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

2024-06-27

大楼(精选十篇)

大楼 篇1

我们随意列举一些为当下的娱乐观众所熟识无比的电影, 有很多电影其镜头里就矗立着同样为我们所熟识无比的摩天大楼, 且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金刚》 (1933及2005翻拍版) 、《独立日》、《西雅图夜未眠》里的纽约帝国大厦, 《地球浩劫》 (1979) 、《世界末日》 (1998) 里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 《偷天陷阱》里的吉隆坡双子星塔, 《代码46》中的上海金茂大厦, 《古墓丽影》里的香港金融中心, 《终极呆瓜警探》里的巴黎蒙巴纳斯大厦……在这些电影里, 这些摩天大楼成为犯罪事件、灾难、恐怖惊悚事件、爱情故事等为现代娱乐观众所津津乐道的电影情节的发生场所。在好莱坞特技光影技术大肆渲染铺张下, 肌肉男和爆乳女们的惊悚历险与柔情怨意烧灼着娱乐观众们的肾胰激素。而背景中的摩天大楼一直静默矗立着, 以其不可怀疑的高大身影;它同时在自持地宣称, 它, 连同这些浮华云上的故事与传奇, 才是这个娱乐的、经济和物质的现代的真正主流和主角。

构建这种主流、主角地位的思想框架, 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诉求而产生的共识——那种我们在本专题开头提到过的“默契语言”, 全球化浪潮使得这一“默契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迅猛扩散。就在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下,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一些好莱坞电影开始来中国各地的大城市取景——其中就包括那些刚刚冒地而起的中国摩天大楼的新鲜身影。就这样, 我们看到了出现在《蝙蝠侠》里的香港中环大厦, 在上海陆家嘴的中银大厦上看到《谍中谍》主角汤姆·克鲁斯的腾越身影, 在《代码46》中看到金茂大厦……中国观众饶有趣味地观看着这些来自于太平洋彼岸的影像镜头中熟悉的中国建筑, 观看着自己的被观看。他们脸上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之情, 同时也隐隐透露出一丝焦虑、怀疑与不安——就像一个建筑学院的学生在给导师审查毕业作品时一样。

史上与电影关系最密切的摩天建筑, 当数1931年建成的纽约帝国大厦。1931年正处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 美国称为大萧条时期。帝国大厦的落成成为当时危乎其危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复苏的标志, 如今, 它和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一起, 成为了纽约及所谓的美国精神象征。1933年, 一部叫《金刚》的电影让一只来自于原始森林的猩猩巨兽“金刚”坐立在大厦顶部——当时纽约城的最高处。“森林之王”金刚的凶猛威力和它黑色丑陋的脸所透露出的柔情, 与帝国大厦森然矗立的姿态及大厦之下万千惊奇、恐惧、孱弱同时也麻木、冷漠无比的围观人群的目光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电影观众构建了一幅充溢着催泪威力的画面。而在其中, 导演早就悄悄地向我们传达了他对于摩天大楼所指称的现代文明的反思。

相较于《金刚》, 电影《我是传奇》的反思显得更彻底、无情和绝望, 更富于怀疑精神。这部以一个俗套的好莱坞式孤胆英雄情节串连起来的电影, 其最大价值在于它基于“城市末日”的概念的取景。它不再单独关注于某个单体的摩天大楼, 而将镜头转向它们的整体——一种“长满”了摩天大楼的城市森林:这个森林就是病毒灾难肆虐后的纽约曼哈顿, 人类早已不见了踪影, 昔日写满了富庶文明的繁华街道, 被各种从动物园里流失出来的动物和杂草占据;摩天大厦依旧矗立, 依旧是高高的直冲云霄的姿态, 看起来甚至还有些新亮, 但是在一片荒凉中, 它们却显得很是孤独和突兀。主角威尔·史密斯驾驶着红色跑车猎击一只麋鹿, 在荒凉街角处, 一张褪色的大喷绘广告向下半脱落着, 上面写着:上帝仍然眷顾我们。这张充满反讽意味的广告将电影的绝望情绪渲染到极致, 它逼使观众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那一天之后, 我们今日为之无比骄傲和自豪的现代文明将会如何?它还有何意义?

大楼 篇2

规划建筑设计说明 第一篇 规划建筑设计

一、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洛阳洛龙区,毗邻优美的洛河。项目东至规划经五路,南至开元大道,西至经四路,北至滨河路,中间一条规划道路东西穿过,把地块分成了两个区块。总用地面积:139861平方米,其中北地块面积为66274,南地块面积73587。地块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20米,东西宽约240米。

在本地块周边一公里半径区域范围内城市交通便捷,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对于塑造洛阳的城市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完成后将是最具现代化和地方特色的住宅街区之一。

二、规范依据

1、规划用地红线图。

2、业主提供的该项目地块相关意见。

3、现行国家有关法规、规范、规程:

(1)《住宅设计规范》

(GB50368-2005)(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版(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3-93)(6)《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实施细则》;(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8)洛阳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暂行技术规定;

(9)与规划有关的国家、省、市(县)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

三、设计理念

3.1 目标价值

为实现本社区规划设计的理想成果,以“乐活住区”为设计目标,营造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邻里空间开放的居住小区,并刻意强化居住公共空间可识别性及领域感。把办公大楼设计成该区域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并结合商业配套形成高档的居住区和办公商业区。

为此我们首先确定了价值目标——在保证经济性的的前提把居住区成打造“宜居、均好、合理”的小区,让办公楼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1、“均好”理念

要保证每幢楼乃至每户均有良好的环境资源,同时达到领域感、认同感、归属感和物理环境均好。由于本小区力求打

造成洛阳高档住宅小区,大气度,大格局。出身不同,气质不同。本方案着力塑造的均好性,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与设计手法,保证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特别关注每一家庭室内外生活环境的均好性,并充分利用各种空间要素,将社区各个组团活泼、灵巧地统合在有机整体之中。生活的情感,往往来自于细微之处的感动与回味;深刻的印象,每每产生自一幢幢建筑的错落、一缕入窗的花香或一处庭院的细部。

2、“宜居”理念

由于本项目作为一个大型的高档住宅小区,起着吸引人流,增强区块内人气的作用。设计时考虑社区内要有完善的商业、服务业公建设施,从而进一步地为业主创造一个完善,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

3、“合理”理念

在合理的社会里,为了适应多层次人群的需求 多方经营的利益合理兼顾居住生活功能的多元综合性小区。是居住其中更为舒适,和谐。

3.2 成果预期

依据上述目标价值与设计理念,本设计方案试图以如下设计措施与手段,达成设计成果的目标预期: 3.2.1 以多元与均好实现核心价值

——多样性的功能满足多元化的环境设置,均好式的系统布局达成购房者在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满足,实现本项目的核心目标价值。

3.2.2 以优美的环境表达人性关爱

——立足现代居住环境理论,由特定地域文化和场地特征为发端,以人为本、尊重生活,塑造良好的建筑内外环境,体现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

3.2.3 以完善的功能适应时尚生活

——高品质、高标准、高起点地提供衣、食、住、行、娱等全面的功能满足,适应社区每一个体全方位的生活需求,引领住房消费、传播生活方式。

3.2.4 以齐全的设施培育社区文化

——为社区文化的建构提供充足、完善的设施,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与互动,逐步强化地域归属感与空间领地意识,培育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与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四、规划设计

4.1指导思想

1、总体布局方面,设计尽量做到满足均好性的设计原则。虽然户型、位置有所不同,但每套住宅的相关设计都得到了同等的重视,有良好的朝向与日照,有宜人的组团环境空间。

2、结合空间布局,精心打造城市步行玄关,整体设计绿化尽量增大中心绿地面积,建立生态化景观系统。

3、规划结合周边地块,充分考虑小区建成后对周边地块建筑的影响。

4、社区公建和商业应符合控制性规划的前提下布置。配套公建布置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要求,亦兼顾周边居民方便使用,力求达到服务便捷。

5、建筑平面布置形成南北对流,东西局部对称呼应布置,强调中心绿地与城市景观的发散和聚合作用,精心规划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突出园林城市的特征。

6、结合小区设计,把办公楼规划设计纳入到整体设计中。

4.2布局结构

4.2.1规划结构:

1、规划布局

1、空间布局可概括为:一轴、三心、四带、多点。

一轴——即一条贯穿南北的轴线,起到了串联两个地块小区及办公区的作用,整体一气呵成。

三中心——即由南北两个地块小区的中心景观和南端办公商业区围合成的景观中心,构成了小区文化娱乐交往中心,由健身场地与绿地景观构成的健身活动中心。

四带——通过建筑功能的需要和城市肌理自然形成了4个横向的商业带。多点——即以住宅为主体围合的多个院落组群。

利用南北向的中心绿化带将三个中心景观绿地联为一个整体,多点组团绿地面向中心绿化带敞开,使其浑然一体。绿化空间的融合提升整个区块的环境品质,提高了绿地的共享性,形成了良好的景观视觉体验,也为户主们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

2、住宅建筑布置:

住宅布局为点式高层和板式高式结合的方式布局,小区以18层小高层住宅为主,辅以24层和30层。根据用地特点,错位排列,使所有房间均以景观朝向最佳的概念设计,充分的考虑景观视线,使得每幢建筑均能看到优美的小区景观,每个房间均有良好的视线、朝向和充足的日照。

3、办公楼及配套公建布置:

根据地段不同、组团不同以及不同的区位条件,按照使用功能、流线、景观等因素安排布局,在小区中间的东西向道路上布置沿街商业,丰富了沿街景观,也方便了住户的日常生活。在最南面地块布置了两栋24层的板式办公楼、3层高商业及配套设施、游泳池和篮球场等体育设施。

4.2.3 道路交通结构:

1.道路系统 遵循城市人流的方向,两地块小区主出入口都设置在横穿地块中间的规划道路上,方便住户进出。并且在地块北面的滨河路和经五路设置小区次入口,从而保证小区与外界交通的畅通性,且满足规划要求。办公区主入口位于开元大道上,在经四路和经五路上分别设置了次入口,与小区道路流线不冲突。

小区内机动车道路以“环状主路网”式布置形式,并与宅间小路和半独立的步行系统相连,形成功能清晰、等级明确的道路体系。主入口道路为20米宽景观入口,以突显整个小区的非凡气度和品质,小区内主次两级道路宽度分别为6米、3米。小区设计为人车分行,地下车库出入口都临近小区出入口,方便车辆直接入库。提供临时停车和紧急通道。另外结

合小区硬地铺装设置环形消防通道和消防扑救场地。

办公区道路也以环路相连,满足人行和消防道路的需要。办公人员从位于开元大道的主入口进入,车库出入口设置在临近两个次入口的地方,达到了人车分流。

机动车与自行车分库停放;并分别设置出入口,独立管理。步行系统自小区主入口沿中轴线展开,蜿蜒其中再放射状伸向个组团,可达各住宅单元入口,亦可借用车行道路到达小区各处。最大限度地为行人提供生活的方便,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步行系统处理,以装饰性辅设、花圃、植栽、并设置景观路灯及草地背景、音响,以求安全及舒适,全部按照无障碍标准进行设计,提供方便安全的环境。

4.2.4绿化景观.1、小区绿地为开放式空间系统。分别结合小区步行入口和办公主入口,形成较开阔的空间景观,绿地景观系统均沿其景观轴线呈带状设置,结合轴线上放大的景观节点,时疏时密。形成内部的均衡分布实现均好性的目标。本方案采取了点线面结合的布局模式,再以绿带、树阵、活动场地等形式延伸至社区的每个角落。整体布局结合规划布局形成大型中央花园,其间,点缀以欧式景观小品,似串串珍珠徐徐升起,为社区带来了勃勃生机。

2、住宅区和办公区追求最贴切的景观设计,讲究天人合一,建筑与环境相融共生,焕发个性魅力,结合地域审美特征,向使用者传递出亲和力与归宿感。

在这种空间中,行人随着空间的方向、大小等变化,视野不断出现不同事物,诱使行人去探索。再加上住区景观设计为传统园林风格,两相结合,营造出了浓厚的“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美学效果。住区建筑外立面现代典雅,空间层次感丰富,封闭和开敞恰到好处,给人适宜的私密感和安全感,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和谐交融。利用丰富多姿的植物材料围合组成空间,柔化硬质空间,增加空间舒适感。

3、植物配置

植物的搭配尽力反映季节的变化,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都应该有绿地空间,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木,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居区人文生态中的深层次作用。

环境规划全面考虑到绿化的层次,采取品种丰富的常绿树种与落叶树交叉栽种的方式,使整个环境规划富有层次感,灌木、草本植物因其高度和生长特性的不同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适合搭配,及其对四季景色变换的把握,并有助于建筑小品的设置、遮蔽或使用。

地面的绿化景观为配合动态空间的概念,同样做了起伏的处理,重点强化中心绿地,静中有动、动贯静牵,挂缀以小品,配合以图案化、装饰性的步径。

4、休闲功能安排

社区的绿地不只具有观赏价值,更须函溶居民的休闲活动,倘佯其间才能因景生情。各种步径、蔽茵小品、草坪绿毯、地形围合、植被错落,形成或大或小、或公共或私密的活动空间,将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开阔的中心景观可供集体晨练或文娱活动,蔽茵通敞的宅间亭廊可供阅读交谈,而相对隐蔽的小空间,则给青春燕尔们留出了私密空间。

正如埃舍尔的木刻——每片鳞即一条鱼,社区中的每个院落都是一种完整的生活,这必须依托于空间层次的多样化和三维空间重点安排。何须集中绿地的开阔,庭院小空间的丰富与相邻空间的渗透,已足以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足

以使住宅建筑得以软化,足以使庭院的家园本质得以完美实现。

4.2.5 消防系统:

紧急消防通道以机动车环线为骨架,可利用硬质铺地、绿地,形成可到达各楼座的应急消防通道,且各高层住宅前均设有18×18m2消防登高面。所有道路交叉及急转弯处的绿化皆考虑为低平草坪以备紧急状况下碾压之需。在室外按规范要求配置消防结合器。多层室内于单元公共部位设消火栓,并加挂便携式灭火器;配合物业管理的安全宣传及措施,确保防火安全。

4.2.6 环卫及配套系统:

本住区发展完成后,垃圾及废物的处理及输送应与本市现有及未来的环卫服务系统相配合。本区规划按规范要求于各院落内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减少运输过程的二次污染。垃圾以袋装化、定点放置、物管人员集中清运的方式送离本住区。本区内人员密集的中心绿地、商业街、绿带等处设垃圾箱为住居民室外活动和外来访客提供方便。垃圾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

4.2.7安全防卫系统:

本区的防卫系统采用组团内单独管理的方式。以区为单位设置安全防卫系统,并有专职人员或保安人员设岗监控。沿组团架设隐蔽的红外线感应控制与摄影电子装置,配合保安经常性巡逻视察,确保组团人财安全并无需各户安装铁栅,保持沿街及区内景观的优美统一。

五、建筑设计

根据开发商提出的目标客户群要求,考虑用地区位及自然条件特点,结合方案规划布局需要,依据国家建筑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相关技术政策要求执行住宅建筑设计,以求创造出格调统一、户型多样的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居住空间;办公楼设计结合办公功能需要和时代感,使之成为高效、现代的办公建筑。

5.1 住宅建筑设计

1、本社区住宅由底商住宅、高层住宅和构成,户型以一梯两户和一梯四户为主,每户均获得良好通风条件;建筑顶层局部作跃层设计,可供住户作复式利用;丰富了户型类型。户型面积配比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并在每种户型的套数均按比例增加。

2、单体住宅设计追求功能布置合理、空间利用得当、房间面积适中,在于合理、适用;

3、小到储藏空间、卫生间、厨房、餐厅,大到卧室、起居室,每寸尺度都细致推敲;

4、所有户型均明厅、明厨至少一个明卫。餐厅与起居室分设,多数带有独立式明餐厅。厨房设计专用烟道从屋顶排出油烟;

5、每户至少一个南阳台。主力户型均设置生活阳台和工作阳台空调机统一预留挂放位置,并统一排放凝结水。5.2办公及商业建筑设计

办公楼设计结合整个地块的规划设计,由两栋板式建筑组成,以整个地块的南北轴线为对称。通过功能和形式的内外兼顾来塑造符合技术、经济、美感各方面要求的建筑成果。在功能分配上使商业和办公楼互不干扰,而在建筑形象上又是

紧密结合、浑然一体。清晰明确的建构逻辑创造出富于现代特色的建筑语言。建筑体量的纯净品性,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统一并趋向简洁,将建筑形式和体量的几何抽象化,建筑空间品性趋向纯净,大尺度的纯净几何体在城市化境中自然引人注目,突出表现出现代办公建筑的挺拔精致、稳固大气。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 建筑形象上以简明为主,它不仅是对标志性形象的一种理性追索,简洁大方的造型、富有韵律感的细节处理更能体现其恢宏气势和富于人性化的关怀,并与功能性格相吻合。这也正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严谨与浪漫兼容的建筑形态。

5.3 清新秀丽的建筑外观

本方案充分考虑居住小区“以人为本”的宗旨,运用古典加现代主义手法,使整个小区充满浓烈现代都市的风味,又体现城市地域特征、乡土民情及时代特征。

1、比例与尺度

任何一种建筑风格都有他自身的比例和尺度。要创造一种现代都市风情住宅特有的悠闲、安静、温馨的氛围,亲切温和的尺度感,设计中采用随和、自由的立面形式,错层露台、木百页等,反映小区居民一种现代且不失宁静高雅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

2、体量与细部

在建筑体量上创造一个丰富多变,空间形式多样化的小区环境,出现第三种空间“灰空间”,在满足功能前提下有意地创造多种过渡空间,运用独特的建筑细部语汇,从中体会小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特色,营造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韵味的生活空间。

3、色彩和肌理

典雅、稳重的暖色系作为建筑的主要色调,体现了建筑的永久性,典雅高尚的品味。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及不同肌理的材料,体现一种温馨家园的气氛。

六、环保、卫生防疫设计

1、每栋住宅均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建筑间距满足日照要求。

2、停车库均设机械排风装置,所有车库的废气均接至附近最高建筑顶部高空排放,厨房、厕所均采用变压风道,由屋顶排出。生活污水和废水分别排入城市污水和废水管道。

3、公建及设备用房均无较大的噪音及震动,水泵及地下通风设备均置于半地下室内,各类设备选用低噪音设备,采取吸音减震降噪音措施。

4、垃圾分类收集,在整个园区共布置8个垃圾收集点。

5、雨污废水分流、厨房含油污水经隔油池处理。

6、设置绿地自动喷灌系统。

七、技术经济指标

1.总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39861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4109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约)

63000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

349900平方米

其中:

住宅

办公

商业及会所

配套

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

2.北侧地块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地下建筑面积(约)

地上建筑面积

其中:

住宅

商业及会所

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

262500平方米

48000平方米

34400平方米

5000平方米

2.5

30%

32%

66274平方米

202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

172000平方米

162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

2.60

30%

30%

3.南侧地块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

4033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1229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约)

18000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

14900平方米

其中:

住宅

100500平方米

商业

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

4.南侧办公地块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地下建筑面积(约)

地上建筑面积

其中:

住宅

商业

配套

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

4400平方米

2.60 30% 30%

33252平方米 88000平方米

15000平方米 73000平方米 48000平方米

20000平方米

5000平方米

加工酸菜盖大楼 篇3

殷树琴家住黑龙江省阿城市舍利乡平安村,全家6口人靠种近1公顷黄土岗地生活,日子过得很紧巴。看着同村人搞养殖、跑运输或出外打工发家致富了,她很眼热,可是自己已是60岁的人了,手头上又没有钱做大买卖,能干点啥呢?1995年的一天,她进城办事,无意中听亲戚说城里人爱吃酸菜,可是无处可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殷树琴眼睛一亮:卖酸菜本钱少,说不定是一条致富路呢?

当时,她手头上只有20元钱,于是买了100公斤白菜,晾晒几天,去掉水分,掰掉老帮、烂叶,洗净后泡在缸里发酵。半月后,她的酸菜出缸上市了,上午摆在菜市场的50公斤酸菜,不到一小时就被小区居民抢购一空,另外50公斤酸菜全被一家饭店买去了。100公斤酸菜让她赚了150元。初战告捷,老殷信心更足了,决心扩大规模,于是添置了几十口大缸,一次就可以腌渍2000公斤白菜。为提高酸菜质量,她购买了水温计、酸度计。她还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加工大棵白菜、小棵白菜、甘蓝菜等多品种酸菜,再将酸菜切丝、装袋……买卖越做越活,生意越做越火。几年下来,老殷加工的酸菜在阿城市口碑好、名气大,就连25公里以外的省城哈尔滨市的几家大饭店也来进货,日销量在300公斤以上,净利润200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十年风霜,殷树琴从20元钱小本生意起家,如今已积攒下3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在村里盖起了一栋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如今已年届七旬的殷树琴,仍然在做酸菜生意。她说:致富不怕没本钱,就怕没志气。本钱小,也能做生意、赚大钱。(黑龙江丁乡)

大楼 篇4

巴林世界贸易中心主体包括两座50层的双子塔,底部是一个三层的基座,其两座三角形的大厦高度达240m。设计师在双塔之间16层(61 m)、25层(97 m)和35层(133 m)处分别设置了一座重达75 t的跨越桥梁,3个直径达29 m的水平轴风电机组和与其相连的发电机被固定在这三座桥梁之上。风机转子的直径为29 m,是用50层玻璃纤维制成的。在风力强劲,或需要转入停顿状态时,翼片的顶端会向外推出,增加转子的总力矩,达到减速目的。风机能承受的最大风速是80 m/s,能经受4级飓风(风速69 m/s以上)。

风帆一样的楼体形成两座楼之前的海风对流,加快了风速。风电机组在满负荷时的转子速度为每分钟38转,通过安置在引擎舱的一系列变速箱,让发电机以每分钟1 500转的转速运行发电。设计的最佳发电状态在风速15—20 m/s时,约为225 k W。这3台风机每年约能提供1 200 MWh的电力,大约相当于300个家庭的用电能量。风电机组预计能够支持大厦所需用电的11%—15%,使世贸中心成为世界上首座为自身持续提供可再生能源的摩天大楼。

巴林世界贸易中心耗资9 600万美元(3 500万巴林第纳尔,约7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120 961 m2,除设置有办公空间和商务设施外,还有酒店、商场、咖啡屋、餐厅和健身俱乐部,并设有1 700个停车位。建筑物的高度在全国排名第二。

上海有利大楼 篇5

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4号,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大楼地皮是英商天祥洋行于1860年购入的,天祥洋行当时修建的`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窗樘用石条作过梁,东首有木结构的阳台,楼房靠近广东路一侧为洋行本部,靠近外滩一侧为洋行所属的天祥保险公司,19天祥洋行宣告破产清理,同年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和其他几家机构联合租赁了天祥洋行这座办公大楼,大楼改称为“联合大楼”。

1916年大楼拆除重建,新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

资料

建大楼挖大坑 篇6

里子 公司有了属于固定资产的大厦,本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太多的公司坠落大抵也是从有了新大厦开始的,因为创业精神和氛围逐渐消失。而“胜利”给很多人一种幻觉,俨然觉得步入大公司行列了。

坏评 “摩天大楼指数”既适用于一个国家,也不会放过一个区区的公司。建大楼长脸,最不济老板们也可以登高望远,指点一下江山,远比荣登富豪榜之类能更能让人心旷神怡。只是,“躲进大楼成一统”,却会软磨硬泡耗掉挣钱的耐心和干劲。

公元前202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战败并降服于罗马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说了这样一段话: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国泰民安。即使没有来自外敌的威胁,也会出现内部的敌人。这就如同人体一样,强健的体魄可以抵御外来疾病的入侵,但是内脏器官的疾患,却会制约身体的健康成长,并使人饱受折磨。

半个世纪后再次大战,罗马军总司令小西庇阿面对彻底被他摧毁的伟大城市潸然泪下。他此时看到的是,不仅限于人类,城市也好、国家也好,谁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特洛伊、亚述帝国、波斯帝国,还有20年前的马其顿,无不重蹈了“胜者必衰”的规律。

一个组织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则迟早会被危机吞噬。而每个组织无疑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个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凝聚成了组织的精神状态。所以。百度李彦宏要在公司内部大声疾呼“鼓励狼性、淘汰小资”。问题在于,百度的有钱人太多了,而且当年创业时的导向也有点问题。

无独有偶,在搬进全新的360大厦后,周鴻袆也进行了一次文化整肃。

首先,其文化内核是反思,而不是狼性或者别的。

如果梳理360的历史,你会发现这种反思精神贯穿于其每个关键节点。

搬家前一天,周鴻袆自己悄悄去了新大厦,回来后他对总裁齐向东说:“做公司这么多年,第一次有了自己公司的楼,而且这个楼还这么高,面积这么大,里面的装修这么花,心情很激动啊。”但他同时又说了他的忧虑,他担心腐朽、败落的气息会出现在360身上。

环境的变化会带来人心理上各种各样的变化,周鴻袆的确很有忧患意识。

原来在惠通那个小院子办公的时候,360创业的氛围很浓厚。空间很小,人很拥挤,环境很嘈杂,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是近的,团队和团队之间是无缝的,沟通起来是畅通的。而这一切,在搬到新大厦之后,被一部电梯、一辆巴士就隔住了。

“惠通那个电梯比新楼慢十倍,但从来不是问题。每天看到楼梯上跑上跑下的人咚咚地来来往往。但是到新楼来就变成问题了。新楼的办公室也跟迷宫一样,找人也找不到。”

“为了让员工方便,360在公司和四个地铁站之间开通了班车。我特别强调这是巴士,而非一般的班车。巴士与班车区别在于,它要保证员工在任何时间下班都能和大公交、大地铁衔接上,不愿意让员工上下班有点的概念。没想到这巴士一开,出现了好多问题。路线是否合理,时间设置是否最好,中间应该没什么样的站,几点钟合适,多大的车,多少人,司机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态度应该怎么样……”

连电梯和班车都成了核心问题,能不让周鴻袆忧虑吗?

360文化的表现是创业精神,这点周鴻袆一直在坚持。但环境发生了变化,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有了固定资产,给很多人一种幻觉,俨然觉得这是个大公司了。搬家前,没人会拿惠通的条件去跟任何一家先进的公司去比,可搬了之后,立刻就放眼全世界了。出现这么多的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想保持在创业状态的公司来说,已经形成了干扰。对员工来说,关注点不再是核心的业务。产生矛盾,争得脸红脖子粗,跺脚捶胸这些事不是因为产品上的分歧,而是关于电梯和巴士这类关系到舒适性的东西。

关注的焦点变了就可能忽视最重要的纬度:用户。360文化的基础是“拜用户教”,而不是“拜自己教”。

这个“自己”,原来主要是指领导、同事,现在还得加上一层:自己。

网上有一篇回周鴻袆的文章,讲作者所理解的百度的人性化,说你看百度的员工相互见了相敬如宾,客客气气,都用英文说你好。但这不是周鴻袆要的人性化。相反,360的团队和领导之间常常发生冲突和碰撞,包括周鴻袆自己和高管之间,有时候甚至大吵大闹。这就是周鴻袆学习乔布斯得来的“磨石机文化”。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眼里揉不了沙子,才能看到很多问题,并敢于讲出来。

他经常讲言者无罪,就是你有权力讲出你看到的问题。即使你看到的问题不够深,也可能你的眼光偏颇不一定对,但是讲出来、提出建议、发现其它团队和其它产品的问题,他觉得就是一种贡献。

但就连这个最令他骄傲的文化传统,现在也让他有些担心了。

不唯己,不唯上,不唯亲,唯用户——很容易就倒过来。这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的。加上公司规模增长太快,为了便于管理,流程和制度也越来越繁复,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360公司原本的文化是体现在最大的一支队伍——上市之前那800人身上。而后加入的2000人来自五湖四海,有从腾讯来的、有从百度来的、有从新浪来的、从各种互联网公司来的。每个人在原来的互联网公司都是能人、高手,文化也有差异。于是就可能出现一个团队里4个人,而这4个人分别来自于4个不同的公司。同一个事表达的方式会不同,办事的习惯也不一样,造成很多企业文化的冲突。

流程被引入以规范基本秩序和行为,但它也滋生了负面效应——从心理层面,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大部分人办事会变得小心谨慎,最后可能导致整个队伍逐渐失去锋芒,变得中庸。

这恐怕是周鴻袆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了,所以他在内部一直讲文化统一的事。

他倒没有强调必须坚守原来360所有的东西,但非常强调那些经过多年检验、非常好的价值观。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发现不太好的或是不再适应的东西扬弃掉,最终能形成一种新的、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能达成新目标的先进文化。这个新文化一定要有基因的传承,而且得保证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性。

南浔银行大楼 篇7

项目名称:南浔银行大楼

业主:南浔银行

建设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人瑞路、南林路路口

建筑面积:3.2万m2

建筑层数:地上21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90 m

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苏昶

建筑专业:谭春晖

结构专业:唐小辉

设备专业:陈杰甫, 张晓波, 周亮

施工单位:华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8年

建成时间:2012年

图纸版权: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陈伯熔

建筑南侧的景观设计

北侧的百叶窗形成具有韵律变化的肌理效果边庭作为空间造型的活跃元素, 使每个立面在原有的整齐肌理上富于变化

第18~19层银行家会所

高层办公楼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缓解了用地紧张与城市人口增长之间的巨大矛盾, 城市也因其高度、体量的多变而丰富多彩。然而相对于多层近地办公空间, 层层标准化平面叠加而形成的整齐匀质的空间、单一重复的办公环境使其中的人们有着不可弥补的心理缺失。此外, 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追求亦造成室内公共交流空间的匮乏。人们内心对自然环境亲近的需求也加剧了使用者对高层建筑办公环境的乏味感。如何缓解其空间的压抑, 令使用者舒适和欣愉, 正是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追求的更高境界。

人们从规整而单一的场所向开放空间的移动时, 心理会产生外向型变化, 在强光的辅助作用下会产生趋向室外的暗示, 这一过程通常是令人愉悦的。商场的中庭、别墅的露台和阳台等通常具有这样的情感牵引作用。而这类空间场所由于其临空处平台的近人尺度, 使驻留的人群更有安定感和近地感, 营造了良好的归宿感。随着人们对环境空间认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普遍意识到办公环境的优劣对于工作效率及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试图营造令人愉悦的建筑空间。

项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功能涵盖了银行总部营业大厅、总部金库、总部数据中心、信用卡中心、档案中心、办公、会议、餐饮及银行家会所等功能空间。

大楼内部由多个层间开放边庭串联而成, 以促进人们交流, 舒缓心境, 提高室内环境的品质。边庭的概念源自中庭, 可以看作中庭由建筑的中心向外表皮偏移的结果, 这样的偏移使得中庭至少一个围合界面消失, 实体的“硬”界面被玻璃取代, 原本属于建筑内部的巨大静态空间开始向外“溢出”, 与外部环境更加融合, 在视觉上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 营造出接近自然的开放效果。[1]裙房部分在北侧如意状弧形的营业厅和南侧的办公入口门厅, 分设两个两层通高的边庭, 同时, 在办公楼的不同方向设置3个空中庭院将办公空间竖向串联, 庭院宽10~18 m, 进深6~9 m, 高8~12 m, 尺度合理而不浮夸, 营造了令人有归属感的过渡领域。项目地处南浔镇, 周边多为低矮建筑, 从而面向四个朝向均有开阔的视野, 作为其公共活动部分的核心空间的边庭, 提供了阳光观景平台, 创造出类地面环境空间, 减少人们在高空环境中心理和生理的不适感, 促进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交流。边庭的角部有两个开敞的受光面, 玻璃幕墙能使冬季低高度角的阳光顺利进入。春秋季节, 通过内侧柔性遮阳和开启扇的巧妙设计, 利用风压形成的自然通风可提供较宜人的休憩条件。

面向边庭的灰空间也是建筑内部空间营造的一大特点, 其凌空的半围合设计使其具有类室外平台的空间感受。走廊与开敞空间的紧邻设置也使过往人流可以拥有片刻的舒缓心情。塔楼第18~19层为银行家会所层, 西北角的边庭内设置螺旋楼梯, 除了提供宜人的交流场所还为上下层整体使用提供直观而便捷的联系, 在空间体验上带给人们戏剧性的愉悦感受。

这种多功能的开放空间设计迎合了人的行为心理, 也令建筑具有不凡的格调。建筑立面是对内部功能的真实体现, 塔楼办公部分立面采用玻璃和铝板形成具有韵律变化的肌理效果, 勾勒出主体塔楼刚硬挺拔的线条, 仿若竹节的韵律肌理, 隐喻步步高升、层层通达之美意, 既传达银行建筑特有的气质又不乏江南水乡风情悠韵。高层边庭部分设置通透的玻璃幕墙, 打破呆板的立面效果, 同时确保边庭内通透开阔的视野。3个边庭作为空间造型的活跃元素, 错落地分布组合。在空间形态构成上, 适度的进退使每个立面在原有的整齐肌理上富于变化, 各具特色。

第13~14层边庭

南侧裙房立面在延续塔楼做法的同时, 在办公楼入口处设计了大面积竖向通透玻璃幕墙, 凸显现代气息的同时, 也起到与室外环境对话的作用。

建筑采用的双银中空高透玻璃在降低空调热负荷的同时, 也可提高靠近外窗的空间的环境舒适性。设计中积极利用南浔镇春秋季节气候条件良好的自然条件, 设置大量可开启窗, 在春秋两季利用外界的自然通风减少办公室环境的耗能, 也将外界的环境更多地引入室内。

建筑师在设计中力求创造具有中小城镇地标性的银行建筑形象、从内到外营造秀美独特的风格、给使用者带来舒适和欣愉的建筑。设计从高层使用人群的心理感受出发, 满足了办公人群对自然空间及近地空间的需求。无论对外的营业大厅还是内部的办公部分, 都注重空间的亲和力和宜人的尺度感, 关注人与环境的沟通, 从而确立人与自然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本体地位。

走廊与开敞空间的紧邻设置使过往人流可以拥有片刻的舒缓心情

参考文献

古维亚司法大楼 篇8

法院这种建筑应该始终庄重肃穆,并具有象征意义,白色混凝土建筑的单体形式与突出的特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坚实的立面向内侧深挖出巨大的凹槽,仿佛悬在广场上方。

原有建筑的拆除为项目提供了基地,设计师在此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广场,庞大而庄严,与法院建筑相辅相成。周边地区均为花岗岩墙,为与之产生呼应关系,整个新广场采用了石材铺地,法院屹立于其上方。

建筑由四根柱子支撑,在确保透明度的同时保持了与两个花园之间的联系,花园界定了建筑的南北两侧。

宽敞的楼梯作为通往法院的必经之路,面向中庭敞开。前厅纵向贯穿整个建筑,直接与北花园相连,建立起一种封闭的关系,而原先栽种的树木照常生长在水平空间内。

法庭的体量尤为突出,上方有一组垂直天窗,巧妙地照亮整个空间。司法常务官办公地点独立运作,设置于建筑物密度较大的部位,面向室内中庭开放,中庭直接与北花园相连。该项目今后还要建一个公共停车场,将位于广场下方,可从相邻的街道进入。

The project takes advantage of the demolition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which occupied the whole of the plot,to design a new Plaza,with a scale and dignity to receive the Law Courts.In dialogue with the granite walls that define its surroundings,the Plaza takes on the form of a bottling of stone,upon which the Law Courts rest.

The building,set on four pillars,ensures transparency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gardens that delimit it to the north and the south.A staircase of generous proportions opening onto a patio honours access to the Court floor.The lobby/foyer crosses longitudinally the entirety of the building,communicating directly with the garden to the north,establishing a relationship of closeness with the tops of the existing trees through a horizontal empty space.

In the volume,the courtroom stands out,with a set of vertical skylights that subtly light the whole space.The registrars services,which operate independently,are installed in the filled part of the building,open to an interior patio which communicates directly with the north garden.The project foresees a public car park,hidden under the plaza,with access from the adjacent streets.

人民日报社总部大楼 篇9

业主:人民日报社基础建设管理局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顾问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用地面积:88 856 m2

建筑面积:13.84万m2

建筑层数:地上33层, 地下3层

建筑结构:劲性钢结构

建筑材料:陶棍, 玻璃幕墙

建筑总负责:周琦

建筑专业:钱锋, 庄昉, 张力, 孔晖

结构专业:孙逊, 高仲学

设备专业:韩志城, 顾奇峰, 钱锋

景观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

设计时间:2009年

建成时间:2015年

图纸版权: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姚力

重要性

人民日报社总部大楼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首先, 人民日报社是中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报社媒体, 其次, 大楼位于北京CBD核心区, 是未来北京发展最主要的区域, 周边不乏国际知名建筑师的重要作品。我们于2009年参与并赢得了该项目的方案投标, 于2010年完成施工图设计, 同年大楼开始建造, 并于2015年建造完成。在这个项目中, 我们尝试实现一个当代视野下富有创造性和现代感, 同时又能反映出本土文化和传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 这一高层建筑是节能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建筑。我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贯彻这样的思路, 完成了从建筑到室内, 再到景观和夜景照明一整套的方案设计工作, 使得作品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我们的设计思路及意图。

形式来源

大楼的造型来源于中文的“人”字, 与人民日报社的名称相呼应。从平面上看, 三角形的平面来源于“人”字的变形;从立体上看, 动感的流线造型由三个双曲面切割椭球体得到, 形成三足鼎立的稳定结构。

造型和结构

大楼在三维上呈现出有机而动态的完美形状, 不存在任何直角, 而这一有机的曲线造型由规则的几何形体变化得出。中国有古语“天圆地方”, 是古人对宇宙朴素的认识。“天圆”指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 “地方”指命事上要严谨才成规矩。大楼以圆润的造型与周边环境友好相处, 同时圆润的造型又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几何对称形体。北京处于地震多发地带, 我们利用大楼三足鼎立的巨型框架结构结合核心筒, 共同抵抗地震发生时水平力对建筑的作用, 增加大楼的抗震能力。

空间和效率

在大楼内部, 一圈围绕核心筒的公共交通空间将各个功能空间联系起来, 曲线的形态使得行走其中的人不会感觉到乏味。大楼采用大面积开敞式的办公空间设计, 使用效率高达73%, 而在北京, 同类办公楼的面积利用率只有53%。

双层表皮

对于大面积曲线形的三维形体, 很难找到一种材料能够完美地覆盖其表面, 无论是金属还是玻璃, 都会存在折角和细碎复杂的板块划分。我们尝试采用釉面陶土棍, 一种类似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琉璃陶瓦的材料, 将曲面化整为零。陶作为秦始皇兵马俑所用的材料, 具有耐候性强、硬度高、经久不衰的特点。我们采用长短不一的釉面陶棍结合氟碳喷涂铝板覆盖大楼三足鼎立的实体部分。氟碳喷涂金色铝板在里, 起到防水、保温、隔热等气候边界的作用, 白色釉面陶棍在外, 形成流畅圆滑的曲面造型。两层幕墙间留900 mm宽马道, 为检修和夜景照明提供可能。整座大楼共使用从650 mm到1 200 mm不同长短的陶棍223 000根。陶棍通过张拉过的柔性钢索固定在主体结构伸出的支承结构上, 减轻了幕墙的结构自重, 同时具有很强的抗变形能力。陶棍的釉面材质在雨水的冲刷下可以自行清洁, 减少了清洁的费用。

可持续性

大量的预制钢结构使得大楼80%的钢材可在其寿命完结后进行回收再利用。所有的玻璃幕墙均为双层夹胶玻璃, 在每层玻璃幕墙的下方都有可开启扇, 使得通风所用的能耗大幅度降低。双层幕墙间的马道间设有水槽, 可将雨水收集后用于灌溉。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基本上都存在光污染的问题, 而大楼玻璃双曲面幕墙可将太阳光发散式反射, 避免了阳光聚焦对行人、司机和周边建筑的光污染。

夜景照明

对于大楼的实体部分, 我们在两层幕墙间设置LED灯带, 将灯光投射到金色的铝板上, 然后反射出陶棍来, 形成特别的灯笼式的视觉效果。LED灯光由电脑控制, 可变换颜色, 根据不同的时节, 呈现不同的效果, 最常见的颜色为白色。软件可对LED灯光进行渐变式控制, 形成特别的夜景效果。另外, 大楼的四周布置有金卤投射灯, 对大楼的实体部分进行重点渲染。釉面材质的高反射度和金属质感使得大楼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亮丽而现代感十足。对于夜景照明, 我们做了长时间的考虑和实验, 力求使大楼成为北京CBD夜幕降临后一颗璀璨的明珠。

丽水广电大楼结构加固 篇10

1 工程概况

随着广电事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广电系统相继增设了一批控制机房。因机房设备荷载较大,一般民用建筑达不到使用要求。为确保使用安全,需对原建筑进行结构验算、结构加固等工作。丽水广电大楼机房位于办公楼2层楼面上,机房使用活载(6.0kN/m2)超过原办公楼使用活载2.0kN/m2。原楼面结构为主次梁现浇板体系(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板为预制多孔板,梁受力筋为HRB335级钢筋)。结构验算表明,楼板无需加固,而主次梁正截面需进行加固。经过方案论证和经济技术可行性比较,并征得业主的同意,决定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加固。

2 材料特性

1)本工程使用了TYFO碳纤维布,其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2)粘贴用树脂采用国产JGN型建筑结构胶,其主要性能指标见表2。

混凝土加固用碳纤维必须满足《混凝土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第4.4.1条、4.4.2条、4.4.3条及4.4.6条的规定。

混凝土加固黏结剂必须满足《混凝土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第4.5.8条和4.5.9条的规定。

3 加固设计

3.1 基本假定

用碳纤维材料加固后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计算与普通混凝土梁有所不同,其基本假定为:(1)受拉区混凝土的作用忽略不计;(2)梁受弯后,混凝土、钢筋及碳纤维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3)碳纤维材料采用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σcf=Ef×εf。因本工程建成后未经装修使用,加固设计时忽略碳纤维二次受力的影响。

3.2 设计方法

3.2.1 实用公式

根据极限状态应力应变关系,由平衡条件可得:当X≥2a'时,

当x<2a'时,

3.2.2 规程公式

根据《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ξcfbh时,其极限弯矩:

其中,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

3.2.3《混凝土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公式

3.3 次梁加固设计

次梁截面:b×h=400mm×500mm,As=As'=

截面弯矩:Mu=242kN·m

3.3.1 按实用公式计算

首先估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12mm<2as'

根据公式(2),解得:

3.3.2 按规程公式计算

界限相对高度:

根据公式(3),解得:

3.3.3 设计结论

两种计算结果相比较,其误差[δ=(53.1-51.7)/53.1=2.64%]在工程设计误差许可范围之内。

采取在梁底粘贴300mm宽碳纤维布两层(Acf=66.6mm2),可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3.4 主梁加固设计

主梁截面:b×h=500mm×550mm,As=2233mm2,As'=1960mm2

极限弯矩:Mu=450kN·m

3.4.1 按实用公计算

首先估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29.5mm<2as'

根据公式(2),解得:

3.4.2 按规程公式计算

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

根据公式(3),解得:Acf=109.3mm2

3.4.3 设计结论

两种计算结果相比较,其误差[δ=(112.1-109.3)/112.1=2.5%]在工程设计误差许可范围之内。

采取在梁底粘贴400mm宽碳纤维布3层(Acf=133.2mm2),可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3.5 构造做法

为了加强梁底碳纤维布的锚固及增加梁的抗剪能力,在梁端每侧粘贴100mm宽U型箍3道,在主次梁相交处每侧粘贴100mm宽U型箍两道。

1-柱边3个U型箍,宽100mm,间距100mm;2-次梁每侧2个U型箍,宽100mm,间距100mm;

3-碳纤维3层。

4 加固施工

4.1 施工准备

贴碳纤维加固工艺,施工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加固效果的好坏。为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开工前对每个施工环节、环境因素、人员素质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考虑,对施工现场进行了清理。

4.2 施工步骤

1)清除加固梁底及U型箍处吊筋等障碍物。

2)用砂轮机将粘贴部位打磨平整,U型箍转角处打磨成R≥20mm的圆弧状,用吹风机清除浮尘并刷丙酮去脂。

3)涂刷基底树脂(JGN-E)使其渗透至混凝土内部,以提高混凝土与碳纤维之间的粘结力。

4)用整平材料补树脂(JGN-F)修复,填补不平整部位。

5)涂刷黏结树脂(JGN-D),随即开始粘贴碳纤维布,多层粘贴时重复步骤(5)。

6)粘贴完最后一层碳纤维布后再涂刷一道粘结树脂(JGN-D)。

4.3 施工要点

因为广电大楼机房属城市生命线工程中的重点部位,加之本工程加固工作量大,在施工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混凝土与碳纤维布之间界面处理和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梁的加固效果。因此梁底面及U型箍处必须反复打磨平整,去除混凝土劣化部位,凹陷、缺陷处用修补胶找平。

2)粘贴碳纤维布时必须两人密切配合,一人拉紧碳纤维布,一人用刮板从一侧边刮边贴,保证不留气泡,粘贴紧密。实践证明,刮板粘贴碳纤维布效果很好,碳纤维布空鼓率基本为零。

3)注意搭接区粘贴,做好标记,保证搭接长度≥200mm。

经现场锤测及邵氏硬度计测试,施工质量达到优良,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5 结语

工程实践证明,CFRP加固技术对于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补强加固效果十分理想,在基本不增大梁的截面尺寸及自重的前提下,该技术在施工工期、材料耐久性、施工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业主的要求,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通过丽水市广电大楼加固工程实例的分析,对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在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补强加固上的应用提出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结构,加固

参考文献

[1]CEC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上一篇:营养方式下一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