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绘画欣赏教学的意义

2024-04-16

谈绘画欣赏教学的意义(通用11篇)

篇1:谈绘画欣赏教学的意义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意义

有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篇2:谈绘画欣赏教学的意义

学情分析: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欣赏绘画作品水平在小学的基础上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七年级上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对于开启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课的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教材中欣赏课内容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对欣赏这一概念比较模糊,或者不知该怎样进行欣赏,从哪些方面进行欣赏。鉴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遵循新课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欣赏绘画作品。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对色彩、光线、构图、造型等基础知识回忆、温习;

2、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提升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了解绘画者的创作思维、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 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解释与评价的正确表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罗中立的《父亲》作品分析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如何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从而由此进入到课本中来。

二、新授

教师指明通常按照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样四个步骤来进行欣赏和评价绘画作品。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文字叙述部分,学生齐读,加深学生对这部文字的理解。

指导学生对这四个步骤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绘画作品《筛谷的妇女》,看看书中对此作品是如何景象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书中内容:(1)、描述:

请你仔细观察,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画家细致的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面,画中有三个人:左边、右边、中间人物都在做什么?

学生根据人物动态,来加以描述。(2)、分析:

作品中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造型、构图、光线、色彩、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3)、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

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这样的形式要表达什么观念?(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出现了一批重视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画家,他们主张艺术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自然为范本,画家应该走出画室去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歌颂劳动,赞美自然,将劳动者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1854年,库尔贝创作了《筛谷的妇女》,这是他一幅表现普通劳动者的重要作品。穿红衣跪着筛麦的年轻妇女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中心,虽然描绘的只是人物背影,但她优美的姿态依然令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同时,这个劳动场景通过库尔贝的表现也为观众打开了幻想的窗口,日常生活的场景在他的笔下也具有某种古典绘画的气息,由此体现出艺术不仅是为了描绘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平凡的日常场景通过精神的力量获得升华。这幅作品意味着库尔贝开始找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源泉和形式手法,同时也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绘画发展的开端。

(4)、评价:

这是一幅好作品吗?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学生分组分析书中几幅作品,采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进行作品的欣赏。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互评。

教师小结欣赏作品的方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三、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评述一下《春如线》绘画作品,教师提示学生要运用所学方法进行。

四、教师总结:

再次强调本节课重点: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并提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好的作品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欣赏,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篇3:谈绘画欣赏教学的意义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前长大的, 如今又身处一个读图时代, 对影像和图像无比喜爱。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能够发挥其视觉与听觉形象, 多方位、多层次地影响学生, 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求知、求新的要求, 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它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与人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启迪学生的智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上述的作用, 针对高职生的特点, 开展《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 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弘扬中国文化

开展《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教学, 旨在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国电影文化, 再现华丽多彩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电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电影艺术家拍摄了许许多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电影, 创作出无数的经典作品, 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励志的英雄故事, 塑造了众多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 不乏国际影坛的获奖佳作。例如, 分别涌现出以下的经典电影:《女神》、《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红色娘子军》、《红高粱》、《霸王别姬》、《寻枪》、《花样年华》、《卧虎藏龙》等等。一百多年来数不胜数的中国影片, 形成了容量巨大的电影文化宝库, 对于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学时有限的《中国电影欣赏》课程, 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向学生介绍具有中国民族审美内涵和特色的优秀经典影片, 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电影文化, 让今天的大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电影的精髓和美丽,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领略中华民族的境界和风貌, 欣赏中国人屹立不倒、可歌可泣、高尚美丽的艺术形象, 激发学生与祖国、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感情, 给学生以启迪、教益和欢乐, 给学生亲切、光明和温暖。特别是在中国电影市场受到外来电影的猛烈冲击的今天, 作为教师更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为弘扬中国文化, 发展和壮大中国的电影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而努力学习。

2. 关注中国电影

电影是舶来品, 西方电影, 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对我国的影响毋庸置疑。这些电影大举侵入中国市场, 吸引着我国的大学生, 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大学生对电影的欣赏, 存在着重国外、轻国内的倾向, 走进电影院, 主要是冲着美国好莱坞大片去的。近年来, 很多大学生对于日韩电影的喜欢程度也日益提升。大学生说起外国的一些影片、导演和演员, 耳熟能详, 津津乐道。相反, 他们对中国本土的电影却不关心, 不关注, 有轻视的态度。除了香港电影之外, 几乎不看中国大陆导演的电影作品。有人曾经对在校大学生做过问卷调查, 结果很遗憾, 大陆影片受欢迎的程度所占的份额只有20%, 美国却占了60%。大学生无论对于中国早期的电影知识, 还是新近的中国电影状况, 都知之甚少, 毫无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课堂这个阵地, 立足中国电影, 引导学生关心、关注中国电影, 在学生当中推广和普及中国电影文化, 介绍中国电影知识, 让学生熟悉本国电影发展的曲折与辉煌、问题与优势, 了解中国七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与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风格。避免观影的狭窄和单一, 改变只看外国影片、不看中国影片的现象。

3. 适应学生特点

与本科生比较起来,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文化基础薄弱, 知识面狭窄, 领悟能力较差, 文化修养不够, 欣赏水平低浅, 审美品位亟待提高, 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 正好能够帮助学生弥补上述的种种不足。电影是一种具有广泛性的大众传播媒介, 它具有独特的优势, 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分高低。因此, 电影教育不受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限制, 不受知识水平低下的影响。其技术与艺术、纪实与虚构结合的新的审美文化, 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克服了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狭窄的不足, 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另外, 除了上述提到的不足, 高职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认知偏重形象性。喜闻乐见与深入浅出始终是高职教学方法必须发扬的优点。中国电影对生活的形象反映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恰恰符合高职学生以形象与体验见长的认知特点, 因此, 《中国电影欣赏》课程, 在增加高职生的知识, 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中,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提升审美情趣

目前在校的高职生是在浓厚的影视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电影是他们接触较多的艺术形式。由于受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制约, 他们对于电影处于一种无选择标准、信手拈来的随意状态中, 观看最多的, 是艺术价值不高的武侠片、警匪片、恐怖片、言情片和搞笑片等。只追求娱乐、消遣, 满足好玩好笑的心理, 不愿意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体验到的只是浅表层次的愉悦, 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对电影的评价, 大多数学生只能用譬如“好看”、“过瘾”、“看不明白”等简短的句子。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 他们的回答也只有一句话:“搞笑喽”。倘若没有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不到提高, 很可能因为文化视野的模糊而困惑、迷失。《中国电影欣赏》课就是要通过介绍中国电影发展史、电影艺术基本常识, 通过介绍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对学生观看电影作一个引导, 把学生吸引到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审美中来, 使他们学会辨析影片的文化层次, 自觉并乐于进入富有理性批判精神的观赏思索中, 多一些人文情怀, 多一些有价值的审美愉悦。净化他们的心灵, 增加审美意识, 提升精神境界, 使人格趋于完美。即使将来不从事与电影产业相关的工作, 也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想的电影艺术优秀观众。

5. 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 党中央对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视, 高职院校也应该树立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根据学生的特点, 不断拓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目前, 理工科学生占了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 学生的教育比较倾向于抽象思维的训练, 比较缺乏直觉能力的培养。这与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正如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说:“当今社会是以左脑的语言逻辑思维定向的社会, 越来越不顾右脑的非语言的思维能力, 其结果是造成高等教育的衰退, 培养大批左脑型的人, 直觉创造力越来越少, 他们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 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经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这就需要引起注意, 并努力改变这一现象,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电影艺术恰恰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电影艺术欣赏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 更有特殊意义。电影艺术是视听艺术, 其思维属于时间与空间的思维, 表达形式是立体的、流动的, 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和听觉, 能最大限度地锻炼人的直觉、想象力和感悟力。电影欣赏不但有利于学生右脑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他们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总之,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还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要有人文素养, 要有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爱因斯坦就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 那是最基本的。创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意义, 抓住我国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时机, 加强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建设, 开展中国电影艺术教育, 想方设法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使其成为品牌, 成为精品, 更好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邱艳艳.王建庄.论高职院校开设电影教育的迫切性[J].电影文学, 2009 (4)

[2]靳远.大学开设影视艺术课程的重要性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7)

篇4: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之写实绘画

关键词:绘画;写实;艺术;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35-01

写实绘画作品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一直是我所钟爱的,提到写实,学生往往联想到照片一样的效果,就是绘画中是我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逼真是它的最高的评价。另外还有一种对写实绘画的理解,是用绘画的手段描绘事物除去表象外的事物内在真实。比较而言,我认为两种理解都不够全面。

写实绘画是以具象的绘画手段来表达画家对该事物(现象)客观感受。写实绘画的这个“实”应该说是艺术家心中的那个“实”,画面上的“实”只是个形式,和生活中所谓“事物的真实情况”是有区别的。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艺术家经过艺术提炼的艺术形象。我国古来就有画家出游的习惯,如今叫“写生、采风”,或曰“社会考察”。吴道子先生一千多年前就出外“采风”,一回宫皇上按今天的话说要看道子先生的“草图”。道子先生曰:“臣无粉本,全记在心”。可见道子先生再画出来的这图也好,那卷也罢记然注定是经过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在丈壁墙上,放手画千里江凌倾刻而成,为世人赞叹。道子先生的画卷流芳百世,然而无论如何也无法说他“准确地再现了真实”。可见艺术家只有把情倾注在作品中,才可能“活”起来。

写实绘画不等于所谓“生活真实”的再现,而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艺术作品体现的是艺术家对生活(真实)的认识、理解和向往。不同的生活经历,社会背影,创作经验使得对生活(真实)的认识不同,就算是同一阶层的艺术家面对同一的场景,画出来的作品也是不尽相同的。即便艺术家长期就一个题材进行创作,但这些成套成组的作品(在些主要指〈写实〉绘画作品)虽每一幅看上去差不多,有着极大的联系,可具体每幅画都有着画家当时对那题材不同的感受。这正如古希腊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人不可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还有一种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大约都遇到过的情况:一张画刚画了一半,自己的想法突然变了、兴趣不在这儿了,这便是对生活的感受发生了改变。赫拉克利特的门生又给了我们一种解释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写实绘画可分二类进行表述:一类是现实主义绘画:二是其它具象绘画。现实主义绘画基本形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要求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现象,作具本的、如实的艺术描绘,真实地、典型地再现社会生活。看起来(而且从概念上看)和生活真实距离最近。但这和“生活的真实”还是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所谓的“再现现实生活”,可以说是一种“表现”。现实主义绘画要比生活中的真实更有代表意义,更典型,使人更感动、更刺激。画家在创作时首先看到,进而再体会到,经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最后再用写实的绘画手段表现出来。作品往往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除了真实地表达人性、人类生存的目的,还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将要美好的。当然这需要画家自身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对历史、社会、文化都要有一定的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要表现的主题就像一粒钻石上的各个切面有着不同的细节、闪耀着不同的光彩,最好能将它们集中概括地表现出来。这也又一次应正了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陈逸飞、魏景山二先生有张画作《攻占总统府》,当可称为现实主义绘画。在画面中战士意气风发、造型优美,不管面部还是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骨骼都充分地体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气概。做为表现其对场面以及有历史背景的作品看,战士们的形象实际与我们心中的“战士的形象”是一致的——是“具有典型性”的战士。可转念细细想来:其实如果战士们的肌肉骨骼真的满足了我们理想中的观看欲,个个拥有钢毅优美的造型——总统府是打不下来了。想来能攻下总统府的战士,他们的每一块骨头肌肉都充分地战斗做好应有的准备,能打硬仗的战士相对我们理想中的,应该是千千万万的“非典型性”战士。相对陈、魏二位先生画作中傲气冲天的战士,刘小东先生笔下的哥们儿姐们儿要算是“非典型”的了。小东先生的画,很善用看似平常的“傻瓜”场景表现很不一般的感觉,他的画总是有一种独道的气质——既平易近人又给你一个震憾。这当然是因为观者与画家在心中产生了共鸣。

拉斐尔的画已经足够写实了:无论是形体上的写实,还是神上的写实。画面中再圣洁的圣母、安琪儿也有生活中的模特原型,可这种“写实”正拉远了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拉斐尔的画面中总是若有一种来自天堂的神秘的、甜美的宁静气氛从画面中溢出。做为观看者的我也总被这种不来自生活真实的真实的美丽所莫名地感动着。生活中就算是“最典型的美丽”恐怕也不若拉斐尔笔下的美丽之十一。这就是艺术家的伟大、高明之处,这就是物质的人间所没有气质——这种气质来自天堂——来自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勿谓言之不预:这超俗的美确有模特原型,但这原型我想最多恐怕只能将她比喻成条毛毛虫。因为拉斐尔画面上的“她”已然化成斑澜的蝴蝶了……如果在此加上一句绘画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性”简直成了笑话。

吴冠中先生的画也是比较熟悉的,其大量的作品还算在“写实”之列。吴冠中先生画面中“移花接木”的手段可谓比比皆是,从此可见虽说大自然“鬼斧神工”,但要入画就要我们艺术家的“妙笔生花”了还有许多画家将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画到“无限的大”或无限的小“,一个实在的物象到极大或极小,这个物象也就自然地具有了带有震撼力的抽象意义。

篇5:浅议绘画艺术的欣赏范文

大家都是知道古人都喜欢绘画竹子,绘画竹子有什么好处呢,它好在哪儿啊?用四个字形容吧,清新、俊逸,这就是郑板桥的画的好处。

其实,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都看过郑板桥的很多竹子绘画,这些竹子的绘画对于他来讲,他认为竹石兰抒发自己一个清高的文人情怀足以。当然了,你也可以叫他去绘画其他的景物啊,其实他不是不会画,而是正所谓:君子有所不为、无所不能,小人无所不为、有所不能,小人叫他干什么都行,不会画的也画,画的丑不堪言,还出点怪题目,或许这个就是不同吧,但要是给比别人欣赏的话,就会感觉很丑陋而已,丝毫没有美感。

欣赏艺术需要文化,我个人觉得是随着社会水平和个人的欣赏水平而不断提升的,当你们文化水平真正提高以后,你会知道哪些笔墨是真正有诱惑力的,哪些笔墨是真正的使你感到心驰神往,也许你看了倪云林这几棵树,这些石头一种境界,你有一点小的感动,你的修养更高的时候,你的感动会更大,在这中间欣赏艺术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都要学会怎么去积淀自己的文化艺术。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的话,你还可以去欣赏一下我国著名画家倪云林的绘画,他的画到底怎么个好,好在哪里,这个不是一下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给你们讲出来,绘画艺术的欣赏不像西方的公式,可以直接说出来的,每个人看到的和欣赏的估计也是不一样,或者说感受都不一样,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出来道,可道已经有游离的关系了,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啊。

中华民族是个农耕民族,普遍的人都爱水,所以是我们所崇拜的对象。因为水它的伟大,对农民来讲它是个润物无声的植物的饮料,对中国画家来讲水至关重要。正所谓水墨水墨,水蘸了墨,虽然没有涂颜色,它会使你感到春天的绿、秋天的黄、冬天的白。

中国画也是水墨画,水墨画是没有画的颜色,但是它却有画的灵动,这个水生墨,中国的纸是檀皮、稻草,这些都是水滋养出来的,这个纸是靠这些做出来的。

篇6:名家绘画大师的寿桃作品欣赏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颗年长的桃树上面生长着许多寿桃,这颗树被砍掉了一截,剩下的一截就是生长着桃子的,它的枝干很粗犷,慢慢向上延伸,接着生长出果实,桃子又大又红地挂在桃树上,它翠绿色的叶子在桃子果实上面遮挡着,保护着它们不直晒太阳,画作的左边有一行字,是作者为画作留下的题词,上面写明了绘画的时间以及地点。

王一亭 寿桃

这幅画描绘的是假山石头上方有一簇桃子树展露出来的模样,两个假山石头怪石嶙峋,形状各异,在它们的上面,有一截桃子树的枝干伸展过来,上面长满了桃子,看着让人垂涎欲滴,它的果实肥硕又红润,每一个都是圆滚滚的模样,有一枝树干已经伸展到快接近地面了,上面有几个桃子在底部,这幅画是作者为了祝寿而写下来的,标记了绘画的年份与作者的印章。

吴昌硕 三千年结实之桃图 19作

这幅画描绘的是多颗桃子树的场景,作者先将桃子树的枝干描绘在画作中间,接着在画作的右上角与左下角描绘出桃子的模样,桃子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想去尝一口,桃子树叶紧紧地包裹着桃子,像是在保护着它的孩子一样,画面丰富而且颜色鲜艳,是一幅优美的寿桃绘画作品,作者题词说这是三千年结果实的,加上作者绘画的时间与印章。

篇7:张爱玲的绘画艺术欣赏

2015年是张爱玲逝世20周年。今天,我们不仅以她的文字,也以她的绘画和评论来怀念这个逆天的才女。张爱玲不仅会写小说还会画画,除了会画画还会设计封面。

张爱玲3岁左右就在母亲的影响下学画,8岁随父亲从天津回到上海。她写信给天津的一个玩伴,描写新家,还画了图样。同年她曾尝试写乌托邦式的小说《快乐村》,并画出插画多帧,后来对写小说失去兴趣,但所绘插图却一直保存着。

成年后的张爱玲公布了她9岁时为向《新闻报》附刊投稿写给编辑的一封信,其中写道:“……我常常喜欢画画子,可是不像你们报上那天登的孙中山的儿子那一流的画子,是娃娃古装的人,喜欢填颜色……”当时张爱玲的画技已经相当娴熟,代表她中学时期绘画水平,有1937年在毕业之际她用班上的同学照片配上漫画,画出一组名叫“算命者的预言”的漫画,刊登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

张爱玲曾用英语给《二十世纪》投稿,讲中国人的生活、时装、京剧、宗教,给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其中一篇《中国的生活与服装》,所有女性新旧服装的插图都是张爱玲所绘。在她发表的作品里,可常见到她画的插图:《心经》里的许小寒和许峰仪、《金锁记》的曹七巧、《倾城之恋》的印度女子以及白流苏、《年轻的时候》的俄国女子沁西亚、《茉莉香片》中丹朱与聂传庆在公车相遇的一幕,以及为苏青《救救孩子》所绘配图等等。

张爱玲不仅是一代小说大师,也是很有天分的“画家”。只是,她的文名掩盖了她的画名;再加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云变幻,张爱玲生活颠沛流离,也无心静坐作画。

张爱玲点评世界名画,比如《蒙娜丽莎》、塞尚夫人系列,毒舌起来一点都不含糊:

评《蒙娜丽莎》:“我从前的学校教室里挂着一张《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名画。先生说:‘注意那女人脸上的奇异的微笑。’的确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丽恍惚的笑,像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际也滑了开去,使人无缘无故觉得失望。”

张爱玲点评世界名画,比如《蒙娜丽莎》、塞尚夫人系列,毒舌起来一点都不含糊:

评《蒙娜丽莎》:“我从前的学校教室里挂着一张《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名画。先生说:‘注意那女人脸上的奇异的.微笑。’的确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丽恍惚的笑,像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际也滑了开去,使人无缘无故觉得失望。”评塞尚风景画:“风景画里我最喜欢那张《破屋》,是中午的太阳下的一座白房子,有一只独眼样的黑洞洞的窗;从屋顶上往下裂开一条大缝,房子像在那里笑,一震一震,笑得要倒了。通到屋子的小路,已经看不大见了,四下里生着高高下下的草,在日光中极淡极淡,一片模糊。那哽噎的日色,使人想‘长安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可是这里并没有巍峨的过去,有的只是中产阶级的荒凉,更空虚的空虚。”

评高更的画:“《戴着荷叶边帽子的妇人》,她垂着头坐在那里数她的念珠,帽子底下露出狐狸样的脸,人性已经死去了大部分,剩下的只有贪婪,又没有气力去偷,抢,囤,因此心里时刻不安;她念经不像是为了求安静,也不像是为了天国的理想,仅仅是数点手里咭唎咕碌的小硬核,数着眼面前的东西,她和它们在一起的日子也不久长了,她也不能拿它们怎样,只能东舐舐,西舐舐,使得什么上头都沾上一层腥液。”

★ 艺术欣赏的话题作文精选

★ 艺术欣赏心得体会50字

★ 初中艺术欣赏作文600字左右

★ [中学美术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欣赏初探

★ 作文初三作文

★ 初三作文

★ 作文大全初三

★ 作文初三

★ 初三是什么作文

篇8:浅谈绘画活动中的有效欣赏

一、细赏,品位美丽

最直接浅显的欣赏是一种视觉艺术。观察是欣赏的工具,根据活动内容和绘画主题,合理选材,精细准备,细细观察,慢慢品位,从而为美术活动做好铺垫和准备。

1.合理选材。幼儿在进行欣赏时,他们首先感知的仍是观察对象的内容,尤其是小中班年龄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处于认知空间联系阶段,会较具体、细致地描述观察的内容,如许多马儿在草原上奔跑,天上的云儿在翻滚等,会从简单感知内容渐渐开始关注对观察对象的形式,能感知事物多种形式和角度的审美特征,除了喜欢描述熟悉事物、令人愉快、色彩明快的对象对外,也能感知一些意蕴明显与之不同的对象,如绘画《舞动的色彩》和《黑白的世界》活动中的欣赏。还能感知一些抽象的对象,如《心情调色盘》中对心情的感知和欣赏。因此,要顺应幼儿特点,大班在选择欣赏主题和对象时,除了选择一些色彩明快、令人愉快的主题外,还可选择一些风格不同的活动内容及抽象主题。

2.精细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准备是活动开展的前提,美术活动的准备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创作成果和整体活动效果,精细的准备后才能进行观察和欣赏。完整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如良好的教学环境、精美的教具等。还包括教师自身对美术的知识准备,事先要对相应的美术作品进行研究,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并罗列出经典问题。与此同时,活动的顺利展开还要建立在教师对孩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绘画活动中物质与经验准备同样重要,而美术欣赏中,教师对作品的了解与相关知识更为重要,这样才能有效欣赏,带领孩子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充分解释,理解与欣赏作品的艺术形式。

3.细致观察。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幼儿是敏锐的观察者和探索者,往往能明察秋毫,注意细微的东西。”一幅画,一件作品,一样物品,从图形、造型、形象中,要让孩子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平凡中发现特别,教师只需提示孩子从哪里下手就行。如在绘画活动欣赏中外建筑时,教师引导孩子细致观察建筑的外形,门、窗、柱子、屋顶的样式,孩子对建筑的感觉,这些问题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主官感觉。这时你会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作品的解读一点也不亚于成人,甚至某些理解还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二、妙赏,有效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讲遍美术史上的名作,观察完所有的创作对象和所有事物的细节,也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在绘画活动中,没有时间的控制就无法完成预期的绘画作品。让孩子自己学会欣赏十分必要,要学会欣赏就应让孩子学习欣赏的方法。

1.整体感受。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们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孩子的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虽然都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但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因此可在孩子产生第一印象后教师再加以适时引导。如:出示建筑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孩子“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在培养孩子欣赏能力方面就让孩子首先从感观上去体会,然后通过教师的介绍补充使孩子了解欣赏不同作品和事物的观察点,并在实践中总结,使孩子具备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领域整合。艺术是相通的,在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整体感受、直觉印象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从音乐等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相似的体验迁移到美术作品中,充分描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妙赏”。以绘画活动《马》为例,教师先让幼儿听《赛马》和《森吉德玛》两段性质差别明显的音乐,再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形态的马,提问“这些马和哪段音乐表达的内容相像?”“这一群马给你的感觉又是怎样?”等。不仅为活动渲染了氛围,更有助于促进幼儿欣赏,激发感受。

3.互补表现。在欣赏中,除了大脑感知、语言表达外,还要让孩子动手参与创作。美术欣赏活动如此,绘画活动更是如此。绘画活动重点是要让孩子能用绘画表现,而欣赏活动的表现的手法则不一定是绘画,可以多种多样,如动作表演、手工等。当然绘画活动也可以借鉴。围绕欣赏,获得艺术的再创造,借鉴艺术家的思维灵感,使孩子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创新。

三、趣赏,多维关注

欣赏还可分成三层,第一层是欣赏、感知、认识和评述不同想象或事物的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方法。第二层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其中具有的特殊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第三层则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形式美的规律并且表达运用。三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良好的表现创造打下基础。

1.赏外形之美。对很多事物,孩子的认知是匮乏的,如绘画活动《街头艺人》中对于街头艺人孩子是缺乏经验和认识的。对此,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认识的明星,他们各有什么本领。孩子们都争相介绍起自己了解、喜欢的明星。我随即引导:“有的明星会唱,有的明星会跳,还有的会演奏。可有一些人,他们也有特殊的本领,却还不出名,只能在大街上表现自己的本领,他们就是街头艺人。”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在步行街上看到的弹琴唱歌的人就是街头艺人啊!”我随即拿出一张断腿歌手这一街头艺人的照片,孩子们立马露出惊讶的表现。我补充说:“街头艺人大都没有钱,只能在街上表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本领。所以他们没有明星那么美丽,但是他们的表演也很棒,一样很美丽哦!请你们来找找他们的美。”孩子们仿佛明白了什么认真观察起来,有的孩子说:“他的表情很美,好像很陶醉的样子。”有的说:“他的眼睛是笑的,睁得大大的,好像会说话呢。”“他还加了点动作呢,肯定很认真。”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惊喜观察得如此仔细,还发现了那么多的美。他们在发现美的同时,也赋予了自己发现美的眼睛。

2.赏艺术之韵。仍以《街头艺人》为例,与艺术为友,沉浸在艺术中的人都会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这是不用通过外表形象就能感受到的。街头艺人不仅拥有其外表的艺术美,举手投足之间也不乏韵味。正如两个孩子说到“他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他还加了点动作”这是一般人没有的对音乐的热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那么自然,都是富有艺术性的。除此之外,可引导孩子从更多角度去寻找:“他是怎么拿话筒的?是怎样的姿势?你觉得他像不像一个出色的歌手?你感觉到了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喜欢唱歌吗?他旁边还有一些什么?”一系列细致的问题中,孩子在观察中思考、想象、模仿着,感受着艺术的神韵和味道。

3.赏创想之意。除了欣赏创作对象的事物以外,更高一层次的是学会自我欣赏。《街头艺人》中,孩子们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想象创造,添上了相应的街头背景,有的为艺人添上了表演的专用服装,还有的添加了许多道具和乐器等。每一件都是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为了促进孩子自我欣赏,可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展板上展览出来给大家参观,请孩子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同时也认真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并和大家说说自己的创意。孩子们在这样的互动欣赏和自我欣赏中不仅增加了自信心,还开阔了更丰富的视野。

篇9:略谈陶瓷绘画写生的意义

绘画是将自然物体描绘成画的过程。大自然的写生是陶瓷艺术家很重视的一种体验生活,感受自然,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写生不仅仅是画画,更重要的是酝酿与体验心中的意境。很多新的意境只有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手写心记才能捕捉到的。有些意境只有在当地有了真情实感才能获得的,这是特定的时空、环境与你的感受和情绪构成了某种审美契机,触发了情思的有感而发。这是当时情感的物质显现,是极为宝贵的。如果当时不能用笔记下来,可能如兔起鹘落,稍纵则即逝。单靠记忆只能记其大意,记忆也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写生是帮助记忆的好办法。写生也需要记忆和想象加以补充,写生可较长时间地保留记忆和引发想象。我经常翻阅自己的写生册,它引导我展开审美想象和创造精神的翅膀,又回到那瑰丽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会产生新的意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使画面的构成和谐而具有美感,并和画家的情感合拍等因素,在写生中就要注重合适的取舍因素。色彩搭配的是否协调美观、主题鲜明、情境合理,否则直接影响到陶瓷艺术作品的美感与成败。对一个陶瓷艺术家来说,描绘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积累写生经验,表达出对自然的感怀和理解认识,才能抵达美感追求的最高境界。画家面对大自然时,会在事物表象中发现内在的灵魂,这灵魂在画家的内心世界中构成美感。发现美是艺术家的第一要务,艺术家的眼睛是敏锐的。画家要达到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需要画家付出千百倍的辛勤努力。这种努力其中包括辛勤写生。

艺术是心灵的写真,只有真诚才能动人。我认为任何一个画家都难以避免原生态景物的“挑战”,如果蔑视自然写生,那么作画就会显得很盲目,画得杂乱无章,既没有主题,又无法感染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掌握色彩基本原理的能力不够;二是没有用心灵观察感悟自然;三是绘画基本功粗浅,造成不能够驾驭画面。

陶瓷绘画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演练写生的过程中,如何在繁杂视野物象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并对主观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件优秀的陶瓷绘画作品。写生过程中的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还是陶瓷绘画的构图取景,对一幅画的美感与成败都是息息相关的。

从实际而言,一幅成功的陶瓷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赏心悦目。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整幅作品不知所云。构图不仅仅要做到取象有立意,就画面所布陈的格局形式而言,也要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与表现的内容意境相和谐的气氛或情绪。例如泰斗王锡良的作品《春风拂槛》,这件以构图取胜的作品,所绘为八角亭台中琴棋书画四景,还有四角均以小场景过渡,作者切合瓶型,省去了亭顶,让人感觉十分新颖。画面中人物众多,笔法非常细腻,形象生动。黄山是王锡良大师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他经常去黄山写生,在《黄山四千仞》中,他以简练的线条勾出山的轮廓,大胆的皴料表现出山的层面,在浓淡大小与繁简中区分远近,里面或行或立的人物仅一两笔绘出,但姿态清晰、形象准确。

在绘画写生的过程中,通常我们首先碰到的是一个怎样选择景象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宽阔视野中选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幅画的画面,以及如何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美的景象无处不有。虽说什么景象都可画,但有所选择地去画,与随便截取景象作画,结果是无论从意义上还是从效果上来说,都是有很大的不同。这便深刻体现出如何取景构图在绘画写生中是多么地重要。

在风景画中,有的是以建筑物为主体,有的是以交通工具、人物、自然环境为客体;有时又以风景为主,建筑起了“点缀”作用。我认为构图中应该有一两处亮点,而这些亮点就是你想画这幅画的根本因素,要把这些亮点画得精到,做到详略分明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取景时取大而平常的角度不如小而精致的角度,而且小角度更能让画者倾注全身心的注意力。在把亮点作为主体的同时,结合其他东西作为一种衬托,把主体表达得更完美。这便要求我们在风景写生构图之前要深入观察,一般来说主体安置在画面中景,这样更易于主体平稳、突出。但有时也可以在近或远景中安排主体,这是按需要而定,没有一定的程式。面对繁多的自然景物,合理地挪移、择取某些部分,目的是使画面更能简练、集中和明确。风景画中一般分为近、中、远景,远景虚朦,近景深入。为了能使中心突出,必须有主次之分。在进行风景写生时不可能把所见到的一切都收入画面,只能选择最有画意的部分来组织画面。由此,虽然看来很平常的景物,在一定条件下经过画者精心的处理却能成为一幅很有意思的画面,这除了要有一定的表现技能外,还要有在生活中锻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进行画面组织和处理的能力。

在花鸟画中也是这样,突出花与鸟的主题,不需要的环境去掉,让人观花如吻花香,让人观鸟如听鸟语,鸟语花香突出主题。

人物写生不同于风景和花鸟的写生,它比静物、风景写生的难度更大。它要写情,要直接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人物头像的特征、内在结构的复杂多变使各种绘画技巧都能在写生过程中得到集中反应。

在人物写生中,要熟悉并了解人物头部形态,准确地把握形体特征和动态,进而生动地刻画人物的表情与神态,其基本要求有两点。首先是形准:找准外在形体和内在结构(基本特征、比例、动态、透视、体积、解剖等)。二是神似:生动地刻画人物表情和神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这是一个感觉、理解、深化的过程。写生者对对象的认识首先是外部形象,这种第一印象和由此产生的强烈感觉往往是写生者最重要的激情来源;迅速抓住第一印象和这种感觉落笔,往往也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但是,当我们进一步描绘的时候常常就会遇到与相貌同时产生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的表现这一问题,这就不仅仅是完全从外部所能看出来的,而是有赖于写生者对人物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如对象的职业、性格、素养等),在细部描绘和刻画上努力抓住表现的细节,必须在理解上下工夫。

绘画之所以区别于照片,就是因为在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把作画人的构思、立意逐步完善化和逐步确定化的过程。即对于具体细节,必须有取舍扬抑,以虚实相间掩盖不必要的东西。

绘画的个性化语言是画家将自己的情感与审美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并以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的视觉形式,它不仅仅涉及构图因素还涉及色彩、笔触、明暗、肌理、意境等多种因素。

写生构图的确很难,要出奇出新就更难了。我们必须明确,取景构图的目的是吸取被写物精髓,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加强艺术修养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进而丰富创造力、想象力。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孜孜不倦的实践。贡布里希说过:“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机械地模仿照搬,应该从提高自身修养入手,在主观内化的前提下才能创作出成功的陶瓷绘画作品。

篇10:谈绘画欣赏教学的意义

这幅画描绘了丰富的一个画面,画面中把兰花和竹子分开来描绘了,底部描绘了开着花朵的兰花,接着在画作的左上方描绘了竹子的模样,竹子伸展出来,低垂着头部向下看着兰花,样子真可爱,画作的最左边有一块石头,竹子是从石头背后探出来的,这幅画是用浓墨来描绘的,画作的上方有蒋风白写下的对画作的解析与署名。

蒋风白 兰竹

这幅画描绘了一幅典雅的兰竹画,画面很清晰简洁,整幅画是用青墨来描绘的,兰花的枝条很纤细,又开着小花朵,是一簇大兰花的模样,竹子描绘在画作的顶部,它在画作的左边伸出一些枝节来,只有零星的几个,竹子的叶子很大,像是盛开了五指的竹子,伸出手来拥抱大自然,画作的右边有一行字,是作者的题词。

蒋风白 兰竹

这幅画描绘的是竹子的模样,一只强壮的竹子向画作的右边生长出来,纸条上面有许多叶子,作者采用浓墨来描绘,凸显作者的岁月是成年的,它的叶子已经是带有岁月感的了。画作的底部是作者写下的绘画的背景与绘画时的所感所想,在加上作者的印章与署名。

篇11:蒋风白兰竹绘画的作品欣赏

这幅画描绘的是墨水兰竹,用青墨与淡墨相结合来描绘兰花的枝干,接着用浓墨来描绘兰花的花朵,底部用重墨来描绘杂草重生的环境背景,图画上方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留给兰花花朵做生长的空间,给予观看者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绘画的左上角有作者对画作的提诗与印章。

蒋风白 兰竹

这幅画描绘的是竹子语兰花交错生长的画面,画中的竹子向下生长着树叶,上方有一簇兰花正在向它蔓延过来,兰花的下方有一些低矮的竹子苗,已经被兰花漫过了头顶,它们纷纷向下延伸,仿佛下方有哪些东西是它们要去寻找的呢,画作的最右边是作者的题词,写明了画作的背景与当时创作的环境,再加上作者的署名与印章构成了这幅兰竹画。

蒋风白 兰竹

这幅画描绘的是向上生长的兰竹画作,兰花开得很茂盛,露出了它的枝头,竹子稍微比兰花要矮一些,但是竹子有很多新苗,它们准备一拥而上,争取高过兰花这个植物,画作的底部描绘的是山间的自然景象,有山崖与瀑布,衬托出兰竹生长在高处的场景,画作的顶部是作者为这幅画写下的诗词,附加上作者的落款。

上一篇:给瑞思的一封信三年级作文下一篇:酒店文员个人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