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回忆的能力

2024-05-11

创造回忆的能力(精选七篇)

创造回忆的能力 篇1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 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 故人能创造。”因此, 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 真正具备创新素质。那么, 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烈, 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索, 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了, 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好奇好动, 提问的意识、能力强。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广, 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多, 关键看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 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需要去发现去想象的未来知识, 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不断去发现、去创造新知识, 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发现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提。例如在分析中国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而日本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 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也同日本一样搞改革, 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官员, 你将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既能思考多种答案, 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都有跃跃欲试的兴趣。

2.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其学习动机

有了明确目标和学习动机, 也就有了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请学生举出世界上重视教育的国家。学生不仅答出日本、西欧一些国家, 而且还认识到国力的增强要靠科技, 竞争要靠人才, 21世纪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 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的意识与能力, 开展创造性的设想和假设, 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把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1. 多设疑问, 提问题, 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索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不断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的怀疑感是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可贵心理品质。设疑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利用教材内容来设疑。众所周知, 课本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和依据, 为教学活动提供知识内容。如中国在鸦片战争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权遭到了破坏, 人民受到了奴役。学生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倒退, 为此教师干脆提出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进步还是历史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问题一提出, 学生必然会去思考, 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就被挖掘出来了。

其次是对中外历史事件、历史的前后史实加以比较和联系, 在对比和联系中设疑。如17、18世纪是历史的大变革时代, 面对这种情况, 中俄各采取什么对策?结果如何?学生会积极思考, 得出结论。

2. 让学生创新, 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任何创新都是由于受到某种启发而形成的。没有思索、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的学习, 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启发, 在讲解时要注意留有余地。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落后就要挨打”, 我提出假设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教师先给予启发, 让学生讨论回答, 得出结论。这样, 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 这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 使学生认识到“不创新, 就会被动, 受穷挨打”, 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激活其动手操作潜能

“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并支配, 调节着实践活动, 同时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受实践检验”。人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同时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可见实践对开发人的心理, 尤其是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 让学生充当历史学科学习的主人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 让学生从众多历史材料中, 找到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学习方法, 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 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模拟考试试卷,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华。教师把这些试卷分类精选, 发给学生练习, 学生的成果得到大家承认, 他们的实践积极性与能力也提高了。

2. 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改组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时, 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另辟蹊径, 把自己所获取的新知识进行分解重组, 总结出新结论来。如学习“洋务运动”时, 教师鼓励学生把洋务运动的作用总结为引进西方科技, 迈开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步, 抵制外来侵略具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作用。可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改组, 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割, 而是让学生从分解组合中寻找出新观点, 得出新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

在主题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一般是根据教学主题、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创作的,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主题教学的同时,注意启发诱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动创造性,如添画与主题情节的有关情景、背景等,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幼儿画做操,孩子们一般是按老师的要求去画,只是画出了做操的姿势,而我启发和诱导幼儿可以添画出在什么地方做操,周围有什么,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结果大部分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将单纯的做操绘画为一幅有主题的图画来,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幼儿学会了简单的绘画技能,而且还极大地拓展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又如画海底世界的各种鱼类,张华小朋友在海底画了一座大房子和机器人,还有许多鱼,我问他为什么要加上房子和机器人,他一本正经地回答说:“等我长大了,我去海底开工厂,让机器人生产好多好多的玩具,和鱼一起玩,鱼就不寂寞了。”在孩子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生动而奇特,并且有着美好的愿望。所以我认为引导幼儿想象,启发幼儿添画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让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追求,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意愿画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显得尤为突出。幼儿在意愿画过程中可以随意作画,将现实生活中感兴趣、有意义的人物和事情通过各种情节无拘无束地充分表达出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比如有个小朋友喜欢画小汽车,有的在水里开,有的在天上飞,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说:“现在中国富了,以后每个人都有一辆汽车,交通不就堵塞了么?让汽车天上飞、水里行就不拥挤了,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那有多好啊!”看!孩子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多么美好,这也充分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不但在美术方面获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其他领域也是同样。比如在语言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人与动物是好朋友的故事后,请小朋友以保护好人类的朋友———动物为主题做一幅画,一个小朋友画了一只小鸟站在树墩上正在哭,周围是花草和山。我看后,觉得这是一幅挺好的画,便问小朋友为什么她画中的小鸟正在哭,她生气地回答说:“因为人们把树干砍掉了,小鸟没有家住,所以伤心地哭。”课后,经过与这位小朋友交谈,了解到原来她曾在电视里看到有人偷砍乱伐,不爱护树木,她从中得到启示,画出了那幅画。

通过这种活动,不但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而且发展了孩子的情商,使孩子们从小懂得是与非,好与坏。

运用回忆法提高能力 篇3

现代教学理念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探究性的学习有很多的方式。有对新知识的探究, 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探究。在这里仅谈一谈对已经历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 进行分析。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的学习和指导。

回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在大脑再现其场景的过程。回忆法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探究性学习过程进行回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到两种回忆法, 一是阶段性的及时回忆;二是综合性回忆。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回忆法, 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 下面谈一谈这三个方面的优点及指导方法。

1 通过回忆增强记忆力

记忆力是学生学习文化类知识的基础, 只有将已学的知识在大脑中牢牢地记住, 才能够应用。如果将学过的知识遗忘, 无需再谈能力的提高。回忆法有两个, 第一是知识点的回忆, 也就是重点回忆。第二是综合性回忆, 整体回忆。重点回忆, 就是要求学生将一天内所上的课程和探究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回忆, 当回忆不起来时, 可以翻看教材或笔记加强记忆, 掌握学过的基础知识。这种回忆是及时性的回忆, 这样可以减少遗忘。综合性整体回忆就是将一个时期或一个章节, 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回忆, 使所学过的知识在大脑中整体再现, 成为一个知识链, 全面记忆所学的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时, 可以预先作出要求, 以便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去回忆, 在大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因为回忆是对已有过程的再现, 所以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回忆, 可以增强记忆力。

2 回忆法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当回忆时, 大脑就要去想, 这种想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当教师指导学生将已有的学习经历进行有目的的回忆时,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 通过回忆将每个知识点链接起来, 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需要逻辑思维, 所以在回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指导人物刻画方法时的知识回忆, 就可以从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 语言描写方面时行回忆, 各描写方法要注意什么, 写哪些东西, 学生就会通过思维, 形成一个刻画人物方法的知识链, 这种知识的链接需要逻辑思维, 所以回忆法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回忆法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知识的回忆, 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 通过回忆逻辑思维, 从中找到规律, 使学过的知识能够进行综合运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解决好每个实际问题, 通过不同的路径解决一个问题, 例如:《最可爱的人》这个作文题,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物, 战争年代, 战斗英雄最可爱, 当今社会父母、老师、白衣战士最可爱。一名学生将政治思想教育知识通过回忆一天所学知识时, 应用到了写作, 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联系起来, 创新出一个素材清洁工最可爱。通过综合回忆, 不仅在本学科中创新, 还可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创新。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正确领会创造能力内涵, 全面分析影响因素

创造能力具有首创性及社会价值两个基本的特点。例如爱迪生用其毕生精力发明了电灯、留声机、有声电影等1000多样机器, 其创造能力在发明的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些科学发明为世界首创, 对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根据研究表明, 决定创造能力的强弱主要有三种因素的影响, 即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力及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人的创造意识越明确, 创造思维越活跃, 创造方法越多样而熟练, 他的创造能力也越强, 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情商也影响着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因此,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从多方面进行。

二、培养新鲜感, 保护好奇心

心理学实验证实, 好奇心是人的认识内驱力, 是推动人们主动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居里夫人就把好奇心看成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必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高职学生多数正值青春年少, 思维敏感活跃, 善于捕捉变化的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有变化而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提出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思考才能解决的思考题、采用发现法与观察探讨法等进行教学, 不断向学生提供新的刺激, 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达到获取知识的彼岸。

三、培养主观能动性, 激发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最高特权之一”,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表现, 是创造能力特具的属性和主导部分。教学力求生动、具体、形象, 尽量采用实物、实例、实验、实践、现代化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直观性强烈的表象, 为发展想象力打基础;尽力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 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允许学生想象失误, 敢于联想, 鼓励幻想。

四、培养学生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灵活运用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也可对某些尚无定论的难题提出假设, 敢于猜想, 充许并鼓励学生凭直觉或机智回答问题、突发奇想, 指导学生注意并抓住“灵感”, 从而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通过逐步推理而得到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方式, 它是与直觉思维相对应的, 分析思维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高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相对而言较薄弱, 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地引导学生既能运用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实行跃进而快捷的直觉思维, 也学习运用分析法、归纳法和演译法对所做的结论进行校验, 做到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灵活运用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叫多向思维、求异思维或开放性思维。教学中, 应尽量避免学生静止孤立思考问题, 注意问题、例题和习题的多样性、开阔性,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 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相关的问题,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辐合思维是将已有的信息聚合起来, 向着一个方向去思考, 得出一个逻辑结论的收敛式思维。又被称为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这种思维对解决同类问题和获得知识必不可少, 教学中所作的总结、归纳、概括等都属于辐合思维的表现。

在创造活动的初期发散思维可以开扩思路, 而在后期, 辐合思维则为选择最合理有效的思路指明了方向。

六、培养学生不惧攻难克艰的科学精神

要使创造能力的社会价值最终得以体现, 往往会遇到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沿着崎岖山路不断攀登的人, 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要培养学生为探求真理不懈努力的精神, 铸造不畏攻难克艰的品格, 为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科学发展、提出改革创新奠定基础。

七、营造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氛围

结合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 师生营造一种让学生敢创、自由讨论的学术气氛, 教师自身必须学多识广, 勇于创新, 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中的质疑问难, 用心发掘并引导好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积极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解除专业学科的束缚, 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内容, 结合教学需要鼓励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吸收更多新知识, 活学活用, 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摘要: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 创造力旺盛, 国家就生机勃勃, 兴旺发达;创造力陈腐, 国家则萎靡不振, 衰退落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有赖于教师自身创造意识的强化及其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创造意识的灌输与启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得以实现,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创造回忆的能力 篇5

1. 引导学生转变问题视角, 有效培养创造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学生还处于思维活跃状态的初期发展阶段, 受多重因素的局限性, 他们往往在思考问题时表现出收缩性或者是单向性思维的现象。如针对当前中日之间争端异常激烈的钓鱼岛问题, 许多学生感到不可理解:“钓鱼岛面积很小, 这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因为一个小小的钓鱼岛与日益疯狂的日本之间爆发一场现代化战争, 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呢?”我们如果只是从钓鱼岛本身的角度出发, 那么很难作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解释。对于此类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转换成另外角度来思考, 则会收效良多: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 围绕某一岛屿可以划定一定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各类管辖海域, 与大陆享有相同的国家保护权益。而根据海洋学家测算, 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 从其领海基线起划测算, 必然拥有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12海里的毗连区以及200海里宽度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转换成如此角度的问题解释, 既明了清晰容易让人接受, 又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增扩问题角度, 有效培养创造思维的广阔性。

通俗地讲,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发散性思维, 即对于某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位思考来加以集中解决。如在教学“南海诸岛”内容时, 我们可以结合当前中外“南海之争”的国际社会问题, 对学生一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训练与培养。对于这一问题, 可从下几种角度对学生善加引导: (1) 历史性角度。许多历史资料表明,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如果我们不加以坚决保护, 那么无异于抛弃过去, 愧对历史先驱。 (2) 自然资源的角度。这里有着非常广阔的资源价值, 如森林资源、鸟粪积藏量, 还有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等。 (3) 经济开发价值的角度。南海海域占据我国过半的“蓝色国土”, 是我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 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农业开发前景和海洋资源开发前景。 (4) 国防地位的角度。这对于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自尊自信具有象征性意义。因此, 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变换问题形式, 有效培养创造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许多学生无论在阅读思考中, 还是在审题答题时, 都存在浅尝辄止、不易靠谱的现象, 一旦遇到一些比较隐晦性的问题, 就变得束手无策和进退两难。其实, 世界上绝对性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对于许多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来处理解决, 既简单又实效。“条条道路通罗马”, 学校教育同样如此, 也屡见不鲜。简单如语文教学中的某一生涩词语, 可以先找出它的近义词, 然后再成功地找出它的反义词, 这就是“曲径幽通”的教学方法。因此, 我们通过对问题形式的替换和变化来引导学生进行重新的思维与判断, 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深刻性。

4. 引导学生激活想象能力, 有效培养创造思维的独特性。

俗话说:“有梦想才会有进步, 无梦想则没有成功。”这就是说, 想象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有力翅膀, 也是取得发明创造的铺路石。如此成功性事实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在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多元化教育途径使得中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以超速化发展。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我们在转换教育观念的同时, 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和“无稽之谈”, 应当本着宽容以待、善加保护的意识, 坚决阻止扼杀各类思考、活跃思维积极性的不良言行。其次, 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 对学生的正当兴趣、爱好和特长给予相应的支持, 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和实践。三是无论在课堂教学上, 还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 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从而有效地激活和发展他们的独创性潜能。四是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机制, 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教学关系,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初中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 篇6

音乐作为初中的一门艺术课程,主要借助于听觉的感知、歌唱的表演及表演的发展,艺术感染力较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初中音乐的创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从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进一步加强初中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常情况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时,应该将尊重并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基本前提。

但是,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音乐老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就是真理,是绝对的权威,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服从老师,由于教学环境过于压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导致创造能力低下。新课改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这就要求初中音乐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学生灵感突发,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可是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会重视学生的灵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散思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新看法、新观点,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赞扬和支持,或者耐心对学生的新观点进行解释,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启蒙学生,发散学生思维,激励和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3.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是其有效保障。有研究表明,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心情愉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大胆提出来,养成求真务实、积极发言的良好课堂习惯。同时,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对于初中音乐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并且班级文化建设能体现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按照4个人一组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课堂上可以将小组作为单位讨论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发言,这样一来,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造能力,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此外,初中音乐教师在班级上还应该设立“创新精神”奖项,对具备良好创新精神的学生进行褒奖,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追求。

4.进一步加强教学环境设备建设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艺术感染力较强,并且时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初中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 让学生理解和领悟音乐,使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学环境设备建设,投入使用情景、图片、音响及景象等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备。通过这些教学设备,可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感知和领会教学意境。通过这些音乐教学设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延伸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音乐作为一门感知类艺术课程, 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要求较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封闭的、狭窄的,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对于初中音乐老师而言,其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兴趣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及创设问题情境等。例如,在讲解《刀马舞》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真实、贴切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倾听表现铁骑勇士、战马嘶鸣这一段,并询问学生的实际感受,学生觉得比较紧张。教师再启发学生,让学生对场景进行联想,学生往往会联想到暴风雨、决斗及战争等。然后老师通过分组形式,让学生对谱曲进行联想,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音乐老师可以利用兴趣教学法,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课下也能深入研究所学知识,这种积极上进的态度,也是学生表现创造力的一种形式。

6.结语

音乐课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7

一、体验成功, 培养学生的兴趣

1. 教学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明确要求学生要做什么, 而不问学生能做什么, 愿意做什么。直奔主题, 明确要求, 这样做看似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却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愿望, 学生和教师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 往往操之过急, 如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就觉得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抱怨、焦虑就随之而来, 久而久之, 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 及时表扬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或多或少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也给他们加以鼓励, 肯定他们在练习中付出的劳动, 锻炼了自己的毅力,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这一过程中, 多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即使是差生,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你进步很快哦!真让老师高兴!”这是一种语言技巧, 能极大地鼓励着学生, 使他们找到自信, 激发兴趣。

二、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 调动积极性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练习过程中, 示范很重要, 鼓励不可少, 形式要多样, 方法要灵活, 帮助要及时。而“不对, 不行”等则尽量不说, 让学生有自己活动发展的空间, 有深入内化的过程, 由逐步掌握技能到发展能力,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2. 课例

在教《动物说话》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想象不同动物的说话, 很好地掌握各种节奏。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节奏, 让学生认、读、拍、击, 学生的印象不会很深刻, 而且觉得没劲。但把这些节奏渗透在动物身上的时候, 情景就完全不一样了, 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上来表演, 兴趣盎然地模仿体验。这时他们才真正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大胆地想象创造, 已远远超出了老师。

三、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想象力

1. 改变角色

过去, 一节课总是教师为主角儿, 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在下面乖乖地听, 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学生失去自主活动的机会, 其想象及创造力严重地被阻碍。本人认为, 教师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 把自己当作一个导演, 把学生当作演员, 教师做幕后的引导者。

2. 课例

在欣赏教学中很多教师急于说明其作品描绘的意境等, 学生的思维极容易被教师限定在一个方框里。在欣赏《洞庭鱼米乡》时, 我先不作任何说明, 让学生用听音乐与看图画相结合的方法, 配上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根据画面展开自由想象。有的说“好像鱼儿在水里自由游玩”, 有的说“好像自己走进了这美丽的画中, 在悠闲散步”……这样让同学们海阔天空地想象, 结果就大不一样。同样一首曲子,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 展开不同的联想。

四、多种教法, 培养学生的习惯

创造性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创造力人人皆有之。”儿童是具有音乐创造性思维潜力的, 关键是教师怎样去挖掘这种潜力, 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落实在每节课中。

1. 设计多种教学

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源于学生的生活, 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具有灵活多样性, 在音乐课教学中, 教师如何去设计多种教法是培养学生创新习惯的关键。例如让学生感受四二拍的强弱, 就可通过接拍球的练习来感受。看似体育活动的接、拍球, 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 这时学习音乐的效果就特别好。同学们在接传拍球的过程中, 得到韵律美的熏陶, 感受到了节奏的强弱, 也锻炼了身体动作的协调性。

2.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另外, 要更多地结合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艺术, 让孩子们谈谈对生活的看法, 说说对自然界的热爱, 还可动手画画之类的, 这些活动更多地给学生带来了快乐,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启迪。

这些都是在音乐课中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教学手段, 如果把这些方法一直贯穿于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 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那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是, 无论何种途径都需要我们教师为之长期奋斗, 只有这样, 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摘要:当前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意识、想象力及习惯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创新,体验成功,主动参与,多种教法

参考文献

[1]姚清心.音乐课堂表演的误区和对策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 2011 (11) .

[2]缪海云.注重音乐实践活动, 深化素质教育:从“小舞台”到“大舞台”[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9 (10) .

上一篇:个人风采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