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2024-06-23

音乐有效课堂教学反思(共8篇)

篇1:音乐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音乐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是课改的一大追求,也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永恒话题。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有效性有多少?那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紧迫要求。课堂有效教学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我从教材的处理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两个角度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重视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活用教材,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堂真正有效的音乐课,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体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水平和备课的能力。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教学,确立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前提,是否能找到准确的重难点,挖掘教材中潜在的音乐及人文文化内涵,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教材的基础上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能否将音乐课程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协调发展,即突出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同时也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再根据教材安排、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有机地结合,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藏族的歌》这单元时,藏族音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如果总结它的音乐特点,内容太多,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就抓住最主要的一点——音乐中多使用欣赏、演唱、表演藏族的音乐作品,了解藏族音乐中常见的节奏特点,喜爱藏族音乐作为教学目标,以这一特点贯穿音乐的学习始终。此外,课的开始,还加入藏族音乐、文化的介绍,让学生在欣赏藏族音乐之前,对它的文化有初步了解,为后面的音乐活动铺垫。同时还大量使用自己搜集音像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与态度三者协调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方法作为教育方法的主要部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今天新课程条件下,倡导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中,选择正确、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选取恰当、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1、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如李存老师的《走进西藏》一课中,在欣赏乐曲《阿姐鼓》时,他没有讲解歌词,更没有诠释音乐,而是采用创设情感性导言情境的方法,把学生深深吸引到特定的背景情境之中。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娓娓说道:“一位诗人写道:‘深夜,人们燃着酥油灯,保持屋内的光明,以为这样能防止恶魔的入侵。晨起,人们起来祷祝,以为这样可以安抚已世亲人的灵魂’。也许。我们知道这里有太多的迷信色彩,但是我们仍为他们那企盼美好、安宁生活的希望和那颗质朴的心而感动。没有人能教会你去如何欣赏大海,你要自己看,自己听,自己想,自己悟,方知心中的大海。也没有人教会你去欣赏这美好的诗和歌。用心灵去感悟吧,感悟那纯洁的大自然,感悟那原始的人性和自尊。”在这充满鲜活的、富有人情味和生命感的语言情境中,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艺术氛围里,学生受其感染,一次次增加情感体验的深度,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殿堂。《阿姐鼓》那种自言自语、如泣如诉、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歌声仿佛把人们带到遥远的籁。学生体验着、感悟着、思考着,这是心灵的震撼和颤动,感悟和净化。创设这种情感性导言情境,不仅是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也

是一种文化的开拓。使音乐课堂实现情感体验的有效性,即体现了音乐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内涵,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兴奋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兴奋剂。如《G弦上的咏叹调》一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

(1)乐曲由什么乐器演奏?(2)乐曲的基本情绪与风格是什么?(3)乐曲的作者及对其在音乐上的贡献?在第一个问题上教师通过聆听乐曲,让学生介绍小提琴及音色,并感受乐曲在小提琴的G弦演奏的音色浑厚、浓重。学生就不会与大提琴混淆。第二个问题上,教师更多依靠聆听乐曲;依靠对作品主题的熟悉;依靠对作品曲式分析;依靠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历史、文化、宗教等介绍,层层叠加方法解决乐曲的基本情绪与风格的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上,教师不仅要学生记住作者名字,还介绍作者在音乐上的贡献及人们对作者的评价,并演唱作者的作品,使学生感受欧洲古典复调音乐特点。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的问题难易适度,所提的问题是引发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适合学生学习。问题能有机联系,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满足感、成就感。课程结束时回到最初的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使认识得到升华,体现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吸引学生去聆听、思考体验,给教学注入活力,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回味剂

音乐是丰富多彩的,从不同的角度通过音响结构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实现情感交流与表现,因此音乐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那么体验活动是音乐课堂活动有效的灵魂。体验性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用自己的手做,用自己的脑思考。也就是学习者要亲自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如在进行曲教学中,设计了聆听音乐拍手,感受音乐速度和力度变化,跟唱《中国解放军进行曲》,边唱边划拍,参与阅兵时队列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进行曲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和声美及阅兵式上的官兵阵容的整齐美、形象美和雄壮矫健美。设计多种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真正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开心掌握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除此之外,还可进行模仿、探究,合作等开放式活动,使音乐教育体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味无穷。

4、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是课堂教学的助推剂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音乐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教师要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大、资源广等优点更好为教学服务。多媒体课件具有影视效果,直观形象,情景逼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其视听结合、多感官参与,能更好引发人们的音乐视听结合,激起情感的体验,如欣赏乐曲《游击队歌》时,由于歌曲的时代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对音乐的理解及表现音乐情感上有一定差距,这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抗日游击战士开展游击战的画面,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是如何塑造抗日战士的形象,如何表现抗日战士生活情景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现代音乐教育强调音乐与舞蹈、戏剧及其他学科的整合,多媒体可以快速、直观、全面地把相关内容一一呈现,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融会贯通艺术表现,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合理、适度运用,做到形式与内容结合完美,体现其实用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主导作用,使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突出学生愉悦学习和情感体验,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情感态度的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音乐,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音乐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教学,确立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前提,是否能找到准确的重难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能否将音乐课程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协调发展,即突出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同时也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再根据教材安排、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有机地结合,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是我们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今天新课程条件下,倡导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中,选择正确、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音乐主要是 学会让学生在美的音乐情境中欣赏音乐,所以情境的创设很重要,我们可以在板书中,在音乐中,乃至在歌唱的技能中都可以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问学生的感受,在多媒体课件的影视效果中欣赏音乐和感受音乐,能够参加所创设的活动,我觉得这就是课堂有效性之所在。

篇3:音乐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案例描述:

新课导入完成后, 进入下一个环节“认识琵琶”。在课前, 我事先安排曾学过琵琶弹奏的蒋楠带来她的琵琶, 在课上进行实物展示。蒋楠抱着她的琵琶坐在同学们面前。在我的邀请下, 蒋楠先为同学们演奏了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茉莉花》, 让大家对琵琶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然后我为大家出了一个题:“今天我们就请蒋楠做一次讲解员, 大家可以自由对她提问, 一起来了解琵琶。”说完, 我坐到了蒋楠的位置上。蒋楠很腼腆地笑了。面对着自己熟悉的同学, 教室里的气氛涨起了一些, 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提问。过了一会, 突然一个声音冒了出来:“琵琶是用什么弹的?”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 “当然是用手指弹了。”“这么笨的问题也在问。”“是用手指弹的, 可是不同的手指弹奏, 不同的弹奏方式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是不一样的。”蒋楠清脆的声音一下就把大家的嘈杂给驱散了, 教室里又安静了下来。“这是‘弹’, 用食指弹, 这是‘挑’, 用大拇指弹, 一般用来演奏最基本的音型。”“这是‘轮指’, 是一种重要的指法, 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描绘的这种声音, 它一般用来表现声音的延长, 强弱的控制非常灵敏。”“这是划、拂、扫、撇, 是几个音一起发音的指法, 发音量较强, 易于做出激烈而有力的表现, 节奏性强, 是乐曲高潮部常用指法。”她一边演示着一边讲解着, 同学们听得如此专注, 不时还互相交流一下, 有的还模仿着不停动着自己的手指。等蒋楠讲解完毕, 我站起来告诉大家:“不要小看你的任何一点发现, 大胆提问, 你会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室里热闹开了, “琵琶面上那一根根小木块是什么?”“弹琵琶疼不疼啊?”“看来琵琶挺难弹的。”…由于时间的原因, 在五分钟之后, 我就终止了大家的提问, 可同学们意犹未尽, 还有许多问题想提。

案例反思:

音乐欣赏在音乐教材内容中占得比率相对是较高的, 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于所欣赏的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并不高。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一直都是音乐教育者们探讨的话题。本节课《十面埋伏》的教学应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的, 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由开始的不太感兴趣转变到有了一定的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新的认识, 从而能够较为自主地欣赏器乐曲。这节课之所以成功, 究其原因在于使用了“发现式”教育模式。总结这节课, 我感觉到“发现式”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 主要理由为: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发现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在教师的暗示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终掌握教学的内容。在这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个体或小组为中心, 以探索发现为主要形式, 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探索中不断地给自己置疑, 带着问题继续探索, 寻求答案, 经过自己循环往复的努力, 真正获取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这对于正处于求知渴望强烈的中学生来讲, 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的。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 我利用这一特征, 设计了学生充当讲解员的环节, 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 达到使学生了解琵琶基本结构, 基本演奏方式及其产生的音响效果的教学目标。

二、“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为直接关系, 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的学习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 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纽带, 好的教师能给学生铺设一条光明大道, 蹩脚的教师则会在有意无意中为学生的学习设下了许多绊脚石。如果教师采用强行灌输的方式, 教学的效果就是学生获得了一堆死知识, 才会出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不良现象。在“发现式”教学中, 教师成为引导者, 成为了与学生携手共同探索知识的同路人。这样学生与知识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直接的关系, 不再是教师填充知识的口袋。正由于与知识是一种直接的关系, 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才会被提高, 才会真正做到自主的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理解乐曲《十面埋伏》, 掌握琵琶知识等教学目标的完成, 都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完成, 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总结、引导, 所有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

三、“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自内心的,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情感出自兴趣, 对某事物产生兴趣, 必然乐此不疲, 在无数次的循环往复中, 必然产生情感, 达到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完全依靠教师的调动和引发。教师调动地好,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 学习的动力强;反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不高, 学习的动力自然减弱。“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结果时, 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和兴奋, 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收获与回报, 这时的学习兴趣不再需要教师附加的调动和激发。“发现式”教学本身所产生的兴趣, 以及一旦获得所产生的愉悦, 是其他任何手段也无法替代的强大动力, 这也必将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知识与技能的情绪, 使之真正成为一名“好之者”。

现代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 丰富多彩,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发现式”教学观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 所带来的教学实效从教学实践中证明是具有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的, 值得音乐教师不断的实践探索。让我们乘着“发现”的翅膀, 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在音乐中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长风.《新课标解读与教学案例设计——初中体育与健康、艺术、美术、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篇4:激活音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一、有效创设,促进审美情趣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音乐课由于条件限制,加上有些曲目因地域、民风的不同,音乐的艺术形象别具一格,学生限于生活积累,很难体会乐曲的意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字、图片资料、动画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当学生进入情境交融的音乐意境中,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全是美的形象及新奇的事物,注意力也会集中于眼前的景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景中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极致的音乐美,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审美情趣。如欣赏彝族音乐《阿细跳月》,学生对音乐非常陌生,因此,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教学中,我利用学校的彝族舞蹈服装向学生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服饰,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彝族的民俗风情、彝族的舞蹈,不仅从直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从多个渠道了解彝族,帮助学生从外围了解所要欣赏的音乐,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这时,学生的“学”是一种内在的需求,他们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思考更深入,更透彻。课堂教学中,我和学生手拉手围成圈,在《阿细跳月》的音乐中模仿彝族的姑娘小伙们跳起舞,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音乐,进一步体验彝族音乐的特点。有效的情境创设是以音乐为主线,辅以其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自由想象、任意感受,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产生灵感,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顺利完成从歌声表达到陶冶情操的升华过程,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有效重复、提高审美能力

重复,是音乐和音乐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大到整个学段,小到一节课,一首歌曲,一段主题旋律,一个知识点,我们都会用到重复。巧妙生动的重复不仅会加强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的重复堪称一门艺术,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效的重复中感受音乐,培养审美情趣,享受“重复”的乐趣。如欣賞《小狗与口哨》时,我设计这样的“五部曲”引导学生聆听、理解音乐作品:完整初听→聆听口哨主题→这段口哨主题在乐曲中出现几次?→请你在听到口哨主题时拍手,其他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边听边随音乐哼唱曲调。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虽然在重复聆听乐曲,但每一次的重复都有新的要求。第一次你听到最明显的声音是什么?——第二次,边听口哨主题边感受小主人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愉快情景。——第三次,静静地听,得出口哨主题出现四次。——第四次,学生用外显的动作表现音乐。第五次,哼唱主题。学生在对听、想、演、唱等不同要求的重复中始终保持着注意力,对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铁棒磨成绣花针,就是千百次重复锤炼的结果。在音乐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重复的手段,进行有效重复,针对性地让音乐反复在学生耳边响起,增强他们的旋律印象、加深情感体验,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

三、有效提问、发展审美想象

提问,要合理更要有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体验美,那么作为引导方式之一的课堂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合理而且要体现有效。合理提问是有效提问的第一步,有些提问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而最有效地提问一定是合理的。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在导入后,让同学们欣赏乐曲的第一段,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在试讲时我设计这样的提问:这段音乐是柔美的还是雄壮的?是古朴的还是现代的?最后引出结论:“这段音乐具有江南音乐的特点,具有一种柔美古朴的韵味。”这种循序渐进、引导式的提问方式我们经常会使用,应该说是合理的,而且最终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这样的提问方式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可见这样的提问方式不是最有效的。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的提问是这样的:这段乐曲体现了我国哪个地域的音乐风格?学生回答:“是江南音乐的风格。”我再问:“为什么?”最后由学生得出江南音乐风格的特点是婉转柔美。仅用这简单的问题转化就收到比先前连珠炮式的提问更富有思考的答案,学生的回答代替了老师苍白的归纳,不仅教学目标达成,而且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

四、有效链接,丰富审美感知

链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很多音乐作品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对此有距离感、陌生感,甚至有排斥感。如果照本宣科,势必如“隔靴搔痒”,学生提不起兴趣,影响课堂效率。如果能适时、适量、适度的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便能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音乐意境,获得情感共鸣。如歌曲的创作背景、民俗文化、地域风情或是作品典故等等,这样对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作品大有益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有必要链接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欣赏的课外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画面带来的那种沉重、压抑的基本格调,再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其后引出听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感受乐曲的沉重感与凝重感,从中获得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艺术冲击,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最后让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的民间音乐及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如《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从而实现相关主题的有效链接,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较大的信息量与审美体验,为课堂教学“点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林彦?摇?摇?摇程思)

篇5:音乐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构建区域“反思制度”,推进音乐学科“有效教学”

施红莲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区域“反思制度”,推进音乐学科“有效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反思制度;有效教学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音乐新课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音乐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反思,其真正意义是通过反思来重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叶澜教授指出:“需要养成反思的意识与习惯,需要在反思中自我更新。而重建,是在问题发现之后的一种真实的自我提升。只有经历了‘重建’阶段,人的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提升。重建强调的更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更新。”

实践证明,我们除了培养音乐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学校基层教研组的合作反思水平,更要注重在区级音乐研修活动中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反思制度”。因为一个区域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区域内每个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相互借鉴、共同研究才能让这一区域音乐教师不断散发出教学活力和智慧的光芒。

“反思制度”是区域教师群专业发展和音乐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构建区域“反思制度”,探索“反思制度”的实施过程,研究通过反思来促进音乐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反思―创造与重建―再实践―再反思―再创造与重建”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提炼出有效的、富有个性的区域音乐学科研修文化内涵。

二、设计步骤与操作要点

1.聚焦主题

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2.基本意图

通过反思找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指导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法和理念的诊断,帮助音乐教师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音乐教师个体的思维品质,促进音乐教师群的专业成长,逐步形成区域音乐教学研究型特色团队。

3.实施途径

4.典型案例

案例一:

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及课后反思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思目标、反思内容和反思方法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师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

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首先要求本区音乐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围绕区每学期提供的主题研讨活动方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通过区级研训活动进行“案例式”“专题式”“诊断式”等研训方式,学习理论及相关知识介绍,了解什么是“教学反思”?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讨论,让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学反思”的要点、方法和途径。

教师反思1:课前反思,贵在有备无患

(诸翟学校纪艺)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总是认为课前的备课只是包括编写教学设计和准备课堂材料两个方面,而往往忽略课前反思。这可能也是缺乏足够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的普遍问题。其实,课前反思不仅体现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预见性,更体现教学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人本主义”理念。同时,它也能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真可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前反思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充分领会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并吸取以往教学经验和教训,从教材整体体系的宏观角度思考,并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反

馈,有的放矢地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手段等内容,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备而教”,并且为课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灵活调整埋下伏笔。

以我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的名为《我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一课为例。在课前备课活动中,我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反复琢磨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音乐课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并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等相关理论要求,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这堂充满乐趣,师生平等学习,而又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凸显个性的课。尤其在全体学生学跳桑巴舞蹈这一主要教学环节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愿意积极探索、表现等心理特点,特意设计了全体围成圆圈在教师引导下随音乐尽情舞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打破座位固定的常规习惯,积极投身音乐活动的体验和表现中。课后证明,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正是本课最大的亮点和学生最尽兴的

环节。

教师反思2:课中反思,贵在灵活应变

(龙茗中学张一)有了充分的课前反思和课前准备,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变得游刃有余。但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总会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及时而准确的课中反思就成为教学工作高质高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高度集中注意力,捕捉学生的灵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究兴趣,又要避免一味迁就学生自由发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逐渐偏离正常教学轨道。因此,课中反思可以说是教学反思环节中对教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而其最大价值无疑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机智,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我的一堂名为《绿色的家园》的区级公开课为例,由于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知识的情况,当我讲述一个浅显的切分节奏时,竟无人知晓。我灵机一动,拉起两个比我矮小的学生充当八分音符,而我站在他们中间充当四分音符,然后形象地讲述切分节奏的含义和拍法。这一举动瞬间打破了我和学生的尴尬,拉近了师生距离,更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切分节奏这一知识。

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及时有效的课中反思确实是需要独到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但无疑是教师成长道路中最难能可贵的经历。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如能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过程上,关注使用的方法、手段及达成效果,不断反思,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思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有效

提高。

教师反思3:课后反思,贵在总结提高

(信宏中学马婷婷)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鲜亮丽的成功固然值得骄傲,意想不到的失败也并不可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值得细细回味,但积极深刻的课后反思更值得重视。

5月我参加区级音乐教师教学评比。最难忘的是我在课堂教学展示后紧接着的教学答辩中,专家评委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就立刻把我包围,促使我趁热打铁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反思。

无论是有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设定,还是学生的反馈情况和继续学习的可能性等问题,无一不考虑教师全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当我事后重新整理出这些问题和解答之道后,猛然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又似经历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教学水平有了脱胎换骨般质的飞跃,也增强了教学自信心,在以后工作中更加有了进行有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冲动和底气。

案例二: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同课异构”应该是一种行动研究方式。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水平。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上一堂公开课,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教师不仅仅是听课的旁观者,而且也是一个参与者,这两种身份,使得在其作为旁观者时更容易与另外一位上课教师融为一体,在听课中不断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同课异构”还是一种“对话文化”。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由此可见,“同课异构”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合作的交流。

“同课异构”为音乐教师创设了一个群体交流合作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尝到了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以这种灵活、开放的思想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研方式,不仅活化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效率,还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同课异构”主要采用这样的基本过程:每学期初先分片集体讨论,提出若干课题,然后分组各自进行教学设计,接着进行行动(即上课),最后进行评课、反思。反思包含了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进行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例如,205月为迎接“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我区组织音乐教师积极展开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比赛,其中本区的王辉、马静波、陈艾三位老师共同针对《“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展开了教学设计和反思实践活动。

思考:如何设计精巧动人的导入

方案一:

师:同学们,首先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听古典音乐吗?

生:喜欢(占少数)。

生:不喜欢(占多数)。

师:我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不喜欢听古典音乐。但其实古典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和身边,其实现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都融入了古典音乐或引用古典音乐元素。

方案二:

师:在优美的乐曲中,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什么音乐?

生:流行音乐(占多数)、摇滚音乐……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这么广泛,是的,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最近电视正在热播的“中国达人秀”里那位“断臂钢琴师”是谁?

生:刘伟!(整齐、有力、积极地)

师:刘伟说过,他的生命中有三样东西不能缺少,你们知道是哪三样吗?

生:水……

师:对了,那就是水、空气、音乐(语气逐步加重)。音乐犹如王老师生命中的一位亲密挚友,一直伴随着我:当我仰望夜空,对着宁静、美好的月夜之时,我的耳边会飘起这段旋律――《月光》;当我心情非常快乐、开心的时候,我会用这首乐曲来表达我的心

声――《小奏鸣曲》;当我遇到挫折和困惑需要振奋和鼓舞时,我要从这段音乐中获得力量――《幻想即兴曲》。

教师反思:在这两种方案中,我们的设计意图是直接开门见山与学生交流“古典音乐”的话题,在方案一中我们发现教师将自我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觉自己是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反而造成一定误导学生的倾向。而方案二中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我们就明显没有教师主观意识的痕迹,让学生自己来说喜欢听的音乐,师生在一问一答的相互交流中显得十分自然轻松,从而就能很自然地导入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已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如热播“达人秀”的生活材料)充实到教学中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

案例三:

网络互动教研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模式。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往往是自己学校2~4位音乐教师研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区教研活动,由于人多,又不能人人发表建议或想法,因此,往往呈现“学习多、讨论少、反思无”的局面,研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应付性。自从我们利用网络系统地进行新型的音乐教研活动后,教师积极探索、热情合作、踊跃感言,既避免了往返奔波的劳累,又能集思广益。通过合作、活动,拉近了音乐教师与研训员之间的距离,能使基层音乐教师得到研训员的悉心指导,大大提高了音乐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了区域音乐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进一步

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通过网络教研,本区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明显多了,往往在课一结束就上网“反思”,这样的反思及时、针对性强,效果更好。

三、总结与思考

区域“反思制度”可以有计划地就某一主题进行,也可以在某项常规活动后进行,范围可以从音乐教学延伸到音乐学科的方方面面,例如“教学反思”“课程反思”“课题”“计划、总结反思”“评选活动反思”“常规检查反思”等等。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实践―反馈―反思―调控”的“反思制度”和习惯,这样才能有始有终,体现音乐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也是打造区域特色研修文化的一种体现。

篇6:音乐课堂《网络音乐厅》教学反思

在准备这一课时,试教了多次,也修改了多次教案,一开始,我都是由老师示范后,再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但是这样的课堂很明显是不合格的。于是我重新分析了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将教材中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哪些需要老师示范的、哪些由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的都标注出来,然后再来设计教学,写出大概之后,再具体的修改了几次,最终才去试教,这次试教请了学校的各科老师来听课,希望从他们的经验中,从他们当中找到不足。果然,这些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老师都提出要我写板书,因为自己在平时习惯性不板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板书过。我吸取他们给我的意见,重新修改教案、试教,最终将教案改成现在这个。

在这次的课堂中,《网络音乐厅》比试教的时候上的顺利一些,学生们也差不多都学会了,接下来是我对自己这堂课的几点反思:

1、在引入时,我先引导学生说说喜欢的歌,并播放一首他们都喜欢的歌(吉祥三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个引入是比较成功的,本来我设计着是播放一首儿歌,认为这样比较适合学生,但是在试教时,感觉学生们没有什么激情,因此选择了播放学生们都喜欢听的歌来激趣。

2、这堂课主要是有两个内容:网络收音机和查找音乐,前者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我在教网络收音机时,是由我自己示范为主,而在教学查找音乐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先尝试,在让生尝试前,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用“百度”搜索我规定的一首歌,而且我将找得最快的学生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竞争意识,就会更积极的来探索、学习这个内容。但这里有一个缺点就是有失广泛性,搜索歌曲的方法并不只有“百度”搜索,学生当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还知道很多搜索的方法,这一点,我没有处理的很好,需要改进。

3、最后一个重点“下载音乐”是比较失败的,一开始我看到学生们都会下载,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评课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就是我没有将它的重点性突出来,我回想了一下,的确,下载音乐也属于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但是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是一笔带过的感觉,重点不够突出。

4、在整堂课中,我很重视能力较弱的学生,因为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并不需要你特别的去关注,但是能力弱的学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是两、三个人一台电脑,于是在指导他们学习中,我不时的强调让能力弱的学生多练习、多操作,而且还请能力强的学生在旁边指导能力弱的学生,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自己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能力弱的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操作,这样各个方面的学生都能很好的进行学生。

5、在教态方面我自己认为是比较亲切自然的,但是我忘了这一堂课是音乐厅,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是我自己却从来没有表现出激情,让听课的人感觉我和学生格格不入,评课老师说的不错:教师在课堂上要当表演者。只有自己投入了,学生才会更投入到课堂中来。

篇7: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农村初中的教学总是比城市教学慢半拍,音乐教学也是如此。音乐课是音乐老师展示独特风采的舞台之一,同一篇教案,由不同素质的教师执教,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从熟悉教材,到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教学语汇,到师生之间情感的默契配合,以及成功与否的教学效果,都体现了音乐教师的个人风格和自身素质。

对于农村的音乐课堂教学,笔者颇有体会。如何上好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真正的学到音乐知识。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怎样才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对此笔者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音乐课堂上组织教学做的并不好,也许一个学期的开始会进行组织教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觉得是不是烦琐?久而久之就会把组织教学给忽略掉。组织教学的不利,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大打折扣,本来是有生气、有活力、有情趣的课堂,成为沉闷、单调、乏味的课堂,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所以笔者决心改掉自己不进行组织教学的习惯,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应付,而是真正的为上好一节高质量的音乐课服务。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

1.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教师必须首先引起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以及趣味性;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在上课时,特别是导入时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2.导入的几种主要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茉莉花》一课时,可以拿一小盆茉莉花,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及时地抛出课题,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2)谈话导入法。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在上《百鸟朝凤》这一课时,便采用提问的方式:“世上的鸟类有千万种,你们都认识哪些鸟?”学生踊跃发言,然后,请同学们模仿鸟的叫声,引出课题。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适用的导入方法。

(3)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歌曲,从而为新授课服务。复习导入法一般运用得较少,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复习内容与新授内容要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运用。

音乐课堂的导入法多种多样,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1.教师的有意提问。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思品课等其它课程,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更为重要。

2.歌唱时的姿势。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良好的坐姿、站姿都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育。因此,音乐老师应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歌唱时的姿势要求。正确的姿势要求是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坐时头部端正、腰部挺直,肌肉放松成自然状态。试想,一个哈着腰、东倒西歪、随随便便的学生能唱好歌吗?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学生养成不好的唱歌习惯,在以后的歌唱教学中很难纠正。所以,在课堂上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体验音乐之美。

3.歌曲中的节奏。在初中的音乐唱歌课中所学唱的歌曲节奏上或多或少都有难点,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严格要求,比如《歌唱祖国》B部分的第二段“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其中第二个“我”是在弱拍上,和“平”这个字组成一小节。而学生往往会把“我”放在重拍,这样就容易出现错误,还有《小鸟,小鸟》中的休止符,也是应该注意的。所以,应教给学生基本的节奏型,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会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

篇8:音乐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音乐, 是欣赏的艺术, 是听觉的享受。多年的小学音乐兼职教学, 我总结出这样的一个常态:从目前的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 受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现在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 (尤其是在农村小学) 首先受到的是应试教育的冲击, 音乐课被部分语、数教学霸占, 落实不充分。其实小学生大多受限于教材, 所学的知识量极少, 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的更少。长此以往,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 音乐教材中的许多歌曲年代久远, 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甚至与小学生的心理想法背道而驰, 致使学生对学习音乐没有多大兴趣。

所以, 如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有效, 让学生更加有趣、有心地来学习, 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一、“优化”教学环节, 建设音乐课堂的“立体工程”

所谓课堂教学环节, 就是指上课的具体形式, 即教学程序的具体安排。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根据课前拟订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学环节处理得当, 能使课堂充满生气,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 他们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分化。为了稳定学生的音乐兴趣, 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

1. 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中教师要把唱歌、奏乐、欣赏、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歌唱表演、唱游、音乐游戏等内容结合起来, 并做到有所侧重, 合理安排, 有所特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来感染学生情感, 要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 适当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和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高雅艺术作品感染学生。如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多声部教学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那使人感到激动、振奋的旋律, 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使人陷入深思, 圆舞曲使人迈起轻松的舞步……高雅艺术能震撼人的心灵, 激起崇高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2. 教学方法的筛选

教学中应力求生动活泼, 因“课”施导, 因“材”施导。如发声练习采用模仿法;节奏训练采用游戏法;新歌导入采用故事法、谜语法、谈话法;歌曲处理采用对比法、讨论法;欣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法等。教师也可以将各种教学方法优化搭配, 综合使用, 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时而穿插启发式提问, 时而组织气氛热烈的讨论, 时而组织生动活泼的弹、唱、跳、拉、敲的表演, 时而进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 等等, 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快乐的节日》, 可以让学生谈谈过“六一节”的感受与过程。让学生自编舞蹈, 来配合这首歌, 接近音乐与现实的距离。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中稳定学习兴趣。

二、注重课程整合化, 建设音乐课堂的“开放工程”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 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 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 学科的整合不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机械叠加, 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因此, 不管音乐和哪一门学科综合, 教师都必须以音乐教学为主, 其他学科的讲解要适可而止, 不能喧宾夺主。当然,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 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 不断探索, 不断学习,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 为音乐教学服务,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上出真正的“音乐味”。

三、形式“层次化”, 建设音乐课堂的“趣味工程”

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 而“激趣”必定为首位,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审美体验。而音乐审美体验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从标题入手, 激趣

对一部音乐作品思想意蕴的把握, 往往从标题切入, 标题往往总领全曲。有的标题描述某些传说或英雄故事, 如音乐剧《彼得与狼》、《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的标题,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标题;有的标题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生活, 如《只怕不抵抗》、《团结就是力量》的标题;有的标题表达了某种情感, 如民乐合奏《喜洋洋》《赛马》等的标题。

2. 从局部感性音调体会全曲神韵, 引趣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色阳光, 窥一斑而知全豹。很短小的一个乐句就奠定了全曲或喜或悲的基调。而民乐合奏《喜洋洋》中, 快速、强力度的大齐奏, 一开始便能使人感受到人民群众在春节这一传统的喜庆日子里, 喜气洋洋, 敲锣打鼓, 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延趣

这样的情感引导, 常常在于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欣赏是“一步又一步地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 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 是由音响感知, 以及与之自然相伴随的感性体验与联想构成的, 是对音乐的初步的“情趣”的欣赏阶段。如听到欢快的乐曲, 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欢快起来, 听到悲哀的乐曲, 自己心里也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哀之情, 至于这是怎样的一种欢快或悲哀, 为什么这么欢快或悲哀, 则无暇或无力深入思索和探寻。这就是指对音乐感情表现的初步的、感性的体验, 称为“情”。当学生学习那些民歌时, 感知其独特的方言、发声特点等。学生学习了歌曲之后, 会唱了, 爱唱了, 并且随之而来的是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等相关知识, 全方位地感知民歌的文化底蕴。对于音乐学习来说, 这是个延续, 也必须这样做, 让音乐走出课堂。

四、评价“多元化”, 建设音乐课堂的“人文工程”

“是人都爱听好话”,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放到教学中也一样。《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提出:音乐课程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音乐不同于语文、数学, 不能仅通过期末一张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如何做好学生学习音乐的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呢?

1. 内容标准多元化

其实, 我们常常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说做到了公平, 但人文地说有点独裁。每个学生的天赋不一样, 对于音乐的感知面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个人认为,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可以有“给个凳子, 摘到桃子”的扶持, 也可以有“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的开放, 更可以有“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的合作。学生在认真学习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基础实力, 选择较为实际又真实展示自我的内容来进行考核, 有助于他们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不再惧怕, 以此来推动音乐学习的圆满。

一个节奏带、一张简单的视唱单, 一个和声、一段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都是我考核学生的标准, 可以选择, 可以挑战, 可以合作。学生在考核中有了放松, 有了成就, 有了合作, 有了被肯定的满足。

2. 形式手段多元化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以口头语言评价为主, 并且比较单一、枯燥。而学生是多元化发展的, 只有我们的评价形式多元化了, 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的体态语、琴中的“合成器 (鼓掌声) ”、幽默的评价, 既是肯定, 又是调节气氛, 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结合小学音乐书末页的学期自我评价为标准进行补充,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都是教师一手包办的, 既苦了教师, 又抹杀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评价的自主性。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 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音乐教师在自己掌握正确的激励性评价观的同时, 要把评价的部分权利“退还”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而互评这种责任感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从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上一篇:学习李平老师理念心得体会下一篇:地方税务局诚信建设总结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