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及其特点

2024-06-23

演讲稿及其特点(共9篇)

篇1:演讲稿及其特点

演讲稿又称演讲辞,它是演讲者在演讲前事先写出来的,供演讲时使用的主要依据。简而言之,就是供口头发表演讲的文稿。

演讲稿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演讲稿,是演讲者为准备在听众面前发表意见、抒发情感而写成的文稿。它的外延很宽,许多讲话稿也属于演讲稿之列,如学术专题演讲、会议报告演讲、法庭论辩演讲、各种礼仪演讲等供口头发表演讲的文稿。狭义上的演讲稿,专指各种主题演讲稿,即参加各种演讲赛、演讲会使用的文稿。

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讲的成功与失败,演讲者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从以演讲的形式发表来看,演讲稿属于演讲学研究的对象,从内容和形式的构成来看,演讲稿又属于写作学研究的对象。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一方面,由于演讲是一种辅之以姿态、动作的讲话,演讲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构成了演讲稿自己的特点。从另一方面说,演讲的内容与形式也只有符合发表的要求,才能使演讲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演讲稿的写作是不同于其他文章的写作的。要研究演讲稿的写作,就需要从演讲学和写作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演讲稿具有一般文章的共性,要符合写作一般文章的共同要求。但是,演讲稿又是适应演讲特殊需要而写作的一种实用文体。因为,演讲稿的传播对象与一般文章有所不同。写出来的演讲稿要用嘴说出去,它的传播对象是听众。听演讲的人,一般是要一听到底的,不能有所选择,除非实在听不下去了而悄悄退场。一般文章的传播对象是读者,读者对写出的文章可以自由地选择,愿意读便读,不愿读则不读。写演讲稿如果不考虑这个不同之处,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

演讲稿的特点是通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运用有声语言面对听众直接发表的实践活动中显示出来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社会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不是个人的自言自语,而是面对广大听众的讲话,并且希望产生作用。演讲由于既有演讲者,又有听众。于是就产生了社会性。即有社会性,就要注意社会效果。这种效果主要通过演讲稿体现出来。演讲的对象是听众,听众是演讲的评论家和验收员。演讲稿要使演讲者在听众中产生热烈的反应,怎样与听众产生交流是执笔人首先应该考虑到的。不仅要考虑到演讲的本身,还要考虑到听众。执笔人必须要使自己撰写的演讲内容适应听众。

演讲的内容,要能反映千百万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要反映群众熟悉的事物和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不能迁就某些听众不健康的或肤浅的爱好和兴趣。但是,演讲者不是指责听众,而是用演讲的内容去打动听众,争取听众。特别是随着教育的普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演讲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运用,从而表现出它的日益明显的社会性。

(二)有声性

演讲稿要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讲稿写完之后,其目的是要讲给别人听。因此,它无法摆脱有声性这个特点。这是写演讲稿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为了发挥演讲稿的有声性的特点,就要把演讲稿写得“上口”、“入耳”。“上口”是说的方面,“入耳”是听的方面。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与平常说话没有什么差别。所谓“入耳”,就是叫人听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如同听平时说话一样顺当。演讲稿写得“上口”、“入耳”,经得起说和听的考验,就能充分发挥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

演讲稿要写得“上口”、“入耳”,就要在语言的材料——词汇和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上下功夫,做到与现代的口头语言一致。为此,演讲稿写成后,不要把它当作看的文章,而要把它当成话来说,看看是否做到了既“上口”又“入耳”。

演讲稿要写得“上口”、“入耳”,不单单是技巧问题,而且和思想内容密切相关。说得顺口,意思也必然清楚;听得不顺耳,也就是思想表达得不清楚。要做到话说在口里,出在心里,意思传到听众的耳里,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因此,演讲稿的语言,特别要求通俗、简洁、易懂,讲究有声性。

(三)整体性

演讲稿有自己的体系,有自身的完整性。一篇演讲稿是演讲者的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的综合表现。在写演讲稿的准备过程中,要考虑演讲的话题和它的目的性,要了解演讲时的时间、空间环境和听众的情况;同时,演讲者自身的表情与动作,还要考虑演讲语言的运用等。这些相关的要素,构成和规定了演讲稿的结构和内容的整体性。任何脱离整体性而以单体结构形式显示出来的演讲,都不能构成完美有效的演讲。例如,如果我们只注意演讲稿的有声性,把精力放在语言和声音运用的技巧上,而不考虑构成演讲稿的其它因素,那么便不能体现演讲稿的整体性的功能。

因此,写演讲稿时,必须从它的整体出发。首先,要明确目的,立定格局。没有明确的目的,演讲就会变成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随意谈话。没有一个格局,演讲就不会有清晰的程序和层次,也就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讲出的话不仅语无伦次,也会缺乏逻辑的说服性。其次,语言要朴素,感情要真挚。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庄重典雅的语言,加上演讲者的感情运用,会使有声语言增加引人的色彩和感人的力量。再就是声音的变化、热情自如的姿态。用文字写出的演讲稿是无声的,演讲要把无声变为有声,就要注意声音的变化,使它动听、悦耳。如果没有变化,听众就会感到厌烦。而热情自如的姿态,也会给演讲增色。总之,演讲稿和各个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互为依托的,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四)临场性

演讲稿一般都是事先准备好供演讲时使用的,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演讲者在演讲时要面对听众,听众会对演讲者或演讲的内容都会及时做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疑问,或表示反对,或感到兴趣,或表示冷淡。演讲者对听众的各种反应,不能置之不顾,而应根据听众的反应和现场的效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即使有预定的讲稿或腹稿,也要灵活运用,及时、主动地改变演讲的某一部分结构,以适应听众的需要。例如:如果把一个问题讲得巨细无遗,就会让听众感到厌倦。当听众对某个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时,可以出现必要的重复。当听众有反对意见时,演讲者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豁达的态度,善于转变话题,而不是责备听众。当听众感到疲倦时,可以适当地插进幽默与笑话。

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场性,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注意内容的伸缩性。既要有简单的提纲,又要有详细的内容。在说明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时,要储备几个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以便必要时使用。运用幽默和笑话时,不要过于随便,要事先计划好插在什么地方适当。

(五)真实性

演讲稿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创造,文学作品可以拔高、可以虚构。演讲必须主题正确、观点鲜明、材料真实,必须讲真话。也就是说,演讲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演讲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贬斥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不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演讲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人、说服人、教育人,为此,演讲者就首先要有老实的科学的态度。在演讲中,使用的材料必须实事求是,不能马虎大意,更不能随意拼凑、凭空想象,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管是旁征还是引用,都要做到准确可靠、真实可信。所谓真实,即选用的材料要确凿无误,绝对可靠可信。事实的大小、多少、程度、范围,以至一个细节、一个数字,都要言之有据。

篇2:演讲稿及其特点

鲁智深【花和尚】

性格特点: 热忱率直,粗犷刚烈,兼有粗野。

事例:

在路上听了金家父女的哭诉后,二话不说就要去“打死了那厮”,又送银相助等。这些都反映出鲁提辖对朋友热忱,办事直爽,性情刚烈粗犷,兼有粗野的性格特点。

武松【行者】

性格特点:一身虎胆

事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不信别人的话,认为山上没有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武松成了声震八方的打虎英雄。

李逵【天煞星】

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

事例: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伏侍,寸步不离”宋江。

吴用【智多星】

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

事例:特差杨志负责带领押送十万生辰纲前去祝寿。吴用等人知道之后,吴用设计成功在黄泥岗上面迷倒杨志一行人,劫走生辰纲中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宋江【及时雨】

性格特点: 重情重义

事例:黄泥岗节奏生辰纲事件之后,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诉晁盖。他明知道晁盖翻了弥天大罪,还是因为晁盖是他的好兄弟,虽法上不可扰人,但是他还是放了晁盖。

林冲【豹子头】

性格特点: 保守沉默

篇3:泛行文及其文体特点

然而, 在日常写作的实践中, 人们常常会产生一些困惑:党的机关使用的“公报”属于哪种类型?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公告”、“通告”属于哪种类型?还有, 日常公务活动中广泛应用的“启事”、“声明”、“公示”等又属于哪种类型?我们既不能把它们称之为上行文、下行文, 也不能称之为平行文, 但又不能“不伦不类”。笔者没有探究唐朝或是此后各朝代关于告示一类文种的划类归属, 但就今天的实践看, 这种“三分法”的划分是不科学的。

划分, 属于逻辑学的范畴, 是明确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即把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个种概念, 以此来界定概念的外延, 明确概念的构成要素。如, “民事诉讼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一句, 就是将“民事诉讼证据”这一母项划分为7个并列的子项, 以此来界定母项涵盖的具体范围。划分的基本要求是:

1.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 否则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错误。如, “战争分为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和局部战争”一句中, 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是根据战争的性质划分的, 而局部战争是依据战争的规模划分的, 不能把二者混同起来。

2.划分后的种概念必须互不相容, 否则会犯“子项相容”的错误。如, “我们共召开了妇女干部、五好家庭、党团员、专业户、优秀母亲、一般群众六个层次的座谈会”一句中, 在座谈会的六个子项中, 相互之间都具有相容性, 五好家庭的代表既可能是党团员, 也可能是优秀母亲和一般群众。并且, 这六个子项都属于同一个层次, 并非不同层次。

3.划分后, 母项的外延要与子项的外延之和相等, 反之会犯“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的错误。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分为地方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一句中, 就漏掉了“专门人民法院”这一类型, 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参加捐款的学生中, 不仅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还有几个来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句中, “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属于学生的范畴, 犯了“多出子项”的错误。

4.划分要逐级进行, 否则会犯“越级划分”的错误。如, “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 有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工人、学生、教师、医生、社区志愿者和一些外国留学生等”一句中, “社区居民”和“社区志愿者”之间、“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之间具有包容关系, 不属于同一层次的子项概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三分法”的划分没有将公告、通告、公示等告知性文种囊括进来, 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因此, 应将“三分法”改为“四分法”, 将“泛行文”作为公文行为方向的一种类型, 将其定义为发布范围广泛, 没有确定行文方向的公文;其子项包括公报、公告、通告、公示、启事、声明等公开发布的告知性文种。

泛行文具有以下文体特点:

一是信息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公文作者发布这类信息, 是缘于信息内容往往与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密切关系, 需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告知。如, 发布公报和公告的目的, 是鉴于信息内容具有重大的社会性,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 体现了发布机关必须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发布通告的目的, 是鉴于信息内容与社会公众具有直接相关性, 需要公众予以配合、执行, 体现了发布机关的法定权力;发布公示的目的, 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群众告知, 并表明发布机关接受群众监督的态度和方式;发布启事的目的, 是希望公众知晓并给予支持、帮助;发布声明的目的, 是向社会公众表明作者维护自身权益的立场和态度。

二是发布的形式具有开放性。鉴于这类信息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因此, 其发布形式不同于一般公文的运行方式, 往往不是以正式文件为载体在组织系统内部封闭运行的, 而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 或在公共场所以公开张贴的形式向群众告知的。如, 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会公报, 从来都是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 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国务院的公告, 也往往是授权新华社, 以新闻的形式公开发布的。

篇4:各式西餐及其特点

法式菜肴选料广泛,加工精细,烹调考究,滋味有浓有淡,花色品种多。法式菜还比较讲究吃半熟或生食,如牛排、羊腿皆以半熟鲜嫩为特点。海味的蚝也可生吃,烧野鹅一般六成熟即可食用。法式菜肴重视调味,调味品种类多样:用酒来调味,什么菜选用什么酒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清汤用葡萄酒,海昧品用白兰地酒等;法国菜中的奶酪品种多样,奶酪是法国人的最爱之一。

英式:简洁而礼仪并重

英国的饮食烹饪,有“家庭美肴”之称。英式菜肴的特点是:油少、清淡,调味时较少用酒,调味品大都放在餐台上由客人自己选用。烹调讲究鲜嫩,口味清淡,选料注重海鲜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英式菜肴的烹調方法多以蒸、煮、烧、熏见长。

美式:营养快餐

美国菜是在英国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英式菜简单、清淡的特点,口味成中带甜。美国人一般对辣味不感兴趣,喜欢铁扒类的菜肴,常用水果作为配料与菜肴一起烹制,如菠萝煽火腿、苹果烤鸭,还喜欢吃各种新鲜蔬菜和各式水果。美国人对饮食要求并不高,只要营养、快捷即可。

意式:西餐始祖

意大利是西餐烹调的始祖,可以与法国、英国相媲美。意式菜肴原汁原味,以味浓著称。烹调中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烩等方法见长。意大利人喜爱面食,做法、吃法甚多。其制作面条有独到之处,各种形状、颜色、味道的面条至少有数十种,如字母形、贝壳形、通心面条等。意大利人还喜食意式馄饨、意式饺子等。

俄式:西餐经典

俄国人的食物讲究热量高的品种,俄国人喜食热食,爱吃鱼肉、肉末、鸡蛋和蔬菜制成的小包子和肉饼等,各式小吃也颇有盛名。俄式菜肴口味较重,喜欢用油,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口味以酸、甜、辣、成为主,酸黄瓜、酸白菜往往是饭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备食品。俄式菜肴的烹调方法以烤、熏、腌为特色。

德式:啤酒、自助

德国人对饮食并不讲究,喜吃水果、奶酪、香肠、土豆等,不求浮华只求实惠营养,首先发明自助快餐的就是德国。德国人喜欢饮啤酒,每年的慕尼黑啤酒节大约要消耗100万公升啤酒。

篇5:战略目标及其特点

战略目标与企业其它目标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宏观性。战略目标是一种宏观目标。它是对企业全局的一种总体设想,它的着眼点使整体二部时局部。它是从宏观角度对企业的未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设定。它所提出的,是企业整体发展的总任务和总要求。它所规定的,使整体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人们所提出的企业战略目标总是高度概括的。

(2) 长期性。战略目标是一种长期目标,

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和长远。战略目标是关于未来的设想,它所设定的,是企业职工通过自己的长期努力奋斗而达到的对现实的一种根本性的改造。战略目标所规定的,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方向,它所提出的,是一种长期的任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企业职工相当长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3) 相对稳定性。战略目标既然是一种长期目标,那么它在其所规定的时间内就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战略目标既然是总方向、总任务,那么它就应该是相对不变的。这样,企业职工的行动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大家对目标的实现才会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当然,强调战略目标的稳定性并不排斥根据客观需要和情况的发展而对战略目标作必要的修正。

篇6:美国宪法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美国宪法是成文宪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有时难免发生一些对国家构成威胁的非同寻常的事情。为了保证国家、公民的利益。宪法的约束作用或者说是它所能赋予的权力往往也在这时能得到最 直接的体现。

美国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

准,并在此后不久被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一个联邦政府来 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的较为松散的邦 联体制。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日后,该部宪法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成文

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在美国的宪法中序言只有一句话,由52个单词构成。其中译文就是:我们

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 宪法。这篇序言并没有赋予或者限制任何主体的权力,仅仅阐明了制定美国宪 法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尽管如此,这篇序言尤其是最开头的“我们合众国人民” 却成为美国宪法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部分。

尽管美国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但是1789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其中,三权分立、联邦体制、宪法至上、人人平等等四个基本原则 也是其最大的特点。

三权分立。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

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三权是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每种权力 都有限制另外两种权力滥用的职能。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一般认为其思想根源来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联邦体制。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

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美国人把联邦制当 作他们永不过时的骄傲。联邦制是“美国对宪治(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作 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联邦制有利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特别是在“新 联邦主义”产生以后,从而切实维护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同时,该制度是与民 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宪法至上。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

规和规定。自从1803年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拥有 了违宪审查权。这意味着联邦各级法院可以审查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与宪法 相抵触,并且可以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同时,法院还可以审查包括美国总 统在内的各级政府颁布的法令的合宪性。但是,法院的这种审查权不能主动行使,只能在某一具体诉讼中被运用。因此,这也被称作“被动的审查权”。

人人平等。美国或许是最强调平等的国家了,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各州之间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则上任何州

都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特殊对待。根据宪法的规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认彼此 的法律。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体制。

要讨论美国宪法的作用,或许题目有些大,在这儿也只能简单的讨论一下其

对宪政的保障作用,以及对外的影响。

何为宪政?给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的努力近乎徒劳。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 理解。但毛泽东认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民主”也就是说宪法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保障政治运行的民主性。在美国的宪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来对这种民主予以 保障。根据美国宪法,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和司法(联邦最高法院)三权是彼此 独立、互相制衡的。而且从1803年起,联郑最高法院便具有司法审查权,即对 宪法拥有最终解释权。这样,它就有权监督立法权、财权、人权、军权、治安权、外交权等大权在握的国会和总统,裁定包括国会在内的各级立法部门通过的法 律、包括总统在内的各级行政当局的政策行为是否合乎宪法的规定,判决哪些法 律或政策违宪。而这些裁定和判决,是国会和总统必须遵守也得到遵守的。所以 在美国不存在凌驾于宪法之上的绝对权力,这就是美国成为法治国家的关键所 在。也是其能真正保证民主政治的最重要一点。

美国宪法的影响达到欧洲,但是在这里影响并非是单向的。欧洲的启蒙思想 是美国制宪元勋们的思想来源。美国宪法的经验和思想对思考和重新审视欧洲的 宪法的观念、原则处理方式又是一种挑战。这种双向的影响使得欧洲的宪政建设 是成功的。美国与欧洲的宪政建设中,产生的宪法与启蒙思想带给各国国民的哲 学观念也是一致相同的。如果从美国对欧洲宪法及其宪政的单向影响来说,具体 的说或许有这么三点:1.分权制衡。美国实行总统制,这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 分权制,使得国家权力平衡运作。联邦制又为中央与地方分权开辟了奇径,并使 中央与地方权力达到均衡; 2.具有革命性的权利法案。3.有强制力的司法保障 制度。美国的违宪审查是成功的。对于各个宪政国家来说,都有巨大的影响与借 鉴作用。

篇7: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摘要:

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特色立于世间,而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徽派建筑在建筑背后,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在建筑背后存在的文化,徽州特殊的环境之下,徽州文化完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余各种思想的综合提纯。

关键字:徽派建筑 特征 文化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先而粗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第一段所写,完美的阐述了中国古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徽派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山麓一男,天目山以北。古徽州区辖地一府六县,文化圈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它体现在民居,园林,牌坊,祠堂等建筑物中,其中古民居尤有代表性。

徽州的形成:

徽州的形成与移民离不开关系,始于汉代,终于南宋的移民潮改变了原本徽州古山越人的人口结构,也给徽州地区带去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吸收了古山越元素后,中原文化在此落根。后世所观徽派建筑,也因此而常常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其形成与皖南当地的丘陵环境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为了迎合山地特殊的地形气候,徽派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黄山新安江等环境的促使下,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徽州自然就诞生了有“画里乡村”美誉的徽派建筑群。

当然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与徽商的存在不无关系,“无徽不成镇”彰显了徽商强大的实力。而徽商的存在,使得当地学仕之风极盛,“东南绉鲁”的美誉彰显着徽州地区学术氛围的浓厚,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徽州考取进士的人数自然不会少。富而好儒,仕而拥贾,这样,就形成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旧时风俗,致富高升,自然是要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光耀门楣,由此可见,徽州建筑都是徽商不惜斥巨资所建。

徽派建筑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建筑的本身没有脱离中国建筑基本的营造方法。诸如木质结构,“梁柱式”的结构,以斗拱为关键等等特点,这些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建筑史,木质建筑也成了中国亦或东亚地区建筑的特色之一。徽派建筑本身自然拥有着其独特的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建筑的特有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计,选址,结构,布局以及内部装修无不体现着徽州地区的山水特色,风水意愿。徽派建筑基本特色:

(一)马头墙

提到徽派建筑,估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头墙了。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从宏村来看,徽派民居通常十分的密集,山水相连,加上耕田,留给民居的土地就不显的很多了,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如此拥挤的民居环境,防火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加上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子,一旦着火,没有很好的措施,那么整个村子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而马头墙的存在正是为了阻隔火源,故马头墙亦有“封火墙”之称。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叠落有致的马头墙远观如山岳,使得整个村子与远处的山脉相映成辉,更体现山水相依的徽派建筑风格。

(二)院落楼阁与天井

院落布局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房屋围合,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审美情趣,这种封闭的院落空间,显得温暖舒适,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性情与性格。这种民居所吸引人的是其身后所显现的人文精神。

徽派建筑中,家家户户都会存在天井这一结构,有着徽派民居心脏之称。徽派民居因地方有限,不可能有着像中原地区院落那样的庭院,富有创造力的徽州人将庭院收缩,形成了了天井。天井一般的作用是通风之用,也有一家人共聚天井下,畅谈乘凉的作用,基本体现出了庭院的作用。然而天井在徽州人的眼中可不仅仅只有庭院的作用,小小天井,体现出了藏在徽州民居中徽州文化。

我们都知道,徽商的强大实力,然而“士农工商”的地位层次决定了徽商在古代的地位不会太高,徽州人自然明白,所以徽商以为第一生计之外,对“耕为正业,读为正途”的思想使得他们对于子辈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就成就了徽州学术氛围浓重。而天井有着沟通天地的作用,正是暗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可见徽商对于自己地位的自卑,对于求仕的渴望。徽商一方面“雄踞神州半壁江山”,富甲天下,另一方面又受着“重农抑商”的桎梏,天井或许也就成了徽商心里压迫下的一个宣泄口。

天井在风水学中也有着聚财的地势,“四水归堂”即是民居向天井排水,瓦面上的雨水流到天井四周的水枧里,而水沿着锡管流到地下,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在古徽州风水理论中,与聚财息息相关,因此天井开凿的水池,虽有储水的功用,想来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符号,表示聚财不外泄之意。

天井的存在同样体现着封建礼制和家族观念的思想。天井周围的院落,根据采光性来体现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二层采光较好的作为祖堂,楼下明间作为客厅,是男人们接待客人所在,长辈长子住在一层的卧室,二层采光差的房间作为女儿的闺房,这种格局体现出了封建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要遵从的封建等级制度,新安理学诞生之地,这点尤为浓重。

徽州民居以天井为核心,作为一个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家族,如同蜂巢,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民不染他姓”的文化。一些大家族,子孙繁衍,扩建宅院自然就形成了豪门深宅。

(三)三雕 三雕指的是“木雕”“石雕”以及“砖雕”。徽雕在徽派建筑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徽派建筑的梁架上,中间粗大部分,这种梁民间亦称之为“冬瓜梁”,这种梁的中间部分一般会雕上华美的木雕。三雕的存在使得徽派建筑有着立体典雅的感觉,“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便是徽州三雕的实际体现。三雕装饰的重点是门楼,门罩,窗台,窗罩,梁柱,额枋等。

三雕的形成有着其特别的历史背景,其一是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三雕的形成有着牢固的经济支持。其二是当地文风兴盛,毕竟有着“东南绉鲁”的美誉。其三便是不得不为之,我们对比一下苏州园林,除了苏州处平原地区,地大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苏州园林背景多为高官,封建等级制度下,你一届商人,建造豪华的宅院是为何意?这自然使得徽商在装饰自家屋子时有所顾忌,那么细致秀美,清新淡雅的徽雕自然成了上佳之选。其四则是明清时徽州百工竞技,因此而使得徽雕艺术达到辉煌的境地。

三雕有别于绘画,以刀代笔,更加需要工匠们对全局视观有所考虑,徽雕艺术折射出的是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工匠的独有的匠人精神,对于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文化亦有所助,梁上所雕皆为一时文化所向。

(四)粉墙黛瓦 不同于明清时期其他地区的建筑特色,在那个黄色为贵,其下为赤、绿、青、蓝、黑、白、灰的建筑用色的环境中,江南地区民居选用黑白为基本色调,显出了一种空灵平淡之美。江南地区采光充足,粉墙的存在使得整个村子显得明亮起来。粉墙黛瓦并非徽州独有,此处拿出来说只是因为个人很喜欢这种配色。粉墙黛瓦,一如江南,安静温润。

(五)牌坊

上次去徽州,并未能看到静立百年的牌坊,然而牌坊却是惠州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民居、祠堂并称徽州古建三绝。

牌坊的历史很长远,春秋战国时便以诞生,开始作为村落中的门来使用,称为“衡门”。随着时代的演变,又变做标志性建筑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立牌坊日益鼎盛。

牌坊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另一种则是旌表坊。用来褒扬功绩,彰表忠烈人物的。

牌坊又称牌楼,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故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听导游讲,徽州的牌楼有四种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坊。

徽州原有牌坊1000余座,千百年来,各种原因,现存仅百余座。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是其中的代表作。

(六)祠堂 祠堂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祠堂的地位在古徽州之中是极其高的。祠堂脱胎于宗庙,是家族祭祖开会的地方。

祠堂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当然,祠堂的建立也是离不开徽商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徽商常年在外打拼,待到成为富商大贾之后,衣锦还乡,投资故里,建立祠堂,树碑立传,光宗耀祖。

徽商强烈的家族观念造就了祠堂,而祠堂的存在,也使得一地之地,家族更为团结,这或许也是徽商成功的一大原因之一。

祠堂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宗祠,一种是支祠。一村一般只有一座宗祠,特殊情况下会有两座,三座则是没有的。

宗祠一般处于村子中间,比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处于宏村“牛胃”之旁,围绕着整个牛胃,则是村子中地位最高的人。宗祠之中,所祭奠的必然是在整个家族历史上留下浓重色彩的名人,后世子孙拜祭,瞻仰先人,以为榜样,继而奋发图强,创造了徽州一个一个大家族。

徽州建筑的基本特征讲述完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本身显示的是当 时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从上面的特征中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徽州建筑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文化。儒家那种“天人合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及封建观念中即为浓厚的礼乐制度。诞生程朱理学的徽州地区,对于儒学理学的尊崇可谓体现到了一个极致的地步,他们在一个一个细节方面体现着自己对于礼乐的尊崇,可以说是封建礼乐制度的一个浓缩展示。

从宏村来看,汪氏宗祠最为豪华,占地最多,祭祖香火至今不断,上次去看,仍有汪氏后人托横幅祭祖,瞻仰先祖。这便是“礼”。

祠堂是家族的纽带,将整个家族联合在一起,汪氏族人也在对人的方面淡化着礼制的影响,村落建一水渠,引自外河,流过每家每户,这种生存坏境下,讲究的是邻里和睦,单纯的尊卑制度并没有太多的作用,这种相亲相爱的邻里关系倒是符合了道家的小国寡民思想,而村落布局也能看到风水格局的影子,如宏村,负阴而抱阳,形成了南湖和月沼。而徽州人民对于天地很是尊重,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局面,也成就了徽州特有的人文文化,这样的钟灵琉秀之地才能诞生出徽州文化这样灿烂的文化吧。

徽州封闭的环境,诞生出了徽商求知进取的精神,徽商的存在也促生了徽州建筑,徽州建筑便因此折射出徽州的环境与徽州人的人文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断裂的纽带,这样不断地循化,时间的沉淀之下,让徽州文化灿烂于世。

参考文献:

篇8:萨迦雪建筑及其特点

1.1 藏式民居建筑理念

不同于大部分靠近水源的民族建筑习惯,藏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带上了显著的高山民族痕迹,在建筑传统上选址喜欢倾向于高坡或是要地,即使远离水源也在所不惜。这些习惯都是与西藏地区多战乱以及特有的高山崇拜有关。直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为了促进藏区农业发展,“将山上居民迁到河谷平地,使农民在田地边盖房定居,开垦平地为良田,并引水浇灌。在此之前吐蕃人在山头上石头城堡中居住,从这时起迁到平川,建起村庄。”(《贤者喜宴》译文)但是择高择险而居的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住宅朝向综合考虑冬季南向阳光,避开灾害性强风,大多数情况下主居室向南。

1.2 藏式民居建筑结构及装饰

建筑结构:藏式建筑主要分为帐房、碉楼和普通民居。帐房为张拉结构,可以灵活适应各种地形;碉楼外部由墙承重,内框架混合的结构,建筑结构整体性强,十分牢固;普通民居则为梁柱承重或是墙承重。梁柱承重结构:这是西藏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民居结构形式,把外层墙体作为一个桶状包裹,起着稳定和围护整个建筑的作用。墙承重结构:承重墙的材料通常会选择黄土或是大而薄的片石,室内的分隔墙与外墙连为一体。梁或者椽子的两端都直接搁置在墙上,相对应由屋面传导下来的荷载都由内外墙共同承担。室内不会出现柱子,房屋居室划分简单,建筑平面已经定型。建筑装饰:西藏民居院墙一般为土或石料的本色,但是萨迦县周边的民居则涂满深蓝色,远看去更像是黑色,而从外墙的檐口开始涂饰白色条状图案,在白色图案外再涂上红色条状图案,在建筑的转角处或是较宽的墙面上,还用自上而下的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从而形成与萨迦寺庙颜色统一的装饰。

2 萨迦寺庙及萨迦教派简介

“萨迦”是藏语Sakya一词的汉语音译。它既是地名,又是寺院名,又是教派名,甚至还是一个家族名。作为地名,它是指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专区的萨迦县,在日喀则西南约120 km处。

公元1073年,萨迦北寺的建立可以看成是萨迦教派正式创立的标志。于公元1268年在萨迦正式建立起与中国其他行省相同结构的地方政权,八思巴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萨迦派势力达到鼎盛时期,史称“萨迦王朝”。

3 萨迦雪的出现及演变

萨迦雪是萨迦民居的藏语音译,作为萨迦地区特有的一类藏式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在公元11世纪~13世纪之间,萨迦寺庙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寺庙使用,也是一个统治政权的中心。元代的萨迦城虽然不会像同时期内地城市的规模之大,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城市特征,鉴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相对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萨迦雪是呈组团出现的。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是为更好的保护处在其中的萨迦寺庙,萨迦雪是一道独特的“防御围墙”。

最初的萨迦雪是由寺庙出资修建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安置在萨迦地区修建装饰寺庙的工匠,萨迦雪的所有权归寺庙。解放后萨迦雪的所有权从寺庙里被剥离出来,交给当时贫苦的农民,萨迦雪回归到民居的行列。同时萨迦雪防卫的功能也完全失去,平面布置不再需要设置成不规则形状。近年新建的萨迦雪相比原有的更高大更规则,内部空间更合理,但是外部墙体装饰却仍然保持萨迦教派一贯的红白蓝三色装饰。

4 萨迦雪的建筑特点

4.1 萨迦雪的主要建筑特色

和西藏众多民居建筑聚集在一起,形成村庄的形式类似,萨迦雪聚集在萨迦南北寺的周围,形成一道特殊的“萨迦寺城墙”。传统的萨迦雪多为一宅一院的封闭式院落,每个院落均由主体住宅和围墙组成,身份显赫、具有经济实力的萨迦富人则修建类似“四合院”的萨迦雪。萨迦雪建筑空间多为1层~2层建筑,2层以上的并不多见。院落根据当地所拥有的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坯墙和土墙石砌墙。院墙都有1层楼高,直接连接在建筑主体上。

萨迦雪的平面不同于一般的藏式建筑,平面呈现比较随意的多边形,多为石木结构。房屋结构严密、坚固实用。

门窗设计巧妙。萨迦雪的房屋大门设在住宅的正中,门有单开的,也有双开的。不管是哪种门,均由十分坚固的厚木板做成。有的家庭在门的周边还镶上铁皮,一是美观,二是使大门更加坚固,更有甚者,会在门扇上绘制蝎子图案,趋吉避凶。作为进出房屋的唯一通道,每个藏式大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萨迦雪的大门和一般藏式建筑大门一样,门不高,都不超过人头部的高度。

萨迦雪主楼的楼顶均为平顶屋面,面层用防水性能较好的黏土夯实,在墙边留着洞用以排水。在藏族,民居的屋顶作用很多,可以作为晒粮食的地方,或者直接堆放粮食和牲畜的草料,甚至可以作为私家望台。

萨迦雪的外墙涂色。萨迦雪的外墙用色与萨迦寺庙完全一致:红、白、蓝,甚至连涂色的式样都与萨迦寺完全一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三色外墙的萨迦民居不能称为真正的萨迦雪。

4.2 萨迦雪的结构和装饰

萨迦雪多为1层,一般为石木结构,不同于一般藏式民居1层为畜圈的布置方式。墙体多为石砌,一层方石叠压一层碎薄石,以泥合缝。有的地方,墙体下部为石块垒砌,上部墙体为结实的夯土墙。还有极少的个体,作墙体的材料为土坏砖,用石、土、砖混合用作墙体。多数萨迦雪的上缘有一圈明显的“束顶线”,有的还会镶嵌上饱满的鹅卵石。在内部建筑构造上,梁和柱不直接相连,柱头上平搁短斗,短斗上搁长斗,长斗上搁大梁,两大梁的一端在长斗上自然相接。梁上铺设檩条,檩条上再铺木棍,然后铺设“阿嘎”土夯实做成楼面或屋面。屋顶均为平顶,有的萨迦雪在屋顶四周的墙上还要加砌女儿墙,在屋顶四角搭建约半人高的墙垛以插挂经幡。

新建的萨迦雪建筑装饰因各自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富者可以雕梁画栋,贫者则装饰简单。萨迦居民和其他地区的藏民一样,喜欢在室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瑞图》《六长寿图》等画,象征家庭的和睦祥瑞和家人的长寿健康。在宅院大门内的门廊两壁上多绘驭虎图和财神牵象图,象征镶灾纳祥、招财进宝。条件较差的人家往往用糌粑粉在内室墙上绘吉祥图案,在厨房灶台处的墙壁上涂绘蝎子形状,以此象征灶神,作为平时祭供的对象。

5 萨迦旧城的格局

5.1 萨迦聚落起源

萨迦聚落的考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突入口,就是文化和宗教。

在萨迦聚落产生的初期,生产力相对较低下,加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牛、马和羊等牲畜作为生产资料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佛教提倡的“不杀生”原则恰恰符合了农牧民们的要求,佛教将糌粑和酥油捏成牲畜的样子,涂上红色象征血祭。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保存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有助于农牧民改善生活,所以佛教立即得到了西藏高层贵族和广大人民的欢迎,取代了苯教并成为西藏地区的主导宗教。

5.2 萨迦村落格局推想

西藏村落中宗教至上的物质表现为高处和中心,抽象起来就是圆和圆心的关系,寺庙是附近居民集中公共活动以及思想寄托的理想场所,“居民找到一个中心之后,生活轨道围绕它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形”。萨迦寺庙和村落大致也遵循这样的原则。

“村落内部的中心是寺庙。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寺庙,但是临近几个村子共用一个寺庙很常见。另外这个中心不完全是指地理位置上的中心,而是指各种公共活动、节庆甚至商业的中心。”居民自发形成的村落都是以寺庙为中心,但是完全围绕寺庙的情况却不是很常见,萨迦无论北寺或是南寺都存在着寺庙被村落半包围的情况,然而萨迦北寺和南寺附近民居出现的先后顺序却截然不同。

5.3萨迦村落格局分析

西藏佛教里有一种特有的“转经”文化。“转经”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在寺庙里面或沿寺庙外面的围墙排列的经筒廊,可以称之为小转经道;以寺庙为起点,绕行整个村庄的,可称之为中转经道;绕行整个地区的,可称之为大转经道。而中转经道和大转经道完全不必是实在的转经道,它可能是一条绕村小道,甚至只是一种观念上的绕行道路。

结合萨迦当地村落,总结得出如下结论:1)萨迦村落的物质形态主要是由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其中房屋的建材、坐落方向、内部格局、外墙装饰,村落的格局、道路布置都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2)藏传佛教的世界观直接影响着萨迦村落形态的文化层面。萨迦居民生活中心围绕宗教,“寺庙中心”这种结构来自于宗教“圆”的理念。而居住与村落的物质形态尽量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地去模仿宗教理念的世界。

参考文献

篇9:纳米中药及其特点

【关键词】纳米中药;生物利用度;靶向性;高效低毒

【中国分类号】R28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12-01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迅速崛起的新技术,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并通过直接操做和组合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的技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迅猛发展,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纳米级高分子纳米粒(nano- particles,NP)、纳米球(nano- spheres,NS)、纳米囊(nano- capsules,NC)等为载体,与药物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后制成的药物制剂,称为纳米药物。

纳米中药是指应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 nm 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 [1]。借助纳米技术,可增加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提高疗效、提高中药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反应,同时可实现靶向给药等目的。

1. 纳米中药的特点

1.1具有缓释、控释效应:借助高分子纳米粒作载体等技术手段,可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作用。纳米载体技术是用一种纳米尺度的分子材料作为载体材料来承载药物,使药物吸附或包被在纳米载体内,随着纳米载体的降解而使药物逐步释放。将中药和纳米载体通过各种方法制成缓释剂,药物- 载体复合物通过一定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药物通过囊壁沥滤,渗透和扩散而从纳米囊中释放出来,或者纳米粒基质本身的溶蚀使其中的药物被缓慢释放出来,可以避免“暴释效应”。此外,纳米载体可以对抗药物降解酶对药物的降解,对药物起着保护作用,增加了药物

的半衰期,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目前,常用的纳米载体有纳米粒(nano- particles,NP)、纳米球(nano- spheres,NS)、纳米囊(nano- capsules,NC)、纳米乳,纳米脂质体等。如雷公藤乙酸乙脂提取物固体纳米脂质粒[2]有良好的缓、控释功能。陈丹等[3]将制得的羟基喜树碱(HCPT)纳米微球与普通剂型组分别进行细胞培养,发现纳米微球剂型组48 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低于普通剂型组,至96 h 时则与HCPT 普通剂型组已无多少差异,说明HCPT 纳米微球剂型具有药物缓释优点。

1.2 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中药经过纳米化后比表面积增大,与介质的接触面积增大,更容易被溶解;其次由于比表面积增大,药物与给药部位的接触面积增大,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药物的吸收量也显著增加[4]。并且一般中药的细胞壁是完整的,其有效成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穿透细胞壁被人体吸收利用。另外,有些纳米载体具有靶向性,可将所负载的药物输送与特定的病变部位,从而大幅度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采用纳米技术加工中药将有可能使细胞破壁,使更多的中药有效成分被释放出来而被人体吸收,从而提高了中药的生物利用度。王晓波等[5,6]研究发现,纳米级雄黄粉体,吸收与传统雄黄相比,在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3 具有高度的靶向性:中药的有效部位或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很难自动运送到病变部位,缺乏针对性, 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導致全身毒副作用。药物颗粒纳米化后可以将药物输送到身体任何极微细的组织管道及疾病变异的组织细胞中, 因此可大幅度地提高药物的定位性、时效性和功效, 使疾病能更有效地得到控制和治疗。另外,应用脂质体、纳米颗粒、胶体溶液、毫微乳等技术[7]将中药( 主要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或提取物) 运送到人体的病患部位, 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副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制成被动靶向制剂, 实现肝脏靶向给药、基因输送、肺部靶向给药。杨凯等[8]研制了具有颈淋巴结靶向性的葫芦素BE 聚乳酸纳米微粒冻干针剂,通过口腔癌周黏膜下注射后,对颈淋巴结转移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作用,提高颈淋巴结转移灶内药物浓度,延长了药物持续作用时间,同时也降低了血和其他器官中药物浓度[9]。

1.4 种类繁多的剂型: 传统的中药制剂剂型简单、粗糙,服用繁琐,生物利用度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和疾病治疗的多种需求。将中药制成纳米微囊,或纳米级粉针剂,或将水溶性小及难溶的药物加工成纳米脂质体或纳米乳,可提高肌体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采用纳米技术,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及植入型控缓释制剂等多种剂型。这些新的剂型不但可以满足不同患者和不同类型疾病治疗的需求,而且可以解决使一些物质因自身缺点的成药的问题。去甲斑蟊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抑瘤谱广,但因其不溶于水而限制了其应用。孙铭等[10]以聚乳酸一聚乙醇酸(PLGA)共聚物作为基质材料,去甲斑蟊素纳米控释静脉制剂,并采用MMT 方法做了体外杀伤癌细胞实验,证实了PLGA包载去甲斑蟊素的纳米级微粒可成功制备静脉注射剂型。

1.5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传统中药的有效部位或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很难自动运送到病变部位,缺乏针对性, 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导致全身毒副作用。药物颗纳米化后可以到达身体任何极微细的组织管道及疾病变异的组织细胞中,大幅度地提高药物的定位性、时效性和功效,从而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另外,应用纳米脂质体、纳米囊、纳米乳等技术可将中药输送到到靶向部位,提高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 减少药物的剂量,达到增效降毒效果。Sharma等[11]将紫杉醇包封于粒径50-60nm的PVP纳米颗粒,给予移植有B16F10鼠黑色素瘤的C57B1/6小鼠,结果显示紫杉醇纳米颗粒能明显减小肿瘤体积,延长动物存活时间,与等剂量的游离型紫杉醇相比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王俊平[12]采用薏米仁油研制紫杉醇微乳,以紫杉醇为对照品,分别对小鼠尾静脉给药,结果发现紫杉醇组于给药后第5天动物开始死亡,第14 天动物死亡率达90%;而紫杉醇微乳组动物在14 d 内没有发生死亡,说明紫杉醇微乳的急性毒性明显低于紫杉醇。

3.纳米中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药和单体,生物技术药及体外诊断试剂。与之相比,纳米中药的研究刚刚起步,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与临床应用的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存在的问题:现有的中药纳米制剂主要集中在单味药, 且以中药单体有效成分为主, 中药复方的研究很少;多数制剂停留在实验室研制阶段, 材料、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还不成熟等等。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借助纳米技术的特殊优势,一定会克服其目前发展的瓶颈问题,尽快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杨祥良, 徐辉碧, 谢长生, 等. 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问题研究 [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 28(12): 104-105.

[2]翁婷,陈华兵,常雪灵,等.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固体纳米脂质粒的制备和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摘要集,(2002.11.成都):132。

[3]陈 丹, 柴丽萍, 王骥燕, 等.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抑制舌鳞癌Tca8113 细胞的实验研究 [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2009, 3(3): 262-269.

[4]邱 洪, 王宝佳, 李悦, 等. 纳米中药简介 [J]. 中国药业, 2005, 14(4): 78.

[5]WANG XB, XI RG, LI ZL, el al.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 Realgar Powder [J].Pharmaceut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2002, 18(3): 129. Chinese

[6]王晓波,袭荣刚,张治然,等.纳米雄黄粉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2,18(6):380.

[7]蒋刚彪, 冯英, 赵慧, 等. 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应用 [J]. 中草药, 2007, 38(8):1265-1269

[8]YANG K, WEN Y M, LI I J, el al. Preparation of cucur- bitacin BE polylactic acid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ing cervical lymph Nodes [J]. West China J Stomatol, 2001, 19(6): 347- 350.

[9]YANG K, WEN Y M, WANG C M, et a1. The study of cucur- bitacin BE polylactic acid nanoparticles delivering cucurbitacin BE to metastasized cervical lymph nodes in mice with oral cancer[J]. West China J Stomatol, 2003, 21(6): 77- 88.

[10]孫铭,朱争艳.去甲斑蝥素纳米控释制剂抗肿瘤的实验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1,7(6):321- 325.

[11]Sharma D,Chelvi TP,Kaur J,et al. Novel Taxol Formulation: polyvinglpyrrolidonenanoparticle-encapsulated Taxol for drug delivery incancer therapy[J].Oncol Res,1996,8(7/8): 281-286.

上一篇: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下一篇:二次供水水质检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