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自主作文

2024-06-01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自主作文(精选8篇)

篇1: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自主作文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自主作文

沛县树人小学孟芳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历来被教师认为是课堂教学中的难中之难。学生消极对待作文“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生搬硬套、凭空想象”是通病,是焦点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感受生活自主权个体差异自主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似乎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围城,我们总在突围,方法各种各样,可我们总感到不能尽如人意。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理念的更新才是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突破口,不树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难以开展,更难以持久和深化。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让学生留意生活,真心去感受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房前屋后栽了竹子,乘凉时,观察一下它的各种姿态,欣赏一下它轻轻摇曳的竹影,把园中之竹变成眼中之竹,进而变成“胸中之竹”,这样,写起来,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交警指挥,餐桌上的闲聊,一次实验,一次争吵,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次电话等等,我鼓励学生留意生活,真心去感受生活,在作文中尽情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放给学生命题的自主权

统一命题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它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学生发扬主动性的一面。统一命题的考试,弊病很多,为了应付考试,师生不得不一起猜题,平日的作文训练也就必然呆板,走进了程式化的死胡同,它就像一个套子套住学生的手脚硬往僵化的路上拖。学生不能自由地说他想说的话,不能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不能由衷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许多老师在日复一日地看着这些千人一词的学生作文,也在不断思考,终于发现了这样的命题作文带来的弊病,于是萌生了需要重新认识作文的含义的念头。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那么一篇文章就产生了。”在实践中,老师们在作文命题上开始创造了多种形式:只出一个题材范围,提示写作的方向;出半个题目,任学生自由填后半题;或毫无限定,让学生自拟题目等等。目的都是一样的:给学生更多的写作自由,使作文能逐渐达到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论述,说明教师教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始终不能超越和代替学生活动。因此,我觉得要让学生写好作文,树立信心,就应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气氛,促使他们用自己的思维,以自己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创造自我,发挥个性。

为此,我做了尝试。一天中午,我把学生带到了镇上的集市上,领着学生在集市间穿行,听听小贩的吆喝、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品,仔细体会体会热闹的集市。1

这时我再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写一写《热闹的集市》。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作文,集市上那热闹、繁忙的景象,通过同学们各自不同的视角、感受,跃然于他们的笔下。到校评讲作文时,我适时指出了作文的方法,及平时应多看、多想、多记。我还注意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使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因此,作文教学活动中作为影响方的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极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教学脱离实际,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改的错误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观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的活动。

四、确立、尊重个体差异

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承认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我认为,特别是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更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对待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征,思路,并如实承认这些客观实际,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设计出适合他们自身特点、思路的作文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它们的写作能力。每一个学生对他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想法、思维,我们要承认、尊重这些想法、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对作文思想内容进行逆向或多向思维,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促使学生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保持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逻辑起点。

五、引导自我评改,实现自主作文。

叶老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由此可见,作文的修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创设氛围,讲一些“文从改出”的故事。如贾岛“推敲”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然后教师可“下水示范”,通过典型评讲让学生直接感知老师批改的全过程,并引导鉴别“原稿”和“修改稿”的差异,感受自改后的效果,对每一处成功的修改,都及时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日益提高。

总之,只有新的创意才有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只有思想的解放,才有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确立新理念,解放旧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吕恒才,《新课程(教育学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4.23, 23。

白生福,《小学生•新教育论坛》,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7.6 ,69。

茆乔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9.17, 126

吴淑琴 ,《吉林教育科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 , 1994.11.28,68。

篇2: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自主作文

苗 萍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都是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使学生认为,批改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其结果是:学生写完作文后,把笔一丢:大功告成,让老师改去吧!教师精批细改了,学生并不完全理解教师的用意,即使学生能看懂教师的批改说明,未必就能转化为学生作文的能力,这次作文出现的毛病,下次作文又重犯了,教师还得这样改。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认为,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还得发动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必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修改作文,只有学会自己动脑思考,动手修改,才能切实提升文章的质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一、让学生认识修改作文的必要性

1、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玉不琢,不成器。写文章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自然更不例外。“文章不厌百回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课上,我为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不断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用名人修改文章的实例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认识修改作文的必要性。

2、告诉学生,修改文章是自己的事,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年级的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标准》还说:“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 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修改作文,不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只有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提高修改作文能力,养成自觉修改的习惯,才能写好作文,提高语文能力。

二、教给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不是天生就会修改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教给学生修改的步骤和方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作文素质。

1、教给学生修改的基本任务

告诉学生,修改作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把文章改得切题

作文初稿完成后,首先应检查:作文的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目规定的要求。如果写《我的同学》,就不能写成自己和同学间发生的事,而应写这个同学的特点,所写事例也须是反映这个同学特征或品质的。(2)把文章改得中心明确

课标在课程总目标里是这样要求的:“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虽然,新课标并没有“中心明确”的说法,但写一篇文章,总要让人明白你想说的意思吧,你要说的是高兴的事还是伤心的事,是郁闷的事还是愤怒的事?因此,修改时就要检查:所选内容是不是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是否说清楚了。(3)把文章改得条理清楚 推敲文章的结构安排,是作文修改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这方面的修改,首先求“通”,再求“巧”。求通即作文时要求做到思路通畅、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通”的基础上,还可“求巧”,求巧即要求结构巧妙,行文讲究一定技巧。在小学阶段常用的写作技巧有:前后照应、开篇点题、结尾点明中心、倒叙法、对比法等。修改作文时可让学生试着运用这些写作方法,使文章更活泼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把文章改得文通字顺,标点、格式正确。

文章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一般地说,人们思维的速度快,而书写的速度慢,书写赶不上思维。写文章时,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思考内容上,因此,对文字、语句、标点和格式难免有疏忽,留下或大或小的错误。特别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不强,出现毛病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小学生作文的自我修改,就更应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这是“求顺”,在求顺的基础上,还可“求美”,即在语句流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锤炼语言,使语句形象生动。

2、教给学生修改的基本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增加:内容不具体的要增加,要写具体;(2)删除:删去重复啰嗦的内容;

(3)调整:条理不清楚、语句颠倒的内容要调整;(4)连接:不连贯的地方要连接成连贯;

3(5)改正:改正错别字、不恰当的词、标点符号和不通顺的句子。在使用的时候

3、教给学生修改的方式与步骤

修改文章按修改方式分,一般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单一性修改,另一种是综合性修改。单一性修改就是按照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适,条理是否清楚,以及字词句、标点和书写格式是否有病,逐项修改,一次只从一个方面修改。好处是:目标单一,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项上考虑得细致,不易漏掉问题;缺点是费时费力,比较麻烦。但对初学修改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不仅易学,也很有必要。

单一性修改,一般地说,是先从大的方面着手,然后再看字词句。如果从字词句入手,改后才发现在选材、结构方面有大问题,那么前面的修改就白做了。

也就是说:必须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

①考查、深化立意。古人曾把文章的立意比作军中领兵的将帅,没有将帅的军队称之为乌合之众。因此修改文章,首先应抓住这个“意”字。指导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要考查、评改立意,看“意”是否立得对,立得明。有位学生在《我的爸爸》中写了一件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单元考试,“我”只得了五十分,爸爸愤怒地用竹枝抽了“我”一顿。文章只注重描写爸爸如何打“我”,虽然写出了爸爸严厉的性格特点,但没什么意义。经指点,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习作“意”在反映一种特殊的爱——“打是疼,骂是爱”。据此修改作文,对爸爸打“我”之后的表情、语言、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文章的立意变得清晰了。由此 可见,修改文章“并不是雕虫小技”,其实是“修改思想”。教师对学生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②审核、取舍材料。小学生由于阅历肤浅,观察不仔细,头脑中储藏的材料贫乏,作文常常是套话连篇,假话吓人。写好事,只局限在“让座”“拾金不昧”的虚构中;写人物面貌,千人一面;写人物语言、万人一腔。这是极不可取的,对材料的审核,一是求“实”,二是求“新”。材料必须真实,否则,更谈不上新颖。我的学生在《作文报》上,《语花报》上发表过好多篇作文,被我选中推荐的,都是真实的。一次我让全班同学以《一件

事》为题作文,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件事: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小偷与老鼠一样,既怕人,又怕光。可是,有的小偷,既不怕人,又不怕光。然后就写了她去美琪学英语时,发现一位小偷用一把钳子夹出了一位农民模样的人的包里的一百元钱,恰巧农民发现了,这位同学正高兴小偷被发现了,一定会被扭到公安局,没想到那位农民不但没大声嚷嚷,还摸出5元钱给小偷叫小偷买烟抽,让小偷把100元钱还给他,小偷很不耐烦,打掉了5元钱,在回龙湾站下车后,大摇大摆地走了。真是怪事!让人不禁为现在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扼腕叹息。所以,写作文,题目没有新旧之分,题材却一定要选取新的。

③审查、调整结构。小学生由于构思技巧不成熟,写作时常常想到什么写什么,即使列了提纲,也常常不顺着既定的思路去写。因此他们的作文初稿往往条理紊乱,详略不分,街接不紧,结构松散。所以,推敲文章的结构安排,是作文修改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这方面的修改,首先求“通”,再求“巧”。本学期第三次作文是介绍一种物 品,结果有几个同学的作文条理紊乱,重点不突出,比如有个同学写桂圆,我让他先介绍桂圆的外形,包括形状,大小、颜色,再写桂圆的结构(外壳、果肉、果核),再写它是泸州特产,人们如何制作、加工、保存桂圆等,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写,一方面写一段,条理就清楚了。他按所说去修改,作文面貌焕然一新。

④推敲、润色语言。写作是一种特殊的、高度紧张的精神劳动。为了保持思路的畅通,行文往往讲究快,意随笔转,一气呵成。因而语言文字的加工润色较多地要由修改阶段完成。就小学生的作文来说,语言的修改先得求“顺”,然后再求“美”。有位学生在《我的妹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外貌描写“妹妹还不到1岁,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这里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看起来很通畅,但却欠生动具体,我要全班学生集体修改,改后的描写为“妹妹还不到1岁,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亮亮的鼻头,樱桃般的小嘴,又圆又粉嫩的脸蛋水灵灵的,真想上去咬她一口„„”这样一改,妹妹的外貌特点既生动活泼,又真实具体。因此对语言美的修改要当作重要内容来抓。

这是修改一篇文章的一般程序。

三、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训练步骤

训练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分项训练到综合训练。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说的:“我逐渐要求学生都能从以下10个方面写出具体评语,每个方面给5分,满分50分。①格式是否正确。刚入学,让学生感觉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打开作文一看正确,便拿出笔,写上批语: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正确,此文满分50分。②卷面是否整洁。这一条大家都能看出来。后进生批改别人作文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作文也要注意卷面了。③错别字几个。要将错别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粗心的同学挑不出来,我们就搞流水作业,甲、乙、丙、丁换着批同一篇文,甲发现错别字为5个,乙发现6个,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100字的说明,若丙发现错别字为7个,那么甲、乙就要同时被追究责任,各追加100字说明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时,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④有几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画上横线,写出病因,再在后面的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减1分,减至5分。⑤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有一处,扣1分,扣至5分。以上5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再过渡到后5条。⑥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⑦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⑧看文章结构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结尾是否照应。⑨看表达方式。⑩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

四、教师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操作程序 我是这样操作的:

1、范文修改,学习迁移,形成修改能力。

学生开始并不知道怎么修改,此时,教师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制作幻灯片进行集体修改,或者印发一篇学生作文,大家和老师一起修改。大家在修改中,学习修改方法。

2、学生自我修改 学生按照学到的方法,从整体到部分地进行初次修改,检查自己的毛病。

3、互批互改。

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小组交换读改活动(把学生分为三四个人为一组,每组里有上中下三个等级的学生),或者同桌互改活动。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听者。这里生生互动,既是行为互动,又是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和合作。有对写作成功者的赞许,有对还需努力者的帮助„„使他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4、组长批改

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或者开始学习修改时,也可以选派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为组长,承担已经自改或互改后的本组同学的作文修改任务。组长除了修改,还要写出简要的评语。我要求他们:评语最好要提两条优点,一条修改意见。

5、教师批改。

经学生修改后交上来的作文,老师不是就不过问了。我要再审阅一遍,对学生本人的作文以及组长的批改再作一番审视、评价。这样,既减轻了老师批改作文的负担,又训练了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提升了学生学生作文能力,何乐而不为?我有五届学生采用了此办法,感觉效果还比较好。

● 面批面改。

在教师批改过程中,对问题作文还要面批面改,教师要求学生“念”。一路念下去,学生便会发现自己作文中的疏漏之处,主动修改。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停住,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这儿的意思说 清楚了没有?”、“这个词用得是否恰当?”等,和学生共同探讨时要导在学生习作的关键处、疑难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修改的方法,提高修改的能力。

当面评点应注意两点:①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后,由学生自行修改,自行选择修改方法、修改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修改的自主性。②修改要求因人而异。就一篇修改得一般水平的作文来说,如果是出自一个优秀学生之手,则认为“不够好”,但如果出自一个后进的学生之手,则认为“不错”。同样一篇作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修改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篇3:浅谈怎样指导学生读书

要指导好学生的读书,我觉得关键要做好两点。

第一,应该遵循三个读书原则。

首先是丰富读书形式,以读激趣。教学中,读书形式应丰富多样, 如:男女分读、集体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默读、自由读、 教师引读、边读边记、边思、边议等。这样,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培养学生读书的信心。

其次是精讲多读。教学时,要注意做到初读,从整体入手,大体理解语文内容;再抓重点片断,段落,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再通过读,品词评句,引导学生再去欣赏语言文字,“以文悟道,循道学文”,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使语言文字训练得到升华。

再就是坚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不光要强调学生读书,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眼耳手脑口都充分活动起来,进行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能力,使语言训练做到扎实有效。 如自学生字、圈圈画画、写评语,总结学法、读书比赛、读写结合等形式都是很好的激励读书的方法。

第二,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读出感情。最简单的方法有以下三个:

1.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把握人物对话的思想感情。

文章在人物对话的前面、后面、 中间,有时会出现提示语,只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就能比较准确地读出句子中的思想感情。比如 《狼和小羊》 中有这样几句话,小羊吃了一惊,温和的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这句话中“温和”就是提示语, 只要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理解了温和是什么样子,语气是什么样子就能较好的读出小羊的话了。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都是有情感的, 而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相通的,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读者与作者心相通,情相融,就能加深对文中情感的体会,从而读好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比如 《乌鸦喝水》 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和不找水。 怎么办?在这句话中,“怎么办”是读的关键,要读出乌鸦口渴,找到水又喝不到的焦急心情。怎样知道学生读出乌鸦的焦急心情呢?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心比心去体会乌鸦的焦急心情。举个例子来说,你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眼看就要上课了,而你还没有走到学校,眼看就要迟到了,就要挨老师的批评,心里着急不着急,好不容易到了学校,一摸肩膀,又发现自己忘了带书包,想想你这时的心情, 也就理解乌鸦的心情了。只要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心情,这句话也就能读好了。

3.有层次的反复读课文,通过读来体会文中的情感。

作文是情动而辞发,学习是读书而情动。学生体会不到文中的情感, 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读得太少。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由浅入深的有层次的引导学生读,由感知大意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感情, 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自然就能读出文章的情感,朗读水平也就会在无形之中更上一个层次。比如这样几句话: 风猛烈的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的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这句话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初读,大体了解讲了什么;再读,抓住重点词,读出小麻雀的可爱;进一步读, 再抓重点词,读出小麻雀的可怜;这样反复读,学生由小麻雀的样子了解到小麻雀的可爱,由可爱又进一步体会到了小麻雀的可怜,同情弱者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就会油然而生,进而也就体会到了文中的情感,也就能把这句话读好了。

篇4: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就是老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简单地讲就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些教师一味只注重教的过程,力求教的完美甚至艺术化,但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所以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学的过程也相当重要。当然,学生的“学”不是独立的自学,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完整的学的过程。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的“学”呢?本人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总结、归纳了几点经验,粗列一二。

一、课前自学

所谓课前自学,就是预习。千万不要小瞧了课前自学。可以说学生对一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百分之三、四十是由课前自学决定的。有些老师认为:课前自学完全是学生的个体自学的过程与教师毫无关系,数学教师不扮演任何角色。因为,课前自学是学生课下在家或在学校独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完全脱离了教师掌控的学习过程。我想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课前自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节课在接近结束时老师们会总结全课,然后布置作业。老师们会说:完成某某练习第几到第几题,最后预习下一节内容。就是“最后预习下一节内容”这句话含义深远,大有文章可做。一般教师会到此为止,宣布下课。而有经验会指导的老师会提出要求:掌握什么什么知识,注意什么什么方面,会做哪道至哪道题目。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回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做好课前自学了。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教师在上完三年级“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后,布置作业说:回家把下一课时预习一下。学生回家往往会把下一课时“看一下”或许看都不看。如果教师说:回家自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二)”。要求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以及工效、时间和工作总量的两组数量关系;能用数学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会做例3、例4下面的“做一做”。这样学生回家就会有目的认真地看书,严格按要求自学,为上好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一词,在教育界早就是流行词了,早就被数学教师和研究者广泛应用。但是,情境怎样去创设?创设情境应遵循哪些原则?情境创设怎样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2、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3、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例如:在上三年级“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时,当讲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到学校上学,你知道你家离学校多远吗?你经常上街买东西,你知道你家离街道有多远吗?这样一问,学生就会想:是啊!我每天上学,经常上街,我家离学校和街上到底有多远呢?这样在无形中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使他们产生了知道答案的欲望,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这时候,老师再去引导他们由“时间”和“速度”相乘得到“路程”的数量关系,就显得水到渠成,利于学生学习,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二)引导竞争、刺激学习

当今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可以说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校园里、班级中也同样存在着竞争。比如:学校要举行阅读比赛了,班里要选举班干部了,学生们竞争都相当激烈。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竞争、刺激学生去自主学习呢?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在进入新课后,老师可以说:“课本中的例1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哪位同学在看完例1后能够做出下面‘做一做’的题目,谁先做完而且做得都对,我奖励他一只小花猫。”这样一来学生们为了得第一,得到小花猫,都会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惟恐落后。在这种情形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高年级学生老师可以说:“谁第一完成,而且全对。我就在他的积分榜上加一分。”这样都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三)同学互助、帮助学习

数学教学不像手工教学,互助协作性不强。但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互助协作、互相帮助着学习。比如:我们在上“连除应用题”时,在分析讲解完一种解题方法后,可以让同位同学或前后左右同学,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并让理解掌握了的同学把解题思路讲给周围不懂的同学听。这样辐射全班,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最后老师再归纳总结,这样教学任务就出色的完成了。学生在互相协作帮助中学习,既融洽了同学关系有掌握了知识,比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言辞激烈、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好是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听惯了老师的指挥,老是叫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让怎么学就怎么学,形成了习惯,完全被动没有一点自主性。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自主的学习呢?我想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在出示例题后,老师可以说:“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脑子也很灵活,课下你们也自学了这节课的内容。我想你们都弄懂了都掌握了,老师再说就显得画蛇添足,啰嗦了。现在,再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自己解答这道题。然后再叫同学分析题目,讲讲自己的思路,说说自己的解答方法,就像老师上课一样。看看谁是今天出色的小老师。”这样,学生们都会认真看例题,努力思考,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当中去。这样自己找出答案、掌握知识,再讲给同学听,比由老师那听来要深刻得多,会记得更牢。

三、课下总结、复习学习

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仅靠课前自学和课堂学习还是不够的,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下总结、复习学习。“课下总结”顾名思义,就是:下课后回顾总结一下课堂上的所学内容。就是回忆一下这节课老师说了什么我学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最好能用笔记下来,然后再打开课本,与课本对照,看有无疏漏、弥补不足。总结回顾完之后,再找几道复习题去做,看你能否顺利解答出来,这就是“复习学习”。不可否认复习也是一种学习。“温故而知新”嘛!作为老师,我们在布置作业的同时,不要忘了要求学生“课下总结、复习学习”。至此,学生的一个自主的学习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圆满完成了。

总之,数学教学博大精深,言之不尽。我认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教好数学,优秀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己自主的去学数学。我们老师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去激发学生自主的去学数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想“学习有法,重在自主”。常言說: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要做一个会引导、会激励学生自主去学的教得好的数学老师。

篇5:浅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职业学校教师的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篇6: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自主作文

我们现在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也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才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就小学生自主阅读方法指导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读书方法

(一)运用迁移

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掌握一般读书程序。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也有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三)领悟几点读书要求。

1、读书要求“眼到、心到、手到”。2读书要求不懂就问,善于思考。

3、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

4、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二、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从小学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不读书不行,滥读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选择书籍是指导小学生阅读的第一步,它起着净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涉猎科普、文学、漫画、故事等各种读物,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面;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经典名篇,如《三毛流浪记》、《天方夜谭》、《三国演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其次引导学生适当阅读郑渊洁、杨红樱等当代作家具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教师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另外还要防止并查堵学生阅读不健康书刊(宣扬武打暴力的书刊和宣扬淫秽色情的书刊等)。

三、合理安排,保障阅读时间。

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

1、晨读二十分钟。“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到校8:00—8:20为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放声朗读。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

2、午读二十分钟。每天午饭后时间学生自由支配,至少花二十分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3、晚读三十分钟,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至少安排三十分钟阅读时间。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4、每周安排一节“同读一本书”交流课。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

(四)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如朱自清的《春》,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吸收性的略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如《昆虫记》。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随意性的浏览。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扫描性的速读。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五)养成读时知道摘录,读后记得写体会的习惯。

1、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2、指导记录的方法。写读书笔记。一是摘抄型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二是提纲型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三是感想型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四是评价型笔记,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篇7: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上马小学

唐梨

【摘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主体思想。从而使作者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关心的问题。朗读教学有它自身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注重语言描绘,渲染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激发想象和联想,进入情境。必要的时候教师要范读,引导学生模仿。这样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关键字】 情感

描绘

情境

范读

模仿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御用多种朗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新课标中对于朗读的要求的要求。而我们平时理解的朗读,一般指运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朗读是一门艺术。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倾听一次演讲比我们自己默读一篇文章更能打动人心。俄罗斯有一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语言粘住孩子 心的本领,而且更重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这种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使其获得这种本领的一个环节。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深入课文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读不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苦恼。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时候淡而无味、毫无感情流露呢?在教学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除了语文基础差,朗读技巧掌握不好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深入。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表明文章是由于作者情感的迸发而引起创作冲动,经过物态化和物化最终成为现实存在的文学作品。而我们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解读作者溶于其中的的情感世界。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剥开形式符号的物质外观,探寻作者的意象世界。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加强对课文的合理描绘,用语言感染学生。

西汉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思是说,人在极度激动的时候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文学创作是这样,朗读欣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引人入胜的良好情境,是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要因素,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如果在适当的时候用富有感 情的语言描绘课文所写的情景,或结合课文内容作一些简短的议论、抒情,就会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处于激动之中,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做社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但是,由于全班学生没有人真正到达过庐山,没有亲自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而只能从作者的文章中来感受体会,所以要想朗读时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只有上网搜集了一些关于庐山云雾的图片,教学中边出示图片,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描绘。引领学生置身于庐山之中,去感受庐山雨雾的千姿百态。忽而如“绒帽”、“玉带”、“天幕”般优美,忽而如“九天银河”、“白马”、“冰山”般震撼人心。我指导学生用轻缓的语气朗读优美的景物,而在朗读“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时,则需要有气势。这样,通过引导感受作者情感和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三、创设情境,引导合理想象。

根据文章的描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使他们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象世界,是朗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如在指导朗读《荷叶》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第二自然段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句中的“挨挨挤挤”不仅写出了荷叶很多、很密,而且使得不易察觉的荷叶的生长过程变得形象可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荷叶生长过程的生气与可 爱。在这里我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荷叶看成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们正又蹦又跳地玩耍呢!又如“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句的中“翩翩起舞”是轻快地舞蹈的意思。这是一个很有动感的词,舒展、轻快、富有活力,写出了荷花在微风中随风飘动,尽情地展示其美丽舞姿的动人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群舞着翩翩起舞的情景。在教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段话时,我便好奇地问孩子们;“蜻蜓对荷叶说了什么?小鱼昨夜做了什么好梦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因此,学生也就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四、做好示范,灵活模仿。

篇8: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自主作文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宽泛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学习。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上得学生“嫩嫩的圆脸通红, 滴溜溜的小眼发光, 胖乎乎的小手直举, 小小的嘴巴想说”。在教学设计中,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依据不同孩子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对任何问题有不同看法甚至质疑, 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 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 肯定他们。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身心自由, 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才能自主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 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让学生自己确定并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前, 我让学生先回忆“自相矛盾”的故事以及“集合”的意思, 然后围绕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很多学生会问:“矛、盾为什么要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去自由朗读、学习课文。在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可同小组同学在一起讨论。接着集体汇报:课文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发明家是怎样一步步受到启示并发明了坦克?还有读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再作集体讨论。然后, 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 进一步感受发明家的创造思路。通过结合看图、想象、表演等手段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让学生参与评价, 培养自主学习的品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侧重于教师的评价, 学生只是处于被评价的地位, 由于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教学活动是一种离不开学生参与的而且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活动, 小学生有着好动的天性, 他们喜欢玩, 喜欢讲, 也喜欢尝试。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 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可以自由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让学生来扮演“老师”的角色, 让他们自我来评价学习的效果, 则更能激起学生读、听、评等自主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能评, 而且能评得很好。学生通过评价自己, 评价别人来锻炼自己, 发展自己,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指导学生朗读时, 当一名学生读完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 “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你可以读得比他好吗?”教师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唤醒并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欲望。

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就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言, 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敢于怀疑甚至反驳别人的意见, 敢于互相争论。多用“你想知道些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爱动脑筋的孩子, 谁愿意提个问题?”等民主激励性的语言, 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一位老师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正讲到文中那位父亲为了救儿子而挖到到处都是血迹的时候, 一位学生说:“这父亲真笨!”声音虽然很小, 但足以让大部分学生听见。这一异常见解立刻在全班引起哗然, 这位老师没有生气, 而是立即问这孩子为什么?孩子说:“地震这么大, 说不定儿子早死掉了, 这位父亲不顾即将爆炸的危险, 在废墟上使劲挖这不是笨吗?”只见授课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大家继续讨论父爱与母爱的伟大, 父母给孩子的爱不会因为危险而变弱变小, 相反越在危险或者困难的时候, 这爱会变得更强大。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适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我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

1. 在第一次预习时,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标出不懂的字、词、句等。

2. 预习第二遍时, 在了解整体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弄懂第一次预习时标注的内容, 如还有不懂的地方, 或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 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千万不要“一不懂就马上问”。

3. 引导鼓励合作学习, 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

这样, 既能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 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

上一篇:师德考试题目下一篇:施工组织设计的在桥梁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