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2024-06-21

有效教学的意义有哪些(精选6篇)

篇1:有效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作为一名老师,除了要有知识能力,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得更好。数学这门课程,需要掌握哪些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更多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讲解法的启发性及艺术性

讲解法是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系统的讲述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讲解法的基本要求:①科学性。讲解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即讲概念要清楚,把握好概念的与外延;阐述命题证明、推理要合乎逻辑,思路和方法要明确、清晰。②系统性。讲解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学生理解问题的认识规律,使讲授内容系统化。

启发性能在讲授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运用讲解法不等于“满堂灌”、注入式。教师的讲解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使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而艺术性是指讲解的语言要清晰、洗炼、准确、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严谨。讲解语言音量适当,抑扬顿挫,富有情趣,快慢适当。生动有趣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帮助他们消化到更多的知识。

2、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将教材内容用实物或教具演示出来,或做示范性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演示法主要用于概念(或部分命题)教学。演示法大体可分为四种:①图片、图画、挂图的演示;②教具、实物模型的演示;③幻灯、录音、录像、教学电影的演示;④实验演示。

运用演示法教学,对教师有如下具体的要求:①演示要突出主题内容,尽量排除在演示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干扰的无关因素。②在演示时要与教师的讲解和谈话相结合,通过教师语言的启发,使学生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表象上,而要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③教具的演示要适时、适当和适度。演示的目的在于帮助理解概念、掌握知识,但最终要逐步离开教具,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教学中演示教具要恰到好处,过多地依赖教具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演示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讨论法和总结性

讨论法一般通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的模式来实现。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实质里还是一种混合教学方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讨论法需要设定的条件是:①问题的设计。挖掘教材设计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问题设计,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小组讨论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合理的分组。对于人数分组的问题,通常以4-6人一组为宜,具体可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以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和互助的目的进行分组。

篇2:有效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 老师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一文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和课堂教学运行的环节两个相结合的维度,论及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理和机制。下面是一些阅读的摘要: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要素:阅读与思维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课堂中强调阅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因为单靠学生独立阅读,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可以说,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也是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则。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教读阶段。第二层次,引读阶段。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成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第三层次,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阅读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题,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

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第二,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

第三要素:互动与引导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并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方向发展。

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其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也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像。[7]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第四要素:练习与反馈

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师生在课堂上发现不了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调整作用大为减弱,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课堂练习与反馈的意识。课堂练习与反馈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对于练习与反馈存在认识和实施上的偏差:有的教师不重视练习与反馈,把课堂教学窄化为传统意义的教学甚至教师的讲授,认为只有自己多讲,学生才能多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作业是课后的事情,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根本就不安排练习和反馈活动。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练习与反馈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不体现,无法保证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通常是刚尝试练习后就下课铃响,造成当堂练习与反馈的安排落空。

篇3:开展教学反思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一、开展教学反思的意义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从以往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专家型”教师,勤于实践和反思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品质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反思,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直觉与感悟,才能优化教师的组织结构。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以看出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二、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1. 提高对数学教学反思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原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数学教师。

2.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2)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1. 写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的顶点。

2. 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会对一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前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实际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智慧的火花”,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有益素材。

3. 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篇4:有效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原有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因此,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转变观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学生认识兴趣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感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二、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实验教学,把合作探究引进课堂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助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到食醋酸中,然后再把干燥、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分别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教师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工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方式做以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篇5: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一、存在因素

(1)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将主要时间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能否做到这一点,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如果课前准备不足,势必影响到课堂进度,老师不得不花费时间用在非关键问题上。对学生个人而言,可能跟不上课堂节奏,久而久之,造成学习困难。

(2)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交流和沟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点又是归宿。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自以为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往往缺乏激情,不如青年教师)

(3)教材熟练程度:要想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必须熟练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开,又能拢得起。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势必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尤其注意这一点,必须加强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4)课堂组织的有效性:课前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流程,预设课堂的大环节,确保环环相扣,使课堂活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课堂活动可以漫无边际,信马由缰。

(5)问题的特征: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活动的对象与载体----问题的质量。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能统领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子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6)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一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有重点也有难点。如何将这些“点”转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既符合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地呈献给学生,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二、成因与对策

我们都知道,课堂的40或45分钟可以分为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所谓有效时间是指实际教学中真正用于学生学习接受知识信息和发展能力的那部分时间。因而我们常说的这一节课上得不好其实就是指这一节课的无效时间相对较多。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率问题。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缺乏应有的素质,不能正确认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从事教育工作随意马虎甚至想当然。这当然是极少数的。

2、课前准备不够,以致课堂的目标无效或教学的内容无效。无法明确或不想搞清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意义,交差了事,临时看看教材、教参便匆匆上课。也包括自以为是老教师的意识问题。

3、针对性不强,方法无效甚至课堂的语言无效。也就是说目标过于随意、教学游离目标及缺乏必要的学法指导,甚至教师的语言废话多、不精炼。所讲内容与教学目标无关太多。在教学中又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由于教学内容或教师的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因而参与不广或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教师的语言啰嗦无序,招致学生的反感。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意识,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加之学习基础差,课堂上表现随便马虎,不爱动脑,甚至做小动作影响全班或周围同学的求知欲望。

3、极个别学生因自身的学习成绩差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较多的时间内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捣乱影响全班的学习。

三、来自外界的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无法预防或克服的问题,如家长走进教室寻找子女、停电等情况。或教师带着不良情绪上课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实际上一节课的真正有效率取决于学生的真正学习行为与45分钟课时的比例。比例越高则证明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越明显。因而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延长我们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体系和知识体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在教学改革中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水平。这一点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耐心去教育问题学生,常常采用批评、指责甚至体罚的手段来刺激学生,以达到“激将”的目的。而结果却往往是适得其反。最可怕的是和学生形成了僵持的局面,造成了学生的对立情绪,可想而知如此的师生关系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要想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然有正确的学生观,充满爱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真诚的表扬和夸奖,多采取激励性的方法去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会宽容。我们所熟知的“抚摸一下每个学生的脑袋”的故事、“悄悄地送笔给偷窃学生”的故事都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实践证明,只有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深入了解你的学生,懂得他们需要要什么、反感什么,喜欢怎么上课、怎么学习,也才有利于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愿意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课,高兴做你的作业,表现积极,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三、巧设课堂教学中的“兴奋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们知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假如说课堂上的学生如一潭清水,那么教师设计、建立的优势思维兴奋中心则如同“岛”,巧妙的“兴奋岛”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延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

“兴奋岛”分为起动岛、强化岛、和持续岛三类。它分布在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束阶段。我们经常说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妙的导入新课”便是起动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问妙讲、精讲精练,或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彩色板书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奇感等就是强化岛,而我们提倡的“每节课一个经典笑话或经典故事”在学生感觉疲劳或注意力分散时则能起到有效唤醒学生的作用。这可以说是持续岛。教师精心的设计“兴奋岛”,使三岛巧相连,便能激起一潭清水,产生出良好的“场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前下足功夫,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学生,还要掌握较多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恰如其分的“兴奋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课堂的高效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也是防差提优的关键。每一个想成为“名师”、“人师”甚至“大师”者应该在这一方面多做文章。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将主要时间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能否做到这一点,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如果课前准备不足,势必影响到课堂进度,老师不得不花费时间用在非关键问题上。对学生个人而言,可能跟不上课堂节奏,久而久之,造成学习困难。(2)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交流和沟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点又是归宿。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自以为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往往缺乏激情,不如青年教师)

(3)教材熟练程度:要想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必须熟练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开,又能拢得起。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势必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尤其注意这一点,必须加强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4)课堂组织的有效性:课前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流程,预设课堂的大环节,确保环环相扣,使课堂活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课堂活动可以漫无边际,信马由缰。

(5)问题的特征: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活动的对象与载体----问题的质量。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能统领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子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6)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一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有重点也有难点。如何将这些“点”转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既符合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地呈献给学生,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什么?

1.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2.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3.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4.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

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走进高效课堂,从激励开始

摘要 教师的激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教师除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教师们通过用心的赏析和鼓励学生,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激励 语言 策略 肢体语言

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教师的激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以情感人,充满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乐学不倦。课堂上教师的激励语言尤为重要。但是教师除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之外,还要富有激励的情感,即丰富的肢体语言,通赞许的点头,称赞的目光和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都会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一 激励性语言的作用

1.激励性语言改善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是“警察或法官”,课堂气氛紧张,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9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语言激励,并在受到教师语言激励后,乐于跟随教师进行活动。如:你回答得真好!你的分析太正确了,下次让你来当小老师!这是对学生表示肯定。学生得到认可,因此也敬佩教师。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善意的批评也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如:你的答案已接近正确答案,但是还要再认真思考一下哦!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师生间才会民主、平等、和谐。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会认真听课,这节课才会有效率可言。

2.恰当的语言激励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及时激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如:这么难的题目你都能回答出来,真了不起!你这节课发言了好几次,你非常善于思考!学生充满了自信,才会主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较难的学习任务,从几个例句中总结出It’s + adj.+for sb.+to do sth.这个句型。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没有及时语言激励,79%的学生态度冷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接下来在另一个班,同学们在我的激励下,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见,语言激励对学生学习态度、互相合作起很大作用。二 教师语言的激励策略

1.运用激励语言要恰量。教师激励学生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把握正确的时机,适量的激励,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和太随意的激励,激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但会破坏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还会对教师提出质疑。

2.捕捉教育契机,适时激励。要使激励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捕抓教育的契机。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心中的放大镜,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想展示自我但又束手束脚时,教师适时运用语言激励,会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展示。

3.激励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课堂上,教师不能过于偏爱成绩好的同学,激励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利。中等的学生或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肯定,某次激励或许就成为了他们学习中的大转折。同时教学要因材施教,评价也要因材施评。激励时要因人而异。不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讽刺、挖苦他,降低了教师的威信,适得其反。三 教师肢体语言的激励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除了语言,还要借助一定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意思。越是优秀的老师,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学生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而且对教师充满了期望,期望教师的表扬。所以,优秀的老师要善于用语言、手势、眼神、笑容等传递期望和情感。

1.微笑的力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应该以良好的形象服务于学生,不应该不苟言笑、扳着面孔。只有“微笑服务”,才能体现“人性化”的教育。从此,我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们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课堂上如果学生答对了题目,我就立即给予他们肯定和赞许;如果答错了,也以微笑鼓励,使他们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篇6: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有哪些

2、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杨朔

3、不要乱说话。话说出去之前你还是话的主人,话说出去之后你就成了话的奴隶。——佚名

4、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马克思

5、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一来可口!——郭小川

6、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后悔,有的人是因为没有付出,有的人却是因为没有珍惜。——佚名

7、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意志的那一天。——福楼拜

8、一个青年要是相信他日后必定成个不朽的文学家,他心里自然会感到无比的快慰:这可以说是人生再甜蜜不过的时刻。这种抱负的确是很高贵,然而可惜的是,根基往往是太不牢靠了。——马克·吐温

9、人生就是场经营,有人经营感情,有人经营利益,有人经营幸福,而有人经营阴谋。——佚名

10、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要因为世界虚伪,你也变得虚伪了。——佚名

11、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陶铸

12、要是你晓得善用人生,生命毕竟是悠长的。——辛尼加

13、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14、让人失去理智的,常常是外界的诱惑;让人耗尽心力的,往往是自己的欲望。——佚名

15、炫耀什么,缺少什么;掩饰什么,自卑什么。所谓正常人,只是自我防御比较好的人。真正的心理健康,是不设防而又不受害。

16、我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精神、美和善的胜利……——库普林

17、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郭小川

18、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陈毅

19、有财富的人追求优裕的生活,有智慧的人追求优质的生活。——佚名

20、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因为失败而烦恼,而是因为失败之后找不到任何借口而烦恼。——约里奥。居里

21、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22、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要受了点挫折就想不开,人生最尊贵者莫过于生。——方海权

23、人生只有经历酸甜苦辣,才懂得人间的味道,因此也必须学会珍惜人生和珍惜感情。——方海权

24、要探索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就必须去追生与死,安与危,乐与苦,常常是检验人生价值观的尺度。——佚名

上一篇:论文写作实用策略下一篇:大学新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