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2024-07-02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共11篇)

篇1: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出现“情境”二字多达28次,其中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等等。可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重视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为一种新课程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够真正地发挥出理想的教学功用。不少教师在创设了问题情境后感到“创设问题情境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创设问题情境浪费时间,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等等。许多教师不清楚怎样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所以迫切需要分析清楚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内涵,并制定相关的评价工具来检测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程度。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界定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为了完成某个既定的数学教学任务,由教师联结起来的一组背景化的信息,其构成部分包含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提供给学生知识呈现的背景,数学问题提供给学生一个障碍或者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

数学问题情境分为问题显现型和问题隐含型两种,前者直接呈现出明确的数学问题,后者不直接呈现明确的数学问题,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提出隐藏在数学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三、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评价工具

笔者查阅了有关问题情境创设的著作和文献,在提炼归纳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请仔细阅读下面每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选择,不能相互讨论。此表无需署名,与你的学习成绩、各种鉴定无关,也不会提交给你们的老师。

1.问题情境是否你所熟悉或感兴趣的?A.是 B.否

2.问题情境是否新颖、独特?A.是B.否

3.问题情境是否既不过于简单浅显又不感到晦涩难懂?A.是B.否

4.你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A.是B.否

5.你的注意力是否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而更加集中?A.是B.否

6.老师给出问题情境后,你是否会很容易想起有关的数学问题?A.是B.否

7.老师给出问题情境后,你能想到的相关数学问题是否不止一个?A.是B.否

8.你希望解决你自己或老师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吗?A.是B.否

9.你根据问题情境想到的数学问题答案是否不唯一?A.是B.否

10.你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是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积极思考?A.是B.否

11.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使你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A.是B.否

12.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使你感觉到学习的过程并不枯燥?A.是B.否

测量问卷说明:每个题目两个选项,选择A选项则记2分,选择B选项记0分,问卷最高分24分。

四、实证研究

限于论文的篇幅,本文只列出一次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其他实证研究类似。

1.研究目的

根据已制定的测量工具,检验两位不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程度。

预期的结果:两位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程度不同,并且易于通过本研究制定的测量工具进行有效性评价。

2.基本思路

根据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内涵,利用制定的评价工具,采取课堂观察法、问卷测试法、个别访谈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两位高中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性评价。

3.研究对象

贵阳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一所普通公办高中)2011级高一(3)班和高一(5)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级,均为普通班,中考班级平均成绩及成绩分布相似,学生人数及男女生比例接近。数学授课教师不同,但教学章节、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相似。

4.选用教材

根据贵阳市普通高中数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使用教材版本,本研究选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5.测量工具

本研究制定的《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并经过专家审查通过。

6.测试过程

(1)前期工作

研究前与高一(3)班和高一(5)班两位数学任课教师简单沟通,使得两位教师按照平时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针对同一教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包含情境问题的教学设计。其他如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数学活动、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大致相同。不对学生介绍本研究相关事宜,使得学生保持平时的听课状态和习惯。

(2)具体实施

两位数学教师授课的课题同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属于新课程中新增的内容。

高一(3)班由H老师授课,上课时间为当天上午第一节。H老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问题情境1)如下:

2011年6月5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发生特大洪灾,该县迅速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紧急组织多方力量进行抗洪抢险救灾。汛情灾情十分危急,人命关天,时间就是生命。可就在这紧急时刻,从某水库闸门到抗洪指挥部的10km长的电话线路(每隔50m有一根电线杆)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通讯,抗洪指挥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需要立即进行抢修,尽快恢复正常通讯。

高一(5)班由Z老师授课,上课时间为当天上午第二节。Z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2)如下:

假设我有12个外表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乒乓球和一座无砝码的天平,其中有一个乒乓球属于不合格产品,已知不合格的乒乓球比合格的乒乓球略轻一点。

笔者和另外一位教龄15年、教学经验丰富的L老师共同进行课堂观察,并单独对照制定的观察量表,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授课结束后,分别向两个班学生发放测量问卷,共发放测量问卷113份,收回112份,1份丢失,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

7.数据处理与分析

(1)课堂观察量表统计结果与分析

从t-检验结果来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L老师与笔者打分的差异性不大,打分结果信度较高。从有效性指数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属于高效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1的有效程度高于问题情境2。

(2)测量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两个班的测量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进行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看出,高一(3)班的测量问卷成绩高出高一(5)班的测验成绩;统计量(Z)值远大于1,P值小于0.05,两班测量问卷成绩差异显著。

依据对学生的测试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出:H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要优于高一(5)的Z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

8.实证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中使用了两种评价工具对两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进行测量,结果均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而可以确定问题情境1的有效性高于问题情境2的有效性,该结论与教学经验丰富的L老师和笔者做出的定性判断相一致。

本研究在提炼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评价工具,对评价工具本身做了大量论证工作,反复修改和邀请专家评审,尽可能地使其能够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做出真实、客观、准确地评价。但任何一个理论和评价工具的成熟与完善都需要经过一个长期不断的检验与修正的过程,这也将是作者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学报,2003(1).[3]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6] 夏小刚.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 唐小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讨.教学与管理,2011(27).[8] 冷平,梅松竹,王燕荣.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误区.教学与管理,2011(31).[9] XavierRoegiers.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景的设计和开发.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 刘永庆)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再论教师的班级管理角色 创新班级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 基于校园文化软实力培育视角的师德建设 论学校管理的增值之美 例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只老虎等3则 雪人来参加化装舞会 蚂蚁和麦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解决入园焦虑 从现在开始准备 等5则 产权制度改革刍议 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探微 谈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质量 谈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于上好中职校德育课的思考 高师院校创造学课程实践教学

*本文收集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论文中心】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篇2: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一、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联系我们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可以从生活实践当中举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对此章概念和定义有深入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气球,在对这章进行讲解时我把气球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吹气球时认真观察气球的变化和自己吹气球时的感受。于是课堂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吹完气球以后学生显得异常兴奋,并且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的是拿着课本、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多数学生产生不了兴趣。如今,多媒体技术开始在各大学校普及推广,它的优势是把动画、文字、声音融为一体来创设数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学习概率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几个有关概率问题的画面,抽取乒乓球、掷骰子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既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也对数学内容有了较深入的学习,达到了双赢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学生主动去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思维活动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能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会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让数学课堂永远焕发光彩。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它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创设轻松、容易抓住学生眼球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且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

[2]严士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3: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创设,情境教学

1 问题提出

高中数学内容繁冗, 信息量大, 课时有限, 因此, 对很多学生来说, 高中数学就是两个字:难、苦。笔者曾向学生做过这样一份问卷调查:

你喜欢数学吗?A喜欢;B一般;C无所谓

你的数学成绩怎样?A较好;B一般;C较差

你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主要有什么困难?A没兴趣;B太枯燥;C没问题

你认为什么方法有助于你学习数学?

对上述的几个问题, 笔者在我校范围内回收到100份问卷, 第一个问题, 选A的29%, 选B的46%, 选C的25%, 第二个问题, 选A的13%, 选B的66%, 选C的21%, 而第三个问题, 选B的76%, 对于第四个问题, 学生提了很多好的建议, 其中很多同学提到特别是新概念的引入特别重要, 会影响自己对这一块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其实很多同学是想学好数学, 可数学太枯燥了, 那么学数学怎样变枯燥为生动, 变难为易, 变苦为甜呢?精彩的问题情境, 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起到承前启后, 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而且还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2 研究背景

笔者曾经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在上高一必修1的第一课内容《集合》的时候, 在两个程度相当的班级里, 在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集合的理解, 两个班级能正确回答我们高中数学当中的集合含义的都只有8%, 这里存在暑假期间提前自学的同学, 然后在讲新授课的时候, 一个班级采用课本内容教学, 指出集合的含义, 集合元素的特点, 然后列出几个式子, 让学生选出其中为集合的式子, 66%的同学掌握集合的含义, 另一个班级在讲课的时候, 先引入了一个情境:从前, 有一位牧民非常喜欢数学, 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集合的意义, 于是他请教一位数学家:“尊敬的先生, 请你告诉我集合是什么?”集合是不定义的概念, 数学家很难回答牧民的问题, 刚好有一天, 看到牧民正在向羊圈里赶羊, 等到牧民把羊全部赶进羊圈并关好门, 数学家灵机一动, 高兴地告诉牧民:“你看这就是集合”。然后学生开始很有兴趣地讨论, 再接下去我给他们介绍了元素的特点后进行提问, 正确率是80%, 再接下去, 等集合的几节课全部结束, 对集合的含义能正确把握的, 两个班都是98%, 可见, 情境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3 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做法

3.1 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1: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这块内容新授的时候, 引入情境:随着优惠形式的多样化, “可选择性优惠”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采用, 一次某顾客去“乐购”超市购物, 一块醒目的牌子吸引了他, 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 优惠方法有两种: (1) 买一送一 (即买一个茶壶送一个茶杯) ; (2) 打九折 (即按购买总价的90%付款) 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个以上 (茶壶20元/个, 茶杯5元/个) , 若该顾客想购买4个茶壶和一些茶杯应选择哪种方法更实惠呢?你能帮他做出选择吗?这样情境创设既有现实意义, 又简单易懂,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3.2 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案例2:诸葛亮统领八员将, 每将又分八个营, 每营里面排八阵, 每阵先锋有八人, 每人旗头俱八个, 每个旗头八队成, 每队更该八个甲, 每个甲头八个兵, 问诸葛亮共领兵多少人?以此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案例3:关于国际象棋的故事:话说古印度有个国王悬赏好玩的游戏一个术士发明了一种棋, 就是现在所说的国际象棋, 国王很高兴, 要奖赏他, 这个人故意给国王出了一个难题, 他说要国王给他一些米作为奖励。他拿出一个国际象棋的棋盘, 说国王只要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 第二个格子放2粒米, 第三个格子放4粒米, 第四个格子放8粒米……直到把棋盘的64个格子放满。国王不知中间有诈, 殊不知这些米, 全世界生产两千年才能产出。从而给学生呈现指数运算的爆炸威力。

所以, 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能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气氛, 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 运用得好,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学习新知识的真正意义。正如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能支配内在动力, 促成目标的实现”。

3.3 以旧带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是被大家广泛应用的一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案例4:上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得到了正弦定理:a/sin A=b/sin B=c/sin C, 可以看出它具有和谐、优美、对称的特征, 利用方程思想, 通过“知三求一”, 我们用正弦定理解决了下面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1)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 解三角形; (2)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 解三角形并且我们知道:第一类问题一个解, 第二类问题会有两个解。同学们, 你想知道它为什么会有两个解吗?除了有两个解还会有他情况吗?以此来引出三角形解的个数讨论这个内容。

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认识的起点, 按照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规律进行设计。奥苏泊尔也曾经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3.4 创设动态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 也要经常借助一些动态的演示。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对数学课堂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和跨越时空的事物,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 在求解一个多面体被一个平面所截得的截面的形状的时候, 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直观, 更直接。

4 数学情境创设时的注意点

篇4: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关键词】 高中 数学 问题情境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01-01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片面地强调数学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对数学发现过程的展示和数学直观性背景关注得少,学生普遍认为所谓数学就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和习题的堆积。目前,新一轮课程标准正在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标主张“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因此,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素质的要求,无疑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应以下面三点为依据:

1. 学生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能学);

2. 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即能反映人类认识成果(该学);

3. 学生应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和学习动机(愿学)。

一方面,要创设物化情境。主要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体验感受情境等。

另一方面,要创设人性化情境。这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首先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业务水平和智慧的闪光;其次是师生情感投入,形成和谐共振的情感协调效应;再次是促进师生间合作交流,产生平等、安全、和谐的心理。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基本模式是:设置疑问——认知失调——探究讨论——问题解决——评价反思,其中关键的环节是设置疑问。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在课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在课中,拓宽学生思维,使教学过程高潮迭起;也可以在课尾,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其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又使学生学习时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新课改提出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只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扩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案例一

讲椭圆定义前,教师让学生先用图钉、细线、铅笔等用具,按照书本要求画椭圆,思考并回答如题:

(1)图形是什么样的点的集合?怎样给椭圆下定义?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变化时,对椭圆的圆扁带来什么影响?

(3)什么情况下画不出椭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作思考: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若小于(或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

通过边实践边思考,学生就能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椭圆的定义,以及两个结论: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或小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连结这两个定点的线段(或不存在)。

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眼、手、脑并用,不仅容易获得知识,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学会了探求性思维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2.通过教具模型创设问题情境

教具模型往往具有形象直观的特性,在遇到一些较抽象的问题时,教师若能恰当地使用教具模型来创设情境,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就常常会用到教具模型创设情境。

案例二

在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断及其性质》中,讲解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探究”中的提示,折出纸质模型。然后,在课堂上利用模型探究折痕所在的直线何时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通过对模型的观察理解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相关知识。

三、对情境教学的反思

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实验过程中,通过本人实践和与他人的研讨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1. 如何使问题情境教学更加有效。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有时只流于表面形式的生动热闹,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最有效?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践智慧和教学需要,不断进行质量验证和再设计,直至令人满意为止。

2. 如何使问题情境教学更加深入课堂。在实践中某些问题情境,如活动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花费的时间多,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或开展。如何采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弥补课时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篇5: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问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突破学习难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

作 者:韩家玲  作者单位:贵州平坝县职业中学,贵州,平坝,5611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策略  

篇6: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摘要】优质的课堂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情感、高效的课堂成效都与课堂的情境密切相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每节课的成功做好铺垫极为重要。如何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每节课堂教学中,达到优质的、高效的课堂成效是我们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其教学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并“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在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点化”,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2.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 1 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案例1在“算法语句”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问题: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后的值。这是以后我们经常要遇到的重要问题,也就是如何交换A,B的值。 学生1:输入A,输入B,然后A=B,B=A。

教师:这样做行吗?大家再想想这样真的交换了A与B的值了吗? 学生2:不可以,这样输出的都是B或A的值了。

教师:这个问题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可不可以直接把黑的倒到红的瓶里,再倒回来?

学生2:不对,应先把其中一瓶倒入一个空瓶,再交换。

教师:也就是说要借助空瓶才可实现交换,所以这

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首先把红墨水倒入空瓶T中,再把黑墨水倒入原先装有红墨水的瓶中,最后把空瓶 T中的红墨水倒入原先装有黑墨水的瓶中,如图2所示(在黑板上画出图2)。因此上述A与B的交换问题该 如何抽象为数学符号语言?

学生:T=A,A=B,B=T(学生齐声说出了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借助生活中倒墨水的情境自然引导学生引入变量T,实现了抽象、具体再抽象的过程,从上面学生的大声且正确回答中可看出这样的设计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当学习情境来自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生活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即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处于学生思维水平“最近发展区”,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案例2在“函数”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迷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一条腿要比另一条腿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的关系:

上述生动和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复习初中的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引向集合、映射说。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贮存和理解。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3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问题4:如数列{an}是等差数列,如何求a1+a2+„+an?

因此,通过四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2.4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4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纸板也行)。

问题1:谁能用一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此时,所有同学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并开始尝试,但都失败了。问题2:谁能用两支笔可以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吗? 学生尝试,结果还不行。

问题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

问题4: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教师把三支笔排成一排,发现无法支撑住。

问题5: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要添加不共线的条件。

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强给,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的、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2.5创设“数学史”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案例5在“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以下史情:

美国历史上至今已有42位总统,其中第11任的波尔克和第29任的哈定生日都是11月2日,还有亚当斯、杰斐逊、门罗三位总统都死于7月4日,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很正常的现象呢?

究竟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情境入手,步步深入,自然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2.6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6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问题:已知,求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很快计算出,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强化,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观。

3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问题情境的情感性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案例

1、案例2和案例5都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数学教学与学生更贴近,减少了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问题情境的适宜性

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特征,要与学生的智力和水平相适宜,要设计好适宜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案例3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3.3问题情境的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4通过五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

3.4问题情境的简约性

设计的问题情境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案例5与案例6,寥寥几句话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既指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数学的本质。正应了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3.5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案例

1、案例

3、案例4和案例6都吻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要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切实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问题情境需要拥有足够的代入感

从本质上说,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简单地说,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带着足够的激情和动力去探究和思考问题。

因此,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第一要点在于足够的代入感。以《统计》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询问学生:“如果我要调查学校学生的阅读喜好,阅读的对象有小说、诗歌、史记等多种类型,我该如何去统计?”学生说:“学校有数千人,如果依次统计的话必定不现实,所以只能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统计调查。”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问:“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又如何对所有学生的阅读喜好进行判定?”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去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代入感,也就能够在问题情境的带入下引导学生进入“统计”这一课的教学中,并且能够通过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的相关知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问题情境需要一定的深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需要一定的深度,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换言之,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过于浅显,如果学生只是通过简单的翻阅教材就能得出答案,就导致问题情境失去了真实的效力。

例如,在关于“抛物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投篮。教师询问学生:“要提高投篮的命中率,其实也就是要运用好抛物线,大家想一想要提高投篮的命中率,需要考虑抛物线中的什么因素?”

首先,教师的提问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利用篮球运动这一种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唤起学生思考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学生结合篮球飞出的痕迹以及抛物线的相关知识,这就在引导学生思索抛物线的性质与定义,并且需要学生做出抛物线的函数图象,接着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学生会发现篮球飞出的轨迹是抛物线,要确定篮球的落点就需要考虑抛物线的顶点,这就涉及抛物线的函数突显和极值问题,需要学生整合所学的抛物线知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问题情境创设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进行支撑

教师要意识到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从问题情境教学开展的步骤来看,教师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最终需要利用有效的评价进行总结,只有通过有效的总结与评价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因此,有效的教学评价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又一大要点。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意识,不但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赞赏和表扬,同时也要肯定其他学生的努力与付出。同时,教师要总结学生在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中的收获,指出学生的缺点,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是当代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但从目前来看,教师对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要点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本文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实践,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和交流,完善问题情境的创设,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小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

篇8: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说, 对于新鲜的、未知的事物的好奇心极为强烈, 因为创设适合他们心理年龄以及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 切记要循序渐进而不能操之过急.

2.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常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比教学法, 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开阔思维.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数学知识脱离实际就会变得枯燥难懂, 因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 结合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趣味性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中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知识的认识规律入手, 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情境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常为谜语或者趣味故事.如在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讲解中可以使用故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中.作为数学教师可以讲述类似下面这样的故事:在古印度一个发明家发明了国际象棋, 在接受封赏时, 国王问: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呢?发明者说:我想在棋盘的64个格中, 第一格放1颗麦穗, 第二格放2颗, 以此类推, 放到第64个格子, 然后这里的麦穗都归我.但是国王后来找人一计算, 发现就是把全国的粮食给他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然后这时候再提问同学:你们能不能帮助国王算算到底是多少颗麦穗?这样的故事讲述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2.把握情境创设时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景设置的最好时机有三个, 第一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往往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是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出现短路或者阻碍的时候;第三是学生在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的时候.在导入新课程的时候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可以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教学目标、内容都包含在问题情境中, 这样很容易在教师的带动下使学生形成好奇心,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探索知识.比如在讲抛物线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 就可以以体育课上抛铅球作为例子, 问同学们要想让铅球抛得远, 得到高分的办法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一定会立刻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以及思维框架, 最终使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找到自己思维的困境, 帮助学生走出困惑, 寻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比如在讲授异面直线的过程中, 学生并不能够马上理解, 会出现这样计算的疑惑, 此时, 作为教师就应该设置情境, 如举现实生活中立交桥、跨海大桥、河流这样的例子, 以最直观的形式作为引导, 帮助学生找到这些事物的共同性, 然后让他们自己得出相关的定义.当学生在对知识的巩固中遇到问题的时候, 教师的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疏通新旧知识的关系, 并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最终是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因而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重要的一点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来创设问题.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从生活实际实例出发组织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易于理解, 而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使用也能够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说, 实际生活和教学是互相联系的.

4.情境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设置问题并不是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而是数学教学本身的探索性所需要的, 换句话说, 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这样就留有更大的空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在锻炼学生思维的时候可以将游戏引入到课堂上, 这样可以将实践和理论达到有效结合.比如教师在讲授棱柱、正方体与异面直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棱柱和正方体, 以此来让学生探究自己手中的正方体的体对角线和面对角线之间的关系, 并且做分类.这样既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又锻炼了学生自己归纳原理的能力.

三、结 语

数学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这一教育理念, 这是符合我国新课标要求的.在教学中教师始终都是引导者, 只有当教师正视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地在教学中有步骤、分阶段地去创设问题情境, 真正的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 以生活为素材, 引导学生去动脑, 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志香.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J].柳州师专学报, 2002.

篇9: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生活性;探究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教师知识层面、学生认知水平、当下社会状态的复杂结合过程。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本文具体对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概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意学生认知差距性、生活性、探究性的三个要点。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

问题是人们遇到的一种困难,是指人想要做某件事,希望达到某种效果或者程度,但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时的心理状态。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即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困难时,需要运用数学的思维组织答案又不知道该怎样思考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加宽,学生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就好比学生是圆心中的质点,当他接触的知识越多,他外围的空白就越大。所以说,一个学生问题越多,问题越深入,说明这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

情境是说人类在处理问题或者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时候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数学上,情境就具体到学生处理数学问题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情境对人处理问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人进入处理问题状态的速度。在数学中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情绪,能够更加冷静、理性、有逻辑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

问题情境是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所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困境。在数学教学上的体现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学习任务,这个任务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肯定能够实现。这样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进入一种解决问题的急迫状态,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得到心灵上的解放,就必须利用创造性思维,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现在问题所处的状态进行糅合,从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可以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用问题性目标逆推解决过程的思考方式。

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重的要点

问题情境教学是老师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的要点有:认知差距性,生活性,探究性。

认知差距性是说老师给出的学习任务中涉及的问题解决办法要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上高出一点点,有一定的差距,但又不至于遥不可及。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所以在问题的创设上需要考虑新知识的融入,但在问题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占据了一定的主导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又要考虑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衔接。这样细微的认知差距正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欲望的根本,如果认知差距过大,会造成学生的兴趣下降,如果认知差距过小,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又没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性是指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侧重点在“情境”。老师在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构建情境,不论是通过解说,还是通过多媒体播放,目的都在于清晰明确地把问题“抛”给学生,所以一个情境选择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进而影响到整个课程的开展。在选择情境的时候同样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差异,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又力所能及,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巩固旧知识。比如,在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下面的情境:家长很苦恼自己的孩子每月要花很多的零花钱,学生就对妈妈说,那你只给我1毛钱,但是第二天要给我2毛,第三天4毛,每天都是前一天的2倍,这个妈妈听了之后很高兴,觉得孩子真懂事,但还没到月底,妈妈就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了。现在我想问问大家,这是为什么?大家知道过了30天,妈妈要给孩子多少钱吗?这个情境贴合日常生活,很多学生也在零花钱的事情上和妈妈有过争执,所以在讲述这个情境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都积极思考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归纳、概括验证三个层次达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遵循这个规律,利用问题情境教学课堂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

疑问是智慧的源泉,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问题情境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欲望。本文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出发,界定了问题情境具体到数学上的概念,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重的要点:认知差距性,生活性,探究性。

参考文献:

[1]聂晋江.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李彬.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分析与研究数学学科教学论专业[D].四川师范大学,2006.

篇10: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房山中学——丁兆荣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基准,是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对应,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来精心设计,以最终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情境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本文就这个问题,阐述自己的几个观点。

一、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长期以来, 数学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人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故事、趣事, 则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这堂课中, 我以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

明者的故事为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21222,,22363 从而导人课题。这样不仅增加了课题的趣味性, 更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探索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兴趣, 同时还让他们感受到掌握这部分知识, 对于生产和生活, 对于理解事物间的数量关系, 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数学发展史和现实生活中, 还有许多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趣事, 合理利用这些故事、趣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有如下两个“问题情境”:① 有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 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 折销售, 第二次打q 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p + q)/2 折销售.请问: 哪个商场的价格更优惠?②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 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 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除以2 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 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以上两个“问题情境”, 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想学、乐学、主动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设虚拟“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能顶得上吗? 比如在一次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竞赛中, 三

个臭皮匠能答对题目的概率分别为50%、45%,40%。诸葛亮能答对题目的概率为80% 如果将三个臭皮匠组成一组与诸葛亮比赛, 各位选手独立解题, 不得商量,团队中只要有一个解出即为获胜, 答对题目多者为胜方, 问哪方胜? 这是概率教学中的一个优秀的“问题情境”, 直观生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活动式”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探索欲望。例如,在函数模型的应用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 kg与身高x 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 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 否正常?

在第(2)问中,在计算了该生体重是否正常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来检

验一下本班的所有男同学的体重是否正常。此时,可以采用同桌相互检验计 算的方法来完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联系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

验数学,并尝到成功的乐趣,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篇11: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振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片面,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泛滥的现象,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形似而神离”。这就失去了情境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教学中的“花架子”。基于我校存在的不足,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研究促使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研究使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合理,驾驭学习情境更加自如。使我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本校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期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进行有效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二)预期的研究突破

1.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生活情境”的基本途径、内容组织、方法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 1.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可以随时从互联网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信息,并及时交流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有丰富的经验作指导

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是多年带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他们对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研究、积累,我们是很有信心完成这项课题研究的。

3.有求真务实的研究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和所有参与者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校领导作为指导,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均在40岁左右,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

4.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将确保课题人员参加研究的时间,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及满足其它的有关条件。

(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是符合教育发展和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校,都积极投入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究中来。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现实的教学情境已被许多学校和老师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教学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且关于本课题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等已有一定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之路。所以,本课题研究有很强的可行性。

五、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研究”,是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对创设教学情境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系统梳理,探讨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情境中的落实,从而改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设置低效或无效现状的一项行动研究。

六、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提高我校教师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克服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克服三维目标的不同步现象,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的有机统一。

3.以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载体,正确处理新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构建新课堂教学模式。4.我校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明晰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标准,不断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从课程实施的微观入手,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关键环节,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为突破口,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变课堂,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首先要研究合理创设有效数学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教学对提高课题研究效率的作用。怎样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是合理的教学情境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此外,还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寻求适合我校学生的一整套的情境创设素材。

七、课题研究的举措、方法及研究对象

(一)研究举措

1.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更加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能重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努力探求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反复实践与验证,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能力和特色,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有效情境”的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3.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有效情境学习的意识与参与情况。

4.问卷法。了解学生对有效情境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5.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6.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民族小学数学教师和10个班的全体学生。

八、课题研究步骤

我们是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酝酿这项研究课题。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1.组建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商讨研究课题计划,健全实验研究制度。

2.分析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4.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6年3月)1.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创设教学情境”研究的意见。

2.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深入课堂了解小学数学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并对存在原因的进行实践、研究、分析。

4.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方法,调整上阶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以便形成一套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体系。

5.完成“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1.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进行成果汇编。2.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预审。

3.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4.课题成果鉴定。

九、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的预期成果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对情境创设意义的深层认识,掌握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策略,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二)课题的最终成果

1.《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优秀教学课件集。3.优秀教学设计。4.优秀教学心得体会。5.优秀教学论文 6.优秀课例集锦。

7.课堂实录的影像资料。8.结题工作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指导组成员:姚兴盛

陈爱平 课题负责人:李振华

课题主要成员:郭利文

曹国芳

张臻

王俊玲

安利荣

(二)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李振华

全面主持课题的申请、开题、实施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条件。具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主要成员 郭利文: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相关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带领组员共同学习。

曹国芳: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

张臻

王俊玲: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撰写案例分析并作好课后反思,收集过程性资料,积累经验。

安利荣: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研究活动的拍摄工作以及进行阶段小结。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S】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J】 李钰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 孔企平教授 4.《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N】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崔允漷 5.《教师之友》【J】 钟启泉教授 6.《有效教学十讲》【N】 余文森教授 7.《教育理论与实践》【M】 张璐 8.《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J】 李吉林 9.《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J】 王志利

上一篇:【精华】好时光作文下一篇:精选培训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