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2024-06-27

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精选7篇)

篇1: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 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 出色、越新颖 ,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 内容、教学 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活动,使原本较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因为实物最能吸引学生视线,实人情景更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教师还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他们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中学阶段形成英语概念,一种是在大量英语现象 的基础上归纳 、总结得出来的.,即实验型概念;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即推理型概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 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 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英语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才能真正体现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趣味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 ,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篇2: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参与教师的回顾与反思

自2008年3月以来,学校进行了构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尝试,作为胜中第一次教学模式探索的我,在参与教改的过程中,曾有很多的迷茫和疑问,于是,我开始思考,并不断尝试,努力寻找解除疑惑、解答问题的方法;我曾遇到过很多的挫折,也曾有着一点点的进

步;我曾灰心失望,也曾信心百倍激情满怀。如今,一学期结束,此次教育改革的尝试也告一段落,到了停下脚步回头看看的时候了,看看这一次尝试是否有意义,是否应该继续下去;看看我的参与是否有收获,有没有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给我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应该抬起头来往前看看了,看看我以后的教育教学之路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应该怎么走。作为学校的主人,我也应该就这次尝试中自己所见所感,敞开心扉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的回顾

1、在此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感觉学生最大的变化是

2、对于“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来自学生的最大困难是

3、在此次教改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最大的困惑是

4、参加此次教改后,我对教学的认识变化。

a、有b、有一些c、几乎没有d、根本没有

如果有变化,主要是

如果没有变化,你认为原因在于

5、关于a“编写预习提纲”,b、“学生当老师”,c“兵教兵”、d“小组合作”、e“学生及小组评价”等,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

操作比较有效的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使用的是。

6、在本次教改中,我认为学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7、我认为学校做得较好的是

8、个人建议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改进

9、总体而言,我认为此次教改的尝试是价值的。

a、有b、有一些c、几乎没有d、根本没有

因为

因此,如果学校再进行类似的教改探索,我(“赞同”、“比较赞同”、“比较反对”或“十分反对”)。

二、我有话要说

我想就上面提到的其中一点,敞开心胸、毫无顾忌地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教改中自己最大的收获、最大的遗憾、最值得今后继续操作的、对以后工作最有帮助的经验教训、对学校教改工作的建议等方面发表个人见解,希望真情实感、翔实具体,可以是思考后的想法、讨论后的建议、操作中的策略等自由阐述,不少于1000字)

xxxxx中学教务处

篇3: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从减负的角度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即向课堂教学40分钟要质量。体现课堂教学40分钟有质量的最突出的表征便是学生愿意学, 并且学有所获———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有进步。

新课改背景下, 课堂教学最核心的目标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 教学惠及每一个学生,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笔者认为, 这也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实质、最精粹的内容之一。由此, 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不再只顾着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 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努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组织开展一些学习活动,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 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的, 小脸涨得红红的, 小眼睛瞪得大大的。诚然, 以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 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教师们任重而道远。

一、察言观色, 教学方法有变化, 引领学生主动求学

教师若要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必须要有一双会说话、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对灵敏、善于倾听的耳朵, 还要有一个灵活、善于应变的大脑。课堂上的学生学习品质各异, 要使每一个学生保持积极的参与度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既不能摆出一副“阎王”的态势, 指望靠吓唬学生稳住课堂;也不能做出一副“俘虏”的样子, 在活泼顽皮的孩子面前完全倒戈投降。笔者认为, 教学是一门特别的艺术, 教师可以察言观色, 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 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声音特色、故事插入、活动补充等教学方法, 拨动学生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

当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 不妨想想是不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时机选择不当, 教师应及时改进。

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开小差时, 可以装作不经意的样子, 用眼神暗示或用摸头、拍背等小动作悄悄提醒他, 不能任其发展, 影响其他学生听课。

当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离题或插嘴引起其他学生争议的时候, 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契机把无关话题引向教学主旨。

教师在课堂上要像一根无声的指挥棒, 虽然态度是谦和的, 神情是亲切的, 但内心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 对学生要求的标准是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

二、精心设计, 教学内容有层次, 保证学生学有所乐

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切实体现学科性质, 体现学思结合的特点, 体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启示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身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 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眼中要有学生, 心里要有学生, 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前提就是要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 巧妙地传授知识, 持续地培养能力。但有不少教师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教师预设过于强势, 教师“拽”着学生走他的“心路”, 抓重点句段, 理解重点词语, 串讲串问, 学生疲惫不堪;二是不分轻重缓急, 教师跟着学生走, 完全失去了组织教学的主动权, 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这两种比较极端的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我们的教学班大多都有四五十个学生, 每个学生处于不同的认知层次, 教师教学时必须因材施教。为了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兴致, 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层次性尤为重要。譬如:读一读字音、解一解词义的学习任务可以请中等或学习能力比较弱的一些同学回答;提问质疑的时候可以请班上思维活跃、爱插嘴的学生回答;一些有坡度、体现拓展性的问题, 可以请那些已养成读课外书习惯、语文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回答。笔者认为, 要比较持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教师需要具有不断

“抖包袱”的能力, 在备课时就要比较明确地确定哪些问题适合哪类学生, 这样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三、动静结合, 教学过程有节奏, 促使学生乐而不疲

波纹无痕, 是死水一潭;波涛汹涌, 是洪水猛兽。只有潺潺流水才是源头活水。课堂教学应像潺潺流水一样, 将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矛盾冲突, 要有思维碰撞, 才会有智慧启迪。教学过程有节奏, 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讲述有行有止, 有续有断, 高低起伏, 抑扬顿挫, 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学习有听有讲, 有学有练, 有张有弛, 有商有量。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台好戏, 师生共同配合, 共同成长,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才是一堂好课!

下面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习作4《学习使用象声词》的教学片段, 值得我们借鉴。

1. 组织观看录像片段, 提出看和听的要求。

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现在, 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美丽的《冰河世纪》。 (特写) 这是一只名叫“斯克莱特”的松鼠, 生活在广阔无垠的冰原上。这天, 它好不容易才找着了一颗橡子, 可怎么也打不开, 急得它拼命地踩, 拼命地踏。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仔细看, 认真听。

2. 师生交流、互动。

动画片好看吗?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叙述看到的内容。强调“事情”。 (板书)

3. 出示范文, 默读赏析。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这部动画片, 我还把这个片段写下来了呢! (先出示没有象声词的)

4. 学生评析范文精彩之处。 (在学生觉得写得好的语句上画上波浪线, 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板

书:具体、生动)

5. 给范文添上合适的象声词, 并在全班交流。

范文:一场意外

雪花轻轻地飘, 北风 (“呼呼”) 地吹。在广阔无垠的冰原上, 一只名叫“斯克莱特”的松鼠好不容易得到了一颗橡子, 欣喜若狂。它把橡子往地上一摔, (“啪”) , 没摔开, 急得用力去踩, (“咚”) , 没想到冰层受到震动, 开裂了, (“咔嚓咔嚓”) 。裂缝越来越大, 一直向上延伸。不好, 冰山下坠了! (“轰隆”) !雪崩开始了, 只见大大小小的冰块都滑落下来, 犹如一条白色雪龙向山下冲去。突然, 两座冰山就要碰撞到一块儿了, (“砰”) , 斯克莱特还不忘带上它的橡子, 一起向山下坠去, (“咚”“咚”“咚”) !

小结:我真的要感谢同学们, 在你们的帮助下, 一个小故事, 再加上声音, 变得有趣多了。

(分析:教师初步指导学生了解象声词的特点和作用后, 安排了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 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 学生的活动有观看录像片段 (静) 、个别思考说明短片的主要内容 (动) 、默读教师范文 (静) 、品析范文精彩之处 (动) 、给范文添上适当的象声词 (静) 、班上同学交流修改短文 (动) 。一组动静结合的活动引领着广大学生在愉悦与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收益。)

四、急中生智, 教学语言有智慧, 鼓励学生自信参与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相对外显的载体。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语言清晰、措辞准确、生动形象、充满智慧。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时, 课堂气氛总是轻松活泼, 学生异常活跃, 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与支老师急中生智的教学语言有关系。教师的只言片语, 往往能使学生自信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下面是支老师执教《晏子使楚》的片段, 值得我们学习。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 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 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中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 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 (学生走上来) 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写字, 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均, 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 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你喜欢哪一个人物? (生答:“晏子”) 所以嘛, 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 (众笑) 你们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 (生答:“讨厌”) 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 (众笑)

支老师借助幽默的语言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窘迫,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在笑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篇4: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关键词 提供目标 激发兴趣 创设空间 学法指导

当代教学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而改革的主题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还是习惯于默默地聆听。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淡薄。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既是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们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呢?通过对平常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首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要改变以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中,我先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几个需要注意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这样就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理解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让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意向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说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一些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快乐的、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否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参与。想要达到学生有效参与的效果。教师就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教师说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忧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如果回答不上来,教师应该耐心的引导,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对学习的热情。总之,文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文综教学中要着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其次还应该培养学生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例如在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 时讲到香港回归的意义时我就教给学生们分析意义的方法并要求学生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述。再讲到澳门回归的意义时学生已经可以自主地分析并加以准确的表述了。

篇5: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关键词:参与方式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6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种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更加具有民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如何才能通过丰富学生参与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方式。

第一,“听”。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几乎全是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甚至教师也不了解学生到底听进去了多少。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强调要改变这种填鸭式的做法,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摒弃教师讲授的方式,很多新知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播。只是在学生听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一些改变。首先,教师的表达方式应该从死板沉闷变为生动活泼,我们可以通过精炼幽默的语言和生动丰富的表情,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其次,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从他们的表情判断学生是否听懂了,如果没有,要随时停下来与之交流。最后,在学生听的过程中,要以问题形式与之互动,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提问要准确,对答错的同学要追问,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第二,“说”。“说”是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现的主要方式,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首先,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不同学生对学习的消化吸收能力。其次,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通过发言,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抓住关键和重点知识的能力。最后,积极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言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对某个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多数同学参与到发言中来。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和思辨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引导大家积极讨论,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方式。

第三,“读”。这里的“读”和“说”不一样,“读”强调的是“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说,要鼓励学生通过读,来消化吸收已学的知识。对于语文、英语之类的文科学习,朗读是十分必要的方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读出声来,一方面可以练习发音,教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中;另一方面,要以分角色的方式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过程,在朗读中注入一定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巩固,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可以是课前,帮助他们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可以是课中,对课堂新知识及时消化;还可以是课后,对一天所学的进行深入理解。

第四,“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可以体现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的条条框框,从而使得课堂呈现机械化和程式化,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维空间。教师可以在适当点播之后,把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留给学生去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但这个思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创造的过程。“授之以鱼”只能用于一时,优秀的教师和好的课堂应该是“授之以渔”。教师在放权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留下的思考空间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层次,如果每次都留下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打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第五,“写”。“写”和“读”一样,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锻炼。无论是语文、英语之类的文科,还是数学、物理之类的理科教学,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短小的写作任务,在规定的时间训练他们的写作。一方面,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起到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提高、内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写出来教师才能清楚地看到学生是否能做到格式规范、条理清楚、方法到位。通过卷面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吸收知识的程度,以便做进一步的讲解或教学改进。

第六,“合作”。合作、互动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合作互动的活动,可以是两两合作,也可以是多人小组合作,还可以是全班合作,如角色表演、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等。在举办活动时,教师可以把握总体节奏,但是要做到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亲自策划,最终的合作成果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通过一些新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真正地放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第七,“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去,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往我们都是以成绩、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现在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不再如此单一。评价标准可以多元化,评委也可以多元化。我们可以让所有学生甚至家长都参与到评分中来。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进行打分,每个学生或家长都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可以建议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教师评分、学生评分、家长评分进行一个加权,采用综合得分来评价。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二来可以克服过去成绩评价的片面性。

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的几条经验,虽然可能不是适用于每个年级的教学。但是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中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一堂习题课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15(7).

[2] 金兰.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J].吉林教育,2016(2).

[3] 朱则光.在学生的兴趣点上着力[J].当代教育科学,2010(4).

[4] 杨晓.高师“问题导学—互动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2).

[5] 梁国就.发展性互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导刊月刊,2011(5).

[6] 韩淑萍.浅谈师生互动教学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篇6: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关键词:反思;有效性;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76-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设计解释道:“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这段纲领性文字大致呈现了这样的基本信息:新课程语文教学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注重了学生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机连接。语文选修课的出现正是基于以上的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产生的,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对选修课程教学的反思,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选修课教学现存的不足

1、教学目标方面:选修课程不管课程内容如何新,都在语文课的范畴之内。因此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而否定一切固有的教学方法,更不应放弃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与要求,不应一味追求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创新而忽略语文基础的掌握。

2、教学内容方面: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应体现选择性,更应注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走“教参+教材”的老路子,照本宣科,对教材只做简化处理。

3、教学方式方面: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都其各自的特点,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课过程不宜总是讲授和灌输,应将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但事实上,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往往成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陈旧僵化的教学方式依旧占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4、教学课型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把选修课上成了带有专题味的纯学术课或是语文知识专题课,或是上成了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课。这样拓展加深了学习难度,违背了选修课开设的宗旨。

二、典型案例分析

1、案例展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目标的设定】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课堂的构建】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学习方法】范例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学习重点】把握诵读,探究方法,品味意境【学时安排】四学时【活动过程】课前自学,重点放在诗歌意境意象的把握上,预习书中的《赏析指导》。

范例教学《将进酒》(1课时)

体验导入;品读课文: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的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朗读方式的选择:自由读、选读、指导读、范读、齐读等。

教师诵读:名家读(范读录音)(师生共同评点) 点明:有了感情,还要有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诵读才显得具体、生动、真切。

鉴赏总结(学生谈对诵读的体会,教师总结);指导方法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得到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师追问,进行知识拓展: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探究、讨论结果。)安排自主学习;安排学生自主预习“自主赏析篇目”,并分组自主学习,每组一首诗歌,学生可以互相答疑提问,并安排两课时,集中展示学习成果,要求每组学生写出小结。教师进一步简单总结评析。推荐作品作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材料,要求学生诵读。组织一次古典诗歌朗诵会(诵读内容自选),教师总结。一课时

2、案例分析

在上面这一单元的教授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种抵触心态,学生认为古代诗歌距离他们的语言环境较远,不敢分析或者赏析,而实际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性探究式学习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通过范例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指导学生正确的大胆的有目的地去诵读诗歌,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研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在范例教学后,我又布置让学生合作学习其余的诗歌,总结规律形成书面材料并组织了朗诵会。明确了教学目标,选好了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的不断反思,这一单元的训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这样的选修课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三、积极反思在实现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重要地位

经过对教学案例的反复思考,我充分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但要考虑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还要照顾到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这个问题。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1)加强实践创新,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教师给学生制定一套学习程序(包含学习技法的提示),让学生围绕这些程序进行。教师的教学不只是给知识,而是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构和活动的过程结构。惟有结构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掌握了一种类型的知识结构,就可能自己学习同类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就可能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如在典型案例中,通过范例教学法,学生已经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我再让他们举一反三,自主合作赏析其余的诗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知识也掌握的更牢靠了。

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如果课堂上能在老师引领下,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错误我纠正、你掉队我帮助的景象,那么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一定浓厚,就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具有一定的安全感、信任感、成就感和愉悦感。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追求人人发展的。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实效,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学有所获,教有所得。

(2)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自己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维持者,只有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自己的学习,这种活动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关键

课上的到底好不好,决定的因素有很多,但我认为,只有学会学习和教学的反思才能让课越上越好。反思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的思想、认识以及知识体系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完善。

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比如在典型案例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范例教学即《将进酒》时,我没有直接抛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鉴赏诗歌的方法。之后,我又用了二课时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赏析其他的诗歌,我从旁指导,帮助学生通过不断地反思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的教学。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是否确实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否真正培养他们的兴趣。选修课教材涉及面广,许多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而一味地将其上成了枯燥的专题讲座,或是根据高考的需求,随意删减,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其个性的发展。在典型案例中,我就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才最终确定了范例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际操作,获得了成功。

我想,只有学生和教师都具备了这种反思能力,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确有实效。

3、学与教反思能力的培养

了解了学习和教学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如何才能培养这种反思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①教师引导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选修课也不能例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预先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

如在典型案例中,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古典诗歌普遍有惧怕心理,或认为其艰难而望而却步,因此,我立足诗歌的根本,没有使用什么新鲜的教学手段,只是“诵读”,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悟”。从“读”中获得审美体验。

另外,选修课内容多,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建立适合学生学习及其能力形成的教学目标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比如在典型案例中,这一单元我给学生制定的目标是既立足诗歌欣赏的根本,又要注重方法的探究,还要用得到的方法指导“自主赏析篇目”。目标是层层推进的,在学生了解目标的基础下,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生积极性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我适当地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把握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一单元的讲授,我感觉到,运用选修课的知识提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深入反思,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和阅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诗歌鉴赏也可以学的这么有趣。

②珍视宝贵的“走神”的瞬间

上典型案例时,学生自主展示“自主赏析篇目”,讲到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学生的“走神”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狠狠地批评了他,谁知他却说:“老师,你知道吗,刚才我把自己想成了作者,我就在那个小楼中徘徊,现在我终于能完全地理解李词人的情感了。”他的一番话让我很惭愧,因为我只注重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其实这种思考已经带上了我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而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能力则被我忽视。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当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才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所以教师要把思维的机会、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使其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否则所谓的“独立思考”只会流于形式。

③学生自己培养反思意识

当然,除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外,学生自己也要掌握反思的方法。

在探究中反思,在探究新知识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方法等。如在典型案例中,学生开始主动思考:这堂课我对这首诗的理解透彻吗?然后小组讨论:如何品读诗歌。学生就可能出现的问题互相质疑。

在结论中反思,“这个结论正确吗”“这是唯一的答案吗”,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在反思中反思,反思是没有终结的,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进行再反思,以达到理性交流的层次。比如在典型案例中,我带领着学生品读诗歌,并找到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最后我把思路呈现给学生,让大家一起质疑反思这种方法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58-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让学生拥有向往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摆正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摆正小学语文课堂中“师”与“生”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文课堂,学生是主体对象,教师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本人这个主体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主体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淡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与服务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语文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教育的外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变必须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内在的自学要求。

强调学生的主动权,就要在课堂上还权于学生: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质疑的发言权;有读书、思考的时间支配权;有求同存异、探索新思路的创造权。课堂上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比如:学习《挑山工》一课,学生会发问:“老师,什么是折尺形路线?”老师不要直接把答案说出来,而是让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到黑板上画一画;最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折尺形路线”的形状,为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础。

教过这一课的语文老师都知道,理解挑山工上山的“折尺形路线”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老师在学生提出疑问后,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画画演示,就是使学生直观、形象、具体地理解挑山工到底是怎样上山的。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二、关注课堂,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注意力。

众所周知,古文《学弈》说明了一个道理:注意能力的集中程度是有效参与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激发、保持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并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形象生动的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体验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享受学习的乐趣。

“没意思,又要上作文课了!”,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三年级的寫作要求是在语句通顺连贯的基础上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写话技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妨巧设导入。例如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或几条直线,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再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说,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又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劲头十足。

当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学生成为“乐之者”,那么课堂上学生就能自主调整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三、创新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时代,科技突飞猛进,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时代呼唤创新精神,要开拓进取,语文教学也呼唤创新教学,应与时俱进。如何引导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不妨尝试以下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运用有关录像,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学、质疑青蛙的外形、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学生在这种图文并茂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对青蛙与蝌蚪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

激励评价法。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把荣誉、表扬、自信心还给学生,让他们随时拥有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老师无疑设疑,适时激励,巧妙评价,效果极佳。

老师问:“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如果去掉“小小”这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马上进入思考状态,一会儿又议论起来,一致认为去掉这个词不好,并各抒己见。

学生答:因为课本中说“她蜷着腿缩成一团”,所以她的尸体“是小小的”。

学生答:因为她可能营养不良,长得瘦小,加上又冻得缩成一团,所以说是“小小的尸体”。

老师评:能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说得有道理......

该教学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教者匠心独运,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还进行了必要的评价和激励,以此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上一篇:山东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基本服务标准下一篇:中韩文化差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