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2024-04-20

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精选9篇)

篇1: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摘要】:在学龄前期,儿童绘画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三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应该是最喜欢绘画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教师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只讲“形”,不讲“神”;只重“像”,不重“美”的状况。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一幅好的幼儿绘画作品,应是孩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反映幼儿个性和童趣的作品,才是最美的作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用“心”去参与,才会真正感受到美术活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教师要支持幼儿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关键词】:学龄前期

兴趣

环境

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纲要》在目标定位上,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充分体现了艺术的本体价值。这种定位恢复了艺术教育原本具有的丰富性、生动性、情感性、人文性和完整性。幼儿园绘画活动是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之一,而幼儿绘画的指导与评价,在实践工作中长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儿童画与成人画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儿童画中,包含着幼儿对周围世界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幼稚却大胆的想法。而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对幼儿的绘画指导,长期存在着重视孩子对范画的模仿,以及对绘画技能的训练,轻视对幼儿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常常是教师做范例,幼儿模仿,绘画的结果千篇一律,看不到幼儿的性格,也看不到幼儿的思想、创新。这都使幼儿艺术感受能力下降,审美方式遭到破坏,从而使稍有创意的想法和作品,在评价时遭到制止和批评。

我们知道图式期是儿童绘画发展的“黄金时。在这个时期,儿童用简洁的方式表达他们所关注的日益扩展、日益复杂的周围世界,这种充满韵味的表达方式有时连艺术大师也为之叹服。因此,教师应尊重、保护儿童这个创作时期所运用的方法,不要以成人的审美眼光评估、修改儿童画,压抑儿童的创作欲望与热情,抹煞儿童的创作天赋。

下面,我结合幼儿绘画特点及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首先,从培养兴趣着手

兴趣是指对某项事物的爱好与追求。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愿望。如果这种好奇心能够得到满足、延缓,就能转化为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如果生成了这种长效的动力,无疑会为幼儿认识、创造世界的活动打下最好的基奠。

幼儿对绘画的兴趣直接影响作用于绘画过程中的感知、表现表达及想象创造等多个环节。可以说,兴趣是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设计幼儿美术教学所要围绕的中心。可是,在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兴趣的问题上,当前幼儿美术教学中却存在着某种片面性:有的教师过多的强调美术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必要性;有的教师又唯“兴趣”独尊,在绘画活动中缺乏引导,一味的放任自流,使幼儿绘画水平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长此以往反而使幼儿逐渐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显然,这两种做法都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原则,是对“培养幼儿绘画兴趣”这一问题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在绘画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对绘画对象观察感知的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帮助幼儿保持、建立持久的绘画兴趣,是我们当前应该首要研究的课题。毋容置疑,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但在培养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发挥这种主导作用,将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呢?结合多年的幼儿绘画教学实践,我提出几点浅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其次,传授一定的绘画技能

绘画活动中,教师出示范画常常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我尝试不用范画采用”引导观察--大家讨论--提出要求--幼儿创作--展览评议者五个步骤,引导幼儿把自己头脑中创造的图像表现出来,效果较好。当然,在执行这五个步骤的过程中借助游戏、语言、动作来增强蒋介、示范、讨论的兴趣性,例如:在画老虎时,我便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边模仿着老虎的声音,同时教给幼儿老虎耳朵、鼻子、爪子的画法。幼儿化起来不但有兴趣而且容易掌握。在绘画中让幼儿自己探索和发现,教师正确引导,保护幼儿在绘画中特有的知觉方法和创作方式。

第三,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美术绘画活动中,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呢?我认为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美化活动环境。幼儿的艺术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参加六一幼儿作品展之后的幼儿,他们往往表现出比往日更加浓厚的创作兴趣和热情。这是因为幼儿接受了来自特定环境的信息和刺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展示幼儿绘画作品,布置艺术图片及装饰品,来装饰教育环境,并让幼儿参与设计与布置,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如各种不同大小质地形状的纸以及炭笔、油画棒、水彩笔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例如幼儿选择大纸张作画,就必须考虑用什么样的工具更方便快捷等。

2.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创作环境。

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发展。我经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如“你设计的房子真漂亮,我也想住在里面”,“你想的海底世界太美了,动物同人类友好相处真幸福,我有机会一定到海底看看”等等。我从不吝啬表扬,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绘画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

第四、活动中巡回指导不可忽视

儿童常常倾向于把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或正在动作的部分描画得最突出、表现得最大。而五六岁儿童普遍喜欢在一条基底线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以说明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心目中,这条代表线的水平线占有重要地位,人、车等要画在线上(表示地上走的),青菜、萝卜等等要画在这条线下面。这就是幼儿绘画的特点。因此,在幼儿作画时认真地巡回指导,及时发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对提高幼儿绘画水平及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及时了解幼儿的构思意图,随时予以帮助。如可用提问、提示、讨论等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开阔思路,帮助他们有目的地思考。

2.及时发现幼儿表达上的困难,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提示或示范,对特差跟不上地要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

3.适当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达到相互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第五、开启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

孩子从两岁多的时候就喜欢绘画,就喜欢拿着笔到处乱涂乱画,因为这个时期正好是孩子们的涂鸦时期,我们如果用简单的范画和教材,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我们可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并运用于绘画当中:(1)给孩子讲故事,启发孩子进行想象,锻炼幼儿将故事中的情节画出来。(2)请幼儿编故事画画,启发幼儿自己创编故事并能把自己编的故事画出来。如:同一个《蚂蚁搬家》的命题,不同的幼儿会便有各种不同的故事,画出各种不同的内容。有的幼儿画的是:蚂蚁们有的背着粮食,有的抱着粮食,有的抬着粮食,有的抬着一只青虫,并且还有一只蚂蚁拿着喇叭指挥着搬家的队伍。有的幼儿画的是:许多蚂蚁推着一辆车,车里装满了各种食物。这些内容情节足以说明幼儿思维是多么活跃。(3)听音乐画画。培养幼儿通过欣赏音乐,用颜色、线条或物象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如:听到轻松活泼的音乐,幼儿会想到小鸟和小白兔,听到低沉的音乐又会联想到狗熊和大象等等;有的幼儿听了一段急促紧张的音乐后,所画出的画面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大灰狼正在追小兔子,想象的恰到好处。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想象力发展特点,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对事物多进行观察了解,使幼儿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当好幼儿想象力的引导者。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不是美术技能教学,它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面向全体幼儿的艺术素养的基本教育,是通过感受美、体验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宝贵的自信、探索的精神、创造的渴望、个性的张扬和美的享受,为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幼儿美术教学法》《美术启蒙》《幼儿美术创造》

篇2: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孩子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但当追溯我们的绘画教学,仔细分析孩子的作品,常常会发现作品中缺少幼儿自己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印象等,更多出现的是作品的基本雷同。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美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的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也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造性本质,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其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现结合日常的小班美术实践工作,写下几点指导方法。

一、创设宽松、童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1、小班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宽松、富有童趣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绘画的动机。平时,我们组织孩子参与环境布置,活动室的环境氛围有很浓的意识气息。通过一些优美的绘画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作儿童学习的支持 者,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创造。将故事和游戏引人绘画教学,拓宽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注重幼儿求异思维的培养,并且改变只在室内作画的形式,让沙地、水泥地、瓷砖壁、大白纸等都成为孩子作画的材料。

2、对于刚进园的小班孩子,他们喜欢随意涂鸦,画出的往往是一些凌乱的东西,开展的绘画活动主要以画线为主,为了激发幼儿感知曲线和直线的兴趣,我带来一件旧毛衣,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拆毛衣,拆下来的毛线弯弯曲曲,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带来实物面条,请幼儿观察、发现直面和方便面的不同,让幼儿在拆和看的过程中,感知到线条的变化,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富有童趣的儿歌、游戏及情景化的语言同样能唤起幼儿的记忆、表象、激发幼儿的想象及绘画愿望。如在引导幼儿画“彩色泡泡”之前,组织幼儿先玩一个“吹泡泡”游戏,幼儿在吹泡泡的过程中,教师用语言儿歌提示如:“呼呼呼,吹泡泡,泡泡变小了,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泡泡爆炸了;呼呼呼,吹出许多五彩泡,泡泡飘呀飘,飘到天空中”等等。幼儿对游戏充满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幼儿参加绘画活动,幼儿饶有兴趣的在纸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高高低低的彩色泡泡。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1、小班幼儿年龄小,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对于握笔画画,还不能运用自如。为此我经常组织幼儿进行撕纸、剪纸、折纸的练习,这对增强幼儿的手部力量和手的灵活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个别幼儿握笔姿势不正确时,我会及时纠正,教给其正 确方法,并让幼儿在画纸上进行一些线条的练习,加以巩固,逐步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2、小班幼儿绘画已经进入象征期,手眼已能配合,在教学形式上应不局限于单一的油画棒作画,而要增加手指画、粉笔画、印章画、棉签画、吹画、水彩画等形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3、适宜添加区域材料,为幼儿提供材料支持,由于小班幼儿绘画水平低,对于独立完成作品信心不足,无法随心所欲绘画。因此,我们制作了许多的形状的拓画板,如方形、圆形、三角形、树木、花朵、动物、房屋等等形状,让幼儿进行拓画和组合。提供画页“半成品”,引导幼儿在事先画好的某一形体上添画成完整的作品。如先画上一个糖罐,让幼儿来添画里面的糖果;画上一只小鸡,让幼儿来为它添画小虫子;画上一棵树的树干,由幼儿来为它添画树叶;画上一只蝴蝶,幼儿来为它画上美丽的翅膀等利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激发绘画兴趣。

三、选材内容新颖、形象,贴近幼儿生活。

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绘画的题材是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平时的绘画教学中,多引导孩子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并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让生活成为孩子绘画的源泉。例如:在小班幼儿画圆形的活动中,可选择一些幼儿比较熟悉又喜欢的物体,象气球、太阳、皮球等,以代替教师在黑板上的简单示范。幼儿喜欢动物,无论是小动物,还是大动物。幼儿喜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东西,如:红旗、花等。幼 儿吃的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萝卜等。这些都易引起幼儿感知的欲望,绘画的兴趣。

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

任何绘画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画更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幼儿的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多组织幼儿参加社会活动,如带幼儿接触田野、公园、街道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请家长经常带幼儿到动物园观看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动作神态;观看花卉展览,了解每种花的颜色、花瓣形状、叶子形状;参加六一游园活动等等,让幼儿见多识广,积累绘画的素材。还要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幼儿多听、多看故事、儿歌、影视片、儿童读物等,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

五、把握幼儿绘画特点,鼓励幼儿富有个性的创作。

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也不同,因而,也就决定了每个幼儿在原有经验上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敏锐的察觉到孩子之间的差异,只有了解了个别幼儿的不同绘画特点,才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

六、关注幼儿绘画过程,及时提供语言的指导。

篇3: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也是片面的, 教师选择的绘画内容必须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要适合幼儿创造表现, 做到难易适中。幼儿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和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观察的十分仔细, 记忆深刻, 从而更加乐于去表现, 创造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于那些缺少认识和经验的对象, 幼儿往往画不好, 也不利于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绘画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 多问问孩子, “你想要画什么”。

二、注重课前引导, 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

适合幼儿绘画的题材很多, 但关键是画之前, 必须让孩子先认识它、了解它、熟悉它, 要注意课前引导。如果直接告诉幼儿今天学习绘画的内容是什么, 将很难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导入课程内容。比如用游戏导入、用故事导入、图片或视频导入、用能够引起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问题导入, 进而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对象, 把绘画内容变成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 让幼儿“有物可画”, 为之后的绘画活动做好准备。

三、绘画过程的指导

1. 客观认识幼儿的绘画能力, 鼓励孩子独立大胆尝试

从生理发育特点来看, 幼儿的生理发展处于大肌肉动作逐渐向精细动作发展的转折期, 所以幼儿的绘画作品相对比较稚嫩、粗糙, 作为教师对此要有一个客观认识, 并鼓励幼儿大胆自信地画, 在幼儿绘画的时候不要过分要求幼儿画得规则、成熟。否则幼儿会因一时达不到教师要求而感到沮丧, 失去自信和信心。随着幼儿心智的不断成熟, 幼儿的认知、思维和智力也在不断地改变, 所以幼儿的绘画作品也会随之改变。

2. 给孩子创造轻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并适度引导

幼儿的创作应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进行, 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 有时, 幼儿作品中表现的内容可能与教师预期的内容具有很大差异, 甚或是幼儿完全不按照教师制定的内容作画, 也没有太大关系, 允许幼儿自由表达。在绘画过程中, 还可以让幼儿边说边画, 一方面促进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在一次绘画课上, 一个5岁的小男生在画太空飞行物, 飞行物的后面狂放的画了一些线条, 一边画还一边激情的配着子弹发射的声音, 起初我觉得这团线条有些凌乱, 所以建议他:“些线条可不可以画整齐一些?”小男孩很认真地告诉我, “我想画出这个飞机飞行的速度, 如果太整齐了就不能表现它飞得特别快。”孩子的话让我非常意外, 我鼓励他:有道理, 继续画。

给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 幼儿身心发育成熟程度较低, 其学习主体地位虽已明确, 但主体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教育行为。在绘画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 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作为引导者, 可以询问孩子的创作意图, 顺着幼儿的思路进行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对于积极思考, 大胆想象的幼儿, 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当幼儿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 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 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并越画越好。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要能让幼儿乐于听、乐于接受, 要恰到好处。

3. 鼓励幼儿标新立异,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大胆天真的想象力, 往往超越一切常规, 使我们惊奇不已, 有时他们的构图、线条、色彩, 甚至物体的比例都与现实大相径庭, 但正是这种童心无忌的大胆表现才使之有了一种创造之美。亨利·马蒂斯曾经说过, 画家“毕生都应当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看世界, 因为丧失这种能力对画家来说同时也就意味着丧失一切独创性, 即丧失表达的个性”。如果老师以“在现实中, 这是不可能的”而否认孩子的作品, 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就会被无情的抹杀, 智慧的火花也随之熄灭。对一些违反常规, 与众不同的作品教师必须要能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听听他们的表达意图, 及时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 甚至积极引导他们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为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在要不要给孩子范画、如何使用范画这个问题上, 很多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范画是必要的, 因为儿童的经验不足, 对于自由表达情感和想象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范画可以给幼儿提供技术支持, 或者某种启示。但范画的使用应该是比较灵活的, 它可以是老师给出的一个简单形象, 或者是一些图片, 亦或是儿童的作品, 但范画最好不要过于具体, 要给幼儿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过于具体的范画只会导致幼儿作品的模式化, 概念化。

四、幼儿绘画的评价

幼儿绘画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 评价作品的过程, 也是幼儿再学习的过程。很多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绘画时的标准就是看孩子的作品与范画相比“像不像”“好与不好”也是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衡量, 这种评价的方法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 会逐渐使幼儿丧失对绘画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因此而受到遏制。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具体的、鲜活的, 要想理解幼儿美术, 首先必须深入幼儿的精神世界, 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 我们可以让幼儿解释自己的绘画作品, 让其享受自由表达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发现每位幼儿的不同点, 给予每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如果不能融入儿童的内心世界, 仅以成人的标准去欣赏和评价儿童画, 则是对儿童绘画天赋的扼杀。我班上有个四岁多的小女孩, 非常喜欢画画, 她的作品常常内容丰富, 而且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在一幅画建筑的作品中, 她不但画了高楼大厦, 还画了一座正在建造的大楼, 楼顶上有工人正在施工, 工人不慎将锤子从楼顶掉下, 砸到楼底一个人的脑袋上, 此人脑袋上砸出个大包, 正仰着头愤怒的向楼顶看!工人惊讶的表情和被砸伤者愤怒的表情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楼的旁边画了她的学校, 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学校, 学校门口有保安在执勤, 还有警戒线。由于当时本地发生了一些特殊事件, 所以幼儿园确实做了这样的戒备线, 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深刻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并且画在了画面当中。画面中稚拙的线条, 丰富的内容, 自然的情感表达, 让我很感动。然而, 让我意外的是, 这个孩子的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幼儿园里其它小朋友都能按老师的要求用一些模具扣在纸上, 把图形画下来, 然后涂上颜色, 画面非常干净, 非常好看, 老师常常批评这位小女孩画面凌乱, 甚至说她思维相当混乱!这样的评价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提高认识, 机械死板的教育模式和错误的评价标准会把孩子的优点当作缺点去对待, 就是对孩子本真的

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钟宁芳 (江西省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是关键。乐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电子琴过程中对于美的感知, 对音乐的感知。只有先培养学生起码的音乐感知,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电子琴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性。

关键字:电子琴教学;乐感培养;教学质量;重要性

在当前的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乐感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学习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能不能较好的感受音乐, 演奏出富有感情的音乐, 学生自身的乐感非常总要。没有乐感, 演奏出来的音乐平淡无奇, 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 不利于当前电子琴的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 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对电子琴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 使其能够爱上学习电子琴, 爱上音乐, 才有可能会自主地去琢磨。

乐感是音乐教学中的灵魂, 没有乐感就不可能学好音乐。在电子琴教学中, 教师培养学生乐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利用学生听名家演绎的音乐, 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感知自然界, 感知音乐的世界, 但是被动的感知只能是外在的音乐感知, 而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的。学生的乐感是通过自主的对于音乐的探索和挖掘, 能够让心灵去感知音乐世界的美好, 激发创作的灵感, 从而表达内心的感受。

一、电子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分析

在电子琴教学中, 乐感的重要性有目共睹, 但是乐感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如何更好的理解乐感在电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乐感。

一般来说, 乐感主要有三个不同层面的领会:初级、中级和高级。

在初级乐感处理中, 乐感主要是存在于节拍中, 例如2/4拍表示的是“强、弱”;3/4拍代表的是“强、弱、弱”;4/4拍是“强、弱、次强、弱”, 这是对于音乐最基本的感知, 在电子琴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最基础的训练, 是学生掌握音乐的动感和规律。但是初级的乐感只适用于音乐的初级感受, 让学生掌握到音乐的旋律。

中级阶段的乐感主要是指电子琴教学中旋律线的发展, 相较于初级乐感,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中级乐感主要是旋律线的发展规律, 有向上或者向下, 变强或者变弱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于电子琴音乐的感知, 感受其音乐的旋律发展变化, 是渐强还是渐弱, 感情越来越浓烈还是越来越平静, 到中级乐感阶段, 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变化, 以及作者的感情。

乐感的高级阶段, 一般是指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感知音乐的魅力, 同时也能通过电子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速度变化及音调的变化, 从而传达内心情感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 电子琴中的乐感就是通过电子琴这种有形的载体, 传达学生内心无形的情感。

二、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

类似于写作过程的灵感激发, 电子琴教学统一需要音乐的灵感, 学生通过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 在心底形成强烈的表达诉求, 通过电子琴的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传达的感情是学生内在的伤害。

五、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幼儿受年龄的限制, 肌肉发展还不完善, 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 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会使幼儿对绘画逐渐产生厌恶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分阶段的更换绘画的工声音, 是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才能形成音乐的生动性和情感性。

第一, 乐感是学生学习电子琴的基本动力

只有在一定的动力支持下, 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率。在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只要让学生自己爱好电子琴, 才有可能涉及到电子琴创作。而让学生爱好电子琴的根本前提是学生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能够体会到音乐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现代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势必要提高学生的乐感, 让学生的灵魂与音乐融为一体。学生有了对音乐的感知, 可以通过乐曲表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也可以随意的使用电子琴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的世界, 也就能够通过感知音乐体味到音乐的美妙, 自然就形成了对于电子琴的依赖和爱好, 从而提高了学习电子琴的动力。

第二, 乐感是是学生表达某种心灵诉求的有效形式

在电子琴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首先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妙懂得了音乐的好处, 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在学习电子琴的时候, 可以通过电子琴的曲调表达心底开心的、忧伤的的情绪, 也能宣泄内心对于生活的不满, 总之, 电子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成为学生心情的倾诉对象, 也是情感的载体。而这些基本的情感输出形式, 也就是电子琴教学中学生的乐感, 听别人的音乐, 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有表达的情感, 而当自己弹电子琴的时候, 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样的音乐才会具有生命, 才有可能吸引人。所以说, 乐感是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有效形式。

第三, 学生富有乐感能够促进电子琴教学的质量提升

好的音乐总是富有感情的, 电子琴教学中, 学生只有富有乐感才有可能弹奏出生动的音乐。乐感对于电子琴教学的质量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生在听他人的音乐时, 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他人的音乐中汲取精华, 产生心灵的共鸣, 从而形成自己的对于音乐的感受。令一方面, 只有具有强烈的乐感, 学生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利用电子琴曲表达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以我手弹我心, 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琴键上, 形成具有感染力的音乐表达。因此, 具有乐感的前提下, 学生不仅能够较好的品味音乐, 同时能利用电子琴游刃有余的表达内心的感触。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琴教学中, 学生的乐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电子琴与学习语言具有类似的规律,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慢慢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从而达到电子琴学习的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非非.论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2011.

[2]何皎.试论器乐教学过程中乐感的培养与训练[J].《新课程 (上) 》2012年第08期, 2012.

[3]陈兰英.乐感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 》2011年第02期, 2011.

篇4:浅谈幼儿绘画的解读方式

一、笔录(录音)幼儿创作意图

这种方式用于幼儿绘画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幼儿的简短交谈了解幼儿创作意图,并以简练语句或录音加以记录。笔录(录音)创作意图比较有利于及时抓住幼儿创作中的闪光点,帮助成人更好地理解幼儿的作品。这种方式需要教师以积极赏识的心态和语言与幼儿交流,不能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审美标准先入为主地评判幼儿作品,而应以平和的不带倾向性的语言提问幼儿这是什么,发生什么事了,怎么样了呢,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了解幼儿的想法,用三两句话记录下幼儿的独特创意及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有时几句简短的记录语言就能让一幅画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如画《我的外国老师》时,王羽新小朋友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时,看到的是本来很好的画人脸部位却涂上了一大片不规则的紫色,显得很破坏效果,可当我询问并记录下他的想法时,一句“外国老师不小心摔了一跤”却让整幅画变得那么充满童趣,让人忍俊不禁。笔录(录音)时可记录幼儿原话,也可由教师帮助幼儿将记录语言提升为成语、谚语或典故、警句,不仅表现出创作意图,更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二、用录像记录幼儿的“讲画”

语言与绘画都是可用于言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具有互译的可能性,由于在绘画过程中交谈教师的很难兼顾到全体幼儿,于是通过“讲画”活动就有了让每一名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作品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进行引导,对能力强的幼儿可引导他们用讲故事的形式讲出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人物、发生的事件以及想象出来的对话,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可只要求讲出画面上的人物是谁,在做什么。通过“讲画”幼儿进一步梳理了自己的构思与想法,明确了作品的主题与内容,有时还会引发新的联想,讲述出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精彩的创意。同时听其他小朋友的“讲画”还可以借鉴别人的表现方法丰富自己的作品。而在幼儿“讲画”的过程中教师以录像的方式记录下幼儿对作品的讲解可以帮助成人更加明确地了解幼儿作品所要表现的事件、情感、意境,可以更有效地保留下幼儿的奇思妙想,展示幼儿的独特创意,更好地解读幼儿作品。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画展活动,引领家长解读儿童作品

幼儿的绘画作品如果只是在每次活动后带回家,家长可能不会细心欣赏与保留,于是我们安排了各具特色的画展活动,向家长展示幼儿的作品,同时附以教师的简评及相关幼儿绘画教育理念的讲解,从而更好地引领家长解读儿童画。

(一)开辟班级作品展览区,进行作品展览

在班级的走廊和墙壁等户外适宜处开辟本班的展览区,装饰出画框和花边等艺术性的画廊氛围,及时将全体幼儿的作品向家长展示,并附以笔录下的创作意图和幼儿的奇思妙语以及教师关于相关主题的介绍,使家长能够了解幼儿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独特之处,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想象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单纯以像不像来评价作品的优劣。

(二)以节庆为依托,开办全园性画展

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及新年等节庆之前,我们都要举行全园性的画展活动,而在筹备阶段,幼儿、家长、教师三方互动,以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形式共同品评、欣赏幼儿作品并选出参展画作。在画展期间,教师和家长都会带领幼儿去观赏,不仅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欣赏别人作品也开阔幼儿视野,学习到更多更新颖独特的创意与表现手法。画展作品都附以创意解读,可以使家长明确了解作品,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孩子欣赏。

(三)个人画展

为激发幼儿对绘画更高的热情,我们不定期地为幼儿举办个人画展,教师为幼儿的画展题词,介绍幼儿的绘画特点、优秀的创意和手法,家长也将自己辅导幼儿绘画的心得、方法以书面形式介绍给其他家长,以此来促进所有家长提高解读儿童画的水平。

(四)电子画展

篇5:浅谈幼儿绘画的指导(本站推荐)

黄岩区中心幼儿园章冰冰

[摘要]如何让幼儿自由绘画,自主表现,在绘画活动中,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幼儿呢? 本文以较多实例从范画的提供、如何因材施教和作品的评价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地阐述,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绘画范画指导评价

绘画是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表达认知世界与内心情感的主要形式之

一。由于孩子期手腕的大小肌肉发育速度不一样,大小肌肉群不能很好地协调活动,握笔作画时时常“身不由己”,也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常常使幼儿产生焦虑感。进而使幼儿对绘画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了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中,阻碍了他们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学效果当然也不理想。

如何让幼儿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绘画,自主表现,在绘画活动中,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幼儿呢?若干年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体会:

一、灵活提供范画

幼儿的特殊思维方式决定了范画临摹作为有效的学画方法是不可取的,幼儿不能从中悟出美术的基本技法。因此,在选择范画时需讲究范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范画起到帮助幼儿开阔思路,加深直觉体验,诱发创作动机作用。

1、多幅范画同时出现

在同一内容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幅不同风格及类型的范画供幼儿参考。选择的内容要易于引发幼儿讨论、比较,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如大班故事绘画《狮王进行曲》,教师提供的范画可以是A、在大森林里,狮王出现的画面;B、小动物围着狮王跳舞的画面;C、狮王要抓狐狸的画面。教师提供的范画有多个动物的,也有单个动物的; 让处在各种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合适自己水平的范画,也让幼儿知道,同一故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画,可以画各种的画面,孩子作画的兴趣自然会提高了。

2、即兴示范

A、教师的即兴示范

幼儿画画离不开提问,在开放式提问和讨论中,可以生成各种各样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动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机智灵活的随机应变能力,恰到好处地进行示范。有些示范是可供参考的,有些示范是增强直觉体验的,有些示范只是增添气氛。如,故事《七色花》,教师请幼儿讨论:假如你有七色花,你会做什么,请你把它画出来。当有些幼儿说我要请七色花帮忙,把我的破娃娃变成新的,教师就可以即兴示范,该怎样表现娃娃的“旧”。

B、幼儿的即兴示范

互动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理解的过程,互动中教师能更可能的知道孩子作画存在的困难,可以及时的为孩子提供帮助。

如,画“我的妈妈”,可以请幼儿示范,教师可以和全班幼儿一起检查画妈妈的基本步骤,帮助大家回忆画人物的步骤。

3、幼儿自找印刷范本

教给幼儿自主学画的方法和途径比教师千辛万苦画一大堆范画引发创作有效得多。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请你们画自己想画的,你们可以画你们喜欢看的图书里的东西”。孩子们很快从阅读区找来喜欢的读物,开心的照着画。选择权利交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地选择需要地样本,自由地发挥“艺术”本能,自觉地克服困难作画。孩子得到宽松自由的同时,教师也得到解放。

总之,在绘画教学中,能调动孩子想画敢画得积极性的范画才是恰到好处的范画。

二、对幼儿因材施教

在指导幼儿作画时,教师应对不同状态及绘画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指导策略:

1、用激励的语言来鼓励消极的幼儿大胆作画,激发其绘画的兴趣

出现幼儿不愿画或不会画,或不知如何表现时,首先教师要想了解其成因,其次要想方设法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孩子动手作画,并用适当的指导策略或分解难度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必要技能,或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大胆作画。

如美术活动《大象》,幼儿开始作画了,天天面对画纸迟迟不落笔,还不时东张西望,这时我走过去“天天,可以开始画了”,“老师,我不会”,“谁说你不会,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画得很好的。我们先来看看大象的身体像什么……”于是我便和他一起回忆大象的外形、习性,画大象的步骤,同时先用手指在纸上“画”,当她“画”好后,我立刻说:“我看到了,这是只高高的胖胖的大象,你再用笔把它画在纸上,让小朋友也来看看,好吗?”在我的鼓励下,天天开始用笔作画了,尽管大象的身体歪了,四条腿有粗有细……我故做惊奇的说:“呀,你看你多能干,画的大象这么漂亮,这么漂亮的大象想做什么呢?”“她想吸水浇花”,“那你把她想做的事也画上吧”。天天又埋头接着画了。

“老师,我画好了”,一看蕾蕾画的大象非常小,我随机说“哦,这是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象吧”,蕾蕾点点头,“小象离不开妈妈的,请你把大象妈妈请来照顾小象好吗?”我边说边用手势告之某某可以在这画只大象。“好的,大象要妈妈来了”,蕾蕾立即回到座位又画开了。

2、启发思维局限的幼儿跳出思维定势的框框,深化主题

幼儿作画时出现思维定势,教师要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幼儿拓展思路,帮助其深化主题。

如,美术活动《好朋友》,宁宁的画面上只有好朋友,于是我和他一起欣赏他的作品,然后再问他:你的好朋友是谁啊?他最喜欢做什么啊呢?孩子一边回答,一边便把它画在自己的图画纸上了。又如画《房子》时,有些幼儿每次画的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然后加上长长的小门,方方的小窗户。看见他们这样,我就悄悄地走到他的边上,和他边上的小朋友说说:呀,你的小房子是什么形状啊?这个小窗户的形状好漂亮,这个小门又是什么形状啊?听我说着,边上的小朋友们自然会转头过来看看、说说:我的房子是怎么样的,小门小窗是什么形状的。大伙一讨论,每个人的思维也都有了扩展,画纸上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房子了。

3、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参与作画,使幼儿摆脱表现单一状态,画出丰富多样的世界

幼儿绘画作品中画面表现单一现象较常见,因此教师不仅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

验,同时还要适时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参与作画。

美术活动《元宵节》,跳跳在纸上画了满满的小朋友,就是没画花灯,看见他这样的认真,我上前和他一起看作品,并且很开心的和他讨论:小朋友这么开心,是什么节日呢?跳跳很认真的回答:元宵节啊。我又问:元宵节小朋友都干什么呢?看花灯啊。跳跳边回答边看着自己的图画,似乎明白我的提示……等我转一圈再回来时,他的画面上多了很多的元宵节花灯了。

4、解读幼儿的作品,在质疑和挑战中让幼儿进一步把握表现的技巧

在幼儿作画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物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情感,随着这份情感,引导幼儿进一步创作,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在教师的教学和指导中,理解幼儿自己的“理论”是重要的,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以成人的“对”与“错”的标准去知道幼儿的作品,因为幼儿有其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努力尝试着“读懂”幼儿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对幼儿的作品提出质疑和挑战,这样既尊重幼儿自己的看法和表现,又把符合美学特征的绘画技巧“教”给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

5、建立时间观念,指导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画,改变幼儿不良习惯

美术活动中,常常是老师想收场了,但幼儿却还在慢吞吞的继续作画,活动时间一味拉长,一拖再拖的现象经常发生。如果经常纵容幼儿,让幼儿没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幼儿就不会专注地绘画,有的孩子甚至一边画画一边聊天吵闹。对此,我每次在画画前都请幼儿先看看时钟,如告诉幼儿:现在长长的分针指着数字2,等分针到了数字8是一定要结束的。在幼儿作画时,我经常提醒幼儿看时钟,快到数字8了就要赶紧收掉,几次后,孩子就知道了,在绘画时应该认真专注。孩子还知道时间是过的很快的,由此更学会了珍惜时间,真是一举两得。

三、多形式评价幼儿作品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要让幼儿去发现自己的绘画成果,感受自己的与众不同,对自己的画产生信心。评价时可以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评价,也可以是幼儿进行互评。

1、教师的评价

在评价时,教师应多一些赞许,少一些指责,让幼儿在我们亲切的言语中逐渐自信。如: 画“菊花”,我们发现由于幼儿受空间感受能力地限制,大多数孩子的花都是正面的。教师在评价时就要针对幼儿作品,重点将画出不同姿态的菊花和只画出正面菊花进行比较,再让幼儿进一步观察几种实物盆花。不用多说,幼儿就会知道该怎样画,画出来的菊花也会更生动,富于变化。

2、幼儿的评价

幼儿评价可以采用不同形式,比如给每位幼儿2朵红花,请他找出最漂亮的2张图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幼儿马上就萌发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认真地和同伴比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自评和互评,使幼儿在成为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评价者,激发孩子参与评价的兴趣,享受参与评价的乐趣,促使幼儿主动观察,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幼儿绘画教学指导思想浅谈

在幼儿园,绘画活动自然被纳人课程和教学的范畴,于是便有了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但考察现实.我们发现,有了教师指导和评价的幼儿绘画似乎更多地体现出技能训练与教师的意图。这与“绘画是儿童自由探索和表现世界、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活动”的精神相悖。鉴于这种矛盾的存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想要讨论幼儿绘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创造条件让幼儿自由自主表现

首先,要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孩子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孩子的心理安全有关。如果一个孩子不太喜欢上幼儿园、不喜欢老师,同伴也给他压力,那么很难指望他在绘画活动时有一个好心情,能自由自主地在绘画中进行表现。应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够让幼儿感到心理安全,从而在包括绘画在内的所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性和自由自主。教师主动关心孩子,与孩子经常沟通,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融人集体、保持愉快的心情等,是有效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

其次,要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储备。“想画什么”“能画什么”是孩子绘画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要在画面上表现事物的具体内容,幼儿需要有足够的关于事物细节和相互关系的经验积累,否则,在绘画时他们会感到无从下笔。教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特别是事物的形态、情趣、发生条件、相互关系等,帮助幼儿积累关于自然、动物、人物、社会活动和相互关系的经验。

“能画什么”的问题涉及孩子的绘画技能。绘画技能包括对绘画工具的选择和运用、画幅大小和内容位置的确定及画面形象关系的处理、线条和图形的运用、颜色的调配和运用、身体运动的姿势和技巧等。没有技能基础就无法画,更无从谈起自由自主和创造性地表达。绘画的确需要技能,而技能又的确需要教和训练。那种认为教技能会限制孩子自由创造的说法是无稽之谈;那种在绘画教学中不予以技能指导、当孩子绘画时就走开的教学组织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当然,教技能不是强迫灌输;初次掌握技能之后,还需要提醒孩子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运用、练习和不断巩固。

此外,要激发和发展孩子的绘画兴趣。孩子对能自由自主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绘画活动是有兴趣的,这是他们生活和存在的方式之一。孩子在家、在区角和自由活动时经常能很有兴趣地绘画,但在老师组织的绘画活动时间孩子却不一定表现出兴趣,因此在教学情景中有一个激发孩子绘画兴趣的问题。绘画之前听故事、猜谜语、操作、回忆等除了能启发经验外,也是激发绘画兴趣的必要手段。老师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时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激发儿童绘画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绘画兴趣需要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层次。绘画兴趣层次的提升要以绘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为此,教师要引导孩子掌握绘画的技能、提每绘画的水平,使孩子无论从老师的评价中还是从自弓的评价中都能得到肯定。这也要求老师对孩子作品的评价要具体细致,要引导孩子明白哪里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二、启发幼儿审美和创造绘画涉及对事物的经验和认识,但表现的主要是审美经验,是对事物美的形态和情趣的`表现,是在审美冲动下完成的活动。幼儿绘画教学就是要让幼儿学会感受体验美的绘画情趣,会欣赏、创造出美的绘画作品,并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美是事物的令人愉悦的特征。生活中到处充满美的事物,在绘画之前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欣赏美,要让孩子感动于草木之生机、风儿之流畅、湖水之宁静、河水之滔滔、人与自然之和谐、亲情之人心、劳动之贡献、笑脸之可爱、规则之文明……孩子有了深刻的审美感受之后就会自然入画;孩子在作画的过程中就会自主流畅地展现审美冲动。作品完成后,老师还要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作品美在哪里,从而为自己表现出来的美所感动。审美感受是贯穿绘画过程的主线。绘画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孩子感动于美,还要引导孩子建构和改善审美心理结构:这就要求加强绘画作品欣赏教学,引导孩子比较美与丑,形成美丑判断标准。

无论是写实倾向的还是非写实倾向的,孩子绘画的过程都是孩子创造的过程。因为孩子绘画是一种个性化的自主表达,具有开放性,在这一过程中,经验需要在绘画的当时隋绪和情景下再现和重组,蕴涵无数可能性,无论作品体现什么结果,都实现了原有经验的突破,也就实现了创造。我们谈论孩子绘画中的创造,更多地是指其大胆自由自主的表达、顺应其审美情趣和个性的表达。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是要求孩子不要画得太像、要画得跟别人的不一样,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创造。这是没有理解幼儿绘画创造的本质,这样引导的结果是孩子的画还是更多地体现老师的意图。

强调绘画创造所高举的是孩子自由表达的旗帜和顺审美情趣和生活经验表现的精神。鼓励孩子创造就是要鼓励孩子大胆表现。每个孩子本来就有与别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验、不同的性情和审美情趣,只要表之所表、达之所达,就一定能实现他自己经验的突破、实现他所观察的原物的突破,也一定会与别人的绘画不同。

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的任何课程、任何活动都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途径,都蕴涵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机会,绘画教学也不例外。

绘画前需要孩子认真了解事物,这是帮助孩子锻炼观察、积累经验、增长见识;绘画中要求孩子掌握相关技术,这能令孩子增加知识和技能;绘画还需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事物的结构、明白事物发展的逻辑,这能启迪孩子的心智。

绘画是审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审美熏陶,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改善孩子的审美心理结构。

绘画还能引导孩子知善求德。美与善相通――人性关怀之美、人际关系和谐之美、人与自然一体之美、规则文明之美、行为依道之美,这些本身就是善,是道德之美。美的教育实际上也是道德的教育,是让人心灵充实和健康的教育。

绘画教学要求孩子有正确的姿势、手和身体的相关动作协调,还要保证时间长短的合适。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

绘画需要维持兴趣、构思、表达、评判和调整表达等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有时间上的限制,需要孩子克服困难,这便能锻炼孩子的意志能力;绘画需要准备工具、保管工具和作品等,这便能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意志能力的锻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幼儿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篇7:浅谈幼儿绘画融入纸艺活动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色彩、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纸艺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纸工艺术活动,利用普通的纸,通过折、剪、撕、编、染、搓等活动来完成一定作品造型的一种美术活动。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将纸艺活动与绘画结合起来,作品更加美观、形象。我深深体会到幼儿绘画在纸艺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纸工艺术活动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而在绘画中加入纸工艺术则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那么,如何将绘画融入纸艺活动中呢?

一、通过手工、绘画融合的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力、在幼儿的尝试与体验中拓展幼儿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方式,最终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折纸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形式,它既能锻炼孩子们手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目测力、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孩子们的几何形体概念。由于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将折纸融入到绘画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折纸活动的乐趣。

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创造,并在赞赏孩子点滴的创造的基础上将孩子奇特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别的孩子在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想象会更美更丰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作品会更有个性。

二、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折纸、剪纸等活动,并根据制作的手工作品,恰当运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装饰和点缀

折纸是一项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手工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手脑并用的益智活动。折纸简单易行,变化多样,收益甚大。通过孩子们灵巧的手,经过折、叠、翻、拉等手法,瞬间就把普通的纸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形象。

俗话说“心灵手巧”,剪纸活动正是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手指灵活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发幼儿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大班幼儿的手部肌肉发育正逐渐完善,手、眼、脑动作也在逐渐的协调中,所以孩子们对于动手的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喜欢涂涂画画、折折剪剪,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剪纸活动去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三、在纸艺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培养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 在玩纸活动中活跃了孩子们的生活,训练了孩子们的眼和手,刺激了孩子们的大脑发育,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高了孩子的智慧和能力,使孩子们从中锻炼提高,成长进步。

篇8:浅谈小班绘画活动的指导

一、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动作习惯

幼儿握笔动作和身体姿势直接影响今后的绘画和学习。因此, 教师要结合幼儿能够接受的讲解、演算的方式, 指导每位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动作和坐姿。同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高、光线等问题, 提供幼儿适合的桌椅, 让他们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绘画。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动作习惯。

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幼儿刚开始学习绘画时, 喜欢到处乱画。有时地上、桌上, 甚至自己的脸上、手上都是他们的“画”, 而纸上大多是空白一片。因此, 在幼儿刚开始学习画画时, 就要让他们明白画笔要画在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是不能画, 在画画过程中要保持安静, 不打扰别人作画等等。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那些有良好绘画习惯的幼儿。在不断地激励、学习中, 幼儿变会形成一定的绘画常规。同时, 一些幼儿在刚开始使用油画棒和画笔绘画时, 喜欢在一个地方重复地画一个东西, 以至于把画纸都画破了。这些幼儿, 教师要特别留意, 在画画过程中, 鼓励他们在较大面积的图形上涂色, 多画一些线条, 不要重复地画一个地方。教师随时的提醒和纠正, 使他们慢慢领会和掌握如何构图和涂色。

三、鼓励幼儿大胆涂画

在刚开始画画时, 许多幼儿不敢画, 他们有的什么也不画, 有的纸很大, 而画的东西很小很小, 还有的看到画画就哭。针对这些情况, 一方面, 教师要消除幼儿的胆怯心理, 多用言语、动作鼓励他们, 无论他们画得怎样都要积极地肯定他们。有时甚至可以握着他们的手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 然后慢慢地放手让他们自己画。另一方面, 教师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我用的方法有:1.选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纸。幼儿们都很喜欢五彩的颜色, 看到这些美丽的彩笔和画纸能激发他们画画的愿望。2.选用不同大小画纸。有时给幼儿画的纸小, 有时大, 甚至有时我们带幼儿到沙坑里画画, 这样一方面避免枯燥, 另一方面使幼儿能根据纸的大小合理地进行构图。3.提供半成品, 让幼儿完善作品。如给幼儿一些画好的东西, 如苹果、小鸡等, 让幼儿涂色;画“小树”, 教师先画好树干, 幼儿在树干上画上叶子, 涂上颜色等等。这些活动就像给幼儿一个梯子, 使他们能更容易地爬上高处, 有助于增强他们绘画的自信心。4.选用幼儿感兴趣的绘画内容。如“照镜子画自己”, 每个幼儿一面镜子, 边照镜子边在纸上画下在看到的自己的脸, 幼儿很感兴趣, 又能很好地解决画纸上构图的问题, 几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精彩的表现。又如“我的小手真美丽”, 幼儿们把美丽的水粉色涂在手上, 并印在宣纸上,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还有“彩色的雨滴”, 在学歌的过程中为乌云点上各色美丽的雨点, 幼儿们玩得不亦乐乎。多一些耐心, 多想一些办法, 就没有不敢画画的幼儿。

四、帮助幼儿完善作品, 体验成功

小班幼儿在作画时经常会不小心地把画面画坏, 或者幼儿已完成的作品会显得单调, 色彩不丰富。如果教师能帮助幼儿进行一些画面的装饰、修饰, 能使幼儿的作品更加地漂亮, 幼儿也能更好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刚开始让幼儿学习构图, 如画“苹果”“太阳”“小鱼”等物体时, 幼儿完成的作品比较地单调, 我便用彩色的油画棒帮每个幼儿的作品上都画上小点、小圆圈或用油水分离的方法画上背景等, 这样幼儿的作品会显得更完整、更美观, 幼儿也非常的高兴。在看着教师为自己的作品装饰的过程中, 幼儿慢慢地也学会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作品更漂亮。

五、重视聆听幼儿的童“画”

小班幼儿的画中有着许多成人无法一眼看出的东西, 每当看到我“看不懂”的画时, 我都要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童“画”。一次, 幼儿们画“可爱的小鸡”, 我看月月一组的幼儿都在小鸡的四周点了密密麻麻的点, “这些点是什么呀?”当我问起幼儿们时, 幼儿们说:“小鸡饿了, 在吃米呢!”多么富有童真童趣呀。

六、重视幼儿绘画作品的展览

在我们班教室的外面有两块专门进行幼儿绘画作品展览的展板, 每次每个幼儿的作品都及时地在外面展示出来。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都喜欢到那里去看看自己的绘画作品, 每天放学也吸引了许多家长的目光, 我经常看到、听到幼儿们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高兴地说:“看, 我的画!”“看, 这是我画的”。从幼儿们的语言里里我感受到他们有着无比的自豪, 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家长的神情里我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幼儿成长的欣喜。

篇9: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1.1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展开“大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教育的指导要点”讨论之前,先要知道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一般来说,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得到较快的发展。自我评价会越来越准确。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相对于小班与中班的幼儿得到明显的提升,自我的控制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在对大班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教育指导时,要注意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

1.2大班幼儿绘画活动对幼儿的意义

对于大班幼儿的身心的成长来说,绘画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活动。大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之中,可以培养良好的艺术感觉,提升其对艺术、对美的感知能力,也将促进幼儿心智的发展。

正如美国的斯佩里所言,绘画可以开发幼儿的形象思维,促进大班幼儿的分析与推理的能力的提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智商发展水平。而大班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爱学,又喜欢问问题,所以,教师在指导其绘画中,不能只是局限于手把手地教,而要明确大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科学的指导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大班幼儿身心与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

2.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从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大班幼儿依然处于绘画的模仿阶段,自主的绘画创作能力不足。在大班幼儿的绘画教育当中,从其教学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以对绘画的认知教育为主。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水平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大班幼儿能够自主地在绘画当中注意观察所画物体的结构;

(2)大班幼儿对绘画中遇到的物体的空间关系也有了认知;

(3)但大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方面,还是以模仿为主,需要教师通过系列课程,继续打好大班幼儿绘画基本功;

根据大班幼儿的绘画特点,我把指导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2.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所画物体的结构

从当前一些幼儿园大班的幼儿绘画的现状来看,幼儿在作画当中,已经可以画出物体的细节,比如画人物时,会把人物的耳朵画出来,手上的五个指头画出来,甚至包括指甲,其绘画活动的水准,已经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绘画水相接近。而从当前大班幼儿教师的指导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还是以自己的示范为主,大班幼儿只能“依葫芦画瓢”,幼儿的绘画作品的成人化现象严重。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与小班和中班的幼儿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要注意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心理的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大班幼儿注意观察所画物体的结构之后,开始绘画活动。这样的指导方式,可以说兼顾了大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能够提升大班幼儿的绘画水准。

2.2通过系列课程,打好大班幼儿绘画基本功

虽然大班幼儿的绘画之中,已经有了一些自主创作的成分,但从大班幼儿的绘画活动现状来看,大班幼儿的绘画,依然处于模仿阶段。因而,教师要通过系列课程,打好大班幼儿绘画基本功。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幼儿园的大班绘画教师的教学,依然没有注意到教师要通过系列课程,往往教师在大班幼儿的绘画活动中,随意性较大,比如一些教师一上课,就是自己先画一个范画,然后让学生来画。这样的教学指导没有顾及到大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教学效果欠佳。

因此教师在展开大班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工作时,首先对幼儿的绘画基本功,做一个系统的指导。教师在课程之中设置了 “漂亮的房子”、“美丽的鲜花”、“可爱的小人”等系列课程,在教师的讲解下,幼儿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大班幼儿在开展绘画活动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会一点不会,或者绘画的技法完全不正确,通过系列课程的引导,打好了大班幼儿的绘画的基本功,让大班幼儿在下一步的绘画之中,就可以自由地作画了,也不会出现不会画某物体或者场景的情况出现,大班幼儿绘画活动的开展,也就更加顺畅了 。

2.3引导幼儿理解物体的空间关系,提升绘画能力

大班幼儿的绘画已经可以画物体的空间布局,但从教师的指导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在大班幼儿的绘画指导之中,忽略了这一情况,对大班幼儿理解物体空间关系的教学着力不足,这是亟待改进的。当前,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绘画活动对促进大班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这与《纲要》所明确指出的,使大班幼儿“要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绘画活动可以创作出多种绘画活动情境,来不断培养与提升大班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发展。在其绘画活动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大班幼儿理解物体的空间关系。

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画房屋的内部空间时,要加以积极地引导,指导大班幼儿理解空间的画法。在实际的教育引导之中,教师们可以先教学好画立方体、长方体的能力,在大班幼儿绘画一些基本的空间关系较为复杂的物体时,当幼儿在绘画活动之中遇到难度,教师介入应充当解决问题者。

3.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要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绘画活动中的教育指导。大班幼儿能够自主地在绘画当中注意观察所画物体的结构,对绘画中遇到的物体的空间关系也有了认知,但大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方面,还是以模仿为主,需要教师通过系列课程,继续打好大班幼儿绘画基本功,指导幼儿明晰绘画主题,注意绘画中的绘画背景与绘画主题的联系等,来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提升大班幼儿的绘画活动能力,促进其身心发展,为大班幼儿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上一篇:水孩子的读后感下一篇:横涧中心小学2013年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