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绘画艺术形式的突破

2022-09-12

一、形式的突破

1、观物取象 ( 看什么与怎么看)

“观物”是一种一方式, 所阐明的道理是告诉我们在艺术作品创作中认识论的基本规律, 而“取象”是一种手法的认知。回顾中西美术史, 绘画作品具体选择哪种语言手段来“立象以尽意”才是紧要的。我们知道观察是发现与创造的前提。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 它的美感是凭借客观景物的某一方面在画家潜意识深处唤起的精神感悟。所以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在艺术在进入21 世纪的前十年, 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的创新问题, 某种意义上, 也暗指一个时代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具体的艺术表现和反映,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艺术作品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与观念。

一切艺术都从形式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虽然初学画者一开始总是要模仿别人的, 但蹒跚学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独立行走。在动手作画之前, 肯定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作画的欲望, 我们被对象的色彩、形态和隐藏在客观事物深处的某种精神与情绪所感动。这种迫不及待的表现欲望是建立在具有强烈美感的形式结构和某种情调或稍纵即逝的传神细节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震撼心灵的感’悟就是创作的灵感和契机, 这是艺术创造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和作画的原动力。人类总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所谓眼见为实。然而我们往往受到眼之所见的欺骗,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且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本身也丰富了其创作的手段, 这都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 人们观看方式的变化带来对于图像的热衷和依赖, 从创作到审美已经转化为多样化互动的形态;同时, 绘画美学意义上的认知也正受到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冲击。这些现实的文化特征都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因此, 回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原点再来看待这个问题, 无论中西绘画, 都是在艺术家与对象世界中呈现人与自然的视觉关系。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 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渗互动, 互相观照, 双向投射的精神产物。它是心灵感悟的外化艺术形式, 绝不是单纯对客观事物的临摹, 而是深含人类独立精神力量的心灵体验与情感意志。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寓于无常的平常生活之中。 它是艺术家人生体验和心灵体验的真实存在.是艺术家将生活常态以最无遮拦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创造。“有无相生”的无限信息来源, 为我们营造艺术天地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无边的时空舞台。艺术史证明, 在人的意识以外存在着一个未知的天地, 在这个天地间的任何物质都具备成为艺术品的条件, 无论是感性的, 还是理想的, 只要与人的内在情感运动形式相吻合, 达到心与物的交融, 艺术的生命就会诞生。因此从来没有谁能够对这个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确定出一种不变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是常变常新的。也许一种艺术的感性形式可能会与某种外在事物很相似.但它决不是对该事物的复制或克隆。只有形式的所有因素同反映生活真实的内容达到有机统一的作品, 才具有审美价值。中国艺术正处在向艺术全球化过渡的过程当中, 与我国其他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相似, 都提倡“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政策, 只是属于文化的艺术方面更为自由和多样化。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 中国艺术早已不是“孤军作战”, 除在不断受本地传统艺术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西方前卫艺术思想和形式, 从而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这就使得中国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界站有一席之地, 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地位。

2、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基本状况

“当代艺术”在当下可能是画家谈的最多的话题, 我理解的当代艺术应该是艺术家本身更关注自我的情绪的状态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关系。当代艺术它一方面是它有一个时间因素在里面, 它就是艺术家本身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及与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关系总和;另一方面来说, 因为当代艺术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恰好我们又处在这个阶段当中, 所以我们一般都把从观念, 形式和语言作为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区分点。可能过了这个阶段它又成为下一个阶段时代的“传统艺术”。拿绘画来说, 当提到当代艺术时一般装置都不会忘了谈行为、新媒体艺术和观念艺术, 但是架上绘画艺术也并没有随时间的向前而失去其当代性, 像徐唯辛最近的绘画, 他用了非常前卫的观念创作了中国70 年代的众生像, 用写实的绘画技巧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物肖像, 他们都处在不同的位置上, 有普通老百姓, 有领导人物, 但这不是区别肖像的重点。而重点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倾注情感的表现了他们状态。 当代艺术在当下重视艺术的观念性和当代性, 它需要关注当下所发生一些的问题。比如说种族问题和环境问题、性别问题等等, 这是当前人类自己都难以回避的问题, 也就是说画家在创作上其思想和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就当下刚刚开始兴起的新媒体艺术, 所谓新媒体就是通过数字化的影视和图象来创作的作品。在国外, 用数字化的图像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的作品已经在慢慢取代装置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地位, 逐渐显得更为当代和前卫了。有些行为艺术家把自己关, 在笼子里起来待多少天, 还有在牛肚子里待上多少天, 或是把自己的肋骨取掉几根做成挂件挂到身上等等, 这种样式看似很新鲜, 但是国艺术家在70 年代已经做过, 当然在此不是要厚此彼薄谁。把自己放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对立面是前卫艺术的存在形式, 它一旦失去了这种对立性, 那它也就失去了它的前卫性。

二、绘画的存在性及真实性 (在新时期架上绘画的走向)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相应的生存规律, 艺术本身也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它有着一个发生、发展、进化和消亡的过程。在现象学的美学文献中, 艺术与真理的关系都是一再被肯定及强调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洛一庞蒂、杜夫海纳等在这方面的意见都相当一致的, 过去的时候我们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和这种观念, 举出这样的案例, 列如人类曾经有过岩画, 从岩画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工具, 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又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像石器, 陶器, 青铜, 但前一物都相继被新生事物取代。后来又等到铁器出现了以后青铜器便被淘汰……单从这个角度来看, 架上绘画似乎会衰落或是被取代。早在19 世纪的时候就有很大当时的艺术家, 哲学家, 包括科学家就预言过--- 当摄影技术出现后绘画将会被取代从而消失。而事实上并没有, 只是相对来说处于了一个低迷期, 实际上是他们单纯的把绘画当成了简单的技术和工具的关系, 以为他们会像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逐渐被后来之物所取代。事实上, 每一门类的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法则和风格的定论, 架上绘画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 也不可能被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取代, 它只是一种绘画形式, 是所有艺术表现方式的一种。

从当今艺术发展状况来看, 架上绘画任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虽然摄影并没能取代绘画也不可能取代绘画,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和绘画的关系却越来越密切。他们之间的间隔被缩小了, 并不表示他们之间没有区别。并且每种艺术形式都有他独特的关注群, 有人喜欢摄影, 有人喜欢架上绘画, 这也是情理当中的事。不过就中国来说, 由于艺术的普及度相对较低, 可能大家更能接受的还是写实性绘画和摄影, 因为两种展示更为直观。不过随着摄影器材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架上绘画消亡论”的忧虑也属正常, 这能促使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拉大摄影与绘画的区别, 淋漓尽致的去表现他们各自的不可取代性。

三、面对的困境和出路

1) 可以说当代艺术是一个评论家的时代, 也是艺术资本和艺术话语权的时代。对艺术的大量包装和炒作似乎已经成为推动艺术的强大动力。可是, 缺乏了精神性坚守的符号必然会使当代艺术走向枯竭。在这种的形势下, 艺术家应当回归自我和审视传统, 并积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灵感,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给当代艺术寻找新的出路。事实上西方当代艺术也是在基于其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完整体系, 如工业变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生成的各种艺术流派。要清楚要是没有师承关系的艺术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艺术有着自己传统独特的图式规范和审美趣味及标准。当然中国当代艺术也要实现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的建设, 必须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

2) 从目前全球经济低迷的程度上来看, 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性反思和精神的回归应该更好。接近于泡沫化的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许多拍卖神话班的天价当代艺术品纷纷流拍或是多种无奈尴尬状态。这和收藏家或是公众对当代艺术过于符号化和艺术精神缺失的疑虑不无关系。在此情况下, 艺术家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 正确地看待艺术精神重建和历史文化传承, 从内在做反思创作,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把内在精神和外在语言形式都提高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状态, 从而结合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与符号。这无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自身, 还是对传统艺术的延续都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3) 当下, 在艺术创作中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 一定要有原创性和技术性。艺术家应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体系、艺术个性, 它是发自自身产生的艺术语言。有些人总是避而不谈技法, 而总与他人探讨画面的意境。其实技法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 比如在泼墨、泼彩的创作时, 如果艺术家没有一定的实践技术, 没有足够的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话, 最后得到的作品也就不会有什么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第二, 必须要有当代性。在艺术创作上一个艺术家可以继续临摹前人笔意, 但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只是在做一种继承笔墨的工作。身为一个当下的人, 他的体验和思想和之前的大师不一样。艺术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表现语言, 因此创作的艺术作品应该必要、自然的应当反映当下生活和情惑。当下, 艺术家运用民族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他的生存感知, 这样不仅把自己放在了历史传统变迁的坐标系当中, 同时也有力地将自己从全球同质化的艺术表达中分离了出来, 从而获得了自身的学术性、当代性和存在价值。第三, 艺术品需要具有本土性, 艺术语言需要艺术家表现本土的文化气息和风土人情, 从自己的本土文化角度出发,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谁也抹杀不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精神。

总之, 正如石涛所云:“至人无法, 非无法也,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动则曰某家皴点可以立脚, 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 某家清澹可以立品, 非似某家工巧只足娱人, 是我为某家役, 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 亦食某家残羹耳, 于我何有哉?

摘要:当代艺术领域在面临“符号”化和“拿来主义”等困境后艺术家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 正确地看待艺术精神重建和历史文化传承, 从内在做反思创作,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把内在精神和外在语言形式都提高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状态, 从而结合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与符号。这无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自身, 还是对传统艺术的延续都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当代绘画艺术,艺术形式,符号,形式突破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2] 陈流《面上面下艺术的形象与意义》2005年版.

[3] 詹姆斯.西斯曼《破译心灵》海南出版社, 2001年版.

[4] 吴冠中《我读石涛话语录》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再版.

[5]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

[6] 《视觉的思想》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上一篇:APN分层排班在临床应用的体会下一篇:史料在中共党史学科中的地位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