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知识小结

2024-05-17

化学教材知识小结(精选8篇)

篇1:化学教材知识小结

化学教材知识小结

1标准答案:分液操作: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

2注意容量瓶写规格:100ml/250ml/500ml/1000ml 3定容时加水至刻度线下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而不是直接加到刻度线处。(教材16页)(该点用于实验题判断“上述操作中错误的是。。”

4标准答案:制氢氧化铁胶体: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5注意:胶体颗粒带电,但胶体本身对外不显电性。

6高中见的盐均是强电解质,而弱电解质很少见,如醋酸铅是弱电解质。

7黑火药:一硫二硝三木炭必修一42页,(有时在计算题中产物略有不同,此时以题为准。)8 即古代铸剑时将剑插入水里的反应。其他金属也有类似反应见高考调研。注意反应条件 9 铁铝遇冷的浓硝酸、浓硫酸会钝化,遇热的浓硝酸、浓硫酸或直接加热会反应。10焰色反应标准答案: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样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燃烧,(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

11中和胃酸:氢氧化铝、小苏打(即碳酸氢钠)不可用碳酸钠,它的碱性太强。12Fe3O4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俗称磁性氧化铁。Fe2O3俗称铁红,常做红色油漆和涂料。FeO黑色粉末,在空气中受热被氧化成Fe3O4(这些在无机推断题中会出现)

13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合金一般硬度比各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各成分金属低。14求SiO2硅氧键数用均摊法:每个硅连四根键,每个氧连两根键,将硅氧键看成两个半键,均摊下来就是每个硅连四根半键,即两根键,每个氧连两根半键,即一根键。1molSiO2有1*2+2*1=4mol硅氧键。求金刚石等其他未知物质也是如此。

15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可做木材防火剂。而纯净硅酸钠俗称泡花碱。

16必修一78页,基本上都要记住。包括含4%的硅钢具有很高的导磁性,人工合成的硅橡胶既耐高温有耐低温。以及瓷器以黏土为原料、普通玻璃一纯碱、石灰石、石英为原料,水泥以黏土、石灰石为原料,注意其中的共有原料。17SiO2光纤 高纯硅光电池

18必修一87页9题:漂白粉或漂白精的失效原理。

19必修二7页碱金属密度逐渐增大(Na、K例外),熔沸点降低。8页卤素单质密度增大,熔沸点升高。

20必修二22页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1必修二24页关于氢键的介绍:从24页图上可看出HF标况下是液态,常温(25度)下是气态。因此注意标况下,1molHF不是22.4mol 22必修二34页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是吸热反应。

23烷烃:即碳氢化合物,甲乙丙丁烷是气态,新戊烷沸点9.5度,标况液态,常温气态。24烷烃沸点变化规律、系统命名法:详见各种教辅(一次性记牢)

25必修二66页: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可出有机推断题)

26苯与液溴反应,而不是溴水。必修二常考的有机方程式必须死记,尤其是乙醛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经常考(选修五57、58页有方程式)。选修五有银氨溶液的制备方法57页“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58页有反应方程式。27必修二81页第二段 油不饱和,脂肪饱和。倒数第四段,蛋白质是细胞结构里复杂多变的高分子化合物。(第一题可能考到)

28必修二88、89页常见金属的冶炼原理。注意火法炼铜,题有可能不给任何信息而直接让你写火法炼铜的方程式。电解法制镁铝钠注意写上“熔融”,以及条件,要与书上一字不差。

29必修二90页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30必修二91页资料卡片:富集溴元素。

31必修二95页煤的干馏及其主要产品,知道产品中含有哪些物质,氢气、甲烷、乙烯、一氧化碳、氨、铵盐、苯、甲苯等

31必修二96、97页煤的液化、石油的分馏。注意石油分馏产生的是含碳原子少的轻质油,在通过裂化和裂解才能得到甲烷、乙烯等物质。

32必修二98页注意那个方程式,选修题中可能考到,至于他的条件,如果题上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则条件就是“一定条件”

33必修二102页记住每一个方程式,考题一般不会给你教材上提到的信息

34必修二107页表一:由表可知,三价铁离子不能在中性溶液中存在(离子共存问题)35选修五7页注意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的图,尤其注意两种模型原子半径大的球的半径也大。

36看选修五18页重结晶及苯甲酸的重结晶实验。关键了解其原理。如果是氯化钠型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或氢氧化钙型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直接蒸发结晶即可(即初中粗盐提纯实验)。如果是硝酸钾型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则蒸发浓缩至有晶膜出现,说明硝酸钾在较高温度下已达到饱和,此时再冷却结晶,溶解度大大降低而使硝酸钾结晶析出。提纯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或直接为蒸发结晶,因为两者区别不大)、过滤(或趁热过滤)、洗涤、干燥(碰到类似题,就这几个词,实在不会了,就蒙吧)

37选修五引言第四行,无机氰酸铵加热生成尿素,说明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物、无机物也存在同分异构体,无机物可以与有机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38选修五32页乙炔的制备,熟记反应方程式。38页TNT的制备

39选修五49页,醇与水互溶的原因是与水形成了氢键。氨气极易溶于水原因一样。40苯酚当温度高于65度时,与水混溶。

41选修五82页方程式,注意在分子式下面写上名称。83页淀粉、纤维素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不是混合物。

42选修五89页盐析:记住上面列举的物质,少量盐(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过量则使蛋白质析出。变性:加热、加压、搅拌、振荡、乙醇、丙酮、醋酸铅(属重金属盐)等。重金属一般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铜后的金属。重金属盐如醋酸铅、汞,铜离子,银离子

43选修四注意三个方程式。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可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标志为一种物质与一种酸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和黄色沉淀。重铬酸钾中存在的平衡,以及重铬酸钾、铬酸钾的颜色。检验二价铁离子,用铁氰化钾,生成蓝色沉淀

篇2:化学教材知识小结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知识点小结

用、、、()n()

括号a.代数式

运算符号式子连接



 数与字母单独一个数或字母

(不含“”、“”、“”、“”等)

 b.代数式有理式整式单项式

多项式分式

无理式c.求代数式的值

一法:直接代数求值;

二法: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再求值;



aman

a()

同底数幂相乘

amanap_____

(an(n为偶数)

a)n___(n为奇数)整式的乘法

幂的乘方:(am)n____



(ab)n

______积的乘方

(abc)n______单单:把它们的____、同底数幂分别相乘的积作积的因式,其整式的乘法它字母连它的___不变也作积的因式.多单:

多多:

篇3:化学教材知识小结

隐性知识, 又称默会知识、缄默知识, 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罗斯认为, 隐性或未编码的知识隐含在经验中。我国学者王德禄认为, 显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一角”, 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的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 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 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可见, 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以外的隐蔽的、潜在的知识;是尚未或者难以规范的知识;是开发较迟、较难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二、隐性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隐性知识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材中隐性知识是很多的, 在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知识的联系以及化学方程式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 如果只注重显性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发掘, 就割裂了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能将化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组块和知识网络, 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孤立的、不全面的, 从而不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也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储存, 所以, 学生就只能采用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等简单而枯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 学习效果之差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在抓好显性知识教学的同时, 应引导学生对化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化学知识, 并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三、隐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 从化学方程式中挖掘隐性知识——分解策略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很多化学方程式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反应, 而实际上其反应过程要复杂得多。所以,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应让学生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 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对某些化学方程式进行分解的技巧, 把化学方程式中隐含的知识充分挖掘出来,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内涵。

例如:

学生从中直接辨别氧化剂和还原剂时, 因不知道Na2O2和H2O中氧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而遇到困难。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反应分解成如下两个反应进行研究。

前一个反应中化合价不变, 后一个反应只有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从而轻而易举地识别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又如, 教师如果能将乙醛的银镜反应分解:

学生就会深刻理解银镜反应的本质仍然是CH3CHO被氧化为CH3COOH, CH3COOH具有酸性, NH3具有碱性, 最终反应得到是CH3COONH4。此外, Al和Na OH溶液反应, Cl2和Na OH溶液反应、Na2O2与CO2的反应等等都可以采用分解策略进行教学。

从化学方程式中挖掘隐性知识, 实际上就是深入研究化学反应的原理, 运用分解策略将化学反应的原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知晓化学反应的来龙去脉, 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 从特殊的实验现象中挖掘隐性知识——探究策略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奇特现象, 这些现象往往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矛盾, 也就是产生了认知冲突, 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奇特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心理状态。如果这时教师能采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对奇特现象背后的隐性知识积极地探索, 深入地思考, 最终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便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中, 溶液颜色的变化并不是我们所意料的“变蓝色”, 而是“先变黑后变蓝”。“为什么会变黑呢”, 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提出黑色物质是什么。学生对铜与浓硝酸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的颜色进行分析, 经过激烈的讨论, 最后一致认为黑色物质为氧化铜。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反应

实际上是由如下两个反应相加得到的。

另外, 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镁条的燃烧等实验的教学中, 教师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

运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 不但能把奇特现象中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出来, 更重要的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深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感受探索发现知识的无穷乐趣,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 从化学概念的命名中挖掘隐性知识——辨析策略

化学概念的命名包含着很多隐性知识, 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 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 不对概念进行认真的辨析, 就会失去发现隐性知识的机会, 这样不但增加了记忆负担, 学起来十分吃力, 而且对于理解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不利的。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直接从化学概念的命名入手, 运用概念辨析的教学策略, 从概念的命名中直接挖掘隐性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培养学生运用辨析的方法来学习化学概念的能力。

如化学元素的名称包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从元素的名称就可分析出该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元素组成的单质在常温下的状态等隐性知识。元素名称中带有“钅”的就是金属, 带有“气”、“氵”或“石”就是非金属, 且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 带有“气”的表示气体, 带有“氵”的表示液体, 带有“石”的表示固体。运用上述方法可知:钾、钠、镁、铁都是金属, 氟、氯、溴、碘都是非金属, 且在常温下, 氟、氯的单质为气体, 单质溴为液体, 单质碘为固体。

又如烷烃、烯烃、炔烃三个概念的教学同样可采用辨析策略。“烷”字中的“完”可以理解为“完整、完满、完全”, 可引伸出“饱和”的意思;“烯”字可以和“稀”联系起来, 可以理解为“稀少”;“炔”字可以和“缺”联系起来, 可以理解为“缺少”;从“稀少”和“缺少”都可引伸出“不饱和”的意思。

再如, 学生在比较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四个概念时往往会出现困难, 实际上只要将这四个概念进行逐字辨析就可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同分异构体:同 (相同) 、分 (分子式) 、异 (不同) 、构 (结构) 、体 (有机物) ;同素异形体:同 (同一) 、素 (元素) 、异 (不同) 、形 (结构) 、体 (单质) ;同位素:同 (同一) 、位 (周期表中的位置) 、素 (元素原子) ;同系物:同 (相同) 、系 (系列) 、物 (有机物) 。

以上3例只是运用辨析方法学习概念的一个缩影。化学概念种类繁多, 记忆量大, 要简单、准确、快速地掌握化学概念, 运用辨析策略从概念的命名中进行挖掘化学概念的内涵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4. 从化学原理的运用上挖掘隐性知识——情境策略

化学原理是指化学上普遍存在的规律, 但这种普遍性也不是绝对的, 具有相对性。其实任何化学规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 超出了这个范围, 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就是化学原理运用上的隐性知识。在化学原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创设特殊情境的教学策略, 将隐性知识挖掘出来。

例如, 在书写盐类水解的方程式时, 一般采用盐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和水电离出来OH-结合, 盐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和水电离出来H+结合的原理进行书写。这时教师如果创设Fe2S3水解方程式书写的特殊情境, 学生运用原有原理进行书写, 而忽视Fe3+和S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事实, 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又如, 在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 我们都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反应物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增大压强, 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速率加快。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在运用原理时遇到困难:在常温下, 浓硫酸与铁、铝等金属反应时, 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浓度的确可以加快其反应速率, 但当硫酸的浓度超过98%时, 这种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不再成立;同理, 压强对气相反应速率影响的原理的使用范围应该始终保持在气相条件下进行研究, 物理学研究表明, 温度不变, 若压强增大到临界状态后, 气体也会成为液体。再如, 在探讨原电池的原理时, 初学者往往学到的是活泼金属作负极, 不活泼金属作正极的规律, 如果教师创设镁、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的特殊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作负极的并不是活泼的金属, 从而揭示其中的隐性知识:负极是发生氧化反应 (或失去电子) 的电极。

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特殊的情境, 学生在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遇到困难, 甚至出现错误, 在此过程中, 学到十分有益的隐性知识,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 从相互联系的化学知识中挖掘隐性知识——比较策略

(1) 原本没有联系的化学知识之间的比较

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的前提。很多化学知识原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经过推敲和研究, 也可以在某一属性上建立联系, 然后运用比较策略, 挖掘这种联系背后的隐性知识。如SO2、Na2O2和活性炭3种物质本身没有联系, 但是它们都具有能使其他物质褪色的特性。通过比较, 可以挖掘出这种联系中的隐形知识, 即褪色原理完全不同:SO2使物质褪色是由于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Na2O2是由于它具有强氧化性将物质漂白;活性炭则是通过物理吸附作用使物质脱色。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哪些物质能和水反应、哪些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或溴水褪色等途径将零散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这在知识的系统复习中效果特别明显。

(2) 具有共性的化学知识之间的比较

所谓共性是指某些化学知识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而相互联系, 这种特性的多少决定了知识联系的紧密程度。运用比较策略对化学知识之间的共性进行研究, 就可挖掘出很多隐性知识。例如, 在OH、H2O和C2H5OH中都含有羟基 (共性) , 比较苯酚与氢氧化钠、水和钠、乙醇与钠3个反应中羟基的变化情况和反应剧烈程度, 就可得出3种物质所含羟基中氢原子活性的强弱以及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对羟基中氢原子活性影响的大小等隐性知识。又如铁和铝两种金属, 两者之间的共性很多, 都具有金属的通性, 在常温下都会在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等等, 通过比较两者的共性也会挖掘出一些隐性知识:铝与盐酸或氯气反应都生成氯化铝, 而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与氯气反应则生成氯化铁;铁能与酸反应, 不与强碱反应, 而铝与酸或强碱都能反应等等。再如,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其实也是运用比较策略挖掘相邻元素之间的结构和性质而得出的规律。显然, 比较策略是挖掘隐性知识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将比较策略运用于化学教学的始终, 使学生养成运用比较法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从知识的联系中挖掘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比显性知识更重要, 更具有学习价值。所以, 将化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要不断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挖掘隐性知识的具体策略,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策略来学习化学。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程度地把化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出来, 学生才能构建起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 2002 (1) :14.

[2]舒继青.化学教学要重视“内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化学教学, 2003 (10) :14-16.

篇4:化学教材知识小结

关键词:药物化学;酶化学;基因化学;融合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5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美国 2005年第七次修订版高中化学教材Prentice Hall《Chemistry》[2], 将化学前沿科学知识中的药物化学、酶化学、基因化学与基础化学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1Prentice Hall《Chemistry》教材中的药物化学、酶化学与基因化学知识

Prentice Hall《Chemistry》教材共有25章,其中涉及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的共有9章,分别是:第1章(化学简介)、第4章(原子结构)、第6章(元素周期表)、第9章(物质命名和分子式)、第10章(物质的量)、第18章(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19章(酸、碱和盐)、第23章(官能团)、第24章(生命化学);涉及到的化学学科知识有:化学的起源和衍生,化学的发展领域,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命名和分子式,物质的量,物质成分的百分比和化学公式,化学反应速率,卤素取代物,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

1.1药物化学

教材中渗透药物化学知识的内容有:含有医药成分的植物,如柳树和香草等;含有医药成分的动物,如蝎子和毒蛙等;与医药有关的职业,如药剂师;用作医药的麻醉剂,如三氟溴氯乙烷,醚类等;药品,如阿司匹林、盘尼西林和砒霜等;药物检测,如运动员兴奋剂的检测。(详见表1)

1.2 酶化学

教材中介绍酶化学的知识有:各种酶,例如,乳糖分解酶,尿毒酶,HIV蛋白酶,过氧化氢辅酶;酶的本质,即酶是一种蛋白质;酶在人体中的作用,例如,消化道酶可以加速脂肪的分解,充当化学催化剂的作用;酶的工作原理等。(详见表2)

1.3基因化学

教材中介绍的基因化学知识有: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其分子表面的观察;DNA和RNA在遗传学上的作用;DNA和RNA的单体:单核苷酸;基因突变; DNA鉴定。(详见表3)

2药物化学、酶化学、基因化学知识与基础化学知识融合的三种形式

2.1利用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导出基础化学知识

教材的第9章介绍化学物质的命名和分子式时,就利用对药物中毒的处理导出化学知识。

案例1:教材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在一般的家庭里我们都能找到可能大约上百种化学品,包括洗涤产品、医用药品和农药。当这些化学品混在一起块发生反应或家里的小孩不小心吞食而引起药品中毒时,大多数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时可以拨打毒物控制中心的电话,他们会提供关于怎样解救中毒者的信息。如果家庭成员能向毒物控制中心提供引起中毒的物质的一些信息,如中毒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则会更有利于中毒者的及时解救,由此引出学习化学物质的命名和分子式的重要性。

又如在第24章,“氨基酸及其聚合物”中酶的介绍。

案例2:许多人不能消化乳糖,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消化牛奶或奶制品。这些人之所以不能消化乳制品是因为他们的体内不能产生足够的乳糖酶来消化牛奶里的乳糖。如果他们食用了乳制品,就会引起胃涨和不适,要消除这种不适,他们可以在食用乳制品之前先服用一种药片,这种药片含有乳糖分解酵素,由此导出酶的概念及其在人体里功能的学习。

同样在介绍本章的核酸时,也是通过创设情境,由基因化学知识导出化学知识:

案例3:也许有人告诉过你:“你长着妈妈的眼睛,爸爸的鼻子”。当然,照字面的意思理解,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你的眼睛就是你的眼睛,你的鼻子就是你的鼻子,但你身体里的蛋白质,基因确实继承于你的父母,由此导出核酸的学习。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利用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来导出化学基本概念。从学生感兴趣的形象、生动和具体的事实与经验出发,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对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的疑问来学习化学知识,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

2.2基础化学知识作为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的背景

“基础化学知识作为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的背景”在该教材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例如在第9章“物质的命名和化学式”中先介绍了化学物质的命名和书写,接着以此作为背景,在“化学领域中的职业”板块中引出药剂师这一职业。

案例4:医生会给病人开出处方药的单子,然后由药剂师去配药,药剂师要确保他们配的药和药的剂量不会危害到病人。一个具备一些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的人只能成为药剂师的助理,要想成为一名药剂师,需有大学药剂学的学位证,这个学位证要求修完化学﹑生物﹑数学、统计学和药物学等有关知识。

教材“化学领域中的职业”板块的介绍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也有利于高中生了解各式各样的职业 , 为将来的择业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又如,在学习了18章“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催化剂的基础上,介绍了酶在人体中充当催化剂的作用。

案例5:酶是一种可以提高生命反应过程的催化剂,如果没有酶的催化作用,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就会变得很慢。例如,当你吃了富含蛋白质的肉后,你消化道里的消化蛋白酶就会在几小时之内分解这些蛋白质,如果没有这种酶,这个消化过程在体温条件下就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同样在介绍DNA和RNA时,教材首先简述了它们的结构和组成,然后从基因的角度讲述了DNA和RNA的作用,还引出了一系列与遗传相关的内容:核苷酸、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NA鉴定、DNA重组以及克隆技术等。

这一形式基本是以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为主,通过简单介绍相关化学知识, 着重讲解相关的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这样编排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也会领悟到科学前沿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欲望。

2.3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作为基础化学知识的拓展

“药物化学、酶化学和基因化学知识作为基础化学知识的拓展”主要分布在各个章节的“社会与科技”板块中,该板块紧密联系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并且结合了大量生动的彩图来做说明。例如在第1章“化学简介”中的“社会与科技”板块,介绍了自然界中的药物。

案例6:大约40%的现代药物来源于植物或动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化学家必须先确认这些物质的成分和作用,然后提纯这些物质并说明它们对人体的作用,科学家就是研究如何使这些药物更有疗效或毒性更小。例如:

柳树皮: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饮用柳树皮泡的茶来治疗头痛和其他小病痛。到1828年,科学家已经把柳树皮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70年后,化学家们又在这种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制得了阿司匹林。

毒蛙:化学家发现毒蛙的皮肤有一种毒物,并用这种物质来研究人的神经系统。结果表明,该物质是类似于吗啡一种较强的去痛药,但不会使人上瘾。

由此可知,早期的药物许多是由偶然性和经验性发现的,而且来源于自然界。为了使学生对这些天然药物有更清晰和更直观的认识,在这些药物彩图的一旁还有相应的文字说明。由化学起源和衍生将化学知识拓展到药物化学上。

又如24章(生命化学),在“酶是如何工作的”中,为我们解释了引起艾滋病病毒中的HIV蛋白酶是如何工作的,同时在介绍了酶的化学知识后,为我们拓展了“辅酶”知识。

案例7:一些酶不需要其他的物质就能对生物体中的物质直接催化,而有些酶则需要非蛋白质的辅酶来共同完成催化过程。辅酶可以是金属离子、有机小分子或水溶性维他命,例如VB,就是一种辅酶。作为辅酶的金属阳离子有:镁离子﹑钾离子﹑铁离子和锌离子。在过氧化氢酶的结构中包含有三价离子,它能催化双氧水的分解,得到水和氧气。

同样是24章,在介绍核酸的化学知识中,又为我们呈现了“DNA指纹鉴定”的知识。

案例8:DNA指纹鉴定的取样可以从头发﹑皮肤细胞或体液中得到,DNA排列的顺序,如指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检验方法称为DNA指纹鉴定。要进行DNA指纹鉴定,首先,科学家会先从取样中分离出DNA,只要很少的样就能进行DNA指纹鉴定。酶用于分开在特别的碱基对顺序之间的DNA链,使得DNA从样品中分开,由此得到较大数量的DNA片段(这些DNA片段的长度和碱基对组成都是不一样的),然后通过对照已知的DNA样,从而得出DNA指纹鉴定是否和已知一致。

这种形式是以化学知识作为基础,利用化学知识拓展出与之相关的药物化学、酶化学与基因化学知识,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所选取的药物化学、酶化学与基因化学知识相对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点后,增加课外知识来拓宽他们的视野,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更大的学习和思维空间,便与继续探索和钻研。同时这种形式克服了学科本位的思想,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不同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及普遍性,体现了自然学科的整体性和相融性。

3 结论

3.1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与我国高中化学教材相比, Prentice Hall《Chemistry》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宽,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特别是关于“21世纪化学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化学前沿知识可以作为教师引入新知识的背景材料,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相关资料插入,还可以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和作为科技活动素材等等,不仅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素材,改进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拉近高科技与基础化学教育的距离,使学生多了解本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领先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愉快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2有利于学生的STS教育

Prentice Hall《Chemistry》将代表化学21世纪化学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和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把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化学的一些前沿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技能。通过STS 教育使学生广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之中,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了解社会和关心社会的人,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Prentice Hall《Chemistry》教材中编入有关21世纪化学发展趋势的前沿性知识的方式,顺应了现代教材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与融合性。教材没有配套的专门手册,也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讲解,而是采取内容的镶嵌式处理,如教材中穿插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化学重大事件,有利于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文化背景,了解化学这门学科各领域的大致演变历程及其发展方向,感受化学是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科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青, 姚林娜,杨辉祥. 美国化学教材中的经济观念教育的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2): 82-86.

[2]占小红.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特色分析与启示》[J]. 化学教学,2005, (3): 28-29.

[3]Antony C Wilbraham, Dennis D Staley, Michael SMatta, etc. Chemistry[M]. NJ: Pearson PrenticeHall, US. 2005.

[4]Peter Goodhew . Education moves to a new scale[J] . Nano Today, 2006, (5): 40-43.

篇5:高三化学知识点背诵小结

1. 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氢硫酸等试剂不宜长期存放,应现配现用正确,银氨溶液久制易生成Ag3N极为易爆

2. 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后,应先取出集气瓶,再取出导管,后停止加热正确

3. 品红试纸、醋酸铅试纸、pH试纸、石蕊试纸在使用前必须先用蒸馏水润湿错误,PH试纸不润湿

4. 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NaOH溶液时,所用锥形瓶不能用未知NaOH溶液润洗正确

5. 为防止挥发,浓氨水、氢氟酸、漂白粉、液溴、汽油、乙酸乙酯等均需密封保存错误,漂白粉不易挥发但易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6. 浓H2SO4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干燥布擦净,最后涂上NaHCO3溶液错误,先用干燥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7. 一支25mL的滴定管中,液面所在刻度为12.00,则其中所盛液体体积大于13.00mL正确

8. 准确量取25.00mL的KMnO4溶液,可用50mL碱式滴定管错误,应用酸式滴定管

9.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正确

10.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分析下列实验温度计水银球位置。

(测定溶解度、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酚醛树脂、乙酸乙酯制备与水解、糖水解)测定溶解度(溶液)、制乙烯(反应液)、硝基苯(水浴)、苯磺酸(水浴)、酚醛树脂(沸水浴)、乙酸乙酯制备(直接加热)、水解(水浴)、糖水解(水浴)

11. 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下降的速度错误,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变化

12. 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错误,左物右码

13. 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密封,加热试管,溶液变红色,冷却后又变无色。确定溶液成分应为SO2+品红溶液

14. 只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甲苯、氯仿、己烯、酒精、苯酚水溶液、纯碱溶液正确,浓溴水

15.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时,通常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颜色由橙变黄错误,通常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16. 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可溶性盐可通过盐析的方法错误,应该使用渗析

17. 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所用的蒸馏水应预先煮沸,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正确

18. 试管、蒸发皿、坩埚、锥形瓶等仪器均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错误,锥形瓶应当隔石棉网微热

19. 所谓硅胶,即硅酸胶体。硅胶变色为物理变化错误,硅胶为nSiO2?mH2O硅胶变色是化学变化,由于其中CoCl2的水合分子量不同而颜色不同 [CoCl2?H2O(蓝色)CoCl2?6H2O(红色)]

篇6: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用石棉网加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

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 一些常用的事故处理方法

过滤、蒸发、蒸馏、萃取(萃取剂的选择原则等)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及所分离物质的种类(玻璃棒的作用)

1搅拌加速溶解

2引流防止飞溅

3防止局部过热,使小液滴飞溅

粗盐提纯的步骤: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Na2CO3一定加在BaCl2后面;HCl最后加。(共三种顺序)

检验SO42-:先加入HCl,若没有白色沉淀则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加入盐酸的目的是:排除Ag+ SO32- CO32- PO43-的干扰。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微粒数目的集体。(mol)

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有单位)

物质的量表示微观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以一般用化学式表示。

摩尔质量表示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g/mol)

m =n×M N=n×NA

气体摩尔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

在标准状况下(0℃ 101Kpa)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只有气体才有气体摩尔体积。标况下:22.4=V/n

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L)CB=nB/V(aq)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八字方针: 计 称 溶 冷 转 洗 定 摇

以及对应的误差分析。

仪器: 烧杯、容量瓶(标明体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固体溶质使用)、量筒(液体溶质使用) 6种

从一定体积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在一定体积的一种溶液中:

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所含离子的个数。

溶液的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篇7:化学教材知识小结

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已经开学啦,新学年,新方向,新规划?许多童鞋很迫不及待的迎接新学年!为大家准备了高三化学知识重点总结,赶紧收藏起来了!

一.“无色透明”条件型

若题目限定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即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若“透明”,则溶液不形成混浊或沉淀(与溶液有无颜色无关)。如Ag+与Cl-、Br-、I-、SO42-;Ca2+与CO32-、SO42-;Ba2+与CO32-、SO32-、SO42-等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有混浊或明显的沉淀生成,它们不能大量共存。

例1.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Ba2+、CO32-

B.Ag+、I-、K+、NO3-

C.K+、OH-、Cl-、Na+

D.Fe3+、Cl-、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无色透明和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C项。

二.“酸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酸性溶液、PH=1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加入镁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有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OH-、弱酸根离子(如CO32-、SO32-、S2-、F-、ClO-、CH3COO-、PO43-、AlO2-、SiO32-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2.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K+、Na+、SO42-、SO32-

B.NH4+、Mg2+、SO42-、Cl-

C.Na+、K+、HCO3-、Cl-

D.K+、Na+、AlO2-、NO3-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pH=1(有大量H+存在)和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B项。

三.“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酚酞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加入铝粉反应后生成AlO2-的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弱碱的阳离子(如NH4+、Mg2+、Ag+、Al3+、Cu2+、Fe2+、Fe3+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3.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HCO3-、NO3-

B.Na+、SO42-、Cl-、ClO-

C.H+、Mg2+、SO42-、NO3-

D.Ag+、K+、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有OH-存在)、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四.“酸性或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能使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出现这样的条件,则溶液中可能有H+存在,也可能有OH-存在,分析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一定能大量共存(满足无论是与H+还是与OH-都不会反应)还是可能大量共存(只要满足与H+、OH-中的一种不会反应就可以)。

例4.若溶液能与Al反应放出H2,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NO3-、Cl-

B.K+、Na+、Cl-、SO42-

C.K+、Na+、Cl-、AlO2-

D.K+、NH4+、SO42-、NO3-

解析:题目所给的溶液为酸性(含有H+)或碱性(含有OH-)溶液。正确选项应满足在酸性或碱性都能大量共存的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五.“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型

若题目中出现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这样的条件时,要考虑各离子组中是否存在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离子。如Fe3+与S2-、SO32-、HSO3-、I-;H+与S2O32-和S2-;MnO4-(H+)与Cl-;MnO4-(H+)、NO3-(H+)与Fe2+、S2-、HS-、SO32-、HSO3-、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例5.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Fe2+、Na+

B.Ag+、NO3-、Cl-、K+

C.K+、Ba2+、OH-、SO42-

D.Cu2+、NH4+、Br-、OH-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A项中H+、NO3-、Fe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A项。

跟踪训练

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酸性溶液Na+、K+、MnO4-、Br-

B.酸性溶液Fe3+、NH4+、I-、NO3-

C.碱性溶液Na+、K+、AlO2-、SO42-

D.碱性溶液Ba2+、Na+、CO32-、Cl-

2.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

NH4+、Na+、Cl-、OH-

B.在强碱性溶液中 Na+、K+、AlO2-、CO32-

C.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NH4+、Fe3+、SO42-、NO3-

D.在PH=1的溶液中

K+、Fe2+、Cl-、NO3-

答案:

1、C

2、B

篇8:化学教材知识小结

一、拓展型知识可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通过使用教材中的“拓展型知识”作为新的生发点, 并且加强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教学资源的开发, 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探究体验, 有助于将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自主创新意识进行提高。例如, 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 围绕“拓展型知识”的内容, 可以设计一些“酯类物质的制造方法”等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或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些无毒无害的酯类物质, 如学生可以通过加热料酒, 并且加入食醋来制造乙酸乙酯, 而且乙酸乙酯在挥发时的味道会让人觉得愉悦, 因此学生也了解到在教材上学习到的知识是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的。在日后的生活中, 学生在进行鱼类的烹饪时就可以用到这一知识, 去腥增香。而正是由于对拓展型知识的探究,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使用拓展型知识来考查学生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将拓展型知识作为评价内容, 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以后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 由于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注意学生在应用化学知识时的积极性,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周密性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这样能够较为高效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多元性评价, 也就是需要将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最后的结果, 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应该做到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在每一个阶段的评价中, 教师都需要注意从全方位、多角度地使用评价手段, 保证给学生一个公正准确的评价。

三、拓展型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作为化学教师而言,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

需要为学生传授化学知识, 还要为学生讲解各种化学知识的来源, 用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化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其中的内容、方法以及思想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化学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将化学知识、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知识融为一体, 体现出化学的文化价值。拓展型知识中包含的各项内容正好涉及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化学史料等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将这些知识进行拓展。例如, 在学习“苯环”知识的过程中, 化学教师会为学生讲解三硝基甲苯的知识, 由于诺贝尔为了人类的化学事业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时间,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九死一生, 学生能够体会到诺贝尔百折不挠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同时也能够学习诺贝尔对于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四、拓展型知识用来开发校本课程

由于拓展型知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有些拓展型知识涉及生活实践的化学问题, 有些拓展型知识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 还有的拓展型知识侧重于让学生对一些化学问题进行自我探讨, 并且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拓展型知识都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起到完美的教育教学成果。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必须让化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同时, 把化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现化学知识的意义。例如, 学生在学习“钠盐”性质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灭火器原理, 通过钠盐在灭火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钠盐反应的方程式记忆更加牢固。

五、使用拓展知识作为三维教学的方法

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学到化学知识, 就需要从拓展型知识入手, 更加注重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过程和方法, 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例如, 在学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国内外的三种制碱法, 同时通过介绍制碱法的过程,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化工原理在制碱过程中的应用, 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使用教材知识来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而且学生在学习制碱法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侯氏制碱法”来提升民族自豪感。

化学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 更加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拓展视野, 并且学习到探索科学的方式。通过拓展型知识的教学, 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化学学习, 并且也能将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行提升,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以及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王雪娇.高中化学中“拓展型知识”的使用策略探析--以苏教版为例[J].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4 (4) :97-97.

[2]陈伟.浅谈高中化学实验在拓展型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2013 (8) :62-63.

[3]蒋华.高中化学拓展型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新余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企业开工仪式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