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方案

2024-05-12

《比的意义》教学方案(精选6篇)

篇1:《比的意义》教学方案

《比的意义》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正确的求比值。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探索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的关键:理解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今天这节课情境很多,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运用引出比的意义,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比来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例如:在举例中学生会提到比赛场上分数之比,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两个量相除的关系,而比赛中的比,只是采用了比的书写形式,它并不表示比的意义。学生的大量实例会感染其他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比,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调换位置;因为时间原因,求比值的练习不够充实。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篇2:《比的意义》教学方案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课始,教师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不同型号的国旗说起,引出教室黑板上的国旗的大小和升旗时的国旗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国旗的大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长与宽的比确实有密切联系的,引出比的初步认识,接着又联系了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比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言,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我在介绍了比的意义后,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方法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用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新课失误的一点是没有掌握好教学时间。最后一个环节虽然自己设计了,但在课堂中没有完成。也就是当学生认识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这一知识点后,已经没有时间指出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所学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没有讲明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记录得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几比零”的形式出现。 只能在下节课中涉及。

篇3:《比的化简》教学案例

《比的化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前一课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本节课再来学习比的化简已不是难题,况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调制蜂蜜水”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二、案例设计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认识生活中的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比的化简。(板书:比的化简)

(二)先学环节

1.利用导学提纲,指导自学(课前先学)。

师: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提纲自学课本P52-53页的内容。

附:导学提纲:(1)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们在比中适用吗?说说你的想法?(2)结合情境图,说说怎样比较出哪杯水更甜?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比较方法吗?(3)结合前一问题说说为什么要化简比?(4)观察书中“化简比”中的三道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根据?思考化简后,比前后项应是怎样的数?(5)结合三道题说说怎样比简比?

2.检查先学情况。

(三)后教环节

1.小组交流(兵教兵)。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

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

2.展示汇报。

(1)第一题:师:刚才大家都交流得很投入,现在请你们的自学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谁来汇报第一题呢?

生: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它们在比中适用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可引导学生联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第二题

师:第二题谁来汇报?

生:……

预设:

书上:比较糖与水的比。40:360=40/360=1/9=1:9,2:18=2/18=1/9=1:9。

学生:A:比较糖与糖水的比。40:400=40/400=1/10=1:10,2:20=2/20=1/10=1:10。B:分别比较两种调制方法中糖和水的比。2:40=2/40=1/20=1:20,18:360=18/360=1/20=1:20。

师: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些比较方法。

(3)第三题

师:请结合刚才的问题,说说为什么要化简比?

生:这样很容易看出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倍数关系;很容易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同的;能很快判断出哪杯水更甜;……

师:是啊,这样我们就容易地看出两个比是否相同(即容易比较出哪杯水更甜了)。像这样,我们叫做化简比。

(4)第四题

师: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谁来汇报第四题?(出示挂图:化简比中的三道题)

生:结合挂图汇报。

……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说得真好!结合三道题,比较化简前后两个比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

生汇报:化简后,比的前项与后项都是整数,且只有公因数1。

师小结:像这样的比,我们把它叫做最简整数比。

(5)第五题

师:谁再来说说怎样化简比?

生:结合这三道题,进行归纳化简比的方法: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

(四)检测练习

师:同学们,刚才展现了你们的自学成果,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了。

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同时请四位中下生上台板演,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做法,其他同学补充、驳疑。)

(五)总结提升,小组评价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解之处,并评价自己学习、表现情况。

生:小组交流。

汇报:个人汇报、评价;小组长结合本小组学习、表现情况,进行汇报、评价,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六)当堂训练

师:完成“练一练”。

生:先独立完成作业,再让小组长批改。

三、案例结果

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先学后教”要面向全体学生,多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本案例比较成功的地方是:以中差生尤其后进生作为突破口,创造机会让他们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交流。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学会了(即“不教”);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因,引导更正、归纳(即互教互学)。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给优等生创造机会,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导学提纲——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课前自学(先学)——课堂展示、汇报(互教互学)——疑难之处,教师适时点拔(后教)——检测练习——总结、评价——当堂训练。

教学时,在学生回顾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通过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学课本,猜一猜:它们在比中是否适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比之间的联系。

接着,通过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哪杯水更甜,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这样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在尝试解决比的化简时,学生自然会联系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进行化简。

再者,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学所得,上台讲述、展示“比简比”中的三道题,分别说一说每一步的根据?化简后,重点讲述比前后项应是怎样的数?

篇4:《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关键词】“三定位六环节”课堂 “土沃苗壮”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47-02

学习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页例1,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1、2、5题。

学习伸展点: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关键点: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点: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究比的意义,求比值,寻找比、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

3.在探究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路径

一、揭示课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如:张丽从家到学校的时间5分钟,李兰从家到学校的时间4分钟。

(1)比较她们谁用的时间长短,用什么数学计算方法?(减法)

(2)比较张丽用的时间与王兰用的时间的倍数关系,又用什么数学计算方法?(除法)

2.揭示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只有数学才特有的两种比较的数学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数学特有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范围及将要学习的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及其求知欲望。

二、自学探究

1.自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0页例1,边学边思考。

[设计意图]

意义:(1)把教师讲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学的方式。把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有目标的主动学习。(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3)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师才能不教。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教材。

主体作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教师观察,学生读书。或者教师边听边纠错,学生边读边改正。

2.思考:

(1)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用的几倍?她们用的时间比是几比几?

(2)李兰用的时间是张丽用的几分之几?她们用的时间比是几比几?

(3)什么是比?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

意义:学源于思,思则有备。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学会学习。

目的:对本节课的关键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解。

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先初步有个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便于在交流时有话可说,谈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才便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议一议。

[设计意图]

意义:让学生自己明确哪些学会了,哪些还没有学会。

目的:检查学生读书思考的学习效果。

主体作用:教师指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到黑板上做,为师生交流提供素材。教师巡视全班情况,收集学生情况。学生完成检查题目。

三、交流点拨

1.比的意义

(1)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她们的比是几比几?

(2)李兰用的时间是张丽几分之几?她们的比是几比几?

1)写比时,谁比谁,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2)小结:

在写比时,谁在前,谁在后,千万不能颠倒。

(3)举例说明。

(4)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以上算式,是几个数在怎样?(两个数相除)

2)什么是两个数的比呢?

(5)练习:

教材第50页“试一试”

2.比各部分的名称

(1)名称

(2)理解求比值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谁除以谁?在3:2中,是谁除以谁?商是多少?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2:3的比值怎样求?100:2的比值是多少?

3.教学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关系:填表

相同点不同点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除法 一种运算

分数 一种数

(2)比的分数写法

[设计意图]

1)交流

意义:把教师讲的方式转化为学生讲的方式,充分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地位变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目的: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争辩,掌握本节最核心的知识。

主体作用: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讲解、争辩。

2)点拨。

意义:针对学生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目的:教师的点拨提升,确保掌握本节课最核心的知识。

主体作用: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师生总结,共同记录。

四、分层练习

1.象棋组男生有7人,女生有6人。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2)男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是( )。endprint

2.在a:b=c中,比的前项是( ),后项是( ),比值是( )。

3.判断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 )

(2)4:3也可以记作。 ( )

(3)比读作:三分之四。 ( )

(4)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7。 ( )

4.练习十四第1、2(第一个问题)、5题。

[设计意图]

意义: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获得必要的知识。

目的:巩固学习的新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新知识。

主体作用:教师示题,学生解答。教师点拨,学生归纳。通过学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查漏补取,目的在于巩固本节知识,提升能力。

五、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意义:进一步明确目标,用目标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的方法,画龙点睛,进一步突出教学关键点,把学生所学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的:让师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自豪。

主体作用:教师点题,学生回顾。师生评价,共同进步。

六、课后积累

1.比的意义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求比值的方法

[设计意图]

意义:课后积累是教学常规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学中的一个必需的环节。是对所学知识重点的反复强调,是一节课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

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提炼。

以上“三定位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践行我校“土沃苗壮”办学理念下提出的,此模式主要是从课前教师备课要深入研读文本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三定位”,再通过课堂教学路径的“六环节”来实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适用性,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愉快,从而真正实现 “两减(减轻师生负担)两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参考书(六上)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教材(六上)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

篇6:《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国旗这个素材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接触新知识不感到突然。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问题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多少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与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两个数相除不止局限于同类量相除,出示一道不同类的数量之间关系:“路程÷时间﹦速度”,这是一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的数量关系,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也能用比来表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这里把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区分教学,不但教学过程更清晰,而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比的认识.。比的意义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主要采用了学生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再次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识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组讨论比、分数和除法的联系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采用小组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汇报,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感悟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把三者联系填在表格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表格的出现使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显而易见。

上一篇:小学生书信作文加评语下一篇:财务案例分析小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