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2024-06-25

追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精选十篇)

追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篇1

师:不久, 一封带着花香、伴着思念、饱含赞美、寄托希望的书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 儿子激动地读着父亲的来信。 (多媒体展示书信传递的过程, 显示信的内容, 师范读书信, 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读父亲的来信。)

师:请你们自由读父亲的来信, 并想一想:父亲在信中说了些什么呢?并结合自己读信的感受猜猜儿子读信时会遇到那些疑问。

生 (兴致勃勃地) 自由朗读着父亲的来信。

师:把你们读信时遇到的疑问和同桌间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 (创设母子对话情境理解信的内涵) 孩子, 瞧你快乐的, 你爸爸来信了?

生1:是的, 妈妈, 我爸来信了。

师:信中说了些什么, 能说给妈妈听听吗?

生1:爸爸夸我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师:你怎么肯定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呢?

生1:这里的破折号就告诉我们, 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

师:孩子, 爸爸在信中除了夸你, 还说了些什么?

生2:爸爸在信中说, 要是我无论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那我的生活就会非常愉快。

师:你爸爸要你时时、处处, 经常不断地为别人种鲜花?

生2: (笑, 摇头)

师:这里, 美好的东西不是指鲜花, 那你认为是什么?

生2: (一时语塞)

师:还记得课前朗诵的那首小诗吗?那首小诗里就藏着许多美好的东西, 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媒体出示小诗)

生2: (轻轻地读小诗) 一束花, 一句话, 一个微笑, 一次帮助都是美好的东西。

师:这些东西能给人带来快乐, 是多么的美好。孩子, 所有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师:你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生1:有。我为灾区学生捐款, 让他们像我一样上学。

师:你这么做, 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2:我感到很快乐!

师:给予别人快乐, 自己也感到快乐。

生3:有一次, 一位小朋友摔伤了, 我用零花钱给他买了创口贴。虽然我没有了零花钱, 但是我心里还是很快乐。

师: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生2:开学大扫除, 我尽管干得很累, 但看着亮堂堂的教室我心里乐滋滋的。

师:付出劳动也是一种快乐!

……

教学反思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 只会分散精力, 浪费时间。因此, 备课时要有强烈目标意识, 围绕目标设计提问, 而且环节不宜太多太细, 问题不宜太多太杂, 因为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独到见解的发表、个性的感悟、体验和张扬, 必须依赖于问题设计的大容量、大空间。“读懂父亲的来信, 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是本章节的教学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们自由读父亲的来信, 想一想:父亲在信中说了些什么呢?并结合自己读信的感受猜猜儿子读信时会遇到哪些疑问。”这样的提问不仅激起了学生自主读书的愿望, 还培养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觉质疑的习惯。

二、提问要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提问既要有深度, 又要体现层次性, 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案例中, 理解“给, 永远比拿快乐”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以“美好的东西”这一关键词为切入点, 创设母子对话情境, 层层设疑:你怎么知道那“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这里“美好的东西”还是指鲜花吗?你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你有什么感受?这样以“美好的东西”为核心, 层层递进, 步步追问, 学生对“给, 永远比拿快乐”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的理解: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 因人而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班, 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关注。

追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篇2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价值追求

我们可以先从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讨论:如果“教师为组织教学花费一定时间,尽管它与本课的教学任务无直接关系,但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有效教学的有效标准究竟是什么?好课堂、好教学除了有效外,还应有什么标准?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一、有效教学的有效与价值

有效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结果,这无可非议。但有些教学行为从表面上看来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耗费了教学时间,似乎是无效的,但却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这样的教学行为排除在教学目标之外,排除在有效之外,显然是不妥的。如此看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效是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主要标准。有效教学有可能是“好教学”,但绝不能与“好教学”划上绝对等号。我们应当在有效外,寻找并确立“好教学”的核心标准。

有效的是有价值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有效与价值的关系。其一,不能以有效取代价值。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正在于过度关注了有效,而轻慢了甚至忽略了价值。其二,不能把有效等同于有用,更不能让有用遮蔽价值。有效的可能是有用的,但两者不能等同。价值具有有用性,但对人的发展的价值绝不能仅从有用性来理解。如果将有效等同于有用,进而又让有用遮蔽价值判断,将使我们滑入工具理性的窄洞,只重结果而不问过程,只重效益而忽略动机,只重效率而不讲科学规律,最终导致教学的功利主义、浮躁心态,以至为追求所谓的最好结果而走上与教育相悖的道路。其三,少数教师在有效教学中,把有效偏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又有评价制度层面的缺失,加之知识、技能的评价相对容易量化,把教学的有效聚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上,致使有效教学知识化、技能化、工具化。

二、价值追求的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价值关怀为起点,以价值关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因此价值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第一、从背景与理念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在注重教学艺术的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就是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我们应重新认识: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对教学的整体建构及其完整意义的追求。有效教学的关注的焦点不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内容,而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内容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这种价值指向才是有效教学的宗旨,也才是有效教学原本的价值追求。当然我们不能把经济学意义上和日常用语意义上的价值用在有效教学上,否则就会使教学技术化、物质化、商品化。

第二、从教学的价值意义上理解。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效知识的价值。“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有效教学追求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这样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意义。

有效教学的有效,应当是学生进入自觉状态下的了解,而非教师的传递、灌输,也非学生不加思考的接受。心智的变化、情感的丰富、学习愿望的增强、意志力得到锻炼,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创造应当是有效教学的魂灵,创造性教学活动应当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的基本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之所在。以学生创造性学习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课堂,才可能成为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精神家园,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平等、尊重、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是价值教育的理念,其本身也是价值之所在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水平。

第三、从对教学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不能离开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一,价值不仅指向学生的现实性,更指向学生的可能性。这种教学要从学生的不确定性、可能性与未来着眼,不拘囿于现实中的一得一失;不仅要完成预设任务,更要关注教学的生成与发展。应该具有远视野、深谋略、大智慧。其二,对有效教学“有效”的判断。当下对有效教学的评价不可避免地陷入细节、技术的优劣评判中。尽管我们对教学的细节和技术的关注、研究得还不够,但是对细节和技术的评判不能脱离价值意义、价值导向。

有效教学的第一起点,应当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的基础、兴趣,从这些需求出发,如果学生发展内在尺度,学生往往处在不主动、不积极、不自觉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即使教师再辛苦,教学也只能是低效的、无效的。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对学生基础、兴趣、需要的了解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水平与程度。

追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篇3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其中包含对“失”的反思,也包含对“得”的归纳。

一、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的”

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教师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教学反思强调,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 “为什么”。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追问”的习惯,可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教学反思,“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案例1:在教学《有序数对》一课时,我在教学反思后,做了以下安排:

活动1:做幸运摸奖游戏。随意抽男生和女生各一名(当然找看着帅气漂亮大方的),到讲台前,他们每人面前放一个纸箱,规定,红色纸箱里抽出的号为排数,绿色纸箱抽出的号为列数,规定第一列从老师的右手边数起,第一排从离讲台最近的一排数起。抽出的两个球的数字如果是红3绿2,那么就在黑板上记做(3,2),并请对应于(3,2)的这同学上来领奖(一块橡皮)。

活动2:幸运连环游戏。老师在活动1结束后立即提出问题:在刚才的约定下,如果结果是(2,3),又该是哪位同学幸运呢?让对应于(2,3)的同学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们,“幸运是可以传递的啊,我们的这位“(2,3)”同学就是受益者啊。”

活动3:做游戏:“到底花落谁家”。提出问题:“如果老师事先不规定括号里前后两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大家清楚是哪位同学幸运得奖吗?”再任选一位同学从两只纸箱中各摸出一个小球,在黑板上记下这两个数字,并请认为自己得奖的同学上台领奖。

设计这三个活动的意图是:让同学们体会到(2,3)和(3,2)在同样的约定下表示不同的位置,体会到同样的两个数字因为顺序的不同,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进而突破对“有序”的理解这一难点,并让学生清楚这个“序”是事先规定的。

在上述三个活动结束后给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并强调有序数对的正确记法,别忘中间加逗号,两边加括号。

【评析:这个教学设计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并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参予度,活动中物质奖励的效果远远超越了物质本身的价值,三个活动循序渐进,很自然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案例2: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下面的活动:师:课前我们做一个“相反”的游戏,看谁反应快。知道什么是相反吗?生:知道!师:相反就是我说上,你们就说——生:下。师:我说向前看,你们就——生:向后看。师:好,下面请大家听老师发口令,你们自己做动作。看谁反应快!接下来,教师依次发出下面的口令:起立、坐下、坐下、起立、向前看、向右看、向后看、向左看、举左手、举右手。学生们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

【评析:这样的课前游戏,既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放松心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还为本节课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案例3: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的课堂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情节:

当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角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的两个手掌这样一拼就成了一个角。”“你看,还能变大变小呢!”我一看,是啊,多好的资源呀!于是我号召全班同学一起用手做一做,并引导学生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很快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多么形象直观易懂啊,还用老师再拿活动角演示或画图分析吗?

【评析:适时地抓住学生独特的发现,并趁机让全班学生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深深地感悟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三、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这里的“据”是优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优质教育来源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追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篇4

任何一名教师只要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 追求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其行为本身就

查成绩的有效性, 学生总结和交流。

教学建议: (1) 由于本练习场地较大, 需教师提前布点; (2) 学生练习时间相对较长, 可考虑多人 (4~6人) 一组出发, 从而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3) 练习前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案例3:定向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努力练习, 自我评价, 共同探讨、提高;学会识图、用图, 掌握越野跑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发展心肺功能、速度和反应能力等素质;充分展现自我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步骤:开始——由“大渔网”游戏开始, 此游戏对学生的反应和速度要求较高, 可以使学生的各关节充分活动达到热身的目的,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本——教师设计好比赛路线, 绘制好地图。学生分组, 教师向学生介绍越野跑的基本技能, 让学生建立一个越野跑技能的完整概念。发给学生地图, 让学生按照地图上的地物标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到达终点已经走向了“有效教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新课程理念。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包括五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这些理念不但比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理念都要高、都要全, 而且这背后隐含

后由老师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宣布比赛结果, 进行评价及兑现奖励。结束——由于整堂课的运动量较大, 所以最后让学生在意念放松的同时听取老师对本堂课的总结。

五、结论

定向运动已经成为我国中学体育课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受到学生、老师的喜爱。但是开设时间短, 普及和推广力度小, 其中存在问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组织不同规模的比赛, 加强校际的交流, 可以提高学生参加这项运动的积极性, 提高这项运动的水平。目前中山市组织的定向比赛还很少, 今后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促进这项运动的开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让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这项运动, 促进定向运动的开展和普及。

中小学校园开展定向运动目的首先是利用它的锻炼和教育价值, 丰富体育的关于“学习”的理解相比以前也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

众所周知, 只有尝试才可能落实, 连尝试都没有, 绝对不可能落实!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把“新课程”挂在嘴边, 放在旁边, 那么“新课程”永远只能是一句伟大的口号、一个好看的花瓶。这种“体现”与“尝试”首先应该

课程资源,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能力。但是, 正规的比赛所需的器材、场地需要很大的投入。因此, 各中小学在开展时要因地制宜,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

定期举办定向运动培训班和学习班, 组织相关人员到定向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或国家进行学习和交流, 不断充实教师的教学, 吸取先进经验, 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简比学.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

的意义及制约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

学报, 2002, 28 (6) .

[2]成成.定向越野在我校体育

教学中运用与思考[DB/OL].http://www.52hjty.com/lunwen/pd/200602/20060225144739.Html,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员峰小学)

反映在日常教学设计上, 如果在日常教学设计上都没有想到“新课程理念”, 不努力去体现一下, 很难想象在课堂上会去落实新课程。

从教学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 “有效教学”至少经历了三种追求:一是扩充“教学规模”, 并以相应的“教学程序”维持这种“教学规模”;二是挑战固定的“教学程序”进而形成某种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三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系统“设计”教学的过程, 是一种讲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思路。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正在经历着第三种追求, 也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是一种对教学更“有效”的追求。

用新课程理念来设计教学, 其实主要依附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 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发现学习”, 前者发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后者发现学生的“多种聪明”, 这些正好与科学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坚持应用这些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并加以实践, 则新课程的许多理念便得以很好地体现与落实。

下面用很不起眼, 又让人感觉很难与“新课程”挂钩的教学内容, 主要从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行《科学》教材八下第51页有这么一道例题:

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2克氧气, 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

这是教材上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第一道题目, 它的重点是什么?是让学生会做这道题目吗?不完全是。这道题目本身不难, 要让学生会做, 不是难事。作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在初始教学中, 最大的目的不在于教会这道题目怎么做, 而在于要让学生知道解题的基本原理, 并“使学生建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 为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作必要的铺垫”。在这种定位下, 我们做了以下设计:

(1) 向学生展示 (可以课件展示) 这一题目, 并提出要求:把这道题目做出来, 但要让不会做这道题目的同学看了你的计算过程, 也能学会。应该写些什么, 可以同桌讨论。五分钟后交流。

(2) (等学生至少五分钟) 请3~4人上黑板板演。 (有投影的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投影出来。)

(3) 请其中一位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 其他同学倾听。

(4) 讲解完后, 请其他同学 (有自己想法的都可以) 点评这位同学的解题过程与讲解 (重点讲自己的理由) ,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 在学生点评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体现解题原理, 并在学生的基础上整理出标准的解题格式 (过程) 。

(6) 配合一道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

让我们再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角度来分析这种设计:

步骤1其实是创设了一个“情境”, 目的在于要他们自己在解题时注意到解题格式。这一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对解题格式的意义建构。毕竟一个人想问题可能不如两个人全面, 所以“允许讨论”这一做法, 则体现了“协作”这一要素, 通过“协作”使他们能交流而形成互补或碰撞而形成矛盾。这种做法对“意义建构”有重大作用。

步骤2、3、4则重点体现了小组之间的“会话 (对话) ”, 加上步骤1中的“同桌讨论”与步骤5中的教师的作用, 通过这些对话, 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 (智慧) 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体现出一层合作的意味) , 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这些步骤看似“啰唆”, 但十分重要而必要。因为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下, 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其实, 在形成共识之前,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 (或想当然地认为) 正确的格式, 这就是他的一种原有的经验, 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中就获取了新的信息, 然后在倾听或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对新的信息加以加工, 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中, 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如果这种整合、加工不成功, 则意味着他的“意义建构”失败, “意义建构”一旦失败, “学习”就是一种“无效 (低效) 学习”, “教学”就是一种“无效 (低效) 教学”, 对学生来说, 以后必定会犯同样的错误。此时就会出现“老师多讲少讲一个样”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初次教学, 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落实, 在期末统考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通过这样教学的两个班, 计算题解题格式较规范的学生达到了86%左右, 而在其他没有经过如此教学的班级中只有52%左右的学生较规范。

这节课所展现的主要是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老师所设计的各种课堂环节以及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其实都是提供了一定的“支架”支持。而在这些“合作学习”过程中, 又不断地出现“自主学习”的踪影。这些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 意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做起来;再给予比较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自己的“意义建构”, 这不是尽力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吗!这节课没有实验, 没有探究, 更没有游戏、比赛等活动及由此带来的热闹场面, 有的主要是学生积极的思维过程、平等的合作学习过程、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全体学生参与的学习过程, 是我们应用了新课程理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所得的结果, 是我们追求“有效”的结果。这样在日常教学中, 通过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并不断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逐渐落实新课程, 教学的“有效性”便自然得以体现。

如果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找不到新课程的踪迹, 体现的仍然是陈旧的教学理念, 甚至仍然在体现“应试”的本质, 死盯“分数”不放松, 那么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将成为一句口号。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要让科学教学更加“有效”, 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在平时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并把它落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追求短期与临时、不追求热闹与花俏, 而是追求日常、追求长效, 这一切要借助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设计。

浅议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说到教学有效性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它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地关注。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效、低效或是无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想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真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真实、有效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一方面,“真实”是一切新课程实践的基础。要想搞好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

一、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对话是人与知识、情感、思想联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多次与课文交流对话,学生入文悟情、体情、生情、创情,实现与文本、作者、教师、生生间的情感交融,提升阅读情趣,这样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学生与文本对话。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地对话交流。品读《将进酒》,我稍微提醒学生结合李白的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征来把握诗的意蕴,那么学生就会在驰骋的诗歌想像中与李白一起抛洒内心的郁闷和飘逸;鉴赏《兵车行》时,学生依照原先的方法已然可以领悟杜甫凝重苍凉的忧思。此时传统意义上的解释、记忆方法要摒弃,学生面对学本(更多时候是教材),需要的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这样才能进行平等地对话。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实现“审美期待”,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

2、师生对话。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它依然强调师的主导和生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我们早已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但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依然独霸课堂舞台仍旧是课堂的主宰,填鸭式教学依然充斥于课堂。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红娘”,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变成导演等。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制造情境,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指导牵引,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学生的角色亦然。

3、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我们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萧伯纳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调节其火候就可以了。

4、学生的自我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哲人安提斯泰尼就曾说过,他从哲学中获得了同自己谈话的能力。不仅哲人如此,我们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对话。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理性地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作者、生活的认识,与自己心灵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追问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这才算是学以致用。

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三、真实的课堂上应多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精心设计的示范课。课前教师分发了自己撰写的教案,当我阅读教案时,感觉到课堂设计新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便能把课上好。上课时,只见老师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吸引住了。课堂依然在延续,教师严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设计好的步骤,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可能是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有些问题就自问自答了。此时,我往学生当中看去,发现学生那股新鲜劲已经过了,课堂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议论着什么,有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突然,下课铃声响了,我从教师的脸上看到了沮丧。这时,一位教师走上去安慰说:“你的教案设计的很好,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学生没有跟上你的思路。”

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听到这话,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课堂教学活动,是谁服务谁?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还是老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学生思维呢?其实我们老师都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应该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开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梯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高效。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一、用活教材,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的重组或增删,还可以选用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宗白华、等著名学者的文章。还可以增加一些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史铁生、贾平凹、王安亿等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激活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其开放性的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

1.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普斯谱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法,增强师生活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现代教学手段,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应忽视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方法。

2.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答案也应是多元不唯一的。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3.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

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练习陷入了模式化的怪圈,训练内容的固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训练的答案绝对挫灭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因而,高效的语文作业也要有开放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质疑解惑的内容编成判断题、筛选题、阐述题和概括题;也可以让学生对文言传记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改编;还可以通过自由的随笔培养学生作文的标题意识、选材意识、真情意识、创新意识等。这样开放性的语文作业,学生定会主动、用心、快乐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外延伸,实现学习时空的开放性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使语文贴近日常生活,把生活纳入语文教学。要积极向课外延伸拓展,争取学习时间、空间上的最大范围,实现语文学习时空的开放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图书馆上语文课。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孤立的词语解释,挖空心思造句,机械性地抄写,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一些无用的习题中,根本没时间去品味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更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信息、形成语感,因而导致阅读能力下降,语言贫乏。所以每周抽出一到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上阅读课。教师教的东西最多是一杯水、一桶水,让学生自己到大江大海去游泳,获取更多的知识。在阅读时要求学生边看边摘抄,还要求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生在这一节课里不仅能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地东西,还会动手、动脑,从而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课内外课程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型的学习方式,重要的是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提供学习环境,加快学习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促进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如教授唐诗宋词时,我就让学生确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来研究,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角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到图书馆找资料或到电子阅览室上网搜寻资料后写出研究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很有内涵的,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有的学生写《奉旨填词柳三变》,有的写《苏轼的赤壁情》等。学生的这些研究,虽然有的还略显肤浅,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有了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研究学问的成就感,一种探究知识的欲望,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3.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语文课综合性特别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情境,把学习引向社区、社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参观当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历史名胜,研究当地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对名人进行采访,对事件进行调查等。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学习语文,探求知识,增长了见识和才干,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四、优化考评,建立评价机制的开放性

开放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建议,要避免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敢想敢说的胆量,又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从而能对其进行全面准确而又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整个语文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改革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建立开放式的、面向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学习《六国论》,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是通过一张试题DD即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尺度来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与理解,如果在此基础上,还对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如复述、概括文意等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能克服传统评价方法的数多弊端,而且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努力构建亲情课堂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运用教师的情感,精设教学过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是我觉得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师生沟通无碍,轻松活泼,是很富有诗意的。它不需要严密的逻辑,也不需要一步一步无懈可击的证明,应该是那种沐浴着阳光,倘徉在浪漫的沙滩上慢慢去享受的感觉。虽然要构建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有条件的,也是应该做得到的,那就是让我们教师的脸上多一点微笑,多一点温和,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多洒下一点灿烂的阳光。新课标下的老师,如果还是板起脸孔,视教参为圣旨,去条分缕析地肢解文本获取知识和所谓的能力,还是把教学建立在功利的目标上,去替学生慢嚼细咽,生怕漏过任何一个考点,把语文课当成了应考技术的演练场,这样,语文原先那深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将丧失殆尽,语文课也会因此而变得僵化机械,冷冰冰地毫无生气可言,这样的语文课首先是没有多少学生会欢迎,尤其是高中生,就是用来应付越来越重视迁移运用的中考、高考也是要大打问号。随着语文评价改革深入,试卷考得更多的是学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而非条框趋于机械的知识板块。

对学生的爱要铭刻在心里,但更要从你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慈祥的教态,是建立吸引力磁场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尽量不带不良情绪去上课,让自己上得幽默一点,风趣一点,知识性强一点,构建起富有亲和力的亲情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老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虽然你的知识有所欠缺,你的文化底蕴还不深厚,你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但学生愿意聆听,能热情地与你沟通,主动的进入你给创设的气氛去思考,去解读文本,能带领他们进入轻松活泼、诗意浪漫的语文课堂,获取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相反,你如果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一味奉行“打是亲,骂是爱”,自视甚高,故意与学生间建立起一条鸿沟,即使学问再高,其教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为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教育,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亲近学生,容纳学生,包括他们偶尔地犯错,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公开课,不应该上成做秀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让自己尽量洒脱些,风趣些,轻松些,大到国际风云,小到邻里趣事来穿插点缀课堂,有时还会更改原来的教学计划,但只要你有足够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放得开,有能收得回来,让学生在愉悦之中接受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检验你的教学是否成功,有两条是最实际的:学生是否喜欢你的课,教学成绩好不好,两样都好,又何必在乎那死板的条条框框呢?我们可以没有余映潮老师俊朗的面庞、儒雅的风度,没有于漪老师的磁性的嗓音,没有钱梦龙老师的渊博的学识,但有一点你完全可以做到,那就是喜欢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多点关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微笑。新课标告诉我们,老师作为驾驭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不要缩手缩脚,要想办法让课堂活跃点。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风趣变成天南海北、不着边际的“侃大山”,甚至为取悦学生而“大放羊”.

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文学美基本上是缺席,更遑论艺术思想,现在的这一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发明的授课技术。其目的指归,只在于考试分数,什么诗意,什么美感,统统毫无踪影,语文课打上比较多的 “纯应试痕迹”.但我们教的是语文学科,一篇血肉丰满的文质皆美的文章在你的眼里不是引领学生去体验去品味,而是拿起手术刀血淋淋地去肢解它们,把文本变成中、高考的屠宰场,你想想,象《荷塘月色》、《藤王阁序》这样的精美文章,其意蕴是流淌指尖的,何需你这样肢解拆分?其结果是理性知识多而滥,感性知识少而薄。得到的一点板块知识和短暂性能力也是过眼烟云,考完试后也就荡然无存了,从这个角度讲是与课标要大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精神相违背的。

“躯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要把课上得有诗意,有磁性,有吸引力,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道”,把新课标落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首先提高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加深自己的人文底蕴,而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用文章学原理来解读课文,以追求“机械得分”技巧为高超的“教书匠”.很难想见一个仅靠几本教参和辅导资料、词贫味乏的老师能将语文课上得很生动,想要纵横千万里,驰骋天地间,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是不可能的,你的课也无法闲庭信步,挥洒自如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一个有功底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自然也就绝不是仅仅以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为目的的。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老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上学生会是如沐春风。课堂教学的效果会不好吗?

语文是最具有教学个性的学科,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没有足够的文学底蕴是无法引领学生站在思想的平台上去解读的,最多也就是懂得如何去肢解罢了。我们不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就无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的思想匮乏,展现在学生面前只能是面目枯槁,寡然无味。要想以此游刃有余的驾驶课堂,似乎不太可能。再说新教材一大变化就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教材厚了许多,阅读是翻了几倍,大部分选文是与时俱进的新文本,因此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不能仅仅多读几篇或者上网找点资料敷衍了事,要想自己的课堂更有效更富有磁性,必需多读一点书,文史哲、天文地理多懂点总是好事,尽量让学生问起来也略知一二,免得总是搪塞了事,通过持久和、广泛的阅读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加深自己文学底蕴,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另外,我想提以下的是,语文老师你总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着也是必备的语文素养,否则你知道学生习作的时候自己的心应该说是虚的,是有些战战兢兢的,当你头头是道用所谓的“七技巧”“八诀窍”去指导学生习作却拿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也没有看到你有什么文章发表的时候,我想学生即使不讲出来,也会在心里对你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相反,你自己经常下水并经常有文章发表,学生会很高兴,会去阅读,然后在你的带动下他们也会尝试着去写作。

所以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影响,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

不管你是语文教育专家还是一线的教师,也不管你把课程理论诠释得多么精透或者多么通俗,但我们必须形成共识:那就是语文课堂必须富有磁性,抓得住学生,吸引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构建亲情课堂”为催化剂,以“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为保障,才能成为一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磁性课堂,才能“真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版。

3、 高万祥《语文的诗意》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薛贵亮《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浅说》《中学语文》10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一、坚守本真的路径

引发生命的动力 教师的职业动力,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效度。如果教师把这个职业只看成是谋生的手段,他对教学工作必将缺乏激情,课堂教学将很有可能常常行走在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沼泽地,总体有效性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如果教师将教育事业看成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他对教学工作会怀有炽热之情,教学工作的效度不言而喻。所有在教学领域里有杰出建树的教育工作者,如钱梦龙、李镇西、李吉林、魏书生等著名特级教师,他们无不视教学为自己的生命,他们对教学怀有一种朝圣般的热情,在不断追寻教学梦想的过程中展现生命的绚烂,他们是有效教学的楷模。

确立终极的方向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方向坚定明确,而不至于在各种时髦的教学理论中迷路呢?为此,我们教师必须要追根刨底发问求索: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需要什么教育?作为每一个富有个性生命体的学生需要什么教育?什么方法最适合学生、最是有效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终极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古今中外的经典论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论、孔子的教育论断、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等,要认真汲取其中的理论精华,并进行自主意义建构,从而确立自己教学工作的终极方向。

执意求真的态度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大为改观,但随之又产生了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滥用的所谓“合作互动”学习方式以及过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象。一位小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云房子》中“云朵像花儿慢慢地开着”这一句,设计了相应的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欣赏。笔者以为,这里教者所谓的“精心”设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可谓得不偿失。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品读文本、自主体会云朵的美丽:雍容的牡丹、烂漫的玫瑰、热烈的牵牛花……。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文本的意境得到了个性化的开发。因此,有效教学的设计要本着求真的态度,坚决摈弃标签式的教学花招,一切服从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高扬人性的大旗

将“人”字大写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教学内容最终要有效的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必须由学生调动起自身的情感、思维、意志等内控机制,由学生自主内化。因此,教师心中始终要装有学生,将学生这个 “人”字大写。目中无“人”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赞誉,更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方式的期待。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宽容学生的错误、期待学生的成长,都应成为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教师要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要善于运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向善乐学。教学设计时,除了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将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经验、情商、智商、学习风格、个性、兴趣、习惯等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紧贴最近发展区为学生“量体裁衣”。

以发展为本 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分数以巨大的魔力统领着课堂教学,学生在无边的题海中苦苦挣扎。这样的教学,重点培养的只是学生的解题技能,对学生长远的发展并无裨益。有效教学追求的绝不只是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时刻为学生阳光快乐的生命做奠基工作。要引导学生健自信之骨、育仁爱之心。要让学生通过教材这个例子,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合作,掌握学科思想、形成科学精神、积淀人文情怀。

显绿色智慧 有效教学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生态圈,这里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作为这个生态圈建设者的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绿色智慧使其教学行为符合标准的生态指数,为学生营造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教学的绿色智慧是对教育学原理深刻的把握和艺术性的运用,是人本理念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最佳调遣和适用。在这里,没有歧视怀疑、粗暴挖苦,无论家庭贫富、成绩优劣、相貌美丑,每个学生都享有受到老师平等尊重的权利。绿色智慧是对生命的精心呵护、对错误的宽容、对潜能的激发、对学困生的信任和期待,从而充分激励每一个生命体有个性的张扬、拔节。绿色智慧闪烁着理性的光华、流淌着温情的溪流。上海育才中学成功教育的理念就是“绿色”智慧的典范。他们总是充分相信每个孩子能够成功,总是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

三、彰显精致的理念

精致是有效教学对教师职业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诉求,对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的追求。

精巧预设 如果课前不进行精巧预设,教学重点难以突出、教学难点难以突破,面对课堂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生成,教师很难应付得潇洒自如,课堂教学就很有可能变成信马由疆的东拉西扯。杨九俊先生说,弹性的教学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要切实做到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主次明晰、呈现方式多样、呈现时间恰如其分 、情境创设新颖生动、探究欲望巧妙引发、课堂作业“以一当十”、教学语言精炼煽情,还包括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情况进行预计和准备,都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才智进行精雕细刻。从而创造出融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最优化的教学预案,为使课堂教学做到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奠定坚实的基础。

精美课堂 有效教学的课堂,是在教师精细预设的基础上,学生个性张扬和教师精妙点拨水乳交融的过程。有效教学的课堂,应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用细节铸就品质,像一套名牌服装,用料、做工都极其精细讲究,像一条精美的项链,串起它的每颗珍珠都是精致璀璨的。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当前我校正在实施“导——学———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专家的论证与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切身实践, 我认为“导———学——练”教学模式是开展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首选。

1. 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落实重在“导”

中学语文导学重在“导”,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 并对学生的作答和评价进行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自学, 完成导学提纲;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学生大胆评价问题, 重视知识的延伸和研究性学习。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 中学语文教学一般不重视学生的导学。如果有导学, 导学的题目也是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题, 往往缺乏系统, 学生难以操作, 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 导学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因而, 尽管提倡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但因学生对教材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 也只能是当一名“看客”。

中学语文导学重在"导",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 并对学生的作答和评价进行总结。中学语文导学重在“导”,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学生大胆评价问题, 重视学生自学。

2. 语文知识的内化过程重在“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放手让他们根据导学提纲上的题目自由的学。运用“导学、自学、讨论、交流、反馈”的课堂教学流程, 要让学生明白, 不但知道五个环节, 还要知道这五个环节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五个环节是怎么样的关系, 在每个环节里应该怎么样, 并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 先独立思考, 求之不得, 再向老师举手示意, 待教师到跟前个别辅导, 不要问前后左右的同学, 以免干扰别人自学。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动笔墨读书的做法与好处, 以便自觉去做。会运用自学方法之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自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起来。

3.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练”

“练”, 就是学生按要求完成导学提纲上的练习, 接受各种课文能力的训练。“练”一般来说与讨论交流同步进行。这是因为, 在语文教学中, “讨论交流”也是练的一种形式。此外, “每节课练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是课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但不能脱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实施“练”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结合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 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反复强调“练”的方法和过程, 教会学生如何讨论和交流练习。

(2) 凡要求学生练的, 教师要先行一步, 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求学生用规定的时间速读一篇课文之后即作填空练习, 教师就要先试一下, 以确定答案, 了解所需时间, 掌握难易程度。

(3) 在练的过程中要先扶后放, 由扶到放, 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4) 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 克服其消极作用。学习定势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 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它的积极作用是能在条件不变时迅速解决问题, 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正迁移。它的消极作用是当条件变化时, 容易发生错学, 会固执地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 而不尝试用其它方法。要用比较法提醒学生注意, 克服思维活动的惰性和刻板性, 培养其创造性和灵活性。

(5) 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练的持续性和时间的完整性。在这段时间里, 教师不要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习、讨论和交流。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篇8

充分预设

1.提高预设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住教材的内涵, 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此基础上, 带着自己的思考, 同其他教师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 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并商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 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 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其次有针对性地提出预习题目。比如, 熟读课文, 学会生字词等, 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

精心设问

实践证明,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 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 并且通过思考后, 学生能够弄清楚、弄明白。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 必须是学生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 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第三, 必须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具有较好的拓展性, 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同时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更加有趣, 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有声有色。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 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如, 讲《小小的船》一课, 这篇课文的难点之一便是对“弯弯的”、“闪闪的”等叠词的理解。理解“闪闪的”一词时, 师生共议, 说出了“闪闪的”是“一闪一闪”的意思。接着, 教师便利用投影仪让学生切身体会什么才叫“一闪一闪”:整个教室的灯光全熄, 一片漆黑, 投影屏幕上出现了深蓝色的星空, 繁星闪闪, 再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 学生们如梦如幻, 仿佛真的来到了美丽的星空, 与闪闪的繁星作伴。创设这样的情境, 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极具形象性, 使学生对“闪闪的”一词有了真切的感知, 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训练结合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篇9

教学环境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 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产生的, 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对于教师而言, 上课时的激情是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课堂的教学实效必定会大大提高。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 结合实际, 营造一种和谐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堂, 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标提出, “课程不是孤立的, 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 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着眼于身边的事, 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 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和现实生活。同时, 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从身边寻找案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把对政治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实例之中。从生活实际出发,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和小组讨论、课堂竞赛等课堂活动, 既能强化学生所学的政治知识,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学生用手机的现象, 分析校园高消费现象等, 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错误的消费观点, 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思想政治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能使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知识, 体会“生活中的政治”。这样的教学容易被学生接受, 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模式

教师应坚持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 就不存在教学活动。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学生真正地喜欢思想政治课, 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之中, 主动地去探讨问题, 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地位,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被动的地位, 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得发展。

课后反思

教师要坚持课后反思, 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 教师也一样, 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得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教师只有增强反思意识,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 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同时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 把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实现新的发展。

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篇10

一、科学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用“知道、了解、理解、说明、分析、比较”等描述性的语言分层次地对教学提出较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课程标准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无疑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教师要用心研读课标及其相关解读材料,进一步领悟课标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教师的备课,只有认真的钻研课标,针对课标对每个专题的具体要求,才可能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其次是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课程标准》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要明白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惟一的资源,历史教师只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备教案同时也要备学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贯彻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学内容恰当处理、精心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如何写好板书、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使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等。只有认真考虑各班、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入手,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和问题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营造学生跃跃欲试的氛围,体会解答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良好兴趣,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理解。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了“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福特汽车生产网”等一些图片、数据和视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分析,依据学生的基础,采用有逻辑地连续提问方法解决它: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2) 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归纳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解,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3) 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得到迅速发展? (4)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5)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世界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如“新航路开辟”一课的教学,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14世纪中西方交流路线图、指南针、造船技术的进步”图片、奥斯曼土耳其的发展视频等相关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然后设问: (1) 什么是新航路的开辟? (2) 从新航路开辟对比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有何异同? (3) 你如何看待哥伦布的探险活动?以上问题的设计都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有效提问“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观点的入场券,并能支持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建构和课程内容之间搭建必要的桥梁”。正是这一桥梁的搭建,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当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把握最恰当的切入口。设置的问题要考虑: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是否相对应?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反应?学生感兴趣吗?问题是否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解决问题后学生能否生成新的认识?能否更深入地学习历史?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本身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必要的练习和及时反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精髓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新课结束后一定要或多或少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学生易错、考试实际等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些练习题,它既可以让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作用。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的练习可设计一道“鸦片危害及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怎样的态度”的材料题和“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失败的根本原因”选择题。以这样适当的练习设计来结束教学,既可巩固当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和方便教师查漏补缺以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真可谓一举数得。可见必要的练习是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脉”,所以训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练的内容和难易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出训练目标达到的程度,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保障训练目的的达到。

四、要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徳·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将会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和价值,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寻找比自己教学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只有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教学中多反思,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超越自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钢套箱施工工艺下一篇:个人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