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024-06-19

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共8篇)

篇1: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论文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正顺应社会和朝代发展的要求,发生着全新的变化。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大语文观”,倡导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本篇课文与其他课文、语文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倡导宏观的语文概念。在学习《蓝树叶》一课时,我大胆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们自由诵读课文;接着,提出你所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问题;最后删除与课文无关或无意义的问题,留下与课文中心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自己读课文解答问题。问题留下了三个:1.奇怪的“蓝树叶”是怎么造成的?2.为什么开始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后来却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3.林园园为什么“不由得脸红了”?学生们思维活跃,个个跃跃欲试,答得非常准确、贴切。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学业生们不用老师讲解,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不能自私自利,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二、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要有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以亲切的目光、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亲的,不是可畏的,是可交流的,可以提问的。在课堂上,我注重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允许孩子们多想、多问、多说。在学习《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姑妈已经知道花瓶是列宁打碎的,为什么没有直接指出来批评他?”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好问,接着启发孩子们思考:当时表兄弟、表姐妹都在场,假如姑妈指出是列宁打碎花瓶还说了谎,列宁会怎样?换了是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会不好意思。”“我会很难过。”“我会羞得抬不起头。”这时我抓住进机告诉学生,列宁低声说“不是我”说明列宁知道自己错了,已经很惭愧,如果姑妈再批评他,他一定会非常难过。姑妈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本身就是含蓄地告诉学生花瓶不会自己打碎,是有人不小心打碎的。这也是一种无声的批评。通过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整整一节课,学生都饶有兴致地讨论、思考,问的主动,学的积极,取得了良好的教效果。

三、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善于创新是在敢于创新、敢于提问的基础上善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点拨对于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想像力和创造力,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鸟已经告诉青蛙天是无边无际的了,还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假如你是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反应热烈,有的说:“我会想小鸟说得对不对呢?我要跳出去看一看。”还有的说:“我会想我坐在井里天天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我才不出去呢。”对于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我并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假如你是青蛙,一辈子坐在井里会怎样?”学生答:“我会永远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马上有学生反驳:“那种看法是错误的!”抓住时机,我再次点拨:“谁能想个好办法劝劝青蛙,让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它就会明自天到底有多大了。”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有的说用绳子拉青蛙上来,有的说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美,让它自己想跳上来。众说纷纭,但他们形式各异的答案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青蛙错了,应该跳出井口亲眼看一看。通过争论,学生们懂得了“井底蛙”的可悲,也懂得了“目光狭小”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也要注重其它一些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留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方式。如扩大阅读量,在学习完有关对子的知识,让学生找对联;练习多种形式的想像作文;教会学生自学。通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划、边质疑等等的自学习惯及教给学生利用查找资料、查询字典等自学方法,逐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篇2: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带着兴趣,自觉学习。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所以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因为特别是男孩子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有的孩子就会问老师,到底用那个指头来击键。学生通过游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任务驱动,加深记忆。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

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

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篇3: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在班队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 就能产生良好的心理, 学生就能畅所欲言,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和先导。学生大都富于想象, 甚至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太实际的幼想, 也应在保护和鼓励其富于想象的前提下, 把他们巧妙地引向实际, 而不可轻易否定, 简单指责, 甚至嘲笑、讽刺, 使学生失去“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而导致不敢多想、多说、多做, 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就应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往往能最先提出一些新见解、新主意, 有些甚至是教师不敢想或想不到的, 教师如果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 学生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 就能激发他们去探索、去创造。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还要珍惜学生的创造成果。学生的一幅画、一项科技小制作、一篇小论文、一期手抄报、一个好主意, 只要具有新意, 教师都应加以肯定, 并提供展示的机会, 对其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本质在于“新”。要创新, 就必须有求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第一, 开拓活动的新领域。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 要使学生的思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 就应不断开拓活动的新领域。比如, 为让学生学习一些经济常识, 了解商品、货币流通的情况, 一些学校开展“小报童”、“红领巾商店”、“小经理”、“小会计”等活动, 这都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出现的。再如,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一些学校创造条件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激光、新型材料、新能源和海洋开发等初步知识。

第二, 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我国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 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改变, 产生新的观念。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十分敏感地发现和很快地接受新观念。比如, 让学生讨论“怎样看待私营经济”?可以组织学生到私营企业参观, 访问私营业主和工人, 了解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从而用新观念看待私营经济。

第三, 更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学校或班级每年都要开展一些活动, 这些活动既有根据国家当前形势开展的, 也有传统活动, 如“清明祭扫烈士墓”, 过去一直采取单一的方式, 墓地献花, 新队员宣誓……, 现在, 可以更新方式, 让学生写烈士小传和革命斗争史, 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

三、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很难有所作为。爱迪生1300多项发明, 无一不是亲自实践的结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也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提供实践机会, 应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中, 让学生在活动的每一环节中动手动脑, 手脑并用。手脑并用, 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性条件, 许多大发明家小时候都有动手动脑的习惯。7岁的达尔文就很有兴趣地收集各种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 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5岁的爱迪生居然学老母鸡孵蛋。现在学校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考察”、“小实验”等活动, 给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对象, 在活动中, 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 促使他们的脑子多想一想, 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探求新知。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批、自评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创新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 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地掌握知识, 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广泛采用。要优化课堂结构,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 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地对待失败, 树立必胜的信心, 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篇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从质疑开始。只有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但我们许多教师只知向学生不断发问,学生根本就没有质疑的机会,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了。这样长期下去,学生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吗?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吧,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的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片沃土。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之所以为教,不在全盘教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在能自求得之。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支配着创造性活动,教师发挥好了引导作用,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斯宾塞也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可见教师的“导”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的新联系,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正是创造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就水到渠成。

三、热爱创造的学生,给学生轻松自由的创新空间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创造型的学生在儿童时往往顽皮、淘气,甚至“荒唐”,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守纪,或常提些“古怪”的问题,爱迪生小时候就是因为在课堂中爱“捣蛋”,向老师提出了“2+2为什么等于4”这样的问题,而最终被赶出校门。我们教师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充满爱心,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之路铺设“地毯”。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会被轻易扼杀。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在学生的脑海中保留一块相对轻松的创新空间,创造一种热烈兴奋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在自然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还师生一片蔚蓝的天空

以一张试卷定教师的“业绩”,以一张试卷定学生的优次,这种一锤定音的教学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教师为了这个“业绩”,忙忙碌碌地抓题目;学生为了在考试中拿好成绩,从早到晚地背“知识”,泡在题海里。长期下来,教师哪有心思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又怎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偶尔有,也被这种学习环境冲刷掉了。因此,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摈弃。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等几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若能依此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我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坚实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反复锤炼,不断矫正,自我完善,才能逐渐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汤湖中学)

篇5: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阶段计划

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小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篇6: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着初中劳技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展开了教学改革尝试。提出了“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多元评价”等创新教学方法,并应用于实践,证明这些教法是行之有效切的。从而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劳动技术创新教学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多元评价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一、观点与问题

观点: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复合人才,应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使学生成为“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必须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师生中形成了追求升学、追求分数的不良传统和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就范式教育。学生在这种教育程式下,难免会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人才问题上出现的“第十名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低下,不适应时代需求。劳动 1

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尽人意,好多学校的劳技课程出现缺开或少开现象,特别到了初三(九年级),劳技课程早已被移用于其它学科教学(名存实亡),更谈不上利用劳技课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我在劳技课教学实践中,对劳技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及改革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方法与实践

1、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劳技创新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某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代学,重知识、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例如:初中九年级(试用)劳技课本《电子与电工》,其中的第二章第一节“电阻的识别和检测”一节,是学生学习电子制作技术的开始,其中理论知识及电阻器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是基础中的基础,多用表的使用更是学生技能必须掌握的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经常用到。为此,我打破常规,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线,设计了“认识电阻——辨析电阻——检测电阻”的三步创新学教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实效。

具体过程是,从“认识电阻”出发,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

息的主观能动能力,通过“辨别电阻”让学生去接触电阻器,与电阻器面对面,辨别清楚什么是定值电阻,什么是可变电阻,什么是金属膜电阻,什么是碳膜电阻等各式各样电阻。通过“检测电阻”加深同学们对电阻的认识,以及学会准确记录数据,正确掌握测量方法,加深学生对误差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多用表检测电阻的实际动手操作,养成对科学检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创新潜能。

例如:在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本人花了好多时间,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小兔、小牛、小猫、小猪等)。开始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老师,小白兔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 “老师,小猪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我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学生在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同样,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我在讲评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给予肯定的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

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3、提倡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必须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如果我们把每件事都手把手地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又如何培养?只有在课堂内,提倡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自由”,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七年级课本《手工制作》中的“风筝制作”一节课的教学中,从“提倡自主学习”出发,精心设计了“了解风筝”——“放飞风筝”——“制作风筝”——“设计新风筝”的四步的教学模式,收效良好。具体做法是:通过“了解风筝”,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借助“放飞风筝”,使学生回归自然,激发兴趣。同时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动手“制作风筝”,使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设计新风筝”的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小组讨论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设计出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如:气球带动风筝、滑翔风筝、遥控风筝等等。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如果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就照老师的样子去做,那么这些新的造型就无从谈起。但这种想象、设计,要有一个前提,即一定要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科学性。

4、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

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有些问题教师口授几次不能解决,学生往往经过实际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情感的形成,要在战胜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

例如:我在《自行车脚蹬的拆装》一节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发给他们一个脚蹬,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第一步要求学生两人一起把脚蹬全部解体,观察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和组合;第二步要求学生正确安装操作,学生很快完成了拆卸,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各种问题,有的把脚蹬碗装反,碗内钢球过多或过少(正确是11粒),轴挡与脚蹬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造成旷动或卡死现象等等毛病。这时,我就巡回辅导,指正学生学会,使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掌握了脚蹬拆装的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创造素质。

5、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创造力人人都有。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思想火花,用意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

体语言,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与创造欲望。激励评价的方式有:可以用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虽然有缺点但有创意的作品)。

例如:初一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平时作业不怎么优秀,粉笔雕刻作品也不出众,但是在一次插花的构思创意中,用一枝白色百合花和一枝红色的玫瑰花,创意了一个很好的意境,我就及时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从此以后,他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几次插花竞赛中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作品也很具有欣赏价值。所以说,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路上他们适当的激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篇7:创新精神 激发创造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有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激发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罗恩菲德说过:“在艺术教育界,艺术只是一处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另外,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同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或在课业训练中,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只是一味地模仿,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激发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⒈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是创造展翅飞翔的促发剂。孩子对大千世界了解不多,对新鲜的事物,对有趣的小动物等总会看得发呆、出神,甚至对没有生命的玩具等物品也总要亲眼看一盾、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有时还会刨根问底,问个没完没了。孩子对某种新事物问个不停,实际上他是在探索、研究,想发现其中的奥秘。孩子对种探索的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能力的最基本条件。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以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应鼓励孩子多问,对他们的想法、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要认真对待,并加以引导、指导。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想法、问题认为不切实际、异想天开,而采取不理不睬,或敷衍应答,甚至嘲笑责备的态度,则势必会压抑和阻碍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影响其想象力的发展。

在教学美术第四册《美丽的鱼》一课中,可以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情境导入:“上一次,我们画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许多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也知道了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的规律,那你信不信有小鱼吃大鱼的呢?”许多同学对此心存怀疑,有的睁大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挺直了身板……现在,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小鱼是怎样吃大鱼的呢?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应答“想”,我端出一个装着金鱼的鱼缸放在讲台上,又把在塑料袋中几条两天没有喂食的嘎鱼放入鱼缸中,小鱼凶恶地向大鱼冲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围到讲台旁看小鱼吃大鱼的精彩画面。由于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个个观察的非常仔细。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发问:“你看到小鱼吃大鱼了吗?”“看到了”。“小鱼为什么能吃大鱼?”有的回答:“小鱼的嘴很大,里面还有小牙齿”;“金鱼游的太慢,也太老实”;“小嘎鱼身上的花纹也很好看呢!”……在小朋友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用彩色纸粘贴出美的鱼,在保持鱼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真实鱼的原形,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的小鱼更生动、鲜明。⒉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引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教师要及时发现具有创新精神的少数学生,并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从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或大胆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展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⒊突破惯有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旧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定势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地限制思维的发散,思维活动死板单一,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为“O”型或“□”型,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坐姿,桌凳的整齐,教室的安静等一些常规,让学生分组学习。构思时让学生间相互交流,每一幅画完成一部分或者结束之前留有一定时间,相互观摩、交流,产生链式反应,使一种新想法激起更多的观点。比如创作《遨游术空》这一课,有的学生画自己登上了月球。通过观看交流,产生了“灵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画与星星跳舞,有的画坐飞船游太空,有的画地球搬家,有的画到银河遨游……小组交流观摩使课堂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课堂常规活而有序,“形散而神不散”,学生轻轻松松想,无拘无束画,你能想到此,我能想到彼。在交往中拓宽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为想象奠定基础

因为想象是客观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不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人们常赞叹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想象力丰富。殊不知爱迪生从小勤奋好学,10岁就阅读了《美国史》、《大英百科全书》,11岁就阅读了牛顿的一些著作,以后又阅读了大量的著作。正因为他从小涉猎各种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才为他以后发挥超常的想象力,发明2000多项东西打下基础。实践也证明,知识经验越广博、丰富的学生,其想象力也越丰富。所以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利用各种先进媒体如电视、电影、幻灯片等,也可以通过参观、郊游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⒌选择多渠道、多角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的放矢”,使小学生选材无所羁绊。小学生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想法,他们思维活跃,无所顾虑。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①在范画上“添东西”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特大树,然后让学生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上台添画。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争先恐后来添画,最后删去一些比较杂乱的画,一幅《树的畅想》图就诞生了。

②根据课文想象面。譬如学习了《乌鸦与狐狸》一文,根据课文内容的描写和插图,我让他们创作一幅《乌鸦与狐狸重逢》的画,学生想象奇特,作品也各具独特的风格。

③画科学幻想画。由于学生们爱看科幻的画片,听科幻故事,头脑里对科学的幻想也就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因此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④画大自然的画。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创新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书本。的确,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扩大视野,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体会,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如:学生春游回来,我问他们这次有哪些收获,大家畅所欲言。我说能不能把它画下来,同学们可兴奋了,于是就让他们创作一幅《春游归来》图。刚开始,学生们的画面都缺乏个性,有些雷同。我又启发他们回想在春游中最感兴趣的地方和事,及最美的景点,然后作画。经启发,学生们画的春游图千姿百态、色调各异,有的画田野里的美景,有的画野炊,有的画满山的树和花,基本上达到了我的要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借助讲故事、看动画片、听音乐等方法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可通过谈一谈、问一问,说出他们喜欢的事,按常规不可能做的事,平时想也不敢想的事;还可以通过“吹牛”、“说大话”等形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大胆地、无拘束地画出自己的世界来。这些做法不仅使大脑活动起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21世纪是“创新的新世纪”,美术教育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雕塑家,创新教育是教学的主旋律。“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出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行知先生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调查法

主要指搜集,从那些就近的、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使用现代教育网络搜索,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2、教学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试图运用国内外一些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广搜博采,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具体材料经验。重视美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3、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新一轮课改 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等等概念。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们做此课题研究,要求实验教师积累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六 课题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美术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2、个性化原则。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3、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七、课题实施途径:

1、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课题组成员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实验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

2、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中搜集资料,将点滴生成情况整理成文。

4、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实验时间为3年(2008年9月——2011年9月)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9月)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学习教育理论,选定申报,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调查分析目前学校各年级美术课堂现状及存在问题。

确定课题组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课题研究实验阶段。

1、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以学习、讨论、课例研究、反思、小结、论文为主要形式,开展课题的实施和研究。

3、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材料整理、小结。

4、及时反思调整,再研究。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

课题研究阶段

1、根据第二阶段研究过程,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成果,上升理论高层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将和谐渗透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学生在美术学习兴趣、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及美术整体素养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的资料;

2、形成学生资料集:课题开展以来学生所收集并有效加以利用了的资料及学习随感集;反映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的记实及获奖成绩。

3、形成教师资料集:所有参与课题教师的教学案例、随笔及论文。(多媒体课件;活动课录像;活动课照片)

4、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十、课题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组

课题组负责人:樊士花

课题组成员 :黄婷 王伟 王健 张瑞典 李钦飞

2、确定课题实验班级:1——6年级部分班级。

3、课题组人员具体分工:

黄婷---特邀顾问,负责对课题方案审查、研究过程疑难问题进行指导。

王伟——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负责召集课题实验人员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与协调管理工作,负责课题组学习研究活动统筹安排。王建——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拟定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课题组活动具体安排。管理课题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纪录。

李钦飞——负责协助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开展活动,协助管理课题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纪录。

黄婷 王伟——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

课题组全体人员——积累案例,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实验内容、计划,并在实验班级组织实施。

4、管理规定

((1)本课题负责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文件;对组员的《研究方案》和《实验措施》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对组员进行指导、培训、检查和评估;组织各种类型的交流。课题主要负责人应将课题实施、取得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向所在单位和省、市教科所填报检查报告表。

(2)课题实验成员负责组织学生实验,参加培训活动,学习,参观,交流,上公开课,撰写论文,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如教案、论文、实验记录、心得体会、反思等。

(3)课题组成员共享课题最终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篇8: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一、通过实验养成良好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既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教授曾强调指出:科学家的“元素组成”应当是C3H3。这里的C和H指的显然不是化学元素碳和氢, C3H3也肯定不是一种碳氢化合物。这个C3H3指的是:Clear Head (清醒的头脑) +Clever Hands (灵巧的双手) +Clean Habit (洁净的习惯) 。对于本科大学生来讲, 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要开设很多实验课程。这些实验不仅仅用来验证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包括:勤于动脑、敢于怀疑、敢于设想、敢于试验、诚实守信、干净整洁等。

1. 勤于动脑。

勤于动脑即要求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不是照方抓药式的按照实验教材一步一步完成实验步骤。这就要求精心设计实验, 可以就某些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 然后老师讲评, 指出优劣。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互相弥补。总之, 应事先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大脑都处于亢奋的思辨之中。比如, 要通过实验评价市区段陡河水质, 可就“如何获取陡河水样才使化验结果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让学生制订采样方案、设计采样工具。教师可就学生的方案进行讲评,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印象深刻, 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2. 敢于怀疑。

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特有品质, 很多重大发现不正是从怀疑开始获得的吗?德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希托夫最早观察到真空管中的阴极发出的射线。当这些射线遇到玻璃管壁会产生荧光。1876年这种射线被Eugene Goldstein命名为“阴极射线”。随后, 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研究稀有气体里的能量释放, 并且制造了克鲁克斯管。这是一种玻璃真空管, 内有可以产生高电压的电极。他还发现, 当将未曝光的相片底片靠近这种管时, 一部分被感光了, 但是他忽略了这一异常现象, 想当然地认为是底片意外曝光。但德国科学家伦琴对这一现象却未轻易放过, 而是大胆怀疑是否有一种未知的射线即“X射线”导致相片底片靠近放电管时曝光?经过深入研究, 伦琴终于在1895年证明“X射线”的存在, 并因此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学生在各门课程实验过程中也会时常遇到各种异常现象, 甚至得不出与实验教材一致的结论。这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抛弃实验结果, 而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找出原因并进行验证, 直至能对异常现象给出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实验结果与教材是否一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深刻分析, 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实验, 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敢于设想、敢于试验。

科学=异想天开+脚踏实地。科学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就是敢于怀疑、挑战已有的观点理论, 哪怕这种观点是先贤、伟人、老师的定论。哥白尼否定地心说、伽利略否定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都是很好的例证。在实验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设想、敢于试验。例如根据气浮原理, 气浮仅适用于分离具有憎水表面的物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具有亲水表面的物质需要分离, 能不能用气浮法分离具有亲水表面的物质呢?通过设想、试验, 人们终于发现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物质的表面特性, 即可以把亲水表面转化为憎水表面。就这样, 用气浮法分离具有亲水表面的物质的问题迎刃而解。再有, 布袋除尘器目前只适用于t<300℃以下烟尘的除尘, 制约因素是高温容易导致布袋焚毁, 但可以设想如果合成出耐热纤维, 就可以解决布袋除尘器不耐高温的缺陷, 这不正是今后应努力攻关的方向吗?

4. 诚实守信、干净整洁。

科学来不得半点造假和欺骗。通过实验使学生自觉养成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不抄袭、不篡改, 宁要反映实际情况的真实结果, 也不要貌似准确的假数据。干净整洁是获得准确实验数据的基本条件, 难以想象用污浊不堪的烧杯、滴定管、天平等实验设备可以测出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诚实守信、干净整洁既是学生完成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 也是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工作的道德准则和起码条件。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深刻、细致的观察力

现象反应本质, 在化学发展史上有很多重要发现都是由于对试验现象细致入微的深刻观察而获得的。例如:19世纪末期,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发现利用空气除杂制得的氮气和从氨制得的氮气的密度有大约千分之一的差别。他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发现, 并请大家帮他分析其中的原因。伦敦大学化学教授莱姆塞推断空气中的氮气里可能含有一种较重的未知气体。他们两人又各自做了大量的实验, 终于发现了在空气中还存在一种密度几乎是氮气密度一倍半的未知气体。后来证明这种气体就是惰性气体“氩”。氩的发现是从千分之一微小的差别开始的, 是从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数字的差别引起的, 不少化学元素的发现, 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都是从这种微小的差别开始的。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深刻、细致的观察力,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现象都应找到合理的理由进行解释, 否则就应进一步探究, 直至彻悟。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只有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 如果没有动手能力, 创造性思维只不过是头脑中的一个闪念, 就不能转化为创造性实践, 更不会产生开创性成果。发明大王爱迪生不仅具有创造性思维, 头脑中经常有各种奇异的想法, 而且他总能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 把创造性思维转化成创造性实践, 进而制造出划时代的产品。电灯、留声机等发明莫不如此。总体感觉现在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 试剂的配置、仪器设备的使用都远未达到熟练的程度, 对今后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和进行科研活动都是不小的障碍。所以, 今后还要进一步通过实验教学强化动手能力的培训与锻炼。

四、通过实验培养科学设计试验方案的能力

在每年的毕业答辩过程中, 发现很多同学的试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做了很多试验得不到理想的试验结果, 得出的数据、结论不能令人信服。例如设计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方案时, 很多同学没有采用正交试验法, 而是随意地改变其中的一些因素和水平, 记录了大量数据, 从中选出一组较好的数据就认定为最佳配比。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得出的结果也没有说服力。为了培养学生科学设计试验方案的能力, 就要在平时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同样有利于同学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科学实验总免不了与数据打交道, 实验数据里面隐藏着大量信息, 数据的取舍、数据的分析不仅影响实验结果, 还直接影响最终的实验结论, 常常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前面所举惰性气体氩的发现, 就是科学家细心观察到了千分之一的误差, 才导致了一种新元素被发现。审理、分析实验数据需要创造性思维, 不轻易放弃一个异常数据。对异常数据要做细致深刻的分析, 找出导致异常的原因。

六、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必然需要掌握大量的相关领域的信息, 以避免重复, 少走弯路。掌握查阅文献的技能, 能用流畅的语言、规范的术语表达设计理念, 是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对于以后完成毕业论文、开展科研活动是十分有助益的。

七、开放实验室, 提供试验平台

大学实验室的职能不仅是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还应成为师生“把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产品”的孵化器。一项创造性发明大约经历这样的过程:激发→酝酿→方案→试验→完善→成果。师生在教学及日常讨论、思考过程中都会摩擦出很多“创造性火花”, 这些创造性思维有必要进行深加工, 通过论证成为方案, 然后通过试验找出不足并不断完善, 最后转化为成果。现在的大学实验室还没有真正对师生开放, 一方面大量实验设备长期闲置, 一方面师生的大量创造性思维找不到“孵化”的场所。经费无保障、耗材无供应、管理难度大等都可以称为闭锁实验室的充足理由, 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像秋天的落叶不知被风吹向何方了。

上一篇:跨越式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班护士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