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方式

2024-06-27

营养方式(精选十篇)

营养方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胆管癌术后患者, 随机分组, 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均为胆管癌确诊并行手术治疗患者, 经病理证实无合并消化道疾病和糖尿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其中早期组25例, 男女分别13例和12例, 患者年龄均最小45周岁, 年龄最大者为78周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61.61±1.42) 岁。其中, 胆管癌Ⅰ、Ⅱ、Ⅲ期患者例数分别为9、6、10例。常规组25例, 男女分别12例和13例, 患者年龄均最小42周岁, 年龄最大者为78周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61.63±1.41) 岁。其中, 胆管癌Ⅰ、Ⅱ、Ⅲ期患者例数分别为8、6、11例。两组年龄和性别、病理分期可比性高, P>0.05。

1.2 方法:

两组手术方式相同。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饮食指导, 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并给予病情监护、心理护理、基础疾病护理等常规护理工作。

早期组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 (1) 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属说明术后早期营养干预的目的和作用, 使其明确早期营养干预流程和注意事项, 促进其术后康复信心的提高。 (2) 营养护理。患者清醒后先给予温水口服, 然后经营养管缓慢注入温度为40℃左右的100 m L 15%大黄水, 在饮用后半小时后, 若无误吸和呛咳现象, 可进行早期饮食。进食前取侧卧位, 稍微抬高床头, 用勺子经口喂入40℃左右的100 m L15%大黄水, 10 min后无不适, 可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口服。术后1 d经营养管缓慢注入5%安素液, 每小时滴速为60 m L, 密切观察进食过程, 若出现误吸, 需及时停止进食。术后3 d可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低钠流质饮食, 如米汤、果汁等, 进食速度保持在30 m L/2h左右, 全体进食总量控制在500 m L以内。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汤面等半流质饮食, 再过渡到普通饮食。 (3) 营养补充注意事项。恢复正常饮食后,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 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 以适应胆囊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 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以免影响肝脏功能, 或造成胆管结石。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营养及胃肠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和护理满意度、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量表分数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 (±s) 表示。分别用卡方和t检验, 当P<0.05时, 则认为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胃肠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早期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营养状况相关指标比较:

早期组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 早期组患者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常规组80.00%, 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早期组患者无胃肠功能障碍发生, 常规组有5例出现胃肠功能障碍, 4例出现感染, 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胆管癌患者多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目的, 但受疾病和手术影响, 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差, 免疫功能低, 体内处于高分解状态, 不利于术后康复。而饮食作为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维持物质, 其在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力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往为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 一般建议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营养支持, 但这样导致营养摄入减少和不足, 不利于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液的吸收, 容易出现肠管膨胀, 且不利于肠壁血管静脉的正常回流, 导致腹胀现象进一步加重, 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2]。

目前关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机制仍未清晰, 但早期进食可促进胃肠道恢复规律、频繁和有力的蠕动确是事实, 一般来说, 早期进食是在术后6~24 h内给予营养支持。

早期营养支持是通过早期给予适量肠内营养物质的方法, 为患者提供营养, 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 促进肠功能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 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热量和氮源, 有利于促进总蛋白和应激蛋白的合成, 迅速纠正负氮平衡。通过术后早期营养支持, 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促进其免疫力提升和肠黏膜细胞的生长, 可避免出现胃肠道黏膜萎缩和严重应激反应的发生[3]。

在其他研究中也表明, 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通过早期给予纤维素, 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 对肠道内分泌系统发挥激活作用, 有利于肠道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也可调节胃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 可确保机体免疫功能的维持和肠道正常菌群的保护[4]。

另外, 通过经口喂食, 可对消化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 促进肠黏膜感受器兴奋和肠黏膜生长, 通过胃动力的恢复和局部反射, 促进小肠蠕动, 有助于早期排气。通过静脉营养, 则有利于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对负氮平衡的纠正发挥重要作用[5]。

本研究中, 早期组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 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饮食指导。结果显示, 早期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 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显著优于常规组,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 说明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对胆管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大, 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改善胃肠功能, 减少并发症, 提升患者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惠珍, 段金玉.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方式对胆管癌患者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23 (9) :2347-2349.

[2]韩东, 贺军, 丁成明, 等.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对胆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 (8) :88-92.

[3]王业波, 宋研, 李炳, 等.三腔胃肠管在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3, 20 (1) :12-14.

[4]徐丹凤.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外胆管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差异[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12 (8) :184-185.

营养方式 篇2

其实父母喂养方式不当也有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下面的五种错误的喂养方式父母应该提高警惕。

一、不给宝宝喂奶粉,喂米糊

如果母亲没有母乳喂养宝宝,那应该选择婴儿乳制品喂养宝宝。有的父母觉得奶粉不够安全,所以选择给婴儿喂养米糊,这个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常常会导致宝宝发生营养不良的状况。米糊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并不足,无法满足宝宝的身体需求,长期喂养米糊会导致婴儿的营养跟不上。其实父母只要选择品质足够好的奶粉,同样也可以确保婴儿的健康。

二、只喂养母乳,不给宝宝添加辅食

很多人觉得一周岁以内的婴儿只要喂养母乳就可以满足婴儿日常的营养需求,所以在一周岁内都不给婴儿添加辅食,这样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母乳的质量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一些母乳质量有问题,不能够给婴儿提供足够的营养,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给孩子添加辅食。一般4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以选择添加乳制品。到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给宝宝喂养一些菜泥,6个月大的时候可以喂一些鱼肉。宝宝8个月的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喂食一些豆腐、动物血和肝泥。给宝宝添加固体食物对于婴儿的营养吸收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也不要只给婴儿喂汤水。

三、频频更换奶粉品牌

婴儿对于奶粉的口味有一段适应期,有一些父母发现孩子不爱吃奶粉就频频更换,其实宝宝不喜欢吃某个品牌的奶粉只是一时的,等宝宝适应了这种口味之后就不会再排斥。频频更换奶粉不利于婴儿吸收蛋白质,所以父母一旦认定某种品牌的奶粉品质,就应该坚持给婴儿食用,这样更有利于婴儿对蛋白质的吸收。

四、奶粉和迷糊一起冲调

有的父母觉得将奶粉和迷糊一起冲调给宝宝喝会更有营养,其实不然。冲调奶粉不当也有可能会导致婴儿对蛋白质的吸收不全,父母最好就按照奶粉包装上的剂量冲调奶粉,如果添加的奶粉过量,不但不利于宝宝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也有可能会造成胃肠和肾脏的负担。如果奶粉冲调得太稀,又会导致蛋白质的含量不足,所以除非是经过仔细计算营养成分之后,按比例冲调的奶粉和迷糊,不然冲调出来的效果反而没有配方奶粉的好。

五、父母喂养宝宝没有耐心

这些生活方式偷走营养 篇3

“盗取”维生素D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主任杨增敏介绍说,人体一般很难从膳食中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而获取维生素D的最有效途径便是晒太阳。如果在有效的阳光照射下,裸露脸、胳膊和手,持续20~30分钟,人的皮肤就可以合成够用一天的维生素D。但是很多人喜欢宅在家里,不喜欢亲近阳光,以至于体内的维生素D越来越少。

喜欢吃肉

“盗取”钙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食疗药膳门诊王东旭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吃肉太多容易导致缺钙,过多的蛋白质会增加尿钙的排泄。膳食中适量的蛋白质有助于钙的吸收,但当膳食中蛋白质过多,钙的吸收率反而降低,而尿排泄钙增加,从而引起钙的缺乏。所以,经常大鱼大肉的膳食习惯,容易阻碍钙的吸收。膳食中摄入过多的脂肪也会阻碍人体对食物中钙的吸收,因为脂肪酸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钙盐。很多肉类不但含大量蛋白质,同时也有许多脂肪。

喜欢吃精加工食品

“盗取”维生素B1

维生素B1在带有胚芽和糠皮的粮食制品中含量最高。现在的面食都经过了精制加工,这样一来,大部分维生素B1在加工中损失掉了,非常可惜。所以喜欢吃精加工食品的人要适当补充粗粮。

运动过量

“盗取”维生素E

运动过程中,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氧的摄取量和消耗量均增加,进而导致体内自由基比例增多,最多时可达到平时的4倍。身体不得不消耗大量的抗氧化物质维生素E来修复多出来的自由基。所以,在高强度运动时要饮用一些功能性饮品,或者在运动后记得补充维生素E。另外,维生素E还有减轻肌肉酸痛、预防器官老化、防治慢性病的作用。

老抽烟

“盗取”维生素C

我们每天从饮食中摄取到的维生素C不到100毫克,用于人体日常消耗都比较紧张,但每抽一支香烟就会损耗25毫克的维生素C。

常用电脑

“盗取”维生素A

经常对着电脑、电视屏幕的人,眼睛要常承受光线强弱变化和闪动,这会大量消耗能构成视网膜表面感光物质的维生素A。所以,有这些习惯的人应增加膳食中维生素A的供应。可以选择动物肝脏、蛋黄、奶酪、全脂奶、高脂肪海鱼等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

喝酒多

“盗取”B族维生素

大量饮酒不仅会加速体内维生素的消耗,还会使B族维生素的吸收能力大幅降低,造成情绪不稳、精神不济等问题,因此经常大量饮酒的人,应多摄取B族维生素。大量饮酒会消耗身体所储存的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因为酒精代谢会对其造成消耗。

喝浓茶

“盗取”铁

早产儿肠外营养方式探讨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73例出生24h内体质量1000~2500g, 胎龄28~36周, 各种原因不能耐受全胃肠喂养的早产儿, 排除先天性畸形, 遗传代谢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例, 按入院日期的奇、偶数分早期组38例, 男婴20例、女婴18例;胎龄 (32.65±2.74) 周;出生体质量 (1543.2±275.8) g, 肠外营养时间在24h内。传统组35例, 男婴21例、女婴14例;胎龄 (32.78±2.66) 周;出生体质量 (1653.4±263.72) g, 除肠外营养方式不同外, 其他治疗均相同。

1.2 营养供给方法

采用从周围静脉输入的方法, 氨基酸选用6%小儿氨基酸, 脂肪乳选用20%含有中链三酰甘油的脂肪乳剂。两组患儿入院后先输入葡萄糖, 早期组出生24h内即予氨基酸2g/ (kg d) , 每天增加0.5g/ (kg d) , 预期值3g/ (kg d) ;传统组出生72h后予氨基酸0.5g/ (kg d) , 每天增加0.5g/ (kg d) 至3g/ (kg d) 。葡萄糖开始计量4~6mg/ (kg min) 浓度<12.5%, 同时根据微量血糖结果进行调整, 使血糖值<7mmol/L, 适量加入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 配合营养液由输液泵24h内匀速持续周围静脉输入, 根据患儿病情、吸吮、吞咽功能, 用奶瓶或管饲喂养早产儿配方奶, 随奶量的增加, 肠外营养渐减少, 当肠内营养能量达100kcal/ (kg d) 时, 停用肠外营养。

1.3 监测指标

两组患儿均于生后第1天与第7天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血糖、血常规、C反应蛋白, 每天监测体质量, 计算每天总的蛋白摄入量、热卡、同时记录并发症的情况, 如静脉炎、血栓形成、高脂血症、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高血糖的发生情况, 出院时记录住院天数, 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体质量下降百分比, 肠内营养达100kcal/ (kg d) 的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 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记数资料以%表示, 组间差别采用两个样本均数的t检验, 并发症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性评价

早期组体质量下降克数少于传统剂量组, 早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传统组短, 第1周静脉氨基酸摄入, 第1周肠内蛋白摄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早期组肠内营养达100kcal/ (kg d) 天数明显少于传统组,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在静脉营养过程中无氮质血症、高脂血症、静脉炎、血栓形成, 两组高血糖、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两组患儿安全性指标

第1~7天内两组间胆固醇、胆红素、三酰甘油、尿素氮、肌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早期组与传统组一般资料比较

早期组与传统组入院时一般资料比较, 日龄、胎龄、体质量均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 出生后最初几天无吸吮力或吸吮力弱, 胃肠道发育不成熟, 消化吸收功能差、黏膜屏障功能和动力发育不完善, 再加上各种疾病的影响造成其喂养困难致营养不足, 而早产儿早期营养缺乏可导致以后智力和体格发育落后, 通常在生后早期, 都需要肠外营养和管饲结合, 补充液体、电解质, 早期肠外营养非常重要, 影响早产儿生后营养状况和生长速率的因素很多, 如疾病会增加营养的需要量, 药物会影响营养的代谢, 但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不足主要是由于营养受限, 特别是出生后早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4], 因此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5]。本研究显示早期肠外营养组第3天及第7天热卡摄入均较传统组高, 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及达完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肠外营养组,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于担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如高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核黄疸等的发生[6], 传统的肠外营养在胎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往往单纯用葡萄糖作为能量输注, 难以满足早产儿出生后最初几天的营养需要, 患儿呈负氮平衡状态, 对患儿日后的发育造成损害。国外有研究显示, 早产儿可以耐受生后24h内大剂量氨基酸2~4g/ (kg d) 输注且可以改善患儿的生长和营养状况, 未见不良反应, 最新的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推荐[7], 除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外, 早产儿生后第1天即可应用静脉输注氨基酸, 本组研究病例从生后24h内给予氨基酸治疗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 中长链脂肪乳可用于轻度黄疸的患儿且有利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光疗等褪黄治疗。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生后第7天血清胆固醇、胆红素、三酰甘油、尿素氮、肌酐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且在正常范围, 提示早期应用脂肪乳并未使早产儿黄疸及血脂增加。对早产儿的肝肾功能未造成明显的损害且可使患儿较快的度过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期使体质量增长迅速, 对患儿远期影响如何还需长时间的随访。

摘要:目的 通过早产儿不同方式输注氨基酸, 探讨早产儿早期输注高剂量氨基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出生24h内体质量1000~2500g入住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NICU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 随机分为两组。早期高剂量组出生24h内即予氨基酸2g/ (kg·d) , 每天增加0.5g/ (kg·d) , 预期值3g/ (kg·d) ;传统组出生72h后予氨基酸0.5g/ (kg·d) , 每天增加0.5g/ (kg·d) 至3g/ (kg?d) 。结果 有效性评价:早期组体质量下降克数少于传统剂量组, 早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传统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早期组肠内营养达100kcal/ (kg·d) 天数明显少于传统组。两组患儿在静脉营养过程中无氮质血症、高脂血症、静脉炎、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发生, 两组患儿高血糖、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出生24h内即开始输注氨基酸2g/ (kg·d) 有利于改善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 增加喂养的耐受性, 且是安全的。

关键词:早产儿,胃肠外营养,氨基酸

参考文献

[1]Ehrenkranz RA, Dusick AM, Vohr BR, et al.growth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fluences neurodevelopmental and growth outcomes of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Pediatrics, 2006, 117 (4) :1253-1261.

[2]Maggio L, Cota F, Gallini F, et al.Efects of high versus standard early protein intake on growth of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J Pediar Gastroenteterol Nutr, 2007, 44 (1) :124-129.

[3]Dinerstein A, Nieto RM, Solana CL, et al.Early and aggressive nutritional strategy (parenteral and enteral) decreases postnatal growth failur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Perinatology, 2006, 26 (7) :436-442.

[4]Olsen IE, Richardson DK, Schmid CH, et al.Intersite differences in weight growth velocity of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J].Pediatrics, 2002, 110 (6) :1125-1132.

[5]金汉珍, 黄德民,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1.

[6]吴志军.脂肪乳在早产儿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0, 27 (2) :77-79.

营养方式 篇5

消化道出血作为脑出血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为,出血压迫、手术创伤、头部撞击伤等使患者处于高应激状态,而导致的胃肠粘膜病变[1];其次是由于,脑出血患者的颅内高压状态影响下丘脑及脑干功能, 而导致胃黏膜糜烂、坏死、溃疡形成,引起消化道出血。而其又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因此早期应用恰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缩短病程、减少消化道出血非常重要[2]。现就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与减少脑出血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现有营养支持方式

临床现有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肠内营养有经口进食、传统管饲、肠内营养泵管饲,肠外营养又称静脉营养。

1.1 概念

1.1.1管饲(tube feeding)经胃肠道插入导管,给患者提供必需的食物、营养液、水及药物的方法。传统管饲,经鼻腔将胃肠管送入胃部,检查胃管到达胃内、无潴留现象后,胶布固定在鼻翼位置。营养液使用50 ml注射器按照每次100 ml~200ml,每天4~6次的使用剂量给患者鼻饲,鼻饲前后使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3]。

1.1.2肠内营养泵是一种肠内营养输注系统,是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连接泵管及其附件,以电脑精确控制输注的速度、剂量、温度、输注总量等的一套完整、封闭、安全、方便的系统。

1.1.3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按照患者需求,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患者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及营养素。

2 脑出血患者營养支持方式

因脑出血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所以脑出血患者现常用营养支持方式为传统管饲、肠内营养泵、肠外营养。

2.1肠内营养在脑出血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肠道是免疫器官,因此肠内营养支持对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十分重要,适量的胃内容物可以刺激胃肠蠕动的形成和加强,从而增加胃黏膜血流,加强了对黏膜的保护和修复,亦增加了胃黏膜的防御作用; 食物的刺激还能激活肠道 -神经- 内分泌免疫轴,促进肠功能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对维持肠壁局部免疫系统及其细胞的功能,减少后期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2013年,郭艳芳等[2]认为脑出血昏迷病人并应激性溃疡直接威胁到病人生命早期肠内给予合理营养能有效增加胃黏膜的能量贮备保护胃黏膜 从而达到减轻或预防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目的 。因此,正确掌握肠内营养治疗的时机、营养液的用量 、输注速度是临床肠内营养的关键所在。

2.2两种肠内营养关于减少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比较

2013年,王海燕等,通过以应用肠内营养泵匀速持续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做为的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而以传统管饲的对照组则发生上消化道出现5例,可能因观察组持续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减少胃黏膜的萎缩,刺激肠道分泌消化液,保证了肠道的免疫功能和屏障作用,也促进了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而对照组单次推注大量营养液造成胃负荷增加,且重型颅脑损后胃动力差有关[4] 。

2013年,谌昆等,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设定间隔使用注射器鼻饲的对照组和营养泵恒温恒速管饲的试验组,比较两组中并发症发生的统计学差异,得到结论:营养泵管饲的方法在防止肠内营养并发症(呕吐、误吸、消化道出血)发生上有显著优势,可以更好的发挥肠内营养价值、避免肠内营养不良反应的发生[5]。可能是由于注射器间隔鼻饲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患者胃肠道蠕动的特点,只是简单模仿正常人饮食过程,分次足量给予营养物质,容易造成患者胃肠道压力突增而致。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泵管饲相对于传统管饲在减少脑出血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方面更有优势一些。

2.3肠外营养在脑出血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脑出血患者由于处于高应激状态,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水肿。从而加重脑出血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呕吐,导致脑出血患者早期不能应用肠内营养给予营养支持。因此,临床上常依据 Harris--Benedict公式,对患者的基础能量消耗量(BBE )进行计算,症状危急的患者,其应激系数应确定为1.5 ,依据75* 应激系数*BEE ,对患者每天所需的热量供应量进行计算,肠外营养支持的第1天,行1/2 所需热量的静脉输注,以后适当提高热量供给量[6]。以静脉途径输入高能量液体,输入成份包括脂肪乳剂、10% 葡萄糖、50% 葡萄糖、5%氨基酸等。

2.4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关于减少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比较

2013年,王惠凌等,经动物实验证实:脑出血后机体处于高能消耗状,蛋白分解加速,低蛋白血症可使胃黏膜脱落加快、更新变慢 、黏膜能量缺乏,而导致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乃至出血。而肠内营养支持则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缓解急性期反应,因此及早给予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结构和功能正常,保持内脏血流稳定性及胃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可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而胃肠外营养由于缺少对胃的刺激和肠道营养素,则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屏障受损 。

2013年,邓跃平等,通过随机分组法对比肠外养组肠内营养组,而得出结论:肠内营养组患者与肠外营养组患者相比,其治疗成本更低 、治疗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肠内营养组发生临床并发症应激性溃疡2例,肠外营养组则发生6例[7] ,可能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自身的营养供给状况,而有利于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有关。

由此可见,肠外营养相对于肠内营养在减少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方面并无优势。

3 总结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作为脑出血患者营养支持方式,对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然而,早期给予合理的肠内营养,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和氧源,促进总蛋白和应激蛋白的合成,尽快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有效增加胃黏膜的能量贮备保护胃黏膜;刺激胃肠道,激活肠道内分泌系统,促进肠道激素合成和释放,从而保证黏膜屏障的基本功能和完整性,保持患者胃肠道血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脑出血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而肠内营养中的肠内营养泵管饲则最具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剑英,李文,刘春风.脑出血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J].中国卒中杂志,2013,1(11);789-791

[2] 郭艳芳. 脑卒中昏迷病人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1)

[3] 徐宏.重型颅脑损伤及其合并伤病人早期营养支持[J]. 医学检验.

[4] 王海燕,方慧苹,谢丽君,等.肠内营养泵在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 11 (1 )

[5] 谌昆.老年危重症患者两种鼻饲方法预防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1)

[6] 程相阁.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J].中国实用医药.2012,8(6)

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探究与改革 篇6

1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现状

食品营养学课程知识理论性较强, 上课时老师毫无新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已经很难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兴趣。故而, 如何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提高课堂效率, 成为教师争相研究的课题。针对近几年现有研究中有关食品营养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并综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总结了一些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方法, 为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2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方式探究与改革

2.1 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年, 国内外对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探究与改革的成果层出不穷,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与改革。计算机、互联网被人们广泛使用, 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高校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如郑俏然[1]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下载大量中、英文图片展示给学生, 比如营养素的结构图、营养素缺乏症的照片, 此外, 她还给学生播放一些食品营养相关的视频, 通过视频传递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 便于记忆, 改善了传统教学中的不生动性, 使课堂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耿敬章[2]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直观形象地再现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无法描绘的内容, 并适当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营养方面的小故事, 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扩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图文并茂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的探究除了多媒体教学外, 还有一些改革方式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 比如孙鹏等[3]提出的“灵活多样”教学法, 他们主张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和提高同学们的课堂兴趣, 如对于抽象难懂的课题会采用“多媒体+录像”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能直观的了解此方面内容;在理论性较强的课题上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王莉等[4]提出了应以课堂教授为主, 辅以课堂讨论、现场教学、教学实习、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案, 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有效降低了同学们对单一教学模式的“听课疲劳感”,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提高了同学们对课堂的参与性。建构主义[5]、双语教学[6]和课程小班化教学[7]等方法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把国外的一些教学方法, 如PBL教学法引入了食品营养学教学中,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刘永峰等[8]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引入了PBL教学模式, 他们设计了PBL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预习自学;教师解决问题, 并提出新问题。该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空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郭红辉等[9]也研究了PBL教学法在中国高校的试行, 以食品营养学课程为试点, 进行了授课, 他们设置了PBL实验组, 与传统教学组进行比较, 通过分开学习, 经过考核得出结论:对于PBL教学法大部分同学愿意接受, 平时学习好的同学接受度更高;PBL教学法可以取得与传统教学法相当的期末成绩, 该教学法可以值得进一步推广。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的今天, 传统教学的改革, 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各学科之间出现了知识交叉、知识互补,

故而, 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也是每一位教师将做的必修课。如张涛[10]提倡教师在平时备课当中, 查阅和搜集大量资料, 总结出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讲授, 这样学生会有目的进行学习。也有的教师把目标定位于对教材内容的改革上, 如王莉等[11]认为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专用书籍,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教材内容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 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 要密切注意国内外教材建设的走向, 不至于形成闭门造车的现象。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 应随科研的进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 随着本学科及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食品营养学基本理论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虽然7 大营养素没有任何变化, 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和变化, 营养能量平衡关系理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 因此, 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12]。

3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根据目前食品营养学教学现状和教改方式的探究, 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缺少科学的分类标准;改革方式大多单一、缺乏创新;提出的改革方法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针对以上问题及个人教学经验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讲好第一课, 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 挑起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爱上这门课,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紧跟时代步伐, 尽量让课堂与生活接近, 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因其图文并茂的优越性成为了各个教师的新宠, 于是传统板书教学受到了严重挑战, 但由于多媒体教学所承载的信息量有限成为了其最大的短板, 如把多媒体的生动形象与板书的灵活多变相结合能擦出更美的火花;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食品营养学的理论性较强, 故而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单纯的讲理论知识,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久而久之就会怠学, 故而在每章结束之后给同学们留下实践作业, 让其自由分组, 自由设计实践方案, 最后进行小组排名, 成绩优异者给予相应物质或精神鼓励, 可以引起学生的良性竞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如膳食评价, 建立膳食指南, 根据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组织学生写出自己家一日三餐的正常饮食,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并统计出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最后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作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 对自己当地的一日三餐做出相应调整, 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膳食指南标准, 该教学项目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在今后的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究中, 各位研究者在阐述观点的同时并辅以教学案例, 说明具体做法, 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内容丰富性;在食品营养学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道路上, 目光要远大, 兼顾国内与国外优良的教改方式, 取精华, 去糟粕, 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摘要: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旨在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营养学知识。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成为了高校老师及研究员的研究课题。针对近年来大量的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文献, 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方法, 对此做出了一些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究与改革。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探究改革

参考文献

[1]郑俏然.《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1, 17 (5) :166-167.

[2]耿敬章.“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8) :39-40.

[3]孙鹏, 孙先锋.《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8) :62.

[4]王莉, 高平.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 2011 (30) :40-41.

[5]聂小华, 孙培龙, 何晋浙等.基于建构主义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食品与机械, 2015 (1) :275-276, 280.

[6]唐辉, 郭红辉, 刘国凌等.《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15, 36 (10) :94-96.

[7]孙长花, 于智勇.食品营养学课程小班化教学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 2014 (33) :135-136.

[8]刘永峰, 李建科, 朱彩平.PBL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2 (8) :160-161, 166.

[9]郭红辉, 何丽君, 钟瑞敏等.PBL教学法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 2011, 27 (3) :122-123.

[10]张涛.论食品营养学教学经验心得[J].学理论, 2013 (26) :285-286.

[11]王莉, 高平.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 2011 (30) :40-41.

营养方式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2个医学院校4个班414名学生。测量其身高体重后,进行膳食和行为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待问卷收集后进行整理,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373份,有效率90.10%。

1.2 方法

1.2.1 体格检查

在上午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身高测量采用立位式身高计,以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体重测量采用电子式体重计,要求学生在测量前着单衣空腹排便,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值,并依据我国2002年BMI的评分标准[3]对学生的体格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腰围和臀围计算腰臀比(WHR),用来评价肥胖的类型,根据2000年亚洲国家肥胖类型诊断标准,将男性>0.90、女性>0.80定为腹型肥胖。

1.2.2 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膳食及生活方式。膳食调查采用24 h回顾法,在调查前向学生讲解问卷填写的要点,能够运用食物模型较准确地估计食物的摄入量。让学生连续记录自己3天的膳食摄入情况,包括在外就餐和零食,油的摄入量根据学校食堂的消耗量取平均值。资料收集后将数据录入营养成分分析软件,计算出学生平均1天的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2013修订版[4]进行比较。

1.2.3评价

分析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营养状况分析。(2)营养素分析:计算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与相应的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进行比较。(3)行为生活方式和营养状况的关系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软件Epi Data 3.1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学生的体格发育状况

此次共测量373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其中男生123人(32.98%),女生250人(67.02%);男生身高均数为(173.5±4.5)cm,体重均数为(65.2±8.8)kg;女生身高均数为(160.2±3.8)cm,体重均数为(52.2±5.2)kg。根据BMI的评价标准,<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为超重和肥胖,将373名学生的体格状况进行了分类,结果见表1。消瘦(χ2=5.064,P<0.05)、超重和肥胖率(χ2=4.590,P<0.05)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超重和肥胖率较高,而女生消瘦率较高。

2.2 不同体格状况学生的WHR分布状况

不同体格类型学生的WHR分布状况见表2。男生(χ2=10.658,P<0.01)和女生(χ2=8.784,P<0.05)的WHR类型在不同体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HR类型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0,P<0.05)。

注:WHR—腰臀比。

2.3 营养素摄入量分析

计算每位学生每日能量及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摄入量。以中国居民膳食能量和营养素参考摄入量(RNI或AI)为标准,两者进行对比,评价标准为实际摄入量/RNI或AI如<90%则表示摄入不足,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膳食纤维、脂肪和钙外,其余营养素的摄入量均能达标。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营养状况和生活方式关系分析

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食物的选择、早餐、零食、运动和睡眠情况,不同营养状况学生的生活方式情况见表4。从表4中可知,大学生选择食物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只有10.46%的学生会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绝大部分学生基本每天都吃早餐,但有超过50%的学生摄入零食的频率较高。学生的运动情况较差,每天运动时间达到30 min的学生不到40%。大部分学生休息时间充足,但有12.8%的学生睡眠过多,近1/3的学生睡眠不足。比较生活方式在不同营养状况的分布,除食物的选择外,其余因素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括号中的数字指该种营养素占其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的比例(%)。

3 讨论

大学生生长发育除了受遗传和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外,营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体格检查结果显示,郑州医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类似,消瘦率较高,而超重和肥胖率较低[5]。女生的消瘦率高于男生,而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则高于女生,与文献[6-7]报道的结果一致,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审美观不同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自身形体要求不同有关。WHR是反映脂肪分布的指标,WHR值越高,说明脂肪在腹部堆积的就越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性也会增加。WHR分析结果显示,当体型是超重和肥胖时,腹型肥胖率也随之增加,因此控制体重可有效降低患此类疾病的风险。但同时发现,有些学生BMI虽然不高,但WHR却异常,提示单纯的控制体重,忽视腹部脂肪的堆积,仍有发生上述疾病的可能[8]。

营养素分析结果表明,除膳食纤维、脂肪和钙外,其他主要营养素都能达到参考摄入量的要求。与河南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相比,郑州医学生的主要营养素摄入量较高[9]。膳食纤维和钙的摄入量偏低,分析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膳食行为是从小养成的,许多大学生没有养成喝牛奶和吃粗粮的习惯[10,11];二是与经济承受能力有关,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受经济条件限制,加上3月份水果的价格较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钙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水平。男生的能量、蛋白质和铁的摄入量要高于女生,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低于女生,这样的食物摄入情况也与男生超重和肥胖率较高而女生消瘦率较高相一致。

饮食方式和营养状况的关系分析显示,医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12],在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口味,说明学生在吃食物时随意性较大。选择价格因素的学生与自身的经济条件有关系,只有10.46%的学生会从食物的营养价值角度考虑选择食物。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并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医学院校学生虽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营养行为[13,14]。早餐对人体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基本每天吃早餐,这一比例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15]。基本每天吃早餐者体型正常的比例较高,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较低。而很少或不吃早餐者体型正常的比例较低,消瘦的比例较高。零食的营养价值往往低于正餐,过多的零食摄入会影响正餐的摄入。此次研究证实零食摄入频率高者,低体重率、超重和肥胖率较高,而不吃或很少吃者正常体型的比例较高。

行为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运动量不足,近2/3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低于30 min,而运动量低的学生消瘦、超重和肥胖比例也最高。运动是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经常运动可以改善脂质代谢,预防肥胖,增强机体抵抗力。医学生课程负担较重,经常锻炼身体才可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水果、牛奶和粗粮的摄入量。(2)部分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体格状况,合理调整能量的摄入水平,逐步改变营养不良或超重肥胖的现状。(3)学校加强健康教育,改变学生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16]。

此次调查大学生3天的食物摄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大学生的膳食状况,但大学生的生长发育是长期膳食的结果,故此次调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油脂的摄入量估计较为粗糙,此次调查结果可能估计偏低,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营养方式 篇8

关键词:黑蒜,加工工艺,发展应用

大蒜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价格低廉,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以及保健功能。但是,大蒜虽好,却不能多吃,也并非人人皆宜。大蒜具有刺激性气味,很多人都不喜欢,并且中医认为,长期大量食用大蒜会“伤肝损眼”也容易引起易动火、肠胃不适、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所以人们将普通大蒜经过连续多天的高温发酵或非发酵方式制成黑蒜,这是一种无辛辣刺激感、颜色呈黑色、口味略甜的新型食品。它不仅保留了普通大蒜的营养成分,还使其抗氧化能力、多酚物质含量等都显著提高,使大蒜原有蛋白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更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黑蒜还具有抗肿瘤、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血脂、消炎杀菌等功效,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1 黑蒜的加工工艺

人们所熟知的黑蒜加工工艺是指我国从韩国和日本引进并改进的高温发酵技术,一般生产周期为60~90周,而这种生产方式周期长、成本高。许多研究人员对黑蒜的加工工艺进行一系列研究,随着加工工艺的发展,黑蒜的生产周期可缩短为一个月。吴清梅、潘思轶、徐晓云对90天发酵和30天发酵的两种黑蒜成品进行研究发现除氨基蛋白外,90天发酵黑蒜较30天发酵黑蒜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更为丰富。罗仓学、苏东霞、陈树雨的研究表明,液态黑蒜发酵工艺(用大蒜碎粒或蒜泥掺一定量水作为发酵基质)采用分段变温发酵所得的黑蒜品质极佳。赵岩、张雪伦、唐国胜等人采用高温高压蒸制方式制得一种非发酵黑蒜,并与普通大蒜、发酵黑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与发酵黑蒜相比,非发酵黑蒜有着更简单的加工工艺、更短的加工时间、更低的成本消耗、更高的营养价值、更强的抗氧化能力。随着黑蒜加工工艺的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

2 黑蒜加工过程发生的变化

黑蒜是指普通大蒜经高温发酵而成的一种新型食品,但此处的发酵并非微生物发酵,而是指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其自身组织被破坏,理化性质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其中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又包括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黑色素来自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蛋白黑素。石杰、姬妍茹、刘宇峰等人研究发现黑蒜加工过程中水分、p H值、蒜氨酸含量都逐渐降低,还原糖及蛋白质都逐渐增多。而蒜氨酸含量降低,所以黑蒜口味酸甜,失去辣味,但仍有些许蒜味。雷逢超等将普通大蒜与黑蒜对比研究发现,黑蒜与大蒜相比,微量元素有显著提高。黑蒜中含量最高的微量元素为钾,其次为镁、钠、钙、铁和锌,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 黑蒜的功能保健性

3.1 抗氧化

多酚类物质具有强抗氧化作用,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黑蒜中多酚物质含量是普通大蒜的5倍以上,其中的巯基和亲电子集团有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的作用。祝炳俏等人用黑蒜和普通大蒜对小鼠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黑蒜能降低血液与肝脏中丙二醛的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

3.2 抗癌防癌

黑蒜中含有锗元素,锗元素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生成与积累,所以黑蒜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生长。此外,黑蒜中的大蒜素能够增加肿瘤细胞通透性,破坏细胞膜,破坏细胞核,核质溢出,致使肿瘤细胞死亡。黑蒜提取液对肺癌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

3.3 消炎杀菌

黑蒜中的大蒜素及白色油脂性液体硫化丙烯是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肝炎病毒、肺炎双球菌、念球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立克次体、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旋菌等多种致病微生物都有杀菌作用。

3.4 增强免疫力

黑蒜中的脂溶性挥发油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有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冯永辉等的试验结果表明黑蒜提取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4 黑蒜发展前景

营养方式 篇9

营养不良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肢体维度、握力以及肺活量等体质指标均低于正常学生,这些身体机能指标直接反映其心肺耐力以及肌肉力量较差[5]。营养不良青少年往往表现为体弱多病、抵抗力差而使其死亡风险概率上升,另外也会增加其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造成青少年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包括:膳食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农村贫穷地区,食物多以纤维以及糖类为主而蛋白质以及优质油脂的摄入严重不足;早中晚三餐比例不合理;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青少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家长对膳食营养知识的匮乏也是造成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关键因素之一;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摄入普遍不足,从而造成机体部分酶、激素的活性降低从而造成身体发育迟缓、抵抗力低下;体育锻炼不足也是诱发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而且二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趋势,因此,加强体育锻炼也是预防营养不良的手段之一。

要防治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当针对一些贫困山村以及特困家庭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学校和社区应当加强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膳食营养学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另外,适当地补充营养品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主要可选择使用的有以下几类。

一、蛋白质类

蛋白质是组成骨骼肌的主要物质,通过适当的运动干预结合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可以有效促进骨骼肌蛋白的合成代谢。优质蛋白质是指吸收效率高且含有全部人体必须氨基酸的蛋白质,如乳清蛋白。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乳清蛋白含有全部人体必需氨基酸,可以显著促进骨骼肌蛋白的合成代谢,促进骨骼肌纤维的增粗从而促进骨骼肌的增生,使青少年力量素质提升。另外,乳清蛋白中含有大量的谷胱甘肽,是机体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的决定因子,对于提升青少年免疫力也有很大帮助,在膳食中建议每天的补充量为1.2~1.8g/kg体重。

二、维生素无机盐类

无机盐以及维生素在机体含量甚微,但却是青少年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酶以及激素发挥生理活性的必需物质,通过补充维生素以及无机盐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增长。而适合儿童青少年食用的运动饮料有魔酥果蔬固体饮料,其含有丰富、全面的维生素以及无机盐,补充量每次1袋溶于300~350m l水中,搅拌均匀即可食用,或者可加入适量果汁、牛奶或酸奶,食用后即刻饮用300~500m l的水。如果存在缺铁性贫血可以服用康比特牌比特铁胶囊,优势补铁配方特别是EDTA铁钠最大特点是不被食物中的铁抑制剂夺去活性,还可以促进膳食中铁的吸收,可以有效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有效缓解贫血症状,食用时每日建议3次,每次1粒。

三、组织修复类

营养不良青少年的骨骼韧带强度往往低于正常青少年,易在体育活动中受到损伤,有研究表明补充骨胶原蛋白结合维生素C能够促进关节的建造,刺激软骨、肌腱以及韧带的修复再造。而骨胶原蛋白片便是针对青少年而设计促进软骨等弹性组织修复的有效营养品,食用方法为每次服用1~3片,每天2次于饭中或者饭后服用。

四、免疫调节类

免疫力低下与营养不良总是同时存在,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免疫力低下,而免疫力低下又会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低下而加重营养不良症状。因此,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利于缓解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乡村学生群体营养不良流行状况20年动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01):11-14.

[2]杨小君,许良,王丰效.我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未来5年发展趋势预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0):1056-1060.

[3]Lifang Wu,Z.Y.,Shi-an Yin,Mei Zhu,Huiyu Ga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lnutrition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5 year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90 to 2010[J].Asia Pac J Clin Nutr,2015.24(4):665-73.

[4]Nan Zhang,Laia Bécares,Tarani Chandola.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Double-Burden of Malnutrition among Rural Children:Evidence from China[J].PLo S One,2016.11(7):1-19.

营养方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排除近3个月内病情不稳定、感染、心力衰竭、未成年人、高龄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8~67岁, 平均 (45.21±10.46) 岁;透析疗程6~45个月, 平均 (28.13±9.56) 个月;每周透析2~3次, 每次4~5h, 平均 (10.14±1.27) h/周;体质量指数 (BMI) 为18.4~24.9, 平均为 (21.58±3.12)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20例;原发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痛风性肾病3例、狼疮性肾炎2例、多囊肾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9~65岁, 平均 (45.54±10.36) 岁;透析疗程6~43个月, 平均 (27.79±9.14) 个月;每周透析2~3次, 每次4~5h, 平均 (10.22±1.23) h/周;体质量指数 (BMI) 为18.5~25.0, 平均BMI为 (21.43±3.05)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1例;原发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高血压肾病11例、糖尿病肾病7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痛风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2例、多囊肾2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情、体质量指数、原发疾病、透析疗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膜透析, 观察组患者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2]。治疗6个月后, 采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 (SGA) 评估两组患者营养状况。

1.3 判断标准

采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GA) 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SGA包括体重、饮食变化、胃肠道症状、活动能力、营养相关疾病状态、体格检查等6项主观指标, 并参照Detsky标准, 以三级评分法评价。每项评价结果A记为5分, B记为3分, C记为1分。总分≥25分为营养状况良好;19~24分为轻度营养不良;13~18分为中度营养不良;≤12分为重度营养不良[3]。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珔x±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21例、轻度营养不良4例、中度营养不良17例、重度营养不良5例, 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5.32%, SGA评分为 (19.64±4.51) 分;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22例、轻度营养不良8例、中度营养不良15例、重度营养不良2例, 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3.19%, SGA评分为 (22.15±4.24) 分。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SG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n (%) ]

3 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可明显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存活时间, 提高其生活质量, 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治疗期间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也较高, 究其原因, 多与终末期肾病患者自身饮食控制不合理、消化道功能障碍、内分泌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微炎性反应、透析中营养物质丢失等因素有关[4]。当机体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减少, 造成能量、营养素摄入不足, 如同时伴发感染性疾病时, 机体的蛋白质和脂肪大量消耗, 营养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代谢性酸中毒状态下机体分解代谢加快, 易发生营养不良。血液透析过程中, 白细胞产生炎症因子, 如血液透析不充分, 尿毒症毒素蓄积, 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5]。而充分的血液透析可充分清除尿毒症毒素, 改善胃肠道功能, 增加营养素摄入, 并减少蛋白的分解代谢。因此, 充分血液透析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的前提和基础。

营养不良状态下, 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贫血症状加重, 易发生感染、重要器官功能衰退, 如此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定期进行监测和纠正十分必要[6]。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腹膜透析和维持性血液透析均可对持续血液净化患者的营养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持续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9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膜透析, 观察组患者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后, 采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 (SGA) 评估两组患者营养状态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SG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腹膜透析和维持性血液透析均可对持续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较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持续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营养状态,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童慧娟, 徐妙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6A) :809-811, 815.

[2]赵霞, 张烨, 高艳均, 等.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的比较[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 17 (8) :83-85.

[3]AKDAG I, YILMAZ Y, KAHVECIOGLU S, et al.Clinicalvalue of the 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atheros clerosis syn-drome for long-term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patients with end stage renal disease:A 5-year prospectivestudy[J].Nephron Clin Pract, 2008, 108 (2) :99-105.

[4]屈巧兴, 莫迪.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失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17) :2219-2220.

[5]晁培伦.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4) :54-55.

上一篇:英语课堂减负增效下一篇: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