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纳税

2024-06-18

存货纳税(精选六篇)

存货纳税 篇1

1.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的会计处理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例1:某公司2014 年12 月31 日原材料A的账面成本100 万元,由于原材料A市场价格出现下跌,导致其原材料A生产的产品B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原材料A的成本,假设原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为80 万元,由此计提20 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账务处理如下:

2.对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实际发生损失时的会计处理

例2:沿用例1和例2,假设2016年10月1日由于事实证明该企业生产的B设备更新换代,导致A材料已无使用价值,则此公司经管理层批准,将A材料进行处理,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2016 年10 月1 日

二、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转回和存货实际发生损失时企业所得税申报

1.根据例1 的数据资料,此公司进行2014 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调增纳税所得额2 万元,具体申报方法如下:

对于附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32 行“(二)资产减值准备金”的第4 列“调增金额”应填列20 万元。

2.根据例3,该企业2016 年存货跌价准备-A材料期初余额0.5 万元,期末余额为0,假设发生的存货损失符合税法规定的资产损失条件并取得了专项申报备案回执,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则该企业进行2016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具体申报方法如下:

单位:元

(1)附表A105091———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根据填报说明,具体填报如表1 所示。

(2)附表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根据附表A105091,系统自动带出第11 行“非货币资产损失”的第1 列“账载金额”95 万元,第2 列“税收金额”100万元,第3 列“纳税调整金额”-5 万元。

(3)附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根据填报说明,第1 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金额,因此,第32 行“资产减值准备金”的第1 列“账载金额”应填列0 万元,第4 列“调减金额”应填列0 万元。根据附表A105090 自动填列第33 行“资产损失”的第1 列“账载金额”95 万元,第2 列“税收金额”100 万元,第3列“调减金额”-5 万元。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新申报表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金和资产损失等调整项目的勾稽关系更加科学了,因此,企业进行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准确分析资产减值准备金和资产损失业务实质,以便准确进行纳税调整与申报。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3号.

浅淡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的处理 篇2

李古阳

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要求,纳税人在办理纳税注销税务登记时,税务机关按照程序,收缴税务登记证和已发发票,清缴账面的欠税,税务稽查还要做检查。但对于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对其存货一般按照财税„2005‟165号文件中“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的规定来处理。这导致不少一般纳税人在存货余额较大时选择注销企业,来逃避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款。一、一般纳税人通过注销逃避纳税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行增值税是采用购进扣税法,即购进用于增值税产品生产或销售的货物(2009年后还包括部分可抵扣的固定资产),不论是否销售,只要购进就可以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注明税款在购进的当期进行抵扣。这导致未销售的存货只要购进时取得符合条件的抵扣凭证,当期就抵扣了税款。因此,纳税人经营初期税负较轻,经营后期税负较重,在遇到经营规模缩小,存货和固定资产期末余额较大,就选择注销,而按照财税„2005‟165号文件中第六款规定,由于存货未作处理,带来资产清算难以完成,企业的清算所得无法计算,使企业有逃避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可乘之机。二、一般纳税人注销时,产生存货不作处理的原因 一是部分税务人员没有正确理解财税„2005‟165号文件第六款规定的内涵,没有要求一般纳税人对存货进行处理。二是一般纳税人办理注销以后,税务部门不再进行跟踪,就出现了存货不作处理的问题。三是对于2002年以前属地税局管理企业所得税的一般纳税人,由于企业所得税属地税局管理,在注销时对存货的处理往往不作管理。四是对于濒临倒闭的一般纳税人,大部分存在欠税,如果对存货进行清理处置,将增加增值税,欠税额度更大,而上级部门对欠税考核非常严格,导致部分单位对存货的处理不重视。

三、对一般纳税人存货处理的主要方式

一是存货作偿还债务。按增值税条例规定应作正常的销售处理,按规定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销项税额减去当期的进项税额为正数,即为应缴的增值税,如果为负数,剩余的进项税额作清算损失,不予退税,并入清算期的损益,计算清算期的应纳所得税。

二是将存货分配给投资人。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七项: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的行为,视同销售货物。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如销项税额减去当期的进项税额为正数,即为应缴的增值税,如为负数,剩余的进项税额作清算损失,并入清算期的损益,计算清算期的应纳所得税,投资人分得的收益,超过投入的资金的情况,还应按规定计算投资人的个人所得税,由注销前的企业代扣代缴。三是将存货直接出售或拍卖处理。按增值税条例规定应作销售处理,按规定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销项税额减去当期的进项税额为正数,即为应缴的增值税;如果为负数,剩余的进项税额作清算损失,并入清算期的损益,计算清算期的应纳企业所得税。这样给一般纳税人注销时的存货处理,既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5‟165号文件精神,又可堵塞一般纳税人利用注销企业逃避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漏洞。

四、防止一般纳税人利用注销税务登记逃避缴纳税款的措施

(一)加强日常税收征管,即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税负低、存货大的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存货进行实地调查盘点,核查存货的账面金额与实际存货金额是否相符。如果账面存货金额大,实际存货金额小,应当落实存货的去向,核查是否存在销售不计收入、逃缴税款的行为,即时发现即时处理。减小企业利用一般纳税注销办法来逃避缴纳税款的机率,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完善的一般纳税人注销的存货清算制度。一般纳税人因解散、破产、撤销等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到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应当派人参与企业的资产清算,对存货做出相应的处理,按处理的情况,依法按规定申报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未按规定清算资产和缴清各项税款的一般纳税人,不得办理注销手续。

(三)加强部门协作。国税与地税、法院之间应当建立联系机制,及时掌握一般纳税人有可能出现的解散、破产、撤销等终止纳税义务的情况。在企业清算时,税务部门要监督企业依法进行资产的处理,依法征收各项税款,防止国家税款流失。

存货纳税 篇3

本文就企业常见存货业务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及纳税调整探讨如下:

1 存货的初始计量

(1)自制存货的初始计量:

新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自制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根据该规定,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在1年以上)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大型设备、造船、开发产品等,也属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企业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

(3)差异分析:

自制存货的计税基础与会计处理基本相同。

但是如果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超过了税法规定的标准,则应将超过标准的部分从计税基础中剔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

为防止弱化资本,《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以企业合并方式取得存货

(1)会计准则

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式:

《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

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②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按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也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

(2)存货计税基础的确定:

如果合并企业向被合并企业的股东支付的对价中,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账面价值(合并方所有者权益份额)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被合并方可以选择应税和免税两种方式处理。如果超过20%,必须按应税改组处理。

免税改组是指被合并企业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计税基础,须以被合并企业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

应税改组是指被合并企业应视为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全部资产,计算资产的转让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的有关资产,计税时可以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成本。

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存货,如果符合免税改组的条件,并且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请选择免税改组,其会计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

如果属于应税改组,则合并方取得存货的计税基础应按公允价值确定,而会计成本是以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确定的。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存货,如果符合免税改组的条件,并且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请选择免税改组,其计税基础应以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确定,而会计成本是以合并日的公允价值确定。

如果属于应税改组,其会计成本与计税基础一致,均以合并日的公允价值确定。

另外,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式中,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评估费、咨询费等)应当计入取得资产的成本。

税法中对这类费用是允许在当期直接扣除的,由此也导致存货的会计成本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

2 存货后续计量

2.1 存货领用与发出的计价方法

(1)会计准则: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三条规定:“企业使用或者销售的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3)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税法对后进先出法也禁止使用。存货领用与发出的计价方法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应协调一致,便于实际操作。

应该注意的是,纳税人的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变更的原因,并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凡经认定企业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的原因不充分、或者存在有意推迟纳税嫌疑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通知企业维持原有的存货计价方法。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作纳税调整处理。

2.2 周转材料摊销方法

(1)《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取一次性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失”。

(2)未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工具、器具等,作为低值易耗品,属于存货的范畴,《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五条规定:“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按照规定计算的存货成本,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由此可见,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可以在实际领用时作一次性扣除处理。

(3)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分期摊销法。

会计与税务处理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会计要求选择五五摊销法,而税法要求选择一次摊销法,若该项低值易耗品或包装物领用与报废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年度,则领用的年度应当调减所得,实际报废的年度作相反方向的纳税调整。

2.3 存货的期末计量

(1)会计准则: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①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②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③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2)存货减值的税务处理

①增值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销项税。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外的损失,包括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霉烂变质损失。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中资产评估减值发生的流动资产损失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103号)规定,如果流动资产未丢失或损坏,只是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价格降低,价值量减少,不属于“非正常损失”,无需转出进项税额。

正常损失与非常损失的区别在于,正常损失可以预见,而非常损失不可预见。对于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超过期限必须失效的存货应当作为正常损失处理,其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由此可见,存货发生减值除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霉烂变质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外,其他减值情形无需转出进项税额。

②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据实扣除的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提取的各种跌价、减值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存货业务纳税筹划浅析 篇4

一、存货采购对象选择的纳税筹划

相关依据如下:《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果从一般纳税人处购入原材料等存货, 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可以按买价的17%或13%抵扣进项税额;而如果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入, 则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即便能够取得由税务机关代开的专用发票, 也只能按买价的3%抵扣进项税额。

筹划思路:不同的进项税抵扣额, 会影响到企业的增值税税负, 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但是, 若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比一般纳税人的货物便宜很多, 则购货方从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可能更为划算。因此, 选择存货采购对象时要进行综合考虑, 最终选择能使企业净利润最大或现金净流量最大的购货对象。

案例分析: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购买原材料时, 若从一般纳税人乙公司处购进, 则每吨的含税价格为2.2万元, 乙公司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17%, 若从丙公司 (小规模纳税人) 处购进, 则含税价格为1.8万元, 可取得由税务机关代开的税率为3%的专用发票。甲公司用此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每吨不含税销售额为4.2万元, 其他相关费用0.5万元。假设甲公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请对甲公司存货采购对象选择进行纳税筹划 (城建税税率为7%, 教育费附加征收率为3%) 。

方案一:从一般纳税人乙公司处购买原材料。

净利润={4.2-2.2÷ (1+17%) -0.5-[4.2×17%-2.2÷ (1+17%) ×17%]× (7%+3%) }× (1-25%) =1.34 (万元)

方案二:从小规模纳税人丙公司处购买原材料。

净利润={4.2-1.8÷ (1+3%) -0.5-[4.2×17%-1.8÷ (1+3%) ×3%]× (7%+3%) }× (1-25%) =1.41 (万元)

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多获净利润0.07万元 (1.41-1.34) , 因此应当选择方案二, 即甲公司应选择从小规模纳税人丙公司处购进原材料。

筹划点评:选择存货采购对象时不能仅考虑税负、净利润或现金净流量, 还应考虑购货质量、售后服务、运输成本等多种因素。

二、存货非正常损失确定的纳税筹划

相关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 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 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若已抵扣了进项税额, 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 (转出) 。所谓非正常损失, 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以外的损失, 包括自然灾害损失, 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货物盗窃、发生霉烂变质等损失, 其他的非正常损失。

筹划思路:由于非正常损失存货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因此在合理且精确地计算存货非正常损失额的基础上, 尽量降低非正常损失存货的会计核算额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2009年7月甲公司购入一批原材料, 不含税价格为200万元, 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4万元, 认证通过后已经作为进项税额抵扣。2010年2月该批原材料由于仓库发生火灾导致发生损失, 甲公司对其进行盘存清理, 发现有不含税价格30万元的原材料经过一定处理仍能使用, 为回笼资金甲公司将其变价销售。2010年2月甲公司其他业务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00万元, 可抵扣进项税额为40万元。请进行纳税筹划。

方案一:会计核算上甲公司按照200万元作为非正常损失。

30万元的原材料变价销售的销项税额=30×17%=5.1 (万元)

方案二:会计核算上甲公司按照170万元 (200-30) 作为非正常损失。

30万元的原材料变价销售的销项税额=30×17%=5.1 (万元)

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缴纳增值税5.1万元 (99.1-94) , 因此应当选择方案二。

筹划点评:能够尽量降低非正常损失存货的会计核算额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合理且精确地将报废的存货和仍能使用的存货区分开来, 并在会计核算上能按照数量、单价和金额正确体现。

三、包装物价值与应税消费品销售收入分离的纳税筹划

相关依据:《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 应税消费品连同包装物销售的, 无论包装物是否单独计价以及在会计上如何核算, 均应并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中缴纳消费税。

筹划思路:由于应税消费品连同包装物销售时包装物应并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中征收消费税, 所以纳税筹划的着眼点在于将包装物的价值与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分离。这里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将“先包装后销售”变为“先销售后包装”, 即先将应税消费品和包装物分别销售给商家, 再由商家包装后对外销售。这一过程改变了包装的地点, 将应税消费品和包装物在销售环节分别开具发票, 在账务处理环节对不同的产品分别核算销售收入。二是本企业仅将应税消费品销售给商家, 由商家从另一生产包装物的企业购买包装物, 自己包装后对外销售。

案例分析:甲公司2010年1月销售给乙商场化妆品一批, 取得不含增值税销售收入5万元, 其中包括价值4万元的化妆品和价值1万元的包装物。化妆品消费税税率为30%。请进行纳税筹划。

方案一:先包装后销售。

方案二:先销售后包装, 即将包装物与应税消费品分离。此时, 包装物不属于应税消费品, 不缴纳消费税。

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缴纳消费税0.3万元 (1.5-1.2) , 因此应当选择方案二。

筹划点评:如果税务机关对此类销售管理比较严格的话, 先销售后包装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纳税筹划风险。为规避此类风险,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案:甲公司仅将应税消费品销售给商家, 由商家从另一生产包装物的企业购买包装物, 自己包装后对外销售, 即选取第二种筹划思路。

四、低值易耗品摊销的纳税筹划

相关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进行摊销, 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筹划思路: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 当期会产生不同大小的成本费用, 从而影响到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进而影响企业当期的企业所得税。摊销方法的选择应立足于使折旧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充分或最快的发挥。

案例分析:甲公司2009年1月购进并领用一批低值易耗品30件, 每件价值为800元, 预计2010年7月报废, 对其摊销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预计每年税前未扣除低值易耗品摊销额前的会计利润均为100 000元, 且没有纳税调整项目。假设折现率为10%, 且报废时无残值。请进行纳税筹划。

方案一:采用五五摊销法。

2009年甲公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100 000-30×800÷2) ×25%=2.2 (万元)

2010年甲公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100 000-30×800÷2) ×25%=2.2 (万元)

方案二:采用一次转销法。

2009年甲公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100 000-30×800) ×25%=1.9 (万元)

2010年甲公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00 000×25%=2.5 (万元)

可见, 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 企业所得税支出现值共少0.024 8万元 (3.818 1-3.793 3) , 因此应当选择方案二。

筹划点评:采用一次转销法的节税思路是在正常经营年度的前提下实现的, 如果摊销的第一年正好处于减免税期间的最后一年, 则另当别论。

另外,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使用或者销售的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 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三者中选用一种。由于存货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限制了此类筹划方法的运用, 因而本文未对其加以讨论。

摘要:本文主要从存货采购对象选择、存货非正常损失确定、低值易耗品摊销等角度, 对存货业务进行纳税筹划, 为会计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纳税筹划,存货采购对象,低值易耗品摊销,非正常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晶生.企业存货计价的税收筹划.发展, 2006;12

存货纳税 篇5

1存货损失的会计与纳税处理的差异

1.1存货损失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21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 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存货毁损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存货处置收入-存货账面价值-相关税费=存货处置收入- (存货成本-累计跌价准备) -相关税费

1.2存货损失的纳税处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57号) 文) 规定:对企业盘亏的固定资产或存货, 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 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盘亏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企业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或存货, 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 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毁损、报废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3案例分析

存货损失包括:存货跌价损失;存货毁损损失;存货盘亏损失。

(1) 存货跌价损失 (期末计价) :

企业原材料账面价值是320万元, 2008年末该批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是300万元, 企业提取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

2009年2月企业将该批商品销售, 取得收入3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51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1

借:主营业务成本 300

存货跌价准备 20

贷:库存商品 320

(2) 存货盘亏损失:

企业盘亏的存货,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时, 按残料价值, 借记“原材料”等科目, 按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 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 按“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余额,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按其借方差额, 借记“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

2新会计准则中存货损失处理的纳税筹划

2.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纳税筹划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 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其中, 借款利息是指企业向其他组织、个人借用资金而支付的利息, 包括企业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资金发生的利息、发行公司债券发生的利息等。因借款而发生的折价或者溢价是指发行企业债券等所发生的折价或者溢价。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对外币借款本金及其利息的记账本位币金额所产生的影响金额。因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是指企业在借款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符合税法规定的借款利息费用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 且企业投资的借款费用也不需要计入投资的计税成本。《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而发生借款的, 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 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

2.2不同存货计价方法的纳税筹划

一般来说, 企业应尽量现用现购, 实现“零库存”, 这样可避免产生存货的积压, 造成企业的浪费。在建立存货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 应注意购入物资必须要有计划, 确保为经营所需;为使企业经营效益和资产得到真实反映, 存货计价必须合理正确, 计价方法一旦确定, 不能任意改变。建议采用计划成本法对材料存货进行核算, 是指日常收入、发出和结存的会计处理通过计划成本进行核算, 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差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进行核算, 会计期末需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将发出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其核算流程如下:注: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贷方反映 (节约差异用红字金额转出)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 (期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甲公司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的日常核算。2008年12月, 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为200万元, 成本差异为超支4万元;本月入库材料计划成本为800万元, 成本差异为节约12万元;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为600万元。假定甲公司按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甲公司月末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月初计划成本200+本月入库800-本月发出600=400万元。

材料成本差异率= (4-12) ÷ (200+800) =-0.8% (节约)

月末结存材料实际成本=月末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月末材料负担的节约额=400-400×0.8%=396.8万元。

2.3合理进行销项税额中抵扣

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因素, 导致公司存货发生价值减少, 实际货物并未损失, 这种情形也被称为“价损”。这种情形不是企业本身所能掌控的。对于企业由于资产评估减值而发生流动资产损失, 如果流动资产未丢失或损坏, 只是由于市场发生变化, 价格降低, 价值量减少, 则不属于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非正常损失, 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对有保质期的货物, 不仅是出于质量管理的要求, 而且这类存货往往关系人身安全, 如食品、药品等,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此也作出严格的保质期限。这类存货超过保质期, 不属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纳税人因库存商品已过保质期、商品滞销或被淘汰等原因, 将库存货物报废或低价销售处理的, 不属于非正常损失, 不需要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存货由于未到保质期而发生损失, 通常情况下是与采购计划盲目、货物采购质量、验收人、生产过程等多因素相关, 不能排除与管理责任有关, 税务机关一般将其认定为非正常损失。如果企业能提供不是管理不善的证明, 且被税务机关认可, 可不作非正常损失处理。通过上述分析发现, 对于处理一些可能不完全符合《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所说的“生产经营中的合理损耗” (一般是指工艺损耗或保管中的自然挥发等合理的自然损耗) , 要注意收集符合客观实际的证据, 以减少被认定为非正常损失的税收风险。

总之, 新会计准则体系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体系的建立为确保会计与税法之间差异的合理度进行了有效的努力, 但是中间还存在的一定的差异, 为此进行新会计准则中存货损失处理的纳税筹划意义重大。

摘要: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若干具体会计准则与现行税收政策对比, 由于各自的出发点、目的和依据等不同, 存在不少的差异, 尤其是有关存货损失处理上的差异。为此首先分析了存货损失的会计与纳税处理的差异, 然后提出了新会计准则中存货损失处理的纳税筹划措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纳税筹划,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的纳税筹划和固定资产存货折旧的纳税筹划。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损失,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樊策轩.资产减值准备涉及的所得税会计核算[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5, (4) :42-44.

[4]屈翠珍.存货损失处理计提和列支实例分析及思考[J].商业会计, 2008, (1) .

[5]曾艳芳.存货损失处理结转思考[J].财会通讯, 2008, (5) .

[6]张妮.对新会计准则存货损失处理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 2009, (1) .

[7]叶桐, 罗先锋.会计学基础[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存货纳税 篇6

一、存货损失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对于因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差异所产生的存货损失,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据实扣除的原则,除税法另有规定外,企业提取的各种存货损失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只有在该项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已提取存货损失准备的资产,如果在纳税申报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允许企业做相反的纳税调整。上述存货可按提取损失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成本。对于存货中的非正常损失,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外的损失,包括自然灾害损失,因管理不善造成货物被盗窃、发生霉烂变质等损失和其他非正常损失,是一项重要的会计事项。对此事项,新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发生盘亏和损毁,应按其成本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期末再根据造成的原因分别按以下情况进行处理:属于自然损耗产生的定额内损耗,计入管理费用;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应先扣除残料价值与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然后将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属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毁损,应先扣除残料价值与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然后将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对于税务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转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及非正常损失一起可按《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经税务机关审批认定为财产损失,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对存货损失的处理规定不同,使两者在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上产生差异,因此在计算所得税时,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二、存货损失的纳税筹划方法

(一)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纳税筹划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予以资本化。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在此规定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存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这样使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利息计入存货成本,使得当期财务费用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不同存货计价方法的纳税筹划

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决定不同的销货成本,这直接关系到应税利润的大小,从而造成纳税的差异。因此选择何种存货计价方法与纳税结果密切相关。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应该考虑以下因素:1.若预测购进货物价格将下降,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该方法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本期销货成本提高,令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相对减少,从而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的目的;反之,若预测购进货物价格将上升,应当采用加权平均法,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2.若预测购进货物价格较稳定或者价格难以预测,应当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该方法可使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较为均衡,避免高估利润,多缴所得税。3.若购进货物价格变化不稳定且单位价格较大,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如果企业正处于所得税的免税期,意味着企业在该期间内获得的利润越多,其得到的免税额也就越多,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计算材料费用,以减少材料费用的当期摊入,扩大当期利润;相反,如果企业正处于征税期,其实现利润越多,则缴纳所得税越多,那么,企业就可以选择加权平均法,加大当期的材料费用摊入,以达到减少当期利润,减轻企业税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存货纳税】相关文章:

探讨存货计量方法的选择对存货成本的影响02-17

存货审计05-24

存货习题06-30

存货论文题目05-02

加强存货管理04-29

存货盘点制度06-28

存货监盘06-11

存货周转天数06-14

钢铁企业存货06-29

存货管理问题分析05-25

上一篇:无线网优化下一篇: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