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2024-06-23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精选9篇)

篇1: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问题性

创造性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 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 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 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 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善 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所谓问题情景,就是在课堂教学 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又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 关键环节。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做作业、做习题等形式解决问题,但他们解 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复现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 和方法,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 决问题的目的。

2.探究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 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 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从而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 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引导。探究意味着独辟蹊径、求实创新,也意味 着尝试错误、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性活 动与非理性活动协同发挥作用。在智力因素中,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 丰富的想象力、灵活创新的思维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用重大。在创造性思维 中,应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 维的互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冒险精神、创造学习的热情、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持久忍耐力,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引 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活动时,必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其间 有探究、尝试、挫折到豁然开朗,对于学生以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 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个性化

传统教学实行班级授课制,给予学生共同的知识教育,共同的思想教育, 共的体质训练,共同教育的背后是学生的潜能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反映在 智力上,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方面的差异;反映在个性特征上, 有兴趣、爱好的不同,性格、气质、意志品质的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创造性教学注重个性化的前提。创造过程是复杂的,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思想的艺 术》一书中提出了创造过程要经历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其实, 科学家、文学家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各不相同的,灵感的突发有时在睡梦中,有 时在游玩中。学生的创造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程度不一,教师的指导存在质量 高低,对知识经验、先天素质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学生实施创造性教学,形成的 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一定各不相同。因此,创造性教学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 提高的基础上发挥专长,促使学生将来在各自的生存

[1][2]

篇2: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流畅性

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独特性

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

篇3:试论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1 人格与创造性的基本含义

人格是一个人人都在用, 但又不甚了解的概念。人格一词译自英文“personality”, 最初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 它是指个体行为全部品质的集合, 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 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 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1]。

人格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范畴。在法律学上, 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在伦理学上, 指个人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自身的精神价值和自我意识;在心理学范畴, 人格不仅涉及人的权利和责任, 还包含人的道德品质, 但远远不止这些方面。在解释人格概念时, 由于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理解不同, 因而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动的特有模式, 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它的独特性, 在于它与众不同;它的稳定性, 则是指在一段时期内有规律可循, 很难形成突变。但人格在与环境长期地互动中也具有可变性, 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与个体的行为模式、行为特征有关的一种“蕴蓄于中、行诸于外”的统一体。

关于什么是创造性, 人们也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能够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 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等。

如同人格的概念, 对于创造性人格的定义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创造性人格, 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 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整合而形成的复合体。

2 国外人格理论的研究现状

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一直是创造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结构理论发表以后, 对人格和思维过程的研究一直代表着创造力研究的主流方向[2]。一般认为, 人的创造性素质由3个方面的维度构成:一是创造意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和维持系统, 即创造性人格。这3个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地共同推动着人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人格是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在创造性行为的总和, 它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创造性精神品质[3]。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与创造活动具有高相关性的一种特质, 即创造性人格是指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思维并且能完成创造性活动的个性特征组合。这种个性特征不具有普遍性, 只是群体中的部分人具有的特质。创造性人格对创造性活动的作用可概括为构成、引导和调控3个主要方面。

巴伦从1950年起, 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 连续进行了20年的研究。他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高水平的控制冲动的能力;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在人际关系中喜爱独处;爱好秩序和精确;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

1950年, Guilford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拉开了对创造性人格系统研究的序幕。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有以下8个方面的特点: (1) 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不肯雷同; (2) 有旺盛的求知欲; (3) 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4) 知识面广, 善于观察; (5) 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 (6) 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 喜好抽象思维, 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 (7) 富有幽默感, 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8) 意志品质出众, 能排除外界干扰, 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4]。根据人格心理学家R·B·卡特尔的研究, 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内向、独立、敏感、幻想、冷静沉稳、好强自信、进取敢为、率直激进等。

人格科学研究领域在传统上有3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 (1) 早期对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 多使用的是加利福尼亚人格量表 (CIP) , 是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Gough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编制, 是目前国际上一套较为权威性的人格测验。 (2) 上世纪中叶, 艾森克 (Eysenck) 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3因素模型。他认为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3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逐渐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 提出了人格5因素模式, 被称为“大五人格”。但无论研究者们采用什么研究取向, 他们的一个共同目标都是构建—个可能描述、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到雷蒙德·卡特尔 (R.B.Cattell) 的16种人格因素, 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会提出一个人格结构模型。但是分析研究这些众多的人格模型, 发现它们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因素性质都有很大的不同, 一致性很小, 并未取得共识。但是, 近10年来, 人格结构5因素模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 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可为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

2 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质

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质是创造性人才生成的重要元素, 是影响个体创造性活动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国外许多研究者对创造性人格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他们大致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智力、觉察力、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怀疑、精密性、坚忍性、游戏心、幽默感、非依从、自信心等, 大量心理学研究已证明, 创造性与某些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高相关性, 富有这些品质的个体具有高创造性, 往往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2.1 个性

个性被认为是与创造性具有高相关性的个体品质, 它是创造性的潜在表现形式。一个人创造性的生成最初是以个性的形式表现在个体身上的, 一个人是否有个性预示决定了他最终能否获得创造性, 从个性到创造性是个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培养人的创造性要从培养个性开始, 个性催生人的创造性, 唤醒人的潜能, 促成人的创造性生成。个性是创造性的萌芽, 个性的培养是铸造创造性的首要条件, 是否具有个性是判断一个人将来是否具有创造性的识别器和标示器。因此个性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与创造性相关性最高的个体素质。

2.2 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在创造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目标和潜能等的认知和体验, 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自信心既是一个人在创造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表达, 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充分估计, 即坚信自己能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良好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前提和重要的精神支柱, 是创造性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美国学者爱默森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创新活动的第一步是确立自信心。科学实验证实, 创造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 也就是说, 人人都具有创造性。虽然一个经常想创造的人不一定都能有创造成果, 但是从来都不想创造 (即没有创造动机) 的人则肯定什么东西也创造不出来。所以, “想创造”这种自我心理倾向非常重要, 它是一个人自信心的最初体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对于一个不想创造的人是难以开发其创造性的。一个人应该经常思考和涉及有关创造方面的问题, 这样长期沉浸在这种心理状态中, 就会在时机成熟时顺利地进入创造境界。

创造性活动往往是一个历经挫折和失败的曲折过程, 当面临艰难困苦的境地时, 自信心往往成为勇敢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很多人常常会在这种时刻退缩或放弃, 而具有充分自信心的人, 能知难而进、屡败屡战, 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这是常人和创造性人才的分水岭。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为了研究一种电池, 不惜千辛万苦, 通过对几千种物质进行实验, 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 凭着坚定的信念终于攻克了道道难关, 发明了一种新的镍铁碱蓄电池。

开发创造力、进行创造性活动就是要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或者虽做过却没有做成功的事, 因此, 没有勇敢精神是不行的。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 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 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对于创造力开发而言, 自信心的深层次意义还在于:其一, 不要害怕失败。美国诗人惠特曼认为:当失败不可避免时, 失败也是伟大的。其二, 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向逆境抗争的决心, 要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

2.3 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 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它对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控制调节作用。

意志力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遇到挫折时, 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缺少信心和主见, 对自我的控制和约束力较差, 容易改变行为的方向, 采取回避、放弃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其结果不仅严重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同时还降低了自信心及对挫折的承受和应对能力, 甚至出现意志消沉和精神障碍。而意志力强的人则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始终如一地将计划和行动执行到底, 直至目标实现。意志力强大的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都较强, 并能将挫折转化为积极因素, 成为今后活动的强大动力。

马斯洛指出, 创造性活动包含着大量平凡乏味的艰苦工作, 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泄气、沮丧、孤独、厌烦、担心等负面情绪。只有超越这些情感障碍, 才能最终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总能保持兴趣盎然的情绪状态, 有效地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因此更有机会取得突出成就。我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司马迁不畏遭受腐刑后的巨大痛苦和心理压力, 凭着坚韧的毅力, 写出了千古宏著《史记》, 在他身上闪耀着毅力的光辉。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 在意志力是否合乎规律和成就的大小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没有人能真正估量出合乎规律的意志力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这是因为, 只有合乎规律的意志力水平才能使人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许多人遭受失败, 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缺乏教育或良好的个人品质, 而在于他们缺乏顽强的决心、继续前行的动力以及将活动进行到底的意志力。只有具备超凡意志力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做出杰出的贡献, 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仲庚, 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2]李存峰, 曹光法, 葛明贵.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59-61.

[3]康翠萍.创造性人格的建构:现代大学管理的根本使命[J].现代教育管理, 2004 (10) :47.

篇4:浅析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及其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特征;培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12—03

创造性人格,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在创造性行为的总和。它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是个体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高度综合,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1]。

一、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人格也称创造性个性,是指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 、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等) 的总和。对于创造性人格的行为表现特征,中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观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从人格结构的角度看,创造性人格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个性倾向具有创新性

1.有崇高的创新志向与求新欲望。表现为总是渴望创造出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成就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甘心或不满足于默默无闻。

2.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浓郁的好奇心。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对自己特长的领域更是兴趣盎然,情有独钟,时常达到痴迷的程度。

3.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创造动机与价值取向。表现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能够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而创造,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豪情,又具有安贫乐道、宁静致远之境界。

(二)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立足现实自我,借鉴过去自我,掌握他人心中自我,创造未来自我。具有较高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高或给人造成“狂气”的印象,但不会大起大落。

(三)心理特征具有情意性

1.高涨的创造热情,情感体验丰富、深刻,富有幽默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心理动力,创造力强的人办事热心,尤其对学习或创造性活动充满激情,并有着高尚的审美情趣,乐观而富有幽默感。

2.自觉、果敢、自制力强、坚韧、有恒心。具有优良意志品质创造力高的人目标明确,不盲目出击,也不排斥合理建议。能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却不草率行事。处变不惊,可灵活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顽强却不顽固。

3.自立、自信,敢于冒险,勤奋、认真,进取心强,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等优良品格特征。具有创造性的人不盲目从众,善于独立工作,且信心十足,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为别人所未为。工作勤奋,做事一丝不苟,处处不甘落后。具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能与人团结协作,取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2]。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来看,不外乎主观和客观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尽管目前相当多的研究证明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作用,但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往往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塑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个人的成长而言,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一个适合创造性人格成长的环境系统,源于上述三者有机的结合并共同作用。

(一)家庭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起点

家庭是个人接受最初教育的起点。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如何认识、评价和利用孩子的心理、性格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萌发,应当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课题。

幼儿阶段是创造性人格萌发的最佳时期,然而在中国至少有90%的家庭对此认识尚处于盲区。许多家长往往率性而为,他们厌烦孩子提问题,甚至打断孩子的提问,拒绝回答或批判孩子的想法,挫伤了孩子求知和思考的积极性、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家长们通常会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影响其日后对新奇事物的探究兴趣,扼杀其想象、思考的能力,从而影响其创造力的产生。如果家长能认真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那么就可能最大程度地促成孩子的创造性。爱迪生小时候上课喜欢提一些诸如“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当他的教师因此将他看成低能儿并迫使他停学时,是他的母亲南希庇护了他的这种好奇心和独立思考,循循善诱,使爱迪生幼小心灵中的智慧之树得到萌发,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包容,也许世界将从此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天才。因此,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尤其应当注意对孩子自尊心和独立意识的保护。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处于迅速发育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社会交往的扩大,他们开始从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的对父母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独立出来,学会自己判断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独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变得强烈起来。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了解子女成长的特殊性和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孩子的心理、智力发育水平,尊重孩子的个性,信任并指导、帮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循序渐进,即根据孩子年龄和心理变化的特点相应地改变方法,其中包括情感的表达方式。孩子小时,需要对其个性较多地采取肯定态度;孩子大时,父母与子女交往的形式宜多样化,尽量采取合作协商的交流,适时给予适当的自由和自主权,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培养其主体性、独立性。这些都是对人格培养所做的有步骤的铺垫。遗憾的是目前一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对孩子过于严厉,以为教育孩子就是单纯地立“规矩”,一味地高要求,迫使孩子按照父母规划的未来去发展,而不考虑孩子发育的阶段性和个性的特殊性,否认孩子有独立选择的自由,对孩子的首创精神总是持批判态度。另一种则是过分纵容,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对孩子过分照顾,对孩子的错误姑息迁就,因为担心孩子受不良影响而限制孩子的活动。就像鲁迅先生所批评的,因为怕孩子跌跤而永远不让孩子下地学走路。两种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否认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其结果都阻碍了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二)学校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主导途径

学校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人格的健全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仔细分析,学校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两方面。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往往体现为家庭关系的外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教师是依赖和服从的,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有时甚至是偶像化的。一般说来,从初中开始,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教师的权威相对削弱。学生创造性人格成长,因此也就有了更加主动的一面和更加宽阔的平台。这时就要看师生间形成一种怎样的关系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在班集体中的指导方法,是师生关系表现形式和内容实质的统一,它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表露出“师道尊严”,喜欢规规矩矩、顺着自己的思维方向去思考的学生,不能充分、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体差异,而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和见解,欢迎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批评,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美国教育家施瓦布说:“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大量的怀疑成分……老实地承认无知、不确知、怀疑,而事实上这就是掌握知识的条件。”[4]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敢于想象、不拘泥于“师说”的孩子往往被当成“麻烦生”。有利于培養创造性人格的师生关系,应当体现出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精神、一种宽容的氛围。例如,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在对错误、片面的见解进行评论时,善于抽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给予肯定,让学生多一点成功体验,用适当的批评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等等。托兰斯提出了教师们在对待创造性思想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的五条原则,值得研究:(1)要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要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要向孩子们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的学习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5)给实践或学习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使孩子的自由想法不受阻碍 [4]。

近年来,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美国心理学者哈里斯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对青少年个性有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这一理论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内学者陈会昌等的实验支持 [5]。随着进入儿童期,班级意识及伙伴意识的显著增强,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并在与同伴的集体活动和游戏中学到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人际关系、忍耐、协作及责任等。进入青年期,自我认识、生理和心理的显著发展,青年们开始追求父母影响不到的内部世界及社会活动,或有意识地要求脱离父母的影响范围。这意味着,他们将依存对象扩大到父母以外,他们需要选择一个由同龄层朋友组成的集体或由共同价值观及信念形成的集体作为依存对象,从而在平等的层面上求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他们来说,与父母、教师的交往多少带有些服从性,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才会脱颖而出。应当看到,青少年的同伴经历,对其人格的最终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各个侧面,尤其是对由所属关系造成的稳定心理、自尊心、自主性、社交性,甚至自我结构的发展和深化,都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指培养学生在交往中不但要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對自己正确定位,还要正确认识他人。从心理学角度说,每个人在与朋友的交往动机中,都含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选择能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并将该交往对象对自我的肯定作为他自我肯定的佐证。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自我肯定、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人格需求。

(三)社会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决定条件

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到家庭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之外,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得益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更多的时候,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是一种交叉和复合作用。约翰·纳什博士曾患精神分裂症多年,如果不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宽容、爱惜人才的独特氛围中,如果不是在其师友和妻子的关怀和体贴下,他不可能奇迹般地痊愈,并登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台。当然,这是个少数的成功范例。

事实上,更多的创造性人才由于其性格和表现不为社会世俗认可,而最终碌碌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传统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些社会观念、习惯势力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均十分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的生成。对好孩子的标准是听话、顺从长辈、“乖”。追问近代中华文明衰落的社会历史,不可否认某些教条规范扼杀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遗憾的是,这些影响至今或多或少地仍存在于我们社会的血脉中。那么,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呢?我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基一,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形成的社会,应有多维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拘一格降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倾向于某一种标准化、规范化,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轻视了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这集中体现在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实行对人才“一刀切”。事实上人才个性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及教学评价的多重标准。社会既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还需要怪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是不科学的,是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忽视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或是忽略只在特定方面具有才能的学生,从而扼杀创造性人才。当中学生茅嘉凌在日内瓦世界新发明展览会获最佳青年发明者奖和展览会银质奖时,谁能想到他已被学校勒令退学了。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类问题。北京大学等高校也已开始自主招生,向“怪才”、“偏才”敞开大门,证明了对创造性人才的重视。

其二,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形成的社会,应有开明、公道的用人观念和制度,举贤荐能,为创造性人才提供自由发挥的用武之地。要坚持任人唯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求稳怕乱、单纯以学历取人等条条框框。要创建有利于发现人才、保护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挥和发展条件的人事工作机制和民主的、公道的、开明的审评体系,贯彻人才选用中的公平择优竞争原则。

其三,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形成的社会,应有正常的舆论环境,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舆论氛围。当今社会风气中多了些家长制的霸气,少了些群言堂的民主空气;多了些抬轿子吹喇叭的媚气,少了些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的正气;多了些趋利、随大流的浊气,少了些坚持真理甘于慎独的清气;多了些固步自封、自我表扬的市侩气,少了些认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多了些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的暮气,少了些支持和理解新生事物的生气;多了些对权威轻信、迷信乃至盲从的奴气,少了些独立思考、崇尚探索的朝气;多了些“武大郎开店”——妒贤忌能的小家子气,少了些尊重知识、尊重新生人才及创新精神的大气。这些都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发展。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中。

创造学的创始者奥斯本曾说:“人人都有创造性” 。科学研究证明,富有创造力的人群,其人格特征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开展并且能够科学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构建良好和宽容的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氛围,促进其创造性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石国芳.创造精神、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72-75.

[2]张志欣.创造性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60-63.

[3]邹枝玲,施建农.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96.

[4]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60.

篇5: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分析

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型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在教师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与调节作用.研究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一方面为创造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提供重要手段.

作 者:张建平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6)分类号:B848.6关键词:创造型教师 人格特征 分析

篇6: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方法

1.主动、好奇

创造力强的人,兴趣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心理。大发明爱迪生就是一个对什么都好奇的人,他不知道孵鸡蛋是怎么回事,就自己坐在鸡蛋上想孵出鸡来,虽然听起来可笑,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可是这些人并不是只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是对那些在平常人眼里非常正常的事件产生好奇。

2.敏感

创造力强的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十分敏感。能从平凡的事例中找出问题的裂痕所在,找出实际存在的和理想模式间的差距,敏感的领导者常常从别人未注意到的枝节中捕捉到十分有用的信息,并巧妙地利用这种信息推动事业的发展。

3.变通性

创造型人才思维十分活跃,善于举一反三,也善于提出一些怪异的念头。通常别人不理解这些想法,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其高明所在,领导不但自己要做这种人,还要注意发现和保护这种人才。

4.自信

创造型人才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没有自信,他们就不敢提出自己的创意也就自然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他们有良好的直觉,而且屡屡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这种直觉。

5.耐力

一个创造活动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挠、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我们应在抓住目标后锲而不舍,不得结果决不罢休。特别是在主客观环境特别复杂,而问题又百思不得其解、寝食不安之时,有没有耐力对一位创造型人才就显得格外突出了。

6.丰富的想象力

思想中的新观点、新形象来自合理的联想,有时会来自幻想或偶然的机遇。想像力丰富的人,联想多、幻想奇,有利于去揭开创造的序幕。

7.勇气与胆略

创造性思维的人常常是胆略家,他们有足够的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至少创造性思维不是天生的,每个人想要拥有它,就必须留心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前面所述7个特征都是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的。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还可以通过与上文所说特征相联系的若干问题来衡量、检查。下面列举几个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具备下列素质,就表明你创造力是强的。

1.不愿意受法定习惯和环境的束缚,不满足于现状。

2.兴趣、爱好广泛。

3.有强烈的进取心。

4.喜欢冒险。

5.不怕暴露自己无知的方面。

6.总觉得自己还有未用完的潜力。

7.善于认错,并能向有能力的人学习。

8.诚实、正义,因原则不惜与他人对立。

9.善于用他人的观点来全面观察事物。

10.从创造力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征服困难,其乐无穷。

11.愿意倾听他人的见解,不过自己很善于判断。

12.工作特别多,时间总不够用。

13.对权威不恐不惧,不迷信权威。

14.有能力客观地检查、衡量自己的观点。

15.有远大的理想,不知疲倦地工作。

篇7: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它在人们的`科学探索等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开发与竞争之上.本文着重就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实践意义作了有益的探讨.

作 者:黄辉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年,卷(期):2003“”(1)分类号:B80-05关键词:思维 特征 创新 意义

篇8: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

一、创造性人格的内涵

创造性人格是一种人格类型, 关于人格, 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义:卡特尔认为人格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某一情况所做行为反应的特质。吉尔福特认为人格是个人特质的独特形态。但是, 对于创造性人格, 一直缺乏一个统一的界定。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与创造活动相关的一种特质。即创造性人格指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思维并且能完成创造性任务的个性特征组合。这种个性特征不具有普遍性, 只是群体中的部分人才具有的特质。之所以说组合是因为不同的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不同, 具有相同创造力的个体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质不同, 所以表现出来的特征集也不同。但是完成创造性活动仍有一些共有的基本人格特质, 我们要讨论的正是这些基本的、服务于创造性活动的特质。

二、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对创造者的特征描述, 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类型的创造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科学家与发明家不同, 哲学家与艺术家不同, 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不同, 用一种模式概括各类创造人格中亦必有共通之处。了解这些共通点, 心理学家在研究各类创造人格的同时, 也研究一般性的在各类创造者身上所共有的人格特质。

巴伦从1950年起, 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对象, 边续进行了20年的研究。他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在人际关系中喜爱独处;爱好次序和精确;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

三、创造性人格形成机制

1、生理机制的遗传

身体的生理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身体的机能是源于生理遗传, 可见个体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遗传生物基础。即身体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及身体的外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巴甫洛夫学派认为, 人格特征与个体的大脑细胞群配置特点以及细胞层结构的特点有关, 这些特点既影响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 也影响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特点。卡特尔指出体质性潜在特质就是由生理状态或遗传因素决定的特质, 例如情绪性、速度、冲动性、支配性、敏感性和自信心等特征都属于体质性潜在特质, 它通常不受特定情境因素的影响。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两个人格特质如动机和情绪, 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然而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较为复杂的与生理因素无明显相关的人格特质, 其形成和发展则更多的受环境的影响。与创造性相关的人格因素如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敏感性等属于性格范畴, 都是先天具有的特性, 所以受遗传的影响更大。显然, 在研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中不能排除遗传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2、心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造性人格的基础。笔者认为有五种与创造性人格相关的重要心理品质:

(1) 意志。意志具有目的性和调节性, 在创造性活动中, 面临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克服时, 意志的表现就会尤为明显。

(2) 自信。自信是一种对自我的正确和积极的评价, 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进行一项创造性活动能否成功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有自信心是成功所必须的。

(3) 情绪。情绪的好与坏影响创造者是否能专心地从事创造性活动, 可见内部环境的平静即情绪的稳定性的重要性。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触最早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育程度、教养方式等各种因素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尼克尔斯 (Nichols) 对母亲抚养态度的调查, 发现母亲专断性抚养态度, 与儿童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呈负相关。韦伯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 父子关系与儿童的创造能力高低有较高的正相关, 父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比母亲的影响大得多。家庭因素影响着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在研究创造性人格的特征时必须考虑家庭这一社会环境。

(2) 学校因素

篇9: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如何看待“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中的方法特征

如何看待“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product-by-process claim)中的方法特征,以及如何确定这种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一直存在争议,不同国家和组织的观点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无论采用什么制备方法,只要所获得的产品相同,就落入产品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这种观点被称为“产品限定法”;第二种观点认为,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依据权利要求书籍载的内容来确定,而方法特征构成了对所述产品的限定,这种观点被称为“全部限定法”,也就是说,即使在后的产品和在前的产品相同,但由于制备方法不同,也不会落入在前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这两种观点在美国的判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是1991年的Stripes Clinicv.Genetech Inc.案(第一种观点)以及1992年判决的Atlantic Thermoplastics Co.Inc.V FaytexCorp案(第二种观点)。

从我国专利法以及审查指南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或者说“包含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的判断标准既不同于上面提及的“产品限定法”,也不同于上面提及的“全部限定法”,其含义界于两者之间。我国采取的标准是方法对产品的实际限定作用,即方法对所要求保护的产品本身带来何种影响。

在实践中,审查员经常以包含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中的方法特征为常用的技术手段或常规选择来驳斥这类产品权利要求的创造性;或者以本申请的制备方法虽然与对比文件的方法在温度、压力等方面不同,但是从结构和/或组成上却无法将两者所获得的产品区分开来驳斥该产品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针对这些情况,本文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来探讨在一件专利申请中包含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一些答复经验。

包含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案例分析

下面对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讨论,以期能够为申请人和代理人如何更好地答复相关的审查意见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案例一:

权利要求1:一种制造复合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形成聚合物衬底层

2 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所述衬底层

3 在大约19-75kg/m膜宽度范围内的张力的尺寸控制条件下,在高于所述衬底层聚合物的玻璃转化温度且低于其熔化温度的温度下进行热定形

4 在高于所述衬底层聚合物的玻璃转化温度且低于其熔化温度的温度下,对所述膜进行热稳定

5 施加平面化涂层组合物,使所述涂层衬底表面表现出小于0.7nm的Ra值和/或小于0.9nm的Rq值

6 通过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提供厚度为2-1000nm的无机屏蔽层

权利要求28:一种电子或者光电子器件,包括含有聚合物衬底、平面化涂层和无机屏蔽层的复合膜,其中所述屏蔽层的厚度为2-1000nm,可通过利用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施加所述屏蔽层而获得,其中所述复合膜还包括电极层。

在实质审查过程中,审查员认为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8相对于对比文件1、2不具有创造性。具体地,审查员指出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特征“无机屏蔽层的厚度为2-1000nm;溅射是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然而,这样的厚度是常规选择,且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是从常规多种溅射方法中选择的一种。对比文件2公开了利用磁控溅射制造无机氧化屏蔽层,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2的区别特征为“利用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来获得无机屏蔽层”,然而,该区别特征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是一种常见的磁控溅射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对于权利要求28,“可通过利用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施加所述屏蔽层而获得”是方法技术特征,该方法特征不能导致权利要求28的器件具有区别于对比文件1和2的器件的特定结构和/或组成。权利要求28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特征为“无机屏蔽层的厚度为2-1000nm”,而这样的厚度是常规选择。

针对这类案例,根据审查指南(2010版)第二部分第三章第3.2.5节的规定可知,如果申请人能够根据申请文件或现有技术证明该方法能够导致产品在结构和/或组成上与对比文件的产品不同,或者该方法给产品带来了不同于对比文件产品的性能从而表明其结构和/或组成已发生改变,则该权利要求具备新颖性。进而,如果申请人能证明该方法给所得的产品带来了预料不到的性能或效果,则该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

具体地,针对案例一的审查意见,考虑到对比文件1、2,申请人补充了一些对比试验,以证明通过微波协助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法在平面化膜上沉积的屏蔽涂层(发明实施例1)的屏蔽性能出乎意料地远好于通过非微波协助的低能RF法或一般磁控溅射法沉积的涂层的屏蔽性能(比较例1和比较例2)。

此外,在实践中,对比文件是本申请人的另一申请的情况很常见,通常后一申请是在对前一申请进行改进的基础上作出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针对案例1,如果考虑到对比文件1是本申请人的另一申请,则申请人或代理人可以尝试进行以下争辩:在本申请的原始说明书中并没有记载更多的通过微波协助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法沉积的涂层的屏蔽性能的技术效果数据,这是因为申请人无法预料每一篇现有技术的披露内容并且无法预料审查员将引用哪些现有技术来驳斥其专利申请。在对比文件1中,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是通过诸如真空沉积、溅射等的常规气相沉积方法来施加的,对比文件1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溅射方法,在进行对比文件1的发明时,申请人并没有预见到通过微波协助(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法能显著改善沉积的涂层的屏蔽性能。

nlc202309022136

对于案例一,在进行产品性能数据比较之后,申请人应该重点强调:由于本申请的形成屏蔽层的步骤采用了对比文件1-2中均没有记载的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因此使得用该方法制得的屏蔽层在屏蔽性能上比对比文件1和2的涂层有明显的提高,这表明要求保护的屏蔽层因制备方法的不同而导致了微观结构的变化,具有了不同于对比文件产品的内部结构。根据审查指南的上述规定可知,该方法给产品带来了不同于对比文件产品的性能从而表明其结构和/或组成已发生改变。如果通过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的屏蔽层与对比文件1-2中的屏蔽层相同,则其物理性能也应相同。而从产品性能比较试验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通过微波活化的反应磁控管溅射的屏蔽层具有远好于对比文件1-2中的屏蔽层的屏蔽性能,因此表明其微观结构和/或组成已发生改变,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不能预料到的。

针对这类案件,在实践中,笔者认为,申请人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来证明方法特征实际的限定作用。例如,申请人可以根据本申请中记载的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产品性能数据与采用对比文件中的方法获得的产品性能数据进行比较。即,申请人可以提供有关对比实验效果数据来论述该方法导致产品在结构和/或组成上与对比文件的产品不同,或者该方法给产品带来了不同于对比文件产品的性能,从而表明其结构和/或组成已发生改变。通常,可以在本发明与审查员所引用的对比文件之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实验,特别是针对在本发明的申请文件中记载了定性或者定量实验数据的那些技术效果,所得的对比实验数据可以直观显示出发明在某个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的显著优越性。例如,如果发明的制备方法的技术效果体现在可以高度优化产品的纯度、使产品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或使转化率提高等方面,则可以通过提供由本发明和对比文件的制备方法所获得的产品在纯度、产品性能、转化率等方面的对比实验效果数据来证明二者的差异,从而为论证发明的创造性提供有力的证据。

此外,笔者认为,关于这类包含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的创造性的争辩,申请人也可以考虑提供其他的证据。例如,如果申请人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内容能够证明发明的技术效果是预想不到的,则同样也能够有力地证明发明的创造性。下面通过案例二来说明结合现有技术以证明包含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的创造性。

案例二:

权利要求1:通过乳液聚合反应由氯丁二烯与一种或多种可进一步共聚的不饱和单体生产聚氯丁二烯的胶乳或共聚物胶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一个起始的温度TS开始,在该乳液聚合反应过程中将该聚合反应温度提高为:其一为高于该起始温度TS至少3℃,直到一个50%(重量)的转化率并且随后;其二为高于该起始温度TS至少6℃,直到一个90%(重量)的转化率。其特征在于该起始温度TS和该聚合温度的范围是从0-70℃。

权利要求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的方法获得的氯丁二烯均聚物或共聚物的胶乳,该均聚物或共聚物于23℃在甲苯中具有一个基于该均聚物或共聚物按重量计大于60%的凝胶含量。

在实质审查过程中,审查员认为权利要求15相对于对比文件1-5不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具体地,申请人认为对比文件1-5和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在聚合温度上有所差别,但是从组成和结构来看却无法将两者所得的聚合物胶乳区分开。

针对该审查意见,笔者认为,申请人或代理人应该从本发明方法的实质和改进出发,来比较本发明的方法与对比文件方法的不同之处。例如,对于案例二,从本申请说明书的记载内容可知,本发明的方法从一个起始的温度TS开始,聚合温度在乳液聚合过程中逐步升高两次,使得本发明允许短的聚合时间并且使胶乳具有更低水平的氯丁二烯的二聚体。即,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胶乳包含非常低的次级成分的部分,如氯丁二烯的二聚体。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对比文件1-5的披露内容以及针对这些披露内容的争辩:对比文件1公开了制备聚氯丁二烯胶乳的方法,然后将未反应的氯丁二烯用蒸馏法除去。对比文件2披露了一种含水聚合物分散体,其是通过如下制备的,在0-70℃下氯丁二烯与不饱和烯醇单体之间共聚合制备含水聚氯丁二烯分散体,并且在50-110℃下搅拌该含水聚氯丁二烯分散体,直到聚合物基凝胶的含量提高至1-60wt%。对比文件2没有披露该方法从一个起始的温度TS开始,聚合温度在乳液聚合期间被逐渐升高。并且,对比文件2的实施例描述了残留的单体通过蒸汽蒸馏从聚合物中除去。显然,对比文件1和2只是除去了未反应的单体,然而,从现有技术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93:19,1971,4815-4821可知,氯丁二烯的二聚体的沸点在4mm/mg为58-92℃,因此氯丁二烯的二聚体是无法通过蒸馏除去的。对比文件3的乳液聚合通过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将乳液冷却至15℃,并且在第二步骤中,将温度升高至48℃,即对比文件3采用先冷却后升温的方式制备聚合物,这不同于本发明的在该乳液聚合反应过程中逐步升高温度。对比文件4和5均没有披露关于避免二聚体副产物。根据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改进可知,本发明的特征“聚合反应从一个起始的温度TS开始,聚合反应温度在乳液聚合过程中逐步提高”可以使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5的胶乳具有区别于对比文件1-5的特定结构和/或组成,对比文件1-5没有披露具有更低水平的氯丁二烯的二聚体的胶乳。

在该案例二中,申请人从本发明的方法的实质和改进出发,通过感官测试和二聚体含量测量结果,同时利用现有技术(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93:19,1971,48154-821)来证明由对比文件1-5的方法获得的胶乳并不具有更低水平的氯丁二烯的二聚体,从而说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5的胶乳具有区别于对比文件1-5的特定组成。

从上面的案例一和案列二可以看出,在实践中,审查员经常以这类权利要求中的方法特征为常用的技术手段或常规选择来驳斥产品权利要求的创造性;或者以本申请的制备方法虽然与对比文件的方法在温度、压力等方面不同,但是从结构和/或组成上却无法将两者所获得的产品区分开来驳斥该产品权利要求的新颖性或创造性。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申请人或代理人可以根据申请文件或现有技术来证明该方法能够导致产品在结构和/或组成上与对比文件的产品不同;或者该方法给产品带来了不同于对比文件产品的性能从而表明其结构和/或组成已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产品权利要求中,不管是在其主题名称中,还是在其包含的技术特征中,当无法用结构特征并且也不能用参数特征予以清楚地表征时,都可以借助于方法特征来进行表征。但是,产品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方法特征的限定作用,即是否能够被用于判断新颖性和创造性,取决于该方法特征对所要保护的产品本身是否带来影响,也就是说,当该方法特征对所要保护的产品本身产生影响时,该方法特征必然能够参与到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中,反之,当该方法特征对所要保护的产品本身不产生影响时,该方法特征不能参与到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中。化学产品制备方法对产品的影响主要是使得最终产品的组成和/或结构发生了变化,尽管有些变化现有技术难于确定。要证明制备方法技术特征对化学产品权利要求创造性的贡献,可以提交实验数据作为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是制备方法对最终产品的组成和/或结构影响的证据。如果现有技术难于确定最终产品的组成和/或结构,则可以提交证明最终产品应用效果的数据。

展望

在论述证明方法特征能对产品权利要求的产品本身带来影响时,补充实验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是,这与目前补充的实验数据一般不予接受的具体规定似乎相冲突。然而,笔者认为,判断方法特征对产品权利要求本身的影响需要提交的补充实验数据与一般性的提交补充实验数据相比又具有其特殊性。一般性的补充实验数据可能仅需要证明本申请的产品或方法具有比对比文件更好的效果即可,而判断方法特征对产品权利要求本身的影响时,需要证明该方法能够导致产品在结构和/或组成上与对比文件的产品不同,或者该方法给产品带来了不同于对比文件产品的性能从而表明其结构和/或组成已发生改变。

此外,在实践中,大多数申请的原始说明书中并没有记载太多的通过方法特征限定的产品的技术效果数据,这是因为申请人无法预料每一篇现有技术的披露内容并且无法预料审查员将引用哪些现有技术来驳斥其专利申请。所以,基于方法特征对产品权利要求本身的影响需要提交补充实验数据的特殊性,笔者期望在后续的专利审查实践中,审查员均能接受申请人提交的方法特征对产品权利要求本身影响的补充实验数据,并适当降低对方法特征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的创造性要求,从而加大申请的保护力度。

上一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末考《税务会计》个人所得税会计下一篇:演讲稿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