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2024-06-11

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精选9篇)

篇1: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作者:王伟

浏览:108

评论:0

发表日期:2011-12-27 8:11:59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娃娃,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群体,日积月累,会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学,它不仅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到推动作用,反而延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能为儿童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让他们能在无意识中进入到学习状态,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潜意识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果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问题具有探究的激情,培养其善于钻研的精神,激发其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现就如何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精心策划的情境能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

六七岁的孩子,初学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 他们很爱听老师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抓住儿童活泼好动,但又乐于倾听故事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以故事开头,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开始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马过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马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3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47。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我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动手操作,创设一个让学生进行自我演示的教学情境。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呢?在这里,我认为创设一个让学生进行自我演示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多3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的结果,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看。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 ☆ ☆ ☆

□ □ □

□ □ □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8 个□,是由与☆ 同样多的5 个□ 和比☆多3 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亲自动手做一做,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

三、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的游戏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时,我抓住了孩子爱玩游戏的心理,将教学内容巧妙地溶进了游戏中,创设了适当的游戏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兔妈妈参加了运动会,她的三个兔宝宝商量决定,每人买一面小红旗为妈妈加油,小红旗是1角钱一面,兔宝宝们想到家中存钱罐里有钱,可回家打开一看,全是1分的硬币。大兔宝宝说:“这些硬币带出门很不方便。”三个兔宝宝就找兔妈妈换钱。于是我扮兔妈妈,学生扮兔宝宝,我宣布活动开始,有的学生拿两个1分可我不换,五个1分我还是不换,十个1分我才换了,让学生对从没有用过“分”的人民币产生了兴趣,很好的掌握了1角=10分这一教学难 点。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境,对于教学的展开,是十分有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内容所需,为学生所用的教学情境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篇2: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摘要: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自发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创设;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这就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这一课时,教师从玩拼图入手,给出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教师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学生回答:“姚明。”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学生们选了一块正确的。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生:“因为要没有缝隙。”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做到“无空隙”。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了铺垫。这样,学生兴致高涨,学习就变成自己的兴趣。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课堂,乐于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给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 语文中存在着“情境教学”,数学同样需要“问题情境教学”。离开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那么何为“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们就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入手,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探讨。要弄清什么是”问题情境“,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什么是“问题”。目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对“问题”所下的定义:“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显然,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情境,是一种与缺乏、困惑、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状态。依据这一点,我认为“问题情境”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这样一种“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孩子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对课堂的激情,对数学的热爱。要达到这种课堂效果,那些不需经过思考、单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显然不能当作真正的问题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现在,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有的教师课前绞尽脑汁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但却并没有为“有效课堂”提供帮助,结果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起了反效果。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下面我就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这几个原则:

(一)一定的新颖性

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个数”教学片段

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鸭妈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她们做一件事。她们呀,一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你们能帮助她们分清楚吗?

屏幕上出现了写着得数的6只鸭蛋和6个算式。教师开始指名回答。

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什么游戏,一点都没有趣。

教师创设情境,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好的倾向。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些教师往往是盲目的,他们习惯性地套用前人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照搬照抄,直接拿来就用,一点创新也没有,多年教学下来就那么几个老套的问题情境换来换去反复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可能产生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一定的新颖性原则,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的目的性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伴随京剧唱腔,出示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窦耳墩、包拯、张飞)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个脸谱在图案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 生:包拯的脸谱设计不对称(额头,鼻梁上的花纹)。师:(教师就此引出课题)对称和不对称都能让人产生美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有关的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这位教师将对称图形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脸谱结合起来,而且教师所提的问题明确,没有问无关的问题,直接让学生通过比较引入对称这个概念,遵循“明确的目的性”这一原则,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又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三)灵活的技巧

如教学 “分一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多媒体演示情境:两只猴子要分8个桃子)

师:你认为它们会怎么分呢?请你用学具桃子帮它们分一分,好吗?

生1(马上喊道):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你真棒!你怎么会不用分就知道呢?

生1(自豪地):我是在脑子里分的,因为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8可以分成几和几了。(其他学生点头附和)

师:那你们喜欢用学具分一分,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

师:好,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帮猴子分这8个桃子。

(学生高兴地闭上眼睛,“分”了起来„„)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原来的设计是想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创设分学具的操作情境,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并在比较中得出“平均分”这一概念。可在课堂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已经能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抽象出各种分法,而且在学优生的牵引和教师的激励下,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操作情境不感兴趣。于是教师改变原有设计,顺应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生成“在脑子里分桃子”的模拟操作的问题情境,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教师遵循“灵活的技巧性”这一原则,并没有只走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的感变了原有的设计,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

(四)适度的障碍性

例如:(案例来自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23棵树;B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19棵树;C公司承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4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C公司,因为C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

情境二:教师随即给出了数据,A公司种了25棵、B公司种了20棵、C公司种了50棵。学生们立刻动起笔算,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都认为应该选择B公司。

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不满足感,他们想马上得知答案。因此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探知究竟。

结语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的美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避免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的弊端,遵循原则,让孩子们在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爱上数学这门课。

参考文献

篇3: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由此可见, 数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制作一课三卡时, 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 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一、创设趣味“游戏”情境, 开启学生“乐学”大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比较喜欢有趣、生动的活动, 喜欢做游戏, 喜欢玩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把生活中有趣的问题, 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去理解、探索, 使教学活动效率提高, 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例如, 在学习《掷一掷》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先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准备几个纸盒, 每个纸盒里面各装两个红、黄、绿色球, 分组后, 让一位同学拿纸盒晃动, 另一位同学从其中拿出一个球, 同时, 让其他学生猜拿出来的球是什么颜色。看是否能根据所拿的球猜测下次能拿出什么颜色的球。当然, 这种猜测只能引起学生讨论, 因为每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被拿到。通过这样的数学游戏,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很容易地了解可能性的意义。

很显然, 在制作一课三卡时, 这样的数学情境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所以,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游戏的情境,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学生会在快乐的玩中把知识学到手, 真正达到乐学, 使学生主动学习, 乐于学习。

二、创设积极操作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实践出真知。自己动手得到的知识往往使人印象深刻, 小学生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探求新知时, 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 不但提高了学生兴趣, 还能加深印象。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操作情境, 使学生动手动脑, 借助已有知识结合自己多种感官参与来进行新知识的探究。

比如, 在进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授课时, 由于数学本身的原因, 而且对于刚接触分数的学生来说, 比较四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大小是有难度的, 这是非常抽象的, 因此, 在制作一课三卡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数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理解。

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 然后按同一方向一张折叠成原来四分之一大小, 另一张折叠成原来的三分之一大小, 然后比较哪个大一些。这样,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分析、观察, 最终得到结论, 把抽象变为形象, 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 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得他们在注意力等方面并不擅长, 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方法,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比如多媒体等。

比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利用幻灯片来进行演示, 把抽象的分数化成形象的幻灯片, 形象地展示平均分的过程。如何把4个月饼分成两份, 再如何把其中的一份分成两份, 继续分下去, 应该怎么办等等。这样, 由动画来展示过程, 创设情境,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 在制作一课三卡时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 在讲授《毫米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 先让学生观察一毫米在直尺上的长度, 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如电话卡, 储蓄卡、一元硬币等, 都是大约一毫米的厚度。然后让学生测量铅笔盒、橡皮、书本等的厚度、熟练掌握以毫米为单位进行的测量。最后,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毫米作为计量单位。这些使学生不但动手量, 而且动脑想, 并进行了课外拓展,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4: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一、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亲身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对枯燥的计算比较厌烦(尤其是一些不大会试商的同学),我设计了一个下棋游戏:

以三人为一组,一个同学从我下发的练习纸上选除法题,另外两个同学计算,谁对了就在方格里放一个棋子,看谁放得多谁就获胜。整个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直到下课有的同学还在玩。学生们不仅在玩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得轻松、愉快。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指导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设和应用的过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就是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提问:“你买过东西吗?买过什么?你想讲给大家听吗?”学生汇报,教师整理:

学生在经历买东西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理解了“单价”、“数量”、“总价”等数学术语,从而得出“单价×数量=总价”。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拿出所收集到的电脑收费单,选择其中的一件物品,说出它的单价、购买数量和总价,这种“生活化”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了解了数学来源于实践最后又应用于实践。

三、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拓宽思路

创造,是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开放的问题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问题的激励下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学生能根据已知想象未知,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将例题改成了一个缺少条件的开放性题目:饲养场有10只黑兔,______,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请同学补上合理的条件,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补充的条件归纳为:

(1)白兔有20只

(2)白兔和黑兔同样多

(3)白兔比黑兔多(少)2只

(4)比白兔多(少)2只

(5)白兔是黑兔的2倍

(6)是白兔的2倍

篇5: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甘肃省泾川县荔堡中学 白玉栋 744319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情景创设;多媒体;自学环境;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建构知识。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科学,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结论,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教师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本节课所讲内容,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是适度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和收获。

三是启发性原则。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或提示,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四是互动性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我们今天来玩个猜数字游戏,我手中这支圆珠笔的价格标签是5~15元中的某个整数,你们来猜它的准确价格,我将对你们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谁能既准确又迅速回答出这支钢笔的价格呢?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利用典故,创设问题情境。如:等比数列的前项的和。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此案例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3、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如:均值不等式。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时第一次打2折销售,第二次打3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3折销售,第二次打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此案例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篇6: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出适合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越战越勇的真实情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

1、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可以根据生活的“合并”,“求剩余”的活动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理解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也可以先设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再

根据操作过程抽象出有关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情境要有目的性。

在大家都投身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开始变得活泼,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多提高。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3、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技能,而在于技法,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既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4、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我曾经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聪聪、明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一节课下来,从兴高采烈到无精打采,课件呈现:首先是聪聪头像的复习题,其次是明明头像的例题,再次是聪聪头像的巩固练习,最后还是明明头像的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聪聪和明明的头像。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十分“不买账”,这个情境脱离了数学课堂的实际需要,成了一种形式,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5、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

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又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2、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3、操作情境,引导探索。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45页“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我让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棒,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想想“最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想出来方法,用小棒把三角形连起来摆放,可以做到最少,并且掌握了规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用10根小棒摆出了3个正方形。

4、游戏情境,妙趣横生。

数学游戏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形式。如:教学课本“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向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7:浅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联系我们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可以从生活实践当中举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对此章概念和定义有深入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气球,在对这章进行讲解时我把气球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吹气球时认真观察气球的变化和自己吹气球时的感受。于是课堂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吹完气球以后学生显得异常兴奋,并且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的是拿着课本、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多数学生产生不了兴趣。如今,多媒体技术开始在各大学校普及推广,它的优势是把动画、文字、声音融为一体来创设数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学习概率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几个有关概率问题的画面,抽取乒乓球、掷骰子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既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也对数学内容有了较深入的学习,达到了双赢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学生主动去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思维活动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能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会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让数学课堂永远焕发光彩。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它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创设轻松、容易抓住学生眼球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且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

[2]严士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8:谈一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创新课题氛围,用“问题”引领课堂数学

“情境———问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多方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营造和谐、自主、创新的课题氛围.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立体图形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本看书上的插图,问:“通过看书你还能了解哪些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的快乐学习的乐园.

2.充分利用形象化的材料,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向内部认知活动转化的过程.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利用形象化的材料,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由同一张底片印出的两张大小不一的照片、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这样不但顺利地引入了新课,而且学生立刻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

3.利用生活常识做类比,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作类比,那么既贴近生活,更能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整式同类项的教学中,对一群猪牛的图片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无角的是猪,有角的是牛.这基本就是一个游戏,每名同学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对于部分同学,还感到新奇以至于情绪高涨,这时抓住时机自然地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先看字母,再看字母的指数.总结出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的项叫同类项.从外部形态对猪牛进行分类,是按字母的系数和次数对多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还能把数学分类的思想形象化.

篇9:浅谈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导入新课时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在探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只是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因此有趣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有趣的问题刚好是这个过程实施的关键。

例1:买马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趣味问题:

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卖了一匹马,得86元钱,但是买主买了以后又反悔了,退还给卖主,说:“这价钱买你这匹马不合算,这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于是卖主提出新的条件:“如果你嫌这马价钱高,那你就只买它的马蹄铁上的钉子好了,马可以白送,每一个马蹄上有5个钉子,第一个钉子只要给我1分钱,第二个钉子2分钱,第三个钉子4分钱,这样类推下去。”

买主被这廉价打动了心,想白得一匹马,就接受了卖主的条件,心里估计着钉子总共花不了多少钱。

试问买主究竟要破费多少钱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创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倍感亲切,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便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接受数学课,喜欢数学课,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例2:在排列、组合这一章中讲到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可以举如下和生活相关的例子。

假如你有一张中国建设银行的取款卡,取款时需要输入由0到9共10个数字组成的6位密码,密码正确,方可使用,而密码由你自已设定,问你设定密码有多少种选择?

三、在知识的交汇处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运用有一个过程,且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可层层递进设置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且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一题多用,题目的引申,让学生在题海中总结题型,尝试自己编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通过亲身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听来的忘得快,自己动手学来的记得住”的教学规律,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情景和机会,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对例题和练习的设计就显得优为重要。

如:师问,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例题。

例4: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所以我们得到S=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和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五、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追求知识,了解未知,渴求知识是青年学生的天性。正因为如此,巧设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一个“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将有益于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澜,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例5:在学习概率这一节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当前社会上常有这样一种骗局“游戏”,某人的一个暗箱内装有100个形状相同的号码球(其中奇数号码球和偶数号码球各50个),你从中任意摸出两个球,若两个球上号码之和是奇数,则你可赢得人民币2元;反之若两个球上号码之和是偶数,则你可输掉人民币2元。不少行人以一种碰运气的心态,跃跃欲试,设局者,走街串巷,久而久之,他输少赢多,同学们欲知缘故为何?且听概率知识分解,这样一来使他们对讲授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听下去的心理,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渴望去从事学习,此时他们的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明确目标,集中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毋庸置疑,成功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将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

目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目标,把握问题的焦点,或是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一些情境,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及主动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模式是运用教师的语言与情感、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本文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导入新课时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在探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只是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因此有趣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有趣的问题刚好是这个过程实施的关键。

例1:买马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趣味问题:

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卖了一匹马,得86元钱,但是买主买了以后又反悔了,退还给卖主,说:“这价钱买你这匹马不合算,这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于是卖主提出新的条件:“如果你嫌这马价钱高,那你就只买它的马蹄铁上的钉子好了,马可以白送,每一个马蹄上有5个钉子,第一个钉子只要给我1分钱,第二个钉子2分钱,第三个钉子4分钱,这样类推下去。”

买主被这廉价打动了心,想白得一匹马,就接受了卖主的条件,心里估计着钉子总共花不了多少钱。

试问买主究竟要破费多少钱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创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倍感亲切,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便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接受数学课,喜欢数学课,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例2:在排列、组合这一章中讲到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可以举如下和生活相关的例子。

假如你有一张中国建设银行的取款卡,取款时需要输入由0到9共10个数字组成的6位密码,密码正确,方可使用,而密码由你自已设定,问你设定密码有多少种选择?

三、在知识的交汇处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运用有一个过程,且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可层层递进设置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且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一题多用,题目的引申,让学生在题海中总结题型,尝试自己编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通过亲身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听来的忘得快,自己动手学来的记得住”的教学规律,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情景和机会,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对例题和练习的设计就显得优为重要。

如:师问,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例题。

例4: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所以我们得到S=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和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五、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追求知识,了解未知,渴求知识是青年学生的天性。正因为如此,巧设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一个“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将有益于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澜,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例5:在学习概率这一节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当前社会上常有这样一种骗局“游戏”,某人的一个暗箱内装有100个形状相同的号码球(其中奇数号码球和偶数号码球各50个),你从中任意摸出两个球,若两个球上号码之和是奇数,则你可赢得人民币2元;反之若两个球上号码之和是偶数,则你可输掉人民币2元。不少行人以一种碰运气的心态,跃跃欲试,设局者,走街串巷,久而久之,他输少赢多,同学们欲知缘故为何?且听概率知识分解,这样一来使他们对讲授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听下去的心理,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渴望去从事学习,此时他们的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明确目标,集中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毋庸置疑,成功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将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

目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目标,把握问题的焦点,或是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一些情境,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及主动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模式是运用教师的语言与情感、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本文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导入新课时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在探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只是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因此有趣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有趣的问题刚好是这个过程实施的关键。

例1:买马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趣味问题:

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卖了一匹马,得86元钱,但是买主买了以后又反悔了,退还给卖主,说:“这价钱买你这匹马不合算,这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于是卖主提出新的条件:“如果你嫌这马价钱高,那你就只买它的马蹄铁上的钉子好了,马可以白送,每一个马蹄上有5个钉子,第一个钉子只要给我1分钱,第二个钉子2分钱,第三个钉子4分钱,这样类推下去。”

买主被这廉价打动了心,想白得一匹马,就接受了卖主的条件,心里估计着钉子总共花不了多少钱。

试问买主究竟要破费多少钱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创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倍感亲切,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便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接受数学课,喜欢数学课,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例2:在排列、组合这一章中讲到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可以举如下和生活相关的例子。

假如你有一张中国建设银行的取款卡,取款时需要输入由0到9共10个数字组成的6位密码,密码正确,方可使用,而密码由你自已设定,问你设定密码有多少种选择?

三、在知识的交汇处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运用有一个过程,且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可层层递进设置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且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一题多用,题目的引申,让学生在题海中总结题型,尝试自己编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通过亲身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听来的忘得快,自己动手学来的记得住”的教学规律,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情景和机会,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对例题和练习的设计就显得优为重要。

如:师问,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例题。

例4: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所以我们得到S=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和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五、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追求知识,了解未知,渴求知识是青年学生的天性。正因为如此,巧设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一个“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将有益于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澜,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例5:在学习概率这一节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当前社会上常有这样一种骗局“游戏”,某人的一个暗箱内装有100个形状相同的号码球(其中奇数号码球和偶数号码球各50个),你从中任意摸出两个球,若两个球上号码之和是奇数,则你可赢得人民币2元;反之若两个球上号码之和是偶数,则你可输掉人民币2元。不少行人以一种碰运气的心态,跃跃欲试,设局者,走街串巷,久而久之,他输少赢多,同学们欲知缘故为何?且听概率知识分解,这样一来使他们对讲授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听下去的心理,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渴望去从事学习,此时他们的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明确目标,集中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毋庸置疑,成功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将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上一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讲稿之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下一篇:短暂而美好的一生优秀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