有学习机会。

(3) 让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翻转课堂”使学生学会学习, 即让学生懂得应该学什么, 为什么学的问题, 这本身就是现代世界教育的—个宗旨。使学生学会学习意味学生在任何时间、空间都能知道从什么地方能够快捷、准确地找到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 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学会学习意味着对知识具有分析、批判、质疑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能坚持“自主性学习”的原则, 自我选择、自我识别、自我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这是终身化的学习, 更是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 这将学习中所包含的“活动” (activity) 、“合作” (collaboration) 、“反思” (reflection) “三位一体”有机结合, 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 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翻转课堂提高学习质量的实践依据

翻转课堂可以实现使学生思维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翻转。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对自己学习负责任,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即使课堂缺席, 也不被甩在后面, 因为学习内容在“云端”, 可以永久存档, 可以随时复习、补习, 所有学生都可以拥有积极学习的课堂。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可以实现大班额环境下一对一的学习方式, 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把传统教学结构颠了个倒, 改变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其结果是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最终实现学习成绩提升。

●愿景

一切改革都是凭借“愿景”加以推进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场悄无声息的课堂教学革命也是凭借“愿景”来进行的。而这种“愿景”将形成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哲学。

随着苏州市电教馆对这一课程在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推进, 同我一起挑战翻转课堂这一悄无声息的革命的教师们, 试图通过各自的教学案例, 以具体形象的图景来提示这种挑战中萌生的教学哲学。因为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不同的学生受到同等对待!

当然, 目前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开发还正处在实验和论证的阶段。所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课程设置问题。目前高中学生在校一天上8节课, 每节课45分钟。那么, 学生有多少时间来学习这么多课程的视频呢?在学校, 学生又都能有空间有场所配备好电脑而独立学习吗?每天的视频学习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保证课堂上的答疑和加深呢?所以, 我觉得这可能是目前翻转课堂这一“愿景”能全面应用的最大瓶颈。其实, 翻转课堂不仅不会影响学生考试的成绩, 反而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 能在个别科目上间歇性地尝试和应用, 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信不久的将来,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的开发”这一悄无声息的革命就会慢慢实现, 这一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人性化的革命最终会开花结果, 美好的“愿景”即将呈现……

参考文献

篇4:浅谈初中化学微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程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88-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多媒体数字化的运用在教学中越来越常见,而微课程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概念。微课程采用视频或短片等形式的教学手段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微课程的优点是直观、高效,是一种新颖的、简易的微型教学手段,在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学习中都可以运用,也可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运行。初中化学微课程,是用数字化技术呈现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视频和动画,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也要以中学化学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目的与学习方式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进行了多样化的微课程教学的开发。化学微课程的要求是多元化和微型化,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因此,要设计出合理的微课程教学方案,就要从教学目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研究分析,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根据化学微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特点,可以将微课程教学分为4个步骤。步骤如下:

一、教学目标制定

目标制定的原则是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就是在制课程目标时,要按照在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课标与教材,思考学生要学的内容;判断学生能学的内容;找出难点和核心,判断学生的兴趣点。目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堂容量都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知识密度等都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选择

微课程类型可分为如下几种:

1、概念型知识微课程

化学学科上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学习称为概念性微课程,例如元素、化合物、氧化物等。它是初中化学的学习重中之重,是往后高阶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记忆难点。概念型微课程知识主要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解,一般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而研发。把课程核心概念研制成微课程后,就能够形成“微课程知识体系”,学生记住一个关键点,就可以联想到相关知识,使杂乱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和记忆,是知识更为牢固,也能让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总而言之,概念型的初中化学微课程教学重在归类与总结。

2、策略型知识微课程

策略型微课程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化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变通与知识的迁移。主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有相似规律的化学知识,例如“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求取”、“化学计算题”等问题,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化学学习方法,能为学生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途径。针对记忆难点,总结了分类教学的微课程。在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缜密的知识网络,将知识学的灵活,逃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3、动手型知识微课程

前面两种微课程类型都是理论知识类型,而动手型微课程主要内容是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重要的化学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同时结合理论知识,使学习更加立体化,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运用知识。通过视频观看和动手实验等方式,主要内容是化学重要实验操作和常见的化学实验的方法、现象。视频观看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规范。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实验方法。同时可以针对实验中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边实验边讲。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回答问题,最后转化会知识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动手型知识微课程,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现象的本质,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动手型知识微课程能更好的将书本知识变成行动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提出

教学策略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提出一个好的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微课程如何教与如何学的本质问题。教学策略的内容有教学过程与内容的制定、教学的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等。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实验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微课提供安全有效的实验素材,比如用酸碱指示剂验证物质酸碱性的实验,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稍不注意就会伤害皮肤。教师制作了《会说话的酸碱指示剂》的微课,模拟不同酸碱的声音,诙谐有趣,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微笑,心情愉悦。有学生还模仿微课讲述,跃跃欲试,深深沉醉在课堂上。

四、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需要进行评估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和该进。教学效果评估的核心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是微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检测可以考试试卷形式,还能以线上答题途径等等。其中在线做题可行性和更强。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能提高思维能力;不仅可以自我检测,又可以实时得到老师的解答和测评。

每个步骤都做到“精耕细作”,教学内容充实生动,教学主题环环相扣,教学方式新颖活泼,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

篇5:微课程与化学教学

第一节 关于课程的基础知识

一、课程及其制约因素

1.课程及其要素

课程是客观实在与主观理念统一的复杂体,其实质是人类的经验,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经验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其存在的形态是对教学内容及进程的安排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方案等,它们应该体现课程目的,为课程目的服务。

课程要素: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媒体、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2.课程的制约因素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需要

(2)经验的结构和特点

(3)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

(4)课程工作者和教师的观念与水平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层次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所确定的目标,及学校课程在一定阶段力图达到的教育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即教学)所要完成的指标体系,是课程使学生发展的基本标准即最低要求,即通过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学习时学生达到的发展状态。

教育 培养 课程 教学

目的 目标 目标 目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和制定

(1)课程目标的取向

预期行为取向 用预期学生行为的发展、变化来表述课程目标。

优点:行为目标比较具体、明确,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便于评价。

缺点:不适于描述难于测评、难于表现为外部行为的目标;可能会造成目标详略不一的情况;可能不符合实施时的实际。

进展情况取向 这种取向注重的不是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称为过程展开目标。

特点:对教师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不太适合班级教学。

个性表现取向 这种取向十分重视课程目标的个性化。

课程目标由预期行为取向到个性表现取向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深化和进步。

(2)课程目标的制定

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从课程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的分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技能目标。

认知领域的层次:知道、领会、掌握、综合运用、创新。

情感领域的层次:接受或注意、积极反应、偏向、追求(形成责任感)、性格化、角色化。

行为领域的层次:产生知觉行为、产生自觉行为、形成行为能力、形成行为定势、形成创造行为。

技能目标的层次:知道、领会、掌握、综合运用、创新。

4.课程目标的表述

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结果性,通常用可观察的行为词语表述,并根据目标要求划分为不同的水平层次;非传统性目标大多不作程度要求,因而没有水平层次之分。

(1)传统型目标的表述

认知性目标 技能性目标

(2)非传统性目标的表述

经历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

表述认知性目标的词语

(能)识别、辨认、找到

水 了解、知道、记住、(能)说出

平(能)区分、判断、比较、分类、举例、列举

由(能)解释、说明、(用新方式)表示

低(能)检验、质疑、辩解

到(能)总结、概述、概括

高(用于)预测、推断、推广、设计等

表述技能性目标的词语

水 能通过模仿完成分步的活动

平初步学会 能独立完成分步的活动

由 能通过模仿连贯地完成简单的活动

低 能通过模仿连贯地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

到 学 会 能独立地连贯地完成简单的活动

高 能独立地连贯地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

三、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通常是由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经过选择的间接经验组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可按某种方式加以组织。

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道德经验、认知经验、审美经验、健体经验。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选择:

(1)关于自然、社会或人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原理、方法、规则和某些经验。

(2)关于态度、情感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的情感、动机、意志、态度及评价活动经历和体验。

(3)关于行为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活动方式、技能、能力、实践活动的经验等。

2.课程的结构

第二节 化学课程的改革和设计

一、中学化学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1.中学化学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9世纪中叶,化学正式成为欧洲中学里的一门课程。

2.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化学成为某些学校的一门课程,20世纪前半叶受美国影响较大,中叶受前苏联影响,末叶博采众长,形成特色,八九十年代进入课改高潮 资料:我国的化学课程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当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讲授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课程。化学学科的内容主要从西方引入。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对于学制和化学课程的设置作了规定,由此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新教育制度中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1922年,民国政府学习欧美,在中小学实行“六三三”新学制,在初、高中均开设化学课程,这一改革奠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基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开创了化学教育的新局面。1952年12月颁布《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该文件总结了国内过去的经验,参考了最新的苏联教学大纲。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行)》,首次单独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将素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的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和态度教育、智力和能力教育融入其中。在体例和结构上,该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按逻辑顺序列举章节,而是采用知识点(块)归类列举,逐项确定教学要求的层次。在目标的达成上,不再限于认知领域,还包括情感领域和实验领域,主张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去测量。

我国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是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与该大纲衔接的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另外,2001年还颁布了供实验地区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之相对应的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003年上半年颁布。

资料:化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化学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有关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对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以及编制教材的依据。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关注如何利用化学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明确,某些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3.我国现行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之教学目的(课程目标)

初中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

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高中

(1)知识 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及重要应用。

(2)能力 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二战以来至八十年代:唯知、唯智和精英主义,导致教育只面向少数人。

九十年代以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观念改革 课程改革 教育制度重建 教学系统内教学要素重组

2.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中学化学课改概况

1999年,国务院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版初中化学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问世。此后,山东版、沿海版、湖南科技版相继问世。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介

1.改变课程功能 2.改革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 4.改革课程实施

5.改革课程评价 6.改革课程管理

四、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介绍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课程目标

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体现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2)课程原则

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

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相统一

学科特有的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

以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作为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3)课程内容

确立“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

(4)课程评价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用活动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纸笔测验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定性报告与登记计分相结合的方式。

(5)教材编写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

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利用多样化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应体现科学方法论的应用;

教材内容应有学习方法指导;

化学概念要体现直观、关联和发展的特点;

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增加开放型题和实践型题的比例;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6)课程资源

化学实验室;教师手册;学生实验活动指南;学校和社区学习资源;网络;低成本仪器与药品。

2.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ISBN 7-107-16555-0,定价: 3.60元)

(1)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为:科学素养、化学兴趣、个性发展、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感、STS、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见81页。

(2)课程内容

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具体模块见83页。

(3)教学评价—高校招生

人文学科:不超过3个模块;理工科:不超过4个;

化学及其相关专业:不超过6个。

第三节 化学教材的编写和评价

一、化学教材的形态

二、中学化学教材简介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化学课程与教材改革趋势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2)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3)加强课程的探究性

(4)加强课程的过程性。

(5)渗透人文精神

2.中学化学教材介绍

(1)人教版的几套初中教材、高中教材英文版化学教材

(2)上海教育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3)山东教育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4)科学出版社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和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5)沈怡文 陈德全 主编 九年级化学 上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

(6)人教版新课程高中教材

(7)山东科技版新课程高中教材

篇6:微课程与化学教学

北街小学 王 芳

寒假中,我认真拜读金陵老师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一书,并参加了“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 接触到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的理念。通过读书和看视频,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有了浅显的认识:它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适合现在教学的新教学法。

金陵老师学术造诣深厚,是国内对翻转课堂研究集大成者,是微课程教学法的创始人。金老师的著作中处处体现出他前沿性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性的思维观念,这本书在全国指导教学研究、观察实验校教改成果的心得结晶。他指出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翻转课堂“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在课堂”,这是翻转了教学结构,而教学流程并未翻转,与传统教学一样,学习知识为第一流程,内化知识为第二流程。所以,教学流程并未翻转。

在著作下篇《微课程教学法的原理与实务》中,金老师的一个观点解除了我进行翻转课堂研究的一个困惑,就是布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的问题。金老师指出:一是既然布置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那么传统的课后作业就不用再布置了,因为课堂上会对学生进行二次检测的,这样来讲,学生的作业量并没有增加;二是要辩证地看待“负担”,你布置的学习材料有足够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学生再苦再累也不觉得是负担了。

微课程教学法实务重在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这也是我的课题研究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所在,理念是更新了,目标也明确了,想要去实践却不知如何下手,金老师提出的微课程教学法及其模型还有“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可谓指路明灯,给了我实践的参照和指引。

金老师将微课程教学法模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第二大模块是录制配套教学微视频,第三大模块是课堂教学创新,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模块,老师和学生到底在翻转之后的课堂上干什么?金老师指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检测、作业、研讨、展示、质疑和阐释来内化知识、拓展能力;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检测、作业、静观、倾听、问题引导来深度拓展、教学相长。金老师提出了课堂教学创新的“四步法”,即“检测自主学习成效——作业(进阶)——协作探究(含疑难问题探究)——展示、质疑、阐释”。其中,金老师重点谈到了展示是高效内化的策略,“展示”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成功的展示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而成就感是我们每个人都极力追求的。

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篇7:微课程与化学教学

-------王淑芹

2015年7月,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暨微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研修班” 为期三天的专题研修和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聆听了老师对微课教学理念解读、微课如何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交互性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现场观摩课《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中教与学的应用》。微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梁锡卿教授指出,“知识碎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微课在两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其实,“微课”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模式下,以8-10分钟的微型课程把某个“知识碎片”或者知识点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供学生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互动、交流。但是,目前广大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制作微课,尤其是习惯于PPT课件制作的教师都面临着新的转型和新的挑战,力求把静态的课件变成动态的课件,实现拉动、收放、转动、翻页都十分自如的目标,让我们的课堂炫起来。

梁锡卿教授认为,只要具备平板电脑(电视)、多维摄像头和一套制作软件,在任何环境都可以制作微课。其中,软件具有超强功能,基本满足拍摄、录音、剪辑、合成、播放等需求。这样,任何一位教师就不需要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持,就能够独立完成微课的制作。会上,梁锡卿现场演示了他的团队十几年来从事数字化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成果:“懿文德”线上交互学习软件,并就制作工具使用等问题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篇8:有机化学微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建设

我院在总结多年来有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在有机化学微课程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 建设了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 相应的拓展配套资源结合的有机化学微课程资源, 在建设实践中对微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微课程的科学设计制作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积累了一些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经验。

1 微课程的科学理念

“微课程”作为互联网时代在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生教学资源, 其本身具有很多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特征。微课程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形式, 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丰富、结构独立的特征, 打破了传统课程资源的结构, 提高了课程视频资源的可用性、适应性和再生性[4]。

首先, 从学习资源角度看, 微课程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 是不同于文本、图片、动画、多媒体课件等的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因此, 微课程并不是多种教学资源“积件”式堆砌, 不等同于以往的“教学资源包”[5]。微课程属于一种教学系统, 它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规律, 能发挥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

其次,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课堂及精品 (网络) 课程。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 分解为一系列的系统性的微课, 是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6]。微课程和传统课堂及精品 (网络) 课程相比, 具有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教学时间较短, 不需要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等特点, 一节微课是在短时间内围绕某一知识点 (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 , 或者是体现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教学环节 (如指导学习者知识意义构建、教师点评、多媒体对某一知识的可视化设计、虚拟现实的展示等) 而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 因此, 微课程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简[6]。

最后, 微课程是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 其呈现的核心方式是在线教学视频, 因此它不受时间、地点等的约束限制。微课程视频整合了课堂教学设计 (包括教案或学案) 、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习者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信息, 是半结构化、真实情境化的“微型教学环境”[7]。而目前各高校还在建设的传统的精品 (网络) 课程的视频更倾向于课堂实录, 这种实践方式的结果就是把传统课堂由线下搬到线上, 其实质是授课地点的改变, 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只是传统课堂的机械重复, 其实践效果也并不理想。微课程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单记录, 因此, 认为微课程视频可以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中截取的方法是不太可取的。微课程的实践必然伴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其直接结果是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而学生是学习的中心。

2 微课程的科学设计和制作实践

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 其作用是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以学习者为主体, 突出微课程的教育性和教学性应是科学设计微课程的根本。

2.1 微课程的主题和内容设计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微课程的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炼, 且相对完整, 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微课程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合理有效地设计教学主题和内容, 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其次确定微课程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习对象的需求层次。微课程教学主题和内容的确定, 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学习者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在设计有机化学微课程主题和教学内容时, 主要是根据教学过程实践经验判断学生的需求, 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和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 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例如我们在制作有机化学烃的结构的微课之前, 基于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 确定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理解的难点, 并通过一次课堂小测验的考评以及和学生的课后交流, 决定制作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方面的微课, 为学习烃的结构做知识的补充, 降低学生学习烃的结构时的难度。另外, 设计微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时要考虑不同的学习情境。微课程资源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 如在线学习、课堂教学或二者的混合学习;学习形态可以是正式学习, 也可以是非正式学习[1]。

总之, 我们把一节微课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时, 应将微课置于教学设计的整体中考虑, 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一节好的微课应该是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但基于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 微课不可能解决一节课内的所有问题。因此,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微课的主题, 微课的内容也要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但要避免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 以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 微课程的资源设计和整合

为了优化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微课程的资源设计和整合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进行资源设计和整合的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也就是说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其次要充分考虑微课程的用途。以学生自主学习角度制作的微课, 用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另一类是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不论从哪种功能出发, 我们都需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设计和整合配套资源[2]。再次在一节微课的授课中, 时间有限, 如何组织传授所选定的教学内容, 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教学内容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高效地传授给学习者,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微课制作之前对讲授的内容要有精心的准备, 根据所选的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比如我们在制作烷烃这一章的微课时,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主要分解成若干节微课 (见图1) , 并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搜集了教学素材, 确定了讲授方式。

为了更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 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组织好教学内容, 安排好教学顺序, 对每一节微课进行教案或制作脚本的撰写, 是确保微课具有较理想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2.3 微课程的制作

微课程制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微视频的制作, 目前比较常见的微视频的制作方式主要有: (1) 运用高清摄像设备 (如DV、摄像机) 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及过程全程录制下来; (2) 运用录屏软件录制教师使用手写板的过程 (见图2) , 或者是在PPT、Word、画图软件中的讲解过程。

我们在制作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录屏软件进行PPT录屏和手写板书写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 可以较理想地呈现实际课堂教师的讲解过程。录制好的视频通过后期的编辑加工, 可以插入讲解过程需要播放的动画、视频, 加入需要的图片、教学演示等, 提高微课讲解的效率。

在微视频的录制过程中, 由于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 忌讳教师根据传统课堂的教学经验随机弹性地进行临场发挥式的讲解, 传统课堂上教师的即兴教学迁移, 在时间上弹性较大, 而在微课教学上, 教学时间短, 不适宜引入和教学无关的实例及进行意义不大的即兴教学发挥。应该较严格地按照教案或制作脚本来进行教学讲解, 最终制作出具有理想教学效果的微课程。

3 结语

虽然目前国内在微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方面的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 但要想深入地研究微课程, 依然有诸多工作要做。有了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设计, 如何突破技术的瓶颈制作出优秀的微课程?如何将微课程的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如何评价一节微课?这都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摘要:以“互联网+教育”和有关教育信息化技术为指导, 从建设学习资源的角度, 以学生为学习中心, 在建设适用于本专科层次的有机化学微课程资源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并积累一些经验。

关键词:有机化学,微课程,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梁乐明, 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8) :71-76.

[2]周贤波.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4) :81-84.

[3]何晓萍, 蒋鑫.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5) :43-46.

[4]刘红霞, 赵蔚, 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14-19.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6]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1.

上一篇:MBA 结业报告及要求证券投资下一篇:浅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