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反思

2024-06-25

有效的教学反思(共8篇)

篇1: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我们高中英语学科,到毕业时要求学生掌握3000多个单词和500多个固定搭配,记忆量相当大。盐中的特级教师朱俊校长曾经在一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我们各抒己见,最后她亮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位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9月3日市教科院对我校进行教学视导,其中高中英语教研员,特级教师陈素萍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课,其实这是一节普通的英语阅读课,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案。应该说这节课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适合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我在这之前已经在上课的班级导过一遍。陈老师的评价是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对味,思维训练到位,而且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文峰的学生不宜采取此种教学方式,要求过高,什么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要当我们的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的确非常困难,学生的表现平平。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要低起点、小步子,脚踏实地。同时她也对我们高三英语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我们所制定的教学案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我一直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学好英语,既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更是开阔学生视野、接触域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有效的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中,本人改变了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实验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数学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否定自己,而是要客观地、理性地分析数学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这种反思来提升教师对数学教学过程和数学学习过程的认识.

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预案,是一种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实践的计划.这一计划在课堂上的实施可能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一些情况.如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多数学生在理解概念上出现了困难.又如,某些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有效.当然,也有些情况与我们预想的完全相同.总结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仅是总结优点和不足是不够的,教学反思应该更进一步,即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因此数学教学反思可以在宏观层面,如是否符合某种教育理念.但是我认为,要使反思成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反思一定要回到一些微观层面.特别是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学层面来反思数学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否定自己,而是要客观地、理性地分析数学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这种反思来提升教师对数学教学过程和数学学习过程的认识.

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预案,是一种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实践的计划.这一计划在课堂上的实施可能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一些情况.如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多数学生在理解概念上出现了困难.又如,某些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有效.当然,也有些情况与我们预想的完全相同.总结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仅是总结优点和不足是不够的,教学反思应该更进一步,即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因此数学教学反思可以在宏观层面,如是否符合某种教育理念.但是我认为,要使反思成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反思一定要回到一些微观层面.特别是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学层面来反思数学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学反思主要可以从数学教学是否能够体现数学本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三个方面来进行.以下就三节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教学进行的浅见,供同行们参考.

一、数学本质

数学的本质是多方面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而且是数学科学本身所特有的特征.例如,数学提供了一些有特色的思考问题方式,如从数据中进行推理、最优化、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这些思考问题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体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降维、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将直线与任意直线垂直这样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与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关系的判定,体现了简单化、降维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和方法承载的数学思考问题的方式的揭示,将为学生提供体会数学思考问题方式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我认为:本节课应体现的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方式有是“简单化”,具体有两个方面:第一,从任意直线、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第二,利用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就此而言,第一节和第三节课上均得到了较好地体现.两位数学教师均通过分析应用概念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复杂性来说明简单化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条件的必要性.教学中,任意、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简化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简单化的思考问题方式.

二、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目标是否适当、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内容、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合理等内容.

本文只就数学教学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形成、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两个方面进行部分反思.

1.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为了确定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有效的知识形成方式,也就是向学习者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如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抽象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立竿见影揭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就较好地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形成过程.其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与概念的生长点,而抽象、解释、归纳和概况是形成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有效的方式.

从三节课可以看出,教师都非常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这与以往的概念教学有些区别.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三个教学方案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在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后,会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呢?据课堂观察,多数学生很容易从图形直观抽取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但是要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概念的定义水平.

教学中,虽然有教师要求学生给出概念的定义,但是后续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没有认真对待学生可能给出的定义水平.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很快就到立竿见影的演示,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归纳概况出概念.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的概念定义水平,那么可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定义,然后通过辨别(是一种基本的概念认知方式)、解释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在三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基本上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辨析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在力求引导学生.

在判定定理的归纳、概况过程中,三位教师都较好地把握了定理的形成过程.如,在辨别任意、无数的基础上,结合折纸实验和观察实物,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安排都要能否实现目标为基本的依据.如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技能,那么对应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安排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必须要独立进行练习活动.

显然,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或导向)作用,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描述要恰当.如,有教师将这节课的一个目标描述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由于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不够具体和明确,所以教师在选择相应材料时就会较为模糊.我们认为可以将目标改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问题(或简单问题)”.

第二,要认真分析达成学习(或教学)目标的支持性条件.如,要使学生能够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定理条件线索有一定的认知,并有一定的敏感性.显然,教学设计中,三位教师都注意到对定理条件的认知.如,通过折纸实验来解释相交和平面内两线索的重要性或关键性.但相对来说,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得更科学些.他在教学中除了上述教学活动外,还要求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与某一平面垂直的直线,并说明理由.这一活动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要提高对条件线索的敏感性,就需要同类问题的解决经验,并形成归纳.这就要求后续的练习应围绕“线线垂直”线索的寻求或判定为重点,从而达到突出条件线索的相似性.这一点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符合学习的规律.

然而,黄岩中学的黄老师就更多的受到教材本身的影响,及以教材提供的练习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实际上,分析这些材料,我们会发现,这些练习题(中心、重心)的判定应用的知识较多,不易突出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三、数学学习

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在数学学习这一层次上分析教学,主要应侧重对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材料和数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考虑到是否考虑到学生的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层面的反思来确定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处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的作用、或者缺陷.

在此,我要对影响“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及其判定”的另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即数学知识本身的多少及其复杂性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这一因素是影响数学学校效率的重要因素.三个教学方案中,主要涉及以下新知识:

(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3)另外,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涉及到三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四个元素,及其两条直线在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两个两条直线垂直关系等六个位置关系,根据工作记忆理论研究,这样的知识是较为复杂的性.因此要让多数学生在一节课内理解和掌握它将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上应仅可能将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直线与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如果增加知识(3)将会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建议将“,则”的应用放在第二节课上.

篇2:有效的教学反思

首先,少废话多练习

一般我上课的情形大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生就容易开小差。让学生多做些练习,课堂效率会高很多。不经过训练,就不能达到目的。俗话说:“光说不练空把势。”

其次,光练也不行,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口语能力,学之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重在交流。说实话,我们在说中文时也时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更何况是外语。鼓励学生多说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同时,这也是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形式。

第三,正确运用多媒体。

有时候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兴师动众的做那么多的“花边”来修饰呢?!我觉得这是违背“有效”理念的!回头想想,有一些课很豪华,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准备的动画、图片……所吸引,学生兴趣很高,可是一堂课下来,没有实实在在的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细致、深入的训练,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效果和在家看了一部动画片一样:好看。所以,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运用。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抓好落实。

教学中,我应该经常反思一下:

(1)课堂上是面向了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

(2)所讲内容是否进行了反馈,对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是否采取了补救措施?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

(4)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是否落到实处?

(5)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经验

(6)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并获得了解题能力?

篇3:有效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课堂中的“成败得失”

上完一节课后,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哪些教学环节比较精彩: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过渡语言生动,或“灵感”顿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同时,教学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也难免会有意想不到的“败笔”。如课堂提问很笼统,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提问“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呢?”学生往往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教学效果极差;还有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真正调动起来;有时虽是自主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自渎、自悟的时间,但学生缺乏平日的训练他们根本不会合作学习;如果把这些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细致的分析与探究,找出客观的主观的各种原因,使这些教学反思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弥补与矫正,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纠正。

二、反思课堂中的“意外精彩”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主人,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一些发言和做法可拓宽师生思路,促使学生顿悟,有时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完善教学,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并虚心接受,可以为以后的教学补充一些新鲜“血液”,做到教学相长。

课堂中的“意外精彩”往往是一堂课的亮点,反思亮点,会给自己更多启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师巧妙的引导,课堂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因此我们的反思不要流于形式,为反思而反思,应该反思那些“闪光点”“创新点”,才使得我们的教学反思有效,真正促进教学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反思课堂中“偶发事件”

一节课本来设计得胸有成竹,上得也很顺利,但学生的情况你是永远也预料不到的,学生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偶发事件,给课堂教学带来干扰。那教师必须以教学智慧去化干扰为机遇,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马卡连柯说得好:“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周一贯在其《实践智慧:点化课堂遭遇的尴尬》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的语文课上,有十几位教师在听课,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撞门而入,径直入座。而教师并没有停止教学活动,也不作及时处理。而是在教学“小扣柴扉久不开”时,引出为什么“小扣”而不是“猛推”呢?使学生理解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一场骤起的课堂风波,不仅没有破坏了课堂教学,反而借助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充分发挥了教育价值,帮助解读了诗意。

这样的“偶发事件”记录下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经常反思“偶发事件”,教师课堂中驾驭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会大大地提高。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况,教师就会显得胸有成竹。

四、反思课堂中“临场改变设计”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这些都是很有思考价值的。如在执教略读课文《五彩池》时,有一位学生提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先是一愣,接着便临场改变了预先的设计,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于是,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到了很多根据,说明不能游泳。如有的学生提到“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说明面积太小不能游泳……

学生研读课文,找到了许多不能游泳的的理由。问题解决了,课文也读懂了。一个孩子提出的极富好奇心的问题,看似与课文内容无关,然而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对研读全文的价值,果断地改变了原先的设计,跟着学生的问题走,不仅牵一发而“通”了全文,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鼓励了他们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五、反思课堂中“学生参与度”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该反思学生都参与了吗?学到了什么?学得快乐吗?不但要关注“优等生”参与了,更要创设机会让“后进生”参于。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大部分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不能把话语权总递给那些思维灵活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坡度性,“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应有不同的发展”这是课改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即使有些问题对优生来讲是很容易的,但是只要能让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从思考中获得收获才是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的良方。

我们往往关注教学设计,感慨于自己哪个环节设计好,课堂应当怎样引导更能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完美。而很少去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对学生内在情感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敏锐察觉,忽视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要千方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为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民主,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执教某些课文时,可以通过画、讲、演、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生理空间,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因此,课堂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宗旨,也是我们反思的重点。

教师要养成乐于反思习惯,把教学中的感触感悟、失败教训、成功经验,记录在案,用来指导或启发今后的教学。但又不能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而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必须抓住“反思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通过有效教学反思,使每位教师明确反思的内容和方式,力争将每一位教师的反思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超群.让反思伴我们成长[J].语文教学通讯,2011,(06):55.

[2]黄建华.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J].小学教学参考,2013,(09):24.

篇4:有效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规律;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教学测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成长进步的阶梯,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但在现实中,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反思,但很多人只是想了,却没有形成文字。每一堂课下来,或多或少总有一些感悟,把感悟随手记下来,可以是几句话几行字。以后有时间把这些感悟再拿过来研读,自己教学历程中的点点滴滴,经验与教训,历历在目。我的课后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在每一堂课中,都有自己感到成功的地方。这些成功点值得我们去总结、去归纳。优秀的教师都是课堂“喂”出来的。作为我们青年教师,自己的教育素养正在提高,教学风格正在养成。在这样的一个成长期,课堂上成功的经验更需要积累,更需要自己的反复实践。只有消化吸收、继承创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二、记教学中的不足

无论教师的备课怎样充分,课堂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与失误。为此,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梳理,并作进一步的深刻剖析,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改进。

三、记教学中的灵感

在课堂中,由于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可能会突发灵感,生成更为激动人心的教育片段。

例如,在讲《什么是设计》这一课时,我本来设计的案例是给学生讲洗衣机的发展,但在课堂上准备开讲时,发现农村的学生对这个不好理解,因为使用得比较少,不是很感兴趣。无意中我发现手中的粉笔就是个很好的案例。我就问,人类最初用来记记号的是什么?学生说了很多:石块、树枝、木炭、尖锐的物品等。我又问,这些东西中哪一种成本最低?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石块。而哪一种石块记东西最方便、最清晰呢?这一下就把学生引向了石灰石,也就是今天粉笔的雏形。然后我随机设计两个讨论:1.试想石灰石变成今天的粉笔模样,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2.为什么粉笔要设计成这样一个圆柱体?学生讨论非常活跃,在讨论中加深对设计的理解,原来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记课堂中的及时策略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记得我在讲《认识流程》这一课时,我想请班长把“元旦联欢晚会”这个活动流程列举出来。但班长可能没有组织这种活动的经验,支支吾吾说不上来,脸也红了。如果不是班长我可能换其他同学说明,但考虑他可能是个新班长,工作刚刚开展,一切都在学习当中,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影响他的威信。我便这样说,班长往往负责班上的协调工作,那你能不能根据班级工作的分工,安排一个委员具体执行?班长说一般是文艺委员。那就请文艺委员先列举一下活动安排,班长看一下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注意到,再加一个补充。这个班的文艺委员很能干,很快就安排好了。虽然这只是在学生提问上多花了几分钟,但对班长、对其他学生来说,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情感教育。

五、记学生的课堂反应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闪烁出一些精彩的、创新的火花。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自己追踪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素材。

六、记自己的教学困惑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困惑,诸如如何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处理问题,课时少任务多的问题,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综合化的问题等等,这些困惑不仅在以前困扰着我们,就是在现在课改实施多年以后,仍然还困扰着我们,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假如教师能够一直坚持这样的探讨,坚持实践探究,则许多问题会在实践中得到协调解决,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有专家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也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看来不管是专家还是学者,都很重视教学反思。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的确,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不仅能培养老师的业务能力,还有助于老师由实践型向经验型、教研型转变。我的课后记虽然简单,但具有时效性、实用性,对于百忙中的高中教师来说,不免为一个非常实用的反思平台。让我们都来记课后记吧,让我们凭借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不断感悟提高、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凤侠.“教学反思”的内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8).

[2]唐会民.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09(30).

[3]储冬生.反思一定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吗?[J].中小学管理,2006(1).

[4]陈锐辉.教育反思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9(9).

[5]闫艳.教师有效教学反思之再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3).

篇5: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低效、无效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教育顽疾。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围绕有效教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实践层面讲,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效率至上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现实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和做法:把教学时间“精细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节制地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加快进度,强化训练,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观察到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就会被贴上‘理解缓慢’‘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这种快教学、快学习、快思维导致了所谓的“效率过剩”,它有两大害处,一是违背了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程序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

据说,大约20多年前,美国曾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二是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识所填满、所撑胀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没有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不仅如此,学生对这种学习会产生倒胃口的反应,即回避、厌恶、排斥、拒绝,并因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了,学习思维固化、僵化了,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亦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

我们看到不少所谓的高效率的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思路;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

“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实际上,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的。不少专家都强调说,教育是农业,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缓慢而优雅的。韩国有本畅销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好教师也要慢慢来,对待学生、对待生命、对待心灵,需要的是耐心、诚心、恒心。

由“快学习”转向“慢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复归,它让学习者在从已知到未知的探寻之旅中,能惬意地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而非做一个匆匆过客,走马观花。“慢学习”充分考虑学生具有的独特知觉、意义和洞察力,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潜能的挖掘,还教师以自主性专业发展的空间,使得学习在自主对话的轻松意境中,阐明争论和思想,传递尊重和信任,构建关怀和友谊的情谊。

二、可测量性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布卢姆指出: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的确,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标准功能,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按照格朗伦德的说法,作为学习结果之表述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行为目标”“达成目标” “可计测目标”的性质。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要十分具体,必须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借助于动词,即使是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也要用行为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目标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但是,目标和目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从而提高效果。另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因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效果”并不都是可检测的、可观察的, “教学效果”的概念要远远大于“教学目标”,

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开展目标教学的时候,只是关注到了人的发展和教学活动可控的一面。

一位小学教师曾反思说:“实事求是地说,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否达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检测来加以判断———因为它们都是显性目标,易于辨别。但也正因为它是显性目标,我们有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际上,人的发展还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开放性、生成性, “教学是一种生命历程”,教学的很多效果(特别是能力和品格)具有体验性、模糊性、潜在性。“眼下我们所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在这些地带,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复杂、非匀速的特征。”

按照佐藤学的观点,课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意义更大,他指出: “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三、程序化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程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控制性太强,太过刚性。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推进有效教学改革时,出现了极端模式化的做法,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和时间安排以及师生教学行为都进行了详细的刚性规定,课堂教学成了工厂的加工流水线。

客观地说,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有益处的,没有模式和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试图将教学活动模式化,不考虑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师生的个性差异,追求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那对教学的损害则更大。当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个地区一模”(多课一模、千课一模)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是对教学规律的误读和误用),抹杀了师生的个性和生命力(是对师生自由和潜能的控制)。这种同模同质的课堂情景可悲、可怕,让人窒息!

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典型的设计心态。金生v教授指出: “这种心态相信, 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统一设计好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儿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对儿童人格和未来生活的设计其实是对儿童发展的一种预定和控制,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于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和教师不可能决定也不能决定每个儿童的生活道路,无法了解和预测每个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和前景,结果是只能用一种统一的程序、唯一的目标要挟每一个儿童,把他们塑造成一种人。

教育为了实现统一的目标,必定对儿童进行监督和控制,把不适合统一要求的东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对儿童的任何设计只能导向对儿童成长的控制、包办和干预,最终造成对儿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坏。一旦教育的设计心态相信自身是完美无缺的话,教育就可能用专横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输和压制。教育的设计心态必定导致对儿童的强制和发展的干预。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 “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化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佐藤学在做了20多年的课堂观察后指出: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间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育是个“不确定系统”,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其复制往往难于实现。

篇6: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青铜峡市六中陈默

8月12日我们学习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这本书,可以说这对我们面临开学在即的每位教师来说都是迫切需要和及时的。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教学前有效设计

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正确解读教材,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其次需要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中有效实施

有效设计是有效实施的前提,但教学不是死搬硬套,而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的过程。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支持,该练则练、该讲则讲、该问就问。这就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所教学科的内容特点等问题。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不能跟着感觉走。训练设计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就会低下,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训练设计较为简单。内容上:包括基础训练与相应的变式训练。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方式上:包含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的方法。组织上:有合作训练与小组训练的模式。同时,还必须注意训练的密度与空间。教学设计应注重情境的设计,为学生的训练留下一定的空间,否则教学的效益就会低下。当然,在有效教学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忘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采取及时合理有效的评价。

三、教学后有效反思

篇7:进行有效的课后教学反思

在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教学反思”,反复强调“正思、正思再正思”!要求注重每节课后都要总结自己的优点,不断积累的同时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才能逐渐提升自我。

在这里顺着老师们已经熟悉的新课改理念,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这句话既阐明了“思”和“行”两者的关系,也道出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三思而后行”已被人们普遍重视,对于“行而再思”则往往忽略。就教学工作而言,“思”、“行”、“再思”,三部曲就是指备课、上课和课后的教学反思三个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任教者本身,还是指导教学的老师,对备课、上课两个环节抓得都比较紧,也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这是对的,但是对课后教学反思和有益的教学小结,普遍地不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并非小事一宗,“三思”是为了“再行”,因此它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继续,也是“再行”的必然准备和借鉴,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这是职业的需要,许多老师正是这样辛勤的耕耘、反思、剖析、总结、学习,日积月累,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有些老师一节课下来不能认真地回顾和反思,一节好课不知好在哪里,差课也不知差在哪里,今年这么讲,明年还这样教,周而复始,尽管教龄日高,业务能力无大进展和提高。因此可见,课后教学反思实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一环。课后教学反思就是按照“新课标教学基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自己的“备”与“教”、“教”与“学”等进行认真的回忆、反思、总结,要对教学的指导思想、目的、知识、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进行逐步回顾、反思,成功的方面就要发扬,不足的方面就要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以利于再“教”和学生的“再学”。进行有效的课后教学反思要做到三点:

一、要及时,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是受时间限制的,所以在讲完一节课或一篇文章时,趁自己记忆犹新感受最深时就进行回顾反思。

二、要认真地将授课过程回顾一遍,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找到问题根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

三、要搞一些调查,教学过程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课后要及时反馈,这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通过认真的回顾和反思,将自己的感受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称之为“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它既是往复教学的一面镜子,又是教学实践的经验体现,是最符合实际的自编“教参”。

怎样写好课后教学小结呢?

一要写真情实感,不写“官话”、“套话”,因为写小结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二要敢于剖析自己,不怕丑,总结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记录自己的失败和教训,可以吃一堑长一智。

三要有重点,要将真正有借鉴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要面面俱到泛泛地写过程。

四要坚持经常,形成习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篇8:论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 我一直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一直坚持各种形式各种途径的教学反思, 也深切的感受到教学反思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积极有效的作用。归纳起来, 我觉得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笔记反思

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运用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方便可行的反思方法。我们平时所写的教学札记、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教学后记等都是笔记反思的形式。每节课后, 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倦怠、课堂推进的艰涩、教学环节的不流畅、教学目标的不切合、教学方法的不恰当等等及时记录下来, 并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把自己一堂课的得意之处、教学的喜悦和成功记录下来。笔记反思, 可以不论长短, 不论形式, 不论内容, 不受任何限制。教学中的得失成败、喜怒哀乐, 都可成为教学反思中的内容。长期坚持, 必然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提高。

我的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后面, 一定会留下写教学反思的足够空间。举一个自己在教学中运用笔记反思的实例。这个例子是我在一次上海市高中校长、高中培训者专题培训期间, 为参训学员执教的一堂观摩研讨课, 执教的是高二的一篇教材《幼学记事》。课后, 我写下了这样的反思笔记。

《幼学纪事》教后反思 (节选)

这堂课有一些让我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比如, 整堂课精心的设计, 每一个环节之间合理自然的衔接, 保证了课堂流程的完整与流畅。我个人认为,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主导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整节课的框架应该预设好, 而不能信马由缰, 任意东西。给课堂的生成空间应该是留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另外, 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 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足够充分。从专家们的评课中也可以体现出他们对这一特点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这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最大的亮点。如同一位教研员的评价: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当然也有很多遗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前半堂课体现得松弛有度, 后半堂课开始赶时间, 有些环节如蜻蜓点水一般, 浅尝辄止, 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整堂课对学生思维训练方面的深度不够, 层次的递进不明显;课堂主体环节铺得有些开, 因而显得有些散, 不够集中。

另外, 在课后, 一位听过我的课的素不相识的校长和我交流时, 提到了对文意的挖掘, 他提出了一个我在研究课文时从来没有想到的内容。“那么多好的老师和好的朋友”, 作者对他们的感恩和不能忘怀中,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人性美, 就是“善”。老郝叔对“我”写“请会通知”的鼓励, 美术老师面对“我”一塌糊涂的美术作品的微笑, 辅仁大学的朋友们同情“我”的境遇, 夹带“我”进了辅仁大学, 并为“我”找空位置。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体现了人性善的一面;而“我”对他们的感恩, 同样也是人性善的表现。因为“我”的“善”, 所以得到了许多善良的人们的帮助;因为这些良师益友的“善”, 所以我得以健康地成长。这个深度的挖掘, 一方面是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启迪。这位校长的理解让我心悦诚服, 也让我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 如何更深刻地研读课文。

对于《幼学纪事》一课的教学, 因为有了第一次教学后的反思, 才有了第二次比较成功的教学;因为有了第二次教学后的反思, 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使今后的语文教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写下上面这段反思笔记, 对今后的教学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用笔记的形式进行教学反思, 一方面简单可行, 另一方面, 我个人觉得更有价值的是:随时翻阅曾经写下的教学反思, 不断重现当时的教学情境, 反思将会变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必将出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能自觉的把不同时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笔记反思进行对比, 将更清楚的了解和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发展情况。

二.音像反思

如何认识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录音反思。我常常把录音笔带进课堂, 放在讲台上, 把自己的课完整的录下来, 课后再一遍一遍的听。每个人最初在听自己声音的时候总会觉得比较刺耳难听, 这样就能用挑剔的眼光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表达, 就能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语言表达的不规范, 习惯性的口语等等。

第一次听自己的录音, 可谓“不听不知道, 一听吓一跳”, 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有“这个”、“那个”、“那么、那么”的口头禅, 原来自己的表达节奏这么慢, 语调如此平淡, 甚至还有那么多的口误和词不达意的情况……我一遍一遍的听自己的课堂录音, 然后把问题一一记录下来, 努力在下一次课时得到改进。坚持不懈的录音反思, 我终于有效地纠正了自己习惯性的的口头禅, 并注意调节语言表达的节奏以及语音语调的高低。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和自我锤炼, 我再听自己的录音, 感觉舒服多了。

录音笔、带录音功能的MP3, 或者是磁带录音, 都可以带进教室, 简便易行。录音反思, 特别能矫正教师在课堂上自己不曾注意到的口头禅、口误、辞不达意以及课堂节奏感等问题, 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能得到快速提高。

我这里所说的录像反思, 主要是指看自己的录像课。看自己的录像和听自己的录音一样, 也有种很别扭的感觉。带着这份别扭和挑剔去看, 就特别容易发现自己课堂中的问题。哪怕是举手投足, 面部表情, 体态仪表, 语言表达等, 都可以成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无论是从细节入手, 还是从整体设计出发, 都能发现别人可能会忽略的不足。尤其是对语文老师来说, 态势语言和有声语言在教学中同样重要, 不可忽视。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 都能表达丰富的内涵。当一个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态势语言或者有声语言不能自如运用的时候, 该怎么改变?录像反思一定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不足, 然后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定能够达到好的效果。

我每学期都会利用能录像的有利条件, 为自己录下几堂教学实况, 然后反复回放、细细揣摩, 认真反思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并努力去改进和完善。通过录像反思, 我成功的改掉了从头到尾站在讲台上而不走近学生、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板书潦草、表情呆板等诸多毛病。

录像反思, 还可以把自己不同时期的录像资料对比反思。工作之余, 我也常常把几年来的录像课一一打开, 反反复复地看, 在对比中感受自己教学的变化。也把自己初中阶段的教学和高中阶段的教学进行比较, 不仅能比较自己的教学状况, 也能从学生的不同中去揣摩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去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当然, 录像反思除了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外, 也能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我把几年来的录像课进行对比, 明显看到自己教学的进步和成熟, 心中的愉悦感也在反思中油然而生。

三.交流反思

交流反思包括开公开课后的评课、说课活动, 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等。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开公开课和听公开课的经历, 但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评课这个重要的环节。我参加过很多次的教学研讨活动, 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听课时教室里老师满满当当;评课时却寥寥无几。我个人认为, 公开课之后的评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其他教师评自己的课, 还是评别人的课, 或者听老师们之间的评课发言, 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反思的过程。听同仁点评自己的课, 集思广益, 反思教学, 必有收获;评别人的课, 潜心研究, 取长补短, 也定能受益匪浅。

当然, 并不是每一次的评课交流都是有意义的。比如从头到尾大唱赞歌的评课;比如动辄一开口就是“假如我来上这堂课, 我会如何如何……”之变相的全盘否定式的评课等等, 而反思这样的评课交流活动, 也未必没有收获。

除了公开课的交流反思之外, 比较常见的是年级组或者备课组之间的说课活动或备课研讨。它比公开课的交流更频繁, 也更直接。说课教师可以根据其他教师的发言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 参与听说课的老师可以根据说课的思路反思自己的解读和思考。这样的交流反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并能及时快速的见效于自己的教学中。

四.问卷反思

问卷反思主要是指和学生的交流, 从学生的调查反馈中反思教师的教学。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把学生的学情调查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之中, 这种做法有其弊端, 但其中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一节课的实效性的评价归根结底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收益。

我每学期都会设计相关的学生问卷调查, 内容设计到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对语文课以及对语文教师的期望, 语文作业形式的评价, 学习语文的收获和满足感等方面。问卷反思, 将学生的评价和感受作为教师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 一方面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以往教学中的成败, 促使教师今后的教学更有实效性, 另一方面, 也增进了师生的了解和感情的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作为学习的主人的成就感。

如果有条件, 问卷调查可以分别放在学期开学和期中各一次, 开学时的问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 期中的问卷调查一方面使教师更准确的总结半学期的教学情况,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反馈, 更好的进行反思总结, 并对后半学期的教育教学起到督促指导的作用。

举一个语文学习问卷调查的实例。

高二 (A) (B) 班语文学习问卷调查

1.你喜欢上语文课吗?

A.喜欢B.一般C.没兴趣D.不喜欢E.看内容而定

2.你喜欢 (或不喜欢) 语文课的原因是什么?

A.语文学科本身B.语文成绩C.语文老师D.语文作业E.教学内容

3.你在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A.以听老师讲为主B.常处于思考感受中C.积极参与到活动中D.有时会走神E.常处于思维混沌状态

4.你对本学期的教材选文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大部分满意D.基本不满意E.很不满意

5.你最喜欢下列课堂教学方式中的哪一种?

A.教师讲, 学生听B.师生共同探讨C.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D.教师参与, 学生小组互助学习E.由学生担任老师角色上课

6.你最喜欢做的语文作业是哪一种?

A.摘抄B.点评C.随笔D.《文言文助读》E.课外阅读

7.你对老师批改作业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E.无所谓

8.你希望老师在写作方面给你哪些帮助 (可多选) ?

A.老师精批细改B.多讲评、多指导学生自己修改C.增加自由练笔指导D.多介绍好文章E.读老师的下水文

9.你希望利用早自修或课前五分钟补充什么内容?

A.古诗词鉴赏B.演讲C.美文朗读D.《文言文助读》释义E.时事评论

10.你对语文课或语文老师有什么要求或建议?

这是一份比较简单的期中学情问卷调查的设计。通过这份问卷调查, 教师可以了解到前期的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对语文课或语文学习的评价和期望。根据学生的反馈, 反思自身的教学, 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

五.阅读反思

如果把教学反思当做一个更广义的理解, 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堂课或某一次教学活动的反思行为, 那么教学反思可以涉及到一个教师教学生涯的各个阶段乃至全过程。因而, 阅读反思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阅读的范围是很宽泛的, 我这里所说的阅读更多的是指阅读语文大家的教研文章、教学专著、文学创作、下水文等。这类阅读在教学反思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一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我尽管一直坚持教学反思, 但当我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的时候, 我发现整个过程中比较多的是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总结, 而缺少理论的支撑。提高理论水平, 才更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 对实践的分析和总结, 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也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而阅读教育大师大家, 尤其是阅读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的教育教研著作, 对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反思和提高的途径。

二是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差距, 做警醒的鞭策, 督促自身的提高。这一点我感受十分深刻。作为语文教师, 当我们奔波于繁重的工作和高考的压力之中时, 往往习惯了按部就班。偶尔的阅读也是蜻蜓点水或为实用而做的功利性的选择浏览。我有幸拥有三位工作上的良师益友。一位是上海市特级教师姚为洲老师, 一位是江苏省和湖北省的特级教师王世发老师, 一位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松滋三中教研组长董新明老师。这三位都堪称语文界的大家, 也都是我的老师, 我有幸经常能读到他们的教研论文和教学专著。每次读到他们的作品, 我总会在敬佩和惭愧中反思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懈怠和差距, 也不断的鞭策自己, 警醒自己, 督促自己。

上一篇:辅导员法制下一篇:2022年11月12日国旗下讲话备战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