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2024-06-28

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共8篇)

篇1: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一、首先,对绘画作品(当然也包括一切艺术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不论哪种流派、风格,不论是你第一眼喜欢或不喜欢的,在欣赏之前要首先确立自己的理解的态度。所谓理解,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说的内容,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的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赏者才可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和批评。欣赏和批评切忌有先入为主的成见。

二、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概而言之,绘画世界是一个立体的现象。从纵向上看,是绘画的演变与发展。比如西方绘画经历了古代(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17、18世纪和近、现代等大的历史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都不相同。我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的西方绘画称为古典绘画,即造型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学倾向是典雅与和谐。但在整个古典绘画中,又有风格的演变。

三、培养艺术形式感觉欣赏的实质不是表现的观看,而是感觉。面对画作,作品的整体面貌在瞬间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艺术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出的一种有抽象意味的语言。形体在绘画中不仅指具体物象的形貌,还指这种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倾向特征。色彩是绘画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与色彩相关的是色调。特别在油画中,色调是构成主题思想与意境的重要因素。动感也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某种感觉效果,又指涵盖其他因素形成的画面整体精神。此外,在绘画中起作用的还有笔触、质感、体量感等因素。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幅幅画中组成有机整体,有时艺术家也侧重地强调某种要素。因此,培养和提高欣赏力量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欣赏绘画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这是正常的。欣赏绘画的动机,在于人们希冀通过艺术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

篇2: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大家都是知道古人都喜欢绘画竹子,绘画竹子有什么好处呢,它好在哪儿啊?用四个字形容吧,清新、俊逸,这就是郑板桥的画的好处。

其实,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都看过郑板桥的很多竹子绘画,这些竹子的绘画对于他来讲,他认为竹石兰抒发自己一个清高的文人情怀足以。当然了,你也可以叫他去绘画其他的景物啊,其实他不是不会画,而是正所谓:君子有所不为、无所不能,小人无所不为、有所不能,小人叫他干什么都行,不会画的也画,画的丑不堪言,还出点怪题目,或许这个就是不同吧,但要是给比别人欣赏的话,就会感觉很丑陋而已,丝毫没有美感。

欣赏艺术需要文化,我个人觉得是随着社会水平和个人的欣赏水平而不断提升的,当你们文化水平真正提高以后,你会知道哪些笔墨是真正有诱惑力的,哪些笔墨是真正的使你感到心驰神往,也许你看了倪云林这几棵树,这些石头一种境界,你有一点小的感动,你的修养更高的时候,你的感动会更大,在这中间欣赏艺术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都要学会怎么去积淀自己的文化艺术。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的话,你还可以去欣赏一下我国著名画家倪云林的绘画,他的画到底怎么个好,好在哪里,这个不是一下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给你们讲出来,绘画艺术的欣赏不像西方的公式,可以直接说出来的,每个人看到的和欣赏的估计也是不一样,或者说感受都不一样,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出来道,可道已经有游离的关系了,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啊。

中华民族是个农耕民族,普遍的人都爱水,所以是我们所崇拜的对象。因为水它的伟大,对农民来讲它是个润物无声的植物的饮料,对中国画家来讲水至关重要。正所谓水墨水墨,水蘸了墨,虽然没有涂颜色,它会使你感到春天的绿、秋天的黄、冬天的白。

中国画也是水墨画,水墨画是没有画的颜色,但是它却有画的灵动,这个水生墨,中国的纸是檀皮、稻草,这些都是水滋养出来的,这个纸是靠这些做出来的。

篇3: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谈起古代女性绘画史, 很多女性画家都被人们悄然遗忘了吧。比喻说在清代汤漱玉编纂的《玉台画史》中将女画家分为四类:宫掖、名媛、姬侍、名妓。在封建社会下的女画家基本上都是大家闺秀, 为了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 充实闺房生活, 不是为名逐利, 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系统的艺术风格。但是她们真挚的淡淡的幽怨的感情更容易打动观者。

20世纪初, 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为开放的时代。当时的女画家也受新思潮的影响, 带着反封建的强烈意识, 投身到新文化的社会运动中。有些女画家出国留学, 学有所成后与男性画家为祖国的绘画事业做出同样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 女性艺术逐渐被人们接受。她们开拓的独特视野和深层心理空间具有独立的女性价值。其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影响着中国文化。女性艺术必然从被人们淡忘的历史阴影走出来, 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小觑的客观存在。

二、女性绘画艺术中的表现

在中国女性绘画表现理论的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意境”理论“神韵”理论、及“意象”理论等方面。中国的表现艺术与理论为中国新表现主义油画创作提供了传统的文化遗传基因, 并切为艺术与理论聚集了坚实而有力的内在积淀。中国的新表现艺术还得益于德国的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 他们在作品里冲破所谓的条条框框, 画自己想画, 说自己想说,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在这种影响下, 中国当代许多女性艺术家很注重情感的表现, 在她们作品中的, 从形式语言和形式风格来看都呈现出了鲜明的表现特征。虽然这种感性的倾诉并不是女性艺术家的专利, 但她们确实几乎都具有这种特征, 我觉得这也是其与理性思维主导下的女性主义艺术拉开距离的原因之一。新表现艺术强调艺术家要最真诚地表达, 特别要重视艺术家主观心理机制的变化。它强调灵感、直觉、顿悟、想象等主观心理因素在创造中的重要位置, 为了能够抒发强烈的审美情感, 我们在创作中必然要舍弃某些非本质特征, 突出那些最能表现审美对象的情态, 最大限度地表现创作主体本质的特征。

三、女性油画创作题材上的情感表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女性绘画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许多女性艺术家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世界, 呈显出当前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并以鲜明的女性意识享誉当代画坛。

当代女性画家及其作品分析:

1. 女人与女性——刘虹

刘虹的作品以“女性”题材著称, 形式并不固定, 色彩比较安静, 因而被人们冠以最具有“女性主义”女画家。她1994年创作的《自语》, 1995年的《谜》等, 展示了女性在生命中脆弱的一面, 再坚强的女人都有受伤和不知索然的时候。她2005年做的失忆, 色彩减弱到单色, 作品处于放松而又若有所思状态的女加强民族文化的心态, 从根本上提高云南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缔造地域民族文化发展的辉煌, 为中国乃至世界美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人, 是否在诉说快节奏下的女性更应该停下来彻底放松, 抛弃一些身上沾染的世俗冗杂, 更纯净的做自己。

2. 让绘画彻底女人——阎萍

阎萍的画用色明快大方、活泼温暖、绚丽激情, 用他自己的亲身体验、自我凝炼来选择色彩。与其说她的色彩不够现实, 不如说她的每一笔颜色都是为色彩而色彩的结晶。其思考之深, 素养之高,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010年创作的《听花开的声音》, 闫平舍弃她惯用的蓝色和玫瑰色, 改用青春可爱的黄色和生机勃勃的绿色来表现热烈绽放的向日葵。远处一名少女在熟睡, 哦, 不, 是在倾听!作品涌动着青春的气息, 蓬勃的生命力感染着一颗颗沉睡的心, 唤醒我们的斗志, 重新对未来满怀希望!

3. 随心所欲——夏俊娜

夏俊娜是一个纯粹的画家, 不需要一些花哨的表现手法, 空洞的观念来粉饰自己的画。她靠自己的才华与实力征服了观众。她的作品把中西方绘画结合在一起, 用油画的媒介讲述中国古代故事, 传达和再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她的画面浪漫轻松但又弥漫着一种紧张感。《樱花》中女孩在赏花, 本应该投入与满足地样子, 可是她却惊讶地张大了嘴。这也许和作者的自身经历有关, 曾经的失落感被排斥感久久不能抹去。

综上所述从当代许多女性艺术家作品中, 我们发现, 生活中很小的事物或事情都会引起她们的关注, 并以绘画的形式予以表现, 这也就说明了女性艺术家非常感性化。也正是这种女性的感性特征驱使她们更倾向身边的能够直接触动细腻感觉的事物或事情。同时, 这些在生活中经常触及的事物或事情又为女性艺术家积累着更多的感性经验, 这种相互影响使她们艺术创作中的感性因素愈加明显。

我们可以从中国当代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表现性风格。她们都是从女性自身情感的体验而来进行创作, 对于情感的表现已经成为当代女性艺术家的自觉行为。从一个比较真实的角度来关注生命。女性艺术家和男性画家的理性比较, 女性画家则多了几分感性与表现。她们选择自己的或身边的事, 有感而发, 真情流露, 从一个比较真实的角度来关注生命。女性艺术家虽然不怎么追求多么宏大的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满腔热血, 这并不代表着她们胸无大志。正如王国维所说:境界不以大小而分高下。她们创作出一个个寄托自己精神与心灵的人物, 所以说, 每幅画里都有画家自身的影子。由此看来, 艺术不是凭空创作出来的, 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当艺术家。那么, 在此基础之上, 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 在自己的创作当中, 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特质, 将创作出带有个人风格的佳作。但是, 绘画风格不能一成不变, 应该多有创新, 努力求索, 同时应扬其性格之所长, 避其之所短, 在作品的创作中, 除了能让观者感受到作品的形式美外, 还能让观者与你共鸣, 让你的画日趋完美!

参考文献

[1]陶咏白, 李湜:失落历史-国女性绘画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2]凌朝阳, 浅谈潘玉良绘画中的女性意识.新视觉艺术杂志

[3]李铸晋, 万青力著.国现代绘画史当代之部.文汇出版社

[4][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篇4: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中国古代绘画的出现,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直接感触,而对生活感触中不断的思想触入,促进和提升了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像所有的民族绘画艺术一样,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也是由原始的符号图案萌芽,逐渐向物体具象描绘方向的发展扩延。

历史的磨砺,让我们祖先创造的绘画艺术像横亘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山峰,或巍然屹立,或峰回路转,或起伏跌宕,或连绵蜿蜒。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每件绘画作品都印证着民族的思想和智慧,历史发展的变化与发展;每个笔触和色彩,都感动着无数人们的心灵。

如果我们把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绘画艺术视为华夏民族文明结晶组成的辉煌项链,那么,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就是最美丽的一颗明珠。而这一切成就,与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工具材料的改良不无关系。

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绘画工具的使用特点和方式,笔、墨、色、纸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成熟定型,为绘画艺术的技法表现,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由动物毛发捆束成的毛笔,以尖、圆、齐、健为使用标准,在北宋已至很高水平。植物烟和胶合成的墨锭,在水作用下已能分解成多层次递进深浅变化的墨色。部分矿物质本色构成的颜色虽有一定的覆盖力,但很难区分出丰富的层次,而少数植物质颜色虽覆盖力弱,但溶水后透明的色感对墨线并不构成负面影响。

画纸和画绢的出现与发展,影响了绘画艺术发展的轨迹和进程,绢、绫等丝织物的不渗水特性及纸的渗水特性变化发展,促使中国绘画艺术最终形成了工笔与写意两大流派,并在近代得以光大发扬。

这千年来,绘画艺术发展的辉煌成就无不以宋元时期绘画艺术为发展基础和学习楷模。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既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又是后学难以逾越的分水岭,当我们今天用历史的眼光,用学术价值的标尺来考量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程时。两宋时期和近现代时期的绘画艺术为我们展示了不朽的华章。

距今千年的宋元时期绘画,以成熟创新的笔墨赋彩技巧,高深远阔的构图经营组合,真实生动的事物表现具象,丰富多姿的艺术展示个性,开创了笔墨与思想相融的技巧和意境,为其后的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奠定了技法和理论基础。遗憾的是,在其后数百年间,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误被后学者奉为模仿的图式,并在无知者的“南北宗”之论中,撕裂割舍,明珠暗投,许多杰出的画家和其作品得不到应有的认知和重视,偏离于正确发展方向。人们本着各自的政治、文化立场,怀着不同的功利目的,让宋元时期绘画艺术这丛繁盛之花,沉寂在其后的几百年间,缺失创新的笔墨,占据了画坛的主流。时至今日,成为千古之绝唱。

当今天我们有幸瞻仰到郭熙、李成、范宽、王诜、王希孟、燕文贵、许道宁,关仝、赵令穰、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赵伯驹、米友仁、王庭筠、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钱选、高克恭、商琦、曹知白、朱德润、唐棣、盛懋、方从义等先贤所绘的山水画作品,黄筌、徐熙、赵昌、崔白、杨补之、赵孟坚、赵佶、王渊、李衍、王冕等先贤所绘的花鸟画作品;李公麟、武宗元、张择端、马和之、苏汉臣、梁楷、郭忠恕、李嵩、李迪、陈容、易元吉、法常、张珞、武元直、王振朋、刘贯道、任仁发、张渥、卫九鼎等先贤所绘的人物、走兽和界画作品,还有那些被历史湮没了的许许多多优秀画家和画作时,无不为其所撼动,其中精美绝伦之作如醍醐灌顶。使观者的功利心境得以清纯和涤荡,脱尽世俗之胎,洗去虚勾之骨。千年间的历史起伏跌宕,让中国绘画艺术之花在内外之因作用下,萌发、绽放飘落、结实和再次嬗变,权贵的喜恶,金钱的聚散,世俗和褒贬都使许多画家的艺术成就在不同时期中变幻着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随着中国内地自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古代书画作品逐渐成为商品进入了流通市场,当人们的经济实力和相关法律政策允许人们把一部分古代书画纳入私人收藏投资范围后,如何在绘画艺术价值指导下的市场估值体系来衡量古代书画的内在价值,一直是年青的内地收藏投资群体的空白。

纵观15年来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原本水平不高的古代书画艺术研究界,又折服在市场拜金主义的石榴裙下。判断一幅绘画作品的优劣,不是看其内在艺术水平,而是根据作者的名头大小,著录记载及市场成交价格高低。《石渠宝笈》等著录、画家与帝王的关系成为市场衡量艺术的主流标准,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轨迹清晰地传导出了这一景象,如果我们把市场中所有出过被定为宋元时期绘画的拍品成交状况排列下来,可以看到市场价值决定艺术价值的怪象。这种怪象的出现与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知资本疯狂逐利下对艺术的胁迫,而陈旧的绘画艺术图式和毫无创新的绘画艺术理论体系则摇摆于几十年间的政治需求和经济利诱之间,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是一位现代著名绘画大师,既说过元代倪瓒是一个大地主画家,后又称其笔墨甚佳,人们对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的认知。经历了“南北宗”的理论、“阶级论”的理论误区后,又迈入了“市场价值”论的悖谬。在排除真伪因素之外,如何认识欣赏,如何评价宋元时期绘画艺术内外同一的致美,绘画技法的发展,思想理论的传承,在打破前人的樊篱,建立新的认知体系,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今天的收藏投资界评定绘画作品时先以市场价格人手,高优低劣成为参与者们认可的“金科玉律”,价差对比产生的捡“漏”心态与方式,真赝混杂的市场状况,行业中介与传媒的唯利是图,学术研究界的无良失语和随声附和,都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绘画艺术的认知层次上升到“钱”途无限的境地。金钱在扼杀了人们的良知后,必然会扼杀绘画艺术的发展。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会带给我们对事物表象与本质的不同认识。而千年的历史沉淀和今天的全球化进程让我们在审视宋元至今的绘画艺术历程时,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邃的高度。

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宋元时期和近现代时期是仅有的两个可以比肩齐美的山峰。它们的自身艺术思想理论成就,技法完善功力及对中外绘画艺术的吸取与影响,应该是我们衡定、判断每件作品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

站在一幅画作前,我们可能不懂绘画理论,也不曾临池操笔,也没有读过绘画史,但任何一幅优秀的作品都能给我们产生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雪景寒林图》是北宋范宽款的绢本山水画,尽管无《溪山行旅图》传承可信,树干上的“臣范宽”款也有后添之嫌,流传著录缺失被当成范氏传派的作品来研究。但依我看,它比目前中外收藏的任何范氏绘画真迹和仿品都优秀至尊。

近观整幅作品布满了方折粗硬的勾线和皴笔,除了个别轮廓勾线外,大部分线条和皴笔很短,局部布满了点状用笔。墨色浓重的短笔中锋勾勒皴擦出了雄伟浑厚的山势,山间丛丛用鹿角画法勾染出茂密山林,间隙中露出了古寺禅林。构图釆用高远、深远之法,利用山体形状变化和山间树林、雾霭,增加了山势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整幅作品的笔墨技法和构图并没有运用得十分丰富,有些局部出现了重复的技法。如果以西方绘画角度比照,整幅作品中,许多大小不同的正三角形相叠,传统而少变化,线条的力度变化和形态变化亦不丰富,但这一切丝毫没有阻碍它成为中外古代绘画发展中,乃至今日的一幅伟大画作。

北方的冬天寒冷而干燥,画中未着一色,仅以白色绢地和深浅不同的墨色描绘出雪封大地的初冬景色。

画中群山层层相叠,中锋短笔勾皴出山势的阴阳明暗,并不险峻的构图,虬劲的用笔让人们在局部很难体会到山势的巍峨和技法的精巧,繁密的树枝充满了画中近、中、远景中的大部分画,尤其是中远景的山顶上,画满了单体结构并不复杂的灌木。

其实,在悲观者眼中,它是万物萧条的严冬伊始,如刀的朔风,席卷着雪尘,带走了荒原、山野间逐渐稀少的绿色。寒冻下的枯枝伸向天空,希望抓住越来越远的温暖,坚硬的山石在深秋吐出最后的秋绿后,露出了自己年迈的褶纹,让鸣响的寒风梳理着不愿离去的树枝。山间飘起的雪雾沿着树丛、山峰回转地升腾,弥漫在天地之间,似在诉说着千年时空的无尽沧桑。

在乐观者眼中,它也可是万物复苏的初舂,大地深处蒸腾出的温暖弥漫在天地之间。冰封的河川下暖流涌动,开裂的冰凌“呼呼”作响,报送着遥远的南方即将吹来的春风,干硬的树枝、岭峻的山石慢慢舒展身躯,吸取着大地深处的水分,在朦胧的烟雾中,满目寒色的山川,仿佛在瞬间生成了春绿。

山水山水,是写自然变化中的山岭江河,还是写山岭潇洒在心境中的主观反映。宋元两代的优秀画家一直在这两个方面进行着卓绝的探索,范宽,无疑是两宋画坛的领袖,倪瓒,则是元代艺苑的翘楚。

《水竹居图》纸本设色,为倪氏43岁所作,坡石青绿渲染,遵循古法董(源)、巨(然)之风明显。细观此作,倪氏中晚期简逸之风隐约可见,略见端倪。

与以范宽为代表的北宋画家及前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师自然”,“写山真景,对景造意”的两宋时期绘画艺术不同,以倪瓒为代表的元代画家由对物象外观结构和内在韵律描绘转向了表现画家的人性和感情的宣泄,正如倪瓒跋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倪瓒50岁之后所画山水,逐漸摒弃了两宋时期“对景写真”“笔墨繁密”的全景式山水,走向心境写照的模式和境界。

倪瓒所处于元代中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倪瓒生活的江南地区,汉人社会地位低下,而激荡的社会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倪瓒等一批汉族文人的思想变化,直接影响和融入到绘画艺术创作之中,画胸中之物,不做优劣争辩乃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难言的心态,无望的富贵,缺失的宠信,低落的地位,很难与备受皇室宠爱的两宋宫廷待诏和民间画家相比。眼前的山川万物,不再辉煌耀目,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前途都变得虚缈无踪。这种情感渲汇在作品中,直接影响了笔墨技法和构图立意。

倪瓒用笔师于董(源)巨(然),变于心境,五代和两宋时期的披麻皴在倪氏笔下一改自上而下的运行轨迹,结合江南地区的地貌特征衍变出披麻皴与折带皴组合的技法,并一改两宋时期绘画中实笔重墨为主的基调,首开虚笔淡墨简图的先河。

从现存倪瓒画作看,这种笔墨特点的作品占了绝大部分,并对其后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目前很难分清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四家的艺术如何相互影响,但早于元四家的赵孟頫作《秀石疏林图卷》中笔墨技法已露传承之源流。而达到“方知书画本事同”之胜境界者,应以倪(瓒)、黄(公望)为最,而倪氏在笔墨疏简、构图逸远上应胜于黄(公望)。

《渔庄秋霁图》为倪氏55岁所作,画中用笔干湿相兼、浓淡相宜、虚实相间,虽以传统的两段式平远构图,但打破丁此类构图中常见的近远两景均等距离划分的常式。近景平坡高树。占据画面偏下部的三分之二,远景山峦起伏,横亘于画面偏上的五分之一。中间大块的留白被画家处理成浩瀚的秋水,这种一反常态的处理,把近景和远景之间的比例反差明显放大,以强烈的视差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使平面绘画更具立体感,而这种被强烈夸张后的立体感,会产生情感上的幻觉,加之不多的勾皴中虚实干湿开用,这种逸笔草划的笔墨更突出了山水空灵生动之态。近远景中的山石并不像《雪景寒林图》中布满了林木,几株杂树上的树叶随风欲落,展示了江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景。广阔的水面上空无一物,元末风起云涌的战争硝烟湮没了文人“渔舟唱晚”的情趣,在这里只有“秋水共长天一色”,没有了落霞和与之齐飞的孤鹜。

《渔庄秋霁图》绘成18年后的明初洪武五年(1372),倪瓒重见此画,复又题跋,诗句间可见倪氏心境平和,远离世事,已至“懒瓒”的境界。

历史上,任何一个开宗立派的画家,都对当时及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师徒间纵向传承的同时,还呈发散状的横向影响,有时画风的影响超越了流派、画种和地域的局限。

两宋对景写真式的绘画风格,不仅主导了当时山水画的发展,还决定了同期人物画、花鸟画的艺术风貌,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存留的大部分元代人物画、花鸟画中,清楚地看到两宋绘画的传承轨迹。而在元代以后的明清及近代画坛上,两宋时期绘画艺术影响日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元代绘画艺术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主流。

宋代山水画家范宽和元代山水画家倪瓒只不过是众多佼佼者中的领袖,代表了当时山水绘画艺术发展的方向。而当时画坛中人物画、花鸟画等诸派优秀画家的艺术成就是不可替代的,对范(宽)、倪(瓒)两家的推崇,并不是喧宾夺主或以偏盖全,主要是因为宋元时期画坛上的优秀画家数不胜数,在不想拾入牙秽,重抄古代绘画史的同时,我只想告诉大家,我们今天应以全新的

角度和价值取向重新考量中国绘画发展的历程,最根本的是,我们不能用市场价值来衡量和替代艺术价值,有负于先贤和后代。当我们有幸看到一幅古代绘画作品时,感动我们的应是画中的物象构成形式和思想生动的线条,空灵的墨色,画家心血吐露的轨迹,而不是它在市场中的成交价格。

当代中国内地书画交易市场出现时间不过30年,业界马首是瞻的拍卖市场出现也不过15年,市场中出现过的宋元时期款识的绘画作品已如过江之鲫,晋唐时期款识的墨迹亦不难遇见,匆匆而来,忙忙而去。然而,真品乏陈,鱼目混珠。

宋张先绘《十咏图》在中国内地拍卖市场中的现身,拉开了宋元时期绘画登陆拍场的序幕,人们也在近半个世纪后,首次将宋元绘画艺术上的神圣光环授予了潜在的个人收藏投资者。 《十咏图》花落国立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既有国有资金的优势,又凸显了民间收藏投资群体在当时的资金、理念、方式等方面上的缺失,尤其是近年间文物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中“炒”风炽热,使宋元绘画这一古老的艺术距离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渐行渐远,业界在评论欣赏、衡定宋元绘画艺术时,往往关注的是其市场价值和升值空间。以市场价值而论,宋元不敌明清,明清不敌近现代,近现代不敌当代。在这貌似繁荣,天价迭出的艺术市场中,先贤的精神家园、绘画的艺术真谛、时代的发展轨迹均被湮没在金钱的红尘之中。

而市场中流通的宋元时期款识绘画作品,可观可看者仅十之一二,可信可褒者如凤毛麟角,许多被业界众口称赞,被“专家们”推崇,被传媒宣扬,并经著录过的“宋元画”原本只是不同时代仿制和水平不一的仿品。

有的还饰以“海外回流”的美丽外衣,似乎中国绘画艺术作品只有经洋人的青睐,才充满不菲的价值。

人们在盲目追逐绘画市场价值时,除了用“皇权”作为衡量标尺外,又加上了“洋权”。“海外回流”曾经成为最耀眼的光环,挑动着不断升温的收藏投资热情。十多年来,随着市场大潮的不断冲刷,人们追宠的热度有所降低,但在市场利益参与者的维护下,这些“宋元画”光环依旧,除少量被博物馆收藏后,大部分仍游走于市场间,有的曾数度出现于拍卖市场,成交价格也“自然”攀升,并成为拍卖的热点。

透过这些“宋元画”的靓丽表现,我们既能窥见围绕它们产生的怪象,也从中看到古代绘画作品的市场价值已由热趋冷,从价值高峰下落的现象。

怪象一;一幅“海外回流”和私人收藏的“宋元画”在市场出现后,往往先有所谓“著名专家”向国立收藏机构推荐,在传媒上呼吁不惜任何代价让“国宝”回家,强调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及回归的政治意义,而市场成交价越高,则象征着政治意义越大。

怪象二:召开各方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从各个角度烘托出画作的价值,与专家推荐遥相呼应,扩大社会影响,

怪象三:发动传媒参与炒作,众口一词的捧功,不惜锦上添花、故弄玄虚的吊功,让火爆以后的市场充满悬念、吊起公众胃口、弄假成真后的送功。幕后的利益既得者在利益兑现后,会用各种手段把各方套入其中,蝇头小利或微利不仅让专家、传媒、中介等各路人马深套其中无法自拔,更为以后“精诚合作”埋下伏笔。

怪象四:常有人以批评他人为己任,经常抨击国有博物馆的保护措施,此属个人意见,本无可非议,但将海外公私机构对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保护方式加倍褒扬后,又忽而换上一副面孔,大力宣扬这些被国外列为“文化财”的“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无比珍贵,特别适合有民族情绪的国民收藏。是以前宣传有水分,还是海外根本就不看重中国文物艺术品,或是被海外的专家验明正身后,一些赝品、疑品、普品被释出,让那些文物掮客们好生财路?

另外,这般无比珍贵的众多文物艺术品从海外流出为何不见境外彼邦的“爱国人士”和收藏机构、海关等部门有任何阻拦动作呢?

怪象五:……

怪象六:……

这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怪象,勾画出了古代绘画作品收藏投资与成熟、理性的距离。而明辨作品的真伪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市场中出现的诸多“宋元画”看,真品极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真品更少。市场中的“宋元画”往往可遇不可求,有时偶见真迹现身,往往会被市场中弥漫的“叶公好龙”之风及诸多“叶公好龙”之士明珠暗投,虽不复入尘埃,也为其传承平添了几分曲折,几分无奈。

诸多“指鹿为马”的“宋元画”纷纷在市场中隆重现身,以天价落幕,其辉煌业绩,自有权威人士大彰天下,不必复表。但被误读、误识、误解、误卖者不可不论。

1996年秋和2002年春,北京拍场出现一件“北宋(佚名)摹郭忠恕四猎骑图”。此绢本长卷上绘两牵两骑骏马的四名北方游牧民族男子,画幅品相不佳,画面较模糊,但依稀可辨人物面目的自然生动神情,四马中一花、一黑、二素,体型骏秀,尤以黑马刻画精细,均为久经沙场的名马。卷右有“宣和二年三月休日宋右承郭忠恕笔意”。墨书款识。被定为宋画,开经《秘殿球林石渠宝笈合编》《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之一》等著录,并钤有清代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御印。

郭忠恕(?~977年),字恕先,河南洛阳人,擅绘亭台楼阁而闻名于世,对其评价很高,惜作品流传甚少,现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雪霁江行图》的绢奉残卷,画中两船泊于雪后江中,船上人们正往来奔走,人的行态生动,船体部位精细准确,一如《画品》对其评价。画左有宋徽宗赵佶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

赵佶与郭忠恕同为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赵佶本人既擅绘丹青,又精鉴其伪,且一国之君可网罗天下名作,故题跋极为可靠。而《四猎骑图》中内容均为郭忠恕并不擅绘的人物,且人物绘画风格与时代岁月均与北宋同期人物绘画差异较大,故可判定此非郭氏所绘,更不会是摹郭氏之作。

《四猎骑图》中绘以骑花马着锦服者为中心,另绘诸人牵马架鹰,反映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射猎生活的情景,整体画面不连贯完整,应有一部分画卷在传承中被割裂散失,残卷中描绘了北方狩猎生活,而古代北方自契丹建辽,女真立金,蒙古统元时期均沿袭着弋猎于春秋两季的习俗,每年春秋,皇帝与王公大臣猎于河泺,发现天鹅等飞禽后,将架养的海东青鹘放出擒鹅,并射猎其他禽兽。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元代。

髡发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发式,虽始见于唐代壁画中,但辽、金、元、清代的北方民族流行,这与画中架养海东青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中相符,提供了判定《四猎骑图》创作年代当在辽代至元代中期之间的依据。

如果细辨画中人物和马匹的造型、笔墨等方面特点,绘制年代应系晚于辽代,早于元代的金代。尤其是画右骑花马、着锦服、戴皮冠者的五官形象和衣着服饰特征与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中人物形象特点相同。两画中马的绘制笔墨特征,造型等画法也接近,符合目前传世中金代绘画特点,并展示作者很高的绘画水平。虽绢磨损较重,仍可看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变化不多但功力深厚的笔墨线条,艺术特点已脱离子两宋时期人物、走兽的绘画艺术樊篱,呈现出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

遗憾的是,我们很难知道真实作者,并以此为线索去追寻我们了解甚少的辽金时期的绘画艺术发展全貌。幸运的是,这幅金代绘制的《四猎骑图》曾在内地拍场上两次以宋画现身,并且拍卖成交价格逐漸攀高,而另一幅元人绘制的无款《秋猎图》可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此作早年在海外曾高调现身,成交价格超过了100万美元,但在2007年秋天的內地拍场上却遭遇流拍。究其原因,表面在于拍卖公司的宣传、推介运作之方式、水平,市场对古代绘画收藏投资的取向和节奏把握,鉴定人员的学识与功力,收藏投资群体的财力、魄力和眼力。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宋元绘画的认知程度和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有些方面甚至不如古人。相当多的学者所认知的元代,还是以目前中国行政版图的“元代”。那蒙古高原上更远的元代,那中亚、西亚更远的元代。早已被人们忘却在历史书外。

篇5:中国绘画艺术欣赏感想

这学期有幸聆听“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欣赏”,是我对绘画的理解从原始社会开始走过秦汉魏晋直至明清都有了系统的学习。从形形色色的雕刻到惟妙惟肖的各类图画,是我体会到了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内涵。

绘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开始,在原始社会时期文字还未出现,但是人类已经开始用画来记录自己的所得所获了。虽然最初的线条很僵硬很晦涩,但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形象的描述了,以至于后来发明的文字也是与实物可以对应的。可以说文明的开始是人类对绘画的开始,也可以说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成就了文明的发展。这个可以从各种生活的器具上的图纹看出,随着人类的发展,从石器时代走入了青铜时代,伴着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的生活质量得以进步,物质的发展往往与精神的进步相携而行,青铜器上的雕刻花纹,陶瓷上的印花等等都代表当时人类的精神追求,在落后的时代,人类的现实生活收到限制,但是,想象力的丰富是这个时代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神奇色彩,这也象征着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比如飞天,比如龙凤呈祥。

慢慢的简单的平面图已经满足不了人类对美的表达就出现了各种浮雕、雕刻等艺术形式,将印在平面的东西立体起来。兵马俑可以是我们对古代的雕刻有个很好的认识。人类在想象力的飞翔的时候也没忘欣赏周围的美好,丹青、朱砂、墨水简简单单的颜色中描绘了一幅幅缤纷的风景画人物画:对大山巍峨连绵的敬仰,对松柏山竹的欣赏,对流水人家的眷恋,对湖波河流的涟漪,对飞鸟虫鱼的喜爱等等。寥寥几笔,简单几色就可以勾勒出一份意境。说到意境,中国人很是注重的,比如宴请亲朋好友会置办赏花宴,所以在绘画中也可以很明显的感到这一点。

不仅是色彩的调和,古人对形象迥异也是很注重的,兵马俑中每个士兵都不一样,从发饰、脸型、服饰、配饰等都有区别,还比如《出行图》中各个马匹的高低胖瘦,毛的疏密都不一样。就算是一排树也会有不一样的树干树叶等。千万片树叶中无一相同,使绘画的更加丰富,表达的意境更加真实。同时,同事物表现不一样的姿态形象也就体现了绘画功底的高低。绘画大家们的笔下的各个事物形象很是鲜明。

中国人对于圆形很是热爱,圆象征着团圆圆满,寄予了一种对生活美满的一种期望,对亲人团聚和美的一种愿望,所以,中国很多作品的的外形是圆形的。同时,文人的傲骨对方形很是喜欢,方形代表着公正刚正坚强,所以,鼎的设计等都是方形为主。这样的思想在绘画的线条上也是有一定体现,圆润的线条体现了柔和,刚劲有力的体现了巍峨。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对于外国的绚丽的油画,简单的素描,中国充满墨香的国画却是从另外一方面对事物进行了阐述。外国的印象派强调光和影的协调,注重色彩的对比,强调视觉的真实,却忽略了对象本身所表达的意境,他们喜欢画太阳就是一轮太阳,画瓶子就是光影下瓶子的真实反映。而中国的绘画不仅是画食物本身,更重要是表达一种思想。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中国的绘画之所以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就寓意着它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韵味,在现代照片四处可以留下的时候,反而是一张国画更能体现身临其境的心情。画是艺术,同时也是对美好的追求。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

篇6:中国绘画艺术欣赏心得体会

课程体会

院系名称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课 程 名 称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

老师李佳

姓名 闫美辰

学 号 ZY1514218

2015年12月13日

通过这次人文专题课程——中国绘画艺术欣赏几次课的学习,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虽然之前并没有任何绘画艺术知识的学习,但是绘画艺术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承载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灿烂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个从小画画就不好的工科女来讲,当时选这门课程时的确也不清楚这门课程到底是讲些什么内容,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会有所提升,不过在我完成这几次课程之后,对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填补了之前这方面知识的空白。同时,之所以为欣赏课程,我想并不是要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去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只要能对于古人的绘画艺术、绘画形式以及画家想传达的绘画思想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就可以了。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些对于我们这样一直接受理性教育的工科生来说,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绝对算是一种感性教育,更是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种激发与培养的方式。

课程中,老师利用五次课程分别介绍了中国近古五大时期的美术绘画艺术,分别是: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与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生活与人们意识的不同形态。在这五个时期里,我对于唐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最感兴趣的。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国力最为强势,社会生活最为安定,思想最为开放的朝代,也随之孕育出了繁盛的唐代艺术形式,而其中的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封建绘画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历史也是我了解最多的一个朝代,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唐太宗“柔怀万国”,贞观之治为邻近列国所仰慕。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儒、释、道“三教”并立,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昌盛。唐代的绘画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绘画名家辈出,见于史册者就达二百余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指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这也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通过课程和文献了解,唐代的绘画已经分人物、山水、花鸟等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国画传统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都是意境的内涵素质,其艺术魅力就是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但意无穷。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画家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唐代绘画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论不仅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直接促进画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于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绘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的同时,指出其“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张璪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为后人所奉行,指出绘画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亦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与当朝绘画创作一道共同谱写了大唐绘画的辉煌乐章,完善了民族绘画体系。

唐代的诸多著名画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是阎立本,可能是因为我和他同姓,所以在看他的画作时,总有一种亲切感。阎立本以人物肖像画著名。他的作品用线劲健坚实,显示出刚劲的铁线描,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在人物塑造上不仅重视形貌的描写,而且十分着意人物心理与细节的刻画,造型准确生动,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他画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由唐太宗亲自为每一位功臣写了赞语。他还画了唐太宗肖像《太宗真容》、《唐太宗纳谏图》等。他画的《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会见吐蕃使禄东赞的重大历史事件,唐太宗雍容大度有气魄,禄东赞的谦卑有礼又自信的神态皆刻画的生动传神,气氛隆重而融洽。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记录了汉、蕃两族的友好。他画的《职贡图》描绘了南洋的婆利国、罗刹二国的使节前来朝贡,途中又与林邑国结队,全幅共二十七人,画中人马各自成组,由右往左前行。描绘出初唐时“万国来朝、百蛮朝贡”的情景。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在唐代绘画中仍占主要地位,大体分为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吴道子、阎立本、周昉、张萱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道释画兴盛,重要人物画家皆擅佛道壁画,当时宫殿、衙署、厅堂、寺观、石窟都有壁画装饰,气势恢宏,色彩灿烂,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萨、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飞天凌空飞舞,表现天国世界的美好,画面的繁复与盛大既给人敬畏与向往,又给人以美感与享受。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画准确而生动。唐代卷轴画也开始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

篇7:绘画欣赏:盆栽植物绘画作品

这幅盆栽描绘了一幅绿色植物的生态环境,后面加上了高高的假山作为背景,下面采用一个三角的小盆栽盆,淡黄色的小盆挺立着供养着盆中的植物。

这幅盆栽画的是一幅多彩的图画,用浅绿色的圆形盆栽碗,加上了紫色,黄绿色的叶子,盆中的小杂草构成了这幅画。

篇8:谈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

关键词:绘画艺术,表现语言,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 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 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 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 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 精神内容的传达, 既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 密切相连, 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 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 愈具特色。所以, 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 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 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在欧洲, 自文艺复兴开始, 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 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 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 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 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 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 写实技术娴熟, 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 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 注重色彩的表现, 画家运用分色技术, 将色彩合理组合, 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 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 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 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 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 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 即便没有线的使用, 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 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 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 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 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 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 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 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 它是形式的因素, 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 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 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 合理运用笔墨虚实, 水韵, 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 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 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 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 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 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 这里涉及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 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 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 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 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音, 它与周围形成一种关系, 它使这个空间有了生机。“点”, 从物理形态上讲, 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形态上说, 是思想呈现之源。一幅画的笔触, 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 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 一个草叶的曲线, 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的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 是独具特色的。线——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简明的表现形式, 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线可以在长度、宽度及方向上的不同, 线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的或间断的, 粗的或细的, 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 静止的或运动的, 直线的或曲线的, 或者是这些线的诸多形式的不同的结合体。在一个平面上, 线能界定各种形状, 暗示体积或显示所绘物体质量的独立元素。我们能通过线条的组织来创造图案、肌理或描绘阴影。线是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 它通常是对所目睹、感受或想象到的事物的一种速写, 线是在两维空间表面的长度标准, 或者说它们是在两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物体边缘的感知, 每一条线或物体边缘都有其自己的表现特征, 这些表现形式在视觉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形”:形式关于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 即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或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 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 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可被概括为两大类, 即有机形和几何形, 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自然界的大部分形是有机形, 它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在人的世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 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总而言之, 形这个词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 所以又称为视觉形。

绘画的表现是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或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是有机的形式体现, 它是构成绘画艺术中多种可视因素的总结构。就绘画而言, 它是一种在长乘宽的二维平面上利用形、色、肌理或者说利用点、线、面或黑、白、灰及色彩、肌理等手段来传达人类或艺术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符合它自身规律的前提下, 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怎样表达和表达什么都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没必要用既有的定式或种类来界定, 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其中一种方式, 那它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单就绘画而言不同的表现题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 只要是符合绘画本体的艺术规律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语言、任何表达方式, 只要对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 只要符合人类追求的审美理想, 任何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探索, 都应该允许存在和发扬, 从这个意义上讲, 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

上一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纠风工作意见下一篇:军校学员检讨书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