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

2024-06-18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精选十篇)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 篇1

1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Power Point是目前制作课件的诸多软件中最简单易学的一种软件。具有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直观易用的特点。可以方便地将文本复制到幻灯片上;可调整文本的字体、大小和颜色;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声音、影片、图像和动画, 并定义它们的播放次序和效果;可以通过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功能, 使幻灯片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演示效果;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使幻灯片跳转自如,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和紧凑有序。另外, 课件容易保存, 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修改和补充也是Power Point课件的一大特点。我们的课件制做是采用参考购买的现成课件一部分、互联网下载一部分和自己制作一部分来完成的。大小标题尽量保持固定颜色和大小, 固定的幻灯片背景, 遇到需要强调的内容也用统一的颜色标识出来, 这样既不要眼花缭乱又能突出重点。在反映化学反应过程时尽量选用或制作动画效果, 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在反映某种化学结构的特点时则选用一些图片, 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 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早在2005年教学工作会议时就明确提出, 目前学校的定位仍然是“教学型”的学校, 因此想方设法给学生上好课才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因材施教应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材”是人才的“材”, 相同的一章内容在给同一个班学生上课时侧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他们的起点不同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 , 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有可能不同 (有些要考研, 有些去医院做临床护理工作) , 因此要考虑好“吃不吃得饱”和“吃不吃得了”的关系;另一个“材”是教材的“材”, 目前使用的医用化学本科教材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主编游文玮) 是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为指导2003年新修订的, 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四所军医大学及白求恩军医学院多年医用化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集体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注重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新知识、新进展有较多的了解, 不仅限于书本上, 还要经常查阅专业期刊及互联网上的有关内容, 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内容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对各章节中的重点知识、重点理论进行反复强调, 加深记忆。如果在教学内容上一味的求难求新而忽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会使学生感觉是在雾里看花, 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这里还有对学生定位的问题, 根据他们毕业后的从业特点, 对于医用化学的学习不能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概而论。

3 合理调整章节,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利用有限的课时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 力求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学会学懂, 而对其余内容采用简介的方法或者让学生自习。以“配位化合物”一章为例, 计划课时是4学时, 而这一章里包括了基本概念、配位键理论、配位平衡和螯合物等诸多内容。应当利用较有限的时间对学生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来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要点是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命名。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价键理论的要点, 配位平衡常数和配位平衡的移动, 螯合效应及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螯合滴定的特点, 滴定条件的选择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金属指示剂, 水总硬度的测定等等。通过本章学习, 教会学生如何计算与配位平衡相关的习题, 其次同时在实验课“水总硬度的测定”当中掌握测定的方法和原理, 自己计算出兰州的自来水水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医用化学整门课程均用Power Point授课, 对各章节的内容都添加一些图、表来说明问题, 而对比较难懂的反应机制则尽量使用动画演示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不过许多授课内容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4 强化实验教学考核

在很多教师的化学教学中, 只是主要讲授概念及概念的原理, 揭示了前人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而学生只是接受和理解前人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学生易疲沓。因而利用生活中的医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 通过实验来可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并设立讨论题进行分析结果, 有助于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临床综合运用能力[1]。实验教学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专业特点, 精选实验内容, 分阶段、有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学素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规范化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设置必需且合理、实用且有效的实验教学内容, 如一般玻璃仪器及容量仪器使用训练, 医学研究中常用的p H酸度计的使用。为弥补实验课时不足, 在课余时间开设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平台。教师给予指导, 实现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考试, 与以往只进行理论考核不同, 我们现在将实验操作考试单独列出, 并作为学生期末考核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要锻炼学生动手操作技能, 打好基本功, 为后续相关医学实验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通过学校督导组资深老教师和同学们的反映, 感觉到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有所提高。因此, 通过课堂讲授、互动讨论和操作实验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教材, 因材施教、精心安排,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在分析了医用化学的课程特点和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之后, 以医用化学中“配位化合物”一章为例, 探讨了如何结合学校的定位, 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在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才能做好医用化学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医用化学,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莫志红.《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知识的教学探讨.[J].医学信息, 2010, 23 (1) :34-36.

浅淡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 篇2

关键词:医用化学 护理专业教学 学习兴趣 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学科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对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有上过高中的,也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医用化学课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甚至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由于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可以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上好第一节医用化学课就尤为重要。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以及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之后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作为切入点,再逐渐引入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更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这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学习难度,注重化学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并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产生兴趣。

如讲到碘的性质时,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在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C、维生素B的水溶性和维生素A、维生素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可以配位形成NH4+,NH3也可以与Cu2+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解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会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饮食上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教师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

五、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护理人才是当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作为护理專业教师的责任。

医用化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医用化学,Blackboard平台,网络课程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以下简称BB平台) 的出现为医用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契机, 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 是目前为止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特别是网络教学方面最先进的课程管理系统。BB平台采用一种新的数字化教学方式, 具有资料丰富、跨越时空、独立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BB平台以课程为中心, 有效地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 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创建和布置作业, 向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内容, 使学生可以轻松学习、快乐交流, 拓展其思维空间, 激发其创新能力。它在课堂核心知识学习与课外研究性学习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成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1]。

我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六版教材《医学化学》为主要参考教材,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安排,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开发、制作医用化学网络课程,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而高效的助学支持服务, 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实践基础。通过BB平台的网络教学, 教师可以突破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 向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该系统充分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双重积极性, 着力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力, 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逐步培养了其科研素质[2]。

1 充实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资料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 它将网络课程所表现的知识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 使教学内容更适宜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网络课程的构建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大纲, 要在既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 突出网络教学的特色, 同时要明确该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及与其他网络课程的关系。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包括3部分:网络课程教学目的及教学任务;网络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相比, BB平台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功能如下。

欢迎页面:医用化学课程简介;

信息公告:课程的最新动态, 如通知、作业、测试题目等;

学习导航:课程简介、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重点难点、考核说明, 辅助学生自学。在教学中, 重视对思维导图的运用, 按章节或知识体系做思维导图, 帮助教师全面系统地整合知识, 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创设教学情境, 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教法突破;

课程内容:教学课件 (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 , 教案和教学视频,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介绍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实验和虚拟实验室;

在线测试:每章提供两套选择题 (每套10题) 在线自我测试, 提供章节练习题和模拟试题及答案, 即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中英文词汇索引:提供词汇索引功能;

案例分析:提供大量与医学相关的案例, 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以解释说明;

师生互动:在线答疑、留言板、论坛、帖子等;

资源共享: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素材库、相关网站、第二课堂;

在线评价:专家、同行和学生对该网络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BB平台系统可以对多媒体资料进行有机整合,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的原理, 对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做形象生动的描述, 使难懂的原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 通过对实验操作录像、基础化学仿真实验软件等多媒体资料的使用, 使实验教学更为直观, 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网络课程庞大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课前可以预习, 课后能够巩固拓展知识, 查漏补缺。原来单凭口头讲解难以完成的教学内容, 借助BB平台, 可以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从而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强大的交互功能, 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网络课程功能结构的特点, 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方法。

一是网上课堂学习法。对于初次进入网络课程学习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先进入网上课堂, 观看教学录像并全程听讲, 根据教师提示的重点、难点, 再进入课程的其他模块自学。这种学习方法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 循序渐进, 能够给学生整体的视听印象。

二是网上研讨学习法。学生直接参与网上讨论, 积极发言, 可以在和其他同学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将自己不理解或是不清楚的问题, 通过选择网络课程相应的模块自学加以解决。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激励, 查找不足, 促进新知识的消化理解。

三是网上答题学习法。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可以选择直接上网答题, 网络课程的试题库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类型的试题。学生通过自我检测评价, 了解自己的不足, 再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

实时交流、分组讨论是网络平台建设的一个主要特色。利用BB平台提供的讨论区板块、电子邮箱等可以很容易实现学生在线讨论的功能, 教师可以发起主题, 让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自主发起主题, 其他学生或教师给予答复;还可以讨论前沿知识,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 安排授课教师定期进行网上答疑, 答疑时间可在论坛上提前发布。通过交互系统, 教师可以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问题解答, 随时为学生排疑解难, 做到及时、准确。教师通过权限的设定, 让有关学生看到讨论记录, 当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参加讨论时, 能够方便地对各种观点和整个讨论有全面的了解。如医用化学课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医用化学的学习方法、人体的酸血症和碱血症的化学原理等, 学生甚至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学习论文。

多方面、多渠道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疑问, 巩固知识;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 讨论问题, 有利于学生互相促进学习;教师对学生讨论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可以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各个问题的解答、讨论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保存记录这些内容, 可形成一种教学资源, 供师生查阅。

3 BB平台的综合评价

利用BB平台的课程统计功能, 对每一部分教学资源的访问情况做追踪, 从而获得学生对课程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 及时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另外, 也可以通过统计功能掌握每位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或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以明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信息, 使网络课程发挥最大作用。

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 该平台具有评价形式多样性、即时性和公开性的优势。一般有3种形式:师生在线问答式。学生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进行回答, 教师立刻给出评价, 回答和评价的结果是开放的, 其他学生可以监督评价的准确度和公正性;论文提交式。对于某个讨论性专题, 学生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将学习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或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教师;网络习题测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答题形式进行自测, 系统自动给出答案, 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检验学习效果。

为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积极性, 应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 将网络课程的优点和使用方法告诉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使用网络教学资源。BB平台的医用化学课程建设, 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不仅提供了动态化的课程资源,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无限时空的交流渠道, 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 在探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 将会使医用化学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实践等发生巨大的变革, 形成“传统课堂教学+现代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卢志标.BB平台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5) :256-267.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 篇4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课题——《基础化学课程体系改革》

我校从STS教学体系(即主张在科学教育中应该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性Society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出发,对医学《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如何与医学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及科研思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医学《基础化学》课程设置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把化学这门学科作为医学学科的一种工具加以应用,从而推动医学专业发展,造就出高素质医学人才,而与其配套的教学模式采用了理论课跨学科教学模式,实验课课题式的教学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在这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如何从中文书刊中获取先进的医学发展及应用信息,还应与世界医学技术的发展接轨,及时方便的接收非中文语言的医讯,拓宽学生的视野及学习资源,这就需要应用到世界广泛使用的英语语系作为媒介或工具去了解现行医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而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能够为医学生很快进入这种角色提供很好的帮助。因此有必要在以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双语教学。然而,由于存在民族自治地区与内陆地区文化性差异,导致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高质量地实施双语教学方式,提高我区学生外语水平,我们在2002、2003级部分学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和学生思想意识的更新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要进行双语教学,教师和学生均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充分理解和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和接受双语教学。为何要进行双语教学,我们对教师包括学生进行动员和解释,让参与双语教学的主体及客体均从思想深处明白,自中国加入WTO以后,新形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专业与外语,尤其是外语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才可能满足成为一名合格大学生装的条件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大学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均为专业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学会及时了解除书本之外的知识信息,而现在一些学科的知识更新及发展速度相当快,要及时地获得国际上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可通过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英语语系来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为此,专业型的大学生除了掌握外语教学中必备的普通外语词汇之外,还必须掌握专业英语,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种接受新资讯的手段,及时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或与国外同行交流先进的行业发展信息或知识。在这种背景下,在大学实施双语教学应被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要熟练地运用专业外语获取新信息,单靠外语课堂的有限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在专业学科知识的教授中实施双语教学,以其达到以下三个目的:一是扩大语言学习环境,巩固外语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强化听说读写;二是扩大外语词汇至专业词汇,了解本门专业的科技英语表达方式;三是利用所学专业英语,及时了解本门专业在世界科技中的发展动态,成为资料来源和资料积累的工具。只有在这种思想意识之下,在英语水准不是很高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时,教师和学生才不会产生抵触心理,才能以积极轻松的态度进行双语教学,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二、强化双语教学师资力量

要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教师的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应该在英语和母语之间能自由思维及切换,以使学生在专业新知识的学习中出现理解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与此同时,面对所教授的学生英语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表述必须合乎语法要求,才能使语言基础差的学生得到提高,否则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而且不适宜实施双语教学。因此,我校将参加外语教学的教师,在外籍教师指导下,进行一个学期以上全脱产口语强化训练,培训包括用英语对专业课进行试讲,直至能上岗为止。另外,任

课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前,必须在全英留学生班的教学中首先完成一章的全英教学任务,与留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学习,然后逐章扩大,以确保每章书的教学质量,经过这一教学过程后,教师的英语教学素质得以大大提高,此时,才真正面对中国学生,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

三、教材及课件

在双语教学中,离不开外语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原英语版的教学资料使学生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对于许多本来就来源于英语语系的化学理论、原理回复到原来的英语表述的本来面目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直接和更准确,并在这一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接受英语的思维模式,对英语水平的提高很有好处。为此,我们根据我校的基础化学教学大纲及人卫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内容,将原版教材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从我们的教学需要和目的出发重新编辑了第一版《基础化学》经过二年的使用后,现又重新修订和编辑了第二版本的《基础化学》,同时相配套地在人卫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双语的《基础化学实验》教材,已在2001~2002级留学生及2002~2003级的部分中国学生中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参考书方面学校图书馆可提供原版的化学全英教材,学生可随时借阅。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双语教学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利于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点中出现学生理解困难时,及时在英文片及中文片中进行切换,尤其在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或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时,这种切换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可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多媒体课件中的知识点描述加以理解。因此,我们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相同的教学内容,均采用一片英文,一片中文的版式,但在讲解过程中,中文幻灯片是否显示给学生,要视学生的理解程度而定。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所出现的化学原理、定律、知识点的描述全部采用国外优秀的大学化学教科书上的定义及叙述,并未从中文教学纲要中直接从中文模式中翻译为英文模式,以防止出现中国式英语,对学生是一种误导。

四、教学方式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同步进行

由于基础化学是本科医学生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绝对不能急功近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虽然在进大学前已经进行了至少6-8年的英语学习,并符合大学的入学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一进校,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就可以直接接受双语教学模式。一是学生对学科专业不熟悉,二是学生生源来源于不同地区,必然存在英语水准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还要渡过由中学学生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转型的阶段。因此在基础化学双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我们将双语教学过程分不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这中文讲授,中外文课件,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用英语讲述重要的定律及进行简单描述,让学生接触专业词汇,在中文的叙述中,遇到化学名词,直接以英文发音出现。随着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逐渐熟悉,第二阶段教师讲课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用英文表达化学原理。第三阶段,大部分课堂教学采用英文叙述,迫使学生用英文对化学理论,化学问题的解决采用英语的思维模式。课堂用语尽量采用原版教材中的英文解释,尊重英语叙述习惯,尽量避免采用中国式英语。这其中,不管是那个阶段,多媒体课件全采用一片英文,一片中文的方式,以方便的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不会因为双语教学而导致跟不上课程。从一开始,每节课的课堂小结均采用英文进行总结,强迫学生去逐渐接受双语教学这一模式及以英语对学科知识进行思维的方式。

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强化双语教学程度。因为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肢体语言较多,且仪器的使用演示,实验原理的说明均可使用较简单的语言进行叙述,学生所使用的实验教材为中英双语版,较利于学生预习。但对于某些注意事项,由于化学实验的特殊性,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所以需要部分用中文加以充分

说明。

与教学相配套的习题包括段考、期考试题部分内容为英文题目。使学生必须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使学生在学生过程中,逐渐放弃对母语的依赖性,才能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的英文水平有所提高。国外的许多双语教学经验也说明,学生学习越依赖母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母语越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就会越慢,甚至外语水平没有进步。

效果

总之,要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从我校及外校的经验,教学方式、教学过程都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校情况及各学科的专业实际特点进行教学。同时严格双语教学的师资条件,考虑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可采取部分学生和部分教学内容实行双语教学的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与教学研究中逐渐扩大双语教学的比例。或采用开选修课的方式进行。

目前国内重点院校的许多课程已以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在医学院校方面,也仅只是部分院校对七年制学生实行双语教学。我校目前也在七年学生实施了双语教学,同时在留学生教学中实施全英文教学,在医学本科学生中也部分实施了双语教学,实施双语教学是有一定基础了的。由于我区民族地区,以便在民族地区推广应用。

双语教学方面,在留学生中全英《基础化学》教学已实施了两年,在本科生中部分实施双语教学也已进行了一年的实践,基础化学教学的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双语教学经验;另外邱莉老师化学实验》教材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包含了本课题中的大部分教改内容,并已主编第一版的《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的全英文教材,已在2001~2002级留学生使用;2002完成了中英双语《基础在2002级学生中实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2002已完成了双语教学课件,并在部分中国本科生中试行,2003正在由本课题组的人员重编《基础化学》全英教材第二版,将在2003级留学生及部分医学本科生中试行。在此基础上,将把教学重点放于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上,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浅谈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 篇5

关键词: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

现在的很多医学院校有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医学化学学时大大缩减,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让文科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化学知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的问题。

一、文理科生分班学习

文科生和理科生化学基础不同,如果文科生和理科生放在一块儿学习医用化学,势必导致文科生觉得教师讲得太快,授课内容太难,接受不了。而理科生觉得老师讲得太慢,内容太浅,不耐烦听。将文科生放在一个班,教师可以放慢进度,将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高中基础知识补充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后续授课内容。

二、引导文科生从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

在高中选择读文科的学生大多物理、化学基础较差,而在高中化学学得又少,所以他们一提起学化学就头疼,心里特别排斥。这就要求教师第一堂化学课的时候多做工作,消除学生这种情绪。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强调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很多的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课重要,基础课无所谓,特别是文科生,学好化学不容易,他们就更容易放弃这门课程。在第一堂课的时候要强调人的正常的生理、病理及药理过程都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化学是从事医学研究的基础。化学是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2.告诉学生教师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帮助他们学好医学化学。例如:放慢进度、补充高中的相关的化学知识、降低内容难度、精选内容等,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认为化学与临床医学没有多少直接联系,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用化学教材内容滞后,理论性知识多、联系医学实际的内容少,使学生产生化学与临床医学没多大关系的错觉,进而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对医学化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注重化学知识体系的同时,在医学性、实用性、强化疾病的预防及健康知识的渗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而将一些纯化学理论给删减掉,这样既节约了课时,又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例如,在讲分子原子结构的时候,我们将“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删掉不讲,而选讲与有机物结构有很大关联的“杂化轨道理论”。

四、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源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一些运用化学知识的医学实例,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如讲渗透压时,可以联系给患者大量输液的时候为什么应用等渗原理;讲葡萄糖时,可以联系血糖和尿糖及临床上用班氏试剂检测尿糖来辅助性判断患者是否得了糖尿病;缓冲溶液联系食品中的缓冲液及PH控制;讲醇类时,联系过度饮酒的危害;醛类联系室内装修污染;讲糖类时,联系高糖膳食的危害、均衡膳食与健康等;含氮化合物则从亚硝胺联系到亚硝酸盐的危害、亚硝酸盐在食物中的存在及怎样避免亚硝酸盐的摄入;讲酸碱平衡的时候联系酸中毒和碱中毒,等等。但是在联系医学实际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牵强附会与生搬硬套,丧失了化学独有的魅力,最终导致医用化学课程沦为仅仅为医学专业课程服务的庸俗的实用工具地位。

五、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授方法上,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法、类比法、联想法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既节约了板书时间,又能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后辅导

知识的传授在于学生与教师的密切接触,在大学里有专职的辅导员,授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很少,还有部分学生怕与教师面对面交流,遇到问题难以啟齿。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可利用课间十分钟主动找学生谈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自己的手机号、电子邮箱、QQ号,欢迎学生随时与教师联系,教师会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吕雅娟.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化学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25.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 篇6

(一) 科学素质教育课。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界的现象, 人们的衣、食、住、行, 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社会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学习, 使学生获得一些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实验技能, 培养科学的信念和方法, 树立辩证唯物的世界观, 形成一种化学思想和化学眼光, 从而更好、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看, 化学在科学素质教育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 医学专业基础课。

人体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构成, 从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到异常的病理变化都包含着许多化学现象;从疾病的检查及诊断到药物的治疗及其治疗过程;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等等都涉及到许多化学知识和方法。因此, 医用化学作为医学的基础课是必不可少的。

二、确立医用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现代化学教育教学的观念正在转变, 医用化学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通过化学知识的接收, 从一个侧面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增加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完善人格培养——学会生存。

(一) 着重化学认识。

着重观察。观察是认知的开始, 客观仔细的观察是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论的前提基础。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其发生的变化、教学的模型、图表、实验过程及现象等, 利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观察的结果。

着重理解。客观地观察事物, 应用旧知识认真深入地联系思考,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论。

着重科学思维。对观察的结果, 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 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化学认识能力的形成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 它不是一章一节所能办到的, 而应贯穿于课程的始终, 达到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 着重化学实验。

“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4],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精髓, 化学的概念、理论、定律的确立都是建立在大量反复的实验基础之上, 医用化学课实验有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奠定医学专业基础的作用。形成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是认识化学知识而必要的, 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形成化学概念、理论, 深化知识学习。

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认真仔细地观察, 客观地记录, 从而分析、归纳出实验结果, 培养正确的实验方法, 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培养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医学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科学, 需要灵活的双手,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为锻炼出灵活的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为后续的医学基础课、临床课实验、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着重适用性。

人体本身就是由水、无机盐、维生素、糖、脂、蛋白质等物质构成, 这些物质的存在和变化都服从化学规律, 化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的构成物质和存在形式, 以及在机体的变化过程, 所以教材内容就应始终围绕着医学科学各科所牵涉的化学知识来选材, 体现出医学与化学的密切关系, 体现出医学基础课的作用。

(四) 着重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纵观科学发展史, 无数科学巨匠, 他们对某门学科的不懈探索往往都始于兴趣, 到后来的浓厚兴趣, 以至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 推动着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证明兴趣对学习有积极作用。

(五) 着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现代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怎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和能力。现代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多少、学会多少, 更要让学生应用多少, 从而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六) 着重学生学习能力。

时代要求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一个人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 有人说:“将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 是实现开放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 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化学教材的突破

沿袭的化学教材体现了学科的系统性、思想性、逻辑性、认识规律, 有其特色, 然而当今的知识和技术如此的浩瀚纷纭、层出不穷、突飞猛进, 高职高专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他们不需要艰深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需要知识够用且有较强的操作应用技能。

(一) 打破传统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性。

为解决医学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而设立教材内容, 化学到底要解决医学中的什么问题, 化学能对学生认识人体有何种帮助等等, 即是用什么学什么, 解决什么问题学什么相关知识。减少一些系统知识内容, 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是医用化学教材的关键。当前医药高职高专学生不知道学习化学对医学有什么用, 提不起学习兴趣, 感到化学知识枯燥难懂, 即使教师能激发出一点学习兴趣, 也会被后续的单纯的化学符号、结构、反应等弄得兴趣全无了, 使化学教学质量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总之, 医用化学教材应本着医学要化学解决什么, 教材就列出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的基本原则, 否则医用化学甚至就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 不解决问题, 开不开设都无关紧要。

(二) 从认知过程来学习知识。

带着问题学是学习成功的捷径。首先提出医学中的化学现象, 然后引出相关的化学概念、理论、规律等, 最后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学中的化学问题, 使化学概念、理论、规律穿插在各个问题中, 分散知识点, 降低难点, 让学生认为化学在做有用功。

(三) 章节标题的兴趣性。

化学教材各章节的标题应带有兴趣性, 应体现出与医学的关系, 有利于激发、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知道化学并非是为知识的积累丰富, 而是要解决医学中的一些问题, 学有所用。如:人体内物质含量的表示、输液中的化学、人体液中电解质的存在形式、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和可逆性、人体能量代谢的有机酸、三大营养物质等等。

(四) 教材的适用性。

教材应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应编排一些目前临床医疗技术的实例, 理论联系实际, 既学习了化学概念理论, 又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如;临床静脉滴注中的等渗现象、注射用的化学材料、人造骨骼和人造血液、药物在机体的作用浓度与治疗效果、癌症的化学治疗药物等等。

(五) 附设插图。

教材中列附较多的彩色插图, 叙述深入浅出, 图文并茂, 以通俗的形式来说明枯燥的概念理论、医学用途等, 在教材上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教材的兴趣性、适用性,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增加社会和环境中的化学知识。

化学与社会、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化学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的显著地位,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为人类物质的丰富作出的巨大贡献, 环境的化学污染和治理以及环境质量的监测和保护等等相关知识作浅显的介绍, 以正当前人们对化学科学的误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七) 增加学生实验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2]学生实验设计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迪思考问题的方法, 考核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基本操作的技能。比如:药物阿斯匹林的制备、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及精制等等。

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形势, 培养高职高专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于意见, .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 篇7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特别是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 卫生职业教育已经将着眼点集中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作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医用化学基础,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要打破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二元分离的格局, 坚持“贴近实际、关注需求、注重实践、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教学大纲为标准, 以教学任务为引领, 以医护工作涉及的化学问题为主线, 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 创新教材建设理念、教材内容、教材结构, 与“教学做”一体化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体系[1]相匹配。

2 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教材理念的创新:贯穿“一条主线”

《医用化学基础》教材应以医护工作涉及的化学问题为主线, 改变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 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学科体系, 突出化学与医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并由这些关系引出基本的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由实际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态度, 让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 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着重引导护理专业学生熟悉化学与医学、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医护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2]。

2.2 教材内容的创新:突出“两个对接”

(1) 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护理岗位实际工作对接。中职生毕业后需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所以脱离岗位需求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设什么科, 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 用什么教材, 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为此, 《医用化学基础》要以任务为引领, 以医护工作涉及的化学问题为主线, 通过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 (做中学、学中做) 、任务评价及任务拓展, 与护理岗位实际工作对接。

(2) 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中职生的认知前提对接。结合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但反应快、记忆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医用化学基础》删除繁琐的理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突出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 围绕“是什么”, “做什么”, “怎么做”, “为什么这样做” (只限于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 , “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注意事项) 进行编写。同时, 引入场景式教学, 把实际操作的用具作为教学素材, 引导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进行实际操作,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技能水平。

2.3 教材结构的创新:建构“三个模块”

《医用化学基础》应设置“三个模块”, 即目标与任务、理论与实践、达标与评价。

(1) 目标与任务。

目标:根据现行教学大纲, 按照“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对每一章的学习目标进行优化、细化、具体化, 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

任务:依据护理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和每一章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素, 有针对性地提炼出需要完成的工作或解决的实际问题。

(2) 理论与实践。

理论:紧紧围绕“目标与任务”, 结合学生认知前提, 依据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 精选理论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并穿插“案例分析”、“知识链接”和“课堂互动”。“案例分析”选编护理岗位实际案例, 特别是对于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 增加综合性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从而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能力培养。“知识链接”选编知识拓展或对护理工作涉及的化学问题进行解析, 提高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课堂互动”对护理岗位涉及的或日常生活涉及的化学问题进行讨论, 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按照“熟练掌握、学会”两个层次划分“实践目标”, 以实际任务为中心, 以化学问题为实践内容, 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内容、过程与护理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对接。

(3) 达标与评价。

紧密结合“目标与任务”进行教学与评价。全面覆盖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素, 编制测试题进行达标评价和能力训练, 将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实际任务获得的成果上,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以及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提升职业能力,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 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3.1 实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教材既是教本, 更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职业能力的课本, 要便于教师教, 更要便于学生学。《医用化学基础》在注重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实践的前提下, 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个性人格为主导, 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3.2 综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医用化学基础》要根据卫生职业教育特点、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确保理论教学的“必需、够用”, 充分体现综合性, 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 根据教学需要, 实现教材形式的多样化、教材内容的灵活性;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 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及时添加到教材中, 变陈旧性为先进性, 记忆性为启发性, 叙述式为模块化。

3.3 严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医用化学基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前提, 科学选择教材内容, 依据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选择教材内容, 并使用科学规范的专业术语准确表达知识点和技能点, 以保证教材的严谨性。同时也要改变传统教材严肃、刻板的说教风格, 使之亲切、委婉, 让学生有亲近感, 便于其认同和接受。

参考文献

[1]牛彦辉.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实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4) :20-30.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8

1 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十大祸患与化学的关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克劳斯·托普弗撰文指出威胁人类十大环境祸患有: (1) 土壤遭到破坏; (2) 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3) 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 森林面积减少; (5) 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6) 化学工业污染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7) 人口爆炸、土地退化、贫穷等因素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的贫民窟里; (8) 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9) 空气污染严重; (10) 极地臭氧层空洞[1]。这十大祸患归纳起来就是: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人类无计划无节制地开采和使用石化燃料和煤炭资源, 这些能源的燃烧, 产生了大量的SO2、CO2、NO2、NO、H2S等气体, 引起了空气污染, 工业废液的排放就造成了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从源头来分析, 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祸患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化学污染, 所以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让学生在学习医用化学知识的同时, 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严重后果, 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成为一个称职的人们健康卫士的同时, 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环境保护卫士。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资源, 把环保教育贯穿于医用化学教学的始终

笔者对马祥志老师主编的五年制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进行了分析, 将教材分为三大部分:无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部分及实验部分, 而这三大板块都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2.1 无机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

五年制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中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有:元素及其化合物、溶液、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章节, 这些章节的教学过程中, 都可以很自然地联系当前的环境问题, 把环境保护意识生动地渗透到无机化学教学中去。

2.1.1 元素及其化合物与酸雨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我们联系到空气污染和酸雨的形成, 从地下开采出的矿石 (例如:硫铁矿) 和燃料, 它们含有大量的硫, 在精炼或燃烧过程中主要以二氧化硫形式进入大气中。成为大气酸化的第一大成因。同时, 含氮燃料的燃烧所产生氮的氧化物, 也是使大气酸化的原因之一。SO2在空气中滞留一星期后转化成SO3, SO3易与湿空气形成硫酸酸雾, 在湿度、气压发生变化时就形成了酸雨。酸雨对自然界和人类危害极大, 我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酸雨, 每年因酸雨而造成农业、森林建筑业带来的直接损失达400亿元[1]。控制酸雨的方法有很多, 减少SO2和NOx的排放量, 是防止酸雨的主要途径。

2.1.2 溶液、电解质溶液与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在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电解质溶液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化学教师, 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和各行业的厂矿废液排放的标准体系中, 都是采用质量浓度来表示, 即:mg/m3, 如我国居住区大气卫生标准中一氧化碳的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1 mg/m3, 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15 mg/m3。

2.1.3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与大气臭氧层空洞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 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 比如为了控制食品的变质速度, 较好地贮存食物, 我们常用方法是冷藏或冷冻。我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国家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 (如氟里昂) 来作制冷剂, 大气层中氯氟烃的浓度不断增大, 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分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 使O2+OO3反应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进行, 它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 使臭氧层出现空洞。臭氧层破坏以后, 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 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

2.2 有机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同样可以把教材中的有机化学知识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

2.2.1 烃、煤、石油的燃烧与温室效应

在烃这一章中, 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烃主要来自于煤和石油产品,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主要能源就是煤和石油, 煤和石油等含碳烃的燃烧, 产生了大量的CO2, 再加上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 绿色植物的减少, 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 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产生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气温变暖, 水的蒸发速度加快, 大气环流紊乱, 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 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 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 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 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 土地资源减少。为了消除温室效应, 应采取如下措施: (1) 植树造林, 绿化环境, 保护生态平衡; (2) 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 控制污染源, 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 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的开发、风力发电、氢燃料的利用等。

2.2.2 塑料与白色污染及二恶英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当我们在讲到不饱和烃的聚合反应时, 就介绍了几种塑料的合成, 由此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 (多指塑料袋) 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目前市面上的塑料袋的主要成份是聚氯乙烯, 这种化学物质即使是埋在地底, 也要经过1 000年才会降解, 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些城市的市民在生活中使用自行焚烧的方法来处理垃圾, 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 给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因为垃圾在不充分燃烧过程中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二恶英, 二恶英是生活垃圾焚烧厂特有的公害问题, 即使在很微量的情况下, 长期摄取时便可引起癌症等顽症,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目前我们国家采用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方法是: (1) 禁用塑料袋, 用纤维纸袋取代塑料袋。 (2) 强制回收利用。 (3) 采用可降解塑料, 即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 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他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

2.2.3 醛、酮、胺、芳香化合物与居室TVOC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醛、酮、芳香化合物及胺类物质是构成TVOC主要成分, TVOC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是总挥发性有机物的简称。它是造成居室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室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燃煤、天然气等燃烧产物和建筑、装饰材料等。在室内装饰过程中, 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油漆、涂料和胶粘剂。及建筑材料的防腐剂。TVOC味嗅, 有刺激性, 而且有些化合物具有基因毒性, 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 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 出现变态反应等。为了防止TVOC的伤害, 主要从源头抓起, 杜绝使用非环保建材;其次, 要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必要时还可在室内摆放一些能吸收有害物质的花卉, 如吊兰、芦荟、虎尾兰等。

2.3 化学实验与环保

2.3.1 实验教学中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 增强环保意识, 实验操作前的操作规则教育中就要结合学习《环境保护法》,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治理污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认识到随意排放“三废” (废液、废气、废渣) 是违法的。作为新时代的医学职业的大学生, 更应该自觉保护好人们的生活环境,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 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节约试剂, 主动回收, 尽可能地减少“三废”的排放。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仅了解实验原理, 掌握了操作技能, 还要让学生运用化学原理、实验技能来治理环境污染, 造福人类。

2.3.2 科学安排实验内容, 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化学污染物的排放

从环保的角度出发, 在化学实验课的开设和安排中, 我们要把环保意识贯彻始终, 落到实处: (1) 毒性较大的化学实验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取代师生的实物操作, 如溴苯的生成、苯的硝化、苯胺的性质等。 (2) 开设微型或半微型化学实验, 以尽量少的化学试剂获取尽量多的化学信息; (3) 妥善处理化学实验中的“三废”。如废液在排放前尽量地让酸性和碱性的废液中和至p H值在6~7之间; (4) 组合实验, 综合利用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组合的原则是:通过调整实验次序和步骤, 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或副产物成为另一个实验的原料。节约药品和经费, 减少了“三废”, 保护了环境[3]。

3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医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的教学建议

3.1.1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应做到适时、适当

医用化学毕竟不是环境化学, 它是为现代医学教育打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传授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化学理论和知识结构为主, 再适时适当地渗透一些环保知识, 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师不能偏离教学方向和不顾及教学任务, 切忌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主体, 分不清主次, 否则会适得其反, 达不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3.1.2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医用化学教学的同时, 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入生活, 挖掘身边环境保护的题材, 如:所在城市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的调查;当地垃圾站的垃圾处理和回收情况的调查;所在城市不同区域的空气中的SO2测定及污染源的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而且也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中来, 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3.1.3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应该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文明化的进程中, 面临着人口、能源、环境、资源、健康等多方面的挑战, 而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的, 需要多学科的协调努力, 而环境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知识综合性强, 广泛涉及生态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对于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不应该只从化学视角上去分析。这要求我们的医用化学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增强跨学科能力, 具有广阔的知识面[4]。

3.2 对医用化学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医用化学教学中要渗透环保教育, 笔者认为在教材的编写上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动。

3.2.1 医用化学教材编写时, 注重相关环保知识的链接

在医用化学教材的编写时, 把相关的环保知识或环境现象以知识链接的形式编写到各章节的后面, 作为阅读教材,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2.2 实验教材的编写应重视3个方面

在实验教材的编写中, 应突显环保的特征, 从源头上减少化学污染,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改革: (1) 编写微型化学实验, 采用微量试剂和微型仪器, 减少化学实验中的“三废”排放。 (2) 将实验综合重组, 尽可能地使这个实验的生成物变成另一实验的原料试剂, 综合循环利用化学试剂, 节约药品, 减少化学污染。 (3) 适当编写几个具有环保意识的研究性的课题实验。例如:当地城市不同区域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测定。采样时可选择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区域如:工业区、居民生活区、学校、交通枢纽区;通过测试比较, 找出污染源, 思考改进措施,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探求欲望,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医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渗透环保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医用化学教学中, 加强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环保素质的新一代, 是我们医用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环保教育,绿色化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66.

[2]谢志刚, 宋仲容, 王家平, 等.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化学教育, 2006, 8:7.

[3]张建夫, 李占灵.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重要举措[J].化学教学, 2005, 9:6.

提高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篇9

1 认真备课,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要将一门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自己要精通这门课程,每次授课之前都要认真研读教材,广泛收集材料,做好备课工作,精心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教案中可将授课的内容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突出重点,各部分之间紧密衔接,前一部分给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应该为后面的现象和例题提供解释的依据,使整个教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案中对重要的知识点应详细论述,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从略而过,并将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重要发现以小故事的形式放在授课开始时讲授,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求知欲。比如在讲授绪论课的时候,要讲授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为了说明医学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化学,撇开单纯的说教,而是把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介绍给大家: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用培养基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有一个培养基长出了青色的霉,在青霉周围的细菌已经死亡。弗莱明并没有忽略这个现象,而是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在1929年将研究结果整理后发表。虽然他没有能力提炼出青霉素,但十多年后他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在牛津大学工作的化学家佛罗理和钱恩的重视,这两位化学家凭借着弗莱明所不具备的提纯和分离手段,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二战结束前将青霉素生产出来,使无数的生命得到了拯救,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奖金。当讲完这一部分时,很多学生被化学对医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所感染,更坚定了打好基础学好医用化学,干好将来临床医学实践工作的决心。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辅助医用化学这门课程授课的一个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介绍内容新和图文并茂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各门课的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准确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简化教学过程和节约教学时间。但是一味地鼓励多使用教学课件,就会造成课堂上学生只能跟着课件走,缺乏与教员的互动交流和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学效果上顾此失彼,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员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员时刻通过语言、表情和手势来传达对学生的期望、鼓励和关怀,吸引学生跟着教员的思路走,同时再辅以适量的多媒体课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的制作方面,要坚持逻辑上条理分明、层层递进、内容上“少而精”的原则,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在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可结合具体的例子,将各轨道的杂化过程通过多媒体形象展示给学生。在动画放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形象地看到s轨道的电子是怎样被激发到p轨道,并完成相应的sp、sp2、sp3杂化过程的,在各杂化过程以下并附有相应杂化轨道的形状。这样整个授课就克服了教员带领学生去记忆书中大段文字,而是以形象生动的内容简化了教学过程,强化了教学效果。而在介绍配位化合物一章时,可将配合物的一维链状、二维层状、三维立体结构制作成教学多媒体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配合物五彩缤纷的空间排布和结构特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2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作为教授医用化学的教员,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们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了教学案例这种方式,就是为了激发他们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在讲授绪论课的内容时,用教学案例的形式介绍了科学家们为了证明化学进化学说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为了证明生命起源于简单无机物,1952年美国科学家Stanley Miller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实验中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电闪雷鸣的自然环境,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汽等泵入一个密闭容器中,经过了连续一个星期的火花放电,得到了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原料-氨基酸。随后的50多年中,科学家们利用类似Stanley Miller的实验条件,合成出许多被认为与生命起源有关的有机物质。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家用没有生命的简单有机物合成出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更为生命的化学进化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除了引入有意义的教学案例外,在授课的时候介绍科学家是如何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员在讲授元素周期表这部分内容时,要介绍俄国的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过程。当时为了研究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原子量之间的关系,门捷列夫将元素的原子量和性质分别记录在一张张小卡片上,然后去研究它们之间的规律性。在一次次失败面前,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坚持下去。直到1869年2月19日,他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即元素的性质、元素形成化合物的性质,都与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依据这些关系,他更正了部分元素如金、锇等的原子量,预言了类硼(钪)、类铝(镓)和类硅(锗)的存在,所有这些都被以后的实验结果所证实。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小故事,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广泛收集资料,上好讨论课

医用化学是学生在大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员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上好讨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员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是完全被动的。为了使学生真正能主动地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入了讨论课的形式。通常教员先结合各章的知识点检索大量的文献,然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讨论题,并留有几周的时间,让学生们课后去查资料来准备讨论题的答案。讨论课开始时教员先就一个讨论题向学生们发问,这时学生就会踊跃举手来回答问题,教员让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让他(她)对所给的讨论题进行阐述,一般不超过5分钟,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员要给予鼓励,并在平时成绩上给学生加分,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学生敢上讲台回答问题的勇气。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其他同学举手需要补充时,教员要让前一个学生回到座位上,让下一个同学走上讲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回答不充分的地方台下的同学还可以给予补充。这样对于一个问题,通过多次辩论和阐释,答案就会越来越清楚。接下来在讨论课剩余的时间里,教员对于每个讨论题逐个进行讲评,从而达到把握各个知识点内容的目的。学生上完讨论课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不但能按教学要求完成书本上的作业,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率先一步进入图书馆,率先一步学会使用各种检索工具来查阅需要的资料,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比如在讲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与缓冲溶液这部分内容时,教员可结合课本上的内容给大家布置一个讨论题:那就是为什么乙酰水杨酸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的好,而在小肠中下部和大肠等处就吸收得不好?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乙酰水杨酸的pKa为3.5,胃液和小肠上部肠液的pH分别约为1.0和2.0,酸性较强;而小肠中下部和大肠肠液的pH分别约为7.6和8.4,碱性较强。在讨论中,他们结合所学缓冲溶液的内容,准确地推断出该药物在胃和小肠上部较强酸性条件下主要是以分子形态而存在,而在小肠中下部和大肠等处较强碱性条件下主要是以阴离子状态而存在。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他们还确认了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首先必须通过胃肠道的细胞膜,由于细胞膜是由磷脂层构成的,药物的脂溶性愈大愈易经膜吸收,又因为不带电荷的药物分子比带电荷的同种药物离子的脂溶性更大,所以乙酰水杨酸的分子形态比阴离子形态更容易吸收。这就解释了乙酰水杨酸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得好,而在小肠中下部和大肠等处就吸收得不好的原因。通过对该问题的热烈讨论,学生们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拓展了知识面并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活学活用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加强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搞好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教员在课堂上讲授完所教的教学内容,布置完作业后就离开了教室。除了批改作业以外,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很少。为了加强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将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回答,我们所在的教研室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化学4A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将教案和课件的电子板都放进了所在的章节中,并将教学内容分成了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两大部分。在教学资源部分,主要是针对各个知识点积累一些在授课时常用的图片和视频材料,以备学生浏览和下载。在线学习部分,针对各知识点的内容增加了动画图像、最新研究、知识扩充、双语素材、常见问题、相关实验等栏目内容。在动画图像部分,将每一章中提出重要理论科学家的图像、简历和主要贡献放在一个文件中。学生通过教学平台浏览了这些科学家的简介,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激发了学习求知欲。在最新研究和知识扩充部分,通过包括重庆维普等各种数据库广泛收集针对与各个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最新研究和知识扩充材料,然后将它们归于各知识点下,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栏目了解针对各个知识点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内容扩充情况。在双语素材部分,将教材中一些重要的专业术语译成英文,然后用英文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学生们在这个部分可以感受到在原版国外教材中对一些专业术语是如何表述的。对于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增设了常见问题栏目,学生们在这一部分可以找到他们在学习中常碰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知识点的重要理论,都要通过相应的实验来验证的,这些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可以在相关实验这个栏目中找到。此外,还在教学平台中增加了问题互动这个独立部分,每堂课结束后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问题都能在课间解决,对于剩下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问题互动部分反映到教学平台上,教员在课余时间将这些问题一一做答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还要将学生们在网络上注册和互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做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总之,通过对于医用化学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洪德,徐轶群,张焕霞.提高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探索[J].临沂医专学报,2001,23(1):21-22.

[2]张欢,杨昕.对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2008,5(12):66.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工具;医用化学;利与弊;解决方法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产品的兴起,多媒体教学工具也应运而生。先进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材形态、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新事物的出现均带着利和弊两面性,下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积极作用

多媒体教学工具主要的利用形式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具有良好的视觉优势,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多媒体课件不同于传统的教材和教案,它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信息量大,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并添加很多教师需要的资源。第二,通过背景、动画、声音和文字颜色,以及大小的搭配,使视觉效果突出。第三,由于受到教师字体和布局的影响,板书会显得凌乱,而多媒体课件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图文并茂,使学生赏心悦目。第四,操作简单直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电子白板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电子白板的程序进行课件的制作、维护和修改。课件的制作必须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编辑反复演示修改后才能在课堂上展示。好的教学课件要能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多媒体工具教学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其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第一,多媒体教学采用电脑和大屏幕投影仪的教学设备。而传统教学方式则使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第二,多媒体教学是将讲授内容以投影方式显示在大屏幕上,文字清晰整洁,能够增强学生的视觉美感。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讲课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板书的结构安排不一定合理,学生有时会看不清楚黑板上板书的内容,从而影响视觉效果。第三,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可以直接在投影的图像上进行批注和修改,并有很多实用的画图程序,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板书和图形的绘制时,很难能达到标准不说,还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第四,多媒体工具的应用节省了学生做笔记的时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课,课后复制教师课件即可进行整理和复习。总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介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有帮助。

二、消极影响

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虽然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有它的局限性,如果对其认识不足,使用不当,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工具仅是教学辅助手段,但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应用却不合理,一味自我讲解而没有留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课堂教学变为学术报告。教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不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会因此而分散注意力,导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时片面追求外观或只注重视觉效果,而没有从教学内容上深入思索,造成屏幕的过度渲染或附加信息、无关信息过多,使得学习效果降低。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多媒体工具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使用时把握好适度原则。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更应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容量。第二,教学中既要全盘考虑又要突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和讲解课件时要注意侧重点。例如:重难点知识要用鲜明的颜色加以标示,仅需一般性了解的知识显示一下或讲述一遍就可以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看、想、画、写能力的综合发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教态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语速适中、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第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巧妙引入,要让课件内容紧随教师讲解之后显示,做到出之有序。

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值得所有教师深入思考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在应用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与传统教学方式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要以更好的传授知识为第一准则,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6:112-114.

[2]刘杰.多媒体技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大学化学,2005,20(2):34.

[3]郭祥群.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追求教学的最优化——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与体会[J].大学化学,2002,17(4):10-12.

上一篇:实验室配置下一篇:带薪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