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2024-06-25

创设有效情境,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精选10篇)

篇1:创设有效情境,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创设有效情境,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通贤中心小学

林瑜华

【内容提要】 情境创设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造并设置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教学要围绕“情境”来展开,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情境创设教学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它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事物的形象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音乐的教学法。它的特点是音、形、情融为一体,音乐审美寓于其中。

【关键词】 语言 光线 美术 实物 音源 多媒体 表象 想象

《大学》中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的意思是:学生未到心求通而未得时不可开其意;学生未到口欲言而未能时不可达其词。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在课堂上设计一种情境,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通俗地讲,情境就是为学生参与学习营造的教学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感情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情境创设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造并设置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教学要围绕“情境“来展开,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情境创设教学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它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事物的形象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音乐的教学法。它的特点是音、形、情融为一体,音乐审美寓于其中。

音乐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是喜欢游戏类活动和爱动的天性,通过各种有效地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各种教学情境中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音乐教学情境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

一、通过语言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上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当老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当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的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寻觅着音乐中的信息,此时教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又仿佛看到微风里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撒落在绿锻上的美景。学生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体验了、感动了,达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的艺术效果。

二、借助光线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感情。

打铃了,同学们排队等候在音乐教室门口。与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光线很暗、非常安静,教师在教室里放飞了几只萤火虫后,弹起了《萤火虫》。同学们伴着音乐静静地走进教室;静静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音乐;静静地感受体验此时、此地、此曲以此种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情感。不需语言、不需任何要求,只有音乐和教师为音乐创设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心态平和、表情端正,很快就能进入状态,不仅学会歌曲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并且会永远难忘这节烛光里的音乐课。由此可见,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光线来创设音乐情境。这就要求老师在仔细分析教材的前提下,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符,通过光线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欣赏音乐。

三、运用美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美术和音乐在什么时候都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的表情达意却又那么相似,关键时刻还能互融、互补,特别是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音乐课上,当欣赏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音乐《梁祝》时,如配以相关美景画面,陶醉于优美乐曲中的同时,定会让人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如配以不断变换、奔涌向前的黄河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震撼力外,亦能很好地理解词曲作者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在美术课上,当欣赏同样抽象的作品的《国画》:教师以深奥难懂的古诗词进行讲述时,如若教师配以《高山流水》等流动的琴曲,想必学生对动静结合的意境易于接受和进入。

四、采用设施或实物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合理运用教室内的教学设施,包括桌椅板凳、黑板、钢琴以及教室内的其他物品,都可以成为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手段。例如老师在教授歌唱的呼吸状态时,可以演示了一个用足球内胆和木板制成的“人体呼吸模具教具”,当学生边练习边观看教师的演示时立刻明白了歌唱呼吸的原理和状态,增强了学生对这个复杂问题的理解。当学习民族音乐时,教师如将自己的笛子、二胡、古筝等乐器带进课堂,进行展示和讲解,定会让教学事半功倍,同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无线热爱。再如,在《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中,可以运用打击乐来创设喜庆丰收的场景,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文化背景、理解歌曲内容。

五、利用音源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音源是指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识意识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例如,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人体乐器发出的声音、塑料瓶模拟的水声与蛙鸣声、揉搓报纸模拟的风雨声、盆桶发出的雷电声、口技模拟的鸟叫声等。用音乐烘托气氛、塑造形象进而创设情境,是音乐教师常用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师在钢琴上巧妙弹奏一串琶音、颤音和装饰音,模拟微风轻拂、小鸟歌唱、小溪流淌的清新宁静的情境(讨论:音乐创设大森林的晨景);紧接着弹奏一段活泼欢快的旋律(讨论:小动物们蹦蹦跳跳地在林中玩耍);突然在低音区出现一串紧张、不和谐的低音打破了祥和与宁静。学生讨论编创故事并用歌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通过讨论、编创、表现等一系列活动,把孩子们带进他们喜爱的音乐童话世界。再如,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中,可以用塑料袋、报纸、书本、水桶、矿泉水瓶、钥匙链、口技等,模仿风声、水声、鸡声、鸟声、鼾声,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人声音源创设了教学情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诗的意境,使学习者很快进入状态,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大屏幕投影营造声画并茂的情境。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运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感染影响学生,制作出有声有画,视听结合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例如:在教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这课时,先用幻灯片放出祖国的美景,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如身临其境,感觉到了祖国的山河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再如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时,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音乐会实况《匈牙利舞曲·第五号》,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如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简单的图画、线条来配合音乐欣赏;或设计伴奏符号、制作伴奏图谱,用丰富多彩的符号表示音乐节奏、旋律的形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欣赏的内容作一幅想象画,画的主题要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和内容,学生边听边画,以不同的形式来完成音乐作品的欣赏。

七、借助表演和想象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表演和想象,即通过表演创设,借助想象融入。首先,通过表演创设。学生喜欢表演,也爱欣赏表演。表演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应通过演唱、演奏、律动、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采取教师与学生现在自由创作、即兴表演等有效方法,创设音乐情境,体会音乐意境。通过表演创设,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借助想象融入。语言和想象,也是音乐教学情景创设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想象,使学生的身心融入特定的音乐情境中,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音乐情境,激发丰富的音乐想象,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当然,如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运用的好,定能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辅助效果;相反,如运用不当,则会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为了情境而情境,喧宾夺主

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把心思过多地花到情境的创设方面,一节课上,连续不断、花样百出的种种情境除到学生折腾得够戗之外,教学目标也早也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音乐课无疑是失败的。情境创设是完全为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出现和变换的,作为一种形式,更要为内容服务。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很好的度,恰当把握情境设计和运用的时间。

二、忌降低语言表达要求,枯燥乏味

教师在音乐课上要少说话,更多的是让音乐说话,但这并不等于降低对语言表达水平的要求,相反,少而精的语言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语言不仅仅要简练清晰,语言语调也要富有变化,不能平铺直叙而要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语言必须富于感情,只有富于感情的语言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忌情境创设囿于室内,拥挤压郁

音乐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尽可能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机会为音乐教学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抓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也可以选择典型的气候特征;还可以利用突发的天气变化等,这些大自然的情景被转移到音乐教室中来就变成了音乐教学情境,进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情感共鸣。

四、忌美术手段过于专业,单一复杂

美术创设情境不一定只是用绘画创设情境,因为那不是每位音乐教师所长。美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美术手段为音乐教学创设情境,如美术图片、色彩对比及师生共同设计的形象简易的图形谱等。

情境创设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克服不顾目标,追求趣味,不加选择,滥用情境,脱离实际,虚构臆造等倾向。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面向生活。

(编辑

郭兆楠)

篇2:创设有效情境,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① 课题的界定

情境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教学。具体说是指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并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

② 理论依据

课改后的新教材在结构形式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进,一般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设计了单元情景主题。由于这些情景主题一般都贴近学生生活,因而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情感。但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只是教与学的平台,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师才是课程的实施者、解释者,只有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目前形成了一些常用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模式。但这些模式注重的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侧面,对于教师实际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帮助不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常通过创设情境来激趣,来组织课堂,但往往未能把教学内容有机地统整在情景主题之下,或过于花哨,或不利于协作交流等。因此教师如何利用现有教材,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依据建构主义等新理论来创设情境,并围绕情景主题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认知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而在国外,以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伊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形成与传播,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为探索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体系。其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如果将情境教育理论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素养教育中,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情境教学,教师注意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音乐素养教育的价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索的空间。

实际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的方式有许多,如问题情境、追问情境、动态情境、语言情境、记忆、联想、类比情境、生活展示情境等,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造,不断地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能力。

明确情境创设的意义,把握住情境创设的几个特征,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创设出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音乐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① 形成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的经验。

② 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③ 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2.研究内容

① 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鉴赏内容的研究。② 情境教学方法与唱歌内容的研究。③ 情境教学方法与演奏内容的研究。④ 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研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情境内容

① 内化——重组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教学秩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 外化——学科融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内容及方法拓宽情境内容,有利于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以及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丰富相关文化的内容。

③ 让情境贴近现实。一是用生活语言描述音乐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诱导学生对于音乐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启发诱导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二是以生活实物再现音乐形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实物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不仅能迅速地感知,而且易于接受和理解。三是借生活游戏走近音乐形象。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丰富的想象进行音乐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空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性意义。

以生活式交往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调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又是实施真诚对话,在交往中理解,并且共同摄取双方的经验和智慧。

3.在情境中表现音乐

新课改力图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① 在亲历生活过程中感知音乐。生活化情境伴随着学生的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经 历,得到积极的启发和暗示,在此过程中发展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② 在模拟生活角色中体验音乐情感。模拟生活角色就是指角色体验。是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学生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的情感。在学习中进行角色模拟,目的是让学生重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以自由的思想体验生活,回归人性的本质。

③ 在生活情境感染中表达音乐思想。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的场景、条件等,让学生在实境体验中感悟知识,体验生活。还可在每堂课之末安排学生说一说(我听了什么?我唱了什么?我想表达什么?)的环节。

④ 在生活实际锻炼中展现音乐。动员学生参加社区的纳凉晚会和社会中的一些音乐性质的比赛,都能使学生的音乐实践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学生所学的音乐体现出生活的魅力。课题研究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1.应用行动研究法,及时收集处理情境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方案,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2.应用个案分析法,通过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正确认识研究对象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水平。

3.应用经验总结法,分析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 —— 2010年11月)2.实施阶段(2010年12月 —— 2011年5月)

篇3:创设音乐情境 优化教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

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锻炼他们的思维,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语言情景的创设遵循了审美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它不仅适用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而且也适用于在听音乐前学生心理投入的情境引导。又如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 并积极启动“审美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 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学习方法的重要前提。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 用音乐打开想象的闸门, 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 认识社会, 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因此, 在欣赏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这一特点, 通过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比较来激发学生想象, 使学生对音乐产生联想, 来提高素质, 陶冶情操。

二、创新课堂, 激发兴趣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高雅艺术, 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 教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时, 可以让学生自制教具——彩绸筷子, 做到每人一副, 全面参与, 学生既可以把它当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又可以舞起筷子末端的彩绸, 热情表演, 从而增加了歌曲的气氛。此外, 在歌曲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 让他们根据想象,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 自己来决定采用独唱、齐唱、舞蹈等不同的表演形式。如, 在教唱《打花巴掌》时, 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后, 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根据平时的活动, 给歌曲填词。同学们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 讲卫生、爱劳动、爱唱歌等一段段新词应运而生, 使歌曲内容更富新意。

三、感受音乐, 领悟生活

音乐需要感受。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任务, 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要重视学生聆听音乐, 表现音乐,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 无论是欣赏教学, 还是器乐教学, 我们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悟”, 在音乐中悟情, 在音乐中悟理, 在音乐中悟艺。音乐欣赏体验阶段一般是从音响感知入手, 然后进入情感体验与想象联想, 来领悟音乐的思想和生活意境。比如《二泉映月》二胡欣赏, 从作品本身的情境出发, 以作品的情感发展为线索, 让学生想象月光下二泉的宁静优美, 老盲人的一声叹息, 打破了月夜的沉寂, 如泣如诉的琴声将阿炳对生活的不满、愤懑、无奈和憧憬等不同感悟揉进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 牵动每位欣赏者的心。在良好的聆听气氛中, 优美感伤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 让学生领悟民族乐器二胡演奏的生活意境。

四、营造气氛, 培养情感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 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营造艺术氛围。一方面, 改变传统的习惯, 营造音乐化的环境氛围。例如, 上下课的电铃声, 被电子音乐代替。这样, 把原来单一的噪音改为悦耳的音乐, 却为学生创造了音乐化的学习环境, 反过来, 这样的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有不少学生就想对上下课的电子音乐进行创编。另一方面, 学校每年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为学生提供音乐化生活条件。例如, 学校组织合唱队, 乐队, 欣赏活动, 举办校园艺术节等, 使学生在音乐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可以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台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 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 在上课前几分钟或者课后几分钟, 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 提高他们对其它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 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 等等。久而久之, 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 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积极参与, 激发潜能

音乐课从欣赏的角度讲更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教学中的互相渗透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 用画图画、舞蹈、写诗、散文、写听后感等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在教学中, 使用这种方式指导学生欣赏音乐, 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 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整个过程中充分注重创设如语言、诗歌、绘画、多媒体、游戏、环境布置等多种富有情趣的情景, 让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感情能充分感受到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 让音乐课闪耀着绚烂的人文光彩, 构建起学生愿意并喜欢参与的心理情绪和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音乐中品味人文性的内涵和价值。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 给我们中学生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 从而让音乐课堂更充满民主、和谐, 给予学生更多展示的平台, 这是我们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薇.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3) .

[2]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 2004, (06) .

[3]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成才之路, 2007, (36) .

[4]龚良, 蒋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浅谈中学音乐欣赏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5) .

[5]程冰玲.音乐审美教育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 2000, (02) .

篇4: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一、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案例:

师:同学们买东西,不管你买什么,都需要用到——

生:(异口同声)钱!

师:关于钱,你了解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钱有硬币和纸币。

生2:我听说美国的钱叫美元。

……

师: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刚才一位同学提到有古代的钱,也有现在的钱。谁知道,我们中国现在用的钱统一叫什么?

生:(异口同声)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教师板书:认识人民币)

师:关于人民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1:人民币是怎么产生的?

生2:人民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

师: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想了解的知识真够多的!看看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兴趣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认识到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钱也有不少的认识和体验,于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并且让自己提出“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情境创设要有目标性

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特意在鞋底下沾上石灰。当走进教室时,地面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致立刻高涨起来。

老师抓住这一契机提问:“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但地板上又不能留下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们想出一些办法,都被老师一一否决。

突然,有一名学生说:“就用你的脚尖踏着刚才脚印的脚尖,脚跟落在刚才脚印的脚跟上,退回去。”

老师又问:“那么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同学的意思呢?”

学生想了想说:“可以用‘完全重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刚才老师的新旧脚印。”

情境的创设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不能一味地强调情境的情趣而冲淡甚至忽视了教学目标,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情境的创设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案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完全重合”这一概念,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情境创设要有“生活味”

案例:《比较多少》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找找教室里的数,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比较,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生1:我发现小黑板有6块,大黑板有4块,小黑板比大黑板多。

生2:门有2个,窗户有4个,门比窗户少。

生3:我们班有48个小朋友,但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班前面都是一个女同学和一个男同学同桌的,而后面这些都是男同学和男同学同桌的。所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师:其他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前面都是一个男同学对一个女同学,是一个对一个地坐。而后面的男同学就没有女同学对应了,所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有道理吗?

其余学生表示有道理。

师:不但有道理,而且这还是一种很好的比较大小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 ○……

| | | ||

△△△△ △……

在比较多少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来进行比较。

“比较多少”的“生活原型”比较容易找到,“数的大小比较”需要真实的生活情境,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体验。该教学案例让我们体会到“生活化”的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它能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让学生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感受学习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四、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多媒体显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想办法找来一个大西瓜,对师傅说:“师傅,你和沙僧各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很不高兴:“猴哥,你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教师抓住时机,提问:“悟空为什么笑八戒是呆子?”由于同学们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老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

篇5: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题:创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在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授“北非”内容时,为了创设“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非洲经济落后,为什么埃及经济却很发达?”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苏伊士运河”、“沙漠奇幻”、“尼罗河上水坝”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就自觉地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展开,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学校既认识到在落后的地区有发达的国家,又认识到埃及经济发达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因地制宜原则在这里的应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优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

只有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思考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选择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材料选择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中国西北地区时,就联系了现在的“一路一带”经济实事。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话题。

二、科学创设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创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学生会受到各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我们周围的资源”这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哪些,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SARS算资源吗?虽然这是个调皮生,是想闹出点“小故事”,但是,他提出的问题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关,我于是因势利导,我说细菌就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来自于自然界,另一个是必须对人有用。病毒自然不是资源,但是,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用菌如蘑菇就是资源。

2.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单一,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以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废弃物”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的废弃物,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开阔,思维大大加深与激化,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设疑、去体会。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综上所述,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教育科学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篇6: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枫香九校 肖智忠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不断更新。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是否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点认识。

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如果我们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空间,将学生带入到不同的课堂气氛,适合于课堂内容的环境、气氛当中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便是人为的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指伴随或弥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环境气氛。良好的教学情境可概括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伴随教学过程而引发出来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融洽,从而表现出一种浓烈的互相感染、互相激励,达到高度默契的心理环境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得好,便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中精心创设思维情境显得非常重要。从复习旧知中孕新 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既可巩固旧知识,又能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同类项”的定义,有理数加减法则和乘法分配律,再问:2m、3m是否等于5m?有的学生会欲言又止,这时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分析后,点明课题,同时也使同类项的合并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一)情境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素材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教学情境的必备要素。

学生的原有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的原有经验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发展。从趣味中激发 在新课导入上利用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古今算诗、典故等创设思维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学生熟知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问:n只青蛙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学生被这个有趣的问题吸引,以“趣”引“思”,使之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在揭示课题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二)从创设情境中引导自信

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有机地运用情境创设使课堂富有情趣,具有一定的情节,如通过临床实例,并声情并茂的形象化语言描述,激发好奇心,在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教学中引导自信,所以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差,只要给他足够的自信,都会有一定的收获。从生活中提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思维的源泉。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素材为载体,创设思维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提问:“请同学们在心里把自己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后说出自己的得数,我会立即知道你的岁数。”学生听后会半信半疑,开始议论纷纷,待正确报出几名同学的年龄后,大家便会思考老师是怎么猜到的,这时引入新课“方程”,学生便会对方程的知识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情境具有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

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多用鼓励、肯定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要不怕学生失误,应千方百计寻找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特别是对于课堂上表现比较胆小,回答问题怕答错而被人耻笑不敢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多活动、多训练。这种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的独特表现,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等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营造一种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创设一种与亲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生活中的数学》一节的教学中,先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日历表中任意三个数,让学生说出这三个数的特点,若用n表示中间的一个数,那么另两个数怎么表示?则有n-

1、n、1,或n-

7、n、7,再换一个“十”字框框出日历表中的五个数,让学生探索出这五个数的关系。这样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经历探索过程,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

篇7:幼儿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情绪的弊端,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充满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本文在了解情景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之后,认为情景教学法运用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 者:蒲蕊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刊 名:发展 英文刊名:DEVELOPING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1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幼儿   音乐情境教学法  

篇8: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疑”境, 激发探究欲望

好奇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能促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心态。设疑诱思, 其实质就是用悬念感来引发学生的思维。设疑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境中。

二、布构“动”境, 调动自主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应为学生多提供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 设置“动”境, 诱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 调动多种感官, 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 从中获取新知识。例如,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先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 用数学。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画了一个大长方形, 学生站在长方形的四周, 中间放一个脸盆, 让学生投沙包, 看谁投得准。投着投着, 有的学生就提出意见了:“老师, 这样不公平, 他离盆近, 当然就好投进去, 我离盆这么远, 怎么投进去呢?”“说一说, 你有什么公平的方式呢?”“大家站成一个圆, 使每个人与盆的距离都相等, 就公平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圆的问题, 并很好地解决了。就这样, 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 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建“议”境, 促进认知深化

课堂上当学生产生“心求通而不达, 口欲言而不能”时, 教师可以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 达到由不知到知, 由知少到知多, 由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推理能力;当大部分学生争着说, 抢着说, 而指名回答只能符合个别学生的心愿时, 教师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 满足全体学生的想说的愿望, 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巧设“辩”境, 激励自主创新

众所周知, 较强的好奇心是低年级儿童的最大特征, 而较差的持久性则是他们的明显弱点。好奇心和持久性是息息相关的。苏教版教材显然对这方面相当重视, 教材把各个教学内容设置成小单元, 并把它们交叉安排, 意图即在此。而一堂传统的课, 其轨迹好比一条抛物线, 学生从复习旧知中慢慢进入状态, 在接受新知时达到高潮, 最后又在练习巩固中恢复平静, 这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不相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每个环节适当安排一些小高潮, 时刻揪住学生的心, 从兴奋点切入, 让他们始终保持高涨情绪, 才能确保学生的出色表现。在教学中, 利用辩论, 使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去参与知识的学习, 进一步巩固,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 整堂课高潮迭起, 学生精彩的表现层出不穷, 课堂“活”了。

如在教学零的除法中:

生1 (正方)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生2 (反方) :不见得。

生3 (正方) :把0颗糖平均分成7个人, 每人分到0颗糖,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举不胜举。

生4 (反方) :我们知道1÷1=1;100÷100=1……相同数除以相同数都得1, 那么0÷0=?不是也等于1吗?

生5 (反方) :对呀, 0÷0=1, 是个特殊的例子, 我用乘法来验算也是可以的。0×1=0, 也是可以的。

生6 (正方) :由此可知, 零不能当除数。

双方唇枪舌战, 互不相让, 高潮迭起。通过学生的辩论, 学生理解了零的除法的意义, 也理解了乘除法的关系, 更使学生掌握了运用举例子、用验算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辩论赛把学生置于思考、探索、创新的情境之中, 学生不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其分析问题、阐述观点的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篇9: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科学教学

关键词:创设;有效情境;优化;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3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科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的需要,谱写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篇章。教师要构建民主互动、活跃的课堂,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让学生用脑子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的同时,巧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优化初中科学教学。

一、创设问题化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力的培养要从提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如在《水的浮力》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实验都感受到水对浸入水中的物体都会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时,教师提出水对沉在水底的钩码是否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呢?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没有,那么到底有没有呢?在学生争执不下急于求助时,教师顺利地要求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二、创设愉悦化情境,促进学生乐学质疑

如果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活跃,特别是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乐意质疑的能力。特别在复习课时,学生质疑之处比平时课堂教学多得多,教师必须给与机会,給学生提供可以质疑的广阔时空。

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电灯通电发光,生成了光这种物质,为什么还说它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这问题平中见奇,笔者首先肯定了提问的学生,并及时给予表扬。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地想知道答案的良好气氛下作了解释:“任何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学变化的特点是,在原子核组成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分子组成或原子、离子等结合方式的质变。不属于这个范围的质变就不属于化学变化,像电灯通电发光、电磁现象等变化就归入物理变化的范畴。所以不能简单地只用有没有物质组成的质变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应该具体地分析质变的不同内容。”解释虽然花费不少时间,但很值得,此时笔者欣慰地看到了全班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科学教学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存在于身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教材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如在学习《汽化》一课时,笔者先提问“平时生活中,大家有什么办法使洗过的衣服尽快晾干呢?” 这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所以很多学生争着回答具体的方法。这时,笔者从讲台桌下拿出一件湿衣服,笑着说:“谁愿意上来试试看。”衣服一拿出来,教室里气氛活跃,学生们都愿意试试,这一个小小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传授,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又如在学习《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一块泥土,然后让学生去猜。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地去猜,结果学生猜想了许多的假设,比如:1. 土壤中可能有微生物。2. 土壤中可能有小动物。3. 土壤中可能有植物种子。4. 土壤中可能有空气。5. 土壤中可能有营养物质等假设。这样很自然地就将学生引入到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科学教学中,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注入科学知识,生活与科学才能相得益彰,科学课堂才能散发出浓厚的科学气息和生活滋味。

四、创设矛盾化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敢不敢质疑,教师除了积极地给予鼓励外,还要巧设矛盾情境,创设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大房屋砌起来的工作让学生去做。”教师提供的“建筑材料”应当巧设一些情境,才能使学生“垒砌起来”更具创新能力。

如为引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内容时,笔者先提问:50+50=?话音刚落,学生大笑。笔者却在黑板上书写50+50<100。接着让学生做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的实验,经仔细观察后体积小于100毫升。学生在惊讶之余,纷纷提出问题:“老师,50毫升水和50毫升水混合,体积是多少?”笔者答:“100毫升。”学生又问:“那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体积为什么小于100毫升呢?”对此,笔者仅点拨一句:“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由于创设矛盾情境,印象深刻,学生最终找到答案: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间隙,当这两种液体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会彼此进入它们分子之间的空隙中。所以,合液的总体积不能简单地相加,而是小于100毫升。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矛盾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创设活动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自探究、体验新知识的获得,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物质的导电性》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以两人为小组活动,每组分发一个学习袋,袋中分别有若干物品(硬币、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粉笔、橡皮、铁钉、电线等物品),然后根据活动的要求实验测试,对各种物品测试后,将它们归为下列两类:容易导电的物品: ;不容易导电的物品: 。

这个活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状态下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而且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就连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也正因为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物品作为探究的对象而变得积极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经过自己的探究,初步得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学生的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教师的教学手段都发生着巨大改变,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特殊环境,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各种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篇10: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1

丁争梅 芜湖市龙湖中心小学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个词,那到底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合理有效的呢?本文就数学教学给出若干情境教学方 法,针对每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予实例加以分析,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灵活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方法;实践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任何成功的教学,无不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的把握和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源于教师精巧的设计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课堂中每一个精彩环节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教师扎实教学技能的‚行为干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学生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一、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创设情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再配臵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信息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3、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易学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认识新知的基础和前提,新知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中要按照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把复习的内容纳入到情境的创设之中,让学生通过复习,掌握学习新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也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与其他同学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针对性是指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

题,自主地探究。

5、情境要有可探性,让学生明理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创设情境实施对策

1、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如在讲‚垂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壁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与墙壁是否贴近,这样,就能保证墙壁与地面垂直。泥水匠或许不知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出它的理论依据呢?‛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把陌生的变熟悉,深奥的变浅显,机械的变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切忌‚为了创设而创设‛,例如上学期听的一节公开课,一年级的‚7、8、9加几‛,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到月亮姐姐家去玩吗?‛接着出示月亮姐姐的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接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没到达月亮姐姐家,以致一个孩子小声嘀咕:‚这下该到了吧?‛‚怎么还没到?‛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经常这

样,孩子们一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表现的特点,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我让学生画一个△ABC,接着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动手拼一拼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得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巧设质疑与矛盾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这样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

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4、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如:‚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里,我提出用掷骰子的方法来验证,于是同学们分成了几组,并且分工合作,有记录的、有掷的、有统计的,也有轮流的,忙的不亦乐乎,几分钟后,我鼓励各小组代表发言,结合演示说明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增加信息的交流,也有助于因材施教。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创设合作情境,就会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当然,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忌流于形式。

5、创设游戏情境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思维的轨道,掌

握学习的主动权。

如:在二年级的上册教学中,学习了‚排列与组合‛后,我设计这样一个‚中奖游戏‛:拿出四张数字卡片,打乱顺序,任意抽出其中的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在抽之前,你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号码,看谁能中奖?同学们地兴趣非常大,有的只写一个号码,有的些三五个,有的把可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这样自然都写出来的人,每次都能中奖,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他们找出其中的奥秘,通过讨论,最后揭示:考虑问题要周全,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能获胜。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愉快,并在玩中生疑,玩中释疑,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提高学数学的能力。

6、创设故事情境

好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我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导入:从前有位老爷叫他的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了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后大笑,这时,我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对新的数学概念学起来变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印象更加深刻。

7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臵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

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臵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臵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臵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臵,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总之,适宜的课堂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提高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中秋节民俗作文下一篇:xx社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