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意义

2024-05-27

教学设计的意义(精选9篇)

篇1:教学设计的意义

周一,我照常走进七年级教室上音乐课,本想着直接与学生们分享上周长沙市一中开展的第五届音乐剧表演。没想到,一进教室便听到学生们用各种奇怪的声音与我打招唿,停顿片刻,才想起上周一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因为学生们表现出色,能够通过声音创造性地表现出蒙古民歌的韵味,我便顺势让他们课后模仿羊叫声,下周上课来比一比谁模仿得最有意思。果然,学生们玩得不亦可乎。这次不仅有羊的叫声,还有猫、狗、驴、猪……学生们的生活经验真是太丰富了,模仿得非常逼真。教室里,一度热闹沸腾起来。我灵机一动,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将全班分为五个小组,选出了五个小组长,每一组模仿一种动物,创编一组四拍的叫声,下周我们再来合作,看看会有什幺样的声音效果。我们都很期待这个小游戏最终会产生什幺样的反应,呈现什幺样的情境……

四月中旬,我有幸观看了长沙市一中《人间是剧场》第五届音乐剧表演,整场表演全部由市一中高二年级的学生亲力亲为,包括导演、编剧、演员、主持、灯光、音响、后台控制、场务……我惊叹于学生的艺术造诣,更惊叹于他们的执行力、合作力。整场表演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短小的剧情片段,很多学生都参与到了表演中。第二部分是再现排练的过程,展现了学生们在排练过程中遇到了什幺样的困难,又如何解决困难,非常真实。第叁部分是塬创音乐剧作品《如果》。这一场表演,给我的触动很深,让我又想起,去年我们学校元旦汇演初叁年级的话剧《再回首》。相比之下,我认为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热情,也不缺乏表现力,那差别在哪儿呢?在我看来,我们的孩子还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缺乏合理表达自我的能力。这一点,从剧本题材上显现出来。《如果》这个作品讲的是一个单亲网瘾少年与父亲的故事,非常贴近少年的生活,能够激起同龄人的共鸣,这一点通过我在各个班级播放视频的效果得到了印证,绝大部分的同学对这个作品充满了兴趣。其实,我认为这个剧本更贴近农村孩子的心灵,因为他们之中不乏单亲家庭或者组合家庭的孩子,他们也有人沉迷于网络,他们也曾不被父母理解,遭受误解……而《如果》这个剧,巧妙地揭露了问题,用剧情给了学生正确的引导,并引起学生的思考:如何正确的与父母沟通?《再回首》是典型的爱国主义题材,讲述抗日战争中的小故事,忆苦思甜,缅怀先烈,充满正能量。故事很好,但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并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少年们产生多少实质性的联系。我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也能将目光投向自我,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每年的五月,是校园里最忙碌的时节,也是学校团支部发展团员的时候了。去年共青团北京市委网络直播了一场新团员入团仪式,让我这个没有经验的团支书知道了标准的仪式流程。今年,便学以致用,派上了用场。初叁的学生成为新团员的主力军,在他们即将毕业之际,我想他们正需要这样一场仪式,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当他们佩戴着团徽,右手握拳宣誓的时候,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庄严。当他们高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了少年身上蓬勃的朝气。仪式上,我第一次在全校学生面前发言,我很紧张,因为我相信所有学生都在认真地听着。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知道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是一句口号,应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建设家乡做起。说国家太大,说梦想太远,那就说说家乡。我说,十年后的你们是什幺样子,十年后的家乡就是什幺样子。也许只有这样这一切才会变得真实可感,我相信真实的力量。

一个游戏,一段视频,一场仪式……为了那些没有意义的意义,默默前行。

(作者为长沙宁乡市东湖塘镇西冲山中学音乐教师)

作者:文章

公众号:音为有爱

篇2: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何克抗教授则在多种教学设计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 过程 和 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方法

系统是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系统论认为i,系统是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将世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看作是一个系统。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称为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被称为系统结构。系统论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而形成的方法。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作出评价,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总之,现在得到公认的教学设计方法是“系统设计方法”。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着眼整体、统揽全局,也就是说,教师在安排每一个教学活动时,心中有全局,兼顾各方面,而不是片面强调突出某一点;二是指循序操作、精细落实,这表明教学的效果来自于环环相扣、扎实有效、连贯一致的教学促进行为。

2、“为学习设计教学”

“为教学设计教学”表现出一种“以学习者为本”的追求: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带来积极变化,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的指导。

3、最优化的思想

现代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学条件与教学策略之间的互动,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单位时间的成效)、教学吸引力(学生继续学习倾向)的统一,达到“减负增效”、促进学习者道德,智力、体质、个性等方面全面的发展的目的。

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多变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现代教学设计十分注重灵活、创新和生成,因而它必然是艺术的。总之,教学设计要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新课程对教学设计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相比,在设计所秉持的理念及具体的操作要求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

1、新课程教学设计所秉持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有一个很明确的价值追求,那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它“面向全体,发展个性”。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目标”为中心的设计,它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方面。新课程的教学设计重视“双基”,重视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新课程教学设计在操作上的具体要求

辩证认识结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是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教学,就是在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以教学内容为“话题”、“谈话资料“而展开的一场对话。整体筹划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筹划包括:教与学的关联与匹配;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策略与方法的组合;媒体的选择合作业、测评的设计。

有机的整合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的视野中,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只是“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教”,这就需要教师有机的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通过把学习任务“抛锚”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灵活处理操作预案。教学设计是一种“预案”,教学操作不应当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教学设计要注意教与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二、教学设计的具体运作

(一)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系统设计教学有许多不同的模式,所包括的程序也不尽相同。不过,最重要、最简明的程序还是当代著名教学与培训专家马杰曾经表达过的一个意思,即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你想到哪里去?------------确立目标。(2)你怎样到哪里?--------导向目标。(3)你是否到了那里?-----评价目标。换句话说,目标(任务)、策略(活动、方法、媒体)与评价相匹配,这是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篇3: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建立单位“1”及分数单位的概念。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建立单位“1”及分数单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沟通1与“1”, 理解单位“1”

教师出示课件:1个苹果、1支铅笔、1个长方形、4朵 (1束) 花、5只羊、36个人。

师:这些图中表示的具体数量有些是相等的, 有些是不相等的, 但有一位数学家却用同一个数来表示这些图中的数量, 你猜猜数学家用的是怎样的一个数。

生:都可以用1表示。

生 (不同意方) :4朵花、5只羊、36个人怎么可以用1表示?

生 (同意方) :前几幅图的1表示的是一个物体, 后几幅图可看做1束花、1群羊、1大帮人或说1群人, 表示的是一个整体, 也可以用1表示。

师:其实不管多少个物体, 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 问题是怎样能更清楚地让人看出这是一个整体?

生 (用手演示) :可以把多个物体圈在一起, 表示这是整体1。

师:像这样将一些物体看做整体1的时候, 1的内涵就发生了变化, 变得更丰富了, 它们是特殊的1。 (将1加上双引号, 板写成“1”) 像这样的“1”, 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根据学生的举例 (如:8颗花生可以看做“1”, 300棵树可以看作“1”, 2个饼可以看作“1”……) , 取其一提问。

二、分一分, 构建分数意义

1.具体量相等的单位“1”中的不同分数

师:在同个单位“1”里, 我们变化涂色部分又可以得到什么分数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 表示这样的1份是, 这样的2份就是, 这样的3份就是, 这样的4份就是。

师:还是这个单位“1”, 现在又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为什么?

生:单位“1”相同, 和刚才的一组分数比表示出的分数不同了。

小结:虽然单位“1”没变, 但现在分数的分母不再是4了, 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 分母就是8。把单位“1”平均分成16份, 分母就是16。可见,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决定了分数的分母。几分之一就是它的分数单位。

2.具体量不等的单位“1”中的相同分数

师:把1个圆形、1个正方形、1条线段、一串香蕉 (4个) 和一盒糕点 (8个) 组成的整体分别看做单位“1”, 看图, 你觉得括号里分别用怎样的数来表示? (学生填写分数)

教师课件出示下图:

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点?

师:仔细观察每幅图, 单位“1”相同吗?为什么单位“1”不相同, 却都能用来表示呢?请小组讨论下。 (请2~3个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尽管单位“1”不同, 但它们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 表示这样的1份, 所以都可以用表示。就表示一个分数单位。

小结:看来要准确表示一个分数, 与单位“1”中具体的数量多少没有关系。我们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

三、学用结合, 深化分数意义

请学生举例说现实生活中所见过的分数。

师:现实生活中, 分数的确很多。同学们之所以看到的不多, 是因为关注的视野还不够开阔。等你们了解更丰富的世界时, 就会发现,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的离不开分数。

师:老师从网络上随意搜集到了这样几则与分数有关的资料,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说说你的理解。

1.成人头部的高度约占身高的。

2.长江干流约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目前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大体相当, 但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

4.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未成年人儿童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排名第68位, 是以色列的, 是日本的, 是美国的。

5.假如我能活到70岁, 一年就是生命的。我愿意花生命的来做志愿者, 帮助他人。

师:农历的九月初九, 是我们国家传统的重阳节。恰逢柿子成熟的时候, 一些同学买了24个柿子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正好来了三位老爷爷。他们把全部柿子的分给了第一位老人;把剩下柿子的送给了第二位老人;接着, 又把现在剩下的送给了第三位老人。你认为, 他们的这种分法合理吗?如果你认为不合理那该怎么解决呢?

……

四、

课堂小结 (略)

【总评】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认识分数”分两个阶段学习, 分别是:第一阶段: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知道分数的读、写方法;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进行两个几分之一的分数或相同分母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大小比较;借助“你知道吗”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第二阶段:五下“分数的意义”, 主要包括: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认识单位“1”和分数单位。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 历来存在着一些难以突破的教学难点, 也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教学误区, 主要表现如下几点: (1) “1”的建构是难点。教材这样表述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 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受分数初步认识的影响, 通常难以突破原有的认知, 对于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存在困难。也容易产生困惑:此“1”和以前学的1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叫“单位1”? (2) 分数意义的建构是重点, 不少教师这一环节教学存在误区, 没有通过不同层面的辨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分数”, 而是在学生体会不深的情况下不断纠缠于让学生用“标准”的、统一的、“规范”的语言表述“什么是分数”, 部分本已基本领会分数意义的学生在纷纷“鹦鹉学舌”中往往也被绕糊涂了。 (3) 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很多教师往往局限于图形、实物, 并局限于真分数的教学, 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不利的。 (4) 大多学习的是“课堂分数”, 没有将数学置于广袤的生活空间里去。

周老师设计的“分数的意义”, 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体现了其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一、开门见山:由1到“1”, 使学生拥有新的数学眼光

让学生用一个共同的数字来表示1个苹果、1支铅笔、1个长方形、4朵 (1束) 花、5只羊、36个人, 周老师设计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使学生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有的认知, 打破思路局限和暂时不能打破思路局限的学生很自然地形成辩论的两个对立面, 这就使得基数意义上的自然数1和集合意义上的整体“1”得以比较和沟通。这两个不同层面的1, 实质上就是小学数学不同阶段分数学习所涉及的不同整体: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 我们学习的是将一个图形一个物体这类具象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到五年级的分数意义学习中, 多个物体或图形抽象成整体“1”, 将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然后指出:当我们把2个饼看做整体“1”的时候, 1个饼就是它的, 所以数学上把这样的“整体1”叫做“单位1”。

二、拨云见日:由“分一分”到分数意义, 让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构建分数意义的全过程中, 周老师始终没有笼统而简单地提问过“什么是分数?”。她通过“具体量相等的单位‘1’中的不同分数”、“具体量不等的单位‘1’中的相同分数”两个层面的教学, 在不断的追问中, 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深刻领悟只要关注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就可以了, 平均分的份数决定了分数的分母, 表示的份数决定了分数的分子。这样的追问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解决“怎么分怎么数”的过程, 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已经拨云见日, 水到渠成地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再让他们去自学、质疑书本关于分数意义那段描述性定义, 学生对于分数意义认识就更为深刻了。

三、学以致用:由“课堂内的分数”到“课堂外的分数”, 给学生“数学概念”得以“现实诠释”的时空

篇4:《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科书第九册第28~29页。

教材简析

例1从已有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例题呈现三种物品的单价,都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其中0.05元和0.48元都是两位小数,它们的读法与意义都是新知识。例2在新的素材中继续体验小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小数概念。虽然例1已经展开了写出两位小数的过程,但对两位小数意义的体验还不够深刻,而且位数更多的小数尚未教学。因此,例2选择长度的改写继续教学小数,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获得对小数的更多体验,初步形成小数的概念。“试一试”和“练一练”都围绕小数意义而设计,要注意的是这里把整数“1”平均分成10、100、1000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其中的若干份,使小数概念更抽象、概括,并初步沟通整数与小数的联系。在“试一试”里数形结合,一个正方形或一个正方体表示整数“1”,有助于例题教学的知识迁移、认识提升。“练一练”第2题解释三个小数的意义,在演绎推理中清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小数与整数、分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初步感知

出示图片,橡皮0.3元。

你能说出是多少钱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3元=3角

引导学生回顾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联系:0.3元怎么用分数来表示?

这是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一位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生活中见过这些小数吗?出示:0.05元 0.48元

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吗?

指出它们都是小数,介绍读法。做练习五第3题。

5分钱怎么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元?4角8分呢?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分数表示?

形成如下板书:0.05元=元=5分 0.48元=元=4角8分

(指0.05元)这里的0和5各表示什么。再以0.48元分别提问。

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用小数表示数时,越往右边数位上的数越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元 角 分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不少关于小数的经验,特别是购物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常常是用小数表示,以此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正好处在“最近发展区”。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学生接触较多,在教学中,要充分唤醒并利用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渗透位值原则,这样有利于学习的迁移。

二、 教学例2,揭示意义

1.自主探索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4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29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交流时问:0.29米中的0、2、9分别表示什么?你能不能看出小数中数位的高低排列是怎样的?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引导观察后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可用两位小数表示?

师小结:分母是10、1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

说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对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较为熟悉,但却不一定知道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因此,教学时突出了这一点。又由于有了人民币中的以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认识,学生可以顺利迁移到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之中,所以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迁移拓展到三位小数。

引导学生迁移学习三位小数:要以米作单位表示1毫米可以怎么表示呢?猜想一下:这个1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用几位小数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板书: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出示研究材料(材料略),学生完成。

教师小结:你觉得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教师引导总结:观察上面的一些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

做练一练第1题。

知道下面的分数用小数可怎么表示吗?做练习五第4题。

师再一次引导总结:反过来讲,这些小数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把以米作单位表示的一、两位小数拓展至三位以至更多位数的小数,充分利用了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构建了一个“计数单位表”,这实质就是一个小数计数单位的模型,一方面,加强了与整数的联系,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将数位进行拓展,不满1米,个位写0,越往右写,表示的值越小,学生很容易想到1毫米比1厘米小,所以把1再向右写一位,要用三位小数。

三、 练习拓展,深化意义

出示正方形,正方体。

上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在黑板上选三个小数,分别用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交流时问:一位小数要选哪个图形?为什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对于小数,你还想研究4位、5位小数吗?

你觉得4位、5位小数分别是分母为多少的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引导学生完善小数的意义。

做练一练第2题。

说明:在完成对以米为单位的三位小数的认识后,分别出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正方形及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让学生表示所学的小数,学生要根据小数想对应的分数,再选择相应的图,这就加强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更从直观上突出了这些纯小数与整数1的联系,学生在用图表示这些小数时,初步体会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是若干个0.1()、0.01()、0.001()累加构成新的小数,感受小数的计数单位。

四、 巩固练习(略)

五、 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篇5:《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

不虚度年华

应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不碌碌无为

七、课后反思。

篇6: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6例

1、“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六相关习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三年级下册,学生有学习了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堂课主要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例1中首先让学生看图写分数,激活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然后分两个层次:

1、让学生认识到这里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

2、再让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完整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最后让学生认识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 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出单位“1”。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组图

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追问:你能说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后班内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逐渐展示板书。

提问:第四个图与前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第四幅图是把6个圆看作一个整体。

出示2/3

提问:把()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

学生讨论交流,班内汇报。

猜测:可能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追问:在这几个图里,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提问: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教师引导概括分数意义。

(2)操作:铅笔、硬币、钟面、桃子图案

提问:你能用手中的物品表示2/3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小组合作用提供的物品表示并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概括单位“1”后,通过操作丰富单位“1”的表象,理解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数量都不同。

(3)出示练习六(3)

学生先按书上的说法,说说第1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生有这样的几份;再参照第1题说说后两题中分数的意义。

(4)出示练习六(4)

先引导学生明确单位“1”,再依次出现平均分的点,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并说说想法。

(5)出示练习六(5)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所填分数有什么不同。

2认识分数单位

(1)谈话: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例如:5/8里有5个1/8,5/8的分数单位是1/8,3/

7、1/

5、1/2呢?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揭示。

【设计意图】联系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分数单位。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后班内交流。

(3)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订正。

(4)完成练习六(1)

同桌读一读,并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课堂小结:

篇7: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是使学生理解单位“1”,掌握分数的意义,并且知道分母、分子、分数线所表示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归纳、评价,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独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今天我想现场聘请你们当一次小测量员,来测量一下周围物体的长度,你们愿意吗?(引导学生小组活动,用1米长的测绳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记下测量的结果)

2、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测量得都很认真,那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测量结果?剩下的部分用米作单位,能用整数表示吗?(学生纷纷汇报:差一点1米、一米多一点……)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测量物体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生: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读写的方法,举分数的实例)

2、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分数掌握得还不错,那要是老师给大家几种材料,你能动手分一分,并且用数表示出来吗?(给生:一张正方形的纸、一条线段、一个月饼、钟表图让学生动手操作)

3、大家得到分数了吗?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是怎样得到的?(在生汇报时分物体的过程中,老师重点强调平均分、若干份等概念)〔板书:平均分、分数、;贴实物图〕

(三)例题示范,巩固提高

1、请同学们放好手中的学具看黑板,刚才我们把一块月饼、一条线段平均分得到了这么多的分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所要分的仅限于这样的(比划一下)单个物体吗?(你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样的物体?[学生发现除了“单个物体”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组成的“多个物体”]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你认为那些物体可以看作是 许多、多个物体?(引导将“多个、许多”规范成“一个整体”)

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许多菠萝、四只鸭子”这样的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能分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身边的物体,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在分的过程中,你喜欢分什么就分什么,想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巡视指导、引导说出分的过程。)

2、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分的?(强调平均分、1份与1个的不同、一个整体也能平均分成若干份,并贴上实物图。)

3、好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我们得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以前我们研究过了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分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叫做“单位1”。这个单位“1”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出示大屏幕,强调“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1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你还能举一个单位“1”的例子吗?(巩固单位

1、找三个同学)整个市的人可以看作是单位“1”吗?整个地球村的人呢?

当学生已经完全理解单位“1”了,提出问题: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和老师的板书,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分数吗?小组内部先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分数”这个概念的?

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大屏幕出示:数学家为我们规定的分数的概念,让学生自由默读一下,提问: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再次强调“平均分”、“若干份”)

4、让学生浏览教材60—61页中的内容,看看老师讲过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没讲的你又有什么收获?(以一个分数为例,解决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5、到现在为止,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梳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1、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2、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遇到问题你是怎样与同伴合作解决的?

(五)课外探讨,迁移创新

1、连线题:

把6本书平均分成2份

把全班的人看作单位“1”

我们小组的人数是全班的 把一个苹果看作单位“1”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把6本书看作单位“1”

2、填空题:

今天参与我们活动的同学共有36名,把这些同学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6名同学,每组同学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两个小组的六分之一是()名同学,一个小组的六分之一是()名同学。请每个同学完成手中的学习卡,并填好每个小组的题板。

四、巩固强化:

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所以我有一个想法,想带你们到李勇叔叔主持的“幸运52”去看一看,你们愿意吗?可我们这与北京相距遥远怎么去呢?(学生想出许多办法)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飞船去,好吗?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睁开,到了。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幸运52”的现场,就由王老师当一次主持人好吗?今天是我们“幸运52”第***期节目,我们请来的现场嘉宾来自于*小学*年*班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好!同学们,今天的参赛小队有……希望你们成功,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道题将获得一枚奖章印在题板中间,好!“幸运52”天天都幸运。

挑战第一关,抢答题请听题:

(一)、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二)、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挑战第二关,必答题请听题:

1、连线题:

把6本书平均分成2份

把全班的人看作单位“1”

我们小组的人数是全班的 把一个苹果看作单位“1”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把6本书看作单位“1”

2、填空题:

今天参与我们活动的同学共有36名,把这些同学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6名同学,每组同学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两个小组的六分之一是()名同学,一个小组的六分之一是()名同学。请每个同学完成手中的学习卡,并填好每个小组的题板。

请亮题板。

提问:(第2题)同样是六分之一,为什么其中一份的个数不相同呢?(因为单位1在变)挑战第三关,能力测试:请听题。

能力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不同颜色的部分。

经过几轮的较量之后,哪个小组获得了我们今天的胜利呢?我们广告之后,再见分晓。(电脑演示广告)

黑龙江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省份,可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使得森林的覆盖面积不断下降,请同学们看10年前,我省的森林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15分之一,可10年后的今天森林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猜一猜。

大家想知道这道题的准确答案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办?(看书、上网)

篇8:《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建立方程的概念, 并能在提供的式子中正确区分出方程。

2.在等量关系的分析中, 从本质上理解方程的意义。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到顺向思维的优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 前几节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这节课, 老师和大家继续来研究和未知数有关的问题。

二、建立方程的概念

1.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 逐一出示3道题目 (图1) :请同学们静静地看题, 想一想, 括号里应该填怎样的式子?

(2) 请把式子写在练习纸上。

(3) 逐一反馈, 教师板书。

ab 1200+a 100+X 200-Y

2.列出相等的式子:

(1) 老师告诉大家,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现在, 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a×b=24)

“a×b=24”的理由是什么?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2) 老师告诉大家, 小明家到学校全长1650米, 你又想到了什么? (板书:1200+a=1650)

“1200+a=1650”理由是什么? (走了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长)

(3) 看到天平, 你想到了什么? (把第3题的两个盘子组合成一个天平, 如图2)

想一想, 可以列出怎样的式子?

(板书:100+ⅹ=200-Y)

“100+ⅹ=200-Y”理由是什么?

(梨+桃子的质量=苹果剩下的质量)

设计意图:在复习中导入, 与前面所学的“用字母表示数”自然衔接。同时, 改变了单一的“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来引入方程的方法, 采用在表示面积、路程、平衡情况等多个情境中抽象出方程,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方程是普遍适用于未知和已知之间的等式关系。

3.建立方程的概念:

(1) 同学们, 黑板上的3个式子a×b=24、1200+a=1650、100+ⅹ=200-Y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方程。揭题:方程的意义 (板书) 。

(2) 静静地观察, 你发现这3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 辨析:你觉得下列哪一个式子不是方程?

35+65=100 x-14>72

y+24 5x+32=47

28<16+14 6 (a+2) =42

追问:为什么不是方程? (方程都是等式,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含有未知数, 有未知数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在比较与辨析中初步感知方程的意义, 能够从形式上区分出方程, 但不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定义。

三、根据情境列方程

1.看图写方程:

(1) 同学们, 老师的练习纸上有3幅图 (图3) , 请你在每幅图形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 并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 学生尝试。

(3) 反馈多份作业:

(1) 展示一名学生的方程:x+0.5=2.5

你找到了哪个相等关系?

(2) 展示一名学生的方程:x+21=175

找到了哪个相等关系?

如有展示:175-x=21可以吗?

175-21=x有什么不一样?

(未知数“X”在单独一边, 已经可以直接算出来了, 我们一般不列这样的方程。)

(3) 展示一名学生的方程:2x+7=11

猜一猜他找到了哪个相等关系?

如有展示:x+x+7=11可以吗?11-2x=7可以吗?x2+7=11可以吗?

2.看图说方程: (1) 说一说: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2) 这样列, 你找到了哪个相等关系?重点反馈:

X+28=40

3X=36

7s=2.8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图形和文字叙述, 先让学生尝试寻找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对相等关系的关注和表达。强化方程是在未知和已知之间建立的一种等式关系, 淡化从形式上理解方程。同时, 在反馈的过程中, 重点反馈顺向思考的方程, 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用方程解题是改变了解题的思路, 可以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 而不是追求方程的多样化。

四、根据方程找情境

1.根据方程选择情境。

王老师也列了3个方程, 请你猜一猜我想到的是什么?

(1) x-17=25

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x人, 到站后有17人上车。汽车上现在有25人。

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x人, 到站后有17人下车。汽车上现在有25人。

我想到了哪句话?

为什么是第二句?

第一句话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 a+3=12

我是根据哪幅图列的?

为什么是左边这幅图?

右边这幅图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3) 6M=30

1.每辆小汽车m元, 6俩这样的小汽车一共30元。

2.每辆小汽车6元, m俩这样的小汽车一共30元。

我是根据哪句话列的?

为什么两句话都是可以的?

2.根据方程想象情境。

(1) ⅹ+22=40, 这一题我还没有想好?这个方程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情况?

先想一想, 想到的同学跟同桌说一说! (同桌互说。)

(2) 交流:你帮老师想到了哪些情况?

设计意图:意义的理解不仅需要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方程, 而且需要学生看到方程以后能够想象出具体的情境。在“具体情境和数学抽象”之间来回穿梭, 在不断的转译过程中真正理解方程的意义。同时, 继续重点反馈顺向思考的方程, 进一步体会到方程可以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

五、介绍关于方程的史料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 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问题了。在我国古代, 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 就记载了一组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

三百年前,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 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这个法国人很厉害, 你以后会逐渐发现我们现在已经习惯用这些字母来表示未知数了。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方程的历史, 拓展学生对方程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这位新朋友更为关注, 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方程, 下面, 我们通过一些练习来回顾这节课所学:

练习一: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1) x+3.6=7 (2) a×2<2.4 (3) 3-1.4=1.6

(4) 3÷b (5) 8-x=2 (6) 6.2÷2>3

(7) 5y=15 (8) 4×2.4=9.6 (9) 2x+3y=9

练习二:列方程。

1.小星骑自行车, 每分钟行150米, 行了x分, 路程是2250米。

2.五 (1) 班女生有x人, 男生比女生多2人, 全班一共36人。

设计意图:安排2个练习, 通过找方程和列方程, 在练习中从形式上再次区分出方程, 从本质上进一步理解方程。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方程,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篇9:《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建立方程的概念,并能在提供的式子中正确区分出方程。

2.在等量关系的分析中,从本质上理解方程的意义。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顺向思维的优势。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来研究和未知数有关的问题。

二、 建立方程的概念

1.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逐一出示3道题目(图1):请同学们静静地看题,想一想,括号里应该填怎样的式子?

(2)请把式子写在练习纸上。

(3)逐一反馈,教师板书。

ab 1200+a 100+X 200-Y

2.列出相等的式子:

(1)老师告诉大家,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现在,你想到了什么?(板书:a×b=24)

“a×b=24”的理由是什么?(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2)老师告诉大家,小明家到学校全长1650米,你又想到了什么?(板书:1200+a=1650)

“1200+a=1650”理由是什么?(走了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长)

(3)看到天平,你想到了什么?(把第3题的两个盘子组合成一个天平,如图2)

想一想,可以列出怎样的式子?

(板书:100+ⅹ=200-Y)

“100+ⅹ=200-Y” 理由是什么?

(梨+桃子的质量=苹果剩下的质量)

设计意图:在复习中导入,与前面所学的“用字母表示数”自然衔接。同时,改变了单一的“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来引入方程的方法,采用在表示面积、路程、平衡情况等多个情境中抽象出方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方程是普遍适用于未知和已知之间的等式关系。

3. 建立方程的概念:

(1)同学们,黑板上的3个式子a×b=24 、1200+a=1650、100+ⅹ=200-Y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方程。揭题:方程的意义(板书)。

(2)静静地观察,你发现这3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辨析:你觉得下列哪一个式子不是方程?

35+65=100 x-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追问:为什么不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有未知数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在比较与辨析中初步感知方程的意义,能够从形式上区分出方程,但不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定义。

三、 根据情境列方程

1.看图写方程:

(1)同学们,老师的练习纸上有3幅图(图3),请你在每幅图形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并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学生尝试。

(3)反馈多份作业:

①展示一名学生的方程:x+0.5=2.5

你找到了哪个相等关系?

②展示一名学生的方程:x+21=175

找到了哪个相等关系?

如有展示:175-x=21可以吗?

175-21= x有什么不一样?

(未知数“X”在单独一边,已经可以直接算出来了,我们一般不列这样的方程。)

③展示一名学生的方程:2x+7=11

猜一猜他找到了哪个相等关系?

如有展示:x+x+7=11 可以吗? 11-2x=7可以吗?x2+7=11可以吗?

2.看图说方程:

(1)说一说: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2)这样列,你找到了哪个相等关系?

重点反馈:

X+28=40

3X=36

7s=2.8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图形和文字叙述,先让学生尝试寻找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对相等关系的关注和表达。强化方程是在未知和已知之间建立的一种等式关系,淡化从形式上理解方程。同时,在反馈的过程中,重点反馈顺向思考的方程,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用方程解题是改变了解题的思路,可以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而不是追求方程的多样化。

四、 根据方程找情境

1.根据方程选择情境。

王老师也列了3个方程,请你猜一猜我想到的是什么?

(1)x-17=25

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x人,到站后有17人上车。汽车上现在有25人。

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x人,到站后有17人下车。汽车上现在有25人。

我想到了哪句话?

为什么是第二句?

第一句话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a+3=12

我是根据哪幅图列的?

为什么是左边这幅图?

右边这幅图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3)6M=30

1.每辆小汽车m元,6俩这样的小汽车一共30元。

2.每辆小汽车6元,m俩这样的小汽车一共30元。

我是根据哪句话列的?

为什么两句话都是可以的?

2.根据方程想象情境。

(1)ⅹ+22=40,这一题我还没有想好?这个方程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情况?

先想一想,想到的同学跟同桌说一说!(同桌互说。)

(2)交流: 你帮老师想到了哪些情况?

设计意图:意义的理解不仅需要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方程,而且需要学生看到方程以后能够想象出具体的情境。在“具体情境和数学抽象”之间来回穿梭,在不断的转译过程中真正理解方程的意义。同时,继续重点反馈顺向思考的方程,进一步体会到方程可以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

五、 介绍关于方程的史料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一组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

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 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这个法国人很厉害,你以后会逐渐发现我们现在已经习惯用这些字母来表示未知数了。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方程的历史,拓展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这位新朋友更为关注,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六、 课堂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方程,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练习来回顾这节课所学:

练习一: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①x+3.6=7 ②a×2<2.4 ③3-1.4=1.6

④3÷b ⑤8-x=2 ⑥6.2÷2>3

⑦5y=15 ⑧4×2.4=9.6 ⑨2x+3y=9

练习二:列方程。

1.小星骑自行车,每分钟行150米,行了x分,路程是2250米。

2.五(1)班女生有x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全班一共36人。

设计意图:安排2个练习,通过找方程和列方程,在练习中从形式上再次区分出方程,从本质上进一步理解方程。

七、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方程,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上一篇:官员问责材料下一篇:安全严管理大讨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